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工作机遇

2024-11-06

把握工作机遇(共12篇)

把握工作机遇 篇1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结合静宁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实际,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机工作要吃透现状, 因地制宜, 把握机遇, 突出重点, 实现全县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一、项目支撑, 积极促进农机发展水平

项目是加快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 随着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深入实施, 各地农机化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目前, 国家扶持政策进一步向西部倾斜, 2013年, 静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较去年550万元的基础上又有较大增加, “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继续实施。今后要抓好补贴机具的质量跟踪和售后服务, 依靠优惠政策效应, 加强信息管理, 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农机管理部门要深入乡村和农户, 全程开展参管理工作, 随时掌握政策落实情况, 及时了解农户对补贴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准确掌握农户需求动向, 做到情况清楚, 信息畅通, 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并及时改进工作服务群众。同时, 要充分发挥县农机培训学校的主阵地作用, 采取得力措施, 切实开展农机实用技术和农民创业技能培训, 培育农机骨干队伍, 为全县农机发展打好基础。

二、规范管理, 大力提升农机实体效益

农机化专业组织是提升农机化水平和效益, 加快农机社会化、专业化、实体化的重要平台, 对整合农机资源、服务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加快农机自身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作为农业大县, 一定要重视农机专业组织的培育和建设, 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多种要素的倾斜扶持, 巩固提升原有组织, 扶持发展特色产业新型组织, 探索可行机制, 增强综合服务能力, 促其向正规化、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切实解决有机户无活干、无机户活难干的矛盾, 提高农机整体经营效益, 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把握重点, 着力增强农机科技含量

根据静宁实际, 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应把握重点方面和重点环节。重点方面应该以果园、小麦、玉米、马铃薯几大产业和作物上, 重点环节, 小麦以播种收割除为主, 玉米以覆膜和收获为主, 马铃薯以收获为主, 果品以采摘为主, 这几个方面的机械化, 一方面是机具的引进和操作技术的推广, 更重要的是要和有关厂家合作, 研制符合静宁产业需要的新型机具, 要充分体现产业的特色要求, 增加农机科技含量、提高农机化综合水平上。立足于静宁县制种玉米产业的发展现状, 把推广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首要任务, 积极引进推广高秆作物收割机, 大力提高玉米机械化收割水平。要积极推广普及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 以养殖小区、村社为单位布局加工点, 推广大型铡草青贮机、秸秆揉丝机、打捆机等高性能综合加工机械, 提高加工水平, 切实推动各乡镇奶肉牛养殖小区规模建设, 推进草畜产业发展, 促进村容整洁, 服务新农村建设。要针对静宁县番茄产业、蔬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实际, 积极推广番茄种植、设施农业等特色农业机械化新技术, 推广番茄起垄覆膜机、温室大棚无绳卷帘机等配套新机具, 不断提高特色农业装备水平。要进一步加大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工作力度, 按照市局确定的“百点工程”三年不变、实行动态管理的要求, 着力在“大”、“实”、“特”上做文章, 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项目建设、技术服务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 不断提高“点”的技术、机具装备水平, 增强示范功能, 争取把农机科技示范点建设成为集成农机化新技术的样板、示范推广农机新技术的基地、扶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平台、创建平安农机的标杆、彰显全县农机综合水平的载体, 使全县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在点上开花, 面上结果。

四、加强监管, 努力创建农机安全环境。

随着农机化的进展和农机具的广泛使用, 农机安全愈来愈成为农机工作的重要内容, 安全管理形势十分严峻。从全县来看, 大事故虽然较少, 但是小事故不断发生, 如铡草机、简易收割机伤人等事故时有发生, 安全隐患相当突出。给农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县、乡镇都必须高度重视农机安全生产。监理站、各乡镇机站要以农机安全宣传教育为基础, 以执法检查为手段, 扎实组织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 要以创建“平安农机”县、乡、村、户为抓手, 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 整合现有力量, 完善监管措施, 加大监管力度, 切实落实安全监管责任。要认真组织开展农机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活动, 切实预防农机事故, 坚决遏制重大农机事故发生。

五、建档立案, 切实完善信息基础工作

做好所有工作的前提是摸清底子, 吃透情况, 找准问题, 对症下药, 农机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客观而言, 我县农机管理工作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底子不清, 情况不明是关键。建立健全规范、完整的档案资料是我县农机管理工作目前以及今后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目前我县农机管理档案建设存在的主要不足表现在:统计不细不实, 尤其对农机具的变化情况不够掌握;新增机具准确, 老旧机具不确切;大型机械准确, 小型农具不切实。与规范性、科学性、严谨性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急需以乡镇为单位, 逐村逐户全面调查摸底、建立台账, 为农机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依据。要加强乡镇机站办公自动化建设, 提高农机资料管理硬件水平。

六、强化宣传, 不断营造农机发展环境

实现农机化又快又好发展, 既需要农机行政管理部门和全体农机人员不断创新、扎实工作, 更需要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关注和支持。县、乡镇农机工作人员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 充分认识农机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有效宣传, 主动为农机工作“鼓”与“呼”。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工作, 赢得各级领导重视、关注农机, 争取相关部门配合、参与农机, 吸引广大群众认识、了解农机, 带动社会各界走近、支持农机, 鼓励系统上下奉献、发展农机。要指导局机关职工及各乡镇机站工作人员进一步增强宣传工作的敏锐性, 积极挖掘农机工作信息源, 善于发现工作典型, 善于总结工作经验, 善于创新宣传视角, 善于拓宽宣传渠道, 多层次、全方位营造有利于促进农机化又快又好发展的浓厚氛围。

把握工作机遇 篇2

上林县属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是限制开发区域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还有33个自治区整村推进贫困村,2013年还有12.9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可谓任重道远。

发挥生态优势 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当前,对上林而言,发展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思想观念的落后。我们必须克服“穷惯了”的思想,以“提头来见”的勇气和担当,“接力跳起来摘桃子”,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发展是硬道理,绿色发展更是上林的真理。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这一上林最大优势,强力推动上林经济跨越发展。

(一)加快推进旅游名县、国家生态县创建工作。2013年,凭借着独特的旅游资源,上林成功列入首批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单位,是南宁市唯一入围县份。必须紧密结合创建旅游名县、国家生态县工作,抓好上林的扶贫工作。要全力推进“三湖一寨”等重点景点项目,要加大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大力抓好旅游配套服务工作,要大手笔、高品位地抓好城市建设。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当前工业仍是上林的短腿,但发展潜力巨大。一要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年内要建成12万平米的标准厂房。二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发展,做大做强现有企业,着力培育扶持一批符合政策导向、税收贡献大、带动力强的企业,加快发展新型建材、丝绸印染等新兴产业,严格环评准入关,淘汰限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发展,清理限制木片粗加工企业发展。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

突出重点 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天下之大,民生最大。我们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扶贫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的重大利好政策,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一要着力推进农村改革。在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前提下,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试点,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土地集中流转,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二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着力抓好产业扶贫。加快推进一批特色产业带、优势农产品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依托“中国长寿之乡”、“上林大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优势,积极开发健康养生产品。三要着力抓好基础设施扶贫,实施好中央财政五小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三里至塘红三级油路、巷贤万嘉至五村、明亮至三黎、巷贤至蒋耿山等一批通村水泥路的建设,实现全县行政村水泥(沥青)路硬化率达100%。四要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扶贫。五要加大帮扶力度,拓宽渠道出实效。六要围绕“整村推进”进行定点扶贫。

转变作风 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我们要牢固树立“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的信念,全力以赴推进工作落实。一是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促进全县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二是要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针对当前乡镇干部存在的“走读”现象,要着力改善办公和生活条件,出台相关制度规范,使广大基层干部能沉下身子,安心工作。三是健全干部驻村工作机制,选优配强贫困村第一书记、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建立激励机制,实现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

把握工作机遇 篇3

围绕《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体育产业工作,李颖川代表总局提出了三点意见。

一是深刻领会,充分认识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重要意义。李颖川表示,健身休闲既是关系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更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和基础,健身休闲产业是社会公众参与体育最直接的领域,是体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以体育运动为载体、以参与体验为主要形式、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涵盖健身休闲相关服务、健身休闲设施建设、健身休闲器材装备制造等产业门类,与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经济带动作用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二是审时度势,牢牢把握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李颖川指出,大力发展健身休闲产业,有利于培育中长期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新动能,是体育引领新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大力发展健身休闲产业,有利于增強人民体质、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体育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发展方向。2014年10月国务院46号文件出台以来,体育产业展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速,已经逐渐成为引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其中,以满足城乡居民消费为主导的健身休闲产业表现尤为突出,滑雪、马拉松、自行车、登山、徒步等可谓亮点纷呈。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已经成为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稳促调惠”和“精准扶贫”作出积极贡献。

李颖川强调,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筹办北京冬奥会的起始之年,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开局之年。他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以《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为契机,牢牢把握健身休闲产业的历史性机遇,全面深化改革,下大力气抓好体育产业工作,切实推动健身休闲产业提质增效,健康发展。

三是真抓实干,努力开创体育产业工作的全新局面。李颖川要求,第一,各级体育部门、各中心、各协会要及时学习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切实推动产业政策落地生根;第二,要全面提升驾驭体育产业,特别是健身休闲产业的能力和水平;第三,要以专项规划为抓手,全面提升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水平。

把握工作机遇 篇4

1 认清形势, 提高自身素质

在患者和医护人员心目中重树医院药师新形象, 以实际行动赢得公众信任度。有人曾对患者对医院药师工作的知晓情况进行过调查, 结果显示:患者对医院药师具体工作性质的认识不清, 对指导合理用药尤其是参与治疗方案上持怀疑态度。护士和医师对药师的技能评价较高, 但对药师参与临床工作的方式与效果有很大分歧[2,3]。长期以来的工作环境、医院内的角色划分和窗口屏障, 使药师习惯了应付单调重复的机械性工作, 而与患者和医护群体沟通的机会越来越少, 药师自身的技术价值几乎无从体现, 为数不少的医院管理者甚至认为, 药师无需专业对口, 只需岗位“熟练工”而已。随着“医药分开”思路的逐步拓展, 医院药师的存在要被承认、工作被需要, 前提是有着被需求的医患群体。医改已毫不留情地把我们医院药师推到了被牺牲和自立自强的十字路口, 能够决定药学专业发展未来的只能是药师自身的努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医院药师应尽快振奋起来, 主动学习, 培养临床思维, 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药理药剂学知识, 还要及时补上基础医学知识;不仅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 还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心理学和经济学知识, 练就有亲和力和说服力的交流和沟通技巧, 积极参与到医疗质量与用药安全的临床实践中去, 尽快从围绕“药品”的供应服务转向为患者的生存质量负责。为此,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思想准备, 去面对我们的服务主体——医护人员和患者, 否则我们会在他们面前不知所措或举步维艰。

2 明确职责, 创新思路, 拓展工作方向, 努力提高药学技术服务水平

医院药师与药店职员相比较, 有着扎实规范的基本功, 有更丰富的药学工作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 有着和临床医师进一步合作的优势, 有着需要服务的庞大的患者群体, 为此, 医院药师应致力于构筑一个能使患者在医治过程中增加用药科普知识, 增强药物治疗疾病的信心, 并保障正确使用药物, 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保障用药安全的效应氛围, 运用群体性的知识、智慧、力量、信息等优势, 确立药师在医疗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地位[4]。

2.1 加大药品咨询服务力度, 开展个性化用药指导工作, 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从基础的处方调剂工作入手, 发挥“窗口”效应, 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从承接和解答患者有关用药咨询、普及用药知识做起, 变以“数量相符”为主的交接式发药为“药物信息传递”的互动式发药, 变以往有问必答的被动服务, 为尽可能多地提供药品使用常识和用药注意事项的主动服务, 为患者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以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与药品有关的药事服务。通过设立咨询窗口 (咨询台) 、发放宣传册等形式, 宣传合理用药知识, 借以提高药师在大众医疗中的指导地位, 逐步转变药师在人们心目中的“陪衬”形象, 树立药师的专业威信。

2.2 发挥专业优势, 进行用药合理性的评估

通过处方、医嘱审核等事前监控, 纠正潜在的用药错误, 把好安全用药关;通过处方评价、病历审核、合理用药监测统计等事后评估, 分析评价药物使用质量和效益, 及时发现问题, 为临床和决策部门提供合理用药依据和建议, 进而促进医疗用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高。

2.3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上市后药品的安全性再评价工作

医院药师应充分利用院内信息资源, 主动收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积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国际上有统计发现, 28%~56%的用药不良事件 (主要包括用药失误和药物不良反应) 是可以防止的, 而这种预防任务主要靠药师来完成。通过充分发挥药师的作用, 可以减少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 进而减少由此而产生的医疗费用。近几年来, 国家加大了对上市后药品安全性再评价工作, 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 作为医院药师, 应积极参与到此项工作中去, 从病例筛选、用药观察到结果统计等, 学会运用循征医学手段和方法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2.4 勇敢地走向临床, 积极参与临床合理用药

医院药师不能再一味地观望、等待了, 而要尽快走出药房, 步入临床, 先从缩短与医患的距离入手, 克服恐惧感, 边学习边实践, 在学习中进步, 在实践中逐步培养临床思维, 而临床思维形成的基础除了对药物的了解、对药物经济学原理的了解, 主要还是对患者的了解、对疾病的了解、对医生诊疗习惯的了解。药师下临床, 切忌好高骛远, 更不必苛求大而全, 而应从实际出发, 由点到面, 避泛取精, 从专科开始, 从研究相应的病例、治疗方案、常用药物和剂量、用药后的效果和效益风险比等开始, 先行动起来, 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临床药学工作经验, 不断丰富自身的临床药学信息量, 通过与患者面对面交流, 将用药方法、时间、不良反应等注意事项交代给患者, 让患者得到最好的用药指导, 使患者成为知情的药物消费者;通过与医师、护士的沟通合作, 尊重医师对疾病的诊断, 与护士一道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展, 及时评估药疗效果, 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适时对治疗方案提出调整意见, 最终与医护联手实现治疗目标, 共同为患者的生命质量负责。

总之, 改革是挑战, 也是机遇, 医改促使医院药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职业生涯、规划执业前景, 同时也成为医院药师展现自己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的良机。作为一名医院药师, 应清醒地认识到“有为才有位”, 怨天尤人无济于事, 要想在医改的大趋势下不被淘汰, 只能面对现实, 调整心态, 克服阻力, 主动作为, 尽快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拓展工作思路, 着力提高临床用药指导能力, 进而以从容的工作姿态、优质的药学服务和不可替代的医疗工作者角色再现医院药师新形象。

摘要:目的 探讨新医改形势下医院药师工作新途径。方法 分析医改给医院药师执业环境带来的冲击, 剖析医院药师的执业现状, 以一个药师的视角重新审视医院药学技术人员的职能和角色定位。结果 目前医院药师大多仍苦守在供应服务前沿, 药师的专业价值无法体现, 难以赢得医护患群体的认可, 然医改形势所迫, 药师职责所系, 医院药师已到了不得不为“位”而作为的时候了。结论 改革是挑战, 也是机遇, 医院药师应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入手, 主动作为, 拓展工作思路, 凸显专业价值, 重树医院药师新形象。

关键词:医院药师,医疗改革,挑战,职能转变,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S].2011.

[2]张春红, 石大伟, 张晓颖, 等.关于患者对医院药师工作知晓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 2007, 18 (31) :2473-2474.

[3]王强, 梅丹, 金岩, 等.医护群体对“药师临床服务模式”认识及要求的调查[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 (9) :1145.

把握工作机遇 篇5

(二○○五年十二月十八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近年来,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建设市场各方越来越关注工程项目管理这一工程建设管理组织形式。今天来参加会议的大多数代表是工程监理企业的,也有项目业主、工程咨询设计企业、招标代理单位、大专院校和行业协会的代表,同时我们也邀请了部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同志。大家为推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十分关心工程项目管理的政策环境,希望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力度,完善有关法规制度,推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今天我就工程项目管理的有关工作情况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我要讲三个题目,一是为什么要推行专业化工程项目管理,二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进展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推动工程项目管理健康发展的措施和意见。同时,考虑到今天参加会的有不少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同志和许多监理企业的代表,借此机会,我把明年工程监理工作计划安排一些想法向同志们讲一讲。

一、为什么要推行专业化工程项目管理

大家都知道,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具有投资结构单

一、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单

一、参与建设的单位功能单

一、政府部门干预过多、工程咨询服务体系不发达等特点。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根本不存在能够把投资咨询、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和固定资产投资全过程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的专业组织,也没有专业化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以及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大力推动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工程建设引入了工程咨询、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及工程总承包等新模式,整个行业正在逐步向与国际接轨方向发展。1988年,我国建立工程监理制度的最初构想就是要推行专业化的工程项目管理。十多年来,工程监理企业作为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受建设单位委托,以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为建设单位提供了有效的咨询管理服务。工程监理制度的推行,加快了我国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向社会化、专业化方向转变的进程。近年来,建设部领导对发展工程项目管理高度重视,要求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专题交流和研究,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统一认识,从建设领域发展战略的角度和高度认识推进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工作的重要性。今天,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和上海市建设工程咨询行业协会联合召开的“2005年中国工程项目管理服务论坛”,就是一次总结、交流、学习、研讨工程项目管理经验、技术和政策的好机会,也是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各企业、全社会提高认识的好机会。我认为推行专业化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需要。

一是我国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建设项目的投资结构日趋多元化,一方面是政府投资体制改革,逐渐改变由政府业主直接投资建设改为“代建制”;另一方面,国家投资比例在逐渐减小,企业投资、社会投资的比重加大,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自主意识逐步形成,为实现科学决策、规避风险,出于企业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工程建设上,企业会主动放弃原有的自主管理模式。这些变化,都给工程项目管理带来更大的市场需求。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建设项目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复杂,建设单位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管理,必须培育专业化的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才能提高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益。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企业体制和结构的变革。工程项目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在人才结构、经营理念、管理跨度、组织协调、工作深度都将发生深刻变化,这不仅适应了国际工程建设通行做法,而且对于提高工程质量水平,减少资源浪费也将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对我国传统的企业体制、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带来冲击,促进企业及时调整经营结构和市场定位,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是适应投资体制改革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一方面对私人投资或民间投资管理进一步放宽,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实行项目核准备案制,切实落实企业投资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对政府投资项目加强监管,改进建设实施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确保政府投资效益和树立政府廉洁、高效的形象。建设部2004年发布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对如何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因此,大力推行工程项目管理,实行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有利于发挥专业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的作用,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益,从而更加有利于建设市场的规范管理。

三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我国从2001年11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到明年年底,建筑行业对外承诺的过渡期即将结束,这意味着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国际化、全球化趋势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对于包括工程监理在内的工程咨询服务行业来说,既要面对外国企业涌入中国工程服务市场的压力,又必须敢于挑战,积极投身于国际竞争中去。国际上工程咨询服务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果我们不积极推进工程项目管理,我国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方式将无法与国际接轨,我国的工程咨询服务企业就很难参与国际建设市场竞争,难以求得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等工程咨询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工程咨询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工程咨询从业人员的执业责任、权利和义务,是提高我国建筑业整体素质,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措施。

四是企业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目前,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工程咨询服务企业数量很少,而且企业的业务领域也普遍较窄、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较小。据不完全调查,去年我国工程监理企业(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的总营业收入近200亿元人民币,尚不足25亿美元,而加拿大一家以咨询设计和项目管理为主的著名工程公司去年的营业额为43亿美元,反映出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十分薄弱。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单一功能的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企业还比较多,具有工程咨询、勘察设计、工程承包、项目管理、项目融资等综合能力的工程公司和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比较少。主要原因是我国在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方式上习惯于传统的设计、施工分别招标、建设单位自行管理的模式,工程项目管理市场还不够发育,从而造成难以培育有竞争力的工程咨询服务企业。我们大力提倡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就是要创造条件,促使一批综合实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监理企业能够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和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在工程技术、组织结构、人才结构、项目管理体系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国内工程建设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走占领高端市场求发展的道路,才能使企业做大做强。

二、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进展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项目管理市场正在逐步扩大。目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业务主要由大型工程设计企业和部分实力较强的工程监理企业承担。据中国建设监理协会不完全调查,2004年开展项目管理业务的工程监理企业达到300余家,实现项目管理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人民币,项目管理营业收入最高的企业达到6000多万元。据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调查,2003年实现项目管理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勘察设计企业有40家,企业项目管理营业收入最高达2.7亿元。

(二)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服务不同于一般的施工管理、设计管理,要求项目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工程技术,而且要熟悉工程项目的组织体系,熟悉项目策划、设计管理、采购管理、招标策划、施工管理、合同管理、风险管理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和大家的努力,我国已经产生一批能够胜任大型工程项目管理业务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如在南海石化项目中,参与工程项目管理的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在与国外公司的合作中不仅学到了先进管理技术,同时也在实践中锻炼出了一批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才。

(三)调整政策法规,积极引导,促其发展。为促进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的发展,2003年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建市[2003]30号),2004年又出台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建市[2004]200号),这两个文件的颁布,为我国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和市场准入条件,促进并规范了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的发展。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面对“入世”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工程项目管理的法规和配套政策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行《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都只是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理等有具体法律规定,而对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法律法规中还没有相应的规定。已出台的30号和200号文件仅为规范性文件,法律层次比较低,亟需在法律法规中有所定位。另外,在工程项目管理的招投标、合同文件、收费标准等方面的政策也需要逐步完善。

(二)社会认可程度低,市场发育不完善。目前大多数外资项目业主认同工程项目管理方式,但是一些政府投资或国有投资为主的项目业主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工程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显著效益。少数业主认为实施工程项目管理以后,自己的权力受到了削弱,不愿采用工程项目管理服务方式。

(三)企业的组织机构和项目管理体系还不适应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我国大多数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还没有建立与工程项目管理相对应的组织机构和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在服务功能、组织结构等方面不能满足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岗位职责、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和工作手册等方面都不够健全,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管理水平较低,工程项目管理效率不高、成效不显著,还不能满足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运作要求。

(四)企业缺乏高素质的工程项目管理人才。人才缺乏一直是影响我国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与国际工程公司、咨询公司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因素。企业普遍缺少高素质的、具有组织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经验,能够按照国际通行项目管理模式、程序、方法、标准进行管理,熟悉项目管理软件,能进行全过程控制管理的复合型高级项目管理人才。

三、推动工程项目管理健康发展的措施和意见

根据我国当前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推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工程项目管理法规和配套政策。第一,在《建筑法》修改时,明确工程项目管理的法律地位;第二,抓紧研究、制定工程项目管理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积极培育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市场;第三,组织编制《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和有关实施导则;第四,参照国际工程合同范本,组织制定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工程项目管理合同条件范本。

(二)加快培育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按照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原则,今年以来,我司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贯彻《行政许可法》,对现行的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资质标准进行修改,主要是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许可行为,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企业进入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在这方面,目前我们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规范受理、审查、审批行为,便民高效服务;二是修改现行束缚企业发展的一些规定和标准。比如怎样才能支持企业提高竞争力,综合实力强的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在市场准入方面,到底是高门槛还是低门槛有利于企业发展?我们研究了一个思路,叫“低端准入、高端放开”,就是说,具备一定实力、人才、技术,且综合实力强、水平高的企业,可进入综合序列。什么叫综合实力强,我们对应标准进行了调整,突出技术、能力、信誉和管理水平,淡化资金、设备等要求。对于进入综合序列的企业,全行业放开,只要企业能干的就允许企业去做。中、小企业专业较单

一、够条件就允许进入,给其发展机会。按照这个思路,凡综合实力强的不管是设计、施工,还是监理企业都可以向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公司发展。

按照全国建设工程监理工作会议上确定的监理企业的发展方向,即少数有条件的大型监理企业要发展成为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大多数中小型监理企业要将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作为其主要服务内容,重点做好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理工作,在非强制监理的项目上开展监理事务所的试点。因此,本着“局部调整、平稳过渡”的原则,局部调整现行监理企业资质序列,拟重新设定监理企业资质序列,增加综合类和监理事务所序列。将监理企业资质分为综合类资质、专业类资质和事务所三个序列。综合类资质不分等级,企业可承担所能承担专业工程类别建设工程项目的工程监理及相应工程项目管理业务。监理企业资质在对人员考核方面,由只考核监理工程师的人员数量要求改为以考核监理工程师为主,同时也要考虑其他工程建设类注册执业人员一并作为技术骨干要求,并且综合和甲级资质还要求有一定数量的注册造价咨询工程师。这主要是考虑通过要求考核各类人员,引导监理企业注重吸收各类人才,来促进监理企业的发展。

结合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在修订《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102号令)时,对有关内容也要进一步明确。比如在其资质证书上拟增加“项目管理和相应技术咨询等工程服务”的内容,以方便企业开展项目管理业务。

(三)企业向项目管理拓宽,要注意发挥自己的特点,适应市场需求。

由于各类工程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项目管理的专业领域是有区别的。对一些工业工程,由于有工艺技术的要求,一般宜由具有设计功能的工程公司和设计单位进行项目管理;对房建和土木工程,由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开展项目管理服务为好。

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两者的管理服务方式、管理服务方法、工作程序及委托形式等。因此,工程监理企业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但也不能一哄而起都搞工程项目管理,因为一是我国实行强制监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工程监理是监理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监理企业不能放弃自己的主业;二是工程项目管理市场还不够成熟,需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而工程监理市场相对比较成熟,规范化程度比较高;三是现有工程监理企业一般需要在人才结构上作重大调整后,才能真正适应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要求。所以我们鼓励的是那些综合管理能力强、人才结构合理的工程监理企业在做好工程监理业务的基础上开展工程项目管理业务。多数工程监理企业还应以工程监理业务为主,不要偏离自己的市场位置。

(四)努力提高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竞争力。

提高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竞争力要加强两方面的建设,一是人才培养,这是做好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工作。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挥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工程项目管理专业队伍的培训力度,培养一大批企业所需要的项目管理人才,以适应国内外工程建设市场的需要。二是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对工程建设全过程实施动态、量化、科学的系统管理和控制。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实现与国际管理模式接轨的重要手段和标志。而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在我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有条件的大型设计、施工、监理企业应自主开发、引进和使用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中小型设计、施工、监理企业应根据各自的特点选择使用专业化机构开发的管理软件,通过科学化管理,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行业协会可以组织国内大型监理企业和有关专业机构引进、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管理软件,并大力推广和应用,在此基础上,提高项目管理软件的集成化水平,使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加强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目前,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推行难度还比较大,主要原因之一是一些管理部门、业主和社会上对工程项目管理认识不足。我们一些建设类企业,对项目管理公司应具有的功能、条件和人才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们要加大对推行工程项目管理的宣传力度,一是要求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满腔热情的支持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的发展;二是向社会宣传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优势、典型案例和取得的成效,使工程项目管理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三是与有关部门一起,结合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政府投资工程的组织实施方式改革,组织力量对业主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业主了解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对节省投资、保证质量和工期的作用;四是加强对拟开展项目管理业务的建设类企业进行有关专业知识的辅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具体操作能力和水平。

(六)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要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深入调查了解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组织会员单位总结、交流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及时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多种途径扎扎实实抓好人才培养工作,为推行工程项目管理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条件,共同推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事业健康发展。

四、明年工程监理工作的计划安排

借此机会,我向大家通报一下明年我司关于工程监理工作的计划安排。

明年工程监理工作的基本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建设工程监理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会议确定的今后一段时间监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工程监理法规;加强工程监理市场动态管理,严格监理市场的准入和清出,严厉查处监理市场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规范市场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研究制定工程监理信用体系实施方案和信用标准,建立完善社会监督机制;进一步促进和推动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代工程咨询服务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工程监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要抓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做好《注册监理工程师管理规定》、《外商投资工程服务企业管理规定》和《建设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三个部令的协调出台和出台后的贯彻落实工作。

(二)做好《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协调出台和出台后的贯彻落实工作。目前,我们正在与国家发改委有关司局一起对各地和各部门关于监理收费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意见进行汇总研究,还要召开两个论证会,争取早日完善出台。

(三)修订完善《建设工程监理市场管理规定》。同时要研究启动《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条例》的论证和起草工作。

(四)会同人事部等有关部门,研究修订监理工程师考试办法,合理设定监理工程师的考试大纲和标准,解决目前监理工程师考试中存在的会考不会干,会干又考不过去的问题。

(五)组织修订《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现行法规政策相一致,尽量使合同条款的内容,如监理的范围、监理服务的内容、监理服务的期限、监理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监理报酬等进一步细化,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六)按照《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建市〔2005〕138号文精神,加快工程监理企业、注册监理工程师的信用体系建设。

(七)积极开展工程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试点和监理事务所试点工作。

(八)组织好建设工程监理统计报表制度的实施,建设工程监理统计报表制度已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已正式启动,这个月上旬,我司已经做了部署。

(九)进一步研究推进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措施和办法。

把握英中关系“黄金机遇” 篇6

英国首相卡梅伦称英中两国关系正式进入“黄金时代”。中国的投资通过国企和私企同时涌入英国,两国的贸易正在深化,英国对华出口增长加快。如今两国的合作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包括许多之前双方只草草接触并未深入的行业。

当下这个黄金机遇,我们必须真正地把握住。

英中迎来“黄金时代”

2014年,英中两国双边贸易额超过800亿美元,同比增长15.3%。中国是英国除欧盟以外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同样英国也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金融领域,英国的伦敦是目前除香港外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英国也是第一个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国家,此外还是发行全球首只人民币主权债券的国家。

经过三年每年85%的大幅增长,英国已成为中国在欧洲最大的投资目的地。中国在英国的投资呈现以下特点:首先,中国投资者正在把注意力转向更广泛的行业,包括零售、先进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等;其次,中国投资者正在整个英国寻找机会;最后,从投资规模来看,已出现多元投资的趋势。中国投资者正不断拓展投资范围,而英国正可供其大展拳脚。

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及“中国制造2025”两项战略给英国企业带来了一大波机会,不仅所涉行业十分广泛,而且能深度参与到中国发展的关键阶段。与上述战略相关的有先进制造业、科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物流、零售、电子商务、医疗保健以及专业服务等领域,其中都能开拓出巨大的市场。而且在这些领域里,英国都有世界一流的企业。

中国政府还希望与英国的一流大学、培训机构和研究创新中心建立伙伴关系,这种对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愿景令人印象深刻。正如李克强总理描述的——英中两国需求互补、“一拍即合”。

“一带一路”蕴含的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由习近平主席于 2013年首次提出,引起政商两界的强烈关注。虽然从目前来看,中国国内及海外都对“一带一路”具体的商业内涵知之不多。不过,英中贸易协会深信,“一带一路”有能力重塑全球贸易与投资,带来光明的前景。

英国商界对中国增长带来的机遇日益关注,并愿意参与其中。随着“一带一路”愿景走入现实,英国企业将迎来大量机会,既包括在中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也包括英中两国企业携手开拓世界市场。英中两国企业间的合作能够为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并促进两国利用互补优势在第三国开展合作项目。新的市场即将开辟,而新的供应链将改变全球货物的流动方式。

2015年9月,英中贸易协会与英国政府外交和联邦事务部联合发布了一份新的报告,题为《一带一路:英国企业的作用》,详细注明了中英伙伴关系中的重点区域和部门。报告认为,在“一带一路”中,英国的角色将举足轻重。英国企业在很多关键行业中拥有着世界性的声誉和地位。我们建议我们的会员采取行动同中国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来迎接未来几十年的丰盛果实。

首先,英国企业在基础设施、金融、专业服务、先进制造业、交通和物流业等主要领域中拥有重要机会,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中国各省份及邻国的发展与互联互通,为中国经济的强劲、可持续增长做出贡献,同时获得新的商机。合作模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成立合资企业、技术转让、直接投资、工程总承包(EPC)、PPP以及供应链调整。

另外,在能源、环境、电子商务、医疗保健和生命科学领域,英国企业同样有着强劲的实力和广阔的机遇。

发掘中国本土机遇

“一带一路”的范围几乎囊括中国每个角落,但每个地区的经济基础不一样,对外企来说,不同地区所蕴含的机遇有着天壤之别,在一家公司适用的经验未必适用于另一家公司。我们还建议,企业可去一线城市之外的地区寻找机会,比如适合他们业务范围的省份或市级城市。

比如,在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金融等专业服务、航运物流、电子商务和尖端技术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而在新兴的西部内陆地区,诸如重庆、四川等地,政府正集中精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以及升级制造业;再往西和往北的地区,诸如甘肃、宁夏和青海这些欠发达省份,更注重利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来开发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

报告从七个行业评估了中国十三个省份所蕴含的机遇,小图标代表相关机遇尚不十分明确。

上图表明,拥有专业技术的英国企业在任何领域都能找机会参与进“一带一路”的项目来。在“一带一路”大蓝图下,每个省份和地区都制订了自己的计划,英国企业可利用其中的机会,为双方创造价值。

寻找“一带一路”沿途机遇

“一带一路”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倡议,机遇不仅仅局限在中国。“一带一路”地区涵盖60多个国家,涉及世界人口的60%,GDP总量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一带一路”官方蓝图在于打造一条环形线路,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一带一路”被看作是继设立经济特区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第三轮对外开放。通过货物、服务、信息和人员流通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促进经济共同发展,并实现中国与其邻国间更广更深的融通。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六条经济走廊作为中国境外发展框架:包括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中国—蒙古—俄罗斯走廊、 中国—中亚—西亚走廊、中国—中南半岛走廊、 中国—巴基斯坦走廊以及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缅甸走廊。据报道,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为上述走廊的开发工作准备了8000多亿美元的资金。

国际合作可以帮助中国建造跨越大陆连接“一带一路”的公路、铁路、航空和海上基础设施,在相关物流、城市化以及商业服务等方面也能发挥巨大作用。英中两国在众多领域具有优势互补,比如, 英中两国企业在国际基础设施项目上有着互补的技术优势:中方有着雄厚的工程、建设力量和资金支持,而英方在PPP、项目管理、项目融资、项目设计、项目规划、项目生命周期以及环境保护方面有着世界一流的先进水平; 英国企业与中东国家、非洲国家以及众多英联邦国家的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鉴于在全球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声誉和经验,英国公司可以帮助中国伙伴打开第三方市场的大门。

目前,无论在政府还是商业层面,英国的立场很明确:想要充分发挥同中国进行贸易和投资的全部潜力。任何行业的任何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会得到来自英中贸易协会以及英国投资贸易署(UKTI)的支持。从2015年起,将是一个新合作时代的开始。

把握工作机遇 篇7

一、统一思想、统筹安排, 加强行业决算工作的组织领导

行业决算是全面反映林业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状况的年度综合财务报告, 既是林业部门制定财政政策、进行公共管理的重要参考, 又是各级主管部门和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做出各项决策的重要依据, 同时也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衡量财政资金绩效的重要信息渠道。

林业厅高度重视行业决算工作, 2013 年林业行业决算汇总户数436 户, 全口径地反映林业资金收支、结余情况。近年来, 林业厅着力抓了决算布置、培训等关键工作环节, 从国家林业局安排布置决算到决算报出, 主要领导都会专门进行批示, 并召开由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参加的行业决算编制会议, 要求各单位按照国家林业局统一部署, 实事求是、全面及时准确地编报决算, 切实做好相关工作。除正常的行业决算业务培训外, 还邀请相关业务部门对现行林业政策进行专题培训, 并借此向各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传递更多的现行林业财政政策, 提高各级领导对于决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财务人员编制水平, 将思想统一到准确把握行业决算编制准备工作上来。

二、明确重点, 稳步推进专项资金预算与决算的衔接工作

随着近年来财政国库收付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自治区林业厅不断加强预算与决算的衔接工作, 切实做到了将预算的编制、执行、绩效评价与决算的编制紧密结合起来, 确保预算整个过程的完整反映。

一是林业厅对编制预算到编制行业决算的整个财务核算过程及工作任务的完成、上报情况进行指标量化, 进行全面综合考评, 每年年初行业决算汇总后评选出林业财务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进行表彰。通过这项工作的实施, 提高了各单位财务人员从预算编制、执行、绩效评价到其他相应财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确保了财务核算过程的真实完整性。

二是强化数据综合工作, 建立决算上报前的监督审核机制, 确保会计决算报表编制质量。林业厅从行业决算上报工作前就建立了监督审核机制。将林业行业决算纳入自治区林业资金的年度稽查范围, 对账表一致性进行核查, 将核查结果进行全区通报, 以便各单位在预算执行以及决算编报前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进行整改。同时要求各单位在决算前根据《预算法》的相关要求进行各类项目清理及往来款项的清理, 与国家林业局下发对账单核对无误后, 将综合对账单 ( 包括林业行业内及林业行业外的各项投入数) 下发所属各级林业单位至县一级。进一步规范资金的款项以及项目名称, 在单位拨款、项目账务核对无误后, 再进行决算编制工作, 确保了各单位决算数据的账实、账证、账账相符。此外林业厅计资处每年均使用 “上年数据提取”功能对全区年初数据进行提取并下发, 保证了各单位年初数据的连贯性, 进一步提高了会计报表的编制质量。

三是制定行业决算分析制度, 强化决算数据的分析运用。行业决算分析是林业厅历年来行业决算的一项重要工作。林业厅要求各单位拓展决算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认真撰写决算报表编制说明和数据分析报告, 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 从林业行业的大局着眼, 发现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及时向单位领导和主管部门反映, 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方案。在下年度的预算、决算工作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杜绝类似现象发生, 努力建立和完善预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行业决算数据, 盘活现有资金存量, 对于年度中有结余结转资金的项目, 下年度在安排资金预算时一律统筹考虑。例如林业厅已连续五年在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的社会保险补助资金的分配中, 采用先报预算需求总数, 统筹考虑上年度结余后再下达预算实际需求数, 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从源头上避免了项目资金相互串用。

三、建章立制, 开拓创新, 形成合力, 寻求财务管理新模式

财务决算工作综合性强、政策性强、技术性强, 涉及面广, 没有相关单位、相关处室的支持与配合, 单位财务人员不可能独自完成好这项工作。林业厅计资处及时与相关业务处室联动沟通, 根据林业资金性质不同, 先后出台了多个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规范了预算单位项目的申报、执行以及绩效评价工作。

一是2015 年修订并完善了4 个制度和办法, 分别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规划、项目和资金管理规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机关财务管理办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有资产管理实施细则》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采购实施细则》, 加强从源头管理, 确保决算数据的真实完整。

二是全面开展审计稽查工作。今年按照厅党委决定, 委托中介机构对厅直属单位、社会团体等66 户单位进行财务收支审计 ( 其中9 户单位为经济责任审计) 。通过审计, 检查被审计单位2014 年度预算编制、执行以及财务收支情况, 检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执行情况、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执行情况、政府采购及招投标制度执行情况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情况, 重点关注单位存量资金情况审计。分析和研究被审计单位在预算编制、执行以及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意见和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林业厅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机制以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三是建立数据直报系统, 全面试行启动厅机关及所属单位网上报账系统。将国家林业局及自治区财政日常报表纳入直报系统, 同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启动网上报账系统, 进一步提高内控管理水平, 降低报销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逐步实现网上报销系统与预算管理、资金结算、财务核算、查询分析系统数据互联互通, 从而将数据共享和高度集成落到实处。

四、对林业行业会计决算工作的几点建议

1. 进一步提高林业行业财务会计决算数据的利用范围, 加强对林业行业决算的重视程度。对于年初资金申请中的附表如石油价格补贴申请表, 可否作为会计决算中的附表直接在决算填报后予以提取。

2. 明确林业资源数据的审核填报口径。财务报表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源数据, 但资源数据往往在各业务部门达成不了共识, 导致汇总数据五花八门。建议国家林业局计财司统一审核口径, 明确审核依据, 进一步保证资源数据的准确性。

3. 林业厅采取厅本级结转年初数后下发数据至各预算单位的做法, 但在传出数据方面, 软件设置应具备部门预算软件设置批量传出所有单位数据的功能, 而无需逐户传出数据, 减少工作量。

4. 生成汇总封面后再装入数据, 往往会出现在汇总单位目录树下或在目录树之外。建议生成汇总封面再装入数据应提示装入目录树名称, 而无需再通过树型结构维护功能去实现。

把握工作机遇 篇8

杨大海局长在讲话中指出, 农机化工作要通过信息来反映, 通过新闻报道来体现。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会议已成为一年一度的例会, 以后仍要借助《现代农机》杂志平台来召开。《现代农机》杂志刊名改了, 版面改了, 内容也改了, 质量正在提高。杂志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全省农机系统的大力支持。

杨大海局长指出, 2009年全省农机系统在总结典型、加强农机化宣传方面成效显著, 概括起来两个体现:一是浙江农机化工作在主流媒体亮相的机会多了。种粮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落实购机补贴政策、机插秧、粮食烘干等新闻报道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农民日报、浙江日报等中央和省各类媒体播发, 地方党报、电视台也播发了大量的农机化新闻。二是农机系统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的政务信息多了。2009年浙江省农机化信息网编发信息5 300余条, 其中被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录用的有1 000来条。农机系统提供的许多政务信息被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农机化司录用。

杨大海局长就进一步做好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强调四点:

1.切实加强领导。

全省各级农机部门要把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与农机化重点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 同步考核、同步推进。

2.强化服务。

一是为领导决策服务, 在研究农机化工作的成效、农机化工作面临的困难、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政策的同时, 要向领导部门作好汇报。二是为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服务, 向他们提供政策、技术、市场信息。三是为媒体服务, 主动为媒体提供新闻素材、典型事例。

3.突出重点。

今后一段时期宣传的重点, 一是购机补贴政策, 二是农机化在“两区” (粮食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 建设中的作用, 三是农机化发展的成功经验。

4.发挥资源优势。

把握工作机遇 篇9

下午好。

刚才张浩明司长讲,就业指导和服务要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中心任务。所谓中心任务,就是就业指导中心的任务。下面我想从就业指导中心的角度,主要围绕就业服务工作谈点想法,也借此机会汇报一下全国指导中心就业工作的考虑和安排,以就教于大家。

主要谈四点: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启了一个以全面加强服务为重点的新阶段

1、从就业工作客观进程上看,我们具备了开启就业工作新阶段的基础

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政策体系、制度、体制、机制、服务体系等等都有了非常显著的进展,基本上适应了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基本上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我们用6年时间,基本解决了“量”和“制”的问题。所谓的量,即6年累计230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这6年当中,全国初次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总体来看就业形势比较稳定。从明年起,过去每年增量60-80万的时代可能就告一段落,今后总量的压力还会有,但增量的压力基本上得到缓解。所谓的“制”,即政策制度设计基本完成,体制、机制基本到位。这6年的时间,是以消化数量的压力,促进制度创新,以制度完善促进数量的化解的交替上升的过程。

这一阶段告一段落之后,就进入了新的转型时期。下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应该是由“量”、“制”过渡到“质”,即提高服务的质量。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明确提出“全面服务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08年我们重点强调公共服务。也就是说,我们具备了工作转型的客观基础,也具备了转型的主观愿望。

2、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呼唤加强就业服务

现在就业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矛盾,其中主要指地域结构矛盾。当然还有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的矛盾,有的地方还存在总量矛盾、岗位矛盾,但总体来看地域结构矛盾最为突出。我们应该如何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服务是关键。目前就业市场存在两难,一是学生难,二是企业难。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要找到合适的人才也难。这种两难局面的产生,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过程环节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要化解这种两难局面,加强就业服务是关键。

今年,从就业指导中心的角度讲,我们不光加大了服务总量,服务内涵也略有变化,如与军队联合招聘人才,商务部服务外包网络招聘活动的举办,几位部长联合启动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可以说,网络招聘通过服务拓展就业领域,化解结构矛盾,具有极大潜力,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3、加强就业服务开始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

——去年经济工作会议期间,总理强调就业压力还是很大,要做好服务工作:今年两会上政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

——刘延东同志分管教育部之后,第一次到任就专门视察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对做好就业服务做出重要指示。

——周部长明确指示要抓紧开通2008年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并在开通仪式上特别强调“要适应新形势需要,把就业工作更多地投向做好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开通,是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手段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地要学习借鉴平台开发建设的做法.努力把对大学生的公共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以上这些,充分说明各级政府和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工作,这也是我们工作的契机,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搞好就业服务成为就业指导中心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各级中心负责同志相当重视这一点,要搞好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在教育部提出就业指导的“三到位”、“四化”之后,各地的中心、高校的中心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当然,相对于工作压力来讲我们不同程度地仍然面临很多困难,但总体上看发展迅速。2005年林司长在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与合作研讨会上就提出过就业指导中心向何处去的问题。从那时起,我们就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把就业服务提到一个新水平,提到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这是就业指导中心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当然,说就业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强调服务的重要性,并不是说在落实政策方面、在加大领导力度方面就可以松口气了。这个判断是从总体上说的,从发展的阶段上说的,因为工作还不平衡。首先,从就业工作的策略讲,积极的就业政策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其次,巩固完善制度化环境的任务依然艰巨,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在一些地方工作压力还很大,不敢掉以轻心。此外,要把服务真正的做好,也离不开政府的重视、推动和支持。

二、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将主动适应新形势要求,把就业服务作为核心任务之一,尽快实现向加强就业服务的转型

全国中心成立17年来业务有了长足发展。原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后更名为“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一方面,目前学生信息咨询业务是我们最大的业务,已经覆盖学籍学历、阳光高考、研招录取三块业务的电子政务和信息咨询服务。其中,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发挥了重要的调控和监管作用,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有重要作用:阳光高考平台同时也是教育部高考阳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不断在发展完善;研招录取从考前宣传到报名、录取、调剂,实现了全过程服务。通过与各地的合作,学生信息咨询认证业务发展较快。另一方面,就业业务主要有培训、信息服务、课程教材建设、大学生就业杂志等。

今年年初以来,部党组对全国中心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部领导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就业中心切实加大就业服务力度,明确任务,也表态加大支持力度,允许做机制上的探索,并且决定组建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努力实现就业服务的新突破。为组建平台,把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从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整建制划转到了全国就业指导中心,人员、资产、户头、职能一锅端。

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需要提出新的思路。中心领导班子认真研究认为,党组指示是站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战略高度做出的决定,这是政治任务,也是对本中心的高度信任;同时,班子也认为,这是本中心职责所在,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即使困难再大,也要勇于担当起来;此外,这也是中心发展的重要机遇,必须牢牢抓住。根据这些情况,中心领导班子认为,要把加强就业服务明确纳入未来一个时期全国指导中心发展思路,简单概括就是“三个服务”、“两种机制”、“一鼎三足”。

1、三个服务

全国中心一直十分重视服务,多年来始终强调“三个服务”的指导思想。今年以来,我们把“三个服务”的表述略作调整,即“为教育部决策与宏观管理服务、为学生和战线服务、为社会和企业服务”,根本在于彰显服务宗旨。

(1)为教育部决策和宏观管理服务——立足全局、协调顺畅。为党组分忧,为高校学生司服务,注意沟通协调顺畅。

(2)为学生和战线服务——学生为先、联合战线。围绕学生的需要,设身处地为学生提供人性化服务,切实加强并巩固就业战线之间的沟通协调和相互协作,进一步提升就业公共服务的总体水平。

(3)为社会和企业服务——深化服务、整合资源。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就业服务,充分把握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长远需求和紧急需求等不同类型的需求。发挥教育及有关部门行业资源优势,系统开发整合各类就业资源,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水平、个性化的深度就业服务。

2、两个机制

强调健全业务支撑机制和战线协作机制,把业务工作做深做实。

一方面,建立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相互协调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在积极争取政府资源支持的同时,也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从机制上、从市场空间上满足供求双方的需求。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协调利用好两种资源。有些地方做的很好,值得我们借鉴。需要指出的是,没有市场机制,就无法开展深度服务:没有深度服务,就不可能做大做强;不做大做强,就会流于平常。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整个就业战线联合联动的机制。仅靠一个中心,无法做好就业工作。加强战线的联动,整合战线的力量与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合力,我们的优势就会凸显,这是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条件。此外,还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良好氛围,共同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3、“一鼎三足”主干业务布局

用三年左右时间,形成“一鼎三足”业务布局,主干业务协调、蓬勃发展,业务机制比较健全,骨干队伍基本配套,管理运行制度化,中心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1)切实巩固学生信息资源咨询与认证业务,并不断有所拓展和创新。

目前我们已经开始向来华留学生注册、助学贷款管理等方面发展,提供相关信息服务。我们今年初次就业统计数据库信息也已和学生司实现共享,学生数据资源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为建成全国最大人力资源数据信息库迈出有战略意义的一步。此外还将完善阳光高考电子政务平台,推进研招平台工作,加强学籍学历认证服务等。

(2)高举就业公共服务旗帜,切实搞好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的建设运行,力争在就业指导服务方面有新的更大的建树。

我们将主要依托公共服务平台把就业服务做大做强。这个平台是在全国普建就业网、组建网络联盟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它不光是教育部内部的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平台,而且对战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平台目前有九大功能模块,尽量覆盖就业指导服务的全过程。主要内容如下:专场招聘会,提供网络招聘信息服务:双选自助厅,提供网上人才和岗位的双选超市,人才可随时上网寻找岗位信息,企业可随时寻找人才信息,组织者变为服务者;招聘导航台,整合了原来的学信就业服务平台,包括学历认证等模块;重点对接区,已经开始使用,为灾区提供了爱心援助岗位;创业新天地,提供创业指导与信息服务等;职业训练营,主要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资讯直通车,依托网下大学生就业杂志与网上学信就业的电子杂志提供资讯服务:服务立交桥,依托网络联盟提供服务;就业气象站,开展研究,提供动态、网上统计及预测的权威发布等。我们正在考虑再加一个模块,即中心内部的就业网上办公平台。这样一来平台的功能就全面了。当然,目前有些功能还未做深,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其他的就业服务工作还包括资格培训中心的建立、品牌项目的孵化等。

(3)要切实搞好《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的编辑、发行工作,提高全国中心对业务领域重要问题的研究、宣传的能力和水平。换句话说,要把杂志建成我们的研究基地、宣传阵地。

“一鼎三足”中有“两足”都属于就业服务范畴,但目前这两足还比较薄弱,真正发展壮大需要过程。但是我们相信,这个过程不会太久,我们要只争朝夕。

加强就业服务,关键是选准切入点和契合点。从全国中心角度看,我们认为应抓好平台、抓好基础。近半年来,全国指导中心顺利实现了就业网的整建制划转,开通了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成立了就业服务开发处和就业网络处,现在有4个处做就业。网络招聘内容更加丰富,教材建设、人员培训等工作都有很好进展和安排。这些都凸显了我们顺应新形势要求、全力加强就业服务工作的力度和决心。

三、当前搞好就业服务的关键在于夯实基础环节

从教育部提出“三到位”、“四化”以来,各地和高校做了大量探索,工作有了积极广泛的进展,为今后做好工作奠定一定基础。下一步,从全国中心角度来看,我们感到应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基础环节。具体包括:

1、信息服务要再提速

网络信息服务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普遍建网,第二阶段是建立各级网上联盟,第三阶段是开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4月25日平台开通时周部长就曾经指出,平台是继06年联盟成立以来的又一项就业信息化服务的重要举措。

但是就目前来看,首先,就业网目前虽然已经普遍建立,有些省的网也做的非常好,但是也有些省的就业网从未真正活起来,还有一些不错的网在市场化运作下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其次,目前很多信息都处于封闭状态,没有得到很好的共享,我们规划建立网络联盟,是要有效利用各方信息,实现充分共享,但现在看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最后,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刚刚建成,有些功能尚需进一步完善,要争取做的更充实、内容更丰富。

对于如何依托网和网络联盟较好地提供各类信息、实现就业信息服务再提速这个问题,中心准备再开一个研讨会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求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平台和技术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2、加强队伍建设

即要全面开展就业指导人员系统培训.持证上岗。国务院文件已经明确要求开展指导人员系统培训,上海也受委托进行了试点,我们将借鉴经验,马上就要启动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系统培训工作,有规划有步骤地对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化的轮训,以整体提升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基本业务水平。

培训工作有几个特色,即初、中、高级培训结合,其中初级培训通过网络进行,中级培训将加强实践环节,高级培训对实践的要求更高;国家、省市、高校结合,理论、实践结合,系统、专题结合,学历、非学历结合,内地,海外结合,网上、网下结合。我们的目标是最长用5年时间把专业的教师轮训一遍。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这项工作不是认证,是对就业指导人员在上岗前的必须的培训,应该作为队伍合格的重要评价参数,纳入各地就业工作评价、高校教学水平评价体系。我们也在考虑和有关部门联合,将这一参数结合就业率对就业工作进行综合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重视过程。周部长就曾明确指出,要争取把就业率和就业工作、就业状况纳入到对高校的评估体系中,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落实。

3、课程教材建设

去年12月,全国中心会同学生司、高教司共同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作为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个名称经过了我们反复斟酌,既体现中国特色,兼顾历史现实,又留有创新空间。

应该说,现在的教材尚处于探索阶段,总体来讲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教学要求》配套教材的编写工作尤为重要。一方面,我中心已组织专家着手编写示范教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下半年就可出版发行;另一方面,我中心将组织协调各地方、各部门,相互协作,编写有特色、高水平、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水平教材。我们希望能够孵化出一批优秀教材,培养出一批就业指导名师,目前我们还在网上广泛征集精品课件。有了好教材,有了名师,课程建设才能搞上去。希望各地、各高校中心积极参与,欢迎创新。

4、加强创业教育和服务

这项工作作为新的增长点和亮点应当作就业指导中心的基础业务来抓。其实,在课程教材要求里面,创业已经是一个重要内容,但我们还是有必要把“加强创业教育和服务”单独提出来,作为我们的一项重要业务。原因如下:

(1)大就业政策: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创业不仅仅是中央的号召,已经包含在了大就业政策中,足见党和政府对该项工作的重视。(2)社会环境基本具备:目前我们提大学生创业,社会已经普遍能够接受。(3)领导重视:部党组多次强调要千方百计拓展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空间。周部长指出今年要把创业教育和服务作为今年的重点来抓,林司长也十分关注这一工作。

实际上,创业对于人的一生来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对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比如创业的精神、创业的激情、创业的技能、创业的意识、创业的知识,这些是一生都受益无穷的。今天上午有代表发言说,没有大学生的创业,全社会的创业无从谈起,创新型国家也无从谈起,讲得非常好。

5、专题研究与权威发布

今年年初,凤凰卫视报道了中华英才网统计的内地大学生就业起薪情况。这个发布本应该由我们来做,我们有权威发布的优势,然而目前在这方面我们的声音较弱。另外,尽管我们高度重视就业宣传工作,但是我们没有专门的就业宣传队伍。一是因为我们业务压力太大,花在宣传上的精力少;二是因为深入研究不够,没有专业策划;三是我们还没有宣传阵地,相对稳定的阵地。

(1)研究:今年我们按赵部长的要求,于高考前在中心若干个网和大学生就业杂志上发布了分专业就业率,供学生参考。今后,在研究方面,我们还要利用好各个网尤其是杂志的平台,每年确定几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如事业单位编制与大学生就业、劳动合同法与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与基地社会人员创业等专题,都蕴含了很大的信息量,一旦做好,能极大充实杂志内涵,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2)策划:河南中心在领导小组中积极吸收、充分利用宣传人才,有意识地从组织上进行宣传联系,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要学会策划宣传。

(3)阵地:在这里重点说一下我们中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如前所讲,大学生就业杂志是中心业务的三足之一。为更好地做好该项工作,中心专门召开若干次专题会议,明确办刊三原则:“独立自主办刊,面向学生办刊,开门办刊”,坚持公益性,5月份起改彩版,上质量、不涨价、不赚钱。我们就是希望能够把就业指导服务尽可能的送到每一个角落,大到进学生宿舍,小到进外企,进图书馆、资料室,成为我们坚固的宣传阵地,能多宣传、多指导,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

四、高举公共服务的旗帜,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全国就业服务力量的大联合

1、概念和理念

(1)平台不是网:它的内涵厚实、丰富,网仅仅是表面化展示,主要采取网上网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运作,关键在网下服务。

(2)强调公共服务:今年特别强调政府职能转变,就业是现代政府需要关注的问题,是政府支持、公共资源保障的重点领域。“公共服务”总体上是公益的,但也不排除部分借用市场机制,这要看公共资源的程度。所以我们用“NCSS.ORG”,没用“.GOV”“.COM”。

(3)立体化平台:网上网下相结合,功能丰富。集教育、指导、服务、管理、研究、宣传等功能为一体,高水平的全天候、多功能、广覆盖、高效率的就业公共服务平台。

(4)信息服务模式和机制的创新:信息服务仍是重点,但方式模式变了,平台核心是双选超市,不再主要靠招聘会,更多的是靠双选,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主体性、主动性更强,组织者变服务者。在信息服务上,还原了学生、单位的就业主体地位,不再是我要你在规定的时候来上网,而是欢迎你随时随地来平台。

2、基本定位

——教育部主办,多部门、网络联盟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

一一市场需求导向式的功能完善、追求创新服务的服务平台;

——资源整合的战线联动的示范带动性服务平台;

——教育行业特色鲜明的服务平台。

3、下一步工作

平台开通以后,这段时间是过渡期,所以中心没有对平台在职能、人力等方面做大的调整。我们准备把2008届毕业生妥善送出学校之后再做调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1)三网并轨:就业网、学信就业频道和平台并轨;

(2)改进技术: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3)丰富内涵:建立监测系统、办公平台;

(4)广泛联合:构建牢固的战线保障;

(5)争取资源:协调利用好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

(6)加大宣传:多种措施宣传推广。

4、意义

一一传递了一个全新的理念:教育部在全国率先倡导了对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共服务的理念,希望能够借着政府职能转型、加强公共服务的契机,引导和调动各界的资源进一步关注、支持大学生就业工作,把就业公共服务做大做强:

——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向全战线传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今后,按照党组的期望,全国就业中心将高举起就业服务这面大旗,将会以前所未有的精力和力量,全面加强就业服务工作、参与到战线大学生就业服务中来;

——搭建了一个大舞台:不仅在教育部内部整合了就业的力量和资源,而且会大大加强战线就业服务的联合联动,这是个宣传、展示、孵化、烘托的平台,战线上所有的经验、创意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得以充分展现。我们希望能够依托这个平台,充分联合战线上所有资源与力量,围绕各方需求,发挥教育行业资源优势,全面推进就业服务工作。

服务需要理念,服务需要技术,服务需要条件保障,服务需要机制支撑,服务更需要联合联动,战线联合起来我们才能有优势。全国中心定位就是服务机构,刚才讲了“三个服务”,我们非常愿意为大家服务,希望能够密切联系、深度合作、互利共赢。在就业上,希望大家把平台作为我们共同的服务大家园,在这个大家园里,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希望能够百花齐放、英雄辈出!

把握工作机遇 篇10

在演讲中, 蔡进指出, 未来应用“互联网+”去创新物流, 应注意五个方面:一是通过互联网+能够实现效率的提高, 通过提升业务效率、经营效率、运行效率来降低成本, 二是通过互联网+能够整合市场资源和物流资源, 而现在有些平台层次不够, 整合只停留在信息层面, 没有根基。三是通过互联网+能够优化流程, 减少环节, 使流程高效有序。四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物流的安全性, 形成可视化、全流程的监管体系。五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绿色物流, 减少资源的浪费。

“2015中国跨界物流产业创新高峰论坛”邀请了九州通医药集团物流副董事长殷涛、天地汇执行总裁何常春、OTMS副总裁潘永刚、中国物流保险自媒体第一人周焱、深圳科陆电子科技股份自动控制事业部总经理张言少等诸多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精英进行分享, 提出不少犀利观点。

殷涛在主题为“互联网+浪潮下医药电商和冷链的机遇”的演讲中表示:中国医药电商发展在遇见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机遇在于中国消费者移动消费趋势明显上升, 其中B2C占到7成以上, 而且九州通药品O2O模式、微信健康服务平台新模式已经开始在武汉、长沙尝试;未来处方药部分放开后, F2B2C将面临着重大的机会, 同时网络医院以及中药交易电子商务平台也将会大量建设。但同时企业面临的挑战在于中国传统企业缺乏互联网基因、所有企业团队稳定与销售增长状况与市场还是存在巨大差距;目前医药电商引流费用100元/人, 亏损压力也非常大;最重要的是B2C最后一公里落地和成本问题。医药冷链物流方面市场已经到风口, 增量蛋糕巨大, 但也面临着分包、合作对象缺乏, 保险条款尚未覆盖;客户价格接受程度不一, 物流企业税负重, 拿地贵, 共同仓配程度低, 有政策瓶颈等多种问题。

天地汇执行总裁何长春则表示, 中国传统公路园区主要以房东角色、孤岛形式存在, 在运营方面主要靠租金收益为主, 在网络化方面缺少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干线运输缺乏产品力的竞争, 如何通过网络化运营这些园区的同时帮助专线企业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通过天网+地网的模式打造公路港生态园区是这些园区转型升级的一条不错的出路。

OTMS副总裁潘永刚的观点则是跨界物流产业背景下, 任何一家企业, 只要做好一样事情, 这个企业就成功了, 比如OTMS只需要专注于运输过程领域透明化管理, 帮助客户管理好订单及执行状况即可, 希望更多的物流企业做好市场细分, 实现业务简单化, 精细化才有发展潜力。

物流保险专家周焱提出中国物流企业保险费率过高, 企业的保险成本有待降低。

深圳科陆电子科技张言少认为, 中国物流园区应该在跨界的背景下更多走向精细化, 绿色化、智能化;如何让精细化走向竞争市场, 让绿色化节能减排, 让智能化降低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而精细化共同化配送服务平台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方向。

机遇来临,我们如何把握? 篇11

以上一幕,是2009年5月15日至22日在福建举行的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的“海峡论坛”的一个小小细节。本届“海峡论坛”由开幕式和论坛大会、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海峡文化艺术周”、“两岸民间交流嘉年华”等四大板块18场大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构成,由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主持,国台办、福建省领导和台湾重要嘉宾等均到现场发表重要讲话。

此次“海峡论坛”中,两岸出版交流占据了重要角色,主要举办了“两岸出版印刷发行行业座谈会”和“闽台出版印刷发行业项目对接会”,两岸出版印刷发行业界的领导人均到场,并发表心声,提出两岸交流的可行性建议。

作为海峡两岸出版文化交流重要平台的《书香两岸》杂志,特辟重要版面,全面报道这一两岸出版及相关业界交流的重要会议,在更大范围内传达两岸出版业界的心声。本刊还重点报道闽台出版项目对接的详细内容,向台湾出版界报告福建出版界的重点项目及合作条件,希望玉成闽台出版界更深度的合作和交流。

编辑平台

本次座谈会于5月17日下午在厦门宾馆隆重举行。闽台两地出版业界领导均到场发言,两岸业界精英齐聚一堂,话题主要围绕闽台两地出版现状、困惑,和闽台出版合作的可行性及实施方式开展。会上,大家就各自领域发表合作研究方案,可行性强,指导意义大。现就各家发言,整理综合,精选观点,以飨读者。

[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福建省新闻出版总社社长陈秋平先生]

闽台出版业界:

上佳机遇促合作 更新局面拓交流

当前,闽台出版交流面临一个上佳机遇。

2008年3月份以来,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得到改善和进一步发展。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为闽台业界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海峡西岸经济特区建设迅猛发展,渐成规模,两岸经贸合作日益深入,这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新闻出版总署对福建新闻出版业发展和闽台业界交流合作也给予了极大关心和支持。在举办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和金门书展、举办福建图书“走出去”系列展览、设立闽台书城等方面,给予有力指导和支持。2008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专门签署了《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新闻出版业建设合作协会》,内容涉及出版、印刷、发行、版权、数字出版等各个领域,出台了多项扶持闽台出版交流合作的有力举措。近期,福建省委办公厅、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2年全省将形成报刊服务业、出版印刷发行业等10大主导文化产业群,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此外,还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这些都为闽台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条件。

当前,在此上佳的机遇下,闽台出版业界应如何抓住机遇,共谋合作发展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实开展合作交流的活动。

首先我們要在中华文化这一面旗帜下开发属于闽台特有的文化资源,如妈祖信仰、客家文化、闽台宗亲文化、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闽台茶文化等。

其次,两岸业者还需拓宽交流合作领域,不仅要在图书出版印刷发行方面加强合作,还要在音像、电子出版物方面开展合作探索。不仅在传统出版领域深度合作,还要拓展到数字出版领域。我们将探索建设福建省出版总社数字出版平台、两岸出版物数据库、海峡图片库以及厦门、福州的动漫游戏和数字出版产业园区等项目,欢迎台湾业界参与和合作。除了业务交流,闽台业界还可加强人才培训合作。

再者,我们的合作要以办好行业展会平台为依托,加强宣传展示。一是办好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该会已成功举办了4届,取得较好成效,在两岸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还要办好金门书展、海峡版权创意精品展、海峡印刷新技术及创意精品展览会等。

最后我们还要把合作交流落实到项目上,以项目带动为抓手,推进闽台产业对接和市场建设。重点项目有三。一是建设海峡书局。海峡书局为福建省出版总社下属的一个承担出版发行等业务的综合性企业,下设海峡书局出版公司和海峡书局股份有限公司两个实体。二是建设产业基地。我们将建设并命名一批海峡西岸出版、印刷、发行、版权等产业基地。三是举办特色活动。如开展海峡两岸儿童阅读推广系列活动,开展两岸设计界交流及相关出版活动,举办两岸文学交流活动等。

在当前上佳的机遇下,我们将切实推进闽台出版业界的交流与合作。我们要以远大的眼光、不畏艰难的气魄和先行先试的精神,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不断扩大两岸文化交流,携手走向世界出版物市场,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建设和发扬。

[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理事长 陈恩泉先生]

我们的行动和我们的期待

为响应海峡论坛的号召,我们协会近期将加大对以下项目的推动,促进两岸合作交流。一,参与援建四川彭州地震灾区农家书屋、救灾安置点爱心书屋;二,将第四届“金门书展”扩展到彭湖、妈祖两个会场;三,倾力协助第十届大陆书展在台湾的举办。

我们期待把握当前机遇,邀请台湾出版业界规划“百本农家专业图书”、“千本大众阅读图书”,期望能获得大陆订单。我们期望能与大陆一起,推动华文出版“走出去”。我们还期待台湾出版界有机会受邀参加亚太出版商联合会。

[台湾图书发行协进会理事长 傅春生先生]

建立两岸交流的市场机制

两岸业界的交流至今已经20几年了,交流密切的同时我们还是看到很多问题。大陆图书市场很大,台湾业者有很多期待。但目前我们还是没看到良好有序的市场机制。比如台版书在大陆的销售,就有很大限制。我们自身正在寻求解决之道,也希望大陆能够进一步开放销售尺度。

[台北出版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红蚂蚁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锡东先生]

出版共携、发行共荣、繁简共生

一.出版共携

两岸出版发行市场的合作前景是比较乐观的,合作的方式我想可以考虑以下途径:

1.台湾书在大陆出版

由台湾出版公司出版新书送新闻出版署审查,合格标定物可定为进口台版书,给予书号管理允许在大陆印刷和销售,降低进口成本和换算汇率差价。

2.开放大陆业者落地到台湾合作出版

新闻出版总署在“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鼓励有条件的大陆业者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拓展台港澳及国外市场。具体方式视情况而定。

3.两岸出版业者合作在台湾设点,分担新出版品市场通路。

虽然目前在台湾已经有将近200多处的简体字图书销售点,但缺乏从华文一体化的整体战略上来协调整合。大陆业者只有更多地了解台湾图书市场的相关信息,更多地掌握两岸的市场需求,才能更好地找到合作伙伴,更合理地调整资源。

4.共组华文版权联盟

两岸四地出版社一起向国外出版商洽购版权,取得繁体字和简体字两项中文版权,不但可以降低成本,取得版权后,还可以共同分担翻译的成本。同时还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版权透过此版权联盟专业人员在海外贩卖版权,共同进军国际出版市场。

5.政府提供资金协助业者渡难关

6.出版业者应该有华文全球化的视野

国际上许多出版家预言,下一个全球惊人成长的出版市场是中文市场,但要与英、法、德、西四大语种平起平坐,还需要两岸四地出版人共同努力,特别是营销力量应该形成合力。

二.发行共荣

大陆从台湾进口的图书一直少于出口量,据统计,仅厦门外图中心从台湾进口的台湾图书不足当年出口总量的三成。至于采购台版书方面,目前在大陆的销量虽然还不够大,反之发行空間还很大。台湾出版业、书业集资在中国大陆成立展示、批销中心是有可行性的,但这也需要大陆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协助。我们的主要期待是:

1.对台资批发业、书城和连锁店给予优惠奖励措施;

2.两岸业者合力成立台版书批发物流中心;

3.对于台版书进口应比照大陆简版书“走出去”政策,给予出口退税并给予优惠奖励。

4.鼓励大陆在全球创立的孔子学院积极采购繁体版书籍。

5.中文翻译作品应将港澳台出版品列入奖励补助范围。

三.繁简共生

两岸三地是世界华文图书出版的三大基地,大陆每年出版的图书种类几乎占了世界华文图书的3/4,剩下的1/4主要在台湾、香港两地。中华文化要走出去,一定要三地携手、合纵连横、优势互补,只有如此,才符合全球华人最广大的根本利益,让繁体版出版品及文字也有流传的空间。

[台湾杂志事业协会理事长张腾龙先生]

两岸杂志业界交流仍处起步阶段

目前两岸杂志界的交流少之又少,仍处起步阶段,我们协会的工作还有很多亟需开展。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杂志界各地方协会要加强联系,定期举办两岸采编、策划、设计交流研讨会,在实际交流中寻找合作的机会;

2.我们将加强专项分类讨论,不同性质的期刊分别组成小团体,进行精细研讨、人才培训等;

3.协会将在台湾期刊界推进在岗人员证照审核制度,提升采编素质;

4.我们期待与大陆期刊界联手,建立中文体系下论文质量审核标准,破除国外SSCI体系对高质量中文研究论文的制约。

[中华知识经济文化发展关怀协会理事长、台湾环宇出版社社长 陈达弘先生]

我理想中的“闽台出版文化园区”

1993年2月,台北市出版人首次组团访问福建,参加“闽台出版合作”座谈会。当时我倡议闽台共同推动在福建设立“闽台出版文化园区”。时隔10年,两岸交流日益密切,福建省也将建设海峡西岸出版基地,我再次抛出这个设想,希望能够梦想成真。

我理想中的闽台出版文化园区,驻扎着闽台优质出版文化企业,大家楼上楼下,串门访友,异常方便。园区还要配备闽台共同成立的“管理中心”,提供后勤服务。园区还要有文化气质浓厚的会议室、沙龙客厅、咖啡馆和酒吧。在园区内工作,让人心情舒畅、灵感迸发。

[台湾数位出版联盟秘书长、城邦出版集团总经理叶君超先生]

5年内数位与纸本的地位将易位

对于数位出版,业内人士大部分还在采取观望态度。但我认为,如再不开始行动,后果可能如台湾的唱片业一样,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只能无奈转化为经纪人角色。我相信,5年内,数位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地位将调过来。在Web2.0的年代,传统出版业核心能力,如编辑技术能力、行销通路和版权交易,都将无太多用武之地。

把握危机中的机遇 篇12

古人云: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面对欧洲债务危机、欧美日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等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因素, 对我国经济而言, 是一场风险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把握这次机遇不仅可以为我国经济创造更多活力, 还能为未来改革和发展积累更好的制度和体制基础。

2008年前后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之后, 欧美市场需求在快速全面地萎缩, 这将成为世界经济中长期内的主导局面。在对外贸易领域, 欧美国家减少进口、扩大出口, 同时通过货币贬值来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由此我国出口部门受到的冲击首当其冲。欧美货币的贬值既带来出口收益的减少, 也会使我们在已然缩小的市场中, 遭遇前所未有的竞争。在这样的形势下, 出口主导的经济模式无以为继, 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 倒逼我国经济向消费主导转型, 把消费主导作为经济转型的基本目标, 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而今, 中国经济发展更加依赖于内需, 出口占GDP的比重在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前后相比, 大约下降了7~8个百分点, 也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了更具有“平衡性”的角色。我国已经成为欧盟的第一大出口国、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国以及美国的第四大出口国, 扣除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因素后, 也是除北美自贸区之外美国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同时, 中国还是美国债务的最大持有国、欧洲债务危机悬而未决之时被寄予厚望的国家。全球金融危机及后续的债务危机发生之后, 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也经历着再平衡的过程。我国应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主动性, 促成共赢新格局的形成, 在主要储备货币轮番经受考验的情况下, 可以适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也具备了更为适宜的时机。

从我国经济内生动力来看, 在世界经济形势未明的大背景下, 逐渐承担世界经济先行者的角色, 为加快经济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倒逼动力, 推动了我国下决心以更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因此, 利用欧美经济处于调整时期的时间窗口, 加快经济转型应当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主线。

结构调整本质上指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发生结构性改变。中长期来看, 结构调整取决于资源要素约束的临界点、逐步形成的高储蓄率回落趋势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改革。如果说中国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得益于劳动成本低、资源价格低、资金成本低“三低条件”, 目前正迎来“刘易斯拐点”和“人口老龄化”的时间视窗。这“两大拐点”的来临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趋势将逐步形成, 也意味着储蓄率下降和实际利率上升趋势难以避免, 加之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 未来经济增长不得不在更大程度上依赖资源集约化使用、技术进步及提高配置效率来实现, 这也正是结构调整的应有之义。

上一篇:公司的融资状况下一篇:行政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