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党组织工作思路

2024-07-13

社区党组织工作思路(精选8篇)

社区党组织工作思路 篇1

社区工作总结及社区工作思路

××社区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凝聚各方力量,共创文明和谐社区”这个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共建单位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充分发挥社区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视党建,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社区党总支建立健全社区党员学习机制,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把每月二十五、二十六日作为学习日,开展了系列的学习活动。下半年,社区党总支把深入学习十九大会议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组织了多种形式的集中学习和专题小组讨论,并结合身身实际,把党员服务群众融入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去,开展了“学习贯彻十九大,我为社区献一计”活动,在各支部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通过座谈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营造社区党员学习的氛围,提高广大社区党员的综合素质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增强广大社区党员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并努力创新活动载体,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如今年4月,社区党总支在党员活动站成立成立了“党员义工信用银行”,积极探索党员义工社会化运作模式,社区党员本着“奉献、服务、互助、和谐”的精神,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身特长和专业特点,无偿为居民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以“有困难找党员义工,有时间做党员义工”为口号,认领治安巡逻岗、为老助残岗、矛盾调解岗、扶贫帮困岗、政策宣传岗、法律援助岗等二十多个服务岗位,江南大厦、市总工会职校、商业幼儿园、第一幼儿园等多家共建单位的党员积极参与这项活动,成为了信用银行的储户,用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服务社区居民,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奉献日,联合共建单位的党员开展上街便民服务活动。

二、以人为本,做好社区服务工作,今年,我们在原有的“六六群众工作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整合服务资源,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管理服务模式,以为民、惠民、便民为宗旨,以建立健全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为目的,针对各种人群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一是对老年人的服务。我们联系了理发店与孤寡老人结对,上门为老人免费理发;联系卫生院医生为老人免费测量血压和进行健康咨询。邀请专业医生给老人进行健康知识讲座。认真做好老年卡的登记、发放等工作;对社区内的孤寡、空巢老人实行亲情化关爱,春节期间慰问看望独居、空巢老人15户。二是对社区弱势群体的服务。开展为特困职工、特困残疾人、低保户、三无人员、优抚对象,二劳释放人员等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例如今年的二劳释放人员,社区帮他联系了保洁员的工作,并送给他电钣煲、米、油,让他燃起了重新生活的勇气。在下岗失业人员的管理中,及时掌握就业动态,做到各类人员底子清、情况明。还利用招工信息橱窗,每星期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招聘信息,并利用周边中介机构的信息网络,为下岗工人牵线搭桥送岗上门。耐心启发下岗人员改变就业观念,鼓励他们自主创业,为160位4050灵活就业人员发放保险费补贴。在助残日,社区干部与卫生院医生上门免费为残疾人体检,送医送药等。三是对社区育龄妇女的服务。继续深化计划生育网格管理模式,进一步深化优质服务工程,对辖区内的育龄妇女进行分类指导,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服务并建立跟踪随访制度,今年为14位四项节育手术对象,上门访视、慰问,了解手术后身体情况;对25位产前产后育龄妇女上门随访,产后宣传知情选择;对使用避孕套的育龄妇女,每月上门送药具,及时了解使用效果;对新婚及待孕对象随时了解生育信息,并做好随访记录。为育龄妇女上门发放宣传服务资料1000余份,并开展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优质服务工作,对外来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发放了生殖健康优惠卡;组织育龄妇女进行计生知识培训等。四是为普通居民的服务。为286位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员发放体检通知,邀请了医院的医生开展卫生健康知识讲座12余次。五是做好辖区内个体工商户的服务。共发放劳动年检通知160份。及时为辖区内的个体工商户做好税收催办、三证办理、国税代收、调税通知等服务工作。

三、整洁环境,做好社区卫生工作

今年我们巩固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成果,发动多方力量,积极开展各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如今年8月份,区公安分局的党员志愿者一起参与了卫生死角的整治活动。进一步加强卫生知识、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对各楼道进行长效管理,对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治理。结合网格化管理,由楼道长、小组长分片、分段对自己所在楼院周围的环境进行宣传、督促,并将清除沿街乱张贴,形成每日清理、每日宣传的良好风气。社区全年共举办各类健康知识讲座12期,出黑板报12期。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意识。严格制止和清理“三乱”现象,努力为居民群众创造一个亮丽、整洁的居住环境。

四、加强治安,做好社区综治工作。

按照创建“平安社区”的总体思路,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加强社区综合治理工作。一是健全群防群治队伍。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加强社区巡逻值班,坚持白天离退休党员义务巡逻,晚上在职党员义务巡逻。二是加强治安防范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举办各种讲座12期。三是积极做好社区稳定工作,充分发挥社区“老娘舅”工作室的作用,及时调处居民矛盾和来信来访工作,今年共摸排各类矛盾纠纷30件,均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四是加强对社区归正人员的帮教转化,年初与8位归正人员签订帮教协议书,采用思想上教育帮助,生活上关心照顾的人性化教育管理,社区刑事发案率比去年明显下降。社区把“创建无毒社区”工作列入平时的工作日程中,制定创建计划,建立了社区禁毒组织。

五、活跃文化,做好社区文体工作

我们充分发挥社区舞蹈队、腰鼓队、老年大学艺术团联等社区文艺组织的作用,联合共建单位,为社区居民表演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节目,春节与老年大学学员联合举办迎春联欢会,元宵节与好又多联合举办“元宵灯谜会”,“三八”节开展的趣味运动会,暑期举办老少同乐书画笔会等等,积极参与街道、区、市里组织的各类文艺及科普知识的宣传活动。如12月份,在华庭街购物中心的支持下,社区文艺队与市老龄委的公益文化演出队在华庭广场为社区老年人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市第一幼儿园、市体育局派出选手参加了街道组织的十八大微宣讲演讲比赛等形成了以社区居民为主、辖区单位共同参与的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

六、力求创新,做好社区特色工作

今年,我们继续深化“关爱型”特色社区的创建,结合南湖区开展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活动,发动社区广大党员、群众及共建单位的成员,共同创建关爱型社区。把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孤寡老人起居、特困生入学、残疾人生活等问题作为开展社区关爱活动的主要内容,大力开展“结对助学”、“结对助残”、“结对帮困”、“结对助老”等活动。今年,我们用“关爱基金”共慰问了4户因病致贫的家庭,送出关爱慰问金2700元。南湖区消防中队结对社区孤寡老人杨松云,经常上门慰问、看望,帮助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还与社区的一位困难学生毛英杰结对,从生活、学习上处处关心、关爱她。市体育局今年也与社区的两户困难党员吴阿汝、高锦民结成了对子,年前送去了慰问品。好又多百货有限公司与社区6户困难家庭结对,送去了慰问品,并多次为社区的失业人员按排合适的岗位,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七、依托共建,共创美好家园

我们本着共建共驻、资源共享的原则,在“共建美好家园、共创文明社区、共管社区事务、共享社区资源”的思路下,依托共建单位的力量,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今年共建单位赞助社区共建活动经费33500元,为改善社区的办公设施、有效服务居民、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了资金保障。另一方面,社区共建单位积极主动参与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环境卫生的整治、各类文艺会演、城乡文化交流及便民商圈的创建、十八大精神微宣讲比赛等等都有共建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各项创建工作的开展。

一年来,社区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共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为居民办了一些好事、实事,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获得了一些荣誉,见证了社区结对共建工作带来的成果,但离领导和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不断开拓创新,为建设和谐文明社区而努力。

2013的工作思路

2013年,××社区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坚持以民生为重点,“围绕一个目标,争创一个特色,抓好四项工作”的思路,立足社区,在巩固中提高,在提高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把发展作为振兴社区的第一要务。

围绕一个目标:就是围绕把瓶山社区建设成为“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争创一个特色:就是深化“关爱型”特色社区的创建,通过创建使社区下岗职工、孤寡老人、特困学生、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得到关注,让他们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关爱。

抓好四项工作:一是抓好社区党建工作向多层面拓展延伸。探索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小型化模式,探讨和解决年轻党员的学习问题,继续深化党员民生实事承诺制,精心设计党员活动载体,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抓好社区服务工作向优化服务方面拓展延伸。发挥一居一品特色,充分利用和开发辖区单位的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型的为民服务新体系,打响社区服务品牌,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阳光家园、服务群众的爱心家园、安居乐业的康乐家园。三是抓好社会稳定长效管理。健全和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工作机制,信访实行社区代理负责制,把不稳定因素和苗头稳控在社区,化解在社区。四是抓好民生工程,围绕社区居民关心的问题,抓重点、解难点、出亮点,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真正成为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最亲近、最贴心的人,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新的思路己经明确,工作目标己经确定,下一步关键在于落实。我们相信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有辖区共建单位和社区广大党员、居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配合和支持,通过××社区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我们一定会使2013年的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社区党组织工作思路 篇2

2013年11月,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创新社会治理这一新的重大历史命题。决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需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志愿性组织 (社区层面即为社区NGO) 是社会资本网络、合作与信任的发生器, 为个体提供参与社区治理的活动平台。在此基础上, 大学生社区志愿组织通过校地合作, 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服务支持与人才保障。本文以浙江海洋大学大学生社区工作室为例, 在大学生志愿组织进入农村社区参与治理的背景下, 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完善问题, 推进基层社区善治。

1 善治期望—基层农村社区治理的方向

治理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变, 自上而下的“统治”式到多方面互动的“治理”式, 都有其优劣势。在社区问题层面, 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与市场的不足, 但治理不是万能的。它没有政府统治的权威性, 得不到广泛的社会配合, 它也没有市场的高效资源配置能力。因此, “善治”的必要性逐渐体现。从和谐社会视角看, 善治是对社会的良好治理, 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途径。善治的本质特征, 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 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 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社区是最基本的社会共同体, 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管理整合等功能, 实现善治是基层社区治理的方向。农村社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城市社区尚不完善。针对农村社区治理的改革在善治理念指导下形成以下特点:

1.1 治理主体多元化

治理主体与手段的多元化是善治模式的主要特点。权力从国家下散到公众手中, 公众以社会组织为平台参与其中, 由政府、市场及社会组织构成的多元主体形成良性竞争关系, 推动社会治理方式的改善。农村社区在善治之路上, 逐步形成由群众性自治组织、政府、农村居民及社会组织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局面。

1.2 多方合作与互助协商式治理

“善治”突出政府与社会的密切合作, 加强互动协商。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议题, 我国政府逐步从“全能主义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 在此背景下, 社区NGO应与政府一同承担起社会治理责任, 为农村社区善治创建社会协调合作机制。

1.3 互助性治理深入发展

农村社区熟人社会与互助传统根深蒂固, 志愿组织的服务实质上就是社会互助, 互助性治理是与农村社区和谐理念相适应的治理途径。它不仅体现了人的社会性, 同时还是以社会团体为载体倡导的公共精神, 不仅包括邻里熟人之间的友爱互助, 更在于参与公益事业、慈善事业等活动的公益精神。志愿组织在农村社区治理中被广泛接受与认可。

另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是加快社会转型的重要举措。基层社区的“善治”是保证政治、经济与市场多方面协调运作的重点, 基层社区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增强社会自组织能力。完善公益性社会组织的服务体系, 是社会自组织能力提高的表现, 其参与社区公共服务, 能有效应对政府及市场的失灵, 维持社会的有序, 降低社会转型风险。

2 善治之行—大学生社区工作室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实践

大学生有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热情, 正能量的价值观, 大学生参与服务型组织, 担当志愿者, 能有效提高其公益服务理念。现今, 大学生志愿组织遍布全国各地, 涉及包括教育、环保、弱势群体等在内的多领域。

2.1 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的概况

在舟山新区发展背景下, 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针对社区服务现状, 通过成立公益性组织—大学生社区工作室, 使其成为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的基地。在开展一系列助学、助困、助老公益服务, 服务社区公益事业的同时成就大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的理想。

大学生工作室成立于2010年, 由在校大学生、教师共同组建而成。经过近六年的发展, 组织实践教学的目标和社区志愿服务的目标逐渐融合, 目前已组织独立的志愿者队伍, 拥有50多名在编人员与百余名参与社区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建立了青少年服务、为老服务、社区公共服务和社区发展多方向志愿服务体系。有固定分队定期前往14个代表性社区进行针对性服务。另外, 每年组织并发起20多次上百人参加的社区志愿活动。

2.2 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的优势

2.2.1“校—政—社”协同共建。

在学校、政府与社区“合作育人”的背景下, 三方主体共同负责实践平台的组织管理。符合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导向、地方对大学生服务基层、学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社会化的需求。校联合办学的推进, 着力于培养一批有专业知识, 能刻苦实践的大学生社区工作者。这为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2.2 创新性教学模式。

大学生社区工作室是与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以项目实践为核心, 在教学过程的展开中将教学、研究和项目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 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 教育改革效果好。

2.2.3 地区特色志愿服务。

创新海岛基层治理是舟山新区改革的重要方向, 舟山农村社区数量众多, 改善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是舟山市基层政府在“十三五”期间的重要目标。浙江海洋大学坐落于舟山市多年, 作为本土化的高等教育学府, 被舟山市民与基层政府所认可, 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受到民众欢迎。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的志愿者有组织有纪律, 在以往的合作中得到社区与基层政府方面的肯定, 继续合作交流的意愿强烈。

2.3 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的实践

经过几年的实践积累, 大学生社区工作室在舟山市社区建立了多个实践平台, 取得以下实践成果

2.3.1 为老服务方向。

由于舟山市农村社区城市化现象明显, 空巢老人数量众多, 老人的生活和心理都需要得到照料。在桃湾社区、文昌社区、甬东沈岭社区等农村社区中, 大学生社区工作室志愿者开展为老文娱活动、志愿者结对帮扶、空巢老人个案分析等项目, 对社区老人带去关心, 温暖老人内心的同时也缓解社会为老服务紧张问题。

2.3.2 青少年服务方向。

志愿者根据农村社区青少年课余教育空缺问题在香园社区、合源社区、北园社区等开展三点半课堂、“蓝海小候鸟”、玉兰蓝海青少年学社等项目, 既充实课余生活, 又让社区与青少年之间联系更密切。同样在家庭亲子关系上, 大学生社区工作室在合源社区、长峙社区开展“彩虹桥”、“大手牵小手”等亲子活动, 拉近亲子距离, 缓解家庭教育困境, 推进和谐社区善治进程。

2.3.3 社区发展和社区公共服务方面。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纠纷、家庭财产纠纷、老人赡养问题等参与社区调解机构, 跟进调解进程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对农村社区调解人员的缺位进行缓冲。另外, 针对业主委员会在社区物业纠纷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社区个案跟进, 既调解物业纠纷又对业主委员会的职能履行起到监督作用。大学生社区工作室践行社区善治的同时积极开拓自身服务范围, 增强组织生命力与创新能力。

3 善治之困—大学生志愿组织参与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志愿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不只需要大学生的信仰、感情, 也需要主客观因素的配合。大学生社区工作室作为新生的公益力量, 在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面临其发展的困境。志愿组织的社会整合功能在目前的大学生社区工作室中还有待提升。

3.1 资金结构不合理、自主性与保障水平低

从志愿机制角度看, 我国志愿组织发展不如西方国家成熟, 市场化程度与服务购买意识低。和大多数非营利组织一样, 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的资金来源渠道单调。如表1所示, 由学院牵头成立的志愿组织, 70%的组织资金来源于学校拨款, 10%来自社区本身, 11%来自政府拨款。资金自主性低, 对学校依赖程度大, 项目申报、预算审批及后期的费用报销过程复杂, 花费志愿者前后期的精力过多。

志愿者的独立性是指它们不受政府支配, 也不受其他非营利组织的影响, 能够独立地筹措自身运转所需资金, 独立地确定自己的服务方向, 独立地实施自己的组织计划, 完成服务使命。社区治理一直以行政指导方向为主, 大学生社区工作室作为第三方组织, 在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 受严苛的层级制程序控制, 抑制了志愿组织的灵活性。

在对志愿者的保障上, 我国志愿组织的性质较多, 针对不同性质的志愿组织的法制保障有待加强。而志愿者本身权益在志愿活动中容易被忽视, 大学生志愿者自身权益意识淡薄, 例如人身安全、物质保障等。在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社区愿意提供志愿者补贴, 但合同与保险意识较弱。容易使意外发生时社区、志愿组织与志愿者的三方权益都受到损害。

3.2 组织结构松散, 管理办法单一

由大学生志愿者本身特性所致, 大学生受学业、毕业等影响, 加入志愿组织时间局限于在校期间。对大学生社区工作室成员分布情况进行调查, 如表2所示, 大一成员占总成员比重高达60%, 而大部分项目的组织开展以大二大三学生为主。项目在成员加入及退出过程中需要交接, 一部分项目受成员流动性强的影响而终止。

在具体参与社区治理中, 没有规章制度的规范, 组织纪律的框定, 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热情程度决定了志愿服务的质量, 导致服务效果的下降。在激励机制上, 以精神型鼓励为主的机制在当今的志愿服务体系中显得过于单调。

3.3 志愿活动自发性弱, 服务反馈机制缺失

实践统计发现, 与国外志愿活动的自发性不同, 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多与政府机关合作, 在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的项目调查中, 针对“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合作对象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 如表3所示, 政府部门占了绝对比例, 志愿活动自发性弱对持续性发展不利。

在项目调查中发现, 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因人而异。没有系统的组织培训, 志愿者质量参差不齐, 对社区治理效果打了折扣。在提供服务前后, 志愿者听从组织领导与负责人的安排, 主动与社区沟通的能力有待提高。服务反馈机制的缺失使得在服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志愿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 志愿意义得不到体现。

4 实现善治:大学生志愿组织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根据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 志愿服务是在外界环境与个体内在需求的共同牵引下, 在助人动机的驱使下, 在志愿行为的激励下而产生的志愿行动。通过对上述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志愿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可从善治的透明化、法治化、有效性三方面进行改进。

4.1 健全监管机制, 实现参与透明化

自发性的志愿组织活动, 政府不能强制, 也不能过多干涉。在志愿组织发展中对监管机制提出较高要求。从社会与政府角度看, 政府对大学生志愿组织的管理应以保障代替控制。出台志愿服务扶持政策, 以政支持, 以策保障。对志愿活动的行政干预力度需要逐步降低, 给予志愿组织充分的自主空间。

社区及学校层面加强校地合作, 在服务开展中对经费、服务内容方面加强监督, 防止志愿组织服务风评差、社会信任度低的现象出现。同时, 社区、学校及组织三方面要及时对志愿者的服务项目进行反馈, 志愿者本身的自我反馈机制也亟待加强。反馈机制的完善, 能加强志愿组织专业性, 优化服务质量, 实现参与社区治理透明化。

4.2 推动志愿组织法治化建设

在国家法治层面, 志愿组织的行为需要法律支撑。志愿服务有效开展的基础是法律的制约和保障, 将志愿服务纳入法制轨道是西方社会的普遍做法, 也是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借鉴西方较成熟的法律制度, 出台详细、统一的志愿组织法, 对志愿组织的成立与运行进行法制规范, 对志愿行为进行保障。使社区NGO推进善治合理合法, 激发大学生志愿组织积极性, 使组织发展有底线有方向。

4.3 企业化的组织管理模式, 提高服务有效性

由于管理方式的单一, 志愿组织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志愿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服务有效性低。志愿组织应学习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企业的资金筹措自主方式与人才引进方式, 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4.3.1 完善“4C”理论为指导的服务体系。

结合社区NGO特性与企业营销理论, 提出志愿组织项目实施的“4C”理论。大学生志愿组织要瞄准社区需求 (community needs) , 了解、研究和分析社区需求及满足的可行性, 而不是先考虑自身的服务供给能力。以市场为导向提升自身供给能力, 推动社区善治。再者从服务实施的便捷性 (convenience) 考虑, 尽可能的使项目实施快速高效, 社区配合便捷。从成本 (cost) 出发, 通过多种渠道向社区提供详尽的信息、实行大学生志愿组织的项目反馈机制, 减少志愿者及社区层面精神和体力的耗费。最后加强与各社会层面的沟通 (communication) , 通过互动、沟通等方式, 将社会资源进行整合。

4.3.2 创新集资方式,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展是目前志愿组织的市场化发展要求。提倡社会及政府向大学生志愿组织进行服务购买, 低成本的公益服务购买既完成服务目标, 又支持公益发展。发展大学生公益外联团队, 增加资金筹措渠道, 提高志愿组织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创新成员招募方式, 扩大成员招募范围。针对在校大学生的通知类宣传招募可以扩大为利用新媒体, 如电视、电台、微信、微博及报纸等针对全社会进行择优收录, 提高组织成员质量。建立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 吸纳社会各方力量的志愿组织, 以保证组织的传承性。

4.3.3 完善考核激励与培训机制。

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专业性不强的现状通过专业社工的培训可以改善。在培训时挖掘志愿于从事社区工作的大学生, 培养新一代社区工作人才, 为社区善治提供人力支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大学生志愿组织的考核激励机制给予大学生这一主体社会认同感、以适当的奖励, 考核目标的完成等, 加强大学生的服务积极性和纪律性。

结束语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 政府职能转变, 城镇化进程加快是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时机。基层社区善治不是遥远的目标, 是真实的社会发展方向。社区治理需要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 大学生志愿组织参与社区治理, 宣传公益理念, 是社会的正能量。志愿服务是对民众的社会关怀, 需要被发展被传承。

大学生志愿组织参与社区治理, 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方式。对基层社区治理结构的优化, 大学生社会价值观的改造有重大意义。每一条新的道路都需要不断的摸索前进, 通过完善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模式, 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专业性, 健全志愿组织监管机制以及重视志愿项目的实施反馈等措施推进基层社区治理。

参考文献

[1]孟宪斌.社区善治之路:我国社区NGO的发展逻辑——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6 (2) :143-147.

[2]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3]佘双好.志愿服务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4]党秀云.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 2011 (3) :50-54.

社区青少年工作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篇3

【关键词】青少年;社区;社区文化;社区工作

前言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时期。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尚未形成自己的个性,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二是青少年大都通过角色模仿来完成自己的社会角色扮演,所以他们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也易把不良行为作为自己模仿和参照的对象;三是情绪和行为倾向于两个极端;四是个体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伤害。

社会学理论认为,人的社会化就是不断地调整自我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塑造了人的个性,而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区域除了家庭、学校就是社区了。相关研究表明,在青少年犯罪率较高的地区,往往是社区文化环境欠佳,亚文化盛行的区域。“社区文化为社区居名所共享,同时又强有力地约束着社区内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1]。这样一来,要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就要求开展有效的社区工作创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给予青少年一片干净、祥和的成长空间。

一、开展社区工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性

1.社区是青少年的集中区域

市场经济使得越来越多城市青年从国有企事业单位转向个体、民营、外资企业,从“单位人”变成“社区人”。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涌进城市,变成市民。城市下岗、待业青年、大中小学生都集中在社区里。在这里开展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可以针对青少年的特征进行有效地服务和管理。

2.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在社区度过,社区是他们的主要成长空间

据粗略统计,我国中小学生一年中约有170多天的节假日和双休日,而这么多时间里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在社区里度过的。他们在社区里完成课后任务,在社区里玩乐。所以社区内状况对他们有重要的影响。

3.社区是青少年直接接触的外部环境,社区环境和社区氛围直接影响青少年对人对事的态度和个性的形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个性还未形成,边缘性强,可塑性也强。通俗地说,把他拉一下就是长的,把他团一下就是圆的。从他们接触的人、事上可以看到他们社会化后的影子。社区文化会被青少年所内化,当然也包括黄赌毒等糟粕文化。古有“孟母三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甚至是社区结构布局对青少年都有重要影响。举个简单的例子,楼下就是游戏室,这无疑会增加楼上居民尤其是中小学生打游戏的机会和时间。因此开展正式、系统、专业的社区工作对这些进行管理就显得很必要了。

4.青少年会有许多要求寄托在社区上,包括学习的机会、劳动就业的培训、提供解决日常问题的途径、增强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等等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会把很多人甩在精神的或物质的困境中无法自拔,他们需要借助别人的帮助特别是专业人士的帮助,而不能自立的青少年更需要借助专业社工的力量。在成长期的青少年不仅对外界依赖性强,而且对资源需求量也大。两个同样资质的孩子,一个投入大资金、大精力进行培养,一个则是有限的经济支持,甚至是食不果腹,两个孩子的未来也极可能是天壤之别。这就要对社区资源进行整合,使它得到最优配置,让每个人都获得健康成长的保障。

二、社区青少年服务的现状

1.经费投入不足,许多活动、计划无法付诸实践

我国经济发展的限制使目前还无法承担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所有费用,加上由于许多工作都依靠政府实行,社会参与度不高,社会捐赠也非常有限。很多具备专业素质的人士也因报酬太低另寻其他职业,队伍整体素质上不去。

2.对社区青少年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人甚至是一部分的社会工作者都认为,“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把青少年社会化的责任完全归于家庭和学校,似乎没有社区、社工什么事,忽略了社区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3.专业的社区青少年工作者队伍薄弱

社区工作者多是年龄大、文化低、缺乏专业培训和专业素质的人,很少有能够根据专业知识和理论提供专业服务给青少年服务对象的。“吵就劝,错就骂,行不通就撤”的现象大量存在。

4.社会各界对此项服务认识不到位,导致服务定位不正确

许多年以来,社区各项服务都是由政府倡导和组织的,偶尔会结合民政部门的管理和工作,社会大众主动开展工作的意识缺乏,而且这种由上级命令式的服务工作在执行时会缺少灵活性,各级工作人员难免在工作中加上自己的价值因素,在到达底层时很可能已经变了味。很多人把它简单的理解为政府给广大青少年提供经济帮助、办好事,而没能把握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实质和精髓。服务定位在政府或民政部门单向的救助工作,上级没指示就没有服务工作。

5.我国的社区青少年工作实践还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青少年服务工作的发展滞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从全国范围来看,只有为数不多的城市社区开展了服务内容有限的社区青少年工作,地域差异大。此外服务的制度规范性不强,一方面制度不完备,另一方面存在有规范不遵守的现象。

6.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创新

在最初提出社区服务概念的时候就带有很大的经验性色彩,不同行业的人们大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进行解释的。他们着眼于多种多样的具体工作,始终不能站出来顾全社区整体的建设和发展。理论的发展始终滞后,没有深刻的突破和创新。没有理论的指导社区工作的开展也失去了活力,与专业化道路有了很大的偏离。

三、发展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思路

1.拓展服务经费来源,加大资金投入

这是发展此项工作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鼓励社区经济实体的发展,为社区工作发展提供资金,充分发挥这些经济实体的作用,同时加大政府在此项工作上的经费投入,并保证资金确实有效地用在社区青少年服务上。要调动广大居民积极性,扩大社会参与度,赢得更广泛的社会捐赠。此外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服务对象进行有偿服务,以服务养服务,这种经营的方式也会促进社區青少年工作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要让全社会包括社区工作者对开展社区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加大社区工作宣传力度,使得社会各界对此项服务树立正确、全面的认识

通过社区内宣传、社工服务上门、新闻媒体宣传等改变服务对象及其家庭成员以寻求社工帮助为耻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可以找社工,第一时间想到社工。同时工作者也应把服务青少年视为自己的天职,不能拒绝、推脱。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到社区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支持此项工作。

3.提高社区青少年工作者专业素质

成立一支专门的青少年工作者队伍,对工作者进行培训,实行考试上岗,实施严格的按能力晋升制度。同时可以招募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聘请离退休社区工作专家,为青少年提供专业服务。

4.肃清社区文化环境,弘扬传统美德,活跃社区气氛

青年文化是一种从属文化,它永远被镶嵌在特定的主导文化之中,且大多数情况下与主导文化是一致的[2]。不良的社区文化必然导致不良的青年文化,在不良文化下成长的青少年就是不良青少年。社区工作者可以向社区居民讲授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身作则,对好行为加以称赞、奖励,对好精神加以弘扬等。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引导青少年养成正派的生活习性。

5.扩展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服务范围,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社区工作不能局限在对少数青少年提供仅有的几项服务。而应满足居民多层次、多种类的需求,应设法开辟各种渠道,为青少年群体提供学习指导、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协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化解纠纷,摆脱困境。

6.解决理论的深度问题

发展社区青少年工作理论,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可以将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具体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结合具体情况加以本土化,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前进,以实践促进理论的发展;二是鼓励从业人员、各大高校学者、专家进行理论研究,奖励对理论发展有较大贡献者;三是派遣一批社区工作者到国外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

7.将社区结构布局纳入今后新建社区规划中,把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网吧、歌舞厅、酒吧等娱乐场所远离或撤出社区,并加强对此类营业场所的管理,让未成年人远离这些场所,对违反的情况加以严惩

“青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兴则国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优良环境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总之,开展专业社区工作,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为青少年成长消除后顾之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夏国忠.社区简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金国华.青年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基金项目:2007年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少年成长与和谐社区环境建设研究》(JG0703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2013年社区工作思路 篇4

一做好招商引资,进一步增强社区经济实力。

我社区将在新的一年里,在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同时,在社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城东,注重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社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挖掘辖区资源,加快社区建设步伐。

社区居委会将进一步发挥辖区单位、共建单位的资源优势,通过结对共建,积极开展共建活动,以此带动社区经济的发展。

三、着眼社区实情,开展安全生产活动

我社区将在春节、“五一”、国庆等佳节期间,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对辖区内的重点单位进行安全生产的宣传和检查,督促各单位加强自查自纠,消除各类事故隐患,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节日期间辖区经济、生活和社会活动各方面安全有序。

XX社区2012工作思路 篇5

XX社区2012年的工作,社区两委班子针对流动人口数量较多且人员从业繁杂,个体工商户与廉租住房多且管理主体较多,工作协调和各项责任制落实难到位、环境卫生治理难的特点,将坚持“服务与管理并举,服务先于管理”的方针,结合社区实际确定了以关注民生、服务居民为切入点,以为外来人口提供“亲情式贴心”服务管理的特色为亮点、以提升社区干部素质为重点,全面深化“四个一”工作规程,即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党建工作机制、建立一套社区共驻共建工作机制、筑牢一支和群众心贴心、手拉手的党员志愿者队伍、突出一个便民利民社区服务,严格落实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四级”管理措施,全力打造“连心、民心、爱心、暖心、怡心”五心社区。

一、强核心、建大党建格局。

1、强素质,抓学习;在抓实“三会一课”的基础上,针对干部业务知识面单一而导致的错时服务制和为民全程代办制落实难到位的问题,支部将推行“一岗通、两岗精、多岗懂”业务轮训制,轮训主要为计生、民政、社保、住房保障等业务知识及党的惠民政策,利用每周三的政治学习日,采取由各业务主管人员主讲、发放相应宣传知识手册自学的方式,并利用晨会抽查进行巩固。

2、在抓实在职党员回社区“认岗定责”活动的基础上,推行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一卡一单一簿”制度,支部将对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表现情况及时记载,并通过活动信息反馈表、电话等形式,定期向在职党员所在单位进行反馈,将党员承诺制、设岗定责、“党员奉献日”等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支部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根据在职党员的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采取一是每月组织安排一次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支部联系共建单位、党员联系特困居民户的“双联”方式,集中开展助困、助老、助医、助残、纠纷调解、法律咨询及讲座、青少年教育、健康咨询、科普知识讲座、文化体育活动、家电维修等活动;二是拟开展“一个党员一个标杆、一个支部一面旗帜、一项服务一片真情”的“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在社区党员中开展“送党情、办实事、解民忧”活动,从群众急需办、能够办的事情抓起,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使“小社区大党建”的理念得以树牢。

3、在抓实“四个”联办(党建工作联建、思想文化工作联做、社区服务联办、社区治安联防)的基础上,搞活共驻共建,借力提升社区服务功能。社区将采取一是聘请各共建单位领导担任社区党建指导员,实行党建联席会议轮流承办制,将社区党建和社区管理相结合、服务辖区单位和管理辖区单位相结合,每季召开社区党建工作联系会议,听取顾问团对社区党建工作开展的建议,共商社区建设事宜,逐步引导单位树立“驻于社区、关心社区、建设社区”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利用;二推行在“两新”组织中广泛开展建组织、建队伍、建制度、促个私经济发展的“三建一促”活动,社区将主动协助辖区“两新”组织党组织及时健全组织网络与各项工作制度,力所能及的为企业提供服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逐步建立以社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党员为主体、单位党组织参与的共驻、共建、共兴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抓重心,创品牌社区。

实施服务群众的“一二三”承诺制。即做一名“服务员”(端正心态、放低姿态),遵守二个制度(全程代办工作制、首问负责制),献上“三个一”(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份真情)的热情服务,全力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同时要求工作人员在对本职业务精益求精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熟悉其他条线的政策、措施、办事制度和程序,以方便接待办事群众,全力打造“连心、民心、爱心、暖心、怡心”五心社区。一是带着服务入户,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社区干部针对自己责任区内所包联居民的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居民不同的服务需求,分门别类,建立服务台帐,制定具体的服务项目及措施,入户前带上准备好的服务事项(如:为居民代办好的《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证》、《独生子女光荣证》等各类手续、证件、代送的信件及居民需求的各类用工信息、物业管理信息等),使社区干部入户掌握居民动态信息过程变为为居民排忧解难的行动。

二是带着政策入户,送去党的温暖和关怀。加强与县委、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将党的方针政策和各职能部门一些具体的富民政策印制成册,利用入户的机会,发到居民手中,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居民进行讲解宣传。同时,各级党组织在实施节日慰问、发放困难群众救助款、救灾物资,安排一帮一帮扶时,由社区干部去操办、落实,搭建社区干部入户平台,既能很好地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入居民家中,又能使社区干部有效的掌握辖区及居民动态。

三是带着问题入户,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和苗头。针对各街道、各社区、各阶段易出现的倾向性问题或隐患,社区党组织通过发放问卷、座谈讨论等方式,预测可能会出现的各类问题,由社区干部进行分类、梳理,对照家庭状况不同的居民,带着解决或预防各种矛盾、问题的方案、措施入户,增强走访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盲目的就入户而入户的无效行为。

四是带着微笑入户,实现入户走访“零”距离。统一制定社区干部入户走访24句文明用语手册,定期对社区干部进行文明服务培训,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要求把微笑服务作为社区干部履行职责、爱岗敬业的基本条件,社区干部通过带着微笑入户,以此消除误会,减少摩擦,增进友谊,使居民群众有话想对社区讲,有事愿找社区办。

三、聚民心,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一是推行“邻里守望”互帮互助活动。结合辖区新天地小区廉租房住户中孤寡老人及重点人员较多的实际,在原有的便民联系卡的基础上,印制“邻里守望”爱心卡,将辖区内孤寡老人、重点人员家庭与本楼栋或巷道的爱心人士结成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对子,要求持卡人每周三次与帮扶对象进行思想沟通,帮助帮扶对象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定期打扫卫生、拆洗被褥),并及时就帮扶对象的现状向社区反映,以解决孤寡老人疾病突发无人管理、重点人员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二是推行“医、访、保、康、教”五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扎实让社区卫生进入社区。结合我社区平房区与楼房区分别设有医疗卫生服务站的便利条件,在进一步健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同时,与卫生服务站医生达成共识,将按季度对社区内孤老病残人员进行免费诊疗,对社区内慢病患者免费测量血压及血糖,对大病患者的后续治疗实行平价服务。同时根据居民需求,举办中老年病预防等各类知识讲座,借助各类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提高居民对环境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三是拟于物业公司联合成立“百帮家政服务中心”,搞好群众性的便民利民服务。主要通过提供水电维修、电话求助热线、房屋中介、钟点工服务、计生服务等措施,为广大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同时为方便小区内居民办事,我社区在物业公司三楼专门设立了一处社区服务分站,初期拟进入民政、计生、社保三项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实行全程代办服务。

四、稳民心、强化掌控能力。

2013年社区矫正工作思路 篇6

为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雅山管委会关于做好2013年矫正的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社区稳定工作,扎实开展社会管理创新,以提升社区矫正质量工作成效为重点,加强成员单位的协调配合,切实抓好各项工作,为维护我区和谐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以沙区、雅山管委会社区矫正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依法规范、积极稳妥、协调配合、质量为本”的原则,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对特殊人群的管理,最佳方式是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通过强化社会服务提高社会管理实效。

三、工作目标

提高教育矫正质量,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刑释解教人员的监督管理,对社区服刑人员做到零脱管、零漏管、零重新犯罪。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安置率90%,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率90%以上,重新犯罪率控制在3%以内,办理低保做到“应保尽保”。

四、工作措施

1、充分发挥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的配合作用,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领导,制定工作方案,完善工作保障制度;坚持每年召开两次社区矫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总结经验,研究解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高社区矫正质量和工作的效果。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一是社区矫正报到制度,矫正对象在收到生效法律文书7日内到司法所报到,办理各项矫正手续,填写《社区矫正保证书》。二是工作例会制度,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每个月召开一次例会,通报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和矫正对象思想动态,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三是社区矫正管理制度,要求矫正对象严格实行请销假制度,每月定期参加公益劳动。四是考核奖惩制度,每月对矫正对象的学习情况、公益劳动表现和遵章守纪情况对照考核细则进行评分。五是社区矫正档案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矫正工作档案,对矫正对象的个人档案及社区矫正的有关资料进行统一保管,严格按照“四书” “五表” “一录”的规定格式建立档案,一人一档,单独立卷。

3、坚持“质量为本”的原则,搞好“五个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帮扶和依法监管相结合,要体现人文关怀,重点解决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分类管理和分阶段教育相结合,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原因、犯罪类型、危害程度、悔罪表现、家庭及社会关系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风险评估,分别采取宽管、普管和严管三个级别管理;坚持心理矫正与行为矫正相结合;坚持日常管理和考核奖惩相结合,重点加强行政奖惩;坚持家庭教育和社会关爱相结合。

4、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专业素质,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使社区矫正工作者达到“六清”:矫正流程清、法律政策清、对象动态清、风险趋势清、帮教措施清、考核奖惩清。

5、将社区矫正工作继续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工作目标考核,督促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履行职责。

6、积极树立社区矫正对象转化改造典型。对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监管期间助人为乐、有重大贡献等突出表现的,可以作为矫正对象的正面典型进行宣传,激励矫正对象积极改造;同时,对在矫正期间不服从管理,不遵守法律法规和矫正制度的矫正对象,根据每月、每季计分考评结果予以一定的惩处,达到警示矫正对象的目的。

7、广泛搜集各方面信息资料,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和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为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为社区服刑人员遇到的其他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冷库山社区居委会

社区党组织工作思路 篇7

新形势下, 高校基层共青团工作应围绕“机制建团、实践活团、文化兴团”三个大的方面做好工作, 努力实现基层班团干部队伍精干化, 制度建设规范化, 团员教育常态化, 活动形式多样化, 服务学生网络化。紧密围绕“以人为本, 教人育人”的根本目标, 进一步激发基层团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推动高校共青团事业的发展。

一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第一, 在思想认识层面上要提高理论水平, 始终保持对共青团工作的高度重视, 坚持理论指导实践, 实行团学工作例会制度, 定期听取基层团支部工作汇报, 专题研究团学工作的方针和重点任务, 及时解决团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逐步形成上级团组织统一领导、党团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第二, 建立健全基层共青团干部的选拔、培养、教育和考评机制。科学合理的共青团队伍培养机制是基层共青团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是保持优秀共青团工作队伍薪火相传、永葆活力的客观基础。作为高校基层团组织, 广大青年团员是开展工作的广泛群众基础, 因此, 重视和加强团学干部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不计名利、勤勤恳恳、工作在共青团一线的团学工作队伍显得更加迫切和关键。

第三, 建立健全共青团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活动场地的保障以及社会实践基地的开拓与保障也很重要。

二紧抓思想引领内容核心, 夯实引领团员青年思想的基础

第一, 以重大活动为契机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探索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大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把争先创优活动与思想引领工作紧密结合, 通过开展“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等各种活动激励广大团员和团学组织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带动、引领青年学生的思想。

第二, 以大学生“青马工程”为抓手带动、引领青年学生的思想。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要求, 开展和举办具有高校特色的团校和团学干部培训班, 通过团校的培养, 使“青马工程”系统化。

第三, 以优秀典型事迹为示范带动、引领青年学生的思想。充分利用“红旗团支部”、“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和“优秀青年学生”等平台, 开展“优秀基层团日活动评比”等活动, 充分发挥优秀青年的典型示范作用。

第四, 以团刊、网络媒体为阵地带动、引领青年学生的思想。充分利用校园刊物、新型媒体, 从不同的侧面体现团学工作成果, 通过贴近大学生生活, 以加强思想引领的实效性, 加强其对广大青年团员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加强基层团组织自身的建设, 锻造引领团员青年思想的队伍

第一, 全力做好高校校园稳定工作。以基层共青团干部的组织优势和高度严谨的思想意识带动一批团学干部, 做好高校舆情观测工作, 加强舆情信息的收集和前瞻性研判, 提高对国内外重大事件背景下学生思想动态的趋势性的分析能力和引导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短信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 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 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第二, 悉心指导我校各级学生组织。通过补充和规范学生组织管理制度, 进一步规范学生组织的管理。严格做好“共青团推优”工作, 积极推荐优秀团员青年作为党的发展对象, 把“推优”工作作为党建带动团建的有效载体和结合点。

第三, 积极探索共青团基层团组织建设新思路。通过共青团工作的有效平台, 整合有效资源, 积极开拓共青团实践基地建设, 通过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优秀学生“挂职锻炼”等措施, 进一步延伸高校共青团的工作阵地。

第四, 扎实开展团学工作研究。共青团工作是一项集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长期性工作。在长、中、短期每一个阶段的共青团工作的基础上, 都要强化理论指导实践, 将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能力和水平, 高校基层团组织始终处于共青团工作的一线, 直接面向广大青年团员开展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因此, 大力支持和鼓励基层团组织在工作过程中将实践总结升华, 凝结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愈发显得重要。发表团学研究论文, 争取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立项是基层共青团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体现引领团员青年思想的实效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结合和发挥团委老师在文学、音乐、体育等方面的优势, 积极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 弘扬主旋律, 突出高品位,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努力发挥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功能。以各项活动为载体, 充实和活跃第二课堂。

最后, 基层共青团工作必须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 加大力度, 凸显新鲜亮点, 更好地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优势和作用, 努力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为高校基层共青团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开辟新的天地。

社区党组织工作思路 篇8

关键词:党团组织大学生社区

.随着新疆高校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发展,学生社区正成为各民族大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场所,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积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创新党团组织的设置形式,积极探索党团组织进大学生社区工作对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在新疆高校推进党团组织进社区的重要意义

新疆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大学生社区的软硬件建设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善,学生社区成为大学生相对集中和固定的生活空间,为党团组织进社区工作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一)党团组织进社区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社区作为班级课堂之外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是“学生之家”,具有“育人”的特殊功能。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在大学生中间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拥有电脑,学生在公寓内已经可以通过网络等各种现代化设备接触广阔的文化和更多的信息,对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学生党团组织为依托,在学生社区中及时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占领学生社区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阵地。

(二)党团组织进社区是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举措。新疆高校的大学生社区除了是学生生活的场所之外,还承担着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功能。各民族大学生共同居住在一个社区内,如何加强沟通交流,互相增进了解,互相尊重风俗习惯,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有着重要意义。以党团组织进社区为纽带,组织各民族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共同生活活动中培养感情,增进了解是非常有效的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手段。

(三)党团组织进社区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通过党团组织进社区,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促进来自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同学联合开展活动,文理渗透,以老带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了学生全面素质。社区党团组织通过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灵活多样和品位高雅的文体活动,提高了活动的参与率,增强了党团组织的凝聚力,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新疆高校党团组织进社区的模式选择

目前新疆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并不完善,后勤管理部门仍然是学校学生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在大学生社区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区党团组织的建设在定位上应该作为学生班级团支部和学院党支部的重要补充的形式存在。以楼栋、楼层、宿舍为基础设置团总支、团支部、团小组等组织,即每个宿舍设立一个团小组,每个学院在社区内设立一个团支部,每栋楼设立一个团总支。楼栋团总支书记和委员由相关学院辅导员担任,团总支书记实行轮值。各学院学生党支部在学生社区以楼层为单位设立若干党小组,负责学生社区内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监督。作为班级团支部的重要补充,学生社区团组织主要负责学生社区内学生活动的组织开展,学生团员的日常管理仍然由班级团支部负责。

这种模式的选择既在原有班级学院党团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做了创新延伸,同时又没有对原有模式造成大的突破冲击,在现阶段是符合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和社区管理实际的。

三、新疆高校党团组织进社区工作的方法和路径选择

(一)以党建带团建工作为基础,找准党团组织进社区的抓手。第一,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校团委成立社区团组织建设办公室,校团委书记兼任主任,负责统一协调学生社区 团组织建设。每栋宿舍楼建立团总支,每个楼层建立团支部,领导机构由辅导员组成,同时吸纳学生自治组织的骨干进入团总支,由优秀学生担任不同层次团干部,形成精干高效的学生社区团干部队伍体系。同时,加强与后勤管理部门的协调,定期召开协调会,沟通学生社区党团组织建设的相关情况。第二,把社区党团组织作为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和发展的重要环节。突出学生社区党团组织在大学生党员发展考察中的重要地位,把学生在社区内的表现纳入到学生党员发展的指标体系重点考察,通过党建带团建,提升社区党团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扩大在大学生中的影响。

(二)以队伍建设为纽带,夯实党团组织进社区工作基础。第一,开展辅导员及青年教师进社区活动,与学生进行平等的、直接的接触,准确及时地了解党员、团员的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惑,指导并积极参加他们组织开展的各类党团活动,在基层融入学生生活,增进党团组织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第二,发挥大学生自治组织的重要作用。坚持“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理念,通过学生自治组织开展活动,提供服务,成为学生党团组织的重要抓手。特别是要注重增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宗旨意识,发挥党员在大学生社区中的榜样示范作用。第三,不断提升社区管理人员素质。通过组织培训考核,促进社区工作人员不断转换角色,社区管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提高大学生对社区工作的整体认同度和满意度。

(三)以开展活动为载体,为党团组织进社区注入活力。第一,通过利用社区条件开展党团组织生活活动,党章学习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体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团结的主题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第二,将学生社团活动与社区党团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专业性社团,开展社团活动进社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建设深层次多样性的宿舍文化。第三通过支持和帮助学生建立各种课外学习和研究小组,处处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如读书社、各种小型学术竞赛,并把各项活动统筹安排,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童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陈红.党建进公寓:高校党建工作新视角[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14).

[2]李小红.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困境探析[J].文教资料,2009, (2).

[3]胡映君. 高校學生党团组织进公寓工作研究[J].世纪桥,2010, (11).

上一篇:小学_自信心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下一篇:市林业局办公室2012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