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组织

2024-07-03

社区组织(精选12篇)

社区组织 篇1

一、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功能发挥的基本情况

通过到吉林市龙潭山社区、吉化社区和化院社区的实地调查, 吉林市的部分社区组织还是比较完善的。如吉林市龙潭山社区“容心服务站”功能较为突出, 继它之后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社区民间组织。此次调查, 主要针对吉林市的这三个社区。经调查得知, 民间组织成立起因无外乎三点:一是自发形成, 二是政府安排, 三是主要负责人倡议。社区民间组织多是自发成立以及在政府的安排下成立的。换句话说, 社区民众的参与热情推动着社区民间组织的成立与发展。以下便是笔者归结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的特征:

(一) 组织活动多元化

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的日常活动更多的目的是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容心服务站就是专门为一些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培训的, 建立规范的信息渠道, 进行职业介绍等, 为需要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化院社区则会在传统节日里组织文体活动, 包括秧歌队、老年迪斯科, 给居民日常的生活增添一份乐趣。还有针对邻里矛盾设立的专门维权的队伍等。组织活动内容样式丰富多彩。吉林市的这三个社区民间组织均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

(二) 组织专业结构有所提升

从专业结构来看, 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容心服务站”拥有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两支队伍, 他们的服务活动都是通过低偿或者无偿的方式实现的。因为民间组织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志愿性。组织的员工大部分由下岗工作人员经过培训之后形成的专业队伍。在访谈中, 我们发现其主要的常驻工作人员年龄基于40岁以上, 女性居多, 多属于下岗再就业人员。年轻人很少, 只有在社区组织活动时会有附近的大学学生志愿参加。近期国家实行这样一个政策, 即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 设立多个社区公益性岗位, 通过考试的形式来招聘岗位人员, 一般薪资在850-950元之间。这一政策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民间组织的专业性。

二、影响社区民间组织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结合吉林市的社区情况我们发现, 其民间组织虽有一定发展, 补救了政府覆盖不到的细节问题, 也满足了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但随着社区功能、地位的提高, 社区民间组织的功能发挥依然存在一些障碍和因素。

(一) 经费不足

经费短缺是非营利组织存在的普遍问题。社区民间组织若想生存发展, 就必须自力更生, 没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和经费来源是不行的。如场地租赁、人员开支、活动经费等都严重阻碍社区民间组织发挥作用。在调查中, 吉林市社区内的各业务经费相当有限, 其工作人员的开支要么是政府有限投入, 要么是残疾人协会、老年协会的个体会费进行活动, 活动选址尽量在公开免费的场所, 做到能省就省。长此以往, 必定影响到民间组织的环境改善, 打消群众参与热情, 受益面狭窄, 即便再好的活动项目也会因资金限制而难以实行。

(二) 专业素质不强

对于社区民间组织专业人才的缺乏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社区工作人员都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女性。30-40岁的人员很少, 更不用提30岁以下的, 而且多属于离退休人员, 或是下岗职工再就业人员, 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另外, 社区民间组织吸收不到专业人才不仅因为其经济条件有限, 还由于当前市场经济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人们的经济意识逐渐加强, 使得本来就是经济条件缺失的社区民间组织满足不了年轻人的这种需求。而且,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 加之现在的人们择业观念的转变, 社区民间组织招揽年轻专业的人才以及志愿者就更加困难。人员素质的低下限制了组织的发展。所以, 就现在这种状态的分析, 社区民间组织的专业结构还有待改善, 迫切需要相关专业的管理人才来注入新鲜血液。

三、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就以上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得出的功能分析结果, 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 加大政府的支持是解决经费不足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社区民间组织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扮演政府不能扮演的角色, 分担了政府的诸多事宜, 政府理应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可以颁发一些政策法规, 按项目的实际情况支出相应额度的款数。当然, 涉及到金钱的问题, 其中环节必然复杂, 由于篇幅有限, 在这里不做赘述。然后, 是社区民间组织的自我规划管理。不仅仅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更要进行科学的自我管理, 自我提高, 来增强自身内部力量, 以实现科学制度与自我管理相互促进的高效形式。同时广纳人才,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实现政策理论水平和法律意识的提高, 从而全方位地提高社区组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石宝孙.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现状及政策研究——以上海松江区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

[2]王名.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4.

[3]冯永军.论中国市民社会构建的民法基础[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社区组织 篇2

…….社区成立于2006年4月,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现有6个居民小区,居民住宅楼17栋,住户744户,常住人口1886人,城镇人口973人,流动人口33人,辖区单位19个,其中机关单位6个,学校3个,医院1个,个体商业网点308个,有志愿者队伍5支52人。社区现有工作人员16名,其中支部书记2名,公益性岗位9名,进村进社3名,就业援助2名。社区本着便民高效的服务理念设居务大厅、党建工作站、警务室文化活动室一厅一站两室的模式,在居务大厅设党政群团、民政低保、劳动保障、残协老龄、计划生育五个服务窗口。

社区现有两个党支部,共有党员50名,社区党支部现有党员26名,其中正式党员25名,预备党员1名,女党员10名。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现有党员24名,其中离休2名,退休22名,女党员4名。驻区在职党员44名。

社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根据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指示精神,结合社区实际工作,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职能要求,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以创特色为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为抓手,不断推动社区党建、计生、民政低保、劳动

保障、残协老龄、文体、综治、卫生等各项工作的开展。现就社区2011年加强社区组织建设举措和成效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健全组织管理,完善设施建设,拓展服务功能,加强环境整治,强化治安维稳,把社区建设成平安温馨和谐社区。

二、工作举措

今年社区建设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也继续做好以党建、计生、民政低保、劳动保障、残协老龄、文体、综治、卫生等常规内容为主的社区中心工作。

(一)社区党建工作:

1.社区支委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内部团结,分工明确,办事公道,具有较强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党的执政建设能力,推进党政群团工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对社区党员进行有效教育管理,定期组织社区党员开展活动。听取党员学习、工作、思想汇报,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3.与辖区单位实行党建共驻共建,不定期召开共建联席会,商讨社区建设事宜。重视群众工作,使支部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矛盾,办事公正公平,群

众满意。

4.在发展党员方面:今年发展2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预备党员,2名发展对象转正。同时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二)计生工作:

1.紧紧围绕和盛镇党委、政府、计生办的统一安排深入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上街发放宣传单,让社区每一位居民了解计划生育政策,改变生育观念。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计生宣传活动,定期刊出宣传栏。

2.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推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适时开展计生寻访工作,对新婚夫妇,产褥期、哺乳期妇女做到随时走访,积极为她们讲解产后保健及哺乳期避孕知识。为社区内的育龄妇女免费发放避孕套、避孕药等。督促环孕检对象到镇服务所进行环孕情检查。

3.健全微机台帐、卡、表、册等相关资料。数据准确、真实、无一人错登漏登,及时运转表、册,做到卡、表、册、证、人五对口,补充完善育龄妇女信息。

4.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及时动员外出人员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积极开展每月一查,每季度一核的普查验证工作;为方便流动人口做到有计划地生育,要不定期的发放宣传资料,避孕药具等,让流动人口感觉到计划生育工作“以人为

本、优质服务”的工作理念。

(三)劳动保障:

1.推行文明办公,增强服务意识。规范办公程序,做到服务热情、耐心周到。通过我们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良好的精神状态,使社区居民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2.加强就业培训,增强就业能力。每季度进行一次技能培训,每次培训人员保持在100人左右,并聘请县劳动工作站专业人员讲课。推荐他们参加市、县、镇组织的创业培训,并为他们创业提供便利。通过大力发展失业人员的技能和创业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

3.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就业力度。我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今年将继续坚持为劳动就业服务,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构建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机制,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我们还将与少数特别困难的家庭建立“定人、定期、定户”的结对帮扶制度,为他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鼓励自主创业,宣传优惠政策。对有条件的失业人员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将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优惠条件、就业信息、社会保障规定宣传材料送到每个人家中,同时了解他们的要求、愿望。

5.加强规范化管理工作,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心失业人员的生活。帮助再就业对象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四)民政低保:

1.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低保惠民政策,不断完善审查制度,定期公布执行低保情况,接受群众监督,使低保工作更加“阳光透明”。

2.对低保户家庭实行定期走访制度,及时掌握他们近期的家庭生活状况,实行动态管理。为孤寡老人残疾人上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

3.定期召开低保人员会议,及时传达上级有关低保政策。同时倾听低保人员的建议和意见。支持享受低保人员创造就业机会,鼓励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为创建和谐社区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残协老龄:

1.加强对残协老龄人的情况摸底工作,建档立卡,努力做到及时掌握他们的最新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并将各种信息及时上报。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

2.做好节日的慰问工作,对那些生活确实困难的人员做好关照,多组织开展老年人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定期到残疾人家中走访,了解他们的疾苦,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

(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在社区实现了“五无”目标,即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居民犯罪、无治安灾害事件、无非法宗教活动,杜绝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2.加强对居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增强居民的法制观念,提高群队群治意识。

3.及时调处民事纠纷,做到了无因民事纠纷调解不及时,造成矛盾激化,导致人员伤亡的现象发生。

4.发动辖区群众及义务联治队员、楼栋组长,不放过一个可疑的人和事,以杜绝案件的发生。

5.深入开展“不让毒品进我家”、“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做好吸毒人员监控帮教工作。

6.加大反邪教警示教育,组织举办反邪教培训班,提高居民群众的反邪教意识。

(七)活跃社区文化,广泛宣传社区精神文明公约,提高文明新风、文明行为。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文艺汇演、书法比赛、下象棋等活动,进行科普宣传、法制宣传。管理好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

(八)发挥社区自治功能,认真执行社区自治章程和各种自治制度,办事公平公正,监督措施落实,群众满意。

(九)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为了适应社区发展需要,进一步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特修订“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标准:即政治思想好、遵纪守法好、团结和睦好、环境卫生好、科技兴农好、完成任务好、计划生育好、艰苦奋斗好、生产生活好、移风易俗好、把符合上述10个条件的

“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出来,给居民树立榜样,促进社区和谐、居民安居乐业。

(十)搞好社区环境卫生,做到社区内净化、绿化、亮化、无脏乱差,确保环境整洁干净。

社区成立以来,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一、社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二、社区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壮大。

三、社区建设服务内容逐步丰富。

四、社区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有新起色。

尽管社区建设区得了巨大成效,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社区办公场地全部租用且办公条件差,场地狭小,影响了业务活动和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社区进入业务准入制度不健全。一些职能部门只给业务和任务,缺乏资金和人力支持。

三、社区经费来源单一,仅仅靠财政拔付有限的资金,活动经费和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影响了各种活动的全面开展。

四、缺少业务人员的培训制度,业务人员办事能力较差,影响了工作效率。

社区是城市最基层的单元,社区建设是巩固基层政权和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基层组织自治建设,要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

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在新的形势下,社区建设已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力量源泉,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构建和谐社区成为构建和谐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基础。社区作为城市的最基本单位,在城市管理、公共事务等方面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就目前我社区建设的现状来看,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城镇需求。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握未来,增强社区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因此我们对社区建设提以下建议和意见以解决我社区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建议上级部门把社区办公场地建设纳入政府的规划之列并付之实施。

二、建立健全社区进入业务准入制度,完善各种业务进入制度。使社区在进入业务的同时,也能有资金和人力的大力支持,使得各种业务能在社区顺利地开展。

三、建立和完善筹资机制,解决社区建设经费短缺的问题。

(一)建立政府补贴长效机制;

(二)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社区福利和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建设;多渠道

筹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鼓励社会捐助社区事业;

(三)出台政策,明确驻社区单位按照共驻共建的原则,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社区建设给予支持,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促进社区资源整合;

(四)鼓励社区结合社区服务兴办经济实体,开展家政、物业、信息等居民大量需求的服务,确保社区收入渠道畅通。

社区组织 篇3

关键词:社区情感;社区社会组织;情感唤醒

中图分类号:C91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64-03

一、问题的提出

韦伯曾在其现代化理论中提出理性——“铁的牢笼”的论断,意指人类不可避免地将走进理性化的困境。人类的理性化是否意味着人类情感的封闭?1978年的历史轉折点,中国开始加速现代化进程。体制的变革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从现代城市行政化社区到空心农村都存在情感弱化的问题,社区仅是一个地域共同体,而非情感共同体。有没有一种发展路径可以克服理性化困境?2014年5月,福建省政府出台了《福建省民政厅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意见》,意见提出要按照“3+X”模式推进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1],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生活的情感建设似乎有了希望。因此,笔者尝试用一个典型老人社区情感建构案例来研究社区社会社会组织在公民社区情感唤醒中的作用,以期寻找社区情感的发展路径。

二、社区情感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含义

情感也属于社会学家的研究范畴,与心理学中微观层面的情感研究不同,社会学的情感研究着重从情感的社会根源、情感的社会化和社会后果三个纬度展开[2]。社区情感是人类众多情感类型的一种。社区情感即是社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也是社会学家研究社区的重要基点。20世纪初,社区心理学产生,人们更加注重通过社区环境和实践来矫正居民的心理问题。麦克米兰和查维斯给出的社区情感定义是:一种成员所拥有的归属感,一种成员彼此间与整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情,以及成员的需求将通过他们对共同生活的认同而得到满足的共同信念[3]。从社会学互动与社群的意义上看,社区情感就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个体和群体根据一定的需求自愿结合而成的亲密关系,这种情感关系构成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方式,也是居民社区生活的根基所在。因此无论是心理学的视角还是社会学的视角,都强调社区情感是一种归属感与爱,只不过社会学意义上的情感更注重情感共同体的建立对于社区的稳定与发展的意义。社区情感包括社区居民之间的情感,也包括居民对社区各要素的情感。因此,可以从居民的社区公共生活参与度、社区居民的利他和互助行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评价这三个维度来衡量社区情感。社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情感多是单面性的,而在现代行政化社区中,随着血缘和宗族关系的断裂,居民的社区情感是隐匿。社会是特定情感的引发器,隐匿的社区情感是否可以依靠社区社会组织唤起?

社区社会组织属于社会组织范畴,它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4]。2014年福建省民政厅发布的《福建省民政厅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区组织的指导意见》中,社区社会组织被定义为由社区居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愿组成,以社区辖区为活动范围,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非营利组织。社区社会组织与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不同之处在于它将服务区域有目标性地限制在了社区范围内,通过提供社区性的公益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解决社区矛盾,完善社会服务,达到稳定社区环境和改进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2]。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重要的社会资源,组织成员在一定的理念、利益的引导下,自发组织活动,推动社区参与。它具有自发、自主、符合居民自身等特点。老年人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其他群体,老年人有较充裕的社区参与时间,激发他们的社区情感对于社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社区老年人的社区组织主要以基层老年协会的形式存在。城乡社区基层老年协会是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组织,是基层老龄工作的重要组织载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老年群体的桥梁和纽带。就福建省而言,许多基层社区的老年协会是在政府的倡导下成立的,因此老年协会与纯粹的由社区民众自发成立的社区社会组织略有不同。但从城乡社区基层老年协会的发展历史来看,老年协会是一些地方老年人自发、自理、自助的民间群众组织。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漳州市基层老年协会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在龙海、南靖的一些村庄中,退休干部、退休村两委为了推动本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自发组织老年人群体,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1989年福建省成立了老龄委,随后全省各地相继成立老龄工作机构。老龄委的成立,推动了各个地方基层老年协会的发展,随后便开始实施老年协会的规范化建设。因此,虽然带有政府推动的色彩,但从组织的发展历程和组织的运作形式上看,老年协会仍归类为社区社会组织。

三、社区社会组织的在居民社区情感唤醒中的作用

(一)漳州市诗浦社区老年协会的发展历程

诗浦社区地处漳州市城区东南角,占地0.2平方公里,现有居民住户1222户,常住人口数3887人。其中老年人数251人,占总人口的7%,70-80岁老人有47人,80-90岁老人13人,90岁以上2人。该社区老年协会成立于2002年,协会会长是一位中学退休教师,有一定的组织活动能力。随后,老年人自掏腰包,共凑集3000余元,购买了一些简易设备,筹建“聊吧室”。经过精心挑选和自我推荐,该社区成立“老年义务陪聊队”,并设陪聊队设队长1名,队员9名。“老年义务陪聊队”成立以来,调解家庭矛盾多起,在专心为老年人服务、营造敬老文化、构建和谐社区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个案透析:老人社区情感唤醒的社区社会组织因素

社区情感唤醒是指激发居民隐匿的社区情感,包括居民与居民之间的情感和居民对社区的情感。社区社会组织通过推动居民的社区参与、拓宽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和建构和和谐社区文化来实现提高居民社区参与度、发展居民的利他行为和居民对所居住社区正向评价,以此激发居民潜在的社区情感。本文从诗浦社区的老年协会的个案分析,阐述社区社会组织在老人社区情感唤醒中所发挥的作用。

1.社区社会组织积极推动老人主动有序的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是居民社区情感唤醒的重要路径。居民的社区参与有无序和有序之分,又存在被动和主动之别,它们的不同组合便形成被动有序、被动无序、主动有序、主动无序四种类型[5]。无序的社区参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不是我国居民社区参与中的一种显性类型。有序被动的社区参与方式是当前我国大多数社区参与存在的主要方式,如社区的听证会、评议会等征求社区居民意见的社区参与,还包括一些“半官半民”的社团,如社区老年协会、计生协会和残疾人协会等,这些协会多是根据“上面”的要求成立,开展的活动多是在一些特殊的节日。社区社会组织的居民参与首先是主动的,其活动形式通常包括:自娱自乐的文体联谊、社区居民调解、楼道单元自治和业主自治等[5]。以诗浦社区为例,该社区的老年协会不同与其他的老年协会,该协会是在一个“公办”社会组织平台上推动该组织成为真正受益于老年人的自组织。该组织领导者鼓励成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组织成员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增加了彼此的了解以及对社区的情感。社区老年协会的两任会长老黄与老蔡,都具备很强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该社区老年协会的成长与壮大与两任会长的不懈努力很大关系。在访谈中,老蔡提到从2001年到2004年,他曾与原老年协会会长老黄一同走访居住于诗浦社区建元南花园的老人,发现居住老人多,他们多感觉孤单无助。于是决定召集本小区处级以上干部、大学老师、主任医生、老党员等共20多人开座谈会,会后大家分工,小区中有7幢楼,每幢设组长一名,负责上门入户了解老人基本情况,动员老人加入老年协会。老年协会成立后,多次组织丰富多彩的老年人活动,如集体出游、社区老人美食嘉年华、老人聊吧队、广场舞等。如今,广场舞和老人聊吧队已经成了老年协会的日常活动,老人们都积极主动参与。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与互帮互助机会。

2.社区社会组织拓展了老人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强化了社区居民的利他行为。社会支持网络包括正式社会支持与非正式社会支持。非正式社会支持存在于亲属朋友之间。社区资源中的社区居委会和各项福利政策,如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残疾人就业帮扶等,可作为居民的正式社会支持。此外,良好的邻里互动和群体互动也可以成为居民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在拓宽居民社会支持网络方面,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发挥了很大作用。通过日常的社区参与与互动,社区居民有了更多的连结,这种连结有助于社会支持网络的拓展。以诗浦社区为例,该社区老年协会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志愿者,上门陪失能老人聊天,安抚他们孤独的心。这支志愿者队伍被称为“聊吧队”,几年来一直活跃在社区的老人服务领域。在访谈中,笔者还发现老人中若谁家遇到困难,比如经济困难等,协会老人也会依据情感的亲疏远近给予一些支持和帮助。社区社会组织搭建了一个平台,推动了老年人利他行为的发展,拓宽了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因此,老年协会在拓宽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3.社区社会组织建构社区互助友爱的社区文化,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社区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特殊形态,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模式、风俗习惯、群体心理和意识等一系列精神现象的总和[5]。传统农村社区将既有亲情联结又有较为相近的宗教信仰,是同质性较强的社区,社区文化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建构起来。新型社区成员的构成较为多元,彼此之间的联结较为松散,良好社区文化的形成缺乏互动的基础。但诗浦社区与其他社区不同之处在于该社区的老年协会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建构与积累。老人是文化传承和倡导的重要力量,诗浦社区老年协会鼓励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比如社区老人美食大赛、社区老人秋游活动、社区老人聊吧、社区老人廣场舞等,这些活动成为社区老人常规华的活动。在活动中老人之间建立了情感联结,老人们之间会依据情感的远近向有困难的老人提供帮助。老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也感染和影响了其他老人的家庭成员。笔者在对该社区的观察中发现,社区多数成员见面会打招呼,尤其孩子在遇到老人都会很有礼貌的向老人问好。在与居民的访谈中,A居民曾说:“我喜欢住在这个社区,感觉这个社区氛围很好,都是好邻居。”因此,老人高度的社区参与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为诗浦社区互助友爱社区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区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助人的价值观和较高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总结与讨论

漳州市诗浦社区社会组织通过推动居民主动有序的社区参与、拓宽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和建构互助友爱的社区文化提高了居民社区参与度、强化了居民的利他行为,居民对所居住社区正向评价不断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居民潜在的社区情感。社区情感的激发有利于城市社区形成情感共同体而非单一的地域结合,有利于填补社会现代化给家庭带来的情感功能的缺失,有利于建构和谐社会。当然,社区社会组织唤醒社区情感仍需一定的条件。调研发现,社区社会组织领导者的理念、方法与策略、团队建设等等均是影响社区社会组织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但仍需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4〕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民政厅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意见[Z].2014-5-9.

〔2〕候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3〕丁凤秦.关于社区情感的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0,(07):23-27.

社区组织 篇4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以街道为主导, 居委会为协同, 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 允许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功德与情感等手段, 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 发展社区事业, 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 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现阶段, 我国城市社区基本形成了“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管理体制基本框架, 在市一级建立社区管理的领导机构, 在区一级建立社区管理的指导机构, 在街道一级健全社区协调组织机构, 在居委会层次上成立社区委员会。我国城市社区是在政治改革转型期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建设, 各级地方政府按照中央要求将原本属于省级部门的权力逐步下放到基层, 发挥基层政府就近管理的优势, 方便企业和百姓办事, 在此背景下, 社区自治组织应运而生, 在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 按照“社区自治”原则设立, 实行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二、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困境

(一) 政府行政化困境

社区自治组织有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社区中介组织和其他群众性团体, 但这些在政府推动下形成的自治组织, 仍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尤其居民委员会承接的事务大部分还是由街道办事处下派的, 大多事务仍是行政性事务, 而非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公益事业, 社区经费来源仍由街道办控制, 人员结构及分工也都与上级街道办有紧密对应关系, 无疑摆脱不了行政化职位划分的轨道, 在人事选拔上, 虽然法律规定居委会主任、委员应由社区居民或居民代表选举产生, 但实际上往往是由街道办事处或上级政府部门直接确定人选, 只是在换届大会上进行形式的选举而已, 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考核也不像理论中所讲由居民进行监督, 而是街道办及区级行政部门掌管。区级行政部门的“指导”往往在实践过程中变成了“指挥”。“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社区管理框架, 注定牵制社区的自治。

(二) 居民无组织化困境

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人口剧增, 在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户籍制度影响下, 城市出现较以前更多的临时居住人群, 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 属于人户分离, 即虽然户口在农村, 但人在城市居住, 而这些农民工没有专门的管理单位, 自然成为了社区自治组织的管理对象, 与此同时,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越发明显, 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呈逐渐上升趋势, 下岗后, 在社区居住, 衣食住行各方面需求都希望得到社区的帮助, 而这些诸如老年人、残疾人、未就业人群等都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 他们处于相对自由状态, 无组织, 无规矩束缚, 很难形成规范、完善的组织框架, 难于对其进行集中管理, 这种松散的状态无疑使社区管理陷入困境。

三、社区自治组织陷入管理困境的原因

(一) 国家对社区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 在对于社区自治工作上还没有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单从高校设置社会工作专业滞后性上就可明显显现, 在岗从事社区自治工作的人员包括近几年通过考试招聘的大学生社区专职工作者, 几乎没有专门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 社会上组织的此类培训也不多, 致使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业务知识及技能, 而且各方对社区的科学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社区工作的宣传度和公开度都不高, 对社区工作的职业性认定未取得共识, 甚至很多人不知道社区自治组织的存在,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居民对社区的不认可以及不参与。

(二) 自治主体的被动地位

社区自治, 本质是居民自治, 居民或居民代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实现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 社区自治组织扮演推动社区发展的主人翁角色, 从理论讲, 我国转变政府职能, 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 改变政府组织“包打天下”“大包大揽”的局面, 从繁琐的社区事务中解脱出来, 权力下放, 理论向实际操作的转变过程中, 却并非如此, 社区自治组织单从处理的日常工作内容讲, 绝大部分还是政府临时下派的行政性任务, 实际上也就是扮演政府“腿”的角色, 丧失社区管理的主体地位, 各项工作的开展依然是在政府的框架内推动, 从而忽视社会力量的参与。这种被动的境地, 让社区自治组织无法自由发挥力量, 疲于政务而无暇顾及社区发展的规划, 被剥夺更多为居民办实事的时间、精力甚至其他更多。

(三) 居民自主参与动机薄弱

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是社区管理的本质要求, 社区自治的本意就是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自治意味着社区居民根据其内在需求自己选择适合的生活方式, 自己为自己的事情做主, 但在实际中, 城市居民们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缺乏足够的热情, 缺乏对社区的归属感, 大多居民仍然存在依赖性的心理, 认为“我有事情了找社区就可以”, 把自己的事情解决了就好, 变参与社区管理为依赖社区管理。很多居民无暇参与社区管理, 参与人群多集中在下岗失业的妇女和离退休人员, 而很少有中青年在岗人员愿意参与到社区自治管理中, 因为他们迫于社会的压力, 忙于挣钱养家, 利益是才参与的最大动力, 而社区成员与社区没有明确的利益关系, 导致居民的不参与或者很少参与。参与意识的薄弱严重阻碍社区自治的步伐。

四、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困境的解决途径

(一) 政府加大对社区管理的重视力度

各级党组织、政府应加强对社区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政府变行政干预为集中力量制定社区发展的宏观战略和法规制度, 比如以政府制度规划城市社区战略, 加大资金帮助, 重视社区自治组织力量的培养、加强社区政治建和文化建设等, 让广大社区自治组织承接社区管理事务, 担当起社区主人的角色, 引导社区组织有序健康运作, 公正合法的保证社区成员的利益, 才能使社区居民形成自治意识, 培养自治能力, 实现社区自治的终极目标。尤其目前我国社区建设处于逐步推进的阶段, 政府更应站在社会整体发展的全局来定位社区发展, 把重视社区发展提上新高度。

(二) 明确划分管理权限

在合理的社区管理中, 应该是政府和居民双向进社区, 发挥各自的管理职能, 政府管理与居民群众直接相关的政务, 居民自治组织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两者相互协作, 各司其职, 而不是把社区作为政府的“腿”, 做一样的工作或者重复性的工作, 政府重点抓社会管理, 工作中采取协调服务的方法, 把社区的考核权力下放给居民。社区自治组织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自治能力, 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 自治组织解决好关乎居民自身的问题, 自己服务好自己。

(三) 健全社区自治管理法律法规

目前, 我国社区管理的法制配套还不完善, 政府的政策还没有变成相应的法规, 对居民、组织和社区工作者的约束力受到限制, 另外, 对支持社区工作缺乏法定措施。法律具有强制性, 经法律规范的事务即会有章可循, 目前社区自治组织所具有的“行政化”趋向与“自治性”特征的矛盾,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律制度的缺失导致的, 社区发展的法制化, 是社区组织体系正常运作的基础, 也是实现自治管理过程稳定有序的保证, 逐步制定和推行涉及社区发展方面的法律条例和制度, 把社区整体系统纳入法制化轨道。从法律上确保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明确其职责, 按章运作, 变行政约束为法律规范。

本文对城市社区自治组织管理中的困境进行了分析, 相信通过努力, 会突破一些困境, 但其突破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政府重视到政府真正放权于社区, 到社区居民自治意识的觉醒, 到社区管理法律制度健全, 都需一步步解决一步步实现, 要经历一番复杂的改革过程。本文只是对困境展开了有限分析, 仍需将许多方面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群刚、孙志祥.中国式社区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1.

[2]魏娜.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3 (1)

社区组织扫雪简报 篇5

2月5日上午,春节收假第一天,新福路东社区书记带领社区工作人员清扫辖区内积雪,消除安全隐患方便居民群众出行。

都说瑞雪兆丰年,新年的大雪给宝鸡披上了白色的外衣,缓解了一冬的旱情,但是道路上的积雪却给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为了方便的居民的出行,消除安全隐患,2月5日春节上班第一天,新福路东社区马书记带领社区全体工作人员拿着笤帚、扫把、铁锹、簸箕等工具,清扫儿童公园、公交公司、太平堡东路、新福路、百翠园等路段及公交站台的积雪。大家扫的扫,铲的铲,搓的搓,大家用铁锹等工具把厚的.积雪铲起倒在绿化带等于给花草树木浇水,一举两得。天气虽然寒冷,但社区干部们干劲十足,连铲带扫,不一会儿的工夫,就清理出了一大片路面。大家一边扫着雪,一边提醒着过路的行人:“小心路滑,慢点走,注意安全。”行人听到后,露出了感谢的笑容 。

此时的社区显得和谐温暖,流动着欢乐的气氛。社区工作人员忙碌的声影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社区内的各条主干道已被清扫干净,小区内外道路畅通无阻,确保居民安全出行,这一举动受到居民称赞。

社区组织 篇6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社区治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8-0049-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近年来,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党工委在居民区探索建立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多方协同参与的治理模式,优化党组织统领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三驾马车”的治理格局,取得一定成效。

(一)党建联建:以区域化党建统领社区治理。一是以区域化党建为抓手,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四平路街道党工委以行政单位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积极整合环同济大院、大所、大校优势资源,构建社区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做到居民区联手、社区联动、单位联盟,不断推进以“服务、共同、协商、自愿”为特点的区域化党建。

二是科学构建党建联动机制,发挥社区党组织主导作用。通过居民区“大总支”建设、“区域党建联建推进会”、“精神文明共建会议”、“社区教育联盟”等形式,建立广泛的党建联动机制,与同济大学23个部门、二级院系开展三轮共建签约活动;推进完善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教育资源配送工作,共同构建社区教育网络;依托环同济各类教育资源,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二)四位一体:探索社区多元共治模式。一是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的要求,抓好班长工程建设,积极打造学习型、创新型和服务型党组织,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

二是选好人。依法依规开展居民区党组织、社代会、居委会、业委会和妇代会等换届选举工作,实行公推直选和“大总支”体制的居民区党组织比例均达到100%,“大总支”兼职委员来自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共建单位、条线单位等各种系统。探索居民区党组织和“三驾马车”交叉任职,支持居委会干部参与业委会,业委会成员近七成系中共党员,确保业委会机制稳定。

三是党组织统领居民自治与社会共治。探索建立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为主体的“四位一体”的社区多元共治模式。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建设“服务、协调、管理、预警”四位一体的民间组织网络机制,充分发挥党建阵地作用,开展好“区域党建”——你出力、我帮忙,共享共赢一家亲;“组织建设”——组团式、勤联系,生根开花在基层;“民主议事”——话亮堂、事亮堂,摆上桌面心亮堂;“社情民意研处”——情可诉、难可解,大事小事有人管;“党员教育”——重个性、讲长效,于无声处见精神;“志愿服务”——做好事、搞活动,互助友爱显风采六项品牌阵地建设。

(三)依法治理:提升居民区党组织治理能力。一是依托专项工作机制,借力专业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充分利用街道层面建立的,司法所为平台,信访、派出所、社区法官等共同参与的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工作机制,以及城区综合管理“大联动”工作机制,借助由资深律师、学者、具有审判长资格以上的法官等组成的法律专家志愿团,做好社区建设和管理矛盾的化解工作。探索社区事务处理专门工作小组模式,以业委会为牵头主体,广泛吸纳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小区业主参与其中,提高小区业主自主管理意识和积极性。

二是营造法治环境。联合同济大学法学院党总支,建立“法律援助”联盟,组织“法律援助志愿者”在社区建立“法律教学实践基地”;与铁岭路90弄居民区党总支等开展“法在社区”党建联建活动;与同济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法律讲座、法律咨询;开展民盟百名律师义务法律咨询活动,增强居民的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的能力,培育良好法治环境。

在推进社区党建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也有问题和瓶颈,需要在创新社区治理中逐步解决。

一是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要进一步实效化。党建联建缺乏持续性、长效性制度、机制,缺少接地气的项目;党组织决策中监督委员的作用发挥不够;党建群建联动满足居民文化等方面需求不够。

二是居民区党组织和“三驾马车”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四位一体”的制度、运行机制欠缺,缺乏有效沟通和权责对等;社区治理工作方式不适应需求;居委工作存在行政化问题,居民区党组织抓党建精力不足。

三是队伍建设滞后。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以及社区工作者队伍老化、人才断层现象严重,财力保障、组织保障和职业规划等需要改革推进;在职党员尤其是条线党员作用发挥不够;业委会人员专业性及发挥作用不够。

四是社区依法治理水平亟须提高。可操作性的社区治理政策亟待完善;部分居民区工作人员习惯于“做工作”、“讲人情”的工作方式;基层群众法律意识不强,导致治理要求与物业管理水平、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矛盾突出。

五是居民区并轨治理的难度大。由于社区人口结构、居住环境、安置方式、产业结构差异,导致“四位一体”的主体作用发挥难以统筹推进;网格化综合治理有待深化。

(一)提升科学化水平,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是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开放性,完善党建联建联席会议机制。二是扩大党的组织工作覆盖,拓展群团组织和群众领袖等自治力量发挥作用的空间。三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实务培训,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统筹职业发展规划,建立收入、待遇、发展渠道等激励关怀机制;优化选拔培育机制。四是扎实推进党员队伍建设,凝聚社区治理合力。五是稳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制订出台居民区党组织统领“三驾马车”制度,推进规范化运行,激发社区治理活力。

(二)优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服务示范作用。一是强化“服务是最好的治理”理念,构建功能多样、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长效制度。改进公共服务方式,统筹资源,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引导和带领志愿者协助实施社区服务项目。二是以考核为导向,深化自下而上的评议监督,保障居民对党组织的考评权,推进党组织提升服务水平。

(三)强化居民自治建设,发挥党组织的规范引导作用。一是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党组织通过党建联建长效机制规范引导社区自治,调动各方积极性;通过主导民主协商、畅通自治渠道,提高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力。二是强化“三驾马车”运行机制建设。党组织领导和主导“三驾马车”队伍培养、选拔、使用机制建设,完善财力保障机制和运作机制;加强居委会对业委会的指导监督;推进居民区党组织和“三驾马车”的充分协商共建。

(四)坚持依法治理,发挥党组织的整合统筹作用。一是坚持党组织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社区治理工作;用法治来规范制约监督各治理主体;运用法治来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二是增强社区党组织干部法治观念,加强依法办事能力建设。三是把依法治理和其他治理资源结合起来,把法治的刚性治理和传统文化的柔性治理功能有机结合。

(五)因势利导,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综合人口结构、居住环境、安置方式、产业结构等因素,深化网格化综合治理,提供分类服务。尤其是针对物业管理费用、维修费用的缴纳、管理、使用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实施细则等,破解少数人主导方向的难题。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党校

社区组织 篇7

中国标准化协会为了促进社区工作者服务质量的提升, 积极推行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新模式, 采取“引入质量管理理念, 科学管理社区组织”的方法, 2013年选定北京市丰台区社区社会组织“东高地街道万源西里社区”为试点单位, 率先制定并实施符合社区工作的《质量管理手册》, 力求的将现代化、科学性的质量管理工作模式引入到社区公共服务中。协会针对服务人群制定相关培训教材与培训内容, 其中包括:国家标准“GB/T15624.1-2003 (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 ”系列标准讲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培训、对万源西里社区实际工作及《质量管理手册》相关内容进行解读;同时, 协会结合万源西里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属性, 编制和修订社区符合质量管理理念的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相关制度或规定, 聘请国内知名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 将编写或修订的符合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模式的相关制度纳入万源西里社区工作《质量管理手册》等体系文件中推广应用, 并通过专业数据公司对万源西里社区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进行居民满意度调查, 持续改进完善, 确保活动的实施效果。

活动实施一年以来, 中国标准化协会通过引入质量管理理念, 促进了社区社会组织良性发展, 创新服务管理模式, 提升了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意识, 提高了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热情;规范了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流程, 实现社会治理全民参与, 提高了社区居民满意度;推进了社区管理规范化建设, 逐步构建社区服务标准体系。通过该项活动, 促进了社区社会组织的统一形象标识、统一服务流程、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资源调配, 为社会组织自我培育、自我完善、自我规范化、良性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推广模式。

社区组织 篇8

1.1 公共事务与社区公共事务

在西方社会, 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的概念, 指提供关涉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活动。我国公共管理学家王乐夫认为“公共事务主要包含三种: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 其中, 社会公共事务是在与政治、经济管理职能并列的一个社会管理的领域中涉及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公共事务。它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公共事业、社会服务以及维持社会秩序的公共事务等”李之洋认为“所谓公共事务, 是指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成果。”

社区公共事务, 王大海认为“包括社区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和社区公共服务的设立与开展。在宏观上, 凡是在国家治理范围之内, 按照属地原则分担到社区, 以社区为单位去组织、协调、运作的公共事务, 就属于社区公共事务;在微观上, 社区经济、教育、卫生、体育、文化五大方面的资源以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是传统的社区公共事务。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新独立出来的社区治安、社区服务等也属于社区公共事务。”因此, 社区公共事务是以社区公众为直接服务对象, 实现社区公众的现实利益诉求, 具有明显的服务性特征的公共事务, 属于社会公共事务的范畴, 包括社区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服务、绿化与环境、治安、基础设施等。

1.2 非营利组织与社区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又称为“第三部门”, 是基于市场经济、政府与企业部门严格分工、独立的企业等背景下出现的概念,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 志愿从事公益性或互益性社会活动, 与政府及其部门或机构无附属关系的社会组织, 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其主要特点是组织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作为社会结构的一种新的资源配置, 完全可以成为政府和市场的伙伴。在发达国家, 非营利组织蓬勃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个趋势就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合作共同治理社会。在我国,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事业单位一起, 已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 起着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社区非营利组织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指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社区地域为活动场所, 以联系和动员社区成员参与社会活动、支持社区发展为主要目标,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尊重社会公德, 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为目的, 由社区居民自主成立或参加, 以便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娱乐而自发形成的介于社区主体组织和居民个体之间群众团体。社区非营利组织除了具有非营利组织的共性特点之外, 还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特点, 主要有: (1) 活动范围的社区性, 即组织的成员是居住在本社区的居民, 组织的活动范围限于社区。 (2) 产生的本土性, 即社区非营利组织土生土长, 根植于本社区, 致力于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

2 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对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意义

在任何国家, 社会事务既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管理, 也离不开各类社会组织的自主管理。只有这两种不同方式的管理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社会才能健康地发展。对于社区公共事务而言亦是如此。随着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进行, 政府必须将大量具体的社区公共事务交由社区非营利组织承担, 充分发挥它们在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中的作用。2000年11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23号文件, 文件要求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 建立新型的社区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社区非营利组织突出了居民在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实现“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的目标, 形成“小政府, 大社会”的格局。

城市社区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解决社区事务, 提高社会公益, 促进社会进步。当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扩张, 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活动也日益复杂和繁重。“公共服务管理质量获得公众的认同和肯定已经成为衡量城市社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

目前, 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 如党支部、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物业协调委员会的协调问题;社区服务中心的经营如何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何解决资源的支撑问题等。在我国, 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扮演着“全能政府”的角色, 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强制力。国家政府部门承担着配置社会资源的职责, 实行严格的行政控制。公共事务统一由政府部门提供, 政府的附属机构 (事业单位) 充当供给者。所造成的“多头管理”使得政府及其治理机构经常处于一种“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如果社区非营利组织能够和社区公民、政府组织共同承担起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任务, 它们就能够广泛参与社区管理。进一步促进社区公共事务进行公开、公议和公决。社区非营利组织作为居民自治和民主共管的主要载体, 致力于表达居民的意愿和对社区居民开展服务, 对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服务社区居民、帮助弱势群体等都将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 以它特有的优势在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2.1 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有助于提高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水平

要提高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水平, 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正确理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政府在经济领域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逐渐削弱, 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开始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社区服务性事务不再由政府包办代替, 由非营利组织组织承担各种行业性、社会性和公益性事务, 提供多种社会服务, 可以为“大社会”奠定一个广泛社会组织的网络基础, 从而也有助于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

2.2 可以扩充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所需资金的来源

众所周知, 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目前, 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资金来源来看,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财政拨款, 拨款的多少取决于政府的财力和所实行的社会政策。二是社会赞助, 主要是一些企业的赠款和社区非营利捐款, 捐款的数量取决于企业的领导层对社区建设的认识程度。三是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收取的有偿服务费, 动员他们响应“回报社会”的号召, 有助于打破过多依赖政府资助的局面, 拓展社区发展的支持源头。

2.3 可以拓展社区服务, 促进社区整合, 维持社会稳定

服务功能是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基本功能之一。市场组织关心的是成本效益、产值利润, 不可能长期为社会提供低偿或无偿的福利服务。而非营利组织按其基本宗旨, 始终把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放在首位, 为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提供了一条畅通渠道, 通过各种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形式为不同的社区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 规范着社区居民的行为, 培育着市民的参与、环保、互助、公德等现代意识。通过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公共事务问题, 有利于减缓日益复杂公共事务问题所导致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紧张关系。此外, 社区非营利组织通过沟通政府、市场、社会以及社区成员的联系, 使社区非营利组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新的整合, 从而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 为促进社区整合、维持社会稳定,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4 有助于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识

社区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社区成员的参与, 那么, 对于社区的公共事务的管理更是需要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 因为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这就要求充分调动社区内一切力量, 广泛参与。社区非营利组织通过运用各种组织形式为社区成员提供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机会, 从而有助于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并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同时, 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中, 又可以不断地融入社会追求民主、志愿、奉献、自我完善与实现的观念, 形成社区居民的自我认同与广泛参与意识。这样, 不但能真正调动社区成员参与的积极性, 还可以有效拓展社区成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提高社区成员的自我管理能力。

3 当前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在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登记注册问题

社区非营利组织作为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之一, 要更好地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当中, 首先必须在身份和地位上得到社会的认同。但是, 由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因素的影响, 我国社区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法制化程度还相当低, 跟发达国家严密的社区非营利组织法律体系相比, 差距还相当远, 使其缺乏法律地位和相应的法律保护。

3.2 社区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定位问题

当前, 社区非营利组织在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社区非营利组织自身定位不明确有关。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是一种自觉的控制过程, 在这一管理过程中, 社区非营利组织应需要寻找属于自己的服务空间, 寻找服务人群, 而不是简单地提口号和谈设想。显然, 在行使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上, 社区非营利组织从诞生的那一刻起, 就面临与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基层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各方的博弈关系, 那么, 在这一博弈关系当中, 社区非营利组织的角色定位如何、背负什么样的使命, 将直接影响着其对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效率和自身的存在与运营。

3.3 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管理问题

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一个关键的因素在于其自身内部管理的有效性问题。从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方面来讲, 由于需要有适应现代社区生活要求的、专业化、社会化的非营利组织, 但目前绝大多数的社区非营利组织由于内部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管理等自身管理水平不足而导致的问题使其很难达到上述要求, 并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结构上, 都远不能满足需要, 与其本身的制度不全、管理不科学存在一种强相关关系。

4 培育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政策和建议

4.1 健全法律体系, 保证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独立自主性

充分发挥社区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一方面从法律上撤消严格而繁琐的审批手续, 实行便捷的申请登记制度, 以确定其相应的合法地位, 使其更好地行使管理职能, 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另一方面, 在相关的立法当中, 要尽快订立社区非营利组织运行的法规, 对社区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地位、职能、行为准则以及活动范围作出规定, 充分发挥其自我服务, 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职能。

4.2 加强社区非营利组织自身建设

要改善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管理, 强化其使命目标意识, 制定战略规划, 改善公共关系, 以此增强其社会合法性和募集资金的能力。要坚持走专业化的道路, 提升社区非营利组织的能力, 同时, 完善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保障制度, 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 为其提供必要的医疗、失业、养老等基本的社会保障。强化内部的财务管理和改善人力资源管理, 建立卓越的工作团队, 围绕从业人员诚信经营、知识更新、增强个人发展潜力的需要等开展培训工作。改善内部管理机制, 加强人际沟通, 改善内部人际关系, 以增强社区非营利组织自律的能力, 通过自律提高机构效率和社会公信力。

4.3 优化社区非营利组织的资源配置

社区非营利组织要更好地参与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 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其获取资源的能力, 因此, 国家相应的政府部门要建立适宜的新机制, 制定和完善在用地、资金、人事制度及税收制度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保障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非营利组织有公平机会获得政府的资助, 以有效地促进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发育和发展。同时, 政府还要向社区非营利组织提供各种技能培训, 增强社区非营利组织更好地获取自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乐夫.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J].政治学研究, 2001, (03) .

[2]李之洋.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几对基本概念[J].行政论坛, 2002, (05) .

[3]汪大海, 徐颖.外国人是如何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J].社区, 2005, (03) .

[4]潘敏.论公众参与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管理[J].党政干部论坛, 2005, (09) .

[5]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知识治理制度的重构──民间传播机制的生长与作用[J].开放时代, 2000, (03) .

[6]于燕燕.非营利组织与社区发展[J].城市研究, 2000, (01) .

[7]张明.论第三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功能[J].江海学刊, 2001, (06) .

社区组织 篇9

1 概念的界定

1.1 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的概念有好多种, 不同的人对农村社区的理解不同, 但都有相通的地方。农村社区通常就是说居民以农耕生产为主要功能, 把农业作为主要的谋生手段, 在居住方式上主要是以村落为主, 规模通常较小。这些都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社区。

1.2 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社区不再局限于在农村中, 它是指一大片区域, 有一定的规模, 有相似的情况, 想法, 甚至是工作环境, 知识背景等, 以多种社会和经济关系结合而组成, 具有比较完备的社区组织和社区服务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1.3 农村社区组织

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内的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区的党支部和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内的派出机构。村党支部在乡村社区代表着国家权力, 它的行使以国家权力为强力支撑。具体到村党支部日常工作重点, 村党支部以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为主。这就决定党村支部在乡村社区中代表国家利益, 职责履行中更多向上级以及中央负责。社委会、村委会等社区自治组织, 村民代表大会等。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教育、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村民自治权是国家向基层社会让渡的部分治权, 村委会的自治权来源于村民的授权, 村委会在村民自治活动领域内行使自治权, 但是乡镇政府有权指导。

2 农村的公共服务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凸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主, 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 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2.1 义务教育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 村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村教育被摆在了重要位置。当国家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后, 农村的孩子可以在更优越的环境下学习知识。然而, 由于硬件设备的缺失, 教育资源的不匹配, 有的乡村只拥有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设施, 初中及以上的就学需要去别的乡镇、县市。更有的地方甚至连学校都没有。

2.2 医疗问题

我们在对社区医疗满意度的调查中, 大多数居民都对医疗设施很不满意。社区内没有专门的医疗站, 甚至很多农村中都没有合格的医疗所, 就医不方便, 是最大的医疗问题。即使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农村有自己的卫生所, 但是医生的医术水平却不高, 甚至有一些都没有临床经验, 常规医疗设备不齐全, 设备很旧, 医生少, 到了晚上没有人值班, 很多病人晚上生病也必须等到第二天去看, 耽误了最佳就诊时间, 很多病人因此付出了生命。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收费太高, 一些家庭很难负担得起较高的医药费。看病难, 看病贵依然存在。

3 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合作与责任

上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毕竟农村设施的建设不完善, 很多福利待遇还没有辐射到这些边缘地区。教育、医疗、道路这些基本的仍没有达到小康水平, 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构建和谐的农村社区环境, 政府和社区组织需要调适自己的责任, 达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3.1 政府与社区组织各自责任

政府要明确自己的定位, 在社区建设中, 由“划桨者”转为“掌舵者”, 也就是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主要是制定相关政策, 建设方向, 保证这些政策得到实施, 顺利完成。改变政府在社区组织中的“越位”和“缺位”现象, 同时处理好放权和收权, 相信在政府的领导监督下, 社区可以做到有效实施, 顺利完成。社区组织有多层阶级性, 他们有各自的活动范围和管理体系, 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来维持运转, 实现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联系最为直接, 要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 提供最为需要的公共物品。另外, 在社区组织的运行机制中, 要完善考评机制, 改变过去混乱的局面。实现良好秩序管理。

3.2 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合作

党村组织是国家在农村的执政主体, 要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但是, 在社区管理中, 政府供给单一效率低, 财政负担大, 社区组织需求多样, 难唱独角戏, 社区自治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政府善于使用“扶持之手”, 用激励措施, 凝聚势头。第一, 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拨款必须全部落实, 同时发放农村社区教师补贴, 以及贫困生补助, 推动城乡教师双向流动, 建立农村社区教育投入机制, 投入教师培训费, 加快设备更新速度。第二, 首先政府要在农村社区建立医疗站或者是小型卫生所, 保证一个村有一家, 设备齐全, 人员充足, 夜间轮流值班, 让社区居民都参加医保, 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社区医院衔接医院, 政府完善社区医院的规划, 投入有效资金, 使得居民感到满意, 感到幸福。第三, 政府财政拨款到维修道路上, 小到田间小路, 大到柏油大路, 同时后续的交通设施也要跟上, 建立社区内公交设施, 途径每一个村庄, 设立公交路线, 解决居民出行问题。

参考文献

[1]黄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政府的责任[D].华中师范大学, 2007.5.

[2]张锦堂.东莞石龙镇农村医疗服务供求问题的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3.12.

[3]卢西.论城甲市社区医疗服务史的政府责任缺夫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沙市社区医症服务建设为例[D].中南大学, 2009.5.

[4]刘琳瑜.浅议我国城市社区组织体系的改革[D].企业家天地, 2007.6.

社区组织 篇10

1.1 农村、社区消防组织对消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农村、社区消防工作起步较晚, 消防工作处于初级发展时期, 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及村干部、社区管理人员对农村、社区消防工作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措施不多, 认为消防工作是消防部门的事, 在农村、社区不是很重要, 即使农村、社区发生火灾, 损失也不会大, 致使农村、社区消防工作仍停留在一般性的部署、要求和消极应付上;有的甚至对消防不管、不闻、不问, 没有很好地建立健全消防管理组织、完善各项消防规章制度、落实各级消防安全的管理责任, 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无”:即无固定办公场所、无专业专职人员、无业务经费、无组织活动。

1.2 农村、社区消防组织不健全, 职责不明确, 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目前, 不少农村、社区尚未建立防火安全领导组织和义务消防组织, 农村、社区消防工作仍处于一种自由发展状态。部分农村、社区虽然建立了防火组织, 但多数是有名无实, 徒有虚名, 组织人员消防素质不高, 大多没有经过专业消防培训, 对消防工作普遍存在不懂、不会等问题。在开展消防工作时胸中无数, 有畏难情绪, 消防组织只是流于形式, 应付检查。

1.3 消防经费投入不足, 灭火设施不完善

由于农村、社区消防组织是近年来新成立的一级组织, 各项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 人员少, 经费困难, 有时还要靠企业赞助和个人捐资来弥补经费的不足, 用于消防工作的经费更是微乎其微。少数社区内除一些单位投入少量经费, 用于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教育, 整治火灾隐患, 购置必要的消防器材外, 大部分社区居委会几乎没有任何消防设施和器材;在农村, 除了省政府配发的消防摩托车等装备器材和单位捐赠少量器材外, 多数地方未专门配置任何消防装备器材,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器材装备由于长期缺乏管理、维护, 大部分已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1.4 农村、社区基础消防设施建设薄弱

目前, 除新建小区外, 大部分社区尤其是老居民住宅小区普遍存在消防设施器材不足和消防通道不畅问题, 小区内未设置消火栓和未配置灭火器材的现象十分突出, 有的小区甚至没有基本的消防水源。更谈不上消防通道、消防给水、消防通信、电视监控报警系统等公共消防设施。同时, 农村的消防规划并没有与城镇建设速度协调一致进行, 消防队 (站) 、消火栓等基础性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滞后, 欠账严重, 加之消防监督工作由于体制、人员编制等多方面的问题, 也没有跟上城镇经济发展步伐, 农村消防安全工作存在失控漏管现象。

1.5 派出所对农村、社区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派出所警力少、事务多, 社会治安防范任务重, 在社区消防监督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派出所的部分民警对消防监督工作认识不到位, 总认为消防监督工作是份外的事, 是消防部门的事, 于自己关系不大;二是警力不足, 大部分派出所警力有限, 有的乡派出所只有2~3名公安干警, 再加上1~2名联防队员, 而且社会治安防范任务繁重, 消防工作存在警力不足的问题;三是有些公安机关没有将消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 没有纳入派出所等级评定之中, 致使消防工作开展不积极、成效不明显;四是派出所专兼职消防民警消防监督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消防机构对派出所专兼职消防民警的监督业务培训、指导、检查、考核力度不大;五是社区警务室消防职责不明确, 没有发挥其前沿哨所作用, 未能给消防工作在社区开展助一臂之力。

2 因地制宜抓好农村、社区消防工作的对策

2.1 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消防工作各项管理制度, 狠抓农村、社区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的有效落实

要将农村、社区消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要把农村、社区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纳入政府工作任期目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内容, 层层签定消防安全责任状。要全面落实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 (居) 民委员会的消防安全责任制, 建立乡镇村民委员会、街道居民委员会为主体的消防工作网络。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制度, 做到防火工作常抓不懈。有条件的乡镇可成立消防安全委员会, 村 (居) 委会可成立村 (居) 消防工作组。要强化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职能, 发挥基层派出所对辖区情况清、联系多的优势, 努力构筑一个以派出所为依托、以大自然村或社区为载体、以村治保会或社区治安联防队为纽带、以治安协调员为骨干、以家庭为单元的农村、社区消防安全管理网络, 通过这个网络将消防安全工作渗透到各个家庭。

2.2 加强农村、社区消防宣传教育工作, 全面提高农村消防安全意识与自防自救能力

大力开展消防宣传“四进”活动, 结合文化下乡、普法教育等活动, 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消防常识和消防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同时, 结合农村、社区家庭火灾多发季节、规律、特点, 用火灾典型案例, 有针对性的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 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利用电影、电视、广播、消防文艺演出、发放各种消防宣传资料, 出消防安全宣传栏、在主要路口或群众经常聚集地设置永久性消防宣传警示牌等多种形式开展消防知识和消防法律法规宣传, 增强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 组织群众开展灭火和逃生自救演习, 提高群众的自防自救能力。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 把消防常识、消防法律法规纳入中小学生的教育内容, 把防火安全工作列入教学计划, 使他们从小就接受消防安全教育, 树立消防安全观念, 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整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

2.3 加大投入, 完善乡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消防组织

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完善程度, 是体现城镇总体功能和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标志。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社区消防安全条件, 必须加强村镇消防规划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公安部、建设部加强农村小城镇消防规划建设的要求, 将消防安全纳入村镇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 确保乡镇和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总体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时要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工作步伐, 提高消防车的通行能力, 在充分利用池塘、江、河、沟等天然水源的基础上, 设置市政消火栓和简易消防车取水点。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 广开思路, 拓宽渠道, 尽快建立地方专职消防队, 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要加快建立乡镇专职消防队 (站) ;配备火灾扑救必需的人员、车辆、器材和装备。行政村、社区要普遍建立群众义务消防队或志愿消防队, 配置手抬消防泵、家庭式灭火器等消防设施, 开展群众性自防自救工作。乡镇企业薄弱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乡镇可以建立专职与义务相结合、消防与治安相结合的多功能联防队伍, 配置相应的手抬机动泵等灭火器材, 以便及时扑救初起火灾。各级政府要在经费方面给予充分保障, 满足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扑救火灾、日常训练及器材维护保养的需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加强对农村、社区消防安全组织的检查与指导力度, 切实提高基层消防安全组织的工作成效。

2.4 制定村民、居民防火安全公约, 建立农村、社区防火工作长效机制

村民、居民防火公约是村民、居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和愿望, 规定共同遵守的消防安全行为规范, 是村民、居民在消防安全工作中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一种有效方式。防火安全公约的内容一般有:遵守消防的法律、法规、规章, 掌握防火、灭火基本知识, 管好生活用火, 安全使用家用电器, 教育儿童不玩火, 防止吸烟酿成火灾, 如何管理野外用火等。

2.5 加强火灾隐患整改, 改善消防安全环境

乡镇、村委会、居委会要抓住农村电网改造、引水工程、老城区改造的机会, 规范布线, 修建室外消防栓、消防水池等。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拆除“蜘蛛网”式电线, 帮助村民、居民规范电气线路设置, 改善用电环境, 彻底更换陈旧老化电气线路, 重新规范铺设电气线路, 杜绝乱拉乱接现象。在建设新农村和改造旧城区时, 尽量采用不燃、难燃材料, 想方设法建造耐火性能较高的建筑, 并留出必要的防火间距, 逐步提高建筑的抗灾能力。对现有的大面积连片的砖木结构建筑, 要动员群众通过更换建造材料、在可燃结构上涂泥抹灰等手段, 增强建筑耐火性能, 提高耐火等级, 通过建造防火墙、开辟防火线等方法, 改善防火条件。

2.6 充分发挥派出所的监督职能作用

派出所站在消防监督的最前沿, 农村、社区工作开展得好与坏, 与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是否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应充分发挥派出所对农村、社区消防监督工作的职能作用。一是必须明确派出所开展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职权。明确派出所实施消防执法的程序和相关的法律文书, 明确派出所实施消防监督工作的职责、任务、权限。二是将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与治安防范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双管齐下, 进行治安防范工作的同时, 也能正常开展防火监督工作, 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和人力资源, 又能将消防工作有效地开展起来。三是要加强对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的考评, 督促各基层派出所认真履行消防监督职责。将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纳入公安机关目标管理, 纳入派出所等级评定之中, 提高派出所开展消防监督工作的责任意识和职责意识, 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进行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事, 而是自己的法定职责, 从而增强其做好农村、社区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消防机构要加强对派出所民警的消防监督业务培训。派出所在开展消防监督工作中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派出所干警自身消防业务素质不高, 工作中有不懂不会的问题。因此,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把对派出所民警的消防业务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派出所民警的消防业务培训工作, 开展面对面辅导, 提高派出民警的消防工作能力, 增强其开展消防监督管理的信心。五是充分发挥社区警务民警消防监督前沿哨所作用, 确保形成对社区全方位的消防监督管理格局。重视对社区民警的消防业务培训, 增强其开展消防监督工作的能力。要加强社区警务室消防建设, 在社区警务室统一设置辖区消防管理目标图, 建立社区警务民警列管消防重点单位档案、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台账, 建立消防宣传、消防检查、消防监督业务档案;充分发挥社区民警在社区消防工作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加强对社区的公共消防设施、消防通道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 对公共消防设施进行及时维护保养, 及时发现和整改火灾隐患, 做好火灾事故的前期处置工作, 确保社区消防安全。

摘要:近1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 80%以上的重特大火灾发生在社会单位, 70%的亡人火灾发生在农村和居民家庭。从而暴露出农村、社区消防安全基础薄弱、失控、漏管等问题突出。部局在公安消防部队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推动社会消防监督管理创新, 大力构筑“防火墙”工程的命题。构筑“防火墙”是适应新时期消防工作需要, 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 提高城市防控能力, 保持火灾形势稳定的一项治本之策, 是有效解决城乡消防工作薄弱、有效防控火灾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因此, 夯实农村、社区火灾防控基础成为城乡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的关键和重点。

社会组织培育与社区服务体系再造 篇11

[关键词]社区服务主体;社会组织培育;服务体系再造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2-0074-08

近年来,我国社会组织在规模、能力、活动范围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之一,已不断地融入社区中,开始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社区成为社会组织实现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社区服务体系一般是指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基础,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和多样性生活服务需求为主要内容,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但在现有的社区服务体系中,社会组织还没有普遍成为不可或缺的服务供给主体。依据国内外经验,社会组织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社会组织在现有社区服务体系中的位置如何、需要从哪些方面挖掘社会组织的作用重塑社区服务体系,以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是新时期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研究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本文以西北地区z市s区开展的以社会组织为主体参与社区建设的项目(下文简称“社区建设项目”)为例,分析在其城市化进程中,在公益生态单薄脆弱的地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对于社区服务体系再造的作用及意义。

本文主要是从社区服务供给主体的角度,分析行政组织、社会组织、商业组织、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等主体在社区服务中的角色和作用,基于现有社区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从主体构造的角度提出再造社区服务的建议。本文的资料来源于2012年4月社区建设项目中的社区居民需求调研(下文简称“需求调研”)的问卷分析数据及访谈资料,2012年明至2013年6月社区建设项目实施中的相关资料,以及2013年7月社区建设项目结题评估所获取的访谈资料。

一、原有社区服务体系的解析

(一)原有社区服务体系的背景介绍

该社区建设项目是由上海一家公益支持性社会组织——Y机构与z市s区党工委签订协议,共同开展当地社会组织的培育、建立和初步完善社区的服务体系。2012年该项目对623户试点社区居民进行的调查显示,当地社区服务体系的大背景如下:(1)z市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部分社区的天然气、供暖、自来水、停车等硬件设施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给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困扰。因此,社区居民对于基础设施的硬件关注要多于社区服务的软性需求。(2)z市处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正由“熟人社会”向“陌生^社会”转变,社区居民需求日益多样化。农民向市民转变,市民的流动增加,原有的邻里格局被打破,新组建的社区关系需要重建,居民有社区交往、社区认同的需要。(3)z市处于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硬件服务基础,但社区服务体系的软性服务和支持体系还很缺乏。试点社区都有—定的服务设施,并不定期地开展一些社区服务。但在现有的服务体系中,居委会人员作为社区服务主体,并没有促使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居民等多元参与格局的形成,致使社区服务的开展频率、居民覆盖面、服务的质量等都受到较大的影响。

z市的社会发展大背景,与大多数城市所经历的相仿,即社区建设已从硬件配备到软件介入,社区居民需求日益增加、多元。但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资源配置模式依旧单一和集中,行政化的社区服务主体无力独力维持,导致社区服务体系僵化和无效,进而致使社区服务需求倒逼社区服务供给的改善。

(二)原有社区服务体系的主体分析

1.重压之下的社区居委会

社区服务的行政化倾向严重,学界已多有关注。从社区服务的开办项目来看,形象工程、政府动员型的项目占较大比例,根据居民需求设立的项目少。从社区服务体系的构成上看,政府是社区服务体系的中心,领导社区服务组织;而社区居委会是各项社区服务的具体操作者。根据需求调查显示,623位被调查者中,有78.9%认为所在社区的社区服务由居委会提供,有45.5%认为由物业公司提供,有23.1%认为由政府提供,有不到2%认为由企业、公益组织、志愿者或邻里互助等提供。

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服务提供的主体,由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了社区服务“有名无实”。第一,社区居委会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比例失衡。以一个试点社区居委会为例,居委会成员有8人左右,辖区居民7379户,共21478人,人手明显严重不足。社区居委会干部普遍反映,居委会承载的上级行政职能部门交办的任务太多,居委会工作人员疲于应付,经常加班加点,很少有时间为居民提供服务。有学者也认为,社区服务作用不突出,工作本末倒置,社区80%的时间用来处理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20%的时间才用于居民的日常事务。如一位居委副主任所介绍:

我感觉,居委会现在的工作以管理为主,不以服务为主……各个政府部门都压下来工作。我们居委会有5个人,每天都很忙,没有时间下户。我们每个人管一片,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经常入户,晚上跑,了解情况,有的人确实想和群众交谈,但是现在天天忙着在电脑面前做各种统计表。我们现在也有居家养老、残疾康复站,我们也管,实际运用没有。(Z市S区A社区居委会副主任,2012-04-17)

第二,社区居委会的选择性应付行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了应付各级职能部门的检查,有些居委会只好在社区中心狭窄的办公室内摆上两张床,墙上挂上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的牌子和服务规范,以表明社区有社区养老服务。有学者把某些城市社区居委会有选择地采取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乃至欺骗的办法应付上级派发的各种工作压力的现象概括为“选择性应付行为”。选择性应付也是无奈之举,基层政府在社区的“脚”是居委会,虽然居委会的工作也不尽人意,但基层政府、居委会都没有办法。例如L镇司法所工作人员谈到:

目前司法所主要开展的工作包括全民普法教育宣传、法律援助进社区等。每个社区都设有社区纠纷调解委员会,这是居委会内设的一个主要的职能中心,负责在第一时间协调、化解邻里矛盾,是司法所设在基层的第一道防线。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区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太强,文化程度有限,不能有效配合司法部门工作人员开展普法宣传活动。(z市s区L镇政府各职能部门座谈会,2012-04-16)

不仅仅是司法所,还有残联、妇联等各个职能部门,其基层工作的落实也必须依靠居委会。例如A社区居委会主任谈到:

有一个社会组织“阳光家园”,这是残联和民政局要求我办的,我是社区主任兼任法人。现在居委里“无毒”“无传销”“关心下一代”所有的牌子都挂上,谁来挂谁的。对居委的定位不清晰,居委会应该是自治组织,但居民却以为是政府的基层。(z市s区A社区居委会主任,2012-04-17)

第三,社区居委会的资金有限。z市属于经济不发达城市,社区居委会每年的工作经费仅有12000元,这些经费用于日常的办公费用都非常紧张,“为了省钱,冬天社区活动室都不开的,交不起暖气费”,这样的情况下更没有资金用于社区居民的服务。例如:

2008年一个居委会一年的年度工作经费是2000元,2009年涨到12000元,这个经费远远不够,实际上往往要从其他地方调配,如办公室装修就远远不够。为了节省经费,有的居委冬天二楼活动室是不使用的。要不然,仅采暖一个冬天就要一万多。(z市s区L镇社区办主任,2012-04-15)

居委会经费能用到活动上的很少。每逢过节居委会想搞座谈会、联谊会、联欢会等,都会遇上没经费的问题。我们还得拿出部分钱用于看望生病的党员或是居委会干部等。如果党支部评上了优秀,能拿到一笔1000元的奖金,可以用于活动开销;但这笔经费毕竟不稳定,不是每年都有。(z市s区B社区居委会主任,2012-04-15)

2.自发生长的草根社会组织

现实环境下,社区居委会作为主要的社区服务提供者,其服务所能覆盖的范围和人群非常有限。但是,社区居民的需求远远超过社区居委会服务能力范围。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各种兴趣活动小组、社会服务机构,体现了社会力量解决自身问题的强烈动力。在社区建设项目实施以前,z市s区政府领导并没有意识到地区内社会组织的自发生长。在项目实施中,Y机构团队挖掘出一些社会组织,例如提供脑瘫儿童康复、失能老人照顾、青少年学生的托管等服务的社会组织,他们基于社区有强烈的需要、社会组织创始^有相关的经历或者服务意向,在资金、场地、人员等缺乏或者受限的情况下,创办了这些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社区服务需求的空白。

养老服务方面,WX托老中心负责人李某的案例说明一些普遍问题。李某的母亲瘫痪,没有机构接收。李某就决定改行,在家照顾母亲,后来发现其他家庭有类似的需求,因而开始以家庭照护为业。托老中心的启动资金全部由李某自己出,政府没有给过任何资助,日常运营主要依靠服务收费。其日常运营支出包括房租、暖气费、人工费、老人伙食、服务设施等。刚开始运营时亏损很大,后来有点结余。托老中心目前接收14名全托老人,还有老人想入住,但场地有限、护理人员有限,无法接纳更多的需求者。问及李某所需要的帮助,她说“希望政府能提供场地帮助,有专业人员加入,也希望享受到养老券的政策帮扶。”

这些“自发生长”的草根社会组织面临很多非常实际的困难,没有场地、人员,没有专业知识,没有支持性的政策,日常运营所得“仅够维系机构不关门”。总体层面上,组织的数量、服务都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社会需求。因而,对于社会组织的培育变得日益紧迫。

3.功能有限的商业组织

社区服务存在商业性因素。很多便民服务可以由社区内物业公司、各种商家等机构来提供。然而,社区的问题也集中于商业组织提供的方面。需求调研中,针对“您觉得您所在的社区目前有哪些问题”,有43.8%被访居民认为“文体活动设施不足”,有37.5%认为“物业管理问题”,有36.5%认为“环境卫生问题”,有23.3认为“治安问题”,有22.0%认为“停车问题”。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被访居民普遍认为物业问题是很突出的问题。在试点社区内,特别是在农转非的小区、老小区,物业公司与居民存在一些矛盾。例如,物业费无法收齐、绿化不足、无停车场所等,两者的关系紧张,物业公司所提供的服务也不尽人意。L镇城市规划建设部工作人员谈到:

环境卫生是居民普遍反应较多的问题。主要症结在于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尤其是业主委员会形同虚设,没有发挥维护业主利益的作用,使得居民和物业公司的矛盾常常激化,大部分包括卫生、治安等方面的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还有些老城区目前没有物业公司,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居委会的工作量。(z市s区L镇政府各职能部门座谈会,2014-04-16)

c社区多数小区没有物业管理。有的即使有,并且公示出了规范的物业管理办法,但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有落实。个别住户素质太差,不愿意交物业费,造成物业公司停止合同。如果物业公司罢工,小区没有人管,住户会很没有安全感;小区停车位严重不够,停车收费标准也没有统一,极易造成纠纷。(z市s区C社区居民座谈会5号居民代表,2014-04-16)

物业管理问题,居委会管不了物业公司:居民常常和物业公司吵架,物业公司只是收钱,不办实事;业主委员会也是形同虚设,没有实权,不能控制物业公司。(z市s区c社区居民座谈会12号居民代表,2014-04-16)

4.缺失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

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人口要素,也是社区服务的主要需求方。在现有的社区服务中,显性的或者经常和居委会打交道的人群是社区的弱势群体,是需要被照顾的群体。但是,社区应该是所有居住者的社区。以社区5%的弱势群体为主、忽略95%的主流群体,其所开展的社区服务只能走向“救济式”的越帮越困的路径,无法调动主流群体。如果突破5%的弱势群体的思考范围,想办法挖掘社区志愿者的力量,并营造社区广泛参与的氛围,那么社区居民在作为服务需求方的同时,也可以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在社区建设项目中,需求调研显示,623户被访者中有76.8%的未曾以志愿者或者邻里互助的方式参与过社区活动,有23.2%的曾经以志愿者或者邻里互助的方式参与过社区活动。社区居委会主任的访谈也证明社区志愿氛围的缺乏:

没有社区志愿者或者比较活跃的人员参与社区服务。小区志愿者都是低保户,我们居委会要想人家来参加小区服务,除非开展一些文体组织,才有人自愿参加,出于兴趣爱好的关系,但要他们参加公益性的社区服务他们就不愿意。(z市s区社区主任座谈会,2014-04-16)

试点社区缺乏志愿服务的氛围,社区弱势群体的服务主要由低保边缘户提供,社区居民的流动性、异质性也强化了社区文化的疏离感。社区志愿者的动员、组织,虽然不能成为提供社区服务的组织化的渠道,但是可以成为社区服务的社会基础,为社会组织、居委会、物业公司等机构提供社区服务塑造社区氛围、奠定人员基础。如果能培育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就能挖掘出社区志愿者,从而拓展社区志愿服务途径,形成长效社区志愿服务机制,社区居民才能真正参与到社区中。

(三)原有社区服务体系的主体结构总结

总体而言,在z市试点社区的社区服务体系中(见图1),社区服务的供给者主要有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等商业组织和社会组织。其中,居委会是最为重要的社区服务提供者,但是行政化色彩严重,服务形式重于内容,这是政府功能在基层社会失灵的体现;物业公司等商业组织主要提供商业性社区服务,但因小区硬件基础、居民收入水平等不同,整个试点区域的物业水平还有待提高;社会组织是基于社会需求、自发生成的,可以在—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失灵”,但其面临资金、场地、人员等现实困境,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堪忧。这种社区服务的组织化机制,相互间的分工、协助还有待建立。而社区居民,特别是那些热衷于公益活动的社区居民,他们既是社区服务的需求者,又是社区服务的部分提供者,所以应该改变以往社区服务以弱势群体为导向的服务方式,加强社区服务培育模式的建设。

二、社会组织培育模式及社区服务主体的塑造

原有的社区服务体系主要依靠居委会、物业公司等商业组织,社会组织还没有作为重要的社区服务供给主体发挥作用,社区志愿者资源也没有培育起来。在这样的服务主体结构下,社区服务供给远远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服务体系僵化和无效,居民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程度很低,社区服务需求倒逼社区服务供给的改善。基于需求调研结果,社区建设项目应由自上而下的政府职能转移动力、自下而上的社会需求倒逼和社会组织化推动共同促成。由Y机构这家外来社会组织介入当地社区服务体系的改革为例。Y机构在对试点社区服务体系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认为试点项目要承担起“启动社区服务模式转型,建立初步的社区服务体系”的社区治理创新任务,转型后的新的社区服务模式的基本图景是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格局。而项目的关键点在于培育当地社会组织,使其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主体。

关于社会组织培育的动因,有学者认为,我国社会组织培育源于两种力量的推动: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进,二是自下而上的社会推进。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是政府面对原有社会管理体制困境的积极表现,也是政府倡导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应然之举;而自下而上的社会推动源于公民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和公民意识的增强。而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培育的基本情况,从培育模式看,主要有政府主导培育模式、官民合作培育模式、社会组织主导模式;从培育主体来划分,主要有政府、基金会、企业、支持型社会组织;从培育方式来看,可以分为政策支持、资金资助、能力建设和综合培育型;从培育载体来看,有项目资助、组织培育、领袖培育之分。

Y机构对当地社会组织的培育是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的,主要为被培育社会组织提供能力建设、资源链接等方面的综合培育。具体而言,其培育模式包括:

1.机构识别

通过实地走访,挖掘在试点社区中的草根社会组织,将其作为培育对象。其功效诚如z市民政局社工委副书记所言:

(项目)促进了当地整个对社会组织的认识……对观念有促进作用。规范当地社会组织发展……对社会组织功能发挥起了作用,这十几家机构不是Y机构培育的,是它挖掘出来的社会组织浮出水面,通过挖掘、培训,让他们在社会中有_定的作用发挥。(z市民政局社工委副书记,2013-07-29)

2.能力建设

为培育对象提供项目管理、志愿者团队建设、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带领培育对象赴上海相同类型的机构交流学习,参与社会组织的展览会等。目的在于提升社会组织的公益意识、专业能力、行业视野。被培育的草根社会组织对Y机构的能力建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例如:

培育中心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平台,培训、交流、例会,收获蛮多,我们都去。上次去上海,我几乎全程参与,感觉很好。汤老师项目管理的课程,感受很深,亲身指导……去年中央财政项目,我们申请到了资金,批了35万。(z市社工站社工,2013-07-29)

(参加项目)挺好的。刚开始根本不懂公益啊……就是我刚开始干的时候,我是没想着养老考察、调研啊,后来收获挺大,打开了我的视野,懂得公益,我培训了才知道志愿者、社工是什么。(WX托老中心负责人,2013-07-27)

项目对我们来说,有用的,(培训)资料拿回来,把我唤醒了,就开始想着去注册。每次涉及这方面的培训,我们都去。想着能够规范化。(TS儿童托管中心负责人,2013-07-31)

3.链接资源

在社会建设项目中,Y机构作为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协调场地、争取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资金。诚如两位负责任人所言:

政府给我们提供房屋,免房租,我们承担水电费。机构发展前景不错。(YJ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2013-07-29)

(机构)已经注册一年多了,在z市民政。目前机构租了办公场地,装修后正式入驻办公……也在开始接触—些潜在的社会捐赠资源,有了良好开端。(z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负责人,2013-07-27)

4.打造枢纽

在Y机构的设计里,为了保证项目的持续性,必须在当地打造一个枢纽型的社会组织来代替自身在该项目中的作用。项目中所培育的s区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就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Y机构团队每月都实地指导、每周有电话沟通。所打造的s区社会组织培育中心成立了理事会,部分理事是市区两级政府官员,这对于加强两级官员对社会组织的认识起到一定作用;工作人员有3人,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经验不足,对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还有待提升。

由外来专业机构介入培育当地社会组织,对于当地社区服务体系及相关利益方的影响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结合社区实际,挖掘和培育了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提升了社会组织人员的公益理念、服务能力、机构管理能力等,加强了社会组织的规范化运作。如z市民政局社工委副书记所言:

总的感觉,这个项目的运行给当地社会组织的发展有促进。第一,促进了当地,领导层、社会组织、居民对社会组织的认识。我也是去年刚到,对社会组织认识模糊,社会组织承担—些政府力不能及的功能,对观念有促进作用。第二,Y机构项目运作,规范了当地社会组织发展,以前是松散的没有规范的发展,但是Y机构介入就很规范地从孵化到培育发展。(z市民政局社工委副书记,2013-07-29)

第二,提升了政府部门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对于社会组织的认识,推动政府对于社会组织支持政策的破冰,尤其是政府加大了对社会组织的财政支持。

整体上,Y机构引入z市以来的理念应该说总体效果相当不错,至少在政府相关部门层面上,理念都有变化,都深深认识到社区发展的必要性。理念上变化,政府、老百姓越来越关注这方面。感觉到按照这个方向发展,(培育中心)在宁夏会走在前面……很高兴看到通过Y机构引入,这个变化蛮大,往这个方面发展,前景广大。(z市s区财政局局长,2013-07-29)

第三,以s区社会组织培育中心为纽带,加强试点社区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支持机构之间的联系,推动当地公益生态的形成,达到了预期值。

培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培育中心填补了全区引入专家和组织发展社会组织和社区服务的空白,开拓了眼界,创新了理念。培育中心工作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培育中心能结合社区实际需求,制定服务目标,解决了老百姓实际需求。各项培育工作和能力建设活动效果比较明显,服务能力提升。(z市S区党工委书记,2013-07-29)

通过一年发展,对社会组织有些了解……通过上海专家辅导,回来以后通过与他们交谈,对发展公益组织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公益组织通过这些培育,有些起色。(z市S区民政局副局长,2013-07-29)

第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区居委会的帮手,满足了社区需求。另外,推动社区居委会场地增加、人员工资提升,从而得到社区居委会、居民的认可,密切了社区居委会和社区的关系。

以前D社区办公条件虽然是z市最好的,比起其他城市就差远了,自从社会组织培育中心成立,上海Y机构过来,通过协调,我们从450平米变成1600平米办公楼,自然条件改善。居委会办公经费,以前是2万元,自从Y机构协调,现在按户走,一户10元钱,居民多,费用就高—点。我们7000多人口,7万多,这是比较好的,收益最大的就是我们。我们以前想着开展活动,由于经费制约,没办法开展,现在想开展,一般能开展。社会组织培育方面,我们星光艺术团发展成z市蛮有名的社会组织……我们吸收了一个书画促进会,主要针对社区居民,交些会费。(z市s区D社区居委会主任,2013-07-28)

尽管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Y机构挖掘和培育了10余家社会组织,并使其在社区服务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因该项目仅获得一年期的政府购买,项目结束后,Y机构没有继续开展该项目,Y机构所培育的s区社会组织培育中心被s区民政局接管。应该说,项目所发挥的实际效果在短期内有限,如果项目能再多获得1年~2年的资助,项目在社会组织培育、社区服务体系再造方面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三、构建社区服务体系的双层体系:支持体系与服务体系

z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体性缺失或不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大多数城市社区服务建设的困难。我国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2014年4月14日在北京表示,当前,我国社区治理正处于改革攻坚期,面对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区治理仍面临角色错位、资源匮乏、参与不足等三大难题。具体体现为:社区治理角色错位,是指基层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社区居民委员会行政负担过重,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偏弱。社区治理资源匮乏,是指社区组织工作经费未能得到充分保障,社区自治和服务设施总量不足,人力、财力、物力等配套支持与社区治理需要间存在较大缺口;社区治理参与不足,是指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领域包办过多,居民自治活动的内容和载体相对单一,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参与社区建设缺乏长效机制。

社区组织 篇12

一、参与社区管理的主要做法

据调查,当前社区矛盾主要有三点:一是少数开发商不按规定配备公配设施,业主合法权益被侵占;二是物业管理不到位,环境脏乱差,社区生活质量不高;三是部分社区文化体育设施缺乏,社会治安、环境质量、教育卫生、扶贫助残等公共管理服务滞后,政府公信力下降。业主委员会参与社区管理,就是充分发挥广大业主力量,借助房管物业、 司法调解、社区干部、专家学者、志愿服务等社会资源,形成强有力的维权力量和自我服务平台,达到化解矛盾、维护权益、自我服务、联合自治的目的。

1.健全组织、增强广大业主的自我管理意识

由于历史原因,温州居民小区业主委员会组织建设十分薄弱。据统计,温州市鹿城区550个居住小区,建有业主委员会200多个,仅占40%,大多数旧民居没有业主委员会,新建小区有的因为入住率不高未建立,有的为了物业入驻临时组建,名存实亡,广大业主的诉求渠道堵塞。从2010年开始,业主和谐生活研究会主动配合当地居委会认真抓好业主委员会组织建设,公推选举业主委员会30多个, 改选10多个,让一些群众威信高,政策观点、服务意识强的业主进入业主委员会,主导社区事务。并从中挑选出律师、物业管理专家、社会管理专家、 优秀社区退休干部组成专业团队,指导业主委员会日常工作。共举办两期业主委员会干部培训班,进行物管知识、司法知识和社会管理知识方面的专题辅导,增强广大业主委员会干部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为参与社区管理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2.依法维权,切实维护广大业主的合法权益

业主合法权益被侵占是小区突出的矛盾之一, 维权成为确保社区稳定的重要内容。过去开发商侵占业主利益,有的业主不知情,有的知情了不知道向哪里诉求,就是诉求了也势单力薄。现在有业主和谐生活研究会具体协调,组成维权专业团队,形成了强有力的维权力量。例如:华昌大厦某开发商,违反住宅小区按总建筑面积7%的比例配备物业管理用房的法律规定,仅提供物业用房30平方米,侵害了全体业主的合法权益。从2007年到2010年4年间,业主委员会4次起诉、上诉,都因为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等原因法院或不予立案,或驳回诉讼请求。 2011年上半年,协会和大厦业主委员会向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检察院反映,按照法律规定,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检察院为华昌大厦的业主们解决了诉讼主体、诉讼请求及关键证据取证等三项主要问题,以检察院的名义支持起诉,并获得成功,保护了广大业主的合法权益。

3.主动配合,积极参与社区日常管理实务

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区管理事务也不断增多。从2010年开始,协会认真贯彻落实温州市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六城联创”活动的实施意见》,广泛开展“和谐业主·幸福温州” 主题活动,动员广大业主以主人翁姿态参与文明社区建设。先后在黎明新村社区、松台广场开展小区和谐文化宣传,法律、科普咨询和科普文化知识有奖问答活动,发放“六城联创”宣传资料28万多份。 积极开展邻里互助活动,为小区邻里互助站提供医疗、家政、居家养老等人力资源。主动协调邻居之间、小区物业之间、个体经营者之间的小矛盾、小纠纷, 消除隔阂,互敬互谅。嘉鸿花园等10多个社区业主委员会成立了义务卫生监督队、绿化养护队,主动承担小区卫生监管、绿化养护,有的业主还自己出资补植小区绿化,过去把小区环境不好的责任全推给政府,现在把小区当做自己的家一样呵护。

4.整合资源,努力打造社区自我服务平台

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为广大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事关民生、事关政府的公信力。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小区各类资源,在重大活动日、 节庆日开展一系列便民服务和扶贫助残活动。2011年第21个“助残日”到来之际,协会联合各业主委员会举办了“牵手残疾人结对帮扶联谊活动”,筹资40余万元,对30名特困残疾人实行结对帮扶,对150名残疾人进行了帮扶慰问。2014年9月,协会在温州市鹿城区文明办的支持下,广泛联合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关爱老人,传承爱心接力主题活动,举办了“幸福鹿城关爱空巢老人·三生融合促进社会和谐”专场文艺演出。活动当天,对2081名老人进行了免费体检,对其中的1059名“空巢老人” 和167名特困老人赠送了慰问金和生活用品,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各业主委员会还根据自身特点, 建立志愿者服务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医疗卫生、健康生活常识等咨询服务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等,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业主和谐生活研究会和协会联合参与基层社区管理,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益探索,在为政府减压、为居民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碰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1.社会管理创新理念淡薄

部分同志,特别是一些管理部门的同志,对创新社会管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认识不足,有的习惯于惯性思维,把自己的职权看得太重,有的对社会组织有一种恐惧感,把社会组织列在自己的对立面。协会在协调化解矛盾纠纷,特别是协调事关部门职权利益时,往往出现个别部门和利益群体不理解、不支持的尴尬局面。更有一些利益群体侵占业主权益后,不能面对现实,对协会维权刁难设障, 扩大矛盾,引发群体事件。

2.社会组织参与面不广

社会组织是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加强行业管理、推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主动性还不够,参与面还不广, 创新质量还不高。实践中,社区管理所面临的物居矛盾比较普遍,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者之间如何加强沟通联系,加强监督管理, 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物业协会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只要以加强社区管理为目的,好多问题都可以得到有效解决。还有建筑行业、公益慈善、文化体育、科技卫生等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方面都可以扮演重要角色,都可以提供丰厚的服务资源。

3.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

经济建设要投入,社会管理更要投入。在创新社会管理初始阶段,一些社会组织,特别是一些公益服务型、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更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两年多来,业主和谐生活研究会和协会共协调化解社区矛盾130多起、维权60起,组织开展扶贫助残、关爱老人、医疗健康服务等大型活动10多起,其经费全靠微薄的会费和个人赞助经费来解决。受经费限制,一些必要的协调服务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甚至连协会办公用房和正常办公秩序都受到影响。

4.社会组织创新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社会组织虽然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但其创新能力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还有差距。业主和谐生活研究会和协会的主要会员是各社区、生活小区、 楼幢的业主委员会,由不同阶层的人员组成,缺少专业系统的管理和培训,政策法律意识、协调处理能力、管理服务水平等都还不能适应社区管理创新的要求。同时,党的建设、制度建设、监督管理机制建设等都直接影响社会组织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建议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大力营造创新管理的舆论氛围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抓好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基层社区等不同层面的宣传教育,充分认识创新管理的现实意义,形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社会共识,要大力宣传本地和其他地区创新管理的做法与经验,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提供舆论支持。

2.切实加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

要从社会管理需要出发,重视培养发展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群众生活类和联合型社会组织,建立完善自律监管机构,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信息化管理项目进程和社会组织登记评估工作。要全面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强内功、提素质,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坚强的组织基础。

3.加大管理创新的财政扶持力度

要制定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具体实施意见,落实相关的财政扶持政策。建议政府设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项基金,补助奖励成效显著的社会组织和管理创新项目;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社会管理现状调研,设计助推管理创新重点项目方案,争取中央、省级财政扶持;加快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政府部门在转移下方事权的同时,制定购买服务配套方案,完善购买服务的方法、途径、监管、 评估机制,确保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的健康发展。

4.整合优化社会组织资源

一方面要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通过政策扶持、业务指导、创优争先等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组织的分类管理,整合优化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增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 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5.认真抓好社区业主委员会组织建设

上一篇:做好高三英语教学下一篇:日语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