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反思

2024-10-01

习得反思(精选11篇)

习得反思 篇1

小学语文学习总结

通过本次网络培训,我又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和教育方法,提高了自身的基本素质,开拓了眼界,为今后的语文教学奠定了基础。此次培训,内容丰富多彩,专家报告观点鲜明,力证充分,旁征博引,各抒己见。围绕现代教学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这一核心主旨,分别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就课程理论、教材解读、教学策略、信息技术等方面剖新了国际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情况,我们学习了网络数据库使用、BB平台课程学习导引的方法,听取了如何做智能型教师、如何进行儿童文学欣赏、如何进行微格教学观察、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常规课教学、如何进行文本解读、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小学识字、阅读、作文教学的策略及运用情感心理学原理,更新课堂教学理念等报告,在这种百家争鸣的交流中,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碰撞着,生成者,真的有种黄沙淘尽始得金的感觉。尤其从几位教育专家身上我获得了不少教育教学的真谛!让我明白了语文教学研究的真谛----要走向实用。从价值取向上,让我们认识到常规课的重要性,认识到语文教学的落脚点,那就是要创设语文味课堂、语能性课堂、语效性课堂,让孩子们课课有收获,天天有进步,得到发展,不断提升,使语文教学更趋向理性。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校本研究时操作内容、操作工具的开发等,让我们感受到教育教学研究不能只跟着感觉走,要进行科学的有数据分析的研究,用事实说话,才是最有说服力的,也才会是理性的。下面我就本次培训内容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学习教师的教学经验

在培训过程中老师让我们听了一些讲座,虽然有点累,但是心里有的是更多感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都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错,在教学工作中,我一直觉得自己无论是课堂教学技能还是教学理论,都知之甚少。参加工作几年了,我对于语文教学的理论仅局限于知道语文教学策略和一些新课标的要求,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没有注意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在教学中就感到自己的进步很少。因此,以后要努力学习,特别是要学习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作为语文扎实的基础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次基础知识专业的培训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收获,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测评、小学习作教学、小学古诗词教学、高效阅读课堂构建对我的教学水平有了一个很大的促进,尤其是小学习作教学,由原来不知如何教到现在让我豁然开朗,真是大有收获,还有小学古诗词教学,不学习还不知道自己的缺陷在哪里,就连基础的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都错得千疮百孔,还好能及时发现不足,因地制宜。

三、把培训学习所得充分利用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

现在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是提倡教师“活用教材”、“用活教材”。通过培训学习,让我对本套教材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对

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地进行加工,探寻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我还以多样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进取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是一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同时也可以成为一种评价手段,为学生平时的学习提供竞争的机会,在给他们建立期望值的同时,通过胜败的评比,激发他们取得成功的动机,从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四、网络,让教师们相互交流,共同成长。

网络学习带给人们的一大好处是方便快捷。教师们凭借着这样一个平台,交流着教学的心得体会,讨论着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惑,思考着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在交流过程中,我了解到各学校的教学的不同情况,也积极地发贴回贴。在讨论中,教师们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语文教学中的实际的观点和问题,这些问题也得到专家们的重视,他们的网上答疑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对于我们今后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网络,树立了我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知识也有保持期。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还是专业教学技能,都在日益更新,不断发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地按照自己的传统观念和思想进行教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般可分为四个基本阶段,即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手阶段、专家阶段。分析自己的情况,应该属于“新手阶段”,还需太多的磨练和学习,今后要向课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多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多

与同事进行交流,加强教师间的合作,或者利用网络与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总之,通过这段的培训学习,使我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教学目标,我将结合教学策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钻研符合自己学生的语文教学法,运用新课程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使得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的世界,提高乡下学生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语言的能力。注重“教学反思”,写好教学后记,重视学生反馈意见,做好自我评价。我将不断的学习新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践当中,为象小学语文教育做一点微薄的贡献。

习得反思 篇2

●体验式习得:网络技术基础教学的内在诉求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模块“网络技术基础”单元涉及的基础或原理性理论内容较多, 内容枯燥、抽象程度高, 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距较远。该单元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典型的有如下几类:其一, 基础性知识, 如网络的功能、网络的分类等, 此类知识一般描述事物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不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较难借助学生的体验辅助理解;其二, 原理性知识, 如网关、DNS服务器的工作过程等, 此类知识一般描述事物的基本规律, 逻辑性较强, 相对深奥, 不易理解;其三, 实践性知识, 如动手组建局域网等, 此类知识和动手实践联系紧密, 其最终目标在于指导实践。

对于基础性知识, 主要要求学生记忆, 教师往往通过讲授法, 再辅助以形象比喻、小组讨论、生活举例等方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就可达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对于原理性和实践性的知识, 单纯的记忆往往是不够的。为了避免“纸上谈兵”式的学习,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中特别强调:“网络技术应用模块要注重激发学生对网络技术和参与创造性活动的兴趣;要结合实际条件, 把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合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 避免技术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 在教学中引入体验式学习, 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与操作的过程中, 验证所学原理,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在操作中习得、强化专项技能, 提高动手能力。

●基于模拟软件的体验式教学尝试

1.网络模拟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特点

网络模拟软件产生之初是为了计算机网络通信研究。网络设计开发或者网络性能测试, 必须搭建必要的网络环境。这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而且在数据分析上也有一定的困难。借助网络模拟软件, 研究者可以在图形用户界面上直接用拖曳的方法建立网络拓扑, 这大大提高了网络设计的效率, 同时也减少了网络设计开发的费用。另外, 模拟软件所提供的仿真运行和结果分析功能使研究人员能快速、直观地得到网络性能参数, 为优化设计提供更便捷、有效的手段。目前, 无法建设标准机房的学校, 网络模拟软件无疑是一种有效的体验式教学工具。常见的模拟软件有PacketTracer、GNS和DynamipsGUI等。

2.基于库伯模型的体验式教学实践

根据体验式学习的特征, 库伯提出了经验学习圈理论, 他认为经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 (见图1) , 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和积极实验。

体验学习圈构建了一个学习过程。学习的起点来自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 接着学习者对获得的经验进行“反思”, 从而形成抽象的概念, 最终指导生活实践。学习者在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 又会形成新的学习起点, 如此循环, 从而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应用库伯的学习圈理论, 基于模拟软件的体验式学习也从体验开始。下面以域名解析的教学案例具体展现。

域名解析教学中有两个难点:域名解析的过程和DNS服务器的设置。教材中配套了大量的文字介绍, 概念抽象, 学生较难理解。采用体验式教学, 教学的起点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习。体验式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教师通过模拟软件搭建网络环境 (或者学习者依据说明自行模仿搭建) , 构建体验情境。一般情况下环境搭建需要经历以下步骤:打开模拟软件, 将实验设备拖动到工作区域中, 并且为其重新命名;选择合适的线缆将这些设备进行物理连接;单击工作区内的设备, 打开配置面板进行相应的设置, 如台式机的IP地址、路由器的端口地址、服务器的HTTP服务和DNS服务等;通过AddSimplePDU检测网络是否连接。

搭建好的环境如图2所示。在这个环节中, 客户端的DNS设置、DNS服务器端的地址表的建立都得到了清晰的展现。学生可以切换到软件的“模拟模式”, 选择“自动捕获/播放”, 直观、生动的动画可以清晰地展现域名解析中数据包的走向。

第二个环节是反思性观察。在这个环节切忌由教师直接给出答案, 应结合第一环节的实践体验, 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或组织小组讨论, 整理思路。例如, 域名解析的流程是什么, 在解析过程中DNS地址表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DNS服务器能够存放全球所有的域名地址表吗, 如果地址表中没有该域名的IP地址对应关系怎么办等。

第三个环节是抽象概念化。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将“体验”和“反思”导向学习目标的完成。学生经过体验和思考, 结合教材的理论描述, 可以形成较为清晰的域名解析概念。到这里, 教学的另一个难点——域名的解析过程也就解决了。

第四个环节是积极实验。学生理解理论之后, 教师可以适时地布置实际任务, 让学生学以致用。

任务:某旅游产品销售公司 (如图3) , 工作场所比较简单, 只有4间办公室, 距离较近。公司财务部有4台计算机、业务部有8台计算机、总经理室和前台接待分别有1台计算机, 需要连接网络。目前公司规模较小, 安全要求一般, 暂时不会有较大扩展需求。由于公司广告宣传, 拟租用服务商的服务器发布公司的网站。请根据该公司需求为其完成网络设计。

学习圈闭合的同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体验教学环节中新的问题, 从而开启新的学习过程。

●基于模拟软件的体验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实施基于模拟软件的体验式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的一些问题。

1.体验的规范性

虽然学生的体验是通过模拟软件实现的, 但体验的过程仍然和实验课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很多环节 (如体验内容的设置、体验时间的控制、体验报告的设计等) 都可以借鉴实验课的管理流程来进行。

2.体验的生活化

网络模拟软件本身并不是为普通高中网络教学而设计的, 它的功能非常强大。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要注意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适应普通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例如, 在介绍接入因特网的方式时, 虽然教材中列举了光纤接入、无线接入等多种方式, 但是选择家庭最常用的ADSL接入作为体验任务无疑是一个好的切入点。

3.体验的个性化

孙莅文、邓鹏、祝智庭等认为, 体验学习需要一个精心策划的, 可以让学习者投入其中的学习设计。同时, 体验本身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或不同难度的任务, 并提供相应的帮助文件, 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4.体验的技术素养

在现实生活中组网时, 通常都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例如, 网络连接中通常将交换机大号端口往前, 作为与上层设备进行级联的端口;设置网关时, 通常用主机号为最小或最大的作为网关地址。这就和文件命名一样, 虽然命名为a.doc不会对文件的读取有什么影响, 但不利于检索, 交互性不好。因此, 教师需要仔细演示和讲解这些规则,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总之, 在技术的支撑下, 体验式的教与学会让学生更容易地习得原理、模式和操作过程, 能够帮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快速体验技术。当然, 这只是一种体验的方式, 并不能代替真正的实践, 只是为真正的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先期经历体验, 为更真实的体验进行方法、流程和技术概念等多方面的储备。

苍山点题

这期点题不多说了, 只说几句题外话吧。

第一, 从张钰老师文章的形成来看, 没有发表的渴求, 写得很轻松, 完全是一种练习和研究的心态, 所以也没有什么被否定、被修改之说。这样自然改得越来越好, 不想很容易就让正式刊物录用, 她自己说来也有“天上掉馅饼”的感觉。其实, 这才是更优化的论文写作流程, 不急功近利才会有更厚重的进步。这一点说起来容易, 做到挺难的。

第二,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坚持去做些试验, 小的教学改革也好, 小的自我更新也好, 都是在实践观察、发现、思考。比如, 最近我坚持拍校园系列照片并配合思考的文字, 虽是手机拍, 但很多都有近千的点赞量 (因为转发的原因) , 激励别人的同时也成熟了我的思维。就今天这个公案串这些实践体验, 也正是我看到一位副校长在浇树、浇花时才突然想到《禅其实就在生活中》这个公案, 联系到事要躬行才能发现真相、体验真理的道理。

习得反思 篇3

【关键词】关键期假说    英语学习低龄化     二语习得

1引言

近年来,学界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低龄化现象一直处于争论当中。总的来看,其焦点集中在“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是否成立上。支持者认为二语学习起始年龄越早越好,而反对者则认为年龄不会对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本文将探讨该假说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由此反思我国英语学习的低龄化现象。

2关键期假说简介

1967年,Lenneberg提出了著名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他发现成年人若大脑受损,语言障碍会在术后持续存在,并发展成无法逆转的语言功能丧失。不同的是,儿童遭受大脑损伤后仍能习得母语。据此,他将语言习得归结于生理因素,2岁至青春期之前,人体的两侧脑半球都参与语言学习,能够轻松快捷地实现语言习得的自然发展。青春期来临后,人脑中用于语言加工的系统已发育成熟,处理语言输入的机制逐渐失去作用,认知和信息处理系统开始占主导作用,语言学习的效率因而下降。

此后,“一语习得关键期假说”逐渐为学者们所接受,在它的影响下,很多学者趋向于认为这种关键期同样存在于二语习得中,儿童与成人学习者在二语习得速度以及最终习得水平上会存在差异。

3“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关键期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上,研究者们的观点与Lenneberg有不同程度的出入。Krashen认为5岁儿童已完成大脑的侧化;Long认为二语习得关键期在6岁之前;Johnson与Newport认为语言学习的衰退期始于7岁;而Birdsong认为对二语习得真正起作用的“机遇窗口”会持续到27.5岁。其次,诸多研究发现,关键期结束后的二语习得水平与关键期内并无显著差异,青春期后移居美国的学习者,他们在目的语的句法判断能力上和当地人不相上下。再次,各种研究表明,无论是从最终语言水平还是学习过程来看,儿童和成人既拥有普遍的习得启发机制,也使用同样的操作系统。最后,许多学者都十分重视环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他们认为儿童与成人语言方面的差异并不是大脑中习得机制本身造成的,而是受到了诸多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

可见,“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存在着一些问题,该关键期存在与否尚无定论。

4由“二语习得关键期”出发反思我国英语学习低龄化现象

4.1“二语”不同于“外语”

英语在中国是外语而非二语,这意味着,中国儿童欠缺一个自然、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在生活中无法接触到足够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的机会更少。外语学习与二语习得在语言环境、语言输入以及语言水平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区别。所以,移民到美国的中国儿童可以在早期习得接近母语水平的英语,并不意味着中国儿童在国内也可达到相同水平。

4.2各年龄段学习者均有独特优势

研究表明,儿童在自然语音的习得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而在听力理解、词法和句法方面,青少年则居优势;成人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动机等因素则普遍高于前两者。因此,外语学习的起始时间和习得的成败没有必然联系,年龄在整个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另外,在Piaget看来,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比较倾向于使用一种语言,此时学习二语,往往会发生母语负迁移。所以,该时期的儿童如果没有双语制的社会环境或绝对优良的教学条件作保障,最好使用一种语言。

4.3我国早期外语教育未达理想状态

在我国,对外语教学影响重大的师资力量、教材和教法、教育体制等教学条件都不够成熟。虽然近些年来英语教学的相关设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不可否认,很多早期英语教育的教师仍不具备专业素质,在基础知识、语音语调以及教学方法上都有所欠缺。如果儿童在学习时没有良好的榜样,有些语言错误一旦形成僵化,纠正起来会更加困难,会对将来的外语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4.4外语学习应建立在母语习得基础上

瑞典语言学家Malmberg有过这样的论述:“在早期教育中,个人首先被引入本民族的文化之中,然后被引入国际文化中,再后来被引入抽象世界中,所有这些教育活动必须在母语环境中进行。”过早学习外语会影响中国儿童的母语习得,不利于我国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并且,如果没有在母语环境中形成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儿童将会在外语学习中遇到更大的困难。

5结语

二语习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涉及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个体生理心理差异,年龄这一单一因素对二语习得水平的解释力是相当有限的。不可否认,儿童具有一定的外语学习优势,但不能因为这种相对的优势,而忽视了过早学习外语对儿童母语习得和认知发展方面的负面作用。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尚为假说,还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因此,不应盲目夸大“关键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Lenneberg, E. H.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M]. New York: Wiley, 1967.

[2] 戴曼纯.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的年龄差异[J].外语界,1994(2): 18-22.

[3] 龚少英,彭聃龄.第二语言获得关键期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4(3):711-714.

钢琴教学习得 篇4

因为钢琴的演奏是在听觉的专注、敏感,十个手指各自独立前提下的积极活动;这种双手不同动作及全身多种器官的配合运用,必须遵循有规律的、科学的、恒久性的训练,努力地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才能掌握钢琴的演奏技艺。

首先,乐感对于学习钢琴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乐感呢?

在练习乐曲、音阶和练习曲的时候可以加入适当的表情。如音阶,用有力的断奏来表达一种威严、愤怒;用较慢的连奏来表示一种忧伤;用快速轻巧的指头弹奏来表示欢快随心所欲的情绪等等。这些都是训练孩子带着表情进行弹奏,展示自己表现才能的好办法;对练习曲和乐曲中的表情记号或力度记号做夸张性的弹奏和练习。一般来说,再简单的乐曲或者练习曲,都有可能进行对比,至于对比是力度上,还是在音色或者情绪上,可以请教老师来进行要求;多听、多看、不放过任何表演的机会。要鼓励孩子在适当的场合进行表演,这样可以使孩子得到更好的锻炼。听音乐会也是一样的,在听的同时可以使孩子学习到别人的长处,也是陶冶自己情操的一个好的机会。

有了较好的乐感,接下来要注意的就是练习方法了:

1、兴趣法。钢琴弹奏即是以钢琴的音乐美为核心,以全身多种器官和肢体的协调配合、手指的独立运用为基础。由于钢琴音域宽广,和声效果丰富,共鸣体大,所以又是最理想的多声乐器;因此在学生弹奏钢琴之前,应向学生讲述钢琴弹奏的价值、作用极其特殊魅力。

2、示范、讲解法。是在钢琴教学中被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是在初学阶段更显重要,准确的示范弹奏,使学生对新乐曲或练习曲的性质、风格、技术类型和特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优美的旋律、娴熟的技术、技巧还能提高学生兴趣。所以在此阶段中,教师应先作详细的准确的弹奏,然后再讲解弹奏要领,指出重点的技术困难之处,教给学生怎样克服技术困难的具体方法,最后根据旋律调式调性的转换和所表现的不同风格特点进行讲解,并选用适当的力度、速度做出示范,进行讲解。其顺序按左右手分别进行。使学生对所学乐曲、练习曲弹奏的技术、技巧有一个非常清楚的概念。

3、模仿法。钢琴的教与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技术与技巧的模仿和掌握。所以在钢琴教学中,对于一些基础性的或较难掌握的弹奏技术,我会采用示范的形式与学生共同练习,这种教法可以使学生在肢体协调弹奏和较难掌握的技术方面建立起正确的感觉。这种既实际又直观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该阶段手走或不走弯路,准确的掌握弹奏技术和技巧。

4、分解法与完整法。根据乐曲或练习曲的特点,教学生学会分手、分句、分段、分声部练习,学会把乐曲或练习曲中的难点抽出来单练,这样把乐曲或练习曲进行分解进行一个局部的单独联系,或是在已弹好整体的前提下,对特殊技术难点集中力量,单独攻破;或对某一乐曲弹奏上进行精雕细刻;或对某一和声关系的细微变化、不同声部力度布局上的适当控制等耐心地分解练习等等。这样做既可以为合手练习铺平道路,还大大缩短了整首乐曲的练习时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这种方法在提高弹奏质量阶段是最有效的教法。

5、正误比较法。教师在正确示范的同时,还可以适时地选择典型的错误弹奏进行演示,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脑记,对正确的弹奏与错误的弹奏进行比较,以提高学生的鉴别力和感知力。

6、衔接法。是遵循节奏的韵律,将几个局部的弹奏技巧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整体的、有机的、连贯的最佳弹奏状态。衔接法主要解决音与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相互连接。把前一小节最后一个音与后一小节第一个音按拍子连续弹奏、反复练习,是提高整条曲子弹奏质量的有效方法。不少学生弹奏由各自反复的两段组成的乐曲时,都处理的太随意,不是衔接过紧,显得仓促,就是停顿过大,失去整体感。所以衔接法的正确运用可以避免弹奏中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发生。

7、音乐练习法。在第二阶段,切不可忽视音乐练习的方法。通过听所学曲子的旋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还能激发学生内在情感的发现。教学过程首先要求学生听几编所学乐曲,使学生心中有歌,然后采用相应的触键方法,结合弹奏练习,也就是把如歌的旋律从心中转移到手指上。

论习得性无助感及其防治 篇5

论习得性无助感及其防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甚至失败,如果多次出现类似情况就容易导致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文章主要阐述这种心理状态产生的过程及教学工作者在实践中应如何采用合理的方法,预防和帮助学生脱离这种心理状态.

作 者:游佳清 作者单位:黄石高等专科学校,湖北,黄石,435003刊 名: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SHI POLYTECHNIC COLLEGE年,卷(期):20(1)分类号:B848.4关键词:习得性无助感 归因 训练

描绘语文,习得“语言” 篇6

关键词:听力障碍学生,语文学习,语言

聋校的教育对象是听力障碍学生,他们心理发展的主要缺陷之一就是有声语言发展滞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听力障碍学生充分理解、记忆课文,自然习得丰富的“语言”,有效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呢?作为聋校语文教师,我们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描绘语文,习得“语言”,让学生由模仿到超越,充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拿起画笔描绘语文,图文对照,习得“语言”

聋校语文课文中每册均有看图学文,教师根据课文难度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或者是课后检测中,用铅笔或画笔在作业本上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相关景物,再根据描绘的图画用课文语言或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内容,其作用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1)在画的布局中习得语言。如《三味书屋》一文中,首先要求学生画出三味书屋的样子,然后根据画的布局,背诵出课文第二自然段,最后再仿照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写法进行仿写练习,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内容,从而习得书面语言。

(2)在细节描绘中习得语言。如在课文《爷爷》的预习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先画出“爷爷”的样子,借此引导学生开始琢磨画中“爷爷”的外貌特点,在学完之后,再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再画“爷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爷爷”的慈祥、能干,以及对老人家深深的热爱之情。再如《荷花》一文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可让学生根据这些句子的描写,尝试用线条勾勒出荷叶和荷花的形状,及“我”的样子,以帮助学生自然习得语言。

(3)在画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如《雨中》一文,可以请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的一位年轻的姑娘用三轮车运苹果的先后过程的图画,就可将错综复杂的文字描述转换成直观的视觉形象,使聋生能较好地理解课文。

二、借助信息技术描绘语文,习得“语言”

当语文课文内容中出现了一些比较难画出来的事物,或者是要分先后顺序依次展开的事物,或者是出现了动态的事物时,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这些事物一一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那些相对陌生、抽象、复杂的事物及课文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进而习得语言。

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让学生一边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一边在电脑、一体机上画出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以及青蛙妈妈的模样,并适当加以着色。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又能引导学生主动跟着课文描绘去习得“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出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等这样生动、逼真的语言。

三、依靠表演描绘课文,习得“语言”

聋校语文课文中有一些是节选自小说、戏剧的作品,里面有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真实而具体的活动场景。可以让学生通过小品、哑剧、角色扮演和人物静态模仿等来表现课文中重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亲身体会课文所要表达、表现的主题思想等。如《孔乙己》一文,找学生扮演孔乙己,一方面加深对人物外貌描写语言的方法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动作、神态的模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

听力障碍学生虽然与正常学生在感觉、认知、理解等方面有差距,但是其智力发展水平无异于正常儿童。听力障碍学生的形象记忆、动作记忆和情绪记忆与正常儿童无明显差别,甚至还优于正常儿童。充分利用他们的视觉优势,大胆进行语文“描绘”,让学生在语文描绘中逐步习得“语言”,切实提高他们的语言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习得+学得” 篇7

关键词:习得;学得;语言系统

过去,外语教学曾被等同于其它自然学科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成为课堂教学的典型模式,教师被认为是决定外语学习者成功的关键,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教”上。20世纪60年代后,受认知心理学和乔姆斯基(Chomsky)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启发,人们逐渐认识到,外语学习者能否学好外语关键不在于其它方面,而在于学习者本人。只有对学习者本身和外语学习的过程和本质进行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对学习策略进行研究,才能将外语教学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这种思想的变化使得外语研究的重点逐渐从‘如何教’转移到‘如何学’的问题上来。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与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引发了一场广泛的二语习得研究的高潮,给外语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诸多启示。

一、习得与学得的实质

(一)二语习得及条件

1二语习得

实际上,二语习得研究是在母语习得研究的影响下开始的(Carrasquillo,1994:22)。20世纪四五十年代,母语习得的研究发现,尽管语言十分复杂,但儿童在出生后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能以十分惊人的速度习得这种语言,并且能达到成人的水平。儿童习得语言结构的顺序基本相同,这显然不仅仅是输入一个因素促成了习得的产生。经过观察研究,研究者提出了这样一种假设:儿童与生俱来有一种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通常被称为“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习得机制的内在本质是适于各种语言的“普遍语法”(LJnEuistic universals),是人脑中固有的语言属性,是帮助语言习得者习得语言的普遍原则。它与一般的语法概念不同,不是指具体的语法规则或某种语言的语法,而是由一套通用于所有语法的普遍语言原则构成(王初明,1997:16)。儿童运用这一先天存在于大脑中的共同的语言原则(即普遍语法)对他们所听到的语言做出假设,下意识地逐渐总结出语言的规则,最终习得语言。

通过对二语学习者所犯语言错误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二语习得的过程与母语习得的过程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习得第二语言的儿童似乎与习得母语的儿童遵循着同样的语言结构的习得顺序(Carrasquillo,1994:17),二语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结构规则的认识方式与母语习得者对母语结构规则的认识方式是相同的(WedeH,2000:155)。这就是说,像母语习得者一样,二语学习者在没有任何语言基础的情况下,主要依据周围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和与他们的交互程度,对第二语言的规则做出正确的假设,逐渐认识并掌握语言结构,最终达到目的语说话者的程度。

2二语习得的条件

二语学习者是在目的语国家中通过自然环境中的交际方式和非自然环境中的学习方式最终获得第二语言的,所以目的语国家的自然语言环境为二语学习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习得条件。除了自然环境外,正规的语言教学也为二语学习者快速习得目的语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当发现自然环境中的语言难以理解,课堂教学就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从而促进了习得的发展。像本国的语言教学一样,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教学同样会与其它学科交叉,涵盖历史地理、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这就大大拓宽了语言输入的范围,提高了习得的效果。与此同时,二语学习者在自然环境中习得的语言又为正规课堂中的语言学习提供了帮助。这样,自然习得和有意学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二语学习者提供了独特的语言学习条件。

(二)外语学习及条件

1外语学习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是动物和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地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的过程(韩永昌,1997:253-256)。它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点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在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张大钧:200t:45)。外语学习属于后者,是在学校情景中学习一种非本族语的过程。这种学习形式在具有学校学习之共同的特点外,还带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通常,外语学习是在习得了母语以后开始的。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已习得了大量反映客观事实的概念,这些概念已牢固地储存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外语学习的任务是通过同化或顺化,把新的概念融入到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而没有必要学习一种新的概念系统或形成一种不同的世界观或思维模式(王立非,2000:84)。譬如说,对世界上讲不同语言的人来讲,反映“太阳”、“月亮”、“地球”等客观现象的概念系统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讲不同语言的人们用不同的词汇去描述这些自然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若两种语言系统间的差异越大,学习中的干扰的因素就越多,障碍也越大,而突破这些障碍的理想方法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有意识学习的作用(Seurn,1987:44)。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语言结构需要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来掌握,一是受母语和第二语言参数差异影响的语言结构;二是具有特定語言特征的词汇所构成的语言,三是派生复杂的结构(蒋祖康,1999:123)。因此,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一门非本族语言就是外语学习最明显的特征。

2外语学习的条件

如果第二语言在教室里非自然使用目的语的语言环境里作为外语来学习的话,教学很可能是目标语输入是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途径(Stem,1993;2)。而非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教学活动因受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带有自身的特点。在这些制约性因素中,最为突出的外部因素是国家的教育政策、外语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外语教学的目的、目标、内容、起点、时数、对象以及教学形式。受其影响,我国外语教学主要形式便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活动”,几十人乃至上百人集于一室,构成一个教学单位,按照共同的起点、共同的进度、共同的方法向共同的目标前进。学习时间受课程表的严格限制,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所内进行。作为施教的主体,外语教师绝大多数是讲本族语的本国国民。由于授课制形式下的外语教学是由教师负责管理下的集体活动,这种集体的学习方式往往因为学生的个性因素而显现

出不平等性。学习效果参差不齐、两极分化、成败兼有、优劣共存是集体学习形式的显著特点。在学校教学框架下,以班级授课制形式,在规定的内容和时间内、由外语教师负责管理的集体学习活动构成了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的主要条件。

二、“习得+学得”的必然性

尽管习得和学得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学习模式,而被二语学习和外语学习所侧重,但并不是意味着哪一种学习自始至终只依赖一种模式。英语教学之所以要走“习得+学得”的模式,主要是由两个主要因素决定的:

(一)习得与学得的关系

习得是指在自然条件下的、本族语环境中的、非正式的、下意识的学习(subconscious learning),它是一种潜意识的语言发展过程,其主要特征与儿童习得(pick-up)母语的过程相似;学习(与习得对应,被称为“学得”)是指在非自然条件下的、非本族语环境中的、正式的、有意识的学习过程。为了与习得相对应,学习往往被称为学得。习得主要发生在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交际环境中。在习得的过程中,参与者关注的主要是语言的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学得主要发生在课堂上,是一种比较系统的、正规的学习形式,其关注的对象是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因而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往往是学习过程的重点(蒋祖康,1999:42)。从概念上来看,习得与学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讲,学得与习得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一种对立关系。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也会自然而然习得一些知识。这就是说,两者在对立的同时。又表现为统一性,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具体为:1,习得可以促进学得。作为学习的主体,外语学习者在试图完成某一认知任务时会不自觉地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从自己隐形语言系统中提取规则(VanPatten,2007:19),对语言输入进行分析处理并从中悟出规则加以吸收。如果二语学习者的隐形语言系统已经建立的话,在输出语言时他们也可以用隐形语言系统对输出进行监控(VanPatten,2007:90)。因而,习得也会给学习提供可意识到的规则,从而促进学得。2,学得可以促进习得。Harmer对此观点已予肯定,他认为,学得的语言有可能成为习得语言。学得的语言在某个阶段确实“深入脑海”。也许学习者在即席讲话中不能立即讲出这种语言,但给予一些时间,他们终会讲出来的(转引自王小宇,2001:29)。相关研究(如:Long,1988,Ellis,1900;Doughty,1991)也表明,正规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加强语言输入,并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学得的语言知识可以渗透到习得的语言知识中(转引自王小字,2001:29)。

(二)语言系统的发展

从是否被语言等形式表述的角度,语言习得研究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无论是二语学习还是外语学习,都要涉及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这两个语言系统是学习者运用语言的基础。但两种知识系统获得途径是不一样的,通过“习得”获得的是隐性知识,而通过“学得”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来自于两种系统的知识不能相互传递,各自独立运作,互不影响(krashen,1985;38-43)。通过两种方式所获得的知识是分别储存的,习得的知识储存在大脑左侧语言区,供自动加工时使用;学得的知识虽然也储存在大脑的左侧,但不一定储存在语言区,而且仅供控制性的加工使用。自然交际中表达意义所需要的是习得系统的知识,所以习得的知识是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主要源泉,而学得的知识要通过监控才能发挥作用(Ellis,1999:26)。外語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正确、得体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既要关注学习者“隐形语言系统”的形成,又要关注“显性语言系统”的发展,而要促进两个语言系统的发展,“习得+学得”的路子则是必然的选择。

三、结束语

二语习得中的错误及其范畴 篇8

二语习得中的错误及其范畴

“错误”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理论都未能从根本意义上对错误进行具有说服力的分类,对错误的`分类仍是错误分析的一大难点.本文主要从二语习得的实际出发,指出并不存在唯一的分类标准,并对错误的范畴,包括错误的概念、本质、分类及原因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错误分析和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 者:江世勇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四川,乐山,614004刊 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2(8)分类号:H319.3关键词:二语习得 语言错误 本质 范畴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出研究 篇9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出研究

Swain的输出假设从语言输出的侧面为二语习得提供了理论依据;Gass的习得模式将“输出”作为二语习得的重要环节.“输出”通过为语言学习功能提供作用平台,而得以在二语习得中发挥重要作用:输出引起注意并触发新的输人;输出假设时又检验假设;激发元语言功能而深化信息加工;促使陈述性知识的程序化;强化表达的.自动性和流利性.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教学环境、教学指导、教学互动、检验手段诸方面谋求较好的语言输出教学效果.

作 者:王荣英  作者单位: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湖南,长沙,410205 刊 名:社科纵横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REVIEW 年,卷(期): 23(6) 分类号:H0 关键词:二语习得   可理解输出   习得模式  

第二语言习得 篇10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主要是由五个假说组成:

一、习得-学习假说(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hypothesis)

在现代语言学中,有许多关于人们是怎样发展语言能力的理论。根据克拉申的习得-学习假说,人们可以通过两种独立的方法来获取第二语言的知识:一种是习得的方法,一种是学习的方法。想要了解这一假说,关键是要了解习得与学习的区别。首先,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自然的过程,即学习者虽然获得了知识,但他本身并不知道他正在获得知识,这一过程与婴儿习得母语的过程类似;而学习是有意识的过程,就像学生上学获得的知识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二语学习者学的是抽象的、概念上的语言,是关于一门语言的理论,也就是这门语言的语法。显然,二者的侧重点与结果都不一样,习得的是说一门语言的能力,学习的是一门语言的知识,而且习得的知识要比学习的知识储存的更永久一些。

因此,在第二语言的课堂上,老师要尝试着让学生去习得一门语言而不是去学习一门语言。

二、监控假说(monitor hypothesis)

克拉申认为人们在用第二语言交流时,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都用于监控我们说的话是否正确,这些知识并不会出现在我们即时说的话里,自我监控和自我修正是有意识学习仅有的功能。自我监控就是在学习者说话之前,他会在脑海中“过滤”一下他要说的句子中的错误;而自我修正就是在学习者说完话之后,“过滤”并改正话中的错误。但是,运用监控也存在很多的困难,首先是二语学习者要了解二语的使用规则。即使是学习最好的学生,也不可能学会老师教过的每一条规则;即使学会了,也不可能全记住;即使全记住了,也不能全都正确的运用。其次,监控的运用也需要时间。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用英语交流时,说的很慢,交流的信息很少,就是因为他监控过度,将时间都花费在自我监控和自我修正上了。最后,语言的规则只是组成人们语言能力的一小部分。

所以,监控假说在二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应用就是:在不影响交流的情况下,二语学习者应该尽可能降低监控,但是,学习者也不能为了交流更多的信息而不注意说话过程中的错误;然而,在写作时,二语学习者应该尽可能多的运用监控。

三、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说可以简单地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就是“i+1”。i代表的是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而i+1代表的是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也就是下一阶段的语言水平。为什么下一阶段的语言水平是i+1而不是i+2、i+3或是i+100呢?在这里克拉申又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入”这一概念。所谓的“可理解性输入”就是指在人们现有语言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稍微加大一点儿难度,难度不能增加太多,这样学习者才能取得进步。例如,让一个正在学说话的婴儿天天看CCTV的新闻联播,等到三岁的时候,这个孩子的语言能力要明显低于同龄的其他孩子,因为新闻联播里内容的难度要明显高于这个婴儿的现有语言知识水平,相当于i+100,所以,这并不是“可理解性输入”,即使天天听也不会取得什么进步,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和婴儿说话时都要使用最简单的语言,例如叠字,花花,车车,吃饭饭,睡觉觉。

所以输入假说在实际中的应用就是老师在二语教学的课堂上要尽可能多的使用第二语言教学,同时还要注意使用的语言是否是“可理解性输入”。

四、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這一假说完美的解释了“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这里可以把情感过滤比喻成门槛,一个人正是因为对某一门语言感兴趣,他的情感过滤的门槛才能降低,这样他就会比别人接受更多的“可理解性输入”,这些输入继而成为他习得的知识;相反,如果一个人觉得学习语言非常无聊,他学习语言的门槛就会变得很高,把几乎所有的关于这门语言的知识都拒之门外。

所以,二语老师应该在课堂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所学的语言产生兴趣,避免让学生产生焦虑、自我怀疑和厌倦等负面情绪。

五、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acquisition order hypothesis)

所有学习者获取语言知识的顺序是一致的,这个顺序与老师教的顺序无关,与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无关。

所以,老师教课的顺序应该与学生获取知识的自然顺序是一致的。

监控理论在提出之后,受到了许多语言学家的批评,他们认为这不是一个有效的二语习得的理论。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其他语言学家对二语习得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习得性无助的男生 篇11

小伟在中职一年级连续留级两年,强烈的自卑和无助让他不知道如何面对身边的同学和家长,他用长长的刘海遮掩自己的眼睛,仿佛要遮盖掉整个世界。他总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也不和父母在同一张餐桌上吃饭。面对这样不断受到挫折的学生,咨询师需要为他寻找更多的助力和推力帮助他克服困难勇敢前行。经过大家的合力相助,加上自身的努力,最终小伟顺利毕业,自信战胜了自卑。

一、案例基本情况

小伟是中职二年级的一名男生,人长得非常瘦弱,他总是习惯低着头,长长的刘海盖过眼睛把脸挡着,以至于很多老师同学都不清楚他究竟长啥模样。小伟入学之后,因沉迷网络、严重的旷课记录以及极差的学习成绩使他连续留级了两年,平时在校期间他几乎不和同学交流,只跟一个同学走得比较近些。而这次小伟仍旧因为旷课严重、各科学习成绩全部不及格,面临再次留级。这对小伟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没有信心再学习下去,宁愿选择退学。

得知小伟要退学,小伟母亲焦急地找到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情绪十分激动,哭着跪求学校领导再给小伟一次重读的机会。小伟的父母亲工作单位离家非常远,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对小伟关心很少。面对小伟两次留级,母亲除了哭泣也无可奈何;父亲则是个沉默少语之人,从不参与小伟的管教。小伟的母亲说孩子在家从不和父母讲话,吃饭也不在一张桌子上,都是错开时间吃饭。过年过节小伟也不参加家庭聚餐,宁愿一个人呆在家里。

小伟所在的班级由于各种原因两年内换过三任班主任,班主任们对小伟的关心都不多,只是觉得他和一般学生不一样,从不参加集体活动,几乎每天都旷课,即便偶尔来上课也是趴在桌上睡觉。同学们都在背后议论小伟有心理问题,所以平时没人和他说话。小伟感觉自己在班级里是可有可无的。当小伟面临退学,班级又换了一位新班主任。新班主任想到小伟如果就这样走向社会必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于是找到心理老师想一起帮帮小伟。在班主任、家长的全力争取下,学校领导终于同意让小伟跟中职二年级试读一个学期,前提是小伟要有明显的进步。

二、心理问题分析及咨询目标

根据小伟的经历,可见他经历了失败-努力-再失败的恶性循环,最终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助”的特征是: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随之丧失,最后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在和小伟的会谈中,咨询师了解到导致小伟所有考试都不及格的原因是他几乎每天都迟到,旷课数目多得惊人。小伟说他第一年入学的时候晚上总是去网吧,白天就在寝室睡觉。第二年留级之后很少去网吧,觉得游戏打多了也挺无聊的,于是尝试每天准时去上课,但是坚持不了两三天就放弃了,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对自己也越来越没有信心。先后多次由于迟到旷课受到各种处分,甚至到最后留级、跟班试读。小伟不再相信自己还有成功的可能。每天,他都躲在寝室睡觉,总是感觉白天黑夜的睡不够,有时一日三餐也不能保证。他也曾经很想改掉睡懒觉的坏习惯,但就是管不住自己。

小伟说自己不愿意去班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班级里没有一个同学和自己讲话,好像自己根本就不存在似的。

小伟和父母的感情一般,平时不和父母说话,也不知道要说什么。母亲平时打电话就是啰嗦那几句话,反反复复的让小伟觉得很烦。

根据小伟目前的情况,咨询师可以感觉到小伟有比较严重的习得性无助的问题。由于反复留级,小伟自己都觉得已经没有办法升学毕业了,混一天算一天。其次小伟难以处理好人际关系。小伟从不参与集体活动,同班同学总是会对他有一些议论,这些议论更加剧了小伟不愿意进班级学习。由于长期脱离群体,他觉得与人交流沟通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总而言之,小伟目前存在习得性无助和人际交往困难的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困难是由于长期不参与集体生活造成的,所以相比较而言,习得性无助是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咨询师需要通过认知调整和行为治疗来帮助小伟克服目前迟到旷课的问题,只有不断体验成功,才能让他走出习得性无助的泥沼,重新树立自信。如果改善了小伟习得性无助的问题,那么人际交往的问题也能随之有所改善。

三、心理辅导过程

本案例的辅导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1. 共情,建立咨访关系

小伟由于长期不和任何人沟通,几位班主任都表示对其束手无策,最后都对他放弃了教育。也因此,小伟对老师和同学的信任感都不高,在学校除了跟一个朋友有所接触,对其他人都存有戒心。由此,咨询师认为对小伟多一些理解和接纳,对于建立咨访关系非常重要。

在和小伟的交谈过程中,咨询师向小伟表达了自己对他处境的理解:主观上想改善行为顺利完成学业,但是执行时又会遇到很多困难,身边也没有可以相助的人。经过几次会谈之后,咨询师也明确向小伟反馈: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而且初中阶段的学习基础比较好;虽然和父母沟通不多,但很尊重父母,从不顶撞和冒犯他们;虽然目前在人际关系方面遇到一些困难,但身边毕竟还有一个交心的朋友。根据小伟目前的状态,咨询师和小伟一起做了一些客观的分析:以小伟的学习基础和智商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赶上学习进度是有可能的;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和父母、同学交流,相信能有一些改善。总体来说,小伟克服目前的困难是很有希望的。经过四次咨询,小伟慢慢开始愿意和咨询师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话也比之前多了起来,对咨询师有了一定的信任感。

2. 调整认知,发现优势

小伟严重的自卑感,主要来自自己两次留级的经历,他甚至不愿意搬出原班级的寝室,不愿意和新班级的同学住在一起。为了改变小伟反复提醒自己“我是个留级生,我和别的同学不一样”的想法。咨询师和小伟讨论了他目前不自信的原因:当我们反复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自己失败的事情上时,就会一直被不好的情绪困扰;当我们反复把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优势比较时,也会增加自己的挫败感;如果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行为改变和成功体验上,就会感到自信。

同时,咨询师让小伟努力回忆自己过去成功的经历和体验,小伟说自己初中时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理科很有优势。这样的回忆,让小伟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困境只是暂时的,自己是有能力克服的。为了激励小伟,咨询师还和小伟共同探讨了如何辩证地看待目前遇到的挫折:适度的挫折可以成为个体成长中的“精神补品”,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力,帮助一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

3. 行为改变,体验成功

对于小伟而言,要改变两年如一日的坏习惯确实有一定难度。但是根据习得性无助的特点,只要创设成功的条件,个体在获得多次成功体验后,也可以走出习得性无助的困境。根据这一理论,咨询师和小伟一起分析了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迟到旷课问题、学习习惯问题以及人际交往问题,并且和小伟一起制订学习计划和克服迟到问题的阶段计划。

针对小伟每天早上都要赖床迟到的问题,咨询师和小伟一起制订了目标并逐步完善,从一周保证三天不迟到开始逐渐过渡到每天都不迟到。咨询师会根据小伟每周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他一些鼓励。例如,当小伟全勤完成13周的课程后,咨询师告诉他:“你已成功完成13周的全勤,还剩下的四周仅仅是一个学期中三分之一的课程,我相信你能取得成功!”当然,在执行目标的过程中小伟的表现也会有反复,为此,咨询师一直以鼓励为主,让小伟用笔记本记录每天完成任务的情况,一周总结和反馈一次。经过一个学期总共15周的咨询,小伟养成了每天准时起床的习惯,克服了迟到旷课的问题。

此外,小伟面临的另一个困难就是学习习惯很差,总是在课堂上打瞌睡,几乎不听课。要改善学习态度和习惯,必须让小伟主动制订学习目标。经过商讨,小伟表达了自己中职毕业后能进入高职继续学习的愿望。之后,咨询师又和小伟一起探讨阶段性目标: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完成课后作业,顺利毕业。

接下来的两个月,小伟每天完成自己制订的计划,并且每周向咨询师反馈完成的情况,连续咨询八次。在期中考试中,小伟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语文和数学分别考了80多分。小伟自从进入中职之后考试就没有及格过,这次考试成绩让他第一次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成功的”。就是这样一次体验,开启了他不断进步的源动力。他在行为习惯、学习态度、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了不小的改变。最关键的是,他内心的自卑感和无助感得以减轻,自己越来越有信心,还向咨询师表达了“我相信自己有考上高职的能力”的想法。

4. 角色扮演,改善人际交往

在咨询师和小伟谈到同学关系这一话题时,小伟倾诉了不知怎样和同学交往的苦恼,他不知道要和同学说些什么,觉得很尴尬。于是咨询师和小伟就早晨和同学打招呼、课间和同学聊天等方面尝试了几次角色扮演。同时引导小伟换位思考:同学们为什么不主动和自己交流的原因。小伟意识到,其实是由于自己感到自卑不愿意融入集体,才导致同学们也不知怎么与他交往。之后,小伟尝试在班级里和同学进行一些沟通和交流,有时候遇到不会的题目也会主动向同学请教。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同学们也开玩笑说:“我们终于知道小伟长什么样子了,其实长得还挺帅的。”

除了小伟自身的努力,班干部也会主动关心小伟的学习和生活,邀请小伟在集体活动中担任一些重要的角色,而不仅仅是旁观者。小伟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把脸埋在衣服里,而是抬高了头、露出了脸,偶尔还会主动向大家微笑。

任课老师和同学们都说小伟变得阳光自信了。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小伟顺利升入了三年级。对于小伟来说,这一年他已经不需要咨询师的帮助了,他已经能够独立面对人际交往和学业了。之后,小伟完成了中职学习顺利毕业并且参加了三校生的考试,虽然最后差了两分没有被心仪的高职录取,但是小伟并不气馁,他说还会再考一次。相信克服了自卑的小伟,今后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会多一份勇气,少一份退缩。

专家点评(颜苏勤,上海市中职心理健康名师培育工作室主持人)

本案例讲述的是一个中职二年级男生小伟的故事。“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其表现的特征是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随之丧失,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本案例中小伟由于一年级两次留级,学习成绩落后;虽然自己也曾经努力过,但总是考试不及格,之后开始反复旷课、逃学,受到学校多次处分。小伟觉得自己不会再变好了,认为自己的未来一片黑暗。久而久之,他情绪低落,独来独往。

咨询师值得肯定的地方:

其一,逐步深入,建立咨访关系。小伟前后换过三任班主任,对他的关心都不是很多,小伟对学校老师的认可度比较低。咨询师考虑到这一点,在咨询过程中用了较长的时间和小伟建立关系。不断发现小伟身上的优势,并给予鼓励和认可,这为后续的咨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二,建立阶段目标,不断体验成功。对于习得性无助的人,帮助他们体验成功,打破“我一事无成”的自我评价是咨询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目标。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和来访者不断讨论和确定阶段性努力目标,在达成一个任务之后再完成第二个挑战。针对来访者总是不能克服迟到和旷课的问题,从一周三次不迟到逐步过渡到一周全勤。咨询师在每周咨询的过程中不断肯定来访者取得的进步。来访者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逐步树立自信,改变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咨询师可以商榷的地方:

其一,本案例在帮助小伟克服迟到和旷课方面应用了很多行为治疗的方法,虽然也涉及一些认知调整的内容,但是不够深入。这会导致来访者在咨询师陪伴的状态下能取得了阶段性进步,但在来访者没有足够的内在动力、没有合理认知的情况下,离开咨询师很可能又回到不能自律和散漫的状态,影响咨询的整体效果。

上一篇:以欣赏为内容的方法下一篇:悲痛到极点的话伤感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