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学习方法

2024-10-21

列宁学习方法(共6篇)

列宁学习方法 篇1

关于列宁《淡淡辩证法问题》的学习

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写于1915年,是列宁哲学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这篇文章写于《拉萨尔<赫拉克利特哲学>一书摘要》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摘要》之间。其间所谈论的问题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同样所涉及的内容是由列宁所处的时代所决定的。全文只有近3000字,却寓意深刻,标志着列宁的哲学思想从形而上学的认识水平进入到辩证法的认识水平。

列宁写作这篇文章是时间正直一战爆发,而他本人是处在流亡状态。为了配合时代的需要,列宁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研究内容也是朝向着服务于无产阶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需要。文章的满足了两方面的需求:

一、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需要;

二、为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需要。特别要说明的是第二方面的需要,因为列宁为了彻底揭露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即已堕落而产生的社会沙文主义)的论辩论的实质和目的,划清真假辩证法的界限,列宁认真研究了辩证法。《谈谈辩证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发展到列宁阶段的重要标志。文章所涉及的基本观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

二、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第一部分而言,列宁的文章中体现了对立统一在辩证法中的地位,是理解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所具有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相对性和绝对性及其它的本质内容。并进一步的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重要标志,是区分辩证法和主观主义、怀疑论、诡辩论的试金石,是认识一切事物的科学方法。就第二部分而言,列宁就唯物辩证法认识一切事物的基本方法入手,详细的分析了人类的认识是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并提出了认识知识的4个阶段,他是用认识是一个圆圈的方式来将这4个阶段看做是4个圆圈来进行说明的。特别要说明的是第三个圆圈即文艺复兴时代:笛卡儿对伽桑狄(斯宾诺莎?)。列宁在斯宾诺莎的后面打上了问号,他可能是看到了斯宾诺莎在否定伽桑狄的唯物主义感觉论之后,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了笛卡尔的唯理论。就这个问题他可能觉得还要进一步的研究。最后的连续的几段文章,列宁再次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并深刻的剖析了卫星主义的认识根源和阶级根源,最后是说明了唯心主义在人类认知中的地位和作用。

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之所以值得我们去反复研究,我认为是因为列宁对辩证法的分析在他的时代达到了一个最高的巅峰,并且他的研究具有时代的延续性,即不仅仅适用于他所处在的时代。同样适用于我们现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

同样依据我们所已经解读过的《谈谈辩证法问题》的两个部分来说明,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学习辩证法。从文章的第一部分,我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个规律也是一个渐进的规律,承认并认同对立统一规律是正确认识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先决条件。对立统一规律所具有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正是说明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正确的认识对立统一规律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这个世界发展的本质。只有从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方法出发“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就我们自身而言,人的成长和进步同样是符合这一点的。在对待不同事物的看法上面我们所应该注意的也是辩证的去思维,辩证的去看待问题并理解与解决它。同时,辩证法也为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护航,因为正确的理

解辩证法,可以避免我们陷入主观主义、怀疑论和诡辩论的误区。陷入唯心主义认识观的错误范围。将一些概念的灵活性变为主观上的任意性。

第二部分的内容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不要用“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的方法。这样认识事物的方法是我们所摈弃的唯心主义的认识方法。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之间的矛盾作用的过程,人们在时间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冲理性认识回归到时间,是一个相互交错、循环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如果把这一过程的某一点加以夸大和绝对化,就会导致唯心主义。我们一直强调唯心主义的片面性,和提醒我们不能陷入唯心主义。其根本是因为卫星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人类认识这可大树上生长出来的,人类是产生唯心主义观念的载体或根基;唯心主义从根本上说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应,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法,会把人们的思想、意识引向歧途,所以,它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学习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的根本意义在于,反对唯心主义,客服形而上学,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人们只有自觉的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才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逐步达到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真理认识。篇二: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 1 爱迪生“读书”

—— 读书、学习要有“目标”、“志向”

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童年时被视为“低能儿”,只上过三个月学便离开了学校。十二岁那年,他当上了火车上的报童。火车每天在底特律停留几小时,他就抓紧时间到市里最大的图书馆去读书。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当时,他随着兴致所至,任意在书海里漫游,碰到一本读一本,既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有一天,爱迪生正在埋头读书,一位先生走过来问:“你已读了多少书啦?”爱迪生回答:“我读了十五英尺书了”。先生听后笑道:“哪有这样计算读书的?你刚才读的那本书,和现在读的这本完全不同,你是根据什么原则选择书籍的呢?”爱迪生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是按书架上图书的次序读的。我想把这图书馆里所有的书,一本接着一本都读完。”先生认真地说:“你的志向很远大。不过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这席话对爱迪生触动很大,成为他确立学习方向的一个转机。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专业目标,把读书的范围逐步归拢到自然科学方面,特别注重电学和机械学。定向读书,终于使他掌握了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成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

学习要有志向,目标要明确。作为正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学习目标应更加明确和远大。在学习目标确立过程中必须坚持三点:一是确立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好马列主义与邓小平的基本理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辨别真伪,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二是要有崇高的学习目的,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学习的远大志向。三是要扬长避短,科学地选择主攻目标。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培养起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在具有兴趣的基础上,坚定学习目标,刻苦攻读,学有所为。

实践证明: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朝着一个既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而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很难做成学问的。2 陶渊明“指点迷津”

—— 学习没有捷径

陶渊明又把这位书生领到河边的一块磨刀石旁问;“磨刀石为什么中间出现像马鞍形状的凹面呢?”书生说:“磨下去的。”陶渊明接着又问:“它可是哪一天磨成的吗?”

陶渊明说:“你是否从这两件事情上明白了学习的道理呢?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啊!”书生听了陶渊明的这一席话,茅塞顿开,羞愧地说;“多谢先生指教,你使我懂得了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只有勤奋好学才能成功啊!” 的确,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这正如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所说:“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会创造出来。”我们的祖先有许多名言警句也说明了这一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如果说学习有捷径的话,那只能说学习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在回答他是怎样取得伟大的科学成就时,总结出了一个“成功方程式”,即:w = x + y + z。w代表成功,x代表刻苦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不说空话。

我们有些大学生,一说起自己的理想就会滔滔不绝,梦寐成为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但一具体接触书本,就会掂轻怕重,毛病百出。如果是这样,即使对未来的憧憬再美好,也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3 富兰克林的成才之路

—— 学习应坚定毅力和信心

在大学生生活中,时常也听到这样或那样的抱怨:怨生不逢时,怨没有个好家庭,怨过去学习基础没有打好,等等。这样的想法对吗?让我们看看伟大的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的成才经过吧。

富兰克林出生于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父亲做肥皂和蜡烛,母亲生了十七个子女,他是

最小的一个。家庭人口众多,经济负担沉重,富兰克林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被父亲拖回来做工了,剪灯芯,做蜡烛,干着苦活。后来,父亲看到他喜爱看书,就把他送到富兰克林的哥哥

办的一家印刷厂当了一名印刷工。在这样的厄运面前,他并没有屈服,而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语)。例如,他为了有书看,他和离印刷所不远的一个小书店的伙计交上了朋友,同他商妥,在书店关门前把书悄悄借走,第二天开门前把书还来,为的是绝不让老板知道。就这样,富兰克林白天上工,每天夜晚读书到深夜。

富兰克林的成才经过告诉我们: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

“请记住,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也就愈大”(托尔斯泰语)。

无须慨叹,更不应颓唐,而应象遭受种种打击的贝多芬那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用积极的精神向前奋斗。” 4 “列宁的照片”

—— 学习应“专心致志”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学习时对于外来干扰的排除有着惊人的表现。有一次,一位摄影师走进列宁的办公室,列宁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报纸。这位摄影师不慌不忙地安装好很笨重的摄影机,又咔嚓咔嚓拍了好几张照片,然后拆掉机器出门。列宁却一点也不知道。后来报纸上登了照片,列宁才惊奇地说:“他们是从哪儿弄来的照片?” 列宁是日理万机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善于摒弃一切来自外界或内心的干扰,从而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与工作。

专心致志,学有所成。成功者的奥秘正在于对学习的痴迷和专心致志地攻读。专心致志,是收到良好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大学生必须培养起抗衡干扰、专心读书的本领。

怎样具备这种本领呢?关键是要用高度的责任心来约束注意力。一个人对学习的意义越清楚,求知的愿望越强烈,意志越坚定,他的注意力就越集中和稳定。5 孔夫子学弹琴

—— 学习一定要精益求精

一次,孔子向师襄子学弹琴。

师襄子教了一首乐曲,孔子便认真练习。十天过去,师襄子说:“你学得差不多了,另学一曲吧!”孔子说: “我只学会了乐曲,但弹奏的技巧还没有掌握。”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弹奏技巧啦,可以另学乐曲了。”孔子却说:“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还没有体会出来!”

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你已经弹奏出来了,该学新的乐曲了。”孔子又说;“我还没有弄清这首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个人呢?”

师襄子在孔子旁边坐下,仔细地听了一会高兴地说:“我从你弹奏的琴声中,仿佛看见一个人严肃地思考,他胸怀宽大,安然地遥望着北方。”孔子兴奋地说:“我想除了文王,别无他人。”师襄子惊喜道:“我的老师讲过,这首乐曲叫做《文王操》。”

这则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孔子勤于思考、肯于动脑的学习态度和严谨求精的治学精神。文中一问一答,层层递进,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我们不得不叹:孔子真不愧为一代圣人!现今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正是从“开发潜能”切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孔子学琴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典型的正面素材。我们的学生若能像孔子那样,对待学业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怎会不熟能生巧、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呢? 6 李政道的“从画地图说起······” —— 学习的重点是培养能力

著名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曾于1984年5月2日访问了中国科技大学,在其与少年班的同学座谈时说过:“考试,只是考一个人的记忆力,考的是运算技巧。这不是学习的重点,学习的重点是培养能力。”

当时李教授问:“你们谁是上海来的学生?”

“我是。”一个少年大学生答。

“你对上海的马路熟悉吗?”

“差不多都熟悉。”

“那好。我再找一个从来没去过上海的同学。” “那好。我再找一个从来没去过上海的同学。”李教授一边说,一边指着另外一个少年大学生;‘“好.比如你,没去过上海。现在我给你一张上海地图,告诉你,明天考试的内容是画上海地图,要求标出全部主要街道的名称。”然后,李教授又回头对那位上海同学说;“不过,并不告诉你。第二天,叫你们俩来画地图。你们大家说,他们俩,哪一个地图画得好一些?”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指着那位没去过上海的同学,齐声说;“当然是他画得好一些。” “大家说得对!”李教授很兴奋。接着说;“他虽然没去过上海,但是他可以连街道名称都标得准确无误。不过,再过一天,如果把他们俩都带到上海市中心,并且假定上海市所有的路牌都拿掉了。你们说,他们俩哪一个能从上海市中心走出来?”

同学们都笑了,答案是显然的。

李教授说:“我们搞科学研究,就是在没有路牌的地方走路。只有多走,才能熟悉。你地图虽然画得好,考试可得100分.但是你走不出去啊。所以,真正的学习是培养自己在没有‘路牌’的地方也可以走路的能力,最后能走出来。这才是学习的最本质的东西。”

“真正的学习是培养自己在没有路牌的地方也能走路的能力。” 这句话说得是多么精辟而又深刻啊!李教授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话告诉我们,考试成绩并不是衡量学习好坏的标志,而学习好坏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能力。

因此,我们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到培养学习的各种能力上来,以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创新能力型人才的需求。7 爱因斯坦的“独立思考”

—— 学习应把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放在首位 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部门中都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相对论学说,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位被人们称为有“超级”智慧的科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呢?

1922年,爱因斯坦到美国时,有许多好奇的美国人,向他提出了许多问题: 你可记得声音的速度是多少?

你如何记才能记下许多东西?

你把所有的东西都记在笔记本上,并且把它随身携带吗?

爱因斯坦回答说:“我从来不带笔记本,我常常使自己的的头脑轻松,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我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至于你们问我,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现在我很难确切地回答你们,必须查一下辞典才能回答。因为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

爱因斯坦的回答,使那些美国人感到很惊奇。今天读来,也使我们受到很大启发。爱因斯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不但有非凡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且非常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他在《论教育》一文中写道:“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应侧重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也应是大学生学习的很重要方法。大学生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要探索“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篇三: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 1 爱迪生“读书”

—— 读书、学习要有“目标”、“志向”

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童年时被视为“低能儿”,只上过三个月学便离开了学校。十二岁那年,他当上了火车上的报童。火车每天在底特律停留几小时,他就抓紧时间到市里最大的图书馆去读书。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当时,他随着兴致所至,任意在书海里漫游,碰到一本读一本,既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有一天,爱迪生正在埋头读书,一位先生走过来问:“你已读了多少书啦?”爱迪生回答:“我读了十五英尺书了”。先生听后笑道:“哪有这样计算读书的?你刚才读的那本书,和现在读的这本完全不同,你是根据什么原则选择书籍的呢?”爱迪生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是按书架上图书的次序读的。我想把这图书馆里所有的书,一本接着一本都读完。”先生认真地说:“你的志向很远大。不过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这席话对爱迪生触动很大,成为他确立学习方向的一个转机。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专业目标,把读书的范围逐步归拢到自然科学方面,特别注重电学和机械学。定向读书,终于使他掌握了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成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

学习要有志向,目标要明确。作为正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学习目标应更加明确和远大。在学习目标确立过程中必须坚

持三点:一是确立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好马列主义与邓小平的基本理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辨别真伪,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二是要有崇高的学习目的,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学习的远大志向。三是要扬长避短,科学地选择主攻目标。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培养起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在具有兴趣的基础上,坚定学习目标,刻苦攻读,学有所为。

实践证明: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朝着一个既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而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很难做成学问的。2 陶渊明“指点迷津”

—— 学习没有捷径

陶渊明又把这位书生领到河边的一块磨刀石旁问;“磨刀石为什么中间出现像马鞍形状的凹面呢?”书生说:“磨下去的。”陶渊明接着又问:“它可是哪一天磨成的吗?”

陶渊明说:“你是否从这两件事情上明白了学习的道理呢?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啊!”书生听了陶渊明的这一席话,茅塞顿开,羞愧地说;“多谢先生指教,你使我懂得了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只有勤奋好学才能成功啊!” 的确,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这正如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所说:“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会创造出来。”我们的祖先有许多名言警句也说明了这一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如果说学习有捷径的话,那只能说学习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在回答他是怎样取得伟大的科学成就时,总结出了一个“成功方程式”,即:w = x + y + z。w代表成功,x代表刻苦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不说空话。

我们有些大学生,一说起自己的理想就会滔滔不绝,梦寐成为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但一具体接触书本,就会掂轻怕重,毛病百出。如果是这样,即使对未来的憧憬再美好,也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3 富兰克林的成才之路

—— 学习应坚定毅力和信心

在大学生生活中,时常也听到这样或那样的抱怨:怨生不逢时,怨没有个好家庭,怨过去学习基础没有打好,等等。这样的想法对吗?让我们看看伟大的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的成才经过吧。

富兰克林出生于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父亲做肥皂和蜡烛,母亲生了十七个子女,他是

最小的一个。家庭人口众多,经济负担沉重,富兰克林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被父亲拖回来做工了,剪灯芯,做蜡烛,干着苦活。后来,父亲看到他喜爱看书,就把他送到富兰克林的哥哥

办的一家印刷厂当了一名印刷工。在这样的厄运面前,他并没有屈服,而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语)。例如,他为了有书看,他和离印刷所不远的一个小书店的伙计交上了朋友,同他商妥,在书店关门前把书悄悄借走,第二天开门前把书还来,为的是绝不让老板知道。就这样,富兰克林白天上工,每天夜晚读书到深夜。

富兰克林的成才经过告诉我们: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

“请记住,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也就愈大”(托尔斯泰语)。

无须慨叹,更不应颓唐,而应象遭受种种打击的贝多芬那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用积极的精神向前奋斗。” 4 “列宁的照片”

—— 学习应“专心致志”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学习时对于外来干扰的排除有着惊人的表现。有一次,一位摄影师走进列宁的办公室,列宁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报纸。这位摄影师不慌不忙地安装好很笨重的摄影机,又咔嚓咔嚓拍了好几张照片,然后拆掉机器出门。列宁却一点也不知道。后来报纸上登了照片,列宁才惊奇地说:“他们是从哪儿弄来的照片?”

列宁是日理万机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善于摒弃一切来自外界或内心的干扰,从而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与工作。

专心致志,学有所成。成功者的奥秘正在于对学习的痴迷和专心致志地攻读。专心致志,是收到良好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大学生必须培养起抗衡干扰、专心读书的本领。

怎样具备这种本领呢?关键是要用高度的责任心来约束注意力。一个人对学习的意义越清楚,求知的愿望越强烈,意志越坚定,他的注意力就越集中和稳定。5 孔夫子学弹琴 —— 学习一定要精益求精

一次,孔子向师襄子学弹琴。

师襄子教了一首乐曲,孔子便认真练习。十天过去,师襄子说:“你学得差不多了,另学一曲吧!”孔子说: “我只学会了乐曲,但弹奏的技巧还没有掌握。”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弹奏技巧啦,可以另学乐曲了。”孔子却说:“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还没有体会出来!” 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你已经弹奏出来了,该学新的乐曲了。”孔子又说;“我还没有弄清这首乐曲篇四:聪明人的100条学习方法

聪明人的100条学习方法

达尔文说过: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1.读得慢,长期下来读得少。2.阅读中有30%~50%都是没用的。3.敲打节拍来避免大脑阅读出声,以刺激皮层,但不可依赖过多。4.情绪是可以操纵的,尽量往好的方向引导,行为才会改变。5.预习学会20%,上课学会50%,回顾学会100%,复习时应无新知识。6.写下问题,越清楚,得到的答案也就越透彻。7.先背佐证或例子,有些抽象概念是要一定积累才能理解的。8.跟同伴一起学,讨论能减少偏差。9.给大脑0.5~9小时来处理信息,再回顾才会有新收获,不要在难点上停留。10.锻炼左手。

11.随身携带相机或小本子,记录灵感,如音乐写作或绘画。12.把大事化为小步骤写在to-do list上,会更有成就感,效率也更高。13.长时间学习后立即睡觉,大脑才能在睡眠中处理和加深知识。14.倾听微弱的声音能提高注意力,每天练习3分钟。15.新词用了7次才真正算自己的。16.学会寻找情绪高昂的物质来驱动自己。17.利用空闲的等待时间来做事,随身携带书籍,手工或电话单。18.每天做件不愿做的事。

19.多敲打手指,刺激神经,延缓大脑衰老。20.自己跟自己对话。21.要学一本书,20%是书的观点,能延伸80%的知识是真正的学习。22.提前粗略自学2年后的知识,能让现在的学习轻松不少。23.灵感往往不是新的,它只是几个旧点子的合成品。24.紧张时肾会积尿,身体供水不足会导致大脑发挥失常,考前试着喝点蔬菜汁或水果汁。25.学会腹式呼吸。

26.养成记关键词的习惯。27.多总结。

28.做思维导图/心智图。29.从整体上记忆和理解。

30.大脑有忘记痛苦的特征,学习时要保持良好心态。31.多说话,并提高话语的质量。32.带病用脑会对大脑造成损害。33.小学课文里列宁和椅子的故事,暗示的正是列宁会速读,而且记忆力惊人。34.利用吸引力法则: a)你生活中所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你自己吸引来的。b)你会成为你心里想的最多的那种人,你也会拥有你心里想的最多的东西。相似的吸引相似的。

c)你在心中见到的,将会成为你手中得到的。35.学会速读:阅读就像骑自行车,骑到一定速度才能骑得好,骑得顺畅。36.高速大量的输送知识,俗称吞鲸式读书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会让大脑更灵活。37.众多技巧之一,去“做”,绝不要期待任何“结果”。38.一时一事,花5分钟也好10小时也好,一口气做完。39.优柔寡断是严重的浪费时间,不要超过60秒。40.把工作分成小部分做,会有分心的危险。41.工作越努力,工作的能力就越强,休息就越有效果。42.摄取肉类容易分散精力。43.勤于模仿,如手段,技术和语言,别人做事时不要躲得远远的。44.自我讲授,像老师教学一样把资料概述出来,疑点会变得清晰。45.每天学习更深一点,而不是更广一点。46.漩涡效应:错误往往会接二连三地犯,保持平稳心态。47.持续分析,反馈,突破。48.读书分类,读法也分类,如细读,浏览等。49.对生活观察入微。50.不要问:“为什么我失败了?”,而应该问:“我做了什么?” 51.将不类似的事物联系起来思考。52.技能不是持久的,不练习,它每天都在退步。53.大脑更喜欢图像。

55.起床后做做数学题或别的钻研游戏,能使大脑迅速清醒。56.容易走的路都是下坡路。57.把思考内容画下来。

58.自己说话录音,倾听不足。59.每天做件没做过的事。60.想得复杂,概述简单。

61.与潜意识交谈的最佳时间是睡醒后。62.回忆细节。

63.做日程表,缩短工作时间让大脑产生压迫感来提高效率。64.学习时间随着年龄增加会越来越少。65.把问题用另一个角度重复一遍。66.记单词时记不起来就看答案,不然大脑会“习惯性”忘记。67.物归原位,井井有条的生活不会让你被琐事困扰。68.加速形成概括力。69.闭眼在屋里走。

70.用双重目标,最低目标和理想目标。71.思考弦外之音。72.翻扑克牌锻炼运算。73.不熬夜。

74.每天喝水至少1500毫升,许多头痛都是缺水引起的。75.每天认识一位不同的人。76.慢慢做,但要做得精确。77.画效率/时间曲线表。

78.转移注意力是拒绝诱惑的根本。79.思考因果,关联,相对关系。80.反拖延技巧之一,做什么都要有一个理由。81.外向即人格魅力。

82.阅读时区分知道和不知道的,避免浪费时间。83.记知识点比理解概念要简单,知识点记多了潜意识便会逐渐形成概念。84.想到就做,不要延缓。85.累了立即休息。

86.用字母简写作笔记,加快速度。87.把重要的课程录下来或照下来。88.上课时端正坐姿,打开书本暗示潜意识保持开放状态。89.坚持,专注,重复。90.感受身体讯号。

91.饮食健康,早有蛋白质晚有纤维。92.趁精神饱满先解决难题。93.每天花10分钟写随笔,不要停顿。94.去了解习惯体系。

95.不要压制欲望,化解它。96.微笑释放的化学物质对紧张和愤怒极有效。97.意志力=精力=可以强化。98.多问为什么。

99.推迟情绪,立即行动。

100.善用表格。篇五:列宁遗嘱中的学习

从1922年12月到1923年3月上旬,病榻之上的列宁,对经济文化落后的苏维埃俄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作了一系列深入思考,口述了《日记摘录》、《论我国革命》、《论合作制》、《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和《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等5篇文章。学界将这5篇文章称为“列宁晚年思想”或“列宁的政治遗嘱”。1923年1月23日,列宁在病中口授的《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一文,提出了加强国家机关建设的一些设想。事后,列宁感到言犹未尽,于是又向秘书口授了《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该文载于1923年3月4日的《真理报》第49号上。这一篇长文涉及改组工农检察院、改革国家机关、社会主义的制度和世界形势等重要内容。特别是围绕怎样改革国家机关,列宁展开了深刻的论述。列宁将改革国家机关提高到“只有改革国家机关,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高度,给出了改革国家机关应该遵守一条规则即宁可数量少些,但要质量高些。怎样做到质量高些?列宁提出了学习、学习、再学习的任务。改革意味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学习,就是要全面掌握新事物,自觉摒弃旧事物。列宁在文中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在非常迅速地跃进,另一方面在实行细小的变革时却又过分地缩手缩脚。例如,苏维埃俄国在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上是极端革命的,而在尊敬上司、遵守公文处理形式和礼节上,革命性往往被最腐败的因循守旧的习气取而代之。列宁认为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既有英勇非凡的特征,也有害怕极小改变的心理。由于旧东西不会很快被消除得无影无踪,而新东西也不会马上为人们所接受,所以总有一部分人死死地抱住旧的东西不放,或者充其量对旧的东西作一番改良,所以,真正伟大的革命来得愈猛,这类矛盾存在的时间就会越长久。因此,我们必须记住,为了建立这样的机关,应该花上许多许多年的时间,不断地学习,长时间地学习。

列宁明确指出:“为了革新我们的国家机关,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学习是一个综合的和全面的三维过程:不仅包括学校的学习,还包括社会实践中的学习;不仅是教学活动,更是研究活动;不仅是对正确经验的获取,还是对错误教训的规避。因此,列宁在文章中要求,学习完以后要检查,要仔细深入地去理解已经学过的东西,使其指导社会主义实践,而不能把学问变成僵硬机械的教条。列宁在这里反复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指出学习要仔细深入,要联系实际,要指导实践。他认为,这种要求是向一个决心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应该提出的恰如其分的要求。面对有些人把学习和业务结合起来是否合适的质疑,列宁在文章中告诉大家,必须到高级劳动组织研究所去学习,并不是指学校式的学习,或者说不仅仅限于学校式的学习,应该把学习和业务结合起来。他所说的“学习”包含着某种半玩笑式的手法、巧计、花招等等。他希望苏维埃国家机关不要像西欧一些国家那样,官气十足,庄严堂皇,对这种意见感到大惊小怪,嗤之以鼻,而要认真讨论一下诸如此类的建议,用巧妙、策略的手段去揭露那些可笑的、有害的、半可笑的、半有害的东西。

列宁的这篇文章涉及的内容很丰富。为什么单讲这篇“政治遗嘱”中的“学习”呢?正如列宁在上面所说的那样“学习要和业务结合起来”。我们阅读和推介经典著作也应该联系我们当前的社会实践和党的理论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必须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强调要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抓紧形成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列宁在这篇文章中关于学习的上述几条原则对于我们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机关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列宁的学习方法及其当代价值 篇2

列宁的学习方法及其当代价值

●袁士祥

列宁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的一生是读书学习的一生。列宁的学习方法很多,如,“边读书、边摘录、边写批注”、“善于写通俗小册子和通俗演讲稿”、“自己口授,秘书记录、自己审阅”等,这些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是我们今天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资源。

学习型政党;列宁;学习方法;当代价值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任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核心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学习理念的先进和学习方法的科学化。伟人列宁一生酷爱学习,善于学习,他的学习方法很有个性,确有实效,值得借鉴,正是我们今天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资源,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边读书、边摘录、边写批注”的学习方法

为了从理论上寻找到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依据,为俄国十月革命做理论上的准备、并对后十月革命时代如何发展提出构想,列宁在酝酿《国家与革命》这部重要著作时,运用“边读书,边摘录,边写批注”的学习方法,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准备工作。他在苏黎世图书馆阅读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等大量书籍,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如何看待国家问题的态度;在此过程中,摘录了许多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与革命的基本思想和言论,并将这些摘录引用在《国家与革命》的创作中;同时,列宁读书时还写批注,在第一时间写下自己读书的思考和判断。最后,列宁在这本为理论研究做准备的本子上写上了 “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笔记标题。因读书笔记的封面为蓝颜色,故称之为“蓝色笔记”。同年9月,列宁写出了《国家与人民·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一书。下列是《国家与革命》第五章第四部分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到列宁是怎样运用“边读书、边摘录、边写批注”这种学习方法的:

马克思接着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之后;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只是现在我们才可以充分地认识到,恩格斯无情地讥笑那种把“自由”和“国家”这两个名词连在一起的荒谬见解,是多么正确。还有国家的时候就没有自由。到有自由的时候就不会有国家了。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就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那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已经消失,因而现代社会不平等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也就消失,而这个根源光靠把生产资料转为公有财产,光靠剥夺资本家,是决不能立刻消除的。

在这里,列宁摘录、引用的是马克思的原话。原话后的一段“议论”,是列宁读书时的批注形成的。列宁认为,写批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必须认真地加以对待。列宁读书写批注的过程,往往是与书的作者“对话”的过程。列宁一般喜欢用铅笔来写批注。列宁的读书学习,注意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实际相结合,他思想的科学性、现实性、深刻性更多地体现在这“批注”的字里行间。

这种“边读书、边摘录、边写批注”的学习方法,科学实用,给列宁带来很大的学习收益。首先,这种学习方法促使列宁在有限的时间内读书更加专心,也帮助他更加系统和细致地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因为列宁工作很忙,对自己的读书要求又很高。为了在日理万机中学有所得,列宁凭借其惊人意志“边读书、边摘录、边写批注”,化零为整,由小积多,同时也体现了他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和伟人性格。列宁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第二个学习收益是,他抓住了读书时一瞬间的“灵感”,及时地记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实际相结合,需要学习、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很多,这些思考的“灵感”,往往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所谓“灵感”来得快,去得也快。而勤奋的列宁用“边摘录”、“边写批注”的方法及时抓住“灵感”,并由此收获匪浅。因此,有人说列宁是一位高产优质的作者,不奇怪。而且,列宁的文章中属于他自己的、创新的思想很多。以《国家与革命》为例,列宁在这本书中核心的理论创新之处至少有三点:一是阐明了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二是指出国家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三是列宁第一次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作社会主义社会。再如,《哲学笔记》也是列宁在读哲学书籍时写下的批注和“哲学笔记”,然后整理、修改、汇编而成的。在此就不赘言了。

今天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著作,可以仿效“边读书、边摘录、边写批注”的学习方法;广大党员和干部在个人自学中尤为适合使用这种学习方法,以促进学习,抓住“灵感”。

二、“善于写通俗小册子和通俗演讲稿”的学习方法

列宁提倡并且善于为工人和农民群众写小册子。1895年秋,列宁为工人写了第一本通俗小册子,题目为《对工厂工人罚款法的解释》。这本小册子深刻分析和批判了沙皇政府1886年6月3日颁布的工厂工人罚款法,同年12月在彼得堡拉赫塔印刷所秘密印刷发行3000册。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列宁是怎样写作学习的》一书中回忆道:列宁为工人写的第二本小册子,题目为《新工厂法》。1895年,列宁又写了《论工业法庭》、《谈谈罢工》两本小册子。1903年,列宁为农民写了一本《给农村贫民》通俗小册子。在小册子里,列宁告诉农村贫民:城市的工人斗争的目的是什么?农村贫民为什么要和工人联合起来、一起前进?列宁的通俗演讲稿也很多,例如《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在全俄社会教育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19年5月19日),电影《列宁在1918》中还有列宁在向群众发表演讲的片段。

学习的方法与学习的效果是有必然联系的,而对于列宁来讲,有的学习方法就是工作方法。列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为工人、农民和士兵写作,选择这些通俗小册子和通俗演讲稿的学习方法或者工作方法,经社会实践检验效果颇佳。俄国工人们看到通俗小册子、听到通俗演讲稿,就感觉是列宁在认真地和他们谈话。列宁自己对于这些“通俗小册子和通俗演讲稿”的意见和要求是,共产党员在形势急剧转变的关头,特别应当写得通俗、讲得清楚。列宁于1917年4月代表会议上在谈到战争问题时说:“广大群众对我们的立场有许多误解和完全不了解的地方,因此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讲得极其通俗。”[1](p.346)高尔基一次听了列宁的通俗演讲,回忆道:“这是第一次我听到复杂的政治问题被处理得如此简单。他(指列宁)没有费心思去找流畅的字句,但是每一个字都咬得清清楚楚,它们的意思明白得惊人。 ”[2](p.20)

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列宁的这种学习时有一段总结,进一步说明了列宁这种学习方法的意义、特点和作用。她说:“列宁认为善于通俗地讲话和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这样做,是为了共产主义对群众说来成为象他们自己的事业一样明白易懂的东西。通俗的演讲和通俗的小册子应当有激起某一种行动的具体目的。通俗演讲中所发挥的政治思想,应当是准确、鲜明而意味深长的。”[3](p.43-44)

今天,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增强科学理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作用,需要更多的人来写这样的“通俗小册子”和“通俗演讲稿”,让马克思主义通俗化,让科学理论进头脑。这就是“善于写通俗小册子和通俗演讲稿”学习方法的当代价值。

三、“自己口授,秘书记录、自己审阅”的学习方法

列宁晚年中风,在病床上,他仍坚持学习著述,并采取“自己口授,秘书记录、自己审阅”的特殊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的特殊性表现为下列四个方面:1.学习时间上的特殊性。1918年列宁遭受枪击,造成重伤。此后健康状况每况愈下,1922年5月列宁中风,同年12月再次中风。列宁在他的生命的最后时刻,以惊人的毅力同疾病作顽强的斗争。《列宁全集》第43卷正文的最后一部分是 《最后的书信和文章》,收载了列宁1922年3月6日至1923年3月2日即他的政治活动最后一年的著作。当然,列宁在他的生命的最后时刻,进行谈话、口授书信和文章,还包括便函、论文、指令、报告等。这些书信和文章主要由病中的列宁口授、由秘书玛·沃和莉福记录,最后列宁自己再审阅。1923年3月上旬,列宁病情恶化,丧失语言能力,无法口授,右边身体瘫痪加重。1924年1月21日,列宁病情急剧恶化,当天晚上在哥尔克村逝世。显然,“自己口授,秘书记录、自己审阅”的学习方法是列宁一生中最后采用的学习方法,也是列宁躺在病床上不得已而采用的学习方法。2.列宁运用这种学习方法涉及的学习主题和研究内容的特殊性。列宁晚年在病床上完成的《最后的书信和文章》,是以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建设道路探索为主题。这些书信和文章,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涉及到俄国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社会和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针对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宜搞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列宁分析和指明了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路径。3.列宁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研究的成果和作用上的特殊性。《列宁全集》第43卷正文的最后一部分《最后的书信和文章》是列宁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重要研究成果,被布哈林称为“政治遗嘱”。俄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后的几年实践,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要不要搞社会主义建设?能不能搞?怎样搞?列宁围绕这些内容提出新的思路。《最后的书信和文章》是列宁为俄国和国际无产阶级留下的最后的又是极其重要的理论遗产。其中的《论合作社》,被人们称为社会主义合作社思想的最经典著作。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将其研究成果体现在这篇文章中,如列宁的“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4](P.367)这个著名论断,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历史上的著名“改变”。可见,列宁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研究的成果和作用是巨大的。4.列宁运用这种学习方法情感上的特殊性。《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中的这些书信和文章篇幅短小,形式很散,有的如《给代表大会的信》采用的是信加“续记”的方法。“续”有“续一”和“续二”,对于“续”的内容,列宁还有“补充”。可见,列宁当时病重的状况和学习工作的艰难。但是,列宁怀着一种强烈的特殊的政治情感和责任,运用这种学习和工作方法,留下了他最后的宝贵的思想遗产。伟人列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如此艰难地学习和工作,真是让人感动。

学习方法,说到底,是解决“怎么学”的问题,是主体介入客体的“中介”、“桥梁”。这种学习方法选择和运用得好,符合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是一条建设的“捷径”。“自己口授,秘书记录、自己审阅”,虽然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法,但是,却很值得我们今天的干部学习。现在,我们有的干部,谈到学习,总是推说自己情况的“特殊性”:“工作忙”,或者“年龄大”、“身体差”,诸如此类。还有的干部,身体好好的,年龄也不大,但是,遇到工作或者学习,就“自己口授”让“秘书记录”,或干脆一切全由秘书包办。甚至应该“自己审阅”的文件,也粗略的看一看,签名了事。在制度规定的学习时间中,要么打电话、发短信,要么思想开“小差”。列宁的“自己口授,秘书记录、自己审阅”这种特殊的学习方法,无论是对于今天有“特殊情况”的干部还是没有“特殊情况”的干部,都是值得学习和反思的。

[1]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高尔基著《和列宁相处的日子》.译者成时.编者巴金.上海:上海平明出版社,1949.

[3]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列宁是怎样写作学习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4]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党校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 责任编辑:周奕韵

A82

A

列宁学习方法 篇3

侧记之一: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恩格斯顺应时代的进步潮流,立足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批判的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的。那么,在当今世界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是否还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选择了《资本论》里一个最基本的理论即劳动价值论用于分析、回答这一问题。

一、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现状和严重性

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居民的总体收入差距扩大。到2009年,据测算,我国的基尼系数高达0.47,在所有公布的135个国家中名列第36位。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可统计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到3.23倍,如果加上城市居民享受到的各种补贴和福利,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大。三是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2008年底,城镇居民家庭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在上海为26675元,而在新疆只有11432元,前者是后者的2.33倍。四是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1978年我国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比是1.38:1,而2008年为10:1,如果加上各种隐性福利,这一比例还会更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带来的危害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影响了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会阻碍改革与社会发展前进的步伐。

二、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读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产生的原因

(一)从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分析收入分配矛盾产生的原因。1)财富谁创造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指出:“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2)为什么创造财富会有差距的问题。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科学原理的同时,必须充分肯定生产要素在人类创造价值中的巨大作用。生产要素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是人类创造价值却离不开生产要素。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知识这些生产要素在人类创造价值中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正因为这些生产要素的差异造成收入分配会有差距。

3)高财富的创造理应在分配中获得较高的报酬。在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者在创造价值过程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重视脑力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就要在经济上给予脑力劳动者以较高的待遇。

(二)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需要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如何缓解收入分配差距矛盾?马克思主义价值规律理论指出:价值规律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形式起作用。价值规律的具体指导意义在于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刺激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影响国民收入分配。

(三)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不均矛盾分析。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理论的原理来看,价值创造出来后,要经历至少两次分配过程,一是社会财富按照生产关系分配给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二是由政府出面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刺激技术进步和生产发

展,平衡国民收入的分配。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不均的矛盾主要在这两个阶段出现了问题。

1)第一次分配中的问题。市场是第一次分配的主持人,它按照“效率原则”进行分配,社会财富被以工资、利润和利息的形式分配给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我国第一次分配就不平等即居民收入占比过低,而且居民内部分配不均,是导致结构失衡的基本原因。2)第二次分配中的问题。第二次分配由政府主持,理论上说它应该按照“公平原则”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进行“再分配”,以校正市场分配“失误”。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行为的缺位以及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颠倒是造成现阶段收入分配矛盾扩大化的主要原因。在改革开放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在试图扮演一个“经济型政府”的角色,而取代企业家群体以及相关职业群体的位置。另外,我国在基本民生方面公共投入的比例极小,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不合理的公共投入比重过大,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我国的行政成本过高,政府在一般公务方面的财政支出比重高达24.7%,在各国当中最高。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成果提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收入,也就是工资性收入,这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的核心。二是加强税收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运用税收对分配的调节等经¬济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缩小收入差距。三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重新界定和规范政府职能,应该以维护社会公正为核心。四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

以上分析使我们依然感觉到:尽管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已有150多年,当今时代也发生了诸多变化,然而,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思想并没有过时,仍然可以引发诸多思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杨旭东)

侧记之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对分配的思考

一、剩余价值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存在的必然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角度研究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它本质上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这就容易让人造成一种认识误区:即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的剩余价值只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范畴,社会主义不存在剩余价值。但是,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虽然马克思重点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但他并没有将剩余价值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范畴,剩余价值具有一般属性。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的根本前提。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这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剩余劳动物化为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剩余价值。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商品经济,剩余劳动必然物化为剩余价值。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仍然存在着剩余价值,只是它的表现形式发生了转化,而且目的也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有本质区别。

二、社会分配不公的原因分析

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中国大陆基尼系数2010年超过0.5,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表明我国目前财富分配非常不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也决定了收入差距的客观存在。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去搞的社会主义照搬了前苏联模式,目前市场经济发展得不是很完善,导致了由不完全竞争与要素和物品差异带来分配的社会不公,如:存在权力寻租、资源寻租等不公现象;市场进入机会的不公正,不均等的交易自主权,市场化分配的不公正,产品与要素的非同质化带来的不公正等。也就是不同所有制之间生产要素分配关系没有理顺导致了分配不公。我国实施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体制、机制改革严重滞后

一些关键问题无法突破,导致我国经济转型时间增长;各城市、各地区之间,由于资源的分布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经济的起点不同,国家的政策扶植力度不同,以及干部素质观念的不同也造成各地区、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从而增大了各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目前,我国财富分配占优势的群体是:第一种私营企业主。他们是剩余价值(社会财富积累)瓜分最强势的群体。第二种身份姓公的群体,主要是在全民所有制下工作的企业、商业等部门的人员,共同的特点是不拥有姓公资产的具体所有权,虽然主要收入是工资性收入,但由于行业具有垄断性,如垄断大企业(如石化、电信等),和其他行业相比,享受了高工资、高福利等待遇。第三种城市周边拥有土地、房屋的农民、居民。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一旦被征用就会得到大笔补偿费。弱势群体则是一般产业工人、土地很少的农民、城市下岗职工及无业人员等。

三、解决分配不公是提高公民幸福感,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社会公平正义、有自我发展空间是每个公民活得有尊严不可或缺的社会环境,也是公民幸福感的标志之一。既然存在分配不公的社会矛盾,尽快加以解决就成了当务之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进一步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我认为首先是要从分配体制、机制上构建公平收入分配体系:一是大胆借鉴农村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国外先进经验,对目前还没有明确且由劳动者创造积累的资产进行量化,比如用股份制的办法来明确个人对公有积累资产的所有权,增加财产性收入来源。二是在完善税费方面下功夫,加大税务制度的改革力度。调高对高收入群体的增收比例,同时对平均收入水平及以下人群,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要实行减免税和适当补贴,进一步缩减和高收入者之间的差距。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通过有效的分配调节手段,建立和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事业保险与退休保险制度,使其成为风险集中和转移支付的实体。三是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切实搞好“二次分配”。国家的投资应尽可能地投向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和与农业有关的项目上,以缩小地区间和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投入,使其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找到适当的工作,解决自己的生存和生活问题,以防止其“边缘化”。“二次分配”要以缩小贫富差距为目的切实解决特困人员的生存问题。对城市中吃低保而尚未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政府也要强化就业培训并促使再就业,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分配不公的问题解决好了,构建和谐社会就容易的多了。(赵建新)

侧记之三:

与时俱进 学以致用

——谈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心得体会

一、领会和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阅读原著和聆听讲座。俗话说,知其然方知其所以然。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很多,内容丰富,而我们的精力又有限。因此,我们应选择性地学,做好三个结合:把泛读和精读结合起来、把读原著与老师讲解结合起来、把学的理论与自身实践结合起来。

(二)总结提炼和灵活运用。总结提炼就是对阅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进行适当梳理,把经典的东西提炼出来。比如,马克思关于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价值规律的论述,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等都是对我们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精辟论断。应用过程把握三点:一是不钻“牛角尖”。对马列著作一时还不能理解的内容可以暂时“回避”。因为我们掌握的知识有限,可能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领会不透;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有其局限性,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实际上,只要我们真正读懂了马克思主义,就会在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应用。二是关键学思路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论断具有相当严密的连贯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学习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学习其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可资本家为什么还抢着买他的《资本

论》,他们就是想从中取经,取经就是取方法。三是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继承、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出发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目标和归宿是实现全人类解放。这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目标方向完全正确。

二、理解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把握区分不同主义的本质特征。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就其性质而言是有明显本质区别的。封建主义它是一种小农经济,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皇权至上,官贵民贱,专制集权;存天理,灭人欲。资本主义追求推崇的是以资本为本位,为核心价值,以追求资本增殖或剩余价值为依归的社会形态的信仰。而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强调以人为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理解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首先必须看清楚这一点。

(二)用科学发展观看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马克思在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中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发生在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社会主义是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而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没有资本主义过程可以实现社会主义。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排除某种情况下个别发展阶段的跳跃性。同时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认为,应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要发展商品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等等。列宁的这些观点与马克思的论述有所不同,这或许就是马克思当时条件下认识的局限性,我们学习它不能从本本出发,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的伟人邓小平一定程度上正是借鉴和应用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5年,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一次对非洲领导人的谈话时说:“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我建议你们集中精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只要经济搞上去,人民生活改善了,满意了,叫什么主义都可以”。邓小平同志的这番话,可谓高屋建瓴。给我们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豁然开朗的感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

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自身工作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列宁学习方法 篇4

通过今年的MMD学习,我了解了更多的MMD知识,受益颇多。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能取得胜利。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立的纲领、路线策划,为参与或掌握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

政党是阶级的一部分,由本阶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政党不是从来就有的。政党是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发展到资产时代的产物,它作为一种政治组织,代表一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有力工具。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统治和镇压工人反抗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政党,使他们具有联合的力量来维护自身的统治。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它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姓和先进性。

工人阶级最初的斗争是分散的,他们的联合局限于特定的行业,斗争也往往是采取破坏机器、争取经济利益等比较初级的形式;随着斗争的发展,他们的联合日益扩大而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其斗争也走上政治舞台,并进一步认识到成立自己政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但并不排斥那些虽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入党。吸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人入党,并不影响党的先进性,反而能扩大党的队伍,为党增加新鲜血液,是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鲜明的政治纲领的党,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党。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制定了鲜明的政治纲领。这个纲领规定了党为之奋斗的最终目的和近期目的,是党的行为的指南。共产党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了最终实现这一根本目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又有近期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的解决本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而奋斗的根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共产党人之所以不懈的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是因为这个理想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根本利益在奋斗目标上的最高体现,是因为这个理想是工人阶级解放与全人类解放的统一。共产党当然要致力于工人阶级的解放,但是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工人阶级所进行的革命斗争,不只反映工人自身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包括农民以及其他劳动者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保障党章规定的党的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朝气蓬勃,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贡献于党的事业,并有效地监督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还要实行正确的集中,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保持统一,在行动上做到步调一致。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级统一的党。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保持强大力量、战胜一切敌人的法宝。党的团结统一有坚实的基础,这是的阶级基础、共同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的奋斗目标。

正是由于有着明确的目标和铁一样的纪律,才使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雷厉风行的风格和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具有任何阶级政党所不具有的强大战斗力。

(六)毛泽东的思想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教训。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要把马克思辽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并且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七)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特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已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科学道理。

毛泽东的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建设理论

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25%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重大问题。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一支无产阶级的新型革命人民军队;以人民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政策理论和党的建设理念

使人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指出政策是党的生命,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变化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这些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八)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个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为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

(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的智慧结晶。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十)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同样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心得科学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该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的科学体系。

(十一)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思想。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有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改变,使我国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大台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变化,但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列宁的故事 篇5

列宁是从17岁时学会吸烟的。他的母亲玛丽娜十分担心他的健康,因为列宁在童年和少年时期身体并不十分结实,就劝他戒烟。母亲对列宁列举了吸烟对身体有害的种种理由,然后向他指出,在他自己没有挣钱之前,不必要的开支,即使是几个戈比的支出,也是不应当花费的。

当时,列宁是个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开除的大学生,毫无经济收入,全家都靠抚恤金生活。思想早熟而又敬重母亲的列宁听从了母亲的劝告,毅然戒了烟,并且终生不吸。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办公室墙上贴上“禁止吸烟”的纸条。在有人不遵守规定依然吞云吐雾时,他生气地当众撕下纸条,并且说“免得糟踏规定”,列宁在参加“星期六义务劳动”时,一位年轻的红军指挥员出于敬慕请列宁抽烟,列宁谢绝了,并且幽默地笑着说:“同志,你在战场上和敌人勇敢作战,你为什么不能跟吸烟作斗争?”

列宁的故事:纽扣

有一次,列宁发现人民委员会一个工作人员的上衣口袋上掉了一颗钮扣。列宁看到了,没有出声,走了过去。碰巧第二天列宁又遇见了这位同志。一看,他上衣口袋上还是没有钮扣。到第三天也还是没有。只是到了第四天列宁才看到钮扣缝上了。

“总算缝上了。”列宁很高兴。甚至连情绪都不知道为什么提高了。

那时是国内粮食特别困难的时候,城市和工人区都缺少粮食。农村有粮食,但是农村里的有钱人——富农把粮食藏起来了。

为了保证城市的粮食供应,往国内各地派出了粮食征集队。那位人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就是列宁想说他掉了钮扣的那一位,也被推举担任一个粮食征集队的队长。列宁犹豫不决。

人们对列宁说:“他是个能干的人。”“是个有功之人。”“是个勤勉可靠的人。” 列宁想要提钮扣的事,但没有出声。那位工作人员带了粮食征集队出发了。过了一段时间,列宁接到报告。报告如此这般地说,那位工作人员不胜任工作,他不能保证弄到粮食。不但如此,富农还把粮食征集队收集的粮食给烧了。

“可是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人们向列宁报告说,“他没有预先提防,漫不经心,没有及时把粮食可靠地保护起来。”

也有一些人庇护这个粮食征集队的队长:“列宁同志,这是偶然事故。”

列宁听着,他自己则在一张纸上画着什么东西。别人颇感兴趣:列宁在那里画什么?往纸上一看,只见纸上画着一颗钮扣。

列宁的故事:从花瓶中学会了诚信

列宁八岁那年,有一次母亲带着他到阿尼亚姑妈家中做客。活泼好动的小列宁一不留神,把姑娘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但是,谁也没有看见。

后来,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其他孩子都说:“不是我。”

而小列宁因为在生人家里害怕,怕说出实话会会遭到不大熟悉的姑妈的责备,所以他也跟着大家大声回答:“不——是——我!”

然而,母亲看他的表情,已经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小列宁打碎的。因为这孩子特别淘气,在家里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但是,小列宁向来是主动承认错误,从未撒过谎。

于是,小列宁的妈妈就想:应该怎能样对待孩子撒谎这件事呢?当然,最省事的办法就是直接揭穿这件事,并且处罚他。但是列宁的妈妈没有这么做。她认为,重要的是教育儿子犯错误后要勇于承认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而不是责备他。

于是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在三个月内一直没有提起这件事,而是给儿子讲各种各样的诚实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着儿子的良心深处萌发出对自己行为的羞愧感。

从那以后,列宁的妈妈明显地感觉到,儿子不如以前活泼了,似乎是良心正在折磨着他。

有一天,在小列宁临睡前,妈妈又像往常一样,一边抚摩着他的头,一边给他讲故事。不料小列宁突然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欺骗了阿尼亚姑妈,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实是我干的。”听说孩子羞愧难受的述说,妈妈耐心地安慰他,说:“给阿尼亚姑妈写封信,向她承认错误,姑妈一定会原谅你的。”

于是,小列宁马上起床,在妈妈的帮助下,给姑妈写信承认了错误。

几天后,小列宁收到了阿尼亚姑妈寄来的回信,在信中,她不但表示原谅小列宁,还称赞小列宁是个诚实的好孩子。

小列宁得到原谅后,十分高兴,又像以前一样过着快乐的日子。他还悄悄地对妈妈说:“做诚实的人真好,不用受良心的谴责。”妈妈看着儿子会心的笑了。

居里夫人读书的小故事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古人尊师的故事一: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古人尊师的故事二:尊敬师长名留后世

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古人尊师的故事三:立雪程门

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教诲。说了一会儿,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说了:“你们还没走啊!”他们两个回答:“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了,没有请命,不敢离去!”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辞。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这两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名的人。

举凡弟子要能够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师虚心求教,而在跟随老师的同时,就应该要明白恭敬侍奉师长的道理。须知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导我们,是一样的恩泽,怎么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个能尊敬老师的人,也就能重视学业;相对的,也就是尊重自己。游酢、扬时尊师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体会、学习。

古人尊师的故事四: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当我们真心地对待他人的时候,他人也必定会以真心回报我们的。

古人尊师的故事五:恭敬师傅天子善报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

名人尊师的故事一:毛泽东向教师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热情地向老师敬酒,毛禹珠老先生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笑着回答:“敬老敬贤,应该应该!”

名人尊师的故事二:周恩来向老师赠款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突然患脑血栓逝世,周恩来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张伯苓逝世后,周恩来一直掂记着张家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周恩来给张伯苓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张夫人和子女。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三:朱德给老师敬礼

1959年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身边观众谈话。这时,一位耄耋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这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上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叶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才坐下。

名人尊师的故事四:彭德怀穿便服会见教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穿军服才好。”彭德怀说:“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老师应穿便服。如今有些人受旧思想的影响,瞧不起中小学教师,我们应改变这种不良风气。”接见时彭德怀频频向老师们问好。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五:鲁迅尊敬老师

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看望寿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东渡日本留学的8年间,他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一次,他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办婚事,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时间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先生。鲁迅在日本还拜章太炎先生为师学文字学。章太炎先生逝世后,他连续撰文两篇纪念。

名人尊师的故事六:江泽民在百忙中看望老师

江泽民同志尽管工作很忙,但一直惦记着曾教育过自己的老师。1990年9月13日上午,江泽民同志乘车到当年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去看望老师,紧紧握住严峻教授的手说:“严老师您好!”并询问了教师们的身体状况、工作和生活情况。学校的钟教授住院期间,他多次到医院看望。1995年,当江泽民同志得知老师沈教授去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悲痛,当即请沈教授的妹妹转达他对老师亲属的亲切慰问。江泽民同志访美时,在百忙中,带着珍贵礼物,亲自登门去看望拜见他的老师顾教授及师母。

足见,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名人尊师的故事七:居里夫人

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从而,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可她对她过去的老师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总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当她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仍旧没有忘记曾经传授给她知识的老师。

名人尊师的故事八:程门立雪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科学家的故事一:金冠之谜

国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

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喊着“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原来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

科学家的故事二:巧算灯泡容积

一天,发明家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毕业生阿普顿,要他算出玻璃灯泡的容积。

阿普顿拿着灯炮琢磨了好长时间,于是用皮尺在灯泡上左右、上下量了一阵,又在纸上画了好多的草图,写满了各种尺寸,列了许多道算式,算来算去还未有个结果。

爱迪生见他算得满头大汗,就对他说:“我的上帝:你还是用这个方法算吧!”他在灯泡里倒满了水递给阿普顿说:“把这些水倒进量杯里,看一看它的体积,就是灯泡的容积了.”助手听了顿时恍然大悟,于是照法很快就算了出来。

科学家的故事三:迷路的人

有一天明文全球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回家时,边走边想问题,不知不觉走道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当地发现自己迷了路时,想问别人,却偏偏忘了自己家的住址。幸好他还记得他的办公室的电话号码,就往办公室打了一个电话,他怕秘书笑话,就假装别人询问:“请问,爱因斯坦的家住在哪里?”秘书没有听出是爱因斯坦的声音,就说:“对不起,爱因斯坦博士不愿别人打扰他,他的家庭地址是不能奉告的。”这时爱因斯坦不得不说:“我就是爱因斯坦呀。”他的话使秘书大吃一惊。

无独有偶。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也发生过类似的事。

巴尔扎克常常外出散步。有一次他怕有人找他,临出门时在大门上写上了几个字:“巴尔扎克先生不在家,请来访者下午来。”

他一边散步一边构思小说,几个小时后他饿了,就开始往家里走,突然发现大门上的字,他十分遗憾的叹了一口气说:“原来巴尔扎克先生不在家呀。”说完他掉头又往回走,继续构思他的小说。

一个是大科学家,一个是大文学家,为什么有时连自己家也不知道呢?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并不奇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一个人嫉妒迷恋于某件事时,在他的脑部神经中枢产生了一个极大的兴奋点,其他的一切都暂时被抑制住了。他此时已进入忘我的境地,除了它所思考的问题,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存在了。他们暂时忘记自己的家庭住址是完全可能的。他们的这种„迷恋‟状态,正是他们的创造精神达到高峰的体现。

科学家的故事四:不近人情的人

如果你家有客人来访,你去不请他坐下,让他干站着,那肯定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人家会说你不懂人情。然而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两次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个“不近人情”的人。

居里夫人和她丈夫居里先生为了从事科学研究,谢绝一起应酬,常常是几十天关在屋内不出门。有时他们忘了做饭,就吃胡萝卜充饥。居里夫妇虽然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家里却很穷。有一天,他们收到爸爸的来信,问他们要添置什么家具。

居里先生说:“我们只有两把椅子。客人来了也没有地方坐,再添一把椅子吧。”

居里夫人说:“可是他们一坐下来就不想走啦”。于是两人商定,为了不留客人占用他们的科研时间,一把椅子也不添。

你看,这多么不近人情!然而,会有比他们更不近人情的,客人来了,连门也不让进。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在创作时就是如此。

有一次,柴可夫斯基正在伏案搞创作,门铃急促的响了起来,仆人进来通报:“先生,有一位绅士来访。”

柴可夫斯基头也不太地说:“请你告诉他,我正在工作,不想见任何人。”

仆人说:“那是一位社会名流,不见怕有时您的身份。”

柴可夫斯基埋头创作,没理仆人。但门铃仍然响个不停。柴可夫斯基不得不停下工作,皱着眉头去开门。

门口果然站着一位穿着体面的绅士:“请问,柴可夫斯基先生在家吗?”

原来此人不认识他。柴可夫斯基立即说:“不在。”

绅士说:“我已经多次来访,都没有遇着。您能告诉我,他什么时候在吗?”

“很难说。”柴可夫斯基冷冷地说。客人走了,柴可夫斯基赶紧关上门,又埋头创作了。

居里夫人和柴可夫斯基这样的人,看起来的确有点不近人情,但这也正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科学家的故事六:失踪的新郎

法国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巴斯德热衷于搞实验,在生活上总是颠三倒四,起居失常,人们称它为疯子。“疯子”巴斯德结婚那天,家里宾客盈门。新娘玛丽小姐在父母的陪同下早早来到举行婚礼的教堂。当牧师宣布仪式开始后,大家的眼光都闪出个问号,怎么不见新郎的影子呢?

人们四下寻找,都失望而归。玛丽小姐受到这样的冷遇,伤心地哭起来。最后还是巴斯德的一位好朋友在实验室里找到了他。原来巴斯的正在进行一项实验,朋友问他:“喂,难道你忘了今天是什么日子?”

列宁遇刺谜团重重 篇6

愤怒的工人和水兵们冲上前,将一个女人打倒在地,这个女人就是臭名昭著的芬妮·卡普兰。

然而,俄《共青团真理报》报道称,当时的情形并非这样。当晚11时左右,列宁来到大街上,暮色已经很深,周围一片嘈杂声,因此,枪响的时候根本没人听见,只是当列宁倒下时,人群才一下子被恐惧所凝固。片刻之后,人们开始四处逃散,只有一个人十分沉着冷静——苏维埃步兵师政治委员助理巴图林。

巴图林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的一棵树下独自站着一个妇女,只见她一只手拿着个破皮包,另一只手攥着把雨伞。巴图林走过去,搜了搜她的身,这个女人没有反抗。他在这个女人身上没有找到任何可疑的东西,但他最后还是问了句:“你为什么向列宁同志开枪?”这个女人没有任何表示,她就是芬妮·卡普兰。

事发后,司机希尔把列宁抱上车,向克里姆林宫疾驰而去。医生诊断后发现,子弹击中列宁的颈部,没有生命危险。但稍后,治疗医生奥布赫写道:“子弹若是偏离1毫米,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肯定就没命了。”

打得真准!然而,档案资料显示,开枪的卡普兰几乎是个瞎子。正是这一点让许多历史学家对案件的真相产生了怀疑。

如今俄罗斯绝大多数历史研究学家认为,卡普兰就是刺杀列宁的真凶,是右翼社会革命党委派的恐怖分子。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相反的意见,根据他们掌握的历史资料和有效证据看,卡普兰并未直接参加刺杀列宁的行动,因为当时她患有眼疾,视力很差,无法正常开枪射击。这些学者甚至还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和推理:刺杀列宁的行动成为后来“克里姆林宫大审判”的导火索!但是不论如何,正由于发生了卡普兰刺杀列宁事件,此后与之相关的事件也都成了苏维埃政权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高级机密,以至于最终成为“20世纪的黑洞”,俄罗斯历史永恒的谜团。2003年,俄罗斯“国家特别机构历史研究会”和“X-History”出版社共同出版新书《芬妮·卡普兰或者谁刺杀了列宁》,书的作者认为,该书的主人公芬妮·卡普兰,现在依然生活在这个黑洞里。

卡普兰1890年出生在乌克兰沃伦省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一个对当时政权很虔诚和忠心耿耿的人,但是他的小女卡普兰后来却成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死敌——她竟然开枪击伤了这个政权的领袖列宁!

俄国1905年革命以后,卡普兰开始接近无政府主义者,她在革命者圈子里活动的时候用“多拉”的化名。卡普兰第一次参加恐怖活动是1906年,那年她16岁。那次,她策划组织参加对基辅行政长官的暗杀,但是没有成功,她被捕了。基辅当局军事法庭本来判处她死刑,但鉴于她实施的恐怖活动并没有成功,又将死刑改判终生苦役。因此,年纪轻轻的卡普兰很早就开始品尝铁窗生涯的沉重和痛苦。俄罗斯解禁的历史资料披露说,她当时几乎完全失明,她后来虽然被送往教会医院就医才恢复健康。但是,她的视力依旧没有恢复。也正因为如此,俄罗斯和西方的历史专家才提出一个半瞎的女人,是否真的就是刺杀列宁的枪手很值得商榷。

然而这场劳役对卡普兰来说,却毫无疑问地改变了她的政治生活,她在监狱里结识了俄罗斯著名的右翼社会革命党活动家玛利亚·斯别里多诺瓦娅,卡普兰最初的思想开始从无政府主义转向社会革命党人的观点。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她被大赦,获释出监,当时她27岁。就在那一年,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她被迫转移到乌克兰的哈里科夫市,在那里接受了眼科手术治疗。

1918年8月30日,在俄罗斯被历史学家称为“俄罗斯历史上致命的一天”。那天,位于莫斯科扎莫斯科列茨基区的米海尔松工厂举行工人集会,苏维埃政权的领袖列宁在会上发表讲演。会后,就在这家工厂的大门口列宁遇刺,杀手将三颗子弹射进了列宁的身体!

根据俄罗斯国家档案馆和当年苏维埃安全情报机构的有关档案记载,卡普兰并不是像《列宁在1918》电影里表现的那样,是在向列宁开枪后,向厂区外狂奔的时候被工人和水兵抓获的,而是在厂区之外的谢尔普霍夫大街被拘捕的。

在莫斯科原米海尔松工厂,现在的列宁纪念馆,还可以见到俄罗斯有关学者对当时刺杀现场的描述,“……卡普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靠在一棵树上,异常冷静地看着喊叫的人们从米海尔松的大门里跑出来,狂奔出来的都是水兵和年轻的工人,他们高声喊道:‘抓住她,别让她跑了!’这个时候,卡普兰先是在原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鞋子,后来又像一个高度近视眼的人那样眯缝起眼睛朝黑暗的地方望去。冲到她面前的人们看了看她,然后大声喊道:‘就是她!就是她开的枪!’”

也就是从那天起,苏维埃国家乃至后来的苏联,所有小朋友的课本里都有这样的文字:“就是这个女人刺杀了列宁爷爷。”被捕后三天即遭枪决在纪念馆里,还完好地保存着原来苏维埃契卡(苏维埃安全谍报机构)人员对卡普兰和其他一些社会革命党人的审讯材料和照片。审讯的执行人是曾经亲手执行枪杀俄罗斯末代沙皇全家的尤罗夫斯基,还有另外一个检察员金季塞普。纪念馆里的有关侦查照片上显示,卡普兰是在一辆公共汽车旁边朝列宁开枪的,当时卡普兰的位置显然距离列宁比汽车还要近,因此,侦查人员认为,即使杀手是一个高度近视的人,这么近的距离开枪也不可能不命中目标!侦查结果是,卡普兰开了四枪,其中两枪击中列宁。

卡普兰在被逮捕后三天遭枪决。行刑的现场就在克里姆林宫内,当时开来一辆轻型卡车,执行的枪声被卡车马达的轰鸣声掩盖了。卡普兰死后,她的尸体没有掩埋,而是被塞进一个铁桶里浇上汽油焚烧了。

据说,卡普兰在最开始的审讯中就承认,向列宁开枪的凶手就是她。并且她宣称,她之所以刺杀列宁就是因为她坚决反对十月革命,刺杀计划是1918年2月她在辛菲罗波里疗养的时候,立宪议会的领导人与她谈话之后制定好的。但是,卡普兰强调,开枪的决定完全是她自己做出的,没有任何党派具体指使。将秘密带进了坟墓。当年负责羁押和审讯卡普兰的红军秘密机构——契卡负责人记录下这样的文字:“这是克里姆林宫大院内的一所临时的特殊重犯监牢。我们当天中午将卡普兰牢房门上的大铁锁哗啦啦地打开,沉重的巨大的铁门的门轴发出搅拌机一样的闷响,克里姆林宫卫队长高声喊道:‘犯人卡普兰,到门口来!’卡普兰脸色苍白,头发有些蓬乱,她的脚上已经戴上了脚镣,她艰难地向门口挪着脚步。这个时候,我们汽车引擎的声音从牢房外边的空地上传来,这次,她可是没有想到,这辆汽车不是来给她换监狱或者是接受提审什么的。今天,上面已经决定,要处决她!”

专门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尤里雅·史卡列娃说,她搜集到的资料显示,当时负责审问卡普兰的苏维埃红军契卡人员一心想撬开她的嘴,留下来的文字记录中,曾经有一段他们事前拟订审讯的宗旨,就是要让卡普兰最终供认出她是英国间谍派来的杀手,并且让她招认出幕后的指使人或者刺杀列宁的策划人是谁。

1918年9月3日,卡普兰未经任何审判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大院内的一个角落里被执行了枪决。史卡列娃说:“遗憾的是,卡普兰没有来得及将自己的秘密,也许是一个时代的秘密讲述出来,就被枪毙了,这不仅对历史,而且对苏维埃政权也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因为,事件的真相并没有完全大白于天下,死刑的执行太快了,以至于草率。

上一篇:有关医患关系的作文下一篇:陕西省律师协会申请律师执业人员实习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