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置情况汇报(精选8篇)
课程设置情况汇报 篇1
枣阳市二职高执行课程计划情况汇报
我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切实地贯彻上级部门下达的指示精神,维护我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现把情况作一下汇报。
一、明确管理职责和目标任务。
我校第一阶段的工作是,学校领导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让全校教师深入理解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并以此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在课程开设和安排课时的时候,行政领导进行组织讨论,学习有关上级关于课程开设的精神,为了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指示精神,保证我校正常教学秩序,规范学校常规教学工作,学校行政设立了行政巡堂检查制度,专人负责学校各年级课程执行情况,检査教师是否按课程开设上课,做好巡堂记录。
二、科学安排作息时间
为了督促我校教师能认真落实上级规定的课程计划,进一步规范我校办学行为,在第八周,学校又组织了一次全校性的课程执行情况学习会议,学习相关的法规,发动教师依照有关《通知》精神,进行自我检查,要求做到不违反省的课程计划,不组织学生在节假日(含双休日和寒暑假)集体上课,不以任何形式组织集体上课。不占用学生课间休息和放学时间。
三、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我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认真贯彻落实了学科课程方案,具体做法是,每学期由学校教学部门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报校行政会讨论研究,最后定形课程方案、人事安排方案、落实课程总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在学科课程中,有关学科课程本着既开足课时,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原则。不增减课程和课时,不提前结束新课或提前开设新课,不擅自取消或减少按规定必须开设的课程,课时和教学内容,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同时加强学科的建设。比如: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等,学校在师资力量较困难的情况下,从人员配备、教学设施,场地等都给予了相应的政策倾斜。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我校的一项特色,校长亲自挂帅,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督查和指导,对活动课作宏观调控。副校长充当策划角色,负责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划、管理、协调,培训教师,协助沟通、联络实践基地等工作。科长由教导主任兼任。科组成员由各科的教学骨干教师组成,每个年级选一位组长。自上而下,各司其职,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组织保证。科长负责课程计划的制度、方案的设计、实施细则的制度、教师的安排、活动的具体实施和检查督促、活动材料的收集整理、展示及档案管理,组织研讨交流,拟定活动的评价方案,开展评比活动等工作。各级组长协助科长制定本学期学科活动方案、细则,组织指导活动的具体实施,收集活动计划、方案、论文等成果资料上交教导处,加强与各组老师的沟通交流,了解和掌握各组成员活动的动态表现,帮助和指导解决师生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学校每学期根据本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每学期组织每位教师均要上一堂综合实践研讨课,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我校每学期还在每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有计划、有过程、有总结。每学期学校、教师制定的活动方案都有具体的目标、内容,实施办法,有评价指标。
四、规范招生行为
根据教育局要求,我校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程序、标准及咨询电话,并张贴于学校公布栏。公开招生范围、报名条件、报名时间及地点、录取结果等,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招生的规定。
五、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学校结合前段中心学校常规工作的检查,着重检查教师作业布置情况,全校教师作业布置量适中,练习册按上级教育部门规定范围订购。学校按照校历规定安排教学活动,不在节假日集体上课,或以补差,提优等形式变相组织集体上课,不以增加作业量的形式来惩罚学生,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和放学后的时间,要求教师控制学生每天作业量,精选作业内容,不搞题海战术,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六、规范收费管理
严格执行学校经费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制度,按规定做好学杂费的使用和管理,禁止挪用、克扣或截留学杂费,保证专款专用。
课程设置情况汇报 篇2
一、校本管理从“心灵滋养”开始
新课程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从传统到现代、从理想到现实、从外到内的过程, 在这种转化中, 必然会产生矛盾, 出现困惑。面对各种问题和困惑, 教师健康的心理环境是实施新课改的动力源, 是推进新课改的润滑剂, 更是其专业化发展的基石。几年来, 我们引入“心育育师”理念, 通过“教师心理减压”专题讲座、“心灵与职业共同成长”团队心理健康操作活动、心语赠言、心理疏通谈话等形式, 积极有效地维护教师的健康心理环境, 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育己”的质量, 促进了师资队伍的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教师自身萌发的责任感、幸福感、使命感、价值感成为鲜活的心灵甘露。“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工作, 但是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为了更好地生活, 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工作。
二、校本培训与问题研究同步
我们一直基于“简约”二字来推进课改工作的, 简单地说就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分析、提炼、解决我们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逐渐明晰“问题上升为课题, 思想转化为行为”的运行机制。
首先, 提案征集, 问题上升为课题。在日常琐碎的工作中, 师生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都是“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珍贵的, 根源是多层次的, 可能是观念的冲突, 可能是思路不清晰, 可能是操作难落实, 可能是教育管理上的, 可能是教育内容上的, 可能是学习方式上的, 可能是教育质量上的, 也可能是教育评价上的。面对这些变化的、多样的、零碎的问题, 我们借鉴工会工作经验, 实施提案征集, 进行整理、提炼、归类, 通过对原始问题的把握, 我们抓住三个目标实施校本培训:1.建教学文化。拓宽教学改革的视野, 教学改革的高度, 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度, 构建教学改革的机制;2, 革学习方式。遵循由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到关注学生生存方式, 最终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方式;3.有效教学。
其次, 头顶理论的天空, 脚踏实践的土壤, 人人都做课题研究员。为通过对学生耐挫、进取行为的指导, 从自我意识、群体意识、学习意识、生活意识四方面, 培养学生活泼开朗、善于交流、乐于学习、适应环境、积极创新的健全人格, 为使学生最终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心理素质基础。
在课题引领下, 围绕六项校本培训内容:即师德培训、法制培训、教育理论培训、学科知识培训、信息化技能培训、文化素养培训, 我们采取了行动研究法, 开展“八个一”常规培训活动:教师每课有一次反思, 每周向小组提供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每月向学校提供一个研究个案, 每学期上一节校本研究课, 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 提供一份学科试卷, 为学生每人建立一份成长档案袋, 学校为老师每人建立一份专业化发展档案袋。
三、校本教研立足有效课堂展开
课程改革走到今天, 老师们多了一份冷静, 也多了一份困惑, 研讨有效教学, 是很有意义的。课程改革最终还是要看课堂:课堂真正改变了, 学生真正发展了, 我们的课改工作就真正成功了。因而我们把校本教研作为整合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课程的中心和纽带, 作为我校的“一把手”工程, 直指学校问题, 工作围绕创建“简约有效”课堂, 立足三个基本点展开:重建职业生活方式, 在教师中形成教学、学习、研究三者合一的职业生活方式;重建教学研究文化, 建立基于互动、合作、分享、探究、对话的教研文化, 确立共生意识;完善校本教研制度, 使教师的习惯、传统与研究实践合二为一, 追求简约有效。
四、校本课程开发凸显学校特色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立足形成与国家课程相整合的、对学校育人目标起支撑的、适应学校办学背景、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结构。
实现“平安校园”的《云兴小学学生平安教育手册》:这种课程的内容是活的, 课程实施的形式也是活的, 通过师生参与活动来实施, 它是随机应变、不断调整的, 它要不断地关注影响学校课程内容及结构的源泉并不断形成新的特色, 同时伴随着学校课程的成长, 学生、教师也都跟着成长。
实现“双语校园”的双语游戏课:引进英语母语国家外教, 立足学生生活, 从日常实际出发, 通过日常口语交际、游戏、歌曲演唱、情景会话等形式,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广泛兴趣, 会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欲望和创造品质, 潜移默化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实现“书香校园”的课外阅读课:课外阅读课的基本类型是读书方法指导课、读书笔记辅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以我们的语文课为立足点, 以我校传统教材《读书》为基础, 对学生的阅读生活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延伸。结合学生阅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我们的书》的创作, 学校定期择优选编, 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现“生态校园”的广域课:内容从以下五方面取材:我和学校、我和社会、我和家庭、我和自然、我和科学, 贯穿“育人育心”理念, 以学校自编《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指南》和乡土特色教材《楚风汉韵》为索引, 每月针对各班实际组织主题式的活动课程。广域课更多关注的是“我”的参与、实践、体验、感悟、创造。“生活即教育”, 生活是重要的、丰富的教育资源, 广域课就是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生活中学习应用知识, 用实践去验证, 在生活的课堂中增长才干, 完善自我, 获得健康生活的能力。
有关初选情况汇报 篇3
卫西谛是目前国内很有影响力的影评人,还参加了上一界影像展的评选活动;董冰峰是独立策展人,也做过许多影像的展览和推广的活动;王方是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的教授,本身带有学院教育的背景,同时又从事电影电视的编剧工作;周浩是独立纪录片工作者,也是目前活跃在独立影像创作第一线的作者;沈小平是一位资深编辑,有多年媒体工作经验,现任是MAP杂志的顾问。这次影展所邀请的5位审片人各有不同的背景和经验,但他们都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
剧情片单元的三位评委王方、卫西谛和董冰峰对今年剧情片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指出一些参赛作品存在的问题,不管是题材上的、叙事上的还是电影手法上的,遇到好的片子,也会让他们很赞赏,总的来说,他们认为入围的十部作品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然而参赛作品的整体水平却比往年有了某些层面上的提高。
高中课程实施情况汇报要点 篇4
各位领导、专家:
在上级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经过近几年来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我校课程实施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现就这方面的情况作以下简单回报。
一、学习新课程理念,提高师生的理论认识水平
为了让教师理解、认识新课程理念,并自觉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让学生真正接受新的课程理念,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各科学习,我们首先强化了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学校制订了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学习中我们采取了集中和分散、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平时学校每月分专题集中学习一次,每年暑假分别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集中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同时学校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指导,每学期学校聘请一位教育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每学年学校要派出相当数量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外地参加各级各类新课程理念培训班或到全国名校参观学习交流。每年暑假开学时对新聘教师采取了不懂得新课程理念不准登台上课的措施,强化对新聘教师的学习管理,每届新生入校后第一周都要开展军训活动,同时进行入学教育,其中,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宣传是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白天军训,晚上由班主任带领全体学生学习、了解新的学习和生活理念,以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任务。当少数学生和家长不能接受新的课堂教学改革时,我们采取个别谈心,与家长交流等办法,向他们宣传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让他摆正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关系。经过多次个别谈心、家长交流,师生家长对新的教学理念达成了共识,使这部分同学很快适应了教师新的教学模式。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人人都建立了学习笔记,不少同志写下了数万字的学习记录。打开校网个人邮箱,教师的学习情况无不充分展现。
我们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学校的“德育为首、育人为本,教育为主、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整个校园环境的布局、花园花坛内部的艺术设计、矗立在校园中心内涵丰富的三桐中学标志性的创意雕塑、教学楼醒目处,国学大师季羡林和书画家冯其庸分别为我校题写的“尊师重道,薪火相传”“做好人、求真知、作奉献”的题词和校训、我校相继建起的季羡林书屋、冯其庸书屋、叶嘉莹书屋和正在筹建的饶宗颐书屋、及走近大师、亲近大师、品读大师的一幅一幅图片等浓浓的校园文化无不体 现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富有创建性的教育思想。
二、严格课程开设,积极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我校严格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整体规划了八个学习领域,合理制定了三个课程开发方案,充分满足了学生每一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的需要,并严格必修科目开设,严格课时安排,严格各个学科教师配备。按照课程方案要求,学校制订了选修课指导方案,并编制了《学生选课指导手册》,采取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方法,让学生采取走班制的方式,按照学生自己选择的需要,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块,满足了学生获得毕业所必须的学分要求。目前,根据必修课教学进度实情,高二理化、音体美课程已实行了走班制教学。选修课实行走班制教学,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让每位同学都吃上了可口的“自助餐”,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与此同时,我们积极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业务校长、教务主任任成员的8人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审议工作,并制订了校本课程评价制度。“走近大师、亲近大师、品读大师、感悟人生”是我校校本课程的特色内容。学校采取讲学大师作品感悟人生哲理,参观大师书屋、了解大师生平和贡献,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开展大师诗词吟咏比赛提升欣赏品味能力等模块教学,使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声有色、成效卓著。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行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研发的主力军,教师队伍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新课程实施水平的高低,为此,我们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我校现有教职工165人,其中专任教师110人。经过十年的教师教育和专业校本培训,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逐年提升,特别是有一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脱颖而出,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目前各年级各学科均有2人以上的学科带头人。一支“敬业爱岗,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立志有为”的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其中县级学科带头人28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3名。所有教师基本达到了国家规定学历要求,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的做法如下:
1、强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制订了2005—2015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具体明确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措施保障机制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考核评定标准。
2、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学校制定了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两年过关,三年成熟,四年成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新聘青年教师录用后,先培 训后上岗,先拜师后登台,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必须选收一名青年教师为徒,新老结对,开展传、帮、带活动,为他们提供和创造学习机会。
3、为了加快中年教师尽快优化,骨干教师快出成果的步伐,我们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教学教研活动。学校教研机构健全,制度完善。我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全校性教师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说课、评课活动;每学期学校都要有计划的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外地听课学习交流,并适时聘请外校名师到我校亲临课堂指导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为提升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每学期都要开展一次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4、建立激励机制。为鼓励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鼓励教师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多出成果,我校制订了13条专项奖励规定。
5、为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先学后教的学案式教学法,推出了三步骤、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三步骤指: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延伸。四环节指课内:① 课内探究。(学生自主学习。导入新课,检查学案
预习和复习情况,明确新授课目标,安排自学。)② 合作探究(组内合作交流,班内合作交流)。③ 精讲点拨:(突出重点难点,训练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的品质和实践创新意识。)④ 有效训练(要针对本节课重点难点,要紧扣学习目标)。
三步骤、四环节教学模式创建,是我校长期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
6、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各种教育活动。学校定期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我校的节能环保活动开展的尤为出色,效果极为显著,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学校还利用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周日晚的班会对学生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理想道德教育、习惯养成教育,体育课推行太极操,音乐课推广唱“红歌”,这些教育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思想素养和道德水平。学校还定期聘请公安、消防、司法等部门的同志来我校进行道德、法制、安全等主题教育。最近,我校进行了一次消防知识竞赛和消防演练活动,受到了消防部门的高度赞赏。今年元旦,学校准备开展一次全校师生唱“红歌”比赛活动。
四、建立课程评价制度,强化课程评价管理
按照《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为了做 好学生学分认定工作,我们首先加强了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由鲁洪连校长任组长,业务校长李增福任副组长,教务主任、级部主任等有关同志任成员的8人学分认定领导小组。并建立了学分认定诚信制度,制订了学分认定方案和考试诚信违规处理办法,强化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其次,规范了学分认定过程的管理,如对学生基础素养评价,我们采取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主任初评、学校领导小组审核复评的办法,对每个学生的基本素养逐一认定等级,认定程序规范科学、严谨有序,评价结果做到了诚信客观、公正公开,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由于平时我们强化了学生的学分认定管理工作,因而促使了学生积极健康、主动全面的发展,在历次学业水平测试中,我校无出现一人作弊现象,考试通过率与同类学校相比位居榜首。
五、规范办学行为,改善教学设施配置条件
在课程实施工作中,我们严格遵照上级有关规范办学行为的文件精神,首先规范了学生的作息时间:起床为6:30,提前起床的学生以级部为单位上早操。熄灯时间不超过22:00,每天保证学生有8小时的睡眠时间;其次,规范了节假日安排。双休日和节假日从不上课;再次,严格规范了作业量和辅导资料选用。学校规定学生作业要求当堂完成,完不成的课下各科作业总量不得超过两小时,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学校统一选购了省教研室编写的《基础训练》作为唯一的教辅材料。由于办学行为的规范,学生的课业负担大大减轻,全面健康的发展有了可靠的保证。
为了给新课程实施提供设施设备保障,学校近几年来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目前,学校有微机室四个,学生用机近300台,教师教学办公用机35台,教学管理用机14台,并建设了一座大型多媒体教室,已基本满足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的需求。学校计划明年所有教室都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每位教师都配备一部手提电脑,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
学校现有图书室一个,内藏书十万余册,并有一定量的能满足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需求的教学仪器和一定量的音体美教学器材。在教学设施配置工作中,我们虽付出了极大努力,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学校还没有固定的实验室,待学校用地问题完全解决后,学校将迅速完善教学功能房建设,加大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物力支持和可靠保障。
课程设置情况汇报 篇5
自查报告
根据大教字[2011]10号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情况,我校成立了国家课程开设情况自查自纠小组,对照大同市课程设置标准及相关文件,认真自查自纠,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我校属非寄宿制学校,占地面积20590平米,建有两幢教学楼。2006年又平整扩建了操场,面积为9100平米,内有300米的环形跑道。设有会议室、党团活动室、仪器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音体美器材室等。
现有12轨,35个班,2300多名学生,教职工178人,其中专任教师177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93人,专科84人,中学高级教师32人,中级教师56人,初级教师90人。
二、加强领导,确保国家课程开齐、开足和实验按时高质开展
我校非常重视国家课程开设工作,成立了以校长苟功同志任组长,副校长武生润同志、雷振海同志任副组长,教务处人员为成员的国家课程开设领导小组。由教务处负责课程的编制,教材的选用和实验的开展等具体事宜。领导小组坚持贯彻执行有关国家课程开设情况的政策和规定,召开专门会议,总结先进经验,解决课程开设和实验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具体情况
1、课程设置
我校七、八、九年级周课时均为32节。
七年级课程设置包括:思想政治2节、地理2节、历史2节、语文4节、数学4节、外语4节、生物3节、体健2节、音乐1节、美术1节、综合实践3节(研究性学习1节、信息技术1节、劳技1节),地方课程3节(地震安全1节、探究山西1节、宗教县情1节)、校本课程1节(火山文化与乡土风情)。
八年级课程设置包括:思想政治2节、地理2节、历史2节、语文4节、数学4节、外语4节、生物3节、物理2节、体健2节、音乐1节、美术1节、综合实践3节(研究性学习1节、信息技术1节、劳技1节)、地方课程2节(地震安全1节、宗教县情1节)。
九年级课程设置包括:思想政治2节、地理2节、历史2节、语文4节、数学4节、外语4节、物理2节、化学3节、体健2节、音乐1节、美术1节、综合实践3节(研究性学习1节、信息技术1节、劳技1节),地方课程2节(地震安全1节、生涯教育1节)、校本课程2节(火山文化与乡土风情)。
总体来看,学校课程设置符合国家要求,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计划开全了课程,开足了课时。没有任意增减课程、课时现象。
2、实验开展过程
我校现有实验室5个(物理实验室2个、化学实验室2个、生物实验室1个)和仪器室1个,人员设置有仪器管理员1人,物理实验员1人,化学实验员1人和生物实验员1人。各年级各学科演示实验和分组探究实验按时开展,周一至周四楼内理化实验室全天开放,效果良好。
3、优点与不足
我校根据县域具体情况,编写了特色性的校本教材《火山文化与乡土风情》,弘扬地方文化,保护地方遗产,既有实用性,又有文学性。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篇6
——拦隆口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2010年9月,我省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一年以来,在省、市、县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关怀下,我校认真贯彻高中新课程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以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工作为使命,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高中新课程的研究、培训、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等工作,认真探索高中课改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课改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学校及课改年级基本情况
1、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学,现有教学班32个,其中高中部18个,初中部14个。在校学生1611名,其中初中705名,高中906名。教师163人,其中高级教师36名,研究生4名,教师本科率76.9%,省十杰教师1名,县级名师1名,县级骨干教师25名,校级骨干66名。建立了学校信息中心、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备课室和网络教室,现有多媒体教室12个,微机室4个。
2、课改年级基本情况
课改年级一共有学生692人,13个教学班,每班有学生五十来人。任课教师64人,其中6人还担任其它年级学科教学任务,教学任务较繁重,高级教师7人,中级教师22人。
二、我校课程改革前期准备情况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打造特色管理
2010年青海省决定2010年秋季全面推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学校领导高瞻远瞩,认识到新课程的实施将是学校走出应试教育,提升办学品位,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一次难得的机遇。
2010年9月,学校将新课程的相关要求同创建特色管理结合起来,着手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建立组织,加强领导。组建了十个组织机构,一是学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负责新课程实施工作决策。二是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与研究小组”,负责新课程实施工作推进与研究。三是学校“课程改革教学指导小组”,负责教学过程管理。四是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负责学分的认定及管理。五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和组织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六是学校“课程设置及选课指导小组”,负责课程设置和指导学生选课。七是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小组”,负责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中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八是学校“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研究指导小组”,负责校本教研积分管理制度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九是“教师评价、教师培训与研修领导小组”,负责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教师培训、研修。十是学校“后勤保障小组”,负责提供所需的资金、器材、场地等。以上组织机构的建立,使学校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各职能机构各尽其责,使新课程在我校能科学、规范、有序地进行。
2、加大宣传、转变观念、奠定思想基础
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推行之际,我校多次召开行政会议,共同学习新课程的有关理论、文件精神和课改省市的有益经验等,从领导层面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组织教务处、教研组有关人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程改革培训会;2010年秋季开学前期,学校就着手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为学校实施课程改革进行了全面的规划;教务处精心选择新课改资料及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相关的系列制度上传到校园网,印发到各教研组、备课组,布置各教研组、备课组开展研修活动;教务处召开课改年级教师会就新课程通识内容、课程初步方案的形成和实施作了分析、讲解; 2010年秋季开学初,学校组织召开了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及家长培训会,会上教务处、政教处领导分别就新课程改革情况以及学分认定、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专题讲话,同时还给家长印发了《给全体高一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介绍课程改革通识内容及学校的实施方案与具体措施等;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橱窗和《拦中教务之窗》平台,大力宣传高中新课程实施,内容具体,宣传到位,如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与以前的课程改革有什么不同,这次课程改革主要改了什么,如何进行学分认定及管理,如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及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建设及管理,综合实践活动与社区服务的实施与管理,学生如何应对高中新课程实施等,广泛地宣传,使教师、学生、家长对新课程实施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新课程实施的工作中去。
总之,通过学习、讨论、培训、宣传等方式,我校广大教师、学生、家长了解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方案、措施及意义,增强了参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树立新的理念,转变普通高中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以及课程管理与评价观,从而为新课程实施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3、加强教师培训,打造特色师资
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的正确认识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关系到新课程教学的成败。为此,学校把针对新课程的教师培训作为实施新课程的首要工作来抓。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分段实施”的方法。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采取学校、年级组、备课组分层管理模式和专家讲解,小组研究,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去年暑假期间组织高中教师参加了网络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及省、市组织的学科集中培训,今年也进行了高中课改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利用年级组、教研组活动先后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青海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湟中县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及县上统一征订有关学科实施读本,同时,派出7名教师参加北京、重庆、青海主办的国家级新课程实施培训,派出4名教师参加山东新课程实施考查培训,回来后又承担了对高一年级教师的二级培训。另外,教务处、学生管理处负责人赴新课程实施实验省区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高中新课程实施培训,在去年高一新生军训阅兵式及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领导发表了实施高中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讲话,阐述了新课程实施的目的、任务,对高一新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期望。如:2010年11月26日我校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研究性学习专 题工作会议,并到湟中一中观摩学习,上学期先后组织我校高一各备课组教师到师大附中、湟川一分校、西宁五中等学校培训学习,组织教师去湟中一中、多巴中学参加高中课改现场会、研究性学习观摩活动。通过培训和学习,教师基本上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找准了前进的方向。此外,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参加教研组内培训,主要有高一备课组介绍教材整合与使用及校本选修课的开设,学习相关新课程实施资料等。学校安排教师自主学习,将新课程实施的理论学习作为今后教师的业务进修的主要内容。本学期9月8日第八、九节教研组活动时间高二学科备课组与高一学科备课组进行结对子新课改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对转变我校领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我校教师新课程的教学水平取到了积极的作用。
4、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根据青海省及湟中县课程改革的文件精神,我校制订了《拦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拦中学生学分认定管理方案(试行)》《拦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拦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拦中新课程培训实施方案》《拦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方案》《拦隆口中学校本教研积分管理办法》和《拦中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方案,并及时将以上方案印发给全体师生。方案的制订对课程改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划,对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措施,使全体师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能明确目标、有章可循。
三、学校课程方案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课程实施情况
学校根据《青海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制订《拦隆口中学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并按规定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学校目前开设的课程及周课时数为:语、数、外各6节;理、化各4节;生、政、史、地各3节;体育、信息各2节;研究性学习1节;美、音各0.5节,此外还开设了1节班会活动课和1节校本选修课。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
1、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军训: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一般在每年8月份对高一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
校内活动:在非毕业年级各班轮流进行为期三天的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充分利用每周班、团会活动时间,各班开展演讲、辩论及主题教育等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艺术周活动;举办校田径运动会;举办书法绘画比赛及展览活动;举办读书周、科技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建立学生会,实行楼层长、宿舍长制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突出学生自主管理。
校外活动:主要是指学校团委开展的社区服务系列活动,以及学校各种学生小组组织的校外公益活动。
2、社区服务
由政教处和学校团委统一规划,班主任具体布置,学生利用寒暑假实施。
3、研究性学习
我校在课改年级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目前主要由各学科任课教师担任辅导教师,时间实行固定和弹性课时制。研究性学习活动在上学期已确定了有实际意义的、具有可行性、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的情况下,进行了开题报告,到现在第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已经完成,我校高一(1)班第二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零食对中学生身体的危害》在我县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上获奖,现高二年级第二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在学生充分利用暑假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正在课题的结题阶段,新高一年级选定了一些优秀教师为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并在第二周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培训会,本周指导教师就如何开展好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了培训,第五周将进行在班级进行开题报告展示,计划在18周完成第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评价、展示。
(三)校本课程开设准备情况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设已初具规模,学生选课走班有序进行,已形成自己的课程建设模式,其中已开设《故事与素材作文指导》《古诗词鉴赏》《几何画板》《高中数学知识延伸》《阅读技巧训练》等13门校本课程,其中《几何画板》《舞蹈编导》《农民画》《中华美德18讲》等已成为我校的特色课程,照顾了学生个性差异,张扬了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能飞则飞、能跑则跑”,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本学期每周二第八节高二年级全体学生走班上课,高一年级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在开发的26门课程的基础上选了18门课程正在组织学生选课,下周也将开课。从目前状况来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成为我校新课程改革与实施中的一大亮点。
(四)学生学分认定执行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情况 学校制定了《拦隆口中学学分认定方案》,明确了学分认定的基本条件,规定了学分认定的程序,建立了学分管理制度。并将该方案发到了每位课改年级师生及家长手中。同时设计了《学科模块学分认定申请表》。该申请表是每位任课教师就自己所教模块给全班每个同学做出的“过程性评价”和“学科模块测试”的等级分认定表,各任课教师把认定表填好后交给班主任,由班主任负责将每个学生的学分认定表存档。
学科模块学习成绩(100%)=出勤(10%)+课堂表现(10%)+作业方面(10%)+平时检测(10%)+模块考试成绩(60%),其中过程性评价(40%)由任课教师按《拦隆口中学过程性量化手册》的标准进行评价,模块学习成绩汇总后分2-A、2-B、2-C、D四个等级,对于模块学习成绩为D等级的学生学校将不认定该模块的学分,补考安排在下学期开学初。上年高一年级必修课各模块的学分认定工作已经完成,目前班主任汇总后交至学生管理处存档。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较广,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重点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等。后者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中。整个综合素质评价按照学校制定的方案,坚持综合性、科学性、激励性、导向性原则,实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综合评价小组评定等环节。评价要求客观真实地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划定等级。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是学生反思、检查、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教育过程,对规范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学习行为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五)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益
从新课程实施一开始,我校着眼于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关注点,开展以此为目标的一系列教学听评课活动,组织了高一年级8名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进行探讨“低耗——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压缩教师授课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我校高一年级教师带着对新课程的初步认识与理解,课堂中教学方式逐步的在发生着转变。如:高一理综备课组提炼出的“课前预习任务的布置---新知识的引入-----新知识讲授----反馈练习----归纳整理----适时检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上学期高一年级教师每两周进行一次“六环节”学案导学模式的编写工作,以上模式的运用已作为我校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内容之一,且已纳入教师的岗位考核中,以鼓励教师大胆积极地运用和实践,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高
一、高二年级教室墙上三面都有黑板,这为更多的学生展示提供了平台。建立QQ群为进行网上交流、互动搭建平台;利用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试开期,要求教师积极学习和下载相关的一些学案、课件等,进行“修改——试用——再修改”工作。总之,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转变。
四、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虽然我们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上竭尽全力,进行了认真学习和大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新课程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刻,方法措施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1、课程开设还存在困难,教学资源非常缺乏,通用技术受到实验场地及师资的限制,虽然开了课,但效果不太好,通用技术的实验室建设也迫在眉睫。
2、教师的学习还有待加强,除了少部分教师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的培训学习以外,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实施还是停留在自学、向本校教师学习或网络学习上,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教师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3、研究性学习,缺乏专职教师,缺乏专业指导,实施中存在一定困难,进展比较缓慢,开展得不够得力,多数还在探索当中。
4、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或多或少影响着教师们的新课程教学过程。
5、新课程的实施与现代化设备的关系更加密切,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情况下,课堂会变得更加吸引学生,但是目前高一年级只有两个多媒体教室两套设备可供使用,显然是不够用。
6、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给目前的学校和教师带来不小的困难,按相关要求,电子档案、纸质档案、记录、评价手册,需要学校和教师完成的内容过于繁复,劳动量大,重复性劳动过多。如何将其合理整合,删繁就简,这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进行研究的问题。
五、今后工作的思路
1、组织全体教师继续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吃透新课程实质,用新课程理论武装全体教师的头脑。
2、继续组织有关学科、有关人员外出学习,借“它山之石”,促自己的发展。
3、努力探索新课程的新路子,大胆创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尽快完善新课程的方法、措施。
4、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
在课改中,我们要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以课题研究的运作方式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坚持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前进,促进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5、培养一批新课程改革的带头人,通过搭建平台,给政策,使名师脱颖而出,利用名师效应来影响带动全体教师共同进步。
湟中县拦隆口中学
课程设置情况汇报 篇7
大家好!
我来自于北京教科院附中, 首先感谢同方知好乐教育研究院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共同探讨智慧教室的有效推进。刚才我们共同聆听了袁院长的精彩培训, 从理论到实践, 深入浅出, 让我们找到了研究方向, 坚实了研究信心。感谢袁院长的指导, 同时也感谢温州市电化教育馆、温州市教育信息中心给我们搭建的交流学习平台, 让我们虽身处在两个城市, 但都为同一个研究目标而努力。下面我就从管理层面将朝阳八校“电子书包双课堂”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介绍, 不是什么经验, 主要是一些做法, 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和启示。我汇报的主题是:八校联合探索“电子书包双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2014 年3 月, 朝阳区八所学校 (北京教科院附中、中旅附中、劲松一中、劲松四中、八里庄三中、第十六中学、高家园中学、团结湖三中) 正式启动了“电子书包双课堂”教学研究项目。参与项目研究从启动就出现了“四多”的特点, 即多层面、多类型、多方式、多途径。
多层面———学校类型多样, 有农村校、城市校;有九年一贯制学校、纯初中校、完中校;有区级示范校, 也有一般学校。
多类型———教师多学科: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学生多类型:年级优秀学生、全班学生, 有选取走读学生, 也有选取住宿班级学生。
多方式———E本研究和电子账号推进。
多途径———校内不同学科教师间进行设备功能软件的实施功能运用挖掘, 校际同学科教师间进行实施有效策略研究。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探索不同学校如何有效实施的方法与策略。智慧教室在学校的实施研究, 我们并不是首个, 但在朝阳进行联合推进却是第一个。因此, 我们更注重联动推进的有效做法。并明确了项目研究策略:联动推进发展, 展示促进提升。通过朝阳八校联合实践研究, 寻找有效的实施策略, 为推广普及提供方法指导;通过校际间教师阶段研究展示交流, 不断推进教师的深入实践, 完成项目研究目标, 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为保障推进工作落实, 项目确定了研究落实方式:牵头校制定阶段实施方案或计划, 各学校围绕计划要求进行研究推进。从项目的推进实施, 牵头校的作用起到了项目推动功能, 如:启动时与公司商议设备的购置项目、功能, 研究落实后将基础设备需求进行八校通报和项目预算资金上报申请, 启动设备运行出现的问题在牵头校进行集中解决后再分别下到其他各校进行问题排查和解决;实施中, 先对牵头校教师进行软件使用集中培训, 将教师听取培训后的问题内容进行集中反馈研究, 修改培训内容, 完善培训重点, 确保更多问题不在多学校形成。同方专业技术团队定期将各校的实施情况进行收集, 将推进中的好的经验及时进行推广, 将问题在牵头校中进行分析解决, 找到解决的具体策略后进行推广, 确保了问题不积累, 经验得到有效推进的作用。也体现出以点带面, 便于管理的推进作用。
研究中确定了项目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基于“知好乐教育云”网络服务平台, 构建教育资源深度共享机制, 创建新型教师教研模式, 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满足学校“教育优质持续发展”, 同时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 更希望能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找到一条促进普通中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 项目研究经历了分层培训过程 (头脑风暴) →策略实施过程 (启动实施) →展示交流过程 (实验教师摸索实践) →发展深入过程 (常态运用) ,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80%的实验教师进行了展示交流, 4 名教师荣获国家级课例评比二、三等奖。各个项目校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 形成了互相学习, 共促提高的发展共同体。项目校的研究实践推进, 使实验教师不仅尝试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也深深体会到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促进作用, 更深入地深思考信息技术背景下“电子书包双课堂”对教与学的有效促进。下面从项目意义、实施基础、实施策略、模式探索四个方面进行详细汇报:
一、项目意义———充分认识项目实施的意义
“双课堂”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使课上教学与课下学习、交流和探讨融为一体。课前, 学生借助“知好乐教育云”和“电子书包”搭建的虚拟课堂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课上教师重点就学生自学时无法解决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进行探讨和引导;课后教师将知识拓展环节则再次放到虚拟课堂上,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展开互动。
过去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师生的交流环节中只能提供给个别学生的问题发言机会, 难以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及时互动和问题了解。而借助“电子书包”的互动讨论功能, 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同时学生之间可以就发言内容进行在线点评, 教师则可以当堂展示并点评每一个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成果, 这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学生受关注的心理, 进而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成就感。突破了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及时互动性。所以说“电子书包双课堂”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为高效学习和优质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由于及时性、个性化的学习推进, 让教师更多更快捷地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状况, 更加关注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与研究, 更加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 教师对学生的及时关注, 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实施基础———重点进行四方面的分层培训
为了使新事物能够尽快为大家所了解和接受, 保证项目的扎实推进, 从项目筹备启动阶段就强化了培训指导工作, 针对校长、项目实验教师、实验班级学生和家长四方面人员进行了分层面的头脑风暴式培训, 有效调动了参与人员的好奇心与兴奋感。
校长团队培训起到了先行引领作用。项目启动时, 八校校长首先进行了项目相关信息、相关技术运用的内容学习和技术培训, 三次进行了实施方案的研讨和阶段计划交流, 明确了各阶段的研究任务, 制定了推进时间安排表, 确保实验研究有序开展。
教师培训调动了参与研究主动性。理念讲解、技术操作、功能应用、名师经验介绍等专题培训, 让教师们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电子书包双课堂”教学成功经验案例的学习, 增强了教师们的信心。同方知好乐技术团队的操作应用介绍, 帮助教师扫清了实验推进中的技术障碍, 教师参加了中国大学MOOC网上学习培训等, 让教师更多了解翻转课堂的相关知识等, 多内容培训帮助教师掌握了相关应用技术, 为项目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学生培训引发兴趣与好奇。对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本身就接受较快的学生们, 由于在学习中有了先进的学习工具, 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实验班的学生对于这种与普通班级有很大不同的新的学习方式, 表现出了很强的好奇与兴趣, 也为实验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家长培训起到了支持保障作用。及时介绍项目实验内容和实施的方式, 让家长参与到实验的全过程, 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 关注孩子们的学习发展, 让家长成为孩子在家学习的监督教师, 明确家长的责任和任务, 对学生课前的学习准备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和了解作用, 也就对实验工作起到了支持保障。
三、实施策略———五大推进策略有效助推项目开展
如何使八校联合推动富有成效, 怎样使项目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何开展才能保证各学校、各学科教师更好、更快地发展?在整体考虑各校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项目组采取尝试推广、典型带动的策略, 即以牵头校为研究基地, 在积极寻找最佳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八校推广, 避免普遍问题的存在而影响项目在不同学校的推进。首先是解决启动时的设备管理问题, 其次是教师的参与研究问题, 推动强调的是制度管理。具体实施的五大推进策略如下:
1.设备配置, 注重制度管理
为保障设备的管理, 在综合各项可能产生问题的基础上, 各学校结合实际特点制定了《平板电脑使用协议》《平板电脑使用管理规定》《平板电脑领取记录表》《平板电脑及附件损坏程度认定及赔偿方案》等, 保障了设备使用的安全性;组建了学科研究小组, 明确了学科研究推进负责人, 制定了实验教师工具使用数据月统计制度、实验校月展示交流制度等, 有效调动了教师使用积极性。
2.大胆尝试, 注重优势分析
鼓励教师大胆尝试, 要求教师在研究中不仅要注重观察和数据分析, 更要通过数据对比找到信息设备应用和翻转课堂推进在本学科哪些内容、哪些方面具有优势, 采取哪些途径实现有效开展等, 为学校信息技术的全面开展和后续教师团队人员的融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课题组教师在学案、测试、讨论和电子书包“助学版”改错本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从课题开题至今, 我校使用平台的各项数据统计如图1 所示:
3.以点带面, 注重展示引领
朝阳区八校联合项目组依据计划安排开展“电子书包双课堂”教学研究汇报课活动, 每月由一所学校实验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实施的展示交流活动, 通过专家导课、上课、说课、评课的过程, 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深入探究。同时, 八校同学科教师组建了学科研究团队, 通过网上交流的形式进行学科问题探讨。
我校作为首发, 于2014 年10 月21 日、23 日开展了4 节区公开课, 促进了教师教学思维的转变, 真正实践了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模式。教研组集体备课、磨课, 不但加深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也探索了信息化环境下同学科教师合作的新途径和新方式。
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是工作持续开展的保障。每月一校的学科研究课展示, 授课内容不尽相同, 板块功能运用各有侧重, 课前、课中、课后师生教与学的方法形式风格各异, 但都体现出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聚焦学生问题解决、注重学生学科能力培养等特点, 实现了教师备课由关注教师教到关注学生学的转变。
4.板块研究, 注重功能挖掘
在实验启动阶段, 项目组确定了“网络学案”、“测试反馈”、“互动讨论”、“课堂互动”四个功能板块作为重点研究内容, 同时还进行了其他相应功能板块运用的尝试。通过板块功能与课堂教学任务的有效结合, 促进教师对工具的使用与思考, 促进教师进行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研究, 促进教师实现“教”与“学”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也为后续电子书包的灵活运用提供方法指导。
5.课题推进, 注重科学实施
在最初使用“电子书包”进行“双课堂”教学尝试时, 遇到了很多困难。一方面, 教师对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不太了解, 在实际教学时难以真正将教与学有机融合, 同时受固有的教学观念束缚比较大, 面临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 教师对于“电子书包”不熟悉, 不知道如何发挥其功能进行有效教学, 也不能准确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应用, 制约着“电子书包”功能发挥的时间和空间。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尝试了很多改进措施。
第一, 采取课题研究推进的模式, 指导教师带着问题进行实践。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推进新技术的运用与实施。
第二, 创造机会让教师上公开课。通过课堂展示的方式督促教师研究“电子书包”的功能, 摸索“双课堂”的特点, 并在实际教学中真正使用。实践证明, 这个方法有效促进了这种新型教学技术和教学方式的落实。
第三, 注重团队的合作。每个月组织教师交流使用“电子书包”网络教学平台的经验和心得, 并就“电子书包”专项功能的运用开展研究和交流, 促进教师深入挖掘“电子书包”各功能的作用。
各学校结合实验意图对参与的学生进行了多层面尝试, 如住宿班、学习较好的实验班、平行普通班、年级优秀生等, 也为后期的整体推进从管理到实施都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经验。
四、模式探索———基于电子书包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一年来, 朝阳八校共进行了四个学科的22 节研究课, 尝试了多种课型, 如语文学科的新课讲解、作文点评、诗词鉴赏、阅读指导等, 数学学科的趣味数学、一题多解等方法尝试, 英语学科的口语训练、趣味阅读等研究开展, 物理学科的实验教学等, 初步形成了基于电子书包推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如图2 所示) 。
具体来说, 该模式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
第一阶段———课前
教师根据计划制作导学案, 并利用平台发布导学案, 展示教学目标, 创设疑问情境引导学生自学。相应地, 学生进入该学案明确学习目标, 依学案自主搜集资源进行自学, 在平台的论坛中答疑, 并完成自测、自我评价。而平台在这一过程中记录学生答疑情况, 并对自测题阅卷, 统计答题情况。
第二阶段———课中
教师根据平台反馈的文本数据 (论坛的答疑记录) 和自测答题的统计数据, 对学生自学的疑难点进行指导和点拨, 然后发课堂学案、展示课件材料, 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学习。相应地, 学生在教师指导和点拨疑难点时参与交流、解决疑问, 然后依托平台的主题论坛进行合作探究、完成学案任务, 并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在论坛上, 点评其他同学的成果, 再通过完成检测及平台呈现的解析进行反思。
第三阶段———课后
教师把课堂上有关的课件等资源进行共享, 布置分层作业。学生根据需要与教师作个别交流, 完成作业, 并通过平台接收教师的反馈。
“双课堂”教学模式特点, 第一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和整合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第二在学习的节奏上, 加强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探究的比重, 使学生能够更充分地进行深入思考, 给学生自主创新的时间与空间;第三在学习的视野上, 使学生不再受教师和课本的局限, 获得更宽广的阅读面和更多的学习机会。
一对一互动学习是“电子书包”的最大特点, 做好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帮助, 实时的、积极的、具有鼓励性的教师点评是促进学生不断深入探讨的持续动力。生生间的话题交流更是学生进行思想碰撞、相互学习的发展平台, 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交流中深入思考, 在不断地体验中感受提升, 这一过程一定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提升和学科学习质量的提高。
五、今后重点实验研究任务
1. 形成各学科电子书包双课堂教学推进模式。将项目研究与校本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把项目试点探索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形成典型案例并建设教学资源库。
2. 探索“ 助学版”、错题本在师生互动、小组互助学习中的作用。
3.以试点班带动全校项目整体推进, 为大面积推广应用做好准备。
4.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 包括奖励机制、定期学习制度、听评说课制度、外出学习制度、项目实施和反馈流程等, 为项目顺利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5.对试验班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对试验班学生视力影响的调查、试验班与非试验班成绩对比分析、与非试验班相比试验班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兴趣方面的转变、试验班教师教学行为和成绩的考核、学校管理工作带来的变化等。
课程设置情况汇报 篇8
目前,学前教育已逐渐得到重视,从幼儿园到学前班,一般都有各县教育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统一进行指导与管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此也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各幼儿园接受当地小学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其教材都是应教育主管局要求,统一在当地新华书店征订。主要包括语言、数学、拼音、艺术、健康、科学、社会共7本。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部针对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工夫,他们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科学合理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基本保证了幼儿的游戏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同时,各幼儿园反复通过家长会、家长公开信等方式,不断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不断丰富家长的科学育儿知识。笔者了解到,为了加大宣传力度,近年来,有的幼儿园一直坚持通过发放家园联系报与家长沟通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有的幼儿园将《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张贴在校园宣传栏,并召开家长会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家长关注科学的幼儿园教育,逐步转变“小学化”教育观念。
近些年来,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幼儿园,都是基本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幼儿园工作规程》设置课程,基本按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言五大领域或以五大领域相互渗透的主题教学开展活动,告别了纯粹的分科教学模式。这其中不乏有幼儿园坚持依托课题研究挖掘和开发本土特色的园本课程资源,逐步积累形成了一些具有幼儿园自身特色的园本课程,在学前教育课程开发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为了规范学前教育,各地对学前班正在进行取消或逐年缩减。因为从原则上来说当地幼儿园基本可以满足学前三年教育条件的乡镇,原则上都将不再附设小学学前班。
二、当前山区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分析
1.部分学前班和幼儿园大班为了迎合家长的错误教育观念和不合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拼音教学,甚至出现了写汉字等现象
2.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
小学对幼儿园大班、小学附设学前班的教学要求和目标没有深刻把握和理解,而幼儿园对小学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也没有深刻把握和理解。
3.部分小学附设学前班没有科学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
对他们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及游戏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4.学前班教材本身就开设了“拼音”学科,与幼儿教育不得开设拼音教学的要求相矛盾,这也是我们的困惑
三、致使当前山区学前教育课程设置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家长、学校对教育内涵缺乏科学认识
(1)部分祖辈、家长甚至包括部分小学教师对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内容、目标缺乏科学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也对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心理及心智发展缺乏科学的认识,尽管各级主管部门多次要求落实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宣传工作,但是受影响的面还是仅仅占社会上入园幼儿家长的较少部分。
(2)“以智力发展为第一要素”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家长的育儿观。许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超前学习小学教学内容(拼音、汉字、数学)的愿望异常的强烈。如今,一股“超前学习”的风气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校,幼儿园忙着学小学的,小学忙着学初中的,初中忙着学高中的,高中读完人大学就长吁一口气放松再放松……
(3)部分小学一年级教师也对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缺乏科学的认识,甚至还埋怨遵循幼儿园教育规律未教授拼音、汉字、数学的幼儿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幼儿园的声誉,反而助长了其他部分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化”倾向的泛滥,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那些对幼儿教育认识不足的家长纷纷送孩子去那些课程设置以迎合家长的喜好为标准的幼儿园或学前班接受所谓的“超前教育”。当前,“知识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短视行为不容忽视。
2.办园条件不足影响了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
(1)部分幼儿园场地狭小,投入不足,教玩具缺乏。为了保证所谓的“安全”,不让孩子“闯祸”,一些幼儿园无情剥夺了孩子成长所需的集体游戏和自由游戏活动时间,一日活动大多以集体形式为主,更因环境、场地、教师主观意识等原因,根本难以保证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和一小时的体育游戏活动时间,而游戏恰恰又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也是对儿童发展最具价值的活动,那种无视幼儿一日活动组织原则的教养方式,根本不利于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2)民办园师资不足,班额超标。特别是部分民办幼儿园,保教人员配置严重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加之聘用的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甚至根本不是师范类专业,缺乏基本的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所以班级管理和幼儿一日生活还停留在“圈养”方式上,这样的师资素质和人员配备对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有效运用整合教材;开展教学研讨都带来极大的障碍和阻力,更无法提及通过观察幼儿的兴趣在预设课程的前提下生成幼儿感兴趣的新课程来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仅就笔者所在的县来看,目前,全县12所幼儿园中仅有县实验幼儿园一所公办园,民办园的师资和班额问题是当前学前教育科学发展遭遇的瓶颈之一。
(3)小学附设学前班由于师资严重不足,专业性不强,老龄化现象,哐重。由于政策原因,小学附设学前班都没有专设教师编制,小学都是调节小学教师担任学前班教学工作,而且由于师资紧缺,绝大多数学校都是安排临近退休的老教师担任学前班教育教学工作。这些老教师没有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没有学前教育专业经验积累,而且精力有限,创新不足,对幼儿教育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研究,只能按照指定教材按部就班开展教育活动。
四、当前山区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建议
1.加大文件精神的贯彻力度
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精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和指导,要求各幼儿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科学合理组织好幼儿的一日活动,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课程观和活动观,坚决防止“小学化”倾向。
2.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学习
充分发挥示范性幼儿园的示范辐射作用和辅导职能,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和园本教研活动,进一步学习和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不断提高幼儿教师应用教材和理解课程内涵的能力,挖掘看似简单的活动设计的潜在目标,提高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操作能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3.多角度、多层次进一步加大幼儿教育科学内涵的宣传力度
进一步转变社会、家长、学校的教育观念。特别要引导当地小学校级领导和一年级学科教师适当了解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共同协助和支持当地幼儿园科学规范地设置课程。幼儿园要同他们一道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孩子们实现两个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
4.进一步改善办园条件,加大设备设施的投入,优化教师结构,全面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行为
建立幼儿教师的专业化选聘机制,充分利用现在职业院校幼师专业的潜力和优势,大量选聘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的幼儿教师,并制订相关政策措施逐步改善幼儿园教师的待遇,稳定幼教师资队伍,逐步改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结构。
5.逐年取消小学附设学前班
按照国家、省、市、县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学前教育发展计划,继续采取逐年规划和建设的方式,在每个乡镇都设置乡镇中心幼儿园,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设立农村幼儿园,逐步取消农村附设学前班,让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学前教育防止小学化倾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大环境的支持,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支持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