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生快乐作文

2024-10-18

如何让小学生快乐作文(共9篇)

如何让小学生快乐作文 篇1

如何让学生快乐作文

一提起写作文,许多同学都会感到头痛,他们不是无内容可写,就是把事情经过记流水帐似的记一下,草草几笔了事。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把作文写作具体、生动、有趣又不失文采,使他们快乐地作文呢?本人认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训练观察

1、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在生活中如果不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写起文章来必然笔重千斤。因此,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如写一个熟悉的人,就要确定观察的对象,设法接近他,观察其肖像、衣着、举止、言谈、内心活动等,以防“身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细致深入地观察,可以提高观察质量。如指导学生观察水果,通过视觉,了解水果的形状,颜色;通过嗅觉,闻到水果香;通过触觉,摸到它的实体;通过味觉,尝到它的滋味。

2、带着感情去观感

小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一般伴有一定的情感。如看一美丽的景物,欣赏悦耳的音乐,一定会感到心旷神怡;看到丑恶的事物,听到刺耳的声音,一般会感到厌恶憎恨。也有的学生在观察中漫不经心,对观察的对象视而不见,写起文章来平平淡淡,没有半点生气,缺乏真情实感。可见,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很有必要。

二、多读多记,引导积累

要写出好作文,应掌握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采集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材料库。

1、从生活中采集作文的原始材料。

整天把学生关在教室里面,学生无事可写,教师也感到无题可出。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采集素材。一是要组织学生亲自去“干”,如野炊、郊游、参加文体活动等;二是要带领学生到现场去“看”,看有圆有缺的月亮、东升西落的太阳、电闪雷鸣的夏夜、白雪皑皑的大地、万木争秀的群山、热闹非凡的市景、安适静谧的公园、小巧玲珑的玩具„„

2、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当学生进入中年级后,就可要求他们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积累素材,可以记自己的,也可以记他人的。这类记录不要求学生写完整的短文,只简要记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点即可。

3、向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采集素材。

学生读课外书报大多是“用眼睛”去阅读,印象不够深。如果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他们看书读报的心理状态就有所不同,就要“用脑子”去阅读了。这样,既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又积累了作文的素材。

小学生的联想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心理特点,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接依据。如几个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纸片,可让学生将其想象成汽车、房子、人物、动物、用品等,并用生动的语言编纂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2、听音想象

作曲家创作美妙的音乐,其灵感也是来自生活。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的大海;录上一段隆隆的马达声、汔笛的长鸣声、喧闹的人流声,想象出码头的场面、告别的情形、欢腾的闹市„„

3、续写想象

许多课文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续写下去,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如《西门豹》一文,结尾写道:“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可启发学生想象西门豹是如何发动老百姓的,他自己怎么做的,百姓如何拥护他等。

4、假设想象

假设的东西,本身是不存在的,要学生写假设的内容,非想象不可。比如《假如我是„„》、《我会变》等都是很好的假设想象训练题,学生在这一个个“假设”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尽情地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描绘自己灿烂的前景,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在无拘无束中编写故事,完成作文。

如何让小学生快乐作文 篇2

一.聚焦现实社会,在生活中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所不可能发生的事勉强拉到笔下来,写作是必然失败的。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的材料。”作为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自身体验,聚焦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作文。指导学生善于留心自己的生活,如我们平日的学习活动,生活实践,学校、家庭、社会发生的人和事。前不久,云南发生了严重的自然干旱,我校积极组织学生捐款,我班学生也不例外,从几十块到五毛,多少不限。由于我之前的宣传鼓动,同学们的感情已经被调动起来。我让学生以云南干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很多同学拿起笔就写起来。为什么没有同学喊难写,因为观看了我展示的云南干旱地区的图片,听了我介绍的有关社会各界捐助的感人事迹,再加上刚才大家踊跃捐款的情景和最后我对他们的所作所为的表扬和肯定,同学们现在是心潮澎湃、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能写不出真情实感吗?他们能不为自己的作为骄傲吗,他们能不为自己所处的社会温暖大家庭自豪吗?在这样的情况下作文,他们能不为自己的所做的事感到快乐吗?

二.开展多种活动,在体验中作文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更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体验、品味,真正做到言由心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会写作。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后再写作文。如春天来了,我带领孩子们出来找春天……一次,学校开展了逃生演习。活动结束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刚才看到的逃生演习的场面写下来。结果同学们写的很成功。有的写《你知道怎么逃生吗》,有的写《地震来了怎么办》,有的写《记一次逃生演习》,还有一个学生写的是《汶川地震带来的思考》,很难想象这种有深度的文章出自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之手。

三.利用课程资源,在实践中作文

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可见课程资源的范围非常广,人本身就是最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家长和社会人士同样是课程资源,广阔的生活更是课程资源。作文源于社会生活,源于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作文教学倡导学生以恰当的方式接触社会,因此学生的生活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必然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的重要场所。如让学生参观、访问社区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拓展时空,开发利用社会资源的形式。学生进入社区参观、访问,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这比教室里空洞地讲述要真实得多。活动中,学生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各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获得了社区的真实感受。在一次主题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活动中,我倡导孩子们做一次“爱心大使”,回报社会,帮助身边困难的人。我组织同学们到福利院去帮孤寡老人做义工,有的学生帮老人梳头,有的帮他们打扫卫生,有特长的学生为他们唱歌、跳舞,给老人们带来了欢乐。在这次的作文写作中,一个学生写到:“今天我做了一次爱心大使,帮助老人们洗衣服,看到他们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我突然感到幸福和自豪,我是一个有用的人,我能帮助别人,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信,也体会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我要不断让自己强大起来,去帮助更多的人,从现在开始就认真学习,不再浪费时间,加油!”

四.捕捉精彩瞬间,在偶然中作文

如何让学生“快乐作文” 篇3

一 另辟蹊径: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学三年级的第一堂作文课,我刚进教室就听见有学生说怕写作文。我半开玩笑地说:“那我们今天就不上作文课了,好吗?”学生信以为真,掌声雷动。我若有所思,说:“行,那今天就让大家交流交流暑假里有趣的事儿!”教室里立刻像炸开了锅,不少学生迫不及待地想争得最先发言权。我适时引导:“你们一起讲老师听不清,这样吧,你们分小组先把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事讲一讲,然后每组选出最有趣的事,派代表讲给老师和同学听,可以吗?”

几分钟的小组活动结束后,一个口齿伶俐的男生被推选上台,他讲的是暑假里跟小伙伴捉迷藏的事。我边听边板书关键词句,提醒学生回忆细节:藏时的心理活动,动作如何,找伙伴时的心理等。那个男生讲得眉飞色舞,其他孩子听得津津有味。接下来的几组,有讲钓鱼的,有讲玩电脑的。看看时间,我做出很为难的样子说:“快要下课了,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老师没听到,你们用本子写下来交给我看吧!”怕孩子们又往作文上联想,我一再强调,只要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就可以了,没有其他要求。

学生的草稿收上来,虽不能说精彩纷呈,却也不乏可圈可点之作。经过一一的评改润色,我再让学生誊到作文本上。我告诉学生作文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把自己说的写出来就可以了,没什么可怕的。

一次意外的尝试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作文这个“拦路虎”是学生心理上的一种障碍,因种种暗示而逐步形成的。教师应该另辟蹊径,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心理上克服畏惧心理,为学生进一步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留意生活:采得百花酿成蜜

作文是充满感性的劳动,需要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如蜜蜂采蜜般,采撷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素材。

人是生活中最具个性的“生物体”。作文中,少不了对人的描写。开学后,我让学生用几句话或几段话写下对新老师和新同学的印象:“我的同桌×××是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肉嘟嘟的脸蛋儿白白的,像两个大肉包。眼睛、鼻子、嘴都陷在这个大肉包里。他时不时咧嘴一笑,眼睛便眯成了一条缝,活像电视里的弥勒佛。”

“班长爱说爱笑,眼睛又大又圆,一瞪眼真是威风八面,我们都怕她三分哩。”

……

学生在这样的练写中积累了素材,习得了观察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写习作的兴趣。这不,作文课上我刚说完让学生观察一下自己,就有学生对着镜子“挤眉弄眼”起来,那股自我陶醉的劲儿令我忍俊不禁。我简单地归纳了一下观察的角度和方法,出示了一些好词好句好段,便让学生先在小组中介绍自己。教室里立刻变得热闹起来。有的学生一本正经地当起了评判官:“你的眼睛不大,不能用‘明亮的大眼睛’。”“你的眉毛一点也不浓,叫淡淡的柳叶眉还差不多。”有的出谋划策:“你的小酒窝挺有特色,应该介绍一下。”

学生说得热火朝天,写得兴致盎然。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刚学写作的孩子就能妙语连珠,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如稚嫩的幼芽在阳光下渐渐茁壮起来。“兴趣是最好老师”,我相信在“兴趣”这个老师的带领下,学生留意生活,乐于习作的热情会越来越高,作文也将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件快乐的事儿。

三 表扬为主:一言一行总关情

三年级作文刚刚起步,学生初写作文,不仅对行文的格式知之甚少,而且大部分学生语言积累少,用词造句错误百出,有的作文甚至会让人“目不忍睹”。作为教师,我不应该站在成人的立场、先行者的角度去“指手画脚”“大刀阔斧”,那样只会浇灭学生刚刚燃起的火花,使学生失去写好作文的信心。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开始转换批改作文的角度,以欣赏的目光去阅读学生的习作,尽量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多给予表扬。例如,在批改《我的自画像》时,我就写出了这样的评语:“你的这幅自画像‘画’得真好!读着你的文章,老师更喜欢你了!”并且在一些词句上加上批注:“你知道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具体事物,真是太棒了!”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我发现学生拿到作文本时眼里流露出喜悦之色。我想,就让这小小的喜悦堆砌成一个个大大的喜悦吧!遇到特别差的作文时,我着重勾画写得相对通顺的句段、恰当运用标点符号的句段,并在旁边写上激励性的批注:“你观察得真仔细!”“你注意到正确运用标点符号了!继续努力哟!”

以表扬为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作文,学生一定会逐步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有了平时点滴的积累,学生文思如泉涌便不会成为永远的“童话”。

“另辟蹊径”“留意生活”“表扬为主”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尝试,方法的运用还需要不断地推敲、磨炼,快乐作文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努力。当我们形成了新的教学理念,有了更多教学理论的储备,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假以时日,作文一定会成为孩子们乐于表达的一个窗口。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白甸镇中心小学)

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 篇4

高要新桥中学

李柏成2007-04 摘要:新课改后,高中历史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这无疑进一步加深了历史学科的艰深度和降低了历史学科的趣味性,使得学生提不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很难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无法做到快乐学习,从而导致了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在某种意义上有所下降。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并在感受学习历史的快乐中进一步学习好历史呢?我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关键词:学生

兴趣

快乐

学习历史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这无疑进一步加深了历史学科的艰深度和降低了历史学科的趣味性,使得学生提不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很难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无法做到快乐学习,从而导致了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在某种意义上有所下降。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并在感受学习历史的快乐中进一步学习好历史呢?我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

一.运用情景体验式历史教学模式

情景体验式历史教学模式狭义上是指通过历史小话剧等形式把特定的历史情景创造出来,让学生在创作、表演、欣赏历史小话剧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历史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习惯了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学生而言,创作、表演历史小话剧给了他们自己动手、表演的机会,肯定会给他们带来新鲜感和惊喜,况且历史小话剧是用生动活泼的演绎代替了单调抽象和枯燥乏味的文字表述,无疑具有更高的欣赏性和愉悦性。在历史小话剧所反映的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学生通过身临其境地扮演历史人物,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体验历史人物的生活和情感,感知丰富立体的历史画面。这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消除学生对历史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另外,小话剧也正是由于其生动形象的表演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和浅化历史,从而能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态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下,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感受历史带给他们的乐趣,并在这种快乐中轻松地体验和感悟被历史小话剧创造的特定情景浅化了的历 1 史知识。如我在讲授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在两个班进行了实验:我在一个班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讲台上向学生们讲述国民党之所以选择和共产党合作及共产党之所以选择和国民党合作的原因,学生们则在下面边听课边低着头辛苦地做着笔记。课后了解发现较多的学生因为老师的文字表述比较单调乏味,听起来已没多大兴趣,而且又要忙着记笔记,无疑更增加厌烦感,所以对于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要么是理解不透,要么是印象不深。而在另一个班我就采取通过历史小话剧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感悟体验历史知识的教学模式。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将学生分成A、B两大组,而A、B两个大组又分别分成两小组a1、a2和b1、b2,a1代表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a2代表军阀,b1代表共产党b2代表反动政府。两个大组分别在讲台的两侧同时表演,A组表演的内容大抵是a1依靠a2所进行的革命运动都失败了,B组表演的内容大抵是b1反抗b2的运动都失败了,然后a1、b1都向外寻求帮助,最后a1、b1在C角色(扮演共产国际代表)牵引下彼此找到了对方。因为小话剧把共产党在领导第一次“工运”失败后要联合其他阶级进行革命及孙中山领导一系列依靠旧军阀的革命运动失败后也需要依靠其他力量进行继续革命这个复杂背景生动形象、直观地演绎了出来,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得以在愉悦的氛围中把握住了历史知识。

二.运用合作型学习的历史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有效教学模式,这主要是因为:(1)合作学习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历史的积极性。(2)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情感交流,赢得相互之间的尊重和关注,从而有利于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创设一个轻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学习氛围必定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在探究历史问题中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并在快乐中进一步学习历史。(3)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历史,掌握历史,会突显学生的成就感,有成就感就会有快乐,学生就会在快乐和成就感中继续前进,努力学习历史。所以,把合作性学习运用到历史教学中确实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例如:我在上《苏联经济改革》这课前,恰逢科组教研,听某位老师讲这一课。由于知识点较为繁多,包括“改革的背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影响”等等,该老师便采 用传统“满堂灌”的形式不停地在上面讲,而学生则不停地在下面埋头苦记笔记。结果是老师讲得没劲,学生学得无趣,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乐趣都明显地被压制了。有鉴于此,听完课后,我迅速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合作学习的历史教学模式。在上课前,我精心设计了如下几个子课题分派给各个学习小组(之前授课过程中已合理组建):“苏联为什么改革?”、“赫、勃、戈改革的异同”、“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影响”、“改革给我们的启示”。让他们到学校的图书馆或网络室找寻相关资料。正式上课时,我把本次合作学习的任务、步骤等给出指引后,便展开合作学习。由于课前已有准备且小组合作学习模拟了小班化的上课模式,人数较少,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发表观点,展现自我,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并可避免学生在课堂上当堂答错时的尴尬,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和愉快的学习空间,缓和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得学生敢问敢说,畅所欲言。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益更多,所以他们更热情主动地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都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对几个探究课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探讨,自主解决了学习任务,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所拓展。

三.把乡土历史素材引入历史课堂

每个地方都或多或少存在乡土历史素材,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传说趣闻等等。这些乡土历史素材其实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的教学资源。因为,乡土历史人物、事件、趣闻故事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会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本地乡土历史素材就在学生身边,如果我们历史教师能把乡土历史素材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必定能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历史的欲望,使学生从原来被动接受历史知识变为主动乐意地学习、探究历史。理论上看这样做似乎不错,实际效果如何呢?我为此展开了实验:在讲必修一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一课时,在讲了“中共成立”、“第一次工运高潮”、“国共第一次合作”等知识点后,进入“国民大革命”时,学生开始出现厌烦情绪,注意力开始分散,于是我把之前准备好的乡土史料引进课堂,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应该知道叶挺吧?”学生们回答:“知道啊。”我又问:“那你知道叶挺曾创立一支军队吗?”学生们回答:“知道,铁军——叶挺独立团。”我接着问:“那你知道是在哪里创立的吗?”“在哪 里?”学生的注意力开始集中。见此,我故意稍作停顿,然后说:“就在我们高要。”“不是吧?真的?什么时候?在哪里?”学生兴趣大增。“真的,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后,开展国民大革命,中共委派叶挺于1925年11月在高要成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俗称叶挺独立团),领导高要人民开展国民革命。”“哇噻,原来国民革命也发生在我们高要,太牛了。”学生们在自豪中对国民大革命马上充满了兴趣,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们都处在兴奋的情绪里,很好地掌握了国民大革命的知识。快下课时,见学生们热情高涨,我不失时机地布置了课外探究课题:“叶挺独立团与高要”,让学生们或查找资料,或实地考察完成。结果学生们在自豪感和亲切感带来的快乐中积极探究,得到如下成果:独立团进驻乐城镇解决震惊省内的“高要领村惨案”;独立团积极帮助农民开展农民运动并成立了“高要农民协会”。可见,在历史课堂中适时引入乡土历史素材,确实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在这种兴趣、快乐中进一步积极探索历史。

四.开展历史第二课堂,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开展历史第二课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感受学习历史的快乐,并在快乐中学习历史,掌握历史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因为:首先,第二课堂没有了常规课堂那种严格的纪律要求,也没有常规课堂那种紧张的气氛和压迫感,学生可以彻底地放松身心,轻装上阵。其次,第二课堂能更多地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这也更能提高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兴趣。再次,在第二课堂里,学生间的交流相对来讲要比常规课堂多一些,学生间更容易建立起一种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为学生快乐学习历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开展历史第二课堂,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下面略举我在教学实践中实行的历史第二课堂的三种形式:

1、制作历史模型。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创造了不胜枚举的文明成果,如都江堰、地动仪、筒车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经常见缝插针,指导学生在历史课外活动中设计制作或模仿制作古代的一些生活器具、生活用具、科技仪器等,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如在学习必修2《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这一课时,我指导学生根据课本插图,就地取材用竹片制作了逼真的筒车模型。又如在学习“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这个知识系统时,我让学生查找资料、图片,然后制作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唐、宋、明的官帽。通过这些制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并在这种兴趣和欲望中发展了其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2、创作历史画报。

在学习必修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这课时,我指导学生将这一课书分解成三个模块:文化生活的变化、社会风俗的变迁和服饰的变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自愿编组,搜集资料。“文化生活的变化”组的同学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照相、电影、报刊、图书的发展历史及图片。“社会风俗变迁”组通过在网上搜集和整理图片,了解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变迁的具体情况和导致风俗变迁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服饰的变化”组的同学不仅了解到中国近代服饰变化,而且通过不同时期的服饰感受到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最后,各组把收集到的资料、图片、及对这段历史的感知等内容汇总,创制出了一份十分精美的历史画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都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搜集整理资料、创制画报。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仅增加了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和欲望,还使得他们在这种探究历史的兴趣和欲望中了解到中国近代以来文化生活、社会风俗和服饰的变迁。

3、历史考察。

在我们肇庆地区,有很多历史遗址、遗迹、遗物,它们是前人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的记录载体,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其真实性、形象性是其他历史文献所无法媲美的,能为学生提供认识与理解前人活动的直观感性材料,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学习了必修3《西学东渐》这课后,我就利用周日带领他们到端州区的丽谯楼参观“沟通东西文化第一人”利马窦的文物展。让他们近距离地感受东西方文化的碰撞。通过这类考察活动,可以使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历史,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上述是我对“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 的一些想法以及所进行的一些教学尝试。事实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前进的原动力。我们历史老师应当适时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穿插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并在快乐中学习历史。这样,我们历史学科的教学效果必将能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书目:

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篇5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快乐的感受是最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数学,达到学习的自动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因此,在探究新知识之前要精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例如,在教学“ 位置和方向”时我设计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以下是我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玩过猫和老鼠的游戏吗?

生:没有(引起全班共鸣,学生特别兴奋)

师:现在我们玩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好吗?

生:好(很高兴)

师生齐讨论:

老鼠先向东走10m,再向北走10m,继续向东走20m,往南走10m,再往东走30m,往北走30m。向西走40m,最后再向南走30m,钻到地下。猫如何去捉他呢?

辨认方向是一个难题。从这个游戏中让学生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充分利用小孩喜欢的活动中学习,去认识,印象深刻,记得牢固,把这节课利用一个生动的猫捉老鼠的故事带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回家拿一张白纸构思一幅图边画边说,学生表现积极,从中解决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给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数学的学习不只是概念、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要鼓励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从具体的实例中体会数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对同一问题的解答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要给学生留有空间。

三、建立师生情,让学生在和谐交往中享受快乐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素养的培养,更是一种师生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影响。教师必须关爱学生,用自己的爱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各方面负责,做学生“老师化”的朋友。课堂之外要多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亲近学生,了解学生,这样,浓厚的师生情建立起来了,学生真正喜爱数学老师了,自然就喜欢上数学课了,这种由于“爱屋及乌”而导致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不可估量的。

如何让小学生快乐作文 篇6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它带给学生的快乐不仅仅来自合作探究活动的本身,还来自学生个体的快乐可以有很多人来分享。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学习中的合作伙伴。他们一起合作,一起探索,一起面对困难,也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可是,并不是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够得到快乐,有的小组刚成立,矛盾就来了,最后搞得不欢而散。谁不希望自己的小组合作探索成功呢?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要更新我们教师的观念。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我们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合作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观察、诊断以及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的过程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不断变化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也正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的必备素质。

二、要制定一个小组约定

研究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应该是自动化的,很多学习活动应该自主决定,自我约束,自负责任。因此,有的小组建立以后,会因为意见分歧而不愉快,这种不愉快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有的学生就会认为“还不如我自己一个人自己干,跟他们在一起除了争吵,就是浪费时间的闲聊。”为了保障研究学习的开展,应当事先讨论如何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矛盾,然后,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约定,这对以后开

展研究很有帮助。当然,这样的约定要考虑周全,至少要回答以下问题:

(1)当某一成员在小组讨论时不能集中精力,老是说闲话时,我们应该怎样?

(2)当某一成员不能按时完成其承担的任务时,我们应该怎样?

(3)当我们在讨论中意见不一致时,应该如何处理?

(4)当某一位成员对其工作不负责时,我们应该怎样?

(5)当我们很难确定目标,有的成员又不想坚持时,应该怎么办?

(6)当小组成员为了某一个问题争吵起来,我们该怎幺办?

(7)谁来当我们的组长?定期轮流做,还是事先确定一个?

(8)我们应该为小组起一个什幺样的名字?

(9)我们应该确定哪些小组合作的目标?

(10)面对困难与挑战,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下面是一个小组约定,大家可以参考。我们约定自我管理,并按照共同协商的约定,开展小组活动。协约内容如下:

1、本组的共同目标:团结一致,宽容相待,严谨创新,争取优异。

2、我们共同遵守:有计划地进行研究、讨论一切与本组合作学习有关的事务。

3、我们承诺:有矛盾就用公开交流的方法解决。

4、当本组某一成员不遵守协约时,我们应先听他的解释,然后讨论解决的方法,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在100中扣分,依据违反的程度,扣5、3、1分。

协约要切实可行。有的小组制定协约的时候只想到严格惩罚不良行为,而没有考虑到可行性。比如:有一个小组制定的协约中有这样一条:“本组成员违反协约中的条款时,应当予以开除。”这个规定首先不够具体,要指出针对什么样的条款,如果将“小组活动时迟到了几分钟”与“一点不参与研究活动”相提并论,就显得不公平。此外,不要轻易用“开除”,这应该是最后的办法。

三、要构建适合学生合作探索的环境。“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

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如何构建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呢?

(1)安全的心理环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2)充裕的时空环境。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害怕不必要的枝节末叶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这些“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3)热情的帮助环境。全班十多个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的偏低,尚不成熟,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4)真诚的激励环境。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四、要精心设计合作探索的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性活动的设计应有明确的目标,活动是为目标服务的,明确目标以后,在活动设计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探究活动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当前的认知需要

教师所设计的探究性活动要能满足学生当前的认知需要,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是学生所急待解决的新问题。提出问题只是为学生思考、创新提供了可能,只有当学生的迫切需要与目标发生紧密联系时,才会产生一定的内驱力,激励学生主动去思维、探索创新。教师在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时候,所提出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融知识

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因此,所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性,新奇感。

2、合作探究活动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探究性活动在设计上追求开放性,其目标不仅仅指向某种知识内容,而且指向各种知识的综合探究过程,指向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儿童所发展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指向儿童对各种知识的综合探究过程的情感体验。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可能没有确定的惟一答案、可能没有预定的惟一思路,它需要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联想,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点上,学生可以多角度、多侧面或多层次去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出宽阔的思维地带,任其探索创新,发挥主体作用,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培养他们对一个问题做出更全面、更深刻的分析的能力。

3、探究活动的设计应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

在设计探究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吸收国内多年来的教改经验,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课堂教学实际的探究教学模式。我认为,义务教育教材中有许多启发性的实验,教学效果也很好,在进行探究教学的初始阶段,可以将这些实验按照探究教学的要求进行改造。例如,将用于验证结论的演示实验,改造成先做实验、再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沦。这样,既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又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总之,对于每一项探究活动,教师都应当周密考虑,认真安排每一个环节。从学生的知识程度、技能掌握情况,生活经验等来设计探究活动,才能使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使能力得到提高。

4、探究性活动的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

活动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在教学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活动设计。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其次,活动的数量也应考虑由少到多,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5、探究性活动的要注重探索性。

探究性活动主要是针对某一个问题来设计的,源于书本中的知识或生活,整个探索过程充满了思考、试探、操作、实验,而探索的结果又运用于生活实际。活动的设计要有探索性,才能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从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特别要注重探究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得到答案,更要让学生知道答案是怎样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内容,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知识形成的过

程,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发现与学习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在空洞的理论和动听的口号中进行的,而主要在于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创造、创新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创造”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只重言论,不重行动,只重思维.不重操作,会导致学生眼高手低,一事无成。因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必须把实践操作活动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经历探究,它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终生受益的。

如何让学生快乐地考试 篇7

1. 创新命题形式, 激发学生动力

现在的学生条件都比较好, 普遍缺乏吃苦耐劳、刻苦学习的精神, 但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为了满足学生的口味, 我尝试让学生参与单元测试卷的命题工作, 全员出动, 每位学生搜集几道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题目, 然后由老师从中筛选部分题目编入试卷中。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题目能够入围, 如果自己的题目被选中了, 会有很强的优越感。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 会到处查资料找题目, 还会互相切磋。一般情况下, 考试分数都比较好, 可以享受到考试成功的喜悦。以后, 每学完一个单元, 学生就自觉准备出试卷的题目, 学习劲头大大增加了。

2. 打破考试常规, 提高自觉能力

无论学习成绩好坏, 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能在考试中取得满意的分数。为了满足学生的愿望, 教学中尝试采用了两种方法。 (1) “心做”胜过“笔做”。有一次我不小心把考试卷落在教室里, 学生可开心了, 围在一起认真地琢磨每一道题。学生对空白考试卷这么感兴趣, 于是我尝试把考试卷借给他们先去思考, 按时回收, 过一段时间让他们差不多淡忘时再“重考”。这时发现学生对于这张借来的考试卷非常在乎, 思考得很认真, 还会互相讨论, 怪不得“书非借不能读也”。 (2) 考试实行“借分”制。考试是学生最认真的时候, 希望多做对一些题目, 获得满意的分数。为了满足学生的愿望, 我在考试中设置了“咨询站”, 碰到疑难问题, 可以向老师咨询, 寻求帮助。采用“借分”的形式, 检查时自己觉得有些问题确实没把握, 拿不定主意时, 可以向老师求助, 请求老师帮忙判断是否正确, 如果老师告诉他是对的, 他的心里会塌实平静很多, 老师那里会记下借1分;如果老师提醒他不正确, 他则明确了方向, 重新思考, 如果最终这道题改对了, 则表示向老师借2分, 凡是借的分数要从下一次考试中扣除还给老师。学生觉得这方法很有趣, 关键是自己得到了实惠, 大家都很喜欢。同时为了“还账”, 他们会加足马力去争、去夺, 争取下次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现在我的班级一直采用着这种方法,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 “我要学”与“要我学”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3. 重视考试反思, 促进自主学习

反思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学生学会了反思, 就相当于给学生请了一位尽心尽责的老师, 督促自己进步。经常听见学生后悔因为粗心丢失了很多分, 为了使学生养成仔细的习惯, 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 自己设计表格, 将目标分、实际得分、粗心失分每次都统计好, 时刻提醒自己要仔细。每次考试卷发下后, 学生先自己对试卷进行分析, 本来会做的那些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出错的, 将理由写在题目旁边, 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避免下次犯类似的错误。实在不会做的题目, 同学讨论或等待老师讲解, 然后自己把有价值的题目摘抄到纠错本上, 过一段时间再重新做一遍。最后对整张试卷进行分析, 本人对这次考试是否满意, 写反思总评再上交老师。反思写得好, 而且成绩进步最快者可以得到老师送的一份神秘礼物。学生上交的反思自我评价, 都写得很认真, 考得好的或考得不好的心理表现全都跃然纸上, 通过反思还可以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 从而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最具权威的。针对考试后的评价, 我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结合他自己的反思写总评, 激励性评语为主, 重点指出好的一面, 然后及时点出问题, 给出中肯的意见。对有进步的我会这样写:“近段时间表现不错, 我早就猜到你这次会进步, 继续加油吧!”对有退步的我会对他说:“这次考试成绩不好, 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赶上来的。”话语虽短, 但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如何让学生快乐写作 篇8

关键词:教学方法;表达欲望;细心观察

【中图分类号】 G623.24【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108-01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 要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精心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

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 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

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写作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的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产生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

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 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例如:学生在劳动课上通过参加劳动,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后,我安排了一篇写劳动课的作文,学生就能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就能把劳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星期天学生参加了家里的收割麦子的劳动,有些学生就把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有写劳动辛苦的,有写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写出真情实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教师要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在作文中出现了说真话,表真情的内容,哪怕表现出了不积极的道德思想,或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况,教师都要指出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在肯定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再对学生在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改正。

三 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教给学生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

1.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

2.要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

编入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对赤壁之战之所以能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是因为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战役的起因、经过、结果写的很明白,从中要让学生懂得作文做的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把内容写清楚,给别人留下清楚的印象。

3.要在长期的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神。

让学生快乐作文 篇9

山阳城区二小 胡志玲 邮编:726400

【内容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如果教师能激发和培养起小学生作文的兴趣,则作文教学就已成功了一半。在作文教学中做好这几点: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其乐写;注重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和生活的积累,使其有话可写;学生乐写会写,自然就能轻松快乐写作。

【关键词】培养兴趣 注重积累 方法指导 快乐习作

作文一直以来都是小学生的一大难题。作文课上,学生常常是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也写不出三五句。老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写。怎么解决这一“难”字,让学生轻松快乐作文呢?根据我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激发写作兴趣,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

“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如果教师能激发和培养起小学生作文的兴趣,则作文教学就已成功了一半。这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让学生“乐”写。要注重学生的感受,文为心声,敢想、敢说、敢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热情,放手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使学生明白了作文就是在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也使学生感受到写作文很简单,从而产生强烈的情趣。

(二)、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

教师要当好伯乐,尽力发现每位学生,每篇作品的“亮点”、“闪光处”,大力表扬,相信在教师欣赏的目光里,每位学生都是千里马。批改作文的形式多样化,可以面批面改,学生之间互评互改,互相促进。作文评价更要多表扬多鼓励,以肯定成绩为主。如,用红笔圈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写得好的句子;对写得有意思的地方,写上几句发自内心的称赞的话;经常在班内进行范文朗读,哪怕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一个精彩的题目,一个漂亮的开头,一个出色的结尾,一个独特的构思„„,使其产生成就感,进而激发兴趣。对那些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倍加关爱,悉心指导,稍有进步,及时表扬。我班学生姚志写作能力很差,我常在他作文本中写上“你已经有了进步,只要坚持努力,你会写得更好。加油!你越来越棒了”之类的话,对他鼓舞很大,没过多久,姚志也能写出像回事的作文了。

(三)感受成功,增加作文动力

学生作文完成,需要鼓励和帮助。“善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展示作品的机会。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把优秀的篇段张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借鉴。还要充分利用好校园内的黑板报和校园广播等宣传阵地,使学生在墙报上能读到自己的作品,在广播站能里听到自己的作品,将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经常鼓励学生把其成功之作向报刊杂志投稿。学生的作文一旦获奖或发表,成功的喜悦会引发一种强大的创作动力。同时还会带动很多学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让所有的学生都把写作当成一种乐事。

学生兴趣被激活了,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学会表达。

二、注重学生的积累

(一)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丰富学生语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我要求学生课本上的优美诗文必须熟读成诵。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籍目录,激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课外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把博览与精读科学地结合起来。博览就是让学生广泛涉猎一些精彩而有意义的故事、趣闻,先进人物的事迹,古今佳话,名言警句等,并要求他们写摘要或做成剪报,把需要保存的资料分门别类地积累起来,以便作文时随时查阅。精读就是要求学生对一些优秀的文章或名篇,要细读,潜心揣摸,对于其中好的章节、句段,特别是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要重点读,甚至熟记于心。在班队课、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这样,学生书读多了,从中涉取了更多的知识,还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语言,也学到了他人的一些写作技巧,写作时,学生自然觉得思路开阔,得心应手。

(二)、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丰富多采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这丰富多彩的生活,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出来。因此,要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一双灵敏的耳朵去聆听生活,用一颗敏感的心去体

验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指导学生多去观察生活,多加积累。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注意日月星辰的变化,留心山川河流的形态,观察风霜雨雪的景象,了解鸟兽虫鱼的习性,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生活——注意学校开展的活动,大到开学典礼、运动会,小到主题班会、同学的课堂发言,老师的言行穿着、老师课堂上的表情变化;观察家庭生活——留心家里今天来了什么客人,爸爸妈妈最近有什么变化,他们的言谈举止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前,要提出观察要求,学生观察时要进行相应指导,学生观察后要写观察日记。观察日记是把每天观察到的事、人、景、物选取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不拘长短,不拘内容形式。事要重点记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人要重点记下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景要重点记下景物形状、颜色、大小、动、静特点;物要重点记下物件的外形和结构,用途与功能„„尽可能的记下自己的感受。

三、注重方法指导

(一)迁移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片断训练,如进行总分式、并列式的语序结构训练;进行仿写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的语言感染力训练;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写训练;还可以对课文进行扩写、缩写、续写、改写。可以练习各种形式的开头结尾,在进行片断训练的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情趣引导,焕发写作灵感

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就会感觉不到困难。例如,课间一个精彩的场面,运动场上精彩的表演,课堂上发生一个有趣的“**”,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或者在讲读课文中补写一个情节,续写一个结尾等。创设情境,如有计划地设计游戏,组织活动等。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兴趣盎然。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让其增长见识,提高认识能力,因而写的文章就会有条理,语言也比较生动活泼。比如前段时间学校举行的“冬季趣味运动会 ”,学生写出的作文一篇比一篇生动、精彩。

上一篇:电话销售年终总结报告下一篇:新郎婚礼经典优秀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