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人才高等教育(精选12篇)
市场人才高等教育 篇1
中国的高等旅游教育源起于1979 年10 月,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成立为标志,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高等旅游教育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至今大体经历了探索期( 1978 -1988 年) 、成长性发展期( 1989 - 1995 年) 和规范性发展期( 1996 年至今) 等三个发展阶段[1]。目前,高等旅游教育的专业不断细分,办学层次日趋丰富,包括职业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等。据国家旅游局《2012 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基本情况》,截至2012 年年底,全国旅游高等院校( 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设旅游相关院系或旅游相关专业的院校) 共计1097 所,旅游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为57. 62 万人[2]。其中,按学历来看,研究生在校生数为5761 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 00% ; 本科生在校生数为21. 46 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7. 24% ; 专科生在校生数为35. 59 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61. 77% 。
但是,与轰轰烈烈的高等旅游教育急速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并未像数量一样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整体较弱,未能经受住高速发展的旅游市场的考验,高等旅游教育存在人才培养模式高度“同质化”、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错位等严重问题。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行业进入率低”和“流失率高”的结构性矛盾。据有关统计,旅游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的还不到总人数的50% ,而两年后能继续干旅游的本科生也只有40% 左右,也就是约有80% 的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由此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3]。高等旅游教育对旅游行业的整体贡献率偏低,而全社会对旅游职业的认同度也在持续下滑。对于从业者而言,旅游行业似乎成为一个“听起来很大,走进去很小; 看起来很好,干起来很苦”的领域。
一、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 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专业特色不鲜明。目前,我国的高等旅游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模糊,定位不准。目前,大多数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与旅游市场需求严重错位,这就造成对学生的培养缺乏综合性和明确的行业指向性,具体体现为: 旅游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趋同程度较高,层次不鲜明,“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学本科化”的现象非常普遍,几乎所有的旅游院校都集中在同一层面培养应用型人才,导致培养的人才“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能满足现代旅游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也导致教育培养工作的盲目性,不少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都遵循“大而全”的原则,设置了大量空泛的理论课程; 在专业教学中,一直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指南”这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与旅游行业强实践、重应用的行业特点是完全违背的,造成了培养的人才大多属“知识型”、“理论型”旅游人才,缺乏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导致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专业技能水平低,工作适应性差,从而无法满足旅游企业的实际需求,造成了旅游专业毕业生“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就业结构性矛盾。
2. 课程体系混乱,培养教育形式僵化。作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大多数旅游院校遵循“宽口径、厚基础”这一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专业特点和行业特色与工商管理下的其他专业相比,极为不同。旅游行业的行业特色鲜明,专业性强,因此,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完全采取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会掩盖了旅游专业性的特色,造成培养的“通识人才”无法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
此外,在大部分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相当混乱,忽视了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特色。目前,大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按照教育部在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的规定来设计和制定的,虽然它体现了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具体要求,但各校制定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同小异,特色课程缺乏。由于历史的原因,旅游专业“因人设课”的现象也十分严重,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学生和教师无所适从。这样的课程设置难以对应旅游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应用技能,导致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较弱。
3. 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流于形式。作为强调实践应用性的行业,旅游业对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极高。但由于体制、培养定位、历史、办学条件等诸多原因,导致实践能力成为目前高等旅游教育所培养人才的“短肋”。许多旅游院校出于师资和条件的限制,对于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尽可能压缩,致使课程体系中无法真正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也安排了一部分实践教学课程,但其所占比例极低,课程体系较为杂乱,缺乏逻辑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且大多数由于师资、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导致所采取的实践教学形式大多为“教师讲授+ 简单室内实训”,教学内容流于形式。在目前大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设置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过于集中,从而导致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两者的对应性不强,学生不能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难以有效地利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此外,在旅游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环节,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实习学生基本从底层的一线服务人员开始,如旅行社的导游、计调、门市接待,酒店的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前台预订员、接待员等,实习学生每天接触到的仅仅为重复简单的“流水线”工作,这与学生所掌握的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反差较大,没有真正给予学生展现自身才干、发挥创造性的空间,长此以往,不仅无法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而且会不断消耗着学生对于将来从事旅游行业的信心和热情,造成旅游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持续走低。
4.“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师资力量专业性较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需要大量既有深厚理论积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许多高校旅游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绝大多数老教师都是为了旅游专业的创办而“半路出家”。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旅游专业教育,也没有直接从事任何与旅游行政和旅游经济管理相关工作的实践经验,绝大多数是从中文、外语、地理、历史、思政等学科专业转型而来。专业教育背景的缺失,导致他们的专业教学仅仅停留在简单枯燥、照本宣科式的理论教学层面,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严重的“短板”; 部分青年教师虽属“科班出身”,但由于传统“精英教育”只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青年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在旅游行业一线实践的经验,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实践能力不强,与旅游专业要求教师具有的“双师素质”差距明显。专业师资实践能力的缺失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契合旅游市场的需求,也造成旅游专业毕业生行业就业的“低就业率”和“高流失率”。
二、基于市场需求的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改革
1.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 为“谁”培养人才? 为“什么岗位”培养人才? 培养“怎样”的人才? 必须意识到,高等旅游教育既有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征。因此,高等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本着“贴近企业、贴近行业、贴近人才需求”的宗旨,突出专业方向特点,打造专业方向特色; 按照实现“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方向”三位一体的改革思路,构建教学课程体系和纵横向的立体实践教学模式,逐步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目标; 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专门设置职业方向课程模块,与就业岗位对接,从而突出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岗位指向性,使旅游专业在与岗位的不断对接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亮点和特色,并以此贯通旅游管理学科课程体系间的内在联系,使课程设置更趋合理,内容更符合旅游业发展现状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毕业生能够“一步到岗”。
在具体操作层面,可以邀请旅游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论证和执行。校企双方围绕行业需求、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学生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培养方案运行等关键性问题,共同研究,充分论证,并参照职业岗位标准,对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进行分解,动态调整与优化专业教学方案,构建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宽平台、多方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高等旅游教育教学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核心竞争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和验证,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
通过积极调整专业建设思路,改革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和内容,以行业为依托,以合作企业为平台,强化校、政、企、研相结合,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构建教学内容—职业能力—教学方式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是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教学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训、专业实践、旅游服务与管理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在设计具体实践教学内容时,必须根据高等旅游教育理论,围绕行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 围绕职业能力,制定课程标准; 围绕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设计教学情境,以此作为实践教学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思路。
此外,还必须大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开放的校企合作平台,学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互惠。通过市场拉动、学校主动、政府推动、企业互动形成多方连动、合作多赢的局面。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构建实践教学的“四化”模式,即“实践教学内容市场化,实践教学场所现场化,实践教学师资企业化,实践教学时间持续化”,以弥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以及保证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四年不间断,确保旅游专业毕业生一步到岗,高位就业,探索出一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的有效路径。
3.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建立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旅游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高等旅游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决定着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4]。在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形势下,高校旅游专业必须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任。面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要求和国内外旅游教育发展的趋势,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事关高等旅游教育生存与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办好特色专业的关键。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必须用好现有师资,引进急需师资,稳住关键师资,培养未来师资,着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师资队伍; 调整、整合现有师资资源,使师资队伍在结构、布局上更加科学合理,从而带动整个专业教学队伍的建设发展; 引入竞争机制,制定选拔标准,通过评价和考核,遴选出一批优质专业师资资源,组建教学团队; 把建设“双高型”、“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两大目标,使师资建设适应于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任务,为旅游行业和旅游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双高型”、“双能型”人才。
此外,还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构建起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走出去”,即选派优秀专业教师赴相关旅游企业挂职锻炼,渗透到企业一线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中,在实际工作岗位中获取新讯息、了解新需求、把握新方向和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践,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从而顺利解决专业教师实践经验匮乏的问题。此外,还可通过“请进来”的方法,聘请一批从业经验丰富,管理水平高的行业人员充实到理论和实践教学队伍中来,这里面包括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领导者,行业协会管理者、旅游企业领导者、岗位技术能手、一线管理人员等,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显示出其增长潜力和发展势头。据国家旅游局( CNTA) 预测,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同时,据世界一流酒店组织( LHW) 预测,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酒店业发展最快的第一大国[5]。高速发展的中国旅游业,需要大量高素质旅游管理专门人才。
高等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以行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所急需人才所具备的素质,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合理地设置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切实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进一步夯实基础,明确导向,拓宽选择,强化实践,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中国的高等旅游教育从源起至今,对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巨大,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但由于其规模化的发展道路,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市场需求错位,造成毕业生就业出现“低就业率”、“高流失率”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高等旅游教育遭遇了发展的瓶颈。对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策略。
关键词:高等旅游教育,应用型,规模化,就业率,策略
市场人才高等教育 篇2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当前高职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怎样对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基于市场开放导向,信息技术类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实践创新能力及综合管理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文章基于开放教育的视角,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市场导向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开发教育;市场导向;电子商务技术
一、电子商务技术专业人员培养现状
各种培训机构及各高职院校,是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来源地。许多的院校都实施实训环节模式,采用集中在校上课的形式。而学校课本因为各种原因的影响,没有跟上日新月异、更新极快的电子商务知识,所以学校的知识无法满足市场的岗位要求。一些学校推荐学生到企业实习,积极地开展校企合作,是为了尽快地和市场进行对接,但是学生却无法融入到企业环境中,因为实习的时间较短,无法掌握具体岗位的操作技能。但是市场上的电商人才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且有着很大的需求量,因此很多的培训机构就抓住商机积极地开展电商培训活动。但是对电子商务专业而言,从业人员想要适应市场的环境,需要不断地学习全新的技能及知识,但是大部分的培训机构都是轻理论、重技能,直接对学员开展具体操作的辅导课程,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缺失。利用各种电子手段来解决商务问题,是电子商务所主要强调的,而电子手段仅仅是为商务活动的完成服务的,是作为工具而存在的。所以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好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产生的全新工具以及基础的专业知识,出色地完成各种商务活动。一个合格的电子商务从作者简介:李娜,女,湖南长沙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动画设计、网页设计。业人员,想要具有不断提升及学习的基础,首要条件是具备相应理论知识,而为了发挥理论知识的作用,则需要掌握电子商务的.操作技能。因此,电子商务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各种电子商务的操作技能,以及不断学习最新的电子商务知识,从而助力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开放教育视角下电子商务技术专业人才市场导向的培养模式
1.通过技能考核提升学历
企业的职业导师对于学生技能培养方案的确定,可以按照自己企业的需求,和学校共同进行培养。为了确定学生是否可以继续免费学习,需要综合考评录用的学生;当学生开学之后,晚上参加学校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白天通过企业的职业导师进行培训及辅导;需要审核这段时间企业导师教学情况,以及对学生实行的校企结合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之后结合学生反馈的情况以及审核的结果,确认是否继续实行此种方案;学校不定期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经验分享,积极利用晚上或者是周末业余的时间,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开拓学生的视野;之后需要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学生通过学校学习及到企业实践申请毕业。每个企业择优录用自己推荐的学生。企业为员工缴纳每年学费,需要与录用的学生签订劳动合同。除此之外,企业和学校共同对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制订。针对没有录用的学生,可以仿照企业学员的培养方案自行培养,成立专业孵化中心,同时持续向相关企业推荐;可以直接推荐给相关企业的,是学校自己招的学生。学生随着个人职业技能的提高,会逐渐地增加被企业录用的机会。
2.积极开展入门培训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及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导学,孵化培训采用“网络+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参加企业技术人员经验分享、专业讲座;在职人员转岗、企业应聘人员及应届生,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本、专科的主要生源;开展职业引导是孵化培训的主要形式,电子商务相关岗位的基本技能培训,促使学生能够从事相关工作,符合企业某个岗位基本需求。企业可以保证在较短的时间之内,促进人员素质的提升以及人才队伍的稳定,需要培养出自己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自己的特殊需求,从而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各种潜力。在校企的联合培养模式之下,学生毕业以后即可成为企业的骨干。企业员工可以不定期地学习行业经验和技能,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基于此种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企业、学校的各种职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成长、分享的平台,从而培养复合型及创新型的电子商务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解新华.市场需求导向下校企合作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电子商务,(12):79-80.
市场人才高等教育 篇3
【关键词】广西 会展教育 人才市场适应性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84-02
近年来,依托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以及广西旅游业迅速发展推动,广西的会展业得到迅速发展。伴随会展业的迅猛发展,优秀的会展业生产和经营人才成为稀缺资源,催生了会展市场对会展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期望。从全国的高校会展教育来看,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会展产业并没有催生广西高校会展教育的迅速发展,这使得广西会展行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探讨广西高校会展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满足十分必要。
一、广西会展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适应性探讨的意义
(一)会展旅游将是广西旅游经济热点,会展教育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会展业被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新兴专项旅游产品,因其顺应了旅游市场的变化,具有影响大、规模高、消费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传统旅游产品不具备的诸多优势,当前在我国的一些城市和地区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热点。广西是东盟经济圈的重要经济单元,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及北部湾经济圈建设的带动下,广西会展旅游面临着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空间。而桂林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以及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都将广西旅游以及会展业推向新的历史篇章,作为旅游经济热点的会展业无疑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定》指出,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广西会展业,计划到2015年,全区具有6个以上专业展览场馆,建筑总面积70万平方米,标准展位20000个,形成以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桂林、玉林国际会展中心和柳州工业品展示交易中心为重点,凭祥、东兴中越边境交易会为亮点的全区会展体系,形成5个配套齐全的专业会议中心。每年举办各类展会活动260个以上,其中国际性著名展会5个以上,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全国性品牌展会20个以上,列入商务部内贸领域重点引导支持展会2个以上。举办国际性、全国性大型论坛、会议30个以上。该决定对广西会展业的发展提出了战略性的部署,预示着广西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急剧增加。面对广阔的市场需求,广西地方高校应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满足市场需要的会展专业人才。
(二)会展教育缺口突出,会展教育与社会需求及其适应性差距明显。我国会展旅游经济在短期内迅速发展的同时,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上却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表现在会展人才的供给数量、质量以及层次结构上与市场需求的缺口等方面。从广西区会展旅游教育来看,目前广西只有一所设置会展专业的本科院校——广西财经学院,其他的主要是旅游管理专业下设会展方向以及一些旅游专科和职业院校从旅游服务或公共服务方向提供的旅游服务类人才,很难满足当前迅速发展的会展市场的需求。另外,由于区域经济落后、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理念较落后等原因,广西高校区域性会展人才培养普遍相对滞后,现有的专业或方向教学内容过于重视理论而脱离实际,或者太重视实际而忽视理论,会展教育与行业社会需求及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差距比较突出。
二、广西会展教育与行业人才市场适应性培养的思路
探讨地方高校教育加快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专业背景的、符合会展旅游企业和市场要求的人才,是广西高校会展教育的责任。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做好市场需求分析,增强培养人才就业的市场适应性。会展人才的市场需求,可以从需求单位、人才需求数量、质量、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市场需求,培养提供有针对性的、适应性强的专业人才。
1.会展人才的需求单位。会展人才的需求单位包括会展的买方、会展的供应商、会展教育与咨询三个大类。会展的买方一般是指组织召开会展的各种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各类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需要定期或非定期召开某类国际国内会议。会展买方一般对会展人才的基本要求为:能够把握会展业宏观和微观态势,包括国际交流、起草规划、政策指导、协调控制、会展评估等。会展的供应商,一般包括专业会展经营和服务公司、各类会展接待机构。其中会展经营和服务公司需要专业人才具备的能力为会展咨询、项目开发、活动策划、招商招展、组织联络、会展营销、预算融资、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内外公关、场馆选择等。会展接待机构一般包括会展中心、饭店、旅行社、目的地管理公司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和企业。主要负责场馆营销、场馆设计和布置、展台搭建、现场管理、观众组织、商务文秘、展品运输、器材租赁以及会展配套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服务的部门和企业。会展教育与咨询机构,一般主要指与会展行业密切相关的大专院校和教育、培训、科研等机构。
2.会展人才需求的数量分析。会展行业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对会展专业人才以及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量增加。以2007年为例,仅展览部分而言,全国展会数量超过4000个,主营展览公司3800家,从业人员近百万人。但行业内的人才需求远未得到满足,如我国三大会展城市会展专业人才岗位需求与求职者的比例为:上海10∶1、北京8∶1、广州8∶1。广西会展业在全国来说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但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和广西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广西会展业日益升温,结合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会展业及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预测其数量和规模将急剧增加。
3.会展人才需求的质量分析。会展业人才需求的质量,主要是会展业需求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量的需求是行业急剧膨胀的初期表现,随着会展行业的逐渐发展,市场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和教育部门人才供给过剩同时存在,体现了高校培养毕业生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会展专业毕业生到市场需求行业工作“适应力”差。以广西为例,高校旅游服务行业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能够胜任一般的会展服务工作的人员多,但懂会展经营、策划和管理的专业人才尤其应对一些国际会展会议的高端人才十分缺乏。因此,精通项目运作规律,能有效领导项目团队,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具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策划能力等人才质量的考查日益增加。
4.会展人才类型与结构层次分析。由于会展行业的高度综合性,所需人才范围广泛,涉及领域众多,因此会展业大规模的从业人员也相应地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一般来说,广义的会展人才需求被认为包括会展核心人才、会展业辅助性人才以及会展业支持型人才。会展核心人才包括会展策划和会展高级运营管理等人才,被认为是会展行业中的高端人才,需求量少而精;会展业辅助性人才主要指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销售等领域内工作需要的人才,由于涉及多个行业,需求量也相对较多;会展业支持型人才则主要指与旅游密切相关的服务领域人才需求,如翻译、旅游、住宿接待等服务,需求量最大,可以通过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共生发展来满足人才需求。广西高校目前培养的会展专业人才主要属于第三类,即会展业支持型人才为主,而核心人才培养和辅助性人才都相应不足。
(二)立足市场对人才需求,推动广西高校会展教育的人才适应性培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紧握人才需求脉搏,稳步推进广西会展教育人才培养战略。目前广西的会展专业和会展方向都相对较少,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可以适当加大这一领域的发展,各高校也可以增加相应专业内的会展方向及其课程设置。基于地域会展人才需求,逐渐稳步推进广西会展教育人才培养。当然,推动广西会展教育人才培养进程中,需要把握在数量推进的同时控制好发展质量的问题,谨慎筹划会展教育的办学规模,避免人才培养量的过剩和新的结构供求矛盾。
2.改革会展教育培养模式,增强会展人才的市场适应性。当前广西高校会展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还处于一种相对传统和落后的方式。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下设的一个旅行社与会展方向,会展课程只涉及三门:会展概论、会展项目管理和会展策划。课程要满足会展就业明显不足。从教学培养方式来看,目前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为主,课程虽然设置了实验课时,但是实践运用与案例教学内容相对过少,实验课的安排也仅仅是以参观学习为主,学生参与和亲历实习的机会和时间都不够。会展学属于应用型学科,强调学生的策划能力与动手能力,应当加强会展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比如提倡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听、记、背、考、忘”的教学模式,转为“搜、析、展、评”的新型教学模式,即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强调学生收集与筛选分析信息,开展项目教学,推动学生模拟项目和实际参与会展行业项目的教学形式,实现教产对接,形成教育产业化,推动会展教育与需求市场的契合。
3.根据会展行业及广西地域需求特色,完善会展教育课程体系。会展行业是一门典型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涉及的学科领域众多,诸如经济、管理、营销、旅游、物流、艺术、传播等行业、领域,其高度综合性和专业性决定了所需人才的“杂”而“精”。同时,广西会展教育培养的市场偏向于地方会展人才的满足,这就要考虑到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征,如北部湾经济圈、中国—东盟博览会、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这些地域会展门类、范围对会展人才需求的地域特点,去完善当前的广西会展教育培养模式中的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例如,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有效加强会展课程和相关领域的融合教育,可通过专业课程模块化教育来培养学生不同领域的专业技能,同时增设第二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自我培养,形成满足地域会展需要以及具有较强行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会展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锋仪,王嘉欣.泰勒原理对中国会展课程设置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5)
[2]黄露,江波.广西高校区域性会展人才培养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10(10)
[3]曾学慧,辜应康,颜逊,等.会展教育:学界与业界对接问题研究——上海应用型会展本科教育的新视角与新理念[J].职教论坛,2010(30)
[4]张雨,韦铁.面向“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高级会展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28)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C029)
【作者简介】黄月玲(1975- ),女,湖北利川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
人才市场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篇4
一、我国人才市场在政府主导下的运行机制
我国人才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法律机制为保障、行政机制为补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的机理和运转方式, 市场机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其内部三大机制, 即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只有三大机制同时作用于人才市场时, 才能使人才市场健康有序的运行。
从下图可以看出, 在人才市场上, 首先是供求变化引起价格的波动, 继而引起市场的竞争, 供求、价格和竞争处于无始无终轮回之中。现阶段, 高校毕业生供给大于社会需求, 此时社会提供的“精英岗位”非常有限, 当人才市场上人才劳动力供大于求时, 人才劳动力的价值就会下降, 体现劳动力价值的价格也会随之下降, 这样就会带来人才竞争, 导致“就业难”现象。同时, 市场不可能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 它调节的结果并非都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市场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或可能存在消极作用的情况称为市场“失灵”。针对市场“失灵”, 我国政府需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 畅通就业信息渠道, 规范人才市场, 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二、人才市场运行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存在的矛盾
目前, 大学生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推进了高等教育改革, 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而人才市场运行的过程中, 高校提供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却无法满足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人才市场需求看, 供求关系对接失位
我国人才市场日益青睐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表现为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日益明确, 对大学生就业创业需求日益凸显。但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竞争劣势, 如缺乏经过市场检验的技能、技术, 尤其是成为相关领域的高端人才, 这是大量刚毕业的学生可望而不可及的。
(二) 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看, 培养体系缺乏创新
当前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仍是主流, 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方案与市场脱节, 与实际用人需要脱节。高校提供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还没有真正的融入到整个高校教育体系,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相关课程尚未发挥自身优势与日常教学、专业设置、就业创业等重要部门形成有机融合。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模式没有固定的体系, 缺少合理的标准体系和有效的测评体系。
(三) 从毕业生择业期望看, 与人才市场状况不匹配
一是毕业生择业时往往从个人偏好出发, 缺乏对市场实际需求的考虑。大学生就业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待遇之间存在矛盾, 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提供的待遇。二是大学生的自我意向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毕业生“精英意识”过强, 对薪资和职位要求过高, 眼高手低, 不能胜任理想职位。一部分毕业生宁愿待业, 也不愿意“屈就”。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没有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转变、职业规划欠缺、职业素养不符合需方要求、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等因素导致在就业市场的双向选择中缺乏创新性与竞争力, 知识智力结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四) 从就业形势看, 市场机制有待优化
一是我国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机制还未完全形成, 人才市场的主体到位还有相当距离, 人才供求、价格、竞争三大机制的作用尚未在人才市场中真正发挥。二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机制仍不完善, 一些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目前, 我国高校的就业工作由教育部门负责管理, 户口则由公安部门负责管理, 而人才市场又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 一些地方还存在“保护主义”, 对本地生源的毕业生打开绿灯, 对外地生源则附加各种条件予以限制。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 服务保障体系还不健全, 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 强化政府对人才市场的监管机制
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充分考虑市场配置失灵的负面影响。市场不是万能的, 政府要对市场失灵有足够的预测分析和处理手段。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将是一个长期建设过程。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及现实来看, 我们正面临着公共服务供给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要承担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改革和当前应对危机的成本;另一方面又要着眼于未来, 为中长期发展创造条件, 为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长提供公共服务。
(二) 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是强化大学生专业技能。高校要抓好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 要与社会需求接轨, 提高对市场的灵敏度, 通过市场需求带动人才培养环节的革命, 适时调整高等教育调控机制。二是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专业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突出技能培训。三是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使其面对挫折与失败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对事情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正确认识自我, 科学定位, 不断提高自我完善的能力。四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敬业精神, 勇于面对竞争,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敢创业的思想, 树立到基层、农村去的观念。
(三) 优化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模式
一是构建合理的组织架构、制度设计, 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 为学生搭建职场实践模拟平台, 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二是构建测评咨询规范和个性化指导体系, 发挥高校自身特点, 打造独特竞争优势。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具有“专业化”及“实战化”的教师团队, 满足学生实践认知的需求。四是高校应挖掘社会资源, 深化“校企合作”, 以此检验自身培养人才的质量, 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 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的诚信体系
一是加强高校对毕业生的诚信教育力度, 树立诚信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尊重大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说服”教育, 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克服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障碍。二是加强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 实现信息互通与共享。加强高校对就业大学生的诚信监督力度, 积极维护市场的诚信度。三是明确大学生就业签约的权利和义务, 广推简历在线验证标识。四是加强高校对就业市场企业的监督, 明确企业签约的权利和义务, 建立评价企业诚信度机制。
(五) 加强大学生专业内涵建设
高校应提高技能课程的难度和达标标准, 通过学科竞赛和专业素质拓展来巩固和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 尽可能地增加和提高合作性学习的机会与质量, 注重有效性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把培养学生“独立的专业技能, 独特的思考方式, 合作的精神面貌”作为教学主线, 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与环节。
综上所述, 健全和完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 使之更加制度化、人性化, 是破解当前人才市场运行困境的主要良策, 。同时, 要从政府监控方式、学生素质培养、职业教育模式、社会诚信体系等方面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模式进行优化, 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适应人才市场的各种需求。
摘要:本文从分析人才市场运行机制的角度出发, 分别从供求关系、培养体系、择业观念及就业形势层面探讨了新形势下人才市场运行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存在的矛盾, 进而对人才市场视阈下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路径进行探析并提出几点符合当前人才市场需求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人才市场,大学生职业发展,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赵永乐.人才市场新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 2005.
[2]袁兴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指导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马廷奇.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育、实践困境与创新路径[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3 (09) .
[4]夏星.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9.
人才市场报告 篇5
由于公司处于发展阶段,而人才是公司发展的资本。就此,本次对人才市场进行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人才市场的应聘者人数
今日对人才市场的人流量统计中,在10点左右,进入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约40人左右。以此可以判定,二、参加公司的整体情况
招聘会现场共有90家企业。截止到10点,共有83家企业到场招聘。其中八成以上招聘销售,以下为企业给予销售的薪资的情况总结
1、底薪1000以下+提成(共有12家,约占总数的20%)
2、底薪1000—2000+提成(共有40家,约占总数的60%)
3、底薪2000—3000+提成(共有8家,约占总数的10%)
4、底薪3000以上+提成(共有7家,约占总数的10%)
三、办理参加招聘的流程
申办人须携带营业执照副本原件与复印件(加盖公章)、申办人身份证原件与复印件前去招聘会办理。周六600/日、周日500/日、周二到周五300/日。
四、大部分公司的招聘方法
看到应聘者主动上前咨询需要什么类型的工作,然后介绍自己公司与适合应聘者的工作。一旦应聘者表示有兴趣,就要求其填一个联系方式并给其一个记录了公司地址与电话的面试通知单。在统一的时间参加公司的面试。
五、我公司参加招聘的具体执行方法
招聘员工出勤2—3人,招聘当天分工为一人整理和发放面试凭条信息,令1~2人向应聘者介绍公司工作性质以及工作环境。并促成简历填写。招聘会结束后,马上对应聘信息整理,做好下午面试工作的前期工作。下午正式开始对员工开始面试。
六、商业名片效应
名片效应指在交际中,用于表达自己的身份以及业务信息的卡片,这种卡片有效的对外公司进行了有力的宣传,同时增加了公司外围业务以及潜在客户的发展。
人才市场流行“粉色男人” 篇6
男护士
男护士在体力、应变能力、操作能力、胆量、思维方式上有着先天的优势,更能胜任现场抢救、重症护理、仪器操控等工作。性别的关系使得一些涉及隐私的男性患者更加乐意接受男护士。
入行门槛:一般需具有卫校或护校中专以上学历,有的医院要求大专或本科学历,并持有护士执业证。
基本薪水:主要跟级别、工龄、所处医院科室相关,最低在2000元左右,最高则可以达到五六千元。
男保姆
男保姆力气大、能吃苦,照顾瘫痪病人、扛煤气罐等体力活儿都不在话下。有的家庭中女主人容易对女保姆采取敌视态度,而更欢迎男保姆。更有不少家庭认为请男保姆照顾家中的男孩儿能培养孩子的阳刚之气。
入行门槛:男保姆没有学历等方面的门槛,但是最好要懂得基本的护理病人的知识,会打吊瓶、做家务。如果懂得基本的电器修理、电脑应用、外语对话知识,求职会更容易,薪资会更高。
基本薪水:男保姆的月薪最低一般在900元以上,最高的可达1200元以上。
男幼儿园老师
男老师大多性格开朗,能给孩子树立男子汉的榜样。男老师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对于孩子性格的塑造有好处。
入行门槛:一般要求中专以上,幼儿师范专业毕业,并获有幼师资格证书。无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有画画、音乐等艺术特长者更容易求职成功。当然,男老师也要心细、懂得生活护理,能够爱孩子、有亲和力。
基本薪水:月薪大多在1000~3000元左右,主要根据工龄、学校而有所不同。
男美容师
男美容师手掌大、手劲儿大,在技术上有着先天的优势。从异性的角度去审美,更能受到女顾客的欢迎;与男顾客沟通时,更容易消除对方的心理障碍。
入行门槛:所有女美容师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手法,男美容师也应基本掌握。同时,男美容师最好能掌握一些专为男性服务的项目,比如肾功能保养、肺活量保养、减“啤酒肚”等。
基本薪水:学徒级的男美容师月薪在600元左右,成手平均月薪在1200~1800元之间,薪资的主要构成是“底薪+提成”。根据个人的能力、技术、口才等,薪资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有的月薪可达6000元以上。
空少
从女性的角度考虑,空少比空姐更能给乘客带来安全感。他们在空防安全、行李摆放、应急处理和餐饮服务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势。经过训练和保卫员执照考试,空少还可以担当起对旅客空中保卫的任务。
入行门槛:一般要求大专以上学历,除了通过面试关,还要拿到身体合格证、专业合格证等若干合格证,才能跟班飞行。
基本薪水:普通岗位的空少月薪大约为5000多元,实习空少月薪低于1000元,国内航班工资大多在五六千元左右,飞国际航线月薪最高可达万元以上。空少的收入主要根据职务、航班、飞行时间等有所不同,工资的构成主要是“基本工资+飞行补贴”。
市场人才高等教育 篇7
职业教育知识的专业化和实用性更容易形成迁移, 对于以后的职业生涯更具有指导意义。职业学校应该加快教育改革, 加快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人才,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一、根据市场需求, 设置复合专业
许多职业学校单一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许多用人单位需要复合型人才, 需要通才。如有些岗位工作量不大, 设置人员太多, 会造成人员浪费, 就特别希望招来的学生一专多能, 多专多能, 一人多证 (一人持多种职业资格证书) 。
设置复合专业可突出主要专业, 招生时明确说明可以同时学习第二专业或者选修第三专业, 毕业后去单位应聘时, 适应性很强。盐城技师学院这两年在这方面作了许多尝试, 效果很好。还在学生中颁布施行“五证制”。“五证制”是指毕业生要拿到毕业证书、技能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
二、适应市场需要, 变更教学计划, 调整毕业时间
新生进校以后, 应当先实行统一的文化基础课教学。专业不要分得太细, 主要专业技术基础课结合市场需要开设, 强化实际操作技能, 同时可以开设不同的第二专业和第三专业选修课程, 使有能力的学生有两门甚至三门以上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根据市场需要不断改变教学计划。市场需要什么方面人才, 在教学计划上就增加什么专业知识。
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和企业招工有时会产生时间差矛盾:学生毕业时, 企业不招人;有时, 学生还未毕业, 外面却需要某些专业人才。应该根据市场需要, 调整毕业时间。可以采用先去单位试用, 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提前毕业;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再来学校考试考核, 然后发给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也可以采用提前实习, 实习期满, 根据双向选择决定工作去向和毕业时间。
三、以市场为导向, 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市场经济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各种各样职业的专业人才。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而且要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即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职业学校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支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促进教师努力更新知识, 除担任本专业课程外, 还要努力学习其它专业知识, 边学边教, 掌握好更多门类课程教学。市场需要改变专业时, 教师能适应专业改变。
教师在教学中推行理论、实习一体化和模块化教学法,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 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 以名师立校。
四、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一是校企共建, 实施全面合作。在某一专业或部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上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校企双方在专业开发、教学计划的制定、组织和实施, 人才的引进、教师的配备, 教学设备设施的投入, 办学资金的筹措等方面广泛合作。二是冠名办班, 委托培养。根据企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 定向招生, 定向培养, 定向输送。企业可通过赞助设备、资金, 资助贫困生助学金等形式参与到教学与管理中来,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促进企业对人才的急需和特殊需要。三是合作建立定岗实训基地。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 职业学校安排企业接受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定岗实习, 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通过与企业零距离的接触, 加深对企业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和企业文化的了解, 为最终服务企业奠定基础。四是协助企业职工轮训, 促进企业在职工的技能素质的提高。
五、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
职业教育改革中的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培养教育可使学生自己清楚知道自己在那些方面具有优势。目前许多用人单位需要有中等程度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多方面技能操作动手能力的职业学校毕业生。
注意培养在市场经济中有竞争能力的学校, 学生的适应能力会大大提高, 自然会受到家长和社会的欢迎。学生毕业后参加就业岗位竞争会就得到用人单位的看重和欢迎。
六、推进高技能人才目标培养品牌化
目前, 职业学校的“品牌”竞争趋势逐渐明显, 一些办学实力强, 教学质量高, 社会信誉好的学校, 不但会得到市场认可, 而且还会得国家的重点扶持。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职业学校将进一步认识到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要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 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提高自身素质。职业学校必须强化市场意识, 确立以市场的理念来经营管理, 以企业的机制来增加办学活力。通过加强对教师能力和素质培养、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积极引进和使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将会带动教学改革的浪潮。
市场人才高等教育 篇8
1 实现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的转变, 促进高职教育制度创新
高职教育要发展, 必须不断创新, 办出特色,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立足地方经济建设, 与本科院校及同类的高职院校形成“错位发展”的态势, 以此促进高职教育制度创新。
1.1 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
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医疗卫生和医药行业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可以说, 卫生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 明确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方向, 促进了办学思想的转变, 因此, 卫生职业教育应确立以学生就业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对人才培养进行合理定位, 使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学校要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坚持产学结合、校企结合,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把学生培养成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 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卫生技术专门人才。
1.2 探索全新的办学模式
目前, 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有限, 因此探索校企合作, 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倡导开展“订单式”培养, 是办好高职教育的有效途径。根据医药卫生行业的实际需求, 按照医药卫生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规划进行“订单式”培养, 实行产学结合、校企结合。学校与医药卫生单位共同研究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及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采取这种教学与岗位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可使学生毕业后很快适应职业环境, 且其适应能力强, 就业率高。只有做到“办学方向瞄准市场, 开设专业跟踪市场, 培养人才适应市场, 学校管理服务市场”, 才能满足社会需要, 学生就业才有最终保证。
2 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高职教育办学特色
针对职业教育的对象和条件, 在实施高职教育的过程中, 构建一套符合高职教育规律, 具有高职教育特点、风格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一大体现, 也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必须围绕的一个中心。
2.1 优化专业结构, 调整专业方向
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 专业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关键因素之一。高职院校应该不断调整专业服务方向, 优化专业结构, 即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 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 取消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在优化专业结构时, 学校要认真地开展市场调查、论证, 建立由专业带头人和行业、企业专家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定期进行区域社会调研, 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现状与未来的趋势,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 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 要以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培养方向, 纠正只根据学校现有教师, 而不是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的倾向。同时, 还要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依据。
2.2 课程体系改革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课程体系改革应与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结合。要摒弃“学科本位”的思想观念, 放弃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要求和岗位需求, 筛选学科中与培养学生执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 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 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以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按照能力模块编排, 尊重学科, 按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 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和完善课程体系, 所开设的课程要基本涵盖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建立能力本位的综合课程体系。卫生职业教育包括药学、护理、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美容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的课程体系通常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教学、选修课五大模块。课程体系改革应从社会对卫生职业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 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改革目标应突出对学生人文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2.3 以突出技能训练为特色, 加强实践教学
实训、实习是培养和提高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都很强的学生, 这是卫生职业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首先, 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技能训练计划。各项技能的训练应有教学大纲和教材, 以确定阶段训练内容、要求和目标。其次, 要改革校内实验教学, 尽可能增加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的实验、实训内容。再次, 要建立一些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
2.4 推行“双证书”制, 促进培养模式的创新
执业资格证书是高职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国家行业准入制度的建立健全, 用人单位也将有无执业资格证书作为招聘人员的一个条件。这迫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 还必须获得执业技能资格证等。因此, 卫生职业院校要把“双证书”作为培养目标, 把岗位技能培养纳入教学计划, 同时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把技能鉴定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把实验、实训等内容和相关职业技能的鉴定内容结合起来, 突出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 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为一体。要求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获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 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3 推进教学配套改革, 提升高职教育办学质量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在构建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还应该推进教学的配套改革, 使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必须坚持“以文化课为基础, 以专业课为主体, 以实习操作为重点, 以提高学生技能和达到岗位要求为目标”, 以此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3.1 更新教学内容, 主动面向岗位
打破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形式, 构建和实施了综合课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一是整合教学内容, 建立综合课程体系。综合课程的改革使课程教学更具科学性、操作性和成效性, 避免了学科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和遗漏, 提高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 为开展选修课、加强实践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打下了基础。二是构建综合实验课程体系。对分散在各个阶段和各学科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 单列成实验课, 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减少验证性实验, 提高实验仪器设备使用率, 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3.2 优化教学过程, 突出能力培养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本学科课程的兴趣及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改革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 由单向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向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交互式的教学方式转变。因此, 要大力提倡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讨式等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医药卫生专业技能变化和行业发展需求。在教学工作中, 强化实践教学, 突出能力培养;做到制订系列化技能训练目标, 组织学生常练技能, 实施现场教学;注重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促进学生综合技能水平的提高。
3.3 创新教学手段, 强化电化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 鼓励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机组合。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计算机辅助 (CAI) 教学把讲课、演示和实验生动、直观地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4 完善教学考评机制, 科学评价学生学业成绩
高职教育效果不仅体现在学生考试分数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上, 因此在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上要进行系列化改革。对高职学生的考核, 应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试方式, 而应坚持以执业能力为重点, 知识、能力、技能考核并重, 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 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方式, 笔试和口试方式, 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方式等, 侧重考查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 为有效衡量办学质量的高低, 应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市场反馈机制。质量评价体系有3个内容:一是学校评价, 学校针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与结果的考核, 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二是学生评价, 让学生特别是毕业生来评价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满意度;三是用人单位评价, 请用人单位评价对毕业生实际工作的满意度。特别要重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通过评价调整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 真正做到让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
4 完善基础建设, 构建高职教育保障体系
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保证高职教育有序、健康和持续发展, 在做好以上3项工作的同时, 必须进一步加强学校基础建设, 落实以下3项措施, 即搞好师资培养、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牢筑高职教育保障体系。
4.1 加强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教师的技能素质
卫生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卫生职业院校必须促进教师从理论型向“双师型”转变,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定期到医院、企业学习和业务进修, 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积极聘请医院、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到校任教, 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充分发挥老教师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传、帮、带作用, 尽快形成既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专职师资队伍。
4.2 转变服务理念, 加强就业指导
学生能否顺利就业, 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巩固和发展与否。就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 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 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首先, 要改变以往由学生自己择业、就业的传统观念, 树立主动收集用人单位信息、积极为毕业生服务的观念。由于学生自身水平、视野及所处环境决定其不能深入了解人才市场信息和动态, 因此, 就业指导应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 并将其纳入必修课, 分阶段、分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规划设计、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各个方面的指导, 帮助其分析就业形势, 合理定位, 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其次, 要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影响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加大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 同时就业指导还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学生的整个学习实践中, 要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 而且知道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工作者。
4.3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职教育中, 我们应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 把教育学生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实用人才。实行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教学、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以党课、团课和各种学生活动为载体, 深入开展党的理论知识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法制纪律教育, 通过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兴趣、执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二是丰富“两课”教学形式, 深化“两课”教学改革, 加强“两课”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各高职专业应结合实际开设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 举办多种人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素质讲座;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制作节”、文学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倡导高雅艺术文化, 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修养。四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辅导咨询室, 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文历阳.关于发展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6:1~3.
市场人才高等教育 篇9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 高职院校会计及相关专业的生源持续增加。如何进行会计教育改革和创新, 以满足人才市场对会计尤其是高级会计的需求, 是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会计职业结构的变化
在经济发展中, 传统会计已与其他专业逐渐融合, 产生了许多新职业新岗位, 会计工作的分工越来越细, 会计职业呈现结构化趋势。
1. 自然会计
狭义上这是指从事会计核算、编制会计信息报告和财务管理的工作, 是最主要的会计职业。因与经济规模同步派生, 所以称为自然会计。自然会计的就业“门槛”较低, 只需考取《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从业资格证》即可。自然会计从业队伍庞大, 目前全国约有1200万人。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对自然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会增加。
2.会计管理
从事这类会计职业的主要是与会计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 (审计、财政、税务、监察等) 管理人员和其他组织 (审计学会、会计师协会、成本会计协会等) 的人员。由于对会计管理从业者的专业知识要求不太严格, 因此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比自然会计少得多, 但就业竞争更为激烈。
3.会计监查
主要是对会计工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监查, 包括注册会计师、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审计人员、资产清算评估人员和从事鉴证服务、税务代理、资产评估、税务咨询等工作的人员。这类岗位的就业“门槛”较高, 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比其他会计人员更全面的业务能力。目前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较旺盛。
4.会计调研
从事这类工作的主要是专职科研人员, 中、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和会计专家, 工作范围包括有关会计理论、实务、政策、法律等研究和会计教学工作。会计调研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学历和较强的专业研究能力。近年来, 高校会计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也在增长。
会计职业能力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企业经济活动日益复杂, 以及会计电算化的普及, 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账房先生”转变为集会计、管理、预算、决算于一身, 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通晓国际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复合型人才。会计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三种较强的能力:
1.专业能力
(1) 会计核算能力。这是指会计人员能熟练、准确地对常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能力, 是会计人员的基本功。
(2) 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这是指会计人员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和运用各种会计软件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既可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还可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3) 经济业务判断能力。这是指会计人员能根据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要求, 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自身的特点, 运用专业知识对复杂的或不确定的经济事项进行辨识, 并作出处理决定的能力。
(4) 财务分析能力。这是指会计人员能运用专业知识, 评价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为决策提供依据的能力。
2. 综合能力
(1) 自觉学习研究能力。这是指会计人员在当今会计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的情况下, 能够在实践中以提高工作质量为目的, 持续、自觉地学习和研究新知识的能力。
(2) 信息处理能力。这是指会计人员能够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加工、整理, 会计文案写作的选题和内容整合的能力。
(3)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会计人员能够按照经济主体的财务战略, 处理突发或非常规会计事件的能力。
3. 合作协调能力
(1) 沟通合作能力。这是指会计人员能够在个体与个体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种共同目标, 在思想、观点、政策等问题上进行有效沟通, 在行动上积极配合的能力。
(2) 组织协调能力。这是指会计人员能够进行计划安排、贯彻落实、监督控制和协调配置的能力。会计工作要求处理好单位与单位、单位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这就决定了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的工作要主动与其他部门或人员相互配合。尤其是要与企业外部单位如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劳保等部门进行协调, 既要维护本单位的利益, 又要遵守行业自律原则、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管。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改革措施
高职院校应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路子, 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 突出办学特色, 让学生在接受较完整高等教育的同时, 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现阶段高职院校培养会计专业人才, 应以培养自然会计为主要目标。
1.建立适应会计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新形势下会计专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高职院校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体系, 优化会计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制定培养方案,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有别于学校型和工程型的会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多元学制并存的经验, 为我国的高职教育提供了借鉴。例如在德国, 各类职业学校都不采用一种学制, 同一专业的学制分为2年、3年、3年半。新西兰的高职教育学制也是分为1年、2年、3年、5年不等, 教学安排有全日制、半日制、部分时间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高职院校的学制也是按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而定。灵活的学制为这些国家的高职教育带来了很强的适应力, 促进了人才培养,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因此处于不同地区的高职教育应以本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为考量, 有针对性地构建自身的教育模式, 以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实行弹性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应进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 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 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的要求。根据对会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职业要求,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专业技能、基础素质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训练构成。改革课程体系, 应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 打破过去由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等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基于工作过程, 就是将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改革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后, 会计专业的教学必须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 以地方企业会计职业岗位为就业导向, 以企业会计工作任务驱动为切入点,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重视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还应依托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 实行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渐进式的全程实践模式, 开展体验式学习, 融“教、学、做”为一体, 促进学生提高职业能力。
3. 强化宏观调控机制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宏观市场调控职能, 强化会计职业界和教育界的联系机制, 尽可能利用第三方如政府、学术组织等的优势, 扶持和培养会计职业界的代表———会计民间职业团体, 如注册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师协会等, 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 发挥民间职业团体在沟通和交流中的职能作用, 如参与制定会计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根据企业的需求, 组织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大力提倡会计教学界人士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兼职, 同时邀请会计业界的资深人士参与到会计教学工作中。这样一方面可弥补学校技能课师资的不足, 提高教学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 可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保持师资结构的灵活性, 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4. 优化教师队伍
一些高职院校未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 一哄而上增设会计专业, 既无教学设施设备, 更无雄厚的师资力量做保障。完成会计教学任务往往依赖外聘教师, 尤其是一些通过人情关系、没有教师资格、缺乏敬业精神的人进入教师队伍, 这是造成会计专业毕业生得不到人才市场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
市场人才高等教育 篇10
一、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
当代医学生要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要面临诸多的挑战, 这也就影响了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观的形成。调查表明, 医学生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怀、理智爱国的占了78.5%, 对国际国内形势感兴趣或者关注的占了55.5%, 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占20%,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占70%, 认为它无用的占80%, 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生动性与实效性的占80%, 申请入党的动机, 为以后就业有个好去处的占了50%, 看到周围的同学写了入党申请书, 自己也写的占了30%, 认为是种政治上的荣誉的占20%。
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 医学生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 认为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把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贡献相结合在一起的占了30%, 现在的努力是为了今后住别墅、开豪车的占了40%, 还有的选择是为了基本的生存、为了生活的占了25%。
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上, 有很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内容单调枯燥, 对所学专业没什么帮助, 教师授课古板、缺乏创新、照本宣科、走形式主义等原因也占了很大的百分比。
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 在当, 、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医学生普遍对国际国内形势比较关注、爱国热情十分高涨, 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较弱, 看法比较简单、片面, 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对思想教育的有效性普遍不满意。那么, 导致思政教育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 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 管理层重视不够
在川内调查的几所医学院校中, 笔者发现, 有医学专业背景的校领导占了90%以上, 极少数是从事人文专业的, 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从学校层面上来讲, 管理层不太重视对医学生的思想教育, 一味强调对医学专业的学习, 对医学专业的投入也较大。对人文专业的投入不足, 学科建设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较差, 因此, 当前医学生思想教育现状的直接客观原因是管理层重视度不够。
(二) 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这是几所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共性。一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在课堂上吸引不了学生;二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正面宣传讲授的内容往往没有很好地与实践结合起来, 让学生觉得枯燥、单调;三是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教授对象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医学生普遍都是理科生, 对思政课本身就认识不足, 思想上不重视, 这也是我们比较文科生和理科生特点得出的结论。基于以上两点原因, 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 提高专职辅导员素质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队伍
在医学院校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医学专业背景的, 因此, 要提高专职辅导员的能力素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学习, 拓宽视野;这里的学习指的是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 辅导员要利用休息时间广泛阅读和学习人文知识, 尤其是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 为更好地做好辅导员工作提供理论上的帮助。二是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辅导员认为把日常事务管理应付起来, 对得起自己现有的薪水和良心就行了, 缺乏对工作强烈的责任心和责任感, 但没真正地用心去做, 做优秀的辅导员则是要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责任感,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做, 只有这样, 才会在工作中体会到真正的开心与乐趣;三是要培养优秀的道德素养, 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和人格形象, 做好学生的榜样, 让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他们优秀的道德素养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工作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人文氛围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 我们要打造突破常规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传统方式, 要赋予它灵魂和长久的生命力。一方面, 在学生活动最频繁的教学楼, 要张挂古代名医如孙思邈、华佗、扁鹊等的画像, 并写上激励学生奋进的一句话, 以激励和鼓舞学生前进。此外, 可利用周末时间开放校史展览馆, 让学生熟悉校史、喜欢校史, 从而爱上学校。也可在历届优秀校友中树立榜样作用, 使学生感悟人生、确立目标, 催人奋进。此外, 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高级形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自己的学生克服自卑、骄傲、嫉妒、骄纵等不良心理, 倡导学生要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互相督促, 共同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 引导学生建立宽松健康的人际关系。
总之,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努力营造人文氛围是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 加强思政课建设充分发挥两课课堂的有效性
要加强思政课建设, 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将两课的设置、内容、方式等从学生需要出发, 从实际出发, 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一方面要拥有一支打得硬仗、素质高的的教师, 另一方面, 要进行跨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其次, 要加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严格选拔、加大培训力度, 以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再次, 两课各教研室要增加实践课教学。实现课内理论教学与课外带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有机结合。
二是要花大力气, 以“三深入”为目标, 着力改进教学方法。长期以来, 我校依托学校教育教学课题、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等, 着力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 以形成了“讨论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答辩式教学法”等一系列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尤为值得一提的是, 校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课题组长期以来, 坚持探索, 注重改革与实践, 已取得较好的成功的经验。
综上所述, 除了笔者所提到的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外, 还必须从管理层高度重视、外部环境优化等方面去改善和提高,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 才能将医学生思想教育推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雯.医学生思想素质及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与对策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3) :20-21.
[2]江欢.加强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3) :9-10.
五大问题困扰文化人才市场 篇11
而对于整个文化人才市场来说,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的赵继昌主任指出,只能用“刚刚起步”四个字来概括。这个市场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关注和解决。
首先是人才市场供需双方沟通渠道需进一步疏导。这两年来文化行业正规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60%左右,去年网上调查显示“北漂”已经达到了涧万人。同时该系统的149万从业人员也将面临分流。但在本月举办的文化人才全国招聘会之前,文化行业仅有一些小规模的招聘会,中心现有的人才库也仅有2000多人。
其次,文化系统人事改革还需努力。由于人事代理制度尚未全面启动,人才市场还不成熟,正在文化系统推行的聘用制也遇到了重重阻力。
第三,文化人才的劳动权益状况也不容乐观。文化人才职业稳定性较差,随之而来的档案保管、社会保险等问题急需解决。目前全国仅在北京和辽宁建立了文化人才中心,社会上专门的文化行业人才服务机构几乎没有,为文化人才提供的人才中介服务也几乎处于零的状态。
第四,人才分布不均衡。随着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文化行业急需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管理人才。而高精尖的文化人才一直非常缺乏。人才的地区分布也不均衡。赵主任强调,文化人才急需转变就业观念,拓宽自己的事业空间。
第五,文化人才的职业素质需要规范,职业生涯规划需进一步提高质量。对于文化行业来说,推行国家职业标准是一项从头做起的规模宏大的基础性建设,任重而道远。
目前,文化人才市场的建设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相信随着各地文化人才中心的逐步建立,劳务派遣、培训、技能竞赛等人才服务的推出,问题一定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
专业文化人才服务网站:
辽宁文化人才网http://www.Inwhrc.com
市场人才高等教育 篇12
从全省来看, 人才市场在大、中城市发展很快, 而且非常活跃, 人才供求顺畅, 人才流动快, 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县级人才市场的发展则相对较慢, 而且很不活跃, 人才流动性差, 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很不利。要想改变县级人才市场不活跃现状, 在加强调查本地人才资源需求, 提高为人才服务技能、服务水平、服务态度的基础上, 实现人才网络化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因为只有人才市场的活跃, 才能实现人才交流的成功, 人才交流实质就是人才信息的交流, 而人才供求信息网络则是人才交流的重要载体。所以, 必须加强人才市场网络化建设。
县级人才市场是否活跃, 很大程度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试想, 一个工业不发达, 没有大、中型企业, 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 城市建设每年只建起几座七层以下楼房的县, 各部门原有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上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不大, 很难想象人才市场能活跃起来。就伊通少数民族自治县而言, 其本身是个农业县, 在工业发展方面, 国有企业大部分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现有的几家生产企业绝大部分属于招商引资引进的个体私营企业, 企业的规模不大, 凡是涉及到专业技术, 都是经营者自带, 在当地只是招收熟练工种的操作工人。余下的企业, 包括制酒业、制砖业、建筑行业等, 其生产方式基本上属于原始的手工做法。农业根本没有形成产业化, 仍然处于最基本的耕作方式, 每个乡镇建几座塑料蔬菜大棚就已经属于超前意识了, 全县没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没有工业科研部门, 几乎不需要工、农业方面的人才, 或者说现有工、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能够胜任当地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系统目前人员严重超编, 个别所需人才基本上由教育部门自己直接在大专院校联系招聘。所以, 当地县级人才市场每年只为个别个体私营企业招聘所需人才, 基本上处于不活跃状态。
伊通县城地处长春市南50公里处, 靠近省城, 流动的专业技术人才寻找就业机会, 尤其是高校毕业生求职, 到省人才市场或长春人才市场非常方便, 而且长春市招聘人才、使用人才的单位很多, 只要具有专业技能, 是真正的人才, 就能够在长春找到合适工作。伊通每年大中专毕业生都在1000名左右, 返回原籍的只有200—300人, 而且大多数都是中专学历, 有很少一部分是大专学历, 专科毕业生回到当地只是个别。据伊通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现有人才库中人事档案统计, 一九九九年以来, 共管理大、中专毕业生人事档案773份, 其中中专毕业生617人, 大专毕业生142人, 本科毕业生14人。几年来, 人才市场工作人员到一些部门、行业或直接到企业调查人才需求情况, 几乎都不需要招聘人才。相反, 有的企业想要招聘人才, 在现有的人才库中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从而可以看出, 需要人才数量不大, 是制约县级人才市场活跃的一个因素, 而人才量不足, 尤其是缺乏高、中级人才, 也是制约县级人才市场活跃一个因素。
既然有形的县级人才市场不活跃, 制约着人才交流和流动人才就业, 那么, 就应从无形人才市场着手, 通过人才市场网络化建设, 促进县级人才市场的活跃, 加速流动人才的交流, 实现招聘用人, 求职就业两兴旺, 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只有人才市场活跃, 才能活化现有人才, 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为流动人才就业服务。
众所周知, 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二十一世纪已经带领我们进入信息时代, 二十一世纪是计算机时代, 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网络信息, 人才市场也是如此。县级人才市场虽然是人才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县级人才市场的不活跃, 信息量不足, 影响着县级人才市场人才交流现状。要想让县级人才市场活跃起来, 发挥其为经济建设服务提供人才服务的作用, 实现人才市场网络化, 是搞活县级人才市场的一条有效途径。
实现人才市场网络化, 能够使县级人才市场扩大人才库容量, 既开发本地人才资源, 又挖掘外地人才, 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人才资源, 为县域经济提供人才保障。人才市场一旦实现了人才网络化, 就可以扩大本地人才库容量, 也可以查到外地人才求职登记情况, 能够在人才信息网上, 可以及时查找到本地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尤其可查找到本地急需的中、高级人才, 移他山之石为我所用, 开发一切可以开发和利用的人才资源, 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实现人才市场网络化能够拓宽县级人才市场服务功能。通过实现人才市场网络化, 不但可以引进本地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而且还可以拓宽县级人才市场服务功能, 在网上随时加强与外地人才市场输出本地流动的初级人才, 使本地的流动人才增加就业机会, 盘活人才库中的人才, 使人才库中人才活化起来, 解决县级人才库中大、中专毕业生档案存入人才中心, 人却外出打工或在家闲着无事可做现状, 使这些大、中专毕业生学有所用, 为社会服务做贡献, 同时, 也增加其经济收入, 一举多得。通过网络建网页, 开设一些例如人才求职、单位招聘、发布信息、人才推荐、人才服务指南、人才资源动态、人事人才政策咨询等栏目, 为企、事业单位服务。在网上开设这些服务功能, 既快捷方便, 又能实现县级人才市场与招聘单位、流动人才的直接沟通, 达到人才市场为企、事业单位服务, 为求职登记的流动人才服务的目的。
实现人才市场网络化, 可以提高县级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才市场的工作效率, 提高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才市场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技能, 更好地促进人才交流工作的开展, 活跃人才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 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量将越来越大, 市场经济的竞争, 说到底是知识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不再由国家人事部门直接分配工作, 其就业方式只能通过人才市场选择, 无论是大、中城市人才市场, 还是县级人才市场, 其工作任务将越来越重, 人才市场的业务越来越繁忙,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来, 员工聘用制度在事业单位全面实行以后, 进入人才市场的流动人才将成倍增长, 人才信息量将不断增加, 大量人才供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 人才代理业务的增多, 仍然延用以往手工操作、人工查寻、电话联络, 很难适应通过人才市场进行人才交流工作的需要, 直接影响人才供求信息、人才交流的准确性、时效性。人才市场的网络化, 也是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素质, 掌握、运用当代高科技手段, 提高工作效率和职业技能的有效方法, 更加有效地、全面地为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服务, 为求职登记的流动人才就业服务。因此, 做为县级人才市场有必要实现网络化, 促进人才市场各项业务的开展, 为用人单位和流动人才服务, 以达到活跃人才市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