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机遇

2024-09-25

合作机遇(精选11篇)

合作机遇 篇1

如果在若干年前,谁也不会想到分别在手机终端与软件领域叱诧风云多年的诺基亚与微软会走到一起进行合作,然而今天这事发生了。

虽然说“存在即是合理”,但是仍然有不少人对诺基亚与微软的合作表示了不解与质疑。然而,世界科技正发生着的巨变,迅猛发展的移动互联网让所有的相关企业都感觉到一个真理:不进则退。合理的解释基本就是:虽然合作有风险,但不合作肯定没机遇。

算不算艰难选择?

一个人或企业在进行重大选择时,内心总是纠结的,过程也总是艰难的。然而,相比腾讯当时为“对付”360做出选择时的艰难程度,诺基亚与微软做出合作选择时的艰难程度绝不亚于腾讯。

也许诺基亚会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呑万里如虎”,也许有人会评价微软“遥想微软当年,Windows风靡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市场格局风云突变,也许诺基亚与微软两位“老英雄”尚未回过神来,就不得不感觉貌似“迟暮”。

通常,我们都希望“英雄不提当年勇”,但我们又相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实,不论是“英雄”还是“骆驼”,关键是在还未倒下之时如何赶紧站稳脚跟,积蓄能量?如何为了下次出拳而先将拳头收回来握得更紧?

一人能量势单力薄,那么就双剑合一。北京时间2月11日下午,诺基亚宣布与微软达成广泛战略合作关系,并将Windows Phone作为其主要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对于诺基亚与微软而言,这的确是艰难的选择。虽然诺基亚在全球所有手机市场里仍然保持着第一的份额,然而它在发展最快、最有前途的智能手机领域其份额却被远远地抛在后面。虽然微软在PC机操作系统领域里仍然保持着相当的份额,然而它在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领域也被抛在后面。

其实,在智能手机终端领域将诺基亚抛在后面的与在移动终端领域将微软抛在后面的是同样两个强大对手:苹果及谷歌。

苹果在陆续推出iPod、iPhone及iPad等等产品的同时,率先开创了移动终端应用程序商店的模式,这两个一硬一软杀手锏让竞争对手门几乎乱了手脚,几乎来不及反应,甚至最初许多传统大企业根本没把苹果当回事。

谷歌则借助其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大打开放操作系统的优势牌,与许多移动终端制造商进行了合作,从而让世面上出现了大量安装着安卓操作系统的设备。同时,它在应用程序商店方面也奋勇直追,从而与被苹果的应用程序商店保持着较近的距离。

然而,在苹果广受青睐、谷歌安卓全面开花的同时,诺基亚与微软却被挤到了尴尬的位置。诺基亚与微软同样的尴尬是:自己节节败退,但又很不甘心。在他们原来心理优越与傲慢还没有完全退去的同时,势头正猛的苹果与谷歌已经搅得天翻地覆。

所以,诺基亚与微软这对有点“难兄难弟”色彩的企业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合作,力图借助合力对抗苹果与谷歌。

是不是巨大机遇?

不可否认,无论是诺基亚还是微软,肯定是看到了双方合作存在的不小机遇才选择了合作。只是,不确定的是,这种机遇到底有多大?

为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看看双方合作的具体内容。

从诺基亚方面,它将把W i n d o w s Phone作为智能手机的主要操作系统,并在该平台上对诺基亚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领域进行创新,如拍照等;但诺基亚仍不打算立即放弃塞班系统,在已经售出2亿台塞班系统手机的基础上,仍计划未来再销售1.5亿台塞班系统手机。诺基亚将协助推动和定义Windows Phone的未来。诺基亚将向微软提供硬件设计和语言支持方面的专业技术,并协助Windows Phone手机丰富价格定位,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并进军更多地区市场。诺基亚将在手机产品的未来发展上相互配合,在研发和营销上紧密合作,并共同制定产品开发路线图。

从微软方面,其搜索引擎必应(Bing)将为诺基亚各种设备和服务提供搜索服务,使用户可以享受下一代搜索技术。微软广告平台adCenter将在诺基亚各种设备和服务上提供搜索广告服务。诺基亚地图(Nokia Maps)将成为微软地图服务的核心组成部分。例如,Maps将与必应、adCenter整合,以提供独特的本地搜索和广告体验。

另外,诺基亚与运营商拥有广泛的计费合作,这有助于消费者更为便捷地在信用卡使用率较低的国家购买诺基亚的Windows Phone智能手机。

基于双方的合作,微软的开发工具将被用于开发诺基亚Windows Phone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使得开发者能够方便借助这一生态系统的全球规模性。诺基亚的内容和应用商店将与微软的Microsoft Marketplace整合,提供更为完善的消费者体验。

双方合作的机遇就在于硬件终端与手机操作系统的互补。

虽然不能说诺基亚会因为与微软的合作就一定在抢夺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上立竿见影,然而我们仍然要看到诺基亚品牌的市场号召力,特别是在中低端市场,诺基亚在多数人脑海还是印象深刻的。更何况,诺基亚的支付与销售渠道优势是其与微软合作的坚实基础。

虽然不能说微软会因为与诺基亚的合作就一定在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市场突飞猛进,然而我们仍然要看到微软的实力。即使其操作系统WP7目前的地位与其世界最大软件厂商的名号极不相称,但与诺基亚的合作必然会较大程度地扩大其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更何况它还在与其他许多厂商同步合作。

相对而言,微软占的便宜要比诺基亚要大。毕竟,诺基亚要放弃许多过去为塞班(Symbian)及Meego所投入的资源与人力,而微软则几乎在没有任何损失的前提下增加其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当然,诺基亚董事长也曾经放话:微软不是唯一选择还有其它合作伙伴。这难道意味着诺基亚与微软在合作方面都有点儿三心二意?

会不会暗藏风险?

对于诺基亚与微软合作的风险,谷歌副总裁维克·冈朵特拉曾直言:“两只火鸡变不成雄鹰”。虽然竞争对手有夸大其辞的味道,但的确诺基亚与微软对双方的合作远谈不上稳操胜券,反而可能有许多暗礁。

诺基亚自己的团队已出现了一些波动。MeeGo手机操作系统负责人阿尔伯托·托雷斯 (Alberto Torres) 已经于2月10日离职。部分股东与员工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抗议,毕竟,放弃原来的大块业务意味着不少人员将面临辞退。

诺基亚与微软双方合作暗藏的风险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双方能否在较短时间内顺利磨合?即使我们抛开双方企业文化上的冲突,我们也要关注双方企业技术上的磨合问题。诺基亚在近期提交的文件中表示,公司转移到Windows Phone平台需要大约2年的时间,诺基亚将2011年到2012年期间称为过渡期。问题是,两年时间是否太长?要知道苹果、谷歌等对手在两年内肯定不会闲着,之前苹果与谷歌在移动互联网的异军突起其实也就是两三年的时间,那么在今后两年诺基亚及微软与对手的差距将会缩小还是扩大?

第二,诺基亚原有的客户是否愿意过渡到WP7平台?相关报道称,诺基亚的最终目标是保留塞班平台的2亿用户并将他们全部转移到诺基亚的WP7智能手机上去。然而,WP7是一个全新的手机操作系统,原来习惯了诺基亚相应风格的用户是否愿意改弦易辙?况且,苹果及谷歌等对手正在产品设计及用户体验方面有将其他对手越拉越远的趋势。很可能的情况是,不少用户对诺基亚及微软都不感兴趣,转而投向苹果与谷歌安卓手机的怀抱。

第三,诺基亚面临着微软WP7成熟度不高的考验。诺基亚公司在当地时间3月11日在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一份风险报告,其中明确指出了诺基亚与微软公司的合作中所要面临的潜在风险:WP7的成熟性。虽然将风险公布于众是业界中的惯例,或许还有为将来面对股东时可有所交待或推卸责任,或许目前有人称微软WP7与苹果iOS、谷歌安卓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要承认微软暂时还是与苹果及谷歌有相当的差距,其成熟度面临着不小的考验。

此外,虽然目前诺基亚品牌在中国等市场的认可度相当高,而在美国市场则始终无法融入主流。还有,诺基亚在与微软合作转向WP7的同时,还要照顾并继续销售其塞班系统的手机,双线作战必然要消耗其更多的精力。

鉴于以上各种原因,有人也提出诺基亚与微软合作是一种类似赌博的“押宝”行为,但也许正像有的人指出的那样,他们也是迫不得已。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双方合作失败了会怎样?笔者预计,如果合作失败,短期内更受伤的可能是诺基亚,毕竟微软还有更厚实的家底。

虽然可能有人会说:诺基亚与微软的合作是“找死”,但是立即会有人想到:难道让诺基亚与微软在苹果、谷歌的冲击下“等死”?为了抓住机遇,他们不得不去冒风险。也许诺基亚与微软合作可以算是铤而走险,但也许只有这种合作才能让诺基亚与微软在苹果与谷歌的夹击下杀出一条血路。

合作机遇 篇2

快速吸引社员的聚人秘诀

许多合作社刚成立,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缺人。缺人分两种,一种是社员少,社员对合作社缺乏信任;有的甚至只是注册了名称,根本没有社员,只是一个空壳。另一种是缺少人才,不懂技术、不善经营、不会管理,所以发展不起来。合作社成立之初,聚人之道是核心。

绝招1:一张图揭密发展社员的5个秘诀

办公室布局,改头换面获得信任

合理布局办公室各部门的空间位置,既要有利于日常业务的处理,又要简洁大方,赏心悦目。办公室各个区域,包括墙面、立柱、窗户上要充分利用,可以用来张挂有关本社的各种宣传内容,包括章程制度、组织结构、合作社原则、服务内容、新品种、新技术、领导人视察照片等。

编辑宣传材料,文字包装传播影响

合作社宣传手册或者宣传单一般要包括几个部分:农业合作社基本情况介绍,农业合作社的原则和作用,农业合作社组织结构,产业发展规划,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利益和好处,相关政策支持等。开业典礼,轰炸当地影响力

一方面,开业活动举办的公开性和声势能够快速聚集人气,另一方面,领导嘉宾的出席讲话更可以振奋人心,获得群众信任。一般来说,这就涉及到选场地、请领导嘉宾、排日程、布置开业现场包括横幅、地毯、各项设备等。在开业现场,合作社可以安排工作人员发放传单,向群众做简单的介绍,效果更佳。

社员培训,让老百姓认可你

培训社员要抓住以下几点:合作社的性质和职能,能为社员带来的利益,国家的政策方针等。而且根据相关经验,聘请外面的专家为老百姓培训效果会比合作社自己培训效果要好,正所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老百姓对外地的专家和领导往往比较认可。

地方活动,入社原来如此容易

举办一些当地老百姓喜爱的活动,合作社可以借助冠名、有奖问答、现场互动等方式,让老百姓增进对合作社的认识,有了好印象,下一步动员入社就比较容易了。

绝招2:把握动员入社的关键点

弄懂政策,规范起步

通过政策的解读和学习,获得地方政府的大力的支持,同时让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在应对问题时更加专业,合作社在申报的时候才会走对门路。

控制成本,一目了然

合作社的办公室选址要考虑之后与农户的服务和对接,不要太铺张浪费,尽量做到合作社集中宣传的服务能够一目了然,尽量不要把合作社装修成一个“山寨版”银行。宣传造势,形式得当

做好合作社动员前的一些准备后,就要选择动员的形式,一般可以有开业、培训、论坛、村镇一对一等几种形式。

绝招3:发展核心骨干

• 有技术、有绝招、能带领社员挣钱的人 • 内部员工的老大哥、社员的好兄弟 • 有带头作用的人

获得资金帮助的聚钱秘诀

许多合作社成立时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生产、运输、人工、包装甚至账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合作社资金难以维持,于是许多项目进行了一半而无法继续,导致合作社发展停滞不前。合作社发展,聚钱才是关键!

绝招1:抓准政策补贴

国家给予农业企业或合作社贷款补贴、购机补贴、种粮补贴及农资综合补贴等。首先要弄明白这些政策补贴,然后申请拿到。

绝招2:成为示范社,拿到属于自己的资金

成为示范社,既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也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还能优先承担建设项目,以及放宽用地用电政策。

取得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

全员注册,所有成员必须经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 运行时间一年以上;

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办社,得到入社成员的认同和支持。

一看社:看规模、看规范、看形象、看效果

(包括数量规模、产权状况、议事制度、会计账目、成员账户、盈余分配、章程制度、服务事项、办公场所、质量安全、经营业绩、成员评价和遵纪守法多项内容。)二看人:看理事长的五种意识、三种能力

(五种意识:合作意识、服务意识、经营意识、创新意识和敬业意识。三种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公关能力。)

绝招3:做资金互助,让小钱变大钱

吸股不吸储,分红不分息:

这个原则非常重要,如果定义为“非法集资、高吸揽储”,那就不是规范问题了,那一定触犯到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内不对外: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是金融机构,开展信用合作只能对内不对外,参加入股的人必须是合作社社员。

用于三农:

资金要用于农业产业,而不能用于其他。防范资金互助风险

1.政策风险:国家制定的违规条例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是需要回避的。一个是社区边界,二是成员边界,其次股金跟存款的概念要搞清。

2.信用风险:主要是对借款社员进行信用评估,什么样的社员该继续借款?什么样的社员该停止?这需要经营,也是合作社必须面对的。

3.财务风险:控制财务主要有对内跟对外两种。对内主要体现在节俭开销,对外体现在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

4.操作风险:财务制度、会计科目核算、综合业务这些必要的科目一定要建立,应按存款和股金总额一定比例合理核定库存现金限额。

成为地区盟主的聚地秘诀

不少合作社因流转土地价格偏高或没有相应的产业支持而造成生产成本过高,无形中增加了合作社的营收风险,并严重阻碍了合作社发展。想成为地区盟主?聚地扩大规模是基础。

绝招1:弄懂拿地5大模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拿地方式

绝招2:拿地5大秘诀,从根本上解决拿地贵的问题 聚人、聚钱、聚地,都只是手段,关键是要让合作社真的赚到钱!农合论坛合作社致富课程在北京开讲啦!

全面解析合作社发展的困局、关键要点,以及教你“聚人”“聚钱”“聚地”,最终赚到钱!

3天让你学得会、用得上、有效果!

合作社如何依靠信仰的力量俘虏大批“信徒”!● 找到合作社最早的50个社员!● 如何发现合作社社员的最大痛点?!● 最大化发挥社员积极性的三个秘密!● 隐藏在合作社管理团队背后的社员心理学!

● 怎么设计你的合作社资金互助模式,让竞争对手绝望!● 靠谱的塑造合作社最大竞争壁垒!

国际产能合作面临难得发展机遇 篇3

该负责人说,从企业实力来看,中国企业在众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资本、中国装备、中国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欢迎。中国企业应抓住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创新合作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将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升至更高的层次和水平,实现从商品到产业到资本输出的转型。

从外部环境来看,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升温,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投资需求不断增大,有关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合作意愿不断加强。从自身条件来看,中国正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企业“走出去”开展国家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商务部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装备产能“走出去”快速发展。2014年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约1100亿美元,2015年前4个月出口额400亿美元,同比增长10%。装备制造类境外投资累计近500亿美元,2015年前4个月制造业对外投资31.5亿美元,同比增长69.4%。2014年中国企业参与的境外轨道交通类项目签订合同额247亿美元,同比增长3倍多。2015年前4个月,电力、通讯领域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均达到35%左右。

该负责人说,商务部采取四项措施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一是深化改革,简政放权,推动便利化。商务部修订出台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确立了“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进一步释放企业境外投资活力。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优惠贷款、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手段,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和优势行业对外投资合作。三是推进多双边重大合作项目。指导企业实施一批铁路、公路、核电等重大境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境外产业园区。四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加强对企业境外投资的国别行业指引,落实政府间保障机制,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签署自贸区、投资保护、税收等协定以及政府间投资合作协议,加强安全风险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

下一步,商务部将围绕“一带一路”加快战略布局,加强对企业“走出去”重点国别和产业的指引,推动中国与沿线地区和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工制造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商务部还将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完善和创新相关对外投资合作支持措施,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促进国内设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

合作机遇 篇4

SDN在未来网络架构中将处于核心地位

《通信世界》SDN已经度过了讨论是否可用的时期, 现在讨论更多的是如何落地。那么, 目前国外及国内SDN的商用进程具体如何?

杨光:国际领先运营商都对SDN/NFV给予高度重视, 从而推动SDN/NFV的不断发展。其中, 部分领先运营商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 如美国AT&T已经将SDN/NFV架构作为其网络发展的战略方向, 在2014年推出了基于SDN/NFV架构的UserDefined Network Cloud系统, 其目标是在2020年将75%的网元纳入新的架构。目前AT&T已经通过Domain 2.0计划引入了一批新兴供货商, 并推出了Network on Demand等新型业务, AT&T已经成为国际SDN/NFV发展的标杆运营商。其它国际领先运营商, 如德国电信、西班牙电信、NTT DOCOMO、SKT也都在积极进行SDN/NFV的实验, 为规模商用部署做准备。

国内运营商也在积极进行SDN/NFV的研究、实验乃至商用部署。正在经历快速规模部署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成为了SDN应用的首选场景, 不管是传统电信运营商还是如世纪互联这样的专业IDC服务提供商, 都已开始了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部署工作。同时, 三大基础运营商也都积极探索SDN/NFV在传输网、移动回传等领域的应用, 并已经进行了一些现场试验和小规模部署。

陈端:现阶段SDN技术仍在不断的演进, 运营商对于SDN的目标网络架构还没有达成共识。目前针对SDN的许多工作还停留在研究阶段, 标准化工作落后于产品的研发是常态。

薛育红:SDN从2013年的热点炒作进入了务实试点试商用阶段。过去的这一两年, 中兴通讯也与客户进行了大量合作和试点, 其中SDON的解决方案已在包括中国、亚太等6个地区实现了试点;另外, 中兴通讯和互联网企业、政企客户、企业客户共同在SDN IDC方面进行了4个试点。截至目前, 中兴通讯试商用的项目共有21个。

《通信世界》SDN在电信运营商中可适用的应用场景包括哪些?对运营商有什么价值?SDN技术在未来电信网络中将扮演什么角色?

杨光:SDN的应用发端于数据中心互联, 但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 SDN可应用的场景将非常广泛, 有望成为未来信息通信网络的基础架构。电信运营商一方面可借助SDN降低网络部署成本、提高供货商选择和管理的灵活度, 另一方面也可利用SDN加快业务开发速度、提升业务提供的灵活度和个性化程度, 从而创造出新的盈利机会。可以说, 在降低成本和提升盈利能力两个方面, SDN都对电信运营商具有重要意义。

陈端:对运营商而言, SDN面向网络, 首先将在数据中心等受限环境部署, 取得经验后逐渐在广域网边缘、光传送网和城域接入网等环境下引入, 最终实现端到端SDN架构。

SDN借助IT软件的灵活性和硬件的规模效应, 在不断降低网络建设和运维成本的同时, 不断为用户提供创新的网络业务。SDN架构具有革命性, 它打破了传统路由协议的局限, 各种新的路由协议和路由策略可以更加方便地引入网络。SDN是传统网络的终结者, 在未来网络架构中将处于核心地位。

薛育红:SDN在电信运营商中可以适用于数据中心、SDN弹性企业网络、SDN承载网、SDN弹性接入网、SDN弹性移动云网络等五类场景。SDN会与NFV一起改变运营商的设备形态和网络建设运维的方式、简化网络能力、开放网络能力、支持新的商业模式。

快速推进SDN挑战犹存

《通信世界》SDN的商用目前主要集中在校园和大型企业内部, 在运营商却鲜见成熟的案例, 形成了SDN在运营商领域的叫好不叫座状况。那么, 影响运营商部署进度的原因何在?运营商要引入SDN, 目前存在的挑战有哪些呢? (如在技术成熟度、市场成熟度、标准研究等领域)

杨光:首先需要指出的是, SDN的产业推进速度其实还是超出了产业界最初预期的。近期的多个调研结果均显示, 多数运营商都预计在未来2~3年启动SDN的实际部署。从传统网络向SDN架构的过渡将是运营商需要着力应对的问题。目前SDN架构在性能、可靠性、互操作能力等方面仍与传统架构体系存在一定差距, 这些差距既反映了SDN产业链仍有待进一步成长, 也反映了SDN技术路线与传统架构的本质差异。为了推动SDN的实际部署, 运营商一方面需要与产业界合作, 推动技术、产品的成熟, 加快标准化进度, 提升性能、可靠性和互操作能力。另一方面, 运营商也需要主动适应SDN带来的变化, 尤其是对运营商组织结构、运维流程乃至思维方式的挑战。相对来说, 后者的任务可能更为艰巨。网络软件定义的趋势将对运营商的软件技术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唯有具备必要的软件技术能力, 运营商才能适应SDN带来的网络部署与运维的模式变化, 避免被供货商锁定的局面, 同时充分发挥SDN快速灵活的特点。

陈端:对IDC而言, 现阶段部署SDN技术主要来自业务需求。其目标是为了实现云计算数据中心网络的自动化管理, 以及数据中心间流量均衡。对运营商网络而言, 其规模和复杂程度远超IDC。因此, 运营商对于SDN和NFV的部署都会更加谨慎。通过在网络的局部逐渐引入SDN和NFV技术, 运营商最终实现端到端SDN网络架构。

影响运营商SDN部署进度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首先, SDN技术来源于IT数据中心和校园网, 在运营商网络中, 对SDN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其次, SDN相关硬件, 尤其是市场上支持Openflow的芯片还不够丰富, 导致产品成本较高, 因此当前SDN的部署主要基于纯软件模式, 规模受到限制。最后, 在SDN环境下, 运营商传统的开发、测试和部署模式将会发生改变。新的业务开发模式如Dev Ops要求运营商的产品开发、维护体制做出相应转变, 这种转变将随着SDN部署的深化而不断加深、加强。

薛育红:国内外很多运营商都已经开始SDN产品的部署。但是由于运营商需要复杂的技术验证机制和决策流程, 所以整体上进展相对缓慢。运营商的大网上设备种类繁多且流量不可预知, 而校园网、企业网的网络相对封闭, 流量模型比较简单, 有比较强的可预测性;因此, 在运营商开放的网络中部署SDN的难度要高很多。运营商已经在进行大量的试点, 中兴通讯已经参与的运营商试商用项目有数十个。目前, 运营商主要在进行各个独立网络的SDN试点, 尚未进入整个网络的开放期, 2015年将是SDN商用元年。SDN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 例如整网开放期的跨专业领域整合、SDN/Openflow芯片的产业成熟度低等。

设备商纷纷抢滩SDN市场

《通信世界》公司在SDN技术领域目前有哪些技术积累?在运营商的系统测试与现网实践中成效如何?未来几年公司在SDN领域的蓝图和构想是怎样的?

陈端:上海贝尔已经成立专门的业务团队, 加大在SDN/NFV/Cloud领域的投入, 与主流的云计算和开源软件厂商及组织相互配合, 为用户提供独立的SDN解决方案。如:支持云服务的虚拟化服务平台 (VSP) 、提供网络自动化配置和动态调整的广域SDN控制器 (WSC) 、基于SDN的传送网络 (T-SDN) 、SDN就绪的IP优化设备、基于SDN的无线云等。

在发布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 Nuage SDN方案已服务于超过60个试点、10余个商用项目, 其中包括财富500强企业、云服务提供商Numergy、TELUS和NTT Communications运营商等。在中国, 上海贝尔的SDN已部署在位于内蒙古的运营商大型数据中心, 该数据中心网络充分利用了Nuage SDN所提供的自动化以及对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支持等特性。此外, 位于苏州的云计算基地也选择了Nuage SDN支撑其云业务发展。

SDN首先应用在数据中心, 解决数据中心的网络技术滞后于计算资源虚拟化发展的问题。同时, 实现数据中心的无缝扩展, 从而达到更大范围的多数据中心间资源的共享会是后续发展的重点, 上海贝尔在这个方面已经有完备的方案可适用于任何数据中心的部署。后续IP城域网和广域网也将逐渐引入SDN技术:在城域网, SDN技术的引入有助于实现业务的智能控制, 通过将策略控制和各种业务链功能组合, 可以针对用户方便的实现业务差异化功能;在广域网, SDN控制器可以将IP层和光层资源进行联合调度, 优化业务流量和流向, 为用户提供更加有保障的Qo S服务和更灵活的计费策略。

薛育红:中兴通讯早在2013年就针对SDN/NFV领域推出了Elastic Net战略和Elastic Net整体解决方案和子方案。Elastic Net方案以控制集中化、功能虚拟化和网络自动化为切入点, 涵盖了运营商网络基础设施、云数据中心、企业网等应用场景。到目前为止, 中兴通讯已经参与的SDN试商用的项目有21个, 还有数十个项目正在进行中。

为了推动产业链的成熟和开放, 中兴通讯近期正式组建并对外开放基于业界先进架构的SDN/NFV联合开放实验室, 提供包括数据中心、接入、承载、核心网等主流多应用场景的SDN/NFV开发及测试环境, 为加速相关产品方案的产业化应用提供支持。

2015将成SDN深入探索年

《通信世界》您预计2015年SDN在运营商市场将出现哪些变化, 2015年运营商SDN能否迎来发展的拐点?

杨光:2015年中, 数据中心的应用应该仍是SDN商业部署的主旋律。对于其它应用场景, 领先运营商将采用小步快跑的方式, 在新系统和新设备部署中, 逐渐引入SDN和NFV架构, 并不断推出基于SDN的新业务。而大多数运营商将继续推进实验网或小规模试探性的商用部署, 逐渐积累SDN部署和运营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 SDN在业务支撑系统中的应用将日益得到运营商重视。SDN架构将帮助运营商提高支撑系统的灵活性, 加快新业务推出速度, 创造新的盈利机会。总体而言, 2015年将是SDN产业阵营进一步积蓄力量, 展现潜力的一年, 领先运营商的商用实践将对SDN的规模部署起到显著的示范作用。

陈端:当前, 国内运营商主要在数据中心部署SDN, 并在IP RAN、PTN和OTN等传输领域进行了网络自动化配置和管理的试点工作。2015年, 运营商一方面将扩大数据中心SDN的部署, 并将SDN与NFV结合, 开始提供v IMS和v EPC等业务;另一方面, SDN在传输领域将扩大规模试点, 以进一步完善SDN用于传输网络自动化配置和管理的解决方案。同时, 运营商将开始在数据中心互联、软件定义VPN等领域尝试面向企业大客户的SDN业务。目前, 运营商对SDN还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 对SDN架构还没有形成共识, 但2015年会成为对SDN深入探索的一年。

合作机遇 篇5

内在需要与客观要求

东北的重工业曾是中国的骄傲,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基础。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工业的发展迟缓,整体经济占中国GDP的比重不断降低,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率在全国来说名列倒数几位。其主要问题一是东北的资源几近枯竭,二是制造业总体水平趋于落后,设备老化情况严重,在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当前,东北的失业问题比较严重,东北地区仅辽宁一省的失业人口就有大约130万。这样庞大的失业人口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稳定都形成一定威胁。另外,随着我国轻工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对机械设备、装备等重工业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目前,我国机械装备工业发展水平的落后已经制约了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速发展我国的重工业,进一步发展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从外部环境来看,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已经提上日程,温总理表示中国要对其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如果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落到实处,将为我国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韩国和中国分别提出环黄海和环渤海经济合作的设想,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只有图们江流域的开发。图们江地区的合作涉及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该项目当时受到了UNDP(联合国发展署)的重视。UNDP除了在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外,还积极促进了合作各方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即便如此,由于各种原因,图们江地区的经济合作也仅仅停留在诸如铁路等基础设施一些具体的合作项目上,没有能形成自由贸易区。

随着东亚经济合作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做实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形成东北亚经济圈,就成为推动东亚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当前东北亚的经济合作主要指的是中日韩三方的合作,但是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包括俄罗斯、朝鲜、蒙古在内的属于东北亚地区的国家都有可能参与进来,并从中获益。当前,东北亚地区的GDP已经占到世界的20%,如果在东北亚形成自由贸易区,东北亚地区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提升。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中韩之间的贸易额达到440亿美元,中韩两国已经互为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第一大对外投资国,韩国在中国的累计投资已经达到100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东北的振兴已经不再单纯是中国的内在要求,也是整个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发展的要求。

优势与互补

无论从地缘因素还是从经济因素考虑,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都存在着许多优势,主要表现在:

地缘上的优势。中国东北地区毗邻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蒙古等诸多国家,这是东北亚经济合作的中心地带。中国的东北地区在历史和文化方面与这些国家有着深厚的渊源,具有一定合作的基础。

经济上的互补。中日韩之间的互补性很强。日本与韩国都属于发达或相对发达的国家,资金与技术实力雄厚,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却相对不足。中国是一个成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朝鲜、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自然资源却非常丰富。从日本的角度来说,大量丰富的资金以及相对先进的技术都有待于输出,匮乏短缺的各种工业资源与农业资源都需要进口。劳动力资源也严重不足。韩国的情况与日本类似。对于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有着30年工业发展的基础,掌握了一定的工业经验,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都非常好。中国的劣势则主要集中在资金、技术与管理方面,而这些劣势恰恰是日韩两国的优势。

从具体合作的产业来讲,在农业领域,可以在农产品的加工出口方面进行合作。中国的农业发展虽然具有地理环境等先天方面的优势,但是总体的技术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另外在绿色、生态等具有高科技的农产品生产方面仍然滞后。而日韩的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农民组织也比较发达,如果适当引进他们的管理和技术,以中国的东北为农产品加工基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再返销日韩,这既可以提高中国农业生产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又有助于促进中日韩农产品的贸易,打破日韩在农业领域存在的壁垒,减少贸易纠纷。在工业领域,随着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加快,日韩也不断需要将他们已经成熟的技术转移出来。如果中国东北能够利用其老工业基地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再加上中央政府辅以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它完全可以在日韩不断传递的产业链条中获得机遇。在服务业方面,目前,日韩在中国服务业方面的投资较少。日本在金融、保险、基础电信方面的服务水平与中国相比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因此在服务业的合作方面,可以挖掘的潜力还很大。

积极条件与消极因素

随着全球网络分工链条的形成,中国东北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参与到全球网络分工体系里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可谓是顺应全球化发展的潮流。这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另外,日韩民间对参与东北亚合作的态度非常积极,这是推动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有力因素。一份对日韩企业的调查显示,有70%的日韩企业都表示要在中国追加投资或者新建企业。2002年,日本官方发布的“制造业白皮书”中指出,日本对华的战略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过去日本主要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现在是既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又把中国作为销售市场,这个战略调整对于提升日本对华投资的积极性有很大作用。再有,在制度方面,东北亚经济合作也存在着许多积极因素。就中国而言,中国对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态度非常积极,中央政府已经决定拟将重振中国东北地区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这与中国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战略的考虑不无关系。根据这个指导方针,中国政府有可能在东北地区实行一些优惠政策,并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韩国政府对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态度也非常积极。韩国总统卢武铉上台后,多次提到要推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韩国政府意识到,韩国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地区范围存在一个大的市场依托。

合作机遇 篇6

1997年中石油收购哈国阿克纠宾油田项目, 开启了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历程。目前已形成以哈国为重点, 合作范围扩及周边中亚国家的良好态势, 合作形式包括获得油气资源开采权、修建跨境油气管道、并购中亚国家及外资在中亚的油气田以及油气生产技术服务等多个领域。合作大体经历了“探索与起步”、“发展到巩固”、“机制化”几个阶段。双方的社会发展需要、能源互补优势、已有的合作基础和条件、经济结构等, 决定了开展能源合作是实现双方经济互联互通的突破口。2014年下半年以来, 能源市场的动荡和不确定性预示了世界能源格局正经历重大调整。同期, 受俄罗斯经济不景气、世界资源类市场严重下滑、国际资本市场动荡难平等诸因素影响, 中亚国家经济指标连续走低, 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而又恰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入密集实施阶段。在此背景下, 在区域内外环境均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基础

(一)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传统能源石油和天然气产品上存在很强的互补性

我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资源领域特别是油气产品上互补性很强。首先, 双方能源战略相互支撑, 实现能源出口多元化是中亚国家实现经济独立的重要依托, 这与我国能源安全战略形成互补;其次, 我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 能源缺口日益加大, 与中亚地区能源供大于求的状况形成互补, 合作潜力巨大;再次, 基于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 中亚国家和中国在石油与天然气产品上贸易互补性明显。最后,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开采技术和加工技术等方面各有所长, 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 中亚各国都积极出台相应政策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能源领域作为中国中亚合作的重中之重可获得更广泛的政策支持, 有利于上述能源互补性条件转化为各自的现实利益, 大力提升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二) 能源合作主要由双边合作向多边合作转变的现实需要

目前, 我国与中亚能源合作主要采取的是双边合作, 合作特点表现为“政府主导, 企业参与”。尽管双边合作具有落实效率高、操作性强、受第三方影响的可能性低等特点, 但随着参与主体的增加和合作领域的深化, 双边合作越来越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一方面, 现有双边合作存在不足。其一, 容易引发消费国之间的恶性竞争, 各国都希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获得更大的份额。其二, 不管是我国与中亚国家间还是中亚各国间的能源合作都存在合同条款大部分类似的情况, 重复谈判和磋商, 导致高交易成本和低效率。其三, 由于缺乏统一的能源价格机制, 使各国间能源贸易价格存在很大差别。另一方面, 中国与中亚国家存在开展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有利条件, 且具有了相当程度的多边合作经验积累。随着区域范围内各国能源合作力度的加强, 油气资源等跨国运输规模的扩大, 多边能源合作正在稳步推进, 尤其是途经多国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修建, 是多边能源合作的成功范例, 为多国共同磋商机制奠定基础。

(三) 各种不同层级的区域性合作机制为深化合作提供了组织基础

中国与中亚区域范围内目前已有上海合作组织 (SCO)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CAREC) 、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中亚经济专门计划”、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丝绸之路区域合作项目”、中国新疆“亚欧博览会”以及正在形成中的国际新兴金融平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AIIB) 等不同层级的区域合作机制。其中上合组织与CAREC机制在推动中国与中亚经济合作中起主要作用。目前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正在探索建立能源俱乐部, 但由于其中涉及的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让渡问题均比较敏感导致建设进程缓慢, 中方一直为此努力。在2013年比什凯克上合组织成员国会议中, 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提出“成立能源俱乐部, 建立稳定供求关系, 确保能源安全”的主张。另外, 由亚洲开发银行力倡的中亚区域经济合作 (CAREC) 机制, 旨在推动资本、货物、人口的区际流动, 致力于为工商界提供服务。该机制将能源作为优先发展的四大领域之一, 推进建立能源市场化运行机制, 促进区域能源贸易。

(四) 中国中亚油气运输网络初现端倪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采取以管道运输为主, 公路、铁路运输为辅的供给模式。管道作为双方能源合作最重要的运输载体, 主要包括已建或在建的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 (A、B、C、D) 四线、西部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网, 以及规划中的中巴、中吉管道和中俄西线管道, 这些管线联结了新疆境内各主要支线的36条管线。同时, 中国中亚区域范围内的铁路运输体系正在形成, 已建的北疆铁路、精伊霍铁路以及将要构建的“克拉玛依—新西伯利亚”的中俄通道、“明水—吉木萨尔—阿亚古兹”的中哈通道、“喀什—塔什干”的中吉乌土通道、“喀什—瓜达尔港”的中巴通道等中国西北跨国铁路通道将会大大改善铁路运输现状。此外, 跨国公路运输体系建设也得到发展, 初步形成了中国西北与周边国家“一纵三横”国际公路通道体系:“一纵”指经过塔城、喀什两地, 纵贯整个新疆区域, 连接俄罗斯、南亚的国际公路通道;“三横”涵盖了经阿拉山口的新亚欧大陆桥、经霍尔果斯的国际公路及规划的由“喀什—安集延”公路联接的泛亚大通道, 构筑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北、中、南三个方向的主干线。这些联结着中国、中亚国家、俄罗斯的能源通道系统是建立区域统一能源市场的基础。

三、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机遇

(一) 国际能源市场进入熊市周期, 为中国与中亚国家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中亚能源秩序提供了机遇

目前, 中亚地区的能源秩序尚处于构建过程中。中国与中亚国家同处于发展中国家, 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缺少话语权。此轮油价下跌主要是由基本面供给过剩、美元走强而引起的, 石油市场处于买方市场, 中国可以借助消费大国的影响力, 与中亚国家一起构筑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中亚地区能源秩序。当前受俄罗斯经济拖累、国际油价暴跌等因素影响, 收入减少、货币贬值、经济下行压力大使得中亚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意愿更加迫切。2014年油价大跌导致中亚国家石油美元收入大幅减少, 致使流动性趋紧, 货币贬值严重, 在与他国的石油交易中都在寻求非美元化。我国可利用人民币币值稳定、大多数石油生产国币值贬值的市场时机, 加快建设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原油期货市场, 引导我国在石油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 推动石油人民币进程, 并进一步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同时, 我国要利用上合组织在区域内的积极作用, 妥善处理与中亚各国、俄罗斯和美国的关系, 争取在中亚地区能源供需关系的整合中获得最大利益。

(二) 中国已开始进入资本输出和产业输出阶段, 而中亚各国为摆脱经济发展困境需要中国的助力

目前, 中国已同哈、吉、塔先后签署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双边合作协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已与哈“光明之路”、乌“福利与繁荣年”规划、土“强盛幸福时代”、塔“能源交通粮食”三大兴国战略以及吉“国家稳定发展战略”实现了对接。这些发展战略的对接为中国资本、产业输出以及中亚国家摆脱经济困境提供了机遇。在国内消费市场活力缺乏, 欧美市场疲软、美国构筑岛屿封锁连的情况下, 与中亚国家进行能源合作, 输出产能、资本、技术、装备等, 既释放了合作潜能实现优势互补, 也为我国开辟了新的战略空间。而中亚国家与我国的合作可以为本国带来经济发展急需的资金与技术支持,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及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提升经济竞争力、推进经济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以及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项目实施正进入密集期,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绸之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平台的建立, 为中国与中亚合作发展注入新动力、开启新的窗口, 有助于破解当前经济发展困局, 提升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效果与影响力。

(三) 新一轮能源革命为中国与中亚国家深化清洁能源领域合作提供了机遇

2014年下半年以来能源市场的动荡和不确定性应该被视为市场上某些构成元素正在进行新一轮调整的标志。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以及全球碳减排压力的推动下, 能源供需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未来能源生产与消费应该是绿色低碳、高度智能化的, 天然气、非化石能源有望成为未来主体能源。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顺应能源格局新变化,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我国能源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 以应对资源环境挑战。而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发展的今天, 资源或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构成的威胁, 是一个区域兼全球的问题, 既来自国内, 亦来自国外, 单靠一国力量或能力, 很难解决由此而引发的安全问题。这就需要开展与周边国家、地区或国际机构合作。因此我国与中亚国家应为共同的资源环境利益, 在传统能源开采峰值到来之前, 强化清洁能源领域合作。中亚清洁能源资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水能等非常丰富。我国在风能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和核能发电方面具备装备制造、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 有能力和中亚国家进行合作对接, 在保护中亚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同时, 也推动我国能源国际化, 并带动能源体系转型升级。

四、深化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 货币贬值与金融风险加大

此轮国际油价和大宗商品暴跌, 使得倚重能源的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经济遭受重大打击, 外汇储备锐减、经常项目恶化、财政赤字剧增, 货币价值一直危若累卵。哈萨克斯坦作为我国在中亚地区主要能源合作国, 2015年8月20日, 自启用汇率自由浮动机制, 当日美元汇率即从1美元兑188.38坚戈飙升至1美元兑255.26坚戈。2016年1月1日美元汇率为343.11坚戈, 8日即破350坚戈, 11日美元加权平均汇率再创历史新高, 达357.66坚戈, 兑换点汇率为359坚戈。其他四国货币也均有贬值趋势。币值的不稳定加大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金融风险, 使海外资产安全受到威胁, 直接关系到我国海外能源项目的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二) 大国博弈激烈

大国关系是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关键, 中亚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能源资源, 历来是大国力量博弈的主战场。中亚区域的能源博弈集结了美国、俄罗斯、中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各大经济体, 其就能源利益形成的纵横交错的供应与需求关系, 将严重影响该区域的能源安全。2014-2015年间, 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不断加强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合作程度。印度总理莫迪7月遍访中亚五国为双边合作开拓了新的空间。同期, 中亚国家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关系更为密切, 吉国已经完成加入步骤, 塔国也在进行之中。如果再加上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 本地区各种合作项目或构想交织, 如何平衡与制约不同能源利益体系, 稳定该区域能源安全, 将成为未来影响中国与该区域开展能源合作的战略因素。

(三) 区域内社会稳定安全形势堪忧

2014年夏季至今, 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外溢至欧洲高铁、北非旅游景点、法国工厂和科威特大清真寺等地, 扩散趋势明显, 给亚欧大陆安全稳定蒙上阴影。而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 中亚、中国新疆等地, 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活动从未停歇。然而现实是, 中亚国家均不同程度出现极端组织大范围活动迹象。2014年底以来, 不断有报道和视频显示,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参战者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活动。仅2015年上半年, 吉国家安全部门就成功阻止了10次可能发生的恐怖活动, 同时还打掉了40多个极端主义组织。这些都说明如果周边区域极端势力得不到有效控制, 地区社会安全形势将出现不断恶化趋势。

(四) 生态环境脆弱

中亚国家资源能源丰富, 但地质地貌复杂, 生态环境先天脆弱。能源产业具有环境污染特性, 区域能源合作将进一步强化和放大环境污染效应, 蕴含较高的环境风险, 加重其环境的承载负担, 可能使双方合作面临巨大的民生阻力, 导致合作进程受阻。

五、结论

合作机遇 篇7

一、远程继续教育的优势与企业教育的重要性

1. 远程继续教育的优势。

远程继续教育即网络教育, 是成人教学中的一种形式, 具体指使用电视或者互联网等传播媒介进行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 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学, 学生可以通过广播、互联网、函授、辅导专线等不同途径进行学习, 远程继续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充分运用了网络环境开展教学工作, 而且招生对象不受年龄与学历的限制, 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了平等学习提升的机会。

2. 企业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企业的教育培训传递企业的知识文化内涵、训练职业技能, 是企业知识体系的支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人力资源的凝聚力, 越来越在企业员工个人素质身上体现, 员工的个人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等无形资产, 目前, 对于企业而言, 智力、信息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企业教育是对已经选拔的人才的培训, 不仅承担着企业知识管理的任务, 还肩负传达企业文化, 促进企业不断创新发展的责任, 企业教育的先进程度决定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之力。因此, 企业培训在企业发展的地位日益重要, 现代企业教育正从边缘地位走向企业战略核心, 所以, 使用不同途径优化企业教育是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远程继续教育与企业教育的合作机遇

传统的企业教育一般是教学传递模式, 即传统的面授教育模式, 而远程继续教育注重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传递。远程继续教育与企业教育的结合可以追溯至1997年, 企业教学顾问公司Xchange对120所企业教育成效较好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 结果得出企业大学有24.2%的课程是通过互联网或者企业内部网进行的。同时调查还发现, 89%的企业教育计划在未来采用网上学习模式, 其中制造行业的企业教育占100%;财务、保险、地产行业的企业教育占85%;服务行业的业教育占84%;交通、通信、公用事业的企业教育占82%。

追溯至今, 远程网上教学越来越成为被企业教育广泛采用, 例如, 英国巴克莱银行创建并发展了巴克莱大学网络学习网, 巴莱克银行以前是每个经营单位都有自己的培训部门, 并且采用课堂面授教学方法。在建立巴克莱大学以后, 银行充分开展员工教育和优化培训资源, 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50个巴克莱大学远程教学中心。随后, 巴克莱银行与伦敦商学院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 成立了巴克莱大学商学院, 为巴克莱银行培训高级管理人才, 发展迅速, 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随着网上教学在企业教育广泛使用, 网上教学的优势也开始得到凸显。例如, 英国航空公司 (BAE) 在建立BAE系统虚拟教学系统之后, 统计发现通过网上培训比面授教学的成本降低了67%, 如此惊人的数据, 主要是由于远程教学能够节省学生的旅行费住宿费, 教室器材消耗, 和教师授课的酬劳, 同时, 由于企业教育与远程教育的配合, 培训部门的费用每年减少150万英镑。另外, BAE系统虚拟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兰卡斯特 (Lancaster) 大学、华威大学进行教育合作, 其部分课程得到这些大学的资格承认, 也逐渐具有权威性。将远程继续教育与企业教育结合起来, 可做下表分析, 如表1。

远程继续教育机构和企业教育合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远程继续教育机构也能打响教育机构在社会上的声誉。远程继续教育机构有教育的从业人员, 企业有丰富的商业背景, 所以远程继续教育机构的教育专业人员和企业专员可以共同建立完整科学的商业背景教学资料库, 使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科学性。且合作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教师的理论能力、企业内部专业人员的实践经验, 能够全部与教学融合, 使企业教育和培训达到最佳效果。远程继续教育与企业培训的培训对象都是在职成人, 这一培训目标的一致性, 为合作提供了可行性。企业通过远程继续教育机构的多层次培训, 为员工提供一条终身的专业化学习阶梯, 加强员工归属感、责任感和对企业的认同感, 不仅有助于员工个人发展, 更有利于企业留住高精尖人才。

1. 创新混合式教育合作。

首先需要提出的是混合式教学模式。企业虽然需要重视教育, 但是企业并不会完全转变为虚拟大学, 远程教育固然有很多优势, 但是关于很多细节问题, 尤其是操作性强的内容, 面授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 所以根据教育内容创新混合式教育模式是最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随着网络远程教学的发展, 网络教学比例将会日益增大, 并与面授有机集合, 例如, 德勤咨询公司 (Deloitte Consulting) 的电子商业证书课程, 曾经是7天的面授课程, 后来改为40个小时的混合式学习, 其中32小时是远程网上教学, 8小时是面授教学。

2.“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合作模式。

第二种发展机遇是企业和普通院校建立教育合作伙伴关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于高校联合提供教育培训课程, 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 提供私人订制的课程。例如, 美国的白森大学 (Bobson College) 和英特尔公司开展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教育模式, 为英特尔公司员工提供专门设计的27个月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 满足公司需要, 进行定向培养, 在我国, 也有很多校企合作的优秀案例, 不仅优化了教育资源的配置, 也节省了企业选聘的成本。

3. 扩大教育范围深入客户的创新模式。

企业可以教育对象扩展到客户层面。通过提供免费的网上课程, 能够加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如嘉信理财集团 (Charles Schwab’s alliance) 通过数字思维公司 (Digital Think) 网上教学平台, 集团的客户免费提供财政计划网上培训课程。

三、进一步开展远程继续教育与企业合作的策略

1. 加大投入。

在学习方面投入大量资源以保证出现大量人才。我们围绕资源建设、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和教学质量, 在教育方面加大了资金、人员和精力的投入。在教学基本建设方面做了极大改进。实施了“名师名课”的精品战略工程, 同时选拔了大量优秀教师用来开发教学条件, 同时积极开发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三大系列的教学课件。并且设立了院系发展基金、教育改革资金、教材建设资金。教学成果和教师奖励基金、人才奖励基金、专业建设基金。建设功能齐全、资源丰富的继续教育、本、专科教育、远程培训资源库。

2. 建立服务学习平台。

“人性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是目前工作的中心。教学平台除了需要为学习者提供网上选课、网上辅导、网上考核、网上答疑等学习活动, 而且需要向一个完善的服务平台发展, 学习者通过这个管理平台可以得到学习服务, 这些学习支持服务需要覆盖网上报名、网上交费、网上自助管理等以及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全部范围。

3. 提高学习团队能力水平。

工作学习化、学习研究化、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是目前教育的核心思想, 企业可以通过定期培训、国外考察学习、在研究生项目、引进高学历人才等形式, 提高企业教育执行者的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

四、结语

近年来, 大型企业教育从培训部门发展到企业教育, 改变了企业教育的模式与内容。传统的企业教育通常是部门内小范围小规模的员工培训, 一般是邀请高校教师或者企业专业人员提供临时的短期培训。知识经济社会给广大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尤其是大型企业, 需要大量终身专业化学习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保证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由此为企业教育与远程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合作时机, 远程继续教育机构和企业教育进行教育合作, 使优势能够得到最大发挥, 包括远程继续教育管理的模式、市场定向的教学服务、面向在职成人的教学理念和经验、注重应用性课程、网上教学和面授教学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远程继续教育的优势在企业教育的体系中, 能够给企业教育提供最佳的教育和培训, 并能使企业教育达到最佳成本效益。

摘要:目前许多企业开始走企业教育路线, 开始逐步创新企业教育培训理念与教育模式, 远程继续与企业培训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 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合作机遇, 笔者重点分析了企业教育与远程继续教育的合作机遇与前景, 说明良好的合作能够达到互补的理想效果, 能够为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更有效地完成企业教育。

关键词:远程继续教育,企业教育,关系,合作机遇

参考文献

合作机遇 篇8

“金砖国家”(BRIC)一词,最早由高盛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2001 年11 月20 日发表的文章《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The World Needs Better Economic BRICs)中提出。文章指出,全球经济重心正在向新兴国家转移,中国和印度将成为世界工业制成品、服务的轴心,巴西和俄罗斯则将引领世界原材料供应;金砖四国的国土总面积接近世界的30%,人口总和达到世界的40%,潜力巨大,前景看好。2009 年,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金砖四国领导人在俄罗斯举行首次会晤,商讨了金砖国家的协调发展与合作,发表了《联合声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正式确立。2010 年,金砖四国一致商定,吸收南非加入该合作机制,金砖四国(BRIC)扩容为金砖五国(BRICS)。

2009 年至今,金砖国家先后联合召开了6 次峰会,签署联合宣言,制定金砖国家间贸易发展的政策与具体措施,推动务实合作,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内容更为丰富,向全世界彰显了金砖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的蓬勃朝气与远大前景。

二、中国对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经济贡献

中国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确立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中国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创建过程中扮演了“旗手”角色。自从“金砖国家”这一概念被西方提出后,中国对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创建表现出了十分积极的态度。2009 年,第一次峰会期间,中国积极参与磋商与筹备工作。2010 年,中国作为主席国,积极推动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2011年,第三次峰会期间,中国推行本币贸易结算业务,号召加强金融合作,为金砖国家合作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第二,面对金砖国家的利益冲突,中国扮演了“协调者”角色。金砖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发展难题。中国面临对出口依赖较大、内部消费投资不均衡等问题;俄罗斯面临过度依赖能源出口、制造业竞争力弱等问题;印度面临基础设施匮乏、对外收支不平衡等问题;巴西面临过度依赖资源出口、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南非面临失业率高、基础设施不足、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等问题。金砖国家面对上述难题,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利益冲突。

第三,中国积极推动与其他金砖国家的经贸活动。2011年,首次金砖国家经贸部长会议指出,2001—2010 年这十年间,金砖五国贸易总额的年均增速达到28%,贸易规模增长了15 倍;其中,中国同俄罗斯、印度、巴西的双边贸易增速超过了40%,与南非的双边贸易增速高达59.5%,明显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增速34.7%的水平。在金砖国家中,中国经济规模和增量贡献最大。

第四,中国拉动金砖国家的全球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4—2015 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内地竞争力较2013 年上升1 位,名列第28 位。其他金砖国家成员俄罗斯、南非、巴西、印度分别排第53 位、第56 位、第57 位和第71 位。中国经济竞争力在“金砖五国”中仍然处于领跑地位。金砖国家的整体经济增长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

三、中国经济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下的机遇

第一,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开辟了国家间经济合作新模式。金砖国家打破了仅仅依靠地缘优势进行国家间经济合作的传统模式,开辟了国家间经济合作的新模式,未来的国家合作一定会突破地理上的界限。中国参与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这样一种超越地理界限的国家间经济合作,具有了对这种新型国家间经济合作模式的规则制定权与规则解释权,无疑会为中国经济赢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第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助推中国实施国际经济秩序改革战略。随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大幅提升,中国呼吁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增加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而金砖国家是最具地域代表性的五大新兴经济体的集合,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改革国际经济体系方面有着共同的强烈诉求。

第三,有利于中国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金砖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国可以利用金砖国家这一平台,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努力避免其他国家所走的弯路。

第四,中国与金砖国家经贸互补性强。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在贸易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为开展贸易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主要是以原油、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初级产品,向俄罗斯出口的主要是机电产品、纺织品等轻工商品。中国从南非进口的主要是金属矿砂、贱金属等,向南非出口的主要是机电产品、纺织品等。中国从巴西进口的主要是矿产品、农产品等,向巴西出口的主要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仪器仪表、钢材等。中国从印度进口的主要是矿产品、农产品等,向印度出口的主要是机电设备、化工产品等。

四、中国经济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下的挑战

第一,经济增长方式落后。金砖国家受国际经济环境确定的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很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创新环境欠缺、传统优势逐渐减弱、过分以来发达经济体市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质量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例如,中国的金融发展未跟上实体经济的步伐,32 000 亿元外汇存款被美国的巨额债务绑架,有被稀释的风险。

第二,经济体制不完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金砖国家自经济改革以来,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例如,中国的经济制度不完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未能完全理顺,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社会保障体制也相对落后,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矛盾开始制约国家经济发展。

第三,科技落后。金砖国家主要依托高投资、高能耗、高出口、低收入、低福利的方式获得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技术进步、新产品开发、新产业培育等高新科技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只有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不足,突出表现在技术研发的综合能力欠缺、人才培养方式落后等方面。

第四,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贸易摩擦频发。金砖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相近,产业结构和层次存在一定趋同性,竞争是客观存在的,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中国在贸易合作中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贸易关系严重不对等已经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强烈不满,近年来,其他金砖国家对中国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的比例不断增加,印度、巴西针对中国采取了许多贸易保障措施。

五、构建金砖国家长期经济合作战略的建议

第一,构建对外援助体系,提升国际影响力。金砖国家在时机成熟时召开对外援助政策协调会议,在人员、资金、技术等方面相互配合,并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受援国,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对外援助体系,打破当前发达可以国家主导的国际对外援助体系。

第二,坚持开放性原则,共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一方面,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机制,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相当人口规模、较强地区代表性、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在条件成熟时都可以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吸收新的成员国有利于提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整体经济份量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金砖国家要在世贸组织、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框架内加强协作,争取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第三,进一步发挥金砖国家经济合作的互补性与互利性。金砖国家在谋求各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制造业、俄罗斯的能源行业、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行业、巴西的矿业和农业、南非的贵金属行业优势明显,且互补性强。各成员国应当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下,采取更加开放、透明、优惠的政策,实现产业互补,增强各国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建立完善的能源合作机制。尽管金砖五国的经济结构不尽相同,但是各国在能源供需上却有着共同点,巴西、俄罗斯是资源能源出口国,中国、印度、南非则是能源需求大国,金砖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合作空间巨大。

1.推进能源法制化建设。各国在金砖国家合作框架下成立能源合作机构,推动实质性的能源法制建设,避免各国由于缺乏统一的能源法律法规而导致能源贸易秩序混乱。

2.强化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合作。中国在地球物理勘探方面,俄罗斯在核能技术方面,巴西在深水钻探技术方面,南非在矿产开采技术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各国相互进行技术合作的潜力巨大。

3.建立以国家为主体的多边合作机制。各国政府积极鼓励政府间、政府与企业间、企业间等多种主体的能源合作,拓展能源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摘要:中国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创立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旗手、协调者的作用,作为金砖国家中的重要成员,中国在经济规模、经济增速、全球竞争力等方面占据着领先地位。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开辟了国家间经济合作新模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输入了活力、带来了机遇。但是,金砖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不完善,经济增长方式有待改进,经济水平有待提升,共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关键词:金砖国家,中国经济,机遇,挑战,战略建议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金砖国家联合统计手册[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二十国集团与金砖国家财经合作文献[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3]周文.金砖国家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侯敏.中国与金砖伙伴国矿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71-75.

[5]李继宏.中国与金砖国家经贸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J].对外经贸实务,2014,(10):15-18.

[6]刘文革,王磊.金砖国家能源合作机理及政策路径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1):74-82.

合作机遇 篇9

一、CAFTA、ECFA为桂台合作交流提供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2010年, 中国-东盟 (CAFA) 如期建成。同年6月,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ECFA) 》正式签订。CAFTA、EC-FA后, 中国-东盟合作、两岸合作皆进入后续协商和早期收获计划实施阶段。根据CAFTA有关规定, 除少数敏感产品外, 中国与相对发达的东盟6个老成员国于2010年实行零关税, 4个新成员国将在2015年实现零关税。根据ECFA有关规定, 两岸已开始对附件一所列产品实施早期收获计划, 并在“货物贸易早期收获”基础上, 开始就货物贸易协议展开各种磋商。依据ECFA, 2013年6月21日两岸签署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该协议虽因台湾反服贸学运等阻碍目前尚未获准实施, 但已进入法定批准程序, 获准实施指日可待。

CAFTA、ECFA不仅为中国-东盟合作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国际平台, 也为构建桂台东盟统一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目前, 广西、东盟、台湾三方主要是通过广西与东盟、广西与台湾、台湾与东盟“1+1”模式进行合作与交流。广西、东盟、台湾有着天然的地缘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现实多维度多层次联系, 经济发展具有多种多层互补关系, CAFTA、ECFA及《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订后, 借助CAFTA、ECFA平台, 广西、东盟、台湾三方可以实施CAFTA、ECFA及《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三核驱动, 构筑桂台东盟三方统一市场, “变‘1+1’为‘1+1+1’, 扩大合作成效, 同时, 要充分利用各方的优势资源及潜在合作空间, 拓宽合作领域, 培育新经济增长点”。[1]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建成, 标志着中国-东盟合作交流进入制度化、常态化阶段, 随着贸易壁垒的打破、零关税的实施, 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开放度的不断发展, 中国-东盟的合作交流必将不断拓展深化, 中国-东盟合作在过去的“黄金10年”基础上实现未来“钻石10年”。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 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重要门户、桥头堡和前沿阵地。台湾与东盟是近邻, 台商在东盟各国都有投资, 有长期合作, 在东盟各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广泛深刻的影响。但台湾不在CAFTA“10+1”框架内, 台商台企不能直接享受CAFTA原产地关税减免和便捷通关等优惠待遇。但是, CAFTA、ECFA后, 台资企业可以利用CAFTA原产地规则, 充分释放WTO (世贸协定) 、CAFTA、ECFA叠加效应, 通过开展桂台经贸合作进入东盟市场, 获得优惠关税待遇, 享受CAFTA原产地证书带来的其他便利条件。不仅如此, 桂台合作还可通过WTO、CAFTA、EC-FA有关规定, 参与多区域合作。比如, 海洋生物科技产业, 这个产业台湾具有科技优势, 广西具有资源和市场优势, 通过桂台合作, 利用WTO、CAFTA、ECFA原产地规则, 将海洋生物科技产业链延伸到东盟乃至西亚、东非等发展中国家。

机遇总与挑战并存, 依托CAFTA、ECFA平台, 可以把桂台1+1合作拓展到桂台东盟1+1+1合作。可能不等于现实, 合作同时也是竞争, 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与人才竞争。面对国际大市场, 只有抢夺科技和人才制高点, 才能赢得竞争。问题是, 最近几年来, 桂台合作交流虽然发展很快, 成绩也很突出, 但基本上是粗放式发展方式, 主要依靠投资和贸易驱动, 合作领域主要是农业、旅游、商贸等资源密集型低端产品, 科技含量不高, 国际竞争力不强, 很难打入东盟国际市场。桂台只有在新形势下转变合作方式, 构建合作新常态, 提高合作的科技含量, 大力加强绿色、智能、泛在等新兴战略领域的合作。否则, 不仅难于充分释放CAFTA、ECFA、WTO效益, 而且会因为失去国际竞争力, 而丢失现有的国际市场。

二、“一带一路”战略为拓展深化桂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与欧亚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同年10月3日习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时提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同年11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一带一路”战略写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2]2014年11月习主席在APEC会议上, 承诺中国出资400亿美金建立“新丝绸之路基金”和“海上丝绸之路银行”。“一带一路”已经作为国家战略进入实施阶段, 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工作、对外工作的重要任务。这一战略对于深入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东盟乃至亚太、欧亚地区合作等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为了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国家战略, 2014年5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在出席第八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时表示, 广西将从互联互通、产业合作、商贸物流、沿边金融等五大方面与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3]广西、台湾、东盟都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上, 而且是海上近邻, 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丝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合作格局中, 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作用。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平台、机制、路径, 依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合作基础, 从互联互通、区域合作、产业合作、商贸物流、沿边金融、文化交流等方面构建桂台和东盟“1+1+1“模式, 从而把桂台合作推向新阶段、新境界。特别是在构建南海局势新常态、南海海洋经济新常态、中国-东盟新命运共同体、海上新丝路旅游合作区等方面, 广西和台湾有坚实的合作基础和多种互补关系, 完全有必要和可能通过这方面的合作交流, 拓宽和深化合作领域, 提高合作质量和效益。

三、大陆经济新常态为桂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提出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2014年5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 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概念, 7月29日, 在和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适应新常态”。8月5、6、7日, 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在头版位置刊登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学”系列评论, 对中国经济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 具体阐释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容和意义。12月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2015年经济工作, 指出,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 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 充分展现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新常态不是临时、短暂、间歇态势, 而是较长、较稳、持续态势, 其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 其亮点和特征还将进一步强化、稳固, 其矛盾和风险还将进一步加剧、凸显。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我们必须确立新常态思维, 科学认识新常态, 辩证看待新常态, 积极适应新常态。就桂台合作而言, 要抓住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 把桂台合作推进新阶段。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我国经济形势总体上稳中有进, 经济运行虽然增速放缓、但实际增量可观, 调整虽然艰难、但升级已成大势, 调控虽然平稳、但经济活力增强, 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消费拉动转变为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这种新常态, 为桂台合作交流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新政策、新价值取向及新路径。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 创新驱动, 高端、先进、绿色、智能、泛在等高新产业产能将得到更大的政策、经费、通道等方面支持, 这就为桂台产业合作和科技文化交流的结构调整、动力和机制创新提供了新的优良环境及外部条件。桂台合作若抓住了这个机遇, 就能转变合作发展模式, 建立起合作新常态, 从而把合作与交流推向新阶段。

但是, 机遇总与挑战并存。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 我国经济发展整体上受到下行压力, 这种压力必然影响到包括桂台合作在内的两岸合作。过去那种主要依靠土地、资金、劳力等要素投入的合作项目和低端、落后、资源和环境代价大的产业产能合作项目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必然受到限制, 而这类项目正是过去长期以来桂台合作的主流。这就是说, 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 桂台合作如果不加快转变合作发展方式, 不创新合作动力, 不调整和优化合作项目结构, 那就必然会在新形势下丧失机遇, 遭受挫折。

四、2014年台湾“九合一”选举对桂台合作交流的复杂影响

2014年台湾“九合一”选举, 国民党惨败, 民进党大胜。不少人担心此事将会给两岸关系发展蒙上阴影, 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合作交流, 桂台合作作为两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势必受到影响。不可否认, 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果必将引起两岸关系的一些短暂波动, 甚至出现暂时的局部倒退。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和总趋势不会因此发生根本逆转。不仅如此, 辩证地看, 台湾“九合一”选举或许会给包括桂台合作交流在内的两岸合作交流带来新机遇。

2014年12月2日, 马英九因国民党在台湾“九合一”地方选举中遭遇重大挫败而宣布引咎辞去国民党主席职务, 在这之前, 台湾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江宜桦已于12月1日上午率领机构内的全体政务官集体辞职, 以此为标志, 国民党籍现任官员掀起辞职浪潮。以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民进党声誉鹊起, 民进党籍县市长席次短期暴增, 甚至在2016年的大选中很有可能赢得执政党地位, 国民党却极有可能再次失去执政党地位。众所周知,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是在国共两党共同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团结两岸同胞共同开创出来的。民进党长期以来坚持“台独”立场, 一旦执政, 虽然会检讨调整两岸政策, 但民进党是靠“台独”起家的, 长期以来坚持“台独”立场, 不承认“九二”共识, 曾经靠“台独”赢得台湾2000年和2004年大选, 曾利用执政党地位推动“台独”公投, 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影响很恶劣。现在的情况虽然有很大变化, 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台海局势, 民进党无论是否执政, 都会检讨调整两岸政策, 但很难彻底放弃“台独”立场。完全可以预见, 民进党一旦执政, 两岸关系产生一些短暂波动在所难免, 甚至出现短暂倒退也不无可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那就是不管谁主政台湾, “台独”分裂图谋不可能得逞,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和总趋势不可能发生根本逆转。这是因为:“台独”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违背了两岸主流民意, 违背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 时至今日,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深入两岸民心, 已有坚实基础, 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时代潮流。

“九合一”选举落幕后两岸及国际主流反响也印证了这一点。新华网台北2014年12月2日电:台湾地区“九合一”地方选举后, 大陆海协会会长陈德铭等人依既定安排如期于12月9日率团抵台参访, 台媒称受到热烈欢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12月2日在台北举行第9届董监事第一次联席会议, 选举新一届董事长及副董事长。经表决, 林中森与副董事长施惠芬、马绍章、许胜雄均续任。林中森致词时说, 目前两岸关系是60多年来最好的, 不会因为今年的台湾反服贸学运、香港“占中”等事件受到冲击, 也不会因为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果受到影响, 两岸交流、协商和服务工作会持续正常进行。另据台湾《联合报》报道, 民进党秘书长兼“驻美代表”吴钊燮在美国声称:维持两岸稳定是双方的责任, 两岸已签署的协议必须尊重, 但执行端必须检视。在分析“九合一”选举结果时, 吴钊燮说, 民进党不认为这次选举是对两岸政策的公民投票, 选举结果不应解读为“中国大陆的失败或国民党两岸政策失败”的公投, 民进党不会作这样的结论”。[4]认真观察分析“九合一”选举落幕后两岸及国际主流反响, 联系两岸关系发展历史现状及有关国际国内背景, 不难得出结论:“九合一”选举后, 两岸关系会出现一些短暂波动, 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和总趋势不会因此发生根本逆转。不仅如此, “九合一”选举还蕴含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机遇。上海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倪永杰分析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果认为, 摆在民进党面前有二条路, 一是继续坚持“台独”立场, 拒绝“九二共识”, 阻挡服贸、货贸, 直至大选再次败选。二是丢掉幻想, 缩短“最后一哩路”, 响应和平发展民意, 务实调整两岸政策。第一条路是死路, 第二条路才是活路。[4]倪永杰的分析有道理, 民进党是靠“台独”起家的, 2000年赢得大选靠的也是这个。但时至今日, 情况已大不相同。国际国内主流媒体和台海两岸民意主流都指向两岸和平发展, 特别是2008年国民党执政以来, 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 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取得很大成绩, 大陆海协会、台湾海基会恢复制度化协商以来共举行10次会谈、签署21项协议。据商务部有关资料披露, 截至2013年12月底, 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90, 018个, 实际使用台资591.3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 台资占大陆累计实际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4.2%。台湾是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合作往来的发展已经取得的巨大成绩、已经打下坚实基础, 是客观存在的, 并与台湾的民意和政局的稳定紧密相连, 无论哪个政党主政台湾, 都必须正视台湾民意主流合国际舆论主流。民进党也很清楚这一点。吴钊燮2日就民进党大陆政策提出一些最新看法,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 2014年12月2日民进党秘书长吴钊燮在美声称, 对于未来民进党是否有接受“一中原则”的可能性, 双方需要谈一谈, “可以当作一项议题, 但不能当前提”。他同时也提到, 维持两岸稳定是双方的责任, 两岸已签署的协议必须尊重, 但执行端必须检视。[4]这至少说明:即便民进党赢得2016大选, 也必然会调整大陆政策, 甚至存在接受“一个中国”原则的可能性。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那就意味着“台独”势力将失去民进党这个目前最大的大本营, 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将面临更多新机遇与新空间。

此外, 还有一些新情况势必影响到桂台合作。2014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 (广东) 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 (天津) 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 (福建) 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5]这标志着我国在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础上, 再新设3个自贸区。在自贸区内, 对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资, 暂时停止实施企业设立、变更等行政审批, 改为备案管理。这是我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 必将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 同时也对桂台合作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挑战。特别是广东和福建自贸区的设立, 直接影响到桂台合作。广东自贸试验区将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 着重加强粤港澳经济一体化、服务贸易一体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建设与发展。福建自贸试验区也将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 重在加强与台湾的融合发展及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节点经济。这两个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 必然会对台商、台资、台企形成新的吸引力, 从而造成桂台合作、桂台与东盟合作的新压力和新挑战。

参考文献

[1]张建中.新形势下桂台经贸合作的阻力与路径选择[J].对外经贸实务, 2012 (9) :39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13-11-16, 第2版

[3]陈武.全力与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J].广西经济, 2014, 5:11

[4]中新网.2014-12-4, 环球时报

合作机遇 篇10

一、中国新安全观与亚洲安全机制构建

安全合作是亚信会议的核心主题。有学者认为,在当今亚洲局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应对亚信会议安全观赋予新理念,将20多年来达成的原则共识转化为行动方案,分析研究推动这种转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从而提升亚信会议的价值内涵。同时,一方面探讨对亚信会议机制进行升级的可能性,思考哈萨克斯坦、中国、俄罗斯、土耳其、印度等主要成员国的角色和作用;另一方面,成员国之间应通过更加深入的经济合作与人文合作,夯实亚信安全合作的基础,体现亚信会议包容发展、多元共生的合作理念。

有学者指出,新安全观的形成需要基于亚洲地区相对严峻的安全现状。新安全观在亚洲确立的前提是各国加强互信,就实施的目标与手段而言,是强调在互利共赢、平等协商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谈判解决矛盾纠纷,要反对冷战时期的集团意识。有学者从地理、宗教文化、冷战历史遗产等角度系统分析亚洲地区和平安全环境构建的制约因素,认为亚信会议为中国倡导构建亚洲安全机制提供了理论思索与外交实践的机会。有学者认为,亚信会议作为亚洲诸多合作机制和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进地区国家的战略互信,中国应认真对待并给予积极支持,适当关切周边国家的利益与发展诉求,为深化务实合作创造条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可积极引导地区国家参与亚洲安全框架的构建,借助亚信领导人峰会来展示大国形象与外交理念,将安全合作逐步拓展到经贸、人文领域,夯实安全合作的战略基础。

有学者系统分析了亚洲安全的现状,强调亚洲安全存在五大特性,即安全决策多元性、安全问题复杂性、安全理念对立性、安全机制碎片性与安全结构过渡性,认为此背景下中国新安全观的构建应以互利互信、平等协作为原则。具体而言,一是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在国际政治中都要平等相待,通过对话和平共处;二是国家无论贫富与发展水平高低都要互通互信、加强合作;三是各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不断完善社会公共安全服务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亚洲社会平衡有序协调发展;四是各国应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利互信观念,齐心协力应对非传统威胁;五是各国应在价值观、社会和文化传统多元化的大环境中求同存异,加强交流,相互促进,实现亚洲不同文明的兼容并蓄。

部分学者认为,应进一步明晰亚信会议的功能定位,使之成为解决欧亚中央腹地重要问题、为中国西部提供安全保障的平台。当前,中东和欧亚中央地区形势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尤其是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复兴浪潮,未来将对中国带来安全挑战。加之美国页岩油气革命引领之下的国际能源格局变化,为中东和里海中亚地区能源出口中国提供了机遇。为此,中国可适时适度地向该地区提供公共安全产品,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有力的安全平台。有学者指出,中国应推动亚信会议领导人峰会超越达成理念共识的层面,出台切实可操作的行动方案,使各成员国收获这一机制带来的红利。此外,亚信会议在机制升级问题上也要量力而行,应着眼于给未来亚洲安全进程留下精神遗产。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应在亚信会议进程中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利用该平台维护自身的安全利益,既要协调处理好与俄罗斯、美国、印度等地区大国的关系,又要给予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亚信核心成员国以实质性支持。考虑到亚洲安全现状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亚信会议机制要在借鉴欧安组织模式基础上有所创新,应尽可能搭建民间对话交流的渠道。

有学者认为,中国应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追求和平安全的周边环境。确保中国周边安全的基础是提高综合国力,同时继承新中国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秉持正确的义利观,与周边国家结成命运共同体。有学者指出,亚信会议为中国的西向外交搭建了平台,有利于中国塑造地区环境,体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有学者认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应对安全挑战过程中应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进一步增强上海合作组织的行动能力,发挥其在打击三股势力、应对阿富汗变局等方面的作用。

二、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加强亚信成员国经济合作

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加强亚信成员国经济合作的重要抓手。有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应首先着眼于中亚这个重要板块与核心地带,并在该地区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打造中亚能源合作国际示范区;二是强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依托双边与多边合作机制,增加对沿线国家的投入力度,加大政策性资金尤其是官方发展援助的投入力度,为地区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三是积极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格局,统筹经贸、科技、金融资源;四是优化软环境,从消费者互信、企业互动和人才互通三个方面着手,通过文化旅游带动互信,通过高等教育和学术机构交流实现人才互通;第五,起步阶段可以规制先行,需加快推进制度法律建设;第六,需处理好与现有地区一体化组织和机制的关系,尤其需要处理好与俄罗斯的双边关系,尽可能获得俄罗斯的理解和支持。有学者指出,“一带一路”的多边经济合作必须淡化排他性、弘扬开放性,坚持“以静制动”的理念,淡化上合组织的经济功能,尽可能避免提出上合组织自贸区的倡议。不但要防止上合组织与欧亚联盟出现不必要的竞争甚至冲突,而且要研究寻找上述两大区域合作框架的共同利益。

有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经济全球化步入新时期后中国提出的综合性跨区域经济合作倡议,而非一项战略。这一倡议旨在加强欧亚大陆国家在交通、贸易、工业等各领域的合作,合作方式以战略协调和高度协同为主,不追求强制性制度化安排。其目标则是推动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应成为人为强行推动的一体化方案,而应是自然形成的过程,采用平等协商、开放包容的合作模式。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并非一家主导的经济计划,而是需要欧亚大陆国家共同参与的多元进程。它不应成为现有地区经济合作方案或一体化方案的竞争者和替代者,而应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维护地区安全更重要的新平台。

nlc202309041257

有学者从金融支持的角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金融合作具有战略与战术双重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必须具有高效的金融纽带促进区域合作,为项目融资、贸易结算打造良好平台。因此在促进金融合作时,应寻找利益汇合点,为构建利益共同体创造条件。有学者指出,在对外宣传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应尽量避免西方国家及俄罗斯的误解,同时正确认识中国向西部周边国家转移过剩产能的可行性。还有学者从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出发,展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合作,认为加强资金流、物流、人才流、信息流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

有学者指出,中国应利用亚信会议平台向亚洲各国阐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意图和意义,尤其需要消除俄罗斯的误解,将中俄两国良好的政治氛围转化为务实合作的具体行动。有学者认为,中国应尊重支持欧亚联盟的建设,通过合作寻求自身利益,切忌自我边缘化。同时,还需理性看待欧亚联盟对上合组织的影响,未雨绸缪,认真思考融入欧亚联盟的政策和措施,处理好上合组织与欧亚联盟的关系。

还有学者认为,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是中国打造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所在,这需要大力建设能源走廊、物流走廊和人文交流走廊,建议加强与印度合作,由中印共同主导,带动孟缅两国发展,尝试设立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印孟缅三国形成辐射示范效应。也有学者指出,印度参与亚信进程的程度十分有限,即将举行的议会选举或将给印度参加亚信峰会带来变数。中国或可以阿富汗安全合作为抓手,推动印度更加紧密地参与南亚经济合作。有学者认为,应当积极利用东盟平台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扩大与东盟的海上合作,实现能源资源的共同开发。

三、如何加强人文合作、实现民心相通

有学者认为,核心价值观是亚洲国家增进政治互信的重要基础,中国应该让世界各国认识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正在发生转变。如今我们宣示“中国梦”,价值观必须同步或先行,以便亚洲国家对中国有全新的认识,要努力消除它们对中国发展的疑虑。此外,“一带一路”沿线景点和项目都应体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尤其是那些用于改善沿线国家教育、医疗、交通和其他民生条件的援助项目,都应该由独立开发机构主持,让有资质有能力的企业承包,避免负面案例损伤中国核心价值观取向。

有学者建议,不妨在亚信会议设立相应的智库论坛机制,促进亚信成员国的双边与多边交流,同时抓住中国担任亚信会议轮值主席国的机遇,争取将智库论坛机制固定下来,使之成为成员国研究地区发展蓝图、探讨地区安全架构的平台。还有学者建议,要充分利用上海各高校对中亚、中东国家开展交往的资源与合作经验,同时推广妇联等半官方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对外交往模式,大力开展夫人外交与公共外交,邀请周边国家的女性政治家来上海进行交流,宣示中国的外交政策。此外,上海也应充分利用承办亚信会议领导人峰会的契机,邀请国外媒体前来参访,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帮助他们树立客观真实的中国观。还有学者对中俄旅游合作的现状进行了专题分析,指出中国应借助旅游发展自身文化,促进俄罗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接纳,旅游活动产生的增值效应能够减少中国跨国企业赴境外发展的障碍。

合作机遇 篇11

下午好。

刚才张浩明司长讲,就业指导和服务要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中心任务。所谓中心任务,就是就业指导中心的任务。下面我想从就业指导中心的角度,主要围绕就业服务工作谈点想法,也借此机会汇报一下全国指导中心就业工作的考虑和安排,以就教于大家。

主要谈四点: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启了一个以全面加强服务为重点的新阶段

1、从就业工作客观进程上看,我们具备了开启就业工作新阶段的基础

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政策体系、制度、体制、机制、服务体系等等都有了非常显著的进展,基本上适应了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基本上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我们用6年时间,基本解决了“量”和“制”的问题。所谓的量,即6年累计230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这6年当中,全国初次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总体来看就业形势比较稳定。从明年起,过去每年增量60-80万的时代可能就告一段落,今后总量的压力还会有,但增量的压力基本上得到缓解。所谓的“制”,即政策制度设计基本完成,体制、机制基本到位。这6年的时间,是以消化数量的压力,促进制度创新,以制度完善促进数量的化解的交替上升的过程。

这一阶段告一段落之后,就进入了新的转型时期。下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应该是由“量”、“制”过渡到“质”,即提高服务的质量。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明确提出“全面服务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08年我们重点强调公共服务。也就是说,我们具备了工作转型的客观基础,也具备了转型的主观愿望。

2、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呼唤加强就业服务

现在就业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矛盾,其中主要指地域结构矛盾。当然还有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的矛盾,有的地方还存在总量矛盾、岗位矛盾,但总体来看地域结构矛盾最为突出。我们应该如何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服务是关键。目前就业市场存在两难,一是学生难,二是企业难。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要找到合适的人才也难。这种两难局面的产生,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过程环节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要化解这种两难局面,加强就业服务是关键。

今年,从就业指导中心的角度讲,我们不光加大了服务总量,服务内涵也略有变化,如与军队联合招聘人才,商务部服务外包网络招聘活动的举办,几位部长联合启动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可以说,网络招聘通过服务拓展就业领域,化解结构矛盾,具有极大潜力,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3、加强就业服务开始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

——去年经济工作会议期间,总理强调就业压力还是很大,要做好服务工作:今年两会上政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

——刘延东同志分管教育部之后,第一次到任就专门视察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对做好就业服务做出重要指示。

——周部长明确指示要抓紧开通2008年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并在开通仪式上特别强调“要适应新形势需要,把就业工作更多地投向做好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开通,是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手段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地要学习借鉴平台开发建设的做法.努力把对大学生的公共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以上这些,充分说明各级政府和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工作,这也是我们工作的契机,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搞好就业服务成为就业指导中心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各级中心负责同志相当重视这一点,要搞好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在教育部提出就业指导的“三到位”、“四化”之后,各地的中心、高校的中心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当然,相对于工作压力来讲我们不同程度地仍然面临很多困难,但总体上看发展迅速。2005年林司长在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与合作研讨会上就提出过就业指导中心向何处去的问题。从那时起,我们就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把就业服务提到一个新水平,提到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这是就业指导中心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当然,说就业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强调服务的重要性,并不是说在落实政策方面、在加大领导力度方面就可以松口气了。这个判断是从总体上说的,从发展的阶段上说的,因为工作还不平衡。首先,从就业工作的策略讲,积极的就业政策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其次,巩固完善制度化环境的任务依然艰巨,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在一些地方工作压力还很大,不敢掉以轻心。此外,要把服务真正的做好,也离不开政府的重视、推动和支持。

二、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将主动适应新形势要求,把就业服务作为核心任务之一,尽快实现向加强就业服务的转型

全国中心成立17年来业务有了长足发展。原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后更名为“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一方面,目前学生信息咨询业务是我们最大的业务,已经覆盖学籍学历、阳光高考、研招录取三块业务的电子政务和信息咨询服务。其中,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发挥了重要的调控和监管作用,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有重要作用:阳光高考平台同时也是教育部高考阳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不断在发展完善;研招录取从考前宣传到报名、录取、调剂,实现了全过程服务。通过与各地的合作,学生信息咨询认证业务发展较快。另一方面,就业业务主要有培训、信息服务、课程教材建设、大学生就业杂志等。

今年年初以来,部党组对全国中心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部领导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就业中心切实加大就业服务力度,明确任务,也表态加大支持力度,允许做机制上的探索,并且决定组建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努力实现就业服务的新突破。为组建平台,把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从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整建制划转到了全国就业指导中心,人员、资产、户头、职能一锅端。

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需要提出新的思路。中心领导班子认真研究认为,党组指示是站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战略高度做出的决定,这是政治任务,也是对本中心的高度信任;同时,班子也认为,这是本中心职责所在,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即使困难再大,也要勇于担当起来;此外,这也是中心发展的重要机遇,必须牢牢抓住。根据这些情况,中心领导班子认为,要把加强就业服务明确纳入未来一个时期全国指导中心发展思路,简单概括就是“三个服务”、“两种机制”、“一鼎三足”。

1、三个服务

全国中心一直十分重视服务,多年来始终强调“三个服务”的指导思想。今年以来,我们把“三个服务”的表述略作调整,即“为教育部决策与宏观管理服务、为学生和战线服务、为社会和企业服务”,根本在于彰显服务宗旨。

(1)为教育部决策和宏观管理服务——立足全局、协调顺畅。为党组分忧,为高校学生司服务,注意沟通协调顺畅。

(2)为学生和战线服务——学生为先、联合战线。围绕学生的需要,设身处地为学生提供人性化服务,切实加强并巩固就业战线之间的沟通协调和相互协作,进一步提升就业公共服务的总体水平。

(3)为社会和企业服务——深化服务、整合资源。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就业服务,充分把握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长远需求和紧急需求等不同类型的需求。发挥教育及有关部门行业资源优势,系统开发整合各类就业资源,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水平、个性化的深度就业服务。

2、两个机制

强调健全业务支撑机制和战线协作机制,把业务工作做深做实。

一方面,建立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相互协调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在积极争取政府资源支持的同时,也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从机制上、从市场空间上满足供求双方的需求。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协调利用好两种资源。有些地方做的很好,值得我们借鉴。需要指出的是,没有市场机制,就无法开展深度服务:没有深度服务,就不可能做大做强;不做大做强,就会流于平常。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整个就业战线联合联动的机制。仅靠一个中心,无法做好就业工作。加强战线的联动,整合战线的力量与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合力,我们的优势就会凸显,这是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条件。此外,还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良好氛围,共同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3、“一鼎三足”主干业务布局

用三年左右时间,形成“一鼎三足”业务布局,主干业务协调、蓬勃发展,业务机制比较健全,骨干队伍基本配套,管理运行制度化,中心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1)切实巩固学生信息资源咨询与认证业务,并不断有所拓展和创新。

目前我们已经开始向来华留学生注册、助学贷款管理等方面发展,提供相关信息服务。我们今年初次就业统计数据库信息也已和学生司实现共享,学生数据资源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为建成全国最大人力资源数据信息库迈出有战略意义的一步。此外还将完善阳光高考电子政务平台,推进研招平台工作,加强学籍学历认证服务等。

(2)高举就业公共服务旗帜,切实搞好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的建设运行,力争在就业指导服务方面有新的更大的建树。

我们将主要依托公共服务平台把就业服务做大做强。这个平台是在全国普建就业网、组建网络联盟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它不光是教育部内部的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平台,而且对战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平台目前有九大功能模块,尽量覆盖就业指导服务的全过程。主要内容如下:专场招聘会,提供网络招聘信息服务:双选自助厅,提供网上人才和岗位的双选超市,人才可随时上网寻找岗位信息,企业可随时寻找人才信息,组织者变为服务者;招聘导航台,整合了原来的学信就业服务平台,包括学历认证等模块;重点对接区,已经开始使用,为灾区提供了爱心援助岗位;创业新天地,提供创业指导与信息服务等;职业训练营,主要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资讯直通车,依托网下大学生就业杂志与网上学信就业的电子杂志提供资讯服务:服务立交桥,依托网络联盟提供服务;就业气象站,开展研究,提供动态、网上统计及预测的权威发布等。我们正在考虑再加一个模块,即中心内部的就业网上办公平台。这样一来平台的功能就全面了。当然,目前有些功能还未做深,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其他的就业服务工作还包括资格培训中心的建立、品牌项目的孵化等。

(3)要切实搞好《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的编辑、发行工作,提高全国中心对业务领域重要问题的研究、宣传的能力和水平。换句话说,要把杂志建成我们的研究基地、宣传阵地。

“一鼎三足”中有“两足”都属于就业服务范畴,但目前这两足还比较薄弱,真正发展壮大需要过程。但是我们相信,这个过程不会太久,我们要只争朝夕。

加强就业服务,关键是选准切入点和契合点。从全国中心角度看,我们认为应抓好平台、抓好基础。近半年来,全国指导中心顺利实现了就业网的整建制划转,开通了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成立了就业服务开发处和就业网络处,现在有4个处做就业。网络招聘内容更加丰富,教材建设、人员培训等工作都有很好进展和安排。这些都凸显了我们顺应新形势要求、全力加强就业服务工作的力度和决心。

三、当前搞好就业服务的关键在于夯实基础环节

从教育部提出“三到位”、“四化”以来,各地和高校做了大量探索,工作有了积极广泛的进展,为今后做好工作奠定一定基础。下一步,从全国中心角度来看,我们感到应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基础环节。具体包括:

1、信息服务要再提速

网络信息服务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普遍建网,第二阶段是建立各级网上联盟,第三阶段是开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4月25日平台开通时周部长就曾经指出,平台是继06年联盟成立以来的又一项就业信息化服务的重要举措。

但是就目前来看,首先,就业网目前虽然已经普遍建立,有些省的网也做的非常好,但是也有些省的就业网从未真正活起来,还有一些不错的网在市场化运作下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其次,目前很多信息都处于封闭状态,没有得到很好的共享,我们规划建立网络联盟,是要有效利用各方信息,实现充分共享,但现在看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最后,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刚刚建成,有些功能尚需进一步完善,要争取做的更充实、内容更丰富。

对于如何依托网和网络联盟较好地提供各类信息、实现就业信息服务再提速这个问题,中心准备再开一个研讨会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求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平台和技术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2、加强队伍建设

即要全面开展就业指导人员系统培训.持证上岗。国务院文件已经明确要求开展指导人员系统培训,上海也受委托进行了试点,我们将借鉴经验,马上就要启动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系统培训工作,有规划有步骤地对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化的轮训,以整体提升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基本业务水平。

培训工作有几个特色,即初、中、高级培训结合,其中初级培训通过网络进行,中级培训将加强实践环节,高级培训对实践的要求更高;国家、省市、高校结合,理论、实践结合,系统、专题结合,学历、非学历结合,内地,海外结合,网上、网下结合。我们的目标是最长用5年时间把专业的教师轮训一遍。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这项工作不是认证,是对就业指导人员在上岗前的必须的培训,应该作为队伍合格的重要评价参数,纳入各地就业工作评价、高校教学水平评价体系。我们也在考虑和有关部门联合,将这一参数结合就业率对就业工作进行综合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重视过程。周部长就曾明确指出,要争取把就业率和就业工作、就业状况纳入到对高校的评估体系中,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落实。

3、课程教材建设

去年12月,全国中心会同学生司、高教司共同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作为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个名称经过了我们反复斟酌,既体现中国特色,兼顾历史现实,又留有创新空间。

应该说,现在的教材尚处于探索阶段,总体来讲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教学要求》配套教材的编写工作尤为重要。一方面,我中心已组织专家着手编写示范教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下半年就可出版发行;另一方面,我中心将组织协调各地方、各部门,相互协作,编写有特色、高水平、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水平教材。我们希望能够孵化出一批优秀教材,培养出一批就业指导名师,目前我们还在网上广泛征集精品课件。有了好教材,有了名师,课程建设才能搞上去。希望各地、各高校中心积极参与,欢迎创新。

4、加强创业教育和服务

这项工作作为新的增长点和亮点应当作就业指导中心的基础业务来抓。其实,在课程教材要求里面,创业已经是一个重要内容,但我们还是有必要把“加强创业教育和服务”单独提出来,作为我们的一项重要业务。原因如下:

(1)大就业政策: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创业不仅仅是中央的号召,已经包含在了大就业政策中,足见党和政府对该项工作的重视。(2)社会环境基本具备:目前我们提大学生创业,社会已经普遍能够接受。(3)领导重视:部党组多次强调要千方百计拓展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空间。周部长指出今年要把创业教育和服务作为今年的重点来抓,林司长也十分关注这一工作。

实际上,创业对于人的一生来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对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比如创业的精神、创业的激情、创业的技能、创业的意识、创业的知识,这些是一生都受益无穷的。今天上午有代表发言说,没有大学生的创业,全社会的创业无从谈起,创新型国家也无从谈起,讲得非常好。

5、专题研究与权威发布

今年年初,凤凰卫视报道了中华英才网统计的内地大学生就业起薪情况。这个发布本应该由我们来做,我们有权威发布的优势,然而目前在这方面我们的声音较弱。另外,尽管我们高度重视就业宣传工作,但是我们没有专门的就业宣传队伍。一是因为我们业务压力太大,花在宣传上的精力少;二是因为深入研究不够,没有专业策划;三是我们还没有宣传阵地,相对稳定的阵地。

(1)研究:今年我们按赵部长的要求,于高考前在中心若干个网和大学生就业杂志上发布了分专业就业率,供学生参考。今后,在研究方面,我们还要利用好各个网尤其是杂志的平台,每年确定几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如事业单位编制与大学生就业、劳动合同法与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与基地社会人员创业等专题,都蕴含了很大的信息量,一旦做好,能极大充实杂志内涵,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2)策划:河南中心在领导小组中积极吸收、充分利用宣传人才,有意识地从组织上进行宣传联系,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要学会策划宣传。

(3)阵地:在这里重点说一下我们中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如前所讲,大学生就业杂志是中心业务的三足之一。为更好地做好该项工作,中心专门召开若干次专题会议,明确办刊三原则:“独立自主办刊,面向学生办刊,开门办刊”,坚持公益性,5月份起改彩版,上质量、不涨价、不赚钱。我们就是希望能够把就业指导服务尽可能的送到每一个角落,大到进学生宿舍,小到进外企,进图书馆、资料室,成为我们坚固的宣传阵地,能多宣传、多指导,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

四、高举公共服务的旗帜,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全国就业服务力量的大联合

1、概念和理念

(1)平台不是网:它的内涵厚实、丰富,网仅仅是表面化展示,主要采取网上网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运作,关键在网下服务。

(2)强调公共服务:今年特别强调政府职能转变,就业是现代政府需要关注的问题,是政府支持、公共资源保障的重点领域。“公共服务”总体上是公益的,但也不排除部分借用市场机制,这要看公共资源的程度。所以我们用“NCSS.ORG”,没用“.GOV”“.COM”。

(3)立体化平台:网上网下相结合,功能丰富。集教育、指导、服务、管理、研究、宣传等功能为一体,高水平的全天候、多功能、广覆盖、高效率的就业公共服务平台。

(4)信息服务模式和机制的创新:信息服务仍是重点,但方式模式变了,平台核心是双选超市,不再主要靠招聘会,更多的是靠双选,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主体性、主动性更强,组织者变服务者。在信息服务上,还原了学生、单位的就业主体地位,不再是我要你在规定的时候来上网,而是欢迎你随时随地来平台。

2、基本定位

——教育部主办,多部门、网络联盟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

一一市场需求导向式的功能完善、追求创新服务的服务平台;

——资源整合的战线联动的示范带动性服务平台;

——教育行业特色鲜明的服务平台。

3、下一步工作

平台开通以后,这段时间是过渡期,所以中心没有对平台在职能、人力等方面做大的调整。我们准备把2008届毕业生妥善送出学校之后再做调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1)三网并轨:就业网、学信就业频道和平台并轨;

(2)改进技术: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3)丰富内涵:建立监测系统、办公平台;

(4)广泛联合:构建牢固的战线保障;

(5)争取资源:协调利用好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

(6)加大宣传:多种措施宣传推广。

4、意义

一一传递了一个全新的理念:教育部在全国率先倡导了对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共服务的理念,希望能够借着政府职能转型、加强公共服务的契机,引导和调动各界的资源进一步关注、支持大学生就业工作,把就业公共服务做大做强:

——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向全战线传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今后,按照党组的期望,全国就业中心将高举起就业服务这面大旗,将会以前所未有的精力和力量,全面加强就业服务工作、参与到战线大学生就业服务中来;

——搭建了一个大舞台:不仅在教育部内部整合了就业的力量和资源,而且会大大加强战线就业服务的联合联动,这是个宣传、展示、孵化、烘托的平台,战线上所有的经验、创意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得以充分展现。我们希望能够依托这个平台,充分联合战线上所有资源与力量,围绕各方需求,发挥教育行业资源优势,全面推进就业服务工作。

服务需要理念,服务需要技术,服务需要条件保障,服务需要机制支撑,服务更需要联合联动,战线联合起来我们才能有优势。全国中心定位就是服务机构,刚才讲了“三个服务”,我们非常愿意为大家服务,希望能够密切联系、深度合作、互利共赢。在就业上,希望大家把平台作为我们共同的服务大家园,在这个大家园里,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希望能够百花齐放、英雄辈出!

上一篇:食用开发下一篇:多维自适应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