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验座右铭

2024-08-23

社会体验座右铭(精选8篇)

社会体验座右铭 篇1

一、青春的视角与“问题”分析

青少年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青春期的个体与社会因素之影响, 本文将从个体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三方面分别转换为青春的视角去审视青少年之困扰。

(一) 生理上的困扰

从青春的视角来看, 青春是懵懂的、缺乏知识的阶段。当身体发生变化的时候, 个体会产生一种忧虑。如, 女性在青春期胸部发育时, 过快过早的发育会使其差别与同龄群体, 那么, 她会刻意地去穿紧身衣来抑制身体的变化。这是不正确的, 显然是一种知识的缺乏。如果, 在此时有相应知识的支持, 这种恐慌将会自然而然地消除。

那么, 可见青少年出现关于生理变化的恐慌一类的情绪, 是由于对知识的缺乏造成的。

(二) 心理上的困扰

生理的变化, 伴随着两性心理的形成, 两性自身会对自身性别有一定的认同, 同时会对异性产生兴趣, 或者说是好感, 或者说是好奇。那么, 在本不区分性别的同龄群体中, 产生了性别的区分, 对于青少年阶段的人来说, 如何处理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将成为其能否顺利通过青少年阶段的重要考验。

针对中国的青少年来说, 无论现代再怎样进步, 传统的原则与道德是难以逾越的 (就目前而言) 。那么, 对异性的期待或者排斥将会进一步激化, 那么, 面对这样群体分化, 我们这些社会工作者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其在处理两性关系上的正确指导。

由于两性关系的原因造成的朋辈群体间关系的失调仅仅是青少年所面对的困扰中的冰山一角。那么, 对于心理层面上的困扰, 则需要社会工作者帮助其进行心理调试。

(三) 社会环境中的因素

人无法脱离环境而生存, 环境作为一个体系而存在, 人与环境间需要相互适应, 相互调试。一旦人与环境间的关系失调, 势必会造成困扰。

进一步讲, 环境的变更过程中, 如果没有进行恰当的调试, 势必会造成两者间的失调。对于青少年而言, 这个阶段环境变更的频率会相对于人生其他阶段要高。并且青少年的情绪易波动, 自我调试功能差。如升学, 在中国升学是一种优中选优的过程, 中学走向高中, 原来环境中的“红人”未必会一直“红”下去, 那么面对这样的环境变化, 青少年能否顺利地适应?大部分青少年由于其年龄的特征是难以迅速适应的。就在这一个时期内, 其困扰将由此而生。

适应能力的训练与自我调试功能的培养将成为对于解除该方面困扰的最优途径。

二、青少年犯罪

就青少年犯罪而言, 由于其心理发育与道德构建的层面讲, 其犯罪是一种道德的行为, 其道德的构建尚不成熟, 那么, 他的行为是符合其主观道德的, 然而被界定为犯罪, 则是因为其违背了社会整体中普世的道德标准。那么, 我认为“犯罪”以“越轨”来表达更为贴切。

首先, 我们不能真的将他们作为“越轨者”来看待, 要将他们正常化, 切勿将其标签化, 给予其“越轨者”“病者”的标签。一旦这样, 我们的工作便会适得其反, 更加会助长其“越轨”的行为。其次, 我们要帮助其消除或减少周围客观世界给其标签的影响, 因为环境与人本身是相互影响的, 那么, 即使社会工作者再去理解, 再去以一种“优势视角”去看待案主也是无济于事, 那么消除周围标签将是对案主的“矫治”极其有利的。再次, 给予机会, 给予其重回轨道的机会, 往往越轨者难以回到常态的轨道就是缺少机会。只有有了回归正轨的机会, 案主才能够真正地获得“矫治”。最后, 通过以上过程, 培养其正确的道德观, 从而促进其不再偏离普世的价值、常态的轨道。

三、价值与理念的体验

我们需要本着一种同理心的理念贯穿始终, 作为成年人的社会工作者来说, 切勿按照自己本身的价值去测量青少年, 因为我们与他们的价值观程度不一样。

包容的价值观, 给其价值观成长以鼓励, 进而引导其走向普世的轨道。

切勿以自身经验给予其强加性质的建议, 要保证其一定程度上的自由, 从而使之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改变。

摘要:青少年是个体从家庭与社区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成长必定伴随着困扰, 生理上的困扰、心理上的困扰以及社会环境造成的困扰, 这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青少年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同样的, 帮助其解决此问题势必成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 本文主要以社会工作者的价值为主线对青少年“问题”及其矫治进行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观

参考文献

[1]Dennis Saleebey (美) .优势视角——社会工作时间的新模式.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Dennis Saleebey (美) .优势视角——社会工作时间的新模式.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 (第二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05, P249.[2]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 (第二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05, P249.

[3]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探索.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5, 第一版.[3]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探索.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5, 第一版.

社会体验座右铭 篇2

如今互联网领域对用户体验的理解层面不一,但大多数用户体验理论是以个体体验为研究对象的,忽视了体验社会化的特质。本文总结了对用户体验的三个层面的理解,指出了交互设计领域并没有解决“在形成行为、情感、意义中文化的角色是什么”这一问题。本文详细阐述了用户体验的——协同体验(co-experience)。这个观点于符号互动论的基础上建立,并创造了一个更具包含性的交互框架来思考用户体验。“讲故事”成为协同体验设计得一个重要方法。

关键词:

用户体验 协同体验 交互设计 场景故事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58-02

一 用户体验的三个层面理解

当前交互设计领域对诠释和运用用户体验主要有三种层面的理解:测量层、同理心层、实用主义层。情感体验在这三种理解中都非常重要,然而他们起源于不同的标准,对待情感也是不同的。这三种理解为研究用户体验提出了不同的方法与维度。测量层面在开发和评估中更实用,可以用专业方法去度量,但应用到产品设计模糊前期的时候很难(Cagan和Vogel,2002)。实用主义层面把用户体验研究集中到体验和交互本质研究上。

1 测量层面(the measuring approach)

用户体验的测量层面注重情感的反馈,主要运用到产品的可用性测试和用户反馈中。对用户体验可悲测量的理解是建立在可以通过用户使用产品时的情绪反应来搜集数据、分析研究这一点上的。

2 同理心层面(the empathic approach)

同理心层面同样肯定体验在本质上是情绪化的,但由产品引发的用户体验应该与个体的需求、梦想、动机有关( Dandavate et aI.1996,Black1998)。用户体验的同理心层面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概念,体现在用户需求、动机分析

3 实用主义层面(the pragmatic approach)

用户体验的实用主义层面更多是由实用主义哲学( Deway 1934)中发展而来,把用户行为与体验的意义层面联系起来。Forlizzi和Ford曾经定义了在用户与产品发生交互时的体验的影响因素:用户、产品、使用情境和社会文化因素。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产品是通过它的形态语言、功能特征、艺术品质、可用性来影响用户的体验的。然而用户体验是用户与产品接触后产生的一种情感涟漪效应,用户自身也会影响用户体验,通过他先前的经历来对他看到、听到和接触到的事物进行一种复杂的情感处理。所以和产品交互产生的情感、情绪、价值和带来的认知就形成了最后的体验。这就意味着,满足用户现在的需求来提升满意度已经不够,产品也需要来温和和超越用户的预期,而这些预期是由过去经验中形成的。

二 交互设计领域的用户社会文化角度

当信息交流技术和消费产品更多将用户作为一个社会角色看待,更多途径参与到建立关于用户社会互动的设计知识中。例如CSCW(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和S0cial Computing(社會计算)等研究领域批判现有交互设计框架大多以利己主义的方式运用,将个体观作为中心的设计思想。这种理念已经变化了,将交互设计的焦点从原先研究单一用户和系统的关系,转变到研究多用户之间的关系。至于在交流策略和归因方式中的文化变异,在文化人类学、认知心理学和传媒科学领域最近的研究中给出了强有力的证明,这种变化让我们推断人类围绕科技塑造社会行为的方式和制造过程的意义能取决于用户的文化背景。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的研究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Diamant通过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对比实验向我们呈现了不同文化对于成员绩效表现的不同互动效果。这些研究,当然是关注于用户的技术评价和团队表现,并没有解决“在形成行为、情感、意义中文化的角色是什么”这一问题。而行为、情感、意义是在当今交互设计领域研究中让人瞩目的关键因素。解决这后面的问题将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新维度,把用户的社会文化的角度带到设计交互系统中来。

三 协同体验——用户体验的社会化新视角

然而,在研究了现对用户体验各种不同的理解,发现体验中一个没有被大家关注的方面:大多数观点之关注了个体体验,却忽略了群体中共同产生的体验这一现象。这种以个体体验为研究对象的用户体验理论是不完整的,它忽视了体验社会化的特质。体验是发生在相同的社会化情境下的,所以有必要考虑这个情境和其对体验的影响。体验不光是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对动作的研究,还必须考虑协同体验中群体间的“互动性”。有时一起做比一个人做时有趣得多(集体采购家居、看房、装修)。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个体在公共场所(如电影院、购物中心、SNS社交网络平台等)中的行为和体验都会收到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

于是,本文详细阐述了一个新的用户体验视角——协同体验(co-experience)。协同体验就是共同体验(experiencing together),即用来描述产品使用体验过程中,当个体体验的意义成为社会互动的一部分时,是如何融合并改变的。协同体验的中心思想其实就是解释人们如何参与到社会化情境中,如何诠释环境,如何塑造针对这环境的行为的。四协同体验——用户体验实用主义角度的延伸

协同体验运用用户体验的实用主义模型,在符号互动论( symbolicinteractionism)中三个经典原则基础上建立了意义的三个层面:事物本身的意义、个体间互动的意义、意义在被人传递处理解释的过程中的变化。这三个符号互动论经典原则又是从John Dewey, William James,George Herbert Mead的实用主义哲学理论发展而来,把社会互动补充到实用主义模型中,主张人们是通过解释性的过程,考虑非象征性手势、诠释他人行为来定义情境。协同体验交互模型利用这对意义理解的三种层面来解释体验如何在Forlizzi和Ford的模型中迁徙变化的,这种迁移变化会以三种方式发生:

nlc202309040908

1 捡起体验。潜意识层面的体验通常通过一个社会化过程,迁移成某个特定的体验符号。人们不断地从日常各种事件中捡起某个体验,并和他人交流。比如,一个人可能在评估这件事是否足够有意义告诉他人,才会选择描述它。

2 互换体验。通常来说,当某个体验被捡起后,接受者会对次承认或回应。比如,人们会分享互换相似的经历,诉说自己的故事,或简单地给予共鸣。这么做之后,这个体验和分享它的人对于分享者自己是有意义的,比如当其他人表示赞赏或支持。体验可以在社会化情境下被维护、支持和不断诠释。相关体验的记忆可能也会以这种方式被唤醒。

3 排斥和忽视体验。最终,引起大家注意的体验也可能被排斥。对一个人很重要的东西可能对另一个人来说过于熟悉、无趣,甚至冒犯别人。他们会以各种方式来暗示,委婉地拒绝,比如通过幽默或取笑,或者转移话题,或者直接反应以及不作为。五讲故事——协同体验的设计方法

人们通常在过往经历中寻找故事的共性与不同,来比较和分类这些体验。最终,一些故事将变成他们认知的主要符号。故事是重组记忆机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Neisser 1981,Orr 1996)。故事形成体验,量变到质变形成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形成人们下意识的行为,并影响之后的体验。

所以体验设计是对生活中故事的再叙述,这也是我们设计的源头。在设计过程中,某个体验形成过程不能简单地做抽象和升华,我们要找到用户的故事。在美菱项目过程中,我们接收到的是设计一款智能冰箱的要求。毫无疑问,这个抽象的词语营造了一个很美好的愿景给用户,于是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去定义这个“智能”?智能代表科技、炫酷、便捷,没错,但抛开用户去思考这个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我们采集用户平时使用冰箱的故事,甚至更宽泛的生活琐事,包括与冰箱、与家人、与环境的互动中的故事。可什么样的故事是值得被设计成体验的?

我们将讲故事(Storytelling)作为社会互动的另一种形式。人们创造、阐述、评价体验的过程是和他人一起完成的,产品是作为一个媒介参与到人与人的互动中。下意识体验变成一个更强的记忆点,变成更有意义的体验事件是通过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以人与人互动发生的故事在设计过程中是值得被深入挖掘研究的。在只能冰箱项目里,最后界面中“留言”的设计还原了家人之间交流的真实场景,对于家人来说,相互留纸条是一种情怀,这个故事是宝贵的。这个故事里,我们把冰箱作为人与人交流的媒介,让体验变得有意义,也赋予了智能新的定义。“讲故事”是协同体验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如何讲故事、讲什么样的故事是值得每个设计师思考的问题。

六 结语

协同体验完善和拓宽现在在设计领域中用户体验的方法和思路,提供了一个新的用户体验的社会化视角,创造了一个更具包含性的交互框架来思考用户体验。协同体验这一视角拓宽了用户体验在交互设计领域的实用主义模型,“讲故事”成为协同体验设计得一个重要方法。协同体验关注与人们在进行对话、分享故事、一起做事时如何去区分体验形成不同意义的。理解了这些重要性后,协同体验可以成为产品与服务领域新的设计机会。

社会体验座右铭 篇3

摘要: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也磨练了青年大学生的意志,也培养了大学生理论运用与实际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的精神,实现了社会实践过程中“服务社会、锻炼成才”的目标,真正做到“双赢”。

关键词:社会实践

大学生

正文:

一、调查对象及相关情况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和另外两个同学专门调查了留守儿童这个部分,所以定好这个方向之后,我们来到了我们镇的几个留守儿童家中,来到这里我们首先是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希望我们的帮助能让他们感到开心,能给他们生活与奋斗的力量,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

这次的调查活动让我了解到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为主,也有父母亲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留守家中。这些留手儿童平日相互来访较少,直接造成留守儿童的封闭心理。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有一小部分跟近亲住在一起,还有极个别的留守儿童由其他人担当监护人。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能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父母关爱不够。我们了解到他们的父母亲常年累月在外打工,甚至一年才回一次家,不能很好地和留守儿童维系亲情,沟通思想,鼓舞上进。有的留守儿童还会因为长期与老人住在一起,产生“隔代亲”现象,导致父母和孩子感情不深,彼此之间产生隔膜。

2、教育问题日趋明显。一是监护人教育难有实效。留守儿童多是隔代监护,祖辈与孙辈之间年龄相差在40岁以上,思想观念不一样,文化背景不一样,加祖辈多数受教育的不多,甚至有文盲的,因此是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难以引导孙辈进行正常的学习。二是学校教育无法到位。留守儿童上学的地方离家里都比较远,上下学要在路上占相当多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多,老师很少对学生进行家访。

3、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

4、监护人精力能力不够。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往往是女性或者是祖父、祖母等年纪较大的人,这部分人或者由于忙于其它的事或者由于要同时监护几个小孩或者是年龄较大而精力不够,投在留守儿童的时间和精力不多。其次,不少监护人的文化素质比较低。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零距离接触,和留守儿童进行了心连心的交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努力学习,帮助他们走出生活的“阴影”。力争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用真爱抚慰留守儿童脆弱的心,用真情为他们指明前进的道路。但是对于广大的留守儿童来说,知心哥哥、知心姐姐的关爱仅是一种弥补,是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一种弥补而已。我们也觉得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强有力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非常必要。建立起一个以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为中心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特别是加强农村的社区建设,是有效填补留守儿童内心对爱、对亲情缺失的一种方式。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

的蓝天。政府要有所作为,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在社会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结对帮扶,也可以建立家长代管制度,教师要真心实意地走进学生心灵,从心灵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驱除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家长要转变观念,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多渠道寻找就业门路。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这次社会实践让我收获颇多。

1、锻炼品质,历练人生,大力弘扬奉献精神。短短的七天里,我们和孩子们进行了零距离的内心交流。我们更多的是体验到了做为一名志愿者的感动和快乐,难忘的经历是人生一笔财富。

2、此次活动,我们学会了如何待人处事,学会了用真诚和微笑去帮助和感谢他人。我们收获了信任,收获了果实,也收获了快乐!

3、收获成果,再接再厉,将爱进行到底我们坚信,爱心事业不会因为实践活动的结束而结束,我们会继续努力,将爱继续传承下去!

社会实践活动也给了我启示。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也磨练了青年大学生的意志,也培养了大学生理论运用与实际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的精神,实现了社会实践过程中“服务社会、锻炼成才”的目标,真正做到“双赢”。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说“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让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家长们不再为学费发愁。

“分配是民生之源”,就是说“分配”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就是“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缩小贫富差距,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社保是民生之依”,就是说“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就是要把老百姓都装进“保险箱”,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稳定是民生之盾”,就是说“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稳定压倒一切。”“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就是要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二、得出的具体认识、观点

1、联系实际,我们应当积极树立正确的观念,坚持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并脚踏实地地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行为观念,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完成本分工作,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严格要求自己,争先创优。

2、作为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我们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秉承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自身实际,不但追求进步。

三、得到的结论

1、通过我们走访普通家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家庭对十八大精神很了解,而且对中国共产党更加相信,依赖,坚信中国共产党会带领我们老百姓走向小康社会,走向幸福的人生。

2、通过我跟同学的宣传指导,对于我们宣传的人们对十八大精神已经十分了解,而且他们十分维护中共的十八精神,认为它是利于我们老百姓的十分重要的内容,它必定会指导大家不断朝向发展的方向前进,早日完成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3、依然还有老百姓不清楚十八大精神,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多了解有关十八大精神的内容,了解国家的一些利民政策,同时也对政府实行相关政策打通道路,不会遇到多大的困难。

四、得到的体会与感想

我在和同学在过年前组织去了留守儿童人家里送温暖的活动当中了解体会到我们中国当前还不是发达的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认清事实,脚踏实地,认真干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

我们当代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大学生党员又是共产党员群体中的高素质、高文化、最年轻、最活跃的部分,我们的职业定位就是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的职业责任就是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将来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

作为大学生,我们须明确,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而大学生党员,怎样才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呢?我认为除了思想表现好不好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专业学习成绩突不突出,生活是短暂和美丽的。我们不应虚度如此黄金岁月,不能让大学过得碌碌无为而遗憾一生。我们要明确自己读大学的目标,明确对自己的定位,明确要培养哪方面的能力,明确要怎样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明确学习的计划步骤,明确自己对比的人群等等,逐项明确以后,并付诸行动中,才能使自己经过四年后有所得,有所长。

我将在学习和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政治素养和责任意识。为此,我要做到:

一、刻苦学习,用党的指导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身能力水平;

二、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努力完成学生工作,更好地为同学、为老师服务;

三、将十八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化为自身努力的前进动力,不懈努力;

四、关注国家大事,增强政治素养。立足现实,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习惯,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大学生活虽然很自由,很精彩,但我们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从个人角度来说,我们肩负着父母的期望,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我们肩负着把祖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的重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大学生每做一件事都得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时刻坚持努力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知识技术在不断更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最有效的方法,才能在更好的为国家做出杰出的贡献。同时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社会体验 感悟人生 篇4

上午的干部座谈会,问了很多问题,涉及到了很多方面,民生,经济,环保,互联网+农业等等,领导们回答的都很详细,我们也了解的很全面。若不是前几天的充分准备,今天也不会进行的如此顺利,对自己问的问题也不会有这样的自信。但是虽然有比较充分的准备,问问题的时候还是畏畏缩缩,不是很主动。通过这一次的座谈会,学到了很多,不光是对现在新农村的了解,也学到了很多生活方面的综合能力,做事的积极性,观察的细致程度,办事的效率以及力度。真的不由冒出一个念头,三下乡给人的锻炼真不只是一点两点。

下午的调研对于我来说也是一项新鲜的活动。小组组长捧着一沓调查问卷就带着我们开始了对五石村村民的寻访。一直都走在别人帮助里通关的我,这一次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并不是所有的村民都像小说里那么和善,他们也有着各种各样自己生活上的问题,对我们的贸然闯入表示拒绝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也有不少村民十分的热情配合,这让我们的调研非常顺利。开始就明白,这只是道德方面一个人是否讲情理。就像我的座位为什么要让给你,得到了别人的热心就要学会感谢。仿佛自己又成熟了一点。

然后最后一项活动是爬山。路途上的我心里其实是抱怨着的,忙活了一天,感觉身心俱疲,脑子已经任性的不停闹意见,但是还是跟着大家的节奏坚持了下来。走上山顶才发现真的别有一番风味。云淡风轻,看着这番景象心情也是云淡风清。才发现坚持下来是多么不容易,坚持下来了又是多么的了不起。站在山顶上就在回想自己这一年来大学生活中所做的一切,有没有顺从当时的意愿坚持下来,而接下来的三年又要怎么坚持,坚持些什么。

关于暑假社会工作体验 篇5

法学1016班 2010953083 熊燕文

摘要:通过在厦门一个月的暑期工的生活的体验,让自己体验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工作经历,明白一份工作对于自己身上的责任与意义。同时也让自己深刻认识到对于生活经验的缺乏,明白自己适应独立生活能力的薄弱,这让自己更加明确了以后学习的方向,在努力学好自己的文化知识之外,还必须在生活这个大课堂努力学习,学得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通过一个月的工作体验,也让自己更加懂得,适应社会的重要性。

关键词: 暑期工 学习适应 体验

2011的这个暑假,为了增进自己生活得体验,我选择了留在厦门当暑期工,以此来增进自己的生活体验,第一次自己独立于父母之外出来工作,内心想法颇多,其中的种种经历,也让自己更加明白了什么叫生活,作为整个暑假工作后勤,厦门凡斯企业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校园人才网)给自己帮组颇多。

在这一个多月工作中,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工作的含义,看着几个和自己一起工作的朋友天天嚷着说要回家,我没发表什么意见,其实自己心里对是否要回家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路途遥远的原因,或者也可能是因为自己五一有回去过一次。很早的时候就和家里说,这个暑假自己很可能留在厦门,想自己去体验下生活,是因为自己刚出来好奇吧,想过下独立的生活,因此对自己社会实践的第一课一直跃跃欲试,虽然这一个多月蛮辛苦的,不过自己现在发现,还是蛮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的。

其实自己工作的这一个多月,我觉得每天都是值得纪念和回味的,因为它第一次让自己的暑假过的这么充实又意义,每一天的工作,都让自己觉得是与众不同。很早的时候,自己就开始为自己的社会实践做准备,因此当自己期末考完的第二天,就兴冲冲的跑去自己之前联系好的酒店报到,但是去了才发现,原来工作的地方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提供给我们的条件也没之前也跟之前有所变动,原本答应我们给我们提供住的地方,可是等我们亲自去问的时候,却说没有,打电话联系中介,那个人也消失了,这就是一直告诉我们要当心外面的黑中介吧,没想到竟然自己经历了,事后想想也就放开了,只是因为这件事,自己一个泉州跑来的同学又回去了,再这份工作泡汤后,自己赶紧联系了之前在校园人才网的朋友,希望在那能找到自己的一份工作,好安然的度过这个暑假,不然真的又得灰溜溜的回家了,还好这次比较顺利,虽然自己没有找到长期的工作,不过他先给我提供了一份为期十天的推销电器,因为之前自己有过推销的经历,所以对这份工作也还蛮自信的,其实与其说是推销,还不如说是站柜台,因为每次只要等顾客上门我们才有必要上去引导,说的话没有那么多,还以为因为自己学法律的口才会得到锻炼呢,不过还好吧,和形形色色的顾客的打交道,也更能读懂人家心里的想法,懂得哪些话应该从自己的口中说出,有时候和顾客想到一起,聊起来的话题还蛮多的,可能是因为自己偶尔从口中会说出一些专业的词语,导致很多顾客认为自己是专业的推销人员,不过自己脸上的那份稚气还是很难摆脱,说出自己只是大学生来社会实践人家也没有太惊讶,通过这些自己也知道,任一行业都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要彻底的融入某一行业,我们要努力的还有很多很多。

在自己辛苦完十天后,也算做完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吧,因为第二份工作要三天后,所以期间自己得到了三天的休息时间,原本还想说可以好好的去放松下,结果人才网临时给自己电话,说人数缺少有一份临时只做一天的工作,因为有自己的同学一起去,所以也就很愉快的答应了,最后发现是一份当裁判的工作,很有娱乐性质,大概情况就是某房地产公司为了回馈买房子的顾客而提供给他们的游戏,赢得游戏的最终可以获得一份不错的奖品,类似于中央台的非常6+1,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负责当他们各个游戏环节的裁判,统计他们的分数,告诉他们游戏的规则,而在这份工作中,体会最大的就是原来工作也可以这么开心,因为一个下午,我们的笑声基本都没停止过,我所负责的那个环节,是情侣共同穿越障碍物。期间男的还得负责背女的,虽然觉得蛮幼稚的,但也着实让大家开心了一把,让大家都体会到童年生活乐趣那般,不过那天也有不开心的,就是自己早上中午都没吃到饭,原本以为午餐会有的,最后却被告知无法提供,直到晚上五点结束活动,六点大家跑去吃饭,一个个狼吞虎咽,才明白任何一份工作都不容易。

之后的日子也都是每天在工作中度过了,在工作了那十几天后,基本对环境也更加熟悉了,尤其是给自己介绍工作的那个校园人才网,在里面认识的也也越来越多,里面还有不少自己的学长学姐,很多都是毕业的,不过大部分还是和自己一样,大一大二出来体验生活参与社会实践的,因为共同的年纪,大家都拥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可以无所顾忌的聊天,后来的二十天,自己先是在韦伯书社工作了几天,而不要工作的时间,自己还在校园人才网,向她们学习中介的工作,期间也就是整理一些文件什么的,然后看着他们如何帮助新来的学生去面试一份份工作,虽然期间看到得大部分是他们如何说某份工作如何好,但我想要是想要一个人真正体会到工作的辛苦,还是要他们亲身去体会了就会懂。断断续需的工作体验,也让自己体会到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至少可以让自己增加某些归属感,懂得自己第二天醒来可以何去何从。

当初自己抱着参与社会实践的态度,原本是想找一份工作,可以和自己的专业比较相近的,让自己早点体验自己专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但是最后却没有成型,不过,通过这一个月的工作体验,自己还是获益良多的,因为第一次自己工作的失利,让自己明白了很多时候理论要想得到验证,还得自己去亲身实践才能明白,因为之前自己一直觉得找一份工作并不艰难,而且要求应该也不会太多,但是真实的情况一发生,面对时还是很无措。现实永远是现实,不出去体验永远不知到生活得无奈,这句话自己也第一次体会到了其中的意义,而在自己在丢失第一份工作后,同学和校园人才网的帮忙,自己也很是感动,“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也算体会吧,因为他们,自己才能继续呆在厦门而不用灰溜溜的回家,自己也很庆幸当初有去认识他们这些朋友,关键时刻帮了自己的忙,这让我明白人际关系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期间自己也更加明白,在外面自己也要懂得自强自立,因为脱离了父母身边,一个人独出在外,不可以抱着以前有事就找父母解决的态度,遇到问题自己得自己解决,其实当初因为第一份工作的失利,确实都有要回家的念头,但是和家里通着电话,还是忍下来了,索性第二天没有让自己失望,不过自己不一定每次都会在失落的时候得到帮助,所以还是要学会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便自己将来可以面对种种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毕竟,拥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到哪儿都可以让自己适应环境。

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除了适应社会,还需要学会改变这个社会,从工作中认识自我,提升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所以对于自身能力的培养,我也有自己的几点建议:一,生活经历才是真正的大课堂,所以社会实践必须时时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二,理论是社会实践的基础,用理论提升自己的认识是自己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三,热爱生活,这是自己为生活一直奋斗的动力。这也是自己这一个多月暑期工作最大的体会吧,虽然实践的日子短暂,经历也不是那么丰富,但是也算是自己的一点心得,经历过这一个暑期的独立生活,也让自己觉得更加成熟,更加明白生活得辛酸,懂得生活不易,作

社会体验座右铭 篇6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体验式,教学模式

引言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历史与社会》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 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优先考虑的目标。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的感情融入, 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民族精神的提升。美国教育理论家布朗等人认为, 在非概念水平上, 活动和感知比概括化具有更为重要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优越性, 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活动和感悟上。因此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 既是体现课程性质的较佳途径, 真正体现本学科“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又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获取知识, 陶冶性情, 发展完善人格。

而综观目前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现状, 尽管经过了多次的教改实验, 但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习惯于采用“注入式”传统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学生听, 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 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也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道路背道而驰。为改变这种状况, 国内外不少的专家学者从理论与实践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 本人在实践了多年的新课程后, 就如何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 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在目前的课标与教材之下, 有些课型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颇有成效。

1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体验”,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因此我们认为“体验”就是借助过去的经历, 运用直觉, 通过感悟来理解事物。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可作这样的理解:由教师创设一定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由此开始产生听讲的兴趣, 想说的欲望、合作探究的心情, 为体验教材打下基础。然后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小组探究, 使学生由接受间接知识的过程转变为通过合作探究获得直接经验或理解知识的过程, 并使学生有所体验, 有所领悟。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与明、导行的相互促进。

体验式教学有明显的过程, 体验是这一过程的开端, 是整个过程的基础, 通过体验引起个性的感悟、反思, 同时促进着个体的发展, 而发展本身也是一种体验。因而体验式是一个循环往复、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实施体验式教学中, 要动员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 只有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掌握和形成, 而一旦掌握和形成, 就很难忘记, 尤其是在情感上的体验, 有时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2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2.1 创设情境, 激活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 客观外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 情感活动会促进人对知识的理解和表达的动机, 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体验, 有所感悟, 首先要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情境创设是体验式教学的桥梁, 教师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 依据课标与教材创设开展体验式教学的环境与条件, 设计出具体可行的活动方案。

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创设不同情境:a.直观情境。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直观的音像、故事诗歌小品等形式和手段来创设情境, 借助这些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 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 使之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 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 并能够从情境当中找出情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 发现情境中存在的问题, 对情境提出看法, 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b.问题情境。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 总是由问题开始的, 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教材内涵, 结合学生思维水平, 结合学生个性, 精心设疑让学生来发现问题, 进而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 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得出相应的教学效果。c.竞争情境。学生都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 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争等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和组织展开竞争, 让学生融入情境中亲身去体验, 自主地去探究教材的知识点。d.动手情境。组织学生参与探讨, 思考具体操作的活动, 让每个学生去思考、去亲身体验, 让他们在其中受到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喜悦。

2.2 协作学习, 尝试体验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 再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任务或主题通过深入阅读, 在课上提出疑问, 寻求答案;或者由老师提出问题, 由学生在课上共同协作探讨。这个过程十分重要, 没有协作就没有体验。协作可分为自我协作和相互协作。自我协作使指学生自己与自己商量、争辩、自己协调自己, 即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 一个人一生中获得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靠自主学习获得的, 有些课文中所蕴涵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明白的, 教师没必要花时间去讲解, 压制学生自悟潜能的发挥。但要加以适当引导, 以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发表即兴小演讲等活动。这些环节要求学生根据学习资料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思考, 设计思路, 把静态知识动态化。这一过程是认识主体对知识进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组、是知识的外化过程, 也是学生独立尝试体验知识体系的过程。

相互协作又可分为师生协作和生生协作。协作意识和能力是21世纪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反思, 学生在学习中很少有协作的机会, 协作的意识和动机十分淡薄。在体验式学习中, 学生的合作讨论是体现协作的重要形式, 根据不同的情境, 教材的不同特点, 组织不同形式的讨论。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自身不断进行自我批判, 自我矫正, 在思维场、合作场、情意场的作用下, 以愉快的心态, 积极的思维, 逐步趋向成功, 以达到其他活动所不可代替的效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人必然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许多问题的解决几乎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 必须依靠团体的协作和大家的智慧, 尤其是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 今后必然需要更多的智力群体的合作来解决问题。

但小组合作是把“双刃剑”, 在现实中有不少小组合作活动失控的现象。表面上沸沸扬扬, 而没有实质性的活动, 总会讲一些无关的话题。为此我采取:a.任务定向。活动前, 让每个学生明确任务, 以任务驱动学生朝着既定目标进行, 力求每一个成员都能真正地进入活动。b.时间定量。对合作所需要时间预估,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完成。c.骨干定位。一般情况下, 每小组都确定一位具有合作精神、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 作为中坚力量, 以便有效地组织活动。

2.3 感悟内化, 回归生活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还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 非常重视塑造学生的人格。因此我把感悟内化, 回归生活确定为体验式学习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要帮助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对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比较深刻的理解, 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并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乃至人格的发展。情感体验是感悟内化的关键。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有了情感的投入, 就会对知识内在蕴含的生活也会有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感悟, 逐渐提高认识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内化不应指局限在课内进行, 更应让学生带着激情, 带着悬念走向课外, 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品德与社会》体验性教学策略 篇7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情境体验感悟评价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课标提出了“体验”这个概念,认为体验对儿童品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体验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法的突出特征。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体验学习经历呢?我想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是对它的最好诠释。具体到《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课后注重实践和同学间的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故事、小品、情景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课堂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地讲教科书;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一、设置多种情境,激发情感体验。

设置情境可以是生活的情境,故事的情境,角色的情境,辨析的情境,是非的情境等,通过这些活动情境来让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流畅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得到训练和发展。

例如通过变换角色,让学生获得换位式的体验感悟。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采取角色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使之内化为道德认识,形成价值观,从而指导学生的行为。在讲“尊重残疾人”时,我让学生蒙上眼睛在教室里走几圈,然后让他谈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艰辛他们有着深刻的体验。尊重帮助残疾人的情感油然而生。俗话说得好,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唯有体验过的才永生不忘。“经历了就会被感动,行动了就会有收获”。 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才是有效的。”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与学校的地方课、综合实践课等课程结合,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又发展了品德。如《我爱绿树,我爱蓝天》这一单元中为激发学生环保意识,号召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们年级连续几周进行了几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后,让学生调查垃圾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垃圾的分类和处理;让学生设计节水、节电方案,进行年级组比赛,评选优胜者若干名;让学生做环保小卫士,为社区环保出一份力等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综合素质,同时还能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体验和理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树立良好行为。

二、走向生活,参与实践,在直接探究中进行体验感悟

实践体验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社会调查、辩论、竞赛、采访、实际操作等,这些形式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潜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合作精神得到加强,道德品质得到内化。如《保护环境》一课,让学生去了解我们身边的环境状况如何?又怎样去解决?带着这样的问题,组织学生深入工厂、河流、农贸市场去调查、访问、搜集材料。在汇报会上,许多学生感慨万分,他们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这里的环境问题依然很严重,就我们一所学校每天都要拉3小车的垃圾倒在垃圾台,垃圾台周围臭气熏天,令人窒息。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全都排到巴川河,使得我们的环城河变成了惨不忍睹的臭水河,河面被白色垃圾覆盖了。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加深了对环保知识的认识。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比如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自身体验;也可以模拟生活情景,在这种“准生活”中模拟学习,从而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自己,建构起个体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案例:《家人关怀我成长》

我在教学《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件能表达家人对自己的关怀,很有意义的物品,并思考这件物品为什么很有意义。几天后,孩子们带来了各种物品,有手表、戏服、小鞋子、奖状等等。上课了,孩子们拿出自己的物品,开始向大家进行温馨回忆:一件奶奶带着老花镜织就的毛背心,让人联想起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浓浓的亲情回荡在心中;一块爸爸在8岁生日会上送的手表,孩子解读出父母对自己殷切的期望;一名没有准备东西的学生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讲诉了自己生病住院期间,家人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时,我扮演成一名记者,举着话筒现场对学生进行采访:“今天,听了大家的介绍,你有什么感想?”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并增强了体验强度,孩子们对于家人关爱的体验在课堂中犹如被放大镜放大了,强化了,真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真。”

三、多元评价,在激励反省中进行体验感悟

学生的认知感悟和情感体验正在不断发展、变化,他们需要并且必须经常借助于外部评价媒介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才能从多维角度体验道德的丰富内涵,感悟自身价值的得失,从而在自主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评价的能力,才能促进他们在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方面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在思品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用“多元化激励评价”的策略,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进行以激励为主的综合评价,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励他们追求新目标的愿望。

学生在对自身“多元表现”评价进行的反省中,获得“自我认同”的体验感悟。在对外界“多元角度”的评价进行的反馈中,获得“社会认同”的体验感悟。学生在对同学、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多维评价进行体验反思中,获得“自身社会角色”被外界所接受、认可程度的体验感悟。

无论方法有多少种,体验性学习都应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体验,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觉参与的体验,忽略了这一点,就失去了体验性学习的根基。我们要勇于面对新观念的挑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的良好环境,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和独特见解,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元红《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施探讨讲稿

2、靖国平《体验性学习》《早期教育》

寒假社会实践家庭角色体验 篇8

学校:山东大学

院系:化学与化工学院

姓名:

学号

家庭角色体验

由于种种原因,我选择了家庭角色体验作为社会实践的项目。岁月不饶人,转眼十八载。再也没理由拿自己当孩子,再也无法无视生活中点滴。感受到压力了,意识到无知了,看着妈妈穿梭于各房间忙里忙外不能无动于衷了。作为一名大学生不能只是停留在精神层面、理论层面上高来高去,今后还是要离开校院,最终还是要回归人间的琐事杂事,学会生活。以前的我也经常帮妈妈做家务,而且,当爸妈因为农活忙,不能按时回家做饭时,我也会帮着妈妈简单的做些饭,所以家庭角色体验,对我来说并没有很大的难度。

看到别的同学忙社会岗位体验,我也想试一下,但又一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先来体验下爸妈的辛劳与不易吧。

所以,在我郑重其事的体验家庭角色的这几天里,妈妈总是我的助手与导师,很多事情,都是我自己去完成的。在家中,无非就是做做家务,收拾一下房间。或许有人觉得很无聊,毕竟家中生活就是锅碗瓢盆的奏鸣曲,平静而温馨,不会奏出太大的波澜,但我这个掌舵的人也是很重要的。在我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的目标有很多:

(一)维持家中生活的温馨、洁净、有序。

(二)从自己的付出中体味爸妈的辛劳与不易。

(三)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全方面完善自己。

通过这几天的实践,我收获了很多,知道了很多,也理解了很多。同时,我也在这些琐事中暴露了自己的缺点,并且努力改正,总之。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又向成熟迈近了一步。

这次的社会实践首先就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以前总听人说:干啥事都不容易,都要先考虑一下该怎么做才最方便。知道这句话存在的道理,却总抱有一些不以为然,今天深刻体会到了这份“不容易”的不容易。就拿扫地这件小事来说,打扫院子谁不会呢,可是在不洒水的情况下,却有人扫的尘土飞扬,我也是这样,爸爸教导了我怎样扫不会扬起尘土,看似十分简单的一件事,却也有不一样的做法与效果,这让我知道,不要老想当然,也不要老自以为是,不懂得事情每个人都有。

在这次的实践中,我更是知道了妈妈的辛苦,爸爸的不容易。以前,虽然知道一些却很少体验,尤其是农田里的活,爸妈几乎从来不会让我去插手,我利用这个寒假随爸妈去割了几次韭菜,去干了一些农活,我才体会到这份辛苦。尤其是爸爸,每天还要去化肥厂干8个小时。记得以前爸爸偶尔闲下来喝喝茶、看看电视剧时我还老和他抢遥控器,多数时候还抢不过我,现在想想我真是太不应该了,每天那么苦,那么累,仅有的一点先下时间连个电视也看不成,真是太辛苦了。我决定以后再也不抢爸爸的遥控器了。

妈妈也是,以前农活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回到家会累的一动也不想动,有事做饭迟了,我就会有些不高兴,有时还会故意说些不好听的话顶撞妈妈。还有,我的东西也总是让妈妈给收拾,一旦要用,就对妈妈呼来喝去的,让妈妈难得的空闲还得为我忙碌,有时候妈妈特别累,不想马上给我弄,我就发小脾气、闹别扭现在想想真是太不应该了。妈妈每天在农田忙碌,回来还得为我和妹妹干这干那的,实在是太辛苦,于是即使在整个寒假我也尽量多做家务,为妈妈减轻负担,分担妈妈一天的辛劳,而且,以后我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会再额外增加妈妈的负担。

在这几天的社会实践中,我的许多缺点也暴漏了出来。做事欠考虑,就拿洗衣服来说,在天非常冷的时候,不加考虑的就洗衣服,一开始洗后才发现因为天非常冷的缘故,洗衣机的排水管都结了冰,我只好用瓢将水舀了起来,多做了许多的无用功,这就说明我做事情总是欠考虑,不认真想想该做还是不该做,就鲁莽的做了,所以以后做事情之前总是要三思而后行,不能一味的去做而不考虑后果。

(二)急躁,缺乏耐心。和爸妈一起去韭菜大棚择韭菜,刚择了没几把就开始抱怨、不耐烦,最后就干脆拿出手机听歌了,妈妈批评我:“你以为钱那么好挣啊,你光觉得花起钱来舒服了,你也不想想,你不费功夫,耐下心来慢慢择,人家睡会给你钱买啊,再说了,就你这点耐心,怎么好好下功夫学习啊?”听了妈妈的批评,我颇有感触,我就是太浮躁了,做事情尤其是一些无聊或苦难的事情总是不能坚持到底,做一道难一点的数学题,一会儿解不出就不想做了,这应该就是我致命的弱点,该学会执着,学会坚持,学会不轻言放弃。

当然因为缺点的暴漏我更是收获了不少,学会改正自己的缺点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这次家庭角色体验让我在精神和能力上双重收获。

当然了,过年期间客人不少,今年我主动招待起了客人,而非往年那样见到客人只是打个招呼便躲起来不见了。客人来了,我帮着爸妈端菜,给他们倒饮料,倒酒,甚至下厨给他们未能做饭,这样我既帮爸妈招待了客人又使客人们觉得更体面,更自在。正月初几的时候,我姑姑来我家,午饭过后,爸妈和他们正谈的开心,我自己去了厨房洗掉了所以的碗筷,之前我基本没洗过几次碗。然而这次,我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如此会洗碗,洗得不慢,而且自己很满意。姑姑走后,爸妈发现了我的“事迹”,他们当时看上去就很高兴,可能今年的表现他们真的很满意吧,又仔细一想,我做这么 一点事就能给爸妈带来如此的快乐,我何不自觉地多做一些事,让爸妈总在不自觉中就能感到女儿带给他们的快乐。

其实想一想,做家务也是有很多好处的:掌握一些劳动技能;我们在经历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能锻炼意志力和毅力;在学做家务之余,有可能还会发明一些小创造,这些都是在学会做家务后受到启发才会出现的情况;多锻炼是社会一直提倡的健康成长道路上一个关键步骤,与其去跑步,去专门的训练房,还不如在家做一些家务,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既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也可以把房间收拾了;我们在生活劳动技能的掌握与提高的同时,也能增进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以前上学让父母操了很多心,多做家务,既能让我们以最快方式了解父母的辛苦,也能让我们理解父母的苦心。而我们在做完的家务后,所得到的父母的夸奖是带着一种幸福的味道。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平天下!家务事是琐事但绝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小事中其实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与做人的准则。“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我们新世纪的年轻人来说就更不能眼高手低,看不起一些与自己学历不符的职业,这正是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同时也是我在这次活动中的一些经验与感想。

总之,在这次家庭角色体验活动中,我已长成了一个真正的大人,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收获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正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

上一篇:我县机耕道建设状况调研分析下一篇:机械工程制图教程第八章第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