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教育问题(精选12篇)
人才教育问题 篇1
摘要:任何国家的国民素质的提高, 任何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 前提都是从小的家庭教育。根据我个人的体会, 很多规矩、规范, 涉及信仰的某种行为, 最关键的是从小灌输, 习惯成自然。到了大学甚至是高中就来不及了, 或者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了。
“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 而是问社会
教育再好, 还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的空间。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更多是要问社会, 而不要仅仅问大学。
中国现在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在全国各地媒体和我们日常言谈中, 教育是最容易受到批评的。这就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 一方面大家都在讲素质教育, 但另一方面又觉得素质教育行不通。一方面减负讲了多少年, 甚至教育部也发了文, 但是负减得了吗?
2009年, 上海参加了每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 (PISA) , 结果排名全球第一, 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震惊。2012年第二次的测试结果出来, 上海又是第一名。如果说第一次测试有一定的偶然性, 第二次总不能再说是偶然的吧!这个测试不是上海自己搞的, 是国际组织派人到上海来做的, 而且测试的对象是随机抽样, 包括最差的学校, 是一个全面的测试。测试的标准是公开的, 至今没有听到多少批评。我们一直在赞扬人家的教育怎么好, 但奥巴马在美国说中国的教育搞得好, 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差?为什么我们培养的人在国内发挥不了作用, 但到了国外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杨振宁、李政道在西南联大读本科, 在美国读研究生和从事研究, 得诺贝尔奖主要归功于在美国受的教育。同样在西南联大打好了基础, 留在国内读研究生并继续从事研究的人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 而且到现在还没有突破呢?这也要问大学吗?我不是为大学推卸责任, 但说明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大学里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所谓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 而是问社会, 我想钱学森本人心里也很明白。他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 但他公开发表的言论中并没有什么具体地肯定他在交大受的教育与他所取得成就的关系。他很幸运, 当初中美关系非常好, 所以他可以进入美国最尖端的军用部门。不管他是否加入了或者加入过美国国籍, 却享受着美国的国民待遇。如果是在1950年代的麦卡锡时代或者中美对抗的时代, 他能有这样的机会吗?根本不可能。钱学森回国之后, 国家也为他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期间, 他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得到了保证。与钱学森差不多同时回国的科学家中, 有的同样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是“两弹一箭功臣”。但也有人受到迫害打击。还有像邓稼先, 才华不在杨振宁、李政道之下, 起点也不低, 为国家的贡献足以与钱学森相提并论, 却因保密需要长期不为外界所知, 又没有能像钱学森那样安享天年。可见教育再好, 还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的空间。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更多是要问社会, 而不要仅仅问大学。
社会不能过度干涉教育
片面要求社会公正一定要由学校来体现, 根本不尊重教学的规律, 让教育承担不应该承担的任务, 那么中国的教育是办不好的。
教学是人对人的艺术, 是因人而异、因校而异的。世界上的一些名校, 往往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规矩, 社会用不着去干涉, 学校如果什么都被社会干涉, 那这个学校是办不好的。现在我们校长规定学生不许带手机, 马上报纸就要讨论。实际上只要家长、学生签字同意, 不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 学校就可以做, 形成自己的传统。
韩国到现在为止, 还允许老师体罚学生, 一般是打到初中, 高中就不打了。日本规定, 幼儿园、小学、初中, 哪怕是冬天, 女孩子一律穿短裙, 男孩子穿短裤。到高中, 才可以穿长裙、长裤。我看小孩子的小腿都冻得发紫, 规规矩矩还站在那里, 这些都是有规定的。当然, 国情不同, 我们不应也不必生搬硬套, 但至少要尊重教育规律, 允许学校、教师在不违背法律和教育方针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而现在, 学校禁用手机, 马上会引发轩然大波, 引起媒体的普遍批评。学生考试作弊被学校开除, 法院却判学校违法。北京某大学一年当了8次被告, 全部输掉, 因为法院认为原告都是学生或家长, 属弱势群体。中学不敢组织学生春游, 除非家长签下免责承诺。小学教师下课后会看着学生, 不许奔跑嬉闹, 怕万一引起伤害事故担不了责任。甚至连社会上的人跑到大学自杀, 学校也脱不了干系。
片面要求社会公正一定要由学校来体现, 根本不尊重教学的规律, 让教育承担不应该承担的任务, 那么中国的教育是办不好的。
义务教育需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如果我们的义务制教育是一流的, 那么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就能处在基本相同的起跑线上
首先, 学校的公正要靠政府。义务制教育是强制的, 孩子到了规定的年龄, 家长或者监护人就必须要送孩子上学, 在美国, 如果孩子不上学是要申请的。义务制教育对政府也是强制的, 政府必须要保证孩子有这样的机会, 比如说这个孩子家离学校很远, 那么就要提供交通工具或者住宿。
教育部早就宣布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了, 我说应该公布国家义务教育最低标准, 多少孩子要配一个教师, 餐厅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公布之后让我们看有没有做到。像美国、日本, 穷乡僻壤的学校和城市的没有多大的差别, 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但是基本设施都是有的。2001年初我在中国南极长城站时, 参观了毗邻的智利弗雷总统考察站的小学。这所小学只有十几位学生, 但有两位由国家派来的专职教师, 配了好几台电脑, 还开通了互联网, 学生们每年还能回国参加活动。当时得知, 有两位学生即将升中学了, 政府已决定再派一名老师, 同时确定由一位有专业学位的考察队员兼任物理教师。
我们说要办世界一流大学, 这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说要办成世界一流的义务制教育, 绝对可以做到。像上海那样, 义务教育的质量已经是世界一流了, 只要在硬件设施上都能达到先进, 在地区、城乡之间做到均衡, 那就是世界一流的义务制教育。即使是现在最贫穷落后的地区, 只要中央下决心调动全国的力量, 也不难使每一座小学、中学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师资数量或质量不够, 既可在本地培训, 也可以从外地招聘或从发达地区派教师轮流服务。如果我们的义务制教育是一流的, 那么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就处在基本相同的起跑线上, 今后能不能上大学、如何选择职业, 就靠你自己了。
任何国家的国民素质的提高, 任何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 前提都是从小的家庭教育。根据我个人的体会, 很多规矩、规范, 涉及信仰的某种行为, 最关键的是从小灌输, 习惯成自然。到了大学甚至是高中就来不及了, 或者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例如一个人不能撒谎, 就是一种习惯, 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 不需要讲太多的道理。而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养成了撒谎的习惯, 长大了是很难纠正的。你告诉他不能撒谎, 他会说撒谎的人很多, 为什么我不能, 甚至根本不相信世界上还有不撒谎的人。
现在的家庭教育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问题?根子就是他们的父母甚至是祖父母从小就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 将一些全人类都普遍认同的美德当作工具和手段。“文革”期间我当中学教师, 眼看我的学生变得开口国骂闭口“沪骂”, 老师处于被批判斗争的处境而无能为力, 还得昧着良心赞扬“革命 (下转第17页) (上接第12页) 小将造反有理”。我们私下感叹:将来等到这些学生为人父母, 成为国家栋梁, 他们如何教育子女, 管理国家?
教师的作用能否发挥, 结果也不同。以往中国人普遍崇拜“天地君亲师”, 老师的地位很高。“文革”前, 我当教师时不满20岁, 到学生家去访问, 有的家长还以为是他哥哥的同学。但一旦知道我是老师, 立即非常客气, 有的家长年龄可当我父母, 但对我十分尊重。如果家长的说法、要求与教师不同, 学生就会理直气壮予以拒绝:“是老师说的。”家长就会让步:“当然听老师的。”但现在, 老师在家长心目中处于什么地位呢?一方面有些老师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和地位, 从教幼儿园开始就接受家长送的购物卡和礼物, 千方百计利用家长资源;另一方面, 不少家长以为只要有钱有势就要左右老师, 他们怎么会将老师当作孩子的行为楷模和灵魂导师?
其次, 义务教育要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果做到这一点, 就能纠正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现在强调不输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不是将责任交给每一个家庭, 因为家庭做不到, 但是至少进入学校, 孩子们要在同一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 往往就在义务制教育阶段, 所以大家拼命地往名校挤。国家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 不是创造一个一个所谓的教育奇迹, 我很奇怪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为什么要跑到人大附中这样的学校去, 为什么不能到一般的学校, 或者是比较贫困的学校?难道还要花更多的钱制造一个个远远脱离中国实际的超级学校吗?如果一个国家不从基础教育开始, 不是通过政府做到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 不是使孩子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 那么今后我们怎么保证这个国家稳定的发展?
这些不是中国的教育问题, 而是教育的中国问题, 教育部门和学校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 但是如果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政府不全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单独要求学校将教育办好是不可能的。
人才教育问题 篇2
一、Education 关于教育背景的问题
4. Why did you select your major area of study? 你为什么选择了这个专业?
问题分析: 外国面试官更喜欢提“为什么”的问题, 他希望申请人是一个有主见的人,
回答示范1: I was quite good at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back in high school so I chose a related major, Telecommunications. I also applied for the major of computer science. You know, these two majors are the hottest these years.
点评1: 实话实说。
回答示范2: As a matter of fact, I didn’t select the major of Geography Education at all, because I have never wanted to be a teacher. I had chose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conomics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when I applied to Zhongshan University, but unfortunately I failed to get into these hottest majors. The score I got o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was about ten points less than the minimum requirement. The school allocated me to a cold major, Geography Education, hehe. Luckily, I could select a second focus. I chose Public Relations Management to be my minor area of study. What was that saying? “When God closes the door, he opens a window.” Hehe.
点评2: 这个回答似乎很长, 但是却不得不这么长。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特色, 如果你的.分数够不上第一志愿, 学校就把你打入某一个“冷宫”专业去, 而你为了进入这所一流的大学不得不屈服。这种怪现象制造出很多感觉自己比窦娥还冤的“冤男怨女”, 学着“地理教育”却痛恨从事教师职业, 学着“国际政治”却连国际新闻都懒得看!这个回答的优点在于: 第一, 向外国面试官普及了一下中国特色; 第二, 强调了自己对商业和管理一贯的热诚; 第三, 告诉对方其实自己高考只差10分才没进去最热门的专业; 第四, 自己是个不轻言放弃的人, 主修学不成用辅修来弥补; 第五, 把上帝拉进来, 显出你的幽默。
回答示范3: I selected Business English as I was quite good at English back in high school. Apart from this, my high school teachers recommended that I select a major related to business, since I showed some good qualities for business management at a young age. So, I chose this major, business plus English, two in one, hehe.
点评3: 这个回答强调了自己的两大优点: 第一, 英语好; 第二, 早在高中就已经是老师心目中适合从商的人。自夸而不着痕迹, 实在是高哇!
5. What subjects were your favorite? Why? 你最喜欢的课程是什么, 为什么?
问题分析: 与中国面试官一样, 对于应届毕业生, 外国面试官经常问问有关学业方面的问题,
面试官喜欢的申请人, 是对自己专业的优缺点分析得头头是道的人。
回答示范1: I liked Marketing Principles and Sales Management because the two courses provided us with the most up-to-date information on marketing and sales, including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ome famous brands, Pepsi, Nestle, and the local brands, Lining, Wang-lao-ji and so on. I felt that I already stepped into the business world when studying these courses. They were fantastic!
点评1: 喜欢的专业和自己申请的职业有紧密关联, 而且提到知名品牌的名字, 很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回答示范2: I like the subjects that include lots of experiments, for example, CAD and Circuit Design. I found that I can learn more quickly by doing experiments than only studying the theories. I guess it’s partly because I am good with my hands, and doing experiments gives me a chance to learn in a creative way.
点评2: 利用课程说到自己“善于动手”和“有创造力”的优点, 不错。
回答示范3: My favorite courses are mostly in my minor area of study, Public Relations, as my major Geography Education is not really my interest. I like the courses of PR Crisis, Corporate Image and Media Relations not only because their content is interesting and useful, but also because they are taught in a very interactive way. Most teachers have an overseas MBA degree so they taught us as MBA students. It’s really cool, you know, we usually did the case studies on our own first, and then presented our opinions in front of the whole class. I loved those subjects!
点评: 的确有很多同学并不喜欢自己的主修课程, 那么, 请像这位同学一样, 告诉面试官你真正的兴趣在哪里。
6. What subjects were your least favorite? Why? 你最不喜欢的课程是什么?为什么?
问题分析: 外国面试官往往更加辨证, 在问完成功经历后一定要追问失败经历, 问完喜欢什么科目之后也要问问不喜欢什么科目。
回答示范1: My least favorite courses include Marxism and Revolutionary History of China. I don’t like these subjects not because I am not a patriot─actually I love my country and I am fascinated by its revolutionary history. However, these subjects turned out to be disappointments as the textbooks and the ways they were taught were nothing but a repetition of the history subjects in our secondary school.
职业教育教育目标定位问题刍议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目标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9-158-02
由于我国许多职业学校是从普通中学转制过来的,与普通中学的教学模式有着无法分割的历史渊源,在运行机制、人材培养等方面还带有浓厚的“通识教育”色彩,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也就是说,学生在毕业后能为企业、为市场所满意,顺利找到工作。因此,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定位应在“职业”上。本文所述的职業教育的“职业”目标,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从事教育的职业,而是指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职业,是为获得职业、胜任职业而进行教育。
1“职业”目标定位的理论依据
其实,在教育理论上早就有人提出过要重视教育目的的功利性了。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扈中平说过:“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不仅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而且更倾向于强调其中的社会功利价值,强调教育对社会的有用性和对个人社会生活方面的有用性。”对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谋生之道给予足够的重视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面对众多批评和指责时也指出:“当我们用这样广泛而富有意义的方法来设想学校中的作业活动时,还经常听到各种反对论调,认为这种作业在学校中不应该占有地位,因为他们是唯物主义的,功利主义的,或者它们的倾向是卑贱的。这真使我惶惑不解。有时在我看来,持这种反对论调的人,简直是生活在另一世界!我们大部分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这样的一个世界,其中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任务和职业,都有一些事要做。”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首倡者黄炎培也积极倡导将教育与职业、教育与生产密切结合起来,“盖教育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培养学生的技能与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并不矛盾,获得一定技能必须首先要学会一定的基础知识,如简单的英语、计算能力、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应用能力等。其实,早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他著名的“人力资本”理论中就指出:“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都是“人力资本”,可见,技能和知识是同样重要的。但是,职业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胜任,而非高水平。普通一名学生,学会一定的技能也许并不是什么难事,甚至是在对设备的具体熟悉过程中,就基本可以胜任。但是,我们的管理者在制定职业教育教育目标时却“惟恐”学生学不到东西而强加了许多基础文化知识和能力要求,造成了职业技术教育基本没有摆脱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就业的适应性培养。3年制的中职生要学20多门课程,学生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了不少无用的东西,而企业需要员工应当具备的“一上岗就上手”实操能力就成了职业教育的花架子。这样的职教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眼高手低,甚至鄙薄技术。学生的学习时间毕竟只有短短的三年,这既有时间的约束,还有正规学校教育成本的约束,在三年之中我们要培养一个理论知识上似乎可以赶上专科或普高,在实践能力上可以达到高级工或中级工所需要的能力,在现实中却是天方夜谭,好像这样的教学目标追求可以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强的能力,能够更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提出的更高要求。于是,教师拼命赶进度,学生却越学越不懂,也许这就是“灌输”教育的源头吧!事实上,在职业教育期间不断地强化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也是职业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使职业教育基础层次设置得很高,我们也不可能在短短的3年之间就能完成个体一生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它更需要个体在今后的一生中不断学习。我们之所以提出职业教育的类型,或者说职业教育的概念,是因为职业教育应与职业紧密相关,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应该是理所当然的目标,培养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既然是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过程中,就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至少是在模拟的职业情境中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进行整合并内化为某职业的具体岗位能力。但是由于对职业教育的过高的、脱离实际的要求,使职业教育本应追求的教育过程受到了更多的批判,以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未来学习能力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职业教育观念似乎已占了主流,通识教育的泛职业化理念已得到不少人的认可。是不是在这种广泛知识的教育中,可以使人得到一种基本的技术实践能力呢,毫无疑问,答案是否定的。这不仅涉及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涉及到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问题。我们不能一方面高喊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而另一方面总是在试图努力在短短的3年之间就把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都培养出来,这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它需要更高的成本。关键的问题是职业教育既然是针对某岗位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教育的目标就应定位在职业的需要上,定位在市场和企业的需要上,这就是“职业”目标定位的真正含义。
2“职业”目标定位的现实“窘境”
然而,职教定位于“职业”的目标在现实中却似乎被遗忘了,其实,这是目前我们所说的职业教育的一种无奈。现实生活中,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长期存在。尽管《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本来,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平起平坐的一种教育模式,在社会发展的某些阶段,甚至比普通教育还重要。黄炎培说过:“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日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但与普通中学相比,职业学校的学生历来被认为是差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坏孩子”。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对职业学校及其学生甚至教师都非常冷潢。“在当前一般人心目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意义几乎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程度,特别是一些家庭和个人,对教育的热情已达到过于狂热的程度,把能不能上大学,以至把能不能上名牌大学看成是决定一生命运和幸福的唯一因素。”这是“教育万能论”在作怪。据199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该年接受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学生不到同龄人口的19%。在这种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笼罩下,别说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甚至为职业教育摇旗呐喊的声音都很小。其次,家长和社会的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政府的投入。多年以来,政府在职校技校投入方面是非常“吝啬”的,以1996年的数字为例,我国职业中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比普通高中平均低7.4%,有的省甚至低47.7%。但根据国际上的统计,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应当是同级普通教育生均经
费的2.5倍。办学经费的缺乏,造成了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学设施,尤其是涉及工业企业生产的教学设施,离能真正地开展职业教育相距甚远。我国的职业学校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由大跃进方式形成的,其教学设施的落后程度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说大多数学校就不具备职业教育的基本条件。最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是技工学校,但技工学校(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技工学校)由于企业转制等各种原因同样造成严重的经费短缺,设备更新缓慢。同时,近十年之中,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一直不强,就业弹性就全国而言在某些年还是负数,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现实使许多职业学校不得不放弃这种传统的领域,向第三产业拓展。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学校在教育上的职业特征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削弱了。另外,由于政府对对职业学校的运行经费实行“以费养费”,收费上学,学生分摊教育成本后,学生规模的扩大无疑成为职业学校追求的目标,因为只有有了规模,才能得到更多的收入。但问题是,对学生的收费标准是由政府规定的,学生规模的扩张所得到的收费难以弥补真正开展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经费缺额。在这种背景下,职业学校的生存都成了问题,更别说什么教育的目标追求了。
3“职业”目标定位的实施意义
职业教育定位于“职业”目标上,它的意义在于强调职业教育不应偏离自己的发展轨道,应走紧贴市场需要、职业需要的道路。它提醒我们:要正确实施职教的“职业”目标,首先,在教育思想上有必要进行一场革命。由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职业技术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深,重理论、轻实践,重思辩、轻实干,受普通教育的教学思想影响很深。因此,要全面提高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提高职业教育对社会的回报率,使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进行一場教育思想的革命,解脱传统农业社会思想、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摒弃鄙视职业教育的不良风气。“诸君须知,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其次,实施教育目标向“职业”方向发展,就迫使我们大力修改教材、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切实考虑到职业学校生源比普高生源差这个不争的事实。彻底改变教材理论性重于实操性、教学内容上将大学的教材删减一部分当作职教的教材的现状,强调教学内容不仅要对学生“有用”,更重的是“实用”,强调教材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具有时代性。大力压缩教学设计中文化课比例超高现象,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实用专业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在职业学校的师资建设方面,进行以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师资培养,改革职业教育的用人制度,引进有实际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只有本身职业功底强的教师,才能教得出“职业”能力强的学生。第三,职业教育既然是以职业为教学目标,在实施中就必须重视市场和企业的需要,以市场作为“风向标”,因为这是社会经济对教育制约的一种表现形式。市场规律无时不在影响着企业、个人和学校的决策。也正因为这样,才迫使我们去思考职业教育和企业、市场的衔接,怎样才能把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具体岗位职业能力协调起来,因为,只有在对口就业时,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工作中得以应用,才能显著提高生产率。第四,提倡“职业”目标,也可唤醒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对职业教育的的投入,改善职业学校的教学设施,在经济支撑能力一定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使更多的适龄人口接受到基础的职业教育,从而可以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充当简单的培养人才、满足就业需求作用,更重要的是成为全社会的“稳定阀”。
诚然,在强调“职业”目标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在教育过程中,要把德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文明礼貌、诚信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互助精神等,因为这些也是职业所需要的。另外,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也应成为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而且职业教育本身的“职业”目标要求职业教育甚至比基础教育更应搞活,更应注重学生,“以人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加大选修课,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动手”意识。
参考文献:
[1]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杜威,学校与社会进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4]北师大等,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南[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册[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6]杨银付,杨进,王定华,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李正心,杨际贤,二十世纪中华百位教育家思想精粹[M],中国盲文出版社,2001
人才教育问题 篇4
关键词:教育问题,真问题
一、什么是教育问题
教育中的“问题”的含义应该是事之有关系性、有重要性,引起注意、引起探究的疑难。我们在对教育问题进行明确的时候,需要做的不是盲目的以主观判断或者主体的兴趣爱好为依据,必须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逻辑性、历史性、关系性进行深度,宏观的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不去做无用功,蒙头做一些前人已经做出的成功,最大限度的做到资源的合理化应用以及研究者精力的充沛。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界定,我们认识到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对教育现象简单的质问,还需要立足于价值,意义方面,真正的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使得我们所处的境地有所改善,进步。同时,教育研究者在教育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问题的提出与探索解答都离不开教育研究者。
二、教育真问题的判定
我们要想发现好的教育问题,必须要知道,所谓的教育真问题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即什么是教育真问题?但是对现在大多数教育研究者包括我们这些教育研究生来讲,所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教育真问题,而是教育假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就是教育“真”,“假”问题的判定不清。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判定规则是什么?
首先,研究的问题符合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对教育理论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对目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实践困境有很大的启发或者技术支持,但对于研究的主体研究者来说兴趣了了。这类问题对研究者来说动力不大,单纯的进行研究都有困难,更被说会有创造性的提升。由于这些问题是教育理论的推进和教育实践的支持,也许是一种“真”问题,但这种“真”只是对教育理论而言、对教育实践而言,而并非对研究者本人而言。对研究者本人而言,它恰恰成了一种“假”问题。
其次,研究者本人具有浓厚的研究欲望与研究热情、但并非是教育理论的发展或者教育实践的改善所迫切需要去解释与解决的问题。这很明显不符合教育问题的定义,是个教育“假”问题。
然后,不仅不是教育理论推进或教育实践支撑所迫切需要去解释与解决的、也不是研究者本人志向去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于“公”于“私”,都是一些“假”问题,是彻头彻尾的假问题。
最后,既是教育理论推进或教育实践的改善、又是研究者本人具有研究欲望与研究热情的问题。此时,研究者个人的探究意趣已同外部社会(理论的与实践的)研究需求相互吻合,这是真正的教育问题。
通过对教育真问题的判定规则讨论,我们能够做到确定所提出的教育问题是不是一个真问题,这对我们的意义是巨大的。
总结
由于教育主体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教育学发展历程中,我们会面对成千上万个复杂的教育问题。这些教育问题真的需要我们一一解答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需要的教育问题是真的问题,教育真问题应该是具体的,符合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继续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推进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创造性建构,同时也能对教育实践起助推作用,符合实际,实事求是。再者,对于教育问题来说,研究人员可以说是整个研究的主体,主体的价值取向,内在动机无疑对教育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作为一名研究者,我们不仅要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还要有看待问题的批判精神,尤其在我们在阅读一些权威人士所写论文,书籍时,不要只有顺向思维,对他们所提倡的或者所论证的一味认同,我们要有敢于向权威挑衅的精神,不做“温顺”的接受者,要做“叛逆”的学术者,这里强调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J].教育研究,2002,(11).
[2]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
[3]吴康宁.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00,(9).
[4]陶志琼,袁圣军.关于“教育问题”的研究-教育研究对象辨析[J].宁波大学学报,1999,(4).
教育孩子的问题 篇5
一、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注入式教学
做过幼儿老师的人都不难发现。幼儿教育的方工仍采取一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普遍地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老师教几遍,小朋友跟读几遍,然后小朋友整齐读几遍;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讲,小朋友在下面听,然后做作业。”这种教学过程太机械,缺乏引导和启发作用,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少之又少,从而促使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发展。就拿我们熟悉的舞蹈课来说吧,老师在教幼儿练习舞蹈时,只是把碟片放出来,让幼儿欣赏一遍,然后跟着自己,一个一个动作的模仿,边学边叫口令“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等学完后,配上音乐跳几遍就OK了。教学过程中既没有动作要领讲解,也没有让幼儿熟悉舞蹈动作示范,幼儿只是为了跳舞而跳舞,并没有注入自己的感情,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舞蹈,更别说他对这个舞蹈过程中体会到多少快乐了。这种“注入式”的教学不仅存在于幼儿园教育中,也存在我们每个幼教者的身上,还存在各科教学和家庭教育中。我认为这是我们幼教行业应该深刻反思和探索的问题。那么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a、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材料只限于光碟、卡片、挂图等等少之又少的教具,幼儿操作材料也贫乏,教师上课只靠一张嘴和几本书,这样就造成了课堂上气氛不活跃的状态。B、师资缺乏。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力量,很多幼儿园经常更换老师,造成老师流动性扩大,促使幼儿教育出现空缺与托尾,而且还有一些幼儿园并没有配备两教一保,这就阻碍了教师在教学能力上的提高,想想一名教师每天对着几十名幼儿,而且是形影不离,再加上月、日工作计划的拟定,哪有时间去更新教学方法。C、社会环境影响。很多家长都认为他们的孩子“会跳、会唱、会写、会算”是很多了不起了,他们脸上也会光彩照人了,但他们并没有想到对于一个三至五六岁的孩子是一种多么不良的教育方式,剥夺了他们玩的权力了。
2、教学内容欠规范化
在教学上出现随意性和“小学化”现象。按照《幼儿园的指导纲要》来说,一日的活动内容应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不得象小学那样形式化,更不得随意性的上课,讲解一下就行了,但大多数幼儿园存在一种相同的情况:都不以游戏的形式来上课。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在课室内识字、算术、写作业的情况比比皆是,再加上户外游戏活动的欠缺,完全把小学教育提前教育了。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小学化现象的主要原因:a、行为规范上,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守纪律,少玩少动。幼儿的天性本来就是活泼好动,然而教育形式上并没有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B、在知识学习上,灌输知识成了幼儿教育的主要模式,认为只有努力学习才是有用的人,却没有考虑到给孩子增加的无形压力。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幼儿的健康心理,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a、使用权幼儿形成不良的习惯b、促使幼儿产生厌学的情绪c、阻碍了幼的思维的发展和智力的提高孩子不是一个容器,什么东西都往里而塞,强迫他们学这学那是不行的,应该让孩顺其自然的发展,在玩中学。
3、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忽视学习品质的培养
就现状来看,不管是公办、民办、还是私办的幼儿园都在片面的追求知识技能的培养,开设识字、数数、背诗、唱歌、跳舞等课程,开设外语班,他们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行为来考评幼儿教育成效,来向家长交差,却忽视了幼儿学习品质、道德品质、身体健康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幼儿教育品质逐步下降,久而久之,不良的行为习惯就形成了。学习品质并非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坚持,反复强化建立稳固的动力型,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于,并且自动化。却没想到,幼儿应该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却被无形的知识压力抹杀了幼儿脸上的天真灿烂笑容。
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A、娇惯
孩子是家中的宝,“小皇帝”、“小公主”的现象显而易见,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想干什么要什么,就一定要得手,否则就使性子大哭大闹,家长们见到孩子这样,心痛时,就会满足他们那些无理取闹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自私霸道,以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到幼儿园后,他们好认为“什么都得听他的,得让着他”,如稍有其不顺意,便哭喊攻击,这种行为给教师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导致教学过程也受到影响。
B、替代
现在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什么事都有人代替做了,不必自己动手。这种过分溺爱的现象,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我遇到的孩子中就有过这么两种情况:孩子已经上学前班了,连脱胎换骨衣服都不会,如果老师不帮助的话,就以哭了事。还有一种情况,孩子上幼儿园,不肯自己走进课室,要家长抱进课室。想想下,孩子的独立性真的有待深思,他们连一些小小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又怎么去帮助别人呢?来到幼儿园,老师教育他们,自己的事要自己独立完成,不要什么事都依赖家长,帮他们改正种种不良习惯。然而,有些家长还是一手包揽,他们认为孩子还小,做不来,不愿让他们动手。很难想象,如果继续这样教育下去,孩子的未为会是如何?他们又是将如何担当建设祖国的伟大重任呢?这就可想而知了。
C、过渡保护
“捧在手心里怕冻着,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句话就说明了孩子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孩子是长辈的心肝肉,心头肉。一部分家长总是站到孩子的面前,替他们扫除障碍,容不得孩子受一点点委屈,一点点挫折。就拿一件最平常的小事来说吧:幼儿园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模式,人员较多,幼儿与幼儿之间总会有一些小摩擦,总会不经意之间碰到摔伤,一旦出现问题以后,有些家长不理清事理,就先把老师指责一顿,或者对着做错事的幼儿大吼。尽管最后事出有因,家长也接受了老师的道歉,可是由于家长们的过度保护,使孩子变得不讲情理,变得更无理限闹,孩子们心中慢慢就形成一种扭曲心理:“天不怕,地不怕,出了事有父母撑职工腰”。这一现象,使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极端的心理:目中无人,胆小怕事。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个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A、开展幼教知识宣传活动
幼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在全镇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引导幼儿、教师、家长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比如:开设一些专门的幼教知识讲座,或者电视专题讲座,让家长和老师都同时参与这些知识或专题讲座,从中吸取经验,及时教育我们的孩子。幼儿园应多召开家长会议,让家长与老师多沟通交流,及时帮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和缺点,全面贯彻实施家园合作工作;幼儿园还应开设幼教宣传栏,帮助家长摒弃传统的知识观念。通过如此种种方法,让幼儿形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让他们养成自信、自立、自强的人。
B、提高幼师整体素质水平
教师是教育中不要缺少的主体。据了解,我镇有一部分幼师尚未经过系统的学习,取得任教资格证,政府部门应引起重视。首先,教育局应提供培训机会,使那些有识之士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其次,应该让教师走出去,走出幼儿园,到其他幼儿去学习交流,借鉴别人的优秀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来,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第三,保教结合,每班配备一名保育员,既有利于班级管理,又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和钻研课题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多订阅幼教专刊,供教师参考学习。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与深索,不提高幼师的整体素质,开创崭新的幼教局面。
C、保障幼师的合法权益,稳定幼师队伍
无意中总会听到这样的话“你原来是做什么的?幼师。怎么现在不做了?幼师很好呀”。听到如此问话,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是好了,为什么有的幼师会放弃幼教事业,谋求第二职业,这就是幼师的保障问题了。同一样受过专业的培训,有任教资格的教师,幼儿老师工作时间长,责任大,为什么工资待遇没保障,同属教师行业,同样要求德才兼备,要上岗证,要为人师表,为什么不能拿相当的报酬?你有没有见过一个工种每天超八小时上班时间的,还不能分心,背负着巨大的责任,管一群人的吃喝拉撒,玩好学好乐好,需要充足的知识储备能力,却拿千来块的工资,还要担心被投诉?“尊师重道”不应该只存在学校教育,而且还要存在于幼儿教育,幼师应该与学校老师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幼师把青春献给了幼教事业,到最后连医疗,养老的问题都还得自己解决,更别说个人的发展了,连生活都成问题了。曾经有人提过这样一句话:“学前班的老师能胜任小学一年级的工作,但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未必胜任学前教育的工作。”确是如此,我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在考虑儿童的教育,幼儿园的利益的同时也考虑一下幼师的合法权益,使她们更加专心热忱地投入到幼教工作中去.。
D、逐步优化幼教环境,提供完善的教学设备
环境是每所幼儿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每所幼儿园占地面积大小不一,但应该都充分利用起来。活动室,户外活动场所都应该逐步趋向规范,.各种工作室,环境条件都因该符合相应的要求。减少为幼儿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政府部门应多少给予帮助,使其逐步完善,尤其是教学设备方面,应该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观看与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园在操作中发现、创作、交流,体会活动的快乐与成就感。
设计教育的问题 篇6
大学的工业设计课程通常只在艺术类或者建筑类学校开设,而这些学生又几乎不学习任何科技方面的内容,对于这种现象,苹果公司的前研发主管唐·诺曼(Don Noman)非常不满。作为人机界面设计面对用户应当更加友好的主要倡导者,他认为,光是拥有传统的设计技巧,追求诸如绘画和造型方面的艺术造诣,还远远不够。因为想要创造出好的产品及服务还需要具备全面的实用知识,从微处理器,编程这样的技术基础到信息安全这样的相关政策都是设计者需要了解的。
已经75岁的诺曼,曾经写过《日常事物的设计》,他最近的著作是《忍受复杂》。他与其他人共同创建了一家咨询公司,尼尔森诺曼集团(the NielsenNoman Group),并且在芝加哥的设计学院担任董事。此外,他在韩国先进科技学院担任教授,并且刚刚入选了国家工程学会。
《科技创业》:为什么设计者应该接受一些技术方面的教育?
诺曼:设计现在被很严重地误解成“做出一些可爱的东西”,事实上,今天的设计者更为关心的是如何保证设计出来的产品能够很好的服务人们或者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需要。所以他们需要确认设计的各个部分都运转良好,只有通过这样,他们才给人们带来非凡的体验。传统的工艺技巧只能满足人们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机械设计的要求,但现在,通讯部件已经成为每个产品最基本的配置。科技、安全,隐私、社会网络方面的知识对于设计是很关键的。设计者需要把微处理器、促动器、传感器和他们设计的产品结合在一起,同时也需要利用其他的社会科学。
《科技创业》:那么今天设计教育的问题是什么?
诺曼:在这些方面,设计者几乎没有进行过训练,但还是先总体谈谈大学教育的失败之处吧。在大学里,我们训练专家并且雇佣专家,一旦教员在某一个方面做到最好时就晋升他们。为了能够做到最好,人们不得不非常深入,正是这一点使他们趋于狭隘。大学轻视通才——他们会说:“在任何一个领域里,你都知道得不多,不是么?”这件事令我感到忧虑。工程师和MBA们确实很擅长解决问题,但创造产品和服务的必须是个通才。好的设计者通常不会冲口而出一个方案,而是首先反问:“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正确吗?”他们需要都什么懂得一些,他们需要知道如何去咨询全世界的专家,需要能够融会贯通那些深奥的专业,组合并创造出新奇的新产品和服务。
《科技创业》:你认为大学应该如何改变?
诺曼: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答“我们所开发这一切的科技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答案很明显,就是为了帮助人们。通常告诉我们如何理解“人们”这一概念的是社会学,而不是教授我们怎么理解科技的地方。时至今日,身处某一领域的人不理解他们自己系里的其他人在做什么,更不要说其他不同专业在做些什么了。如果你想变得广博,你不得不变得浮浅。广博而浮浅不应当是种批评。一个伟大的设计师所做的,与一个伟大的新闻记者所做的一样,是试着退一步,并且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产品或者设计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想要完成这个作品,我们需要把哪些必备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并且结合在其中?”
《科技创业》:对于大学而言,哪些必要的改变需要立刻开始进行调整?
诺曼:我认为当前的重头是STEM,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里,还需要加上一个“D”,即设计(design)。设计者需要去学习STEM(其中S不仅包括科学(science),也包括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与之相似的是,工程师需要去学习D,因为毕竟工程学的主旨在于为人们和社会开发东西。
《科技创业》:尽管教育系统中存在你提到的那些问题,但是也有很多公司生产和设计出了优秀的产品,例如引起行业变革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这又是为什么?
诺曼:正如事情会越变越好,这些引起行业变革的产品也越变越糟,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开发各种新产品的公司在迅速增长。我们的很多更为先进的设备有着激动人心的潜质,但是也恰恰因为这些设备和产品的先进,使得它们趋向于止步不前。
《科技创业》:你在它们中看到了什么瑕疵?
诺曼:例如有时你不小心戳了下屏幕,它就跑去了另一个界面中,而你根本不知道你在哪儿,该怎么回去。又比如你想切换个程序或是进行编辑,而你根本搞不清楚该怎么做。举个简单的例子。我说:“哦,你有一台iPhone——多妙啊。我们正呆在米兰、纽约、旧金山,或是首尔,所以你的手机被设定到这一时区。请把它换到另一个时区。”而他们会说:“这很简单-你切换到设置,你切换到这——然后,哦,不,不是这里……”看他们这样很有趣。当他们终于找到的时候,他们会抬起头笑着说:“看,这个原本很简单。”
培训教育机构人才流失问题研究 篇7
中国的培训教育行业尚处于发展阶段,尽管各种培训机构已有上万家,有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如新东方、巨人教育、环球雅思等,也有二三线城市的本土品牌,更有几个人开的私人辅导机构。然而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私人企业,作为一个培训机构,其稳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教师的储备。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人是生产力中最核心、最活跃的要素,如何留住人才是所有企业的共同难题[1,2,3]。
培训教育机构与公立学校不同,培训教育老师需要具备更高的知识水平,更强的综合能力,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氛围很容易导致教师的流失,而教师的流失将直接导致机构的核心受损,因此怎样保持教育机构教师的稳定性是培训教育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将根据人才管理理论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力求为现行的培训教育机构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2 理论基础
2.1 人才流失的概念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最早提出了“人才流失”的概念。人才流失是人才流动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所谓人才流失是指在一企业内,对其经营发展有重要作用,甚至是有决定性影响的人才的流失。
2.2 人才流失与管理的相关理论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存在五种层次的需要,从低到高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需求,对需求的划分也不完全按照这个顺序逐级要求,但可以确定的是,人最需要的需求会对人达到最大的刺激和鼓励。高层次需求的刺激会高于低层次的需求刺激[4]。
2)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指出:人们工作的原因有两个,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只能抵消人们的不满,不能带来满足感,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创造满足感[5]。
2.3 人才流失模型
图1为人才流失模型。
3 培训教育机构人才流失因素分析
3.1 外部因素
1)企业没有长远的规划和战略,员工看不到希望。开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简单,但对其进行长期经营却很难。培训机构因为进入壁垒低,建立起来相对容易,但其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良性的经营。大多数培训机构的管理者在开始初期并没有制定一个明确的企业发展规划蓝图,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导致公司政策朝令夕改,领导没有明确的目标,员工更没有明确的目标,员工看不到发展的希望,不可能全身心留在企业。
2)企业薪水在行业内没有竞争优势,待遇没有吸引力。现阶段,各类培训教育机构层出不穷,每个城市的各类培训教育机构不胜枚举。以洛阳为例,京翰教育、新东方教育、学吧教育、尚学教育等,这些机构经营范围大同小异,对老师的薪资待遇也大同小异,没有能留住老师的利器。
3)没有培训和晋升的机会。培训教育机构如果没有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培训竞争机制是无法留住人才的。老师在一个机构待得时间长了,需要定期的培训、学习和晋升,如果不能让老师看到未来职业发展前途,就不可能长期留住老师。
3.2 企业因素
1)招聘过程不够科学。培训教育行业人才流动性相对于其他行业很大,所以大多数的机构长期处在人才不饱和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机构常常“饥不择食”,招聘流程过于草率。对老师的学历要求、专业要求不断放宽条件,一方面导致招来的老师专业素质不高,另一方面为人才的流失埋下了隐患。盲目的招聘只能解决眼前缺老师的状态,而无法真正解决机构人才流失的问题[6]。
2)缺乏合理的激励考核体系。培训机构的考核形式单一,考核结果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不同类型员工的考核缺乏针对性。同时,考核和工资联系不紧密,考核系统形同虚设。对老师的考核,很难量化,导致数据不是很准确。对于创新性项目,机构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经常出现激励不及时的情况,打击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其离职。
3)企业不够人性化,员工没有归属感。培训教育机构的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在这种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下,企业对员工的规定太苛刻,会导致员工产生反感情绪。如:由于培训机构多为周末上课,但无法避免的是周末老师需要请假办事,机构为了保证课时,严格控制老师的周末请假,并扣除其多倍工资,让老师感到心寒。
3.3 个人因素
1)女性家庭原因。培训教育机构女老师占的比例很大。对于女老师来说,一旦结婚,就会面临事业和家庭的选择问题,大多数女老师在结婚以后会选择离职,因为辅导机构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无法让女老师兼顾家庭和事业。
2)年龄小,不稳定。据调查分析显示,20~30岁的人最容易离职,30~40岁的人离职率最低。这个结果反映出年轻人对于职业的晋升和未来职业的发展有较多期望,不太容易满足自己的工作,这说明20~30岁的员工最可能流失,随着年龄的增加,离职意愿会不断降低。
3)学历高,不稳定。从学历来看,大专学历的人员离职意愿最低(19%),本科学历的员工离职意愿居中(34%),但是研究生学历的离职意愿偏高(63%)。呈现这种规律的原因是:人才的学历越高,其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就越强,所以对薪酬待遇、福利和公司工作环境的要求也就更高[7]。
4 培训教育机构人才流失的解决对策
只有对培训教育机构人员流失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离职的问题。
4.1 企业文化方面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作为一个长期发展的企业,必须要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要符合公司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让公司所有员工的思想、精神、人生观、价值观都向企业文化靠拢,真正做到让企业文化引领公司发展。优秀的企业必然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支撑,因此,培育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行业特色的企业精神,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2)加强企业品牌建设。一个企业能留住员工的核心就是把自己做大做强,如果企业足够强大,能够给员工足够的福利,流失率自然而然就降下来了。作为教育培训企业,加强企业品牌建设有利于扩大自身的知名度,有利于让老师们找到归属感。
3)增强企业凝聚力。增强企业凝聚力,对于提高培训机构的知名度、提升市场份额、促进教育培训机构的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将培训教育机构的愿景、企业价值观、发展目标、发展理念等内容传达给教师,让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把自己的小目标与企业的大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构建一个团结的教师团队[8]。
4.2 教师方面
1)招聘要符合机构自身的特点。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进行招聘,不要盲目招聘。对于应届大学生的招聘和有经验老师的招聘要区别对待。
2)规范教师招聘的工作流程。一是确定教师招聘需求,列出需要招聘的岗位要求、应聘条件和福利待遇等信息。二是做好工作职位分析。三是选择教师招聘的渠道。招聘渠道要由过去单一的报纸媒体变成现场招聘会、网络信息发布、行业杂志等多种渠道。
3)制定教师的职业发展路线:初级讲师→中级讲师→高级讲师→名师→专家。
4)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工资福利对老师一方面是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就是激励作用。对每一阶段、每个活动的激励必须及时有效。每个活动要制定奖惩制度,在活动结束后就要严格按照这个奖惩制度进行奖惩,不能每次都让制度形同虚设,让老师们也得不到实惠,长此以往,将打击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注重薪酬的竞争性,如果机构的薪酬远远高出同行业其他机构,老师对薪酬的满意度很高,大大有利于员工的稳定性。每个教育机构的薪酬福利制度都要贴近人才市场行情,对不同岗位人才工资制定科学合理的设置,保证教育培训机构岗位薪酬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降低优秀教师的离职率[9]。
4.3 培训方面
教育培训机构要想打造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师团队,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
1)新员工。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教育行业的新员工,在培训时,不仅要培训本企业的文化、规划、企业目标、企业战略,还要详细培训所教授学科的学科知识[10]。
2)在职教师的培训。对在职教师也要定期进行培训,在职教师的培训内容是全面提高教育培训机构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11]。
3)教学方面的培训。定期对所有老师进行教学方面的培训,包括教学方式、教学仪态、教学工具的使用等[12]。
4)创新方面的培训。鼓励老师积极进行课堂创新、知识创新、讲法创新。全面提高教育培训机构师资队伍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而为推动教育培训机构的稳步发展贡献力量[13]。
5 结论
创立一个培训教育机构不难,经营一个培训教育机构很难;招聘一个优秀老师不难,留住一个优秀老师很难。我国的培训教育事业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的阶段,各方面发展很快,但管理机制并不完善。想要经营好一个培训教育机构,必须重视人才流动这个大问题,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完善激励制度、改进培训体系等方面来控制人员流失是保证机构能够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培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培训教育人才。与传统的教师不同,培训教育人才更需要综合的知识和能力。如何对培训教育人才进行管理,提升教育机构老师的专业度,保证人才的稳定性是每个培训教育机构想要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当前教育问题反思 篇8
一、填鸭式的现在教育 (1) 现在教育的根源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被公认为是现在教育。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自隋唐科举制度开始, 一直到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这种为功名而学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根植在中国人的骨髓里。学子们不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求, 而是出于对功利的追求, 所谓的知识、文凭只不过是敲开功利大门的砖块而已。
(2) 影响现在教育的因素
虽然现在科举制度早已取消, 但是在高考指挥棒下的教育难道没有科举取士的影子吗?那么是哪些因素使现在教育至今还很难改变呢?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社会的飞速发展给家长们带来了极大地教育压力。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 日新月异, 有人称二十一世纪为“知识爆炸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家长们带来了极大地教育压力, 如今的中国家庭多数只有一个孩子, 家长们害怕子女在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被淘汰, 加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的世俗心态, 使之想急切看到子女在同龄人中的表现, 而在教育中最直观最清晰地表现就是分数和名次, 现状也是要想取得很好的发展机会就必须考好的分数, 取得好的名次, 这样才能上更好的大学, 以后才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所以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让子女们获得这些, 为了取得这种优势, 他们选择住在社会上认为办学质量较好的学校附近, 于是出现了“学区楼热”, 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学校于是出现了“择校热”, 甚至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出现了准父母们为未出生的孩子在幼儿园预报名的社会现象, 由于关心孩子的考试及减轻孩子考试的不安, 高考现场的校园外出现了成千上万的父母“陪考”的现象, 其焦虑程度比自己考试还要担忧!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2.“在夹板中生存”的学校。
学校作为为家长们培养子女, 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中转站, 无疑要接受家长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一方面, 家长们想让子女在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就读, 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这是一种直观的、较易操作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 社会需要学校培养出能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这却是一种长期的, 隐性的、不会直观显现的教学目标。学校要想生存, 使自己在同类学校中立于优胜的位置, 必然要同时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对学生家长方面, 学校要显示的信息是:学生在我的学校学习更够获得更好的机会, 更能被社会认可。这样学校就有好的生源。而在考试制度的指挥棒下, 最直观显示学生能力的就是学生在考试竞争中的成绩和排名, 所以学校必然为学生获得好成绩这一目标而努力!对社会方面, 学校既然获得家长的支持, 并在考试中优于其他学校, 社会的人才要从学校中选拔出, 即使是“瘸子里面选将军”社会也必然要认可同类学校中的更好的学校。所以综合两方面的考虑, 学校中最优的选择是看重分数, 选择现在教育。于是便有了为追求升学率, 只要是考试不考的科目基本上不上, 既是上也不重视, 基本上是走走过场搞个形式。一切为了考试, 题海战术、考前冲刺、奥赛班、火箭班等等。标准的试题, 标准的答案, 将学生培养成考试的机器。
3. 社会功利的选择方式。
社会需要的是人才, 而且是以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 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从大量的应征者中选拔出人才。在从校园中选拔人才时用这种指导思想最有效的途径就是, 首先选择最有实力的大学培养出的人才, 就如同好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一般情况下比其他厂家的产品可靠, 好的品牌的产品一般质量好一样, 这样便催生了教育的“品牌效应”, 其次要选择出学校学生中的佼佼者, 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还是考试, 所以社会的这种选择策略又进一步巩固了现在教育。于是乎社会和媒体关注的一直是哪个学校的升学率有多高, 考入名牌重点大学的有多少, 各省的文理科状元是谁等等这些表面的东西。然后大家渲染, 很少有人关注学校究竟教些什么, 学校究竟学习什么。
二、走出现在教育的怪圈, 造就真正的人才
“教育问题”真假辨 篇9
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
教育的问题, 在社会生活其他领域会有所表现;同样, 社会问题也会在教育领域出现相应的表现。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 常常有一些出现在教育领域里的问题, 看上去是个教育问题, 实际却是一个社会问题。譬如: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 并不在于教育政策或教育教学方法的失误, 而是教育领域以外一系列公共政策的失当。首先是众所周知的人口政策导致我国就业人口基数极大, 同时我国产业迅速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和社会上的学历主义文化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力相叠加, 使得很多产业对劳动力要求的数量越来越少, 而对其教育水平的要求却越来越高, 这就迫使年轻一代必须通过教育这个渠道来竞争就业机会;其次是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失业往往就意味着生活得不到较好的保障, 再加上我国传统文化中争当“人上人”的观念和科举考试遗留下来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想, 等等。这些问题, 必须通过社会改革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仅仅依靠教育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 势必会导致这样的局面, 即:学校不补课了, 满街都是补习班;高考哪怕只考一门功课, 仍然会压得教师和学生都喘不过气来;即便所有高中毕业生都能上大学, 大家还是要为争取上最好的学校而拼命。
实际上, 如果我们希望一场教育改革能够发挥“重要而持续的影响”, 那就不能不考虑其社会环境。
从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到规定和逐步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1:1的发展目标, 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始终未能解决职业教育对青年学生缺乏吸引力的问题。投入不足、办学模式陈旧、与生产和市场结合不够紧密等, 在某一时期的确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但是, 利益分配的不平等, 是我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根本原因。进入职业教育轨道的学生最终都流入了社会底层, 还有谁愿意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呢?只要诸如此类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什么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架设立交桥、让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有机会去攻读博士学位之类的改革措施, 除了让已经进入职业教育轨道的学生能够在学业后期争取逃离这个轨道外, 不可能真正取得什么实际的成果。我们唯有采取配套的社会改革措施, 通过调整相关公共政策和加强相关立法等手段, 从而使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合理化, 例如立法规定取得国家高级技工资质的工人, 其工资不得低于大学教授等相应等级的专业人员, 一旦进入职业教育轨道的年轻人一样可以预期过上体面的社会生活, 那么即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不再有所谓“立交桥”, 年轻人也会乐于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志趣来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管理问题与教育问题
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蒂翁森认为, 目前教育改革主要可以分为“支出改革”、“投入改革”、“管理与制度改革”三大类。虽然教育改革所面对的管理问题一般都发生在教育系统内部, 但管理问题与教育问题仍然是两类性质不同的问题。管理是为社会组织达成一定目的而对其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 而教育是人通过一定的社会活动使人的身心获得发展。
“马加爵事件”看似是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实则是一个具体的管理问题。受到舍友那样的欺侮而又投诉无门, 很多心理正常的人都有可能进行极端的报复。如果我们的大学生宿舍管理建立了有效的合约和投诉机制, 学生入住宿舍即签订协约, 知晓和承诺在宿舍哪些事情不能做, 并知晓受到舍友干扰或欺侮可以去何处投诉, 投诉后又能得到迅速有效的解决, 那么, 这类事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试想要是马加爵在第一次受到同学欺侮时就可以提出投诉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他和同学的矛盾就不会日积月累到须通过杀人来了断的地步了。
很多国家都试图通过强化教师工作量考核等来提高教师工作的可问责性 (accountability) , 以期改善教育效果和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从实际效果来看, 至今还没有哪个国家通过这种改革真正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改革成果。原因其实很简单, 真正要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改善教育效果, 必须依靠对具体教育活动过程的改良, 因为教育的问题还须主要通过教育改革来解决。试图以强化考核这种管理改革的手段来间接地达成此目的, 其结果只能是教师为了达到考核的要求而采取应对策略来制造教育上的虚假繁荣, 而教师采取的这些应对策略中, 有些甚至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其真实的效果可想而知。
当前我国正在试图通过高考改革来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 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混淆了管理问题和教育问题这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高考制度的改革显然只是一个管理改革, 它只能实现协调相关人群关系和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的功能, 虽然间接对教育过程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难以直接改善具体的教育过程。应试教育是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迷失了教育原本的目的, 错把考试当作教育的目的, 从而在教育过程中采取错误的方法, 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显然是个教育问题, 需要对具体的教育活动过程, 包括对指导这种活动的理念进行深刻的变革, 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决。否则, 无论高考怎么改变, 改革的结果也只能是产生新一种应试教育, 而不可能从根本上真正达成改革的目的。
政治问题与教育问题
“政治问题”, 指的是涉及社会中人与人的利害冲突、需要通过政府权力来进行调节和处理的社会问题。在教育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中, 有些问题其实并不是真实的教育问题, 只是因为它涉及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 所以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改革。
在教育改革中, 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些问题, 它们从专业角度来说可能根本就不是问题, 却可能因为我们常说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成为一个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属于这样一类问题。由于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不平衡,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确实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 缩小这种差距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然而, 在当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改革过程中, 真正最受关注的焦点却往往是同一城市甚至相邻街区之间的学校办学水平不平衡, 而不是城乡之间或东西部之间的不平衡。实际上, 从教育专业的角度来看, 每一个孩子的智力水平、人格特征、兴趣倾向等都存在差异, 因此把每一所学校都办到“重点学校”的水平不仅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应该的。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让学校办出各自特色, 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学校, 将来成为自己想成为并能够成为的人。但是, 这样的观点, 在目前的社会政治语境中是很难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因此, 这个从专业角度来说不是问题的教育问题, 也就成了我们教育改革不得不面对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 我们必须认识到它的性质其实是个政治问题而非教育问题, 应当更多地运用政治手段而不是仅仅依靠教育专业手段来解决这类问题。实际上, 唯有政府能够通过社会改革协调好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让每个孩子在公共教育中都能得到符合自己个性的最好的发展, 将来能在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中过上体面的生活, 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理解政治问题在教育领域的表现以及教育问题的政治意义, 对正确地启动教育改革来说非常重要。
如何教育“问题学生” 篇10
说来有趣, 给我带来启发的是一部叫做《G.T.O.麻辣教师》的日本漫画。书中的主人公鬼冢英吉在当教师前是一个所谓的“暴走族”, 经常和别人飙车、打架。当了老师之后, 因为率性认真、敢于质疑权威, 甚至有暴力倾向而显得与其他老师格格不入。但是,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合格的老师却深受学生喜爱, 不但收服了一帮问题学生, 还挽救了这些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危机。
以前我一直把这部漫画当作一种笑料和对僵化的教育的讽刺。可是仔细想想, 为什么学院派出身的老师去却常常教育不好“问题学生”呢?而且这个问题在现实中广泛存在。这要结合老师产生的渠道来看。可以这样说, 受过高等教育, 从师范院校走出来的老师们都是曾经的“优生”。当他们接触到被称为“差生”的问题学生时, 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本身无所谓对错, 但是在教育活动中, 如果不加注意地表达出来, 就容易给学生的自尊造成伤害。也就是学生经常说的某老师喜欢摆架子、卖弄学问的现象。本来, “问题学生”成绩就不好, 老师们所谓的卖弄学问就会使他们产生“老师和自己根本没有共同语言, 不是一类人”的想法。如果他们对老师缺乏最基本的认同感, 那么教师也很难在他们心中树立威信。
我就吃过这样的苦头。刚毕业从教的时候, 恨不得把知道的所有知识马上都倒出来显一显。结果那帮“小子们”说我“装精”。于是, 我意识到要让他们好好学习, 首先要让他们认同我。在他们说我“装精”的以后几个星期里, 每逢体育课我一定下去和他们一起打球, 让他们在户外活动中接纳我, 让他们觉得老师也和他们一样喜欢活动, 虽然我的球技很糗。紧接着, 在班会课上我经常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果在上课时我发现他们对某个问题很好奇, 我也会多花一点时间进行讲解。渐渐地, 全班学生, 包括那帮“问题小子”逐渐接纳了我。“问题学生”对我也似乎多了亲近感, 而我对他们的管教, 他们也愿意接受了, 教育效果也好多了。
所以, 教育“问题学生”第一步是, 教师要放下架子, 要让学生对你产生认同感。
这些“问题学生”最让老师头痛的可能不是逃课或不遵守课堂纪律, 而是教育他们的时候他们所表现出的一副蛮不讲理、不合作的态度。比如, 一次我班的一位学生又和老师上课顶上了:
老师:某某同学, 你在上课的时候怎么老是讲话?
学生:我讲话了?没有啊!
老师:你刚才明明回头和后面的同学讲了好一会的话, 还说没有讲。
学生:我借张纸巾, 感冒了, 我要擦鼻涕。
老师:上课好好听讲, 不要做其它的事!
学生:擦鼻涕又不是其它的事!
老师:还顶嘴!站起来!
学生:我又没犯错, 为什么要站起来!
结果双方就这样僵持着, 直到我被班长叫了过去, 把那个“问题学生”请到了我的办公室, 那节课才得以继续。到了我的办公室, 我问:“知道为什么要你到我这里来吗?”这个学生本以为下来会挨顿批评, 脸上表现的都是不服和抵触的表情。我边说边从我的抽屉中抽出几张纸巾递给他。我这个递纸巾的动作让他迷惑了, “什么啊?”他说。我说:“你不是要擦鼻涕吗?我知道你的纸巾用完了, 这几张至少可以对付到下课。”他愣了一下, 然后接过纸巾。紧接着我又说, “你不能影响老师上课啊。”在我的意料中, 他不承认自己影响了老师上课。我说:“刚才上课中断的那几分钟算什么呢?老师知道感冒流鼻涕是一件很不舒服的事情, 但老师在说你的时候, 你就听着, 如果听得不舒服或觉得老师说得不对, 你可以下来跟我说……”就这样, 这个学生认识到了自己不该和老师顶撞, 并且事后还向老师道了歉。我觉得这个事件的突破口在于学生知道了老师关心他感冒流鼻涕。因此, 在教育这些自尊心比普通学生强的“问题学生”的时候, 一定首先要让他们感觉到你是在关心他。
还有一次, 一个学生几乎是旷了一整天的课泡在网吧里, 下午快五点的时候才回到学校。我生气极了, 因为这不是他第一次旷课上网了, 而且这是他第一次胆敢一整天都旷课。我把他拉到办公室, 刚要发火, 却看见他的手在肚子上摸了一下。我忽然意识到, 他中午肯定没有吃饭。于是我问:“你中午没吃饭, 现在不饿吗?”“刚才有点, 现在还好。”我知道这帮“臭小子”有到死还嘴硬的毛病, 就说:“我给你点钱, 你吃点东西, 回来再‘教训’你!”他不动声色地接过了我的钱, 出去了。当时我心里对他会不会回来没有底。因为这次他回学校是因为没有钱了。拿到了钱, 他会不会又跑到网吧去呢?欣慰的是, 十分钟后他带着一张油嘴回来了。我狠狠地批评了他。这一次他出奇地乖, 老老实实地站着一动不动。到现在快一个月了, 他没有再去过网吧。
因此, 教育“问题学生”第二步是,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是在关心他。
我班上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 被称为“睡仙”。在教室里要么你看不到他———逃课了;要么坐在教室里只会做一件事情———睡觉。书和作业本被口水打湿是经常的事情。我也在想, 他怎么这么能睡?后来, 跟他家长联系后才知道, 他本来是个成绩很好的学生, 还擅长绘画和弹古筝。后来迷恋网络游戏, 经常整晚泡在网吧里, 成绩也下去了, 同学也疏远他了。我决定不能埋没了他的才华, 于是提拔他当宣传委员。决定一宣布, 班上一片哗然。学生们怎么也想不通, 通常成绩好的学生才会当班干部, 怎么这个每门功课不及格、旷课还上课睡觉流口水的“睡仙”也能当班委。当上宣传委员, 甚至就连他自己也感到好笑。我告诉他, 老师听说他的画画得不错, 想让他负责班里的黑板报, 所以就让他当宣传委员了。他很高兴地接下了工作。可接连下来的两天, 后面黑板报一点动静也没有, 我催他, 他说在纸上打草稿, 还拿出来给我看。黑板报不好可以随时改, 他还要打草稿, 看来他是真的很重视, 我暗自想到。第四天早上, 我一进教室就被后面的黑板报吸引了, 他不光画画得好, 还有手好字, 连我这个班主任都汗颜的好字。我提议全班为他鼓掌, 他居然腼腆得不得了, 说他的几个好哥们帮了他的, 不光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这小子竟然还能调动其他的人!看来他还有着一定的组织能力!我很庆幸这个人没用错。从那以后, 这个学生渐渐没有旷课了, 上课也有精神了 (虽然偶尔还是会睡得流口水) , 还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他的家长对我十分感激, 说在我这里他的小孩像变了个人, 还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问题学生”教育的第三步是, 让“问题学生”的优点也能有得到展示的机会。
人才教育问题 篇11
有的是杰出人才不回来。正如电影《中国合伙人》中孟晓骏在赴美签证通过后,恶狠狠地抛下一句:“我这次去美国,就再也不回来了!”仿佛国内教育带给他的只有仇恨,一流人才只有留在国外才是最佳出路。这绝不是一种个人观点,说它曾经是一种集体思潮也不为过。请看多少顶尖人才痴迷于考托福、雅思,钟情于留学异国他乡,而对国内的教育嗤之以鼻,对国家的投入心无感恩。面对这种现象,某大学教授指出,国内的某些高校培养的都是“汉奸”,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帮外国人开拓市场,打败中国的企业。话虽偏激,但中国教育“为他人做嫁衣”的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
有的是教育投入不回来。笔者看到周边越来越多的家庭给子女选择出国留学的机会。有的家庭并不富裕,却甘愿每年花费三四十万人民币让孩子在国外镀金,无形中滋养了他国的教育收入。这不禁使我想到了《中国合伙人》中的一个片段,孟晓骏愤然拒绝了成冬青送给他的别墅,却欣然接受了对方以他的名义,给国外某个实验室的慷慨捐助,为的是满足他的所谓“尊严”。这多么像中国当前的不少消费者啊,辛辛苦苦赚了几个钱,不知道支援国内市场,却满足于购买国外价格离谱的奢侈品。试想这种“肥水只流外人田”的行为能够振兴民族企业,能够繁荣教育事业吗?
有的是教育生活不回来。我们不妨对比一下这些现象,从中可以看出国人对教育生活的态度。在高中阶段我们国家学生的答题量是较多的,但是成人的阅读量却是较小的。在中小学阶段我们的孩子很爱讲文明,但是在国外的旅游者却屡遭诟病。在教师节不少学生乐于向老师送礼,但成人后对学校的捐助却是屈指可数……我们似乎有这样一种意识:教育只是一块“敲门砖”,用过了也就丢弃了,象牙塔与社会是两个不同的天地,“书包翻身”和“走出去”的价值取向,隐含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决绝。
当然,这种对教育的背离现象还有很多,例如:在内容上对国学的扬弃,在师道上对教师的怀疑,在管理上对“教师终生制”的奉守,在宣传上对西方教育的偏爱,在交流中对民族教育的缺乏自信……它们共同推动教育“出走”,走向一条没有回头的道路,使之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是比较危险的。
教育应该回来,“回来”应该是教育的一种必然选择。
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那是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的回归,人人都可以为师,教育他人之前必先学习。孔子又说:“老而不教,死无思也”。那是对生命的回归,当你拥有一定的人生经验后,把它们传递给后代是你应尽的责任。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那是对教育内容的回归,生活和教育互融一体,彼此对流,相互完善。王阳明曾经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不能已。”那是对教育行为的回归,快乐才能让学生找到进步之源,发现教育之本……“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回来”是教育循环的必然环节,是教育生长的“代谢”手段。
如果说“回来”是教育的必然环节,那么“回来教育”就是学校不容回避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愉悦是“回来教育”的基调。美国著名教育家雷夫把“不害怕”作为评价好老师、好学生的标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他在《第五十六号教室》一书中写道:孩子们回到第五十六号教室,不是因为他们想念自己,而是想见见他们的同学,回忆起那段美好的时光罢了。的确,给孩子以安全感,才能让他们回来。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安全需要作为人类需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快乐就是安全的表征。把快乐渗透到教育最困难的地方,让孩子们体会到教育就是快乐的,才能让他们心有所属,并且乐此不疲。雷夫在让学生回答难题时,就采取了游戏的策略,寻找出题者布下的“陷阱”,找到他们作难的“伎俩”。这样孩子们在答题时,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得意的笑声,这样的状态怎么会让学生害怕考试呢?但是我们看看周围,教师害怕上班,学生害怕上学的现象还不少见。害怕似乎成为学校管理的一件法宝。然而,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做的那样,在强迫的手段下连公鸡都不会吃米,更不要说教育了。教育应该是愉悦的,当然,这种愉悦不是一味讨好学生,而应该是严中有爱,让学生体味到最高需要的快乐。总之,这种愉悦是一种智慧的心情,一种道德的态度。
教学一体化是“回来教育”的行为习惯。一位教师曾经激愤地说道:一些教师认为孩子们学成归来后看望自己,是对自己教育生涯最好的回报。错!有许多孩子是在可怜你,在向你炫耀。你只有学有所成,才能真正赢得尊重。这话情虽偏,理却正。教师凭什么受到他人尊重,不是靠别人“想念”你,而应该让自己学有所长,保持教育者“学高”的姿态。这是靠不断学习锤炼而成的,向同行、学生、书本学习,学习应该是教师的一种职业行为,这样获得的尊重才不是“过去时”的尊重,而是“现代时”“将来时”的真正尊重。当然,学生要“回报”教育,必须从小确立一种教的行为。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习好的教学习差的。后六中学就是这么做的,他们通过先学后教、学生互教的方式,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不唯如此,他们把一种教的意识传达给学生———只要你“学高”,就有教的义务,而不是把学习作为学校生活的唯一行为,把学习所得作为“独门秘籍”。总之,教因为学而教,学因为教而学,把教学一体化作为一种行为习惯,才能让教师在教学中有所成长,学生学成后归来教学,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一些国家,学有所成的校友会回到母校做讲座,这种教学一体化行为已经成为他们自我发展的最好习惯,而在我们的一些学校教育中,教师只教不学,学生只学不教的现象还比比皆是。这种割裂能不能够让他们体会到能力也是一种责任,所得必须回馈社会呢?
人才教育问题 篇12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专业衔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近十年来,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总规模迅速扩大,中等职教育招生对象非常广泛,包括应往届初中生、高中毕业生、复转军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其他社会青年。学生在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会选择升入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专业学习。这部分学生也是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的主要生源。在完善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专业课程的中、高职衔接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由于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也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通过对升入某高职院校的中职学生就1学习兴趣2专业学习效果3课程学习能力等,进行跟踪调查发现,这些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专业学习效果不佳和课程学习能力不强的现象。
二、原因分析
1、专业培养目标不衔接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就培养目标而言,职业教育都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但在学生职业技术和能力掌握上有层次的差别。例如,中职教育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从总培养目标的描述基本上是:培养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和应用操作人员。而高职教育对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计算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除了具备高等教育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外,还具有驾驭工作过程的能力。
2、课程设置不衔接
以湖南省多所中职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例,通过统计发现课程存在较多重复开课的现象,而且大部分升入高职的中职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并没有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在教学计划的制定的不足
由于高职的生源除了中职毕业生,大部分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这部分学生之前没有进行任何的专业职业教育,在进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发现中职毕业在操作方面往往要好于大部分高中毕业生,学生反应这些知识都是在中职阶段学过的,没有新意,浪费了学习时间,以致于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在随后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中,由于课程的难度的增加,部分中职毕业生却又显得后劲不足。究其原因是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薄弱,反应在学生升入高职后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学习普遍感到困难,特别是当涉及到数学、英语的基础知识时就更加一筹莫展。
反思我们的教学计划,课程的设置在发挥职业教育特色方面还存在不足,很多高职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是本科计划的缩减;而中职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要是高职的缩减;一味的缩减教学计划,把难点章节进行删减并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优势,反而从另外的角度暴露了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时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存在技能水平低、知识的更新和学习能力差的情况。
(2)课程设置上内容重叠和冲突的现象
中、高职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上有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在专业技能培养和实验实训方面,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有层次上的区别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个区别却不是很大,项目训练中职业化程度不高,甚至有些老师直接拿中职的案例进行教学,没有体现出更高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且存在大量重复训练的现象。这也导致了升入高职的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在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中,课程的设置在策略上必须打破传统的追求知识系统化的束缚,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只有以企业工作过程的需求来设置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最终教育目标,才能充分发挥整合功能。
三、解决方法
1、加强中、高等职业的沟通
在我国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要体现职业教育对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需要建立完整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中、高职的合理定位。而不能鼓励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同时充分发挥职业师资、实验实训条件等教育资源的作用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
2、优化人才培养培养方案
职业教育要体现鲜明的职业特色,广泛的开展校企合作,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因此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必须和行业接轨,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都要对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
的设置上进行不断的探讨和交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推进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教学模式。
3、注重课程设置和内容的衔接
确定教学顺序和实施方案,一方面对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专业水平做充分的调查,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另一方面在高职教育中又要拓宽和加深该课程内容,在重视实践的同时,加强学生创新性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教育在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的联系和不同。
4、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通过的技能鉴定工作来促进中、高等职业技能的全面衔接。在中职阶段进行专业中级认证培训学习,获取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进入高职阶段,则要获取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人才教育问题】推荐阅读:
医院人才流失问题08-18
人才现状及存在问题07-07
物流人才培养问题11-09
浅析企业人才流失问题08-08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问题06-30
葫芦岛市人才流失问题07-08
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07-27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08-12
药学服务人才培养问题08-31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