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2024-11-21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精选9篇)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篇1

抓好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它各种素质的基础。每个教师都应该关注和研究心理素质教育,并将其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使它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驱动力。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还不成熟,还未成形,个体间的心理特征差异很大。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个体差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使个性心理特征得到尊重与发展,还可推动其它素质的良性健康发展。

教育者绝不能使用强迫或高压手段使当事人就范。如学生被迫接受辅导时,势必带有敌意和抗拒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辅导便无法进行。辅导的效果与学生内在动机的表达与改变自己的意愿成正比,而不是依靠教育者喋喋不休的说教和社会规范的强行灌输;更不是依靠外在的强迫或威胁。只能在辅导者的帮助下,靠学生自觉自愿的努力,通过学生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实践,达到自我完善与发展。

一、教师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思维特点、个性特征等等,都对学生产生潜在的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师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熏陶。而一个光说不练、婆婆妈妈、唠唠叨叨的教师只会招来学生的反感,事倍功半。

教师思想道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要有饱满的热情,要尽职尽责,要对学生热爱与关心倍至,要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要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出真诚与豁达,还要有勇于面对困难并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教师的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品德修养会一点一滴地融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记得有一次开学之初更换教室,有个别同学想用室外的新桌椅换旧桌椅或有破损的桌椅,我不但默认了这种违反校规的行为,还告诉其他同学也可以这样做。可以想象,这种做法的后果可能会使个别同学滋长贪小便宜、逃避责任和不爱护公物的不良心理。有关领导发现并批评了我的做法,使我认清了以身作则和为人师表的重要性。后来,我以此为题召开了主题班会课,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向全体同学深刻检讨了自己的错误,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学生从中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渐渐形成了热爱集体和大公无私的心理品质。

二、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广泛的知识结构。教师应注重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更要注重思维的灵活程度与反应速度。很多学生在学校时衷爱某一学科或某一学科的教师,有的是由于对教师广博的知识面和高深的知识水平的折服,他们带着敬佩与渴望拥有的心理去学习和拼搏。有的是欣赏教师敏捷的思维与精、准、快的反应速度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我常把初中的三年生活做如下形象的比喻:初一是门框,初二是门枢,初三是一扇门。初一是打基础的时候,就相当于门框,门才能开关自如,经久耐用;初二起纽带作用,相当于门枢,门框很坚固,门也很好,但如果没有门枢的良好衔接,再好的门也会倾倒,立足不稳;要想在初三中考中成绩优秀,即门能经得起磕碰,就要夯实基础,即门框坚固,还要搞好衔接,即门枢耐用。这种形象生动的比喻我还和学生讲过很多,并都在他们的心里和行动中产生了积极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教师的个性特征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应具有广泛健康的兴趣和爱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性格,敢于竞争和不服输的意识。不同的个性品质特征所表现出来的讲课风格也不同,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也不一样。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古人则谈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比如,在召开学校运动会前,我动员他们踊跃报名,为班争光,学习已经成为年级第一名,运动锻炼绝不能落后,也要争第一,并鼓励晨练,提高身体素质。由于我平时就常常鼓励他们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要勇于相互竞争,不要轻易言败或放弃,因此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感染力,终于如愿以偿获得运动会总成绩第一名。事实证明,教师的个性魅力会深深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心理变化。正如我的同事所说:“你的学生和你一样仁义、好学、爱集体、有不服输的劲儿。”

四、此外,教师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也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审美能力、价值取向、对人生的态度等都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教师如能身体力行地去影响学生尚未稳定成熟的各种观点,引导他们心理渐渐走向成熟,那么对他们的一生都是受用不尽的。

努力把握并合理利用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同一年龄段的每个个体的心理需求也不一样。教师要善于观察,体会学生的各种心理,“因心施教”,既让其心理得到满足,又能带动其遵守纪律、搞好学习,懂得生活,学会做人。

将“玩心”与学习紧密结合,相互补充。会玩才会学,玩好才能学好。十几岁的青少年,活泼好动,玩心重,不能过分压抑,更不能一律禁止,否则会造成心理压抑,无处发泄,从而导致扰乱课堂、厌学、逃课等恶习的出现。很多班主任怕学生玩多了、玩散心了、玩野了,不好管理也耽误学习,因而,除了体育课外,一节文体活动课都没有,甚至常常把体育课也占用了。此时,学生人在教室,而心却飞到了操场,他们是多么懊恼和不情愿呀!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入手,千万不要剥夺孩子玩的天性,应把玩的心理和学习与纪律等挂钩,使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也绝不能像有些班主任那样,“宁可让他们在教室里说话、睡觉,也不让他们到外面去疯跑。”可以想象,那种想玩玩不上,学又学不下去的心情是多么的难耐呀!

五、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

谁都渴望他人的尊重,谁都希望做事信心实足。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都有这样一种观念,“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吃”,可为什么这种“软硬兼施”会一次一次的失败呢?很简单,我们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一个乞丐可以为尊严而不食嗟来之食,一个学生就当然有可能为了自尊而恨老师,或厌恶这一学科,甚至于失去自信心,放弃所有学科。“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切不可轻则训斥,重则讽刺挖苦,甚至于体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小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帮助树立自信心,让他们用自信心去取得好的成绩,好的行为举止,从而得到自尊心的满足。

正确引导学生的交友心理。教师在鼓励学生交朋友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和帮扶机制。告诉他们朋友之间该是真诚相待,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我为他们指点交友策略,为他们制定学习目标,让他们比着学习,争取共同进步。

学生的心理需求多种多样、千差万别。有的惧怕找老师、有的惧怕问问题、有的想当班干部、有的想当科代表等等,这些我们都不要去评价其好坏,因为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并满足健康向上的,引导和转化不良的,使他们拥有利于身心发展和学习的心理素质。

把爱出风头和“好显示”的心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的学生处处都想展示自己优势的一面和高人一筹的能力,以博得众人的仰慕,师长的赞赏,个别人甚至贬低别人或以别人的错误来抬高自己。因此,我们既要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又要适当给“浇点冷水”,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有短处,也有不如人的地方。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发展的人中的必然要素,并且,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故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篇2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及载体

1.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很丰富, 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人。所以说, 素质教育不全是蹦蹦跳跳, 不全是轻松活泼, 这要根据教育实施的对象展开, 同时, 我们在借鉴国外经验时也要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 我们要明确素质教育是为整体的教育教学服务的, 我们不能光强调素质教育却忽略了教育教学水平, 应该说素质教育与教学或者直白地说对提高升学率并不矛盾。

2.素质教育需要载体。提到素质教育, 它就需要一个载体, 通过这个载体达到对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 目前这个载体主要是音乐课、美术课, 而舞蹈这个载体相对来说薄弱一些, 这与教育基础和教育习惯有关, 所以从舞蹈作为素质教育载体的角度出发, 首先, 要培养中学生对舞蹈的兴趣。而中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特别注意, 重视。因此, 教师要去耐心引导, 创造条件, 让学生尽量感受舞蹈美的旋律。中学生舞蹈教育是审美的教育, 一切美好的事物, 会让人赏心悦目, 感到愉快, 能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在中学生舞蹈的素质教育中, 能让中学生快乐起来, 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这就达到了舞蹈作为素质教育一种载体的作用并利用它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舞蹈教育对中学生的作用

1.舞蹈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生理素质。

舞蹈具有强身作用, 这在科学界早有定论, 具体包括强健骨胳、减低罹患骨质疏松的机会, 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减少罹患高血压、糖尿病、大肠癌的机会, 增加关节的灵活和柔软度, 减少受伤的机会以及消耗热量, 维持适当的体重, 等等。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 而有些学生的身体有陀背、歪脖子、椎体歪斜等现象, 但通过舞蹈的训练可以纠正由于不良习惯造成的变形, 舞蹈的快速和多样化发展, 使舞蹈完全可以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要。

2.舞蹈可以增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当众锻炼的机会, 心理素质差, 畏惧当众发言和表现自我。比如, 我们经常发现有些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踊跃发言, 通常大多数学生会保持沉默, 不敢发言, 生怕老师点到自己的名字。这些学生缺乏自信, 害怕表达, 而通过舞蹈训练能挖掘人体的美, 这种自信会在日常的训练中一点点的积累起来。因此, 进过一段时间学习舞蹈的学生, 不再畏惧当众表现自己, 并逐渐培养出一种表现欲望。

3.舞蹈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力, 热爱生活, 情感真挚。

舞蹈是一门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艺术, 这种投入是艺术一种特有的现象, 它可以让你忘记一切的痛苦不安、悲痛不满和过度兴奋, 它通过不断的身体训练与心灵进行融合, 与大自然进行融合, 与社会与亲情与朋友进行融合, 它会让人更加的热爱生活, 并在生活中保持一种真情实意;同时还能了解感受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舞蹈是一种艺术, 观看和亲身体验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只有参与其中, 才能更好地体会舞蹈的魅力。同时, 每一种舞蹈都集成了不同的文化, 因此只有亲身学习, 才能真正感受各种舞蹈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意境。比如, 少数民族的舞蹈可以让中学生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文化。

三、中学生进行舞蹈素质教育的建议

1.要选择适合中学生的教材或者说要选择适合个体的舞蹈

除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外, 在选择教材时, 一定要符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 (1) 要根据这个阶段的中学生的理解能力, 接受能力来施教, 在选择教材时要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舞蹈的动作要简明、活泼、形象。在教学中把所学的舞蹈讲给学生听, 帮助学生理解舞蹈的内容, 促使学生跳起舞来能创造性地表达各种舞蹈形象。如舞蹈《风》, 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舞蹈中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 你想想和感受风的形体, 把自已当做风来表现, 再加上教师形象的讲解, 学生在跳舞蹈时会觉得很开心, 感觉自己就像风一样。 (2) 选择名家名校编辑的舞蹈教材, 这些教材都是经过实践证明, 符合中学生实际情况的。 (3) 音乐的选择, 对于中学生学习舞蹈来说, 音乐也是第一课。首先, 还是从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体会音乐节奏开始。在教学中, 注意选择一些形象鲜明、优美热情、节奏明快的音乐和青少年歌曲, 毕竟大部分中学生可能是刚刚开始接触舞蹈。

2.准确的示范和正确教授动作

舞蹈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 是用身体和节奏来表现思想感情的。因此, 在教学中用生动的形象去启发学生。首先, 示范动作要准确, 节奏要鲜明, 要有充沛的感情。如舞蹈《蛇》, 老师在示范的时候就要感觉自己像一条游来游去的蛇, 在中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学生才会更投入地去表演。在具体的教学中一定要将讲清楚动作的要求、要领。不能只图快而一下子教很多, 在教学生新动作时, 先让学生把教过的动作做到位后再教下一个动作, 如果一旦形成怪毛病, 纠正起来就困难多了, 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舞蹈艺术的美感是由舞者心理现象、文化素养集合于他们的身体动作之中体现出来的, 如果教师在运用示范法和讲授法的时候, 缺乏对舞蹈教材的理解和表现, 或是不能够由始至终地示范美, 并完成引导学生表现美的任务, 那么审美过程或审美中介就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反而会削弱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

3.感情是舞蹈的灵魂

中学生往往只注意舞蹈步伐和动作而表达不出感情。感情是通过眼睛来表达的。在训练中, 要启发中学生的内在感情, 就要训练学生的眼睛, 让学生的眼睛随着老师所指方向移动, 能在空间利用假设目标而转动。舞蹈老师还必须懂得学生舞蹈的创作, 才能及时反映学生的思想和情趣。学生舞蹈的动作应形象、直观, 决不能追求难度。要不断地注意观察, 去捕捉学生动作的造型, 并进行提炼, 逐步丰富学生的舞蹈语汇, 设计学生舞蹈动作时, 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自然素质, 克服其不足, 力求舒展、开放、动作鲜明欢快, 丰满有朝气, 充分把握中学生思维形象具体性、好奇性、幻想性和模仿性。发挥其长而避免其短, 使他们的表演动作更有感染力。通过这样的训练, 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的面对人生和挫折。那么, 素质教育就不是一句空洞的词汇了。

和中学生谈素质教育 篇3

关于什么是素质教育的问题,人们从多种角度给出定义。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提出过著名的“素质教育三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三要义”将面向全体学生放在第一位。认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的宗旨。这既是顺应了未来教育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是我们努力的正确方向。

那么,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新课程改革,与我们每一个同学有什么关系,怎么做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更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呢?下面,我想就五个方面的话题,与同学们交流一下,以期引起同学们在新课程学习环境下的一些思考。

一是需要了解一点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这得从什么是应试教育和什么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含义说起。所谓应试教育,是指严重违背教育方针,的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而全面发展,是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需求提出的。应试教育把升学考试作为惟一目的,教育内容片面,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教就怎么学,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和特长。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方针指导下,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小同特点出发,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成长。毫无疑问,我们的教育必须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关于主动发展,它既是一种个性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教育。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本领。

本人在自己的拙著《素质教育新论》一书中也就什么是素质教育问题,提出一点看法:素质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通过帮助人的各项应有素质的自由充分发展和潜能的最佳完善,来提供社会需要的多结构多层次高素质人才的教育。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素质教育在起初,的确是根据学校单一围绕考试,轻视能力培养和未来发展,满堂讲授、机械记忆、加班加点的教育现象提出来的。后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内涵渐趋完善,形成科学体系。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新的课程改革,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工程。素质教育也好,新课程也好,都是一项长久、系统工程,需从多方面努力,累积基础,逐步实现。课程改革难,实现素质教育更难。但这并不是说不需作出努力,只是被动地等待就行。不思改变,被动应付,不符合竞争、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也就难以见到素质教育的未来。

素质教育是必须依法实施的国家意志和战略。要推进落实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应当从当前和自身做起,从包括建立学生的新的学习生活方式在内的方方面面做起,人人参与,个个努力,逐步创造条件,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是需要了解经济科技教育现代化和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美社会开始进入一个以知识、信息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它的特征是以知识的迅猛增长和不断创新为主要基础,以知识密集型、智慧型为主要经济形态。这些特征,在21世纪将会表现得越来越显著。在这样的时代,人力资源中的知识技术因素成为决定性的因素,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本。而且这种知识资本不仅包含各种显性知识,更包含那些转化为人的经验、素质、能力、学识等的“隐性知识”。这要求未来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精神、创造精神和建设精神,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新时代生存环境的能力。培养这样的人才,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实施现代化的教育。作为中学生,应当主动地迎接挑战,树立创造性的人才观、探究性的学习观、全面的发展观和适应未来的生存观。

三是需要大体了解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

本人在自己的一些拙作中提出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身体素质教育目标、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目标、道德素质教育目标、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目标、审美素质教育目标、劳动素质教育目标。另外,还提出经过延伸而来的其他几种素质教育目标,包括行为素质教育目标、交往素质教育目标、创造素质教育目标、个性素质教育目标等。现在看来,以上这些目标内容有着较为合理的概括性。谈到心理素质教育,个人认为应关注以下一些方面。即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尤其是培养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掌握有关心理初步知识,具备能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心理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等。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目标中,个人认为除追求广博的知识和技能外,以下几方面都很重要。包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会科学学习、全面学习、勤奋学习、终身学习。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提高预习能力、听课能力、讨论能力、复习能力、作业能力、自学能力(含计划能力、自控能力、自检能力、查阅积累和整理资料的能力)等。

上面讲到的这些素质教育目标,与现在人们不断提出的一些关于素质教育的新的目标要求,万变不离其宗,其基本精神和要求是一致的。我们现在来看美国劳工部关于21世纪人才素质技能的一个《调查报告》。这个报告中,提出21世纪美国全体就业人员应具备的五大能力。它们是:资源统筹能力,同他人合作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进行系统运作的能力,能利用多种科技知识手段进行工作的能力。从提出的这五大能力,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这就是,在新的世纪要重视素质教育,要学会学

习,要全面发展。其中,注重提高自己的各项应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中学生应为适应未来社会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思维基础和各项应有的素质基础。

四是需要理解和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学习新课程,提高素质与能力,要站在21世纪知识发展、人才竞争和新型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高度,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要求。这一核心,将成为衡量我们是否成才的新的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新课程改革最具代表意义的一个亮点,是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核心性的培养目标。作为中学生而言,追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应在学习生活中树立起一种创新的意识,一种勇于迎接挑战的开拓精神,一种用心思考、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应当指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仅有其智力特征,也有着其人格的特征,它体现的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可以说,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区别人们是一个学会者还是一个会学者,是一个跟从者还足一个创造者的重要标志。

五是需要转变传统学习观念,树立适应素质教育的学习观。

树立素质教育的学习观,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强调从过分重视知识和技能,转向既重视知识和技能,更重视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能发现和挖掘隐藏于自身的智慧潜力。首先,如前所述,未来科技与知识的发展突飞猛进,因而在学习中要珍惜各种机会,更重视更新、深化和充实自己的知识,以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其次,使自己不仅有“学会”的决心和精神,还要有一种“会学”的意识,想方设法使自己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现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提倡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人生中的四项重要支柱,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学生来思考。第三,学会学习,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局限在考试内容的掌握上,还要知道培养和提高自己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注意自主、主动、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进行学习,建立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当前高中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其最具价值的用意,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老师组织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应珍惜机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以便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树立素质教育的学习观,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了解自己,相信自己,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勒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人类至少有七种智力: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社交智力以及自我认识智力),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每个人都有多种彼此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些智力之间不同的组合,表现为每个人的智力结构和认知过程都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力特点,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而且不同智力特点的人,其学习方法可能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真正有效的学习,能够将自己的智力特点与老师的教法、教材相配合,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优势。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可取的方面,重要的不仅是了解自己有多聪明,而且是了解怎样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就是说,要了解自己的特长,充分发现自己的闪光点,采取适合自己特点的方法进行学习,并且使特长得到张扬。

浅谈素质教育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4

--来源:

在教育由“应试”向“素质”转轨而又迅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具有高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正成为我们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中国的入世、申奥的成功、社会的竞争等各方面对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逐步改变、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思想方法上“独辟蹊径”,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探索一条适合素质教育形式发展的、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高效的育人之路,是非常重要和十分必要的。

一.创新思想 把准方向 突出主体

作为知识本身,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更新,近几年,试题中紧密联系实际的蔬菜问题、行路问题、储蓄问题、探究性问题的引入,都需通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分析、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解答的题目,就是数学知识更新的充分重要的表现。语文试题中,联系生活实际的范例、短文;英语试题中的应用短文、听力测试和口语测试等,足以证明知识的更新。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的教育目标要有固有的“解答型”向“能力型”转变,不仅授之“鱼”更要授予“渔”,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尤为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说“素质教育等于能力加创造”。

落后的观念,必会导致教育教学质量的落后,课堂效率低下。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会学生学”。充分挖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其次,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意识,做好学生学习的“仆人”、“工具书”和“灯塔”。真正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激流勇进中的舵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提高的过程,教学中必须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创设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交流讨论的氛围环境。当然,教师的引导讲解方式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动性的发挥,教师必须改革原有的陈旧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指导模式,大胆的进行教学思想和模式的改革。课堂上,教师不妨少讲,精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发现,并给他们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机会,让他们说,让他们解。这样时间长了,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课堂 创设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能力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四有新人。只有让学生学会发现、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形成一定的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一代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人才和实用人才。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人发现。

不少教师会有这样的感受:自己为上好一节课,认真

钻研教材,广泛搜集资料,教学过程设计也细致入微。但是学生却往往不尽人愿,致使课堂效果不佳。教师伤感,怨这怨那。甚至给学生上一节“大道理”,希望能够唤起他们的“良知”,努力学习。然而,却大多事与愿违。原因何在?我想,这主要是教师站在“惟我独尊”的立场上,忽视学生的存在、感受与需求,没有能够唤起学生的主体自觉,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发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引导他们积极探索,积极讨论、积极发现。当学生的发现不够完善条理时,教师也要表扬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及所持的依据或者说明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完善。使学生明确其错的原因,修正思想,加以改正。这样,学生才会有成功的喜悦,才会感到教师的作用。进一步“亲其师,信其道”,才会有利于今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学习。

2.创设探究环境,培养参与意识。

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一

个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建立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积极的思维与探索,勇于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多为学生创设探索环境,多提出一些探索性问题,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注重创设探究环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再引导他们表述自己的观点或展示推理过程,最后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使学生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上课过程中,要随时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与满足,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去探索、学习,获得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把提问的问题要细化、易化。所谓细化:就是要把复杂的问题分解,逐一突破。避免问题过深、过大,学生难以解答,产生胆怯心理,从而不愿举手应答,影响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所谓易化:就是把较大的问题,通过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由旧到新的迁移,达到温故知新之效。这样,可有效避免生硬的问题把学生卡住或不知

如何是好,才有利于教师只有处理好学生不敢动口、不愿动手、课堂气氛低沉、效率低的问题。当然,在必要时,教师要加以恰当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大胆实践 勇于创新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勇于探索新型的教育教学

家长教育中学生教育随笔 篇5

转眼小孩已经初二了,回忆这十几年来对小孩的教育,有些心得和反思,与大家共同探讨。

小孩成长十几年来,说是教育,不如说是我们和小孩共同成长,随着小孩的成长,我们家长也学会了不少,成熟了不少。

在我们教育小孩过程中,可以说应该像大多数家长一样,算是“亦父亦友”。在需要承担的父亲职责时,具有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思想,也相应地体罚过小孩,算是一个比较“坏”的父亲,我认为这样做可以形成家长的权威,让小孩成长中能够“吃”规矩。平时生活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算是小孩的朋友,陪他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一起讨论一些国内外的大事,学校、同学等生活趣事,努力形成一个无话不谈的家庭环境。这样做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小孩的思想动态和喜、怒、哀、乐等情感,对于小孩在成长中遇到的某些问题能够及时给予疏通和排解。

实际上小孩成长和家庭环境及父母爱好有很大的关系,记得我小时候,由于父亲上过老私塾,平时老给我们讲《隋唐演义》《三国演义》等故事,灌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思想,在那个吃不饱肚子的年代里,我家里出了三个大学生,兄妹六人全都具有爱国、孝敬父母、积极向上等优良品质,兄妹之间的关系也很和睦。我家有个邻居,父母每天在家赌博,小孩在上一年级的时候就会看麻将、打牌九,现在变成了职业赌徒。所以,营造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比更多空洞说教更重要,更有效果,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言传身教”。

在教育小孩的过程中,要同时注意很多东西,我们主要注重身体、品德、成绩等方面的教育。

我们首先要求小孩一定要有一个好身体。在毛主席1917年 《体育之研究》上言道:“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我认为是至理名言,无论学习、工作都需要有一个好身体,正所谓“于此有须于体者焉。直观则赖乎耳目,思索则赖乎脑筋,耳目脑筋之谓体,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故可谓间接从体育以得知识。今世百科之学,无论学校独修,总须力能胜任。力能胜任者,体之强者也。不能胜任者,其弱者也。强弱分,而所任之区域以殊矣’”。我们小孩小的时候,每天早上,我都坚持带着小孩跑步,打球等,从小到大,我家小孩很少生病,不仅给家长省下大量精力,也给小孩省下大量学习的时间。所以,只有让小孩有一个健壮的身体,才能为小孩的生活、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加强对小孩“德”的培养。所谓的“德”,可以理解为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关爱他人等方面。现在企业招聘员工时,首先是注重对员工道德品质的考核,其次才是水平。在小孩小时我一直就对他说,先做人后做事。现在小孩做事基本能够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与同学的关系也很好。

再次,我们比较注重对小孩学习习惯、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包括关注小孩的学习成绩。在小孩小的时候,我们就每天坚持给小孩讲故事,教他认字,所以小孩比其他同龄人认字要早,在幼儿园中班时就可以流利地读完整篇文章。中班时参加**市青少年演讲比赛中,战胜众多年龄比他大许多的哥哥、姐姐而一举夺魁,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好良好基础,在初中演讲课上,表现精彩,获得老师同学一致赞扬。小孩在幼儿园时,我们及时给他报了书法培训班,通过几年锻炼,已经通过省书法十级考试,漂亮的书写功底,为他在小学、初中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人常说,初高中语文难学,尤其古文难学,在小孩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教他背古诗,到小学三年级,又开始教他背古文名篇,到小学毕业的时候,他已经把像诸如《爱莲说》《陋室铭》《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名篇熟背,到了初中以后,学起古文,非常轻松。在英语学习中,由于我们家长都不懂英语,无法给他足够的辅导,我从钟道隆老师学习英语的历程中受到启发,让他每天听读英语,一直坚持,至今他已经坚持了5年。在数学学习方面,由于他妈妈数学比较好,一直给予辅导,总的学习成绩不错,但是却不是很稳定,我认为还是题目做的太少所致。在历史、地理上,由于他小时候就喜欢,已经把多种版本的历史、地理书籍看了好多遍,所以学起来非常轻松,连考了6次满分。总的说起来,我还是较为看重小孩的学习成绩的,因为现在学校学科比较齐全,成绩能够反映出小孩相应的水平,也可以反映出其在素质方面的修养。

对于小孩的教育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的历程,而现在小孩已经进入青春期了,对小孩的教育又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将会有更多的教育方法在等着我们去发掘,愿和各位老师、家长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让孩子能够快乐地成长,在各方面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篇6

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实效性方式的探讨

广东省龙门县龙门中学谭次华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薪火相传,时代发展的印记。人的行为习惯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德,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看,中学阶段是培养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在中学生中进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应采取什么样的途径、方式、方法,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是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探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文明行为习惯淬练是培养文明行为习惯的必要途径和不可缺少的通道。

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熟,再也丢不了”,也便成了习惯。行是知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中学生的认识只有转化为行为,并且在连续反复的训练中,不断巩固成为习惯,才是品德形成的标志。心理学认为,反复练习、训练,有利于形成“动力定型”、“习惯成自然”。文明行为习惯方式在人的性格中固定和巩固下来,成为个人的稳定特征。

实施文明行为习惯的训练要做到:

1、文明行为习惯训练的要求既要严格,又要适当、合理。注意把集体培养和个别训练结合起来,既有集体的统一要求,又要根据个别差异,从各人的特点出发,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从中学生的特点看,要求不宜过细、过于繁琐。如有的班主任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制度,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学生自己制定并遵守,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将文明为习惯教育要求触及到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2、文明行为习惯训练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在文明行为习惯的现状与突出问题,采用生动具体的措施、手段与方法,“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提高教育训练的实效性。

3、目标要求要明确并要做好思想动员、说服教育工作。使中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明确练习和训练的目的,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自觉性。如我校实施的《五四三二一文明工程》训练要求就是一个较成功的例子。“五项养成”——见面问好、双手递送、右行礼让、文明用语、团结互助;“四不”——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不追逐打闹;“三轻”——走路轻、谈话轻、关门轻;“二讲”——讲文明、讲公德;“一做”——做品德高尚、言行规范的人。

3、要及时反馈、指导学生“自省”,实现行为矫正,不断强化。人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强化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正强化的作用尤其突出。因此,班主任在对中学生提出行为要求后,要经常对他们进行检查和督促;对符合要求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与奖励,以激励和推动中学生不断重视和巩固班主任所期望的行为,并逐渐转化为习惯。

4、要注意把通过练习和训练形成新的良好行为习惯与纠正和改造过去遗留下来的不良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一日三省吾身”,如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反思自己的言行,在自我反省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使学生懂得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来源于自我控制,从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加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5、必须“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熟,再也丢不了”,正所谓习惯成自然。同时,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深刻的体验,进而规范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 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工作会议交流论文

习惯,做到知行统一。

二、日常管理上做到六个结合。

1、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相结合。结合学校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实际,开展系列教育训练活动,如开展“文明工程示范班”、“文明使者”、“传统美德在校园”、“文明行为从我做起”等系列活动,不断丰富养成教育的形式,创新养成教育的方法,拓展养成教育的途径,增强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深化实施“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2、与实施《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学校要认真抓好《中学生守则》、《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细则的制定和落实,把贯彻与落实作为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德育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在《实施细则》落实过程中,要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家长学校委员会议和举办家长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家长和委员们宣讲《实施细则》的内容,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分工协作,密切配合。

3、与班主任工作、班风建设的检查、评比和学生质量综合评价相结合。如我校从班级管理的实际出发,制定了《龙门中学德育量化管理规定》、《龙门中学班级量化管理规定》,把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的落实与先进班集体的创建、班主任工作考核和学生德育考核紧密联系。

4、与师德建设相结合。树立全员德育观念,在学生基础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上统一认识、达成共识,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教职工人人参与的格局。教师在当好示范者和引导者角色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广大中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学会自我约束,把教育内容逐步内化为学生自主自觉的行为。

5、与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相结合。把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纳入争创文明县城、争创文明学校的活动之中,不断增强广大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公民责任感。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在教育中促成长,从而使学生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

6、与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关系到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学校除了要重视学校内部、教师内部、学生内部的评价,还要重视校外评价教育的实效,要注重无形的教育效果及社会效益,强调的是社会实效、强调的是全体师生传统美德教育总体质量的提高。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篇7

兴趣往往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索知识的心理倾向, 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品质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浓厚的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有效地诱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我们在英语课堂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便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一、情景教学

创设情景就是运用语言材料, 扮演角色, 结合相关实物, 进行半真半实的“仿真”的教与学。它可以使教学直观、生动、有趣, 为学生创造运用英语的“真实”情境, 它是强化语言实践的重要手段, 有助于学生充分地参与各种活动。例如, 我们在教现在完成时的构成及用法时, 为了让学生对现在完成时有所领悟, 可创设情景:先打开门, 然后指着开着的门说:“I have already opened the door, now itis open.”教师一边假装找东西一边说:“Where is my watch?I can’tfind my watch. I have lost my watch.”这样, 教师的表演就把学生带入了英语情景, 使他们领悟到现在完成时不是单纯地表示一个过去的动作, 而是表示此动作对现在的某种影响。

在教学购物的日常用语时, 教师扮演角色表演后, 利用衣物、鞋帽等把学生带入情景中进行表演, 这样能使所学语言材料更加真实, 更能接近生活实际, 使扮演者身临其境, 语音、语调、表情、手势更加自然, 为学生提供了英语交际练习的机会, 有利于口语水平的提高。

二、简笔画教学

简笔画的优点:一方面是简单、容易, 而且几笔画在刹那间就表现一个事物、一个行动、一个情景和一个情节;另一方面是概括性强, 能更为准确地表达意思, 克服便条画面常分散学生注意力, 造成误解的缺点, 并为学生创造一种语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电化教学

电化教学就是使用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所进行的英语教学。电化教学使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紧密结合,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兴趣, 丰富形象, 创造环境, 帮助理解,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实物教学

实物教学能够提供真实的交际情景, 使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 有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英语知识, 克服心译过程, 并能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谈体育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 篇8

一、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只让学生每次课跑步或自由活动如何能让学生喜欢体育课呢?更别说如何积极的锻炼了,所以体育教师要对体育的各方面知识都要有所了解,并要有一特长,做个“一专多能”的教师,要做到这样必须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向书本学习,向老前辈学习,向学生学习,要有不断学习,不耻下问的精神品质。体育教师要能文能武,不能以为在大学中所学,用来教初中生这已经是很足够了,要知“坐吃山空”,体育教师还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起带头作用,对以前所学知识,还应更加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敬佩你,才会更加配合教师的上课。

其次,体育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传道必先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其一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上,“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是对事业忠诚的最好形容,一个只有热爱自己事业的人,才不会失去工作的动力和责任心,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第二体现在热爱学生上,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如果教师处处总是以教导者和监督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出现在学生面前,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这怎能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呢,教师只有把爱建立在严格学生和信任、期望之上,热情帮助学生,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待学生,学生才会对教师的期望和信任作出积极的反映,第三,表现在自身道德修养上,教师劳动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凡要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说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的上课。

二、体育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所以,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田径运动中一些技术动作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将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贯穿于走、跑、跳、投、武术、体操等项教学与训练中。首先体育教师要起好表率作用,如在骄阳似火的盛夏或寒风凛冽的隆冬,教师始终能做到从容、精神饱满地给学生讲解、示范、教学,这对于学生起着无声的优良意志品质的熏陶;其次要重视对学生的诱导教育,如在跳远联系中,有的学生怕沙土脏了鞋袜,练习不认真,动作不到家,这时教师应指出不正确的姿势不但不能掌握和提高正确的跳远技能,而且还会给腰、腿部带来损伤,并教育学生要克服怕苦、怕累、怕脏等思想,培养自己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还有在球类项目中,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比赛中集体配合不够默契,导致比赛失利时,是相互鼓励,还是相互抱怨;裁判错判时是宽容大度,还是“斤斤计较”;比赛节节胜利时,是谨慎从事,还是骄横自满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很好地总结和引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

三、体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不难看出,新课标中把运动兴趣作用提高到很高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和练习感兴趣的时候,就会认真听讲,仔细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练习的时候就会积极参与,一丝不苟,刻苦完成,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和练习不感兴趣的时候,就会心不在焉,马马虎虎,被动应付,从而影响动作完成的质量,结果事倍功半。

所以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四、体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代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体育活动大部分在实践中进行,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和实践的表现机会,但在体育教学中有些老师通常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技能方面的知识传授,却很少注意学生心理方面的变化,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新形势下,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把知识、技术技能、道德品质的培养很好融为一体,培养身心都健康的新一代。

中学阶段是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品质的黄金时期,也是其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和不平衡阶段。体育教师要利用好体育课堂这一契机和场所,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任务。那么,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和协作竞争精神呢?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五、体育教师要积极组织课外体育活动

中学素质教育论文 篇9

一、基础教育现状认知

现代的中学生,伴随着我国全面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战略举措,亲历了我国基础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发展、推进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走出了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同时,伴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诸多矛盾与问题也进一步显现:基础教育在创新与能力培养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应试教育作为教育主流至今没有大的改观,素质教育仍处于纸上谈兵多具体措施少的状态;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健全,教育体制机制仍需完善。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人文教育比重偏低,教材与应试难度不匹配,考题偏难;推进教育公平任重道远,教育机会不均等、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学校差别等方面尤为突出。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中学生人文素养欠缺,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想象力不足等问题,这与国家提出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主基调不相适应。对基础教育进行一次变革,从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等根本问题上转变传统意识,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已刻不容缓,这既是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当今,我国经济处于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的新常态,亟需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厚植创新驱动根基。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日益显现。在这种形势下,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激发教育活力,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及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其次,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根本标准,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社会贡献力、国际竞争力,不单纯以升学率考核学校,不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是顺应国际教育大趋势的积极反应。

第三,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实现中长期教育战略目标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长期的“应试教育”,把学生过多的局限于书本与课堂,局限于训练与考试之中,学校注重升学率,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人文情感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力度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与情感、知识与实践、知识与创造力的失衡,这即不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又不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需求,更不利于我国中长期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素质教育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也是克服“应试教育”影响的总对策。

三、实施素质教育模式初探

一是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在中学教育阶段淡化选拔意识,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和个性特长,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根据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建立应试内容与教材匹配监管制度。引导并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精神。学校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措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素质。

三是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强化人才选拔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体系架构、基本制度、条件保障等关键问题,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度与认可度,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或将职业教育边缘化倾向。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完善高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及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与趋势来研究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培养健康心理。

上一篇:有关愚人节趣事的小学作文500字下一篇:你要是不生气就更完美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