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道德底线

2024-10-18

科研道德底线(共15篇)

科研道德底线 篇1

坚守道德的底线 ——话剧《母亲的守望》观后感

区政府礼堂舞台上,那位绝望的前银行信贷处长程雨来跪在地上向石局长苦求无果后绝望地哀叹:“我现在就是想回大青沟当个农民也回不去了。”这是南通话剧团《母亲的守望》剧团塑造的一个人物,一个迷途难返的官员,一个悔不当初的灵魂。程雨来用他的绝望与悔恨震撼了我的心灵,也震撼了在场所有观众的心灵。千里寻子的母亲不明白,她最爱的儿子当初是那么质朴,能干,考上财经大学,成了城里人,成了当官的,让全村人都扬眉吐气,这么好的孩子,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党和政府的罪人,一下子就让他们全家丢尽了脸。即令是程雨来自己,即令是那些现实世界已经伏法认罪的贪官污吏们,就真的能说得清楚自己是怎样一步一步滑向深渊,怎样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的么?

自从9月2日下午在区政府礼堂看完话剧《母亲的守望》,我的心一直无法平静,在政府、人民、全社会都在密切关注反腐倡廉,关注贪官外逃的时刻,排出这样的话剧,其反应的生活是真实的,生动的;揭露的问题是及时的,深刻的。在大多数观众都被剧情深深吸引,被母亲程大娘扮演者精湛的表演打动的同时,我却震撼于处长程雨来扮演者痛苦的哀叹:“我现在就是想回大青沟当个农民也回不去了。”最初他的老同学劝他接受第一笔二十万的贿赂,怂恿他说他信贷处处长的工资还不如他工厂里的小工人高,他动心了。权钱交易的雪球一旦开始滚动就不会停止,人的欲望是无底深坑,满足的越多挖的也就越深。当房子车子等等必需品奢侈品都有了之后,程雨来处长和很多贪官一样开始包二奶,换老婆。如果不是这个巨大的雪球突然遇到巨大的无法逾越的障碍,它不会停下脚步。贪官自动收手的可能性就和吸毒者突然醒悟自发戒毒一样的稀有和困难。在处长的内心深处,他是否还是那个在大青沟里奋斗渴望过上富足生活的农民。在面对财富巨大诱惑的时刻,他心中农民的“我”战胜了成为国家干部忠于职守的“我”。在渐渐的习惯了权钱交易,“知道哪些钱能动,哪些钱不能动”之后,技巧熟练的成天只想着满足私欲的“我”越来越强大,而“国家干部”则越来越渺小,甚至偶尔被遗忘,直到面对国法难容,面对苦苦哀求的母亲,他才幡然悔悟。

几乎每天我们都能读到贪官污吏被法办的消息,偶尔也会有外逃的贪官被遣送回国,剧中程雨来发出的哀叹不知何时才能停止。使人们不同的是人们的选择,人们通过行动做出选择,通过这种选择赋予生命意义,塑造个体生命的本质。如果不曾知道自己的人生定位,不曾明了自己的身份,那么甚至都谈不上是否迷失,不过是随着环境沉浮的摇摆的茫然灵魂。我们现在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们,到底有多少人内心深处是以人民公仆自居呢。当公义与私利在内心角逐的时候,有多少人能选择公义,选择高尚。与其给灵魂一个又一个考验,也许我们更应该在制度上着手,让更多的母亲能轻松些,让生活多一些阳光,少一些灰色。

杜 晓 敏

2009年9月3日

科研道德底线 篇2

中华乃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仁义礼智信, 源远流长;温良恭俭让, 代代相传。魏晋风骨, 汉唐仕风, 是时代特征的标签;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是盛世民风的写照。孔融让梨, 程门立雪, 孔孟谦让之风, 儿时教育浸入血脉骨髓;岳母刺字, 卧冰求鲤, 自古忠孝之道教化着我们行为举止。

如今部分劣行恶俗泛起, 成因复杂。一是国际化背景下纷芜多元的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博奕冲击而出现的文化认知模糊;二是工业文明对农耕文化改造过程中生产方式和生活理念的不断转变;三是时代不断改革创新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摒弃与坚守的择抉偏差。多种原因, 导致部分人员以自我为中心, 置道德于脚底, 假公济私, 损人利己, 急功近利, 杀鸡取卵, 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这些不良社会现象危害极大。其虽不一定触犯法律法规, 但其侵蚀中华传统美德, 动摇青少年信仰根基, 模糊大众审美情操, 危及政府的公信力。

此风不可长, 我们必须坚守道德的底线。我们决不能坐视歪风恣肆纵横, 听任铜臭弥漫泛滥。坚守道德的底线必须有的放矢出重拳下猛药。

一是深入持久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传统美德高度的浓缩和概括, 是引领我们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风向标和指南针, 是指导社会公民坚守道德底线的防火墙和照妖镜。只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才能确保高尚的荣辱观、义利观。道德底线的坚守, 价值观念的重构, 我们在不义之财面前才能雷池止步, 在老人跌倒时才敢出手相助, 在歹徒为非时才敢当头棒喝。

二是争夺抢占舆论新高地。紧抓新型主流媒体, 守住精神家园, 抵制渐变的不良习俗, 打击所谓网络大V精神领袖, 让造谣传谣者失去话语权。主流媒体要利用传统报刊、影视广播、网络电台、微信、QQ等各种渠道树正压邪, 激浊场清, 一方面积极传播正能量, 大力弘扬中华美德, 让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家喻户晓, 让公众近距离感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人性的光辉, 道德的力量!让道德底线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对挑战道德底线丑恶现象发动大家穷追猛打, 使恶俗不文明举止退避三舍, 见不得阳光。

道德的底线 篇3

可凡事都有个限度,借明星炒作是一种正常的宣传手段,如果把这种炒作变成人身攻击,就显得太没素质,太没道德。说到这,我想大家应该知道我说的是谁,作为现在娱乐圈最大的臭嘴,宋祖德先生真是让人“钦佩”他的意志品质,哪有热闹就往哪儿钻,哪有风头他都往前冲,仿佛不从明星那儿占点什么便宜,他宋大嘴就没法过日子。

这次“锋芝恋”的复合,宋先生又发表了自己的“高见”——“王菲女儿长得特像谢霆锋,圈里很多人都知道,谢霆锋自己也心知肚明—王菲嫁给李亚鹏后,谢霆锋和她还多次在北京和香港开房幽会……谢霆锋竟然抢了李亚鹏的头彩,也许和年轻力壮有关吧。”而对于李亚鹏的反应,宋祖德似乎也知之甚详,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李亚鹏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多次明里暗里警告王菲,将会采取行动,一泄心头之恨。王菲又惊又怕,把李亚鹏的威胁转告了谢霆锋,希望能从情郎那里得到些许安慰。谢霆锋这种花心大少,玩女人可能是高手,可一旦事到临头,反而大做缩头乌龟。”

各位看官看到这,估计已经是哭笑不得了。文中还有多处无耻的言论。我们不去管宋祖德先生从这篇博客文章上赚了多少点击量、多少新闻报道,又赚了多少骂回来,反正人家不在乎,我们也犯不着为人操心。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人每天就想着怎么靠明星捞点关注度,不管是不是对别人造成了伤害,非要把自己搞得遗臭万年,那他真是连道德的底线都丧失了,可悲之至。但愿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现在正在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国度里,能少一些这样的人才好。由宋祖德事件,我又想起不久前的另一件事,一位年仅22岁的花季少女为了抵抗性侵犯而惨死在歹徒的刀下。这件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同情,但也有一些人对少女的做法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如女作家陈岚就在自己的博客上提出了反对女性面对强奸危险时冒死反抗的言论。

陈作家认为,那些倡导女性冒死反抗性侵害的男性,其实是为自己一己之私着想,在潜意识里认为男性的性专属权大于女性的生命。“女人在面对强奸犯时捍卫的是什么?是自己的身体么?不,犯罪学家说过,反抗通常招致不必要的伤害,甚至是致命的伤害。女人此刻捍卫的是隐藏在她身后的某个男人的权益,她不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她的生命权也不是属于自己的,她的这具活生生的肉体乃是属于某个男性,那隐藏的性器官所属的权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乃至超过了生命。” “而为了保住贞洁,去冒生命危险,是百分之百的愚昧无知……号召女性为了贞洁去冒死,就和号召孩子去救森林大火一样,都是人类的耻辱。”

对于陈作家的观点,个人认为有些偏颇,值得探讨。首先我赞成在遇到生命危险时,保存女性自身的生命安全是应该放在首位。但反过来想一想,一个柔弱的女性,在面对歹徒的侵犯时,不顾自身安危与歹徒进行着殊死的搏斗,在那一刻,她真的就是在为了男人守卫着自己的贞洁吗?她反抗强暴,更多的应该是在捍卫着自己的尊严。

人人都有保护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个人以为,很多时候,保护自己首先要保护的,其实是自己的尊严。当日军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的时候,难道说我们的先辈们为了保命,都要去做卖国贼,都要任由日本鬼子糟蹋蹂躏而不敢反抗?

保护自己的尊严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如果说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弱小,就该在遇到侵犯时为了保全自己而选择任人欺凌,那还不如为了自己的尊严放手一搏。保护自己不是丢弃了什么女人的平等权,而是为了更好地展示女人的平等权;遇到侵害时的反抗,是作为人的反抗,是为了自己的尊严,而不是为了捍卫隐藏在她身后的某个男人的权益!!

至于“号召女性为了贞洁去冒死,就和号召孩子去救森林大火一样,都是人类的耻辱”的观点,我更不同意。见义勇为的孩子扑救森林大火,虽是以卵击石,但他的举动让人感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即便是孩子牺牲了,我认为也是值得的。最起码,他比那些只会看热闹的麻木的大人们强。这是一种精神,我们号召的不是让孩子去救森林大火,我们号召的是见义勇为的精神,这不是人类的耻辱,这是我们这个社会急需的,却正在不断丧失的东西。

冲破道德的底线作文 篇4

在生活中,我们人人都有防骗心理,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是因为某些不法分子在无限制的冲破道德的底线,让人咬牙切齿,恨之入骨。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有种恨不得把他们碎尸万段的感觉。

那次我家的互联网坏了,父亲就算在,他也只顾忙自己的,琐碎的事从不过问,这不,你叫他,他也不搭理你,随后传来震耳欲聋的关门声。

我打开手机,看着老师群发的作业,结果依然连不上网,母亲又叫修机的人,电话打了数遍,硬是不接。我烦极了,恨不得扇他一耳光。无奈,只好让邻居给他打电话,说她家的互联网也坏了。他来了,看见母亲呆住了。母亲性情温和,想和她讲道理,我不耐烦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迫他掏出钱包,还回修机的钱,再把钱包扔出门外,他立马窜出去,这件事就解决了!

初中作文:守住道德底线 篇5

您好!

记得,曾经,您拉着我的手,教导我,诚信正直才是做人之根本。 十几年的生活,我已明白社会闲适与理想境界总是存在差距,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如此不易,黑黑白白是是非非只是一线之隔。但爸爸,我真切希望,您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能在世风日下的今天,坚守您当初对道德底线的诺言。

三年前,您的某位乡人曾经提着贵重的礼品来求您办事,您说:“我先看看您儿子的能力吧!如果好,自然会留下,这些礼就拿回去吧!”那人不肯,在他走后,您亲自将礼送了回去,却连茶都未喝一口,就匆匆赶回来了。

到今天,您已经当了四年的公职人员,却未曾收受一分一厘,您一次又一次地将别人送的礼亲自送回去,不论贵重还是便宜。 就在昨天,又一次上演了那一幕。但是,送礼人走后,您盯着那份礼看了很久,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您的内心,您的表情是纠结的,我知道,经过岁月的打磨,您的心智已没有过去那么坚定,您肩上的责任太多太沉了——抚养我,扛起整个家,还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咱们家仅是普通的小康之家,但您真想给我和母亲一个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啊!所以你的内心开始摇摆抉择。

爸爸,我理解您的想法,但是“污泥难染自来清,青梗通直好力

擎”才是您应该做到的。我和妈妈并不需要您为我们创造多少财富,营造多好的环境,我只愿您能留得清气满乾坤啊!那样,您才会成为我心中永远的骄傲与榜样。

从古至今,“廉洁”永远被世人传颂。晋有陶母退鱼,春秋时,司城子罕以廉为宝,更有宋代包拯的诫廉家训。我希望您能沿袭我们中华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做一个因“廉”而被人称颂的好领导,我也相信,您能做到,并会做得很好。

劳动得来的钱才能让我们用得舒坦,用得开心,钱虽不多,但咱家不也很幸福,很美满吗?的四川地震,咱家不也捐钱捐物,能出一份力了吗?虽然不多,但我们不也已经尽力了吗?何必去与别人那所谓的慷慨比较呢!何必要去争那一个所谓“好心人”、“慈善家”的名额呢!您只需廉洁奉公,自然会为后人所称颂,可能在有生之年,您不能扬名立万,但您不愧于心,不愧于民,也不愧于国,这不就够了吗?!

“不受曰廉,不污曰洁。”爸爸,坚守住您的道德底线,您一定能很好地诠释“廉洁”。

食品安全的底线道德要求分析 篇6

一、底线道德的内涵

底线道德不是道德的全部, 而是下面的基础, 是人们行为的最起码的道德界限, 超越了这个界限, 社会秩序就会受到破坏, 一部分人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在这里, 通过对和底线道德联系非常紧密的理想道德和法律的对比分析, 进一步解析底线道德的内涵。

(一) 底线道德和理想道德。底线道德是道德的基础水平要求, 理想道德是道德的较高水平要求, 底线道德和理想道德都是道德的, 不同在于其对道德的要求水平层次。底线道德是人们日常行为的道德底线, 超越底线就直接或间接损害别人的利益。理想道德也为人们所接受, 但大多数人并不能做到, 这是因为理想道德高于现实生活中一般的道德要求, 往往需要作出很大的牺牲。在食品安全领域, 显然理想道德的要求过高。食品生产、运输、销售等企业或个人付出劳动, 自身也要生存和发展, 赚取合法利润或收取劳务费用是正当合理的, 我们不能也不该要求食品企业无条件地捐赠。但是食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 一种关乎生命健康的商品, 质量保证尤其重要。食品相关者需恪守底线道德, 经济活动中的食品一定要无毒无害有营养, 不做虚假宣传, 不过分夸大产品功效。

(二) 底线道德和法律。法律和底线道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底线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甚至很多法律条文本身就是底线道德的内容, 如法律要求不能杀人, 不能欺诈, 这就是底线道德的不伤害、尊重生命、诚实守信原则的具体体现。法律又是底线道德的制度保障。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违反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 法律不仅仅具有教育和警示的意义, 而且可以通过普遍的规制, 把人们的行为纳入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正轨上, 从而实现其维护社会基本生活秩序的功能和目的。但是法律又离不开道德, 被大众普遍接受并遵守的法律必定是合乎道德的法律, 即为“良法”。所以法律的稳定性部分地有赖于与道德的一致性。法律不可能囊括所有的道德规范, 如具体的公共场合礼仪, 也不能把舍己为人列入法律条文。现代法律只有从根本上被人们视为正义的、符合道德的, 得到人们普遍衷心的尊重, 才能被普遍有效地履行。以底线道德为依据制定的政策和法律, 是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控和约束, 这种社会制约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道德保障。

二、底线道德对食品相关者的道德要求

食品相关者是指所有和食品生产经营有关的人, 包括参与食品生产、运输、贮藏、销售和政府监督者等。“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的一段话是有道理的, ‘做一个圣人, 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 那却是为人的常轨。’”[1]食品安全的底线道德要求是食品相关者遵守不伤害原则、尊重生命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等。

(一) 不伤害原则。“权力能够正当地施与文明群体中的任何成员的唯一目的只是防止对他人的伤害。”[2]不伤害包括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和不被别人伤害。这一原则强调, 即使我们不能使他人受益, 至少也不应当伤害他人。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威胁着人体生理健康, 摧毁着人之为人的基础, 这就是违背了不伤害原则。不伤害原则并不是说不能给其他人或社会带来任何危险和痛苦, 毕竟人们的认识有限, 有些危险和痛苦并不能完全规避。食品安全意义上的不伤害主要是指食品行业相关者不能因经济利益的推动不顾食用者的生命健康故意生产、贮存、运输、销售不合格食品, 消费者和政府有揭露和惩罚不安全食品行为的责任。总之, 不伤害原则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最核心的价值原则, 在最大范围之内拥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能够为任何当事人所接受并能够赢得普遍的认可的底线伦理原则”。[3]

(二) 尊重生命原则。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人类的一切活动以维护人的发展为目标, 而生命的存在、健康则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同时, 人的其他基本权利如人格权、财产权、自由权等都是以生命权为基础。“生存权给予人类的生命本能而产生, 是种自然权利, 伴随人的出生而产生, 直至人的死亡而消亡的一种权利, 因此, 生存权是一种天赋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是最基本的人权, 是享受其他人权的前提”[5]。生命和健康往往联系在一起, 健康是生命存在的一种良好状态, 也是维持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 生命安全是人类实践的基础。食品行业是道德产业, 食品企业应该要秉承食品质量如同生命一样重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优先于经济增长的道德信念。

(三) 诚实守信原则。良好的信用是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必要保证。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食品安全领域, 诚信的作用尤为突出, 它是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失信行为不仅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 更会直接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不管是对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还是为了生产经营有益食品, 保护人的生存权和生命权, 诚实守信都是食品相关者必须遵守的底线道德。

(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最早出自孔子《论语·卫灵公》, 是儒家的忠恕之道。现在也是底线道德的基本原则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当自己要对他人做什么事时, 先想一想自己是否愿意遇到这样的事, 如果自己不愿意, 就不能对他人做这件事。我不愿被偷、被抢, 所以我也不能对别人做这种事, 衡量做事的标准是自己, 是自己“不欲”。简单的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眼里有他人, 心里为别人着想。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一个人生活其中, 这世界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人。“我们要为别人着想, 从自己上溯到他人痛苦的原因, 从而抑制自己, 避免自己成为这种痛苦的原因。这是个简单而朴素的道理, 却是使人类社会得以生存、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道理。”人最基本的欲, 就是生存和延续的欲望。食品安全就是破坏了这种人的生命健康的正当的基本的欲望, 自己不希望吃到有毒有害的食品, 也就不应该生产出不合格的食品施与他人。

底线道德的基本原则有不伤害、尊重生命、诚实守信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尽管这些原则都存在局限性, 而且原则之间也难免发生相互冲突的情形, 但这些原则构成了人们评价是非曲直的底线道德框架, 成为道德行动的直接向导。在食品安全领域也发挥着基本的道德导向作用。

三、结语

总之, 经济转型期是我国企业包含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道德问题高发期, 食品安全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食品安全道德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的工程。随着道德规范的法律化和内化于心逐步加深, 在政府不断强调政风, 消费者道德觉悟不断提高的形势下, 底线道德将在食品安全相关者内心形成道德大堤, 和法律等共同保障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何怀宏.底线道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3

[2].[英]约翰·密尔;程宗华译.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10

[3].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20

[4].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4, 第1卷

网瘾治疗需要道德底线 篇7

陈彦方:

世界精神病协会精神病诊断与分类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的主持人。

《小康》:您认为网瘾诊疗应该采用什么标准?

陈彦方(以下简称“陈”): 我在卫生部6月份关于网瘾诊疗的会议上提出了网瘾诊断治疗的诊断标准和对上网行为的四大分类。

根据人群对网络的使用和依赖程度,可以将上网行为分成健康上网、亚健康上网、亚临床上网、精神疾病型上网。卫生部今年召开的有关会议只注意了把最后一种上网行为作为网瘾诊疗标准的对象,我认为是不够全面的。网瘾不仅仅是个医学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制订网瘾诊疗标准应该确立“大卫生”的概念。

《小康》:把上网人群分为四类的目的是什么?

陈:要对全体上网人群做教育和保健工作,不能说谁沉迷网络,谁就是有网瘾。

要对这四类人的不同上网行为分等级来处理:对于健康上网的人,我们要求他保持健康上网,从健康教育这个角度来教育,这主要是健康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工作;对于亚健康的人群的教育,主要属于心理教师、心理医生或者是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工作,目的就是要尽快地帮助这些人自我调整,恢复到健康的状态中去;对于亚临床的人群,我们不希望他们发展到疾病,由临床心理学家和临床医生来帮助他们,他们不需要住院和系统用药;对于精神疾病这一类,要进行科学的专科治疗,严重者需要住院诊治,当然这只是少数。

《小康》:卫生部把网瘾定为疾病之后,临床的治疗会有什么变化?

陈:目前在临床上对网瘾的诊疗很不规范,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都在做具体工作。由于心理咨询师并不具备医师资格,网瘾被定为精神疾病后,作为真正的精神疾病就得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来治疗。而精神科专业医生也需要有诊断标准和网瘾防治指南规范诊断和治疗。

《小康》:卫生部叫停电击疗法,杨永信的疗法到底是电击还是电疗?

陈:临沂那个基地我过去看了五次,我对这个基地的评价是三七开,功大于过。

电击和电疗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杨是使用了我们国家的DX-II型治疗仪,这个机器我90年代初期在英国作为访问学者回国后,开展专项研究的时候也用过,经过我们课题组的专项科研实际使用证明我们使用的这种仪器是安全有效的。

8月份卫生部开会,我提出来卫生部一定要组织一个课题组来对低剂量电刺激治疗(媒体称为电击)进行研究,强调不要做电休克治疗。这种方法也许会有一定治疗价值。这二者在专业上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华医学会电休克治疗标准是我主持制定的。有些记者根本不了解有关治疗,就对这个疗法批评指责,我看了很反感。

《小康》:你怎样评价目前网瘾治疗专家们使用的网瘾诊断标准?

坚持道德高线严守纪律底线3 篇8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条例》就是管党治党的尺子和党员的行为底线。严守纪律底线,关键在严,惩防并举。

心存敬畏,慎独慎微。古语有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一个人心存敬畏,就能按纪律和准则行事,就会坚持慎微慎独,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守纪律底线,首先要敬畏纪律,深刻认识“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的道理,深刻认识纪律对党员个人、对党的建设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纪律既是约束又是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严明纪律观念,敬畏法纪,慎独慎微,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挡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经得起考验,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把握好自己,认真做好每件小事、管好每个小节。

职业道德底线为何守不住 篇9

在如潮留言中,许多网友对此甚感欣慰。同时也认为,类似的违法违规活动,并不少见。而“有偿新闻”现象,至今仍未杜绝。它们的存在,对社会、对公众、对媒体行业等的危害性自不待言。

由此想到,这两天,一位教授所谓“孔子不如章子怡”的观点,引来震诧和争议。然而,当事人澄清,这样的观点“从未说过”,是媒体故意曲解。这与此前“贝加尔湖水将引入北京”、“越洋电话采访郎平”等虚假新闻程度有别但性质相同,凭空捏造、捕风捉影、削足适履、断章取义的虚假新闻,同样败坏媒体声誉,社会影响恶劣。

事实上,把新闻作为搞违法活动的手段、搞“有偿新闻”、炮制虚假新闻,是一些记者不守职业底线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在对此表示愤慨的同时,也在深思:记者为何守不住职业底线?

在利益面前,一些记者不仅不守职业底线,甚至连做人的基本原则也丧失掉了。其中,有少数人来到这个行列,只是把记者当作谋利的手段,他们无疑是新闻队伍中的败类。有不少人则是初怀理想,渐染恶习,继而经不住诱惑而变质的,

板子打在记者身上,完全应该,但仅此一举还不够。有的媒体对记者管理得不严格,用人不当,监管不力,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有的媒体为提高阅读率、收视率,对新闻把关不严,甚至纵容、鼓励记者适当编造新闻事实。有的.媒体则让记者承担经营任务,当记者不择手段谋取利益时,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

而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一些真记者以新闻报道为手段要挟当事人和单位以获利,也有许多假记者干着类似勾当。他们得逞的多,被抓住的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新闻报道是一种“软权力”,和其他权力一样,一旦失去监督和制约,就必然出现“权力寻租”、“权力腐败”等类似现象。如何规范、监督和制约这个“软权力”,现实已要求我们从制度上做出回应。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须有职业良知。我们并不指望一次处罚、一纸禁令就能杜绝新闻界的不正之风,但在体制和机制上的不断完善,在管理监督的形式和手段上的不断创新,却可以抑制乃至祛除“病灶”,还新闻肌体以健康。

“血缘”可以作为道德底线吗 篇10

《水与血》阐述的中心和结论是:“血缘”关系应该成为维系国人的精神家园,可以作为国人道德文化的“底线”。我认为这个结论很有讨论的必要。

是时候“走出‘五四’的影子”了吗

《水与血》一文,作者反复提到“走出‘五四’的影子”。实际上,这是“‘五四’精神已经过时”的婉转说法。

不错,“五四”运动已经过去80多年。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其反传统的革命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走向强国富民的康庄大道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展现灿烂的曙光。帝国主义被赶出了中国,封建的土地制度被砸烂,泥菩萨被扔出了寺庙,宗族权力被毁弃,孔圣人也一度威风扫地……谁都不能否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的历史成就。

但如果因此认为,至今我国的“封建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彻底崩坏”了,“五四”提出的历史任务已经大功告成,“五四”的光芒已经成了一道“影子”,就未免太武断或太草率了。是的,在政治层面,在生产关系的巨变中,封建主义的确已经被打得稀巴烂,一些有形或无形的封建渣滓,也受到了反复的批判。但应该说,反封建还很不彻底,恰恰是在“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的层面,在深入骨髓的意识之中,还蛰伏着太多的封建遗存。就是过去曾经批判过的东西,在我们的精神家园中,也会重踞我们的意识殿堂。如近年好古读经的提倡,拜天祭庙的演出,就是一种回潮。有一点则可大胆肯定:如果古贤们的那些道德规范可完全为我们所用的话,今天就不会发生什么道德危机了。

谁都知道,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客观存在,它并不随着旧有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的消失而消失,即使已经建立了全新的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旧有的文化传统仍然会长期影响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其实,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都扎着一条深深的“根”:文化传统。这条根总是经意或不经意地、或隐或显地表露出来,而且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封建社会滋养的2000多年的封建道德文化的色泽,即使在21世纪的中国,仍能在我们思想意识的背景上,涂下光怪陆离的暗纹。如权力至上的观念、“接班”的习惯、任人唯亲的意识、人治的传统、官本位的价值观、无处不在的等级制度、清官情结……甚至在反映社会前进方向的商品领域,有不少商品的名称也喜欢与“帝”、“皇”、“霸”、“宫庭”之类沾边。这一切沾满封建伦理道德和思想意识尘垢的东西,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而且被很多人视为理所当然。单就这一点而言,作出“封建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彻底崩坏”的结论,是何等地不符合现实!封建文化对我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影响,对国家健康政体的侵蚀,对现代道德重构的负面作用,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再说民主。民主,是一种公民权利,也是公认的先进社会制度。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就一直呼唤这种制度,千千万万革命者、爱国者前赴后继为之奋斗不息。在今天,民主更是国家政治体制健康发展的目标。党已经带领我们迈上了民主建设的轨道,但是严格说来我们的民主制度建设只是刚刚起步,还需要领导者与全体公民的努力,需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就党内而言,很多改革,如领导干部管理、党内监督制度、人事任免票决制、党务公开等制度的建设工作,相对而言才刚刚开始,不能说已经做得很好了。而现在所有的选举,还只是在有限范围内的选举,是由代表选举更高一级代表的选举,最基层一级的官员也未能完全由选民的意志决定。在社会生活中,公民在很多公共事务领域还未能拥有自己完全的话语权。就文化界而言,由于《新闻法》、《出版法》、《文艺法》等法律千呼万唤不出来,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和出版等自由,仍然未能获得法律的庄严保证。而公民权利没有保障,则根本无从奢谈民主。无庸赘言,我们的民主还有太多的不尽如人意,我们的民主政治架构还正在搭基础。倘非如此,我们党有什么必要把民主与法制建设作为战略任务呢?“科学发展观”刚提出不久,在对民主与科学“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中,我们怎么能够轻言“走出‘五四’的影子”?至于“走出‘五四’的影子”之后又会如何,人们倒是不难设想的。

作为首开中华民族新文化先河的“五四”运动,对现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与推动,是怎样估量也不为过分的。“走出‘五四’的影子”,是一个非常重大而严肃的话题,不是议论几句就可以妄下结论的。不加充分论证,轻率地作出这样的判断,我以为既是当前理论界思想混乱的表现,也是对“五四”精神的一种亵渎。

“血缘”可以作为我们的道德底线吗

不知道作者凭什么认定:西方人的文化观念,是恒定的石性文化;我们自己的文化观念,却是“海纳百川”的水性文化。这暂且不论,但是,文中提到的“血缘”,可以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可以作为国人的道德底线么?

“血缘”关系,不是同人所独有、也不是人类所独有的亲缘,而是一种生理的、与生俱来的、恒定不变的人类乃至一切生物的最原始的感情纽带。这种感情纽带是无可选择的、人类繁衍过程中的自然因果。一个家庭,一个宗族,一个民族,一个种族,血缘虽然可以作为区分的标志,却并不总是体现各异的文化特征。

任何一个民族的道德文化,当然有着本民族文化的承传,但主要却取决:于其后天的实践与教化。说一个民族的道德底线是其血缘,等于说世界上的道德文化可以按民族来区分,即血缘不同的民族,产生不同的道德文化。但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任何民族的道德文化,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任何人群的民族文化特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譬如我们今天的文化,和孔夫子时代及后来的各朝代的汉文化已经都有了太多的不同;美国人今天的道德文化,已经不是黑奴买卖时期的道德文化—了。世界上任何民族血缘的人群,如果移居到其他民族人群中生活,或迟或早都会被同化,正如被称为“香蕉人”、“竹升仔”的第三代以后的华侨那样。即使同一民族,由于社会实践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道德文化,譬如朝鲜与韩网,两国的道德文化就大不相同了;中同大陆和台湾省现在的道德文化,也并非完全一致了。这就足以说明,民族血缘与民族文化(尤其是道德观、价值观)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更多地看到的

反而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化,与其经济状况和政治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如果说,世界上有的民族和国家曾经是以血缘作为其文化道德准则的话,那么我们看到,这种文化却偏偏并非“善类”。德国法西斯认为只有日耳曼人才是世界上唯一优秀的民族,犹太人、斯拉夫人和全世界进步人群及其文化都在清除之列,认为劣等民族犹太人必须在这个地球上毁灭净尽,他们用机关枪、毒气室和焚尸炉残杀了700万犹太人,占当时全球犹太总人口的——半还多。这种“血缘文化”制造了人类的噩梦,发生在十年前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也是这种血缘文化带来的大祸。强势的图西族,100天内,用AK47、长矛、大砍刀,杀戮了不同血缘、处于弱势的另一民族100万人!邻国竟闻到血腥与恶臭。今天,在一个同血缘民族的内部,也还有人不顾血缘亲情,尽丧天良,举起屠刀,杀向同胞。血缘,在人类的族群中固然有其一定的认同力和凝聚作用,但是天然的局限性和保守性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在现在,“传宗接代”、“血统”思想还在许多人的头脑中占有地盘;“任人唯亲”并非罕有现象;“亲情”成为一些官员结党营私与贪污腐化的助推力。在农村,族姓活动、宗族争斗时有发生,甚至有的基层选举往往“族大为王”……滋生于血缘的封建伦理道德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意识和行为,此时,把血缘关系作为我们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底线,很容易引起“蒙昧化”效应。广东全省正在开展“现代公民道德建设”教育活动,提出“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四项基本要求,只有“爱国”一项与“血缘”有联系,而且并非必然的联系。在开放的中国社会中,血缘,这种原始的、内敛的精神纽带,是不可能引领中华民族找到一条道德文化“现代出路”的。《水与血》一方面把“血缘价值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精神家园”,一方面又要求“始终高扬科学与理性的旗帜”,“走出一条-与时代、与世界接轨的新路来”,这只能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

舒俊乐:公关业要守住道德底线 篇11

这次趁他来华参加2012年中国国际公关大会的机会,《国际公关》记者就公关行业的热点话题采访了他。

《国际公关》:请谈谈公关行业面临的人才问题。

舒俊乐:公关人才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的情况可能更突出一些,因为中国公关行业发展的历史不算长,是一个新兴行业。这也说明,中国公关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行业。

对于公关公司来说,想留住人才肯定要采取一些措施,欧洲的公关公司留人的措施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提高员工待遇;其次利用行业人脉关系多的优势,让员工觉得工作很有意思,而且富有挑战性。因为在一般企业,接触面和涉及的行业是有限的,在公关公司工作要跟很多人、很多行业打交道,人脉关系也很广,这方面能吸引和留住人才;第三是给予部分员工一定的股份。在欧洲,一般是给10%的员工股份,这也可以留住一部分人才。

另外,解决人才问题还要求公关公司加强培训工作,高等院校也需要建立人才培训和输送机制,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公关人才的需求。我认为,中国可以借鉴国际上的一些好的经验。

《国际公关》:国际化是中国公关公司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你对中国公关公司走出去有何建议?

舒俊乐:我们确实能为那些想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提供机会,通过我们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企业可以了解当地市场的情况,它们可以帮助中国大企业打入国际市场,并对自己的企业进行传播推广,而且告诉人们它们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等。

不过,国际化虽是一个未来的发展趋势,但中国公关公司目前不能贸然走出去,如果基于业务的需要,需要走出去,最好的办法是跟当地的公司开展合作,这样才能规避风险。

《国际公关》:如何看等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关公司与中国本土公司在公关理念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

舒俊乐:跨国企业需要本地化,但本地化不能降低行业的道德水准和从业规范,因为国际公关公司在道德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以前在欧洲也曾出现过一些新的公司,他们不了解行业的规范,结果出了问题,最后损失很大。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了。我认为,国际公关公司到中国开展业务,绝对不能降低道德标准,要坚守起码的从业规范。

《国际公关》:公关效果的评估一直是一个难题,国际传播咨询协会(ICCO)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科研道德底线 篇12

读了《一千五百欧元的道德底线》这篇文章后,我感受颇深。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交300欧元的学费之后,收费人员给了这个留学生一张1800多欧元的收据。他知道自己还有1500欧元的学费没交,所以就去办公室向老师汇报,最后,老师夸奖了他很诚实。

这样做并不简单,因为1500欧元不是一个小数目,很多人会违背良心去接受,但作者有一个高尚的品质―诚实,所以他把收据还了回去,并说一定要交钱。

有一次,我把妈妈心爱的花瓶打碎了,我心中忐忑不安,正在我思考该怎么面对妈妈时,这时,他正好回来了。看到这般情景,妈妈就向我询问是谁打破的。我支支吾吾地说:“是表……表妹干的`。”妈妈又问:“静静,花瓶的事真的是表妹干的?”我想了想之后,低声细语地说:“妈妈,对不起,我撒了谎,花瓶是我打碎的。”妈妈和蔼的说:“没关系,你只要诚实,只要敢于承认错误还是妈妈妈妈的好孩子。”通过这件事,我想来分析一下关于花瓶的事。在通常的观点上,这件事会有两个相反的结果。坏的结果是,不承认错误,最后被查出来,那影响就不好了。好的结果是,这件事可以瞒天过海。前者意味着在众人眼中的道德败坏。后者意味着我以后的生活将会受到良心的拷问和谴责,因为它越过了我心中的道德线,它将为我的人品涂上一个污点。诚实虽然是最基本的道德,但只要能做到诚实,下面的道德就都能做到,所以说诚实也是迈出道德之路的第一步,最重要的一步。

科研道德底线 篇13

在日常生活中,三年级的学生都有过与自己的父母到各种各样的商业场所买东西的经历,大多数学生也曾经自己独立到小卖店买过零食,或结伴到住家附近的超市购买过一些学习用品,买卖双方讲道德的小故事、小例子经常能够见到,有些甚至就发生在他们身上,所以学生能很轻松地举出身边讲道德的小事例,并能结合事例谈出自己的切身感受。

在教学中,我通过表演、交流、讨论等多样的教学形式,列举贴近学生生活的卖方、买方道德行为的实例,努力营造开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从多角度感受商业生活中买卖双方的道德问题,真正理解“诚信”的深刻含义。本课题教学案例的教学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将品德教育渗透其中,不断深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教学案例过多,课堂中学生多处于被动地位,我应适当放开学生,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讨论、思考的时间,望能继续改进。

★ 社会道德

★ 社会道德调查报告

★ 社会道德模范事迹材料范文

★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 论康有为的进化思想及社会历史观

★ 新世纪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若干问题

★ 道德与法制

★ 销售人员的“进化”与“转型”

★ 《数与量》中班教案

“小三广告”拷问媒体道德底线 篇14

正当不少人还在津津乐道猜测个中的“小三战正室”情节时,广东省工商局当晚紧急对外公布“查处意见”,表示该报刊登的“小三战言广告”为某化妆品品牌的商业炒作,因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已被叫停并启动立案程序。

如此吸引眼球,你买账吗?

@彭晓芸(时政评论员):有些人,包括南都,或许会解释,这是一个文字游戏,说文案中的前任和现任都是同一个人,这是一个人写给自己的。但问题不在于这里,而是在于这则广告所宣扬的输赢观念,“好男人”代表社会优质资源的、洋洋自得的男性至上主义。

@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副院长):1.就文中而言,这则广告中折射出“女性要美,才能留住男人”的观念,是粗鄙的;2.对此,希望多数人看完便一笑了之、不要强化认知;3.就创意而言,其引发热议,或成功一半,但有影响未必有美誉;4.从性别平等看,“小三”或“二奶”等词语均包含对女性的歧视,新闻或广告中应该避免。

@陈广江(时事评论员):商人要赚钱,媒体要创收,但广告炒作的底线在哪里?《广告法》规定,广告内容应“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小三广告”虽赚足了眼球,却违背法律精神,背离社会公德,再次拷问了商业营销的底线。在“眼球经济”时代,无论是广告商还是媒体,都要有底线,不能为达目的就不择手段。

@廖保平(专栏作家):南都“小三广告”,是一则高明的炒作广告,抓住了大众的敏感神经。但这也说明,纸媒的生存到了非常残酷的境地,有些已经落入风尘。昨天在参加讨论,我说,纸媒背后是一群活生生的人,这群人的背后是嗷嗷待哺的家人,是站着饿死,还是跪着吃饱,真的是一个问题。

@周碧华(时事评论员):广告投资者唯利是图无可厚非,但作为传播者,《南方都市报》的举动就让人惊讶了。只要是正常的媒体,都会守住一条道德与责任的底线,并不是广告商舍得扔大把钞票,你就把版面拱手相让。广告商也许不知这个内容有违《广告法》,但媒体一定知道,媒体只认钱而没有底线那是可怕的。媒体是要客观地表达一切,但绝不是无选择地表达一切,不然,就会出现韩国某电视台全程拍摄自杀而不施救的反人类行为。我欣赏南都的创新精神,但我要对南都说,你可以露一点胸,但绝不能全脱了。

@孙浩元(媒体人):有人说,《南方都市报》因为一篇“小三广告”节操全无,曾经的南方报系何等公信力?如今竟然做起了这般广告令人扼腕。其实这是经营部门捅了采编部门一刀。一份报纸的声誉,需要各个部门通力维护。

@小心轻放(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新闻评议专业委员会委员):8月20日《南方都市报》A2叠16版刊出整版“小三”广告,如今“真相”浮出水面,工商局叫停。对广告公司的策划无话说,那是人家的自由。在南都这样的媒体上刊登,值得媒体人反思:我们该挣什么样的钱?我们该刊登什么样的广告?奔驰、宝马、波音、苹果的广告当然好,花柳梅毒、脚癣痔疮类的能不能登?该不该登?

@魏英杰(专栏作家):南都刊登“小三”营销广告,因其显著荒谬,更显纸媒困境。对此事,相信他们内部有过讨论和争议,最终却还是选择了向现实妥协。我把这看作传统媒体在时代危机面前底线面临溃退的标志性事件。但我想说,哪怕传统媒体的命运已被决定,底线也不能失守。否则,这等于没等人家干掉你,你就先自杀了。

@陈格雷(盒成动漫公司创始人):迅速查清楚了,南都上“张太”和前“张太”的整版广告肯定是商业行销,是强生旗下某化妆品,名字据说是叫“韩后”,这是典型的用报纸广告激发网络全媒体营销案例,先从道德争议中赚眼球成事件热点,再之后用传统媒体及官微以正视听,表明立场与价值取向,果然是居心叵测啊!

@醒事议事厅(时事评论员):如果只是小三骂街,这是情有可原的,大家也会觉得这几天的话题就是你了,但却被告知是广告营销的时候,南都的节操可就丢了一地,这位“张太”无论是前任或现任的企业,要人去光顾可就难了!接下来看公关了,我们不抗拒低俗,但我们也不想变成低俗的人。

@连鹏(专栏作家):从策划和创意角度讲,我给这个广告90分,但从炒作的话题恶俗程度讲,我给它10分,所以一平均:50分,不及格。拿“小三上位”这个话题炒产品,《南都》还刊登这个广告,底线是不是太低了?

短命的“终生邮箱”

经历了4个月的过渡期后,雅虎中国邮箱终于在8月19日23点59分停止了服务,用户的所有邮件和相关账户设置都被删除且无法恢复。如今,雅虎中国邮箱落寞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留在身后的,是当初“终生邮箱”的承诺和众多用户的不满。

@林凡(长胜金融投资国际董事局副主席):雅虎中国邮箱关闭,背弃了当初终身使用承诺,因为实际操纵者是马云。随着闪电赎回阿里集团的席位以及IPO的临近,图穷匕见,雅虎中国一切有价值的资产,将被强制性隔空大挪移到阿里旗下。雅虎中国已然冲上死亡高速路,等不及和马云维系到2016年春天的约定。

@柴丹枫(电视台编导):随着雅虎邮箱的关闭,今晚一路畅通聊的话题也应景地为“邮箱里的秘密”,保留到至今第一封邮件是什么?打开自己一个用了十几年的邮箱,找到保留的第一封邮件,一幕一幕的画面飘荡在眼前……回忆中有欢乐、有眼泪、有幸福……一切都抹不去,这就是生活,这就叫日子。

@赵亮亮(专栏作家):雅虎邮箱终于关闭了。纵观互联网,雅虎曾是当之无愧的魁首。2001年它有机会收购Google,2005年差点“反收购”阿里巴巴,杨致远几进几出,眼看雅虎没落却无能为力。机会像泥鳅,瞬间就从手指溜走。但仅仅能怪时不我待吗?企业做得越大,越要把目光放远,架子放低,再见雅虎。

@柴潇(美国认证协会北京代表处总监):导致中国雅虎邮箱关闭的背后隐情:雅虎中国邮箱有一辈子也无法抹去的污点,雅虎中国曾向有关部门提供了用户的个人信息,使其得以确认发送电子邮件者的地址及身份,最后作 为法庭证据。中国至少有五名网络异见人士因使用雅虎中国的电子邮件服务而被判入狱。

@韩松(科幻作家):雅虎中国邮箱停止使用了。我过去十几年通过它往来的大量科幻方面的信件,没来得及转移出来,就此烟消云散。一段珍贵的历史不见了。为什么会关闭?看了一些版本的解读,大致得到一个答案:在中国,凡商业的,后面必有政治;而政治的目的,无不是为了商业。

教育创新不要越过道德的底线 篇15

在网上疯传之后,“神一样的老师”出来解释了,好消息是“翘课学生不会被扣分”,老师所命题的是“绩效管理”课程,考核的是“360度绩效管理”中的“同事相互评价”,目的是体验式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检举同学。

无论老师的初衷如何,但从学生的反映来看,老师的“良苦用心”学生完全没有接受,所担心的“检举同学”的暗示作用却确实起到了。也就是说,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该老师所教的“绩效管理”课程部分效果是不佳的。

教师所体现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教育的意义。期末考试的题目,不只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也客观地发挥着育人的渗透和影响作用。在学生中潜伏卧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打小报告,这是我国某些教师的偏好,近年来饱受批判,认为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作为一名教师,在出考题的时候,也理应对考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有一个基本评估,特别是对这种存在争议性的题目,理应先在小范围内验证信度与效度之后再作决定。从“神一样的老师”看“神一样的考题”,至少可以说该教师的育人意识是不够的。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同事相互评价”确实是“360度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有两个常识我们必须重申。第一,绩效是行为和结果的统一体,行为不仅仅是结果的工具,行为本身也是结果;第二,合作程度代表着员工关联绩效的高低,使用“同事相互评价”时需特别注意员工个人绩效与同事信任关系的博弈。老师简单地将“同事相互评价”的有效性,等同于与主流答案的相符程度,这本身就是对“360度绩效管理”理论的一知半解。老师一知半解地教,学生一知半解地学,将来一知半解地用,能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

上一篇:郑州公司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下一篇:高考作文指导:总结议论文的四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