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精选6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2、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3、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过登高的体验,请谈谈你的感受。
唐代有一位文学家陈子昂,他登上了幽州台,又有什么样的感慨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登幽州台歌》
提醒学生注意州字的写法。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二、读诗韵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了诗人内心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悲伤,孤独,难过)
4、再试着深情的读一遍,读出那种悲伤和孤独。
三、释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句的表面意思。2人描述。
3、古代圣贤之君,具体指的是哪个君王呢?学生讲燕昭王筑黄金台的故事
4、男儿有泪不轻弹,陈子昂为什么流泪了呢?结合背景说说陈子昂当时的境遇。
四、品诗味
说说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喜欢的理由。
(可以从炼字、内容、情感、意境、描写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五、悟诗情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当他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那么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六、小练笔
如果陈子昂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试写出你想对他说的话,自由发言。
七、比较阅读
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也是登高抒怀之作,试感悟王安石在诗中抒发的感情与陈子昂有何不同?
2、假如王安石登上了幽州台,他会有和陈子昂同样的感慨吗?试分析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篇2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696) , 建安王武攸宜北征契丹, 屡遭败绩。陈子昂时任随军参谋, 一再劝武分兵击敌以挽败局。武非但不听, 反将其降职为军曹。陈子昂悲愤难忍之际登临幽州台, 写下此诗, 以歌当哭, 抒发自己怀才不遇, 报国无门之悲愤。
一部伟大的作品所具有的生命力往往是远远超出作者创作初衷的。一千多年前, 当陈子昂触景生情, 慷慨悲歌之际, 并不知道, 后世的人们将从他这首本只为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悲愤之作中吸取了多么大的能量。而作品本身蕴含的“魔力”使得这首只有四句短短22字的诗作流传于世, 至今仍散发着无穷魅力。
要想真正理解这首诗作, 先要“放下”。“放下”对于诗歌创作背景的探究, “放下”对于“古人”、“来者”的考据。我们只看作品“本身”, 慢慢品味作品“本身”的澄明之美。
当我们调整角度进入作品文本, 一个豁然开朗之境便呈现于眼前——
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具有一种人类的普遍意义, 她向我们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 以及个人置身于其中而又茫然无所措之感。
“逝者如斯夫”, 漫漫的时间长河就如同是一条永无止境、永远向前的直线, 而我们每个人仅仅是这条直线上的一条或长或短的可以测量的线段而已。在这条线段开始之前的种种, 自然不可能知道 (或者说亲身体会) ;在这条线段画上终止符之后的一切, 当然也与自己无关, 永远的无关了。当我们直面于时间的无限与个体生命的有限时——是的, 这种对比是残酷的!——常常会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被称为是人类的终极问题。而远在唐朝的陈子昂无意间竟触到了这个“斯芬克斯之谜”。对于这个谜语, 陈子昂似乎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面对茫茫宇宙、无穷天地, 人所能够做到的、所能感受到的就是孤独置身于其中, 以至于茫然与失落感终难排解。
作品超脱了创作者的笔触, 转而用自己的方式向后世诠释着所谓人生之感——悲感——面对无限的时间与空间, 有限的个体注定是一个“失败者”。一个被拘于时间牢笼中的“囚徒”, 一个有限的因而是不完善的“存在”。欠缺是全部人的生存的本性 (苏格拉底) 。个人只是具有“不可逆性”的“向死的存在” (海德格尔) 。
那么, 个体之人类是否只能默默忍受, “怆然涕下”呢?人是否可以从有限与无限的这场明显有失“公平”的对抗中终获解脱?从欠缺、有限性、一无所有出发, 敞开了人的性命的真实状态而走向“完满”呢?
于是斯芬克斯之谜再次出现:“如何摆脱人生苦境, 人如何才能更好的栖居?”换言之, 个体之有限能否转化为永恒。
二
个体之有限可以转化为永恒。这是一种追求, 也是一种信念。当然, 所谓的“长生不老”却永远只是一个笑话而已。不过古中国的历朝历代执着于“养生之术”希望找到战胜时间机器法宝的却大有人在。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已随着自己所炼的仙丹 (或是毒药) 随风化去了。其中有一群人却真的找到了“长生不老”的“仙丹”。
首先他们发现天地之所以可以“长且久者”, 是因为它“不自生, 故能长生” (《老子》六、七章) , 即是说, 宇宙永恒之道, 在于它是一个“无”, 处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无为状态和自在境界。它“不欲盈” (十五章) , 如同“溪”、“谷”。人也应当遵循这种天道, 无欲无念, 象婴儿一样“沌沌兮, 如婴儿之未孩” (二十章) , 对世间的名利和人心的欲望, 都应该摒弃其过分, “致虚极, 守静笃” (十六章) 。总之, 人要保持生命永恒, 就应该像“天”一样大道而行, 这就叫做: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
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 就可以“汪洋自恣以适己,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庄子·天下》)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答案还在庄子那里——只有“心意自得”方可“逍遥于天地间” (《庄子·让王》) 。人要学习“自然之法”, 而“自然之法”就是“自在之境”, 就是不受任何拘束的绝对精神自由。“心意自得”就是这个“自在之境:只要自己内心获得了自由就可以行至无穷, 无拘无束。人的内心真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吗?
昔者, 越州大珠慧海禅师向马祖道一求佛法, 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无, 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 抛家散走作甚!”慧海禅师不明, 马祖告诉他:“即今问我者, 是汝宝藏。一切具足, 更无欠少, 使用自在, 何假外求。”[1] (P154) 你就是宝藏, 为什么还要向外寻求什么“宝藏”!正所谓“人人即佛”、“人心即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至高无上的佛祖, 故不必向外求佛, 其实佛祖就在你内心中。“逢佛杀佛, 逢祖杀祖” (义律禅师) , 不是放肆恰是最大的证悟——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救世主, 救世主就是你自己。所以千万不要执着于外物, 而是要回归内心, 才能找寻到真正的生命价值——道。“‘道’是生命的本然, 因而, ‘道’的显现就是天、地、人各得其所的生命顺其本然。天、地、人的生命生机显发, 就是真, 就是一副天地人生命自然朗现的图画。”[2] (P190)
“让存在——即让存在者成其所是……”, “让存在, 即自由, 本身就是展开着的, ……自由的本质显示自身进入存在者之被解蔽状态的展开”。[3] (P223)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谢灵运)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
只有领略到生命本然的人, 只有真正做到逍遥的人, 才能写出这般动人的诗句。这里没有了对生命终要终结的恐惧, 没有了对生命意义的百般纠缠。只有一种超脱的喜悦, 一种无法言说的美感。生命的悲感只有在经过自在内心的“逍遥”濯洗后, 才能幻化为因生命的本然存在而欣欣然之喜感。因而, 通过逍遥而达到了顺乎自然的自在之境, 才是无法生出恶 (苦) 的生命之境。于是, 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就产生了这样一群奇怪的人:他们终日饮酒清谈, 狂放不羁, 甚或做出很多不为当世众人理解的举动:王子猷居山阴, 夜大雪, 眠觉, 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 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 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 王曰:"吾本乘兴而行, 兴尽而返, 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这种“率性而为”举动便是著名的“魏晋风度”, 后世文人多效仿之。大都不过“东施效颦”而已, 殊不知, 在魏晋文人种种“失真”的举动中, 却是包含着“保真”之理:徜徉于山水之际, 放荡于形骸之外, 纵赤情而蔑俗理, 任己性而随意行。这种追求生命本然的境界还有一个名字, 就叫做“诗化生命”。——“人, 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荷尔德林)
参考文献
[1]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登幽州台歌 篇3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名句赏析
全诗苍凉悲壮,大气磅礴。诗人运用时空交错、对比反衬、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登幽州台时的失意、悲伤之情,在深沉的感慨中寄寓着报国立功的思想。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瞩目于广阔的空间,诗人想天地茫茫,岁月悠悠,知音何在?谁又能赏识和重用自己?于是,生不逢时的感伤、仕途失意的郁闷、才略难施的悲愤、知音不遇的寂寥、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孤高自许的心性、历史兴亡的反思,顿时凝结为满腔的怨恨,喷涌而出,让人不由得潸然泪下!这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较前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哀声长叹的心境。
读后一思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时空交错,营造了苍茫辽远、慷慨悲壮的意境。
B.“独”字更加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感。
C.“怆然而涕下”描绘了诗人热泪挥洒的情态。
D.整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失意悲伤之情。
2.这首诗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诵读《登幽州台歌》,透过千余年历史的风尘,当那个独立幽州台的陈子昂向你走来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篇4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孤独寂寞悲哀的情绪。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来圣贤多寂寞”。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位大唐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作者介绍、诗歌背景
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三)识记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ěi),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念:想,考虑。
3、悠悠:?没有穷尽。形容时间长,距离远。
4、怆?chuàng然:悲伤凄凉。
5、涕:古时指眼泪。?
(四)初读古诗。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五)深入理解(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师生活动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前--后)
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师:这句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
登幽州台歌教案 篇5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登幽州台歌》唐诗鉴赏 篇6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原文】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白话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赏析】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作者介绍】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荷花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07-04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7-13
《燕子》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7-19
《错误》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0-17
设计教学设计06-18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0-21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0-26
《打电话》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6-25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