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上的人才培育

2024-08-17

教育上的人才培育(精选8篇)

教育上的人才培育 篇1

在企业与人才培育研讨会上的讲话

周日星

(二00七年五月二十三日)

各位专家、企业界的朋友:

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能与各位专家、企业界的朋友坐在一起,交流连锁企业的发展与人才培育的话题。首先,我代表浙江省经贸委向到会的各位嘉宾、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浙江是经济大省,流通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今天在我们这里召开以“校企对洽”为主题的研讨会,探讨订单式、零距离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搭建浙江省流通企业高效的人才引进平台,我认为非常符合当前的实际,是一个校企共享资源、双赢合作的良好沟通渠道。省经贸委作为省政府工业经济和贸易经济的主管部门,承担着省委、省政府促进我省经济发展的大量工作任务。下面,我介绍一下浙江省流通业发展的现状、下阶段工作目标,供各位代表参考。

一、什么是流通业?

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法国庸俗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萨伊〃让〃巴蒂斯特(1767-1832)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家把社会再生产过程分为生产(包括交 1 换)、分配、消费三个独立部分,称为“三分法”。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对商品经济发展历史和现实的分析,把交换从生产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领域,从而确立了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的“四分法”。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商品流通过程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表现形式。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在流通领域,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反映出来。离开了流通领域,商品生产就不能进行。”“流通过程具有独立性……生产过程已经完全建立在流通的基础上”。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流通定义为“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在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全球范围的分工与交易空前扩大、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空前发展的阶段,商贸流通已从过去只有商品货物的局部、片段、不连贯、一国或几国的流通过程,变成了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服务以及其他无形的要素禀赋的流通,从生产与流通相对分离、相对独立的过程,变成了日益融合的大流通过程。商贸流通产业已成为繁荣市场经济的纽带,成为产业间、区域间、厂商间、厂商与消费者之间联系的载体。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涵盖了第一、第二产业生产的中间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商贸流通是商流(商品 价值形态的流通)、物流(商品实物形态的流通)、信息流(商品经济形态的流通)、资金流(商品货币形态的流通)的总和。按照2004年6月1日 商务部从行业管理角度公布的《流通业改革发展纲要》和《浙江省流通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指出的,流通业为第三产业中发挥流通功能,以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为经营内容的营利性事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饮食服务、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会展、典当、租赁、拍卖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业等。

二、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商贸服务业率先推进市场化取向改革,多元经济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各类经济主体基本形成,产业化程度大大提高,已成为市场化资源配置程度高、活力强、发展快、特色鲜明的重要产业,在引导生产、满足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近年来,我省商贸流通业实现了较快增长,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在全国前列。2006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达到2万亿元,增长13.5%,列全国第二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325亿元,增长15%,规模居全国第四位;批零贸易和餐饮住宿业增加值占GDP的10.8%,是国民经济中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批零贸易及餐饮业从业人员达480.58万人,占全省就业比重的15.5%。商品交易市场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呈现数量减少、成交量上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市场成交总额、超亿元市场数量和单个市场成交 额3项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体系更加健全,多层次、多门类、多功能的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形成,要素市场发展迅速,呈现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市场共同发展,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协调推进,现代流通业态和传统流通业态相互促进的局面。二是流通领域对外开放稳步推进,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零售集团和联华、苏宁等国内知名流通企业先后入驻浙江市场,有效提升了我省流通业发展水平和效率,截止2006年底,全省商贸领域引进外资已达13亿美元。温州、义乌、台州等地的专业市场已在巴西、南非、阿联酋、俄罗斯等国兴办分市场,推动我省流通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营销网络。三是流通现代化速度加快,连锁经营向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拓展。截止2006年底,全省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16%,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乡镇连锁超市、行政村放心店覆盖面和放心店配送面分别达到92.3%、96.3%和19.1%。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会展业等新型业态快速发展。已形成一批分工明确、运营高效的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生产资料分销加工配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一批在全国保持领先的行业网站和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电子商务企业,初步形成了综合性展会和专业展会共同发展的格局。四是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继续位居全国前列。2006年,全省商品市场成交额8247亿元,增长15%。4 一些重点市场,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造提升,在全国同行的领先地位进一步显现,一批新兴市场发展势头较强、经营特色明显,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扩大。五是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好转,大规模制假售假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得到遏止,企业、个人守法经营的自律意识有所加强,政府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得到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逐步提高。在食品安全消费领域探索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实施“三张网”建设工程,构建了商品质量保证、购物方便快捷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落实、部门协调配合的“监管责任网”;各方积极参与、信息渠道畅通的“群众监督网”,并逐步向其它领域推广。

三、进一步发展流通业重要性和必要性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是我省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和接轨国际市场的战略机遇期;是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服务业发展的加快提升期。流通业作为创造需求、引导生产、扩大消费的重要推动力,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将肩负着更重要的任务。

(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流通业发展与之相适应。2006年,我省生产总值达15649亿元,人均GDP相当于3975美元。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当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消费结构、产业结构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从消费结构看,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消费规模将继续快速上升,特别是农村消费将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基本生活消费比重将有所下降,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比重将明显上升,人民群众对消费环境、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包括流通业将得到长足发展。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商业在GDP中的比重一般都在15%以上,而我省商业包括餐饮和住宿业刚刚超过10%。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外和地区间资源要素流动加快,以商品为载体的分工与交换规模加大,先进流通技术和组织方式的广泛应用,流通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必将进一步显现。这些都要求我省流通产业加快发展步伐。

(二)促进国内消费的政策导向对商贸流通业提出了新要求。针对我国经济过分依赖于投资和国际贸易不平衡加剧的状况,中央近年来十分强调促进消费、扩大内需。近25年来,我省最终消费对GDP的平均贡献率达48.5%,但消费率仅在47%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5个百分点,促进消费还有很大空间。商贸流通业连接着生产和消费,对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不断丰富流通业态,提高流通效率,创新服务内容,不仅有效满足即期消费需求,开发潜在消费需求,还要把需求信号有效地传导给生产环节,促进产业结构不断 适应消费结构的发展变化,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三)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对商贸流通业提出了新课题。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结合浙江实际作出的战略部署。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其先进性不仅表现在创新和制造环节,还表现在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的盈利能力,这两者都与商贸流通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利于制造企业拓展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大多数商品的流通过程要远远长于加工和制造过程,流通成本占据了产品总成本的很大部分,流通环节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源”,只有提高流通效率,制造业盈利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省工业运行中“两项资金”规模过大、产销率偏低等问题比较突出,不仅反映出部分企业产品结构不能适应需求变化和经营管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商贸流通业发展还不能适应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要求,市场开拓能力不能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要求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建立与先进制造业相适应的高效通畅的现代流通体系。

(四)国内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对商贸流通业提出了新任务。随着国内零售市场全面对外开放,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跨国零售企业纷纷凭借其资本、人才、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等优势,迅速拓展国内市场。我省作为沿海经济 发达省份,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和消费潜力,是这些跨国企业的必争之地。目前,跨国零售企业已在我省开出超市门店37家,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25家,占全省大型超市总数的53%,而且还在继续扩张,这给我省零售企业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跨国零售企业还通过设立国际采购和物流中心等方式,逐步向上游产业渗透,加强对制造环节的控制,从而影响和制约工业企业的生产。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升本省流通企业竞争力,掌握对流通环节特别是消费终端应有的控制力,确保我省经济安全运行。

四、“十一五”时期浙江省商贸流通企业发展重点 根据浙江省“十一五”时期流通业发展规划要求,至2010年,我省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00亿元;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0%;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至14%;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基本普及;从业人员占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19%。为此,近期,我们将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大力推进商品市场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市场监控体系、流通法规体系和商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流通企业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初步实现建设“商贸流通强省”的目标。近段时期,我省业的流通业工作重点是:构建三个体系,抓好六项重点 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一)建立和完善流通领域法律法规、规划政策和监测调控体系

一是建立和完善流通业法律法规体系。认真贯彻国家出台的商贸服务领域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浙江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认真执行我省现有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加强行政执法力度;认真开展立法调研工作,积极推动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特别是商贸服务领域综合性法规和现代会展、电子商务等一些在我省具有较高发展水平而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的专项法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省商贸服务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是建立和完善流通业政策规划体系。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批商贸服务业发展政策,用深用透各个政策条款,加强督促政策的落实。针对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特征,及时制定出台新的发展政策,修改和清理一批阻碍现代流通方式发展的政策条款,加大商贸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浙江省“十一五”流通产业规划》执行力度,把各种调控政策与行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起来,切实发挥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并按照产业总体规划,制定行业相应专项发展规划。加强城乡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和建设管理,争取尽快出台《浙江省城乡商业网点规划和 建设管理办法》,推行大型商业网点建设项目听证会制度,引导商贸设施有序发展。

三是建立和完善流通业监测调控体系。加快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建设,加强对重要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和节日市场运行监测,及时掌握市场变化趋势。进一步完善《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物资能源应急保障行动方案》和《浙江省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猪肉、食盐、食糖等生活必需品,成品油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形成政府公共储备与民间商业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和资金储备、能力储备互补的新型商品储备体系,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对产业损害和重大市场波动的预警,完善“一体两翼”的预警机制,提高预警监测质量。建立“浙江省市场运行监测系统”、“浙江省产业损害预警监测分析系统”和“浙江省成品油市场管理系统”,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率。

(二)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1.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进一步推动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领域、跨区域发展;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工程,提高电子商务运用水平;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加快改造提升专业市场、百货商场等传统流通业态,提升商贸流通产业整体竞争力。培育流通领域大企业,在“省重 点流通企业” 培育工作的基础上,引导和支持流通企业做强做大,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流通企业通过参股、兼并、收购、托管、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支持大型流通企业间强强联合,整合销售终端资源,提高市场覆盖面和竞争力。进一步落实省经贸委、财政厅等6部门《关于培育省重点流通企业的通知》明确的相关政策,并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新的扶持政策。建立重点流通企业联系制度,对重点流通企业进行重点联系、分类指导和政策扶持;加强对省重点流通企业管理,实行动态调整和适时增补,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带动作用明显的流通领域大企业大集团。

2.建设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继续大力推进“千镇连锁超市”建设,合理规划农村商业网点,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到2007年争取基本实现“千镇连锁超市”全覆盖。进一步研究出台和落实千镇连锁超市后续扶持政策,推进连锁配送向行政村一级延伸,扩大农村连锁经营网络;加强对乡镇连锁门店的管理和指导,巩固和提升工作成果。深入实施商务部“双百工程”,加快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改善和提高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交易方式、检测手段及标准化程度,培育一批省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

3.实施“品牌兴贸”工程。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品牌大省”的要求,加快建立商贸品牌科学评价体系、政 策扶持体系和监管保护体系。坚持“做精做强、改造提升、恢复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振兴“中华老字号”。按照商务部“中华老字号”、“中国畅销品牌”认定工作的总体部署,开展“浙江百强老字号”和“浙江省畅销品牌”评定工作;继续实施餐饮业“三名工程”,提升餐饮业服务档次和水平;按照综合性展会和专业性展会共同发展的原则,打造一批精品展会,展示企业品牌。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我省是国家15个知识产权保护重点地区之一,近期,以打击制售盗版光盘、盗版书刊、教材教辅以及网络侵权盗版为重点,加强版权保护;以商品交易市场、进出口、展会、印刷包装等场所和环节为重点,加强商标权保护;以食品药品、农业及高新技术领域为重点,加强专利权保护。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和案件移送、信息通报平台,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充分发挥浙江省及宁波、温州、义乌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的功能,建立与国家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品牌保护委员会沟通协作机制,逐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5.提升商业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严格遵守入世承诺,防范“过度开放”。重点引进对我省流通产业有升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大企业,支持跨国分销企业在我省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销售管理中心,优化我省商贸产业结构。有序引进外资商业的品牌、业态和规模,避免商品市 场恶性竞争,合理保护国内中小型商业的发展。以《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各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即将出台的《浙江省城乡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办法》为依据,加强对商业外资的管理,完善外资商业统计监测制度,提升我省引进外资商业的质量和水平。

6.进一步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推进城市社区商业发展,扩大居民消费,以解决社区购物、餐饮、家政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生活保障性服务为重点,应用现代流通方式,促进社区商业网点的配套设置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制定符合浙江省情的社区商业标准,创建一批省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在提升大卖场、超市、百货商场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商业特色街区建设,打造一批省级商业特色示范街区。以“千镇连锁超市”建设为契机,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组织更多的适销商品供应农村市场;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支持化肥、农药、建材等生产资料配送下乡,建立和完善农资销售服务网络,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

(三)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围绕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反响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开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专项整治,查处一批情节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大要案,严惩一批犯罪分子。完善行政 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 督促《关于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几个具体问题的规定》落实,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坚决纠正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有法不依、以罚代刑以及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推进农村消费市场“三网”建设的同时,逐步向其他领域推广。探索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整合执法资源,强化跨部门执法协作,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加强商业信用建设,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等信用记录为重点,推进“诚信兴商”,加强舆论和群众监督,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推进“诚信浙江”建设。

五、流通业发展对人才培育工作的建议和要求 流通业是一个人才密集型的行业,随着流通企业的飞速发展,人才已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企人才之间的脱节,院校的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也就出现了院校毕业生就业难,而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二是企业适用人才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通过部分商贸企业用工情况调研分析,企业每增加1000万元的销售额,用工将增加20名,据此推算,到2010年,浙江流通行业共将增加55.5万个就业岗位,企业用工,特别是店长、柜组长等压力大。因此,加快企业人才培育,提升企业人才素质,是目前院校、企业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下面,就人才的培育问题提几点个人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素质是人才的根本。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人的实践需要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现代化建设需要人的求实精神、开拓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人的创造力、应变力、竞争力。人的这种主体性、这种精神、这种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人的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才培养,就是人的素质培养。只有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亿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浙江经济增长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发展的根本在创新,而在企业中执行组织管理和创新功能的就是企业家。正是这些企业家能够从市场中准确的抓住潜在生产和交易机会,将各种生产资源合理聚集,科学配置,才创造出浙江省企业的一个又一个的神话。目前,从校园中走出的学生中,毕业生多,企业需要的员工少,工作者多,而能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人才少,其根本就是缺少创造力、应变力、竞争力等职业素质。因此强化院校的素质教育,特别是职业素质的教育是目前院校培育大批善于集约经营,富有创新意识人才的重要内容。

(二)培养企业有用的合格人才

企业经济的发展和模式的改变,使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作为培养企业技术人才的职业 技术院校能不能及时培养出掌握新技术的人才,就成为能否支持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职业技术院校应主动预测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挖掘企业的潜在需求,动态评估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使专业的设置和课程的设置具有前瞻性。只有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出发,根据市场和行业需要,确定专业和培养方案,将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需求融入到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教学的方案中,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使毕业生适应企业,适应社会。要保持职业技术院校工作的前瞻性,主要应关注几方面工作:(1)关注国际科技发展的动向,特别是要着眼那些国际上刚刚出现的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提前引进消化。(2)关注国内领先科技发展动向。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发展的速度很快,在我们学习国外新技术的同时,我们的自主创新技术也有可能走出国门。及时培养出推广我们自己技术的人才,同样是摆在职业技术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人才的培育工作应融入到企业发展中去 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企业,企业的经营更离不开学校。职业技术院校是介于理论研究院和实务操作的教育机构,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技能培训则更为实际,但学校中的实训设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先进程度上都存在不足,不利于学生提高操作技能,要弥补这些不足,学校必须与企业联合,充分利用企业 的设备和人力资源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操作机会和学习机会。职业技术教育,应该侧重培训学员的动手能力。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但是“实践出真知”。当前本科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充分满足了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人员需求,企业从职业技术学院招聘的就是一线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如果职业院校还在按照国家本科院校的模式办学,三尺讲台、一面黑板,搞教室集体上课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理论抓不住、动手没能力、眼高手低、心里没底,不能适应现在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要使每一位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人都认识到:要么走出去,到企业中去看、去学、去亲手做,在做中学习;要么请进来,请身怀绝技、绝活儿的技工师傅言传身教。职业技术教育的课堂最终要在企业,企业才是最好的课堂。只有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具备了要领掌握了,那么学员才能成为企业中用得上、靠得住、离不了的宝贵员工,能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座的各位都是教育界的专家、企业人才培育的管理者,在这里我班门弄斧讲了这么多,不到之处,请大家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教育上的人才培育 篇2

一、感恩教育的定义

在中国的 传统文化 中 ,“感恩”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恩”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从感恩一词由来,我们可以理解为感恩是人们对他人、对社会、对大自然给予自己带来恩惠和美好事物,在心里产生的感激之情,并意欲回馈的一种道德情感。感恩是一种认识,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和品格,它属于道德情感范畴,是三观的具体体现。

什么是感恩教育? 《诗经》里有“投桃报李”之说,民间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谚语以及“衔环结草”的典故。儒学中所强调的“忠孝节义”,就包含了对国家、恩亲、社会、他人的感恩之情。“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则是以自然现象来倡导感恩精神。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祀的特有形式,表现了对天地、民族共同祖先、家族祖先和他人的感恩。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对感恩教育的表达与阐释。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由此可见,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活动过程。

二、感恩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的教育的总称。遵循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规律,是知与行的统一。

感恩教育是道德情感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是一种人格塑造,同样遵循认识、情感、意志、行为这一发展规律。因此,感恩教育与德育,并不是互不相融的一对矛盾,感恩教育是德育中一种方法、一种途径、一部分内容。两者相辅相成,是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感恩教育从属于德育工程,服务于整个德育工作。

三、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我校曾对学生感恩意识进行了一次调查,我们采用班会,单独对话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你最崇拜的人”“你帮父母做家务吗?”“你最想对父母说的话”的调查。结果显示:12%的学生崇拜科学家,75%的学生崇拜体育、影视明星、歌星,只有3%的学生表示崇拜自己的父母;14%的学生经常帮父母做家务,38%的学生帮父母做过家务,17%的同学从来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只有不到9%的学生认为父母辛苦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付出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帮父母做家务、认为父母辛苦的却是最少的。青少年既然对父母都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对国家呢?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

四、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以上的事实不禁让我们怀疑现在孩子们的感恩心在哪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们的冷漠呢?

1.家庭教育的苍白。现在的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长辈们把他们当作宝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从小到大,长辈们给予他们的太多太多,从来不让他们吃苦,以至于他们觉得长辈们的付出、他们的接受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自幼娇生惯养的孩子,很少体谅父母谋生的艰辛。在中、高考的左右下,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劳。个别青少年由娇而横,唯我独尊,有的甚至还恩将仇报。

2.学校教育的弱化。现在很多中小学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无法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忽视了对青少年品德、修养等的引导和教育。德育教育内容大而空,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方法单一,缺乏长效机制。教师评价学生时,往往只注重所谓的“主课”成绩,缺乏对学生思想进行科学有效的衡量标准。例如,当前学校的德育教育长期强调的是政治内容,要“爱祖国、爱人民”。这种教育固然重要,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这种“爱”能不能被他们所理解?所以,与其先治国平天下,不如先修身齐家。“爱家、爱父母”也远比“爱祖国、爱人民”实际得多,因为直观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好理解。

3.社会风气的淡薄。当前的社会正处于转轨换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外来思想意识的渗透和社会不正之风的侵蚀,使整个社会道德水准出现滑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接触到电脑、网络、影视剧等公共媒介,它们大多只注重经济利益,忽略了对孩子的基本教育。人们普遍太关注自我,连最基本的亲情都非常淡薄。这些不良社会现象或多或少都对孩子们产生着负面影响。

五、感恩教育的意义

1.感恩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感恩教育可以形成一种感恩认识,而感恩认识又会上升为一种感恩情怀,感恩的情怀又会形成一种稳定的感恩心态,在个体心中产生对使自己受感动的对象的一种“敬爱和回报”的意志,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又会使人更具有热情、斗志昂扬,成为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的内因,奠定青少年走向成功。

2.感恩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当前,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初中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新的德育课程设置的目录中,如: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都蕴含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拥有对父母、对他人、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感恩情怀。要达此目的,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

3.感恩教育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感恩与报恩的民族,但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感恩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出现了巨大的文化断层。面对蜂拥而至的现代文明,人们对物质欲望无限追求,更显露出我们在传统道德传承上的缺失。感恩教育是弥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裂痕的工具,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感恩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要与时俱进。

4.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建设和谐社会同样需要感恩教育。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如果青少年没有产生感恩情怀,成人后也必将缺少感恩意识,缺少与社会的水乳交融、与他人的团结友爱。感恩情怀是现代社会公民的起码素质。只有每个人从小就接受感恩教育,为感恩情感的养成、感恩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个人成为和谐的个人,进而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六、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新载体、新平台、新途径、新举措,以感恩教育为依托,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青少年从感受最深的身边人、身边事开始,学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祖国,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是感恩祖国,立志报效祖国。学校坚持每周一早晨的升国旗制度,精心准备每一次国旗下讲话。通过升旗仪式,学生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感恩教育,树立爱国意识。定期组织召开“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主题活动。在重大纪念日,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入团宣誓和参观营口博物馆、西炮台遗址,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感受中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五四”青年节,团委组织开展以“感恩伟大祖国、建设和谐校园”的主题的演讲比赛。“十一”国庆节,学校开展“感恩的心”文艺联欢会,通过传唱感恩歌曲,表演感恩舞蹈、小品,既丰富了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又把“感恩教育”进一步推向深入。

二是感恩社会,为社会做贡献。1.积极开展“励志助学”活动。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为贫困学生捐款活动,累计筹集善款三万多元。几年来,有近百名学生通过我校的“励志助学”基金获得了学习、生活用品。2.开展爱护环境,共创文明城市活动。以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开展义务劳动,定期走向社会清理“城市牛皮癣”,捡拾白色垃圾,提高城市清洁度。3.开展送温暖活动。学校以“爱心无止境,患难见真情”为主题,分别举行了为汶川、玉树地震灾区捐款活动,共捐款九千多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意义所在。4.开展志愿服务,展现志愿精神。通过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在团员中进一步弘扬了志愿精神,树立了志愿者的良好形象。

三是感恩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庭是感恩教育的第一链接,因此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来临之际,学校都开展“算算亲情帐,感知父母恩”主题活动,让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爱好等,了解自己成长的历程,体会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为父母送一声问候、感谢和温馨的祝愿。寒暑假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油盐柴米问题和家务安排,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四是感恩老师,做勤奋学习、遵纪守法的好学生。每年六月中旬,学校都以“青春、成才、感恩”为主题,在毕业班中举行师生联谊活动;九月上旬,以“老师我想对您说”为主题开展尊师活动。通过活动,学校教育学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让学生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辛勤付出的尊重,报答老师的教育之恩。

五是感恩他人,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各班开展“感恩之心,有你有我”主题班会。同学之间进行真情交流,感谢同学间的帮助、合作、谅解之恩。让大家在学习上、生活上、规范上、活动上共同进步,掀起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

实施绿色教育 培育绿色人才 篇3

跨入新世纪,社会变革日新月异,教育改革波澜壮阔,着眼于幼儿终生教育,关注幼儿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教育也应运而生,从而不难看出“绿色”已不再是一个时髦的字眼,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绿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培育未来社会人才中,则出现了“绿色教育”。所谓的“绿色教育”就是从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形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意识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从而感悟到人与人之间文明交往、和谐协作、相互关爱,使受教育者树立一种崭新的自然观、人生观、生存发展观。

一、建立整洁优雅的“绿色”环境,营造绿色教育环境

整洁、美丽的幼儿园环境是“绿色教育”的无形力量。环境的美化、绿色、净化对于优化幼儿的心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内有种植园、各种树木、花坛、绿茵的人造草坪、整洁的活动场地、色彩鲜艳且环保的大型玩具……宣传橱窗中开辟了有关环保图片专栏,幼儿活动室里布置的“植物角”,师生共同创建了适合幼儿观察的植物,幼儿带着疑问去观察,为它浇水、施肥,有的幼儿拿起画笔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过程……幼儿园不仅清洁、优美,而且园内引用的国学课程,经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教育,陶冶了幼儿的言行、幼小的心灵,促使在园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挖掘绿色教育素材,提升绿色教育观念

要培育“绿色人才”,就要具有“绿色教育理念”教师。因为教师队伍力量的强弱,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因此,我园先后利用走出去、请进来和教师自学等方式,请幼教专业人员来园指导工作并作专题讲座,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扎实有效的学习和研究,使幼儿园每位教师增强绿色教育意识,提升绿色教育观念。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教育的主要方式,我园组织教师带动幼儿利用废旧物自制玩教具活动,幼儿在教师的带动下制作了玩具架、美工区的“机器人”、建筑区的树、花坛等等,并组织教师进行活动材料投放的研讨,每次研讨都使教师进一步理解“绿色教育理念”,促使教师更好地利用废旧资源对幼儿进行绿色教育活动。另外,还充分挖掘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绿色教育素材,进行渗透教育,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而且培养了幼儿环保意识,拓展幼儿环保知识领域。

三、丰富绿色教育体验内容,拓展绿色教育内涵

在绿色教育活动中,以幼儿为本,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幼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在富有童趣时代气息的尝试中,体验感悟,提高认识,积极行动,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1.立足教育活动,让幼儿做绿色教育的主人

对于幼儿来说,尝试是他们积累经验、获取知识、养成好习惯的主要渠道,在美工区,为幼儿提供适合幼儿发展和操作的废旧材料,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系列绿色教育活动。如:教师和幼儿一起搜集有关环保的实物,把废旧纸盒、酸奶盒、瓶子盖等带到幼儿园,分类放在活动区百宝箱内,开展了“废品变宝”主题教育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起制作出机器人、糕点、玩具架等,当一件件精致的作品呈现在幼儿面前时,可以感受到幼儿那稚嫩的创造,细腻的心思及绿色的言行。从而感到幼儿即受到多层次、多侧面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又提高幼儿环保意识。

注重实践精神和爱心的培养是绿色教育保持生命活力的重要保证。班级与幼儿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班级值周活动,幼儿亲自参与班级的卫生管理,维护园内公共卫生和设施,为了引导和培养幼儿开动脑筋、亲身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园先后开展了“我是班级小主人”“我和树木同成长”、“美化园幼儿大家行动”活动,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分工合作,协助教师扫地、擦玩具柜、整理床铺、整理植物区的环境、为幼儿园的树木挂上名称、科目牌;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折射出幼儿纯洁般绿色的心灵,又丰富了幼儿园绿色教育的内容,幼儿在绿色教育的的引导下,逐步成了绿色教育的主人。

2.体验传统文化,培养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公民

为了进一步扩大绿色教育的时空和空间,提高它的“利他性”、“社会性”,使幼儿在今后一生的社会活动环境中,以合格社会公民的身份进入社会角色,为幼儿一声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幼儿园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蒙以养正”“和而不同”等精髓的引导下,为了让幼儿真正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新人,我们开展了国学课程,通过“弟子规”“三字经”有趣的活动课程的开展,让幼儿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千年历史及其中的内涵,活动中幼儿通过吟诵、看故事动画片、亲身表演、走进家庭来亲身感受,使幼儿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初步的认同感。

父亲节到来之日(如“母亲节”“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教师们组织了“我是小主人”的主题活动,教师们先后用生动形象的实例讲解“爱”“好行为”“孝在中”的含义,在幼儿中开展了“我在家——这样做”的倡议活动,孩子纷纷行动起来,积极参加到这个活动中,“爸爸您辛苦了,我帮你捶捶后背,爸爸这个水桶我来帮您拿,妈妈您辛苦了,我给您倒杯水,我来擦地、我来刷碗、我来浇花……”,家长拿来孩子们在家做事的照片,看到家长那欣慰的笑脸,我们感到幼儿园开展的“绿色教育”,不仅深入到了幼儿的心灵,使幼儿投身到了绿色教育活动中,也培养了他们的光荣感、责任感,为培养全球化新时代的文明公民奠定了基础。

四、注重评价,收获成果

电商人才培育建议 篇4

十堰市是山区之城,在交通普遍发达的今天,在现代贸易流通中,十堰交通并不占优势。传统的汽车和旅游难以高速发展,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电子商务比传统商务更具有先进的生产力,抓住电子商务发展契机,利用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地理位置优势,把十堰打造成中部电子商务之城,实现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电商流通、汽车汽配交易等核心城市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一)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前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从培养机构来看,有院校教育、也有社会教育;从培养方式来看,有课堂授课方式,也有网络远程教育;从培养性质来看,有学历教育,也有职业教育;但是,电子商务后备人才队伍信心不够及隐藏着人才流失的可能性,究其原因如下:1.师资力量薄弱:现有师资大多数从计算机、网络、管理、营销或其他专业调派,其知识储备大多来自以往电子商务资料,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不够实用,由于师资大多没有电子商务实战经验,不少师资在从事电子商务教学时显得勉为其难。

2.人才定位不够准确:许多培养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其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多数培养机构提出了培养目标宽泛,以“万能”为应用目标的电子商务人才,但这并不符合中国企业目前对电子商务人才的专业、实用的需求。

3.实践与理论脱节:现有高校电子商务教育的现状是教师以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尽管这两年很多高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推出了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但是仍不能走出理论实践脱节的怪圈。

(三)因人施教,做好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跟随世界发展动态,学校必须脚踏实地,积极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和运作培养人才。

1.分层培养因人施教。我们可以将国内需要学习电子商务的人员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类:一是IT领域中的技术人员;二是企业的决策者和各级领导;三是在校的学生,他们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四是电子商务所涉及的不同领域的有关人员;五是普通百姓。所以,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工作也应分不同层次分别开展短期强化训练、程控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等。无论采用那种方式,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在电子商务的现在与未来,新一代的集管理、计划、分析、编程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2.改革与创新培养体系。实践教学是落实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实训、技能训练、分阶段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产学合作教育与毕业论文等形式来完成。具体模式包括:

(1)观摩实训教学。即教师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进行现场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业务能力。

(2)课外拓展训练。通过安排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技能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

(3)模拟操作实践。通过学生上机操作,掌握网上贸易的业务流程,能进行网上购物的前、后台管理,及网上销售、网上支付、网上银行及物流配送的全部操作,进一步提高学生从事网上贸易的能力。

(4)综合素质实训。指通过模拟实习、社会调研、论文撰写(或毕业设计),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专业能力等融合成综合素质。

3.确立“零适应期”的培养理念。电子商务是一门具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复合性的崭新的学科。与其它专业相比较这即是它最显著的特点和优势。它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市场对大量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这也是它的弱点,要培养全能型的高标准的复合型人才,在目前教育体系下是难以做到的、不太现实的。过在教学过程中强化“零适应期”的培养理念,构建一种相对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基础宽厚、技能娴熟、特长突出、职业特征鲜明的受市场欢迎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来还是切实可行的

二、发展十堰电子商务,在人才培育,企业培养、政策支持等方面还需下大功夫。具体建议如下 :

(一)成立市战略级(放眼未来五年的龙头产业)电子商务领导小组:

1、小组制定电商发展行业领域、进度规划并就市电商企业运行方向把控和监督执行,2、以绿色生态产品电商为目标,培育一大批新型农产品研发、生产、流通的规模化企业。

3、从绿色农产品、生物医药等地理优势产品的市场需求、产品选择、规模种值、流通加工、对口销售等进行全程引导。

(二)专业型人才培育:

4、在高校育人上开展“市级电商班”,对于优秀毕业生实施减免学费。

5、鼓励支持市各培训机构大力开设“电商短训班”,对各电商应用板块进行实操性培训,对培育合格的学生给予培训机构人头补贴。

(三)鼓励专业型人才回乡就业及人才引进:

6、十堰有大批有实操技能的中高级电商人才在外效力。十堰没有好的就业环境和政策支持,人才不愿意回乡,我国电商起步较晚,电商人才多为40岁以内年龄段,从医疗保障、子女入学、创业支持、付出回报等方面给予优待。

7、挑选有市场潜力、绿色生态、高附加值的企业入选政府扶持项目,引进一批电商管理人才给这类企业做电商顾问、(四)对我市有电商服务技能的企业按岗位摸底、需供摸底、统筹分配,资源全市共享。

8、由市电商领导小组牵头,电商协会执行展开本市政府扶持项目进行对口帮扶。

2、降低我市物流成本,对市政府扶持项目外销物流给物流公司补贴。

(五)、广设来源成立市电商基金,用于鼓励企业创新,电商基础设施建设

1、加大对电商企业扶持力度。成长型电子商务企业自认定起,按新增的地方财政贡献额3年内给予全额奖励。对市级电子商务园区和示范基地新办的电子商务企业自成立或认定起,前3年按照地方财政贡献额给予全额奖励,第4、5年按50%予以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电子商务企业高管人员给予奖励。

2、扩大村县级电商应用,减小同城市差距,从镇、村领导做起普及电商知识,让基层领导一起学习电商。

人才引进及培育经验总结 篇5

【篇一】

近年来,**市把招才引智工作作为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抓手,以“育才用才”为核心,通过教育培训、平台搭建、政治引领、激励约束等举措,保证招才引智人才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注重教育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邀请州委党校教授和市直机关负责人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经济发展及项目建设等内容进行授课,增强引进人才政治素养和对全市中心工作的认识;通过参与“五天四夜”驻村帮扶、下派支柱企业挂职锻炼和赴域外实践考察等方式,提升引进人才谋事干事成事,特别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好发展税源经济的能力。截至目前,召开各类培训6期,赴域外考察2次,参与驻村帮扶12人、企业挂职锻炼3人。

注重平台搭建,发挥专业特长。将**年以来通过招才引智引进的33名高层次人才进行整合,注册成立**市英才协会,按照农业技术、食品加工、医药制药等专业特长和工作领域进行分组,定期深入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同时,将协会纳入返乡创业工程体系,依托招才引智协会成员所属行业资源,开展协作服务,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政策咨询。截至目前,提供技术指导12次,解决实际问题20余个,开展咨询服务50余次。

注重政治引领,激发内生活力。孵化成立**市英才协会活动型党支部,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重点,通过开展红色党性教育、“主题党日”、在职党员进社区等支部生活和志愿活动,进一步增强引进人才的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同时,定期召开主题座谈研讨会,邀请常委部长出席会议并参与座谈,通过交流工作心得、体会感悟,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明确工作努力方向。截至目前,开展各类支部活动20余次,服务群众170余人,组织座谈交流4次。

注重激励约束,促推责任落实。将引进人才纳入全市副科级后备干部管理,制定《招才引智优秀高校毕业生考核办法》,建立“日常+年终”考核机制,明确引进人才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日常深入所在单位开展谈心谈话,了解引进人才作用发挥情况;年终开展集中测评,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档次进行评价。对综合考核结果优秀的进行表扬,对排名靠后的进行诫勉谈话。同时,依据考核结果建立“引进人才成长档案”。截至目前,开展走访谈话66人次、进行年终考核23人次,完成《引进人才成长档案》制作33份。

【篇二】

**市牢牢把握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这条主线,创建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的全新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注重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配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努力把各方优秀人才汇聚到**发展大潮中。

细化组织主体职责,夯实人才基础工作。成立**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市人才工作。建立一个全市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广泛开展调研,确定全市专家人才底数266名,每半年对人才信息进行更新,每年进行一次调整补充,实现动态管理。建立一个健康数据档案库。适时关心专家和优秀人才的身心健康,每年开展一次健康体检工作,为每一位专家人才建立一份健康档案,形成专家人才健康档案库,适时提醒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并跟踪管理。组织一次交流联谊活动。利用节假日、休息日,协调市级领导所在14个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领导干部与专家和优秀人才的集体活动,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增加专家人才归属感。

细化引领主体职责,强化专家政治吸纳。强化领导干部对专家人才的政治引领,组成结对帮扶小组。召开一次专家人才座谈会。集中听取所联系服务对象及其单位对全市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专家人才所属领域,支持其对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重要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咨询论证,研究解决有关问题。举办一次专家人才研修班。以加强思想联系为重点,及时向专家和优秀人才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中央、省州的相关文件精神,通报**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重大决策部署等。为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办一件实事。全市33位市级领导干部根据分管工作,按照“1+2”原则确定联系服务对象,即每名市级领导联系服务一位专家及两名优秀人才。结对帮扶的领导干部需关心了解联系服务对象所从事的经营管理、项目推进和技术攻关等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专家和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细化人才主体职责,提升主动参与能力。积极调动专家和优秀人才群体参与全市活动积极性。参与一次专家人才咨询座谈会。根据所属领域,积极参与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或重点建设项目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重大决策和涉及民生问题的重大事项的咨询。参加一支专家人才服务团队。围绕“三库三平台”建设总要求,**建立涉及药品研发、生态旅游等领域的专家人才库,以组团方式参与对全市重点发展行业和支柱性企业关键问题的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活动。保持一次与联系服务领导干部的信息沟通。每个月至少与结对帮扶领导干部保持一次通话,尽可能保持经常性联系,每季度主动向联系领导干部反映情况、探讨工作、建言献策。

细化用人主体职责,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充分利用用人主体即专家和优秀人才所在单位对人才提供的便利条件。搭建一个干事创业平台。全力支持本单位的专家和优秀人才开展重要理论研究和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搭建良好平台。组织一次外出学习考察活动。积极组织本单位专家和优秀人才外出学习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优秀人才专业素质。确定一个人才工作信息联络员。负责向组织主体报告本单位专家和优秀人才工作变动、职务调整、退岗离休等重大事项,配合全市人才库的动态管理工作。同时做好市领导开展联系专家人才活动的相关服务工作。

【篇三】

**市牢牢把握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这条主线,创建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的全新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注重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配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努力把各方优秀人才汇聚到**发展大潮中。

细化组织主体职责,夯实人才基础工作。成立**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市人才工作。建立一个全市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广泛开展调研,确定全市专家人才底数266名,每半年对人才信息进行更新,每年进行一次调整补充,实现动态管理。建立一个健康数据档案库。适时关心专家和优秀人才的身心健康,每年开展一次健康体检工作,为每一位专家人才建立一份健康档案,形成专家人才健康档案库,适时提醒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并跟踪管理。组织一次交流联谊活动。利用节假日、休息日,协调市级领导所在14个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领导干部与专家和优秀人才的集体活动,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增加专家人才归属感。

细化引领主体职责,强化专家政治吸纳。强化领导干部对专家人才的政治引领,组成结对帮扶小组。召开一次专家人才座谈会。集中听取所联系服务对象及其单位对全市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专家人才所属领域,支持其对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重要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咨询论证,研究解决有关问题。举办一次专家人才研修班。以加强思想联系为重点,及时向专家和优秀人才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中央、省州的相关文件精神,通报**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重大决策部署等。为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办一件实事。全市33位市级领导干部根据分管工作,按照“1+2”原则确定联系服务对象,即每名市级领导联系服务一位专家及两名优秀人才。结对帮扶的领导干部需关心了解联系服务对象所从事的经营管理、项目推进和技术攻关等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专家和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细化人才主体职责,提升主动参与能力。积极调动专家和优秀人才群体参与全市活动积极性。参与一次专家人才咨询座谈会。根据所属领域,积极参与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或重点建设项目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重大决策和涉及民生问题的重大事项的咨询。参加一支专家人才服务团队。围绕“三库三平台”建设总要求,**建立涉及药品研发、生态旅游等领域的专家人才库,以组团方式参与对全市重点发展行业和支柱性企业关键问题的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活动。保持一次与联系服务领导干部的信息沟通。每个月至少与结对帮扶领导干部保持一次通话,尽可能保持经常性联系,每季度主动向联系领导干部反映情况、探讨工作、建言献策。

细化用人主体职责,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充分利用用人主体即专家和优秀人才所在单位对人才提供的便利条件。搭建一个干事创业平台。全力支持本单位的专家和优秀人才开展重要理论研究和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搭建良好平台。组织一次外出学习考察活动。积极组织本单位专家和优秀人才外出学习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优秀人才专业素质。确定一个人才工作信息联络员。负责向组织主体报告本单位专家和优秀人才工作变动、职务调整、退岗离休等重大事项,配合全市人才库的动态管理工作。同时做好市领导开展联系专家人才活动的相关服务工作。

【篇四】

**区始终秉持“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先行”的理念,坚持强化落实好政策、搭建好平台、营造好环境三项措施,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精气神儿,用人才活力激发创新动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落实好政策,让人才得实惠。运用好一系列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政策措施,落实好自治区“人才新政18条”和银川市“1+2+7”等人才政策,**年以来,列入银川市学术技术储备工程培养人选30名,认定银川市高精尖缺人才28名,83人享受创新型大学生宜居工程政策,积极兑现学术技术带头人储备工程人选培养经费28.8万元,高精尖缺人才生活补贴304.5万元,分批兑现创新型大学生宜居工程经费1200余万元。**年,积极开展人才项目申报工作,推荐30人申报银川市高精尖缺人才、41人申报学术技术带头人储备工程人选;14个项目申报自治区人才项目、8个项目申报银川市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3家企业申报银川市优秀返乡人才项目、1家企业申报优秀技能人才培养基地、5家企业申报优秀引才机构,不断以“政策红利”释放“人才红利”,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

搭建好平台,让人才有奔头。推行“人才+项目”“人才+基地”“人才+产业”等工作模式,千方百计为人才提供发展机会。打造全域旅游、智能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轴承研发、互联网+数字化平台、特色农产品保鲜技术等市级“人才小高地”项目6个,获批区市人才项目支持资金280万元。积极培育搭建本级引才聚才平台,命名首批10个“**区人才小高地”;着眼稳就业促进校企地合作,对校企地合作成果显著的北方民族大学等8家院校授牌命名“**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对共享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授牌命名“**区技能人才实践基地”,促成北方民族大学、**大学食品与葡萄酒学院等7家院校和共享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通宇电梯制造发展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发挥教育发展联盟平台优势,创新“1+x”校企合作模式,持续开展政府与企业、院校的深度对接,促进产业圈、人才圈、学术圈互相融合衔接。积极打造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率先成立**区社工人才工作室、授牌“老专家服务站”、成立全区首家葡萄产业工会联合会等,大力培养本土人才。

营造好环境,让人才受尊重。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安居乐业“软”“硬”环境,切实提升服务环境粘性。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开展优秀人才送温暖、走访、慰问等活动,去年以来慰问各类人才194人,发放慰问金23万余元。全力推进教育小镇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打造高端人才社区。争取配套人才公寓134套,为15名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入学问题。设立人才服务窗口,开展“一站式”人才服务工作,为各类人才提供政策解读、人才认定、保障兑现等优质服务。

【篇五】

近年来,**区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注重在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育引进、服务环境优化等方面找突破、解难题,全力推进人才工作各项重点任务落实,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推陈出新。坚持用足用活现有人才引育政策,逐步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政策壁垒。创新“周末工程师”“候鸟式专家”“假日专家”等人才柔性引进使用机制,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吸引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向**区集聚。健全人才引进、评价和流动机制,落实《**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改进完善引才方式,优化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畅通合理流动渠道,推动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扶贫一线、产业一线聚集。分类开展人才盘点工作,摸清人才资源底数、人才结构、专业素质、岗位匹配度等,建立人才信息库,为进一步发现使用人才、培养引进人才、评价奖励人才、服务保障人才等奠定基础。

在人才引进培育上持续发力。坚持“按需引进、精准引进”原则,根据自治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相关规定,统筹**区事业单位编制,计划引进23名农业、水利、建筑工程、金融、计算机等方面领域的专业人才,切实弥补我区专业技术人才紧缺难题。分类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才俊引领、青年创新创业培育、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计划,精心组织实施好青年拔尖、高精尖缺、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申报认定工作,培育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学科发展、带动产业转型的领军人才。积极实施优秀返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优化政策、资金、服务保障,吸引更多的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充分发挥教育发展联盟人才资源优势,支持校企地共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产业创新联盟、众创空间等平台,加大科技、项目、人财物整合力度,聚集各方创新要素,形成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育 篇6

摘 要: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军队建设之基,是实现强军目标之本。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发展势头强劲,学历层次大幅提升,专业素质不断增强,信息素养逐步提高。但也有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偏低,现代作战指挥人才缺乏,高科技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等。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至关重要的是营造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良好环境,做到环境影响人,机制激励人。

关键词:培育;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要牢牢扭住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个中心任务,深入研究现代军事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培养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落实习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军队建设之基,是实现强军目标之本。

一、认清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育的意义和目的(一)人才强军是我党的一贯思想

从历史上看,我党一贯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军队发展的根本大计。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才极其缺乏,我军多渠道挖掘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特别强调:“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人才思想的核心内容。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强调:要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中取得重大突破,必须有一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高新技术的高素质科技专家。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主席十分重视人才兴军。他明确指出“人才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资源。要坚持人才强军、科技强军,着眼于履行新形势下军队历史使命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大规模培养人才、大幅度提高人才素质作为军队人才建设的战略抓手,健全培养体系,拓宽培养渠道,完善培养机制,努力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表明人才强军是我党的一贯思想。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强军目标,必须把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作为强军之本。

(二)实现强军目标靠人才

习近平主席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实现强军目标,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强军之本。“黄金累千,不如一贤”。“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对于军事领域来说,更是如此。翻开世界军事史,这样的事例俯拾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戴高乐写出《机械化战争》一书,提出生产坦克打“闪击战”的思想,遭到法军首脑的冷遇。而希特勒花1.5马克买了这本书。戴高乐提出的生产坦克打“闪击战”的思想引起希特勒的重视。他指示德国装甲兵总监兼陆军参谋长古德里安建了3个坦克师。在二战初期的1940年5月,德军运用集群坦克闪击法国,横扫号称欧洲第一的法军,法国只支持了一个半月,就俯首称臣。人们戏称,德军花1.5马克赢得了战争。对我军来说,人才为政事之本,也是强军之本。没有高素质的军事人才,就无法创造先进的作战理论,无法形成高超的军事谋略和战法,武器装备再先进,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越是先进的武器装备,越需要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来掌握和运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掌握现代军事技术、懂得现代战争指挥艺术的优秀人才,是实现我军现代化之基,是实现强军目标之本。

(三)扭住强军之要靠人才

新形势下,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按照打仗的要求搞建设、抓准备,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扭住强军之要,提高部队战斗力,靠的是人才。因为战斗力是军队克敌制胜的能力,它由人和武器装备两大因素构成。武器装备是战斗力的物质基础,人是战斗力的主体。毛泽东早就明确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武器装备无论怎样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但它终究是由人来掌握的,不可能代替和取消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仍然是战争的主体。科索沃战争中,北约调动了军用卫星、精确制导等多种高新武器,但南联盟军队利用复杂的地形条件,采取各种隐真示伪措施,使敌方作战效能大打折扣,甚至用比较老式的装备击落了美国最先进的隐形战斗轰炸机。这表明在信息化现代战争条件下,武器装备的发展不仅没有也不可能削弱人的决定作用,相反却显得更加重要更加突出了。无论军事高科技怎么发展、无论武器装备如何改善,人的素质始终是影响军队战斗力建设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实现强军目标,扭住强军之要,提高部队战斗力,靠的是人才。我们要遵照习近平主席的指示,牢牢扭住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个中心任务,努力培养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

二、正视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的成就和问题

(一)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取得的成就

从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的现状上分析,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军培养了大批人才,官兵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一是学历层次大幅提升。近年来全军生长干部培养基本实现本科化;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总量达到1万多名;全军共有博士学位授予点51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156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目前,全军干部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到72.4%,其中研究生达到12.3%,分别比1995年提高51和10个百分点。

二是专业素质不断增强。适应军队建设转型、军事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需要,通过加强专业培训、更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模式、强化岗位任职培训、组织新装备接装训练等措施,干部队伍专业素质明显提升。以复合型舰长柏耀平、全天候飞行员李中华、技术精湛的导弹发射指挥员曾满军、“陆航尖兵”孙凤阳、“航天英雄”杨利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专业素质过硬的新型军事人才,正在军事斗争准备一线担当重任。

三是信息素养逐步提高。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要,注重加大教育训练的信息化含量,广泛开展高科技知识培训,加强网上对抗演练和计算机仿真训练,干部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普遍提高。近年来,全军每年有超过10万人次通过国家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战部队干部普遍能够熟练使用相关信息化装备及信息应用系统。依托培养工作全面推开。已有117所普通高校签约为军队培养人才,共招收选拔国防生近7万名,已有3万名毕业补充部队。每年选送1800名专业技术干部攻读普通高校“强军计划”研究生。上述表明,近年来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

(二)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军官兵在学历结构、现代科技知识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军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与现代战争的要求还很不适应。

一是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偏低。仅从学历来看,美国军官几乎都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其中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军官高达近50%。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陆军参战的第3机步师、第4机步师、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中突击师四个主力师师长,有3个是硕士,1个是博士,操纵“爱国者”防空导弹、“捕食者”无人驾驶飞机、“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等高技术兵器的军人有1/3是技术专家。俄罗斯98%的军官都受过高等教育,指挥军官全部是大学本科毕业,并有相当数量的博士和副博士。日军和以色列军队要求军官必须全部达到大学以上文化水平,以色列军队还要求少校以上军官必须获得硕士学位。即使波兰、印度这样的国家,其军官90%以上是学士。而我军目前全军干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72.4%,研究生学历的达到12.3%。虽然学历不完全等同于素质,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素质的高低,并制约着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二是现代作战指挥人才缺乏。各级干部特别是高中级指挥干部中仍然是经验型、管理型的多,熟悉军兵种知识、军政兼通、指技合一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联合作战指挥能力普遍欠缺。当前,尤其是缺乏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部队培养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指挥人才的观念还比较滞后、思路还不够开阔、有效的方法不是很多,没有真正形成切合自身特有规律、符合部队客观实际的培养模式。我国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界定过宽,存在着范围扩大化的问题。此外我军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层次界定不明确,缺乏培养的连续性,尤其是对初级指挥人才培养的力度还不大。这样就导致我们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明确、重点不清楚,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不能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同时,我军院校培养模式还比较单一,难以形成适合信息化战场的有效战斗力。

三是高科技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作战部队专业技术保障干部缺编较多,全军通用装备科技干部紧缺。一些新建和扩编的部队不少技术岗位还是空缺,从事高新武器装备研制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匮乏。特别是基层专业技术保障人员缺编,从事高新武器装备研制的高层次人才匮乏。这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瓶颈。在军地之间,社会上的优秀拔尖人才也难以吸引进来,现在的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一些单位高学历年轻人才严重流失。在军队内部,人才存在逆向流动现象,造成人才资源布局失衡。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现在军队人才不但严重短缺,还严重流失。可见,如果不解决人才队伍建设这个“瓶颈”问题,我军的发展就受到严重制约。我们必须增强人才培养的紧迫感,把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作为军队建设的第一要务,视为军队建设之基,实现强军目标之本。

三、营造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机制

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措施是多方面的,但至关重要的是营造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良好环境,做到环境影响人,机制激励人。

(一)坚持用人的政治标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营造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良好环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真正把那些政治可靠、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用起来。“选拔人,第一个是政治条件。”这是邓小平用人标准思想的一贯要求。从 50年代开始,邓小平在讲到用人的标准问题时,就着重强调要坚持用人的政治标准。改革开放之后,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干部队伍中出现的新情况,邓小平对用人标准问题不断赋予新的内容。80年代初,他提出选拔干部一定要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到了90年代,他对这一思想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用人思想的完整体系。

(二)按战斗力标准选人用人

我们在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使用上,要大力纠正用人不正之风,杜绝靠关系,找路子,跑官、要官等现象。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引导他们以素质立身,靠成绩进步。对军事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成绩突出者,要破格晋升职务,提前晋升专业技术等级。在部队要树起按战斗力标准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努力形成人才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为了确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懂打仗、会打仗”的选拔标准,根据不同级别和方位,全方位综合选拔干部。如基层要突出一线“作战”能力,机关要强调指挥协调能力,司政干部则注重参谋助手作用,后勤干部要强化保障技能;营以下干部要求军政兼通,一专多能,营以上干部突出理性思维层次。

(三)搭建人尽其才的成长平台

要找到人才流失的症结所在,建立人尽其才的成长平台,形成才尽其用的发展机制。各级党委和领导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做到“深怀爱才之心、恪守为才之责、善谋育才之策、多办利才之事”,努力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适当待遇留人”和“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良好氛围。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充分考虑专业优长,量体裁衣、扬长避短、用其所长,做到专业对口、学有所用。坚持在事业发展中培养人才,在建设事业中造就人才,使事业发展与人才工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让人才创新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四)积极改善工作生活条件

各级党委和领导要当好“后勤部长”,关注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注重从政治上关心、从精神上减压、从生活上分忧,真心实意地为他们解难题、办实事。在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婚恋、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入托入学、转业安置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积极申请上级和协调地方帮助解决。最大限度地调动官兵成长成才的积极性,把主要心思和精力聚焦到强军实践上来。在生活上坚持办好部队食堂,不断提高伙食质量,努力创造栓心留人环境,并注重对干部战士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抚慰。

(五)大力宣扬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不少同志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埋头苦干,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让他们香起来、响起来,引导大家见贤思齐,要大力宣扬这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典型。同时,通过大力宣扬这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典型,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可以更好地激励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版,第187页

[2]中华文本库-/f...2014-04-26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选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版,第29―30页[5]《解放军报》2013年3月12日

教育上的人才培育 篇7

在我国, 党和政府是十分重视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施的。1999年6月13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中, 有这样一段话:“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 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 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 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 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 努力对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改革, 真正做到教育为中华民族振兴服务。”

第一节教育创新内涵

一、教育创新的含义

教育创新, 是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 这个概念刚一提出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但在对教育创新的理解上, 往往是意见纷纭、甚至存在模糊和片面的认识。

对教育创新本质的理解, 也直接影响到对教育创新的实施。但由于教育创新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新生事物, 完整准确地下定义十分困难。早在1984年, 国内著名科学家高士其先生就在张光鉴先生著的《科学教育与相似论》一书的序言中写道: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已经越来越需要高度的理性和智慧的科学思维了。科学来源于实践, 科学也来源于思维。不是吗?科学本身就是动手与动脑的产物, 科学的发展也存在于一系列的假设中, 提出一个问题, 证实一个问题, 再解决一个问题, 正是由于思想认识在不断发展, 从而也促进了科学的不断发展。”

“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就, 都是来自于对客观事物的准确判断与分析和内心思想的理性与智慧的凝结。人在自然界中, 一方面以高度集中的精神, 专注于外部世界的形态变化, 一方面又以理智的思索在内心世界进行分析、综合。”

“创造发明, 不仅是人的外在辛勤劳动, 而且也是人的内在的科学思维, 科学就是在这样的内外和谐和主客观的统一中产生并发展的。”

“思维科学不仅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内, 而且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内, 包括哲学、经济、教育、美术等方面都能发挥积极作用。因此, 对思维科学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今天, 当我们着手进行儿童少年大脑潜能的开发研究的时候, 怎么能没有思维科学的支持呢?因此, 科学教育的实施必然需要前沿科学, 特别是哲学、脑科学、思维科学、认知科学研究作支撑。

高士其先生的意见对我们理解教育创新很有启发。

其一, 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祖国培养人才。其二, 培养的人才应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创新。其三, 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有道德、有知识, 更重要的是会科学思维, 或叫创造性思维。其四, 教育创新的含义中着重强调的是强化人的智慧。

那么, 到底什么是教育创新呢?教育创新就是依据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 大胆实施教育改革, 彻底扬弃旧的教育体制、教学方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重点突出素质教育、多元智能教育, 以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创新型高级人才。简言之, 教育创新可理解为素质教育、多元智能教育、英才教育。

二、教育创新的实质

1999年6月13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首先客观地分析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强调了教育在事关国力兴衰大计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其次, 在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50年来教育战线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 坦诚地披露了我国教育相对滞后的严峻现实;再者, 还十分鲜明地昭示了教育要面向21世纪, 要改革、要发展、要振兴的思想, 并对作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基工程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把“科教兴国”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方针的提法, 不但强调了科学与教育的紧密联系, 而且更加有力地说明了党和政府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可以预言, 随着《决定》的贯彻执行, 我国教育事业将发生巨大的变革, 科学教育实施也必将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发展教育事业的带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 从而揭开中国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这便是教育创新的本质所在。

张光鉴先生在他著作的《科学教育与相似论》中指出:

在我国历史上, 从公元606年~1905年的1 300年间, 盛行的是科举制度。在这种机制的桎梏下, 熟读圣贤之书, 走仕途之路, 成了学子们的终极追求。这种脱离生产、脱离社会的教育, 使一些读书人变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 极大地压抑和摧残了华夏儿女从不匮乏的创造精神。1840年, 西方列强的大炮击中了中国教育的致命弱点, “科学与民主”的口号演变成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但令人遗憾的是, 那时的“中学为体”仍然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延续, “西学为用”实际成了灌输自然科学知识的代名词。20世纪50年代, 我国教育受到了前苏联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大学, 甚至是中等学校就设立了许许多多的专业, 使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成了教育的主要内容。时过而境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原来那种专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明显地暴露出了致命的缺陷与无奈。因此, 更加深刻地认识教育的本质, 从单纯地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转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上来, 就成了如今的教育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其中, 首当其冲的是如何建构和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系统的科学教育理论的问题。

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 近一百年来, 对系统教育理论的构建影响最大的要算是教育心理学了。应该说, 这些年来,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 由于门派林立, 各执己见, 常常让人们莫衷一是。以詹姆士 (M.James) 、卡特尔 (R.B.Cattell) 等为首的机能主义, 以桑代克 (E.L.Thorndike) 为首的联结主义, 以巴甫洛夫 (Pavlov) 、华生 (J.D.Watson) 、斯金纳 (R.F.Skinner) 为首的行为主义, 以托尔曼 (E.C.Tolman) 、皮亚杰 (J.Piaget) 直至加涅 (R.M.Gagne) 、布鲁纳 (J.S.Bruner) 为主的认知心理学派,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层出不穷, 实在让后学者, 特别是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 有一种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感觉。

我们认为, 这就是目前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也是影响到我们教育改革中缺乏系统的指导理论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的发展史已经证明, 科学技术落后就要受人欺侮, 就会被动挨打, 近代旧中国的屈辱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如今, 我们的国家经过了几代人的艰苦奋斗, 已经取得了独立和发展。因此,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当今知识经济、信息革命和技术发展浪潮的涌起, 是又一次谋求发展的大好契机, 抓住了就会发展, 抓不住就会落后。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 全球性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潮和随之而来的激烈竞争, 不仅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而且是“咄咄逼人”。当今世界已跨入了星际航行的新纪元, 对物质的研究已进入到微观层次的新阶段。所以, 当今世界有远见的政治家、学者以及有识之士, 都十分重视教育理论与脑科学研究的结合, 可以预期, 这一结合必将对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知道, 在人类社会中, 一切文明都是智慧的结晶, 都是大脑的产物!人脑是几百万年进化的成果, 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系统, 是最高级的器官, 也是最具开发潜能的智能宝库。

诺贝尔奖得主埃勒斯 (J.C.Eccles) 曾经预言:“世界上多数伟大的科学家都将研究脑。”国际脑研究组织 (International Brain Research Organization, IBRO) 已经把21世纪定名为“脑的世纪”。

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高瞻远瞩, 在这样一个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相互渗透的时代背景下, 在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交汇融合的形势下, 经过深思熟虑, 不但在宏观上提出了“科教兴国”这一跨越式发展的构想, 而且在微观研究上也作了一系列极富远见的指示和决策。

1992年我国将“脑功能及其细胞和分子基础”项目列入国家科委组织的“攀登计划”, 就是党和国家重视微观领域内基础科学研究的例证。

教育部十分重视将脑科学研究成果用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中, 在北京召开了一系列全国性的专门研讨会议。其中最重要的是由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于1999年l月5日至8日以杨雄里院士为大会主席的北京香山第三次关于“脑高级功能与智力潜能开发”的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我国脑科学、神经科学、生物科学、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的学术带头人50多位专家与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育上的人才培育 篇8

关键词:机务维修;职业素质;机务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4-0027-03

作者简介:余振华(1983-),男,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政工师、飞机维修工程学院学工办副主任,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510470)

十二五以来,我国民航运输业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全球最大的民用航空市场之一。截至2014年底,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数2370架,比上年增加225架,全行业完成旅客运输量39195万人次,比上年增加3798万人次,增长10.7%,全行业共有运输航空公司51家,比上年底净增5家。民航运输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飞机的维修保障,国内飞机维修业随着中国民航的发展而不断壮大。中国也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飞机维修市场,迫切需要大批高技能的民航机务维修工程人员。民航机务维修作为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它既是一个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的“三高”行业,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兼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思想、业务、作风、身体等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行业发展,人才先行,如何培养适应我国现代民航维修企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成为我国民航院校机务维修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一、民航机务维修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其现状

(一)民航机务维修人才的培养目标

民航机务维修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现代民航维修企业生产、管理一线需要的,具备扎实的飞机维修理论基础,掌握民用航空器维修的基本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作为肩负着民航人才特别是一线民航机务维修人才培养重任的民航高职院校院校,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在机务维修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根据我国民航业的现状及发展规划,研究行业发展对机务维修人才的需求特点,将行业标准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机务维修人才培养计划。这对于建立合理的学科和专业结构,提高机务维修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推动机务维修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民航机务维修人才的培养现状

1.民航机务维修人才数量和质量亟待提高

按照中国民航局《2014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的全行业在册飞机数量2370架和增幅225架,以飞机维修人员与飞机架数人机比(20~30)比1的国际惯例计算,单是飞机引进一项,光2014年就需要净增机务维修人员4500人以上。目前,我国现有民航院校的实际培养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随着前几年我国从国外购买飞机订单的兑现和今后C919大飞机项目成功,机务维修人才的缺口将进一步增大。但现实中,目前我国民航院校机务维修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又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远没有跟上民航业发展的“春天”。问题就在于当前机务维修人才的培养质量不能适应民航维修企业的要求。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维修企业不愿意直接招聘应届毕业生,而更多地从同行那里挖墙脚高薪聘请成熟的机务人才。

2.民航机务维修人才职业素质有待加强

企业到底对机务维修人才的期望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笔者通过对以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和海航航空技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52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领导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了以下信息:

(1)在调查“企业希望学生加强哪些方面职业素质的培养”时,有52.8%的调查对象希望加强专业素养培养,有39.5%的希望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59.1%的希望加强责任心的培养。

(2)在调查“在校学生是否需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时,有76.6%的调查对象认为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3)在“企业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哪些综合素质”的相关数据中,有95.9%的调查对象注重诚信素养,92.3%注重法制和纪律观念,82.3%注重学生干部经历,72.1%注重在校期间奖学金方面,95.6%注重英语A级和四级等英语能力,83.5%注重党团等政治素养。

从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对机务维修人才的要求除了要求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训练外,更注重人文素养、诚信、法制和纪律观念、英语能力等综合性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民航机务维修人才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意见》同时还明确:“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结合民航机务维修业的特点和实际,笔者认为民航机务维修人才的职业素质教育指的是在民航机务维修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要求机务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维修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等职业技能,还应纳入民航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纪律教育、职业责任感教育和职业荣誉感教育、职业作风教育等模块。培养民航机务维修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应着眼于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了解并遵守民航安全生产法规和岗位职责,有端正的职业态度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敬业爱岗、作风过硬并珍惜职业荣誉的机务人。笔者认为,可以把民航机务维修人才的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分为职业道德系统知识、机务人职业道德、机务维修人员职业生涯设计、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机务精神培育等五个模块。

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机务维修类专业为例,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生实习全员全过程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在新生入学第一课中进行民航安全和法规教育,在日常学生活动中定期邀请企业专家为学生讲解机务维修的职业特点,在就业指导课中融入机务人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在毕业生实习实践过程中侧重机务人作风养成。

三、机务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一)机务精神的内涵

所谓精神是指一个人或团队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态度或行为风格。不同的行业经过文化的积淀孕育了不同的行业精神。具体到民航机务维修行业,机务人有属于自己的机务精神,它是几代机务人经过不懈的努力,总结各种经验教训,逐渐形成的优良风貌,包括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作风习惯三个方面。对于整个民航维修行业来说,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机务精神的概括和提炼。通过对各大民航维修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调查和思考,笔者认为机务精神总体可概括为32个字:“敬岗爱业、诚信务实、认真负责、遵章守纪、严谨规范、精益求精、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这32个字是机务队伍的思想内涵、行为、以及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

(二)培育和弘扬机务精神的路径

1.民航企业机务维修部门对机务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对民航企业来说,安全=效益,企业应将安全意识的培养作为机务从业人员的最核心要求。对机务人员来说,守护安全是天职,责任意识决定安全的根基,良好的作风是实现安全的保障。

对于民航企业机务维修部门来说,可以通过结合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从安全、责任、作风三个方面来提炼出自己的机务精神。在实践中,企业可以通过发现老机务人精神闪光点,举行机务精神大讨论,进一步培育和丰富机务精神。完善的教育和培训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前提,在新员工入职教育中引入践行机务精神大讲堂活动,可以进一步弘扬机务精神。对新员工的教育,具体可细分为:

(1)机务人职业道德教育——明确民航业、机务人职业道德建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结合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讲授机务维修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

(2)安全生产法规制度教育——涉及与机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刑法》中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以及《民用航空法》《安全生产法》中的相关条文。

(3)机务作风的养成教育——挖掘老机务的典型案例,对机务精神进行广泛宣讲,以老带新实现机务精神的传递。

2.民航院校准机务人员对机务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民航院校作为机务维修从业人员的摇篮,是机务人才培养的首端,应从机务专业在校学生开始努力造就适应未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高素质准机务人,让机务精神进入校园,生根发芽。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机务维修类专业为例,在机务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上作了一些有益的实践:

(1)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将“新生入学教育”“人为因素与航空法规”“校外实习”纳入课程体系。在“新生入学教育”课程中把安全教育作为大学第一课。在“人为因素与航空法规”课程中着重结合机务维修中的真实案例和民航法规讲述安全对于民航的重要意义。在“校外实习”课程中,让每一个机务专业的学生进入机务维修企业一线,接受机务精神的熏陶和洗礼。

(2)建立基于行业标准的准机务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通过组织行业专家论证,凝练出具有行业特色和学院特点且师生员工认同的“机务精神”,通过举行机务技能大比武、民航知识竞赛、机务大讲堂等活动,让学生铭记机务精神。

(3)以行业、企业的需求为目标,积极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他们将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心理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纳入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课程,营造具有民航特色的校园育人环境,提升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诚信品质、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具体做法有:将32字机务精神写进教室和实训车间,解读机务精神制定64项学生行为准则,打造民航企业文化长廊,组织学生到机务车间参观,等等。

四、结语

总而言之,民航机务维修业的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备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优良作风的高技能人才。民航企业和院校培养出职业素质好、安全意识强、作风严谨、专业技术过硬的机务人是建设民航强国的人才保证,需要全行业、全体从业人员和各民航院校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民用航空局.2014 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caac.gov.cn/I1/K3/201507/P02015071051961 7340682.pdf.

[2]陈律.飞机维修专业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3):367.

[3]毛雄斌.飞机维修业新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方案设计[J].中国民用航空,2011(1):77.

上一篇:车辆安全应急预案范文下一篇:科技教育创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