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人才(共12篇)
教育技术人才 篇1
【办刊宗旨】本刊系国家一级学术团体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的学术期刊, 季刊, 旨在研究创新人才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总结实践经验, 探索客观规律, 寻找改革路径, 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舆论引导和智力支持, 为政府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提供决策咨询和科学依据, 为圆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梦作贡献。本刊的愿景是:涵养学术品牌, 催生创新人才。
【主要栏目】特别关注、学术前沿、实践案例、政策研究、制度标准、学术动态、国际视野及课题撷优等栏目。
【投稿要求】《创新人才教育》杂志对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 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编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若工作单位不同, 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 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分号相隔) 。署名作者以3个为宜, 不得超过4位, 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3.中文摘要 (200字以内) 与英文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关键词, 一般以3-5个为宜, 用分号相隔, 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5.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 请提供英文题目、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 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 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若文章无此项可省略) 。
7.作者简介在50字以内, 如果作者是国际著名科学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名师、长江学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 请注明。如果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亦请注明。
8.计量单位:按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
9.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 (一) 、1、 (1) ;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 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另起段, 但正文接排;正文内序号用 (1) …… (2) ……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专题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序号在注释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 (1) (2) 等表示。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 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 (方括号[1]、[2]、…) 相对应。书写格式如下:
(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2) 期刊文章[J]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N].报纸名, 年-月-日 (版次) .
(4) 其它文献: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EB/OL]、其他[Z]。
12.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 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 文责由作者自负。稿件一经本刊发表, 即赠第一作者样刊两本。如该稿曾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 请在投稿时注明。3个月内未收到我刊任何回复, 即可将稿件另行处理。
13.来稿只要观点明确, 言之有物, 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可不限字数。在不影响文章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适当删改, , 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14.投稿方式。投稿采用电子邮件方式, 来稿中请注明作者详细通讯地址 (收件人姓名、单位、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本刊投稿邮箱为:cxrcjy@rdfz.cn, 传送时请在“主题”一栏中标明作者姓名或单位或篇名。
教育技术人才 篇2
一、人才基本情况
全县事业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才7694人,其中,从性别结构上看,男性3741人,女性3953人;
从学历层次上看,研究生43人,大学本科4170人,大学专科3048人,中专382人,高中及以下51人;
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的3011人,36-40岁的1018人,41-45岁的983人,46-50岁的1135人,51岁以上的1547人;
从岗位层次上看,高级岗位1228人,中级岗位2672人,初级岗位3585人,其他等级209人;
从技术类别上看,教学人员4755人,卫生人员技术人员1645人,农业技术人员356人,图书馆档案文博人员265人,工程技术人员158人,经济类人员98人,播音艺术体育人员36人,政工人员381人。
全县共有各级各工种技能人才20333人,其中,从性别结构上看,男性11130人,女性9203人;
从职级结构上看,高级及以上人才798人,占人才总量的3.9%,中级人才4335人,占人才总量的21.3%,初级人才15200人,占人才总量的74.8%。
二、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一)高质量充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是改革招考程序,将公招笔试纳入全省统考,由省人社厅统一出题制卷,根据市考试中心统一安排,与雁江、安岳同步进行笔试考试。二是进入面试环节后,摒弃过去在本县考官库随机抽选面试官的做法,全部从外区县专家库随机抽取。所有环节均在纪委监察委的严密监管之下,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发生徇私舞弊的可能,保证招聘公开公平公正。三是严把“入口三关”,资格复审关,不符合招考公告要求的考生,一律取消资格;
政审关,会同用人单位和主管部门开展实地走访、座谈,全面了解考生情况并核实考生各种信息真伪;
档案审查关,选派熟悉档案审查的工作人员,对考生档案进行严格审查确认,对档案材料缺失的考生及时告知,限时补齐,对逾期不补的考生取消进入下一环节资格。我县2016年公开招聘事业人员255人,其中考核招聘急需紧缺人才35人;
2017年公开招聘事业人员358人,其中考核招聘急需紧缺人才38人;
2018年公开招聘事业人员365人,其中考核招聘急需紧缺人才54人;
2019年公开招聘事业人员235人,其中考核招聘急需紧缺人才25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者4人;
2020年计划公开招聘事业人员249人,其中考核招聘急需紧缺人才34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二)高标准加强专技技能人才培养。一是严格执行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和公需科目继续教育内容登记制度,将每年继续教育学时在往年80个学时的基础上增加到90个学时,并将是否完成继续教育的内容作为考核、职称评审、职务聘任、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达到全覆盖。二是实施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对政治素质好、学术造诣深、科研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科技成果突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并推送到省、市参加学术技术带头人评选。2019年我县卫健系统夏明、教育系统杨盛目获得第五批市学术技术带头人荣誉称号。三是根据市场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形成了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体,以创业培训与高技能人才培训为补充,覆盖城乡的多方向、多专业培训的格局。2016年至今,通过培训学校集中授课、操作训练和学员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4020人次,创业培训2154人次,品牌培训1580人次,开展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等级考试4次,评定各类初、中、高级及技师112人次,推选我县技能人才参加省、市举办的技能人才大赛4次,获得大赛表彰奖励5人次,组织开展各类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培训,培训贫困人员1348人次,为促进创业就业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高强度激发技术技能人才干事创业。一是继续贯彻落实《省人社厅、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岗位设置和聘用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政策,进一步提高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的人数,2016年以来,我县享受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的教师总人数达到1258人。二是进一步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激发干事创业热情,提高乡镇事业单位岗位高级比例,将乡镇专业技术岗位由高中初级0.5:3:6.5的比例上调至1:3:6,全县共增加副高级岗位40个,有效缓解基层一线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因受岗位限制而不能聘到相应岗位的矛盾。三是中级职称评审工作职能下放到县级以后,我县结合实际情况,多番调研,制定出适合我县中级职称评审工作方案,并率先在具备条件的教育、农业、文博图艺、档案、工程(除建筑外)等系列进行试点,近年来指导各系列评审委员会评审中级职称1060人次,其中2016年246人次,2017年271人次,2018年244人次,2019年299人次。四是结合中心职能职责,扎实做好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工作。会同各乡镇(街道)、县级相关部门(单位)开展农民工服务平台信息建设,精准掌握农民工信息,做好优秀农民工走访慰问和人才回引工作。积极建成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4个、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1个、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园1个,开发优秀创业项目125个,吸引返乡农民工入驻创业。积极完善返乡农民工创业优惠政策,营造相对宽松的经营环境。对农民工返乡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优先安排用地指标;
在支持经营主体提档升级、品牌创建、订单农业、流转土地、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实行财政奖补。投入1050万元设立创业担保贷款基金,专项用于农民工等群体创业扶持、创业奖励、创业担保和财政贴息补助,累计为85名返乡农民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84.5万元,有效破解创业资金瓶颈。2019年我县获得省返乡下乡创业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2020年获得省去冬今春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返乡创业方面)先进县荣誉称号。
(四)高标准搭建就业创业平台。一是以县就业训练中心为基础,有效的依托我县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紧紧围绕“政府引导、部门监管、强化培训、群众受益”的原则,强化对培训过程的质量监管和对培训结果的综合评估,提高培训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了技能人才的就业竞争力。2016年至今,累计开展职业资格鉴定1600余人,进一步提高了技能人才就业竞争力。组织开展了“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等现场招聘活动,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4000余个,为63000余人次提供求职咨询,达成基本就业意向6000余人。二是充分利用“创业”等app,大力开展就业宣传活动,鼓励和引导适龄技能人才适时动态了解就业创业有关政策信息,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扶持创业政策,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截止目前,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51人3012.5万元,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136人,拨付创业补贴136万元,有效帮助其破解创新创业资金瓶颈。三是充分运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对县域返乡创业农民工、创新创业大学生等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政策咨询等孵化服务。截至目前,已孵化创业成功135人,其中:高校毕业生10人;
园区入驻创业创新及转型电商企业23家,其中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5户;
建成乡镇(村)电商服务站225个,提供就业岗位380余个,吸纳高校毕业生35人就业。
三、存在问题
五年来,尽管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群众的期盼、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是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我县区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竞争力显然不能与其他县(市)相比,提供不了与之相比更优厚的待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导致很多人才辞职或者调离我县,引进和流失人才比例严重失衡。
二是技能人才培训内生动力不足。目前,大多数有技术的专门性人员属于“跟师学习”,未进行系统的专门性培训,且大多此类人员因为政策和市场需求,才前来申办相关工种的从业资格证,主动申办相关从业资格证书的人群较少。
三是人才培训层次低。目前,我县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公需科目由省厅安排部署,专业科目培训由用人单位统筹安排,但由于个别单位重视程度不够,仍有培训不及时、层次低等情况。我县各类技能人才培训一般是为期1个月内的短期培训,培训时间较短,加之指导教师大多是培训机构从外地聘请的教师,实际操作时间少,开设的专业方面,我县技能培训内容主要以厨师、家政、电器维修等为主,高端技术方面培训较少,培训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下步打算
(一)专业技术人才方面。一是切实做好全县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工作。注重单位推荐,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积极探索“破格晋升”、“低职高聘“等办法,继续为我县企事业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定、职务岗位聘任上提供优惠和照顾政策,最大限度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用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环境留住人才。二是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采取考核招聘、选调等方式,力争在机械制造、建筑工程、信息、生物技术、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我县经济重点领域和教育、卫生、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扩大人才队伍规模,使急需紧缺人才基本得到满足。同时加大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高级职称以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稳定现有高层次人才队伍。
人才测评技术在人才选拔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人才选拔;测评技术;应用;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C9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123-03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如果企业选对人、用对人,企业将蓬勃发展,如果企业用人失误,企业将遭受损失。仅凭传统的简历分析和面试,无法全面考察人才,因此,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选取适合的人才测评技术,设计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人才测评体系,高效选拔人才。
1人才测评的理论基础
人才测评是通过心理测验、面试、评价中心等一系列科学的手段,对人的基本素质、能力、业绩、发展潜质、个性、职业兴趣等进行测量与评定的专业化活动,它是一门融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及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应用型学科。通过对候选人的全面考察,甄别出卓越者与一般者;通过候选人过去的行为来预测其未来能否胜任岗位,为企业选拔外部人才和合理配置内部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差异是千差万别的,而且难以衡量。人才测评就是以“人职匹配”理论和“冰山模型”理论为依据,通过科学的方法,将个体差异性识别出来,为人才选拔提供决策参考。
1.1人职匹配理论
人职匹配的核心是:最匹配的才是最优的选择。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从人的角度看,某个人完全能胜任岗位要求;二是从职位的角度看,该岗位招到了合适的人。要做到人职匹配,一是做好工作分析,制定职位说明书,列出岗位职责和资格要求,提取关键胜任能力指标;二是针对这些胜任能力指标设计试题,选择适合的人才测评工具;三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测评,在候选人中挑选出最适合的人,将其配置到最适合的职位,实现人职匹配。
1.2冰山模型理论
“冰山模型”是197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他把人的胜任特征形象地描绘为一座在水中漂浮的冰山,易被感知的“水上部分”是表层外显特征,如知识、技能等;较难被感知的“水下部分”是深层潜在特征,如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它们才是决定人们行为及表现的稳定的关键因素。
胜任力测评是通过分析和比较候选人的“水下部分”,将卓越者与一般者区分开来,因此,我们从胜任特征人手,通过专家小组、问卷调查、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建立胜任特征模型;然后针对性地选择人才测评工具,重点考察被评价者的自我概念、动机和特质,找到真正高素质的合适人选。
2人才测评技术的应用实现
笔者曾经服务的公司,是一家理念先进、注重科学管理和人才观念的航空公司。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急需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如飞行员、飞机维修工程师、销售人员等。为了科学、客观、准确地选拔人才,公司非常注重运用专业的人才测评技术甄别人才,运用的人才测评技术包括:心理测验、面试、履历分析、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角色扮演、管理游戏、演讲、案例分析、背景调查、360度反馈等。由于各种测评工具的优缺点不同,在实际运用中采用了多种测评工具的有机组合,以提高测评的准确性。
2.1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包括人格测验、能力测验、动机测验和职业适应性测验。它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化和标准化的测量,能反映候选人的能力特征、智力水平、人格品质、动机、职业兴趣、价值观等,并预测其发展潜质。在传统的面试基础上加人心理测验,大大提高了人才选拔的准确性,减少了招聘失败的风险。目前流行的心理测验有:MBTI职业性格测试、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六角模型等。
实践证明,公司使用的HRO Fit-In职业性格测试效度较高。它重点考察候选人的26个突出特质。表1为飞机维修工程师招聘为例的职位分析。
经过职位分析,将26个突出特质分为以下三类:关键胜任特质(包括尽职、行动力、利他、条理、自信、乐观、情绪控制、抽象推理)、次要胜任特质(包括冷静、说服能力、合群、谦虚、合作、细致、外向、成就动机、创造力)和不重要特质(包括健康管理、自我主张、竞争、严苛、自主、审慎、前卫、艺术兴趣、同感)。
如将候选人A和B的得分与岗位胜任特征(即关键+次要胜任特质)对照分析,测评结果候选人B的尽职、条理和抽象推理能力明显优于候选人A,而且B的各项得分与该岗位的胜任特征更为接近,所以更匹配该岗位。所以,候选人B进入下一轮面试。
2.2行为面试
行为面试是招聘面试中的核心技术,又被称为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其核心是收集当事人亲身经历的行为事件。它用“STAR”原则进行一步步追问。行为面试通过候选人过去的表现预测其未来表现,能够避免传统面试可能产生的“晕轮效应”、“偏见误差”、“刻板印象”等,测评效度高。
以票务员招聘为例(在旅游旺季,公司急需1名票务员),经过职位分析后,确定其4项岗位胜任能力:多任务处理能力、业绩导向、客户服务意识、销售潜质,各项能力按情景、任务、行动、结果4个方面进行面试。经过电话面试筛选后,选择了3名候选人参加面试,并分别对他们行为面试问题的回答予以评分,结果如表1。
综合分析后得出,候选人C的行为面试总评分最高。在这项测评中,C胜出。经过心理测试和背景调查后,公司最终录用了候选人C。
2.3评价中心测评
评价中心测评不再采用传统心理测验笔试形式,而是采用无领导的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角色扮演、管理游戏、案例分析、演讲等新型测评方法,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情景模拟来考察候选人的能力,其仿真测评的效度非常高。
以销售经理招聘为例(公司急需3名销售经理,负责机票渠道分销工作),招聘经理通过履历分析和电话面试,将候选人推荐给销售总监。经过二次筛选后,确定12名候选人参加评价中心的测评(见表2)。
在多年的实践中,公司成功地运用专业人才测评技术,招聘了多名优秀机务维修人员、飞行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如今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3结论
本文以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应用人才测评技术为企业人才选拔提供决策参考,并通过实例说明人才测评技术的应用方法。实践证明,人才测评技术能够对人事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教育技术人才 篇4
【主要栏目】特别关注、学术前沿、实践案例、政策研究、制度标准、学术动态、国际视野及课题撷优等栏目。
【投稿要求】《创新人才教育》杂志对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 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编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若工作单位不同, 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 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分号相隔) 。署名作者以3个为宜, 不得超过4位, 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3.中文摘要 (200字以内) 与英文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关键词, 一般以3-5个为宜, 用分号相隔, 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5.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 请提供英文题目、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 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 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若文章无此项可省略) 。
7.作者简介在50字以内, 如果作者是国际著名科学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名师、长江学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 请注明。如果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亦请注明。
8.计量单位:按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
9.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 (一) 、1、 (1) ;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 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另起段, 但正文接排;正文内序号用 (1) …… (2) ……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专题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序号在注释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 (1) (2) 等表示。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 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 (方括号[1]、[2]、…) 相对应。书写格式如下:
(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2) 期刊文章[J]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N].报纸名, 年-月-日 (版次) .
(4) 其它文献: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EB/OL]、其他[Z]。
12.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 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 文责由作者自负。稿件一经本刊发表, 即赠第一作者样刊两本。如该稿曾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 请在投稿时注明。3个月内未收到我刊任何回复, 即可将稿件另行处理。
13.来稿只要观点明确, 言之有物, 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可不限字数。在不影响文章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适当删改, , 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14.投稿方式。投稿采用电子邮件方式, 来稿中请注明作者详细通讯地址 (收件人姓名、单位、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本刊投稿邮箱为:cxrcjy@rdfz.cn, 传送时请在“主题”一栏中标明作者姓名或单位或篇名。
著作权声明:
投稿论文作者同意在投稿文章经本刊刊登后, 其著作产权 (含各种介质、媒体及各种语言、各种形式) 即在世界范围内让与《创新人才教育》出版单位, 但作者仍保有其著作人身权, 并保有未来自行集结、教学等个人使用之权利。作者如不同意, 请在来稿时声明。
教育系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总结 篇5
任期满工作总结
2005年10月,我很荣幸地被县局授予“饶平县第三届教育战线管理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能够获此殊荣,着实让我又惊又喜。作为一名山区的青年教师,做出的成绩能得到县局的充分肯定,并给予这样高的荣誉,实在是荣幸之至。但在欣喜的同时,我也深深地意识到“线管优秀人才”不仅仅是荣誉,更意味着责任和义务。因此,三年来我丝毫不敢怠慢,紧紧围绕县局的工作部署和“线管优秀人才责任书”中的科研目标,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矢志教学改革,求实创新,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教育科研、指导青年教师、辅导特长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个人撰写的论文获国家级一等奖1篇,市一等奖1篇,县一、二等奖3篇;在市级刊物发表论文2篇。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参加各项比赛获得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奖2项、市级奖3项、县级奖7项;在省、市刊物发表文章4篇。转眼间,三年的任期已满。细细回顾这几年来的工作,我主要做如下几方面:
一、无私奉献,做良好师风师德的楷模
作为“线管优秀人才”,不仅是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能手,更应是师风师德的楷模,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品质。几年来,我始终以党的先进性精神为工作的指明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热爱教育事业,敬业爱岗,忠于职守。身为一名教师,工作上我勇挑毕业班的重担,从不斤斤计较。自觉遵守坐班制度,每天坚持“早到校,晚离校”,勤勤恳恳地做好每一项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学生方面,我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切实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坚持言传身教,以理服人。作为学校领导,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凡事都亲力而为,身先士卒,做教师的楷模。既善于与教师沟通,带领教师搞好教学工作;同时,又关心老师的实际困难,尽力为教师排忧解难,受到同事的称赞和拥戴。切实地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二、勤学苦练,做好新课程改革的“引领”工作
作为“线管优秀人才”,我深知必须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掌握新课程改革的进程,积极探索和总结新课程改革的经验,敢于战胜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困惑与困难,坚定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方向,才能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人。因而,我特别注重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积极参加“继教网”的新课程改革的专题学习,参加潮州市首届骨干教师培训;每天都坚持挤时间阅读《小学语文教学》、《广东教育》、《潮州教育》等国家级或省、市级教育期刊;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并且及时了解“课改”的新形势、新情况,为开展课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我还认真地进行教学实践,我每学期都承担镇级公开课、实践课、示范课的教学。不论是习作导练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还是阅读教学都以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法灵活多变、勇于创新而给听课教师以不少启迪。领导和老师们对我上的实践课评价是:“课型常常换,教法年年新”。为了使老师们更快地跟上课改的步伐,我还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每学月进行一次以上的理论学习、召开教学研讨会、开设讲座,观看优秀课例录像;并以“三个一”教研活动和“校 本教研”为载体,引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与老师讨论在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有时,还在镇教研员的带领下深入各所小学听课,指导课改工作。
三、勇于探索,做好任期内的科研工作。
“科研能促教,科研能兴校”。作为“线管优秀人才”,在科研工作方面应该走在广大教师的前面,应该成为教育科研的带头人。因此,从2005年10月开始,按照县局提出的科研工作要求,我选取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探索》这一科研课题。在管理期限内,共分三个阶段进行探究:在第一阶段中,我先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当时语文教学的课改形势,并结合农村课程资源丰富,便于操作的特点,拟定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探索》这一课题。接着,便着手制订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班;同时,我还把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集中起来,在实验前进行三场次的理论培训。在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我们才开始进行教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经常与课题组的教师一起备课、设计教案、讨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每月召开一次总结会,及时地进行反馈、小结,调整研究策略。在第二阶段中,我们对第一阶段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继续把实验引向深入。主要探索“开发课内外资源,丰富语文课程的内容和形式”的多种课型结构模式。有时,为了探索一种更合适的教学模式,我反复地进行“试验——实践——再试验——再实践”,不断地通过开设探索课、实践课、公开课等活动来优化各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形成优质课例。同时,我还组织六场次的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及时地对实验的有关数据和信息进 行统计、分析、总结,撰写阶段性论文。在第三阶段中,我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认真地撰写实验报告及科研论文;同时,通过成果交流展示会、教师理论培训等,切实地做好本课题在全镇推广中的各项组织、实施工作。经过三年来的努力,我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我撰写的论文《催发、提炼、拓展,演绎无限精彩》获市一等奖;同时,这篇论文在全国第三届“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题为《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笔谈》、《浅析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的论文分别发表于《潮州教育》2006年第5期和2008年第5期。2008年12月,结题论文《综合实践活动与习作相整合教学模式初探》获县一等奖。
四、善于“传帮带”,做好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
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连年来,我总是热心指导青年教师,为他们的迅速成长倾力而为。经常指导青年教师备课,并深入课堂听课,指导他们上好实践课;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鼓励他们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在我的指导下陈汉生老师的论文获省二等奖,黄素娴老师参加语文阅读教学比赛和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比赛分别获县一、二等奖。思想品德教学的论文发表于《潮州教育》;黄桂莲老师参加县课堂教学比赛获二等奖,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设计获县三等奖;林细妹、钱淑娴两位老师的教学叙事均获县三等奖;张秀珍老师参加2007年县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三等奖。在我的着力指导下,黄柳珍老师撰写的教学叙事《雷锋出国了》发表于《广东教育》。黄伟珊老师的论文《切莫矫枉过正》和钱淑娴老师的论文《浅 析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分别发表于《潮州教育》2006年第6期和2008年第5期。
另外,辅导学生方面:在我的直接辅导或指导下,2006年,林恒生参加小学生英语竞赛获全国三等奖,林敏慧获市作文赛一等奖,黄文浩参加“育苗杯”赛获省级三等奖。林恒生和林侨丽考上县师范实中。2007年,黄泽旋获市作文赛三等奖。2008年,张佳凤获市作文赛一等奖,并考上“县实中”。
当然,与其他“线管优秀人才”相比,我所取得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会把他们当作学习的榜样,朝着更高的奋斗目标进发。同时,我也会克服农村小学对科研方面“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严重不足的困难,继续搞好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充分发挥“线管优秀人才”的 “引领”和“示范”作用;站在“课改”大潮的风尖浪口,一如既往地为山区小学的教学教研导航,为饶平的教育尽一份微薄之力。
新塘中心小学
黄伟隆
二00八年十二月
第三届教育系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任期满工作总结
姓
名
黄
伟
隆
单
位
新塘镇中心小学
现代教育技术与人才培养的思考 篇6
为了能适应信息技术的文化基础和经济发展需要,为了能应对21世纪面临的各种挑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有全面的文化基础,富有创新精神和高尚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我们应深刻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一、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傳统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与。而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丰富的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能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教与学的环境。多媒体计算机的这种交互性还可以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大量共享,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在活跃的气氛中发展思维,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提高各种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教一年级小学生学习“6的初步认识”时,首先我展示了这样一个课件:“动物王国里举行联欢会,参加联欢会的小动物可真多,有活泼可爱的小兔,凶猛的大狮子,忠厚的毛驴,小鱼儿也从水里钻了出来,就连小白鸽也从远方赶来了。这时候,森林之王大狮子提议:朋友们,让我们按手里的票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队吧!同学们,你们知道它们应该怎么排吗?”课件中小动物惟妙惟肖的动作,再加上绘声的讲述,学生的注意力被深深的吸引了。在故事中给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在玩中复习1~5的顺序,为学习“6”打下了基础。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继续播放课件“它们刚排好队,小乌龟气喘吁吁的赶来了,‘等等我,等等我!’小动物们奇怪了,它是几号呢?它应该排第几呢?”当他们急于想知道答案时,揭示课题“6的初步认识”,新颖有趣的导语,使学生抛开了脑中课间的趣事,完全至于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0%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还能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信息的方式,突破了教育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使原本不能在此时此地听到看到的知识信息不仅看到了、听到了,而且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了、地域更远了。人的各种感官得到延伸,教学视野不断扩展,教学时间相对缩短。信息的大量获取,使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利的促进了知识的保持。
小学生课堂学习中,有意注意的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在这20分钟的时间里,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超过了这段时间,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分散。因此,在巩固强化新知识中,将多媒体技术融于课中,可以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9加几”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邮递员小花猫正忙着送信,每个小动物的房子都有号,小猴是11号,小猪是12号,小兔是13号……小花猫手里是9加几的算式,你能帮小花猫送信吗?”在有趣的游戏吸引下,同学们动手又动脑,各种感官交替运用,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促进合作性学习。
传统CAI 只是强调个别化教学,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人们发现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采用协作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是师生全方位交往的生命碰撞过程,既有知识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教师要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生生互动活动,使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合作中发展。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学习,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做到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第三册《认识钟表》一课时,教师可凭借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网上聊天室,师生、生生的相互交流、相互解疑:走进钟表的殿堂、探索钟表的奥秘、迎接钟表的挑战……一幅幅动态的画面,一组组丰富的资料,呈现给学生一个多元化的多视角的立体式的学习内容,学生如鱼得水,学得愉悦、主动、自如,不再是被老师牵着走的羔羊,而是在知识的海洋里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就这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合作、讨论、交流,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对学习内容考察、协商、辩论。这样,学习者群体(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学生的合作精神就在这种氛围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
四、超文本性和网络性结合,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所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超文本性和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使学生从小就有机会在Internet这样的信息海洋中自由的探索、发现,并对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进一步的加工,然后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得到关于信息能力方面最好的学习与锻炼,从而能较快的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符合21世纪需求的新型人才。
如一年级第二册《位置》一课学习后,利用“课堂论坛”将“你能设计一幅图画,并做以简单的位置介绍吗?”这一问题提供给学生,组织网上的交流讨论,进行知识的升华和思维的扩展。在这里,网络充当了会话、讨论、协作交流和思想沟通的理想媒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技术人才 篇7
【主要栏目】特别关注、学术前沿、实践案例、政策研究、制度标准、学术动态、国际视野及课题撷优等栏目。
【投稿要求】《创新人才教育》杂志对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 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编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若工作单位不同, 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 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分号相隔) 。署名作者以3个为宜, 不得超过4位, 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3.中文摘要 (200字以内) 与英文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关键词, 一般以3-5个为宜, 用分号相隔, 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5.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 请提供英文题目、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 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 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若文章无此项可省略) 。
7.作者简介在50字以内, 如果作者是国际著名科学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名师、长江学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 请注明。如果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亦请注明。
8.计量单位:按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
9.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 (一) 、1、 (1) ;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 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另起段, 但正文接排;正文内序号用 (1) …… (2) ……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专题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序号在注释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 (1) (2) 等表示。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 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 (方括号[1]、[2]、……) 相对应。书写格式如下:
(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2) 期刊文章[J]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N].报纸名, 年-月-日 (版次) .
(4) 其它文献: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EB/OL]、其他[Z]。
12.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 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 文责由作者自负。稿件一经本刊发表, 即赠第一作者样刊两本。如该稿曾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 请在投稿时注明。3个月内未收到我刊任何回复, 即可将稿件另行处理。
13.来稿只要观点明确, 言之有物, 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可不限字数。在不影响文章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适当删改, 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教育技术人才 篇8
【主要栏目】特别关注、学术前沿、实践案例、政策研究、制度标准、学术动态、国际视野及课题撷优等栏目。
【投稿要求】《创新人才教育》杂志对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 一般不超过20 个字。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编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若工作单位不同, 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 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分号相隔) 。署名作者以3 个为宜, 不得超过4 位, 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3.中文摘要 (200 字以内) 与英文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关键词, 一般以3-5 个为宜, 用分号相隔, 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5.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 请提供英文题目、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 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 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若文章无此项可省略) 。
7.作者简介在50 字以内, 如果作者是国际著名科学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名师、长江学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 请注明。如果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亦请注明。
8.计量单位:按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
9.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 (一) 、1、 (1) ;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 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另起段, 但正文接排;正文内序号用①……②……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专题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序号在注释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①②等表示。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 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 (方括号[1]、[2]、……) 相对应。书写格式如下:
(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 序号] 作者 ( 作者不超过3 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 人时只写前3 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 题名[ 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 出版年. 起止页码.
(2) 期刊文章[J]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 题名[J].刊名, 年, 卷 ( 期) : 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 题名[N].报纸名, 年- 月- 日 ( 版次) .
(4) 其他文献: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EB/OL]、其他[Z]。
12.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 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 文责由作者自负。稿件一经本刊发表, 即赠第一作者样刊两本。如该稿曾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 请在投稿时注明。3 个月内未收到我刊任何回复, 即可将稿件另行处理。
13.来稿只要观点明确, 言之有物, 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可不限字数。在不影响文章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适当删改, 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教育技术人才 篇9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计划设置体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制药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有关精神, 结合郑州大学和化工与能源学院关于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重新修订的指导性原则, 培养既懂制药又懂工程同时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体现我们在培养制药工程人才方面的特色, 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与改革, 通过精选、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将医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学术动态引入课程, 建立创新的“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体系。所构建的课程体系, 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学校发展目标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
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学科基础课平台。公共基础平台课主要包括政治、体育、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基础、微积分、线性代数和画法几何及计算机绘图。公共基础平台体现厚基础的特点。学科基础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和跨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平台课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与现代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电工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学科基础课平台体现宽口径的特点。
模块课程分为专业课模块、实践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专业课模块课程主要包括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反应工程及设备、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制药工艺学和药理学。实践模块分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以及课外实践环节五部分。实验主要包括大学物理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化工热力学实验、制药工程仿真实验和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 分别为2周和3周;课程设计包括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和制药工程工艺与设备设计, 制药工程工艺与设备设计替代原版的化工设备设计;课外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实践。不同专业可设置不同模块, 一个专业可有2—3个模块, 每个模块学分大致相当, 让学生自主选择, 体现专业基本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课程群主要由学科选修课 (含学科前沿课) 、跨学科选修课等组成, 主要是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体现创新性。本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药用高分子材料、环境与安全工程概论、制药工程新技术研究进展、创新药物开发过程、GMP、药剂学、遗传学、毒理学等组成;交叉学科选修课主要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 、专外与文献检索、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管理工程、生命科学导论、资源、能源、环境、社会、绿色过程工程导论、工程计算方法及应用软件科技论文写作等。
二、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郑州大学是工科院校, 培养人才的重点是工程应用型人才, 因此, 学校的本科教育紧紧抓住“工程应用型”这个含义, 工程问题是这个专业学生最终面临的问题, 因此, 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实践教学模式, 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尤其注重实践环节的训练,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3,4]。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 充分发挥郑州大学工学学科之优势, 强化学生“三个环节”, 即实验课环节、课程实习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的实践训练。
专业实验:本着加强基础、拓宽口径,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原则, 教师采取与学生平等讨论、切磋交流、协同合作的方式,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验氛围。在专业实验的设置上, 可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一是基础实验。采用教师教、学生做的方式, 实验过程中注意系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是开放性的设计研究型实验。在这个实验室里, 学生是实验的主角, 从实验的设计构思、实验步骤的拟定、实验问题的处理到实验材料的挑选等事无巨细, 均由学生自行做主。这一方面可以集中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 另一方面可为他们将来从事新产品的开发、试制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是利用多媒体仿真技术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实验可以将传统实验加以提高和扩展, 用一些传统实验方法不容易做或做不了的实验, 在仿真实验中轻而易举就能做到, 既训练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又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也可结合工厂部分工段、仿真多媒体课件开展模拟操作实验, 训练学生的工程能力。
专业实习:专业实习突破原有工科或药科学生的实习模式, 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药学实验, 而要突出工科院校的特点, 贴近工业实际, 把制造技术、质量意识、市场竞争、工业安全与法律约束等内容联系起来, 注意发挥传统学科的交叉作用, 充分发挥化学工程的传统特色和生物化工的成果, 围绕重要药用原料、中间体和辅助材料的生产工艺, 以及典型药品的合成与制剂, 带领学生到有特点的药厂参观学习, 了解制药企业的生产实践, 让学生在制药车间感受工业化制药过程, 建立工程制药观念与思想, 提高解决应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题目应具有新颖性, 与医药工业相结合, 解决工业存在的实际问题, 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内外医药研究的新趋势、新工艺、新技术。通过毕业论文, 使学生获得较好的课程设计、药厂设计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 学院先后与开封制药集团公司、开封兴化精细化工厂、开封抗生素厂、河南辅仁药业、安阳利华制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建设了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形成实验室———中试室———校外大中型医药企业车间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基地模式, 从而使学生有了接触制药工业与制药工程技术的良好条件, 学生因此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工业生产过程的操作。“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实训实践, 学生在实习基地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工业实际进行对比, 并对其进行初步应用, 加深了对制药工业与工程的感性认识, 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产学研结合, 极大地改善了本专业的办学条件,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理论实践并重的特色培养模式, 使我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 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了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5]。
实践证明, 只要我们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培养出“厚基础、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宽口径”的制药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为实现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出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知识, 又懂得现代制药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计划设置体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视实践环节, 在实践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手段上进行改革;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课堂教学, 要将工程设计思想融入到教学中, 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制药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许明丽, 赵广荣, 白鹏, 元英进.国外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 2004, (1) .
[2]李华.以教育科研促进制药工程专业课程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6, (9) .
[3]欧阳臻, 宁德刚, 徐卫东, 陈钧.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 2004, (4) .
[4]李华, 胡国勤, 赵蕾等.重视实践环节, 提高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J].药学教育, 2007, (2) .
教育技术人才 篇10
学历不一定等于人才
什么是人才?答案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只要掌握了别人不会的知识和能力就是人才;还有人认为德才兼备、贡献较大就是人才。这些看法都有它的合理性。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个权威部门认为,中专以上学历、技术员以上职称就是人才,这一定位对教育的影响是深刻和深远的。当时提出的人才口径和规格的界定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也直接把教育推向了应试教育,把应试教育推到一个无以复加的程度,导致教育本质的偏离。培养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才意味着确定了选拔式的培养模式。选拔教育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以分取人,在当时教育资源非常稀缺的情况下,这种貌似公平的培养模式犯了一个逻辑错误。它把过程当成目标,把学历当作了人才,于是教育行为变了形,出现了一种畸形的培养模式。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学校只注重应试教育,德育、体育、智育、美育,甚至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培养都被弱化,有的甚至被终止。加上浮躁的评价机制推波助澜,学校也被划分为三六九等,热点学校与薄弱学校差距越拉越大,教育类别的差距也拉大,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成为弱势群体。可以说教育内部“独木桥”是越来越细、越来越长,择校和择教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漩涡当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双方都感到了力不从心,教育没有了快乐,学习也没有了兴趣”。我们竭尽全力培养出来的、有了学历的所谓人才,走上社会之后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是教育的尴尬,是教育的无奈。
今天反思这些,并不是想通过淋漓尽致的批判而满足我们酣畅的发泄,我们只是希望在疲惫迷茫中找到回家的路,找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回归
第三次全教会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四次全教会的主题在第三次全教会基础上有了延续,基础教育的主题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均衡发展为改进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前提,也为我们指明了目标,界定了工作边界。强调教育本质和人才培养模式回归,这是一种逻辑的递进和创新。
什么是人才?朴素地说,做一个好人,自食其力,服务社会就是最基本的人才。所谓的“好”就是好品质、好身体、好性格,有能力不给社会增加负担的前提下回报社会,做到这些就是人才。行为科学告诉我们,人的潜质是不同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学历不一定等于人才,但是,人才一定需要正确的教育。基础教育如果不能以好品质、好身体、好性格为基础,谈何教育?不能自食其力,谈何贡献?如果没有这些,谈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基于这种人才观念的认识转变,济南市在山东省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回归。可以用四个字来简单定位我们工作的目标,就是“教好、教会”,从学生面上来讲就是让学生“学好、学会”。
教好就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即《纲要》中提到的育人为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会就是培养一个好习惯,学会一个应知应会,保持一个探索的兴趣和一颗童心。学好学会就是当一个好人做一个有用的人。有人认为这不太简单了吗?但越简单的事情越不容易做到。目前,“教会教好,学好学会”已经成为济南教育界普遍认可的教育思想,一种教育追求的原则。为此,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机制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
第一,发展性教育评价机制的引领。
发展性评价机制是对学校的引领,它以看基础、比发展对学校进行约束性评价,否则就会被当前应试教育、教育内外以及社会上那种强大惯性给推得七零八落。山东省推行素质教育时,采取了很多行政措施,减轻学生多余的课业负担。济南市按照统一步骤,进行了严厉管理和积极引导,引导学校找到工作的起点和边界,定位目标,以此营造人人都能成功的氛围,校校都能找到实现价值的本我。通过两年多的评价,现在已经看到些许可喜的变化。
第二,全员育人。
对教师的评价。考核教师是定量的,但是考核学生是定性的,这样就增强了专业教师与班主任配合的责任意识。在教学中注重德育与智育,提高教育的育人工作责任感和工作水平,促进开齐开全课程,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第三,面向全体学生。
对学校评价。山东省有一个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一次性合格率低于85%不能评为先进。这一举措旨在导向素质教育不排斥学业水平,学业水平要融于素质教育之中。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回归,我们还采取促进均衡的手段尽量促进公平。把高中学校80%的录取名额平均分配到学校,让薄弱地区的人接受好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法律规定划片入学;努力地办好每所学校,减少择校的压力;改变支教的机制,选派一些优秀教师到非热点学校去任课,薄弱学校的教师到热点学校教学,这也是一个双向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教育技术人才 篇11
【摘要】江阴中专根据职校生学习行为和心理特征实际,结合地方企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基于积极教育提出了“一体两翼、三维互动”的现代班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积极德育”塑造学生人品,通过“积极教学”训练学生技能,通过“积极实践”拓展学生素质,让学生获得把握幸福人生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代班组长;积极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9-0054-03
【作者简介】周亚娟,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江阴,214400)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潘永惠,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江阴,214400)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
职业教育主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接轨,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出路所在,也是职业学校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江阴中专)秉承“为幸福人生奠基,为企业发展添力”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积极德育”的育人理念,推进和深化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产业升级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一、目标定位
企业的人才需求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层管理人才,如总经理、厂长;第二层次是中层管理者,如车间主任、部门经理;第三层次是基层生产管理者,如班组长、项目经理;第四层次就是面广量大的技术技能操作工人。从培养人才对口的角度看,中高职教育培养的应该是企业需求量大且对企业生产经营起到关键作用的第三、第四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此,江阴中专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现代班组长”潜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即现代班组技术技能人才。[1]其培养规格为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现场作业管理经验,还要有一定的班组现场管理与沟通能力。
二、培养途径
基于积极心理学和多元智能理论,学校将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成长过程有机契合,通过对学生自我成长能力的培养,加深并强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其人品和能力不断提升和完善。[2]进而提出了“一体两翼、三维互动”的现代班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即“现代班组长型”人才目标定位,“两翼”是指“现代班组长型”人才的培养规格:过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良好的人品道德和班组管理能力。“三维”是指“积极德育、积极教学、积极实践”的积极教育策略。
(一)积极德育塑人品
学校通过“文化润德,孝善养德,行为铸德,劳动砺德”等活动使“积极德育”落地生根,同时围绕这些活动开展系部、班级之间的考核、比赛和展示,激发师生参与热情,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文化育德。学校文化育德突出四个主题:一是彰显学校的教育理念,二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三是企业管理文化进入校园,四是宣扬先进师生榜样。在学生学习、实训和生活等主要场所进行了相应的文化布置,校园内到处都有不同主题的宣传板块。定期张贴先进教师和学生的照片,展示榜样风采,形成比学赶超的教育氛围,使每个人既是学习者,又是示范者。
2.行为铸德。学校将日常行为规范作为铸就学生高尚品德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对此进行了分类梳理,每个类别的行为规范对应特定的德育内涵。“卫生打扫、勤工俭学”养成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周行一孝、月施一善”培养学生从孝行善的传统美德,“五米目视、三米问候”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文明礼仪,“励志晨跑、军训化出操”训练学生积极向上和意志坚定的可贵品质,“整洁舍务、集体用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疯狂早读、专心晚修、诚信考试”培养学生热爱学习、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
3.孝善养德。“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是人世间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是人一生中最深刻的亲情,它是人的根、人的本,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美德。学校提倡“行孝扬善、以德为美”,把“空、大”问题“实、小”化,不断营造孝善教育的氛围,通过“周行一孝,月施一善”等活动,把“行孝扬善”变成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行为,让同学们懂得了关爱父母、尊敬长辈,并深切体会到“善孝”的真谛。
4.劳动砺德。学校通过每天早上、中午和午后卫生打扫(日作一扫)、校内外勤工俭学、志愿者劳动、创业教育和技能训练等来传承中华民族爱劳动的传统美德,让学生在就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任务,热爱自己的职业。
(二)积极教学育人才
学校围绕多个重点建设专业构建了“积极教学”体系,通过“优化专业、改革课程、情景教学、多元评价”等质量工程,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激励教师掌握和运用积极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创设情境,通过团队式、体验式、互动式学习,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基于多元发展的思维来评价学生。[3]
1.优化专业。坚持专业围绕产业转,课程设置围绕岗位转,人才培养围绕企业转,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科学设置、规划、建设专业。基于重点建设专业努力打造现代制造、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汽车服务、经管商贸五大专业群,对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模式等专业建设的重点环节加大改革力度,通过专业群、核心专业建设带动、辐射其它专业同步提升。
2.改革课程。基于就业岗位系统设计每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按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按照由简单到综合、由易到难、分级别开发的原则,努力进行“基于岗位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系统化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并科学地将其进行序化和重构,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综合、系统培养。学校各个专业的主要课程都成立了相应的教学团队,按照“基于岗位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的要求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
3.情景教学。教师树立积极的教学观,[4]通过多种途径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努力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工艺单教学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创设仿真教学情境,通过分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比学赶超的学习热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个体潜能和特长,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交流,关注团队集体成果和价值,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综合能力。
4.多元评价。教师树立积极的学生观,用积极的目光来看待学生,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核评价。学校不断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在多个重点专业(核心课程与综合训练项目)进行试点,改革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减少专业人才培养的书面考试评价,突出对不同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能力和应用能力考核。
(三)积极实践绘人生
学校构建了“积极实践”体系,通过“自主管理、社团活动、创业教育、顶岗实习”等形式和活动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与特长,培养良好的兴趣与习惯,较好地适应企业管理,为今后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1.自主管理。参与校园民主管理是培养学生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尽管管理一个班级与管理一个企业班组在对象、内容、强度上有所区别,但在根本的“管理、协调和沟通”的道理上是相通的。基于校系、班级等多个层面,选用各级各类学生干部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校园卫生、宿舍事务、用餐、早锻炼、晚自修、出操和班会等活动,让学生自主策划和协调各项活动,同时通过“干部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担任各类活动负责人。这些举措让许多学生都有机会在参与校园民主管理的过程中,提升了管理意识和能力。
2.社团活动。学校提出“人人都有闪光点,人人都要有作为”的口号,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组织,打破不同年级、专业和系部的界限,组合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通过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帮助学生展现闪光点,培养成就感,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拓展综合素质与能力。各种社团组织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能力与发挥创造力的舞台,让学生不但能开阔眼界,增加人生阅历,还能提高综合素质。很多学生在加入社团后,通过不断的演练和丰富的活动,感觉到自己越来越自信,在为人处事、组织协调、沟通交流等方面进步很大,同时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创业教育。学校形成了“五四四”式创业教育模式,即“五点确定、四个结合、四种机制”。“五点确定”指“定人员、定时间、定程序、定项目、定场所”,“四个结合”指“教学与实践、培训与模拟、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相互结合,“四种机制”指“保障、审核、评价和奖励”四种机制。通过“五四四”式创业教育,不仅传授给学生创业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拓展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和决策能力,并具备较好的战略眼光和情商。
4.顶岗实习。学校构建了“二三四五”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校企双方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合作机制,其具体内容是:“主体二元,企业三进,四级分层,五员共管”。“主体二元”是指在政府和行业的主导下,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学生培养;“企业三进”是指“企业设备进校园,企业专家进校园,企业管理进校园”;“四级分层”即对学生从人文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操行表现等方面进行量化,考评定为四个层次,评定结果作为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岗位的依据;“五员共管”是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模式,“五员”指顶岗实习的班级管理员、校内咨询员、校外辅导员、岗位指导员、企业管理员,其中“两员”来自企业,“两员”来自学校,另“一员”来自企业。通过“二三四五”管理模式,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学生的技能培养和实习管理,形成了“学校安心、学生专心、家长放心、企业称心”的多方共赢局面。
结语
学校通过打造“积极教育”平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积极德育、积极教学、积极实践”中不断成长,融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人格健全、品德修养于一体,让他们在积极教育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管理,形成了可以让他们终身受用的素质。让学生在学校不只是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还能形成健全的人品道德,发展潜能和优点,获得把握幸福人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玉娟.高职教育与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履职素质结构探析[J].职教论坛,2014(2):91-93.
[2]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5):1-5.
[3]Joseph Ciaccio.完全积极的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教育技术人才 篇12
关键词:培养创新人才,现代教育技术,创新能力
当前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上都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明确提出“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 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 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因此, 21世纪教育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造就大批高创新能力的人才。现代教育技术就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目前, 世界各国都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
1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媒体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围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 支持并优化教学, 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也就是说, 现代教育技术有两个基础:第一是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第二是技术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在当前, 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模拟与数字音像技术, 卫星广播电视技术,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 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等。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应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加以选择, 现代教育技术有一个目的, 就是为了促进学习, 因为老师的教, 是为了是学生的学。现代教育技术有两个研究对象, 现代教育技术或教育技术学, 而不是研究教育的方方面面, 研究教育的一般规律的是教育学一级学科,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是研究优化学与教的过程和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有五个具体研究内容或研究范畴, 为了促进学习, 对学与教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其中, 最重要的是教学设计方面, 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框架, 就是教学设计。由此可见, 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落脚点, 是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信息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2 世界各国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
美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克林顿总统自1992年上任后, 一直十分重视发展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1997年, 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批准了一项使学校和图书馆的联网与通讯享受优惠服务的计划, 降价幅度为20%至90%;克林顿总统要求国会在五年内提供20亿美元的特别拨款。同时, 克林顿当局还极力敦促政府各部门发挥教育资源提供者的作用, 如教育部支持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 (ERIC) 建立了一个容纳900个教案的图书馆, 并利用全国性的专家网和数据库来解答教育者提出的问题;甚至许多国家级的实验室也通过联网向中学生开放。尽管如此, 政府部门在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仍然是十分有限的。大量的投资来自于工业界和非赢利机构, 欧洲各国的教育信息化程度各不相同。从1995年起, 欧盟各国先后制订了各自的学校信息化发展计划, 据1997年初公布的资料显示, 英国是世界上唯一在所有小学都配备了计算机的国家, 而且英国中小学的课程设计已经进入互联网, 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欧盟总体的学校连接互联网比例大大落后于美国。在亚洲, 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显示出赶超美欧的强劲势头。新加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可以说是一步登天, 于1996年推出全国教育信息化计划, 拟投资20亿美元使每间教室连通Internet, 做到每2名学生一台微机, 每位教师一台笔记本电脑。我国香港特区政府于1998年拨款26亿港币为每一中小学装备联网计算机教室。香港大学要求9 8年级新生每人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 学生个人仅出资三分之一。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计划也已开始启动。在基础教育方面,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小学开展计算机教育, 到98年底, 全国中小学装机总数近100万台, 配置计算机机房的学校达到6万所, 许多学校在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同时将计算机用于教学。
3 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促成了更有效的教学模式, 从历史上看, 基于不同的媒体技术, 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中可以分为不同的应用模式, 泰勒划分为:通信模式、多媒体模式、远程学习模式和灵活学习模式, 另一种简单的划分方法是分为两种应用模式:广播模式和互动模式。广播模式中, 学习材料是预先准备好的, 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方式提供给学习者。互动模式中, 学生群相对固定。学生与教师通过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常规、持续性交流, 课程开发成本低。今天的年轻人都是与计算机和多媒体一起成长的, 他们更期望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与现实世界的便捷“接口”, 例如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政治学系开发的计算机模拟软件, 在三个星期内让学生扮演政治、商业、媒体组织的领导人, 使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国际政治形式作出判断。在美国的豪夫斯特拉大学法学院开发的关于审判前起诉程序的学习软件中, 学生及导师相互交流, 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学生对课程中身临其境的过程深有体会。只有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后, 互动模式才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目前已经有1000所以上的美国大学和学院以及其他国家———的各种教学机构都提供了网络课程, 许多研究表明这种网上学习对于学生是有效而令人满意的。现代教育技术扩展了高等教育服务。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 利用网络, 特别是Internet, 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 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学生的学习环境虚拟化。教育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 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是利用局域网开展网上教育, 校外模式是指利用广域网进行远程教育。在许多建设了校园网的学校, 如果能够充分开发网络的虚拟教育功能, 就可以做到虚拟教育与实在教育结合, 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贯通, 这是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向整个教育提出了前有未有的挑战, 大学及教师急需重新审视自己的地位, 学会信息化教学及根据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安排教学, 教师的角色由信息的提供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和设计者。
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创新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 首先需要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 确立新的人才观。目前, 信息素 (InformationLiteracy) 开始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信息素养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 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 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的基础。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 必须在教育系统中确立和传播信息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念, 并据此反思和超越现行教育所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和行为方式, 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现代教育技术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4.1现代教育技术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提供了自主化、多样化、合作化的学习环境。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资源, 同时学生在此环境中主动学习,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技能, 即具有了良好的信息素养。4.2现代教育技术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模式, 这些教学模式有效的保证了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教学质量。学生只有通过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学模式, 才能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度报告指出“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 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 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所以现阶段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利用信息技术促成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教育文化革新是必要的, 但不是充分的。在具体的教育文化背景下, 认清教育文化变革的方向, 改变教育观念, 并采取适当的激励性政策来保障教育改革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同样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曾斌.浅析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融合[J].科技与教育, 2008, 5.
[2]艾月霞.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3.
[3]王英杰, 刘宝存.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
[4]杨欢.现代教育技术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