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认同开题报告

2024-11-04

职业认同开题报告(通用8篇)

职业认同开题报告 篇1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分析

开题报告

姓名:

所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学科专业:教育学

指导教师:

时间:2010-3-16

一、研究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以及实现国家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国社会中还存在着对高职教育不认同或认同度很低的现象,研究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找出它存在的普遍程度如何,它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存在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有哪些影响,以及我们消除这一现象的方法,这对于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在参考已有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抽样调查,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解读,另外辅以辨证分析的方法,拓宽分析的深度。主要参照《高教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国高教研究》等相关文献,在占有大量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小范围的调查,坚持以客观、辩证的观点,深入分析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以及其于高职教育的关系。

三、内容框架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分析

(一)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认同理论进行简单介绍,引入高职教育社会认同度低这一现象,并对这一现象存在的范围、普遍程度作出分析。

(二)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

1.政府:如教育财政政策、招生政策、就业政策等。

2.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目标、师资、毕业生素质等。

3.社会:社会需求、传统观念等。

4.高职学生自身

(三)相应分析这一现象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影响。

(四)寻求解决之道。

(五)介绍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经验,以及国内部分院校创新发展情况,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吸收借鉴之,以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六)最后,进行总结。

四、研究进度

2009.11-2009.12:查阅资料,确定选题;

2010.3.16:交开题报告;

2010.4.20:交初稿;

2010.5.10:交定稿

五、参考文献

[1]愈仲文:《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2005年第2期

[2]李江云:《高校结构调整后的教育成效调查》2003年第3期

[3]吕鑫祥:《技术、技术型人才、技术教育》2001年第9期

职业认同开题报告 篇2

关键词: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认同,幼儿教师

学前教育对个体成长的作用伴随着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长足发展而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并表现出理性化倾向, 反思型、研究型的专业化幼儿教师成为时代的呼唤。然而目前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幼儿教师恶性流动等问题却给学前教育的进展带来了困难, 这也进一步使以培养幼儿师资为主的职业教育面临空前的挑战, 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 目前学前教育类学生在专业认同方面处于什么状态?我们采用自编问卷对广东大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一、二年级的212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以探寻造成其职业认同感偏低的原因。本次调查中, 男生2人, 女生210人, 年龄18—23岁, 有效问卷199份, 问卷有效率为93.87%。调查按班级进行团体测试。问卷内容涉及基本信息、专业兴趣、专业压力、求职意向等方面, 答题后回收问卷, 剔除无效问卷, 数据采用SPSS10.0版本软件进行分析。

1. 专业兴趣及原因

问卷题目“你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喜欢程度如何”、“你未来工作时是否愿意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分别用以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目标, 从“很喜欢”或“很愿意”至“很不喜欢”或“坚决不做”采用5等级划分, 其频数分析见表1。

另外, 我们分别把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学生年级、是否参加过幼儿园见习或实习进行t检验, 没有显著差异;而专业兴趣与生源地及学生高考前的专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职业目标与年级、是否是见实习、生源地、高考前专业之间均没有差异 (见表2) 。

注:*p<0.05, **p<0.01, 下同。

问卷中“如果你愿意从事本专业, 主要是因为”、“如果你不愿意从事本专业, 主要是因为” (可多选) 两题是用来了解学生喜欢或不喜欢本专业的原因。

我们把每种原因的选择人次进行了统计, 并按照是否是见实习、年级、生源地、高考前专业分别作频数分析, 进行x2检验。在喜欢本专业的原因方面, 四种分类均未有显著差异 (p>0.05) , 喜欢孩子、喜欢做教师、从事本专业很开心是吸引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主要原因;而在不喜欢本专业的原因方面, 有过实习经验的同学更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待遇差, 二年级的学生此方面体会比一年级的学生深刻, 差异非常显著, 同时这两种原因的选择比例也分别排在第一、二位。另外, 更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和非幼师专业毕业的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做幼儿教师没面子”, 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和幼师毕业学生的选择人次;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幼儿教师对各方面的才能要求太高, 详细结果见表3。

2. 专业压力与压力来源

问卷中探讨学生压力来源的题目共有7个选项, 弹唱跳技能不强、经验不足、幼教知识不丰富分别排在压力来源的前三位 (见表4) 。

3. 职业愿望

问卷题目“你希望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 (可多选) ”提供了8个选项, 了解学生的职业愿望, 其中公立小学、公立幼儿园仍然是多数学生的首选, 详见表5。

4. 分析与思考

4.1 专业兴趣

从调查结果来看, 近一半的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抱“可以接受”的态度, 并没有表示非常明确的专业意向, 表示喜欢或很喜欢的约43%, 只有不足8%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或很不喜欢本专业。这与调查中问及是否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时所获得的数据 (40%左右表示很愿意或愿意从事本专业, 8%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愿意或坚决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基本一致。可见学生在进入学前教育专业领域时, 并非完全抵触该专业。

这种专业兴趣在一、二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是否经过见习实习影响也不明显。然而从生源地和高考前的专业来看, 城市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专业兴趣更强烈, 幼师毕业后进入大专学院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比高中毕业的学生更喜欢本专业。这两方面的差异, 前者可能是由学前教育在城市更普及、大家对该专业更认可造成的;而后者的差异则说明, 在对学前教育的兴趣方面, 我们能够从经过三年专业教育的幼师学生身上看到明显的效果。

4.2 影响专业兴趣的原因

从问卷中所列举的喜欢本专业的原因来看, 近60%的学生认为自己喜欢孩子, 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喜欢做教师, 1/3左右的学生承认从事本专业很开心, 本专业容易就业。这对如何开展本专业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启示。我们在教育中可以从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教育工作的趣味性方面来加强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然而问卷调查也发现, 在“本专业有前途、有创造性”方面的选择人次却偏低, 全都不足15%。这意味着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 有必要开展更加细致而深入的专业教育, 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前教育事业的朝阳属性和美好前景。

在不喜欢本专业的原因选择中, 约55%曾经见习实习过的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 远远高于未实习过学生的选择的25%, 差异非常显著。在此方面, 二年级学生的选择人次也远远高于一年级, 幼师毕业的选择人次高于非幼师毕业的选择人次。从中不难总结出:有过幼儿园实践经验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因为二年级学生、幼师毕业学生都已经有过去幼儿园实习的经验。思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则可能在于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二则说明目前幼儿教师职业的任务和职责越来越多, 使一线教师感觉工作太累, 没有职业成功感, 这也与目前国内对幼儿教师的研究一致 (黄绍文, 2006;陈小异等, 2007) 。

另外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 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待遇差, 实习过的学生、二年级的学生的选择人次分别高于未实习过的学生、一年级学生的选择人次, 差异非常显著。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相一致。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总体特征是办园模式多元化。广东省自办园体制改革之后, 多数企事业单位的幼儿园被“剥离”,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某些幼儿园开始追求办园效益最大化, 自负盈亏使幼儿园给幼儿教师的薪酬随市场而浮动, 再加上社会上对幼儿教师社会认可度偏低, 认为只要能带好孩子吃喝拉撒即可, 导致教师待遇不稳定。据2004年对广东、湖南等地幼儿教师抽样调查显示, 城市幼儿教师的收入水平一般比小学教师低20%左右 (彭世华、皮军功, 2006) 。幼儿教师地位低、待遇差、工作苦的状态已经与幼儿师资的培养和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

4.3 专业压力

本调查中学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压力较大、与其他行业相似、压力较小的分别约占1/3。而在压力来源中, 有近70%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的弹唱跳技能不强, 近60%认为自己经验不足, 50%左右认为幼教知识不丰富, 有45%的学生认为教学技能少、幼儿教师责任重也分别带来了压力。随着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认识早已从能歌善舞型转变为反思科研型, 然而超过2/3的学生仍然觉得弹唱跳技能是自己从事该专业的主要压力之一, 反思其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对本专业认识不够深刻造成的, 而目前就业形势也有推波助澜之势。有研究者指出, 注重技能的学前教育机构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 (黄绍文, 2006) , 然而目前幼儿园招聘教师时, 多数都把弹唱跳技能作为筛选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这又使培养幼儿师资的院校进入了尴尬境地——以就业为导向的师资培养院校何去何从?如何在学前教育专业生源不断下降的压力下 (吕苹, 2004;张雪萍, 2005;蒋建其, 2007) , 更好地把理论与专业技能并重的培养体系充实、完善并成功实施?

4.4 职业愿望

在进行职业愿望的选择时, 46%的学生都选择了公立小学, 41%的人选择了公立幼儿园, 25%左右的人希望能进入公立中学, 而只有9%的人选择了私立幼儿园。可以看出, 虽然只有15%的学生选择了非教育行业的工作, 但多数学生都把公立学校作为自己的首选, 这又将与学生毕业时最终的就业单位形成矛盾:目前广东省的公立幼儿园已经是凤毛麟角, 成为公立小学的教师并非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这再次向我们表明:社会地位、工作待遇等问题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继续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保障其工作利益, 维持其队伍稳定性, 已经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紧密联为一体。

本研究在调查之初, 我们多次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 了解他们对于本专业的看法, 以便设计更客观、全面的调查问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专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思想认识问题。然而该问卷未经过效度检验, 调查的范围也不够广泛, 研究中的某些数据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因而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完善。但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初步调查来推测我们幼儿师资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进而思考分析幼儿教师地位低、队伍不稳定与师资培养困境之间的恶性循环, 寻找切入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1]黄绍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6) :48-49.

[2]陈小异等.粤川渝三省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6) :55-58.

[3]彭世华, 皮军功.学前师范教育急需调整发展机制、加强宏观调空[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2) :17-22.

[4]吕苹.关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04, (5) :50-51.

[5]张雪萍.对武汉市幼师生源质量的分析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05, (11) :33-34.

[6]蒋建其.论政府在幼儿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作用[J].早期教育, 2007, (7) :4-6.

[7]唐海燕.农村民办园教师生存状态调查与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7-8) :81-84.

[8]徐燕.幼儿教师“恶性流动”原因探析及对策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4) :43-44.

职业认同开题报告 篇3

青年编辑主要指出版单位中44岁以下的编辑群体,包括报纸编辑、期刊编辑、图书编辑和网络编辑。出版产业属于智力密集型行业,青年编辑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目前全国青年编辑队伍庞大,传统编辑大约有75万人,网络编辑数量高达600万人[1]。他们是推动我国出版产业成功转型、迈向国际的坚实力量,是出版企业竞争和效益创造的最终依托。因此,吸引并留住优质编辑人才,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是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但目前出版产业人才供需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数字化和信息化使得出版企业对于编辑,尤其是复合型编辑需求迫切;另一方面,许多出版企业面临人才难招、人才难留的困境。

面对这种情况,出版单位要想吸引青年编辑,培养编辑忠诚度,首要任务是知己知彼。知彼,即出版单位要了解青年编辑对职业本身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职业期待,探索他们对组织的满意程度。知己,是指出版单位结合编辑反馈,认识到自身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谋求改进,以实现出版单位和青年编辑在心理上的契合,实现出版单位与编辑的共同成长。而青年编辑职业认同度、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归属感研究正是帮助出版单位实现知己知彼的有效工具[2]。

2 概念提出及研究缘由

职业认同指个体对于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3]。之所以研究青年编辑职业认同度,是因为职业认同是青年编辑职源性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来源,它与编辑自我肯定呈显著正相关,与忧郁、焦虑呈显著负相关[4]。研究青年编辑职业认同感可以初步了解编辑的心理状态,完善编辑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让编辑安心做好本职工作。

工作满意度主要是指工作者对于工作情境的主观反应,是工作者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对环境要素的满意感受[5]。之所以研究青年编辑工作满意度,是因为一方面可以了解青年编辑群体的职业现状与期望的差值,探索他们的职业诉求;另一方面,对出版单位而言,可以深入了解目前单位管理的弱点和不足,度量单位管理成效,扬长避短,吸引并留住人才[6]。

组织承诺,又称组织归属感,是个人对组织肯定的态度或内心倾向,是个人对某一特定组织感情上的依附和参与该组织的相对程度,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信赖并且乐于接受组织目标和价值观;二是对组织的各项工作乐于投入尽可能多的精力;三是对能够成为该组织的成员充满了自豪感。之所以研究青年编辑组织归属感,因为它是员工与组织之间相互联接的纽带,是预测雇员流失率的指示剂[7]。它能够帮助出版单位分析人才流失原因,探索增强归属感的策略。

青年编辑职业认同度、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归属感,三者都是从心理上探索青年编辑对于职业要素感知的积极程度,三者结合在一起,能够帮助出版从业者和管理层认知青年编辑职业心态的基本现状,分析影响职业心态积极与否的深层次原因,为出版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提出建议。

3 研究设计

本次调查面向青年编辑,其中传统编辑占绝大多数,调查范围覆盖全国,调查方法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问卷调查。问卷共设计27个变量,分15个维度对青年编辑职业认同度、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度进行考察。其中,职业认同度表主要参照克雷默和霍夫曼(Kremer & Hofman)的职业认同量表,将职业认同分为四个层次:向心性(Centrality),即职业的重要性、意义以及互相连接;价值(Value),指职业的价值和吸引力;团结(Solidarity),指与其同事分享共同命运的准备;自我表现(Self-presentation),指被别人认同为职业者的意愿。另外,借鉴国内魏淑华的职业认同理论,量表中加入职业行为倾向作为考量维度,即对待工作的行为和态度。最终本问卷从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积极团结度和职业行为倾向5个维度作为职业认同考量指标。

工作满意度参考了保罗 ·E ·斯佩克特(Paul E. Spector)的工作满意度量表,分别从工作内容、人际关系、薪资福利、晋升奖励和制度规定5个维度、9个变量进行考察:一是工作内容维度,即工作本身(Nature of Work)满意度;二是人际关系维度,包括对领导(Supervisor)、同事(Coworkers)和交流(Communication)的满意度;三是薪资福利维度,包括对薪酬(Pay)、附件福利(Fringe Benefits)的满意度;四是晋升奖励维度,包括晋升(Promotion)、或有奖励(Contingent Rewards)满意度;五是制度维度,即政策规定(Policies)满意度。

组织归属感主要借鉴了波特(Porter)(1979)和凌文辁(2000)等人的组织承诺问卷,从情感承诺、规范承诺、经济承诺、机会承诺和理想承诺5个维度进行测度。

本研究问卷发放方式采用偶遇抽样。本次调研共回收问卷732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共699份。问卷回答方式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法:非常不满意得1分、不满意得2分、一般得3分、满意得4分、非常满意得5分。回收结果显示问卷信度(克隆巴赫系数α)为0.902,表现出非常高的内部一致性。效度KMO值为0.914,也达到了理想水平。问卷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为了更加深入了解青年编辑职业心态影响因素,青年编辑职业认同度研究和工作满意度研究分别选取11名对象,组织承诺研究选取20名对象进行访谈获取数据。

4 初步结论

通过对数据筛选分析,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青年编辑职业认同度均值为3.93,达到较高水平。这说明青年编辑对于编辑职业价值比较认可,对于编辑职业有较高的忠诚度。编辑工作也能在较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团结度比较高。他们不仅能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大多数编辑还会在工作之余关注业界动态,增进专业学习。青年编辑工作满意度均值为3.28,稍微高于一般水平,但并不满意。这可能与当前青年编辑面临的薪酬福利水平不高、分配方式不均、晋升和激励机制缺乏有很大关系。青年编辑组织归属感均值为3.03,属于一般水平。这说明青年编辑总体对单位没有很强的归属感,不太信赖或不太乐于接受组织目标和价值观,为组织作贡献的意愿低。面对薪资或晋升诱惑时,很容易跳槽。这也与当前出版单位没有提供令其满意的薪酬水平、晋升机会、激励机制有很大关系。

从三者相关关系看,在99%的置信水平下,职业认同度与工作满意度皮尔森(Pearson)相关系数为0.508,这说明两者之间有中等相关关系。出版单位要想提高青年编辑的工作满意度,首先要做好青年编辑的职业认同工作。所以,在人才招聘时,出版单位应该招聘衷心热爱编辑职业,愿意将编辑职业作为终身奋斗事业的应聘者。对于在职员工,可以开展职业教育相关培训,让青年编辑深入认知编辑职业价值,增强职业归属感。在同样置信水平下,职业认同度与组织归属感相关系数为0.407,近似0.4,这说明青年编辑职业认同与组织归属感呈显著弱相关,即一个青年编辑职业认同度高低并不会过多影响其组织归属感。同样置信水平下,青年编辑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归属感相关系数为0.594,近似0.6,这表明青年编辑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归属感呈显著强相关。因此,出版单位想要提高编辑的组织归属感,首先要提供编辑工作满意度,这可以通过提高工作内容的挑战性,增强部门间正式或非正式交流,完善薪酬福利和奖励体系,完善晋升机制等,以吸引并留住人才。

从三者的均值可以看出,青年编辑职业心态积极指数均值为3.38,表明青年编辑职业心态积极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尚未达到比较积极的程度。造成职业心态不够积极的因素较多,但是提高青年编辑工作的满意度和归属感无疑是提高职业心态积极程度的有力方式。这一点出版单位应该引起重视,因为积极的职业心态能提高青年编辑的自信心、责任感和抗压能力,让编辑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坚定编辑职业信念,全身心投入工作,充分激发青年编辑工作的创造力。

注 释

[1]持万HR俱乐部编. 新编常用人力资源管理词典超级实用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443

[2]朱宏琨.国内IT员工工作满意度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4:1

[3]百度百科.职业认同感[EB/OL].[2015-12-15].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fNNp5topa777iKOg2KkF_lzG_bK5kSPdCY-bhc1gUa-vs5QQQtgqBnrqsd7-s-5c6Yw-RZqDKwvAHsZS9XahWa

[4]王鑫强,张大均.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启示[J]. 当代教师教育, 2012, 5(4):62-67

[5]Hoppock R.Job Satisfaction[M]. New York:Harper&Brothers Publishers, 1935

[6]Bruce W M, Blackburn J W. Balancing job satisfaction & performance : a guide for human resource professionals[J]. Quorum Books, 1992

职业认同开题报告 篇4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与价值

1、研究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2008年l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教育部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开始进入实施阶段。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既要注重规模数量,又要注重质量。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既根据党和国家规定的德育任务,又根据职校特点和职校学生实际,面向现代社会,重新整合,形成一个课内外结合,理论、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课堂、学校、家庭、社会相联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质量目标。

德育课程改革是一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变革。它不仅仅改变德育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还对教育理念进行了更新,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以学习者——学生为本。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就是要把学生首先培养成“人”,在此基础上把“人”培养成“人才”。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到来,传统德育管理的弊端更加明显地表现山来。在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精神人才的今天,我们的德育管理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改变。

为此,我们提出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形成自身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德育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价值和个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地发展,在积极发挥学生参与管理的同时,引导他们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2.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满足企业对职业技术工人素质的需求,尽快 1

地在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管理方式、对学生的认识视角上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与隐性课程、活动课程,丰富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德育的内容和途径,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当前我校德育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分析,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生本化德育管理模式。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完成从相对单一的学校环境向复杂的社会环境的过渡,并使之有能力去体验未来社会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未来工作职位的要求。同时,研究这一课题也是为永嘉县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尝试,真正有助于永嘉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立足于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探索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我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品牌、争创浙江省终点职业中学作好理论和实践准备。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水平,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目标是:在深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开发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及隐性课程,构建生本化德育管理模式,取得富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工作经验,改进和探索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调整和充实德育的内容,正确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校的常规教育与管理再上新台阶。

2、研究内容

(1)、如何根据企业对职业技术工人的素质要求、职业学校学生的需求特点,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

(2)、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教育的联系,创造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3)、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遵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整合一切资源,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以学生为本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3、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我们认为:德育课程不仅要体现新时期的新要求、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教学方式的创新、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与地方企业文化有机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确立德育工作内容,并结合职业教

育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将德育工作内容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使德育活动能潜移默化地进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我们还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管理不能较多地停留在“管”,“压”,“堵”等层面,不能较多地是采取“禁止什么”、“不许什么”来进行管理,压抑学生的个性,造成学生较为普遍甚而严重的逆反心理,有的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不能将学生过多地置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忽视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漠视学生有着独立的人格,扼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造成学生在管理中的逆反和被动性;而应该关注生命,关注状态,把“为教师好管而设计的管理”改变为“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管理”。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

具体措施:加强理论研讨;编写德育校本教材;开发德育活动课程;探索富有职业教育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工作经验;创建生本化管理的环境,构建生本化管理模式。

2、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9.12——200.1)成立课题组,理论学习,研究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制定初步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0.2——2010.4)调查研究德育课程问题,初步制订校本德育课程编写方案;探索具有职教特色和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方略;分析学校德育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和生本化管理的模式构建。

第三阶段:(2010.5——2010.10)完成德育校本教材的编写;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生本化管理模式的形成。

第四阶段(2010.11——2010.12)课题研究进行结题报告及论文结集。

四、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近几年,我校积极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组人员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能力,撰写了多篇论文发表、获奖及交流,均获得一致好评。

2、我校德育工作有良好的基础,学校被评为“温州市行规达标单位”、“温州市平安校园”“永嘉县德育先进学校”等。

3、我校有一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开设了网站;这使该

课题在研究方面又有了很好的硬件方面的支撑。这些有利的条件保证了该课题的顺利进行,也为该课题研究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4、有一定的资金保障。

五、课题组人员与分工

六、经费预算

调查经费:4万

材料费:2万

学习考察费:4万

合计:10万

教师职业认同感与职业幸福感 篇5

——中小学班主任师德素养与班会设计创新理念研讨会学习体会

白依拉嘎乡中学

包艳辉

首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机会学习。有幸参加这次《中小学班主任师德素养与班会设计创新理念研讨会》,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在这个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时停下脚步,让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聆听来自心灵的声音。也许,达官显贵不屑于聆听来自心灵的声音,平民百姓没时间聆听来自心灵的声音,只有有思想、有内涵、有责任感的人才会不时聆听来自心灵的声音,比如我们------教师。所以,在这个初冬温暖的午后,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聆听来自心灵、来自灵魂的声音。此次学习,我感触最深的、铭刻于心的就是这样几个词:职业倦怠感、职业认同感、职业幸福感。当然三位专家教授精准创新的专业知识也让我受益匪浅。但我和大家重点分享的是以上三点。当教师如我,十多年的老师,自诩老教师,专业知识浅尝辄止,全靠日久软磨硬泡,业务不争强也不落后,到点上班,按时上课,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小年纪巴不得现在就退休,这就是职业倦怠感,长期从事一种职业的正常现象,造成这样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职业认同感。因为一些社会原因、客观原因、人为原因,社会对教师评价并不高,导致我们自己看不起自己,“文人相轻”。但是,如果你自己看不起自己,你还指望谁能看得起你?你自己都不爱自己,你还指望谁来爱你?你还能爱谁?我们现在就缺乏爱的能力。所谓爱的能力就是让你爱的人爱你。例如班主任,你对你的学生如何如何之好,可他还是不断犯错,不断惹祸,你生气、伤心、暴跳如雷。没有用,你最该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反思一下,你自己有爱的能力吗?你的爱学生感受到了吗?你给的是他想要的吗?科任教师亦是如此,每个人相处我想也如斯。“教室是允许犯错的地方。”孩子免不了犯错,我们的职业不是施与,不是高高在上,教育是唤醒,是纠正错误,不断的反复的纠正,直至他们能自己辨别是非、正误。

现在很流行问:你幸福吗?有了职业认同感,你就有了职业幸福感。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你欲望的停歇处。从走上三尺讲台开始,我们的欲望就在纷纷落下的粉笔灰中,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淡去。我不想标榜我们老师有多清高、多高尚,但至少我们的快乐绝不是靠金钱、地位、名利来构筑的,当然物质生活能丰厚一些,工资多涨一些更好了。但是我们有思想、有灵魂,有时学生一个小小的礼物、一个信任的微笑胜过几百几千的红包,因为我们受之无愧,我们心安理得,所以我们的幸福含义更为深刻。这样说决不是我学习回来看破红尘了,一步踏入万丈红尘谁也不敢说看破,只是我们需要一些东西来慰藉自己,高尚自己,例如职业认同感、职业幸福感。因为我们是教师,是由思想、有灵魂的人!“只有我们昂起高傲的头,才能培养出高贵的心。”所以,请大家爱我们的职业,这样我们才会幸福!这样才是和谐人生!这是廊坊师范刘银花教授所讲的主要内容。

迟希新教授讲座的主要内容是《主题班会设计的创新理念》,主要讲授关于主题班会设计的理念、模式及案例分析,并通过主题班会进行有效德育教育,“细雨湿衣”,道德是感染的,不是教出来的。今后,我将以迟教授的创新理念为指导,做一名研究型班主任,以主题班会为阵地,对学生进行有效德育教育。辛志国教授的讲座是《有效德育的实践与思考》,针对现在很多班主任不论客观条件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单纯模仿名师、名人的德育事例,讲述班主任的困惑,提出不是所有的德育行为都是有效的,每位班主 任都曾存在德育误区。应该在学习名师的基础上,自己研究、创新,认真研究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生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德育教育方法。例如问题学生的“六盆花”理论,转化问题学生的策略:反复抓,抓反复。

职业认同开题报告 篇6

大家好!

本课题拟作为“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的有效实施研究”的子课题。经过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参与课题教师作开题报告,提请各位教师讨论,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教授多提宝贵意见。

1、选题原因

1、江苏省虽然经济发达,在均衡发展教育上努力不小,但教育的不均衡现象仍存在。特别广大农村学生在学习上,不管是知识积累,还是学习方法习惯,还是心理,等有其特殊性。

2、新课程的实施,理念先进科学。在目标、教科书的编写、评价等方面兼顾了城乡差别的客观情况。但实际教学中,似乎农村学校在目标的达成上,困难更大,问题更多。

3、有效教学,其中之1就是分层教学。如果不忽略城市和农村的学生素质是不同的两个层面的话,研究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在农村高中的有效实施,就是研究该课程在农村高中的分层教学,尽力做到因材施教,和城区学生1样,获得较好的语文素养。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语文课程目标: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5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应用与拓展”特别要求“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适应了这1要求。

2.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规定:“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系列主要有两个模块:《语言规范与创新》和《当代语言生活》。这两个板块都充分体现了选修课程的基础性,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供了保证。可见,研究其有效实施的必要性。

3、农村高中实施教学的现状:

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优质教科书的编写,并不意味着研究工作的终结。

虽然在设计选修课程方案时已经考虑到了目前我国城乡高中的语文师资力量与教育资源的现状,但实际上,课程标准的理想和实际实施的现状之间肯定存在差距,特别在广大农村高中,在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序列两个板块的实施上,存在的问题相对城区高中更为突出。无论是选课、教学安排,还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上,甚至学分的管理上,都或多或少地影响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的实施效果。

4、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语言规范与创新》是1门全新的课程,它不仅教学内容新、教育理念新,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新,它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与训练应试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现有条件,变革教育、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切实做到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在农村高中教学的有效实施。

如何针对农村高中的现状,农村高中的客观条件和农村高中学生的学习基础等,遵照有关有效教学理论,以行动研究为主要途径,反思已有的教科书及其辅助资源有否需要修正之处,并探求更有效的教学实施途径,为各地区、各学校根据实际不同情况搞好选修课程的建设提供普适的、可操作的经验,最终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实现“1切为了学生”的愿望,这是我们想通过研究达到的目的。

3、课题研究现状

高中新课程标准设计了中国高中教育史上的第1个专门的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苏教版的《语言规范与创新》和《当代语言生活》教科书实际上也是中国高中教育史上的第1个系列的为专门讲授汉语语言文字知识和应用的高中语文教科书。高中新课程标准下的“语言文字应用系列选修课程”的有效实施研究,特别是对苏教版“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教科书及其有效教学及评价的全面研究,应该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作为课题“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的有效实施研究”的子课题“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在农村高中有效实施的研究”,也就应该是前所未有的。

4、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有效实施的“有效”,1个方面指教科书内容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最重要和最实用的语言文字知识,是合格的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语言文字能力,更不用说也考虑到了中学生升学考试的实际需要;同时,教科书内容也是适合课程教学的。另1个方面,“有效”更体现在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中学生能够真正变“死记硬背”为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方法,变“题海战术”为灵活地解决语言文字应用的各种问题,变“应试”为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修养。同时,通过课程的教学,让教师通过课改实践,实现教学业务和教学思想的提高、发展。

语言文字应用选修实施是否有效,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学生的母语素养是否提高。①母语素养是1个人的文化素质的重要基础,包括志向情操和道德修养、思维和语言的习惯特点、文化视野和知识积累、审美情趣、学习方法乃至言谈举止等各方面。开设选修课,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熟悉、认同母语文化的优秀传统。②母语素养的水平通常表现为言谈举止文明、高雅、合乎礼仪,思维严密有条理性,口语表达连贯、流畅、富于文采,书面表达规范、清晰、生动等。1旦形成良好的习惯就会对个人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无形的影响,就会收益终身。③语文选修课要培养学生的母语意识,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以母语为载体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能够以理性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提高农村高中生的母语素养,也是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

既然,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的有效实施至少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适用的教科书;(2)适用的教学参考书;(3)有效的教师培训;(4)有效的教学活动;(5)科学的评价体系。而在农村高中有效实施的研究工作更微观、更具体。那么,在农村高中有效实施自然就至少应满足以下条件:(1)有效处理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2)有效的师资调配;(3)有效的教学活动;(4)有效的学分管理。

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包含了5个方面:

(1)农村高中生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不足或者需要。

(2)有效处理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

(3)有效的师资调配;

(4)有效的教学活动;

(5)有效的学分管理。

由于,《语言规范与创新》是语言文字应用序列的核心板块。我们以它及其教学参考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当代语言生活》。

5、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有3个基本观点。第1,学习是1种意义建构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第2,学习是1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的发展是依靠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由于每1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都有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1样,从而导致了有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此时,只有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第3,学习是1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2、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法既是1种方法技术,也是1种新的科研理念。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要求实际工作者进行积极的反思、参与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参与实际工作,并要求两者相互协作,共同研究。

本课题在反思“语言文字应用”序列,特别是《语言规范与创新》、《当代语言生活》在农村高中选修现状的基础上,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开展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如何有效实施的行动研究,在实践中进1步发现和解决有效实施所存在的问题,修正选课、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关做法,为本课程的有效实施积累可行的成功经验,从而为课改的成功增加保障。

6、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核心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同时伴以问卷研究法、个案研究,访谈、网络研讨等。

首先在有关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现行农村高中“语言文字选修”序列的选修情况作调查,包括学生、学校、教师3方的调查意见。然后梳理归纳结论,再针对现行选、教、学的弊端,尊重客观事实,探索新的实施语言文字选修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然后形成研究成果,比如教科书及其辅助资料的修订,论文,调查报告等。

7、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步骤和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 3月-207/8月

1、准备阶段: 年3月-2019年7月

设计问卷调查表,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总结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预期成果: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报告

2、实验阶段: 2019年8月-2019年12月

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及实证

预期成果:语言文字应用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

3、结题阶段: 2019年1月-2019年7/8月

整理各种资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时邀请教育领导部门和兄弟学校有关1线教师进行评测、推广和借鉴。

预期成果:课题研究报告,或专题论文。

8、课题组人员

1、徐德斌:海安县孙庄中学校长兼党委书记,教育硕士。

2、许维龙:海安县孙庄中学主管教学副校长,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教学、管理与研究经验均非常丰富,有多篇论文发表。

3、胡锦珠:海安县孙庄中学语文教师,海安县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发表文章20多篇,其中多是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甚至直接关于教材的,具体如:

(1)《“娥”与“蛾”》(《语文报》)

(2)《“省”字探疑》(《读写月报》)

(3)《文言传记常用字类说》(《读写月报》、《新语文学习》)

(4)《数词在运用中的5种常见错误》(《语文教学与研究》)

(5)《苏教版选修教材〈语言规范与创新〉中的几处商榷》(教育部继教网)

(6)《从语言连贯性看“惟其所愿”译文》(《语文学习》)

(7)《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献疑》(教育部继教网)

(8)《苏教版选修教材〈实用阅读〉指瑕》(教育部继教网)

(9)《苏教版选修教材〈当代语言生活〉中的失范——兼议苏教版教材应加强的工作》(教育部继教网)

(10)《“潇洒”探究》(《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

(11)《“初程”是“开头的1段路程”吗?》(《语文学习》)。

新的课程改革,不仅面向城区学校,更应面向广大农村学校。我们不能不承认,城区学生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知识积累、学习习惯、文化视野(见识)等方面优于农村学生,迫切需要“有效实施”的,是农村学生。只在城区开花结果的新课改不是完整的新课改。甚至可以说,新课改的成功与否,在1定意义上,决定于农村学校的实施效果。

本课题虽然任务艰巨,但意义重大,只要我们扎实工作,刻苦钻研,有序推进,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我们1定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推动“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在农村高中的有效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新课标的推行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谢谢!

2019年2月

新年心情:开门见喜!

(胡锦珠)

前天,也就是2019年2月16日,我打开邮箱,收到1封来信。是南京金陵中学朱德勇老师的。

朱老师负责编写苏教版教材《语言规范与创新》;我不揣浅陋,不知深浅地提了点建议,没想到朱老师非常重视,还回信答复。

信中说想邀请我参加1个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不知我有意否?——受宠若惊!我只能这样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这是我2019年最好的礼物,我想!

去年年底,朋友问我,今年如何?我说,不如意,很多想到且快实现的事最后落空了,感觉没起色。朋友说,你看看你自己有没有比以前好的,有就进步了?不能追求10全10美!也对,我简单总结:去年公开发表文章10篇,特别实现了目标,在上海《语文学习》上发了文章,而且被多家杂志社聘为特约编辑,……但很刻骨铭心的遗憾,就是闯关快成功却失误在细小的环节!!朋友安慰说,这就是成绩,这就是比以前进步之处,应该庆幸!失误的事以后再努力。这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情释然。

现在,面对这份邀请,我激动同时又有点担心,曾经弄个县级课题,现在是省级,挑战极大!好在前天晚上朱老师和我电话联系,1个多小时的谈话,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这次研究,而且关于学术,更有为人出世。

既然接下了任务,就尽力而为,力争搞好!克服不足就是进步。华南师范大学的教授胡中锋老师说的好“成功等于目标乘勤奋乘方法,用乘是因为1为0所有为0”。我先定目标,然后方法,其次勤奋点,相信1定可以迎接挑战!!

胡中锋老师还说:“1个人有想法容易,但要把想法变成行动就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而行动的结果往往又与最初的想法相距甚远。”警醒之言!

附 《研究方案与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

研究方案与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

第1部分

1、课题开题报告与研究方案的含义与作用

1、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2、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究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关于医学生职业认同的调查 篇7

1 医学生职业认同现状

调查组抽样调查了我院2011届400名应届毕业生, 发放问卷400份, 有效回收361份, 有效回收率为90.3%。调查对象男生占37.4%, 女生占62.6%;临床专业占51.8%, 影像专业占20.5%, 妇产专业占7.8%, 听力专业占4.4%, 儿科专业占1.9%, 麻醉专业占3.9%, 中医专业占3.6%等;党员占59.3%, 非党员占40.7%;曾任学生干部者占70.9%;曾获奖学金者占62.3%。

1.1 普遍出现“自豪感”缺失, 职业认同感降低

在“对医生职业有一种强烈认同感”问题中, 无一人选择“非常同意”, 3.0%的选择“同意”, 31.9%的选择“一般”, 56.2%的选择了“不同意”, 8.9%的选择了“非常不同意”。在“我会很自豪地告诉别人, 我学的是医学类专业”问题中, 仅有0.3%的选择“非常赞同”, 3.3%的选择“基本赞同”, 28.0%的选择“一般”, 选择“不同意”的占50.1%, 而18.3%的选择“非常不同意”, 觉得无法自豪地告诉别人自己学的是医学类专业。

1.2 医学生的从医信念面临考验

当被问及“如果可以选择, 我仍然选择医学类专业”时, “非常同意”的仅占3.9%, “同意”的占14.4%, “一般”的占34.6%, “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分别占38.2%和8.9%。另外, 让人感到非常遗憾的是, 仅0.6%的学生表示“我希望我能从事医疗事业, 直至退休”, 4.7%的“基本同意”该说法, 23.3%的选择“一般”, 而选择“不同意”的占57.1%, “非常不同意”的占14.4%。

1.3 对医生执业环境不满, 对职业未来不乐观

在调查“对现在医生执业环境的看法”时, 5.8%的学生认为“非常好”, 33.5%的认为“好”, 47.4%的认为“一般”, 11.1%的认为“不满意”, 2.2%的认为“非常不好”。在“对医生职业未来的预测”问题中, 仅1.9%的认为“非常好”, 8.9%的认为“好”, 50.1%的认为“一般”, 而认为“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分别占35.2%和3.9%。

2 职业认同感降低的原因分析

2.1 医生执业环境的严峻性

2.1.1 医疗环境

在当前医疗体系下, 临床医生面对的医疗环境非常复杂。一方面,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许多医院, 特别是县级及以下医院, 医疗设施多不完备, 加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政府相关投入资金有限,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疗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 由于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药品生产、流通程序不规范, 引发“看病难, 看病贵”现象。患者在支付高额医疗费用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出现补偿心理, 一旦治疗失败或治疗效果不理想, 患者及其家属难以接受, 容易引发医患纠纷;公众医学知识相对缺乏, 期望值过高, 对医生的信任度降低, 很多医患矛盾由此产生[2]。

2.1.2 舆论环境

在医疗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 舆论环境更是不容乐观, 这使得医院陷入公益性与功利性之间的尴尬境地。近几年各种不实报道层出不穷, 部分媒体片面地把医患关系理解为消费行为关系;与此同时, 少数医生“收红包”、“吃回扣”、“滥检查”等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医患双方的矛盾。医患关系愈加紧张, 医生被杀、被伤的案例逐年增多, 让无数在医疗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的医生感到心寒。

2.2 医生职业的特殊性

2.2.1 学习任务繁重

众所周知, 医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 5年本科、3年硕士研究生, 从一名毫无医学基础知识的学生, 成长为在相关医学领域独挡一面的医学类人才, 要付出的艰辛是不可估量的。医学, 理科中的文科, 医学知识既需要理解又需要大量背诵, 很多内容枯燥乏味, 学生如果在校期间就对学习失去兴趣, 很难对自己的专业产生认同感, 而所谓的职业信仰更无从谈起。

2.2.2 就业形势严峻

由于医学院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 医学毕业生数量明显增加, 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人才供需逐渐失衡。大部分医学毕业生都希望留在条件相对好的大医院工作, 但事与愿违, 大、中型医院对人才的要求更高, 这使不少医学本科毕业生 (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 选择考研之路, 也有的因适应不了高强度的医院工作而转行发展。

2.3 对医生职业未来的担忧

医疗体制改革虽然不断深入, 但任重道远。在如今复杂的医疗环境下, 医学生期望医患关系得到改善, 医生的价值和付出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回报, 希望凭借自身努力成为一名好医生。从现实角度来看, 大部分毕业生还是要进入基层医院, 而现在许多地区的基层医院存在人员编制不足或结构不合理现象, 职业发展潜力不大, 收入水平较低, 这使得许多医学生为之却步。

3 对策

3.1 创设健康的舆论环境,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要创设和谐的医疗环境, 单靠医生的努力和患者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 最终需要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首先, 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 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医疗改革, 健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加大医疗投入力度, 调整相关法规, 保护医患双方利益, 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媒体应当肩负起促进医患沟通的责任, 促进医患双方交流, 营造和谐氛围。只有这样, 才能使医生放下沉重的心理包袱, 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除此之外, 医院要努力改善就医环境, 调整诊区布置, 让患者在候诊时了解相关医疗知识, 缓解焦虑情绪;设置独立诊疗室, 注重保护患者隐私, 拉近医患距离, 以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通过这些措施, 营造和谐的就医氛围, 给医学生创设良好的从医环境, 增加其对未来职业的正向情感[3]。

3.2 提高医学生抗挫折能力, 倡导积极的医学教育策略

考虑到医生职业的特殊性, 必须提高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实行积极的医学教育策略, 使其及早适应将来高强度、高压力的医疗环境。可以通过医学生宣誓、白大衣授予等仪式, 开展职业榜样学习、名医故事讲座等活动, 引导医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医生职业的神圣, 理解其辛苦而漫长的职业培训正是其专业性的体现;学校要鼓励医学生依托所学专业知识, 到社区或志愿者服务基地进行医疗相关志愿者服务, 在服务中了解医学职业的神圣感, 体现自我价值。尽早带领医学生进入医院进行导医服务和调查采访, 体验普通患者“看病难, 看病贵”的痛苦和无奈, 使其产生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定地走上从医之路。

3.3 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 转变就业观念

职业生涯是个体正式进入职业直到退出职场这段时间内的与工作有关的经历、态度、需求、行为等。在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中, 针对个人特质、职业与教育环境资料进行职业生涯探索, 以“择其所爱、爱其所择”的原则进行选择, 适应职业生涯角色, 以达到职业生涯适应和自我实现的目的[4]。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一方面, 应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及早培养医学生职业意识, 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做到合理规划, 统筹安排;另一方面, 转变就业观念, 使医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国家正在逐步加强对基层医院的投入和改造, 使基层医院承担起更多的医疗任务, 而广大基层医院又需要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 有着他们实现专业抱负的广阔空间。

3.4 以职业信仰教育为目标, 增强医学生使命感

针对当前医学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必须加强医学生职业信仰教育, 不断创新职业信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医患热点关注、医疗两难情境、医疗换位体验等多种形式, 采用问题中心法、师生谈话法、同辈人相互激励法等, 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医学职业认识教育、职业情感教育、职业意志教育、职业行为教育等。在职业信仰教育中, 增强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而将职业信仰教育真正落实在医学生走向社会后积极而健康的职业行为中, 真正落实在广泛的生命关怀中[5]。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 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 而不仅仅作为一个专家。”医学教育目的更应如此, 优秀的医学人才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 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完善的人格品质, 能以己度人, 而不是仅仅靠冰冷的“手术刀”作为职业依靠。

摘要:从社会现实角度出发, 调查研究医学生职业认同现状, 对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 并从创设健康的舆论环境、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倡导积极的医学教育策略、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认同,职业信仰

参考文献

[1]李晓雅, 陈惠, 张艳萍, 等.中美医生对职业满意度呈强烈反差[N].医师报, 2009-07-16 (4) .

[2]左兴华, 戈启萍, 刘金艳, 等.从应对现代医疗环境看加强医生职业素质[J].中国卫生人才, 2011 (3) :66-67.

[3]张丽莉.医学生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岳智慧, 孙良忠.见习医学生职业满意度调查及思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14) :132-134.

浅谈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篇8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认同感;挫败感;成就感

一、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性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人对从事的职业进行综合评价后所得到的一种心理感受。作为一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对从事职业价值的主观评定标准,一是职业所在的社会环境。职业认同感伴随着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对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1.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职业认同感对职业院校教师所取得的成就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职业院校中,各种不利因素在挑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教师需要不断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才能在职业教育中有所建树。当教师拥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时,才会矢志不移地向理想目标前进,过程中的困难也都会被一一化解。反之,如果教师对工作感到乏味甚至厌恶,则很难唤起内心的工作热情,在工作中也会被各种困难打倒,从而制约自身发展。

2.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对学生与社会的重要性

职业院校教师因为其教育对象层次和所处教育阶段的特殊性,其职业认同感显得更为重要。职业教育的对象较其他高校学生层次相对较低,且为技能加文凭教育,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依靠在学校学到的一技之长到社会上谋求生存的一席之地,社会则寄希望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填补当前社会缺乏高技能专业性人才的短板。职业院校教师只有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不负社会和学生的众望,而付出努力的背后要靠教师对职业的高度认同感来支撑。

二、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现状及其成因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较其他教育阶段教师普遍偏低,且近年来有逐渐走低的趋势。在社会就业压力逐渐加大的今天,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认可度面临重大考验,探讨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的成因显得很有必要。

1.职业院校生生源层次偏低

职业院校教师是个特殊的群体,其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和大、中、小学教师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我国目前的职业院校招生放在普通高等院校之后,由于近年来生源大幅减少,普通高校为完成招生计划而大幅降低录取门槛,迫使职业院校降低录取线,致使职业院校学生生源质量在整体生源中处于最低层。这给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2.社会期望值太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是社会对教师的普遍认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是形象上为人师表,能力上德才兼备。职业教育属于技能加文凭教育,从文凭而言,专科文凭在社会上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普通大学本科相比处于下风,这就决定了技能将是他们能够与大学生竞争的唯一手段。学生技能的高低往往会归咎于学校教师能力的高低,因为人们常认为“名师出高徒”。这就要求职校教师不但要达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基本标准,还要加强钻研技能,研究教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这些都需要职业院校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教育目标往往难以实现,致使教师产生挫败感,进一步降低自我职业认同。

3.主流社会价值观对职业院校教师自我认同的影响

当今社会价值观被一层“雾霾”笼罩,那便是以金钱作为衡量个人社会价值的标准,以“金色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一切向钱看”取代了“一切向前看”,“有钱途”取代了“有前途”等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职业院校教师和其他教师一样,薪酬有着严格的国家和地方标准,且较其他职业相对偏低。周围人的金钱价值观给职业院校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三、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途径

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认同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1.学校加强制度建设

完整的制度是维护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的保障。职业院校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尤其需要完善考核制度。从培养学生技能、品德和各种教学成果等方面综合考查教师的绩效,从而全面、客观、公正地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晋升、轮岗、职称评定的依据。

2.学校和社会加强人文关怀

学校应把教师看作大家庭的成员,考虑到教师的需求,采取各种措施让教师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一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加强民主,让教师体会到自己作为学校的主人,积极融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另一方面,学校的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关爱,摆正服务态度,主动为教师服务,真正为教师排忧解压。

社会上的各级组织需加强对职业院校教师的人文关怀,实事求是认可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并多做宣传,以降低教师的社会压力。

3.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职教理念

树立正确的职教理念,首先需要职教老师认清职业教育的意义。其次,树立正确的职教理念需要抵制各方面的负面影响,全身心投入工作。再次是积极乐观的职业态度,本着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参考文献:

[1]李纯丽,杨丽丽.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与干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75-77.

[2]康勇军,屈正良.职业院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

职教论坛,2011(03):62-66.

[3]殷建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教育管理研究,2009(07):45-46.

[4]贾素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4):55-57.

上一篇:《灞桥,相遇》诗歌下一篇:特种设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