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自身职业认同

2024-12-10

辅导员自身职业认同(精选9篇)

辅导员自身职业认同 篇1

摘要:高校同初高中教育不同, 没有固定的班主任管理, 往往有一名辅导员管理整个学院, 一个学院又分为几个临近专业班级, 因此辅导员的工作量和工作责任远比初高中的班主任大和多。高校辅导员要严格的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以及自己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同时, 通过高校辅导员对自己职业能力视角还可以对自己的职业进行更深刻的认同。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辅导员自身职业认同,标准视角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又利于国家发展和高校发展, 同时也能够帮助高校辅导员不断的提升自身能力和职业素养。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高校不断向前进步的强有力的力量支撑。

高校辅导员帮助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更好的管理和组织, 大学生能够在辅导员的帮助下更好的成长, 并且获得更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辅导员不仅育人, 更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在学生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帮助他们排难解忧。

1 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从多个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帮助学生更好的处理学生的事务, 提升高校辅导员文化素养等都有非凡意义。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辅导员有着不容忽视的力量, 能够正确的对学生的思想方式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关系最紧密, 接触最多, 因此在提升辅导员对学生事务处理上的能力很重要。同时, 正因为辅导员能够和学生更多的交流和沟通, 才能够更好的促进辅导员从职业能力标准视角上认同自己的职业能力。

辅导员的能力都是在不断的锻炼中才能慢慢提升的, 为了更好的让高校辅导员从标准化思维认定自己的能力, 就需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让辅导员对高校学生的教育质量有科学依据和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要结合实际, 确实有相应的作用, 并且能够进行明确的区分和细化, 这样才能从基础层面来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 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进行, 从职业能力标准视角来认定自己的能力。

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 除了需要思想政治体系帮助其完善自己的工作职能外, 还需要对理论知识体系进行实践, 才能切实的应用理论发挥实际作用。

首先要加强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 有助于更好的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研究。虽然我国高校在辅导员职业能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但是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下, 对辅导员职业能力体系的研究正在不断的进步之中。并且高校辅导员还能通过职业能力标准视角来认同自己的职业能力, 有助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越来越好。

高校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也是导致辅导员职业能力迟迟得不到完善和提升的重要原因, 因此高校要想提升在这方面的竞争能力, 就需要建设自己的稳定辅导员队伍, 让辅导员对待工作就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认真, 这样辅导员才会更加认真的为自己的职业职能做出贡献。

2 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视角谈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认同

2.1 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定义方面加强对自身职业认同

高校辅导员一定意义上担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但是这只是其中一方面, 更多的还是处理与学生相关的各种事务。为了方便大学生事务处理质量的提升和效率的增加, 就需要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只有当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者从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定义进行认识, 才能更好的促进高校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同。高校辅导员必须具有高尚正直的人格提升, 对自己的言行都有很好的约束能力, 并且保证自己的言行都能够对大学生有正确的引领作用。同时高校辅导员必须拥有较强的个人能力和职业能力, 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同时也能够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和大学生事务处理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有助于改善高校辅导员的能力结构, 进而能够更好的从职业能力定义方面加强对自身职业的认同。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高校的工作效率, 并且让大学生事务中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定义包括能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而辅导员则要具有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的职业能力, 并且具有很多其他美好的优良品德, 作为大学生模仿的对象。只有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定义方面理解自己的工作职能, 才能更好的加强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

2.2 从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各项能力方面来对自身职业能力进行认同

高校辅导员职能包括很多种, 为了全方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加强对职业能力的研究, 就需要全方面完善辅导员的各种能力。

首先高校辅导员要具备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结构, 同时道德情操要高尚, 并且具有规范的道德。高校辅导员从各项能力综合来认识和提升, 能够更好的促进对自身职业能力的认同。首先高校辅导员要有非常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最关键也最基础的部分, 因为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就是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沟通来完成自己的工作的, 因此语言表达能力要强, 能够让自己的职业能力大幅度提升, 让工作事半功倍。

语言功底的提升是要慢慢培养的,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往往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是紧密相连的。高校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 只有自己的语言内容真正的说服了学生, 这些话才能进入学生的心里, 起到真正的作用。

辅导员在和大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 不能离开对学生思想行为语言的观察, 因为认真观察将会有助于辅导员对学生有更好的了解, 同时也促进了辅导员尽早的发现学生问题所在, 并且通过对大学生的观察有助于了解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内容, 进而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因此辅导员观察能力的提升和改进是不容忽视的。

此外, 高校辅导员还要对自己的职业有非常认真的态度和强烈的敬业精神, 这样辅导员才能在工作中享受到乐趣, 进而更好的促进职业能力的提升, 通过能力提升来完善认同自身职能。高校辅导员要有一定的个人魅力, 足够让学生敬重, 这样能够更好的提升辅导员自我能力的认同感。

3 结语

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并且帮助他们处理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 做到最大限度的谅解关照学生, 让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仍能够感受爱。这就需要辅导员通过对职业能力标准视角来认同自己的职业能力, 从而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林斯风, 加强政治辅导员队伍素质培养的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12) :223-225.

[2]桑冬平, 蔡丽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辅导员的语言艺术要求[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1) :124-126.

辅导员自身职业认同 篇2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03-01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中身份特殊的一支队伍,他们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目前,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市场化导致价值判断的多样化以及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等使得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难度加大。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是近几年才刚刚开始的,且各个高校都是年轻的辅导员占了绝大多数,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在胜任该工作上往往是不够的,因此,随着国家对这一群体重视的日益加强,有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研究也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本文拟对这一方面的量化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一、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内涵

职业认同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研究者一般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为职业的社会认同,即社会大众对某一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的理解;二为职业者的个体认同,也就是从业者或即将从事该职业的主题对该职业的认可程度以及该职业给自身带来的物质和心理的满足程度。心理学的研究侧重于第二点看法。即个体对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程度。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其实就是辅导员教师对于辅导员这一职业的接纳和认可。目前大多数研究从整体认同进行,但更深入的研究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结构进行的划分,包括六个方面: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对职业的期望、职业意志、职业价值观、对职业技能的感知。其中,对辅导员职业价值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评价是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核心问题。

二、有关量化研究

国外没有“高校辅导员”这一称谓,国内对其研究刚刚起步,专门的量化研究不多。有限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内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现状的调查、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分析、职业认同感的测量工具。

1.职业认同感的现状研究

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高低的量化研究有如下结果:有研究发现江苏省、河南省、浙江省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比较高,福建省调查比中等略高。尽管如此。相对于专职任课教师群体,有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较低。可以说辅导员职业认同感高低现有研究结果较为一致:职业认同感高但低于高校专业课老师。

2.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高校辅导员的质性分析研究较多,量化较少。在现有的量化研究中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性别上,因为辅导员的职业特点,高校辅导员女性居多,且女性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比男性辅导员高,现有研究也支持这一现象。既30岁以下女性职业认同感略低于男性,30-45岁女性高于男性,45岁以后无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辅导员工作的特点繁杂琐碎比较适宜于女性,而且也符合传统性别角色的期望,再加上女性在30-45岁之间逐渐从家庭中解放出来,能够更多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但随着辅导员学历的提高,这一结果也可能会发生改变。

年龄和任职年限上,因为不同年龄面对不同的人生任务和压力以及不同的认知能力,因此,有关研究发现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存在年龄差异。如徐莉发现30-39岁的辅导员的认同感相对较低,50岁以上和40一49岁之间的辅导员职业认同度都比较高;郭晓薇发现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26-35岁认同水平最低。而在任职年限上现有研究结论不统一。如郭晓薇发现差异不显著,职业价值观在1-2年时最高、3-4年时最低、5年以上剧中;而陈飞的研究发现差异显著;可以说,就年龄和任职年限变量上现有研究结论不一致,原因可能与所用工具有关。

此外专兼职、收入、学历和职称、所在学校性质都会对职业认同带来影响。研究结果较为统一,但值得一提的是专兼职和学校性质的影响。而学校性质上,发现普通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显著低于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而且职业动机对其影响显著。近两年尤其是2015年高校招生部分职业院校录取分数超过了普通高校。这一现象或趋势可能影响着辅导员们对其职业的认知进而影响了他们的认同。

其次职业认同也会影响相关心理健康和职业行为。如郭晓薇发现职业认同尤其是职业意志是影响离职意向的主要因素。钟慧珍工作压力、职业认同是职业倦怠的重要预测变量。

3.相关的研究工具

由于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的量化研究是近几年的事情,目前研究工具主要是自编问卷。另外在教师职业认同问卷的基础上改编的问卷或者直接以教师职业认同问卷作为研究工具(辅导员也是教师),如陈飞在魏淑华编制的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的基础上修改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问卷。但总体看,合适的工具相对缺乏。

三、研究展望

从现有研究文献看,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应加强以下工作:(1)加强量化研究,同时将量化研究与质性分析将结合;(2)目前影响因素研究涉及较少,今后可以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并对其内在机制作深入的探讨;(3)相对权威的研究工具缺乏,应加强工具的编制。

参考文献:

[1]薄艳玲.高师生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黄菊,王祥嘉.试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和专业化.教师教育,2008,(12):46-47.

[3]徐莉.江苏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调查.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14-116.

[4]郭晓薇。河南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状况调查。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2):38-40.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最直接接触的引路人,对大学生正确思想观点与价值观念的培养能够产生中澳的影响,肩负着大学生日常教育培养、心理咨询以及社会实践指导的功能。但是在实际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着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不理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文章将结合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纵观各个高校的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主要表现在工作强度方面、收入待遇方面以及自我成就感方面。

(一)工作强度方面

当前由于高校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岗位职责不够清晰的问题,故而高校辅导员普遍担当着“万能”的角色,需要在学生思想教育、学校后勤管理、党建工作等之间来回奔波,高校铺导员时常由于工作负荷量较高而产生压力较大的问题,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会带来一定的阻碍性影响[1]。

(二)收入待遇方面

高校辅导员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工作,辅导员工作任务较多,但是在实际的高校管理过程中,很多学校却存在着忽视辅导员工作压力的问题,高校辅导员的收入待遇与工作内容难以达到协调比例[2]。结合相关实践调查研究显示,当前高校辅导员对自己的收入水平多呈现出不满意的状态,这种状态的长时间存在则会直接影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三)工作成就感方面

因为高校中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较为匮乏,所以在实际考核过程中,便会出现较为注重显性结果而忽视过程以及隐性结果的问题,造成高校辅导员评价工作不够科学的问题[3]。比如在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中,如果学校仅仅关注学生最终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而忽视了教师忙碌的工作与努力过程,则会使高校辅导员产生一定的职业懈怠情感,难以感受到职业的乐趣。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改善对策分析

新时期背景下,可以通过转变辅导员自身观念,强化辅导员的职业精神;借助专业教育平台,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以及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等方式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一)转变辅导员自身观念,强化辅导员的职业精神

高校辅导员自身对职业的理解与热爱程度能够直接影响其具体工作的质量,所以在改善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这一项活动中,需要注重辅导员自身职业理念的积极引导,强化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精神,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与稳定性。

首先,需要理清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价值,使高校辅导员能够明确认识到自身工作对学校发展的影响。高校相关领导需要加强对辅导员的思维引导,使高校辅导员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工作,为学校的建设、学生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努力。

其二,需要加强对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职业道德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核心与灵魂所在,所以需要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自身道德修养,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水平、文化修养的高校辅导员,切实发挥高校辅导员教育引导、思想培养的价值,更好的实现言传身教[4]。

其三,需要指导高校辅导员正确认识辅导员的职业内涵,理解辅导员的职业要求,并将积极的思想融入到各项工作中,真正树立良好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荣誉感,注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辅导出更多优秀的大学生。

(二)借助专业教育平台,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则需要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工作能力,所以高校可以通过构建各类专业化教育平台的方式,满足高校辅导员自身能力不断提升的实际需求,构建成长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管理模式[5]。

高校可以组建一系列的学习平台,积极借助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以及国家教育学院所搭建的学习培训平台,为高校辅导员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高校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高校辅导员或者教育学专家到校进行经验分享,通过讲座、外出培训等多种方式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技巧的交流。高校可以开展年度“十佳辅导员”、“辅导员每周一星”、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等系列评选竞赛活动,发挥辅导员的引导示范作用,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综合教育能力与管理能力。

(三)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提升辅导员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需要加强对学校中教育教学环境的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愉悦感觉,进而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在具体的高校管理过程中,主要可以通过完善辅导员队伍配置问题,拓展辅导员职业管理通道以及提升辅导员职业归属感三个方面深入开展:

1. 完善辅导员队伍配置问题

教育规定高校需要按照1:200的比例配置专职的辅导员,但是在实际的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着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数量较多的问题,远远高于200名学生。这种问题的影响下,就易于使高校辅导员产生工作压力较大的心理状态。

高校需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完善辅导员队伍配置问题,注重高校辅导员的教育与引导,并且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学生代表为教师分担各项日常工作任务,减轻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2. 拓展辅导员职业管理通道

高校需要在薪资待遇、职称评定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为高校辅导员提供更多的保障,建立科学的工资晋升体系。比如高校可以将辅导员工作的质量、工作的态度以及学生的评价等作为辅导员晋升与工资奖励的主要依据,营造积极地工作氛围,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调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3. 提升辅导员的工作归属感

高校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辅导员内心情感的关注力度,注重疏导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压力。高校可以定期开展辅导员交流会等,倾听辅导员的真实想法,多关心辅导员。

结束语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会直接影响高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质量。高校可以通过转变辅导员自身观念,强化辅导员的职业精神;借助专业教育平台,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以及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等方式,真正解决工作强度方面、收入待遇方面以及自我成就感方面等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主要因素,营造良好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环境,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创设良好的条件,也为高校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积英,王鹏,陈志娟.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影响因素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20(10):15-20.

[2]宋美娴.基于理想、认同及信心的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以东莞高校辅导员为例[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4,21(04):122-126.

[3]陈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与自尊、应对方式的关系调查报告——以福建省高校为例[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5,13(03):53-59.

[4]任海华,赵晓玲,胡艳华.岗位适应、职业认同、价值实现:专家型高校辅导员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5,10(29):41-44.

辅导员自身职业认同 篇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认同;职业化;专业化

一、引言

2014年3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实施整十年之后,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各职业等级能力标准进行了规范。这十年间,全国高校专职辅导员的人数从2004年的4万多人增加到近13万人。选拔、培养、激励、保障等机制逐渐完善,社会对辅导员队伍的认知度不断提升,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保障。尽管如此,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迷惘困惑、职业倦怠、离职转岗等老问题依然存在,还需要我们继续研究解决。

二、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概念与影响因子

业界对职业认同还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但普遍认为 “职业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认同主体对职业的主观看法。心理学家Meyer将职业认同构建了一个三维模型,其中包括情感认同、持续认同和规范认同。其中,“情感认同”是指个体情感上对职业的依恋、认同和心理投入。就辅导员工作而言,主要是社会认可、学校肯定、学生及家长的评价、个人的自我成就与满足。“持续认同”是指个体知觉到自己离开某一职业而必须承受的成本和代价,从而不得不继续从事某一职业。从辅导员工作来说,工作收入相对稳定、福利待遇也有保障、寒暑双假齐全是其工作优势,并且还有一定的发展前景,比如晋升高一级的职务职称或通过考试调任其他岗位等。“规范认同”是指个体出于对职业忠诚的规范,出于互惠原则而形成对职业的忠诚感,这往往与工作过程中辅导员的个人成长与专业素养提升有关。

三、辅导员职业认同与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关系

从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来看,职业认同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心理基础,是实现职业化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对职业充满了认同感,才会推动辅导员走上职业化的道路,职业化道路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必定要依靠专业化的建设,而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走好了也会反过来推动队伍的职业认同。

综上所述,辅导员的职业认同、职业化、专业化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职业认同是职业化、专业化的前提与基础,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实现途径与依靠力量,专业化、职业化是实现职业认同的有效保证,三者有机协调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推动这一职业的稳步发展。

四、职业认同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下面将从社会评价、组织评价、群体认知和个体认同四个方面,来分析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建设思路。

1.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是指社会环境、观念、政策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影响。社会环境是辅导员队伍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与支撑。自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辅导员队伍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队伍数量不断壮大,品牌项目不断成熟。总体来说,辅导员队伍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均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提升。但是,在其迅速发展的背后,职业准入门槛不高、职业认知度不高、社会地位不高等三“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高校辅导员的招聘要求普遍为专业不限,人们思想观念上一般也将辅导员作为一种岗位而不是一种职业,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有时也会带来社会认知的混淆。

针对以上问题,要提高对于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我们认为最根本的还在于政策支持与保障。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在建立辅导员职业相对独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确立辅导员职业概念、明确辅导员的职业要求等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地位、职业公信力和社会认知度等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辅导员的职业化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2.组织评价

“组织评价”是指高校环境、观念、政策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影响。组织评价是辅导员队伍持续健康发展的直接动力。高校辅导员队伍在高校安全稳定、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涌现出了一些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家,也成为很多高校甚至地方政府后备管理干部的重要来源。对于这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高校对予其的认同越来越强。尽管如此,辅导员队伍在高校中依然存在着职业职责不明确、职业体系不明晰、职业路径不明朗等三“不明”的问题。

3.群体认知

“群体认知”是指辅导员队伍自身对辅导员职业的根本性的看法。群体认知是辅导员队伍持续健康发展的组织保证。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矛盾”,一是辅导员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与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间的矛盾,这个问题的产生既与辅导员所需的多元理论与知识有关,也与辅导员职业准入门槛不高有关。二是辅导员成就动机与实际效果间的矛盾。部分辅导员曾经认为这一职业是类似高校专职教师的岗位,但实际是琐碎繁杂的行政工作和与学生谈心的交流疏导工作。这种心理落差,再加上时间、情感的付出与所得存在一定差距,就容易让辅导员对现实的职业产生困惑。三是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与发展方向间的矛盾。目前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道路的方向已经逐渐清晰,但其发展路径与方式依然处于探索初期。因此,发展问题还将是继续困扰这支队伍并影响其群体认知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解决以上问题,我们认为比较有效的方式在于“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核心竞争力”。

4.个体认同

“个体认同”是指辅导员个体在进行职业体验后对于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情况。个体认同与上述的社会评价、组织评价和群体认知密切相关,但又因人而异,存在着相对独立性,是辅导员队伍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力量。

结合职业认同的三维模型,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不”:一是遇到挫折逆境时,情感上不认同;二是遇到职责模糊时,规范上不情愿;三是遇到周而复始的重复劳动时,心理上不可持续。以上是造成辅导员职业缺乏个体认同的主要原因,也是辅导员岗位无法职业化的根本原因。

四、结语

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认同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单方面原因引起的,而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组织、群体和个人都会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本文认为应分别在政策支持与保障、优化队伍建设和学科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结合特点找准定位等四个方面共同推进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从而推进辅导员职业化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元,张晓玲,罗大贵.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综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2]黄菊,黄祥嘉.试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与专业化[J].教师教育,2008(12).

[3]张炳武.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4]罗会德.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的借鉴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8).

辅导员自身职业认同 篇5

我国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起步较晚, 但目前也有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在借鉴了教师教育领域对职业认同所做的研究后, 有关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便建立在教师职业认同基础之上而展开。而对于辅导员职业认同的专业性解释一般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是对所从事辅导员一职的肯定性评价, 它既是一个过程, 也是一种态度。因此, 如若辅导员对其职业认同度越高, 工作满意度越强的话, 那必将会激发其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奉献度, 也同时会使其自身体会到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与责任心。所以, 如若辅导员自身便已经将其自身忘我的投入到其职业工作当中, 那么从学生工作角度而言将会很大程度地提升其顺利进行学生工作的能力, 从而对学生工作的稳定和传承起到有利作用。

二、提升辅导员素质与能力的途径

(一) 注重培养自身良好心理素质。在当今社会, 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而高校心理问题研究进行的则将为缓慢。在许多情形下,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受到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所以辅导员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心理素质来以影响学生。这些素质主要包括:良好的性格、广泛的兴趣爱好、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等等。辅导员应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 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 正确对待矛盾冲突, 公正客观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二) 积极参加交流讨论, 不断拓展综合素质。时代的变迁给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来给自身充电, 来继续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来适应时代的发展。辅导员应加强教育、培养和理论研究, 来提高自自身的整体素质, 促使自己能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探索, 提高思想教育管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促进自身对于工作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

(三) 完善知识层次结构, 培养自身综合能力。辅导员工作量大, 涉及面广, 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不但要具备一定的就业指导知识, 能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咨询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能对自己专业的学生进行一些简单法律事务的咨询和指导。另外, 还应掌握好教育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知识, 能够将管理、教育与服务有机的结合。最后, 还应加强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 掌握一定的该专业知识, 能够在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时有效地为其解决。

(四)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强化政治理论学习。辅导员应提高自身政治理论修养, 加强自身学习涵养, 另外还必须有着坚定的政治方向, 以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因此, 辅导员应多研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文章并深刻理解其内涵, 构建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 努力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

三、对学生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发展趋势

对于关注大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并逐渐涉及到关注其从某一方面发展到综合全面发展, 应重视到个体与环境、个体与社会心理、个体与认知、价值观和整合型四个基本方面。高校辅导员应了解大学生怎样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了解自我与他人以及世界能力的思想复杂成熟个体的过程。美国“学生发展理论”主张学生在大学阶段主要是培养自身的情感控制和社会能力, 它主要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治、明确人生目标、建立社会责任感以及自身信仰。而我国以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为契机, 将专业方法引入到学生工作当中, 可以说“专业方法”已自然的成为学生工作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也已成为学生工作方法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具体的学生工作方法的发展趋势则包括以下几点:

(一) 专业化趋势。实践证明学生工作方法的专业化是当下解决学生诸多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也是科学化、整合化、多元化三个发展趋势的基础。

在这种趋势下, 学生与学生工作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共同的科学实践者的关系。在专业工作方法下, 学生与学生工作者的主客位置发生着转换, 学生工作者不但是专业方法的运用者, 同时也是被试验者, 而学生则也同时担任着被试验者与试验主要参与者两种角色, 在共同实践科研的过程中, 两者之间换位思考改善了老版教学模式中的相互关系, 消解了抵触情绪, 这既有利于提高两者的积极性, 又有利于提升其工作效率。专业工作方法调动了大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使解决问题成为学生与学生工作者共同的目标。

(二) 科学化趋势。科学化的含义是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 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数据和资料进行计算、分析, 遵循科学程序, 进行缜密的逻辑推理, 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学生工作方法的科学化是指运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技术、科学的方法来作为学生工作方法的主要依据。它是基于专业化趋势而发展形成的一个发展趋势, 使工作者在学生工作中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由此便也降低了解决问题的成本,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 科学化也已基本成为学生工作方法的主要趋势之一。它打破了传统经验方法的权威, 使学生工作者成为具有科学知识的专业工作者, 而并非传统的经验权威者。同时, 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能够使高校的学生工作更为顺利、高效地开展。

(三) 整合化趋势。整合这一学术术语最早由英国学者赫伯特·斯宾塞在1862年出版发行的《第一原理》中提出。在哲学意义上讲, 整合是指“由系统的整体性以及其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到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 它的理念是基于事物本身, 着力于其自身及各个部分、各种因素, 并最终落实于事物本身的存在及其发展变化上。在社会事务中整合则主要是指将零散的事物要素组合在一起, 并使其集合形成一个最有价值最有效率的整体。而在具体的学生工作方法中, 整合则是指将校园生活中各个相邻甚至相距很远的方法要素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于一体, 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边缘性、综合性的工作方法体系。换句话说, 就是把传统教学体系中的科学化和专业化要素在新的形势下与当下工作方法特点重新归化创新为一个新的教学体系。由此也形成了目前学生工作整合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四) 多元化趋势。当下, 社会不断发生着变迁, 学生工作实践的不断推动使得学生工作理论在不同学科的视角下形成了多派别、多观点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因此, 多元化的这种趋势也表现在了学生工作多种工作方法并存、运用与实践之中。

由于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学生结构构成元素的多样性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和行为的多样性等, 多元的学生工作方法成为必然, 它是解决学生生活及工作问题不可或缺的基础, 也是学生工作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 正是由于当下时代学生的日益个性化, 使得学生工作方法的多元化应运而生, 并且也已成为学生工作方法发展的新趋势之一。

四、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顺应学生工作发展趋势的同时, 我们也应当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的学生工作模式。而在建立这样的模式的过程之中必将会碰到学生工作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对此辅导员应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与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按照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 辅导员要在尊重学生合法权益, 督促学生依法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管理;要在引导学生未来发展中进行良好教育;要在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开展服务的学生工作理念。这就说明管理、教育和服务是学生工作的三大职能, 实际上学生工作中则基本存在以下几种问题:偏教育、重管理、轻服务。

随着社会的开放进步,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 很多高校的理念却还没有及时转变, 依然抱有“教育就是主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 管理就是侧重约束、控制学生的行为, 服务就是强调解决学生吃住问题”这一陈旧观念, 从而会出现在教育问题上空喊口号, 追求形式;在管理问题上以压堵为主, 缺乏人性化;在服务问题上缺乏服务意识, 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改善这一局面。在教育问题上, 我们应当促进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增强对学生自我实现需要方面的关注, 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向着最为全面的方向发展;在管理问题上, 应彻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固守“以学生服从为本”, 这样由所谓重管理而产生的问题将能够从根源上得到解决;在服务问题上, 我们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来统筹运作, 进而采取有效的服务措施, 积极构建大学生学习、成长的服务体系, 并且应保证这个服务体系功能完善, 服务质量高, 覆盖面广, 能够为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良好服务、支持和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红梅, 孙会民.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9.

[2]卢玲.论高校学生工作方法发展的新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2.

辅导员自身职业认同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1]。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维护高校稳定和社会稳定、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贡献。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取向以及职业认同直接影响着自身的工作态度,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伴随新时期党和国家就高校辅导员的16号文件和教育部的《意见》与《规定》的颁发,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地位以及待遇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但在高职院校辅导员这一特殊群体当中, 辅导员工作仍然普遍存在被忽视、受排斥、不理解的现象。高职院校辅导员流动快和缺乏稳定性成为这个岗位共同的特征。笔者就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现状, 以及产生职业认同感弱的原因及其对策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一、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

“职业认同感” (Professional self-identity) 指的是“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 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 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2]。

辅导员职业认同指的是辅导员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自我认可与外界社会对其认可的肯定性评价。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现状是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大学生的质量以及素质均在不同程度呈现下降的趋势, 身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 时刻感觉身上沉甸甸的分量, 教育以及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重复性导致辅导员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情感, 但成就和成果却难以量化, 也难以立竿见影。高职院校辅导员容易产生身份认同的缺失, 导致绝大多数辅导员把现在的工作当做跳板, 进高校行政机关当行政人员或专职教师是他们事业的终极目标。这样直接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中没有激情。辅导员因为其岗位的特殊性, 普遍要受校院两级的管理, 同时要受多个职能部门的管辖, 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巨量事务性工作的泥潭。现在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很多辅导员都是80后, 他们独立意识较强, 崇尚自我, 更加注重自我感受, 种种迹象均表明,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流动性大、人心不稳现象。在这种新形势下, 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增长, 因此, 如何增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已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

二、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弱的原因分析

(一) 传统高校管理模式的影响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辅导员并没有把学生工作当做可以终身从事的一项事业, 传统的教育观念深深地影响着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地位低下、前途渺茫、责任重大”成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声。长期以来, 大多数高职院校传统思想认为辅导员工作专业性不强, 尤其在高校内部还存在着重视学术和科研、轻视辅导员工作的现象, 甚至有些高职院校人事聘任机制把不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分流去当辅导员, 这就造成高校辅导员地位低下, 缺乏自我成就感和价值感的现象。有些高校管理者直接声称凡是牵扯学生的事情只要一有问题就是辅导员的责任, 直接导致辅导员处于紧张状态。据调查, 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配备比例已经超过教育部1:200的标准, 辅导员队伍总体呈现年轻的势头, 琐碎的工作对年轻人而言, 缺乏工作热情和挑战, 从而导致人心不稳。

(二) 辅导员自我职业认知模糊, 职业定位不明确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大, 待遇不高。现有的校园机制对辅导员工作的时间和空间都有限制。有的高校要求专职辅导员手机要24小时待命, 凡是学生的任何问题都要与辅导员联系。一线的辅导员通常需要处理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突发事件、心理咨询、职业生涯指导等多项工作, 而且同时要受多个相关部门的管理。这样导致辅导员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的紧张工作状态, 难以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造成辅导员对自我职业认知产生模糊。辅导员工作常令人觉得繁重、每天都身心疲惫。这种工作范围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辅导员丧失工作热情, 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对工作应付和排斥的状态。这些都对辅导员的自身成长和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三) 辅导员的社会支持系统较弱, 职业倦怠心理严重

高职院校关于辅导员的不健全保障机制, 将辅导员排除在一线教师队伍之外。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教辅人员的辅导员, 学校在对这支特殊队伍的建设发展以及培养方面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无法建立一套系统的辅导员引进、考核、发展、晋升体制, 致使辅导员陷入一种夹层窘境。在面对学生工作时, 宽容不是放纵, 引导不是强迫,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能从“消极防御、管理至上”向“主动引导、服务至上”的职能转变是必然的, 在工作中必须要保持敏感性和前瞻性, 防患于未然[3]。目前, 某些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评价仍停留在学生和上级以及自我鉴定和评价的层面, 对辅导员工作没有客观的工作绩效评估。辅导员的工作得不到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尊重和理解。这些因素都导致辅导员在事业上没有成就感, 呈现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

三、增强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对策

职业认同感作为影响辅导员队伍建设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必要性, 为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一) 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 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是未来的快乐, 教育技术就在于培养这种快乐, 但快乐又有比较简单与比较复杂, 并对人类有意义的快乐, 从最简单的原始的满足是一直到由最高的责任感之中得来的快乐!”[4]辅导员要通过自身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增强职业安全感。首先, 要正确处理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 形成互相配合、相互支持和理解的融洽氛围。其次, 由于目前辅导员工作的不定时性, 辅导员要正确处理好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让自己时刻处于身心愉悦的氛围, 不带不良情绪工作。高校还可以通过定期心理疏导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压力缓解, 定期举办辅导员素质拓展训练, 用团队意识理念和专业指导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成长, 调整辅导员的正确职业认知, 使其在忙碌的工作中得到“痛并快乐”的幸福体验。只有增强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 辅导员队伍才能稳定和壮大。

(二) 提高辅导员的自我价值, 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

比尔·盖茨说过:“工作本身没有贵贱之分, 而对于工作的态度却有高低之别, 收获是成功还是失败, 在于你拥有怎样的态度。”[5]有的高校提出辅导员职业化的要求, 通过把辅导员设置成为专业技术岗位, 让它区别于高校其他任课教师, 成为一个单独的群体, 并且从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以及工作职责中设定特立的上岗条件。鼓励辅导员把辅导员作为其终身职业, 从内心上认同该职业的价值, 并与个人的自我实现高度统一起来。只有当外部的激励环境改良之后, 辅导员才更容易将自身的价值同所从事职业的内在价值联系在一起, 增强辅导员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水平。当前,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校期间大多是学生中的佼佼者, 不仅知识结构完善, 而且实践能力突出。各高校可以根据辅导员的自身专业发展优势, 使辅导员成为思想教育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就业指导专家, 只有切实增强和巩固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认同感, 才能增强辅导员的工作成就感和职业归属感。

(三) 健全辅导员发展机制, 运用多种载体以及平台, 增强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施行意见的《规定》, 明确指出高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辅导员的培养应纳入高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 享受专任教师培养的同等待遇。专职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每年可以鼓励和支持选拔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在岗专职辅导员, 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 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门人才。教育部设立了“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奖, 定期评选表彰优秀辅导员。这些奖励机制都为辅导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地方上有些高职院校实行引入辅导员工资绩效管理机制, 使之工作努力程度、工作成效与待遇挂钩。有些省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了“省百优辅导员”等一系列评比机制, 完善的考评制度为辅导员职业的认可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增强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提供了制度保证, 也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2]王心旭.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激励机制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7) .

[3]孙月琴.高学历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心理分析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0, (10) .

[4]包涵.包涵心语[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6:8.

辅导员自身职业认同 篇7

关键词:新建地方院校,辅导员,职业化

尽管国家已出台相应政策支持辅导员队伍建设, 指出职业化发展路径, 但高校辅导员队伍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职业认同不足、自我效能感低的问题。新建地方高校由于资源投入有限、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更加需要通过职业化路径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一、新建地方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

职业认同感较低是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共性问题, 而新建地方院校的境况要比重点院校更为严重。新建地方院校地域相对较偏、缺乏历史文化积淀、教育资源有限、收入水平较低、生源层次不高, 这都给辅导员带来更少的职业激励, 更大的工作难度和压力。辅导员面对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不断变化的学生情况和不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 还承担着学生突发事件可能性的沉重思想压力, 在工作中常常付出很多却回报很少, 终年忙忙碌碌却未能获得自身成长, 努力做好本质工作却看不到职业发展前景。这都导致辅导员常常感受到疲惫、无力、无助和失望, 大大降低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一些辅导员将此职业视为跳板, 一有机会就准备离开辅导员队伍, 对于这支队伍的稳定发展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不利。

二、新建地方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中问题的成因

(一) 支持系统弱化, 缺乏职业发展良好环境

当前高校在科研成果为主要导向的评价制度引导下, 对教学科研工作投入较多关注和资源, 并未充分重视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停留在“管理学生”“不要出事”的层面, 认为辅导员岗位是“谁都可以胜任的”, 这种情况往往在谋求学校快速发展、扩大社会影响的新建地方院校中更为显见。

(二) 职业理想与现实情况不符

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位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很多辅导员也是带着这种职业理想和满腔助人成长的热情走入这支队伍, 然而在工作实践中, 辅导员常常被信息传达、撰写文字材料、制作统计表格等行政事物缠身, 真正投入到与学生谈心谈话做思想工作的时间很有限, 加之新建地方院校的学生生源层次偏低, 辅导员在服务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更多挫折和失望, 甚至感受到来自学生和家长的误解, 都使其因职业理想不能实现而降低职业认同。

(三) 自身努力程度不足

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除了需要环境支持外, 也需要自身不断提升。但是一些新建地方院校辅导员对自身职业定位认识模糊, 对自身职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 在工作中缺乏思考与研究, 未能有效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素养, 进而无法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充分认同, 也降低了自身的职业认同感。

三、以职业化为导向增强新建地方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措施

(一) 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教育主管部门应从顶层设计角度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给予进一步规范, 在之前的宏观指导意见基础上, 出台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具体政策, 对辅导员的招聘引进、岗位职责、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职级晋升等问题给予明确规定, 改变当前各高校辅导员政策执行不一的现状, 对于规范新建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高校则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认真执行国家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规定, 落实好辅导员的待遇和发展问题, 使辅导员获得自身发展和职业尊严, 为辅导员营造良好职业环境。

(二) 完善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制度安排, 为职业认同提供保障

高校必须通过制度化建设, 规范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 为辅导员提供一条清晰的职业成长道路, 引导他们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认同感。一是严把辅导员入口关, 对辅导员招聘的资质条件、招聘流程、考察手段等进行规范, 将真正符合辅导员工作要求的人员招聘进来, 逐步改变辅导员工作人人都能做的错误认识。二是加强辅导员培训。高校应鼓励辅导员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活动, 并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 还要鼓励辅导员提升学历水平和专业素养, 促进辅导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提升专业技能, 增强育人效果, 从而收获职业成长的获得感。三是建立科学评价激励机制, 激发辅导员职业成长的内在动力。高校应探索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全面准确地反映辅导员工作实绩, 引导其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并对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保护其职业成长的积极性。

(三) 辅导员自身努力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信心

辅导员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努力提升职业素养, 从而坚定职业信念。辅导员应根据岗位需要进行终身学习, 因为辅导员面对的学生情况不断更新、社会思潮不断变化、职业所需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知识非常丰富, 只有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 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形势, 进而具备坚定的职业信心。辅导员还应善于反思和总结, 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 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为学生的人生成长提供有益的指导, 在学生的成长中获得职业成就感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陈艳.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走向职业化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张淑梅.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3]徐世荣.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辅导员自身职业认同 篇8

1

1.1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

在当今社会发展迅速, 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流,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信息量和信息的表面, 一些大学生失去自己在社会的发展中, 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仰、价值取向和诚信意识, 缺乏社会责任, 艰苦奋斗的精神, 团结合作的概念较差, 等问题心理素质差, 所以高校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指导, 引导他们区分对与错在相互反应的各种趋势, 立场坚定,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誉和耻辱的概念和科学发展的理念, 将他们的历史趋势, 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

1.2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大学生涯是一个年轻的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是大学生的社会化, 成年期的重要性。在此期间, 大学生在面对理想和现实, 再一次的, 责任和贡献,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 必然会引起混乱, 矛盾, 焦虑和不适应, 辅导员是多数大学生联系老师, 有一个微妙的影响学生的成长, 成为学生生活的领袖的发展历程, 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客观要求辅导员的角色, 体现了领导角色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榜样和朋友, 辅导员的专业态度, 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未来的理想和态度, 将学生们的榜样, 激发他们强烈的身份和模仿。

1.3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经理

新时期辅导员设置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改变观念, 从教育管理职能转变教育管理、教育服务集成系统, 本着“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 照顾学生”概念, 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的权利和自由, 积极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为学生提供服务的生活和就业,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个是创建一个强大的学习氛围, 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环境服务的研究风格建筑;二是反映了人性化管理为学生学习困难在生活中, 特别是现金拮据的学生服务———贫困资助;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为大学生提供服务竞争意识增强, 冲到优点, 柔软和构建社会实践的大舞台, 为大学生提供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第二课堂活动和质量教育;五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充分就业, 就业指导。

1.4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服务器

在某种意义上, 教育、管理、领导是服务的一种方式, 这种趋势发展的高等学校必须将从管理到服务, 高校对学生的发展成长,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过程中, 辅导员的教育、管理、指导总是为了学生成长和全面的服务, 和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服务, 主要从事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和是一种被动的服务, 学生辅导员的需要时间, , 主要是心理咨询, 学校教师管理学生, 和学生辅导员反映自己也相应的在学校学习, 困难在生活和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 建议和寻求帮助, 辅导员作为管理者的同时, 学生也应该是亲戚, 朋友, 应当建立一种服务, 以人为本, 从学生的角度为了学生的切身利益,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调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所有学生, 所有的学生, 为了学生。”

2辅导员的工作位置

从事道德教育, 学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践者和导航,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和领导, 他们是学生的老师, 和学生的知心朋友, 政治、教育、服务、直接性、层次性、复杂性、繁琐性是辅导员工作的特点。

辅导员是大学生的引路人健康成长, 它的主要工作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确保培养学生强烈的政治质量, 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这要求辅导员自身政治素质高,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政治原则, 政治思想、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和方向, 没有困惑, 前面的大不锋利, 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特别是在关键时刻采取立场, 不知道不确定的事情要请教, 及时学习, 不能随大流。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每个教师的教师都必须这样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规定, “所有人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有关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 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不得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编.《用爱点燃学生求知的渴望》载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2年3月第一版, 第27页.

[2]论隐性教育在三本院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改革与开放, 2013年3月.

辅导员自身职业认同 篇9

简单地说, 所谓“职业认同感”, 是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的价值、意义等发自内心的认同, 并能从中发现乐趣, 更好地激励自己。而对现在的高职辅导员来说, 学生层次较低, 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他们不能很好地明确自己的角色, 更多地是“保姆式”的服务, 这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加上目前的高职辅导员待遇和社会认可度普遍较低, 缺乏相对的考核激励机制, 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普遍上升, 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进一步激发的辅导员的抱怨, 这些消极的想法不断滋生进而让许多高职辅导员萌生退意。

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下面, 笔者就结合个人经历, 从个人、学校两个方面提出一点自己的拙见。

一、个人层面

1. 入职前, 必须对个人的职业选择有积极的认知

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个人特质, 包括性格、能力、价值观、优劣势等。其次要了解所选职业的特点, 包括工作范畴、能力素质要求和薪酬待遇等。最后, 将两者匹配, 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这份职业。因此, 所有有意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一理论, 对自己作合理评估。高职辅导员的发展之路必须从第一关即选拔任用做起, 摒弃那些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人事“跳板”的求职者, 选拔真正热爱这份工作, 适合这份工作以及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的人进入辅导员这一队伍, 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2. 入职后, 高职辅导员要积极创造职业幸福感

一是发自内心的职业认同。对于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来说, 发自内心的接纳和认同是这一职业群体追求自我发展、寻求自我突破、实现自我价值的客观现实需要。很多人认为辅导员并不能定义为一种职业, 而仅仅是高校学生管理层的一类岗位, 并把这一岗位作为一项过渡性的工作, 把工作目标定位在职业发展出路上, 这是意识层面的错误。其实, 每一个职业都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作用, 善于寻找这种成就感并乐于分享这种成就感带来的快乐, 才会从内心深处充分认同自己的职业, 才会真正感受到幸福。

二是培养过硬的自身综合能力。从事辅导员工作要求具备各方面的素质, 常常觉得力不从心的辅导员会更多的在工作中体会到挫败和失落, 从而影响到对这份工作的热情。为了降低这种挫败感, 不少辅导员会更倾向于在工作中采取逃避策略, 在面对与其他辅导员的竞争时更容易选择退却, 但这样的行为只能加深挫败感, 也不利于在工作中锻炼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必须加强自身学习,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工作经验, 从各方面充实完善自己, 才能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二、学校层面

1. 提高待遇, 有效发挥物质保障的积极作用

辅导员普遍认为, 薪酬和待遇是仅次于职业发展前途的影响其职业发展的第二大因素, 而在普通高职院校中, 仅有14.6%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成正比。实际上辅导员的收入水平较低, 对其职业发展有较高的影响。另外, 辅导员的工作不易量化和考核, 绩效的评定成了“以偏概全, 吃大锅饭”, 造成很多学校辅导员干好干坏一个样。合理提高薪资待遇, 不仅可以保证辅导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 而且会使辅导员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 促使辅导员有更多的职业认同。再者, 薪酬待遇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意味着辅导员社会地位的提高, 有利于减少辅导员低人一定的尴尬感。

2. 重视高职辅导员的职业生涯高原期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责之一是帮助学生做好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却殊不知自己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遭遇职业生涯高原状态, 指在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某一阶段因工作责任压力和职业发展需求停滞而引发的心理或行为状态, 这一状态多出现在入职后的3到5年内。职业生涯高原期通常会导致辅导员对工作缺乏激情和信心、工作满意度下降、离职愿望强烈等。这种负面影响, 一方面反馈于个人, 使其背负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使得学校管理难度加大, 导致学生工作在低水平上徘徊不进。高职院校管理层必须正视这一现象, 引导辅导员尽早确定自身发展方向, 帮助其尽快走出高原期。

3. 多管齐下, 积极解决高职辅导员的培养问题

以笔者所在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辅导员的培养培训落在学工部, 有相应的培养计划, 但从目前来看, 辅导员的培养模式单一, 多为其他高校短训, 加上名额少、时间短, 培训多流于形式, 并未取得实际意义。高职院校必须严格制定辅导员培养培训计划, 并纳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范畴, 着力建设研究性、学习型、创新型辅导员队伍。一是定期开展岗位培训, 进行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 使每一位在岗人员都明确工作职责。二是组织专题交流会, 选取学生工作中各类难点热点问题, 组织研讨交流, 便于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建立学习研究机制, 每学期每位辅导员需针对1—2个热点问题开展研究, 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等, 培养学习研究型辅导员。

参考文献

[1]饶才敏.湖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2007

上一篇:房产档案的重要作用下一篇:钻井废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