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可持续发展问题

2024-05-20

非可持续发展问题(精选8篇)

非可持续发展问题 篇1

关于撰写宁波市“十五”妇女儿童发展 规划中期统计监测评估子报告中的 可量化与非量化指标的问题

一、监测评估工作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根据浙江省“十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统计指标逐项对照,检查分析落实情况,监测评估应全面体现妇女儿童规划主要目标的实施状况。

2、科学性原则。监测评估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情况,量化指标数据要准确,非量化指标要客观反映。监测评估手段与方法要体现先进性、科学性。

3、可操作性原则。监测评估指标要准确、年度数据要有可比性,易于操作和监督检查。量化指标逐年对比,非量化指标应有客观的分析评价。

二、监测评估的方法

根据浙江省“十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统计监测指标和宁波市妇女儿童(2001-2005)发展规划内容进行自查,对监测评估指标的内容及本部门的实际工作范围及工作职责进行检查,撰写监测评估子报告,要求突出重点,找准问题,研究对策。

三、监测评估的内容

1、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目标的达标情况、七个方面写,(分经济与人口、卫生保健、教育、就业与社会保障、妇女参政议政、保护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社会环境和社会福利,共有238个指标。市级各职能部门可以根据自己工作范围所涉及到的统计监测指标进行分析总结。

2、妇女方面的具体的细分类写:

(1),妇女与经济(就业、生活、劳动保护、劳动条件)、(2),妇女参政议政、(3),妇女与保健、(4)、妇女与教育(文化素质、培训)、(5),妇女与社会环境、(6),妇女与法律保护,如在十五期间我市制定妇女方面的政

2,对于指标中要求有两个以上单位要共同填报的,以第一名称单位为主收集数据后再填报。

对于没有具体量化的单位,因没有统计监测的可量化指标,可以根据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内容和针对保护我市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方面的工作内容通过非量化指标内容撰写子报告。其实-----本部门的年度工作总结也可作为子报告的参考内容。

七、宁波市“十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的非量化指标中的重点指标

1、保障妇女儿童在经济资源配置上的获得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农村妇女享有与居住地男子平等的土地承包权、生产经营权、宅基地分配权、土地补偿费、股份分红权利等。

2、保障女职工享有特殊劳动保护权利。

3、构建妇女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妇女接受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比例和妇女平均受教育的年限。

4、保护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禁止针对妇女儿童一切形式的暴力行为。建立健全维护妇女儿童合发法权益的社会化工作网络体系。

5、杜绝使用童工,拖欠农民工工资,签定劳动合同等。

6、开展儿童心理咨询,防止心理行为障碍的发生。

7、提高儿童食品、玩具、用品的安全合格率。保障儿童游乐设施安全无害。

8、优化妇女儿童生活、生存、发展环境,提高妇女儿童参与程度 上报要求:妇女儿童发展子报告用WORD文件发电子邮件,基本情况表用传真,;两文件请于2006年6月5日前报市统计局社会科技处 电话:87186627 传真:87363505,EMLE:XRK@NBSTATS.GOV.CN.宁波市统计局

二00六年五月二十二日

非可持续发展问题 篇2

1 中国的非烧结砖

追溯其历史,中国最古老的非烧结砖当属土坯,有些地方至今仍在使用。近代非烧结砖始于1906年,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从国外引进了混凝土空心砌块和加气混凝土砌块用于上海、北京的部分建筑。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发展蒸养粉煤灰砖、蒸压灰砂砖。先后还发展过炉渣砖、蒸压粉煤灰砖、蒸压矿渣砖、蒸养灰砂砖、混凝土砖、水泥固化土壤砖、碳化砖等。

1.1 非烧结砖在中国得到发展的原因

(1)墙体材料革新工程的拉动

为了保护耕地,国家组织实施了墙体材料革新工程,即限制或禁止从耕地取土烧制实心黏土砖。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基本建设,尤其是房屋建筑的建设,大力提倡发展非烧结的墙体材料来替代烧结实心黏土砖,因而各类非烧结砖就成为人们关注和发展的重点。

(2)大量处理、利用固体废弃物的需要

在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中经常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如发电所产生的粉煤灰、锅炉产生的炉渣,采煤产生的煤矸石、金属冶炼产生的高炉矿渣、炼钢渣、铝渣、铜矿渣等,选矿产生的各种尾矿粉,各种工业副产石膏以及城市建筑垃圾、农业秸杆等。

我国已堆存80亿t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堆存占用土地166 650万m2,每年还以2亿~3亿t的数量增加。堆存不仅占用宝贵土地,还不断污染大气、水、土,急需利用。

固体废弃物大部分为硅铝酸盐质材料,经过适当加工可以生产多种可以用作墙体的烧结和非烧结墙体产品:砖、砌块、板材。各类固体废弃物为发展非烧结墙体材料提供了来源丰富、分布广泛、数量充足的原材料资源。

(3)地方资源制约

墙体材料是地方性材料,受地方资源条件制约很大,很多地方(如山区)没有充足的黏土资源,只有发展非黏土质的非烧结墙体材料。

(4)生产能源消耗少,相对节能

除上述原因外,非烧结砖在国内近期发展较快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所采用的设备简陋,工艺大大被简单化,投资很少,只需几万、十几万、几十万元就可建一条生产线生产,加上原材料易得、生产工艺技术简单,因有利润可赚,加上墙改任务紧迫,没有更好、更快的解决方案,故一度成为投资者投资的方向,形成当今投资热门。

(5)产品标准的性能指标要求不高,入市门槛低。

1.2 中国非烧结砖研究发展的历程

我国现代非烧结砖的发展始于蒸压灰砂砖的生产和使用,随后在蒸汽养护粉煤灰中型密实砌块基础上发展了蒸汽养护炉渣砖、蒸汽养护粉煤灰砖、蒸压矿渣砖、蒸压粉煤灰砖、蒸压铁尾矿砖等。

1.2.1 蒸压灰砂砖

1906年在北京动物园建成3幢2层蒸压灰砂砖建筑,使用至今情况良好。该建筑用砖当时由德国购进。

我国第一家蒸压灰砂砖厂——裕孟灰砂砖厂于1913年在广州建成,它开创了我国生产蒸压灰砖砂的历史。由于历史原因该厂生产一段时间后便停产歇业。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原建筑工程部安排下,经与北京市建材局协商由原东北建筑设计院在学习借鉴原苏联生产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在北京市大兴县大庄建设了我国第2个蒸压灰砂砖厂——北京硅酸盐制品厂。自此恢复了蒸压灰砂砖在中国的生产,其压砖机是从原民主德国引进的16孔转盘式压砖机,总压力为120 t。产品用于北京市各类建筑。在此基础上对16孔转盘式压机及相应技术装备进行了消化,在四川江津市建设了蒸压灰砂砖厂。

为了减少投资便于国内发展,对16孔转盘式压砖机进行了小型化改造,设计制造了8孔转盘式压砖机。该机后来成为我国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等生产的主要机型。

从此,我国灰砂砖重新兴起并进入大发展的时期。经过20年的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顶峰,1988年国有大、中、小型蒸压灰砂砖生产线达345条,自然养护或常压蒸汽养护灰砂砖生产线33条,形成57亿块砖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总量为35亿块标砖,占设计能力的62%。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几省。以四川最集中,有160多家,占全国该产品生产企业总数的1/2,产量达21亿块,占全国总产量的60%。云南、贵州省也有一定数量蒸压灰砂砖生产企业。广东、河南也有一定发展。华东、东北、西北很少,东北仅有一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减缓,整个行业呈现出萎缩状态。随着墙体材料革新实施,禁止烧结实心黏土砖生产使用,又为蒸压灰砂砖生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广州、温州出现快速发展,尤以广州为甚,企业数量增多,总产量加大、应用扩展,曾一度兴旺。但进入21世纪后,温州有29条生产线陆续关闭,在一度兴旺以后再次进入萎缩,部分改产加气混凝土砌块。一度发展较多、较好的四川省也因砂资源和产品性能问题在急速萎缩之中。

总体而言,受砂资源地域分布的制约,加上近10年来混凝土业的高速发展对砂资源的需求猛增、烧结黏土砖价格很低及在应用中出现一些问题的影响,蒸压灰砂砖的产量及生产企业在逐渐减少,在我国的各种墙体材料中所占比重逐步缩小,蒸压灰砂砖已不能成为替代烧结实心黏土砖的重要品种。

1.2.2 蒸压粉煤灰砖

蒸压粉煤灰砖是在蒸压灰砂砖生产技术启发下和粉煤灰中型密实砌块研究应用基础上,将蒸压灰砂砖生产工艺技术移植到粉煤灰砖生产上,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新型墙体材料和生产技术。

1965年由原建筑工程部立项投资,原东北建筑设计院设计在武汉青山,用青山发电厂湿排粉煤灰浆做原材料建设武汉硅酸盐砖厂生产蒸压粉煤灰砖于1968年投产。砖的出釜密度1400~1600 kg/m3,抗压强度9.8~14.7 MPa,抗折强度2.3~4.0 MPa。

在原电力部大力支持配合下,蒸压粉煤灰砖进入了第一个发展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先后建成159条蒸压粉煤灰砖生产线,分布于全国各地发电厂周围。由于烧结黏土砖价格的冲击及蒸压粉煤灰砖在使用性能上的缺陷,进入90年代后逐渐萎缩,不少生产线陆续停产转产,企业数量迅速减少。直到21世纪初随着限制烧结实心黏土砖的生产和应用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加上武汉硅酸盐制品厂对原蒸压粉煤灰砖生产线用引进300 T双面加压液压机及新的生产技术进行改造后,砖的抗压强度由9.8 MPa,提高到19.6 MPa以上,各项性能均相应提高,使蒸压粉煤灰砖在武汉地区被允许用于7层及以下结构的建造,企业因此而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产生了示范带动作用。平顶山市在武汉硅酸盐制品厂蒸压粉煤灰砖取得新的成功启发下,总结学习武汉硅酸盐厂生产应用粉煤灰砖的成功经验,从德国引进拉斯科800 T液压压机建设蒸压粉煤灰砖生产线,至此蒸压粉煤灰砖进入第二个发展机遇期,但是真正形成新一轮建设、发展热潮的是在福建海源建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HF-1100型液压压机于2003年开发成功以后才出现,至2006年仅4年时间用福建海源自动液压压机已在23个省、自治区建成了100条以上生产线。发展速度之快、建设规模之大、产量之高前所未有。

1.2.3 混凝土砖

混凝土空心砌块在发展20年后遇到了施工、性能和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符合中国建筑工地施工管理习惯和水平的混凝土标准砖及多孔砖应运而生并发展迅猛,还在进一步扩展之中。

1.2.4 蒸压矿渣砖、炉渣砖、常压蒸汽养护灰砂砖、碳化砖、水泥固化土壤砖

(1)蒸压矿渣砖

由于高磨细矿渣粉在水泥混凝土中使用价值的提升,经济效益大增,再用矿渣制造性能低、价值低的蒸压矿渣砖造成资源浪费,故不再发展。

(2)炉渣砖

主要发展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由于炉渣砖的性能指标不佳、上海工业结构调整使炉渣大大减少,炉渣砖在上海已不再生产。

(3)常压养护灰砂砖

由于抗压强度低,各项性能不佳,尽管投资少,也不可能得到发展。

(4)碳化砖

将生石灰与石灰石石屑或黄砂搅拌混合,加压成型后放在二氧化碳气体环境中进行碳化而成。因碳化环境的建造及管理麻烦,砖的强度不高,虽有人进行过不少尝试和探索并少量生产,但终未得到发展,今后也不会有所发展。

(5)水泥固化土壤砖

这是多年来不少人一直在探索发展的一个品种,因其生产工艺、装备极其简陋,技术简单,原料随处可得,至今仍成为一部分人追求发展的品种,但因性能和没有相应的建筑规范,其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不会有太大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到目前为止还在发展并仍有发展可能和前景的主要品种有蒸压粉煤灰砖、蒸压灰砂砖、混凝土砖三大类。其他各种产品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或者说可能性不大。

1.2.5 蒸养粉煤灰砖

用粉煤灰、炉渣或砂子与石灰一起搅拌混合、经压制生产而成的一种墙体用砖。在我国还没有能力制造蒸压釜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迫无奈采用常压蒸汽养护。在我国能大量制造蒸压釜的今天,不少企业因为受投资能力限制,或为了节省投资取得更多盈利,对蒸养粉煤灰砖仍情有独钟。或受不负责任的宣传误导仍采用或推广常压蒸汽养护,这就是今天仍有人热衷于发展常温养护粉煤灰砖的原因。常温蒸汽养护粉煤灰砖的干燥收缩很大,一般在1.0~1.2 mm/m,严重制约着它的发展。当今发展常温蒸汽养护粉煤灰砖的人已不多。也不是应该发展的品种。

2 发展中的问题

2.1 建筑墙体开裂

建筑墙体开裂是建筑物经常出现的通病,对于砌体建筑更是如此。非烧结制品建筑的墙体开裂更为普遍,相比之下更为严重。不论是什么品种的非烧结材料砌筑的墙体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裂缝。裂缝主要发生在:内外墙连接处的内墙上部,呈八字型斜裂缝;山墙中部;门窗洞口上、下方呈45°斜裂以及窗洞口墙沿竖向灰缝和砖中部垂直或阶梯裂缝;屋顶女儿墙的水平裂缝。裂缝成为严重制约非烧结制品发展和推广应用的瓶颈。

2.2 在严寒气候环境中冻害

在寒冷的北方,特别是冬季多雨雪的严寒地区,如吉林、黑龙江等省,雪水侵入砖墙体后反复冻融造成墙体冻坏,砖材层层剥落,使该地区人们不敢使用这类产品。

2.3 砖砌体抗剪强度低

蒸压灰砂砖或蒸压粉煤灰砖与水泥砂浆粘结力较低,致使蒸压灰砂砖或蒸压粉煤灰砖砌体的抗剪强度仅为烧结实心黏土砖墙砌体的70%,影响其在抗震建筑中的应用效果。

2.4 概念问题

产品生产者、建筑设计者及产品使用者在使用砖的时候认为只要砖的抗压强度满足标准或设计要求即可。

2.5 市场准入条件——标准问题

我们国家制订标准在大多的情况下就材料论材料,即材料现有什么样性能就列为产品标准中的性能指标。即使使用或借鉴国际标准,也常常不能严格认真贯彻、执行标准,更缺乏标准实施贯彻、执行的监督力度,致使许多标准形同虚设,得不到执行。

2.6 技术装备的落后

我国非烧结制品生产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较低,也很落后,与国外差距很大。其中压砖机尤为突出,几十年来我国一直使用转盘式压砖机,简易混凝土砌块振动成型机。前者有8孔和16孔2种机型,以8孔为主,压力低、生产效率低、制品密实度及强度不高。后者制造粗糙、激振不够,产量低,产品密度及抗压强度不高,产品质量较差。

2.7 投资能力低,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生产线简陋

不少投资者缺少资本,筹资能力弱,又想投资生产墙体材料,只能选择价格低、性能差的简易设备及简单工艺,导致企业规模小,小企业很多。

2.8 研究缺失

我国非烧结砖是在基本上没有深入、仔细、全面的研究和开发的情况下发展的,在我国自发展非烧结砖以来,对生产配比、生产工艺及装备、产品性能形成机理及影响、产品性能等基本没有进行过系统、全面的基础研究。对该类制品缺乏正确、深入的认识。即使有些研究也很零星分散,只局部的进行过一些。现在所见到的一些研究报道,多半重复着过去已做的工作,存在不少炒冷饭现象。

3 原因分析

3.1 建筑墙体裂缝

几十年来很多研究者、建筑设计师对建筑墙体裂缝现象进行过大量观察、调查和研究分析,曾发表了大量文章分析建筑墙体裂缝的成因,并提出各种解决办法。这些研究将建筑墙体产生裂缝的原因归纳为3类:(1)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2)大气温度变化导致墙体胀缩变形。(3)材料的干燥收缩。但在三者中都未能明确指出主导因素是什么?即产生墙体裂缝的主要矛盾及矛盾主要方面是什么?已有的研究以及解决办法的建议没有明确肯定的结论,只是笼统的、模糊的、似是而非地提出一些解释和推断。

作者对非烧结砖建筑墙体进行了30多年连续的跟踪观察和调查。对不同材料建造的建筑物实体进行观察、调查比较,发现在同一地基基础上,同一气候环境中建造的非烧结材料建筑墙体和烧结实心黏土砖墙体产生裂缝的状况和程度不同。其中非烧结砖建筑墙体开裂比较普遍,比烧结实心黏土砖建筑墙体严重。

以蒸压灰砂砖为例:北京某个小区在20世纪70年代用北京硅酸盐制品厂的蒸压灰砂砖建设了22幢三~四层居住建筑,经30年的使用,不少建筑一层窗下墙开裂,有的建筑开裂的高达70%~80%,少数二、三、四层窗间墙开裂,已影响建筑物在地震下的安全。而同一小区内五六十年代用烧结实心黏土砖建设的80幢四、五层建筑墙体至今基本不裂,仅有个别窗下墙出现裂缝。

另外,在20世纪70年代分别用烧结实心黏土砖及蒸压粉煤灰砖在一企业内的同一地基上,先后建设了2幢四~五层的办公楼,2幢建筑建造前后相差3~4年。经过30年使用观察到蒸压粉煤灰砖建筑一层窗下有裂缝而烧结实心黏土砖墙没有出现裂缝。其他城市如武汉也有相同情况发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裂缝一般在房屋建成后半年至1年开始,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向下发展,少则三~五层砖,多则七~八层砖直到基础。有的沿砂浆裂呈阶梯状,有的从砖中部裂断。上面2个案例中的建筑都建在同一地基基础上,又在同一个气候环境下使用,其地基基础沉陷及气候影响是完全一样的。由此可明确地判定,墙体裂缝的产生完全是材料自身的干燥收缩所致。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混凝土多孔砖、混凝土空心砌块建筑不断出现裂缝也是如此。

对墙体裂缝的严重性至今没有引起研究、设计人员、产品制造商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更没能组织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并提出切实有效解决的措施。在这些问题没有获得彻底解决的情况下,社会上还在盲目大量地发展,扩大应用,有的上墙不久窗下及墙体就开始出现裂缝,有的经过10~20年还在开裂,如不能及时加以解决,随着使用量的扩大其后果不堪设想。不仅会影响墙体革新工程的推进,还将给社会和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后患无穷。

用非烧结砖建造的墙体一般都出现开裂,而烧结实心黏土砖建筑墙体基本不裂,究其原因:黏土经过烧结成为粗陶,其内部为固熔体结构,没有胶凝材料,该结构不会因其孔隙中自由水的迁移,引起很大的体积变形,其干燥收缩值小于0.1mm/m。非烧结制品的抗压强度来源于制品在水化硬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水化硅酸钙,产品性能取决于制品中水化产物的数量、种类、结晶度、骨胶比、材料密度等。不仅孔隙中存有游离水,而且在水化产物中含有不同数量的结合水。外界环境的变化、制品中水分迁移导致制品收缩和膨胀。当水分从制品排出因失水而引起收缩。

非烧结制品的收缩值随原料性能、配方、工艺过程、技术装备、产品品种及管理水平不同而不同,一般在0.2~1.2 mm/m。我国非烧结制品的干燥收缩值一般在0.6~1.2 mm/m,这是非烧结制品先天固有的性质,亦是先天不足之处,也是我国非烧结制品墙体开裂的深层次原因。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非烧结砖墙体开裂是制约、阻碍我国非烧结砖发展、推广应用的主要矛盾。非烧结砖材料收缩值大是产生墙体裂缝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发展非烧结砖必须解决其材料收缩值大的问题。

3.2 冻害问题

粉煤灰颗粒细、颗粒级配欠佳,如制造工艺不当,致使制品密实度不高、空隙率较大,吸水率高所产生。

3.3 砌体抗剪强度低

非烧结砖,尤其是用压制法生产的非烧结砖表面比较光滑,与普遍水泥砂浆粘结力较低所致。

3.4 概念问题

产品生产者、建筑设计者及产品使用者都认为只要砖的抗压强度足够就行。这一观点用于烧结实心黏土砖是可以的、正确的,因为烧结实心黏土砖的干燥收缩值小。几千年使用实践也证实了它的体积稳定性,建筑墙体不会因为其干燥收缩值而产生裂缝。

对于非烧结制品抗压强度指标满足要求是必需的,但因为它的干燥收缩值大,比烧结实心黏土砖高出5~12倍,因此只考虑抗压强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考虑和控制材料干燥收缩值。

3.5 标准问题

我国非烧结砖的产品标准指标普遍偏低,干燥收缩值定为0.5~0.8 mm/m,有的更大。市场准入门槛太低,这反映出砖坯压制密实度不高,养护不够充分,抗变形能力差。

德国非烧结制品的抗压强度普遍比我国高,蒸压灰砂砖的抗压强度在19.6~39.2 MPa,甚至可以更高,干燥收缩值较低,见表1。

注:(1)负值为收缩,正值为膨胀;(2)轻混凝土中绝大部分骨料为陶粒。

由此可见,我国对非烧结制品产品的性能指标定得偏低,是导致建筑墙体开裂的政策性原因。

3.6 生产装备问题

成型是非烧结砖生产的关键工序,成型机械是非烧结制品生产的关键设备。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装备制造能力不强、制造水平不高,加上我国社会投资及消费能力弱,砖的价格低,对质量好、价值高的设备用不起,因而我国非烧结制品生产装备水平低,制造粗糙,性能相对较差,工艺配备不完整。

为了发展非烧结砖产业,我国曾分别于1958年、1985年、1992年、2000年~2005年分别从德国引进了16孔转盘式压砖机和P-550曲柄杠杆压砖机、300 T双面液压压砖机、KSF-800单向液压压砖机、800 T双面加压液压压砖机;德国、美国、日本、法国、韩国等国制造的各类混凝土空心砌块成型机。这些设备引进虽使我国非烧结砖装备落后状况有所改善和提高,但至今仍未从根本上改变8孔转盘式压砖机及简易混凝土砌块成型一统天下的落后局面。

3.7 投资不足,急功近利,设备简陋,管理落后

投资不足导致选用简陋工艺、价格低、性能差、制造粗糙的设备,以及尽可能不采用高压蒸汽养护,而选用常压蒸汽养护或自然养护,即使采用蒸压养护也千方百计降低养护压力和缩短养护周期,导致非烧结制品中决定抗压强度和干燥收缩值的结晶体数量不足、结晶度不够,而使产品抗压强度不高、干燥收缩值大。

高压蒸汽养护、常压蒸汽养护及养护制度对粉煤灰砖的力学性能及干燥收缩影响的试验结果列于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高压蒸汽养护及养护制度对非烧结硅酸盐制品的物理力学性能影响较大。采用高压蒸汽养护随着养护压力的提高,制品抗压强度随着提高,干燥收缩值随之降低。

对产品水化产物X-衍射分析也说明了为什么一定要发展蒸压养护。这也是为什么不提倡、不主张发展或者反对发展蒸养粉煤灰砖、蒸养灰砂砖或免烧、免蒸的双免免烧硅酸盐砖的根本原因,也是业界长期争论的根本原因。

另外,设备差,成型压力不足或激振力不够,成型方式不妥使成型的坯体密实度不够,孔隙率偏高,致使成品吸水率偏大,抗冻性差,收缩值大。

3.8 研究开发

墙体材料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历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行业,一直得不到国家重视,在国家经费和项目安排上排不上队。几十年来很少得到国家在研究开发经费上足够的支持。企业规模小,产品价格低,盈利能力弱,企业既没有开发创新的意识,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即使经过力争争取到一点经费也是杯水车薪,无力深入研究,造成研究缺失。这也是导致该行业今天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

4 解决办法及对今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鉴于材料干燥收缩大是产生墙体开裂的主要原因。因此,首先要加强研究和改进生产,使砖的干燥收缩值达到德国DIN 1053-1要求的0.2 mm/m标准值水平。毕竟从根本上解决非烧结砖干燥收缩值大的问题并非易事,由于先天的原因只用单一办法解决非烧结砖墙体开裂并不容易。因此,必须同时加强砖的应用技术研究,从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及管理入手,采取相应的结构构造措施加以弥补,双管齐下,解决墙体开裂问题。

(1)减少非烧结砖干燥收缩值

(1)优选原材料,优化配制,优化骨料颗粒级配。

(2)选用大吨位、高压强自动液压压砖机,实行双面多次冲压液压加压成型。优先选用福建海源建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开发的浮动压头加压的液压压机,消除砖坯分层,提高砖坯密实度。对于振动成型要选用激振力大的大型自动砌块成型机。淘汰转盘式压砖机、简易砌块成型机及其工艺。

(3)大力发展高压蒸汽养护蒸压砖,淘汰常压蒸汽养护工艺及免烧免蒸的所谓“免烧砖”产品及生产工艺技术。

(4)选择合理的蒸压养护制度,优化水化硅酸钙水热合成条件,形成数量足够,结晶度良好,强度高,收缩值小的托勃莫来石结晶和硬硅酸钙石晶体,使砖的抗压强度大于19.6 MPa,干燥收缩值不大于0.2 mm/m。

(2)研究改进模具结构改善表面状况,或使用专用砌筑砂浆和抹灰砂浆,提高、改善砂浆与砖的粘结强度,提高砌体的抗剪强度。

(3)大力发展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线,加强管理,淘汰小企业。

(4)制订新标准、修订老标准,提高产品各项性能指标,提高入市门槛,特别要将干燥收缩值、抗冻性作为产品是否合格以及是否能进入市场用于墙体的关键性指标。不达标者不能生产,不准使用。

(5)要加大标准贯彻、执行的监控力度,整顿广告市场,规范宣传,正确引导。

非可持续发展问题 篇3

关键词:竞技体育;奥运项目;非奥运项目;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2-0023-04

现代体育的发展,其影响力早已经超出竞技赛场。奥运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体育盛会,把体育的价值和体育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赛场上争金夺银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国力的强大。但提升国际地位、展示国力,并非是奥运项目的专利,非奥运项目的发展同样显示了国民的精神面貌、国家的组织能力以及社会发达程度。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在各类世界锦标赛、世界杯等国际大赛共获得世界冠军2 283个,其中非奥运会项目1 409个,占总数的61.7%;创超世界纪录1190次,其中非奥运项目1067次,占总数的89.6%。因此,非奥运项目的发展同样应受到重视。

1、竞技体育非奥运项目划分的依据和条件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传承着上下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在这片沃土中孕育着形式多样、风格迥异的各类体育活动。在各省市体育的基础上汇编的《中华民族体育志》,收录的体育项目多达977项。加上从国外引入的体育项目,如保龄球、瑜伽、高尔夫和台球等,在我国开展的体育项目超过1000项。截至2008年底,在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共有78个大项,141个分项目,超过半数可归为具有竞技性质的非奥运项目。本文对竞技体育非奥运项目划分依据参照了我国确立正式开展体育项目的要求和国际奥委会承认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要求,确认竞技体育非奥运项目必须是由国际奥委会、亚奥理事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设立或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体育运动项目。这些项目应当具备以下条件:项目有国际(洲际)体育组织,并设有正式的国际或洲际比赛;有完备的竞赛规则,裁判法和一定数量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在国内较普及,开展范围一般在15个省市以上,冬季项目除外(15个省是我国规定的正式开展项目的基本数量要求);项目在各地设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并有能力组织举办区域性、全国性赛事,能参加国际比赛。

截至目前,全球得到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共有64个,其中列入奥运会项目的有35个,非奥运项目29个。此外,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GAISF),正式会员有70个,联系会员16个,临时会员4个。2009年3月,第7届国际体育大会,参会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超过100多家,这些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大多都具备了完善的赛事组织体系,竞技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巨大。

2、我国竞技体育非奥运项目的发展情况

2.1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竞体非奥项目中心,所涉及的体育项目主要由总局下设的社体中心、小球中心、武术中心、航管中心和棋牌中心5个部门分别管理。其中航管中心共9个大项、46个分项;社体中心12个大项;小球中心7个大项。以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为例,目前实施的是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分项共存的管理办法,2008年以手曲棒垒组成的奥运项目中心,集中精力备战北京奥运会,并取得了很大突破。一些社会化程度高的非奥运项目,如高尔夫球、台球、保龄球和壁球等一般以个人形式进入地方俱乐部或球馆进行工作和训练。一些群体项目如橄榄球、藤球和地掷球则以高校为依托,通过校办的形式发展。

2.2参加赛事与运动水平

与我国有联系、竞技体育水平较高、社会影响力大,并且以非奥运项目为主(或拥有较多非奥运项目)的赛事主要集中在世界运动会(world Games)、东亚运动会fEast Asia Games)、亚洲运动会(Asian Games)和亚洲室内运动会(Asian Indoor Games)。此外,各非奥运项目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组织承办的各类洲际比赛与交流,都对非奥运项目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世界运动会是在1981年,由当时未被列入奥运会竞赛项目的12个世界单项体育协会联合发起,主要目的就是要创办一个比单项世界锦标赛影响更大的非奥项目综合性运动会。世界运动会现已成功举办7届,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2009年第8届世界运动会在台湾举行,全世界10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次盛会。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派队参赛,最好成绩列第2名。2000年,我国以全运会的战略意义为借鉴,创办全国体育大会,旨在《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协调发展,推动非奥运项目的普及和提高,与国际非奥运项目接轨,参加世界体育大会。

但是,由于奥林匹克项目作为国际体坛的主流,我国体育要实现为国争光、树立民族形象,只能将重点放在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体育发展战略,导致非奥运项目得不到重视,我国参加世界运动会的竞赛成绩一路下滑。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结束,群众体育如何发展的热议,以及今后奥运设项的不确定性,非奥运项目尤其是竞技水平突出、开展广泛的项目,逐渐引起重视。但是现实的问题是,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依托的是项目整体发展,不能依靠短期突击训练。

3、竞技体育非奥运项目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3.1非奥运项目被撤并,竞技运动资源大量流失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在非奥运项目的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有近1/3非奥运项目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随着“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的奥运战略的实施,非奥运项目无论是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上,还是在管理体制的规范和在运动成绩的取得上,与奥运项目的发展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七运会以后,全运会项目与奥运接轨,全国2/3的蹼泳队伍被砍掉;原来全国有28个省开展的地掷球运动,1992年和1997年曾取得过世界杯冠军,但目前知道该项目的人很少。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全国共有滑翔机学校50多所,每年有数十万人参加这项运动。而现在我国的航校只有21所,队伍仅剩11支,运动员不足100人。就是这2l所航校还多数残破不堪,只有4所航校的场地、器材、队伍比较完备。然而这些非奥运项目却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和受到重视,像跳伞运动,现在设有世界锦标赛和亚洲锦标赛,影响力巨大。

3.2一些受群众欢迎的非奥运项目发展受到制约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以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竞

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全面推进项目管理协会化,在政策、财力、人力、外事、竞赛等方面实行区别对待。其中把当时的一些竞技水平较高、在世界取得优异成绩的项目划分成除奥运项目和全运会项目以外的第3类项目,国家对这些项目实施政府引导、社会赞助、自我经营的生存策略。然而,我国1978年才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到今天才不过30余年,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体制背景下,项目发展举步艰难。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位居金牌榜首位,体育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在国际上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体育发展的综合实力和总体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还不具备明显优势。这说明我国在现阶段,竞技体育的发展,虽然应以奥运项目为主,但不能忽视非奥运项目的发展和生存状况,尤其是随着现在很多竞技水平较高的非奥运项目的各类单项国际赛事以及世界运动会受国家重视程度和群众关注程度的逐渐提高,很有必要对这类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和经济投入。

3.3项目管理分散,训练活动经费严重不足

从调查情况来看,各地对非奥运项目的管理并不统一,究其原因,一是在于总局的群体司、竞技司以及体总秘书处等都有相关的非奥运项目管理职权,造成了下属各部门对项目管理权责不清。二是由于非奥运项目数量多,各项目竞赛水平不同,给统一管理也造成某种程度的阻碍。比如社体中心是政府实施社会体育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部门,管理着社会各类体育项目和活动的安排,目前拥有12个大项的非奥运项目管理,同时还有奥运项目,不过比例很小。三是经费不足,社体中心每年只有1000万财政拨款,这对于庞大的社会体育管理,行政办公经费尚且捉襟见肘,更别说支持这些项目的发展。很多项目在地方都是依靠社会集资而处于维持状态,一些无法得到社会认可、又不能立刻砍掉的项目由政府接管,发展停滞不前。

3.4非奥运项目的相关科研被忽视

近几届奥运会,我国运动员都取得了优异的竞赛成绩,这与体育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工作是密不可分的,目前已经建立了优秀运动员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技术创新体系,涉及技能评定、技术诊断、心理调控、运动伤病预防和康复等多个方面。先后启动了6个重点实验室,并同地方科研机构和高校重点实验室加强联系与合作。然而这些科研攻关多以奥运会项目为中心,对非奥运项目竞技水平如何提高涉及较少。目前我国的许多非奥运项目,如:轻型飞机、热气球、飞艇、跳伞、动力伞、动力三角翼、航空模型、航天模型、车辆模型、航海模型以及定向、模拟运动等需要运用相关器材和设备通过科技知识进行,这对科研要求高,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员投入和设计。

4、对我国竞技体育非奥运项目发展的建议

1)抓好训练工作,以局部带动整体。抓好训练工作,提高竞技水平,是非奥运项目发展的基础,只有竞赛水平提高了,才能有效挖掘市场潜力。训练、竞赛、市场开发三者互相联系,相互依存。非奥运项目与奥运项目一样,只有运动成绩好,才能提高公众的注意力,树立良好形象,同时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投入加大。从社会赞助商的角度来看,对支持的项目也主要是关注该项目的社会效益。丁俊晖等优秀台球运动员,极大地提高大众对台球运动的热爱;谢军在国际象棋的成功,引发了国内的象棋热潮,成功带动一批青少年后备人才的成长,使项目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2)国家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我国各类非奥运项目的发展全部依靠政府投入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国家适度参与是必要的,项目过度依赖市场,会缺乏比较有利的引导,对项目的远景规划和运动员的训练、竞赛缺乏支持和管理”。

3)非奥运项目在提高竞技水平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和群众健身需要。项目要生存,提高竞赛成绩,赢得政府重视,提升百姓关注热度,获得企业支持,才是市场经济下项目发展的根本。我国现在虽然把奥运项目作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一些取得了辉煌成绩的项目由于后备人才培养逐渐萎缩,难有优秀苗子出现,无法可持续发展,目前这类竞技成绩突出但与大众脱节的奥运项目超过1/4,非奥运项目发展应当引以为戒。

4)加强科技体育的宣传,推进科技体育的繁荣。科技体育是非奥运高科技项目,是把当前社会最新的科技成果运用到体育竞赛中,以开发智能、体力和心理潜力的自我挑战或相互竞争的竞赛活动。实践证明科技体育项目对提高参与者综合素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科技体育从业者缺乏市场观念,市场定位模糊,还不能提供规范化和专业化的体育服务与体育产品,影响了这类非奥运项目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科技体育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科技宣传。科技体育中介服务是项目的重要环节,通过代理服务、项目推广、咨询与组织,搞活流通市场,活跃科技体育市场。此外,争取与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青少年频道、体育频道、科技频道长期合作,提高科技体育的感染力和宣传效果。

(2)加深对科技体育的认识。科技体育对科学知识要求很高,应从小在学校培养,依托学校的有利教育资源开展如航空、航海、车辆、定向、无线电项目活动,同时对于跳伞、直升机、热气球等项目进行课外知识讲座,作为兴趣培养,起到积累知识的目的。

5)适度调整全运会的计分形式和标准,有效促进各地对非奥运项目的重视。现在各地对奥运项目非常重视,这与目前全运会的计分标准和排名有关,奥运会取前8名,非奥运取前6名,奥运金牌在进入全运会成绩时分量很重。如果加大对非奥运项目计分标准,一些投入小、收效大的项目将会被这些地区重点发展。我国现在正式开展的非奥运项目90多个,一起进入计分不大可能。不过可以考虑在一些竞技体育水平高、经常参加国内外赛事、国际交流广泛、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竞技类项目试行。

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1 篇4

——温铁军博士答记者问

编者按:今年以来,三农问题被提高到“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被强调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于是,社会各界便纷纷热炒“三农问题”。此刻应该提示的是有关背景:十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广泛讨论和相关政策研究。兹摘要如下:

1989-1991年出现了改革以来首次农民收入连续3年增长速度为负数的情况。农业部范小建副部长曾经骑自行车考察20多个县,他关于农民负担过重的政策建议得到当时农业部刘中一部长的重视,中央十四大之前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上,也有很多老同志提出过关注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意见。

1993年农业部刘江部长组织大批干部下乡蹲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司杜鹰司长通过安徽调研写出了“一个农业大省面临的困境”,也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当年5月《经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解决农业问题“功夫在农外”。

此后,由于中国经济进入高涨和“过热”,这些同志所提出的问题被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城市改革加快掩盖了。

1994-1995年粮食产量在需求拉动和价格政策刺激下大幅度增加的时候,少数坚持搞农村基层调研的人提出“新一轮粮食过剩”的可能,1995年有“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不同意见分析”,以及对过度紧缩影响就业和内需的不同意见,1996年则有“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等文章引起讨论。1996年秋季,以“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为标题的文章,发表在《战略与管理》上,明确分析了“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对三农问题的影响。„„

综上所述,所有这些从基层调研出发、比较实事求是的政策研究工作,都发生在1997年再次出现“卖粮难”之前,对那以后的问题,确曾提前予以警示。看来,不是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到位,而是温家宝总理所强调的“科学决策”客观上没有条件实行;或云“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三农问题是怎样被提出的?

社会上一般误认为“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才被决策层采纳的”。但有“温三农”绰号的温铁军却不能苟同。他在2003年4月9日回答安徽《决策咨询》编辑部记者采访时,针对性地回顾了十多年来关于三农问题的提出和观点的形成过程。

记者:温铁军同志,从我能够搜集到的资料看,是您早在1996年就把“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作为两个制约三农问题的关键提出的。我们的问题是,您为什么把农民问题置于三农问题的首位,为什么说“中国并不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是一个农民大国”?还提出“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农业经济科学”;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行综合的改革,并且出路在三农之外,这如何理解?

温铁军:看来,你们是有备而来。但这几个问题在我1993年以来的文章中都作了很详细的说明,拿来读一下答案就出来了。为了不耽误读者的时间,也给你们一个“独家”,我想换个话题。

安徽不仅是大包干的发源地之一,其实,也是我们10年前讨论并且基本上形成三农问题的主要观点的地方。因此,尽管我历来不愿意参与北京学术界的争论,但却认为应该把三农问题提出的过程作为背景介绍给安徽的读者。

其实三农问题的有关讨论的源头是比较远的,并不是近来才提出。而且应该说是科学决策的产物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说远,可以从1985年农村政策部门提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讨论开通城乡的政策算起;因为从那以后,耕地的“双重功能”问题、“8亿人给2亿人搞饭吃”的问题等等,农村政策负责人早就都提出来了。其实,我们历来就强调城乡二元结构属于中国的“基本体制矛盾”,直到去年党的十六大把这个观点写入正式文件。所以,应该说经历了18年的反复了。

说近,可以从1991年后的关于农民负担的调研和政策讨论算起;从那以后,今天才引起人们关注的农村的税费改革、金融改革、机构改革和流通改革等,各种“农业外部”宏观环境的改革早已相继进入试验课题,至今也有十多年了。

说最近,也得从1996年“三农问题”这个概念的正式见诸报刊发表算起。那以后的问题,似乎更加复杂、日益严峻。因此,最少也有7个年头了吧。

1985年农村政策部门提出的开通城乡的建议没有条件实行。1988年价格改革失利、通货膨胀发生,1989年搞“关停并转”导致城市“三角债”、经济下滑,在这样的宏观变化影响下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开始连续3年下降,这在改革后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

当时,农业部范小建司长(现任副部长)骑自行车微服私访了20多个县,了解农民负担问题,并把调查结果上报给农业部,指出农民收入下降导致相对负担很重,已经影响到党和农民的政治关系。刘中一部长对他的调查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并且力排众议,决定以个人名义实事求是地向上汇报。这时期,还有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前后的很多讨论。可见,90年代初期就已经发现并涉及到了三农问题的相关内容,政府有关部门是清楚的,只是还未引起社会上足够的重视。

第二次关于三农问题的深入讨论是在1993年。政府换届之后,农业部的刘江部长组织人员到各地蹲点,当时农村实验区办公室主任杜鹰同志(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农村司长)带人在安徽蹲点,对财政、金融、税收、计划和工商等各部门做了大量调查,形成了题为“农业大省面临的困境”的调查报告。该报告那时就已经强调,农业农村问题涉及到包括财政、金融、税收、计划和工商等的宏观政策和外部环境,不应该再就农业谈农业。刘江同志也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93年年中,我作为调查组成员,根据安徽调查在《经济日报》上公开发表了题为“汝果欲支农,功夫在农外”的文章,认为农村问题主要受宏观政策影响,而不是简单的农业问题。

之后的1993到1996年期间,由于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涨期,需求拉动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收入又有增长,农村困境相对缓解;同期的城市改革力度加大,反映农村问题的声音虽然小了,但讨论却在不断深化。

一方面当时主管经济工作的朱副总理曾经强调“三不”,即:土地不能动,粮价不能低,负担不能重;另一方面,从1993年开始,在温家宝和陈俊生等领导同志的指导下,现在人们重视的问题,如土地制度、税费与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和乡镇企业的股权交易,以及西部贫困地区和山区、牧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都已经列入政策试验课题。

尤其是在1995年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江总书记提出四个方面的问题,指出三大差距在扩大,并警告这样下去“恐会酿成大祸”(后来此话不幸而言中),使政策界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例如,当时尽管没有宏观部门统一协调,但仍然形成国家11部委于1995年自动联合起来,开展农村小城镇改革发展试验的现象,并在江苏昆山召开了第一次“小城镇改革与发展经验交流会”。这在25年的改革决策中是前所未有的,表明决策研究领域的大多数同志对三农问题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

此外,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数千万农民工进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问题也提出来了。随之,国务院发展中心、中国社科院、农业部农研中心等8个单位的专家联合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这就涉及城乡二元结构如何突破、城镇化如何发展等课题。具体政策实验也相继开展。可以说,从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问题不断演化,有关部门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也有好的研究思路和具体做法。在1995年秋粮上市之前,我们对中部粮食主产区进行调查。认为用价格政策过度刺激粮食生产,会导致1995-1996粮食出现过剩。在一次全国政协召开的座谈会上,我把粮食可能出现过剩的问题提了出来。与我同感的还有前国家体改委农村司的李铁,不过,那时我们确实是“少数”,尽管也汇报了,可那些跟从主流的人却没反应,我就写了“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大胆分析“丰收的代价”,从粮食周期这个农民都懂的常识谈起,分析粮食问题与财政、金融、外贸等宏观政策的相关。这与1993年写“功夫在农外”的思路是一致的。

由于1996年粮价继续提高、继续刺激粮食高产,因此,当年粮食产量提前4年实现了2000年的粮食产量目标。从当时来看,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确实挺上去了,以粮为纲的感觉似乎又有了。但其结果是什么呢?由于人口并没有随着粮食产量而增长上去,也就是说,消费并未增长上去。简单说就是:有了2000年的粮食产量,而没有2000年的人口,必然出现过剩。正是基于此,“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一文才被许多报刊转载,大家开始觉得这种提法有意思了。学术界也有类似的研究,例如北京大学宋国清教授关于粮价被动地受物价指数影响的量化研究,针对性地对当时主流认定粮价带动物价的观点提出反诘。

1997年后粮食果然积压,重现了1984年粮食大规模增产后出现的卖粮难问题。因此,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又连续下降,农业农村的矛盾又开始凸现出来,继而引起了那种“王顾左右而言他”式的讨论。我又写了有一定针对性的“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不同意见分析”先内部征求意见,到1996年秋季,我在《战略与管理》上公开发表了“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综合以往政策试验的研究成果,提出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认为只有宏观政策对应解决,或缓解这两个基本矛盾,三农问题才能得到合理地解决。

至此,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概念正式见诸报刊。需要再次强调一下,三农问题的提出过程由来已久,大多数人的意见是一致的,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1985年“开通城乡”的提出;到1991年范小建的调查、刘中一部长对调查报告的肯定,和十三届八中全会前后的讨论;再到1993年杜鹰同志主持在农业大省安徽的调查被刘江部长肯定;最后是1996年以后关于粮食政策的不同意见„„;总之,大凡了解农村基层的政策研究人员从来都坚持认为,农村问题主要是宏观方面的问题。

三农问题是怎样被研究的?

记者:这期间,决策层对解决三农问题搞过一些试点吗?

温铁军:在1993-1994年期间,直接受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的农村实验区办公室提出了第二批试验课题,其中就有在安徽太和等地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那时就认为,税费改革是深化农村第二步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但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当时是把税费改革与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

这与后来搞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最大的不同在于:1993年税改与粮改相结合的办法本来就是基层创造的,很有“中国特色”:在免除农民税费的同时,一亩地缴一百斤粮。全国当时2亿亩耕地,那么国家会得到至少2000亿斤的粮食储备,足够平抑市场,不用担心粮食安全问题。而且,这2000亿粮食是按公粮方式收的,没有成本。正常情况下,政府手中只要掌握1500亿斤粮食就够了。当时全国有5个省份分别布置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有的地方农民缴100斤粮食不够,提高到120斤,复种指数高的“吨粮田”也不超过150斤。由于基本上防止了跑冒滴漏,把这些粮食折算成现金,农民负担最多也就70多元。

其实,坚持农村调查的人当时不光是提出问题、进行调查,而且还通过实验进行具体政策操作。除了上述涉及中长期发展的政策试验课题外,1993年还在河南搞了商、粮、供、贸、物五大流通系统全面改革的流通体制改革实验。也就是说,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都早已不在单纯农业领域中了。

客观上看,1995年我们为什么说“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1996年又写了“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其实主要就是根据上述的实验课题,根据基层的经验,从客观实际入手,逐步创造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因此,1993年以来的那些成果,都是根据基层经验和科学试验提出的,相关的政策思路也是清晰的。

综上所述,如果要按照温总理强调的,改变那些不适合或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或者上层建筑,既不能照搬某种理论,也不能就粮食谈粮食,就农业谈农业。需要认真反思,不惟书、不惟上,重新端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

由决策层的重视到全社会的关注

记者:决策层和全社会是如何重视和看待三农问题的?

温铁军:中央对这个问题在政策层面上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地深化。比如,1998年江泽民同志到苏南视察,指出乡镇企业是农村发展的大战略,同一年又指出城镇化是个大战略。温家宝同志对我们在政策科学中的试验和国家各有关部委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予以肯定,决策的科学性逐渐在中央层面上反映出来。1998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正式形成了一个政治局讨论通过的跨世纪的农村工作指导性文件。之所以说这个文件的意义非常重大,是因为它把家庭承包、乡镇企业、城镇化都作为农村发展的大战略肯定下来。尤为重要的是,十五届三中全会的文件,开宗明义地指出,农村改革是党领导下的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这个提法之所以很重要,就在于重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

接着,1999年前后,中央的农村政策讨论中就不再单纯强调以往的农业结构调整。取而代之的是所谓农村经济的重大战略结构调整,这是十五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在决策思路上的一个重大提法,它与以往在决策领域中做的研究和实验还是相关的。可见,中央对三农问题认识的程度是相当高的。

在中央科学决策的鼓舞下,1999年夏季,我根据那几年的课题研究和在中国农大做的博士论文摘要,改写成“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1999年12月份的《读书》杂志上,不仅把现在的三农问题,也把100多年来历史上的三农问题做了分析。到2000年,我又进一步把课题报告扩充为一本书,正题是《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副题还是“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没想到的是,课题和文章都分别得了奖。这也许表明了学术界的认可。到这时,三农问题在理论上的梳理大体上也清楚了。

2000年初,湖北李昌平给朱总理写了一封信,把三农问题形象概括为三句话:“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同期,1999年上海学者曹锦清到河南农村基层考察以后写出《黄河边上的中国》;李昌平又把他的信引发的一系列的事情,写成《我向总理说实话》,于2001年出版,进一步引起社会广泛反应。他们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宣传推动作用。

到这时,政策理论成果有了,社会反响也有了,那么,到2001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就正式变成一个不仅为决策层理论界关注、而且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三农问题在政策思路上的变化

记者:从你的介绍可知,党和政府历来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那么,决策层如何破解三农难题?

温铁军:城乡二元结构的概念第一次写进十六大的文件中,这是从1995年2月江泽民同志对三大矛盾予以明晰以来的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变化,这表明我们党已经把城乡差别当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阻碍。说明新的领导集体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中国进入21世纪后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这是对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清醒认识的结晶,是与时俱进的直接表现。

十六大之后,离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我们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而重点难点都在农村。今年1月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这些问题的表述非常之客观,非常之现实,反映出“实事求是”这一党的优良传统在十六大和今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都有明确的体现。三农问题在党的领导同志交接班的时候得到特殊强调,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日程中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今年1月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一个最重要的提法:“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中”。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结合在一起,把三农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接着今年3月份召开的两会,又把三农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对我们从事农村研究的人来说是非常欣慰和深受鼓舞的。

因为有了这样的高度重视,最近一两年,所有关于三农问题的讨论都在广泛地展开,比如农村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税费改革与基层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以及农村土地问题、农民权益问题、村民自治问题等等。尤其是胡锦涛同志在平山县西柏坡讲的“两个务必”,这对我们关于三农问题严重性的讨论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好大喜功,文过饰非,不能坚持“两个务必”,就无法讨论今天严峻而复杂的三农问题。

记者:那么,有哪些迹象表明三农问题正在从政策层面上加以解决?

温铁军:我们应该看到,这两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三农问题上都有很明确的政策思路。具体表现在“十五”计划提出“以人为本”,提出每年转移农民工进城的具体目标,并强调了城镇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说从“十五”计划以来,中央高层的政策思路是越来越清楚。再比如,尽管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试点遇到很多困难,去年仍然下发了“两办”文件强调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农民负担是“高压线”,谁碰就摘谁的乌纱帽。接着,今年国办一号文件出台了打破一切限制农民工进城的政策。要促进农民能够通过非农就业增加收入,就要破除一切限制和障碍,使进城的农民工得到公正的待遇。给农民工以国民待遇的问题正在通过打工的政策得到体现。为此,各地也都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前所未有的“干货”是,今年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了财政新增的科教文卫开支,要向农村基层倾斜。另外,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又特别强调了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和城镇化。

最近,温总理又提出了农村金融改革的问题。信用社正朝着农村合作银行改制,农村金融的其他形式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在温总理的高度关注下,国土资源部正在总结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一级市场的各项实验经验。进入一级市场的方式是,公益性的建设允许农村集体土地入股;工商企业用地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租赁。这就是说,把土地的增值收益留给农村和农民。并且中央正在出台文件,严格限制征占范围,只有纯粹公益性用地由政府出面征用,其他一律走市场。此外,在计划投资上,开始强调和农村、农民直接相关的一些领域要增加投资。比如说,适合农村发展的道路建设、水利建设,以及其他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六小工程”,将成为今后的农村投资重点。财政正在增加向农村转移支付的力度。总之,党和政府不仅在认识上、而且在政策思路上都开始向农村和农民倾斜。

综上所述,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政策思路越来越清晰,这将有利于三农问题的缓解和解决。

记者:但是我们在基层还可以随处看到乡镇企业频频倒闭、农民土地被征占„„

温铁军:问题当然很多,但是我们应该清楚,这些也是新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遗留问题。改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温家宝总理不仅特别重视科学决策,而且强调分区决策,他说,我们国家这么大,各地的生产力水平差别很明显,各地的经济结构有很大不同,恐怕不能一刀切。党和政府不仅已经下了决心,而且会更加实事求是,那我们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呢?

非可持续发展问题 篇5

通道类业务的确是信托纠纷的高发区之一,99号文中的相关规定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对规范以后的银信合作业务很有帮助。

银监会《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正式颁布后成为近期信托业内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99号文对信托公司防范化解风险、明确转型方向、完善监管机制等若干重要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就通道类业务的责任划分问题,99号文规定:“金融机构之间的交叉产品和合作业务,必须以合同形式明确项目的风险责任承担主体,提供通道的一方为项目事务风险的管理主体,厘清权利义务,并由风险承担主体的行业归口监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切实落实风险防控责任。”

作为协助信托公司处理了大量各类信托纠纷的专业律师,我们认为通道类业务的确是信托纠纷的高发区之一,99号文中的相关规定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对规范以后的银信合作业务很有帮助。

根据了解,通道类信托计划往往会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金融机构之间的优势地位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其中一类即是合作金融机构完全隐名的“非典型通道类”项目,这一类项目在实践中不在少数,但却与99号文的规定有明显差距,银行虽然主导项目但却不承担任何风险,信托公司干的是通道类业务,收的通道的费用,承担的却是主动管理型信托计划的责任。

此类项目一旦发生纠纷,往往会导致信托公司陷入举步维艰,有苦难言的尴尬境地。以下,我们即基于曾经代理过的案例,结合99号文及其他相关文件的规定,浅析信托公司在非典型通道项目中如何最大限度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一、非典型通道项目的特征

据了解,银监会《关于调整信托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净资本计算标准》”)明确提出“事务管理类(通道类)”和“非事务管理类(非通道类)”信托业务的概念。

其中事务管理类信托,是指委托人自主决定信托设立、信托财产运用对象、信托财产管理运用处分等事宜,自行负责前期尽职调查及存续期间信托财产管理,自愿承担信托投资风险,受托人仅负责账户管理、清算分配及提供或出具必要文件以配合委托人管理信托财产等事务,不承担积极主动管理职责的信托业务。

可见,这种信托计划中合作的金融机构之间权责划分明确,属于典型的通道类业务。但是,现在市场上的很多通道类业务并不像《净资本计算标准》中规定的那么明确,很多项目仅是具备通道类信托计划的部分特征,这类信托计划可称之为非典型通道项目。其主要的特征是:

1.通常由银行担任主导方

这类项目中,通常由银行担任主导方。该银行有可能是项目公司的开户行或者与项目公司有其他千丝万缕的联系,通常因为贷款额度或其他原因,银行不便于直接向项目公司发放贷款,因此银行会将项目推荐给信托公司。

在信托公司设立信托计划后,银行又作为销售渠道,帮助信托公司推介信托产品以汇集资金。

2.信托公司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

在这类信托计划中,信托公司常处于弱势的一方,体现为信托公司在项目选择上自主性受到限制,所能收取的信托报酬较低以及银行作为推介渠道拒绝披露完整的委托人信息等。

3.银行处于完全的隐名状态

以我们曾办理过一起纠纷为例,某银行向某家信托公司推荐项目,银行方面表示项目公司是该行的优质客户,资信情况优良。

信托公司听信了银行方面的推荐,即设立了一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投资于该项目公司,而银行则将信托产品全部推介给其自身的高端客户。

该项目中,信托公司报酬不到1%/年,而银行收取的服务费接近4%/年。在全部的信托项目文件中,该银行的角色仅为资金保管行,不参与信托资金的使用。

该行甚至拒绝与信托公司签署推介协议,而且仅向信托公司披露了很小一部分委托人的真实信息。

因此,在此类信托计划中,银行完全不参与信托法律关系,也不担任投资顾问等角色,至多只担任信托计划的推介方和信托资金保管行。

银行甚至会要求信托公司在信托计划说明书、风险申明书及信托合同中写明银行不承担任何兑付责任。银行获取收益的主要方式是收取高额的保管费或咨询费、服务费等。

二、非典型通道项目出现纠纷时,信托公司将面对哪些问题 1.信托计划可能存在先天不足 基于对主导方的信任和依赖,此类信托计划可能存在为急于完成项目而尽职调查走过场、合同内容过于原则、简单等先天不足的问题。

同时,由于交易对手往往与主导方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导致信托公司对交易对手的议价、监管能力也受到影响,无法落实对公章、证照、账户等实际的监管过程,导致此类项目非常容易发生风险。

另外,在个别案例中,信托公司听信了主导方的口头承诺和保证,甚至不要求交易对手提供任何实物抵、质押担保,这也导致项目发生风险后,信托公司清收信托资金的资源非常有限,并可能引发投资人和社会公众质疑的重要因素。

2.信托公司无法控制推介过程,给信托合同效力留下隐患

作为主导方的银行往往向自己的大客户推介信托计划,而信托公司通常无法介入推介过程。银行的客户经理在进行具体的推介工作时,可能出于对信托产品不了解或急于成交等种种原因,会作出保本、无风险等承诺。

更为严重的是,银行客户经理常常不会对投资人是否具备合格投资者进行审查,导致在实践中存在大量“凑钱”认购信托计划的情形。

银行出于客源保密的考虑,往往不会把客户的准确信息告知信托公司,也不会安排信托公司面签信托合同,导致信托公司也无法核实委托人的身份和资格。

上述推介过程无疑严重违反银监会《关于规范信托产品营销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营销通知》”)的有关规定,很可能给信托合同的效力造成潜在的不利影响。

3.信托计划发生纠纷时,与委托人联系渠道不畅

如信托计划发生需要召开受益人大会或其他不适宜采用公告形式发布的通知(举例而言,以受让受益权形式进行刚性兑付)时,由于信托公司不掌握委托人的有效联系方式,往往无法联系到委托人,贻误宝贵的时机。

4.信托计划发生纠纷时,信托公司需要独立承担相应责任

由于银行作为主导方却在整个信托计划中完全隐名,尽管信托公司在一定意义上是为银行的客户募集资金,是为银行选的客户做项目,但是从所有的交易文本上看,信托计划为非事务管理型(非通道类),信托公司需要承担更大的主动管理责任。

尽管银行在推介过程中可能有多种不当行为,但是银行通常不会和委托人签署任何书面协议,委托人往往也不会采取录音录像等方式留存证据,这都导致委托人往往难以追究银行的责任。因此,一旦信托计划因种种原因到期不能兑付,信托公司可能最终只能独自面对来自委托人的压力。即使信托公司最终向投资人承担了相应的赔偿责任,也难以向银行要求追偿。

三、信托公司如何最大限度的进行自我保护

我们理解,出现此类信托计划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等主导方的相对优势地位,只要信托公司话语权不足就会产生类似的情况。

对于信托公司而言往往只有两个选择:或坚持原则走人丢项目,或委曲求全留下赚通道费冲规模。我们希望能够结合我们的实践经验,给信托公司第三个选择,即在争取得到项目的同时,实现最大限度的自我保护。

1.正确认识风险

信托公司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尽管此类信托由银行方面“主导”,但是信托公司作为信托计划的受托人应承担相应的受托人义务。

一旦信托计划出现纠纷,信托公司应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应对,一味的推诿和避让是很难解决问题的。而且如果银行完全隐名,信托公司的推诿一方面很难产生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反而可能激化与委托人之间的矛盾。

在有上述的认识之后,信托公司应该努力在整个信托计划的设计、尽调、销售和运营过程中,保留银行参与信托计划的证据,以备不时之需。

2.积极参与前期工作,不能因争取项目而忽视风险防控

在项目前期进行尽职调查的过程中,信托公司应当切实了解项目公司的具体情况,全面评估项目风险,切忌盲目相信主导方对项目公司的口头承诺和保证,并尽量保留银行方面推介项目、参与尽调的证据(如往来邮件、函件,甚至短信等)。

3.规范推介行为

信托公司应尽量争取按照《营销通知》的规定,与银行签署书面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信托公司也应按照《营销通知》的规定积极履行培训(至少向银行方面发出书面的培训材料,并保留相应的证据)、客户甄别等义务。

99号文公布之后,相信信托公司在这方面与银行的谈判依据会加强,当然,与银行责权清晰并各自纳入监管也会导致此类银行合作量急剧萎缩。

4.加强过程管理,切实履行受托人义务 信托公司在对项目公司的监管过程中,切忌不能因项目由银行推荐而产生依赖心理,必须充分、妥善履行受托人尽职管理的义务。如果银行曾作出关于信托资金使用、信托财产管理等方面的指示,信托公司务必应当保管好相应的函件、指令等材料。

至于信托公司监管的具体措施,可参阅我们之前关于项目公司监管的系列文章,此不赘述。

5.妥善处理纠纷

一旦此类非典型通道业务发生纠纷,往往会在投资人、信托公司、银行三者之间产生巨大的矛盾。通常大部分投资人首先会找到银行,在发现银行在法律上责任相当有限之后,转而会要求信托公司承担责任。

我们建议信托公司充分认识自身作为受托人的责任,摆正心态,在发生纠纷时与银行保持通畅的交流渠道,一方面在交流过程中尽可能生成有利于信托公司的证据,另一方面力争与银行合作应对纠纷。

6.培养、扩展信托公司自身的营销渠道

这是信托公司摆脱受制于人的根本途径,但也是最为困难的途径。路漫漫其修远,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一个管理规范、投资稳健、尽职负责的信托公司完全能够培养出自己的优质客户群体。

同时这也是符合99号文中推进信托公司转型及《营销通知》中鼓励信托公司建立自身营销渠道的精神。

非可持续发展问题 篇6

爱情无疑是大学生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而大学生恋爱也早已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卧谈会”上、餐厅饭桌旁、课间教室里,都常有兴致勃勃的谈论。一些恋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成双成对活动在校园里。爱情是那样独具魅力,拨动着同学们的心弦,令人寻觅和向往。

然而,恋爱问题恰恰也是大学生最感困扰的问题之一,因为恋爱问题处理不当,导致当事人心理痛楚、人格扭曲,甚至引发精神失常的例子在大学校园里时有发生。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大学生恋爱心理的阶段特征是什么?大学生如何避免恋爱中的心理危机?

爱情是什么?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1988年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他的“爱情三元论”认为,人类的爱情虽复杂多变,但基本上不外由三种成分所组成:(1)动机成分。爱情行为背后的动机,对人类而言极其复杂。其中,性动机或性驱力,以及相应的诱因,如异性之间身体容貌等特征是重要原因之一。(2)情绪成分。属于爱情的情绪,除了爱与欲之外,肯定还夹杂着其他的成分,所谓酸甜苦辣的爱情滋味。(3)认知成分。爱情中的认知作用,对情绪与动机两种成分而言,是一种控制因素。如果将动机与情绪分别视为电流与火花,认知就是开关或调节器,它可斟酌爱情之火的热度予以适度调节。按照他的观点,虽然两性间的爱情形式因人而异,其实都是由这三种成分以某种方式的混合所演绎的。他进一步将动机、情绪和认知各自在两性间发生的爱情关系,称为热情、亲密与承诺,即以动机为主的两性关系是热情的,以情绪为主的两性关系是亲密的,以认知为主的两性关系是承诺的、守约的。而完美的爱情应该是三者俱备,且合而为一。

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一般经历四个时期:(1)异性疏远期。一般在12~14岁,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由于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引起心理的不安、害羞,使男女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隔膜,关系疏远甚至反感。不过,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由于各种传媒的发达及人们观念上的日趋开放,这一阶段的表现已越来越不明显。(2)异性向往期。一般在15~16岁,随着性生理的发育,尤其是性意识的发展,男女生逐渐从疏远、抵触开始转向为彼此产生好感,愿意在一起学习、游戏和活动。(3)异性接近期。一般从16~18岁,随着性生理的进一步成熟,异性间产生向往和倾慕,往往采取各种方式接近异性,和异性相处感到愉快,初恋开始出现。(4)恋爱期或爱情产生期。18岁以后,随着性生理和性意识的成熟,男女生交往频率的增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多数青年进入恋爱状态。单从年龄上看,多数大学生处在上述性心理发展的后两个阶段,但由于个人经历及自身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恋爱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上的表现,可能有很大的落差。

心理学家根据恋爱中对爱情的追求,进一步把爱情分为健康和不健康的两大类。健康的爱情表现在:(1)不痴情过分,不咄咄逼人,不显示自己的爱情占有欲,能够充分尊重对方;(2)将爱情给予对方比向对方索取爱情更使自己感到欢欣,并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满足;(3)是彼此独立的个性的结合。不健康的爱情表现在:(1)过高地评价对方,将对方的人格理想化;(2)过于痴情,一味地要求对方表露爱的情怀,这种爱情常有病态的夸张;(3)缺乏体贴怜爱之心,只表现自己强烈的占有欲;(4)偏重于外表的追求。

人在社会中始终不是孤立的存在,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人际关系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对大学生而言,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伴群关系,正让位于两性间的恋爱关系。恋爱关系对大学生的意义,事实上已超出了这种关系本身,而是作为其自我认定和自我价值感的基础。所以,大学生恋爱是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其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必须是建立在真正的、健康的爱情基础之上的。反之,不仅不利于心理健康,而且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并未完全成熟,可能对其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遵守恋爱道德。大学生谈恋爱时,遵守恋爱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相互尊重恋爱自由、彼此忠诚,行为端正文明。举止文明,有分寸,不可随心所欲,无视社会公德。

2,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关系。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恋爱和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恋爱与集体活动、社会工作的关系,正确处理连爱与其他同学团结的关系等方面。肩负重任的大学生应处理好爱情与学业关系,珍惜青春,把握青春,使青春更美好,更富有积极意义。

3,正确处理恋爱挫折。莎士比亚说过:“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不是走一条平坦的道路。”爱情是生活中美好的事情,但在恋爱中遭遇挫折是常有的事。在处理失恋的问题上,正确的态度是做到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态,失恋不失志。

4,爱情是美妙的,它教会我们许多的人生道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良好的爱情观,正确处理好恋爱问题,同时当遭遇恋爱困难时也应比较强的,能体现大学生素质的方法来解决,做到堂堂正正的恋爱大学生。

哲学家培根说过: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因爱情而发狂,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情感。古往今来许多伟人在爱情遭受挫折以后,并没有被失恋的痛苦所压倒,而是化痛苦为动力,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歌德失恋后没有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而是把自己破灭的爱情作为创作的素材,写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以此成为他事业成功的起点。年轻的居里夫人因失恋有过向尘世告别的念头,但她很快就从失恋的痛苦中崛起,投身于科学事业之中,她在四年的大学生活里,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两个学衔——物理学硕士和数学硕士。罗曼罗兰也曾饱偿过被心上人抛弃的痛苦,情场受挫后,他置一切于度外,集中精力奋发创作,经过十年构思,十年写作,完成了轰动世界文坛的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

自古雄才多磨难。经历了失恋磨难的人,一旦重新站立起来,将会显示出倍加强大的精神力量!失恋不是失去爱的权利,也不是被爱神永远抛弃,天涯何处无芳草。在人生的路途中不乏终身伴侣,在事业的奋斗中更不乏志同道合的战友,只要勇敢的扬起生活的风帆,投身于伟大的事业,就一定能够获得更加甜蜜、幸福的爱情。

对以上的文章的总结就是:大学生恋爱是属于正常的现象,每个人到了这个年龄段或多或少的都会产生对异性的爱慕与向往的心理,从而促使了恋爱的形成,但是纵然恋爱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但是如果稍稍有一点错误,那将带来的是很大的影响,所以说大学生恋爱没问题,但是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恋爱方法和手段,所以我就想要补充一下不管是学生自己还是学校,学生家长都应该做的事情。

在我看来,如果想要加强大学生的恋爱的正确的价值观和解决大学生的恋爱中的各种比较棘手的问题,他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体现在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活动次数频繁上,而且也包括参加活动的人员也要群众化,要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显示自己才华、表现自我价值及自尊心得到尊重的机会。所以积极倡导校园文明行为。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的情感要求,是消除大学生孤独感,培养大学生健康情操,强化道德力,珍视快乐人生的良好方式。

2、开展性道德、性健康教育。目的是为了在普及生活和心理知识的基础上,保证正在成长的大学生的健康。这种教育既是健康教育,也是道德教育。同时,要重视发挥心理咨询机构的重要作用,对个别因恋爱问题引发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恢复信心,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舆论引导。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鼓励他们“学业在先,恋爱在后”,大力宣传和表彰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典型,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同时,要教育恋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彼此间以诚相待,忠贞专一。恋爱对象的挑选应以共同的理想志趣做基础,而不是为了满足暂时的生理或心理需要。

4、加强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恋爱行为。学校对大学生谈恋爱要加以教育、管理和约束,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不能只是当有的大学生恋爱越轨时,才加以处理和强调,平时则放任自流。

对于大学生恋爱的问题,我就说这么多,因为在这个男女比例7:1的学校,也没有太多的恋爱问题需要解决,目前为止好像在我们学校还没有谁为了爱情献身的,但是,恋爱问题依然需要重视!

工商管理学院

工业工程1201

非可持续发展问题 篇7

一、农民工培训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并存

农民工培训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 是由政府直接负责提供和生产, 使得政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对经济活动的规制、干预和生产功能, 政府规模越来越庞大, 而财政开支的规模也与日俱增[1]。在我国现阶段农民工培训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并存。

我国当前农民工培训的“政府失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其一, 政府干预农民工培训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其二, 政府在提供农民工培训时成本高昂;其三, 政府在提供农民工培训的过程中由于干预过甚导致负效应。政府作为提供农民工培训, 需要社会承办者, 这就涉及到寻租的行为。寻租者可从政府那得到培训的特权。但寻租行为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这是因为为了获得寻租, 寻租者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 这种活动对社会发展的效率提高没有价值可言。

我国当前农民工培训现实中的运行不能满足完全竞争假定 (寻租者的特权) 。如农民工培训市场存在着的独占、垄断、过度竞争等, 都会引起培训效率的损伤;政府干预农民工培训的过甚, 引发农民工培训市场竞争的不公正性;由于市场培训机构虽然为农民工接受培训, 但是由于大多数培训机构较高的培训费用成为了制约农民工接受培训的“经济门槛”。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农民工培训的“市场失灵”, 不公平的竞争使得市场培训机构对农民工培训市场失去兴趣, 而高额的收费提高农民工参与培训的“门槛”, 使得农民工对培训机构失去兴趣。如何实现农民工培训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避免“政府失灵”和“市场市场”并存, 实现政府监管与市场调节的最佳结合, 是一重大课题。

二、农民工培训的“学习迁移”与“学习效能”失效

要使农民工培训有效必须进行良好的培训设计。培训设计指构建在培训项目中的用以提高培训成果转化发生机率的因素。培训设计的目标就是实现培训的“学习正迁移”和“学习效能”。

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 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 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2]。由于农民工的在基本技能、认知能力、阅读能力、自我效能、对培训需要、职业兴趣和目标的意识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就要求培训机构要进行细致的人员分析

学习效能主要包括受训者的认知成果、技能成果、情感成果、绩效成果以及投资回报率[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张:分析人类学习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环境是决定人类学习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强化影响人们学习结果的后继行为[4]。在我国农民工培训的过程中, 培训的外部事件 (培训的方法、培训模式) 比较单一, 影响了农民工培训成果的实现;对于培训环境的营造存在着市场化的误区, 影响受训者的学习进展;对于农民工的培训的成果没有进行及时的追踪, 忽视对农民工培训的评估, 缺乏相应的培训反馈, 不利于农民工培训成果的强化。“学习迁移”和“学习效能”的失效对于培训者工作本身来说, 意味着农民工培训模式与我国农民工学习的实际脱钩, 值得进一步去探讨。

三、农民工培训的“校本培训“与“企本培训”失衡

从我国农民工培训的载体来看, “校本培训”和“企本培训”是两种主要的培训方式。“校本培训”主要以学院为主体, 对农民工给予培训的方式。“校本培训”对于培训来说具备几大优势:培训人员都是相关技能培训的专家;农民工培训计划和容易由人事专家决定, 方便培训的顺利进行, 计划的内容和培训的进度由培训人员决定。但是“校本培训”由于是按照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操作, 并未能为农民工培训需求的实际联系起来, 导致农民工学习失去动力, 影响培训的实际效果[5]。“企本培训”主要是在企业、工厂进行现场培训, 该培训方式对于推广最好的培训实践经验, 激发农民工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企业培训与经营战略相整合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这种培训成本相对过高, 培训活动缺乏相应的连贯性, 而且由于农民工素质的参差不齐, 认知能力的差异, 实际的接受能力也大打折扣。

从两者的比较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各自有自身的优势。社会互动理论要求学习者在理论与实践学习中保持互动, 实现均衡。然而, 我国当今农民工的培训把两者之间割裂开来, 过分的注重“校本培训”或是“企本培训”, 培训的结果是理论胜于实践操作, 不符合企业人才的基本需求;或是依葫芦画瓢能力强, 概括能力、创新能力不强, 最终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在二者之间实现博弈均衡, 实现农民工培训效益的最优, 是培训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又一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2]汪凤炎, 燕良轼:教学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M】;2006年06月

[3]雷蒙德·A·诺伊:雇员培训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02年6月

[4]汪凤炎, 燕良轼:教学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M】;2006年06月

“非典型肺炎”的命名问题 篇8

非典型肺炎这一名称的起源可追溯到上个世纪的30年代末,原指起病隐匿,肺部体征较少,预后较好的区别于普通细菌性肺炎的一组疾病。到了60年代首先发现肺炎支原体是这组疾病的主要病原体,随后又有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嗜肺军团菌、伯氏立克次体等病原体被包括进来。但直到2002年美国国立卫生院仍然只将由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与肺炎衣原体引起的肺炎称为非典型肺炎。这些肺炎的致病原都在细胞内繁殖,只有在胞内浓度较高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才有效。这种概念与我国大多数临床医生所理解的非典型肺炎是一致的,是否有公认的更广义的非典型肺炎概念?似乎值得进一步商榷。在病因明确之前暂且称为“非典型肺炎”、“非典型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也未尝不可,但可能造成概念上的混乱,也不利于治疗。

另一方面,笔者也不赞成将该病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顾名思义,SARS是指严重的呼吸病症,是国外学者在对该病认识很肤浅时的权宜称呼,而该病并不是所有病例都表现得很严重。SARS的称呼也令人觉得有些神秘感,且多少有些恐怖,西方人也将SARS视为“神秘的致死性肺炎”的同义语。如果病因已明确可称为“传染性××冠状病毒肺综合征”,似乎更符合该病的实质。

(2003年6月)

上一篇:荆门市牌楼中学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材料下一篇:乘公交有感的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