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车站为话题的小学叙事作文

2024-10-12

以车站为话题的小学叙事作文(共16篇)

以车站为话题的小学叙事作文 篇1

车站的人可真多啊,有的坐在椅子上看报纸,有的在看手机,有的在哭,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是因为每个人来车站的目的不同,有的是出差,有的是旅游,有的在等家人来接,还有的是告别远行。所有人的表情也不同,只要看表情就大概能猜到他们来车站的目的了。

来这儿的人总会注意来来往往的车辆,不敢错过自己的那班车。我看到有些人很着急,估计连早饭都还没吃,一到车站就奔向小卖站买点心吃。有些人提着沉重的行李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害怕孩子会走散。每个人带着不同的目的来来往往穿梭在车站中。

中国车站人最多的时候是春运,每个人都会在春节前赶回自己的老家和父母家人团聚。

每到年底电视上总会播放中国各地的春运情况,一张张兴奋的脸,一颗颗激动的心情,让人心里一阵暖流,回家真好!

以车站为话题的小学叙事作文 篇2

阅读下面这首诗, 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 (三四) 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 读懂材料, 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 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 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往往托物言志, 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 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 主要的事物 (作者依托的对象) 的特征, 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 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 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 然后结合平时积累, 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 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 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 代表着一般、典型, 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 (三四) 》,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 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 “滚滚”和“细小”, 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 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 或者说, 创造伟大事业的, 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 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 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 全面理解, 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 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造成审题失误, 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 全面理解诗歌材料, 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 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 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 自己确定话题, 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 其一, 波浪滚滚惊天动地, 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 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 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 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 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 波浪借风乘势奔涌, 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 波浪滚涌激情阵阵, 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 波浪是外在的现象, 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 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 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 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 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 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 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 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 善于缝合, 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 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 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 抛弃试题材料, 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 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 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 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 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 写几个排比的句子, 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 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 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 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 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 准确为文, 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 激励创新思维, 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 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 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 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 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 使文章生动活泼, 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 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 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 欲扬先抑, 注意安排情节, 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 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 则要角度换位, 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 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 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 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沿着小路, 我, 走回去, 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 “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 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 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 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 “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 “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 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摘要: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以车站为话题的小学叙事作文 篇3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以明天为话题的叙事作文 篇4

相信吧,人生在为你关上一扇大门时,也同时为你开启了一扇窗户。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哪怕现在眼前一片黑暗,哪怕前方路途坎坷迷茫。让自己去拥抱我们的梦,让自己去期盼明天会更好,让我们的笑容绽放青春的骄傲,我们会飞向梦中的远方。

谁都有勇气去面对黑暗的角落,为了明天我们在苦也不多。我要去冲破下一个明天,因为这是我一辈子的承诺。纵然山摇地动我也不害怕,因为有你有我搀扶着走向明天,迈出成功的一步步,我们将飞向那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广阔天空。

相信自己的力量,明天会更好。如果给我一滴泪光,我会让它为梦划过脸狭。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希望,以坚持不懈地追求为精神。

让我们不要去空谈崇高的理想,让这些理想存在于幼小心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让这种精神成为精神的口食去为明天努力。

天地专为胸襟开阔的人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赏心乐事,让他们心情受用,而对于心胸狭窄的人们加以拒绝,如果能乐观的面对眼前的一切困难,那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不懈的追求就会成为壮举;在它纯洁的目光里一切美德必将胜利。

以奔跑为话题的叙事作文 篇5

其实他总是喜欢冒险,喜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他觉得生活需要挑战,况且任何事都没有绝对性,他会用行动来证明他的选择没有错。

其实他总是感到疲惫,因为他的心头埋藏着梦想,梦让他成为了孤独的追逐者。但他不后悔,因为追逐的每一天他都会感到很充实,很欣慰。

其实他很渴望和每一个人交流,从别人身上,他总能学到很多。,

一个人时,他的耳边会浮现一首歌“那一天,我仰望星空发现,心并不远,梦并不远,只要你踮起脚尖。”

关于以和谐为话题的叙事作文 篇6

5月12日,四川发生了8.0级地震,当天,就有许多解放军、医生、护士、志愿者赶赴灾区,抗震救灾;第二天开始,全国人们纷纷自发地捐钱、献血;而被困灾区的人们,也在顽强地自救和互救。在灾难面前,大家各尽其能,奉献着自己无私的爱心。这个时候,我真的看到了我们平常说的“爱祖国、爱人民”,真正感到了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社会的和谐,人们的齐心协力。

三年级时,我被选为班级的代表,去结对的民工子弟学校——天华学校送礼物,我们送去的是大家捐的家里平常最爱玩的活动器械,羽毛球啊、篮球啊、象棋啊,那里的小朋友们好高兴,我们也好高兴,第一次感受到了“助人为快乐之本”的真谛。回来后妈妈感叹了一句:“现在的孩子们真幸福,各尽其能,各取所需,都有点共产主义社会的感觉了!”

有一天傍晚,我练习骑车时不小心摔伤了脚,一位陌生的老爷爷扶着我回了家。第二天上学的路上,我的脚钻心地痛,外婆吃力地扶着我,走一步停一停,平常不到十分钟的路,却好像怎么也走不完。一位同学的妈妈看到了我们的情况,就主动用自行车推着送我到学校,黄春艳同学的妈妈半扶半抱着我上四楼进教室。放学后,章雨婷同学的奶奶又张罗着找人送我回家,而马冯亮同学的爸爸早已默默地把我抱上了电动车……第三天、第四天,总有人抢着接送我、扶我上下楼,老师们、同学们也很关心我,帮我拿饭、扶我到操场、帮我发本子……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受伤,但我深深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爱与关怀。

联想到报纸上时常会登载的为白血病人捐钱捐骨髓,为孤儿捐款捐物;听妈妈讲起过的给贫困家庭的子女免学费、发营养餐;亲身体验过的大雪封路时解放军和各级政府、各个单位、个人的感人举动,我领会了现在我们国家倡导“和谐社会”的含义: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以车站为话题的小学叙事作文 篇7

1. 不同地区铁路基层工人的生活福利待遇情况

根据地理区域位置的不同, 我国将铁路部门按铁路局进行划分。中国目前有18个铁路局, 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了各个铁路局经济效益的不同, 因此铁路基层职工的福利待遇也有一些区别。

以上海铁路局和兰州铁路局为例, 进行一个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上海铁路局管辖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 这些地区工农业发达, 内外商贸兴旺。由于该地区的经济十分发达, 该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国也属于前列。兰州铁路局管辖我国西北地区, 纵跨甘肃、青海及宁夏三省 (区) 。这些地区远离东部发达地区, 经济总体情况欠发达。根据表1和表2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铁路基层职工的收入依据所处经济区域的不同有着区别。在一般工资大致相等的情况下, 经济发达地区的铁路基层职工略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铁路基层职工。但是总体上铁路基层职工的收入偏低。

2. 过去20年铁路基层员工与如今员工福利待遇的阐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铁路基层职工的工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自从2013年3月14日铁道部响应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实行铁路政企分离, 撤销铁道部建立铁路总公司之后, 铁路基层职工的工资与市场挂钩越来越明显, 变化也越来越市场化。

20世纪90年代初期, 一般的铁路基层职工收入为1000元左右, 这与当时其他国有企业职工收入水平差距不大, 在当时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271元的情况之下, 铁路基层职工的收入、铁路工人的收入在全社会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略似于现在的央企员工”。然而真正出现问题的是21世纪初期, 在全国各行各业普遍收入增加, CPI指数数年大于5%的前提下, 广大的铁路基层职工收入还依然保持在1000元左右, 待遇福利分房依然严峻, 没有得到落实解决。盛光祖出任铁道部部长之后, 先后数次提高铁路基层职工的工资标准, 完善福利分房的政策落实, 使得如今铁路基层职工有了3000~4000元的工资水准。

3. 铁路基层员工收入与社会其他基础行业和社会平均水平对比

由表3可以得知, 国家企业职工的收入水平均高于其他单位, 一般国家运输业的职工年收入均在10万元左右, 城镇私营单位的职工收入在5万元左右。2015年铁路总工作会议之前, 铁路总公司已经召开了调整铁路职工工资标准的电视电话会议。《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2015年调整企业职工岗位工资标准的通知》也下发给了铁路各部门:2015年争取将铁路基层职工的年工资从5万元增加到6万元。可以得出目前铁路基层职工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其他央企, 甚至低于大部分的城镇非私有企业, 与多数城镇私营企业持平。

二、铁路基层员工福利待遇的具体问题——以抚州火车站为例

1. 福利待遇问题

抚州火车站是位于向莆铁路上的重要客运站, 是向莆铁路江西段唯一的地级市站, 也是南昌铁路局重要的火车站之一。抚州站作为一个客运站, 共有126名基层职工, 8个具体部门。基层职工收入集中在2000~3500元。这样的收入水平低于图1所示的抚州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在图1中, 可知铁路基层职工的收入远低于抚州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在铁路职工单位住房问题上, 抚州站的铁路集资房尚未得到落实, 仅有一小部分老职工于2002年购买了在抚州北站附近的由铁路单位集资建造的单位福利房。而大量的年轻基层职工只能按照市场价格购买商品房, 然而抚州地区的商品房价格在5000元左右, 以现在基层铁路职工的收入很难负担起这样的价格。

2. 职工健康问题

根据2014年底南昌铁路局发布的对抚州火车站正式职工的体检结果显示, 合格率13.23%, 患有1种、2种、3种、4种疾病或指标异常率分别占25.0%、19.7%、15.6%、22.8%。

体检结果显示, 脂肪肝、高血脂、肝功异常、高血压是铁路基层职工容易发生的健康问题, 这种状况长期下去, 会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 影响到铁路职工的平均寿命, 这是因为大部分铁路基层职工都是轮班制, 存在熬夜、精神高度集中、休息无规律、工作期间长时间缺水等, 从而造成机体抗病能力降低, 成为上述疾病指标异常检出率高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健康。

在心理健康方面, 铁路基层职工也存在一些问题。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 半军事化的行业属性尤为突出。[1]高速度, 快节奏, 工作流程环环紧扣, 稍有疏漏就可能酿成大祸, 铁路员工长期处于工作重压之下。对于普通人而言的一个普通工作日, 对铁路职工来说却像打仗一样, 时刻绷紧每根神经。机、车、工、电、辆、供、调、客、货等各个部门, 组成庞大的联动机24小时运转, 不允许分神, 不允许差错, 不允许有片刻的间歇。[2]长此以往, 铁路职工的心理负担得不到调整或释放, 产生心理疾病。铁路行业的特殊性以及诸多压力, 给铁路职工造成的精神压力、思想困惑和情绪波动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也给铁路安全运输和职工队伍稳定带来潜在隐患。[3]

3. 职工子女就业教育问题

有这样一个群体, 在铁路文化的熏陶下长大, 他们对铁路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这不仅仅因为他们从小在铁路边上长大, 更大程度可能在于他们最亲的人在铁路上不辞劳苦地工作, 很多人习惯称他们为“铁二代”。在这些人当中, 有相当一部分人就读于与铁路相关的铁路职高或者本科学校, 希望在毕业后能像父母一样进入铁路系统工作, 为铁路的发展做出贡献。随着铁路系统科技发展的要求, 车辆的高速化、电气化、数控化、重载化迅速发展, 现有的在职职工人员素质、文化程度、技术难以达到铁路系统当下以及未来对职工素质的要求, 铁路系统急需提高在职人员业务水平, 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铁路系统, 从而提高铁路系统的安全系数, 确保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 提高铁路运营效益。[4]但从目前来看, 铁路职工子女很大一部分是高职高专毕业, 真正本科毕业尤其是高质量本科毕业的人才寥寥无几。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即高职高专毕业生虽然动手能力强, 但是和本科生相比仍有一段距离, 加之目前铁路相关政策大部分针对专业对口本科毕业生, 这些铁路高职高专毕业的铁路职工子女又难以在铁路系统外部找到对口工作, 毕业即面临失业。子女就业问题现在已经成为铁路职工最大的心病。铁路职工尤其是一线职工不分白天黑夜地战斗在铁路线上, 与地方各部门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非常单一, 很难寻求其他渠道帮助子女解决就业问题。种种问题困扰着一线职工, 以至于影响日常工作效率, 埋下安全隐患, 不利于和谐铁路发展。以抚州火车站为例, 只有少部分工龄在15年以上的老职工是属于京九铁路老带新政策进入工资岗位的职工, 大多数年轻人都是通过院校招生和社会考试录用的职工。大多基层铁路职工的子女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解决自身就业问题, 然而由于基层铁路子女受教育水平不高, 导致基层铁路职工子女就业形势严峻。

三、解决铁路基层员工福利待遇问题的建议

铁路事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 要进一步推动铁路事业的发展则必须尽快解决铁路基层职工的切身实际问题。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有以下几点建议:

1. 要把提高基层铁路职工的工资待遇作为改善铁路职工生活的关键环节

工资是铁路基层职工唯一的生活来源, 在现在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大环境下, 唯有提高铁路基层职工的工资才能有效地解决铁路基层职工福利待遇存在的问题。首先, 一定要扩大贯彻绩效工资的覆盖范围, 使得铁路基层职工可以通过良好的工作表现获得更好的收入, 而不像原来那样“一刀切”。其次, 要以提高基本工资为主, 在现在全国物价水平上涨的情况下, 提高基层职工的基本工资, 使得铁路基层职工的基本工资跟得上全国经济发展的水平, 适应现在的物价水平。第三, 增加相应的各种补贴, 比如夏天的高温补贴、冬天的霜冻补贴、通勤补贴等一系列补贴, 虽然看似不多, 但依然可以解决一些铁路基层职工的福利待遇问题。第四, 优化铁路基层职工的工资结构, 原来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及住房公积金从工资里扣除的金额占工资比重的部分大, 铁路基层职工工资到手的数额普遍都低, 应该降低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及住房公积金在工资中的比重, 使得职工到手工资多, 工资结构得到优化。

2. 加大对基层职工健康问题的关注力度

原来铁路基层职工的医疗健康问题都是由铁路部门自己负责, 这样导致铁路部门的医疗压力大, 不能更好地为铁路基层职工提供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因此从2014年起, 铁路职工的医疗与地方挂钩, 逐步开始纳入地方医疗保障范围之内。有了铁路职工医疗与地方医疗保障接轨这个大方向, 首先应该加大地方财政对铁路职工医疗保障的投入, 缓解铁路部门自身的医疗保障压力。其次, 加大铁路部门自身医疗保障和地方医疗保障整合力度, 使得铁路职工享受地方医疗服务的覆盖面更广。[5]第三, 特别注意对铁路基层职工高发的各种职业病治疗投入的力度, 减少职业病对铁路基层职工的伤害。

3. 提高铁路学校的教育水平

要解决铁路基层职工子女存在的教育问题, 就要从改善铁路基层职工子女教育环境出发。首先, 加大铁路子女学校与地方优质中小学的合作, 铁路子女学校可以汲取地方优质中小学的教育经验, 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其次, 打破地方中小学对招收铁路子女的限制, 使得铁路子女不再是只能够就读铁路子女学校, 也能够有机会就读地方的中小学。第三, 在教育财政方面, 铁路部门应该与地方教育部门通力合作, 使铁路子女教育有更充裕的经费。

摘要:目前, 在中国铁路大发展的背景环境下, 铁路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社会关注, 但铁路基层职工往往却被忽视。做出巨大贡献的铁路基层员工的福利待遇及其家庭生活存在的许许多多问题, 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解决。本文主要以江西省抚州火车站的基层职工为例, 研究铁路基层职工的福利待遇及家庭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基层职工,职业病,家属区

参考文献

[1]张岂之.铁路职工健康读本[M].长沙: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2.

[2]党同梅.铁路职工焦虑抑郁情绪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 :2.

[3]胡翔.铁路职工常见工作压力及自我调解[J].石家庄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2) :9.

[4]袁宏亮.浅谈铁路子女就业问题[J].科技与创新导报, 2012 (20) :52.

以小人物为话题的叙事作文 篇8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我被困在了老家。月初时,学校和培训班已经陆续在发布作业,但家里没有打印机,又没有本子,作业已成为我的头等问题。就有一个小人物,让我不再为此烦恼。

有一天,妈妈忽然在业主群里知道楼下有一户业主是专门打印的,可以每天免费帮学生打印30张。我一听,心中乐开了花,赶紧让妈妈联系他。吃过了晚饭,我还没收到消息,刚觉得他不靠谱,妈妈的手机响了,电话里说打印资料送来了,要我们下楼到小区后门口拿。我内心的焦躁一下就消失了。

出了门,天空已经黑了,还下着绵绵细雨,我朝着因疫情封闭的后门走去。因为封闭,路上的灯光少了许多,昏暗昏暗的,细小的雨打在身上,有丝丝凉意。我小跑过去,到了后门,马路上的灯光让我看到有个人撑着把伞,在栏杆外面站着。“你就是28楼的吧!”他问道。“是的。”我回答。“这是你要的资料,还有这个本子是送你的。”这不是我急需的本子吗!我心中狂喜着。“还有,这是另一楼打印的资料,你也带给他吧!”他从栏杆的缝隙递给我。“好的,谢谢你!”我接过资料,心中有股说不出的高兴。“不用谢,还有需要可以再找我!”隐约地我似乎看到了他的微笑,刚说完,他就转身走了。后来我又知道,他现在住在其他地方,并不住在这里,我更是感谢他了。那天那么晚,他还冒着小雨,专门来到这里为小区的居民做力所能及的事,这不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吗?

因为疫情,大家出门就很麻烦了,更何况出门买菜。看着家里越来越少的菜,爸爸有些着急。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小区有好几户业主隔三差五地为小区捐赠蔬菜,这对于我们就像雪中送炭。前几天我们下楼领菜时,已经有好多人排着队去登记了。他们把分好的一袋又一袋的蔬菜一一递给居民。看着居民拎着由自己爱心捐赠的菜,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以阅读为话题的叙事作文600字 篇9

我对书籍的涉猎范围很广,从莎士比亚的作品集到关于各国知识的漫画《寻宝记》;从四大名著,到现代都市小说;从儿童的故事选,再到《朱元璋的军旅生涯》。我从不挑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此言不假,自从我读书后,各种知识就飞一般的增长,别人有的知识我有,别人没有的知识我去学习。

在闲时,读书是我最大的乐趣,我常在书海中获得别人得不到的快乐。书也使我的生活五彩缤纷,如彩虹般丰富多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时的文人墨客,无一不是饱读诗书之辈。

以车站为话题的小学叙事作文 篇10

关键词:叙事时间,逆时序,叙事频率,时间畸变

1 影片叙事时间

时间在电影叙事中是一个相当重要和复杂的概念。如何改变与组织故事的时间也成为导演叙事的关键。

热奈特曾从叙事话语的角度对叙事时间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指出,叙事作品中的时间具有双重性,具有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差异。故事时间,是指所叙述事件发生所需要的实际时间;叙述时间,是指用于叙述事件的文本时间。

本事时间是虚构出来的艺术时间,呈现封闭性的时间特点。本文时间是故事中编导设定时间。影片《我的父亲母亲》将本是时间框定在了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后,本文时间大部分被置放于20世纪50年代,少部分被安排在了20世纪90年代,整体上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的时空运动过程轨迹为由90年代回溯至20世纪50年代来展现影片的主要情节和主旨。

2 影片叙事进程中的时间重构

叙事与时间的关系总是那么微妙,有人说“叙事是对神秘的、易逝的时间的凝固与保存”,也有人说“叙事把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在时间叙事中,叙事进程中的时间重构主要跟时序、叙事频率、时间畸变三者有着密切关联。

2.1 溯回:逆时叙述的采用

叙事学中的时序研究,主要是指电影故事中的编年时间顺序和这些事件在电影文本中排列的时间顺序之间的关系。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主要运用了逆时序运动轨迹中的闪回,采用外部闪回对故事进行安排,叙述者有意从最后讲起,对往事进行追溯,这种追叙不仅扩展了故事的时空,而且省掉了一些不必要的叙述,使结构更加紧凑。

总的来说,导演张艺谋用颇为复杂的时空交叠式结构,一改传统的时间叙述方式,以后的人——“我”,讲述父亲母亲爱情史的形式铺展开,形成一种存在于“我”意识流中的由现在与过去时态交错、回溯、重叠的立体结构式“心理时间”,以“我”的思想活动和内心感受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2 复刻:叙述频率的画面呈现

叙述频率,即“一个事件出现在故事中的次数与该事件出现在文本中的叙述(或提及)次数之间的关系。”在本片的叙事进程中,采用了重复叙述,几次发生、几次事件的叙述频率,使影片获得了结构上的呼应和统一。

影片中一幅幅唯美恬静的画面:招娣来回奔跑的金黄淡雅的田野,骆长余护送孩子回家的弯曲延伸的道路,教室内朗朗读书声,这些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彩色画面。尤其是六次奔跑的镜头,它们一方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景,进一步讲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外在依据。

2.3 幻化:时间畸变的发生

在电影中,导演可以通过对时间结构安排和再现形式的表现,实现物理性时间和人物心理时间的深层把握,以便来表达主题,深化内涵,而时间畸变是一切虚构叙事,尤其是电影叙事的中心环节。

影片中对于父母亲爱情故事叙事的展开、推进与高潮都是借助于时间畸变来完成的。任何叙事的开头都巧妙地遮盖了源头的缺失所造成的空白。影片的开头用画外音呈现第一人称的叙事形态,这时导演给我们一种虚记忆,让故事的开头既作为叙事的一部分身处文本之内,又作为先于故事存在而又身处故事之外,然后顺着叙述者“我”叙事的线条一步步回溯,引起无穷无尽的回退,然后跟着“我”的叙述进入影片。

影片开篇以儿子的内心独白作为画外音,加上黑白影调讲述“我”回家原因和父亲去世的现状,让人倍感凄凉。随即以开端时间为起点的叙述方式开始了对现状的演绎,紧接着运用了“混合闪回”:“我”看着当年父母亲的照片,陷入沉思,此时凄婉唯美的音调声响起,跟随“我”的讲述,画面色调由黑白转入彩色,叙述即偏离现实叙述故事层去追溯过去,进入父亲和母亲年轻时恋爱的过程,倒叙开始,画面中父亲搭乘的马车自远方奔来,这是第一次时间畸变,影片的核心叙事也借助这次时间畸变得以开展;第二次的时间畸变开始于母亲守在路边等候父亲归来后,“我”以一句“这就是父亲和母亲的故事”使声音和画面有序衔接,让观众对影像画面产生了认同感,潜意识里跟随人物的视角进行情感体验。

在《我的父亲母亲》中,我们看到了作为儿子对父母纯真爱情的情感叙述。可以看到,整个叙述过程是对过去记忆的再现,影片的时间链条不断被作者打断,,是对过去记忆的重复再现,更体现了叙事进程中的时间重构。

参考文献

以那时的我为话题的叙事作文 篇11

后院里有着很浓的乡村气息,让我永生难忘。

走进后院,一下子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橘子树,它矗立在后院的正中央,枝条是数也数不清。爷爷说:“这棵橘子树是在你爸爸小的时候种的。”如此久远的橘子树,它的美味却从未改变过。橘子的皮很薄很好剥,吃上去甜中带着一点酸,但这些不是让我喜欢吃的主要原因,让我喜欢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籽。

橘子树的旁边有一口井,这口井可是让我们省下了很多钱。在老家除了喝水,其它需要用水的地方,都用井水,比如洗衣服、洗碗、灌溉植物……。

说到植物,我的爷爷可是一个种花爱好者,种的花可是万紫千红,它们争奇斗艳。有时爷爷连一些好看的野花都会拿回来种。后院里还有一亩田,爷爷是一个勤劳的农民,他什么都会种,只要一到丰收期,我们都不用上街买菜,比如马上就要成熟收籽的油菜花,它们成群结队,已经集体摘下了黄色的小帽子。还有一排排红色的番茄,绿色的丝瓜、黄瓜,爷爷已经搭好了支架,等待着它们爬上支架开花结果,让我们吃上了不打农药的有机蔬菜。

有时,一些调皮的老母鸡会飞出围栏直奔农田。就算吃了些农作物,爷爷也不会把他们炖了。因为母鸡是会下蛋给我们吃的,它们有时候也是很乖巧的,因为奶奶会按时喂它们,给它们较大的活动场地,所以它们下的蛋都很大,有时还有双黄蛋呢。那时的我都想变成母鸡,天天坐在鸡窝里,吃完饭到场地里散散步,然后再睡一会儿,等到吃的来了就动一下。小日子不要过的太轻松。

以家教为话题的叙事文 篇12

儿子随我,从外貌到脾气,乃至智商。

我读书的时候,对文科比较感兴趣,理科都是一塌糊涂,经常考不及格。看到那些方程、数字就头皮发麻。令人烦恼的是,儿子这点也随我,在小学就显露出来了,他对数学总是提不起兴趣,为了提高他的数学成绩,我和老公决定为儿子请一名大学生给儿子做家教。

正巧,那天下午老公下班回家,有两名女大学生在我们小区内张贴家教广告。当即便将她们叫到家中,和儿子交流了一下。就将家教的事定下来了。

10月19日,一名姓查的.女学生来家里给儿子辅导功课。我们谈好,每月给儿子辅导20左右节课,每月支付给她550元钱的家教费。

本以为,请了家教,我们从此对儿子的学习可以省心了。可是,结果却让我们大失所望。家教只做了5个晚上,便“夭折”了。

第一天晚上,在家教的辅导下,儿子倒是做了几道数学题。第二天晚上,两个小时的辅导时间,我以为儿子的数学作业肯定是做完了。没想到,家教离开后,我发现儿子的数学作业居然一题都没做,两个小时就这么白白浪费了。老公只得重新辅导儿子做作业,一直到快11点才将作业做完。这让我十分生气,对儿子大发脾气,责问他为什么不做作业,儿子说那个家教讲的东西他都听不懂。

第三天晚上,为了防止儿子不做作业,我特意出了两页纸的数学题,让家教辅导儿子做完。2个小时过去了,在家教的辅导下,两页纸的数学题也做完了,我感到挺满意。但没想到,第四个晚上,儿子做作业的情况还是如同第二个晚上一样,这让我很失望。我也发现请的家教似乎没有什么家教经验,根本不懂得引导儿子去学习,而是随着儿子的意愿,想学就学,不想学就玩。两个小时一过,家教就准时离开。儿子的作业最后还是由我们自己来辅导。

以车站为话题的小学叙事作文 篇13

1、漂泊在城市与乡村间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时代背景, 打工是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地上的一次突发事件。城乡二元身份体制确立以来, 农业户籍成为农民进入城市不可逾越的鸿沟, 农民成为城市人眼里贫穷、落后、土气的底层一族, 城市成为农民眼里的天堂, 城市户口成为所有人向往的奢侈品。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 跨国资本大量进入, 依靠简单廉价的劳动力存活的加工业迅速发展, 10亿农民第一次拥有了进城打工的机会, 第一次拿到了城市暂住证, 成为都市里的一群临时居民。他们既兴奋又惶恐, 他们所面临的是低廉工资, 高强度劳动, 合法权益和应有福利难以保障的现实。现代文明令他们渴望成为一个城市人, 他们通过城市想象来建构都市人的身份, 但都市却以其巨大的压迫形成反向塑造, 将打工者边缘化。现实残酷地揭示着他们农村人的标签, 暂住证成为他们仅有的护身法宝, 身份成为他们最急于解决的问题。

第一代打工作家张伟明是最早关注打工一族身份认同危机的, 他的多篇短篇小说都展现了这个主题。最富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下一站》就呈现了这个主题。主人公“我”是一个因怒斥香港老板而被炒鱿鱼的失业青年, “我”搭上了一辆不知开哪的公共汽车, 怀着“此处不留爷, 自有留爷处, 处处不留爷, 爷去当八路”的潇洒踏上了“下一站”。在一个工业区“我”下车了, 从墙壁的小广告里找到了新的工作, 面试结束后, “我”成为某家工厂的质检管理员, 幸福又一次降临了。为了保住工作, “我”兢兢业业的工作, 认识了同命相怜的朱江和崔多达。幸福总是那么短暂, 当大家正沉浸在忙碌的工作和无聊的夜晚的时候, 工厂倒闭了, 我们又失业了, 成为都市里一群漂无依泊的流浪汉, 如同断了线的风筝, 失去了方向。

打工者在城市人眼里是一群可怜的流浪汉, 他们的灵魂飘荡在城市的上空, 但他们的躯体却无落脚之处, 都市人拒斥的眼光让他们找不到归属感。工作是他们唯一的依靠, 失去了这份依靠, 他们就是迷途的孤雁, 他们是一群非农非工的暂住者, 是都市人眼里的异乡人。在城市寻求身份认同未果之后, 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了回乡, 但农村对他们来说已是一个陌生的地方, 农村的生活方式令他们无奈。

在林坚的代表作《别人的城市》中, “我”名叫段志, 是千千万万打工仔中的一个, 每天在工厂里细数着沉沦的岁月, 在都市里寻找着自我。在一次圣诞舞会上结识了心仪的女孩——齐欢, 彼此以朋友相处。“我”深爱着齐欢, 但齐欢并未投入我的怀抱, 而是投入到经理的怀抱。面对她的堕落, “我”选择了离开, 但在“我”未离开之前, 她却以命丧黄泉。因为爱她, “我”毅然当起了侦探, 查寻她死亡的原因。谜底揭开了, “我”作出了自己的抉择。在公司两周年庆典酒会上, 在宾客的嘲笑蔑视声中, “我”要回家了。久违的家乡对“我”竟是那么陌生。“我”不禁感叹“凤凰山勾起的回忆和情感, 竟然和我相隔如海的两岸。我在这生活的18年, 竟然是莽莽苍苍一片空白。我惊骇地发现, 我已无法寻见重新焊接的缝口了。”对农村生活方式的不适应, 让“我”成为父母眼里的懒儿子。家乡并没有成为“我”躲避风浪的港口, 它没能给“我”渴望的那份归属感, 没能消除身份认同危机, 彷徨在人生路口, “我”再一次离去。

打工者们从农村来到城市, 他们渴望得到城市的身份认同, 但城市拒斥他们的存在, 令他们处于一种尴尬的身份之中。传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在现代文明面前土崩瓦解, 他们在城市寻找身份未随之后, 希望退回到农业文明中去, 但农村也已不是过去的农村, 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造成了复杂的身份认同危机。于是, 打工一族就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漂泊无依, 失落了身份。

2、挣扎于生存与理想中

打工者作为一群都市异乡人, 他们大都来自于落后的内陆地区, 为了赚钱,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们来到了沿海经济特区。但解决温饱成为打工者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吃饱穿暖, 他们起早贪黑的忙碌着, 在当时深圳流行着一首顺口溜:“一早起床, 两脚齐飞, 三洋打工, 四海为家, 五点下班, 六步晕眩, 七滴眼泪, 八把鼻涕, 九做下去, 十会死亡。”。这首顺口溜真实的记录了打工者们辛酸的生活状态。

在周崇贤九十年代的短篇小说《我要活下去》里, 作者讲述了打工妹吴媚艰辛地打工生活以及在工厂里的种种遭遇。小说中介绍了一条令人啼笑皆非的厂规:“上厕所不得超过三分钟, 谁不按时解决问题, 则每超一分钟罚款人民币五元。”“而从车间到厕所, 即便放小跑过去立即返回, 也准超时, 换句话说, 上一次厕所只是得先做好心理准备, 以半天乃至一天的工资作为代价。车间里忙碌的都是外来妹, 谁都知道打工求生之不易, 便少喝水, 多流汗, 然后, 憋到下班。”这群打工者的生活是充满血泪的艰辛, 他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尊重、没有同情、满是白眼的城市里, 坚守着东家不打打西家的信念, 彷徨在“下一站”的十字路口。他们的内心孤独而寂寞, 都市生活带给他们的是无尽的失落感和挫败感。他们挣扎在生活的最底层, 在内心深处发出了痛心疾首的呐喊之声, 面对真实的生活, 只能愤愤地感叹一句:“狗日的, 咱们活得实在太累了!” (《禁止浪漫》)

王十月《出租屋里的磨刀声》小说中的主人公“天右”在老是听见隔壁磨刀声的“出租屋”里蜗居着, 他无法入睡, 无法安稳工作, 也无法与女友做爱。这种带有强烈象征意味的“磨刀声”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的灵魂, 他竟然被隔壁的磨刀声威胁得“性无能”。被理想召唤进城却被生存压迫得体无完肤的“天右”最后竟然也有反抗的时候, 他本能地想到并实现着也去磨刀, 也想去砍人, 于是可怕的磨刀声“霍—霍—霍”地钻入读者的耳朵, 钻入读者灵魂之中, 无形中给人一种不可阻挡的震撼的力量。“在外打工多年, 总是在不停的漂泊, 从异乡走向异乡, 打工人没有家的感觉, 也普遍缺少安全感。无论是黑道上的烂仔、还是治安、警察, 或是工厂里的老板、管理员, 都可以轻易的把天右这样挣扎在最底层的打工者的梦想击得粉碎。然而这么一群最卑微的打工者正是建设这个城市的主力之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在这片土地上是如此的矛盾而又统一。”打工者挣扎在城市生活的边缘, 在内心做着无助的呐喊, 他们虽孤独寂寞, 但却是城市里最坚强的一个部落。

二、情感的寻找与异化

1、相濡以沫的力量

打工潮是上世纪末中国内地出现的一次大的移民浪潮, 许多人为了赚钱, 为了理想来到南方开垦自己的希望。他们是都市人眼里的“打工仔”, 是老板眼里的“机器”。他们的生活简单枯燥, 但情感世界却很丰富。因此在打工文学里从来就没有缺少情中出来的歌厅歌手“我”在女性温柔的爱情里灵魂苏醒的过程。由于爱的力量, “我”抵制了金钱的巨大诱惑, 良心发现了的“我”举报了偷车的阿华, 最终落得无家可归。但是“我”却得到了一颗善良的心。正是因为有了温柔的爱情, “我”不回头, 也不后悔, 并觉得无比温暖。“波音737在琼海海峡上空平稳地飞行, 机窗外漆黑一片, 隐约可见宽长机翼下点点微光。我和小娘在座位上紧紧地拥抱。她的头埋在我怀里时久不肯抬起来。我抚摸她柔软的散发着迷人芬芳的短发, 觉得人生旅途不再孤独。我不知道前面的天空里气候如何变幻莫测, 但是我知道我已经抓住了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因为有了爱情的召唤和归宿, 灵魂得以重生。

鄢文江《南国泪》呈现了一个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关昌和芸儿是一对恩爱的夫妻, 为了赚钱, 蜜月没过关昌就进城打工了, 农闲之时, 芸儿为了补贴家里, 只身来到深圳找关昌, 并希望能在深圳找份工作帮助丈夫, 但不幸得是她在广州火车站被人拐骗卖给了一个容貌被毁的富商李一夫。同时, 关昌也从公安局得到了芸儿已死的噩耗, 误会由此展开。关昌为了芸儿, 拼命打工, 完成了妻子盖新房的夙愿, 用所有积蓄, 盖起了村子里第一栋楼房, 并为妻子守节三年。芸儿为了向关昌保住贞节, 以死抗争李一夫的非礼行为, 并用行动证明她有多爱关昌, 最终, 他的真情感动了李一夫, 李一夫放她而去, 在关昌为芸儿举行的葬礼上, 两人意外见面, 误会终于解除, 二人喜极而泣。这是一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情节曲折感人, 催人泪下。

一个个感人涕下的情爱故事, 弹奏了一曲曲爱的旋律, 面对枯燥的打工生活, 他们用爱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美化着世界。

2、无尽的欲望与异化的情感

90年代中期, 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政策进入成熟阶段, 各种欲望在市场经济自由开放的口号下显得更为裸露和张扬。文夕作品《野兰花》、《婴粟花》、《海棠花》称为“打工妹三部曲”, 讲述的就是一系列女性在外闯世界却被无尽的欲望所吞噬异化成为玩偶的命运。《野兰花》讲述了在深圳海关边上富凤阁里生活的一群女人的命运。她们或天生丽质, 清纯如水, 或美艳如花, 亮丽照人, 在美女如林的深圳是美人之中的美人, 却不约而同地做了港台商及大陆新贵的情妇与妾侍。她们凭美貌与金钱红极一时, 占尽风流, 最后却风卷云散, 先后都离开了富凤阁。有人因情夫的倒台而走上绝路;有人因怀上他人私生女而被供养者逐出家门, 当上了拉皮条的老鸭;有人贪婪成性, 索贿受贿, 银销入狱;还有人携款潜逃, 不知所踪。《海棠花》讲述了江南柔情女子来到特区, 逼人的美丽惹得商海骑士们跃跃欲试。面对“干金买笑”的种种圈套, 小女子固守地老天荒的至爱信仰, 并试图唤醒人们沉睡的真诚和良知。然而, 在理性法则尚未普遍建立的时候, 人伦颠倒、金钱至上、权谋欺诈搅起的一股邪恶的力量, 使小女子防不胜防。《婴粟花》通过一个弱女子的命运牵出缺德无序的经济竞争和致富梦想, 揭露和批判了所谓红顶商人和金融巨子的腐败和虚伪, 戳破泡沫经济背后灰色交易的林林总总, 直指人类文明和社会良知因无尽的欲望和异化的情感而千疮百孔。

三、暗合传统的叙事模式

1、“逼良为娼”模式

打工对于女性而言, 等待她们的是更低的待遇, 遭受更多的歧视。身份的制约、负担的重压, 逼使她们往往走向一条廉价出售肉体的不归路。

安子《风吹响一树叶子》中就塑造了一个被动为娼的女性形象——苏青。苏青本是一个北方小城的女孩, 家境不算殷实, 但还算“小康”。可她并不喜欢吃父母老本, 她喜欢闯荡。高考落榜后, 她毅然地来到了深圳, 成为联兴鞋厂的一名车工。工作虽然很辛苦, 但凭着一股倔劲, 她坚持下去, 并结识了机器修理师傅阿伦, 开始了幸福恋情。为了更配阿伦, 她考上了夜大, 工作虽然很忙碌, 但她不悔的坚持着。这份坚持没有给她换来幸福, 阿伦为了钱背弃了苏青, 娶了老板那患有羊癫风的女儿。伤心欲在都市里实现自己的“金钱梦”。

苏青本身是一个倔强坚强的女孩, “左手的几个指头被粗糙的鞋垫磨出了血泡, 血泡一破就火灼一样疼痛, 十指连心啊!苏青这个左撇子只好把痛楚的眼泪往肚里吞。”那一刻她是那么的坚强, 这是许多打工妹们身上所具有的品质, 她们不怕苦, 不怕累, 为了目标而拼搏进取。但天意弄人, 她们却被骗入一个个陷阱, 成为金钱大口里的猎物。这类女性形象令读者对他们既爱又恨, 既欣喜又心痛。爱的喜的是他们身上有一种坚忍不拔的韧劲, 她们敢同男性一样在城市里为了理想打拼, 执着不悔;恨的痛的是由于她们保护意识淡薄, 没能逃脱恶人的魔爪, 成为恶魔口中的猎物, 并在物欲里沉沦, 放弃了自尊, 成为被人唾弃鄙视的群体。

与此不同的是, 一部分女工的“逼良为娼”并非来自太多的生活窘迫和贫穷, 而是出于一种自发追求城市欲望的满足和享受。她们将身体主动交付给城市, 交付给欲望的满足和快感。刘玄《发廊》中的方圆, 不愿在工厂里当一名工人, 而重操开发廊这个职业。因为“当工人原来很没意思, 还不如开发廊, 替客人敲背比装搭好玩多了”。阿宁《米粒儿的城市》中的米粒儿, 不愿意呆在曹老师家中作保姆, 认为“我到这里是想脱离农村, 过一过城市生活。城市是什么?就是一个孩子和家里的四堵墙吗?上午到院里转一圈儿, 下午到院里转一圈儿, 这也叫城市生活吗?你就是再给我涨工资, 我也不干了。”她以她身上特有的清纯和美丽, 一步步成为包养在高级别墅中的“金丝雀”。她有时感到失落, 有时却感到一种莫名的满足。她的城市生活历程, 是一个寻找土壤的过程, 也是一个寻找生机的过程。

方圆和米粒儿两人主动“为娼”, 本质上体现了一个更为强大的无形逼迫力量, 其中不仅仅是社会因素, 更多来自人性深处的东西。这些人物的“逼良为娼”, 在貌似和谐的状态之下, 传达出一种人性深层的隐痛。

2、“功成名就”模式

“功成名就”模式, 是一种寄寓人们理想的传统文学模式。这种模式大都追求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体现了中国民众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安子的系列报告文学《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正是由这样一个个的打工小故事构成。每一个故事的叙述, 总是伴随着人物坚韧的努力和不断的进步, 最后圆了自己的都市寻梦。《打工女郎》中的康珍, 从一个扛石头的建筑女工, 不断把握住机会, 勤奋学习电脑操作技术, 到大学中坚持业余充电, 最终成为一个成熟艳美的白领丽人。《罗湖的姑娘》中的罗玲, 从一个贫穷的乡村进入一个电子厂打工, 她爱上了一起打工的小伙子任洪辉, 并捧出自己的全部积蓄资助他开了一个快餐店。当生意红火时, 任洪辉背弃了她, 爱上了别的女人。于是, 罗玲利用业余时间拜师学艺, 最终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服装设计师。《晚霞, 在燃烧》中的川妹子于凤, 一个中学毕业的女孩, 从普通车位干起, 到流水线去扎扎实实地学技术。于凤凭着强烈的好胜精神和过人的魄力, 被老板升为中方厂长。从这些都市寻梦人的人生经历中, 我们能读出青春无悔、人生无悔的悲壮与自豪。

功成名就的模式可以归纳为:打工者处于逆境——经过不断努力和奋斗——最后成就梦想。这种先抑后扬的情节模式, 一方面能直接和大众的心态结合起来, 与大众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并符合当下官方意识形态的时代精神倡导;另一方面决定了作品无法太多地兼顾人物本身的心灵冲突, 无法深入体会这些人物从乡村到城市的具体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 阻滞了人们进一步展开深层的思考。

摘要:本文第一章论述打工小说的写作主题, 认为打工小说的写作主题是对立与融合的, 表现为身份的失落与挣扎、情感的寻找与异化。第二章论述打工小说的叙事模式, 认为其暗合了“逼良为娼”和“功成名就”两种传统故事模式。

关键词:打工小说,主题,叙事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宏海.打工文学作品精选集[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7.

[2]杨宏海.打工文学备忘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谢丽华.寻梦——中国打工妹生存报告[M].三联书店, 2009.

以桂花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篇14

小时候,我对花儿都不太了解,只是喜欢它们鲜艳的颜色。爸爸带我识别各种花儿,茉莉花洁白小巧,花香沁人心脾,水仙的香味则是淡雅迷人的。而桂花的花朵小小的,花瓣是小巧的四瓣,桂花树的样子也是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可是我独喜欢它那份甜甜的香味,闻之就好像喝了甜酒酿,一直甜到心里。

我 家门前有两棵桂花树,一株金桂、一株银桂。待到桂花盛开的季节,外婆会摆一张小方桌,沏一杯茶坐在树下,风儿吹过,花瓣随风飘舞,有几颗调皮的桂花会跳到杯子里,成了一杯香气扑鼻的桂花茶。而我和妹妹最喜欢的是追逐这些飞舞的小精灵,它们也好似想和我们赛跑,待我们跑近了,它又乘着一阵风飞远了。跑累了,搬张小凳坐在树下,它们就飘飘洒洒地掉在我们头顶上、肩膀上、手上……好似与我们玩耍的一个个朋友,那样亲亲热热。桂花纷纷飘落,就如下起一场金色的雨,那雨香香的,甜甜的,让人陶醉,使人迷恋。一夜秋雨过后,推开窗户,迎面扑来桂花甜甜的香味,树下的草地上好像铺上了金黄色的地毯。我迫不及待跑下楼去,仔细寻找,原来是这些可爱的小精灵落了一地,有些挤挤挨挨结伴在一起,有些孤身一个坐在远远的地方,还有一些坐在叶子上不肯下来。

外婆说该趁着秋雨前,将散落的桂花收集起来,晒上几个太阳,收在铁盒里。当泡茶的时候,放上几颗,马上就有了一颗芳香扑鼻的桂花茶,或者做成桂花糕点,可美味了。桂花还有提神醒脑、消除口臭、止咳化痰的效果呢。

以学会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篇15

“主人”这个字眼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在家里当主人去招待客人;在学校当主人招待来访的领导;在自己的祖国当主人欢迎来至远方的客人。我们是否曾做过自己的主人?也许大家都觉得这不难,但真真做的时候却很难,它需要很强的意志力。记得那一次……

那是一个很美的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我独自一人在领居家的果园里闲逛。果园里有许多果树,果树上挂着又大又紫的葡萄,又大又红的苹果,灯笼似的橘子,光是看看就令人垂涎三尺。我看着树上的水果,摸摸饿坏了的肚子,吞了一口口水,我吧唧着嘴巴,很想马上爬到树上去把水果摘下来填填肚子。但我又在想:“我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呢?虽然是邻居家的的果树,但没有经过他们的同意这样做不好吧?。”我转了转眼珠子又想:“我摘了吃他们应该不会怪罪我吧?而且这里这么多水果,也不差这几个……”我一直在这两个想法中挣扎着。“到底摘不摘呢?不摘吧……我的肚子有很饿。摘吧……这样做邻居会不会以为我是一个小偷呢?”我苦苦地挣扎着,肚子一直“咕咕”地叫。我又看了一眼树上的水果,那阵阵果香飘进我的鼻子里一直到达我的心里。我走在果树面前,刚想爬在树上摘水果吃时,一个声音在我脑海里想起:“小欣,我们做任何事时都要经过思考,尽管你很想怎么做,但你要用意志力征服这个想法,这时你就是你自己的主人了,这时就不是你的大脑在控制你了,而是你在控制你的大脑。”这是妈妈经常对我说的话。我慢慢地从树上下来,拍拍屁股,头也不回的走出了果园,心里洋溢满满的成就感……

那一次我做了我自己的主人,我征服了自己。正是那一个选择题,让以后踏入社会的我更加懂得在利益与亲人的面前我会选谁。

坚信自己,学会磨练

我是无知的孩子天真而又纯真。说道学会做自己的主人,我的世界观早已充满了好奇。做自己的主人?我想动动手就动动手,我想动动脚就动动脚,为什么还要‘’学会‘’呢?直到有一次,老师在班里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我才知道为什么要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大家都知道小泽征尔吧。他就是世界着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而被淘汰。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是啊,坚信自己。想想手是自己的,脚是自己的,思维也是自己的,为什么自己都交给别人?做一只在风中逆风的蝴蝶。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吧!

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人的命运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是的,我们小学生只有从小学会做自己的主人,才能享受自己的人生。学会养德、学会交往、学会创新、学会审美、学会自立、学会学习……你一定在不断滴进行思考、探索、实践……“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中的一句话,是啊,中国曾经受过多少的欺辱,给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当奴隶,给他们做牛做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时的中国人民太软弱,不懂得做自己的主人,不懂得自己管理自己,为了鸦片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是啊,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记得那是林德徐虎门销烟之前的一件事:嘉庆中叶后,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列强却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主要目标。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一直以来中国人对外来的产品的需求很小。外国商人为摄取暴利,从华南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鸦片的输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鸦片的泛滥,影响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使吏治败坏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政府财政收入短绌。道光延续自雍正以来的禁烟政策,但鸦片走私不但不见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态的发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觉。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讨论禁烟的看法,朝野对禁烟的看法不一,最终打东道光帝的是当时湖广总督林则徐的禁烟奏折。林则徐一针见血地指出:若再听由鸦片泛滥下去,则数十年之后中原再无可御敌之兵,也没有可以充饷之银。

以车站为话题的小学叙事作文 篇16

一、内视角叙事——现场亲历

灾难性事件由于突发性和破坏性, 以及不能预料的严重后果, 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成为社会舆论的聚焦点。新闻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报道采用什么角度对社会舆论有着重大影响。 (2)

长期以来, 新闻报道多采用外视角叙事。而从《南方周末》对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来看, 其新闻报道大量采用了内视角叙事, 正确地引导了舆论, 迅速集结了社会救灾力量。内视角叙事不仅指从作者亲历出发的第一人称视角, 也包括从地震亲历者出发的第三人称视角。

《南方周末》2008年5月14日号外《“里面还有呼救, 还有希望”——南方周末记者亲历都江堰震区现场》:“车至都江堰市区, 空气中粉尘与焦糊味交织而来, 这是灾难的气息。……这同样是一个正在经历巨大的灾难与痛苦的城市。晚上11时, 市区陷入黑暗, 天空低沉, 仿佛就压在城市头上, 透着怪异的乌红色。……市运管大楼几成废墟, 钢筋大梁和水泥预制板杂乱交叠;沿街商铺外墙剥落玻璃散碎。”这里面的所见所闻都是记者亲历现场的所感所想, 是从记者的内视角来看的。记者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将自己的切身感受描述出来, 给人一种真实的画面感, 不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 使人如同亲历, 深刻的感受到震区的惨烈情形与悲伤氛围。

《南方周末》2008年5月14日号外《北川, 悲伤成川——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时间抵达“消失的县城”》:“……王理效被埋在废墟中。当他醒过来后, 四周漆黑, 死一样的寂静。他忍着剧痛, 拼尽全力用双手挖, 一寸一寸向前推进”。这篇报道许多地方采用了地震亲历者的内视角, 既真实又有现场感, 将地震的巨大摧毁力以及亲历者的恐惧痛苦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让读者了解信息的同时, 也引发了其心灵的共鸣。

二、综合性聚焦——面面俱到

面对同一新闻事件, 采用同一视角, 只要聚焦不同, 新闻报道也会不同。同样是报道灾后北川的情况, 《南方周末》2008年5月22日新闻报道《灾后北川残酷一面》和《北川村民出深山记》两篇文章就大不相同。

“一场猝不及防的灾难,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 一个被废墟埋葬的县城。大灾大难后面, 显示的是复杂的人心与人性。……《南方周末》记者看到一个人走进了一家通讯器材店, 出来时拿着一只手机。他边走边拆掉包装, 从各个角度查看它。一个男人对我们辩解说:‘现在拿点儿东西不叫抢劫, 叫自救。’” (《灾后北川残酷一面》)

“……去哪里寻找活的希望?翻出大山, 离开险地, 到平原地带去, 到北川县上去, 到绵阳市里去。那里会有水和食物, 而不会有塌方和泥石流。在那里, 他们会再次回归人类的社会……” (《北川村民出深山记》)

两篇报道分别聚焦于灾后北川令人寒心的人性恶劣和让人同情的北川深山居民, 让读者从多个侧面全面了解到真实的北川, 既激发民众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引导舆论和激发爱心;也揭示了震后让人触目惊心的丑陋人性, 引起政府和民众的关注。

除了关注灾区情况, 《南方周末》还用大量篇幅广泛涉及爱心捐赠、灾区志愿者、灾后经济以及疫情控制等许多方面。《南方周末》2008年5月22日更是明显地细分了九大版块, 从地震的各个方面详细地作了报道, 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全面的灾区、完整的事态和广泛的后续影响。

聚焦的综合不仅实现了报道事件内容的不同, 也体现了不同的意义价值。

三、叙事修辞:“事”全势“足”

新闻阅读有求知和感受两种心理, 很明显, 灾难报道更偏向于面向后者。要完整地将普通人的状态陈述出来, 达到信息传播的最好效果, 如何建构文本, 使其有效地勾勒当事人的性格特征或者事件的发生状态, 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是一件更重要的事。 (3)

灾难报道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彰显爱心, 维护正义, 坚守良知”则是《南方周末》的办报宗旨, 这使得《南方周末》的灾难报道人本主义的特征特别明显。从叙事修辞事、势、理三方面来看, 《南方周末》的地震报道有以下四大特点:

第一, 情景事实:现场与细节

如前文所引的《南方周末》2008年5月14日号外《“里面还有呼救, 还有希望”——南方周末记者亲历都江堰震区现场》一文的节选片段:“……都江堰灾区, 天空透着怪异的乌红色, 空气中交织着粉尘与焦糊味, 这座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城区寂寂无声, 时间似乎凝固了”。全篇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出发, 用极其细腻的笔调描画了一个灾后凄惨的城区, 满目萧零, 没有生命的迹象, 只有肃杀的死寂。这种情景事实的描写与刻画既是一种情景再现, 也是一种情感共鸣。再如《北川, 悲伤成川——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时间抵达“消失的县城”》:“这个人正是王理效。……绵阳市委的一位干部说, 他衣衫褴褛, 浑身挂满一条条深深的血痕;十指指甲外翻, 血迹清晰可见。”生动的描绘, 形象地刻画了王理效受伤的严重, 同时也凸显了王理效不顾个人安危、及时通报北川灾情的可敬的形象。

第二, 数据事实:“人本”与真实

灾难报道的核心是人。《南方周末》2008年5月14日号外《北川, 悲伤成川——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时间抵达“消失的县城”》:“‘你知道吗, 140多名医务人员的县医院, 还有数量不少的病患, 最终只出来3个人。’这所医院和县城的很多建筑一样, 被埋在一座塌下的大山下, 县委书记宋明告诉本报记者情况不容乐观:有6000名群众和学生埋在废墟下, 估计最终能生还的最多30%左右。”短短一小段文字, 罗列了四个数据, 记者用数字说话, 暗示人们此次地震的强烈破坏性和惨烈的损失。使用精确的数据事实, 不仅遵循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明确地传达了信息, 而且以数据有效地服务了主题。

第三, 专家引语:权威与公信

由于汶川地震的突发性与强大破坏力, 公众对震区灾情、地震原因、所造成的影响以及震后经济等情况有许多疑惑。这时仅仅新闻工作者的努力已不够力度, 而官方、专家、权威的出面则很好地增强了公信力、稳定了民心, 也有效地疏导了舆论。如《南方周末》2008年5月15日《捐赠, 如何捐?怎么花?》:“官方背景的慈善机构接受监督的方式主要为公布账目, 透明进出, 由社会监督。‘这些捐款的使用均应符合捐赠人的意愿。如果捐赠人提出要定向捐给学校或是医院等, 都应被尊重。’中华慈善总会理事章立凡说。”除此之外, 《南方周末》还引用了大量的专家引语来解释地震原因和预测灾后情况。这样可以以势服人, 塑造权威的公信力。

四、打造可读性:谋篇布局

1、文学化标题——吸引眼球

灾难新闻本身就不缺乏眼球关注, 但要在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 对于文本叙事可读性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可读性”是指作品的文本形式吸引读者注意和阅读的能力的大小。首先看灾难报道的新闻标题。《汶川震痛, 痛出一个新中国》、《徒步汶川都江堰-汶川:90公里生命之路》、《北川, 悲伤成川——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时间抵达“消失的县城”》、《国家测绘局:地图!卫星!飞机!》、《绝境中的生命高于一切》、《绵竹:看不见脸的幸存者什邡:大雨落下青春已逝》等等, 这些标题的共同特征就是文学化、艺术化, 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痛、生命、悲伤、绝境等一系列感情倾向明显的词语的使用, 包括惊叹号等标点符号的使用, 都使得灾难报道的新闻瞬间抓住了读者眼球, 用抒情的方式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2、引语式导语——引人入胜

提炼和构思导语, 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导语是整个新闻中的核心环节。导语有许多种写法, 大众传播学认为, 传播是一个编码到译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如何将信息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传播符号完整地传达给受传者一方, 是决定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新闻叙事中, 记者和编辑是编码者, 读者是译码者, 记者和编辑的编码方式直接决定读者对信息的了解和感受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 直接引语无疑是减少信息损耗最有效的方法, 而且直接引语能够增强读者对文章表达内容的信任。

“ (善款的使用) 没有专门的监督部门。”章立凡说, “事实上, 慈善一手托两家——捐款人和受助人, 本身就应承担物资划拨过程中的监督作用。” (《捐赠, 如何捐?怎么花?》)

“县城两万多人一下子全没了!小学、中学全没了!一家医院都没了!”5月13日午夜一点左右, 连夜守候救援的绵阳市北川县交警支队的队员李宁失魂落魄地告诉前来救援的省政府官员。 (《北川, 悲伤成川——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时间抵达“消失的县城”》)

临走前, 他让士兵把帐篷扔下了车, “今晚不要睡觉了!” (《理县:西线无“战事”》)

新闻是一个叙事的过程, 尤其对读者而言, 也是一个解谜的过程。直接引语的使用从意义上看, 是对主题的涵盖, 但是, 从形式上看, 有一种无厘头的感觉。这让读者有了了解的欲望、有了阅读的兴趣。

3、快与慢结合——扣人心弦

节奏, 原意是指音乐中有规律出现的强弱、快慢的变化。而我们这里所说的新闻报道节奏, 是指在新闻写作过程中通过作者的主观努力, 使新闻呈现一种文字上或结构上或不同报道之间符合事件特点的、有规律的变化。这其中既包括一篇新闻中某段文字音律上的节奏, 也包括一篇新闻作品的整体节奏, 即通过内容的虚实、强弱的变化而形成的节奏, 还包括一组新闻前后呼应配合的宏观节奏。从《南方周末》对地震灾情的报道来看, 大部分消息都采用了快节奏行文、慢节奏抒情方式。从报道整体行文来看, 灾难报道往往截取许多灾情片段, 用蒙太奇镜头叙事法组构全文。全文节奏紧凑, 或者塑造了灾区的危急情况, 或者渲染了救援的紧张。而正是由于灾难报道充斥着人本主义的关怀精神, 因此文章有大量的抒情话语和细节描写, 这使得文章语言节奏缓慢, 或者体现一种窒息的沉重感, 或者体现一种揪心的悲痛感。这种快慢结合, 张弛相合的节奏处理, 饱含了信息与情感张力, 在扣人心弦的同时也实现了感情的强烈迸发。

恩格斯说,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一个聪明的民族, 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 中国新闻媒体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思考, 当代灾难报道不仅秉承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同时也借鉴了多种文学艺术手法, 极具现场感的内视角叙事、包罗万象的综合性聚焦、叙事修辞与谋篇布局的巧妙设置, 令新闻报道不仅“能读”而且“可读”。

参考文献

[1]、何纯:《新闻叙事学》, [M].岳麓书社, 2006年6月版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版

[4]、曹筠武、孟登科:《“里面还有呼救, 还有希望”——〈南方周末〉记者亲历都江堰震区现场》, [J].《南方周末》, 2008年5月14日

[5]、张悦:《北川, 悲伤成川——〈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时间抵达“消失的县城”》, [J].《南方周末》, 2008年5月14日

[6]、李海鹏、陈江:《灾后北川残酷一面》, [J].《南方周末》, 2008年5月22日

[7]、鞠靖:《理县:西线无“战事”》, [J].《南方周末》, 2008年5月22日

[8]、沈亮:《捐赠, 如何捐?怎么花?》, [J].《南方周末》, 2008年5月15日

上一篇:神木全民医疗免费背后下一篇:心的方向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