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综合考试大纲(共8篇)
汉语综合考试大纲 篇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99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综合考试(英美概况部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美国本土自大西洋岸到太平洋岸,横贯北美大陆南部,全部位于温带和亚热带。美国的地形特点是东西两侧面,中间,没有走向的山脉。
2.美国拥有众多的河流,按其流向分为两大水系——太平洋水系和大西洋水系。太平洋水系的河流主要有、;大西洋水系的河流主要有、。
3.美国现有人口万人。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北美大陆最早的居民是
人,美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4.美国是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60年代初,美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年,美国的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年,美国工业产值超过英国,跃居世界首位。
5.中美关系经历了从敌对到全面改善和发展以及1989年以后起伏波折三个阶级。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三个公报是指导两面三刀国关系的原则,这三个公报是、、和。
6.英国议会实际两院制,由英国贵族组成的称为;以民选议员组成的是。
7.英国人常说自己的国家是“四个民族族,一个王国”。一个王国就是联合王国,四个民族就是今天的英格兰人、人、人和人。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硅谷
2.宅地法
3.英国大宪章
三、问答题(8分)
通过克林顿总统遭到弹劾调查一事看叛国对政府官员的监督体系。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99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综合考试(英美文学部分)
一、填空题(每题0.5分,共5分)
1.哈姆雷特是著名悲剧中的中心人物。
2.《草叶集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民主诗人的诗歌总集。
3.〈竞选州长〉的作者是。
4.〈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英国著名诗人的重要代表作。
5.查理·狄更斯是十发世纪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最繁荣时期的主要作品有、、。
6.〈迷惘的一切〉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是。
7.诗歌〈被解放放了普罗迷修斯〉的作者是。
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12分)
1.英国启蒙文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英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主要特点是什么?
3.《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三、论述题(13分)
1. 谈谈莎士比亚历史剧创作的意义?(7分)
2. 长篇小说《马丁·伊登》的主要内容、主题及主人翁的典型意义。(6分)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99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综合考试(现代汉语部分)
一、将下列语流中的词切分出来,并按要求归类(5分)匈牙利的这类诗歌,往往斐然成章,韵律朗朗上口,情感缠绵缥缈,意境幽远深邃。
1.多音节单纯词:
2.代词:
3.量词:
4.副词:
5.形容词:
二、按要求分析下列语言单位(12分)
1.用划线法分析下列单句的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外位语:00000;独立语△△△△)
(1)“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我现在总算有了体会了。
(2)据说这是几十年前冰川流动时在岩石上擦过的痕迹。
(3)苏州城里有不少这样的小街小巷: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
(4)几千个春天的翠绿,几百代人们的梦境,无数的神话传达室说,都浓缩和消溶在这深深的湖里。
2.分析下列多重复句的层次和关系(4分)
连“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而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务即匍匐),要是按现在的坐资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3.分析下列复杂句组的层次与关系(4分)
大四合院内,第三天大矛盾是言语矛盾,言语:既能败坏人的名誉,侵犯人的心理空间,也能直接干涉利益,没有比言语矛盾更复杂的了,一句话能搞臭一个人,一句话能结下一辈子的冤仇,所以人们公开场合使用语言,还是慎重的,毕竟多少年住在一块儿,远亲不如近邻,抬头不见低头见,可暗地里,嘴就很难封住了,赵钱孙李,说长道短总不会断的。
三、修辞(12分)
1.指出下列表达中的修辞格的类型(只需指出一种最明显的)(6分)
(1)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2)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3)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靡永不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黛镜中心()
(5)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水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长忆观潮,满部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上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学尚心寒。()
2.从修辞角度修改下列表达中的错误(6分)
(1)漓江四季,景色各异。晨雾中的牧笛,暮色里的竹林,夜晚点点渔火——但最色人心魄的景色当是烟雨漓江了。
(2)她披了件男人的外套,坐在体育教师的席位上,但很快就被人识另,并逮捕了她。
(3)专家们现在相信,仙人掌能用作人的食品。实际上,在智利和墨西哥的超级市上,仙人掌早已像蔬菜一样出售。专家们主张应大办宣传仙人掌的食用价值。最大的困难是克服成见,因为一些巴西人认为,喂牲口的东西不能给人吃。
四、根据所给材料,从文化角度写一篇议论文(20分)
有一则挖苦中国的人幽默。如果在大街上丢失100元钱,英国人会若无其事,德国人会认真寻找,美国人会唤来警察,日本人总是进行自我反省,中国人则往往想:谁捡了谁拿去买药吃。
要求:
1、题目自拟;
2、观点明确;
3、结构完整;
4、语句通顺;
5、书写规范;
6、卷面整洁;
7、字数不少于500字,不多于600字。
汉语综合考试大纲 篇2
一、汉语水平考试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问题
汉语水平考试 (HSK) 作为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主要对象的统一汉语水平测试, (HSK) 命题主要依据的考试大纲共5种:1.《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2.《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3.《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 (基础) 》;4.《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 (初中等) 》;5.《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 (高等)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是中国汉语水平考试 (HSK) 词汇和语法的总纲, 是HSK (基础) 、HSK (初中等) 和HSK (高等) 三种考试的主要命题依据。以这两大总纲为依据制定的HSK (基础) 考试大纲、HSK (初中等) 考试大纲和HSK (高等) 考试大纲进一步对不同等级的考试内容、考试要求、题型、试卷构成以及各项题目所占比例等, 分别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 从而使三种考试所包含的四个不同等级的考试领域有了较好的界定。从所采用的题型来看, 汉语水平考试以客观性试题为主。如在基础考试中, 全部为多选题, 在初中等考试中, 1到154题为多选题, 155到170题为写汉字, 多选题的比例高达91%。在高等考试中, 引进了口试和作文两项, 实现了客观性考试与主观性考试相结合, 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水平是一种能力, 而不是在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的考试技巧, 这种在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的考试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因而, 在以客观题为主的考试中, 考生成绩与实际的汉语水平往往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 主观性试题的效果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也有一些欠缺的地方, 主要表现为:首先, 主观性试题的分数占试卷总分的比例偏小, 导致无论是考生还是教师平时都不愿花很多时间练习。在初中等考试中, 有15道写汉字的题目, 很多学生认为写汉字的分数比例小, 而忽略了对于汉字的学习, 不重视汉字的书写, 长期以来汉字的书写得分率都不理想。其次, 在高等水平的口语考试中, 因为口试要适合各种学生的需要, 所以所出题目绝大部分考生所熟悉的有话可说的题目。但这样又会产生新的矛盾, 学生在考试前容易猜题, 从而忽略平时的口语学习。口语考试的自由发挥中要求说两段话, 有时考生的两段话的水平有明显的脱节现象, 这就是考前突击的效应。这样的考试缺乏“真实性”。而且在考试的过程中, 都是学生一个人在说, 没有进行交际, 所以可能导致学生在实际情况中, 汉语的交际水平并不能达到同样好的高度, 这与测试“必须在真实的语境中采用真实材料进行”的宗旨相违背。
二、汉语水平考试对汉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汉语水平考试作为水平考试的一种, 它具有稳定而可靠的科学性和权威, 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有着巨大的反馈作用。著名对外汉语教学专家吕必松先生说:“汉语水平考试成绩不但跟学生和教师有关, 而且跟教学单位的声誉有关。因此各教学单位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考试方法必然要向考试要求、考试内容、考试方法靠拢。这就是HSK的反馈作用。”考试的反拨效应中不可避免地有着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下面我们来分别讨论。
(一) 积极的反拨效应
1. 督促学生全面学习, 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HSK以语言知识测试为基础, 语言能力测试为核心。HSK试题的语料来源很广泛, 它不从现有任何一套对外汉语教材中选取, 而是从常见的文字量较大的报刊中摘取。试题的内容尽可能涉及到日常生活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体裁有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 语体既包括口语, 也有书面语。口语中不仅有对话, 而且有讲演, 广播, 书面语, 从公共标记、报刊标题到略带文言用语的新闻语体。在初中等的HSK中, 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是测试的重点, 这两项技能的测试题共占58.8%, 学习者要想有好的成绩, 一定要加强听、读的训练。而在HSK中听读的覆盖是相当宽泛的, 所以逼迫学习者在课余多阅读报刊, 多听广播, 多看电视, 通过社会各方面的渠道来学习汉语, 练习课堂上已经学会的汉语, 而不能孤立地只在上课的时候学习, 死抠一两本书, 妄图通过考前一两个月的时间进行突击学习, 取得好的成绩。所以, 汉语水平考试可以使学生在注意课堂学习的同时, 走向生活, 进行动态、开放性的学习。
2. 对汉语教学进行宏观指导, 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改革, 使课程设计向更合理的方面进行。
首先, 它促使教学内容和等级逐步向全国统一的方向发展。其次在语言技能上, 它督导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再次, 在课程设计上, 督导设立各种语言技能课程和各种精与泛相结合的复合课程;在教学方法上, 督导按“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法体系向前发展;在教学手段上, 督导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形象化、立体式教学。HSK设有听力理解考试, 由于HSK的推行, 为了配合听力考试的需要, 在很多学校改进了教学手段, 配备了语音实验室和电视录象设备等。
3. 汉语水平考试作是检查和评估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标准化考试是把好教学质量关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国内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院校、部门日益增多, 各种教学大纲、教材种类繁多、质量不一, 各种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的情况下, 比较不同的教学单位和教师以及不同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严密的测试标准和测试制度。通过HSK的比较, 可以促进不同院校之间进行学术交流, 教学比较, 加强竞争机制, 这对汉语教学的长远发展很有利。
4. HSK对实际教学的反馈作用。
HSK作为一种科学的测试手段, 对教和学两方面都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从老师角度来看, 他可以通过汉语水平考试更加系统地检查到学生的薄弱环节, 采取更有效地教学方法来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如杨翼 (1998) 通过对HSK (高等) 作文的研究, 发现了学生在选用句式时有杂糅现象, 她在描写和分析杂糅表现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些教学意见。这种发现是大规模的, 成系统性的, 因此更能够使我们全面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HSK考试中我们可以确切的知道学生容易丢分的项目是什么, 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有主动性。从学生角度来看, 他可以通过考试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 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5. 对学生有激励和导向作用。
汉语水平测试的特点在于它可以让学习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汉语成绩在全体考生中的“相对位置”, 也可以知道自己的水平是否达到规定的等级标准, 这样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更加勤奋地学习。现在由于汉语考试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 很多公司已经开始用其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学校的入学也以其为衡量的准则, 这样这门考试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使他们更加重视汉语, 把汉语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二) 消极的反拨效应
任何一种测试都有着正反拨效应, 也有着负反拨效应, HSK的消极反馈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 客观性试题比重过大, 主观性试题比重偏小, 容易使老师过于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忽视交流思想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其次, 初中等考试中由于缺少说和写, 容易滋长学生在学习中的惰性, 造成一些学生能听懂、看懂, 但是口语和书面的表达能力不好, 写汉字的时候出现大量的错别字。在学习的过程中, 对汉字的认识只求形似, 而不求精确的记忆, 造成一些错误。而口语表达上则大量采用简单的句式, 对复杂的东西采取回避的措施。现在汉语考试在高等中增加了口语和作文, 但是在中国生活, 就必须进行交际, 而不是只有具有高等水平的外国人才需要讲话, 所以我认为, 在初中等阶段也应该进行全方面的测试。当然增加主观性的考题, 又会影响考试的信度, 增加考试的成本, 而且主观性试题覆盖面窄, 容易使老师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去猜题, 所以, 必须不断地进行协调, 以求达到题目的合理搭配。
现在, 汉语学习者大都以掌握汉语能力为目标, 所以并没有大量出现教学围绕着HSK转, HSK成为指挥棒, 学生为考试而学, 高分低能的现象。各学校的教学计划基本上还是照常进行, 汉语水平考试的反面作用并没有过多的体现, 汉语水平考试一直表现出很高的效度和信度, 对汉语教学基本上是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关于测试和教学的关系, 英国测试专家Alan Davies曾说:“测试不是教学, 我们能够而且应该坚持这样的想法, 即测试的应用是有别于教学实践的, 它应被看作是一种提供信息的方法, 而所提供的信息是可以运用于教学和其他目的的。”在汉语教学中, 要始终把握好测试的作用, 任何时候都不要盲目的、人为地把测试作为教学、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汉语水平考试 (HSK) 的发展方向
为了使汉语水平考试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我们应该尽量提高考试的先进性、科学性, 努力把考试设计成符合教育原理的、有积极反拨作用的考试, 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一) 汉语考试现在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题型, 这对于
保持试卷的稳定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汉语水平考试的等值计算。但长期这样, 会造成题型的僵化, 增加学生猜题的可能性, 降低考试的效度。因此我们要不断变化题型, 不断开发新题型。并适当增加汉语应用能力的构成性作为答题题型的数量和权重, 减少选择性作为答题题型的数量和权重。
(二) 高等阶段的口语测试可以变为直接测试, 规定口试规则, 培养口试人员。
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更直接地体验语言的交际性原则, 而不至于使口语考试成为独白考试, 同时可以减少学生的猜题机率。
(三) 加大汉语考试现代化进程。
为方便考生能够更方便的了解自己的汉语水平, 建议尽快推出计算机自适应性HSK, 提高考试的效度, 适应时代的需求。另外, 例如写作考试这种主观题, 批改既费时又费力, 且标准不易掌握, 可以尝试开发一套电子评分系统, 以减低阅卷的成本, 提高评估的效度。
参考文献
[1]刘英林.汉语水平考试研究 (续集) [M].北京:现代出版社, 1994.
[2]杨翼.B级证书获得者作文中的杂糅现象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8, (1) .
[3]任莜萌.中国汉语水平考试 (HSK) 的回顾、现状与展望[J].汉语学习, 2001, (2) .
[4]李华田.语言测试与外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 (4) .
简评新HSK(新汉语水平考试) 篇3
关键词:新HSK;汉语考试;汉语推广
新HSK实施7年来,在海内外市场获得了广泛的认同。然而,部分新HSK用户,对HSK为何要改版、新HSK改版后的特点以及新HSK的研发宗旨等问题,还不甚明了。本人对旧HSK和新HSK都做过一些研究,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对于新HSK的一些看法。
一、改版缘由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语言能力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语言知识只是语言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全部。目前,语言教学届已达成共识:语言教学,不是教语言知识,而是要培养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1990年,语言学家Bachman提出了交际语言能力模型,该模型一经问世,就给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以非常大的震动。
(一)原HSK的常模参照组起点过高
语言考试是评价人的语言能力的工具。考试的分数需要在一定的参照系中获得意义。参照系无非两种:一是常模参照,通过与其他的人比较,赋予分数较好或较差的意义;一是标准参照,通过考查受试者能够完成哪些交际任务,赋予分数较好或较差的意义。原HSK所使用的参照体系是常模参照。
原HSK(初中等)所使用的常模参照样组是1989年制订的240人样组,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所能建立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参照样组。而目前海外孔子学院汉语学习者的分布呈严重的金字塔型,低端学习者数量庞大,而中、高级的学习者数量相对较少
(二)原版HSK的分数体系问题
原版HSK的分数体系为三等11级,即基础、初中等和高等三个等级以及各等级所包含的小级别。
这样的等级划分存在三点不足:①等级划分过细。②等级间交叉重叠。由于最初的HSK只有一种考试,即现在的HSK(初中等),之后才有了HSK(高等)和HSK(基础),这就造成了HSK系列考试在设计和使用上有重叠和交叉的现象。③分数报告与解释比较麻烦。HSK(初、中等)在分数报告中采用导出分数与加权分数相结合的办法,这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了解释上的麻烦,即总分不等于单项分之和。这种方法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过于抽象。
二、新HSK有何改进
(一)参考CEFR,制订《国际汉语能力标准》
国家汉办颁布的《国际汉语能力标准》,是一个典型的基于交际理论和基于任务完成的语言标准。该标准对每个级别都从口头理解、口头表达、书面理解、书面表达等4个方面进行了“能做什么”的描述,并给出了任务举例。将HSK建立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之上,也是一种将汉语教学从“知识传授”引向“能力培养”的努力。
(二)贯彻“考教结合”的原则
新HSK遵循“考教结合”的原则,考试设计与目前国际汉语教学现状、使用教材紧密结合,目的是“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语料渗透中国文化因子,考试不忘文化推广。本人通过对孔子学院出版的五套新HSK六级真题①进行分析,总结出五个文化考点即:成语故事、文化名人、地方风物以及风景名胜。
三、新HSK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新HSK六级信度低
从测量学角度来讲,评价一个考试的科学程度如何,有两个指标:一个是信度,另一个是效度。简单说来,信度反映了一个考试的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信度越高,该考试越可靠。
关于新HSK的信度问题,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HSK6级越来越难。对于一款“标准化考试”而言,题目难度不稳定,会有损考试的信誉。
(二)关于新HSK的级别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
在新HSK的考试大纲中,介绍了新HSK各级别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及《欧洲语言框架(CEF)》的对应关系。不但如此,新HSK还对一到六级的能力水平进行了描述②。有个这个能力描述,就给新HSK的考生及该考试的使用单位,一个具体的依据。这非常方便。
不过,语言测验的对象是人的语言能力,语言标准也就是对人的语言能力进行的等级划分。考试跟语言能力之间对应关系的建立,需要有一个长期积累证据的过程。比如说达到HSK(四级)的考生可以用汉语就较广泛领域的话题进行谈论,比较流利地与汉语为母语者进行交流。我们得有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考试与标准之间的关系。
四、结论
新HSK继承了原HSK的精华,并借鉴了心理测量学、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海外汉语学习者精心打造了一套语言测试工具。新HSK不仅是一个测量工具,而且是一套很好的培训工具。当然,新HSK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汉语教学、测试方面的专家一起努力,来完善、改进她。
注释:
①张晋军;《新汉语水平考试真题集》;北京:华文教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②详见汉考国际官网的相关介绍,网址:http://www.chinesetest.cn/index.do
参考文献:
[1]张旺熹,王佶旻.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改进版)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5.
[2]谢小庆.关于新HSK的几点思考(未出版),北京语言大学.
[3]张晋军.新汉语水平考试真题集.北京:华文教学出版社,2010,10.
[4]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汉语水平考试 篇4
为使汉语水平考试(HSK)更好地服务于考生及考试用户,“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组织国内外汉语教学、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测量学等领域的专家,在充分调查、了解海外实际汉语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吸收原有HSK的优点,借鉴近年来国际语言测试研究最新成果,遵循“考教结合”的原则,将汉语考试与汉语教学、教材相结合,通过调整、增加考试等级,推出了新汉语水平考试(HSK)。
一、考试结构
新HSK是考查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权威的、科学的国际化考试。它覆盖面更广,从低到高,包括HSK(一级)、HSK(二级)、HSK(三级)、HSK(四级)、HSK(五级)、HSK(六级)。在笔试之外,还有一项面向所有考生的HSK(口试),口试采用录音形式。
二、考试等级
新HSK参考《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和《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与其对应关系及各等级词汇量如下表所示:
新HSK 词汇量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欧洲语言框架(CEF)HSK(六级)5000及以上 六级
C2 HSK(五级)2500 五级
C1 HSK(四级)1200 四级
B2 HSK(三级)600 三级
B1 HSK(二级)300 二级
A2 HSK(一级)150 一级
A1
三、考试原则
新HSK遵循“考教结合”的原则,考试设计与目前国际汉语教学现状、使用教材紧密结合。新HSK关注评价的客观、准确,更重视促进考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发展。新HSK制定明确的考试目标,探索提高汉语学习效率的新途径,将对国际汉语教学及教材编写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考试用途
新HSK延续原有HSK一般(或通用)汉语能力考试的定位,面向成人汉语学习者。其成绩可以满足多元需求:
1.为院校招生、分班授课、课程免修、学分授予提供参考依据。2.为用人机构录用、培训、晋升工作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3.为汉语学习者了解、提高自己的汉语应用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4.为相关汉语教学单位、培训机构评价教学或培训成效提供参考依据。
五、成绩报告
考生在考试结束后3周内获得成绩报告。
新HSK报告考试分数,不按分数设定等级。HSK(一级)、HSK(二级)设合格分数线,其它等级只报告分数。
六、HSK介绍
HSK(一级)介绍
HSK(一级)考查考生的日常汉语应用能力,它对应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一级、《欧洲语言框架(CEF)》A1级。通过HSK(一级)的考生具备了进一步学习汉语的能力,能理解并使用熟悉的日常用语和一些非常简单的句子,满足具体的要求。
考试对象:HSK(一级)主要面向在海外按每周 2-4课时进度学习汉语一个学期(半学年),掌握 150个最常用词语和与之相应的语法知识的考生。
HSK(二级)介绍
HSK(二级)考查考生的日常汉语应用能力,它对应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二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A2级。通过HSK(二级)的考生可以用汉语就熟悉的日常话题进行简单而直接的交流,达到初级汉语优等水平。
考试对象: HSK(二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3课时进度学习汉语两个学期(一学年),掌握300个最常用词语和相关语法知识的考生
HSK(三级)介绍
HSK(三级)考查考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它对应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三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B1级。通过HSK(三级)的考生可以用汉语完成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基本交际任务,在中国旅游时,可应对遇到的大部分交际任务。
考试对象:HSK(三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3课时进度学习汉语三个学期(一个半学年),掌握600个最常用词语和相关语法知识的考生。
HSK(四级)介绍
HSK(四级)考查考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它对应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四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B2级。通过HSK(四级)的考生可以用汉语就较广泛领域的话题进行谈论,比较流利地与汉语为母语者进行交流。
考试对象:HSK(四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4课时进度学习汉语四个学期(两学年),掌握1200个常用词语的考生
HSK(五级)介绍 HSK(五级)考查考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它对应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五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C1级。通过HSK(五级)的考生可以阅读汉语报刊杂志,欣赏汉语影视节目,用汉语进行较为完整的演讲。考试对象
HSK(五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4课时进度学习汉语两年以上,掌握2500个常用词语的考生。
考试对象:HSK(五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4课时进度学习汉语两年以上,掌握2500个常用词语的考生。
HSK(六级)介绍
HSK(六级)考查考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它对应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五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C2级。通过HSK(六级)的考生可以轻松地理解听到或读到的汉语信息,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用汉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考试对象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篇5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基础。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楚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时数
上课时间:第一、二学期;总课时:72学时。
(四)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讲练结合,重视口头训练和课外作业。
(五)面向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
(六)使用原则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本教材为普
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主要由学生自学。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只涉及较少部分,如《诗经》、《楚辞》等。而古典文学课将涉及到辞赋、诗、词、曲等。这样,古代汉语课中的自学部分,古典文学课将会讲读其中的大部分。古代汉语课讲读的大量散文作品,又将为古典文学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二者互补,将使学生在古代汉语课与古典文学课两方面都收到成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讲 绪论
【教学目的】本讲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性质、内容、要点,教材的特点,学习方法,考核形式。使初学者对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第二讲 郑伯克段于鄢
【教学目的】本讲是文选。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郑伯克段于
鄢》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三讲 怎样查字典辞书
【教学目的】本讲介绍工具书的编排体例、注音方式和释义方式,对重要的中文工具书,从性质、体例、内容等方面介绍。
第四讲 齐桓公伐楚
【教学目的】本讲是文选。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齐桓公伐楚》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五讲 汉字的构造
【教学目的】本讲的内容包括:分析汉字结构“六书”理论,汉字的演变;本义的探求。重点是前四书,一般了解汉字书体演变和探求本义的方法。
第六讲 晋灵公不君
【教学目的】本讲是文选。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晋灵公不君》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七讲 古今词义的异同
【教学目的】本讲介绍古今词义的情况,词义变化,掌握古义的手段等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第八讲 齐晋鞌之战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齐晋鞌之战》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九讲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教学目的】本讲介绍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概念和关系,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所举词例的意义。
第十讲 赵威后问齐使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赵威后问齐使》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十一讲 汉字的构造
【教学目的】本讲介绍汉字构造中的“六书说”。要求学习时理解前四种为造字法,后二种为用字法。
第十二讲 鲁仲连义不帝秦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鲁仲连义不帝秦》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十三讲 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
【教学目的】本讲介绍古书中常见的用字现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假借字。要求学习时理解四种现象的成因,能对四种用字现象加以区分。
第十四讲 季氏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季氏》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十五讲 判断句,也字
【教学目的】本讲介绍判断句的定义,判断句的特点,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判断句的表达功能等。要求重点掌握判断句的基本特点,并能在具体文句中辨认判断句,加以准确的今译。
第十六讲 大同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大同》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十七讲 词类的活用
【教学目的】本讲介绍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及其与词兼类的辨别,重点介绍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名词的活用,并介绍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学习时应当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的类型,以及辨别的方法。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文选句例,加以解释。
第十八讲 许行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许行》的内容及其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本篇课文较长,实词量多,值得注意。
第十九讲 连词
【教学目的】本讲介绍古代汉语常用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之 的用法。要在准确理解连词特点的基础上,掌握教材所举连词的用法,能在文句中辨认连词,解释其用法,准确今译。
第二十讲 老子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老子》的内容及其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二十一讲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教学目的】本章讲授古代汉语语气词与词头、词尾。要了解一些主要语气词的用法和其表达的语气,了解一些词头、词尾的用法。培养理解文言语气词和词头、词尾的能力,提高其阅读能力。
第二十二讲 北冥有鱼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北冥有鱼》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二十三讲 古书的注解
【教学目的】本章讲授古书的注解。介绍古注的发展、体例和术语等。要熟悉旧注的体例,了解古代重要注家,掌握旧注术语用法,在此基础上培养阅读能力。
第二十四讲 秋水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秋水》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本篇课文在古代汉语语法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实词也有相当数量,值得注意。
第二十五讲 古书的标点
【教学目的】本章讲授标点文言文的问题,介绍基本知识,学习标点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以及标点古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给古文标点断句的能力。
第二十六讲 古文今译
【教学目的】本章讲授翻译文言文的问题,要学会翻译文言的基本方法,以及翻译古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第二十七讲 劝学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
面掌握《劝学》的内容及其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并熟读文选,培养自己的古代汉语语感。本篇课文较长,实词量多,在语法方面尤其是句型上有其特点,值得注意。
第二十八讲 修辞
【教学目的】本章讲授古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如引用、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倒置、委婉、省略等。掌握这些修辞手法,从文言文中辨识出这些修辞现象,提供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第二十九讲
五蠹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五蠹》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三十讲 古今语音的异同
【教学目的】本章讲古音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今语音差异,建立发展的语音观。掌握有关古音知识的基本概念,为学习古音知识打基础。
第三十一讲 上古音
【教学目的】本章讲授是上古时期的汉语语音题,包括上的韵部、声母、声调,学生理解“叶音说有关上古韵部、声母、声调等的研究情况,并了解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第三十二讲 七月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作为韵文,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七月》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本篇课文古今词义的演变和语法现象都是值得注意的。
第三十三讲 古书的读音
【教学目的】本章讲授古书的读音,包括古音通假、破读、特读。学习本章,要解古书的读音问题,弄清楚产生的原因,知道如何处理这些读音现象,培养学生识别这几种读音现象的能力。
第三十四讲 哀郢
【教学目的】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哀郢》的内容及其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第三十五讲 诗律
【教学目的】本章讲授近体诗的诗律,主要有近体诗的分类、押韵、平仄、对偶、句法等。使学生了解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具备析近体诗格律的能力,为近体诗与近体诗格律的研究打基础。
第三十六讲 词律
【教学目的】本章讲授词律,主要有词的分类、押韵、平仄、对仗等。了解词的基本格律,具备分析词律的能力,会分析词的用韵情况。为词律的研究打基础。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通过平时考核、期中考查、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习效果,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综合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分别占10%、20%、70%。
四、教材使用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7年版。参考书目:
1、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古代汉语》(上下),商务印书舘出版,2001年。
2、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第1版。
3、王力:《汉语史稿》(上中下),中华书局,1980年6月第1版。
4、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上下),语文出版社,1992年。
5、杨宝忠:《古代汉语词语考证》,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6、萧泰芳、张儒等:《古代汉语注释商榷》,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现代汉语期末考试 篇6
现代汉语
一、填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
二、选择:单选多选
三、判断:易混淆的概念
四、填表:音节分析词的结构分析
五、注音:拼音方案国际音标
六、改错:拼写错误错别字正词法(正理由)
词根词缀分析(写理由)
七大题:义素分析{共同义区别义};术语解释;简述题。
考试重点:
1. 普通话的元音音位辅音音位声调音位及其变体
2. 汉字形体的演变历史
3. 错字:写得不成字,规范字典查不到的字;别字,把甲字写成乙字,也包括把字音念错。P184 P191 P188
4. 词汇系统(结构系统)
5. 词根:表示词义的主要部分的语素:伟大,化学;词缀:表示意义的附属部分的语素:桌子,老鼠
6. 词缀的附加意义:内化意义:盖―盖儿酸性绿化;情感色彩:土豆儿;作双音化构词的陪衬。耳---耳朵师---老师。
7. 合成词:
A附加
术语解释:
单元音:发音时舌位、唇形及开口度始终不变的元音。
音素:从语音的物理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的最小单位。从理论上来说音素是无限的。 辅音:气流经过口腔或咽腔受到阻碍形成的因素。
元音:气流震动声带发出声音,经过口腔或咽腔不受阻碍而形成的因素。 音位:从语音的社会角度划分出来的能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字音:也称为音节,语流中能自然感觉到的最小语言单位,是有音素构成的语音片段。 声母:音节中开头的辅音。
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声调:音节依附在音韵结构上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调值:依附在音节里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的固定格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 音位变体: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不同的音,这些音就叫做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音位则是从音位变体中概括归纳出来的。
开口呼 :韵母不是i、u、ü或不以i、u、ü起头的韵母 齐齿呼 合口呼 撮口呼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
歇后语:是由近乎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
1. 音素和音位的区别。
音素:从语音的物理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的最小单位
音位:是按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能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参看笔记。
2. 归纳音位的标准
归纳音位的重要标准:语音的辨义功能、互补分布和音感差异。
1.如果某种语言的语音差异可以造成意义的不同,这样的语音差异就有音位的对立,构成这种差异的语音特征就叫做“区别特征”。例如:[ta55]和[t‘a55]的声母就存在着音位的对立。可以用“:”表示,标写为/t/:/t‘/。
2.“互补分布”说的是音位变体的分布情况。音位的不同条件变体各有自己的分布条件,决不出现在相同的位置上,因而它们的分布状况是相互补充的,这就叫做“互补分布”。 A音位
3.音感差异:处于互补分布中的音素,如果听感中音感差异很大,应划分为不同的音位。“音感差异”是对“互补分布”标准的补充,如….
答案二:来源于课后习题答案
音位是以语音的辨义功能、互补分布和音感差异为标准归纳出来的,而辨义功能是最重要的标准。把一些不同的音素放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来替换比较看它们是否能区别意义,凡是能够区别意义的音,就分别归纳成不同的音位,否则就是同一个音位了。例如,在普通话里 (爸)和 (怕)韵母和声调都完全相同,但意思不同,这是因为这两个音节的声母不同,两个声母不能互相替换,也就是说b和p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能区别意义,应归纳为两个音位。
互补分布指的.是音位不同条件的变体各有自己的分布条件,绝不出现在相同的位置上,它们的分布状况是互相补充的。所谓音感特征指的是当地人对某些音在听感上的差异。就这两个归纳音位的标准来看,一般地说互补分布是更重要的,音感特征可作为参考,当然,也应尽可能地照顾。
五、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的区别何在?
凡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音位变体就叫作“条件变体”,凡是无条件的,即不受环境的限制,可以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的音位变体叫作“自由变体”。例如普通话里的[a][A] [a]是/o/的条件变体,因为它们的出现是有条件的。在零声母合口呼的音节中,可以把开头的音自由地念成[w]或[?]而不影响意义,所以[w]和[v]是/w/的两个自由变体。 3. 语素、字、词之间的关系答案一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语言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词是具有适度词长和相对完整意义的最小的
综合起来分析:1、词是造句的单位;2、语素是构词的单位; 3、字则是记录词和语素的书写单位。前两者属于语言符号系统,后者则属于书写符号系统。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下面分别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语素和字: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现代汉语中的语素一般是单音节的。
A.单音节汉字与单音节语素形成对应关系,即一个语素由一个汉字来记录。如“山”“大”“等;
B单音节汉字与多音节语素不能形成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语素由几个音节表示。例如“彷徨”“的士”“白兰地”“等等。
因为存在多音多义字,所以,单音节语素与汉字之间,也存在不对应的情况。如1)汉字“行”:在下列两组词中分别对应不同的语素: xíng:“行走”“自行车”“行李”等; háng:“银行”“行业”“行距”等。
(二)语素和词
语素和词都是语音和语义。
的结合体。两者区别的关键就在于功能上的差异
1、 语素是用于构词的,而词是用于造句的,二者不是同一个层级的关系。
2、 语素分成词语素和非词语素。 A成词语素:可以单独构成词的语素。如:单音节语素:
“草”“啊”B多音节语素:“饽饽”“徘徊”。C非词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和别的语素结合起来构成词的语素如:“学习”“作者”“习”“者”都属于非词语素。
(三)字和词
字和词的关系与字和语素的关系有一致性,但相比较而言,字和词的关系更为复杂一些,也可以说不完全对应的情形更多一些,因为汉语的词是以双音节为主要音节结构形式的。 具体分析:
1、有一个字表示一个词的,如:“凤”“高”等。
2、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表示一个词的,如: “电脑”“洗衣机”等。
3、还有一个字表示不同的词的或一个词用不同字来表示的。
前者如“白颜色”的“白”和“白跑一趟”的“白”,后者如“笔画”和“笔划”.
4.词与语素、词与词组之间的关系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词是具有适度词长和相对完整意义的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比如现代汉语中的“蔬菜”可以作为一个单位自由地挪来挪去,组成“蔬菜很新鲜”、“去买蔬菜”符合独立运用的条件,而且“蔬”和“菜”之间不能插进任何成分,因此“蔬菜”是词.但是“蔬菜”里面的“蔬”不能独立运用,就不符合这个条件,它是语素。
词组是指两个以上词的语法和语义的组合;
汉语综合考试大纲 篇7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作为一个人的素养最直观的表现, 它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无可否认, 汉语能力测试被赋予了“遏止国人提笔忘字、满口洋文、淡漠汉语现象, 复兴传承数千年母语文化”的宏旨大义。虽说, 汉语测试可以反映个人汉语应用能力, 有助于提升全民对汉语学习的重视。但拯救汉语靠的不是考试, 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汉语的热爱。一个人从小到大, 从小学到大学, 语文考试都是在考察听、读、写能力, 现在额外再搞一个汉语四六级考试, 难免有多此一举之嫌。
事实上, 汉语的危机源自教育制度而不是考试。的确, “汉语欧化”、“网络词汇入侵”之类的现象在我国存在已久, 如此看来, 推行汉语四六经考试的似乎重大意义, 但这些都无法动摇扎根于国民心中的整个汉语文化体系。据悉, 汉语能力测试将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考察使用汉语的综合能力。但汉语能力测试能考察个人对汉语字形字音规范的掌握程度, 而不能完全反映个人汉语应用能力。要知道, 母语文化逐渐缺失, 其实是根源于现行教育制度的偏颇和“考证”模式的独大。在考试经济的大背景下, 试图用另一种考试来矫正跑偏了的语文教学, 最可能的结果也就是使其沦为功利工具。
睽诸当前大中小学的语文教育现状, 其实已经被深深打上了“工具意义”的烙印。今年福建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考倒原作者、自测得分仅一半并非是孤例。至于作家王蒙“我要是参加高考, 都能交白卷”的感叹, 更是言犹在耳。这种背景下, 再观照现今如火如荼的考试经济和业已成熟的考证模式, 汉语能力测试若匹配于当下的语文教育, 更会让语文教学在“工具意义”中愈陷愈深。换句话说, 覆盖国人最广的、承载了汉语能力启蒙培养的基础语文教育, 已经严重跑偏, 正如王蒙所说“你把孩子教傻了”, 再与汉语测试“相得益彰”, 则更徒具呼应升学的“工具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外语词汇的入侵已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 而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复兴母语并非是在语文跑偏的道路上推波助澜;假若重起炉灶, 另设体系, 极容易与现行的语文教育基础相脱节, 从而演变成纯粹的考证形式。国内语文教育要立足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系统性了解, 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 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和想像力, 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进一步说, 语文的终极价值是让学生成为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人;母语文化的终极价值是在潜移默化中构建国人的文化人格。假若过分依赖考证模式, 不仅离复兴母语文化的宏旨大义相去甚远, 且更谈不上文化人格的塑造。
在考试经济的大背景下, 试图用另一种考试来矫正跑偏了的语文教学, 最可能的结果也就是使其沦为功利工具。
汉语综合考试大纲 篇8
关键词:中学汉语文 综合性学习 探究
在我们传统的汉语文教学中总体存在的情况是重课本教学轻课外活动、重教师分析轻学生实践、重学生书面作业轻学生口语训练。新课标中正是针对诸如此类的弊端,而设置了汉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环节。那么如何才能搞好汉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呢?
一、教师首先要对“综合性学习”有足够正确的认识
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改汉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单独地列出来是有其实践意义的。“综合性学习”也是“汉语文旅行”中一次的探险活动,假如我们老师忽略其在活动中作为精神探险的教育意义,就是一种失责,也就是让学生失去了综合运用汉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沟通汉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机会。同时综合性学习也是从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的目的出发来进行设计的,它提倡的是跨领域学习及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学习,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综合性学习”在汉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实践意义。
二、教师注重并指导学生对课外资源的收集及开发
汉语文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除了课内资源,诸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演讲会、辩论会等外,还有许多可资利用的课外资源,诸如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等等,以及其他学科中撒落的点点滴滴,各种知识都可能成为我们综合性学习中的珍珠、钻石,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及学生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记载,学会思考,用汉语文的眼光去审视、去整理。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社会交往中、社会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都可能成为我们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题材或话题,因为我们始终处于人生的旅途中,而汉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次旅行的过程。比如,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毛泽东词《沁园春·雪》时,其实除了指导学生领略一代伟人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气势和雄才大略之外,同时我们可以欣赏北国冬天红妆素裹、美妙奇瑰的壮丽景色,领略其无限的风光。
又如,当我们学生与他人交流时,我们也可以指导学生去揣摩周围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生活习惯及其思想精神,以此增强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及他们与我们名家笔下的某些人物的关系,也就是既要学会把汉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又要学会从生活中窥视汉语文。
三、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践可以让我们的学习既获得切实的感性知识,又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检验课本知识的真实性,让学生能把抽象的、主观的东西转化为形象的、客观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身心各方面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所以我们汉语文学习也同样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地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汉语文实践的机会。当然,汉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并不是简单地走出课堂,搞一次秋游、春游或参加集体活动之类的实践。我们每位汉语文教师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结合当前阶段汉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的实践活动。
四、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创造力
兴趣是学生喜欢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观性得到最大发挥的标志,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呢?我认为,主要还是应该从过程评价及价值观的体现出发,让学生有成就感、愉悦感。
“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参与进来,因此为了提高其积极性,作为组织者、指导者,我们必须学会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论是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不论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应该让每位参与者有成就感,让其价值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五、学习材料是学生亲历参与和实践体验的引子和基础
课程改革到来之后,教材仅仅作为一种资源而存在。汉语文交际场理论认为,综合性学习与以文本为话题的聚会有很大的区别。以文本为话题的聚会即为我们通常所指的课堂教学,它以文本为载体,侧重于语言的学得。
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围绕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汉语文知识的积累,形成并发展汉语文素养。而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则不同,它侧重于语言的习得,提供的内容仅仅是项目的引子,而不是项目的全部。有时综合性学习仅仅是为教学确定了一个主题,为聚会的开展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甚至为如何开展这些活动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这些对学习行为和目标起导引作用的课程资源并不是课文文本,所以不应当作课文来教。
实践告诉我们,汉语文综合性学习一方面要靠教师积极科学的引导,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我们的课程建设。总之,从失误中反思,从反思中前进,我们的汉语文综合性学习将会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
综合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的汉语文素养和科学创新思想的一个环节,确实值得我们每位汉语文教师重视,它是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愿我们每位同仁做一个有心人,把培養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汉语文素养,作为汉语文教师应尽的天职承担起来。
参考文献:
[1]张彦甫 学会“赏识”,让学生扬帆远航——谈班级管理中赏识教育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8)
[2]肖玩君 小学汉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4,(08)
【汉语综合考试大纲】推荐阅读:
汉语综合课09-12
综合性汉语教材09-04
中级汉语综合课课件09-02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案设计06-18
对外汉语写作考试08-29
古代汉语考试题07-02
汉语八级考试题目08-14
教师汉语水平考试试卷08-23
汉语八级考试真题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