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对比(通用8篇)
国际对比 篇1
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持续发展,近些年中国在世界上叫的响的民族品牌越来越多,如联想,华为,中兴,海尔,TCL等,他们的成功有创始人的个人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有长远的目光,很早就选择了国际化战略,并且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选择了正确的策略方法手段,从而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今天我就从国际化战略方面对华为以及海尔进行对比,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以及在国际化中的得与失!
海尔国际化道路 1.市场进入战略
目标市场选择——先难后易。海尔CEO张瑞敏认为,海尔国际化就像是一盘棋,要提高棋艺,最好的办法就是下棋找高手。海尔选择的高手是欧洲和美国。欧洲人对中国的陌生和对中国产品质量的偏见,是海尔在欧美市场遇到的最大难题。海尔洗衣机在1997年进入欧洲时,还没有一个客户,同时海尔对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和欧洲产品的准入机制也很陌生。为了消除进入障碍,海尔聘用了熟知市场的当地人。亚默瑞认为,海尔产品先后获得过美国UL、德国VDE、加拿大CSA等几十项国际权威性质量认证,质量不存在问题,海尔缺少的是符合欧洲人消费需求的产品。因此,海尔针对欧洲人的消费习惯专门进行设计。在欧洲,一个新产品从设计到制造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但海尔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可以推出一个新产品,这样海尔不仅在产品设计上满足了欧洲人的需要,而且显示了其他大公司无法做到的快速反应。市场进入方式——先易后难。通常一个公司进入国外市场的经营方式可以分为全球启动模式和先易后难模式两种。海尔选择了后者,事实证明是成功的。所谓先易后难模式,是指企业先通过简单易行、投资要求最少的方式一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然后逐渐从事资金要求更高、风险更大的跨国经营活动,包括设立海外销售办事处和海外直接投资。先易后难模式的好处是,企业有时间积累经验、积累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增加企业海外经营能能力,减少决策的风险和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先易后难模式是世界上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国际化方式,海尔的国际化战略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具体而言就是采用了“出口一联合设计一设立贸易公司一当地生产”的方式。从产品种类来看,海尔的策略是先以一两种产品打入美国市场,站住脚之后再多元化发展。目前在小型冰箱上,海尔基本站住了脚,接下来是扩大战果,销售和生产海尔的其他电器和电子产品。海尔在曼哈顿的总部大楼的展厅,已开始展示和推销海尔洗衣机、冷柜、大容量电冰箱、纯平电视和其他海尔产品。
2.当地化战略
实施国际化战略面临的两个最基本的战略选择是全球化和当地化。海尔在国外市场的竞争采用了当地化战略。海尔在洛杉矶建立了“海尔设计中心”,在纽约建立了“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在南卡罗莱纳建立“海尔生产中心”,在美国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经营格局。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市场,更快地针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海尔在美国销售的许多产品都不是海尔原有的产品,而是专门针对美国市场设计和生产的。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和生产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实施的当地化战略。许多在美国的成功的日本公司采取的是独资子公司、总部选派经理人对其进行管理的方式。海尔的方式不同。海尔美国贸易公司是海尔同美国家电公司(ACA)的合资企业,海尔持多数股权,ACA持少数股权。该合资企业管理完全交给当地雇佣的具有产业经验和开拓能力的美国经理管理。美国管理人员有很大的自主权,他们自主推销品牌,争取新的客户。海尔在美国的生产中心虽然是海尔的独资企业,但其主要管理人员都是美国的,除了几个中国派去的人员外,员工基本上全是美国人。
3.整合全球资源
从全球市场获取收入和利润并不是全球化经营的全部目标。迈出国门除了给企业带来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予了企业利用全球资源的机会。80年代以来,通讯、交通迅速发展,企业家更容易得到海外市场的信息和从全球范围得到资源。事实上,国际化战略的真谛在于有效地利用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资金资源、研发资源、优惠政策和客户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海尔采取全球范围融资、融智和文化融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初步整合了企业资源。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海尔用二三年的时间,在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区建起了有竞争力的贸易网络、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到目前为止,海尔在全球已有贸易中心56个、设计中心15个(其中海外8个)、工业园7个(包括生产3种以上产品,占地600亩以上)、工厂46个(其中海外10个)、服务网点11976个、营销网点53000个(其中海外38000个)。海尔分布世界的生产、营销、研发网络,初步形成了利用全球资源,开拓全球市场的跨国公司雏形。
华为国际化策略
(一)国际化战略的选择
华为的研发创新能力与思科、朗讯这些国际巨头相比有一定差距,而且后者在欧美市场已牢牢掌握了主动权,但华为的成本低,员工士气高昂,在这种情况下,华为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华为先凭借低价优势进入大的发展中国家,这能规避发达国家准入门槛的种种限制,而且海外大的电信公司难以在发展中国家与华为“血拼”价格。在有效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后,华为有重点有步骤地积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例如,华为以和谐共进、优势互补为原则,通过与摩托罗拉等成立合资企业,成功地进入美国数据通信市场。而且华为也同NEC、松下、西门子等成功地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为下一步建立区域性产业联盟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华为国际化过程
华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决定了华为的渐进式国际化,该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进入香港。1996年,华为与和记电信合作,提供以窄带交换机为核心产品的“商业网”产品,这次合作中华为取得了国际市场运作的经验,和记电信在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近乎苛刻的要求,也促使华为的产品和服务更加接近国际标准。
第二步: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重点是市场规模大的俄罗斯和南美地区。1997年华为在俄罗斯建立了合资公司,以本地化模式开拓市场。2001年,在俄罗斯市场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2003年在独联体国家的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位居独联体市场国际大型设备供应商的前列。1997年华为在巴西建立合资企业,但由于南美地区经济环境持续恶化以及北美电信巨头占据稳定市场地位,直到2003年,华为在南美地区的销售额还不到1亿美元。
第三步:全面拓展其他地区。包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以及中东、非洲等区域市场。在泰国,华为连续获得较大的移动智能网订单。此外,华为在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沙特、南非等也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第四步: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在西欧市场,从2001年开始,以10G SDH光网络产品进入德国为起点,通过与当地著名代理商合作,华为的产品成功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发达地区和国家。北美市场既是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市场,也是华为最难攻克的堡垒,华为先依赖低端产品打入市场,然后再进行主流产品的销售。
另外,为配合市场国际化的进展,华为不断推进产品研发的国际化。1999年,成立印度研究所。2000年之后,又在美国、瑞典、俄罗斯建立研究所,通过这些技术前沿的触角,华为引入了国际先进的人才、技术,为总部的产品开发提供了支持与服务。
根据Johanson和Wiedersheim-Paul(1975)、Johanson和Vahlne(1977)提出的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可以看出华为的国际化模式是“渐进式”的,表现为一个发展过程,且这一发展过程表现为企业对外国市场逐渐提高投入(incremental commitment)的连续形式。
1、进入国家的选择。从香港-俄罗斯/南美-东南亚/中东/非洲-欧美这个顺序中可以看出华为基本上是沿着“心理距离(Psychic Distance)”由近到远选择国家的,心理距离指“阻碍或扰乱企业与市场之间信息流动的因素,包括语言、文化、政治体制、教育水平、产业发展水平等”(Johanson和Wiedersheim-Paul,1975)。
2、进入模式的选择。从出口到合资再到创立销售/研发机构,随着华为试验性活动的增加和对当前经营活动的掌握,其对国外市场越来越有信心,也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同时,华为通过开展国外经营来了解外国市场,在经营活动中获得外国市场的实践经验。可以说,华为国际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和反馈过程。
得失 : 从国际化的程度以及范围是来说,华为的国际化是更成功一些的,海尔从国际化中得到了以下几点好处:1 在国内提高了其品牌美誉度,笼络了大批有民族情节的消费者,从而更好的占领国内市场。2.提高了自己的销售额,是公司的规模更大,这有很多好处,例如与上游零配件商的议价能力,银行的授信额度等。3.在国际化中完善了自己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很多公司就是因为管理落后,所以在发展一定阶段以后就开始跟不上世界的脚步,被历史无情的淹没,海尔在国际化中接触到了西方完善的管理方法与体制,并将其引进消化吸收,与自己的企业文化相融合并创造了自己的先进的管理风格,这对海尔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4.在国际化竞争中,承受压力,在压力下改变自己,加强研发创新,从而反过来提高了海尔的竞争力。
同时我们认为海尔的国际化也是有一些不完美之处:1.有些决策没有体现科学之处,凭领导拍脑袋。2.海尔在国际化中政府介入太深.3.海尔在国际化中着力塑造了张瑞敏的个人形象,从而导致个人威权,不利于海尔的长远发展。4海尔在国际化中利润率太低,很多市场处于亏损状态。
华为得失:华为的国际化可以说是在无声无息中完成的,等到公众注意到他的时候突然发现他已经是一个庞然大物,并且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华为的国际化有以下好处:1.使华为活下来。电信设备市场是一个强者竞争的市场,在其中博弈的都是一些巨无霸,华为当年如果偏安一隅,现在肯定已经死了。2.使华为的销售额变得庞大,从而有实力去开拓创新。3.使华为有了一批国际化的队伍以及研发力量,从而可以创造更好的产品。
失:1.由于保持自己的神秘色彩,华为在很多国家受到了猜疑,从而被排挤出当地市场,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利润丰厚的市场,这是其国际化战略的最大败笔2.在国际化中低价竞争,造成利润率低下,而且收到当地电信设备企业的投诉,收到了很多政策制裁。
国际对比 篇2
在国际运输中由于运输距离远,过程复杂,造成运费计算繁琐,很难对货运公司提供的报价进行直观上的对比,本文详述了运费的计算过程,并对比了三个公司的报价,找到报价最低的公司。为降低运输成本提供参考。
2 运输报价与运费计算
假设有一批普通货物需要从美国运到沈阳,有三个运输公司提供如表1、表2、表3所示的报价:
观察报价可以发现当货物计费重量在45、100、300、500、1000时计费费率发生改变,说明这些点是运费发生改变的关键点,由于某些项有最小收费,在最小收费发生改变的地方也是关键点。找出这些关键点并分别计算他们的运费如表4所示,将他们进行对比,见图1,由于空运货物的大部分计费重量小于200,因此将小于200的运费进行对比,见图2。
3 结论
通过图1和图2对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当计费重量小于100时,运费随着计费重量的增大呈现递增趋势,但是增长缓慢,当计费重量大于100小于500时,运费随计费增量的增大而增加的速度变化快。当计费重量大于500时,运费随计费重量的增大而急剧增大。
(2)在计费费率发生改变的拐点前后,运费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即会出现计费重量大的货物的运费反而比计费重量小的货物的运费低。因此,如果货物的计费重量接近拐点,可以通过增加毛重的方法降低运费。
(3)在计费重量小于17.36时,选择A公司运费较低,在计费重量在17.36到45之间是,选择B公司运费较低,大于45时,选择A公司较合适。
国际运输过程中,由于会出现各种情况,因此在挑选货代公司时,除了要考虑运费外,还应该考虑是否能将货物准时、完好地送到目的地。应选择那些能主动替客户考虑,采取措施降低运费的货运公司。
摘要:在国际运输中由于运输距离远,环节多,因此运费计算复杂,为了有效地对运费进行控制,文中通过对比三家国际货运公司的报价,找到其中的规律,为有效地节约运费成本提供参考。
政务云的国际对比 篇3
从各国的云计算战略可以看到,多数政务云都遵从政府示范主导最终走向民众和企业广泛参与这一模式,利用电子政务云的技术溢出效应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各国政府纷纷加大电子政务建设
力度,部分发达国家为了抢占行业制高点,把云计算与电子政务建设相融合,为该领域的发展指出了新方向。
发展环境
发达国家具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美国拥有Google、IBM等一大批世界领先的云计算技术公司,并拥有成熟的商用云应用基础,为政务云的快速部署提供了技术和基础。德国工业基础良好,IT技术在工业品价值链创造中具有重要地位,德国云计算技术供应商秉持严谨、扎实的做事风格,具备可靠、可信、安全等特点,能够在政务云的建设过程提供复杂而贴心的服务。相比之下,韩国没有世界著名的云计算技术公司,也没有关键核心硬件制造能力,然而在政府领导极力推动互联网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韩国互联网服务一直排名世界前列,互联网下载速度已经达到全球第一,这些努力将持续推动韩国电子政务的后续发展。
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云这一发展方向。美国联邦政府于2011年2月颁布《联邦政府云战略》,2011年共安排200亿美元资金发展电子政务云,该项投资占了美国全年IT总花销的1/4;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市)政府把云计算电子政务作为信息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的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2010年6月就已宣布启动《德国云计算行动计划》;相比之下,法国政府于2009年末就着手安排了政府云战略《Andromede》,尽管目前没有公布项目的具体进展,但法国政府一直强调电子政务云关乎国家的主权安全;韩国政府在2009年12月出台了《云计算全面振兴计划》,将于未来5年投入6146亿韩元以实现云计算服务的振兴;俄罗斯政府则通过一项《2011-2012信息社会》建设方案,高度重视SaaS在电子政府中的应用,2011-2013年间将投入4.76亿卢布开发政府云的应用平台。
发展目标
美国政府冀希望于利用云计算技术解决电子政务基础薄弱、设施使用率低、资源需求分散、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德国政府显得较为务实,希望利用云计算技术整合相似的工作任务,推进行政管理过程标准化,使政府工作人员能够更高效、更快捷地开展联网服务工作,提升公民、企业与政府间的合作效率。
相比之下,韩国政府显得更为野心勃勃,韩国在联合国2010年6月召开的全球电子政府排名中名列前茅,这主要得益于韩国政府一直以来在信息化领域的大力投入,另一方面也更加坚定了其保持世界排名第一电子政府地位的决心。
俄罗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俄罗斯政府推出电子政务云战略主要是想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改善商业环境、消除信息不对等以及建立安全信息社会。法国则希望在电子政务云这个极具潜力的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发展任务
提升工作效率,增强竞争实力。借助新兴技术提升国家竞争力是世界各国长期以来的共识,云计算作为新时期IT技术的典型代表,成为各国相互较力的关键点。美国已经建立起世界最大的国家政府门户网站,联邦政府期望借助云计算技术,持续推进农业部、国防信息系统、宇航局乃至美国空军的云计算政务环境,帮助政府机构实现快速可信的创新服务,保证美国在信息化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德国政府希望利用云计算帮助公共部门在处理核心任务和业务程序时,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减少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在税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信息密集型服务部门提高透明度并增加与公众的互动交流。韩国大力推进IaaS应用,逐步建立政府通用云计算中心,力争在教育科学部、邮政业务本部以及气象局率先实现云应用。
深化技术应用,支撑社会发展。从各国的云计算战略可以看到,多数政务云都遵从政府示范主导最终走向民众和企业广泛参与这一模式,利用电子政务云的技术溢出效应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美国云计算战略计划先期开通apps.gov官方网站,为企业提供CRM、ERP等33大类软件服务,以此增强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德国的政务云计划主要提供基于互联网的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和供应商以及公共服务部门的业务发展,推动企业开发全新商业领域。韩国政府则希望政务云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如2014年产生约2400亿韩元的新市场,并有效带动就业。
整合分散资源,推进节能降耗。随着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不断演进,世界经济进入一个反复振荡的调整期,节能减排、提高能效、降低开支成为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重要议题。美国联邦政府通过采购云计算服务取代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每年将节约庞大的IT开支,如美国政府网站利用云计算每年将节约170万美元运行费用。德国期望借助政务云整合450万公共部门员工,降低IT领域每年约150亿-200亿欧元支出。韩国政府期望到2012年,整合1600多个政府网站,减少46%的服务器、减少4200亿韩元政府资源运营费用,以实现构建绿色、节能、环保型社会的需求。
加强网络防范,保障信息安全。信息安全历来都是互联网领域的重要议题,也是构建电子政务云中最突出的问题。如何使政务云在提供高效服务的同时,保障信息安全是该政务云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各国云计算战略在杜绝网络入侵、建立信息防火墙、强化数据加密、筹备内外网建设等方面都在加大研发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出台法律法规,为电子政务云的健康发展护航开道,从制度和技术上保障信息安全。
保障措施
统筹规划,多方联动。各国在电子政务云的建设过程大都采取了多部门联合推进形式以确保战略的执行力度。例如,美国由CIO委员会、联邦政府与白宫管理办公室、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等共同参与云计算战略;德国由经济和技术部牵头,经济界、科学界广泛参与。韩国由行政安全部、放送通信委员会以及知识经济部三个部门共同推进。
合理引导,政策扶持。在中央政府强力推进战略实施的同时,采取优先扶持引导方式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美国就此实施了“云优先”政策,规定所有新建的政府信息系统,要想获得资助,必须优先考虑云平台。韩国政府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跟进的模式,即政府为企业提供测试所需的资源,让企业熟悉相关技术后加入云计算平台,为企业节省开支。
政企合作,凝聚力量。美国政府一直强调要与IT巨头加强电子政务云的合作。法国政府的云计算项目采取公共资金和私人资金共同投资参与的方式。俄罗斯支持电信公司等企业参与到电子政府统一平台的构建,俄罗斯政府甚至计划与微软、IBM等国外公司商谈电子政务云建设相关项目。
广泛宣传,培育队伍。德国借助于指南、网络、教育等各种渠道提供电子政务云信息,为民众宣传云计算的技术优势和发展方向,培养出一大批云技术应用人员,为政务云的广泛普及提供人员保障。美国则从培育政府部门IT运维人员角度加大了扶持力度,力图使专业IT运维人员能借助云计算技术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IT资源的整体规划。
经验启示
政府统筹安排。无论是美国的联邦政府云战略,还是德国的云计算行动计划,或者是韩国的云计算全面振兴计划,都把中央政府的主导地位作为推动电子政务云实施的关键着力点。只有通过中央政府统筹规划、强力推动、示范应用,才能保证各级地方政府的及时跟进,解决各地进度滞后、规划不一等系列问题。
多方力量参与。由于电子政务系统是政府面向公众和企业的交流平台,因此在平台构建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使用者的信息反馈,可以广泛发动各方资源参与平台建设,及时调整平台的功能定位。另一方面,电子政务云平台的建设资金也可以通过公共资金和私人资金共同投资的方式完成,既有利于政府节约开支,也有利于企业的实验测试。
制定统一标准。统一标准不仅有利于各个政务云之间的互连互通,避免产生“信息孤岛”,也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节约建设资金。可以通过编制电子政务云相关手册,从设计思想、项目组织、软硬件需求、人才配备等方面准确制定政务云的实施细则,加大在各地宣贯力度,推进统一标准的有效实施。
重视信息安全。政务云对安全保障的要求比商用云更为严格,一旦出现网络入侵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在政务云的构建过程中,必须把业务云与公众云区别开来。公众云上仅运作一些面向公众业务的信息,如关系维护、政务通知以及业务申请等,而那些具备一定秘密等级的文件,则只允许运行在业务云上,两者绝不可混淆不分。另外,要抓紧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从制度上为电子政务云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
(作者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统一标准不仅有利于各个政务云之间的互连互通,避免产生“信息孤岛”,也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节约建设资金。
国际对比 篇4
国际综合音乐比赛与中国金钟奖的对比
系别:艺术管理系 学号:100802080 姓名:张子健
中国音乐金钟奖是中国音乐届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大奖。通过举办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的方式,选拔出优秀的青年演唱人才,是中国音乐节选拔人才、鼓励创作与表演,促进中国流行乐坛繁荣发展的良好平台。作为中国音乐节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大奖,与其他国际音乐赛事相比,中国金钟奖有着它的独特之处。
一、新理念持续发展
1、倡导先进理念
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主评委王晓峰说,金钟奖在评判标准、节目形态、赛制和人才培养方面都进行了探索,作为国家级的奖项,其评分为“三力”,即能力、魅力和潜力。这三项各占三分之一的比重。这是在吸收了国内青歌赛与选秀比赛的优点之后总结出来的评判标准。能力就是诠释歌曲的能力;魅力就是选手在舞台上散发出来的个性,包括声音辨识度、对歌曲独到的处理甚至眼神等;潜力就是选手未来在市场上的商业价值。金钟流行音乐比赛并不主张选拔晚会型的歌手。
金钟流行音乐比赛倡导先进的音乐理念,与国际接轨,以民族的符号走国际化制作的路子,不再沉迷于自娱自乐。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的宣传为社会上的许多优秀选手提供了展示的空间。王晓峰说,当今流行的草根歌曲和歌手只是流行乐坛的一抹色彩,绝对不能成为主流,否则只能说明我们的流行音乐至少是停滞不前的。金钟奖的在对待选手方米娜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思路。有的选手选择专业院团之路,也有的选手选择唱片公司之路。
2、发扬肖邦精神
相比之下,肖邦国际钢琴音乐比赛初衷在于发扬肖邦的音乐精神,并发掘优秀的肖邦音乐诠释者。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堪称音乐节的奥运会,是世界上最有名也是最严格,同时也是级别最高的钢琴比赛之一,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肖邦的音乐被世俗气息曲解成靡靡之音,甚至连专业院校都不愿再教授肖邦的作品。因此波兰的音乐家和教育者们决定举办“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以发扬肖邦的音乐精神,并发掘优秀的肖邦音乐诠释者。
相对于中国金钟奖相关赛事,肖邦国际钢琴音乐比赛的大门向世界各国优秀选手敞开。获奖者往往能获得全世界的承认,炙手可热,是各国青年钢琴家走向世界级钢琴家的梦寐以求的台阶。2000年中国选手李云迪在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一举夺魁,成为第一个摘取世界顶级钢琴音乐比赛桂冠的中国人。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被誉为世界上最权威的钢琴比赛之一,其奖项设置独具特色,评判会根据参赛者的实际表现来评定奖项。若评判方认为某一奖项没有人有足够资格得到,就回家把它悬空,二不会让后来者补上。
二、参与者喜获丰收
1、秘密生日庆典
作为中国最权威的国家级政府音乐奖项,“中国音乐金钟奖”与戏曲的“梅花奖”、舞蹈的“荷花奖”并称“中国文艺三大奖”。2007年,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国音乐金钟奖首设流行音乐大赛,两年一届。在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总决赛上担任评委的谭晶,在赛后的庆功宴上意外的成为了“女主角”。主办方“秘密”准备的生日庆典,让远离家人的谭晶惊喜和眼泪齐撒现场。谭晶感动的说:“太意外了,太感动了,音乐的大家庭太温暖了„„”
谭晶目前是中故宫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最年轻的副主席,也是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赛事最年轻的评委,组委会在意外得知她的生日就在金钟奖活动期间,于是特别安排了庆生的环节。音协主席赵季平代表主办方率先为谭晶献花祝福,徐沛东等音协领导和前辈们陆续送上了致谭晶未来艺术之路的寄语。汪峰等年轻朋友也送上了别出心裁的寄语:“越长越美,越唱越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意外的祝福令谭晶深感幸福,她坦言收到前辈们的祝福倍感幸福,很受鼓舞,不住地赞叹音乐大家庭的美好。作为国家顶级赛事,中国音乐金钟奖既富有艺术型,同时又不失人情味。
2、选手成功之路
以1955年举行的第五届比赛为例,哈拉谢维奇获得第一名、阿殊肯纳齐获得第二名、第三名由中国选手傅聪获得。当年击败阿殊肯纳齐而夺冠的那位哈拉谢维奇是个波兰人,飞利浦的“小双张”系列也出版了他的《夜曲和前奏曲》和《波兰舞曲与圆舞曲》。中国选手傅聪除了获得这届比赛的第三名外还夺得了玛祖卡演奏特别奖,这是中国人首次在这个比赛中进入前三名,也使他能够进入华沙国立音乐学院深造。该届比赛还有一位未得名次的瑞士籍的匈牙利钢琴家,瓦萨利,他在当今国际乐坛上却颇为活跃,DG公司为他录制了很多唱片。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成就了钢琴演奏家们的冠军梦想,同时也为诸多选手铺就了一条由冠军通往大师的道路,不少钢琴演奏家通过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而一举成名,一次次的比赛,成就了诸多钢琴演奏家的艺术梦想。
三、零门槛汇集精英
1、版权引入北欧
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作为中国音乐金钟奖的一项赛事,由深圳卫视承办,今年已经确定引进瑞士节目版权《伟大的歌》,重金打造大赛“伟大的歌”环节,唱响100年来中国人最熟悉的经典流行歌曲,为时下国内盛行的“卫视节目版权引进潮”又添一笔。6月起在深圳卫视全程播出的欧新•2011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通过《伟大的歌》这一成熟国外节目样式,在原汁原味的节目中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一颗“中国芯”。大赛总导演夏枫介绍说,作为大赛的核心环节,《伟大的歌》除了再现原版节目的精良制作外,最大的亮点在于融合了中国人自己的情感表达,唤起大众各种难忘的集体回忆。每首歌可能带来一个特别的故事,每一个故事勾起一段特殊的记忆与感动,让音乐在岁月的轮回穿梭中带给人们温暖的情感共鸣。这也是北欧节目版权空降之后呈现的最大本土化特色。
欧新•2011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的报名通道自4月1日起全面开通,大赛以零门槛的姿态向社会自由音乐人开放,通过地面、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全方位“海陆空”铺开接受报名。大赛共设有北京、石家庄以及全新的台北和港澳赛区等10个地面分赛区,同时开设了
11个网络直通区,将大赛“大众化”、“市场化”的路线进行到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金钟奖特别增设了港澳台分赛区,开中国音乐赛事历史先河,为中国内地与港澳台流行音乐人搭起交流平台。另外,“伟大的歌排行榜”歌曲的原唱者、原创者,或是幕后指导提携新人,或是作为暖场、垫场嘉宾亲临现场为选手加油,或是在关键赛点出现在舞台与选手同唱为选手拉票,或是演绎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或是发动网络互动专区„„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比赛的各个环节。本次大赛的“零门槛”清晰可见。
2、汇集各国精英
与中国金钟奖所不同的是,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作为一项世界级的音乐赛事,其选手来自世界各国,其举办方与赞助企业也是越来越多。二战前的比赛是由华沙音乐协会资助举办的,这个组织后来建成了肖邦高等音乐学院。1949年第四届比赛是由肖邦百年诞辰执行委员会资助举办的,他们的经费由国家财政部提供。1955年的第五届比赛是由文化部长组织成立的比赛执行委员会举行的。从1960年起,肖邦协会成为了比赛的组织者,他们维持着整个比赛的组织运作。1995年以前,比赛的资金来源都主要是国家财政部拨款。1995年,第13届比赛有20%的资金来自企业赞助,2000年14届比赛之后企业的赞助越来越多。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国际上其中一个仅仅演奏一个作曲家作品的音乐比赛。从比赛当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当今演奏肖邦作品的最高水平,以及钢琴家们对肖邦作品看法的
变化。比赛的作品包含了肖邦各种体裁的曲目。通过举办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国诠释肖邦的精英。
国际对比 篇5
英、法、汉否定词对比-英、法、汉否定结构对比研究之一
否定是最常见的语言现象之一,英语、法语、汉语各有一套否定词语,三种语言的否定词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着明显的.区别;通过对英、法、汉三种语言的否定词语的对比分析,使中国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和法语专业的学生能恰当地使用中介语,更好地学习、理解、掌握和应用目的语,从而促进外语教学和跨文化沟通.
作 者:侯桂杰 李千钧 HOU Gui-jie LI Qian-jun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外语部,哈尔滨,150080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26(9)分类号:H314.2关键词:否定词 对比分析 中介语 目的语
中外校服对比研究 篇6
伊顿纪德英伦国际校服发展中心
2005年北京市“两会”期间,一份关于“改进学生校服”的政协提案被递交到北京市教委,此提案受到了很大重视。校服究竟应做成何种款式如何运做才更为合理?这是多年来教育部门、家长和学生共同关心的课题。中国中小学校服面临的问题
1.1 校服款式单一,结构松垮
目前多数校服款式陈旧,运动服几乎成为校服的代名词,“千人一面”现象严重。校服这种单一面孔严重抑制了学生对美的追求,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校服结构大多极为松垮,穿在身上显出慵懒之态,无法体现出学生应有的活泼好动、生气勃勃的特性。
“千人一面”的运动服成了校服的代名词
1.2 没能体现出年龄、性别上的差异
纵观国内各中小学校服,各年龄段在款式结构上基本没有什么差异,不能体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特别是进入中学阶段,与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已开始具备明确的性别意识。而现在的校服在设计时并没有考虑到这点,使得中学生在性别意识启蒙时期,没有因日常所穿着的服装而起到良好的美育作用。
性别差异被抹杀了
1.3 质量存在较大问题
校服是陪伴学生多年的服装,但一些质地粗糙、不吸汗、起静电的服装面料,让穿着者有明显的不适感,对学生身体健康—卜分不利。此外,还有穿着不久就开线、破损等问题,甚至有被校服中的断针扎伤的案例。目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已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FZ/T7302l—2004针织学生服”,希望能对校服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1.4 购买方式单一且不透明
国内学生校服的购买方式只有一种,就是由学校指定款式和价格,统一为学生量体定制。但这种收费不透明、带有半强制性的校服购买方式已逐渐引起家长和学生的强烈不满。作为消费者,家长和学生应该有权参与选择所购买校服的款式和价位,也应该知道校服的来源和价格构成。而事实是,家长只能按照学校的要求交钱,这显然不合理。因而,许多家长质疑,学生购买校服的钱是否真正被用于校服的面料和制作上。
部分私立学校或合资学校已开始注重校服的品质
在北京一些私立或合资学校中,校服的品质有较大的改观,不仅色彩搭配比较和谐,款式也比较适合学生的年龄,并注意了青春期孩子的性别意识。据校方介绍,其校服是请人专门设计,部分学生也参与提供意见,因而学生们比较喜欢。这些私立或合资学校在校服上的运作经验值得参考借鉴。国外校服面面观
要真正作好中小学校服的工作,很有必要对国外校服的特点和运作模式进行调研与分析,其中有很多可资借鉴和参考的经验。
2.1 英国校服为社会营造了良好文化氛围
英国的校服从细部体现了英国人言行自制、缄默含蓄的精神,合体笔挺的板型、优良的品质、以及花样繁复的校徽、帽徽,无一不显示着英国人特有的风度和气质。
2.1.1.经典的校服款式
英国位于北纬50度至60度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种温和的气候使女生可以四季穿着裙装而不会觉得寒冷不适,因此,英国学生的校服一直有男裤、女裙的性别差异。
英国校服款式经典、简洁大方,平时上学期间,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穿着正统西式校服,男生为正统西装、正规皮鞋、需要佩戴领带;女生也是统一西式正统服装、正规女式皮鞋、必须佩戴领花。这种经典的校服款式,以及严谨细致的服饰搭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英国学生的气质和审美。
优雅内敛的英伦经典校服
优雅内敛的英伦经典校服
此外,很多学校还要求学生使用统一的书包和遮阳帽等,同时学生都配有运动校服,但只限在体育运动和体育课时穿着。
英国校服也非常注重能够体现身份地位的细节和标志,学生的帽饰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形式,成为身份、地位的标志和象征,从某种程度上讲,帽饰已成为一个学校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国传统的学生制服中,徽章和领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徽章分为大小两种,一种位于外套胸前的口袋上,另一种尺寸较小的用在帽子正中央。
2.1.2.校服销售形成良性循环
英国各中学校服通常是由学校统一定制,由于只有这项费用需要学生家庭自己担负,因此校服的价格较高,一般需几十英镑。尽管如此,多数家长仍愿意为孩子购买校服。原因是青少年易受同伴影响,喜欢互相模仿,又紧贴时装潮流,追捧新款服装。假如不规定穿校服上学,父母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为子女上学的服装操心。
鉴于此,英国校服销量能够保持良好态势。不少教育界人士赞成学生穿校服,其中一个原因是校服可以带来庞大的经济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一些拥有较深文化底蕴的服装品牌是由校服起步的,比如创建于1865年的N&L(New&Lingwooci)原为英国贵族学校伊顿公学(EtorlSchool)特供校服,现今它已全面进入保守的英国上层社会。除了仍为伊顿公学服务之外,该品牌也逐渐开始拓展美国市场。
2.2 日本校服款式新颖多样
日本的大多数中学都有统一的校服,日本的校服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校的标志,而且是时髦的象征。许多女学生毕业后仍然喜欢三五成群地穿着校服外出,可见她们对校服的喜爱程度。
与英国相似,日本冬季气温平均在5摄氏度左右,这种相对较为温暖的气候保证了日本女学生可四季皆着裙装而不觉得寒冷或不适。
2.2.1.人文决定了日本人对校服的重视程度
日本人在潜意识里非常注重统一制服所带来的社会认同感,他们在生活中非常重视制服类服装,也愿意用心把这类服装做好。这种文化背景使日本中学生喜爱这种大体统一,细节个性的学生制服。日本的学生校服,已经成为国民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约时尚的日本校服
2.2.2.时尚化的款式设计是日本校服的优势
日本各中学都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穿制服,体育课要换上便于运动的体操服,有的学校要求在体育馆里换上体育馆专用鞋。
日本校服成功之处在于款式设计:男生校服阳刚帅气,女生校服娴雅可爱,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日本中学生树立了健康的性别意识。同时,日本校服设计有着强烈的与时俱进意识,能够随着流行的变化,不断汲取时尚元素对校服改进,这种设计有效地提高了日本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水平,也符合学生积极向上的现代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木中学生校服在设计上逐渐汲取了流行元素,款式变得更为时尚。如女生冬季校服会配以统一的毛衣或者外套,下身无论冬夏,皆为膝上短裙。
2.2.3.校服销售方式多样,销售状况良好,各种校服配套产品为社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日本校服一般由校方委托专门厂家设计制作,因为校服一旦定型就多年不变,所以校方与厂家的合作关系也是较稳固的。一套校服通常在4万日元左右。
日本的校服专卖店
近年来,校服已经成为日本女孩们一种别出心裁的装束。许多日本女生在周末和放学后仍然选择穿校服,或者穿那些看上去与校服类似的衣服。有些女孩即使自己的学校没有统一着装规定也穿校服。
东京一家以出售各种年轻人的时尚生活用品而著称的商店迅速抓住了这个趋势,开始出售各种适合校服佩戴的丝带,效益非常好。
2.3 韩国校服在销售宣传方面非常用心
韩国人崇尚“勤勉、朴素、博爱”,脚踏实地、不浮躁、不逾矩、忠于职守。因此韩国人也非常注重制服类服装。
2.3.1 校服款式的西化
尽管韩国气候四季分明,但中学校服并未因寒冷而舍弃男女生的性别差异,韩国女生冬季校服下身依然着及膝裙,以保暖的毛质紧身长袜代替长裤,这样既注重了校服的保暖性,又保证了款式的美观和男女校服的差别。
韩国校服在款式上较为西化,夏季上身为短袖衬衫,部分校服配以领带或领结,下身女生为及膝裙,男生为长裤;春秋校服上身为长袖衬衫,部分配以领带或领结,外罩各色西装外套或毛衣,女生下身为及膝裙,长厚毛袜,男生为长裤。各校的校徽一般以机绣的方式绣于校服上衣左胸位置。有些学校的校服还有统一的配饰,如帽子、长袜等。
2.3.2 校服已形成特有品牌
韩国校服已作为成衣的一个品类在市场上参与商业竞争,并逐步形成特有品牌。校服制造商在销售中非常注意广告宣传,很多校服品牌不惜以重金邀请当红青春偶像作代言人,如SMAT品牌的校服就请当红偶像文根英为代言人。以这些当红偶像作为模特拍摄的精美校服宣传海报,往往可以非常有效地吸引中学生的注意,而中学生对偶像崇拜模仿心理,不仅使拥有偶像代言的校服品牌销量大增,也使学生真正喜欢自己的校服,并以身上的校服为荣。
目前韩国校服的生产销售已形成较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并且具有自己的品牌和风格,在这种商业化竞争背景下,韩国校服正逐渐进入质优、物美、价廉的良性循环。
韩国著名校服品牌IVY CLUB
韩国著名校服品牌SMART 国外校服可供借鉴之处
以上各国校服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共同点是在校服的设计和经营上较为成功。
3.1款式与气候的结合
校服在设计时都充分考虑了本国的气候因素,制作的校服穿着舒适自如。
3.2校服成为体现本国文化的窗口
各国校服的款式设计都与本国文化有机地结合,英国校服以经典优雅的款式使一代代英国学生传承了英国人严谨高雅的气质;日本在校服的设计中不断加入流行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对于时尚的正确认识韩国较为西化的校服款式,体现了韩国飞速发展的国际化步伐。
可以看出,校服在成为本国文化一部分的同时,还起到了维持甚至带动本国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在这些国家,校服已成为展示本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3.3校服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处于12~18岁这个年龄阶段的中学生已经有了明显的性别意识,各国在男女生校服的设计上都考虑到了这点。在款式上明显体现出了男女中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别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指导中学生度过青春期这段懵懂岁月,帮助他们建立起健康的性别意识。
3.4合理透明的校服销售体制
各国校服销售方式都已形成特有的体系。英国是学校统一定制,价格较高,但这种高价买来的高质量经典款校服,可以让学生和家长感到满意;而日本、韩国采取的是学校规定款式,学生在商店进行购买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商家之间的竞争,使校服的品质和价格得到了保证,因此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由此看出,各国校服无论在款式设计还是销售推广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方法,而且都已比较成熟。相对而言,国内的校服就显得较为逊色,不仅款式陈旧,年龄、性别不分,且没能体现出孩童或少年们青春、活泼、积极向上的特点,而且面辅料质量也存在不少问题,销售方式不够透明,这些问题亟待有关机构和部门认真考虑解决。
国际对比 篇7
一、对于法律的定义
在探讨国际法的法律性问题之前, 首先需要清晰的是“法律”的定义, 因为如果将国际法的法律与国内法的法律完全等同起来, 那么无论是从法律效力、内容还是强制力上, 国际法都不能算作是法律。在法学定义上, 法律是一个复杂、庞大的概念, 是社会产品的一种, 同时也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庞大系统, 拥有悠久历史的同时也是具有多个源头的功能性的社会系统。2从其特点来看, 法律是由国家权威的立法机构制定的, 具有一定强制力的, 保证社会规范运行的一整套制度。3
国内法是一个作为规范国家内运行, 是国内各项生活所有遵循的准则;而国际法则是针对国际社会中, 规定国家之间的交往活动行为。虽然在传统的法律定义上, 国际法被排除在法律的定义之外, 但是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证社会 (国内、国际) 秩序的稳定和良好运行。而国际法作为一种拥有和国内法相似目标的规则, 是一种特殊的法律体系, 但是始终包含在法律的定义之中, 具有强烈的法律性。
二、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历史学说与现实学说
从历史上看,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在学界主要有三种, 即:国内法优于国际法的一元论、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一元论以及国际法与国内法平行的二元论。从国内法优于国际法的一元论上来看, 国际法的法律效力是来自于国内法, 但并不否认国际法的法律性质。这一理论曾经在19世纪由德国的公法学家所提倡, 但是现在已经遭到了抛弃;而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一元论则强调, 国内法的效力依赖于国际法, 国际法是“金字塔”中的最高层, 这种国际法优先说的一元论由于存在对于国家主权限制、凌驾于国内法之上的嫌疑, 遭到了许多法学家的反对。4而二元论则认为, 国际法和国内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 两者是相互分离的。二者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这种将国际法与国内法相互对立起来的观点忽视了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的关系。
经过了学者们的总结, 现在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法律体系, 二者即不是单一的谁优先于谁的问题, 也不是相互分离的法律体系。首先, 二者是不同的法律体系, 国际法规定国际社会中国家行为体之前的行为, 而国内法主要规定的是国内各行为体的行为。同时二者在产生的过程、效力范围、强制手段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再次, 二者是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的。在现当代的国际关系中, 二者的利益相互交织的情况常常出现, 因此国际法与国内法在规定的内容上常常会有重叠的部分。再次, 国际法与国内法相互补充。由于国际法的特殊性, 在规定一些问题上由于要取得大多数国家的同意, 规定的会相对比较模糊, 在具体的实施和司法过程中会碰到一系列问题。国内法的立法过程相对于国际法来说主要是由国家权力机关授权其他机关制定并表决通过, 因此国内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国际法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补充;反之, 在一些新兴发展国家的国内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 国际法作为相对成熟的法律体系能够对于国内法进行补充。5最后, 国际法与国内法相互制约。当国内法当中的某些条款损害国民的利益时, 国际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公民的利益, 从而督促国内政府对于国内法进行修改。而国内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制约国际法。
三、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不同方面对比分析国际法法律性
(一) 从法律的产生过程来看:
在奥古斯丁的学说中, 他认为国际法是一种国际道德说, 因为国际法是一种从道德上约束各行为体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的“实定的国际道德”。6而这种思想也延续到现在学界关于国际法法律性的争论中。对于国内法来说, 其是由代表人民利益的立法机关所制定的, 无论从制定到最后的批准都经过一个十分正式、谨慎的过程。而对于国际法, 从传统上来说:国际法主要为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司法判例及各国最高之公法家学说。由此可见, 国际法是在长期的国际关系实践过程中总结而出的或者是约定俗成而形成的, 是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 并成为日后国际社会运行的一个规范标准。
由此可见, 国际法与国内法在法律的产生过程上来看有相似之处。首先, 从国际法产生之初的功能性上来说, 国际法已经具有了和国内法相似的功能, 即设立一套规则来规范行为体之间的行为以减少行为体之间不必要的争端, 提高国际社会的运行效率和规范性;其次, 二者都是各种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相互斗争、合作最终达成的结果。国际关系长期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各国相互斗争、相互妥协、合作最后达成的共识, 从而形成现在大家所遵守的例如国际法基本原则等内容, 而这正与国内法制定法过程中国内各种利益集团、阶级利益相互斗争的情况相似。再次, 从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联系上来看, 随着20世纪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依存度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国际社会利益虽然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但是已经越来越多的与国内利益相联系。国际和国内两方面都必须要考虑到另一方的利益, 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利益共同体化越来越明显。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 国际法与国内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相互的补充和支持。因此从法律产生过程来看, 国际法是具有与国内法相似的特征。
(二) 从法律的强制性来看:
另外一个重要的分歧就是在国际法是否具有足够的强制性。从马基雅维利的国家利益学说对于君主权力等于法律的说法, 到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学说、黑格尔的对外国家学说, 都将推崇国家利益的至高无上性, 认为国际法因其没有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更加强大的权力机构使得国家根本不会估计到国际法对于其的约束性。当然, 上述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当今国际社会的发展需要, 无论是持有哪种观点都不能否认国际法所具有的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性, 只是这一强制性强弱程度的问题。
与国内法所具有的以国家暴力机关以及严厉的刑事责任作为保障, 国内法一般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实施, 人们因为惧怕法律的制裁而遵守法律。而对于国际法, 并没有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惩罚系统。在现有的国际法惩罚体系中, 有国际制裁 (包括对于国家的经济制裁、军事制裁等, 或者对于国家的个人代表的刑事上的惩罚) 等硬性的惩罚措施的同时, 也存在着很多软性的或者是隐形的惩罚措施。
1、与国内法不同, 国际法不存在与国内法相似的国家暴力机关来惩治犯罪分子。
由于违反法律主体的特殊性, 国际法一般更多制裁、经济赔偿等方式来惩罚, 同时也有对于刑事责任的追究。国际制裁, 从定义上来说, 国际制裁是对违反国际法的行为体进行的强制行为, 一般分为外交制裁、军事制裁以及经济制裁。由于国家作为行为主体的特殊性以及当代国家间高度的交流和依赖性, 制裁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际形象都会有比较大的影响;经济赔偿在国际法院看来, 可以是对于受害方的惩罚性的赔偿, 也可以是为了恢复破坏前原状的赔偿;而刑事责任的追究更多的针对的是国家的代表人的类似于国内法惩罚方式的惩罚。而从上述惩罚措施的实施效果来看, 违反国际法的现象在现实国际政治中出现的较少, 大多数国家都能够在国际法的范围内行事。究其原因, 一个在与国际法本身影响惩罚措施在全球化逐渐深入的时代里, 对于国家利益的破坏会越发加重。另一方面, 由于国际法是国际社会共同遵循的法律, 大多数国家都通过国内程序对其签署的国际法进行批准, 因此来自国内的约束的力量也回使得国家在大多数情况下遵循国际法的规则。
2、国家自身对于违反国际法在利益上的考虑。
虽然国际社会呈现无政府状态, 但是各国并不能为所欲为。“国际社会并非处在零和博弈与无休止的冲突之中, 并非是各国只能在没有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的无政府状态下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在很多情况下, 国家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够实现利益的相对最大化。在这种考虑下, 建立相对稳定的制度规则, 以期所有的国家能够在一定层面上遵守, 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 是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利益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以国家为理性行为体为假设前提, 各国在企图违反国际法之前, 会考虑违反法律所受到的损失, 即对于其违反法律之后的机会成本和调整成本的考虑。由于国家不可能总是成为零和博弈中获得利益的一方, 并且在现有的国际机制下, 倘若国家不顾一切的违反国际法, 虽然在短期上可以获得一定的利益, 但从长远来看会失去国家的信誉和降低再次融入合作体系的可能性。
另外, 从国际社会对于国家可能给予的直接惩罚来看, 国家在实施违反国际法行为的同时也回考虑到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可能对其实施的惩罚措施, 这些惩罚措施只是一部分的在国际法中以明文的方式显现出来, 但是大部分是国家间实力的博弈。国际法是国际社会运行规则的显性体现, 但是在国际法背后所蕴藏着的隐性规则机制是不能完全反应在法律条文中的, 而是在各国长期外交实践中形成的规则。例如在现实主义者的眼里, 国家对于权力和国家利益的追求必然重要, 但是权力的平衡同样重要, 一味的追求国家权力的扩张只能形成帝国主义倾向或者是造成国家走向毁灭的另一个极端。考虑到这一点, 当国家在企图作出违反国际法的行为时, 隐性的规则机制, 如国际社会可能给予的制裁, 可能给其他国家造成的“错觉”, 或者说可能释放出的不良信号都会让国家犹豫实施违反国际法行为的必要性。因此, 笔者认为, 现实主义者并不是对于国际法机制真正的“蔑视”, 而是认为这些隐性规则才是真正约束国家行为的一种方式, 而国际法只是明文反映出的国际关系而已。
三、总结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国际法是具有法律性质的, 国际法与国内法在有区别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共性。从二者的立法过程来看, 二者的立法机关不同, 法律产生的过程不同, 法律的渊源也不同, 但都是各方利益相互博弈、相互妥协, 最终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所产生的结果;从二者的法律强制力来看, 表明上, 国际法的强制力弱于国内法,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际法中的硬性惩罚机制和国际政治中的隐性惩罚机制对于国家具有相对较大的约束作用, 从而使得大多数国家能够在国际法的框架内行事。因此, 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比较视野上来看, 国际法的法律性质是确定的。
参考文献
[1]古祖雪, 《国际法的法律性质再认识—哈特国际法学思想述评》, 《法学评论》1998年第1期
[2]徐祥民, 步娜, 《简析法律事物的复杂性——从对法律的定义谈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01期
[3]陈蔚然, 《浅析国际法的法律性质》, 《经营管理者》2011年02期
[4]高智华著, 《国际法问题新论》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6年, 第5页
[5]高智华著, 《国际法问题新论》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6年, 第6、7、8页
国际对比 篇8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 信贷
一、引言
我国中小企业成长迅速,是当今国民经济中最富活力的部分,它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它的发展却一直被融资难所困扰。据国家信息中心和国务院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等机构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短期贷款缺口很大,长期贷款更无着落。81%的企业认为一年内的流动资金不能或部分不能满足需要,60.5%的企业没有1~3 年的中长期贷款,即使能获得,仅16%能满足需要,52.7%部分满足需要,31.3%不能满足需要。这些数字表明,尽管近年来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采取了许多扶持政策,但至今效果不明显。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增加就业机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给我们的启示
(一)美国模式
美国可以说是现在世界上排名第一的经济大国,但是,其经济的发展与壮大也离不开国内中小型企业的巨大贡献。美国对本国中小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主要是依靠对金融机构的引导或是政府的直接性资助。
美国政府对国内中小型企业的政策性贷款数量很少,政府主要通过中小企业管理局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向中小企业投资。其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1)中小企业业主自身的储蓄,占中小企业投资的45%左右;(2)中小企业主从亲朋中借款,占中小企业投资总数的13%左右;(3)从商业银行贷款;(4)金融投资公司,由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主导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是中小企业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它与商业银行贷款一起约占29%;(5)政府资助,主要由中小企业管理局向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贷款,约占1%;(6)证券融资,这部分资金只占4%左右。
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资信比大企业低,商业银行一般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应运而生。它通过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使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政府资助主要包括三种类型:(1)由中小企业管理局向那些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企业发放直接贷款,但数量很有限。其具体操作是首先为这些中小企业进行担保,以便从金融机构得到贷款。但是,如果两家以上竟争机构均拒绝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则由中小企业管理局向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中小企业管理局向受自然灾害的中小企业提供的自然灾害贷款,其目的在于使那些经营状况良好的受灾企业得以重建。(3)中小企业的创新研究资助。中小企业是美国一支重要的技术创新力量,在美国一半以上的创新是在小企业中实现的,小企业的人均发明创造是大企业的两倍。
(二)日本模式
日本历来都有"中小企业之国"的称号,其国内的中小企业数量巨大,而且各中小型企业的实力都很强,为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而且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所以,日本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十分关注,为保障中小型企业的迅速发展,政府直接向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例如,组建了中小型企业的金融公库,努力解决中小型企业在信贷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切不利因素,尽可能促使中小型企业可以顺利地获得其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金融支持。此外,日本政府还特别加强了对民间资本的相关引导,建立了一些民间的互助组织,主要也是服务于中小型企业的不断发展的。
(三)借鉴与启示
通过对发达国家关于中小型企业融资的相关策略,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首先,政府要积极创建一些中小型企业的担保机构,并制定一些有利于中小型企业进行融资的政策,例如,美国成立的中小企业局,主要就是就负责根据政府出台的某些有利于中小型企业融资的来给予其恰当的支持的;其次,国家要建立起一些专门针对中小型企业融资的机构,例如,德国在战后就成立了复兴贷款的银行,主要针对的服务对象就是中小企业。再次,政府要积极鼓励银行以外的其他资本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例如,美国建立起了中小企业融资的股票市场,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引导民间的资本为中小型企业融资提供支持。
三、解决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的策略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不能忽视的困难,如果不得到妥善解决将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必须在严谨认真和全局的眼光下处理中小企业融资的现象,个人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不到位, 融资渠道狭窄, 一直以来是困扰中小企业的问题, 也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部门一直致力于探讨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各商业银行都要成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职能部门,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机构体系,配备必要的人员,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功能。2、增加信贷投入,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合理资金需要。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要做好资金调度,提高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能力。对投向合理而资金暂时有困难的商业银行,人民银行可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予以支持。3、调整信贷投向,突出支持重点。在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时,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应重点支持那些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能增加就业和能还本付息的中小企业;扶持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和市场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二)不断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和通过银行贷款间接融资都存在着障碍。7O%以上的企业将资金短缺列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中小企业仅依靠自有资本的原始积累无法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必须拓展融资渠道,依靠直接、间接融资等方式来解决资金供给小于需求的问题。1、拓宽直接融资的对象,增加企业融入资金。中小企业可以引入风险投资增加企业的资金;2、加大担保力度,扩大间接融资的渠道。3、采取融资租赁方式增加企业融资,这种方式适用于购买固定资产或设备更新改造等长期融资的中小企业。
(三)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在融资担保体系建立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担保业务不同于保险业务,保险业务可以通过统计学的方法,精确计算出风险损失的概率,从而确定保费以弥补风险损失及经营成本,并进而获得利润。担保企业则不同,由于担保项目的金额各异、期限各异、反担保措施的落实程度难以确定,造成担保项目的离散性很大,无法精确计算出担保费率,因此,担保业务的风险很大。90年代以前,国外也有一些金融机构开展商业性贷款担保,但1992年瑞典一家世界著名的信用担保公司因贷款担保而导致破产震惊了世界,此后各国基本上停止了商业性的贷款担保。
参考文献:
[1] 刘晓霖.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 财会通讯, 2010,(02).
[2]原露露.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J]. 东方企业文化, 2011,(20) .
[3]李勋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改善的策略建议[J]. 现代经济信息, 201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