战略机遇期的高等教育

2024-10-25

战略机遇期的高等教育(精选4篇)

战略机遇期的高等教育 篇1

战略机遇期的若干战略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胡锦涛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加强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世界眼光,正确把握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增强分析复杂形势的战略思维能力。”当前,我们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十六大精神,要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和战略决策能力,紧密结合实际,着重研究和把握新的战略机遇期的国际国内战略问题。

十六大报告提出,21世纪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判断和要求是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任务的深刻变化作出的。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发生大转折,大转折就是大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也为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空间。从国内来看,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应该重点思考和把握以下战略问题。

国际战略方面:

当今国际竞争舞台上展开的,不仅是国家经济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较量,而且也是各国战略家们胆识、魄力和智慧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中,我们制定国际战略所依据的最高原则是什么呢?应该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邓小平说:“考虑国与国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

我们强调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来发展国家关系,并不是淡化意识形态。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西化”、“分化”的图谋是不会改变的,我们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高度警惕。

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对外事务,最重要的.是长期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国际战略基本方针。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那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险恶国际形势下,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韬光养晦、善于守拙、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可以说,这不仅是世界风云变幻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应对战略,而且是为了我们国家长远利益而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思想核心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对于“韬光养晦”,我们要深入理解。

韬光养晦,是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智慧的一个经典表述,内涵十分丰富。“韬光养晦”与怯懦、软弱、糊涂等毫无关系,它是一种体现大智慧的谋略。忍让和妥协,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情况。革命导师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曾经阐述过两种不同性质的妥协,即革命者的妥协和叛徒的妥协。他提出要区分两种人:一种是把钱和武器交给强盗,为的是减少强盗所能加害于他的祸害,以便后来容易捕获和枪毙强盗;另一种是把钱和武器交给强盗,以便入伙分赃。在文章中,列宁进一步指出,“应把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无限忠诚同善于在实践中进行一切必要的妥协、机动、通融、迂回、退却等等的才干结合起来”。这个思想,现在对我们也有指导意义。

国家根本利益要求我们自觉遵循“韬光养晦”的战略方针。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我们在很长时期内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完成祖国统一,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综合国力的现状也要求我们采取“韬光养晦”的方针。美国炸我驻南使馆、撞机事件,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但中美之间合作的基础没有变,双方利益有共同点,又合作又斗争,以两手对两手,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斗而不破,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我们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是敌对势力最害怕的事,我们失去冷静,偏离发展轨道则是敌对势力最高兴的事。

在国际战略方面,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积极推进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作为我们的国际战略目标,维护了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利益,树立了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进入90年代,建立国际新秩序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热门话题。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作为我们的国际战略目标,与我们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也是相称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前不久,国外一家杂志的文章提出,美国必须抓住当前国际反恐的机会,采取与国际形势相适应的对外政策,建立新的帝国主义,发挥对世界的领导作用。对于这种企图和谋略,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强调建立国际新秩序,首先是政治经济新秩序,也包括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新秩序。当然,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世界上各种战略力量进行此消彼长的较量,需要世界各国人民进行长期的斗争。我国在这方面可以也应该有所作为。

国内战略方面:

党的十六大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这些战略决策。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可能详细展开,以下重点就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决策,简要地谈一点学习体会。

第一,关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近年来,世界范围的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的活动正在各国兴起。这种调整呈现许多特点,一是在世界性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以信息化为重点,发展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整体结构进行调整,为资本、信息、商品在全球范围内更便捷的流动,创造新的模式;二是在新技术创新推动下,一批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崛起,极大地扩充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值,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动力;三是根据世界市场发展前景和本国的比较优势,对传统产业实施重大改造、重组,对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淘汰。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这种情况,给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如果我们跟不上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就不可能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受到影响。总的讲,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做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另外,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商品短缺的状况已经基本改变,出现了市场消费不足,一些产品相对过剩的“卖难”现象。如何通过结构调整,开拓市场,扩大需求,增加就业,保持社会稳定,这是关系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第二,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定这个战略的依据主要有四条: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是教育水平、劳动者素质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三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四是我国科技水平的相对落后。据有关资料测算,一些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超过80%。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体在40%―55%之间。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美国的3倍;钢材、木材、水泥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5―8倍、4―10倍和10―30倍。

这就使得我国传统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我国经济正在经历由长期短缺到相对过剩的转折,经济发展由过去主要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外延性经济增长的局限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深化,把这个转移推向更高的阶段,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面对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只有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第三,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与和谐,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现在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总量上看,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很少,许多方面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实际上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失衡日渐突出。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决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危险的死路。这样的发展不仅不能持久,而且最终会带来难以解决的严重问题。领导干部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有清醒的战略意识,要算大账,算促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局之账。那些急功近利而损害全局,祸及将来的事情,决不能干。

战略机遇期的高等教育 篇2

对外开放毫无疑问是中国奇迹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篇章, 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 我觉得就是抓住了两个大的机遇。一是抓住了在东亚地区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境转移的机遇。其实很多国家都面临同样的机遇, 但是在承接这类跨境产业的竞争中, 应该说中国做得最好、最成功, 所以中国才会有今天世界工厂这样一个地位。这些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的外资给我国带来的不仅是资金, 还有技术、品牌, 特别是国际销售渠道, 这是很关键的。有些东西本土企业也能做, 但是卖不掉, 不知道卖给谁。二是需求方的机遇。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 发达经济体经历了十几年的繁荣, 一直持续到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 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市场。

中国从一个经贸小国, 一跃而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 第二大进口国, 在这个过程中准确地判断外部形势, 同时采取了正确的开放战略、得力的政策举措, 才使得我国抓住了这个机遇。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我们可能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这是基本判断。但是改变的还是很多。第一点, 全球经济转入了一个低速增长期, 在未来的十年, 全球整体经济增长率会降到2.9%。在这里最引人注目的主要是三大经济体, 美国可能是温和的增长, 欧洲的情况很不乐观, 日本在自我奋起, 失去了20年以后大家对他的信心不足。全球经济是相互联系的, 前几年国际经济学界老讲“脱钩”, 认为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态势将会脱离发达国家走向独立, 其实这是不现实的。我们今天讲新经济体相对地还可以保持一个高速增长, 实际上它也受到发达经济体增长低迷的影响, 它的增长也是在回落。完全脱钩不是当今全球化时代的现实。除了经济增长减速, 经济增长的格局也在发生改变。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方式从原来以多边为主, 转向区域一体化的加速。以前多边贸易自由化的时候可以搭便车的, 我们曾经搭了很多便车, 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前, 一直在分享二战以后贸易自由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但是区域一体化, 对于非成员国来说, 有一个贸易转移的效应。中国的区域一体化战略, 起得早, 但进展确实不够快。

在这样一个全新的外部经贸环境下, 确实有很多以前没有的挑战,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对中国来说, 全球金融危机是国际格局调整的契机, 很多东西对其他国家是挑战, 可能对我国就是一个机遇。

首先, 从引进来的角度来看。全球的跨境投资在危机爆发以后, 出现了明显的降幅, 紧接着有两年连续的反弹, 应该说总量还是很大。正是因为其他的主要大国的前景不好, 中国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地位反而在上升。所以在2012年上半年, 中国就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一个国家。在危机爆发以后从我们调查的结果来看,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评价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不再是仅仅把中国作为一个面向全球市场的低成本加工组装基地, 而是更加看中中国的市场, 看重中国的人力资源, 看重中国的基础设施, 当然也关注中国的投资环境, 特别是投资的软环境。在全球总体低迷的情况下, 中国良好的发展前景, 对全球的投资者都产生了更强的吸引力, 所以跨国公司要把更加高端的产业活动, 包括研发、地区总部、更加高端的制造活动加速向中国转移。在这背后, 我们看到中国的比较优势在发生变化,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在削弱, 跟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相比, 我国的普通工人的工资可能是别人的三倍, 甚至更高。不仅有一些从事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跨国公司把订单分流出去, 中国企业也在主动地利用这种成本落差。确实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发生变化, 但市场优势毫无疑问仍是一个最大的吸引点。我国劳动力优势实际上是从数量红利正在向质量红利在变, 我国现在一年有700多万大学毕业生, 这里面有170万是理工科的学生, 就算理工科毕业生有1/10可以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 也有17万人,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我国的市场、我国的人力资源使得跨国公司开始把它的研发活动较大规模地向中国转移, 我们调研中跨国公司有31%要在中国搞研发。随后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调研也显示, 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未来跨国公司首选的研发投资基地。这些从内内外外都证实了, 我国对更加高端的产业具有了新的吸引力。与此同时, 人才是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 也在加速地回归。留学归国人员的数量大幅度增长, 还有很多的跨国公司带来不少外国人, 也在中国从事研发或管理工作。所以从引进来的角度来看, 实际上全球低迷的情况下, 反而还反衬出了中国的吸引力, 这对高端的产业活动是有所帮助的。

从走出去的角度来看, 也给了我们新的机会。走出去广义地来讲, 既有资本的走出去, 也有商品的走出去。从广义的角度来看, 传统市场上的外需低迷毫无疑问不利于出口。新兴市场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发达市场外需的萎缩带来的损失, 可能总量上不一定能全补回来, 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还不仅是一个数量的概念, 而是有结构上的意义, 因为中国的出口产品在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上, 产品结构上有很大区别。我国对传统的发达市场, 其实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消费品, 从服装、鞋帽、玩具一直到消费电子, 但是对新兴市场是两类, 一类是更低质量、更低价格的消费品, 还有一类是我国想进发达国家而进不去的, 就是资本品, 发电设备、运输设备, 水泥厂。如中材集团, 它是原建工局下属一些科研院所整合到一起, 没想到整合得很好。刚开始一年销售额7000万, 2012年销售额160个亿。主要到国外做水泥厂的总包, 把水泥厂的设备带进去, 在全球建了150多个水泥厂。现在我国的数控机床也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在新兴市场, 我国的资本品是性价比最好的, 有着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所以新兴市场这种相对的繁荣对我国来说, 更大的意义是出口结构的升级, 有利于我国把技术密集的、资本密集的产品向外输出。

还有一个重要的机遇, 就是海外低成本并购的机遇。以前我们也看到很多海外的好东西, 想买, 或者买不起, 或者不卖给咱。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海外, 特别是发达市场企业的市场价值大幅度下降。资金链的紧张甚至断裂, 给了中国企业低成本海外并购来获取研发能力、品牌和国际消费渠道的千载难逢的机会。比较优势的变化要求我们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沿着全球的价值链, 一方面研发更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 另一方面在服务环节上去分享全球分工带来的利益。国内这些年做了很多的工作,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的国家, 也在推行品牌战略, 应该说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比起比较优势的快速变化来看, 速度是不够的, 不能满足要求。正好这场危机给我们提供了通过海外并购来实现转型升级的机遇。我国很多企业通过海外的并购, 可以说是在一夜之间迅速地在某些产业全产业链中赢得了竞争力。如三一重工, 三一重工只有20年的历史, 是靠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培育出的一个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从规模上说, 它在并购之前就是世界的老大, 但是从技术、品牌上来看, 它处在低端, 2012年趁欧债危机并购了德国普茨迈斯特。普茨迈斯特规模不如三一重工大, 但是技术实力也好、品牌价值也好, 都比三一重工强。并购完成以后, 三一重工从低端一直到最高端, 无论是技术、品牌都变成了混凝土机械这个行业里面全球当之无愧的老大。他凭借双品牌战略, 低端品牌继续用三一, 高端品牌用普茨迈斯特。我们多年讲要培养一批有竞争力的中国跨国公司, 曾经觉得是挺遥远的梦想, 我们当时想的都是基于自己干, 自己搞研发、自己创品牌。当面临着海外并购的机遇的时候, 我们发现, 这个梦的实现快得让我们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样的例子还有。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海外低成本并购的机会, 我国有几十个企业像三一重工这样能够一跃成为某个子行业的龙头企业, 中国在全球分工的地位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个机会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是反观我国目前的一系列海外并购审批的体制、服务的体制, 确实还有不足之处。

历史机遇期的中国中东大战略 篇3

中国应主动介入中东问题

中国经济报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6年1月19日至23日对沙特阿拉伯、埃及和伊朗三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外交2016年开篇之作,也是西亚、北非动荡后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到访这一地区。此次中东之旅被誉为是中国新中东战略期的开端。请问您如何评价此次中东之旅?

艾力克斯·尼尔:这次中国领导人的中东访问具有历史意义,但同时我不认为中国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自身在中东地区现有的所作所为。中国领导人已经注意到美国和欧洲势力是如何卷入中东地区的权力斗争,并在若干场合中“赌错了马”,导致灾难性后果。中国已经取得了一些让西方国家意想不到的成果,与每一方都能搞好关系——甚至与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也是如此。对中国来说,最好的策略是在各经济体之间建立一条中美——中东所特有的文化纽带。虽然古代丝绸之路将阿拉伯地区、波斯文明与中国联系起来,但中东国家可能还没有亲眼目睹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巨大变化。

盖尔·拉夫特:全世界都注意到了习近平主席的中东之旅,必须承认中国的中东政策进展得比以往都要快。中东地区充满着巨大风险,同时也具有重大机遇。

在过去的14个世纪里,中东的穆斯林世界被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宗教冲突分裂,这种冲突大多数时候是非暴力性的。但在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并除掉了萨达姆·侯赛因,将伊拉克从一个由逊尼派控制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由什叶派控制的国家。这一分水岭事件打破了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微妙平衡,引起了今天发生在伊拉克、叙利亚、也门和黎巴嫩等地的流血冲突。在穆斯林世界里,由伊朗领导的什叶派阵营可能是少数派,但在世界大部分常规石油储藏所在的波斯湾地区,他们却占据多数。因此,必须认真对待什叶派的崛起。

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冲突升级,不仅对一半石油进口依赖波斯湾的中国来说是个威胁,对国际体系而言亦充满风险。中国是目前唯一一个与什叶派和逊尼派均保持良好关系的大国;美国和俄罗斯都没有这样的优势地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近期访问中东时,在逊尼派占主导的首都开罗和利雅得以及在什叶派占主导的首都德黑兰都受到了热情接待——而所有这一切恰发生在两派关系高度紧张的时期。中国能够平等地与两派相处,使其在该地区可以扮演重要角色——一个真诚调解人的角色。由于两派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且与宗教密切相关,所以中国可能无法解决这一冲突;但中国可以帮助降低冲突的激烈程度,防止局面失控。鉴于中东地区处于危险的核武器化边缘,调解人这一角色就显得尤为关键。

中国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取代美国成为中东地区的“守护者”。但中国的地缘经济优势和新的东方外交风格,可与美国的军事和外交努力相结合,共同确保该地区尽可能地保持稳定,确保该地区的能源运输不被中断。

中国经济报告:对于中国在中东地区成为负责任的大国,你有何建议?你认为中国是否做好了承担可能风险的准备?

盖尔·拉夫特: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更加愿意承担风险。大国应该足够自信且敢于冒险,而不仅仅是推动其切身利益的实现。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受到自身发展目标的驱动;但今后中国不应该再局限于自身利益,而应在可能不会对其产生太多直接影响的全球问题上承担更多责任。

中东问题肯定涉及中国的经济利益,毕竟中东是中国大部分进口石油的来源地。但中东正出现一些明显会影响国际社会秩序的问题,需要中国的参与和处理。例如,难民危机可能会改变欧洲的未来面貌,他们需要人道主义援助和经济援助,中国对此可以作出贡献。中国应努力与对抗伊斯兰国的国际联盟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目前,这一联盟包括65个成员,但中国并不是其中一员。宗教极端主义是恐怖主义滋生的基础,中国也可以在谴责和反对宗教极端主义问题上发表更多意见。

我期待中国能够脱离长期以来的不干预原则,根据自己的利益、道德和价值观,在冲突中选择支持的一方。中国希望与每个人都成为朋友,但在现实世界中,如果你想取悦每个人,最终谁都取悦不了。

艾力克斯·尼尔:其实中国并不孤单,英国和法国也面临着同样的梦魇。伊斯兰极端主义、伊斯兰国是一个全球性的威胁,中国可以参与处理这个问题,而且参与越多可能结果会越好。

中国应尽快明确其中东战略

中国经济报告:有人认为习近平主席的中东之行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也有人指出此次出访对于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你有何评论?

盖尔·拉夫特:这次出访非常成功,也是中国首次尝试触碰处于暴风骤雨中的中东,大家都在期待中国的后续动作。如果我们看到一系列商业交易而没有任何外交倡议,这将证实许多人的看法——中国对该地区的兴趣仅仅在于经济机会和经济利益,中国尚未准备好扮演大国的角色、承担大国的责任。除已在《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中列出的内容,中国应会很快阐明其中东战略。

对中国而言,最近的机遇应是叙利亚问题。叙利亚已成为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发动的代理人战争的战场。中国正处于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使其可以成为二者的调解人。几个月前,中国既接待了叙利亚的外交部长,也接待了其反对派。因此中国也许能在官方正式的和平谈判之外,与双方进行反向对话,这种反向渠道可以帮助缓和紧张态势。

此外,中国的新《反恐法》首次允许中国武装力量参与打击恐怖主义的海外军事部署和维和任务,让我们拭目以待中国政府是否会将此变成行动。

但是,也许中国最重要、最紧迫的角色应该是成为复杂的美—俄—中三方关系的调和力量。最近,华盛顿与莫斯科的关系非常紧张并持续恶化。俄罗斯总理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日前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表示,美俄两国正迅速陷入一场新的冷战。冷战中的大多数时期,中东地区是这两个超级大国进行代理人战争的舞台。1973年,苏联与美国一度处于直接武装冲突的边缘。今天的中东过于混乱,已然经不起被拖入新的美俄代理人战争。虽然中国与华盛顿和莫斯科的关系都一直不很和谐,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稳固而亲切的。美俄之间的裂缝给予中国新的责任——与其大国伙伴们一起合作,并鼓励它们一起努力解决地区问题,而不是互相削弱彼此。

艾力克斯·尼尔:我认为,中国应该积极关注中东事务,所以这次旅行的地缘政治重要性在于让中东领导人安心。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都是中东地区能源资源的购买者,现在中国应该在中东地区有更大的作为。

目前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地缘经济关头——美国在能源方面越来越依靠自给自足,而中东各国对多元化外交关系方面有着强烈的欲望。现在,我想很多中东国家都在它们的外交关系中“向东看”,而不是“向西看”。

中国经济报告:请问对中国的中东战略有什么建议?

盖尔·拉夫特:除了成为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间的真诚调解人,中国在该地区还可以扮演其他几个角色。中国利用自身软实力和硬实力的最有效方式,是将力量部署在其他大国失败或做得不够的地方。厨房里有太多的厨师是不明智的——每个大国针对该地区的不同问题承担不同责任,进行劳动分工是最好不过的了。

以利比亚问题为例,2011年,美国和欧洲均参与了北约对利比亚的干预,但很明显的是,它们都没有对这一破碎的国家给予足够重视。利比亚是一个重要的石油国家,在战略上位于北非地中海沿岸。结束该国内战的努力并未成功,并且由于缺少外国干预,伊斯兰国在那里不断获得力量。自卡扎菲统治时期以来,中国在利比亚就有许多经济利益。一旦达成政治解决方案,中国还可以在利比亚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可以决定加大其对利比亚的投入,在其他大国失败的地方取得成功。

艾力克斯·尼尔:中国是处理伊朗核问题的关键调解人。我认为其他的“P5+1”(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加上德国)国家也都欢迎中国作出的积极贡献。伊朗的能源生产能力多年来已经逐渐萎缩,而中东其他地区的生产潜力有所增加。如果伊朗能够遵守国际准则,它为什么不能在中国的帮助下走向繁荣?

“一带一路”与中国的中东战略

中国经济报告: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正积极进入中东,对此你有何看法?西方世界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有何态度?

盖尔·拉夫特:作为东西方之间的陆地桥梁,稳定的中东是“一带一路”战略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中东如果成为一个不稳定的地区,会对中国联接亚欧大陆的努力形成威胁。中东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必须得到保护。然而,如果那些国家缺少法治和稳定的政权,伊斯兰国便能轻易制造破坏,吓走外国投资者。

为了确保贸易走廊的连通性,中国需要寻找办法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一旦“一带一路”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不被中断、能够不间断运行的经济走廊将关系到中国的切身利益。

确保中东稳定是符合中国与美国共同利益的一个目标。美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和兵力投送能力,在保护关键基础设施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此外,通过在逊尼派和什叶派国家之间建立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中国可以将“一带一路”作为减缓该地区紧张程度的机制。伊朗—巴基斯坦管道、阿拉伯海岸的瓜达尔港,以及通过中亚逊尼派穆斯林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连接新疆和德黑兰的丝绸之路高速铁路等项目,都能建立共同的经济利益,从而成为增信释疑的举措。

艾力克斯·尼尔:我们看到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地位逐渐发生微妙变化。例如,中国同伊朗和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都发展了外交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应该偏离其不结盟的立场。“一带一路”计划本质上属于地缘经济战略,而不是地缘政治战略,习近平似乎也在阿拉伯国家和伊朗地区都奠定了实施该战略的基础。中东地区对“一带一路”的压力测试显示:如果动荡的政治和不稳定的局势影响“一带一路”计划,那么另一个国家或文化就会更受到青睐,完全可以取而代之。

为避免安全性问题,中国的战略就是提供经济发展的机会。这一考虑的逻辑在于:如果人们赚的钱更多、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那么安全性也会提高。此逻辑同样适用于喀什、设拉子或廷巴图克等地方。“一带一路”政策表明的是:通过改善连通性及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助于改善跨文化的连接,可以解除区域共同体之间长期存在的隔离。这些隔离滋生了太多不满情绪、误会和隔阂。

不可否认,目前西方世界仍然对“一带一路”计划持“等待和观望”态度。有些人甚至认为该计划只是中国在亚欧大陆从事新型交易的宣传口号,还有一些人认为这是中国将国内过剩的产能转移到国外的一大战略。但是,从西方国家积极参与亚投行可以看出,它们至少愿意尝试“一带一路”计划。

中国经济报告:“一带一路”战略必将带动中国西部地区发展,也给新疆等省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请问对此战略尤其是国家安全战略有什么建议?

盖尔·拉夫特:随着中国协调发展的推进,新疆的稳定比任何时候都要重要。许多“一带一路”项目横穿这一地区,没有安全的环境很难吸引外商投资。分裂主义分子的自决野心不会实现,但中国应尽最大努力防止当地群众被进一步激进化。最重要的事情是控制新疆极端伊斯兰分子的活动。中国应该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加强与国外的合作,比如收集伊斯兰国在亚洲的活动情报。激进的原教旨主义是一种残忍且不具有妥协性的思想,毒害着人类的发展进程和全球安全。许多国家不愿点名批评这种思想,担心会冒犯温和的穆斯林。但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因为大部分极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受害者都是穆斯林本身。只有当我们“通过牛角制住公牛”,并意识到问题不在于恐怖主义,而在于为其提供肥料的思想意识时,我们才有机会消除其根源。

最后,要促进新疆的稳定,中国必须想办法改善自身与土耳其的关系,因为土耳其向西方的突厥语系群体提供强大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如同该地区的其他国家,土耳其的对外政策也在经历戏剧性变革。它与俄罗斯、伊朗的关系并不稳定,经济也比较低迷;同时,土耳其也是连接欧亚地区重要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且,它还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始成员国之一。这就要求中国重新设定与安卡拉的关系,要更加重视对土耳其基础设施项目进行“一带一路”的投资,以换取中土两国更有力的安全合作。

艾力克斯·尼尔:我认为新疆虽然曾出现一些零星的暴力事件,但并非是不可缓解的危机。我们注意到,在萨拉菲斯特思想的影响下,部分新疆分裂分子和宗教极端分子变得更加激进,在叙利亚加入圣战者的行列,必须对他们提高警惕,防范一切恐怖主义暴行及任何有可能威胁到中国在中东地区利益的因素。

抢抓机遇实施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 篇4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交通厅牵头编制的《泸州-宜宾-乐山港口群布局规划》于2009年2月16日初步完成,现正广泛征求意见。面对前有起步较早的泸州港,后有奋起直追的乐山港(乐山港提出打造为“成都港”),刚刚起步的宜宾港该怎样发展?通过外出考察泸州港、乐山港、连云港、上海港、天津港等地,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从全新的角度,全面审视宜宾港的有利条件、重大发展机遇以及周边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等情况,积极谋划宜宾港的未来发展。为此,本人就如何抢抓机遇,积极实施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实施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的战略定位、基本思路与重大意义

(一)战略定位。把宜宾港建设成为绿色、文明、现代的万里长江第一港。使之真正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中,立足西南、背靠西北、面向东南、通江达海的“桥头堡”。

(二)基本思路。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的基本思路是:以宜宾港志城作业区建设为中心,加快公路、铁路、航道、机场等集疏运配套工程建设,把宜宾港建设成为四川规模最大、功能最全、配套最完善的多式联运的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的航运中心。同时,依托港区东连罗龙、西接白沙、南跨李庄、北靠高速公路和快速通道,把宜宾最大的沿江产业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江南特色效益农业基地连为一体,推进港城一体化,从而最终形成以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为集聚发展核心的港城新区。

(三)重大意义。一是实施中心开花战略将使宜宾港成为港口群的领头羊。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宜宾港只有充分发挥岸线资源丰富、港口规模大、区位独特、功能齐全、江海联运等优势实施中心开花战略,才能成为三港的领头羊,宜宾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实施中心开花战略将加速宜宾新型城镇化进程,在构建川南城市群中拔得头筹。按照目前宜宾城市发展格局,大致可分为四大片区:即南岸新区、翠屏老城区、天柏组团区、江北区,目前老城区已无发展空间,南岸新区、天柏组团区、江北区已基本成形,宜宾城镇化空间最大的拓展点无疑在长江北岸东边,如以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为载体,实施中心开花战略,东连罗龙、西接白沙、南跨李庄建立港城新区,宜宾新型城镇化进程、打造百万人口大城市、构建川南城市群格局的战略必将全面提速。三是实施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将加速宜宾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抢占先机。四川宜宾港志城作业区正处于金沙江、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区域以及五粮液产业园区、白沙工业园区、罗龙工业园区、阳春坝工业园区、江南特色效益农业基地等沿江产业区的关键节点上,实施中心开花战略有利于宜宾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造沿江经济走廊,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必将推动宜宾港口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实施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的条件与机遇

(一)三大优势为实施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提供了有利条件

区位优势:一是扼三江之咽喉。四川宜宾港位于长江、岷江、金沙江三江汇合处,是万里长江的起始点,有“万里长江第一港”之称,上可溯两条水运主干道岷江、金沙江,下起长江黄金水道直通大海,拥有三江六岸九河,水运条件优越。二是踞三省之要冲。四川宜宾港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已建成内昆铁路、内宜、宜水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乐宜、宜泸渝高速公路,规划中的西宜高速公路、宜叙高速公路、成贵铁路、渝昆铁路将经过宜宾,机场迁建正在加快推进。未来宜宾将建成六条高速、四条铁路、一个4D机场,为宜宾港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多式联运的集疏运网络。三是处三港之中心。按照《泸州-宜宾-乐山港口群布局规划》,宜宾港正处于乐山—宜宾—泸州三港连接线的中心位置;并且在可利用岸线资源、规划集装箱吞吐量等方面远远优于乐山港、泸州港,被国内知名港口专家誉为长江干线宜昌以上最好的港址,具有打造成为中心港口的先天优势。

经济优势:历史上的宜宾曾因水而兴,素以“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远近闻名,作为川滇黔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商贾云集、物流商贸繁荣,享有“西南半壁”的美誉。而今,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宜宾经济日新月异,特别是通过近些年来,着力打造“一枢纽、一城两中心、四基地”,确立了建设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宜宾经济总量与增幅已跃居全省第四位、在川南以及川滇黔结合部各市中稳居首位,有着较强的经济基础和拥有西南、西北广阔的腹地经济优势,为实施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江海联运优势:市政府于去年12月1日在上海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正式合作协议,共同出资建设宜宾港。宜宾港处于长江黄金水道的起始点,上海港位于长江黄金水道的出海口,两港首尾相连,通江达海,形成江海联运的独特优势。与中国最大最强的港口—上海港的战略合作,起步迟、但起点高的宜宾港将充分利用上海港在港口规划建设、人才培养、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先进经验与优势,为宜宾港实施中心开花战略、在三港中后来居上创造了宝贵的后发优势。

(二)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实施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国家出台了促进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大规模增加投资,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特别是加大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力度,为加快推进宜宾港建设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坚定信心,化危机为机遇,当迎来下一轮全球经济复苏之时,宜宾港早已正式投入运营,充分发挥宜宾港巨大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必将为宜宾外向型、开放型经济注入强劲的拉动力。二是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明确 “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总体取向,确立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形成 “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提出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具体任务,要着力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特别是《泸州—宜宾—乐山港口群布局规划》,提出“集群建设、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思路,标志着四川将迎来港口群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为宜宾港的加快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三是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市委、市政府强力实施“以港兴工、以港兴市”战略,迅速掀起了建设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新热潮。通过四川宜宾港的建设,提升宜宾的城市品位和形象,加速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让宜宾港的建设成为带动宜宾、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通过港口及临港工业区建设将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小城镇连成片,建立和完善物流、商贸、金融、通关、信息、航运等综合配套功能,力争把宜宾港打造成为川滇黔结合部的总部经济港、长江上游的经济航母。

三、实施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的具体措施

为积极应对《泸州-宜宾-乐山港口群布局规划》,进一步增强“建好四川宜宾港,建设美好新宜宾”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宜宾港的发展,既要充分融入港口群布局,更要凸显作为未来四川第一大港在港口群布局中的中心地位。特别是在两年建设期之后,宜宾港能否在建成之日即为正式开港运营之时,如何抓住这两年的关键时期至关重要。实施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着力从发展理念、港口建设、集疏运配套、人才培养、市场培育、体制机制创新等八个方面做好超前工作,力争在港口群发展中抢占先机和制高点。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宜宾港发展理念上超前。在港口发展上,要改变就港口建港口、就港口论港口的旧观念,牢固树立“城以港兴,港为城用”的发展理念,充分借鉴港口发展的先进模式,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港口资源是宜宾宝贵的战略资源和新一轮经济腾飞的后发优势,港口大发展正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站得高、看得远,抢抓机遇,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积极争取中央、省在规划、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宜宾港更大、更多的支持,一切有利于港口发展的政策都要去争,特别是在申报出口加工区和综合保税区上加大工作力度,并尽快落户港区,为实施中心开花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认真落实《四川宜宾港总体规划》和《泸州-宜宾-乐山港口群布局规划》,全力争取将宜宾港列入全国内河主要港口规划,力争在宜宾港的发展上实现“五个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率服务、高效益经营。充分利用港口大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尤其是在引进战略性合作伙伴方面下功夫。加快建立港口发展基金,以及采用BOT、BT等资金筹措方式,解决港口及配套工程建设的融资问题,加快宜宾港的建设和发展,实现港口对经济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

(二)加快港口建设步伐,在工程建设进度安排上超前。作为全省最大的作业区——宜宾港志城作业区,自2008年开工建设以来,一期工程进展顺利。为抢抓枯水期,按照“全力以赴、乘势而上、团结拼搏、自强争先、再创佳绩”的总体要求,在今年2月底前完成港口前沿水下工期要求的112根灌注桩,而且将以超常的速度,力争在今年完成明年枯水期要求完成的另外112根灌注桩的浇筑。按照现有速度,将提前8个月时间完成224根灌注桩的建设,为此,四川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一期工程的建设有望提前竣工开港。在抢抓工程进度的同时,为确保工程质量,从源头上建立监察、检察、审计、目标督查“四位一体”的监督机制,实施全程跟踪监督,把宜宾港打造成为廉洁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在加快推进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立即开展二期工程所需各类报告的编制、评审和报批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二期工程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尽快实现志城作业区集装箱吞吐能力达100万标箱、2030年达300万标箱的目标,为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更大平台。

(三)着力推进港口集疏运配套,在开展进港公路、铁路、航道整治、机场连接线工作上超前。港口作为交通枢纽体系中水运通道的主要节点和“桥头堡”,必须构建完善的集疏运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港口的功能,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一是加速港口与公路连接网络的建设。港口应当与公路紧密相连,形成与公路的网络体系。就宜宾港志城作业区而言,必须在宜宾港正式开港前,建成该作业区与宜(宾)南(溪)快速通道、宜泸渝高速公路的连接线,通过连接线沟通与宜泸渝高速公路、内宜高速公路、宜水高速公路、乐宜高速公路的联系,形成港口与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的无缝衔接网络。二是加快启动进港铁路建设。尽快开展进港铁路建设的前期工作,完善各类报批手续,以BOT、BT等多种方式寻求铁路建设的合作伙伴,迅速启动,力争在三年内完成进港铁路的建设。港口与铁路连通后,可以大幅度地把成都、昆明铁路枢纽的货源通过港口进行疏运,减少铁路的压力。宜宾港志城作业区到内昆铁路一步滩火车站的连接线只有14公里,连接较为方便。从成都经成渝铁路、内昆铁路到志城作业区约为340公里。两条铁路均为国家干线铁路,方便快捷,覆盖了西南大半地区,能为港口吸纳大量的货源。三是加快长江航道整治。积极与长江航道局等相关部门协调,今年尽快启动将长江航道重庆至宜宾段由三级升为二级的整治工程,随着金沙江水电梯级开发的水位调节,将最终达到一级航道标准,提高长江航道的通航能力。四是统筹规划宜宾港至新机场的公路连接。统筹规划、建设志城作业区到宜宾航空港的公路,形成水路与航空的运输网络。力争在港口建成之时就能形成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四路联运的立体交通网络,为宜宾经济走出西部、走向全国、融入全球打开通道。

(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上超前。进一步弘扬宜宾港人“团结奉献,勤学创新,务实高效,和谐创业,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加快干部职工学习培训步伐。从现在起就要着力培养一批能管理、懂经营的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一批能操作现代化港口机械设备的技术人才队伍,为宜宾港的经营管理、正式运营打下坚实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一个“快”,充分利用上海港的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和本地教育资源优势,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实施“315”人才培养计划,“3”即培养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工人三个方面的人才;“1”即培养1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即培养500名专业技术工人。为确保两年后宜宾港开港运营提供人才保障。

(五)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工作,在市场培育上超前。积极主动深入港口辐射范围,开展市场调研,切实做好与港口建设规模相适应的市场培育工作。按照“培育壮大当地市场,聚集辐射外地市场,既要抓好现有市场,又要培育潜在市场”的原则,以政策为支撑、文化为核心、服务为保障,积极开展市场营销工作,营造优质、高效、和谐的经营环境,充分发挥物流、货代、轮船公司等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加大各方面的扶持力度,广泛吸纳港口腹地货源,尽量缩短港口建成后吞吐量与市场培育的周期。

大力倡导“川流不息,和通天下”的四川宜宾港企业核心价值观,依托江海联运优势,尽快启动培育市场的“宜宾港沙鱼行动”计划,迅速组织宣传、策划、营销的专业队伍,成立对外经营公司,构建营销网络,采取“渔猎式”的营销方式,四面出击,承揽货源。

(六)统筹用地规划与征地拆迁工作,在港区建设用地储备上超前。按照四川宜宾港总体规划要求,在统筹港区规划建设用地上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开发的原则,超前做好四川宜宾港建设用地的规划储备工作,全力配合翠屏区政府尽快完成一期工程的征地拆迁工作,为港区的建设开发提供用地保障。

(七)充分利用港口建设平台,积极打造港城新区,在实施“以港兴工,以港兴市”发展战略的谋划上超前。依托白沙、罗龙工业园区以及江南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充分利用港口条件和水运优势,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临港工业的集聚,重点发展化工、重装、机械加工、物流、商贸、农副产品加工、房地产等临港工业和沿江产业带,促进宜宾港口经济大繁荣,把港口经济打造成为宜宾经济新的增长极;以港口建设为平台,突出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东连罗龙、西接白沙、南跨李庄、北靠宜泸渝高速公路、宜南快速通道的独特区位优势,实施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全力打造港城新区,让港城新区成为推进宜宾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联动发展,打造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加速器。

上一篇:举办会议感想下一篇:中国西部生态创意文化产业园的研究报告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