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才

2024-06-09

技术人才(精选12篇)

技术人才 篇1

制药工程是奠定在药学、生物技术、化学和工程学基础上的交叉学科, 是化学工程和制药类的前沿学科领域, 是应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工程学、管理学及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制造药物的实践工程, 是研究药物制造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1,2]。要培养出“厚基础、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宽口径”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 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要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 强调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 我国几千年来的教育传统是:重科学、轻工程;重理论、轻实践;重视逻辑思维、轻视经验的运用和总体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深度和系统性, 忽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在这种传统教育的影响下, 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缺乏已成为用人单位对新毕业大学生的普遍看法。为改变这一状况, 提高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制药工程专业知识, 能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管理、科研开发和市场服务的专门人才, 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实践环节的效果与质量。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计划设置体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制药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有关精神, 结合郑州大学和化工与能源学院关于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重新修订的指导性原则, 培养既懂制药又懂工程同时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体现我们在培养制药工程人才方面的特色, 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与改革, 通过精选、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将医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学术动态引入课程, 建立创新的“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体系。所构建的课程体系, 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学校发展目标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

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学科基础课平台。公共基础平台课主要包括政治、体育、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基础、微积分、线性代数和画法几何及计算机绘图。公共基础平台体现厚基础的特点。学科基础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和跨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平台课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与现代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电工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学科基础课平台体现宽口径的特点。

模块课程分为专业课模块、实践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专业课模块课程主要包括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反应工程及设备、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制药工艺学和药理学。实践模块分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以及课外实践环节五部分。实验主要包括大学物理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化工热力学实验、制药工程仿真实验和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 分别为2周和3周;课程设计包括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和制药工程工艺与设备设计, 制药工程工艺与设备设计替代原版的化工设备设计;课外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实践。不同专业可设置不同模块, 一个专业可有2—3个模块, 每个模块学分大致相当, 让学生自主选择, 体现专业基本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课程群主要由学科选修课 (含学科前沿课) 、跨学科选修课等组成, 主要是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体现创新性。本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药用高分子材料、环境与安全工程概论、制药工程新技术研究进展、创新药物开发过程、GMP、药剂学、遗传学、毒理学等组成;交叉学科选修课主要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 、专外与文献检索、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管理工程、生命科学导论、资源、能源、环境、社会、绿色过程工程导论、工程计算方法及应用软件科技论文写作等。

二、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郑州大学是工科院校, 培养人才的重点是工程应用型人才, 因此, 学校的本科教育紧紧抓住“工程应用型”这个含义, 工程问题是这个专业学生最终面临的问题, 因此, 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实践教学模式, 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尤其注重实践环节的训练,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3,4]。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 充分发挥郑州大学工学学科之优势, 强化学生“三个环节”, 即实验课环节、课程实习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的实践训练。

专业实验:本着加强基础、拓宽口径,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原则, 教师采取与学生平等讨论、切磋交流、协同合作的方式,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验氛围。在专业实验的设置上, 可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一是基础实验。采用教师教、学生做的方式, 实验过程中注意系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是开放性的设计研究型实验。在这个实验室里, 学生是实验的主角, 从实验的设计构思、实验步骤的拟定、实验问题的处理到实验材料的挑选等事无巨细, 均由学生自行做主。这一方面可以集中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 另一方面可为他们将来从事新产品的开发、试制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是利用多媒体仿真技术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实验可以将传统实验加以提高和扩展, 用一些传统实验方法不容易做或做不了的实验, 在仿真实验中轻而易举就能做到, 既训练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又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也可结合工厂部分工段、仿真多媒体课件开展模拟操作实验, 训练学生的工程能力。

专业实习:专业实习突破原有工科或药科学生的实习模式, 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药学实验, 而要突出工科院校的特点, 贴近工业实际, 把制造技术、质量意识、市场竞争、工业安全与法律约束等内容联系起来, 注意发挥传统学科的交叉作用, 充分发挥化学工程的传统特色和生物化工的成果, 围绕重要药用原料、中间体和辅助材料的生产工艺, 以及典型药品的合成与制剂, 带领学生到有特点的药厂参观学习, 了解制药企业的生产实践, 让学生在制药车间感受工业化制药过程, 建立工程制药观念与思想, 提高解决应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题目应具有新颖性, 与医药工业相结合, 解决工业存在的实际问题, 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内外医药研究的新趋势、新工艺、新技术。通过毕业论文, 使学生获得较好的课程设计、药厂设计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 学院先后与开封制药集团公司、开封兴化精细化工厂、开封抗生素厂、河南辅仁药业、安阳利华制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建设了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形成实验室———中试室———校外大中型医药企业车间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基地模式, 从而使学生有了接触制药工业与制药工程技术的良好条件, 学生因此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工业生产过程的操作。“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实训实践, 学生在实习基地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工业实际进行对比, 并对其进行初步应用, 加深了对制药工业与工程的感性认识, 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产学研结合, 极大地改善了本专业的办学条件,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理论实践并重的特色培养模式, 使我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 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了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5]。

实践证明, 只要我们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培养出“厚基础、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宽口径”的制药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为实现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出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知识, 又懂得现代制药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计划设置体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视实践环节, 在实践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手段上进行改革;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课堂教学, 要将工程设计思想融入到教学中, 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制药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许明丽, 赵广荣, 白鹏, 元英进.国外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 2004, (1) .

[2]李华.以教育科研促进制药工程专业课程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6, (9) .

[3]欧阳臻, 宁德刚, 徐卫东, 陈钧.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 2004, (4) .

[4]李华, 胡国勤, 赵蕾等.重视实践环节, 提高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J].药学教育, 2007, (2) .

[5]何荣军, 赵培城, 张建友, 孙培龙.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探讨[J].高教与经济, 2006, (3) .

技术人才 篇2

一、人才基本情况

全县事业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才7694人,其中,从性别结构上看,男性3741人,女性3953人;

从学历层次上看,研究生43人,大学本科4170人,大学专科3048人,中专382人,高中及以下51人;

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的3011人,36-40岁的1018人,41-45岁的983人,46-50岁的1135人,51岁以上的1547人;

从岗位层次上看,高级岗位1228人,中级岗位2672人,初级岗位3585人,其他等级209人;

从技术类别上看,教学人员4755人,卫生人员技术人员1645人,农业技术人员356人,图书馆档案文博人员265人,工程技术人员158人,经济类人员98人,播音艺术体育人员36人,政工人员381人。

全县共有各级各工种技能人才20333人,其中,从性别结构上看,男性11130人,女性9203人;

从职级结构上看,高级及以上人才798人,占人才总量的3.9%,中级人才4335人,占人才总量的21.3%,初级人才15200人,占人才总量的74.8%。

二、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一)高质量充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是改革招考程序,将公招笔试纳入全省统考,由省人社厅统一出题制卷,根据市考试中心统一安排,与雁江、安岳同步进行笔试考试。二是进入面试环节后,摒弃过去在本县考官库随机抽选面试官的做法,全部从外区县专家库随机抽取。所有环节均在纪委监察委的严密监管之下,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发生徇私舞弊的可能,保证招聘公开公平公正。三是严把“入口三关”,资格复审关,不符合招考公告要求的考生,一律取消资格;

政审关,会同用人单位和主管部门开展实地走访、座谈,全面了解考生情况并核实考生各种信息真伪;

档案审查关,选派熟悉档案审查的工作人员,对考生档案进行严格审查确认,对档案材料缺失的考生及时告知,限时补齐,对逾期不补的考生取消进入下一环节资格。我县2016年公开招聘事业人员255人,其中考核招聘急需紧缺人才35人;

2017年公开招聘事业人员358人,其中考核招聘急需紧缺人才38人;

2018年公开招聘事业人员365人,其中考核招聘急需紧缺人才54人;

2019年公开招聘事业人员235人,其中考核招聘急需紧缺人才25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者4人;

2020年计划公开招聘事业人员249人,其中考核招聘急需紧缺人才34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二)高标准加强专技技能人才培养。一是严格执行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和公需科目继续教育内容登记制度,将每年继续教育学时在往年80个学时的基础上增加到90个学时,并将是否完成继续教育的内容作为考核、职称评审、职务聘任、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达到全覆盖。二是实施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对政治素质好、学术造诣深、科研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科技成果突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并推送到省、市参加学术技术带头人评选。2019年我县卫健系统夏明、教育系统杨盛目获得第五批市学术技术带头人荣誉称号。三是根据市场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形成了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体,以创业培训与高技能人才培训为补充,覆盖城乡的多方向、多专业培训的格局。2016年至今,通过培训学校集中授课、操作训练和学员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4020人次,创业培训2154人次,品牌培训1580人次,开展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等级考试4次,评定各类初、中、高级及技师112人次,推选我县技能人才参加省、市举办的技能人才大赛4次,获得大赛表彰奖励5人次,组织开展各类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培训,培训贫困人员1348人次,为促进创业就业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高强度激发技术技能人才干事创业。一是继续贯彻落实《省人社厅、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岗位设置和聘用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政策,进一步提高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的人数,2016年以来,我县享受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的教师总人数达到1258人。二是进一步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激发干事创业热情,提高乡镇事业单位岗位高级比例,将乡镇专业技术岗位由高中初级0.5:3:6.5的比例上调至1:3:6,全县共增加副高级岗位40个,有效缓解基层一线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因受岗位限制而不能聘到相应岗位的矛盾。三是中级职称评审工作职能下放到县级以后,我县结合实际情况,多番调研,制定出适合我县中级职称评审工作方案,并率先在具备条件的教育、农业、文博图艺、档案、工程(除建筑外)等系列进行试点,近年来指导各系列评审委员会评审中级职称1060人次,其中2016年246人次,2017年271人次,2018年244人次,2019年299人次。四是结合中心职能职责,扎实做好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工作。会同各乡镇(街道)、县级相关部门(单位)开展农民工服务平台信息建设,精准掌握农民工信息,做好优秀农民工走访慰问和人才回引工作。积极建成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4个、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1个、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园1个,开发优秀创业项目125个,吸引返乡农民工入驻创业。积极完善返乡农民工创业优惠政策,营造相对宽松的经营环境。对农民工返乡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优先安排用地指标;

在支持经营主体提档升级、品牌创建、订单农业、流转土地、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实行财政奖补。投入1050万元设立创业担保贷款基金,专项用于农民工等群体创业扶持、创业奖励、创业担保和财政贴息补助,累计为85名返乡农民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84.5万元,有效破解创业资金瓶颈。2019年我县获得省返乡下乡创业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2020年获得省去冬今春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返乡创业方面)先进县荣誉称号。

(四)高标准搭建就业创业平台。一是以县就业训练中心为基础,有效的依托我县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紧紧围绕“政府引导、部门监管、强化培训、群众受益”的原则,强化对培训过程的质量监管和对培训结果的综合评估,提高培训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了技能人才的就业竞争力。2016年至今,累计开展职业资格鉴定1600余人,进一步提高了技能人才就业竞争力。组织开展了“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等现场招聘活动,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4000余个,为63000余人次提供求职咨询,达成基本就业意向6000余人。二是充分利用“创业”等app,大力开展就业宣传活动,鼓励和引导适龄技能人才适时动态了解就业创业有关政策信息,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扶持创业政策,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截止目前,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51人3012.5万元,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136人,拨付创业补贴136万元,有效帮助其破解创新创业资金瓶颈。三是充分运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对县域返乡创业农民工、创新创业大学生等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政策咨询等孵化服务。截至目前,已孵化创业成功135人,其中:高校毕业生10人;

园区入驻创业创新及转型电商企业23家,其中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5户;

建成乡镇(村)电商服务站225个,提供就业岗位380余个,吸纳高校毕业生35人就业。

三、存在问题

五年来,尽管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群众的期盼、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是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我县区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竞争力显然不能与其他县(市)相比,提供不了与之相比更优厚的待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导致很多人才辞职或者调离我县,引进和流失人才比例严重失衡。

二是技能人才培训内生动力不足。目前,大多数有技术的专门性人员属于“跟师学习”,未进行系统的专门性培训,且大多此类人员因为政策和市场需求,才前来申办相关工种的从业资格证,主动申办相关从业资格证书的人群较少。

三是人才培训层次低。目前,我县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公需科目由省厅安排部署,专业科目培训由用人单位统筹安排,但由于个别单位重视程度不够,仍有培训不及时、层次低等情况。我县各类技能人才培训一般是为期1个月内的短期培训,培训时间较短,加之指导教师大多是培训机构从外地聘请的教师,实际操作时间少,开设的专业方面,我县技能培训内容主要以厨师、家政、电器维修等为主,高端技术方面培训较少,培训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下步打算

(一)专业技术人才方面。一是切实做好全县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工作。注重单位推荐,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积极探索“破格晋升”、“低职高聘“等办法,继续为我县企事业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定、职务岗位聘任上提供优惠和照顾政策,最大限度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用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环境留住人才。二是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采取考核招聘、选调等方式,力争在机械制造、建筑工程、信息、生物技术、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我县经济重点领域和教育、卫生、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扩大人才队伍规模,使急需紧缺人才基本得到满足。同时加大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高级职称以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稳定现有高层次人才队伍。

严雪怡论技术人才与技术教育 篇3

徐国庆,1971年10月生,江西高安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课程理论与开发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开发、职业教师教育。已在《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50多篇,主要学术著作有《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职业教育课程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职业教育原理》等,研究成果在国内有着广泛影响。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

严雪怡是我国著名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践家和思想家。他不仅有着长期的办学实践经验,而且通过对实践的理性思考,形成了丰富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而对技术人才和技术教育的论述是其职业技术教育思想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忽视技术教育的倾向,其原因是人们对技术人才独特性认识的模糊。严雪怡作为一位90高龄的老学者,敏锐地意识到了技术教育缺失将给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带来的严重后果,因而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其研究成果除少量公开发表外,多数体现在“上海职教论坛”会员相互之间的通信中。作为其成员之一,笔者有幸一直研读这些通信,受益匪浅。

一、严雪怡的技术人才与技术教育思想内涵

严雪怡技术人才与技术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是:(1)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有着重要区别。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操作型人才,而技术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技术型人才。(2)二者区分的依据是技术型人才相对于技能型人才的独立性。技能型人才的主要职业活动是设备操作,而技术型人才的主要职业活动是任务的维护、维修与工艺设计,他是把工程师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实际生产的中间型人才。(3)我们应明确对两类人才、两类教育作出区分,确立技术教育的独立地位,大力发展技术教育。

这一思想是“上海职教论坛”多数会员的持论,而尤以严雪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为深。这一系列论点的提出有着很强的现实背景,那就是当“职业教育”概念日益流行并取代了“职业技术教育”时,人们几乎开始忘记了技术教育。一些决策者甚至学者几乎开始不知道技术教育的存在,以至一味地把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在技能训练,在一些课程改革中理论知识的教学被大大削弱。当我们只有职业教育概念时,这一倾向是很容易发生的。事实上技术教育概念的缺失已使得高职教育的定位产生了极大的迷惘,职业院校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过于重视操作设备的建设,而忽视了认识与理解层面教学资源的建设,有些地区甚至极端化到只知盲目地建设所谓生产性实训基地,大量的办学经费被投入进去。

在这一理论展开的逻辑路径上,出发点是技术人才的职业活动特点、知识和能力结构特点,进而推演到技术型人才及其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对技术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深入论述。严雪怡反复强调在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如他以数控维修能力培养为例,认为如果从经验入手,以若干常见故障的典型经验作为案例,从实践中学习维修方法,也是可能的,犹如没有学过高深理论的赤脚医生治病一样,可以治疗一些常见疾病,但如果遇上疑难杂症,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就无能为力了。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突出强调基于其对理论技术的理解。

二、严雪怡探索技术人才与技术教育的科学精神

严雪怡对技术人才与技术教育的论述,不仅产生了大量值得深入体会的思想与精神成果,而且充分体现了其执着的学术精神与严谨的学术规范。他经常说,要“再进一步探讨”,尽管他的许多思考与当前许多主流观点并不一致,但他决不随便找依据,轻易下结论,而是始终小心求证,这与当前许多研究者总是轻易下判断的浮躁之风形成鲜明对比。

其严谨的学术规范还充分体现在研究方法上。作为已年近90高龄的老学者,他自然不可能有精力深入企业一线对技术人员的职业活动进行调研,但他能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获得可资利用的实证资源,以获得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并为观点提供有力证据。比如李斌等杰出技师便是其分析的重要对象。通过与他们的深入交谈,他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分析资料。“神六”上天,他立即搜集到了“神六”生产过程中的资料,并对其技术人员的工作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技术人才与技术教育的关注,已几乎占据了严老思维的绝大部分空间,唯有如此,他才能对周围信息如此敏感。

同时他还非常注意用数据来支持观点。比如在论述人才的合理结构问题时,他曾引用了1980年在美国访问时所获得的数据。到Ohio州,他听到按人才类型区分的结构比例,大体是: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合占11%,技术型人才占15%,技术工人和半技术工人合占70%,无技术工人占4%。他认为Ohio州是一个中等发达的州,美国全国人才结构比例可能大致与此接近。而美国在1946年才举办技术教育(在这之前有少量技术培训),短短34年,技术型人才人数已经超过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的总和,以此说明其技术教育发展之快。

三、严雪怡探索技术人才与技术教育的时代价值

当前仍未结束的这场国际性的金融危机,再次掀起了一个讨论多年的话题,那就是要促进产业升级,即发展技术密集型经济,其本质是把经济发展从对无法控制的自然力量的依赖转向对可控制的人的智慧的依赖。它不仅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而且可以使我们获得经济发展的确定感。经验表明,只要真正依靠技术,即使是自然环境恶劣的国家或地区同样可以获得高度发达的经济;而粗放型经济即使以大量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也难以达到很高的水平。对于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的我国来说,要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总体经济水平,不得不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这一转换。

当然,这已是常识。问题是对于什么是技术我们理解得似乎并不深刻,而对技术的误解正严重阻碍我们对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尽管我们也曾拥有辉煌的四大发明,但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基本上是舶来品。要彻底理解西方技术文化并非易事,上世纪80年代震耳欲聋的“科学的春天”则转移了我们的视线,抑制了我们对技术本质的探索。比较明显的误解有两个:(1)用科学代替技术。简单地把技术看作为科学应用的产物、附属品,更有甚者认为科学就是技术,从而看不到技术相对于科学的独立性,看不到技术区别于科学的特性。(2)认为能够完全通过机器、程序来负载技术知识,只要采用同样的设备,设置好了参数,就可以生产出同样质量的产品,从而把人在技术体系中的地位降到了最低点。

这两种观点都严重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从而影响到了对现代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乃至经济的发展。因为按照前一种观点,既然技术只不过是科学的附属产物,那么国家应当重点发展科学教育,而就是在职业教育内部,课程内容也应当侧重于科学理论。按照后一种观点,即使承认技术体系有它自己的逻辑和特性,但由于人在现代技术体系中的位置已越来越不重要,因此利用现代技术就是要把主要资金投入到购买设备,而不是人的教育。

现代技术发明的确需要利用科学成果,但“利用”本身是个十分复杂的创造过程。科学主要是个符号体系,技术主要是个活动体系,它们有着不同的逻辑与特性。而无论机器和程序如何完美,它绝无法取代人在技术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事实上,目前西方许多企业仍然非常看重一种被称为“技术诀窍”的技术知识,犹如企业非常看重产品的品牌一样。在许多情况下,他们认为“技术诀窍”的价值远高于产品品牌,这是因为产品的设计常常可以被仿造和窃取,要盗取“技术诀窍”却不那么容易。所以,许多西方企业视“技术诀窍”为绝密,很少申请专利,更不外传,这或许就是其百年不倒的秘诀。同时我们也常看到,同样的材料,同样的设备,其产品却存在很大差别。这是为什么?美国人做过一个实验,集中20位不同国家的工人,发给同样的模具,打造同样尺寸的铜砖,这项工作不需要任何技术,其“机械”程度也远高于现代技术。然而20个人打造出来的结果还是不一样的,还是有高低之分,还是有不同的审美趋向。如此看来,人仍然是现代技术体系的核心要素。

安防行业呼吁专业技术人才 篇4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类犯罪手段也越来越专业化,受国际恐怖势力的影响,我国社会治安形势也日趋严峻。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各级政府对安全防范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安全防范意识正在日益提高。新形势的发展为安防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根据有关统计,我国安防行业近年来一直都以百分之十以上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每年新建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都数以万计,几年前行业年总产值已经超过五百亿。目前已建有一百多万个各类风险等级的安防系统,每年预防和破获各类案件上万多起,极大地保障了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我国的安全防范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开发、生产、集成、报警运营等完整的产业链,从业人员也达百万之多。安全技术防范是社会公共安全防范体系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大分支,它涉及到入侵报警、电子巡更、电视监控、出入口控制、楼宇可视对讲等诸多高技术领域,随着安全防范行业快速发展,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也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以每年5~10%以上的增长率不断加入到本职业中来,同时对目前的从业人员也迫切需要进行规范和淘汰,改变目前的职业现状,不断提高这个专业队伍的业务素质,提高我国安全防范系统建设和运行质量,满足社会与人们安全需求。

为解决安防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在公安大专院校开设的安全防范理论、安全技术防范管理、城市建设与社区安全防范、安全检测、安防专业技术等专业的基础上,全国各地有条件的院校纷纷开设了安全防范专业。在公安大专院校为安全防范行业大批培养了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基础上,又为安防行业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但是由于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安防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人才需求的矛盾仍然存在。这就需要在进一步开发院校资源的基础上,围绕劳动保障部已经制定的与安防行业配套的《智能楼宇管理员》和《安全防范系统安装维护员》职业岗位,充分利用、动员社会各类资源大力开展安防职业资格培训工作。

目前一些地方机构和安防企业大都通过开展技术讲座或非系统的短期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最基本需要,但是许多安防系统集成企业规模较小,无能力对其进行系统地安防专业职业培训,大部分从业人员单凭自己自学和经验的积累,缺乏社会安全管理和专业技术的规范化、系统化职业培训,而又从事着高风险的安防系统设计,面对国家主管部门日趋严格的监管和专业技术发展,他们的技能水平显现出严重的不适应性。

培养技术人才 篇5

社会在日新月异中繁华,企业在竞争中方显长远发展的实力,在发展中创新技术,这就会对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知识技能结构已难以满足工作的要求。为此,无论是从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还是企业长远发展,大力培养技能型员工都应作为企业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

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创新,新设备的投入,却缺乏技能型人才。单从焊机的发展由过去单一的焊条电弧焊(酸性、碱性焊条),发展到管道自动焊、半自动焊工艺。焊条电弧焊也由结507焊条单一品种全位置施焊发展为纤维素焊条立向下焊等高效焊接施工工艺。改变了普通焊条立向上焊的传统工艺方法,将原水平固定管状对接全位置运条操作法,改变为类似平焊运条法的下向焊,即由12点位置起弧焊至管口下部6点位置结束,提高熔数效率1~3倍,如此高效的工艺方法得需要我们用知识技术驾驭它,懂得焊接技术却不懂得焊材需要匹配的焊机或者工作的中出现断弧,熄弧,粘连情况的原因,因此公司必须要求每一个员工都必须由传统的简单操作的劳动密集型向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型转变,打造一个技术高、适应性强、个性化、专业化的劳动技术机组,来应对竞争社会的残酷淘汰。生活方式的演变和处世态度的起落,刺激着我们做出过激的行为,这对对员工的素质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必须与时俱进,迅速跟上形势,实现由一般的劳动操作向知识型技能型的操作转变。企业不但是良好的经济组织,而且是一个良好的学习组织。这种学习型组织不应搞针对性的培训而应建设普遍学习型和培养大批量知识型技能型员工为目的,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每个人都需要具备创业、解决问题和自我创新的技能。当前,为提高生产效率,加快企业发展,企业大量引进先进设备,使员工的工作性质从以体力操作劳动为主转向以知识、信息处理及脑力劳动为主;工作范围也在不断拓宽,专业间业务交叉,人员间的多方面的协作,也更需要员工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企业劳动组织的变革,要求员工必须学习过度到知识型技能型人才领域。在技能人才领域中击溃民营建设企业,他们虽然竞争实力不

行,但是竞争手段灵活,由于竞争,项目利润空间受到挤压,给我们加强管理、控制成本、提升效益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新的挑战总是让我们应接不暇,员工的待遇问题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忠诚事业的念头,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的员工消极对待工作,有的选择在家创业,有的干脆转到分包的队伍,同种工作条件下,谈钱不伤感情,希望能制定定有效的经济责任制挽留精英。

培养员工,吸收人才,留住骨干,技能是指运用知识和经验去完成某一活动的行为能力,一般表现为实际的操作技术。技能是实践训练的结果。企业一般把熟练掌握一定操作技能的人员统称为技能型人才,把掌握一定技术能力或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的熟练工人称为技术工人,而技术工人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在基层班组中占有很大比例,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工人相比,除了具备更丰富的生产操作经验和事故处理能力,能独立解决有一定难度的生产技术问题,还要能够组织或作为骨干积极开展班组技术革新活动。技能型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之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机组管理人员注重挖掘和培养特殊人才,要在原来的基础之上给他们填补知识的空缺。

首先强化理论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员工技能培训中最基础又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理论上首先弄懂,才有实际操作技能提高的基础。因此,搞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技能型员工基本素质的提高,对员工在今后实际生产活动中运用理论,对实际技能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培养技能型员工要结合不同机组所担负的公司生产任务及自身特点,找准切入点,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杜绝形式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长计划、短安排,有序推进,把着力点放在提升员工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上。抓好岗位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是员工完成实际任务的能力,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这是一项既需要细心耐心,又必须严密组织的系统工程。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公司培训部门应对所有技能性岗位展开培训需求调查,认真分析分类,力争做到技能岗位员工的操作能力、技术水平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有较清楚全面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制定企业员工系统的培训计划。充分

发挥技术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机组里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要充分利用导师带徒这一机制,为进入班组的新员工选配技术过硬、素质优秀的技术骨干做师傅。通过一对一培训,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为了使新员工尽快掌握工作技术。

加强班组内部员工之间及班组之间的学习交流。班组每个人经历不一样,技能熟练程度也不一样,生产技能的提高需要借助于互相交流学习。同时,机组与机组之间,由于具体负责的工作内容不同,但往往又互有关联,因此在抓好日常生产的同时,可以在机组间开展同创共建活动。首先,要抓好同类机组的互动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同类机组的先进经验,邀请别人挑毛病,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其次,也要抓好不同类型的班组互相学习活动,通过组织员工到这些机组的学习,了解相关技术知识,掌握不同类型机组的需求,激励大家不断提高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员工对制约生产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学习改善,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生产作业现场和设备改善创新是机组的重要工作,哪个工艺环节和操作流程可以改进?哪个设备可以采取什么方法予以改造?哪些方法可以节省材料和能源?怎么做才可以提高功效更好地保证生产?这些应成为机组每个成员在工作中经常思考的问题。员工们围绕自己的岗位、作业现场开展改善活动,在探讨中获得技术的升级。对外招收技术型人才,对内安抚经验丰富的骨干。如今社会的极速发展,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在不停改善的师资和先进实验设备中茁壮成长,对于一些数自化和和精密的仪器他们接触过,敢想敢干,善于结合各科知识分析问题,在钻研中力求创新,在创新中得到升华;把他们纳入旗下无形之中消弱了竞争对手的实力,为自己在竞争的环境下多了份胜算,胜算的同时更有把握才会有优势,对于骨干人才久经百战已不愿意背进离乡,疏远着应该和谐的的家庭生活,如果我们可以对生活条件做稍微的改善,保证他们可以有十分之一的时间陪在家人旁边,因为社会在变,观念在变,人不得不变,百变离不了追求幸福的初衷,虽然不能达到十全十美,也应该让他们有享受的权利,站在他们的立场适当的在工程上设立专门的探访制度,探访期间的吃住公司和个人均分,达到报销百分比,这样也不至于让我们更多技术型人才越走越远。

打造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 篇6

本期培训师资雄厚,特邀北京服装学院名师出山,其中包括現任北京服装学院设计艺术学科带头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刘瑞璞;现任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王永进;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邱佩娜以及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娟等专业最强、声誉极高的国内顶级制版技术专家现场授课,确保培训质量。对于专业或非专业的服装从业人员及爱好者都是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学习期满,将由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联合颁发结业证书,参加考试合格者,可获取服装制作师职业资格证书 。

详情可咨询:13911313889(李老师)

18601083727(何老师)

技术人才 篇7

一、构建专业技术协会的必要性

专业技术协会通过开展专业技术交流、研讨、培训、攻关和协作等, 充分发挥技术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实现经验复制和技术提升, 构建协作高效的专业化团队。

一是钻井施工现场远离驻地, 独立作战能力强, 各类人才的经验积累、理论提升、技术创新仍然以自我摸索、自我学习为主。构建专业技术协会可以有目的、有方向的针对性培养和引导, 加速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步伐。

二是受钻井工作倒班制度制约, 不同班组同一专业和同一班组不同专业技术人员之间, 缺乏有效的交流载体和平台。构建专业技术协会, 有助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经验交流和技术水平提升。

三是专业技术人才所从事的专业、岗位工作特点、工作环境上都不尽相同, 一般由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管理考核, 评判标准难免笼统单一。构建专业技术协会, 可以很好的体现个体差异, 避免考核结果偏差, 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高级专家队伍在人才培养和经验传递方面作用的发挥缺乏有效载体。构建专业技术协会, 通过“导师带徒”充分调动师和徒的主动性, 使各专业骨干力量、后备力量人才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1]。

二、构建专业技术协会

专业技术协会是由钻井工程、泥浆工艺、固井工程、地质工程、信息工程等专业的技术人员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 是一个非营利性机构。

1. 协会的人员构成

协会根据企业生产施工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划要求, 由各相应业务主管部门牵头, 将专业技术人员按专业分别吸纳到协会中, 并按照钻井工程、泥浆工艺、固井工程、地质工程、信息工程等专业门类, 分别成立各自的专业技术协会。企业内部所有能够积极参加本协会开展各项活动的各专业技术人员, 经申请、登记和理事会批准, 均可成为专业技术协会会员[2]。

2. 协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专业技术协会成立之初, 应建立《企业专业技术协会章程》, 规定协会会员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章程需对活动的组织形式、组织人员职责, 经费使用、会议制度等做出明确规定, 各专业委员会及业务主管部门结合本专业特点, 在协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充实和细化人才考评量化标准[3]。

3. 协会工作的开展

协会利用企业办公系统建立技术信息交流平台, 进行问题交流探讨, 总结施工中的经验、教训, 并以论文、信息等形式进行交流, 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和预防事故的目的;各专业根据需要, 针对技术方面的问题不定期进行活动, 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 总结季度工作, 并将总结上报协会, 协会每年召开一到两次会议, 围绕全年工作, 提出问题、共同研讨。

4. 专业考评

专业技术协会组织考评, 专业相同, 标准统一, 可比性强, 考评结果更加公平、科学。专业技术协会负责对专业技术人才, 从业务技术角度, 对其理论水平、科研能力、业务能力、工作绩效、专业成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考评, 并在职称评审、岗位竞聘、年终考核、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中提供专业组评价意见。

三、专业技术协会取得的成效

经过构建专业技术协会的实践, 凝聚了各专业的技术人员, 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标准, 促进了专业技术的交流, 达到了培育人才的目的。

1. 搭建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在专业技术协会中, 定期组织的技术研讨会、事故案例分析会等, 在交流中实现了知识共享、经验复制, 提升了业务素质。协会内部倡导自由式研讨, 初步实现了职能归位全面推进、员工素质快速提升、生产效能稳步提高的预期效果。专业技术人员跨班组参与生产施工技术难题的解决, 为生产施工提供了保障;建立了由专业技术协会负责课题研究, 个人分工负责共同完成的科研和创新模式, 加快了成果的产出速度和质量, 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保证了技术人员生产经验积累的连续性, 促进了技术人员的快速成长。

2. 引导了职业发展, 促进了专业成才

协会实施分类培养, 人才队伍分层配置、分层培养模式在专业技术协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专家队伍的顶端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交流、考核, 清楚地认识到所从事专业应该具备的素质、技能、成长模式和发展方向, 减少工作的盲目性。专业技术协会掌握了适应本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进步的规律和特征, 集中反映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诉求, 开展职业生涯指导, 明确个人成长的道路, 拓宽职业发展道路[4]。

3. 构建了科学、公平、准确的专业评价机制

专业技术协会从业务技术角度, 对专业技术人才科研能力、业务能力、工作绩效、专业成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考评;根据专业发展趋势, 结合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适时地组织本专业的学术交流会、专业成果发布会等, 从专业技术上提升和鞭策人才。专业考评, 让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同行竞争交流, 使他们在比较中找准了自己在专业技术领域的位置, 看到了业务上的差距和努力方向, 取长补短, 公平竞争, 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企业内部营造了悟专业、搞创新、重实绩的良好氛围。

四、结论

专业技术协会为企业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后备力量提供了平台, 有助于认清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为今后进一步规划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依据。

摘要:专业技术人才是推动石油行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专业技术协会是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客观地分析了目前石油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成长存在的难题, 提出构建专业技术协会的实施方案, 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技术协会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企业,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晓耘;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企业发展提供优势人力资源[J];石油教育;2011年03期.

[2]程秀萍;浅谈科协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作为[J];现代物业 (中旬刊) ;2012年09期.

[3]李军, 李新英;浅议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J];决策探索 (下半月) ;2009年02期.

论计量技术人才的培养 篇8

一、培养高素质的计量人才

计量工作是一项要求精准的检测工作, 检测对象通常为各类仪器仪表, 测量的准确与否关系重大。如医疗设备的计量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精密仪器的准确计量关系到各行各业的科研、生产, 甚至关系到卫星上天。因此, 对计量人员的素质应作以下几方面培养: (1) 需要培养计量人员强烈的责任心, 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目前, 有些计量检定人员工作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存在漏检或不检的情况。 (2) 需要培养计量人员耐心和细心, 计量工作是一份非常细致的工作, 一个不起眼的小失误都可能造成很大的测量误差, 仪器上一个小污点可能引起整个测量系统的失常, 计量人员应养成干净整洁、细致周到的品格。而仪器的检测需要反复多次测量, 甚至需用很多方法的比对验证, 更需要有耐心。 (3) 需要培养计量人员公正无私的坚定立场, 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品德素养。计量人员需要有良好道德素养, 秉公办事、依法检测, 出具公正准确的数据和报告。不为物欲所惑, 不为权势所屈, 不为利害所移, 始终保持严谨的科学精神。

二、提高计量人员的整体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

一名优秀的计量人员应该全面了解掌握计量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基础知识。熟悉本行业各种技术规范, 如:《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计量标准考核规范》、《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等等常用的技术规范。理解并熟练应用本专业的计量检定规程, 检测、校准规范, 参加本专业的规程研讨会, 争取更多机会向国家级的行业专家学习, 了解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动态。钻研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掌握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现在, 仪器正在逐步走向智能化、多学科综合化, 一台仪器有时是多学科的综合体, 因此, 对计量人员的要求正向着更高的水平迈进。在积累足够的理论基础之后, 可着手编写检定、检测、校准规范, 编写核查方法、操作规程、建标报告等技术文件, 还可参与各种科研项目的研究, 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单位应定期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请高水平专家来指导, 技术人员也可以相互进行切磋、相互学习, 从而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培训机制。总之, 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和综合知识信息是合格计量人才的基本功底。

三、提高计量人员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

计量是门实践学科, 只有强大的理论武装还不够, 还需要活学活用到实际工作中。从标准器到配套设备, 从标准物质到现场检测, 都需要我们了解其性能、使用方法、调试保养及检测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计量检测看起来是按照标准来检测, 像是照方抓药, 其实不然。影响检测准确度的因素非常多, 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排除各种干扰因素, 提高计量检测的准确度, 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动手能力。计量人员要在大量的检定校准实践工作中锻炼自己, 不断总结实际经验, 参加各种比对及考核工作, 积极到工厂或科研院所等一线检测、校准工作场所开阔眼界, 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成长为一名社会需要的计量人才。

四、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动漫技术人才培养研究 篇9

动漫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被很多发达国家称为“无烟”重工业。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鼓励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包括动漫在内的数字内容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我国动漫产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 产业规模迅速膨胀, 并向国家大力倡导的动画“原创”作品的创意策划和生产制作大国的目标大步迈进。

任何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成长过程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动漫产业也同样问题多多, 如产业规划不成熟、资金吸引力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产业链不完整、原创产品稀缺、企业急功近利、人才结构不完整等问题一直存在, 但在业内大家还是共识到真正制约我国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创意型动漫人才严重不足!此类人才的严重匮乏, 已经成为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 直接抑制了动漫游戏行业从“制造”转为“创造”战略步骤的实施。谈到人才问题, 也就自然离不开教育问题。

2 现阶段人才培养的问题

动漫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由学校系统全面的承担, 还包括企业的就业培训。现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学校的教育和企业的需求不能接轨, 而企业的短期功利式培训又很难培养创造性的高端人才。这种矛盾发展的后果可能会使整个行业只能停留在加工制造业, 而不能真正成为创意型产业。

2.1 高校人才培养的缺失

当动漫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时, 我国上千所大学也相继开办了动画、漫画、游戏等相关专业, 旨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动漫人才, 填补市场需求空白。无可否认, 高等学校的这一举动的出发点是值得赞赏的, 然而, 由于传统高等教育自身的育人体制问题产生了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的局限。过度注重理论知识, 或脱离企业实际需求而偏重于软件应用的培养, 忽略了实际开发与工作创新的培养问题, 导致高校与企业严重脱节。这其中不乏一些缺乏师资力量, 没有明确的培养计划, 认为只要买几台电脑交几种软件就可以招生的“误人子弟”学校。所以, 尽管每年有数万名毕业生投入到社会中来, 但符合企业需求的创意创新型人才却凤毛麟角。

2.2 企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无奈

不少企业为了公司本身发展不得不担任起人才培养这一角色, 花时间对新进员工进行企业岗位要求的相关培训, 新进员工不但不能给公司带来效益, 相反的, 还得让公司花人力、财力去培训。可见, 企业的培训只是权宜之计。毕业生如何迈过“经验”这道槛顺利进入企业中?毕业生如何最快为企业带来效益?选择具有实力的职业教育机构也是一种选择, 尤其是选择具备研发和生产能力的综合型职业培训机构。因为, 企业模式化的职业培训一般培训周期比较适中, 内容更新跟得上先进技术的变化, 针对性较强, 实战性也较强, 所以, 职业教育机构所培训出来的学生更符合企业实际所需, 也能更快带动企业的发展。然而, 职业教育机构也有自身的不足, 如在基础知识教育方面、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等都不可与高等院校相比, 发展成为高端人才的几率不大。

3 建立科学长效的培养体系

3.1 明确培养体系的目标定位

高校在建立培养计划时, 往往看到著名学校是怎么做的我就怎么做。动漫技术人才包括剧作、编导、创作人才、制作方面的人才和管理、策划方面的人才, 以及中国动漫研究领域的研究人才等。每所高校应认清自己的优势去培养相关的人才, 比如说有的学校计算机比较好, 你不一定要拼创作人才和导演, 培养动漫软件开发人才也是很好的思路。

3.2 重视基础课

针对动漫技术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美术专业的学生, 一定要重视绘画基础课。动画的前期设计到原动画各个环节, 无不要求扎实的造型能力。对于人体结构的理解和线条的绘制功底, 需要经过长期刻苦的锻炼。

速写课程应作为重点课程加以设计。在数分钟内, 速写人体动态和外貌特征。要求学生对所画人物的人体结构、人体动态准确。迅速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 加以漫画式的线条表现。还可组织学生到公园写生各种不同人物的动态。

对于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整个培养计划, “会画画”的人才会在以后的就业选择上有更大的空间。

3.3 高年级细分专业方向

以四年制的学制为例, 到三年级时科学的细分专业方向对培养专业人才有很大的帮助。这样才能为培养高端的创意性人才提供可能。动画的技术种类很多, 有二维、三维、影视后期等不同方向, 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 每个学生虽然学到了更多的技能, 但是学时有限, 学到的皮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3.4 培养模式的探索

综合分析我国各种教育模式的优劣势, 就目前来说, 最佳的解决办法是将项目化教学真正融合到大学教育的后期阶段。在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院校更加强调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并结合自身特色开设了大量实践课程。某职业技术学院动漫系主任介绍了他们学校“工作室”的特色教学方式———选拔比较优秀的学生, 采用导师指导的方式, 进行虚拟项目锻炼和学校实际项目的应用, “以任务为导向, 以项目作驱动”, 所有学生分成小组, 自己进行调研、设计方案, 动手制作。

将人才培养真正融合到产业链中, 根据企业需求, 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 建立校企教育联盟, 促进人才教育与企业结合、与市场结合, 进行人力资源企业化实践是目前国内针对大学生与社会接轨更有效的方法。通过整合高校教育及职业教育双方的优势, 制定专科教育“2+1模式”、本科教育“3+1模式”, 将大学最后一年定位于基于企业人才需求的教育模式, 实行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思路, 顺应创意产业、动漫产业的时代发展趋势, 真正意义上让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企业资源结合在一起, 让大学生们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符合动漫游戏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3.5 软实力的培养

软实力, 即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精神。这点需要加入到培养的系统中。

培养的方法可以在项目化教学中对学生分工分组完成小短片, 让学生体味成功的喜悦, 也可组织学生野外拓展训练。总之, 软实力的培养不应被忽略, 应贯穿才人学习和职业生涯。

4 动漫技术人才的评价标准

动漫行业作为创意产业的一部分, 也应建立相应的人才的评价标准。人才也是一个较难准确界定的概念, 它的评价标准不可能是一个。

评价的标准首先必须制定全国权威的《动漫人才技术等级证书》, 可分为初中高级。该证书由文化主管部门发行, 从各方面全面规定从业者的技术水平。

学生可以参加各级各类动漫比赛。获得奖项说明了该人才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潜力。

企业也可以制定某项技术岗位相关的评价标准。

结束语

2006年中国动漫游戏产业的总规模是6.3亿美元, 占世界总规模的8%左右。在这个惊人的数字的背后, 却是称职的行业人才的匮乏。

“动漫游戏行业是一个需要冒险的行业, 所以我们需要像海盗一样的人才。”国内知名的游戏服务商盛大的副总谭群钊在论坛一开始就指出, 动漫游戏行业人才需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也要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冒险精神。比如美术师除了通晓艺术外, 还需要知道市场上的需求是什么;而技术师除了制作之外, 需要对美术有一定的判断力。通过系统专业的培养是必由之路。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是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刘庆昌.教育知识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8.

技术人才 篇10

技能型人才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成长已经有几千年历史, 但技术型人才的出现只有将近一百年。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 最初作为工程师的助手, 以后又成为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主力。

1. 工程师的助手

据美国一位专家说:“由于工程和其他职业教育的理论内容增加了, 工程师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提高了;———在商业、工业和农业中, 出现了一种新水平的职业去填补由于工程师升级而造成的真空, 在教育上出现了新水平的人才。这种教育的新水平称为技术教育。”[注1]关于技术型人才作为工程师助手的职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文件认为, 包括:管理 (生产人员的组织协调) , 技术 (了解工程师意图后, 进行试验调查、制图, 作出生产计划执行等安排) , 商业 (了解劳动和产品价格和市场趋势) , 会计 (做费用分析, 进度记录) , 安全 (一定工作范围内保障生命和健康的安全预防, 并承担责任) 五个方面职能。

2. 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系统理论知识

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现代高新技术包括:生物技术, 信息技术, 激光技术, 新能源, 新材料技术等, 这些技术并不象传统经验技术那样来自生产实践, 而是来自科学原理的应用。例如, 信息技术起源于美国科学家香农 (C.E.Shannon) 1948年出版的《通信的数学理论》, 从理论上阐明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度量概率信息的公式, 并逐步形成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信息传递、处理和识别的共同规律。一般认为这是“信息论”诞生的标志。这应用于“控制论”后形成现代控制论, 推动了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开展。

当前迫切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培养既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系统理论又能实际应用的高级技术型人才, 满足社会需要。

二、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学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4年发表的术语

早先, 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学制都属于非学历教育, 一般是对技术工人进行培训成为技术员。德国曾规定技术工人的两个提高方向, 一个继续提高技能等级成为高级技术工人, 另一个通过培训成为技术员。技术员属于中级技术型人才。

用学历教育培养技术员的学制, 最早出现在前苏联, 列宁主张“把第二级学校改为专业技术学校”, 1928年又明确中等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员。在西方国家, 最早是美国, 1946年以高等专科二年制培养技术员, 1965年又以高等本科四年制培养技术师, 这属于高级技术型人才。其他国家大都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举办技术员学制, 到60年代, 很多国家开始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

根据《教育研究》文章。在116个国家或地区中, 培养技术员类人才大体可分四种类型[注3]:第一种包括朝鲜、泰国、韩国、新西兰、赞比亚等12个国家或地区, 用高等专科学制培养单一层次的技术员或技术工程师。第二种包括英国、法国、日本等86个国家或地区, 以高等专科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分别培养高级技术员和技术员两个层次人才。第三种包括前苏联、古巴、土耳其等17个国家或地区, 用中等技术学校培养单一的技术员层次。第四种包括美国一个国家, 用高等本科和专科分别培养技术师和技术员两个层次人才。以上统计说明, 到20世纪80年代, 世界各国区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 用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已经很普遍, 但由于举办技术教育的时间不长, 在具体培养目标和层次区分上并不统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 高级技术型人才增长很快。例如美国培养技术师的在校学生数, 1997年为14193人, 2004年发展到281538人, 7年中增长将近20倍。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Terminology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1984》。第7条为:“技术和职业教育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第8条为:“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第9条为:“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也明确区分两类教育。

“技术教育”条的释文中说:“技术教育包括普通文化教育, 学习理论的科学和技术的学科, 以及相关技能训练”。培养目标分两个层次, 中级层次“培养技术员和中级管理人员”;高级层次“培养高级管理岗位的技术师 (technologist) 和工程师 (有些国家称高级技术型人才为工程师) ”, 这和“职业教育”条所规定的培养“技能人才 (skilled personnel) ”有明显区别。

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不同的学习途径和教育目标

1. 最近一百多年来对“从做中学”教育研究的重要探索

现在有“从做中学”和“从知识载体 (包括书本) 中学”两种学习途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都要学习知识和技能, 但职业教育主要“从做中学”, 以学习技能为主, 并结合学习一些知识。技术教育主要“从知识载体中学”, 以学习系统理论知识为主, 并结合学习一些技能。从知识载体中学, 按照知识由浅入深的程序组织教学, 并按知识的深度区分教学层次和人才层次, 几千年来, 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知识分类和学科体系。从做中学, 创立的“学徒制”虽然已经存在几千年, 但在工业革命前长期不承认“从做中学”属于教育范围, 这方面的教育研究十分贫乏。

美国教育家杜威 (J.Dewey) 是提倡“从做中学”的著名教育家, 他在世界各地发表了很多演讲, 在1896至1903年间, 他创建“芝加哥实验学校”, 试图按照“一切学习来自经验”原理, 也即完全从做中学, 拟订课程, 编出教材, 以代替传统的课程和教材, 但结果失败了;并没有说明失败的原因。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 (B.S.Bloom) 在1948年召开的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发表对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设想。他主张教育目标分成三个主要领域: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首次明确“从做中学”的教育目标是动作技能;并组织编写三个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分册。他本人参加编写第一第二两个分册, 华东师范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翻译出版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两本分册, 并把其他专家对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的研究汇集成第三分册 (动作技能) 。

2. 教育目标分类学应用于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几点认识

(1) 职业教育主要从做中学, 所形成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动作技能, 没有提到心智技能。这是由于心智技能并不随着动作技能的提高而相应提高, 却随着知识的提高而相应提高。人们的知识程度提高后, 阅读写作、计算等心智技能必然相应提高, 因此, 心智技能归属认知领域。也就是说, 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动作技能必然大幅提高, 但心智技能的提高必须看他们所掌握知识提高到什么程度。

(2) 职业教育按动作技能由低到高的程序组织教学, 按动作技能的高低区分人才层次。这和技术教育按知识由浅入深程序组织教学, 按知识深度区分人才层次完全不同, 两类教育构成两个不同的人才层次系列, 无法合而为一。

(3) 学习动作技能要求同时掌握相关知识, 但由于不按照知识由浅入深的程序组织教学, 在学习中主要得到经验知识, 对知识深度的提高十分有限。有一个课题组曾发表“技工教育课程领域的探索”文章[注4], 对这种经验知识作了生动描述:“知识面宽且浅而不陋, 实用性强并学以致用。”“其内容上采用了较多的实际应用知识和工厂实例, 复杂的公式和原理只讲结论和应用, 重点分析其特点和实际中的运用, 而不作详细的推导和理性分析;对于设备和元件则较多地讲授其功能和使用方法, 而对其原理和结构只作一般的介绍。”依靠这种经验性知识, 技能型人才能在宽广的范围内工作, 例如, 他们对应用高新技术的数控机床, 同样能进行操作和常见故障的维修工作。但是, 不能解决需要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技术创新项目。由此也能说明杜威“芝加哥实验学校”失败的原因, 可能就在于从做中学只能得到经验知识, 无法代替系统理论知识。

四、对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不加区分的危害

1. 影响职业高中教育质量的提高

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 曾对初办的职业高中进行调查, 发现有多种培养模式。有的仿照中等专业学校, 有的仿照技工学校, 有些面向第三产业闯出自己的道路。但因师资设备等条件限制, 往往任意减少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课, 增加文化课;很差的学校只是高中文化课加一些职业培训。当时职教司内成立职业教育处和技术教育处, 何东昌同志曾提出是否在职业高中区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 分别管理。但因情况太复杂, 无法完全区分。由于没有明确培养目标要求, 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相差十分悬殊。

2. 模糊了技术工人的培养途径, 导致高级工严重紧缺

前不久报道东北某企业愿意月薪5000元聘请高级工, 还是招不到。如何培养高级工?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花了很大力量试验用高等专科学制培养高级工, 先是技工学校, 高等专科学校, 后来是高等职业学校, 但至今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高级工。高等专科学制是从知识载体中学, 按照知识由浅入深程序组织教学所形成学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怎能培养成高级工呢?实际上,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订的《国家职业标准》已经明确培养途径。以车工为例, 规定报考高级工的主要条件可以是, 具有中级工资格证书后从事本职工作至少4年, 再参加高级工资格培训, 获得结业证书者;也可以具有中级工资格证书后从事本职工作7年以上者。明确指明学习途径主要是“从做中学”, 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3. 由于不明确培养技术型人才, 导致高级技术型人才紧缺

由于新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要, 社会上迫切需要高级技术型人才, 发达国家培养“技术师”“高级技术员”的学生数成倍增长。但在我国, 人事部门还没有明确高级技术型人才的职称, 教育部门还没有制订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规划。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是,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专科学制, 只能培养中级技术员, 而能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本科, 或者与培养技术员学制衔接的培养高级技术员学制, 学生数都很少, 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以上问题已经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一定影响, 并将进一步产生更严重的影响, 希望得到各方面的重视。

摘要:技术型人才最初作为工程师助手, 以后又是掌握高新技术的主力。在20世纪, 已有很多国家举办技术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发表了有关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术语。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不同的学习途径和教育目标。职业教育主要从做中学, 教育目标主要是动作技能, 技术教育主要从知识载体中学, 需要掌握高新技术等系统理论知识。不区分两类教育会造成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供应紧缺。

关键词:从做中学,从知识载体中学,动作技能,经验知识,系统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注1] (美) B.R.Shoemaker“论技术教育的发展和设施”教育部中等专业教育司编外国教育丛书〈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1982年版

[注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1年出版的文件《工程技术员:命名和分类的几个问题》第1部分第2点“技术员的定义部分。

[注3]《教育研究》1984年第11期文章“世界职业教育学制研究“

经济升级呼唤技术型人才 篇11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这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大幕正式拉开。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在很多工业领域的产值排名全球第一,然而我国远非制造业强国,发展方式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制造的多数产品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随着国际产业的重心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我国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迫切需要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急需大量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金字塔型人力资源体系。

但是,我国应用技术型人才严重匮乏,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至40%之间。长期以来,“沿海地区技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这主要是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

到2013年底,我国普通本科高校879所,“211”高校112所(包括“985”高校39所),地方本科高校767所。在地方本科高校群体中,又分为1999年以来新建的本科高校646所,1999年以前建立的普通本科高校131所。其中由不少的新建本科院校仍然想着更名,想着把学院更名为大学,追求学科专业的大而全,追求获得博士、硕士授予权,出现了同质化的倾向。地方院校攀高的办学定位明显不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规律,也不符合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偏离了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的轨道。教育部对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的结果显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率垫底,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两张皮”的表现。

德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普通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德国前总理科尔曾表示:“发达的职业教育是德国战后崛起的关键。”德国政府在1968年就把应用技术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突破点,一部分学生进入研究型大学,另一部分学生就读于应用型大学。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达到247所,比普通大学多出97所。根据相关统计,德国三分之二的工程师、三分之二的企业经济师、二分之一计算机工程师都是应用技术大学的毕业生,他们为德国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仅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达,欧洲其他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也在本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据统计,瑞士、芬兰、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在校生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很高,分别为34%、46%、65%,有效地支撑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譬如,芬兰有应用技术大学25所,综合性大学10所,应用技术大学2011年已经拥有42.3万名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总在校生数的63.4%。应用技术大学的引入助力芬兰在20世纪最后10年里,顺利完成了从资源要素驱动型经济向知识和创新驱动型经济的转型。瑞士尽管国家人口较少、资源匮乏,但连续5年蝉联《全球竞争力报告》榜首,其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科技大学功不可没。瑞士有12所州立大学、9所应用技术大学,主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层次到硕士。

其实,社会既需要高科技人才,也缺不了能工巧匠。能把火箭送上天的是人才,能让房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犹如金字塔:1个科学家、9个工程师、100个高技能人才。世界发展历程也表明,发达国家人才需求结构比例一般为:拔尖人才占5%,研发人才占30%,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占65%。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高素质的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作支撑。

技术人才 篇12

1 数字媒体概念及动漫方向人才培养目标

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 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 和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 熟悉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 具有图形、图像、游戏、动画、视频等媒体的获取、处理、制作、传输等先进的理论及相关技术, 同时具备扎实的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技术基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的程序开发能力, 具有较强的影视、游戏、动画创作实践能力, 能够从事网站开发、动漫设计、游戏策划、宣传、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结合运城学院的具体实际, 开设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大致分为三个专业方向, 分别是:Web前端、游戏动漫设计方向、影视制作方向。其中, 动漫方向主要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现代艺术观念及实践能力, 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动画创意、动画设计和编导及三维电脑动画创作和理论研究的专业人才。

2 动漫市场人才需求

数字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急需大量专业人才, 特别是那些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艺术修养, 又有很强动手实操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一项调查数据显示, 数字媒体人才在近年市场上炙手可热, 每年以25%的数量需求增长、34%的薪资增长。专家预测, 在未来三至五年, 中国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缺口将达到100万人之多。

2.1 动漫人才的数量需求

我国的动漫产业正处于急速发展的时期, 该产业在我国文化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动漫人才极其短缺, 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一将难求, 这类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动漫专业深厚的理论功底, 还要在美术、影视、设计、音乐以及营销等方面都精通。但现实的情况是全国动漫从业者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动漫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动漫行业中, 设计一集动画片的原画需要近40天, 还有前期、后期的工作, 大概需要两个月才能彻底完成一集动画片的制作。因此, 动漫行业需要大量时间, 更加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同时, 动漫产业覆盖面很广, 产业链条也很长, 需要多层次的人才。从高层次的编导人才、原创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 到中初级的专业技术人才都有很大缺口。据有关部门调查发现未来5年我国仅对动漫设计人才需求量将达到25万之多, 动漫后期的生产制作人才的需求量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令人更为担心的问题是我国的很多一流原动画人才被国外的动漫公司挖走, 对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壮大极其不利。因此, 动画人才、兼通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动漫人才不足, 已成为制约中国动漫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2.2 动漫人才的能力需求

目前, 动漫产业紧缺人才主要集中在以下六类:故事原创、制作二维三维动画、开发动画软件、开发网络和手机游戏、设计动画产品和营销。目前需要动漫人才主要有影视公司、动画公司、数码信息公司、游戏公司等。

通过实际调研发现目前二维动画人才的需求量开始明显减少, 而三维动画制作人才的要求量明显增加。目前国内大型动漫企业逐步开始向制作全3D动画方面转型, 因此, 动漫制作行业人才需求的新方向也逐渐调整为:具备3D动画制作能力、3D软件操作能力、系统化动漫制作专业能力的三维动画制作人才。

3 动漫市场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

人才问题已严重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高校在动漫人才培养上存在一些明显问题。

(1) 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 各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大同小异、相对接近, 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 新技术使用水平不高, 毕业生进入动漫行业后一般都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胜任基本层面的工作;

(2) 传统学科型模式仍然没有改变, 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3) 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国内优质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不高, 国际高水平资源引进力度不足, 与相关企业的结合紧密度不高, 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以学校和课堂为主体的传统培养模式;

(4) 院校的师资力量配置还是不足, 受过系统教育的专业教师缺乏, 部分院校的该专业教师还是边学边讲;

(5) 受限于院校本身的学时学分的管理要求, 该专业的课时还很不足, 导致很多课程只能浅层次讲解, 根部无法深入讲透;

(6) 专业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课时比例如何合理设置, 也是影响人才培养的症结, 如何把课堂上听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验场地上理解消化、融会贯通非常关键, 但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做好了理论知识的讲授;

(7) 实验软硬件的配置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实验课效果, 很多院校在软件方面基本具备了, 但在硬件方面还有欠缺, 比如音频、视频等设备。

4 对培养动漫专业人才的几点建议

(1) 根据本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定位以及生源的来源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建立适合本校的科学合理的动漫方向课程体系, 明确培养方向。

(2) 根据动漫产业链条中各个岗位能力和数量需求, 进一步精简教学内容, 清晰教学重点。让学生能集中精力把充沛的时间放在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和核心技能的学习上。

(3) 通过积极融入社会, 以此扩展与提升学生的视野和创作能力。一方面要把企业真实的项目、真实的案例引进课堂, 作为实训课题, 增加实训课时和训练强度, 使学生的实训内容与行业新发展一致。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 加强校企联动, 让学生走进社会,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适应日新月异的动漫市场需求。

(4) 通过“边教边练”等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校期间能把学习、练习、实践三个层面有机结合, 学以致用, 用以促学, 学用相长, 既可巩固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 又可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

(5) 加大力度培养师资力量, 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采用“请进来”的方式让高水平的优质资源来跟班教学, 现场指导, 用“送出去”的方式让教师到优秀的院校、优质的企业中去煅炼、去学习, 从中学习动漫相关行业的前沿知识与技能。

(6) 建议结合各自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高校之间建立长久、互动的平台, 网络平台互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多交流, 取长补短, 互通有无, 多合作, 探索市场, 互利共赢, 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进步空间和发展空间。

5 结语

本文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动漫方向入手, 系统阐述了动漫方向的人才需求情况、目前各大院校动漫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 提出了下一步改进的具体实施方案。为运城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动漫方向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改革思路。下一步的工作则是在此基础上, 对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为本专业其他方向的改革提供实践依据。

摘要:动漫产业是文化和经济有机结合的朝阳产业, 从现阶段动漫产业的发展态势出发, 分析了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但作为知识密集型的动漫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相脱节, 笔者对运城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动漫方向人才的培养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动漫,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叶福军, 潘瑞芳, 张帆.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新闻界, 2009 (4) .

[2]肖红宇, 陈旭.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12 (33) .

[3]曹译文.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与探索[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2) .

[4]刘茜.我国动漫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途径探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11) .

[5]中国产业信息网.2015年中国动漫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分析[EB/OL]. (2015-09-22) [2016-09-15].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509/345647.html.

[6]牛兴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 (2016) [EB/OL]. (2016-12-05) [2016-12-07].http://ex.cssn.cn/wh/wh_cysc/201612/t20161205_3300942.shtml.

上一篇:典型模型论文下一篇: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