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辅导

2024-10-10

职业生涯辅导(共12篇)

职业生涯辅导 篇1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招生,录取数比08年增加51万人达到159万人,随之而来的十几年,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未就业的人数也只增不减。在“自主择业”的环境中,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如03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06年的“三支一扶”计划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08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和参军入伍计划都不能完全解决“教育大众化”所产生的就业难问题。无论原因是社会需求不足还是结构性失业,最终就业问题还是需要通过毕业生自身来解决,通过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最佳方案来解决。基于我国实际,实践告诉我们大学生职业规划应贯穿整个大学阶段,辅导学生们建立长远规划,从容面对求职、晋升,最终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2 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我国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步晚,且开始时仅限于就业指导讲座,在毕业前夕集中讲解应聘的方法和技巧,停留在表面层次的短暂的应聘指导。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1],要求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且不少于38学时的选修或必修课,2012年之前全部过渡到必修课,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就业指导课》中重要课程之一。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通过观察和收集自我和意向职业的有效信息,客观辩证分析总结个体和职业的优缺点后,确定此生事业奋斗目标并将目标细化到各阶段所要达到的标准,制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并付诸实践的长期过程。[2]

2.1 重新认识自己,接纳真实的自我

首先,个体得到的遗传基因不一样,所拥有的外貌,身材,体质,气质、智力以及家庭背景等也各异,对于这些由遗传已经决定的,职业规划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正确理性认识自身,通过学习有类似特点的成功人物找到自己的动力。其次,虽然上述天生就决定了的因素又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能力、兴趣、学习基础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但根据期望效应,这些因素又是可以通过后天自己的毅力或他人的期望而改变的。进入大学以后,学习的中心由学习书本知识间接经验转向全面学习,全面发展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要求就是培养其良好的性格品质,健康合理的兴趣爱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第三,学生在通过自己阅读或老师讲解认识自己的体质、气质类型,通过各种权威的测试如:国际标准智力测试、MBTI性格测试及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等对自身有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发现个体的优缺点、自己的现阶段的兴趣爱好以及适合的工作,最后找出自己的理想工作。

2.2 逐步了解融入社会,成为快乐的社会人

在全面再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理想工作之后,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自己目标工作的具体情况。其一,他们通过家庭成员或同学、朋友、校友、老师等人的观点了解自己这一理想工作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其二,他们通过网络找到近几年的该单位发展情况,人员招聘信息如人数、学历要求、证书要求以及其他要求,也可以看出该单位招聘的频率和待遇,和网络上各单位和个人对它的评价等;其三,利用节假日到该单位或附近单位做兼职或实习生,了解该单位的具体规模、工作条件、工作环境、文化氛围、自己意向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日情况以及此岗位人员今后的发展状况。在此期间,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岗位对个人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充分了解了用人单位,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则早放弃,符合则早做准备冲向目标。

2.3 有针对性的改变自己,以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学生们已经大概了解了自己和意向岗位现阶段的状况,找到了人职的匹配现状,发现了对于这一岗位自身的优缺点,那么职业规划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采取措施朝着目标前进,强化自身的优点,克服弱点和不足或化不足为优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及备选方案,将书面计划转化为行动,在现实行动中与时俱进,合理调整自己的方案,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物质、精神和政策支持,健康快乐成长。

3 辅导员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在近些年的就业率中我们看到了高校就业指导系统的努力和无奈,它更多的关注“就业率”而非学生兴趣爱好能力与职业的发展,职业指导教师课程内容理论化、指导方式“一对多”、指导过程非连贯、注重就业技巧等缺点。教社政2005年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鉴于辅导员是学生保护人及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可以弥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就业信息网、就业指导教师等就业指导系统的不足。

3.1 在情感上,更加关注学生职业的发展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进入学校之后的保护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照顾和保护,无论是学生的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甚至是情感上,都属于辅导员的关心范围,学生也因此对辅导员产生情感上的依恋。在不断的交往中,辅导员充当了学生的家长角色,不仅关注学习在校的学习和表现,也同家长一样关注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辅导员们利用自身的资源尽心尽力地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不同于就业指导中心本校就业率目标,就业指导老师授课主要任务。

3.2 接触时间多,为合理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意见

就业指导教师上完本班的课就离开,且不实行坐班制度以等待学生的咨询和求助,学生要想和老师都沟通大多通过电话和网络,而老师基本上都不知道跟谁在说话,因此也无法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建议。高校辅导员与之相反,上课时间段坐班,学生很容易找到辅导员,平时生活和学习方面也是经常沟通,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相当于本班同学对同学的了解,有时甚至更深入。所以,辅导员在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他们规划找准最适合他们兴趣爱好和能力的工作,以便减少学生在大学生生活中盲目追求各种考试和培训实践。

3.3 拥有毕业生信息多

辅导员虽然不是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学习不够,但他们长期在本岗位工作,辅导过的多届毕业生,对毕业生的去向和现状知道更多。他们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大体工作情况,能提供给迷茫的在校生一盏明灯,使他们在毕业生们的经历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也可以在毕业前,通过已毕业学生传递社会需求信息,指导学弟学妹们择业和就业。

4 辅导员辅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

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补充,辅导员们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做好系统有序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和实施活动。从横向方面看,他们辅导学生更好的走过从认识自我到实现自我的里程;从纵向方面看,他们监督帮助学生从新生开始做好职业能力准备到毕业前夕的择业就业方法技巧的准备。

4.1 记录学生职业生涯成长过程

辅导员根据就业指导课上的测试题,在学生入学不久,安排他们进行性格测试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做好记录,并在班上做好相关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不足,使学生真诚相待,相互帮助共同改进。

4.2 讲座

辅导员利用管理者的身份,联系优秀的教师、专家、企事业单位成功人士、学长们多给学生当面讲解成功的经历,回答学生们提出的疑问。这些讲座在大学阶段不定期的开展,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全面了解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自我的期望和计划。

4.3 辩证的看自己的优缺点及工作

辅导员们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多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适合自己个性和能力的社团活动,组织学生们参观学习校外企业和团体,联系校内外实践活动和见习机会,做到学生自愿参与和个体适宜相结合。在活动过程中,辅导员关心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真实想法,及时沟通,让学生看清工作的真实状况。对于坚持者,辅导员给予支持,使他们坚定自己最初的职业目标;对于退缩者,辅导员给予及时的心理帮助,分析问题所在,可能更改目标职业,这样可以减少毕业生的报到后毁约和跳槽现象,利于学生职业生涯顺利进行。

4.4 发展基本能力,不盲目的考证

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对学生们的期望和评价发现,用人单位大多在乎学生是否具备以下能力:自学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沟通与合作能力;良好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积极细心、诚实勤奋。用人单位认为能力比学历、证书重要,态度比能力更重要,有能力有态度的人才是最佳候选人。但事实是大学生们极其欠缺这些,以至于用人单位抱怨应聘者的基本素质不过关,学生抱怨课堂上没交或用人单位要求太苛刻。因此,辅导员就可以提前提供机会培养与煅练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4.5 监督方案执行情况,做好实施的工作记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鉴于现在大学生们普遍缺乏自觉自制力的情况下,辅导员应该帮助他们从最开始的外部控制,督促和检查他们对于自己生活和学习及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实施情况,到最后学生们自主实施。通过学生的主动言语或书面汇报自己的行动情况,辅导员作好每个学生的发展记录,让学生和老师们看到他们的进展,学生在老师们的期望中实现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

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校要看到目前就业指导中心缺乏互动性,信息的单一性;就业指导课程课本知识的局限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欠缺和职业规划方案实施的自觉性;辅导员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非专业性和工作任务加重等实际问题,构建社会、学校、教师(包括辅导员)和学生为一体的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为早日解决我国就业难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

[2]高燕,黄春燕.高校辅导员在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引导作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中国教育新闻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

[4]王雪飞,崔延强.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及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剖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

[5]王婷.如何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

职业生涯辅导 篇2

李蒙蒙

在经管院学办老师们的精心准备与院领导等各方面的支持下,经管院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于本学期正式展开。此次团体辅导以“职业生涯规划之自我探索篇”为主题,将在八周内与同学们展开一系列的辅导活动。

本次团体辅导活动由经管院学生办公室主任石一老师带领经管院的部分同学进行,活动邀请到了南京市政府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人力资源管理资深人士(?)杨慧老师和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生王真真(?)老师作为特约嘉宾,和同学们共同完成自我探索的历程。

在前几次的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在老师们的组织和引导下,相继开展了“我的花朵”、“自画像”、“信任圈”等活动,大家在游戏中结成了友爱的团体,通过小测试认识了自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全方位的认识和评价。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树立了自我价值观,在职业生涯规划与选择的道路上树立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职业生涯辅导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辅导工作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薄。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是受到家人保护的一代。从一出生,生活就由父母包办,很少独立思考过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兴趣在哪里。学生在报考高考志愿都只关心哪一专业容易就业,却很少问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其次,很多大学生认为专业就是职业,认为选定了专业就等于做好了职业规划。再者,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没有具体的概念也没有时间观念,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件很遥远的事情,至少要在工作以后才开始。还有,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普遍不重视。认为这门课程可有可无。这种种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在面对职业生涯规划时意识淡薄,毕业求职时被动和迷茫,甚至无所适从。

2.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足。(1)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系部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现在很多高校关于职业生涯的课程没有专门系来开设,大多数都是挂靠在就业指导部门,或者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这样会导致对课程研究不深入,课程的开设不够专业,只是泛泛而谈,没有针对性指导。学生真正受益不多。(2)课程开设时间晚。很多高校都会把这门课程设置在大三或者更晚。大三学生在学习等很多方面已经差不多定型,这时开设课程相对来说会有点晚。如果学生想找份好工作,这时想在自己的简历上再添光彩都会比较难。(3)很多高校没有配套的支持。一门课程想要上好,想要真正传授知识、信息给学生需要对这门课程进行多方的专研和信息收集,还要有相应的人力物力资金的支持。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势

1.知己知彼,易于溝通。每个辅导员都是大学生的人生的领路人和生活中的指导者。多数辅导员从大一开始就一直跟随一个年级的学生,对学生的个性、学习、生活、兴趣、专业知识都比较了解。在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指导方面,辅导员可以利用自己亦师亦友的身份多和学生沟通交流,潜移默化中去指导学生,让学生从开始就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其次,在大学里,学生最熟悉和最亲近也是辅导员,因此,他们也会更多地选择和辅导员交流沟通他们的就业观念和对未来的职业规划。那么辅导员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个机会帮助大学生摆正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辅导员能进行全方位跟踪辅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没法一步到位,也并不是几节课或者几堂讲座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多方面、全方位地辅导,甚至持续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因此,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最好人选。辅导员一般会跟随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整个大学生活,对学生情况比较了解,对就业的需求也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是需要四年的系统的规划和整合。辅导员了解本专业特性、了解学生历年的就业情况、了解学生就业分布和企业对学生的需求。因此,辅导员可以整合需求,制定一套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案去引导和辅导学生,使学生大一开始就意识到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大二时根据计划为自己提高知识与技能,大三时按照计划调整自己,大四时整合资源全力需求好的工作。

3.辅导员对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更加有正对性。 同一专业的大学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然而,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的需求不同、兴趣不同,这也造就职业规划是需要具有个性。辅导员在大学四年中全程参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个性比较了解。因此,辅导员参与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会比其他讲座和就业指导课更加具有针对性。辅导员可以按照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知识接受能力进行分析,综合学生素质,制定更加有效和符合学生自身条件的职业规划。

三、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的面临的挑战

1.日常工作繁多,分身乏术。 辅导员在大学中可谓身兼无数职,经常“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虽然,辅导员是学生就业指导的最佳人选,也是学生在职业规划生涯中第一求助人。但是,因为每个辅导员管理的学生多,涉及的事务杂,如:奖助贷工作、党建工作、团学工作还有学生安全工作等。几乎和学生有关的事务都是辅导员的工作。各个都身兼数职,忙到分身乏术,能够真正参与学生职业规划中的时间少之又少。而且,也很难静下心进行专研就业形势。

2.缺乏工作经验,容易泛泛而谈。 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是年轻人,更多是一毕业就直接进入高校当辅导员。虽然,辅导员有丰富面试经验,但是,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职业规划更多只能讲些共性经验。其次,辅导员没有外面工作经验,对于一些新兴行业、创业等方面经验不足,只能收集些前人的经验和例子进行讲解。这样也会降低学生对辅导员的信度。

3.职业生涯课程庞大,辅导员能力有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需要“由校领导牵头,学生工作、就业指导和教学管理等部门具体实施,学生辅导员、校内外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虽然,辅导员作为大学生人生的领路人,是最直接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重要力量,但是,要想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多方参与、学校支持、教学部门定理相助,要有相应的财力物力才能做好。光靠辅导员一人很难完美完成。再者,职业生涯范围很广,涉及的知识种类繁多,如: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出国留学、人才市场需求的趋势、自主创业的方法等,这些知识辅导员没法都会,同时认识不深入。因此,这样对学生的指导也深受影响。

参考文献:

[1]程良越,谢珊.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职业生涯辅导 篇4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大幅度扩招之后,毕业生人数在年年递增,就业之难也似乎成了常态。连续几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给人的感觉就是:对于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呈现出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流向的不均衡导致人才相对过剩和“冷”“热”专业就业情况差异过大等情况。

根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4届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1%,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3487元。该报告更是将生物工程、美术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心理学、法学和音乐表演列为本科红牌专业;将体育教育、动画、英语、工商管理和汉语言文学列为本科黄牌专业。调查显示,大学生因为专业的不同从而导致的就业收入和发展前景也大为不同。红牌专业因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而成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较好就业的工科专业在《2015年大学生薪资排行榜》职业发展前景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因专业的不同而导致的就业情况差异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特别是学生及其家长的重视,“轻学校、重专业”的思想在大学生家庭中“流行”起来。

二、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主要是通过就业信息发布,就业技能培训,就业心理的梳理,实现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岗位的无缝结合,以此来促进劳动力结构的优化完善。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指导、政策的宣传和指导、择业技巧指导、思想教育、择业心理指导以及就业权益指导等方面。为了检测辅导后学生的择业技巧和心理状况,有些高校会开设“模拟考场”进行实战训练,由高校从事就业相关工作的教师或本专业辅导员充当面试官从而模拟招聘面试过程,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和点评,起到更为直接、细致、富有成效的“一对一”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二)存在问题

通过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对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形成与自身相匹配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然而,调查显示,在“高就业率”中“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比比皆是,各专业在“高就业率”中的贡献相差万别。部分大学生对高校所开展的就业教育指导毫无兴趣,更谈不上在指导中所获得的成效。其根源在于:大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导致的“不认同”感。

众所周知,作为我国“第一大考”———高考,对一个人上什么样的大学、学习什么样的专业甚至人生规划、社会地位基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莘莘学子在大学学习什么专业在高考中就基本已经做了定论。然而在如此重要的考试面前,抱有“高分=好学校=优秀未来”的思想且长期淹没在题海战术的“未来的大学生们”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是否对或将陪伴自己一生的专业有所了解、对此专业将所学的课程设置是否了解、对此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是否了解?答案是否定的。

在对大一新生的访谈中,有一半同学认为现在就读的专业不是自己理想的专业,其中近四成同学想要通过转专业来弥补。有63.8%的学生填报大学志愿时没有考虑过将来从事的职业。42.1%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专业,有65.5%的学生表示将另选专业;对现在就读的专业感兴趣的仅占13.9%,有兴趣学习的占48.4%,不完全有兴趣的占30%,根本不感兴趣的占6.6%。这些种种现象说明,高考毕业生对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点不了解,更谈不上对自己所选专业及将来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所了解。

三、高校辅导员深入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一)必要性的来由及思考

关于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德国在1902年就出现了最早的职业指导活动,欧美地区的各发达国家也相继提高重视并提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理念和措施。最著名的是1971年时任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署长马兰提出的“生计教育”,他倡导从幼儿时期到成年时期都必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日本和瑞典也都在普通高中开设了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指导。

随着社会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日益重视,我国学术界对我国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大量研究。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地区的普通高中也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但碍于时间等客观情况,大多是流于形式,且成效甚微。西部甚至是偏远地区为了“提高升学率”“考名校”,在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大多直接忽略了对高中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在我国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普高中,大多采取的是课堂授课为主要的形式。且大多普高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本为数不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时只能为主要课程(语数外)让道。大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大多呈现出与升学指导相混淆的现象,教师往往运用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为学生仅仅提供填报志愿时技巧、方法上的帮助,以求“最大把握性”。面对如此众多、不尽相同的学科专业,教师们往往一知半解,对各专业的背景、学科建设、专业课程设置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大多只能从个人粗浅的经验和字面意思上进行指导,更就谈不上为学生们提供专业的指导,学生们也无法从指导者那里了解到各专业的相关知识背景、学科构成、就业前景等重要且必备的知识。这也就间接出现了高考毕业生随意选择专业、大一新生对学所专业不了解、不感兴趣的“不认同”感,甚至影响未来就业的局面。

如何补缺高中就业指导者对各专业知识不了解,提高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笔者提出,高校辅导员应通过在高校工作中对各专业知识的了解和积累,深入本地高中,为学生提供各专业的背景、课程设置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专业讲解,进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更好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以此提高在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降低进入大学后可能因为“专业不认同”感而对职业发展不认同的情况。

(二)高校辅导员如何深入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是离学生最近、对学生最了解的人群。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能够较为真实、快捷、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态和学业情况,对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难易掌握、接受程度、学科知识反馈拥有第一手资料。同时,作为各专业辅导员,大多本身就拥有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背景,对此专业拥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和认识。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是既具有专业知识背景,能为普通高中生带去最为真实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就业前景等情况且对专业知识有最真实了解、感受的最适合的人群。当然,这需要高校校方与普通高中校方的长期、深入合作,为高校辅导员深入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坚实的保障基础和后盾支持。

1. 专业基本介绍

高校辅导员能够为高中生带去本专业的专业简介、专业发展历史、专业学科建设、专业课程设置、专业的发展前景和专业就业范围等,让高中生能够在填报高考志愿前就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及专业未来发展较为了解。同时,辅导员可为高中毕业生分发本高校各专业介绍册,让高中毕业生能够系统的对高校历史、各专业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和对比,从而避免进入高校后因对专业的“不认同感”而转专业甚至退学,浪费光阴阻碍自身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发展。

2. 课程设置介绍

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至少需要学习者花费四年甚至于五年的大学时光,通过十几门甚至于几十门课程的认真学习来完成,而课程之间的衔接与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高校辅导员运用自己对专业的认识、高校如何设置和开展课程、在校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实战经验为高中毕业生带去最为真实的感受。这也让高中毕业生对之后可能会面对的大学课程有个较为全面的心理准备和认识。

3. 就业方向和前景了解

就业是大学学习成果最直接的检测。在“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就业难情况下,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校方、家庭和个人追求的目标。在高考前,高校辅导员介绍各专业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和发展前景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家长和考生能够通过辅导员的讲解后再次对高考志愿的报考有一个全新的思考,也更有利于提早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4. 已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

本专业好找工作吗?工作半年后对本专业的重新认识如何?这些对于职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都是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志愿时必要了解的内容。高校辅导员在为高中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邀请已毕业的大学生为高中生做现场演讲,讲解他们在工作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对工作、对此专业的重新认识和思考,学业知识如何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引入高中生再次思考专业发展前景是否是自身所喜、所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决定学生步入高校后将学习什么样的专业,以什么样的专业谋生,对大学生之后的人生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辅导员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高中进行就业教育指导让高中生提早对各专业知识进行了解,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对于其专业的选择更是对其之后长期的人生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因存在“专业不认同”感而导致出现挂科留级、休学甚至退学等现象。如何从大学生专业确定的开始——“高考”入手,让“未来的大学生”在高中时代对大学开设的各专业情况进行选择,简要了解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提高自身的“专业认同”感,构建自身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探讨的问题。这对解决“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实效性不高”“大学生就业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选择,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全文).

[2]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程度及影响调查报告.中国教育报,2014,10.

[3]曾妍.从高中毕业生专业选择看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D].湖南大学,2013.

[4]余艳梅.美国公立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研究——以加州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5.

[5]沈东华.中美高校职业生涯辅导体系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3,(08).

职业辅导名词解释 篇5

1、特质因素理论:是由帕森斯提出的职业辅导理论,强调人与环境的匹配,即将个人的能力、成就、兴趣、价值观与职业条件和要求进行匹配,从而满足个人的需要。

2、工作适应理论:是由戴维斯等提出的职业辅导理论,该理论的主要目的是预测工作适应。当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个体又能够满足工作上的要求,个人与环境就达到了匹配即工作适应。

3、人格类型理论:是霍兰德提出的特质取向的职业选择理论。他认为职业选择就是人格的表达,个人的兴趣类型就是人格类型。职业满意度、稳定性和成就动机取决于一个人的人格与其工作环境二者之间的适配性。

4、生涯发展理论(生命全程和生活空间理论):舒伯认为职业选择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发生在某一时间点上的事件,认为可以根据年龄把人生发展阶段与生涯发展相配合,每个阶段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有不同的职业需要。为此,把生涯分为5个阶段:成长阶段(4~13岁),探索阶段(14~24岁)、建立阶段(25~44岁)、保持阶段(45~65岁),衰退阶段(65岁以上)。这就是生命全程,代表不同生活阶段中生涯发展的历程。而生活空间则表示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些环境中扮演的角色,强调角色互动,认为一个人的职业问题不仅仅是工作角色问题,还可能与其他角色有关,应根据年龄把人生发展阶段与生涯发展相匹配。

5、限制-妥协理论:是戈特福瑞德森提出的职业辅导理论,强调自我概念是选择职业的主要因素。认为,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会在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进行,职业选择的过程实际是在不断地限定范围,拒绝不能接受的选择,放弃喜欢的选择,以调整抱负适应现实。

6、社会学习理论:是克朗伯兹提出的职业辅导理论,强调学习经验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影响职业道路的因素有:遗传天赋与特殊能力、环境条件与事件、学习经验、任务取向技能。该理论假定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学习经验模式,这些学习经验导致最终的职业选择路径。

7、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是佛罗里达大学的学者们提出的职业辅导理论,强调在职业问题解决和决策过程中运用信息的能力,提出了信息加工的金字塔模型,强调元认知的作用,强调通过学习获得问题解决能力和元认知的重要性。

8.劳动力市场:是在符合相关法律要求的前提下,劳动力的提供者和需求者自由、自愿地对劳动力进行买卖,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

9. 标准化评估:是使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对来访者的各个方面特质如能力、兴趣、人格、价值观等进行量化的评定看,以了解当事人在生涯发展方面的现状及问题。

10. 非标准化评估:非标准化评估师通过一些非标准化的工具来对受测者的特质进行评估的方法。

11.结构化面试 12.评价中心

13.无领导小组讨论

14.文件筐测验

15.求职信:是求职者用正式的书面形式向用人单位表达个人求职意愿和主要特点的信函。

16、职业价值观

定义:(舒伯)与工作相关的目标表达,表达个人内在需求及从事活动时追求的工作特征。价值观

定义:(罗克奇)是一个持久的信念,一个具体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对于个人或社会而言,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更可取。具有动机功能,对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不仅有评价性功能,还有规范性 和禁止性,它即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

17、能力 定义:通常也称智力,指人的潜能,也称性向。是人先天就拥有或通过学习获得的,是个体能够把事情做好的可能性。

18、技能

定义:通过学习和练习发展起来的,能够完成某项活动的可能性以及熟练程度。

19、职业辅导:是指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和咨询机构为个人或群体所提供的、旨在促进其人生积极发展的一系列服务。

20、生涯辅导:帮助人体发展决策技能,关注自我概念,在进入职业世界前对自己的潜能、价值观、和职业抱负有清楚地了解,以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

21、生涯干预(课程):指任何能够促进一个人生涯发展或帮助个体作出更有效地生涯选择决定的(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提供信息,自我指导性活动,各种教育课程或工作坊、团体辅导、个体辅导)

22、生涯咨询:帮助来访者将对自己和环境的了解加以整合,并运用其作最适当的职业选择和适应。(帮助人体作出适当的职业决定的人际交往过程)

23、生涯规划:一个有意识地计划个人整个生活的过程,包括工作、学习、闲暇及各种关系等主要生活领域,并积极采取行动步骤,在自己所处社会环境中实施这些计划。

生涯发展:是一系列连续的个体在整个生命全程的关于职业选择的决定。

24、CASVE循环: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生涯决策过程包括沟通C、分析A、综合S、评估V和执行E等

25、兴趣:习得的对个体或一种活动的情感反应。

26、劳动力是个体作为一个劳动者所具备的劳动能力,是个体的体验、知识、技能、品德、性格、态度等多方面特性的综合。

27、劳动力市场:在符合相关法律要求的前提下,劳动力的提供者和需求者自由、自愿地对劳动力进行买卖,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

28、标准化评估:使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对来访者的各方面特质如能力、兴趣、人格、价值观等进行量化的评定,以了解当事人在生涯发展方面的现状及问题。

29、非标准化评估:通过一些非标准化的工具来对受测者的特质进行评估的方法。

30、生活形态评估:与来访者就其目前的工作经验、教育课程、关心的事件以及休闲活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交流,对其生涯成熟、工作意愿、自我概念、决策形态等心理特质进行深入分析、评估的过程。

31、自我评估:是当事人用各种方法从多角度来观察自己,了解自己,有意识地从日常活动中发现自己的能力特点、兴趣类型、性格特征、价值观取向,从而进一步增进探索和抉择的能力。

32、情境型问题:主考官展示一个假设的情境,根据情境提问,借此考察你各方面的能力。

33、评价中心:指模拟一种类似实际工作的情境,让应聘者在模拟情境中完成给定的任务,考官观察整个过程,并对结果进行评定的选拔方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文件筐测验、角色扮演、演讲)

34、工作适应:指人体在他们的工作环境中尝试达成及维护个人要求与组织要求之间的正化关系。

35、求职信:求职者用正式的书面形式向用人单位表达个人求职意愿和主要特点的信函。

36、无领导小组讨论:由多个应聘者(通常6-7人)组成一个临时小组,依据给定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充分讨论,并最终得出统一结论。

37、文件筐测验:对管理岗位情境的模拟,通过对应聘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一系列公文材料的处理情况来考虑应聘者的各方面的能力。它由测验材料和答题册两部分组成。

38、压力面试:是指在面试过程中,主考官故意制造一个较大的压力场景,考核应聘者在高压力 情境下的反应。

39、结构性访谈:在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咨询师按照一套提前设定好的问题序列进行。40、结构化面试:是指面试的内容,形式,程序,评分标准以及结果的合成与分析等构成要素,都按照统一制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

41、职业定位:就是对从事什么职业、进入什么类型的单位、按照什么线路发展等求职的基本问题进行思考并初步给出答案,以便为进一步的求职提供导引方向,也为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基点。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篇6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力军,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又承担教学、科研职能,从而导致高校辅导员角色不清、职能不明。这不仅阻碍高校辅导员自身的进步,也阻碍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在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辅导员自身职业的长远发展方面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从而促进辅导员科学化的职业生涯,建设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生涯规划

1 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概念及其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是一個由国外引进的全新的概念,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对自己整个一生之中承担的工作职业或职务的发展方向和路线做出规划和设计。[1]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及职业环境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的过程。[2]

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作用。首先,有利于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其次,它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保障;再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高校竞争力的提高。

2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

2.1 结构不稳定,流动性大。就是结构不稳定,流动性很大是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竞争激烈,很多毕业生理想的职业是成为一名高校专任教师,但高校专任教师的要求较高,一般要求为博士学历,而对辅导员的要求大多数高校尚没有博士学历要求。很多毕业生把辅导员这个职业当做进高校的垫脚石,获得该职位后没有把心思用在辅导员工作上。梁金霞、徐丽丽对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任职时间为2-5年的有102人,占所回答人数的62.2%,任职时间在5年以上的有27人,占总数的16.5%。[3]可见这支队伍的流动性很大。这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的开展。

2.2 职业定位不明确。辅导员的工作涉及思想、学习、生活、文体、社会实践、就业乃至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甚至有时还要承担部分行政、教务管理任务。[4]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长期以来,由于定位不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被认为“万金油”,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在高校,辅导员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如“保姆”、“心理疏导员”、“救护员120”、“调解员”、“传声筒”和“勤务兵”等。辅导员每天琐事缠身,“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便是形象的写照。鉴于这种情况,辅导员工作似乎成为一种谁都可以担任的“打杂”工作。

2.3 专业性不强。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一些刚毕业的研究生正是在就业压力的驱使下才从事辅导员工作,对辅导员工作缺乏积极性。同时因为辅导员工作本身的繁琐性特征,不少辅导员在工作方面缺乏热情和耐心,对学生态度冷漠。多数辅导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生管理学教育,繁杂的工作也使得他们基本上没有专门培训或进修的机会,这就让他们在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和群体管理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

3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策略

3.1 完善配套制度,营造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拓宽职业发展途径。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成长与培养中起着重大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辅导员这支队伍流动性大,辅导员没有归属感,对自身职业也没有较强认同感。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健全辅导员保障机制是关键。学校要重视辅导员这支队伍,要尽快调整辅导员与学校其他群体尤其是专业教师之间各种不平等关系,包括不平等的经济分配制度、人事制度、职称评审制度和培养、培训制度等。不仅如此,还应该考虑到辅导员由于繁琐的事务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在制度选择上应作出更加关爱辅导员的选择。从而促进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发展,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3.2 辅导员自身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职业理想。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艰巨任务之一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辅导员个人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职业理想。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辅导员思想建设的核心内容,辅导员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迷失了方向,辅导员队伍就会精神涣散、没有战斗力。辅导员的职业理想包括应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人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成为卓越的青年工作者。

3.3 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辅导员培训机制是辅导员队伍进步的一个重要环节,制定多种形式的培训,拓宽辅导员职业生存空间。首先,培训应该多样化。除了岗前培训,还应该有岗后培训。两者都应重视,做到岗前、岗后相辅相成。岗前培训应做到系统性,使新任辅导员清晰明确自身的角色和工作职责,形成正确的心理预期;在岗培训主要侧重于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提高,工作技能的全面提升。其次,辅导员培训应做到因材施教。辅导员队伍的专业背景差异巨大,培训最忌讳千篇一律,在培训内容、形式上应做到分类进行。比如应该根据辅导员的专业背景、性格特征和职业愿望,因势利导安排辅导员参加个性化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

总之,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高校发展的后备力量。要通过合理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稳定辅导员队伍,让这支队伍更加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从而使辅导员队员更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秋山,王宪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用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晚云.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J].成人教育,2014.4.

[3]张文强.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研究,2007.

[4]陈军.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2).

基金项目:

本文是西华师范大学校基金项目“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12A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职业生涯辅导 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辅导员自身职业认同,标准视角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又利于国家发展和高校发展, 同时也能够帮助高校辅导员不断的提升自身能力和职业素养。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高校不断向前进步的强有力的力量支撑。

高校辅导员帮助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更好的管理和组织, 大学生能够在辅导员的帮助下更好的成长, 并且获得更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辅导员不仅育人, 更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在学生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帮助他们排难解忧。

1 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从多个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帮助学生更好的处理学生的事务, 提升高校辅导员文化素养等都有非凡意义。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辅导员有着不容忽视的力量, 能够正确的对学生的思想方式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关系最紧密, 接触最多, 因此在提升辅导员对学生事务处理上的能力很重要。同时, 正因为辅导员能够和学生更多的交流和沟通, 才能够更好的促进辅导员从职业能力标准视角上认同自己的职业能力。

辅导员的能力都是在不断的锻炼中才能慢慢提升的, 为了更好的让高校辅导员从标准化思维认定自己的能力, 就需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让辅导员对高校学生的教育质量有科学依据和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要结合实际, 确实有相应的作用, 并且能够进行明确的区分和细化, 这样才能从基础层面来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 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进行, 从职业能力标准视角来认定自己的能力。

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 除了需要思想政治体系帮助其完善自己的工作职能外, 还需要对理论知识体系进行实践, 才能切实的应用理论发挥实际作用。

首先要加强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 有助于更好的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研究。虽然我国高校在辅导员职业能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但是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下, 对辅导员职业能力体系的研究正在不断的进步之中。并且高校辅导员还能通过职业能力标准视角来认同自己的职业能力, 有助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越来越好。

高校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也是导致辅导员职业能力迟迟得不到完善和提升的重要原因, 因此高校要想提升在这方面的竞争能力, 就需要建设自己的稳定辅导员队伍, 让辅导员对待工作就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认真, 这样辅导员才会更加认真的为自己的职业职能做出贡献。

2 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视角谈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认同

2.1 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定义方面加强对自身职业认同

高校辅导员一定意义上担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但是这只是其中一方面, 更多的还是处理与学生相关的各种事务。为了方便大学生事务处理质量的提升和效率的增加, 就需要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只有当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者从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定义进行认识, 才能更好的促进高校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同。高校辅导员必须具有高尚正直的人格提升, 对自己的言行都有很好的约束能力, 并且保证自己的言行都能够对大学生有正确的引领作用。同时高校辅导员必须拥有较强的个人能力和职业能力, 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同时也能够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和大学生事务处理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有助于改善高校辅导员的能力结构, 进而能够更好的从职业能力定义方面加强对自身职业的认同。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高校的工作效率, 并且让大学生事务中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定义包括能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而辅导员则要具有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的职业能力, 并且具有很多其他美好的优良品德, 作为大学生模仿的对象。只有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定义方面理解自己的工作职能, 才能更好的加强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

2.2 从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各项能力方面来对自身职业能力进行认同

高校辅导员职能包括很多种, 为了全方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加强对职业能力的研究, 就需要全方面完善辅导员的各种能力。

首先高校辅导员要具备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结构, 同时道德情操要高尚, 并且具有规范的道德。高校辅导员从各项能力综合来认识和提升, 能够更好的促进对自身职业能力的认同。首先高校辅导员要有非常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最关键也最基础的部分, 因为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就是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沟通来完成自己的工作的, 因此语言表达能力要强, 能够让自己的职业能力大幅度提升, 让工作事半功倍。

语言功底的提升是要慢慢培养的,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往往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是紧密相连的。高校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 只有自己的语言内容真正的说服了学生, 这些话才能进入学生的心里, 起到真正的作用。

辅导员在和大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 不能离开对学生思想行为语言的观察, 因为认真观察将会有助于辅导员对学生有更好的了解, 同时也促进了辅导员尽早的发现学生问题所在, 并且通过对大学生的观察有助于了解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内容, 进而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因此辅导员观察能力的提升和改进是不容忽视的。

此外, 高校辅导员还要对自己的职业有非常认真的态度和强烈的敬业精神, 这样辅导员才能在工作中享受到乐趣, 进而更好的促进职业能力的提升, 通过能力提升来完善认同自身职能。高校辅导员要有一定的个人魅力, 足够让学生敬重, 这样能够更好的提升辅导员自我能力的认同感。

3 结语

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并且帮助他们处理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 做到最大限度的谅解关照学生, 让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仍能够感受爱。这就需要辅导员通过对职业能力标准视角来认同自己的职业能力, 从而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林斯风, 加强政治辅导员队伍素质培养的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12) :223-225.

职业生涯辅导 篇8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和误区

1. 理念没有普及

职业生涯规划也叫职业规划, 它指的是个人和组织相结合, 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结合时代特点,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当前, 关于大学生职业化。这就要求在辅导员的引进、培养、评价和地位待遇上进行严格把关和全力改善。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分类的辅导员设置, 应选聘专业对口、相关或经验丰富同时能力强、素质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过硬的人员承担工作。要采取有力措施, 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培养, 从实际出发, 制定培养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与工作相关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 努力让每一位辅导员都能不断加深对本岗工作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以激发他们各种有益职业发展的能力、意识和素质。而在工作业绩的评价上可以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 由学生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共同加以监督和考核。最后对于辅导员的地位和待遇, 应积极更新观念, 重视辅导员的实际需求, 确立辅导员也是高层次人才, 学生事务管理也是一门学科的观念, 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地位和待遇,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同时建立起一套合理有效的晋升激励机制, 使得辅导员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和归属感、荣誉感, 真正将辅导员职业作为毕生追求, 不断成长、不断完善。[9]

纵观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这既是一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 但离真正普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 比如说, 一些学生误以为这是步入社会以后才应该去做的事情, 另外, 个别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和重要性没有向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推广普及。

2. 大学生自我目标的缺失

在中国传统观念, 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很多学生在中学时代学习的目标就是上大学, 学习是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老师的表扬。上了大学之后, 这些学生的目标已经实现了, 但同时却迷失了方向。对于自己将来能做什么, 要做什么, 适合干什么工作, 等等, 这些应该考虑的问题, 学生们根本就不够了解, 至于所学专业和将来的职业追求更是模糊。自我目标的缺失导致很多大学生没能建立起切实的生活目标, 这也造成他们浮躁的心态和懒散的行为, 试问这样的大学生如何能够与当今社会对毕业生的高标准接轨呢?

3. 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往往片面地追求大城市、名企业、好部门, 目标定位是收入高、地位高和福利高, 不愿去条件艰苦的地区锻炼, 不愿到新兴行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中小城市的基层单位工作。很多学生在求职时过于注重薪金和福利待遇这两个问题, 没能把个人发展空间或者未来的发展前景放在首要位置。以这样的心态去择业就相当于在本来就非常艰难的就业时代里, 自己给自己又设立了多个障碍, 就业成功率自然就降低了很多。

种大势所趋, 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 但任务又很艰巨, 任重而道远, 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只有继续加强对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建设和内涵建设, 同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扎实改进, 才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一条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肖雪慧.公民社会的诞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

[2][3][7][8][9]赵厚钧, 刘艳.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新思路[J].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 (综合版) ,

[4]董玉玲.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 19, (5) :102-105.

[5]理清.大学生职业化能力[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6.

[6]马健生, 滕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流变[J].比较教育研究, 2006, 27, (10) :63-69.

二、高校辅导员在帮助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中的优势

辅导员是高等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主心骨, 同时也是学生们大学时代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当然, 辅导员更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 他们在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着诸多有利条件, 这些优势归纳起来可以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

1. 天时———资源上的优势

辅导员是对学生最了解的人, 在帮助大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 辅导员可以借鉴往届生的就业情况, 拿现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与之作比较, 以此帮助他们做出有利于个人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天天与学生在一起, 沟通比较多, 能够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的长处, 并能够做到鼓励学生通过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先天素质与潜能, 在未来事业活动中有计划地将素质教育、成才修养与职业定向三者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明确努力方向, 加强素质培养。

2. 地利———时间空间上的优势

作为学生工作的管理者, 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呆在一起, 可以通过课堂之外的模式给学生做职业咨询, 让他们在班会上甚至是日常聊天中得到一些合理的建议, 这就让辅导走出了课堂、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当中, 也无形中加大了辅导的力度和时间的长度, 让学生有了更多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能够做出操作性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 人和———情感上的优势

职业咨询其实和心理咨询有相通的地方, 那就是指导者必须得到咨询者的信任, 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全面地了解咨询者更多的信息。辅导员这个角色由于和学生呆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 又是做学生思想工作的, 所以很多学生还是很愿意跟辅导员讲心里话的。如果学生能够在辅导员面前克服自己的防范心理, 真诚地讲述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或理想化、或自卑的部分, 辅导员在掌握大量的真实材料后就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的作用及工作方法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参与者之一, 也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他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和职业理想,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1. 通过正确引导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和职业理想

辅导员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 帮助他们寻找个人核心价值观, 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和兴趣才能;帮助学生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和职业理想, 并与实际相结合, 尽量让自己的能力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接轨。此外, 实现职业理想的具体步骤和行动计划一旦确定就要坚定不移地为了目标而努力。

2. 营造激励的环境氛围

在职业生涯辅导中建立激励机制, 营造激励的校园环境氛围, 对辅导工作的开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学校有关部门可以从环境、校园氛围、校园活动、校园文化、辅导机构、硬件设施等方面营造氛围, 比如说改善校园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刻苦学习、精益求精的良好学风;开展职业生涯相应辅导活动或讲座, 完善辅导机构, 等等, 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充实自己, 防止不满情绪的滋长。

3. 帮助大学生深化“自我”理念认识和加强经营自我的观念

自我认识是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迈出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性的基础工作, 职业生涯只有在对自我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方能进行, 才有可能制定出符合个体特点、个性性格、能力特长和兴趣爱好的职业生涯策略。学生如果关心自己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就会主动进行生涯规划, 才能积极规划自我, 才能在规划的指导下逐步走向成功。因此, 帮助学生深化“自我”理念的认识和加强学生经营自我理念的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4. 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学生发展平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终极目标是让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所以辅导员在帮助学生设计生涯规划的时候非常有必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为学生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发展平台, 比如,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比赛、职业角色扮演、学生艺术节、素质拓展训练、大学生科技节、模拟招聘和职业心理测评与咨询等。这些活动不但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空间, 而且能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客观分析环境, 树立科学目标,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综合能力, 从而提高自我素质, 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5.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重要依据是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技能, 而且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辅导员不但要鼓励学生开展有益的实践活动, 而且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辅导, 为大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

科学而合理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一个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高校辅导员要牢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既要有政治上的敏锐性、思想上的前沿性, 又要能把握新动向、了解新生事物、紧跟时代潮流、客观分析现实情况, 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才能确保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适应社会的需要, 才能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完善与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赵颂平, 张荣祥.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分析.现代教育科学, 2004, (3) .

[2]王国顺, 熊英.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3.

[3]赵永吉, 田爱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高等农业教育, 2004.

职业生涯辅导 篇9

德国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据统计, 目前德国高校在读学生总数约为200万人, 近年来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超过20万。据德国联邦劳动局的最新统计, 2008年5月德国的平均失业率为7.8%, 而德国大学生的失业率远低于平均失业率。今年初, 德国最重要的全国性报纸之一的法兰克福汇报高校版发表了一篇名为《就业的黄金时间——2008年就业形势展望》的文章。该文指出, 德国大学生的失业率大幅度降低, 就业前景看好, 并引用劳动市场专家Rang女士的话:高校学历基本就是不失业的保障。德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 面临的失业风险较小, 这除了德国经济结构性变化、人口总数下降、高等教育质量过硬等原因外, 也归功于德国高校普遍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与帮助。

70年代以来, 几乎每所德国高校都设立了学生咨询处, 为学生提供学业上和就业上的多种咨询服务。具体主要有这三种形式:

一是学业咨询, 主要针对选专业、转专业的咨询。

二是联邦劳动局的高校内部团, 主要在学生从学业到职业转变过程中提供支持与帮助。

三是心理咨询, 主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压力, 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

90年代以来, 许多高校特别成立了学生职业生涯服务机构 (Career Center/Career Service) , 成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 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实际的职业准备方面的服务, 如应聘辅导, 举办就业招聘会, 寻找实习与工作位置, 生涯规划等。在某些大学, 这一部门与联邦劳动局的高校内部团合二为一, 如不莱梅大学。

如今, 德国已超过100所高校都设置了这种学生职业生涯服务机构, 提供形式多样的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与职业生涯辅导, 并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经费投入。职业生涯辅导的工作人员——般都须具备心理学或教育学的大学教育背景 (Magister/Diplom相当于中国硕士学历) 。特别是对提供职业生涯辅导专业咨询或培训服务的专业人员——职业规划师/职业咨询师——的资质要求非常严格, 一方面一般必须具有在不同行业的实际工作经验3-5年以上, 另一方面, 又必须接受规范的专业学习和培训。职业咨询学习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咨询学、社会学、心理学、国民经济学、企业经济学、法律学、职业学、人力资源管理及其他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看重理论学习, 也注重实践操作。比如在专门培养职业咨询师的位于曼海姆的联邦劳动局高等学院, 学员学习时间为3年, 其中的18个月进行理论学习, 另外的18个月里10周时间接受专业训练, 其余时间在劳动局里进行职业咨询方面的实际操作工作。为适应市场需要, 联邦劳动局也有面对内部员工6个月或9个月的培训, 但一般都要求具备在咨询或职业介绍相关领域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由此可见, 德国对职业咨询人员的要求是比较专业且严格的。

德国完善的职业生涯服务系统, 除了高校设有职业生涯服务机构, 联邦劳动局也提供相关的服务。另外, 也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职业咨询机构加入到这一领域中来。

德国高校如何辅导大学生就业呢?

一、德国高校与政府、负责就业与职业咨询的机构如联邦劳动局、私人咨询机构及用人单位协同为毕业生服务, 已经形成了健全、良性的运行机制。

政府在就业中起着法律保障和信息引导作用。联邦劳动局负责职业和劳动市场咨询, 劳动市场和职业研究、劳动市场统计, 也提供具体的咨询服务。学校职业生涯服务处则更多负责仅针对大学生的具体性、实务性工作, 大体分为就业信息介绍, 个人职业咨询与辅导, 求职讲座培训, 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推荐毕业生等方面。此外, 私人咨询机构作为公立服务机构的有力补充, 也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及时性、系统性的就业服务, 颇受大学生欢迎并越来越受到关注, 如Einstieg、act-value公司就是其代表。

二、职业生涯咨询与服务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海德堡大学职业生涯服务中心基本代表了德国高校职业生涯服务的模式。

中心提供的职业生涯服务内容非常丰富, 涉及职业市场信息 (职业性质、发展前途、经济收入、难易程度) 、学生个人职业定位 (兴趣, 性格, 价值观, 愿景, 能力等) 、择业准则, 面试技巧, 求职培训及职业规划咨询等。职业生涯服务的形式也多样, 有讲座、报告会、咨询服务、模拟实验、心理测评、参观公司、举办就业招聘会、申请材料核查、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并推荐毕业生等等。总之, 了解市场人才需求, 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计划求职方向, 规划职业生涯, 教他们写求职信、了解面试中的注意事项等, 一般都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服务中心的任务, 并且这些服务一般都是不需要学生本人付费的。当然学生会根据自己生涯发展需要主动采购一些像关键技能类的培训项目。

三、重视职业规划。相当多的德国年轻人认为人生价值与职业密不可分。职业不仅被他们看作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更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途径。职业规划成为学生和职业生涯服务机构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德国, 所有的大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职业规划的咨询服务。从大学入学前的招生咨询开始, 学校就辅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自身素质以及职业目标来选择学校和专业;在学生入学后,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和辅导;同时, 注重学生就业前的实用职业能力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绝大多数人从就业准备、职业变换直到职业定位结束, 都会接受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辅导。职业生涯服务机构也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人生价值、职业需求、职业技能及对未来期望等各方面进行评估, 参考学生心理、个性、能力等方面的测评结果, 对学生进行就业辅导与长期的职业规划。德国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视, 还体现在部分高校专门设有职业咨询学专业及培养职业咨询师的课程, 甚至还建立了学科硕士点, 如我所在的海德堡大学就设有全德第一个职业咨询学硕士点。

我们从德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服务特点中, 可以得出两点重要结论:其一, 在学生职业生涯服务过程中, 应通过专门技术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和了解目标职业, 包括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职业倾向、发展职业能力, 使得学生能够根据个性特征找到适合的职业。其二, 发达国家一般都早已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提升到生涯辅导的高度, 不仅辅导学生在毕业时如何就业, 还特别强调辅导他们关于职业规划、职业道路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等相关问题。这表明, 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 是立足于他们长期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问题。实际上, 职业生涯辅导服务已成为德国高校持续高质量就业的一种保障性机制。

如何选择职业, 如何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 如何成就一番事业, 这是每一位求职者, 无论是在德国还是中国, 都是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篇10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管理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他们不仅要从事学生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还要创造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 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然而, 长期以来, “队伍不稳定”、“专业化不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这支队伍的建设, 而辅导员在自身职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惑和问题, 希望能够得到学校更多的关注与支持。目前, 高校非常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作为辅导员, 其个体发展也需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来实现。开展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可以把辅导员的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 既保证了个人得到职业发展, 又可以加强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 从而促进辅导员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因此, 高校和辅导员自身应如何开展好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应成为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管理

(一) 职业生涯与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 (career) , 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和负担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职业生涯不仅仅是职业活动, 而且包括与职业有关的行为和态度等内容。美国的一位职业指导专家萨帕 (Donald E.Super) 把人的职业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及衰退期。而职业生涯规划 (Career Planning) 就是对这一发展过程中职业发展目标的确立和计划的实现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就是帮助个人达成其每一阶段生涯发展任务, 并为下一个阶段发展作好预先的规划和准备。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组织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个人来说, 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制定发展目标, 并通过有效手段逐步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对于组织来说, 就是帮助员工找到个人目标与组织发展机会的结合点, 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机会, 并通过一定途径给予适当的帮助。具体到高校中, 就是高校和辅导员。即将高校目标和辅导员目标有效地综合起来, 高校为辅导员提供帮助, 以实现辅导员个人的职业发展。学校将从辅导员工作绩效的改善中获益, 而辅导员个人则从工作内容的丰富、更具有挑战性中获得满足。这体现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人发展与系统发展的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如何选择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往往受学识、爱好、机遇、工作环境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只有根据现行的工作需要改变原来的职业目标和兴趣, 调整心态, 培养对所从事职业的敬业精神, 在实践中产生对事业的热爱, 才能集中经历全身心投入工作, 实现个人价值, 做出成就。

(二) 职业生涯管理

职业生涯管理是美国近十几年来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发展的新学科, 是指组织帮助员工制定其生涯计划和帮助其生涯发展的一系列活动, 是组织为实现每位员工自主开发精神资源的有效管理方式, 它能有效抑制组织与员工个体在目标整合上的偏差, 并避免由此造成的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因素的丧失。对于高校来说, 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由学校实施的、旨在开发辅导员潜力、使辅导员能自我实现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它使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与学校对辅导员价值实现的要求路径相一致, 并且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学校不断为辅导员个人成长提供帮助, 帮助其实现职业发展。

二、对高校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规模的不断增长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日益复杂化, 要求高校辅导员队伍要逐步趋向职业化、专业化。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按照中央16号文件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有关文件的精神逐步增加辅导员的数量, 改善其队伍结构, 加强他们的思想理论和业务培训等。但许多高校往往忽视了辅导员的个人发展与潜能开发, 缺乏对在职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和帮助。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有效地帮助辅导员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进一步分析与评估内外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 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自己且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这样一来, 也更有利于辅导员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目标和理想的实现可以使辅导员体验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和优越感, 从而进一步激发辅导员更加自觉地努力提升自己, 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因此, 高校如果能够帮助辅导员做出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从根本上改变辅导员职业生涯现状, 激活辅导员职业潜力, 使辅导员看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使辅导员队逐步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目标。

高校加强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 有利于高校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战略目标

学校通过详细了解辅导员的实际需求, 逐步完善管理和培养机制, 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 挖掘他们的潜力, 最大限度地使辅导员个人素质与工作需求相匹配, 使其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 帮助其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实现自身价值。这样一来, 他们就会选择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 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从而促进学生工作的良好发展;学生工作发展的良好局面, 同时有利于吸引更多人专职从事辅导员工作。高校最终达到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战略目标。

(二) 有利于辅导员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

通过加强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可以使辅导员了解学校的发展目标, 学校的发展规划以及个人的发展方向, 提高辅导员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引导辅导员成为职业化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 这样他们必然会把辅导员工作看作是一个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 而不是一个临时职业、不是个人晋升的“跳板”。他们势必会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 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个人事业来发展, 长期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 从而实现辅导员个人的职业目标。可见在高校开展对教师的职业生涯管理是极其必要和重要的。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 高校要全方位做好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管理

1. 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 促进队伍建设。

高校应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作全局性长远规划, 不断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 包括性别、年龄、学科专业、学历、专兼职等, 这样可以拓宽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平台, 从而进一步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 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战斗力强的辅导员团队。

2.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 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创造条件。

高校应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 进一步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 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创造条件。如将辅导员的培养纳入高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 享受专任教师培养同等待遇;尽量为专职辅导员设置相应的教学岗位, 为他们安排一定的教学工作量;设置辅导员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以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的优惠政策;积极为辅导员的学习、培训、进修提高等创造必要条件;为辅导员的职务晋升和工资福利、生活创造便利条件和提供必要保障等等, 为他们进行职业再定位做好相关的前期工作。

3. 加强宣传, 分类指导, 为辅导员职业规划设置通道。

在做好优化队伍结构, 完善体制机制的工作基础上, 高校要加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 引导辅导员认识自己, 了解职业现状, 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 要根据他们自身胜任特征特点及目标岗位胜任特征的要求, 针对不同人的具体情况, 分类指导, 了解辅导员的个性特点、职业意愿和要求, 为辅导员设置和疏通实现职业理想和获得满意工作的职业通道, 指明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路径, 帮助辅导员制定和执行职业生涯规划。

4. 加强对辅导员的绩效评估与考核, 帮助辅导员实现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可通过辅导员绩效评估与考核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个人特点与工作行为特点, 根据这些特点及兴趣设计出更符合个人特征与学校需要相匹配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以便更充分挖掘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潜能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在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其职业成长。

实施这样的一个系统规划, 可以促使辅导员努力开发有助于提高学校整体绩效的关键技能和行为来提升和发展学校核心竞争力, 使学校和辅导员的胜任特征持续得到提升, 实现辅导员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战略目标的和谐一致。

(二) 高校辅导员要分步骤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因为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社会或学校强加在辅导员个人身上的实施方案, 而是辅导员自身在内心动力的驱使下, 结合辅导员职业的要求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依据现实条件和机会所制定的个人化的实施方案。所以, 从辅导员个人的角度来讨论职业生涯规划,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规划 (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 明确职业发展路线) ;自我管理 (明确需要进行的自我学习、提升准备和行动计划) ;自我实现 (反馈评估, 修正完善) 。

1. 自我认识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提出的问题:“我真正想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去做?我现在正在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这一连串问题也正是刚刚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新辅导员应该深思的课题。唯有充分认识个人的人格特质、能力、工作价值观与工作适应性等, 才能理清生涯发展的思路, 展开工作生涯发展的第一项。自我认识应主要围绕对个人的需求、能力、兴趣、性格、气质等等的分析, 通过对自己进行的全面分析, 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以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 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抉择。可见, 实事求是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估是制定职业生涯设计的前提。

2. 自我规划

生涯目标与路线规划指辅导员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以及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发展目标。目标的抉择需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条件为依据;生涯路线是指辅导员准备从什么方向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比如: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学生日常事务管理, 还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等。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 有效的生涯设计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 以便排除不必要的犹豫和干扰, 全心致力于目标的实现。进行自我规划, 辅导员首先应该进行职业目标和路线规划。而在确定职业目标和路线前, 要对辅导员角色有充分的认识, 还需要明确对于辅导员而言有哪些可供需选择的发展方向, 以便进行准确定位。一般来说, 高校辅导员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一是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二是转任学校党政机关或二级单位党政干部, 三是转向从事教学科研 (包括“两课”教学科研) 工作。在做出选择之前, 需要通过对自我性格、兴趣、特长等进行评估, 对学校以及社会整体环境加以分析, 从而选择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对辅导员而言, 在选定从事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后, 为实现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还须考虑向哪一路线发展。虽然同为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 但也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发展方向。是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 还是走专业技术路线向业务方面发展或走行政管理路线向行政方面发展?辅导员可以针对下面三个问题询问自己:

(1) 希望往哪条路线发展?主要根据个人的价值观、理想、成就动机和兴趣等主观因素, 分析自己的人生目标, 以便确定自己的目标取向。

(2) 适合往哪条路线发展?主要考虑自己的智能、技能、情商、性格、特长等客观因素, 分析自己与他人的优劣势, 确定自己的能力取向。

(3) 可以往哪条路线发展?主要考虑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等, 分析挑战与机会, 确定自己的机会取向。

三个取向确定后, 进行综合分析, 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

3. 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主要包括明确需要进行的自我学习、提升准备和行动计划等。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 要使职业生涯设计变为现实, 辅导员必须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方案和措施。这一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是制定自我学习 (包括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 、提升准备和落实目标的行动方案。辅导员应采取什么措施开发自己的潜能、如何提高政治理论水平、辅导员业务能力、管理服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科研能力等等, 都要有具体的计划与明确的措施, 并且这些计划要特别具体, 以便于定时检查和落实。如:辅导员在制定自我学习行动方案时, 可以根据自身工作实践的需要, 根据大学生思想工作特点, 确定自我培训和提高的内容, 制定长期的自我提高的行动计划。一方面要抓好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 做到“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另一方面要抓好实际工作的总结反思, 通过不断总结反思, 达到提高个人综合能力, 促进工作实践的目的。辅导员在做提升准备前首先要确认自己当前已达到的专业技术水平, 其次要预测未来职业发展要求, 并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 最后制定消除差距的计划。在这过程中, 确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与适时“充电”尤为重要。

4. 自我实现

辅导员要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就要对自身的生涯规划进行反馈评估, 进一步修正完善生涯规划设计。影响生涯设计的因素很多, 有的可以预测, 有的难以预测。因此, 要使职业生涯设计行之有效, 还需要时时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 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设计进行评估与修正完善, 以能适应环境的改变, 同时可以作为下轮生涯设计的参考依据。修正完善的内容包括:生涯路线的选择、目标的修正、生涯策略、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等。成功的职业生涯设计需要时时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 并且调整自己前进的步伐。

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有利于辅导员个人的进步和提高, 实现其职业生涯的目标, 同时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高校可持续发展, 反过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因此, 高等学校和辅导员要把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把辅导员的长期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高等学校与辅导员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2006年9月.

[2]张莹.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苏文明, 吴薇莉.基于胜任特征的大学辅导员[J].人力资源管理, 第22卷第2期, 2006年6月.

[4]王芳.职业生涯规划——职校教师管理的新视角[J].职教论坛2006年6月综合版.

[5]黄炳辉.高校学生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年第12期总第152期.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管理 篇11

一、职业生涯管理的相关概念

职业生涯管理是建立在有组织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在对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充分的认识到员工的工作能力,使员工建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进而提高员工在各个方面的竞争力,对企业也是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开发与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对企业与员工都有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是一个不断改变、实践、学习的过程,一个优秀的铺导员,要在职业思想,职业道德等方便不断的成熟,这样辅导员在工作、社会、生活等哥哥方面的角色才能得到提升。在我们的生活过程中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与管理。高校也一样,正因为我们大部分高校忽视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管理,才产生很多的问题。在此,我们简单地将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开发界与管理定义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发现并强化辅导员潜能,并促使其得到充分的潜能发挥,实现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并提高其工作绩效目标的过程。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现状

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高校铺导员的队伍建设,对铺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由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没有足够的理论指导和职业规划实践,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

在我国,高校铺导员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流动性很大,与专业老师和行政人员不同,铺导员队伍一直不够稳定。现阶段,我们的高校铺导员基本都是有专职和兼职组成,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高校铺导员的职业寿命都不长。这样不稳定的铺导员队伍,对于大学生的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对于高校铺导员来说,流动性如此大,使他们想要寻求更好的发展,不能用心于本职工作。

(二)工作热情不高

由于高校铺导员的队伍中,很大一部分是中青年铺导员,多数人对于此工作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很多认为这项工作没有前途,在工作中缺乏应有的工作热情和思想基础,在一开始工作的时候可能还热情高涨,但时间一长,这种热情也会随之消失。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也没有更用心得去做,都是采取劝诫的方法。

(三)借做“跳板”的多,安心辅导员工作的少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下,高校铺导员的工作无疑不是一份待遇高的好工作,很多毕业生想进入高校工作,而进入高校工作的门槛很高,很多高校都只招收名牌学校的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很多学生通过高校铺导员这个职业作为进入高校的一个垫脚石,然后在寻求机会转行从事其他工作,现在这种情况日益普遍,导致很多高校辅导员不能安心工作。

三、高校对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措施

高校铺导员的职业生涯管理,不仅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对辅导员个人的进步也用很重要的作用。

(一)对铺导员的职业生涯方向与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

高校铺导员的职业生涯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剩,即需要铺导员个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个清晰的认识,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又需要高校对铺导员的帮助,为高校铺导员提供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见,帮助铺导员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必须通过一些列的方法帮助辅导员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自己,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让他们分析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可能性。

(二)辅导员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引导作用

很多高校铺导员选择这个工作,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专业方向,而是迫于就业压力,对于这一工作岗位没有很深的了解,对未来的发展也不明确,所以流动性也特别的大。而对于一般的高校辅导员来说应该具备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等,而现阶段来说很多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高校应该对铺导员个人的素养给予帮助与引导,进而加强铺导员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加强高校的铺导员队伍的建设。

(三)加强对辅导员培训

不管在任何企业组织里,培训是一个重要的职业生涯管理的环节,高校也是如此。因此,要加强对高校铺导员的培训计划,制定多种形式的培训体系对其进行职业性的培训,为铺导员的职业生涯提高创造机会,使他们的职业有更好的生存空间。在培训过程中,选拔优秀的铺导员进一步进修,通过培训不断地提高铺导员的素质。对于有实力的高校还可以适当的建立培训基地或者国内外进行培训,使铺导员的职业能力不断提高。

(四)明确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及出路

辅导员队伍一度不够稳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解决出路问题,是稳定辅导员工作情绪的基本保证,也是辅导员队伍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在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注意综合分析、用其所长、各得其所。对辅导员的生存和发展要结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对辅导员工作的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反馈,找出他们的优缺点及个人特长,还要不断调动辅导员主动参加到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中来,充分调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著政治上的引导者、思想上的教育者、行动上的管理者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者等多重角色。学校和辅导员都应从自身的职业素质入手,通过各种措施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本职岗位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本文作者刘雪系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3.

[2]高玉梅.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9).

[3]李颖.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管理激励创新[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12).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张耀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展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9).

[6]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思想教育研究,2002,(6).

[7]张再生.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674.

[8]杜映梅.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300-304.□

职业生涯辅导 篇12

一、职业生涯辅导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的职业生涯辅导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职业指导运动的开展。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创办了“波士顿职业指导局”, 开拓了职业辅导领域。当时的职业辅导着重于职业信息的提供和心理测量工具的使用, 包括对学员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20世纪50年代初期, 舒伯提出了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认为, 生涯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 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因此, 生涯不是个人在某一阶段所特有的, 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生发展的过程。舒伯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 是“职业指导”转为“生涯辅导”的标志, 使得职业生涯辅导在视角上逐步摆脱了以往职业辅导着重于对求职者各种心理特质的研究倾向, 将生涯辅导推向一个以个体生涯发展历程为重心的方向, 侧重点也由单一的职业抉择转变为生涯的全方位长期发展。20世纪70年代美国又兴起了生涯教育运动。生涯教育通过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学习步骤, 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 其教育过程从幼儿园教育直至成年教育, 培养个人逐步形成自我引导、自我完善的能力。经过多年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摸索, 生涯辅导已经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广泛实施的一种活动过程和咨询方式, 成为学校教育和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 职业生涯辅导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 更多的活动还停留在职业指导阶段。80年代中后期, 随着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国家教育部门开始对职业指导进行研究, 劳动就业部门开始对人员进行就业培训。教育部门从90年代初, 开始在职业中学、普通中学开设职业指导课, 对高校毕业生实行就业指导。这些课程和活动的开展对人才的开发和合理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 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 使得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另一方面, 人们对于职业发展的内涵理解和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从过去的仅仅重视就业问题转变为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价值观、能力等与职业的匹配。这些变化使得原来的职业指导不能满足个人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要求, 职业指导逐步开始被职业生涯辅导所替代。

根据帕森斯提出的“职业辅导三原则”, 在职业生涯辅导中主要涉及三个主要因素:一是对自我爱好和能力的认识;二是对职业的技能要求、工作条件、薪酬福利和发展前景的了解;三是将上述两类信息加以综合和匹配, 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可以说, 自我探索是职业规划师帮助来询者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第一步, 也是重要的一步。

二、自我探索分析

(一) 什么是自我探索

自我探索是指借助于职业发展理论, 使用成熟的职业测评和非正式评估工具, 对自己的职业兴趣、价值观、人格、能力等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量化评价和分析, 以便深入和全面地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最喜欢的是什么 (职业兴趣) , 最看重的是什么 (价值观) , 最擅长的是什么 (能力) , 从而确定自己喜欢的且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假设, 每个人都有稳定的特质, 而职业也有一组稳定的条件 (因素) 。所谓“特质”, 就是指个人的人格特征, 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等, “因素”则是指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就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或资格。将个人与职业相匹配, 个人的特质与工作因素越接近, 个人在职业上的成功可能性就越大。

(二) 自我探索的分析思路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职业轮来说明自我探索的分析思路。

根据图2-1所示, 自我探索可以通过四个方面加以评析。

1、人格探索。

心理学中, 人格指一个人在一定情况下所作行为反应的特质, 即人们在生活、工作中独特的行为表现, 包括思考方式、决策方式等。通过对人格特征的分析, 可以测量个体的性格及内在驱动力等特征。

2、兴趣探索。

兴趣是使个体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它更强调个体的喜爱和偏好程度。由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 人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将成为事业成功的强大动力。因此兴趣测评在职业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职业兴趣测评可以帮助个体把握职业兴趣以及他未来职业的可能的发展方向。

3、价值观探索。

价值观是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的信念。由于价值观的不同, 同一职业满足不同人的价值和愿望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选择职业时对职业给人的回报的偏好, 是价值观最重要的表现领域。因此, 价值观测评也是自我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4、能力探索。

能力是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的评估可以帮助个体确定具备什么样的技能, 以及擅长什么样的技能。能力测评既包括一般能力测评, 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 也包括特殊能力测评, 如运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作协调能力、空间判断能力等。

(三) 自我探索的分析工具

在进行自我探索时需要利用一些评估工具, 包括正式评估工具和非正式评估工具。

1、正式评估工具。

正式评估工具即使用一些标准化的评估技术, 这类测评工具是基于统计技术并对大量人群施测后建立起来的。一般而言, 只有专业的心理学家才有资格使用专业的测评工具。测评形式通常包括纸笔答卷和计算机测评。

在兴趣测评方面, 常用的正式测评工具包括霍兰德兴趣量表和期特朗兴趣量表 (Strong Interest Inventory, SII) 等。兴趣测评帮助个人了解“我到底想要干什么?”“什么事物能引起我的注意或好奇?”国内的兴趣测评较多, 如2004年北森公司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开发的兴趣量表应用较为广泛;而斯特朗兴趣量表则是美国在职业生涯测量领域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兴趣量表。

价值观的正式测评工具包括职业锚测试 (Career Anchor) 。职业锚理论是由美国埃德加?施恩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面临职业选择时, 他无论如何都不肯放弃的内心最深层次的东西。施恩教授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八种职业锚, 包括管理型、技术型、创造型、服务型、自主独立型、挑战型、生活型和安全稳定型。通过职业锚测试, 个人可以更好地探索职业的内在价值。

人格测量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职业发展量表是以约翰·霍兰德和卡尔·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为基础的。人格测评的标准化测评工具包括梅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 (MBTI) 。MBTI将人的性格分为4个维度, 每个维度有2种偏好, 以此组合出16种性格。此外, 北森公司开发的朗途职业规划测评不仅包括人格方面的测量, 还加入了动力方面的测量。动力测评从影响愿望、成功愿望、挫折承受、人际交往等四个方面对激励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进行分析。

能力测评的正式评估工具包括E U-REKA技能问卷, 该问卷从自我管理、情境技能、处理细节技能、动作技能、操作技能、数学技能、沟通技能等12个方面对个人的72种技能进行测试。此外, 北森开发的职业规划测试系统中也包括相应的能力测评, 如言语理解、数量关系、逻辑推理和资料分析等。

2、非正式评估工具。

相对于正式测评工具, 非正式评估工具是以非结构化的和非系统的方式来搜集有关个体的信息。非正式评估工具大多采用行为分析技术 (观察) 和自我陈述分析技术 (感觉、态度、兴趣、经历等) 。在运用非正式评估工具时, 职业规划师可以根据个人的经验和技能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非正式测评工具包括:兴趣岛测试、分类卡、工作价值观清单、想象引导、生涯人物访谈、生涯传记等。

分类卡是由北森公司开发出来的一种有趣的彩色卡片游戏, 通过对职业卡片的分类可以鉴别出个人相关的工作兴趣, 在运用分类卡工具时可以将评估的结果与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相结合。

工作价值观清单则是列出十五项工作价值观, 请被测试者写下5个最认可的价值观以及选择它们的原因, 再将这些价值观按重要性排序, 反思这些价值观如何在过去的生活中影响了个人的种种决策, 以此来了解影响个人工作选择的重要因素。

想象引导的评估方法是指运用想象来了解个人的职业理想、兴趣、目标和发展方向, 这种方法可以让个体跳出现实情境, 充分放松, 关注内心的感受。包括生涯幻游、我的蝴蝶大梦等方法。

生涯人物访谈是指让个体花一定的时间去亲身经历感兴趣的职业类型。个体可以通过对某行业中感兴趣的职业人物进行访谈, 或通过亲身经历对不甚了解的职业目标进行澄清和证实。通过生涯人物访谈, 个人可以获得最新的职业信息, 扩大职业人际关系网, 树立工作面试的信心, 确定专业的实力和不足。

生涯传记是通过分析传记资料帮助个体了解自我的一种方法, 包括生命线、生涯彩虹图和成就故事等工具。生涯彩虹图在图上直观地展现了个人的生命发展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角色的投入程度, 通过生涯彩虹图可以评估个人在工作、学习、家庭、休闲和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投入程度和角色之间的互动, 帮助个人平衡角色关系。成就故事工具则更注重于挖掘个体在过去生活中的成功事件, 通过对成功事件中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和能力的正面引导, 来帮助个人建立自信心, 鼓舞个体克服困难。

三、自我探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自我探索需要专业的职业规划师指导

由于在自我探索过程需要运用一些正式和非正式测评工具, 它是一个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分析过程, 因此自我探索必须要借助于专业的职业规划师的指导。目前对于专业从事职业规划工作的人员, 国内在2004年推出了首个标准化的职业规划资格认证体系。此外, 由美国咨询师认证管理委员会 (The National Board for Certified Counselors, NBCC) 开发的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 (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 认证体系也于2004年底引入我国。只有在专业职业规划师的帮助下, 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探索。

(二) 自我探索中职业规划师的角色和定位

在帮助个体进行自我探索时, 职业规划师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评估工具对个体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能力等特征进行评估和解释, 帮助个体对职业困惑进行澄清。在此过程中, 职业规划师的角色是一个陪伴者, 陪伴个体走过这段职业困惑期, 其定位是给个人提供帮助、支持和指导, 但并不能对个人做出判断性的结论, 也不能够直接给出行动的建议。而个体在这个过程中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测评和评估, 个人应与职业规划师一起合作, 完成整个自我探索过程。

(三) 正式评估工具和非正式评估工具要结合使用

在进行自我探索时, 应将正式评估结果和非正式评估结果结合起来使用。正式评估由于运用一些专业的测评技术和手段, 在个人的自我探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要注意的是正式测评报告并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 特别是当正式测评报告中存在异议或者无法做出评估的时候, 还需要利用非正式评估工具作进一步的验证和澄清。非正式评估工具与正式评估工具相比, 具有运用灵活、方便, 容易让被试者充分放松等优点, 因而在测评时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效果较好。

摘要:随着职业发展内涵的丰富和完善, 职业生涯辅导从过去仅重视就业问题转变为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价值观和能力等与职业的匹配。自我探索从兴趣、人格、价值观、能力等多方面对个性特征进行分析, 它是职业生涯辅导中一个重要阶段。本文通过对职业生涯辅导发展过程的介绍, 重点阐述了职业生涯辅导中自我探索的分析方法, 总结了自我探索中使用的一些正式和非正式评估工具以及在自我探索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生涯辅导,自我探索,正式评估,非正式评估

参考文献

[1]、GCDF中国培训中心.全球职业规划GCDF资格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8.

[2]、GCDF中国培训中心.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资格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3]、杜映梅.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下一篇:解剖喉返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