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物理教育

2024-11-06

人才培养模式物理教育(精选12篇)

人才培养模式物理教育 篇1

1 CDIO模式概述以及应用情况

1.1 CDIO教育模式概述

20世界80、90年代, 高校工程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现实工业生产的需要, 使工业界逐渐意识到高等教育脱离实践这一问题, 直接教育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今社会教育的发展需要。迫于这种形势, 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其他三所著名高校, 共同开发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CDIO (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 [1]。CDIO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知识体系健全、双基扎实、工程业务水平高以及道德高尚的“新一代”卓越工程师[2,3]。

1.2 CDIO教育模式的应用情况

在国外, 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的要求, CDIO工程教育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且形成了一些特色CDIO教育模式。CDIO工程教育模式首先应用于麻省理工学院等4所高校的机械系、电气系[4]。紧接着得到其他发达国家的认可, 并且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发出适合自己的具有特色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 以培养科学基础知识扎实, 工程能力过硬的现代工程师, 提高国家科技竞争能力。

在国内, CDIO工程教育模式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01年由北京交通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汕头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高校协办的“2011北京CDIO区域性国际会议”称中国共57所高校开展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 且已取得较好的成果[5]。例如:汕头大学已根据自身教学情况以及资源, 提出一种以工程设计为导向, 以培养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系统调控能力为主要目标的EIP-CDIO (ethics、integrity、profession-alism-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 工程教育理念[6]。汕头大学这种教育模式并不是发达国家CDIO教学模式的复制, 而是吸取原有CDIO教育模式的经验精华之后, 创立的属于汕头大学自己的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 具有自己的特色, 更符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情况。

同时, CDIO工程教育模式也被应用于具体专业, 例如: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于TOPCARES-CDIO工程教育理念, 对专业设置驱动因素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综合比较已有专业设置模型, 应用鱼骨图的设计结构, 引入模块化理念, 突破固定维度限制, 设计出鱼骨型专业培养方案设置模型[7]。

回顾国际工程教育改革背景, 从哈尔滨理工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发, 结合校情, 基于我校的物理专业的现况, 以国外先进的CDIO教育模式为指导, 借鉴国内的CDIO实践措施, 建立起自己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2 哈尔滨理工大学物理类专业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情况分析

第一、在哈尔滨理工大学物理类教学中, 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学量, 进而忽视了其科研与办学的能力, 这样就阻碍了大学在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和学校规划方面的发展。第二、学校的发展未能与社会同步, 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更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校四年学习过程中, 过多的学习科学理论知识, 而忽略了实践环节, 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而这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工程性人才是相悖的。第三、过分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 而忽略了人文科学的重要作用, 致使培养来的学生丢失了传统文化, 丧失伦理道德, 成为“有才无德”之人, 危害他人、危害社会。

然而, 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远远优于传统的教育模式, 它拥有一套完备的教学框架, 有自己的教学的大纲以及教学宗旨。首先, 以德为本, 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人;其次, 以学生自学为主, 帮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精湛的技艺, 帮助学生开拓自己的创新能力以及认识自己潜在的价值;在此基础上, 在人才培养中将教育过程与实际工程领域具体情境结合, 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一代高水平工程师。因此, 我校物理类专业可依据经典CDIO工程教育模式, 构思适合自身情况的教育模式以及培养方案, 以弥补现阶段教育教学中的不足,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科发展, 适应社会发展。

3 构思基于CDIO模式的物理类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3.1 科学理论基础的学习以及考核制度

根据大学生教学大纲指示, 为完成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任务, 有关学生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当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老师答疑解惑为辅”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模式。

第一阶段:首先由教师对相关学科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并制定学习计划, 然后将学习知识点以及学习计划分发到学生手中, 由学生自行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 (记忆、理解) , 最后由教师编辑题库, 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考核, 考核结果分为优、良、中, 不合格4个级别, 不合格者则不得进入下一学习阶段。

第二阶段:首先由教师划分制定不同的知识模块, 完成由同学选择自己喜爱的知识模块进行系统研究, 挖掘知识深度, 再由同学针对已学习的知识模块进行答辩,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重点讲述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以及相关知识的联系性, 最后由老师对其的答辩进行点评, 提出今后的学习研究重点, 并且给予答辩评价, 并且此过程为循环过程, 要求每个同学依次掌握不同的模块。

第三阶段:基于第一以及第二阶段的学习成果, 教师评定出学生的学习成绩 (优、良、不合格3个级别) , 成绩为优、良者方可参加相关的科技竞赛、科研项目, 并且科技竞赛与科研项目的成绩可以转换成一定的学分, 对于在科技竞赛以及科研项目中表现突出的同学, 学校可以对其进行精英式培养, 作为学校、社会以及国家的储备人才, 为进一步培养优秀人才, 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仅仅经过以上3个阶段的培养, 只能在专业技术方面对一个人有一定的提高;然而, 这并不能使一个人在德行方面有所提高或蜕变。因此, 对于基于CDIO模式物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新阶段的锻炼与培养, 并且这个阶段势在必行。基于本校的特殊情况, 应采取以下方案, 来对学生的德行方面进行一个积极的考量与培养:首先由学生在年终进行自我评价, 尤其是德行方面的表现进行逐一评价;接下来有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一名任课老师给出相关的综合评价, 最后由专家评论组对学生的德行给予中肯符合实际的评价。同时, 将这次的评价结果告知学生, 以便学生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 弥补不足, 完善自己。

3.2 科学理论学习与科技竞赛相结合

在夯实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之后, 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对理论分析、计算能力要求比较高的竞赛, 比如: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术物理竞赛, 全国大学生“高教杯”数学建模竞赛等。通过这类比赛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比赛过程中, 可以将学习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理论知识应用其中, 使同学们对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新的认识。并且通过竞赛可以带动、检验基础知识的学习, 让同学体验到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释现象的快乐, 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术修养。

在我校近期举行的《哈尔滨理工大学首届物理学术竞赛》中, 参赛队员在比赛过程中得到锻炼, 掌握设计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图1所示。

最后, 由教师结合比赛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以及学生的比赛结果基于一定的评价分别为 (优、良、中、差) 。此评价结果计入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

3.3 科学理论学习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在进行上述2个环节之后, 接下来的环节要注重科学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以及交叉学科知识的运用, 根据哈尔滨理工大学的现况, 采用工程项目育人还是可行的。首先由教师进行交流、讨论, 针对学科特点以及知识进行构思, 设计出覆盖知识面广、切实可行的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接下来由同学们进行自由组队, 进行选题;然后, 开展团队合作, 对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进行实验验证亦或制作出作品;最后由专家在组织答辩, 学生的作品以及研究方法进行评价。

比如, 我校近期开展的《哈尔滨理工大学首届物理实验演示仪器竞赛》, 这个活动激发大学生对大学物理的兴趣, 培养大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 并且对于改进我校的实验演示仪器作出了贡献。

3.4 横向学习要与纵向学习相结合

在3.1、3.2以及3.3中拟定了具体的基于CDIO模式的物理类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以及实施方法, 本节将从一个高的层次来看待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学习不仅仅是单一方面的横向学习与纵向学习, 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纵向学习, 能够解决一个问题的“然”与“所以然”, 能够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 但是对于与这个问题相联系的事物却没有详细的了解, 从而限制了人思考的角度, 没有全局的意识;然而横向学习, 能够拟补这一缺憾, 从类比、相似以及反推的逻辑思维来阐释同一类问题, 这从通俗的层次传授了方法论与逻辑学知识。这样, 基于横向与纵向学习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 不仅仅培养了具有较高等技术的工程师, 更是培养了有思想的较高素质工程师。

3.5 校内学习与社会实践学习相结合

综上提出的4个方面, 仅仅是依托于学校固有的教学资源, 开展的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项目, 然而这些项目却与实际的社会生产创造需求脱轨;虽然它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专业、道德水平, 甚至说是综合素质, 但是离高水平一流的工程师还有一定差别, 有一段距离。为了弥补这一差距, 还应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改进:

第一、学校除了在充分利用现有固定可见教学资源的基础之上, 还应该发挥学校各种潜在的能力, 挖掘一定的社会资源, 比如: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 应注重与科技公司, 生产工厂等建立联系;在社会公德、道德培养方面, 应注重与一些敬老、养老院或者与志愿者相关的部门单位建立关系等。

第二、学校在挖掘这些潜在的资源之后, 应将学生定期派遣到对应单位, 进行短期、长期等时间不等的培养与教育, 与这些单位共联合, 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努力。在培养过程中, 所涉及的培养内容, 无需拘泥于形式, 可以是实践操作、工程技能培训、讲座、交谈会、茶话会、素质拓展以及其他的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三、在完成以上相关活动后, 每位同学都需要进行答辩报告, 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 包括表现突出以及不足两方面, 以及自己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自己的收获;除此之外, 学校与相关参与单位应该组成专家评审团, 根据学生的表现, 给出客观可行的综合评价, 主要包括专业技能的提高以及道德修养进行点评, 给学生提出合理、公正、客观努力方向, 使得学生想优秀、甚至是杰出的工程师买进一步。

4 结语

对于本校物理类专业而言, CDIO工程教育理念机具借鉴意义, 能够促进物理类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 对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有着深远意义。在调研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之后, 客观分析本校物理类专业现存问题, 努力提出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物理类专业培养方案。为哈尔滨理工大学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理念的相关专业提供参考, 更是为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硕旺, 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 2009 (8) :116-119.

[2]李曼丽.用历史解读CDIO及其应用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 (10) :78-87.

[3]顾佩华, 等.CDIO大纲与标准[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8:18-20.

[4]雷环, 汤威颐.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人才理念和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 2009 (5) :29-35.

[5]张力玮.中国共57所高校开展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J].世界教育信息, 2011 (6) :53.

[6]顾佩华, 沈民奋, 李升平, 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1) :12-20.

[7]常梅, 董英茹, 郑东霞.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专业教学培养方案的设计[J].软件工程师, 2013 (1) :70-71.

人才培养模式物理教育 篇2

刘 峰姚大林黄志强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应试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利弊,认为为适应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实现电大教育跨越式发展,必须革除应试教育,倡导和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目标模式 应试教育 创新教育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广播电视大学自1999年开始启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历时已两年。如何理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要建立的目标模式是什么?这是试点实践中首当其冲应解决好的问题,本文试就此作些探讨,以求教大家。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欲何为

试点就是探索,众说纷纭是正常现象,但在基本问题上认识的误差必将遭致实践的失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下简称“试点项目”),决不能仅理解为电大开拓生源的新政策,电大扩大办学规模新的增长点。诚然,改革开放20年来,依靠党的政策、各级政府的关怀和电大人的不懈努力,全国电大系统为我国远程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作出了令世人瞩目的贡献。20年来为社会培养了260万高等专科毕业生,100多万中专毕业生,中小学师资学历达标127万人,培养中小学教师和校长300多万人次,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3500万人次,并为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提供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电大为穷国办大教育开拓了新途径,自1995年开始中央电大探索开放教育,推出注册视听生9个专业,现有在籍生70万人。1999年开始实施“试点项目”,已开设本、专科专业各6个,在籍学生30多万,今秋将再开设2个专科和5个本科专业,计划招生15万人,届时电大系统开放教育在校生将达到45万人[2]。应该承认。在当前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试点项目”的推出对电大事业的生存与发展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如果从争取政策支持扩大生源和办学规模的角度来理解“试点项目”,有失偏颇。

“试点项目”也决不仅仅意味着采用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面授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诚然,电大自1979年创办始,就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实施远程教育,在全国范围聘请最好的教师,挑选最好的教材,截1998年止,在全国形成了1所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828所地市级分校,1768个县级工作站,17118个教学班的电大远程教育网络[1],只要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地方,都可学习电大课程,解决了广大学习者因交通不便,家庭困扰、工学矛盾等带来的困难,为千万学子提供了传统学校面对面教学所无法提供的学习便利,为实现全民教育的平等性,缩小地区间因人才培养差别而带来的发展差距,实施全民终身教育作出了贡献。“试点项目”的开始,基于网络的新教育媒体的运用,使教学活动的开放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教育机会的平

等性,都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得“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学习”逐渐变成现实。但是,如果把“试点项目”仅仅理解成由于教育手段的更新,教育资源利用在量上的扩张而能带来的种种学习便利,仍未能把握“试点项目”的真缔。

“试点项目”的实质和核心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开放教育”是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的。改革的对象就是现行传统的、封闭的、灌输式的、以传授知识内容为核心的应试教育模式。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在远程教育规律的指导下,对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评估体制,教育方式,专业和课程设置,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革新。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崭新的、开放的、启发式的,以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为主的创新教育模式。

二、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

采取何种人才培养模式,取决于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社会知识发展程度(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人类交往方式。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和文明的发展,可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分散经营的农业经济以小生产为特征,生产技术的发展以个体经验为基点,人们交往范围狭小,知识发展缓慢,社会需求的是有经验的体力劳动者和维护私有者统治的官吏。劳动者经验的再生产主要靠师徒间言传身授,形成了原始的个体化教学模式。而私塾和官学则培养忠于朝廷的官吏并经过严格考试进入仕途,从而出现了早期的应试教育。工业社会以有分工的机器大工业为特征,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社会需求的是大批有一技之长的机器操作工。工人作为机器的附件片面畸型发展。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较慢,人们习惯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现存的问题,知识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学习者的主动选择,标准化的工业生产则要求教育“大批克隆”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由此而产生了集中面授、标准化教学、灌输式培训的应试教育模式。信息社会以知识爆炸且扩散迅速化,资源全球化,交往网络化为特征,生产技术的发展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社会需求的是大批能协同工作会创造解决问题的脑力劳动者,这就决定了必须摆脱工业社会通行的应试教育的束缚,采用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技能和创新个性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

应试教育和创新教育有本质的差异:在教育观念上,应试教育注重知识内容的继承,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传道(灌输)、授业、解惑”。创新教育则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建造,在意义建构中发展能力,以发现和应用知识为中心,因而“启发(启示)、互动、发现”。在教育目标上,应试教育实质上是在复制标准化的片面发展的陈旧知识的拥有者。创新教育则是着力培养善于将分散存在的知识融会贯通、组合集成,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付诸新的应用途径的创新人才,在评估制度上,应试教育以规范化、标准化的试题考核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实际是记忆)程度,“一卷定性”其可操作性强,但评估是静态的和片面的。创新教育则重视动态评价,形成性考核,考核的重点在于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知识运用能力,因而具有非标准化和非规范化。评估操作难度较大,但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由评估制度所决定,在教学方式上,应试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面授重知识内容灌输、轻能力方法培养。学生被动学习,任务在于被动记住教师的讲解,人成了知识内容的载体,作为主体人的精神、个性被知识系统所阉割。创新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是启发者、引导者和助学者,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学生主动学习以意义建构来带动知识的摄取,并不断与原有的个体经验、知识技能相融合、重组,从而扩大已有的知识网络,不断地创造出新知识并将其付诸于实践予以检验,从而成为学生生存技能的有机成分。创新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由此培养的人才个性独立,人格完善,社会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技能。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应试教育一方面是专业越分越细,门类越来越多,造就片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是课程设置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化、完整性,因而具有自我封闭性和固态性。创新教育则一方面强调专业设置贴近社会发展和满足学习者个体需求,注重专业设置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力图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强调服务于学习者知识结构的生成,因而具有交叉性和灵活性。在管理体制上,与灌输教育方式相一致,应试教育采取集中式、多层次、单向性塔式等级结构,优点是易于统一指挥,缺陷在于多层次信息传递易导致失真,单向无反馈的信道中某环节阻塞,将导致信息中断、系统管理瘫痪,学生获取教育资源较困难,该种管理体制高耗而低效。与启发式教育方式相一致,新教育采取扁平式、少层次、多向性的交互结构,由于除去了中间环节,减少了信息失真和中断的可能性,多向交互的信息传输,有利于信息反馈,从而保证整个系统不断自我调节而处于优化状态,学生获取教育资源较容易。

三、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

高等教育是人才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基地。时代的发展需要何种规格的人才,应是高等教育在选择和建构某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和主导因素。在工业社会的泰勒时代,劳动者中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比例是9:1,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20世纪90年代,这个比例变成了1:5,专家预测到2010年可达到1:10[3],即知识劳动者将是社会劳动者的主体,知识劳动将是绝大多数人谋生的手段。21世纪人类进入了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它是以知识资源为第一生产要素,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知识创新为内在动力,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形态。其中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因而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大批人格独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人格独立是作为知识经济中市场主体的前提,只有具有独立人格的市场主体才能自主地根据自身的需要,设定目标,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自觉地与他人协同工作,以实现既定目标,满足主体需求。人格独立又是创新的前提,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才能自觉地意识到环境的压力和改造环境的需求,从而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人格不独立,事事依附他人,是难有创新的。

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知识爆炸,知识折旧率提高和无形磨损加快。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称“人类最近30年的科学知识总量占人类全部科学知识总量的90%”,且近10年中每三年增加一倍。FordMotor公司CTO罗斯[4]认为“一个工程学位只有三年的保鲜期”。同时由于信息化和网络的发展,人们面对易老化,易遗忘的无限知识,可以利用电脑及网络的帮助而无需大量记忆,人的精力可主要用在创造性的工作上,即借助电脑及网络对所需的信息进行选择性接收,而后进行筛选,分析和有目的的重组合成,形成新的知识产品,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不同于工业社会全新的工作,要求劳动者不是要具有非凡的记忆力,而是要具有创新精神,摄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据国外学者的论述,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可用“W”来概括:一是Know—what,指关于事实的知识;二是Know—why,指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三是Know—how,指对某些事物的操作技能和处理能力;四是Know—who,指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的知识,它包含了特定社会关系的形成,以便可能接触有关专家并有效地利用他们的知识。前两类相当于传统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可以通过灌输式应试教育获得。后两类则是应试教育很少涉及但却在知识经济中更重要的知识,它们更多地属于创新能力范畴,是无法也不可能通过死忆硬背来获得的,因此知识经济所需要的个性独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人才,应试教育是培养不出的,必须采取创新教育,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四、创新教育模式是实现电大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电大办学22年来,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应清醒的看到在其发展中逐渐暴露的缺陷和不足。首先是“先天不足”。电大初创伊始恰逢“文革”结束,经济发展缺人才,国家教育投资匮乏,“被耽误的一代”渴望接受高等教育。在穷国办大教育的思想指导下,未及反复充分论证的电大,“先上马,后备鞍”仓促开办。投资短缺,教育资源匮乏,在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选择等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后天发育不良,”本来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和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电大,应该面向市场,开放办学,按需培养人才,办出现代远教特色。但在发展中却追求“正规化”,向传统高校模式靠垅,搞自我封闭体系。如果说电大前十年由于“被耽误的一代”刻苦自学,学以致用的求学精神,各级政府的积极扶持和采用了广播电视等当时先进教育技术而得以掩盖矛盾快速发展。那么后十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失去特色的电大一旦“吃政策饭,打政府牌”失灵,就变得步履蹒跚,一波三折,开始为生源而苦恼,为生存而忧虑,电大教育陷入了“电大不电、远教不远、开放不开”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根子在于采取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后来提出了“重点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但是“一卷定学分”的现实和第二代远程教育手段单向无反馈性无法满足应试的需要,这就迫使基层电大加强面授辅导,期末猜题押宝。教学资源的匮乏、电视教学课堂搬家的现实又强化了学生对辅导教师面授的依赖性,因而“电大不电”。电大主讲教师可能是“最好的”,但学生成绩常常更多地取决于基层面授辅导教师水平。由于面授辅导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电教”,其教学质量就难有保证。课程设置专注知识内容的系统性,缺乏灵活性,在内容安排上注重Know—what和Know—why,忽视Know—how的培养和Know—who的介绍。而标准化、客观化考试强调“以本为本”,考核重在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迫使学生死记书本,无暇顾及能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锻炼,致使“远程不远”。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分级办学纵向线性管理结构,致使信息不畅,以考为主。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封闭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等致使“开放不开”。可见电大要走出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就首先必须彻底扬弃应试教育模式,构建起具有现代远程教育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为此电大人要艰苦努力,实现教育观念、评估体制、教学方式、管理体制、教育结构等方面的革新,并加快教学设施现代化和资源建设(将另文探讨)。凤凰涅盘,以求再生。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创新必须要创新人才,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革除应试教育,倡导和实施创新教育。以“试点项目”的实施为契机,电大同仁同心协力,果能实现这一转变,则是千万学子之福,电大事业之福,中华民族之福。

参考文献

(1)张玉文中央电大喜庆建校二十周年 [N] 中国教育报

1999—10—14(1)

(2)中央电大网站 “电大在线”

(3)陈胜昌知识经济专家谈(M)北京经济出版社 1988.50

(4)顾瑞荣王建伟许静《学习的革命》导读与实践(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2

(5)韩延明论知识经济与大学教育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2.4—7

(6)赵 弘 郭继丰知识经济呼唤中国(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7

[作者简介]

刘 峰1956.3.男 汉族 安庆市广播电视大学 副教授 培训处主任

姚大林1950.12 男 汉族 安庆市广播电视大学 馆员教务处副主任

黄志强 1959.7 男 汉族 安庆市广播电视大学 馆员 教务处副主任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锡麟街123号246003

人才培养模式物理教育 篇3

1创新教学理念,提升预习在学习中的作用

传统教学忽略了预习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物理教师要站在课程改革的高度,重新认识物理预习的作用.课题组调研发现,一部分学生认为预习只是简单地将教材看一遍,而不去实际体验物理结论的得出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对物理课堂逐渐失去了兴趣.而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是那些预习有方且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人.教师通过给学生布置适量的、有创新性的和有趣味的预习作业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动手,查找问题,再次通过动手实验验证或发现结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掌握了物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从而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会知识,形成能力,达到提高物理成绩的目的.

2创新预习提纲,加强对学生预习作业的指导

初中学生的自学能力还不是很强,很多时候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造性地设计预习提纲,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也就是说把每一章节中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要求学生按照提纲进行看书、做实验、搜集查找资料等找到问题答案.最后,尝试完成课后作业.带着问题预习,任务明确,目标清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预习提纲应分以下几点进行:

(1)新课中要涉及到的已有知识;

(2)新课中所应用的主要实验方法;

(3)新课中要学习的概念、定律;

(4)新课中需要收集和整理的素材和资料,如课本所涉及到的一些自然、生活现象等;

(5)新课中涉及到的物理小制作、小实验和需要探究的结论等;

(6)新课中所涉及到的物理探究或体验活动等.

提纲中的内容有些可以自己完成,如上述前三项.这部分内容属于常识性的,并不需要通过实验探究.有些需要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这些内容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也可以纠错.经过分享,同学们所得到的知识可能比书本上的还要全面,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远比教师照本宣科来得好.

提纲中的后三项内容需要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小组中启发、引导学生经历实验过程,探究结论的真伪,总结一些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学生一起体验探究的快乐.如一些探究性、验证性实验和物理探究活动等.学生在这样的预习过程中如果碰到困难和问题,小组成员之间讨论解决或利用网络解决.通过这样的预习过程会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探究中学习,在活动中提高,从而使物理预习过程成为一个快乐的经历.

3创新作业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预习作业的创新设计就是想办法使学生对物理作业感兴趣,把完成作业的过程当作一种享受,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建议可以将物理预习作业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设计:

3.1实验探究性预习作业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实验来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光的时候,可让学生去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影子游戏、筷子折断和潜望镜等各种各样的小实验.再如讲到声音时让学生做一做“土电话”(两个一次性杯子中间连一根线),并且让这根线的长度和教室的长度差不多,然后在课堂上演示:“声音在棉线中传播”、“棉线在松弛状态下能不能传播声音”、“如果用手捏住棉线的中间位置,对面同学能否听到声音”等物理现象,这样的课堂学生既喜欢又容易接受.通过这样的预习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3.2生活实践性预习作业

初中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新课程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就是说,教师应结合教材布置一些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又有助于能力培养的预习作业.如预习“惯性”一节的内容时,可布置学生调查学校附近街道的交通安全设施状况,写一篇题为“遵守交通规则,避免交通事故”的短文.又如学光学时,可依照课本布置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磨制冰透镜等;学习力学时布置学生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潜水艇等实践性作业.教师应结合教材因地制宜地组织一些诸如环保、能源等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知识、长才干.

3.3网络开放性预习作业

现在是教学信息化时代,网络对于教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有难度的作业,让他们可以借助课外资料或者网络解难答疑.如在预习《电磁铁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磁悬浮列车等电磁铁应用的资料.

人才培养模式物理教育 篇4

吉林省一直是基础教育强省, 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省属高等师范院校众多, 但许多师范院校的物理学院仍然沿用早期的专业课程设置, 将其分成两大部分即普通物理 (力、热、光、电、原子物理) 和近代物理, 讲述形式虽有变化, 但内容相对于物理学科的前沿发展严重滞后。如何打破这种僵化陈旧的教学模式, 培养作风扎实、勇于创新、视野广阔的高素质师范院校物理专业本科生, 已经成为当今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主题。

一、注重通识教育、大类基础培养,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通识教育、大类基础培养的目的是强化基础、拓宽基础、淡化专业, 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推理论证以及深刻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 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主要通过教师讲授, 这与物理学科要求的探索发现精神严重相悖, 其结果是学生学习被动, 创新意识不足。为了解决这一困境, 大类基础教育阶段要适当改革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 开设讨论式课程、双语教学课程、自学课程和网络教学课程, 实行课程类型的多样化;课程内容应强调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 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实施课程内容的精品化, 锻炼学生独立发现、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以导师制为平台的专业培养体系, 充分体现个性发展

专业教育阶段, 学生根据个人兴趣, 自主选择专业导师。导师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 引导和帮助学生独立解决物理问题。

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 完善个人培养方案, 在完成物理专业必修课程的前提下, 鼓励学生独立查阅文献, 自主发现物理研究中的兴趣点, 积极与导师讨论,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导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必要的科研培训, 积极参加学术研讨活动;同时导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进度, 引导并敦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三、开设校园名师讲坛, 培养创新能力

以学生探索为主体, 教师讲授为辅助开展教学活动, 在宽松和谐、开放高效的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的创新意识。邀请本校及外校物理名师定期开设讲座,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开阔学生的物理视野;建立师生讨论交流互动平台,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交流环境, 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实到实处;建立学生兴趣讨论群, 激励学生参与, 创设健康有序、激励上进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长春师范大学在此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列, 自2011年以来物理学院先后开设了物理中的数学、纪念量子力学诞生一百周年、材料物理与生活等一系列的物理名家讲座, 深受广大学生好评。

四、建立梯度培养机制, 提高综合素质

以物理实验班为试点, 进入大学本科二年级后进行导师学生双向选择,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导师, 导师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择优选拔。学生跟随导师进实验室、课题组, 实施从基础科研训练到科研思维培养, 最终达到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梯度培养机制。同时建立综合设计性实验体系, 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 在每门实验课程中引入几个综合性强的实验模块。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体制, 使综合设计性体系的实验内容随物理学科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并以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各类竞赛为展现契机, 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综合素质提高。

五、增强物理交叉学科院系互动交流, 培养学生宽厚的科学素养

当今世界的科学研究已经逐渐打破了学科界限, 各学科的交叉热点问题恰恰推动了新理论、新定律、新物质的诞生。将传统物理知识扩展到多个领域, 结合多学科的技术和方法, 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科学素养, 是培养拔尖人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物理学院可与数学、化学、生物、地理等交叉学科院系加强合作, 定期联合举办科研讲座、部分大型实验仪器共享, 以此改变学生单一学科理论教学缺少大量实际应用的困境。

六、制定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 为学生提供保障

为了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导师分配、学生选拔、教学奖励、竞争淘汰、科研规划等方面都应该建立较为完善透明的规章制度, 奖惩分明, 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第一保障。

综上所述, 为了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避免僵化的普及大众化教育, 师范院校物理拔尖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这需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 使物理学院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体, 从而实现从传统的“知识复制”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培养作风扎实、勇于创新、视野广阔的师范院校物理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

[1]衡翠, 李丹, 移峥峰.论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17) .

[2]顾秉林.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重德育[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1) .

[3]何利营.浅谈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J].商业经济, 2008 (16) .

[4]韩瑜, 邵红芳, 薄晓明, 段志光.试论省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评价[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 (04) .

人才培养模式物理教育 篇5

摘要:物理学科是自然学科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 它的很多知识和定律都是通过实验来呈现的, 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的理解。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的能力, 整理组合仪器的能力, 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处理数据、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 实验能力; 培养;

中学物理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 它以实验为基础来让学生学习知识, 深刻的理解相关的定律、定理, 因为物理学科的知识都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和对自然的观察, 而更多的来源还是物理实验。同时, 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相对抽象, 要想让学生真正的学透知识必须要重视物理实验, 这就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 方便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 也为学生将来在专门的科学技术领域及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工作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培养观察能力

从学生认知的规律来说, 应该是经历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感性认识的基础就是观察, 它是思维和智力活动的源泉。在物理实验能力方面, 观察能力是最基础的一种能力, 是进行实验操作和得到实验结果的重要依托。那么, 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首先, 教师要在物理实验操作之初就要告诉学生观察需要注意的事项, 也就是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 让学生每次实验注意观察, 然后回答问题或发表见解, 最后由教师评价、纠正。而观察内容的解析则是需要一定的引导的, 要想使学生能通过操作的过程和现象看到本质, 一下子抓住主要的东西, 我们在教学中可采取分阶段的办法, 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1. 知道观察阶段。

也就是观察什么, 观察的重点应该是什么, 要提醒学生不要被一些表象化的东西所吸引或者干扰, 要明确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在初二物理的起始阶段, 教师应该利用好导学案, 为学生设计观察提纲, 例如测量平均速度。

2. 自觉观察阶段。

随着物理教学的深入,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中对实验的要求, 自己写出实验提纲, 教师检查并纠正, 同时提出一些学生易忽视思考的问题, 如研究凸透镜的成像。在此阶段学生常会出现实验失败, 观察不全面等现象, 都应该允许学生再做。观察要舍得花时间, 适当适时的总结指导, 多鼓励学生。

3. 观察力的发展阶段。

进入初三, 物理学习要求学生逐步摆脱观察提纲独立运用思维活动进行有效的观察, 教师结合教材实际提出各种各样的研究课题。

通过三阶段的培养训练, 使学生在初中阶段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二、识别仪器且正确使用的能力

物理实验是需要物理仪器作为支撑的, 而不同的实验应用的实验仪器是有差异的, 教师要在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能够识别实验仪器且能够正确使用, 这是实验能够成功的重要保证。一般来说要注意下面三个方面: (1) 待测物理量不能超过仪器量程, 避免超过量程而损坏仪器。如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就不能用体温计来测;要测3节干电池串联后的电压, 电压表的量程就不能选0-3V. (2) 仪器的精确度要符合实验要求。如要测量硬币的直径就不能用分度值太大的刻度尺。 (3) 掌握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如使用天平测质量时, 要掌握调平衡的方法, 要知道天平的左右盘各放什么等等。此外, 使用仪器前还要会调零, 否则测出的数据就不准确, 然后再进行正确的操作使用、读数以及正确记录测量值等。

三、整理组合仪器的能力

这种能力要求学生能把仪器正确的放置、安装、连接, 这样才能正确地进行实验。实验后还要能把仪器恢复成原状。对于有些实验, 如电学实验, 仪器放置不当会导致连线复杂、操作麻烦、导线交叉杂乱、检查困难。针对这种情况, 可在实验前根据要求画好的电路图, 再按有关 (如正负极) 的顺序连接, 就显得容易了。教师也可以在理论教学完成后给学生做实验示范, 再鼓励学生独立去操作,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纠正一些细节上的问题, 保证实验成功。

四、处理数据、归纳总结的能力

处理数据和归纳结论时, 教师应教会学生以下方法: (1) 比较分析法, 对数据或现象进行纵向和横向观察比较, 再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总结, 如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 (2) 公式法, 把数据代入公式, 计算出结果后进行概括得出结论, 如伏安法测电阻。 (3) 图像法, 建立坐标系, 描点、绘图、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总结出一般规律, 如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五、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这个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要求比较高, 它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 要求学生能认识研究的问题, 找出理论依据, 根据现有器材合理设计实验, 进行测量, 最后根据测量结果得出科学的结论。

除了上述内容外,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任重道远,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高度的责任心, 对教师而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才能有好效果:

1. 思想上要重视, 要深刻认识实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 做好平时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如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实验。

3. 成立课外实验小组, 进行一些小实验, 小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兴趣。

4. 把实验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平时的物理教学中, 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讨性的实验, 先探讨交流再总结规律。

5. 建立必要的评估考察制度, 如练习、考试、实验操作比赛等, 这些都是督促和逐渐培养学生重视实验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重要手段。

当前的中学物理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物理实验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强化对于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广大物理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实验教学, 进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

参考文献

[1]郝贵有。做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个环节[J].科技资讯, (2) .

[2]魏静月。关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J].知音励志, (2) .

[3]刘瑞芬。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 .

人才培养模式物理教育 篇6

[关键词]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模式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其在工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实现从传统的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转变。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此作初步探讨。

一、以学生为核心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主旋律,创新应围绕学生为核心展开。在工科大学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以学生为核心开展创新性课堂教学活动。

(一)教学手段灵活,创设交互式学习环境

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专业特点,教师可实时采用传统板书授课、多媒体投影授课或两者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能够使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图片、表格、资料和数据,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和展示,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直观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易于学生理解,且授课信息量饱满。同时,可利用板书随时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应注重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沟通,使学生处于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氛围中。创设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学习环境。

(二)重视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培养

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选择性较强,他们进入大学后,期望通过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针对学生的这一愿望,笔者首先注意加强学生自身对大学物理通识性意义认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大学物理与本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物理学知识是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缺乏物理学知识,就无法形成复合型人才的优化的知识结构。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及教育,并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加学生对大学物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充分发挥大学生思维敏捷的优点

大学生思维敏捷,能较全面地分析问题,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对事物有较强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能力,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勇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个特点在解决大学物理学习中的问题时尤其重要。另外,他们对学习的主动、积极,有利于大学物理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注重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

教学中,注意“知识”和“方法”并重。对于重要的物理概念、定理和定律等,理论上进行分析、推理、论证,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及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学生收敛思维培养、发散思维训练,诱发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使学生在物理知识增长和积累的同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开发,实现学生即“知晓”也“能做”,使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充满生机,达到有利地诱导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采用新的组合教学模式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笔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导向,根据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专业特点,实施以新知探究式教学为主,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采用传统板书讲授、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组合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这一模式笔者称之为“新的组合教学模式”。

(一)新知探究式教学

新知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以探究式的方式学习新的教学内容。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构建新的认知体系。新知探究式教学有以下优点:充分发挥大学生思维敏捷的优点,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探索状态,有利于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而教,使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和辅导等环节得到优化;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尊重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求学目的。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专业特点提出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使下进行学习和研究。任务驱动式教学有以下优点:有利于锻炼、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素养,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有利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协助学习精神,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创立交互式学习环境

交互式学习环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或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使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的交流互动沟通,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交互式学习环境有以下优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掌握当前知识及已学知识的情况;有利于解决学生基础不平衡对教学造成的一些困难。

三、新的组合教学模式实践

新的组合教学模式是以新知探究、实践环节、教学互动、协助学习和反馈为重要特征的教学,具体做法是:

第一,教师根据授课的知识内容和教学要求制作适合探究式教学的教案,每章都以提出新的问题开始,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带着新问题学习,从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向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创设探究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适当的时候进行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段。“静”是教师讲授,学生思考探索,“动”是课堂讨论、提问、解答。为此,从2005年开始,笔者进行了大学物理精品课建设,精心研制了适合探究式教学的教案,几年来,不断改进完善,为课堂教学的探究提供了条件和平台。教学课件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穿插有“选择题”、“应答问题”或“物理现象解释”等,提问视频不仅展示了具体的物理现象,还提出与此现象相关的问题,及时组织学生随堂讨论、分析和回答,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沟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提出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尽情发挥,培养学生将已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积极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开放、和谐、协作的教学氛围,创造一个能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超越传统的教学环境。课堂上交互式学习丰富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加强了师生心理沟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专业特点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尽量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的问题之中,给学生创设学以致用的情境。任务方式可以是协作式的

研究学习、调查报告、小论文、口头演讲、专题讨论、小组作业等。任务内容则根据教学内容、学生专业情况确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知识特长选择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研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合理使用学习资源,查找资料,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最后提交活动结果。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有较强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性,从传统的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向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自主地、自然地学习,减少被动学习心理,有助于诱导、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情感交流和互相合作能力,学生从中体验到探索、发现、创造的喜悦。通过大学物理系统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智能开发和思想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锻炼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素养。

第三,辅以网络教学环境,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新的组合教学模式提供良好的课外教学与学习平台。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校园网络进行交互(探讨和学习),在讨论区提问和解答或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学生的优秀作业或完成任务的优秀成果及时公布在网络上。学生还可以根据各自的基础和情况,进行复习或学习。

四、新的组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采用新的组合教学模式来组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符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一)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

在新的组合教学模式下,教师创设的“条件”与“环境”可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探索,在吸取知识的同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同时,也可鼓励和激发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以及超越自我,在班级中发扬团结、合作的民主风气。在大学物理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为学生提供开发创新潜能的机会。学生为探索而学习,为创新而探索,给自己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学生不仅知道知识是什么,还探索这些知识是怎样发现的,并思考如何发现今天的知识和探索明天的知识。此外,新的组合教学模式可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近代发展与经典物理学的关系;知道科技进步与物理学的联系,真正认识到学好物理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自身完善和提高的需要,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因此,该组合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还提高了学生物理知识应用的能力及创新意识,达到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增强了教师创新教育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物理教育 篇7

1 创新物理实验体系建设的基础

长春师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2002年, 依托自身的优势, 已经开设了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等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多以大纲内要求的基础验证性实验为主, 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仪器说明、误差处理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实验, 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性。

创新物理实验体系作为原有传统实验的有益补充, 在形式上灵活机动, 在内容上实用性强, 既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开发创造力有利, 又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和实践的天地,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创新物理实验体系的建设

为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并结合就业市场,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重新对原有实验体系整合优化, 削减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 充分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方向紧密结合。

第一类实验是基础验证性实验。这类实验多属于大纲要求范围。考核内容以某些原理定理的验证和基本实验技能或方法的练习为主。这类实验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并规范仪器的使用。

第二类实验是应用综合性实验。这类实验涉及的知识不止局限于某一门课程, 而是多个物理原理或概念的综合。对学生所使用的实验方法也没有过多的限定, 只要能够达到实验目的即可。

第三类实验是科学研究性实验。这类实验与科学前沿紧密结合。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大学生创新项目或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创新物理实验体系的实施

创新物理实验体系的实施保障主要从政策制定、硬件改造、师资配备三方面开展。

首先, 在拔尖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指导下, 对物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实验大纲重新修订, 确定三类实验的具体实验内容。在内容选定上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 充分体现实验教学和科学前沿的紧密结合。编写与创新物理实验体系相适应的指导教材、制作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购买或开发实验选课系统以保障体系的顺利实施。

其次, 充分利用吉林省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对现有的实验室及仪器进行改造更新。一方面改造实验室的实验环境。针对某些实验对避光、防尘、防潮、排风有较高要求的, 单独实施改造。另一方面对实验仪器进行更新。特别是大型仪器如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等的购买要谨慎对待, 购买之前要对国内外厂家的参数和价格进行详细对比调研, 并进行论证投标。

最后, 在现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 合理安排学时及课程安排, 并对第三类实验实施导师制。教师针对自己的科研项目选定适合的实验题目为学生开设, 并将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创新项目与实验紧密结合, 达到科研与教学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4 创新物理实验体系的成果

创新物理实验体系的实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增强, 促使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思想的理解更加深刻。实验体系实施近一年来, 本科生独立完成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就达到了8项, 参与的省级科研课题达到4项, 并有5篇学术论文发表。有近10%的学生被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仪器研究所等单位录取为研究生。

创新物理实验体系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不断涌现出具有创新意识、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任重而道远, 所涉及的问题除了资金上的支持还涉及到相关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的大力配合。另外, 除了实验课程, 在理论课程中也应该逐渐渗透相关的创新改革机制, 使实验和理论体系改革同步一体化。

摘要:本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实验综合素质为目标, 构建创新物理实验体系, 形成以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的实验环节, 探讨拔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物理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大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2]赵韩强, 赵树凯, 潘洪涛.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 2008 (4) :68-70.

[3]范兢业.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率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9.

[4]李秀娟.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0 (10) :18-19.

人才培养模式物理教育 篇8

一、明确自身实力和人才培养目标

相对于中心城市的重点高校而言, 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学历史较短, 师资力量薄弱, 教学设备设施陈旧、办学资源有限, 社会声誉不高。因此, 不能盲目地与重点大学进行攀比, 追求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 培养学术型的精英人才。地方综合性大学是地方政府办的大学, 只有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的人才能够很好地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 能够解决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或决策问题, 才能获得政府和社会对学校的支持。因此, 地方综合性大学应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和定位, 重点办好本科教育, 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

二、确定大学物理课程在学校发展的思想和方向的重要意义

学校的办学定位不同, 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同。地方综合性大学, 应该立足地方, 面向基层, 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用得上、信得过、留得住、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地方综合性大学各学科、各专业以及各门课程的建设, 都要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改革, 形成合力, 才会显示出优势。大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公共基础实验课程, 反映了理工科各学科实验的共性和普遍性问题, 受教育的学生量大面广。该门课程的教学, 不仅应让学生受到严格的、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 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 这些都是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因此, 物理实验课教学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 安排合理的实验方式和体系

为了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我们改革实验课程体系, 秉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改革理念, 整合优化实验内容, 以现有的实验设备为依托, 引进现代科学技术, 丰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内容,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物理实验课程体系适用于专才和精英教育, 按照理论课的体系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实验。对于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言, 这样划分使得知识条块分割, 内容各自封闭, 不利于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我们遵循强化基础, 循序渐进, 理工融合, 突出应用的原则,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 打破传统的实验分类法, 而采取基础性、提高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等实验分类法, 教学安排上逐级递进。

四、以理工结合为主线, 突出实验内容能提高学生综合性能力的培养

物理实验实现理工融合, 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将物理实验与工学之间跨学科知识综合、与各种测试方法和手段综合、与现代科学技术综合, 使实验内容更具有综合性和时代气息。

大学物理实验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实行层次化、模块化, 并不断进行完善。按实验性质和实验方法将实验课题主要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 验证性和训练性实验, 是指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了解, 并形成了一定认识或提出了某种假说, 为验证这种认识或假说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实验强调演示和证明科学内容, 注重验证的结果;第二层次, 综合性实验, 是指实验内容涉及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实验内容涉及多个章节或其他相关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开展综合性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第三层次, 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开展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还开设了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尽可能地按照力、热、光、电及近代物理等体系开设出各种层次的实验, 实现实验内容模块化, 按照认识规律实施教学, 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五、开拓思维, 创新实验人才培养模式

在以往的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详细地讲解实验原理、方法、步骤、仪器使用、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等, 甚至还要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把实验从头到尾加以演示, 这样就使得有的学生实验数据都测完了还不知道仪器用的是什么原理, 就更谈不上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了。

1. 采用基础性教学方式。

在基础实验阶段, 教师详细讲解原理、认真演示操作、课堂精心辅导、深入点评作业, 力求通过这个阶段给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 养成良好的习惯, 让他们牢固掌握基本工具使用、常见仪器操作、实验报告撰写、误差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必修实验和其他实验阶段, 教师只讲解重点知识、演示特殊仪器操作,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个别难点加以辅导, 通过这个阶段,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完成实验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2. 采用兴趣性的教学方式。

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指导教师可在正常实验教学环节之外准备多个备选实验,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 利用现有的条件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 采取完全开放的方式。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后上交实验报告和实验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并在学期综合考核时予以倾斜, 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潜力。

3. 采用校企结合的方式。

通过学校项目企业用, 企业成果学校来的校企紧密结合途径, 一方面促进了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学科的最前沿的技术问题和企业中的现实需求, 有利于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能够更好地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朱世坤, 等.物理实验思想方法在人才科学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实验室科学, 2008, 49 (5) :34-36.

[2]霍剑青.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解读[J].物理与工程, 2007, 17 (1) :5-9.

[3]汪文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J].大学物理实验, 2004, 17 (3) :94-96.

人才培养模式物理教育 篇9

从终身学习的视角来看, 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的取得是一个从始至终不断完善的过程, 独特而系统的实践性知识是师范生区别于其他专业人才的重要标志, 也是教师职前培养的重点内容。如何调动和整合各方资源, 更加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基础成为人们日益关切的现实问题。

一、物理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培养现状与问题分析

在师范生专业成长过程中, 实践性知识指导甚至决定着其以后的教学行为, 高师专业的培养过程既要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 更要重视实践性课程的落实。目前来看, 部分物理师范专业依然主要依赖物理学专业课程与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的传统培养方式, 对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育见习与实习。而目前大多数物理师范专业在课程比例、实践课程有效协调等方面存在着问题。

(一) 课程内容过于依赖理论性课程

在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中, 依旧误以为学科知识的基础越好, 便越能带来良好的实践性知识。实际上, 这种专业特征较强的教师知识不必然与理论知识正相关, 尤其是课程的难度和广度应该有所控制, 否则会造成顾此失彼的后果。实践研究表明,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与5个要素相关, 即“实践、情境、知识、反思和价值观”, 其中物理学科知识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物理学科知识作为专业发展的基础, 条件性知识是开展研究的保障, 而实践性知识的有效培养则是最后的培养质量标准。另外, 在理论性课程中, 师范专业的实践性课程的数量和比重仍然普遍偏低, 制约了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的培养。

(二) 实践性课程的开设时机不够科学

实践性知识是一种情境性特征鲜明的知识, 其培养尤其要注重时效性, 即需要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场合, 通过亲身参与进行内在的凝练。而从目前看, 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时机造成了实践性知识的培养遵循的是一种单向不循环的模式, 即形成了这样一个场景:专业教师以教育信念为引领进行理论课程的教学, 到了大学三四年级参加1到2次教育见习课程之后便已临近毕业, 这便造成了只在毕业年级才适合进行教育实践的“错觉”。而当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一些缺点和问题时, 已经临近离校而无暇顾及, 这不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所起到的作用变成了单向的“落实规范”“践行理念”, 缺少了深度的有效反思。

(三) 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实践性

在设计之初, 很多教育类课程是以实践性知识的培养为宗旨的, 但从课程内容上看, 很多课程依旧以自身教育理论的系统性为宗旨, 知识本位的学术倾向深入人心, 学生的实际需要常常被忽视。调研显示, 很多教师的课堂面貌仍然趋于以讲授法为主体, 依然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境地, 忽视了学生的参与诉求。过于理论化的说教无法唤醒学生的情景感受, 没有留出时空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师范生长期远离真实的课堂, 缺乏实践交流的机会, 与教育实践有一定的距离感, 致使实践性知识停留在模糊的认识水平。反馈显示, 师范生希望参与教育实践, 通过活动增加职业感受, 然而这种教育实践在课堂中所见不多, 单一的教学形式、唯一的纸笔考核仍然桎梏着当代课堂。

二、实践性知识的培养模式研究

师范生处于职业意向的成熟期, 也是实践性知识形成的关键期。心理学的印刻现象理论认为, 在成长的不同时期人们具有不同的关注焦点。一方面是专业知识的不断累积, 使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在加深;另一方面, 当面临求职就业等现实问题时, 其对实践性知识的渴求程度呈现出激增的趋势。为此, 应注重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的阶段性培养, 应随着学校进程的推进统筹各方面课程资源并设计相应的活动。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 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不是一种外在的、“自上而下的被动生成的, 而是在一定的情境和个人的经验、信念等基础上借助他人帮助而获得的。”因而, 我们可以建构一个以课程为承载, 以活动为带动, 以参赛、论文为升华的三位一体的渐进式的实践性知识结构的培养模式, 如下图。

首先, 物理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培养既要关注学科基础和结构的完整性, 也要注意中学与大学物理学段的有效衔接。

从关注物理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出发, 弥合彼此的不足。只有站高才能走远。要系统地夯实学生的物理学科基础, 注重应用价值二者必须得到兼顾。不同学段的要求有所不同, 但应基于物理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 发挥物理专业课程的价值, 开展针对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 并以自身的学习经历感悟和理解实际教学活动, 进而内隐经验、吸收并初步建成自身的实践性知识结构。

其次, 随着物理学科知识等本体性知识的深化, 在师范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条件性知识后便可以开展一些案例教学, 引导其转向职业训练, 即有意识地进行“外化”。

一旦师范生明晰所从事的学习任务具有的价值, 就会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体验。因而, 应利用实训平台和实践基地, 诸如物理通用技术训练、物理实验设计研究、模拟授课以及观摩教学等, 使物理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有磨合的情境。这样也弥补了实践性课程薄弱的不足, 让师范生快速进入角色确认、角色适应等状态, 使实践性知识得到外显和展示。

这是创造和提升实践性知识的关键环节, 也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实践性知识得以自我组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实践性知识不断得到运用、磨合, 与职业理想或愿景产生呼应和共鸣。

最后, 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反省综合和内隐升华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和升华的过程。

通过开展专题研讨、教学技能展示、学术交流和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活动, 能够完善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建构, 这是一个巩固和升华的过程。同时, 撰写学术论文和参加技能比赛的集训能够“消化”从教经验并重新内化为自身的实践性知识。前者对实践性知识的建构起到检验和充实的作用, 使知识显性化、具体化;后者能升华经验, 让实践性知识更加深刻和理性, 进而形成可供研讨和推广的知识。

总之, 实践性知识的内隐吸收、能力的外显和反省升华是建构物理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基本过程, 这是一个动态的内隐的实践性知识的完善过程。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特点, 丰富各个阶段的培养内容和形式, 能促进我们更好地开展师范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实践性知识的创造:日本学者安彦忠彦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 2005 (6) :3-4.

[2]程勇.教师实践性知识前沿理论探讨:定义、概念框架与研究“阈”[J].上海教育科研, 2009 (5) :15-18.

[3]刘雄英.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培养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12) .

[4]程晓亮, 曾琬婷.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数学学科为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3) .

[5]张登山.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价值与生成途径探讨[J].教育探索, 2010 (8) :101-102.

[6]费金有, 田爽.物理师范生学习适应性研究:从高中到大学阶段的实证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 2004 (10) :99-100.

[7]姜美玲.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本质属性与衍生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19) .

[8]周晓馥, 黄雪.生物教师职前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 2016 (8) .

人才培养模式物理教育 篇10

大学物理是研究物质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及其转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方面,是其他学科和工程技术的基础[1],也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先导。大学物理是理工科高等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课程内容、思想方法对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都具有深远的影响[2]。深化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是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需要,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在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研究与探索。

1 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阶段,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了专业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物理作为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必须坚持基础课为专业服务,适应新形势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快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

1. 1 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大学物理教学对各专业实行统一授课,过多地强调物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各专业后继课程联系不紧密。学生认为缺乏实用性,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缺少动力。

1. 2 多媒体教学方法不当,造成教学两难境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多媒体被广泛用于教学领域,通过多媒体可以形象直观地讲述清楚课程内容。但是教师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把所有内容都放在多媒体课件上,几乎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讲,讲授的案例与专业关联不紧密,学生没有时间思考,使师生间失去互动,难以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节奏快,造成重点不突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少思维过程,笔记又记不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处于两难境地。

1. 3 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它的许多原理和结论都来自于实验结果[3]。但目前大学物理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物理实验多数以验证性为主,知识陈旧,与实际问题偏差较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少数物理实验是设计性实验,但是受到实验仪器、实验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学生很难有深入的研究,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做实验,限制了发散思维,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2 大学物理教学的改革措施

2. 1 整合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学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三大教育理念为指导,按照基础课程服务专业的思想,对大学物理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以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首先,向各院系专业教师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物理与各专业后继专业课的关系,明确物理知识在专业课中的应用,进行知识点统计,总结出适合不同专业的知识体系[4],按照专业对不同知识的侧重,把大学物理教学分成三类。针对建工学院、矿业学院、理学院( 工程力学专业) 等相关专业应用力学知识较多,增加非惯性系与惯性力、刚体进动、伯努利方程、非线性振动、声波等教学内容。针对环化学院、材料学院的相关专业应用热学和元素性质的知识较多,增加多方过程、输运现象、玻耳兹曼分布、碱金属原子、交换对称性、能带理论和超导等内容。针对电气学院、电信学院等相关专业应用电磁学知识较多,增加电介质极化、物质磁化、交直流电、暂态过程、谐振电路、超导体电磁性质、电磁场的相对性等内容。在教学中增加了案例教学,根据不同专业,选取工程技术中与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的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树立学生的工程意识。

2. 2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授课效率

2. 2. 1 丰富教学内容与课堂节奏的把握

多媒体教学能使课堂信息量达到最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物理学时不足的问题。但是过多的教学内容会使教学节奏加快,学生没有时间去理解、思考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选择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有一定的信息量,而且要重点突出,与专业结合,详略得当。多媒体课件文字要简练,以概念、定理和定律的叙述、图片的展示、动画和视频的演示为主,对于重点、难点和基本方法要放慢教学节奏,使学生看得清,来得及思考,能够接受和理解。

2. 2. 2 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板书教学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

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公式推导、定理定律证明、典型例题的分析讲解,还需要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通过教师板书、讲解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来控制课堂、传递信息,实现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利用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可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消化理解,好的板书还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使讲授的内容一目了然。对于教师用语言难于叙述的情景、物理过程等,采用图片展示、动画演示、视频播放等多媒体教学和演示实验教学传递教学信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物理教学的板书和演示实验这些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不可缺少的,也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因多媒体的使用而放弃这些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得不偿失的[5]。

2. 2. 3 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开展教学活动,目的是传授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要将所教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专业案例和科技发展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启发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思考,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对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更要让学生参与操作,以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2. 3 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学习、训练和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大学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6],根据大学物理课程的特点,学校建设了物理演示实验室和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基地,对学生开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教师给出的题目,自行组成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大学物理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团队探讨研究,给出解决方案或设计验证方案,形成小论文或设计方案。设计方案成熟的,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让学生购买材料,自制仪器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学校每年给予实践教学上万元的经费支持。实践教学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在“做”中去学习,在“实验”中去体验,在“探究”中使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结束语

黑龙江科技大学结合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整合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多种教学模式,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制作的作品质量明显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总结和研究,运用更多的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

摘要: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各专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鉴于此,通过对各专业教学内容的研究,构建新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探索运用多媒体教学、演示教学、实践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使大学物理教学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物理教学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物理教育 篇11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大学物理;培养模式;挑战;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O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135-2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世界性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我国也越来越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这就使得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变得十分重要。因此,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引入这一理念十分关键,对于提高高校物理教学工作的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大程度的推动作用。

1 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程度不够

在目前的大学物理教学工作中,由于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给大学物理教学工作造成严重困扰。学生对于大学物理课程的不重视原因包括以下两点。第一,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中一大部分学生开始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对于物理这门公共性学科再说,它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十分不好。这就使得一些学生不愿意花费时间在学习物理上,而是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专业知识或感兴趣的科目上,从而造成物理人才的大量流失;第二,其他方面的原因。由于一些学生在高中没有选考物理,使得再进入大学之后没有对物理基础进行有效学习和了解,进而造成对于物理学习较为困难的情况。慢慢地对物理失去兴趣,不再重视,最后连最初对物理的神秘感也消失殆尽了。

1.2 学生学习能力较低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由于对外扩招,使得一些学生的生源质量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使得物理讲师在教授物理知识时也出现一些问题。首先,对于一些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授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相对较简单,使得教师在教授知识过程中逐渐加深物理知识的深度,进而促进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提升。但是,由于存在一些学习能力较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这就造成了他们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进度,造成越学越退步的现象,从而渐渐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相反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优先考虑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使得那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得不到提高,从而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造成相应人才丢失的情况发生。

1.3 教学手段存在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使得大学物理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时沿用之前的“填鸭式”教学手段,使得原本就压抑的课堂更加枯燥乏味。而且,物理是一较为理论复杂、难度较大的学科,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手法会使他们失去对物理的学习热情,进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困扰。

1.4 师资队伍存在问题

目前,由于大学物理师资队伍存在问题,导致大学物理教学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老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没有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而造成应用型人才缺失的现象出现;第二,老师在课堂上以自我为主体,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不考虑学生自身想法,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及探究能力的培养;第三,由于一些教师缺乏专业素质及文化素养,使得大学物理课堂上出现沉闷的学习气氛,一些学生出于对老师的抵触而不敢发言或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思路,从而降低课堂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得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很大程度制约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 基于应用型培养模式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由于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较大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使得大学物理教学改革面临重大难题。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工作,给应用型培养模式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以下几点策略:

2.1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宣传

我国教育部门要求高等院校要加大对应用新人才的培养,而物理作为一科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对于应用型人才要求更加严格。因此,相关大学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应用型人才的宣传力度,使这种培养模式深入人心,得到学生们的了解和支持,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物理教学事业的发展。另外,还要在大学物理教学课程中开展实践活动,目的是调动广大学生培养应用型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价值。

2.2 对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和指导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物理课程,除了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技能,还要求对学生新型思维方式的培养理念进行传授和指导。教师是学生接受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对教师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灌输,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一理念应用到教学内容中,学生在接受物理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应用型理念的培养,这样长久下去,会使得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得到学生认可的同时,更能促进物理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学校要加强对于师资队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的培训和指导,让他们可以将这一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学习,同时也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2.3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显得十分关键。一个人对一件事充满兴趣,那么这件事完成的效率和质量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对于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课程中要将教学内容联系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学习物理这门学科。

2.4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

物理是一门用实验验证理论的学科,它不但要求学生在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而且还有很好的实践运用及实验操作能力。这就使得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和体现。因此,要对目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将传统的理论教学改变成理论和实践双向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应用型思维方式,从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中,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2.5 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多媒体技术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重视,它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思考,不得不先考虑学生对于物理课程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得以应用。它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像等方式传达信息,从而很好的帮助学生学习物理这门抽象的课程。另外,对于一些物理实验,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实验相关内容的下载,通过丰富多样的资源筛选,从而选择自己喜欢的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沈阳.试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6,08:160-161.

[2] 李成波.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下旬),2015,04:34-35.

[3] 李红,杨新建.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物理与工程,2015,04:68-72.

[4] 莉莲·麦克德莫特,李萍昌.改进学生学习的关键(续)——2001年美国物理教师协会奥斯特奖受奖演讲[J].物理通报,2001(11).

物理教育之中直觉思维的培养研究 篇12

一、物理教育之中直觉思维存在的问题

直接思维在物理教育的广泛应用, 人们开始对直觉思维越来越重视, 而直接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直觉思维在物理学的教育和研究有着独特的性质和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物理教育中直觉思维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 受传统教育传统的影响, 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固然重要, 但直接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在物理教学的大纲中就明确指出, 学生学习物理时, 通过运用知识、建立模型、得出规律、总结概念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概括、综合、分析的口头交流能力、语言表达以及思维能力。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物理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 而忽略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倾向让更多人认为, 我国的物理教育主要指的就是逻辑教育。

在一九五九年, 美国的心理教育家布鲁纳就直觉思维提出过, 直觉思维的训练, 在日常的生活和学术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受到忽视但是非常重要的特征。直接思维是大胆的预测, 丰富的推理和快速作出结论的表现, 这种思维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财富。无论是从何种角度出发, 直觉思维都应该作为物理教育中的重要角色。

二、物理教育之中直觉思维的认知机制

直接思维是在人们脑中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和新事物进行快速的辨别和直接的领悟。有关学者把直觉思维模式理解为“知识组块说”, 这种观念主要是说直接思维的本质是在人脑接收到新问题时, 根据自身所储蓄的知识以快速的方式解答问题。看似没有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出的结论, 实际上是结合自身的知识进行一个过滤而形成的答案。

国外教育者在学生的试验中, 用一个物体把中子挡住, 但教师发现屏蔽物越多中子反而越多。有布鲁纳在研究的过程中, 把此现象的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认知分为符号、图像和行为把握三个阶段, 在图像把握根据对视觉或者听觉通过想象来掌握, 行为把我通过对动作的认知来掌握。相对而言图像把握的认知机制比行为把握更加复杂。符号把握是指在物体的要素已经进行语言化, 人们可以根据语言的作用来认识事物的主要要素, 中国这种方式可以形成逻辑把握;图像把握是指, 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对一个进行刺激会作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反应;行为把握是指对一个进行刺激则只有一个发生反应。根据实验证明, 布鲁纳作出有关直觉思维的解释和认知。

(一) 物理教育之中直觉思维运用图像认知

在物理教学的直觉思维认知方式多采用图像把握认知, 物理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就等同于实验中的符号把握现象, 而直接思维就相当于试验中的图像把握现象。图像把握可以把试验中同时出现的不同事物进行把握, 而行为把握在受到之间条件的限制就只能把握一个事物。而符号把握则受到逻辑顺序的影响, 就只能根据先前制定好的步骤进行把握。相比较而言, 图像把握能更全面的把握各种要素。

(二) 物理教育之中直觉思维是不确定情感认知

直觉思维在对事物进行研究时, 并没有分清当时的状况和事物内隐做到感知。他跨越了时间的性质和空间上的性质, 直觉思维的内隐感知并不等同于我们平时所谈的感知。我们在平常谈的感知是人脑器官对某个事物的属性而形成的反应, 就是人们对事物表面的一个认知, 直觉思维在图像把握上虽然与这种感知相似, 但在本质上的区别却大有不同。

(三) 物理教育之中直觉思维是非语言认知

直觉思维不是通过语言的接收和传达来进行认知的, 而是通过图像把握或者情绪来进行认知。而图像的表达通常是通过视觉或者听觉来认知的, 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其感知和认识。因此, 就算直接思维能用语言来表达, 但是其思维的过程却很难用语言来进行表达。直觉思维的形成速度非常快, 或许他知识一个闪念或跳跃。他是自身对事物深层认知的一个过程。其思维的楼急性和步骤用语言无法得到准确的形容和表达。相比逻辑思维而言, 直接思维是没有通过犹豫和计算形成的一个认知过程。

综上所述, 学生物理的直觉思维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 而直接思维的培养强调了学生的知识基础、物理美感以及学生学科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时应该根据直觉思维的特征和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具有独特性的直觉思维模式和个性化的直觉思维模式。为提高物理教育的质量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志艺.中学物理教育中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 2014.

[2]杜惠宁.高中物理问题解决中的直觉思维能力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 2012.

[3]曹新.教师课堂话语对学生数学直觉思维影响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上一篇:高血压脑出血治疗进展下一篇:集成运放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