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性质教案

2024-09-29

等式的性质教案(通用14篇)

等式的性质教案 篇1

等式的性质

授课教师 实验一中耿晓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等式的性质;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探究、归纳、应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能力,获取学习数学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积极愉悦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意识和情感,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难点:应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为“x=a”的形式。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请问,什么是等式?

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三个式子是等式吗?(1)x-2=4(2)1+2=3(3)m+n=n+m 像这样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在等式中,等号左(右)边的式子叫做这个等式的左(右)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讨论等式的性质吧!

1、让学生能找出等式,分清等式的左边与右边。

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引入新课)

(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观察:

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2、结合天平的例子,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初步感知等式的性质。

3、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归纳概括,得出性质。

1、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结合课本总结规律,得出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等式性质2:等式的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的结果仍相等。

2、提出问题:你能用式子的形式表示等式的性质吗?

3、学生观察多媒体演示,说出式子,教师板书: 等式性质1:如果a=b 那么 a±c=b±c 等式性质2:如果a=b 那么 ac=bc 如果a=b(c≠0)那么

ab cc4、得出等式的性质后,为了加深理解,再用具体的例子验证,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规律。

(四)解释说明,学以致用。

1、掌握等式的性质后,关键在于运用。因此,出示一组口答题,利用性质进行等式变形。

(1)从x=y能否得到x+5=y+5?为什么?(2)从x=y能否得到

xy = ?为什么? 99(3)从a+2=b+2能否得到a=b?为什么?(4)从-3a=-3b能否得到a=b?为什么?

2、例1,例2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利用性质解方程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可照应开始提出的问题,使学生体会等式性质的用途。例

1、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1)x+7=26(2)-4=x-6 解:(1)两边减7,得x+7-7=26-7 于是 x=19(2)两边同时加上6,得-4+6=x-6+6 于是 x=2 练习

1、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巩固等式的性质1)(1)x-5=6(2)x+4=9(3)y+7=-1 例

2、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

y=-1 35x20解:(1)两边同除以-5,得 55(1)-5x=20(2)于是 x=-4

y(2)两边同时乘3,得313

3于是 y=-3 练习

2、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巩固等式的性质2)(1)3y=-2(2)-0.3x=12(3)-

2y =12 73.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课堂小结,巩固练习1.等式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变为 x = a(a为常数)的形式。

3、通过巩固练习,全面检查本节所学的知识。

(六)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等式的性质教案 篇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150页第12题: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吗?两腰上的中线呢?两腰上的高呢?证明其中的一个结论.显然,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两腰上的高也相等。它们都很容易用全等三角形证明.由此我们很自然地思考与它们相反的问题:有两条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有两条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有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经过探究会得到结论:有两条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两条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但是证明上述命题, 有难有易.我们很容易用全等三角形证明“有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但是用全等三角形证明“有两条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两条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却比较困难.令我欣喜的是有学生还根据“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 很方便地用等式性质证明了“有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这就启发我们, 也可以用等式的性质证明“有两条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两条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上面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都很简单, 分别是三角形角平分线的关系、中线的关系、边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得到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式, 就有可能用等式的性质证明上述命题。

二、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与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公式推导

1、证明余弦定理.

如图1, 在△A BC中, A B=c, BC=a, CA=b, 过点B作BD⊥A C, 垂足为D。在△A BD中, BD=A Bsin A=csin A, A D=A Bcos A=ccos A, CD=A C-A D=b-ccos A。在△BCD中, 用勾股定理得, BC2=BD 2+D C2= (csin A) 2+ (b-ccos A) 2=b2+c2-2bccos A, 即a2=b2+c2-2bccos A.如果垂线段BD不在三角形内部, 同样可以得到结论。

2、证明三角形中线与三边的关系.

如图2, 在△A BC中, A M是中线, 三边BC=a, A C=b, A B=c.由余弦定理得:AM2=AB2+BM2—2AB×BM×cos B=c2+ (2—1a) 2-2*21a*c*2aca2+c2-b2=c2+41a2-21 (a2+c2-b2) =41 (2b2+2c2-a2) 。即得中线A M=Ma=21

3、证明角平分线与三边的关系.

三、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与判定的证明

1、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如图3, 在△A BC中, AB=AC, BD和CE是两腰上的中线.根据公式得:。又b=c, 所以BD=CE。

2、有两边上的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如图3, 在△A BC中, BD和CE分别是两边A C、A B上的中线, 且BD=CE.根据公式得:

即AB=AC。

3、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如图4在△A BC中, A B=A C, BD和CE是两底角的平分线。根据公式得, 又b=c, 所以, BD=CE。

4、有两条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如图4, 在△A BC中, BD和CE分别是∠A BC和∠A CB的角平分线, 且BD=CE.根据公式得

点击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篇3

一、正确理解基本性质的含义

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这里的整式包含单独的一个数、字母以及由字母和数组成的单项式或多项式.例如:若a>b,那么有a+5>b+5,a-c>b-c,a+m>b+m,a->b-等.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例如:若a>b,且c>0,那么有ac>bc或

3.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对此性质中加黑点的词的含义要认真领会,重点理解.例如:若a>b,且c<0,那么有ac<bc或

4. 由于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因此,在运用性质2和性质3时,不等式两边所乘以(或除以)的同一个数(或式子)不能为0.否则,不等式的性质不成立.

二、灵活运用基本性质解题

1. 直接运用

例1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用“>”或“<”填空.

(1) 若a>b,则a-2 007b-2 007.

(2) 已知x>y,且k≠0,那么k2x k2y.

(3) 已知m>n,那么-m-n.

解析:(1)因a>b,运用基本性质1,两边同减去2 007,得a-2 007>b-2 007.所以应该填“>”.

(2)因k≠0,故k2>0.又x>y,运用基本性质2,两边同乘以k2,得k2x>k2y.所以应该填“>”.

(3)因m>n,运用基本性质3,两边同乘以-,得-m < -n.所以应该填“<”.

例2已知a<0<b,则下列式子中错误的是().

A. a+c<b+cB. ac<bcC. <D. -99a>-99b

解析:因为a<0<b,由基本性质1,得a+c<b+c.由基本性质3,得-99a>-99b.所以A、D都正确.

又c2≥0,所以c2+1>0.由基本性质2,得< .故C也正确.

由于c为任意实数,因此,当c=0时,ac<bc不成立.所以B是错误的.应选B.

2. 逆向应用

例3 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k-2 008)x>k-2 008可以化为x<1的形式,求k的取值范围.

解析:由题设条件,原不等式(k-2 008)x>k-2 008可以化为x<1,知此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根据基本性质3,说明不等式的两边同除以的k-2 008必为负数.故k-2 008<0,所以k<2 008.

点评:在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时,一定要记住“一变两不变”:性质1和性质2中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性质3中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192.168.0.129本地磁盘 (d)王玲霞数据八年级数学北师大08年1-2期版式+图jjgg.TIF>[想一想,练一练]

1. 用“>”或“<”填空.

(1) 若a>b,则9a+19b+1.

(2) 若a<b,且c>0,则ac+cbc+c.

(3) 已知a>0,b<0,c<0,那么(a-b)c 0.

2. 如果a<b,那么下列不等式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8+a<-8+b;

②-7a-9<-7b-9;

③-a+2 008<-b+2 008;

④2 007-a>2 007-b.

A. 1个B. 2个 C. 3个D. 4个

3. 若关于y的不等式(m+7)y<2(m+7)可以化为y>2的形式,求m的取值范围.

参考答案

1.(1) > (2) < (3) <2.B3. m<-7.

等式性质 教案1 篇4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2.1.2等式性质(2)(第二课时)

【知识技能】(1)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

(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两次运用用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

(3)培养学生言必有据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4)初步具有解方程中的“化归”的能力.。【数学思考】(1)初步体会有条理的推理;

(2)经历运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过程,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解决问题】能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情感态度】(1)能积极的参与数学活动;

(2)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教学重点】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难点】需要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并且有一定的思维顺序。【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解下列方程:(1)x+5=1.4;(2)

23x 32在学生解答后的讲评中围绕两个问题:

① 每一步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② 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 这节课继续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 探究新知:

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通过观察就能选择用等式的哪一条性质来解,下列方程你也能马上做出选择吗?

例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0.6-x=2.4(2)1x54 3先让学生对第(1)题进行尝试,然后教师进行引导:

① 要把方程0.6-x=2.4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方程左边的0.6,怎么去? ② 要把方程-x=1.8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x前面的“-”号,怎么去?

然后给出解答:

解:两边减0.6,得0.6-x-0.6=2.4-0.6 化简,得

-x=1.8 两边同乘-1,得l x=-1.8 小结:(1)这个方程的解答中两次运用了等式的性质(2)解方程的目标是把方程最终化为x=a的形式,在运用性质进行变形时,始终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转化.

你能用这种方法解第(2)题吗? 在学生解答后再点评.

解:两边加5,得 化简,得 1x5545 31x9 3两边同乘-3,得 x=27 解后反思:

①第(2)题能否先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一3”?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②比较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允许学生在讨论后再回答.

例2(补充)服装厂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成人服装每套平均用布3.5米,儿童服装每套平均用布1.5米.现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装,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儿童服装?

在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再作分析:如果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x米,根据题意,你能列出方程吗?

解: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米,根据题意,得

80×3.5+1.5x=355.

化简,得

280+1.5x=355,两边减280,得

280+1.5x-280=355-280,化简,得

1.5x=75,两边同除以1.5,得x=50.

答: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50套儿童服装.

解后反思:对于许多实际间题,我们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以求出问题的解.也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判别求出的答案50是否正确?

在学生代入验算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可以把这个数值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例如:把x=50代入方程80×3.5+1.5x=355的左边,得80×3.5+1.5×50=280+75=355 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50是方程的解。

你能检验一下x=-27是不是方程1x54的解吗? 3三.巩固新知:

1.课本P73练习(3)、(4)解答:(3)x=-4

(4)x4 52.补充练习:小刚带了18元钱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品,他买了5支单价为1.2元的圆珠笔,剩下的钱刚好可以买8本笔记本,问笔记本的单价是多少?(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解: 设笔记本的单价为x元

根据圆珠笔和笔记本的钱的总和为18元,得方程 5×1.2+8x=18 化简,得 6+8x=18 两边减6,得6+8x-6=18-6 化简,得 8x=12 两边同除以8,得 x=1.5 答:笔记本的单价是每本1.5元。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教师评价和补充)

(1)这节课学习的内容。(2)我有哪些收获?

(3)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五.课后作业: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1.课本P73习题2.1的4题

(答案:(1)x=33(2)x=8(3)x1(4)x=1)2.补充作业

1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①3+4x=13;②4x5

25(答案:①x ②x=-2)

23.P74第10题

【设计理念】

1、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设计从新课的引人、例题的处理(包括解题后的反思)、反馈练习及小结提高等各环节都力求充分体现这一点.

2、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大量地讲解,把学生变成任教师“灌输”的“容 器”,学生只能接受、输入并存储知识,而教师进行的也只不过是机械地复制文化知识.新 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本设计在这方面也有较好的体现.

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1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它们将不等式变形;

2.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渗透类比的思维方法;

重、难点: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它们将不等式变形。教

法:尝试、讨论、引导、总结 教

具:投影仪 教学内容及程序:

一、前提测评

1.前边,我们已学习了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2.由“等式表示相等关系”,教师问:在现实生活中,同种量间有没有不等的关系呢?(如身高与身高、面积与面积等)请学生举一些实例。

3.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表示不等式关系的式子,并研究它的性质。(板书: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

二、达标导学

我们先来认识不等式。(板书:“1.不等式的意义”)1. 教师出示下列式子(板书):

-7<-5 ,3+4>1+4 ,5+31≠2-5 ,a≠0 ,a+2>a+1 ,x+3<6。学生观察上面式子时,教师问:哪位同学能由等式的意义,说说“什么叫做不等式?”(对学生的回答作以修正并板书:“不等式的意义: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 例

1、用不等式表示:

①a是负数;

② x的6倍减去3大于10;③ y的1与6的差小于1 ④ x与2的和是非负数;

⑤ x的2倍与y的一半的差不大于1 3. 练习:P56 练习1、2、3 4. 学生做了课本第56页练习后,教师:本章我们主要研究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如x+3<6。对于“x+3<6”中,当x取某些数值(-

1、0、„„)时,不等式成立;当x取另外一些数值(如3、6、„„)时,不等式不成立。与前面学过的方程类似,使不等式成立的数,我们说它是不等式的解,反之,使不等式不成立的数,我们说它不是不等式的解。完成课本上P56想一想 5. 练习:P57 练习4 ▲下面,我们研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板书:“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引导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师叙述)为促使类比,教师说明;“等式”和“不等式”都是表示同种量间的数量关系。并提

出问题:不等式作类似变形后,所得结果左、右两边的不等式关系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学生讨论3-5分钟。教师视学生讨论情况可再做适当引导。讨论结果:有时两边大小关系不变,有时两边大小关系改变了。

6. 实例探究

不等式在作上述哪种变形时,两边大小关系不变或两边大小关系改变呢?

将学生分组,对下列不等式作:①两边都加上(减去)同一个数;②两边都乘以(除以)同一个正数;③两边都乘以(除以)同一个负数,这三种变形。

A组:7>4

B组-3<5;

C组-4>-5;

D组-2<-1。

变形教师了解各组学生变形的结果,引导归纳:“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板书)。3.强化认识

①学生再作“对数字不等式”的第三种变形即给两边都乘以(除以)一个负数。②口答:判断:

①∵3>2

∴-3>-2

()

②∵-1<2

∴1<-2

()

③∵1x0

∴x>0

()2④∵-a<-3

∴a<3

()

三、达标检测(另附纸)

四、评价总结:

五、作业:

P12 A1-

3B1

等式的性质教案 篇6

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

现实世界中的同类量之间,有相等关系,也有不等关系。我们知道,相等关系可以用等式来表示,不等关系怎样来表示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式子:

-7<-5,3+4>1+4,5+3≠12-5,a≠0,a+2>a+1,x+3<6

这些式子含有不等号“<”“>”,“≠”,像上面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我们再来看上面的最后一个不等式x+3<6,请同学们研究何时这个不等式成立? 练习:

1、用小于号“<”或大于号“>”填空:

(1)4-6(2)-10(3)–8-3(4)–4.5-4

2.用小于号“<”或大于号“>”填空:

(1)7+34+3(2)7+(-3)4+(-3)

(3)7×34×3(4)7×(-3)4×(-3)

3.用不等式表示:

(1)a是正数;(2)a是负数

(3)a与6的和大于5;(4)x与2的差小于-1

(5)a的4倍大于7(6)y的一半小于3

一般地说,不等式有下面三条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例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1)x-2<3(2)6x<5x-1(3)2x>5(4)–4x>3.例2.设a>b,用“<”或”>”号填空:

(1)a-3b-3(2)2a2b(3)–4a-4b

练习:

1.解下列不等式,并把它们的解集在树轴上表示出来:

(1)5x>-10(2)-3x+12<0

(3)x3>3;(4)x<-3 25

(5)8x-1>6x+5(6)3x-5<1+5x

利用凸函数性质巧证积分不等式 篇7

1.预备知识

定义对x1, x2∈[a, b], λ∈ (0, 1) , 函数f (x) 都有

则称f (x) 为凸函数, 并且仅当x1=x2时等号成立.

若 (1) 式的不等号反向时, 则称为凹函数.

引理1设f (x) 在[a, b]上的二阶可导函数, 如果有f″ (x) ≥0, 那么f (x) 是[a, b]上的凸函数.

引理2 (泰勒公式) 设f (x) 在含有x0的某个区间 (a, b) 内具有直到 (n+1) 阶导数, 则对x∈ (a, b) , 都有

其中, , ξ是介于x0和x之间的某个值.

2.主要结果和应用

定理[a, b]上的二阶可导函数, 如果有f″ (x) ≥0, 那么

其中λk是正数, k=1, 2, 3, …, n, 且.

证明记, 那么由引理2 (泰勒公式) ,

可得.

其中ξk是在xk和x0之间的一个常数.由题设f″ (x) ≥0, 于是

证毕.

特别地, 可以得到以下推论.

推论设函数f (x) 在[a, b]上连续, 在 (a, b) 内二阶可导, 如果有f″ (x) ≥0, g (x) 是区间[c, d]上的可积函数, a≤g (x) ≤b, 那么有

例1设g (x) 是区间[0, 1]上的可积函数, 0≤g (x) ≤1, 求证:

证明设, 那么, 这里区间[a, b]=[c, d]=[0, 1], 于是利用前面的 (3) 式可以得到, 将代入表达式中, 即得 (4) 式.证毕.

例2设g″ (x) <0, 证明:

证明由g″ (x) <0, 知-g (x) 是一个凸函数.而xn是一个正值函数且满足0≤xn≤1, 于是由 (4) 式的结果可知

证毕.

通过以上例题可以看出, 利用凸函数的性质证明有关积分不等式, 可以使难度较大且证明过程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证明比较容易, 证明过程简单的问题, 关键是寻找合适的凸函数.

摘要:凸函数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特别是在不等式的证明中, 运用它解题显得巧妙、简练.

关键词:凸函数,不等式,积分

参考文献

[1]M.A.克拉斯诺西尔斯基, R.B.鲁季斯基.凸函数和奥尔里奇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2.

[2]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第三版 (上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等式的性质教案 篇8

众所周知,不等式有以下两种性质:a>b,c>da+c>b+d;a>b>0,c>d>0ac>bd.

将其运用到数列当中,就有如下结论:对于数列{an},{bn},其前n项和分别记为An,Bn,前n项积分别记为A′ n,B′ n.若满足an>bn对任意的n∈N*均成立,则An>Bn;若满足an>bn>0对任意的n∈N*均成立,则A′ n>B′ n.

例1 求证:++…+>(n∈N*).

证明 设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则其前n项和An=++…+;设数列{bn}的通项公式为bn=-=,则其前n项和Bn=.

易知>,即an>bn对任意的n∈N*均成立.

则An>Bn,即++…+>对任意的n∈N*都成立.

例2 求证:1+•1+•1+•…•1+>(n∈N*).

证明 设数列{pn}的通项公式为pn=,则其前n项积Pn=•••…•;设数列{qn}的通项公式为qn=,则其前n项积Qn=.

易得pn=>0,qn=>0,===>1对任意n∈N*恒成立.

故pn>qn>0对任意的n∈N*恒成立,

则pn>Qn,即•••…•>对任意的n∈N*都成立.

通过上述证明可以看出,要借助此方法证明数列不等式,需要所证数列不等式的两边都可以表示成数列的和(或积).解决这类数列不等式的关键在于根据所要证明的数列不等式恰当构造两个数列,通过两个数列的通项建立不等关系,然后利用不等关系的可加性(或可乘性)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1. 求证:1+++…+< 2-(n∈N*).

2. 求证:1+++…+<n(n∈N*).

3. 求证:(1+1)•1+•1+•…•1+

>(n∈N*).

1. 提示:<(n∈N*,n≥2).

2. 提示:+++…+<1(n∈N*).

等式的性质教案 篇9

(二)[教学目标]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重点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是重点;不等式性质3在解不等式中的运用是难点。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投影1]不等式的性质有哪些?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和利用等式的性质可以解方程一样,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可以解不等式。

二、不等式的解法

例1 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1)x-7>26(2)3x < 2x+1(3)2/3x ≥ 50(4)-4x≤3 分析:解不等式最终要变成什么形式呢? 就是要使不等式逐步化为x>a或x

(2)3x < 2x+1 根据等式的性质1,得3x-2x < 2x+1-2x ∴x<1 O 1

(3)2/3x ≥ 50 根据等式的性质2,得x ≥ 50×3/2 ∴x ≥7 5

O 75(4)-4x≤3

根据等式的性质3,得 x≤-3/4。

-3/4 O

注意:运用不等式的性质1,实际上是方程中的“移项”。例2 解不等式:1/2x-1≤2/3(2x+1)[投影1] 分析:我们知道,解不等式的依据是不等式的性质,而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性质类似,因此,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基本相同。

解:去分母,得 3x-6≤4(2x+1)去括号,得 3x-6≤8x+4 移项,得 3x-8x≤4+6 合并,得-5x≤10 系数化为1,得 x≥-2 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糸数化为1。

四、课堂练习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10

一、猜想入手 ,激发学习兴趣

猜想是学生感知事物作出初步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二、操作验证, 培养探索能力

在探究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时,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首先让学生把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然后思考讨论: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引导学生发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然后再让学生把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0”,结果怎么样?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等式的性质发现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发散思维,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归纳出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通过“摆写想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11

在得出等式性质时,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学生掌握的不错,但讲的还是多,不如直接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发现,总结时强调一下,如何去记住这个性质,而不是背下来。

课堂一定要关注学生,认真思考的学生在课堂上总会带给你一些惊喜,如果你忽视了,就不仅仅是错过了那一次精彩。这节课在学生总结等式的性质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将书上的等式的性质中“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替换成“数量不变”,这也是我在备课时所想的,能不能替换一下,所以我在备课本上写了“结果不变”,可是没过一会,这个同学又举手了,说自己的“数量不变”不能替换书上的话,当然也包括了我的“结果不变”,因为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0除外),结果肯定会发生变化的。就是因为这样一个能不能替换的问题,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肯定会更好。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12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下面各式哪些是等式

2b=12 6+7<17 68/2=34 23*4+8 23>3a_b 12*5=60 今天我们接着来研究等式的性质,板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在探索中发现并掌握等式的性质

三、试验探究体会领悟

1.课件出示天平,左边一个壶,右边两个茶杯

天平处于什么状态?天平平衡说明什么?左边和右边质量相等!就是什么和什么相等?如果用字母a表示一个壶的质量,用字母b表示一个茶杯的质量,能写出一个等式吗?a=2b 如果在左右两边分别放上一个杯子,天平还平衡吗?怎样用等式来表示?a+b=2b+b 在此基础上再再左右分别加上一个杯子呢,还会平衡吗?怎样用等式来表示?a+b+b=2b+b+b,如果左右各填一个壶,天平还会平衡吗?怎样用等式来表示?a+b+b+a=2b+b+b+a。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和对子交流!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等式两边加上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2.如果让你自己去探索一个规律,你有信心会发现吗? 好,请看自学要求:

(1)自学64页中间两幅图,认真读题,读图,说一说两幅图的图意2.用等式分别写出两架天平的平衡状态

(3)对比两幅天平图和两个等式,说说你的发现!(4)遇到困难和对子交流 3.交流分享

平衡的天平两边减去同样的物品,天平仍保持平衡,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

4.你能把刚才发现的两天规律合起来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吗? 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仍然相等。这就是等式性质一,我们一起读一下!

5.现在我们应用等式性质一来解决大屏上的问题 试试看,括号里应该填什么? 如果a=b,那么:a+3=b+()a-()=b-c 6.孩子们刚才我们发现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只是等式的一个性质而已,如果刘老师告诉你等式还有一个性质,你们猜猜这个性质会是什么呢? 板书猜测内容

7.猜想毕竟是猜想,还有待我们去验证,请看验证提示:(1)请分别写出两个等式(2)借助这两个等式按照我们猜想的来操作,考虑问题要全面。(3)根据验证结果,总结等式性质二(4)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想法 8.哪个小组想来展示

着重强调为什么不能除以零的问题

9.根据等式性质二,看看这些括号里应该填什么? 如果a=b,那么: a*d=b*()a/()=b/()

四、下面检测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 根据等式性质完成填空

如何把等式a=8,变成3a+3=27

五、回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用一个等式对我们今天的这节课,做个总结,出示A=X+Y+Z,我相信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少说空话,选择正确的方法,付出艰辛的劳动,那么成功离我们还会远吗!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下了!板书 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13

1.理解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概念;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1,2,3;

3.理解定理3的推论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的依据,定理3是移项法则的依据;

4.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教学重点:定理1,2,3的证明的证明思路和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比较两实数大小的方法,主要根据的是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而这也是推证不等式性质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来作一下回顾:

这一节课,我们将利用比较实数的方法, 来推证不等式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在证明不等式的性质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同向不等式与异向不等式的概念.

1.同向不等式:两个不等号方向相同的不等式,例如: 是同向不等式.

异向不等式:两个不等号方向相反的不等式.例如: 是异向不等式.

2.不等式的性质:

定理1:若 ,则

定理1说明,把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交换,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异向.在证明时,既要证明充分性,也要证明必要性.

证明

由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得

说明:定理1的后半部分可引导学生仿照前半部分推证,注意向学生强调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应用.

定理2:若 ,且 ,则 .

证明:

根据两个正数的和仍是正数,得

∴ 说明:此定理证明的主要依据是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及两正数之和仍是正数.

定理3:若 ,则

定理3说明,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实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证明

说明:

(1)定理3的证明相当于比较 与 的大小,采用的是求差比较法;

(2)不等式中任何一项改变符号后,可以把它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理由是:根据定理3可得出:若 ,则 即 .

定理3推论:若 .

证明:

说明:

(1)推论的证明连续两次运用定理3然后由定理2证出;

(2)这一推论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即:两个或者更多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3)两个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相减时,就不能作出一般的结论;

(4)定理3的逆命题也成立.(可让学生自证)

三、课堂练习

1.证明定理1后半部分;

2.证明定理3的逆定理.

说明:本节主要目的是掌握定理1,2,3的证明思路与推证过程,练习穿插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进行.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熟悉定理1,2,3的证明思路,并掌握其推导过程,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课后作业

1.求证:若

2.证明:若

板书设计

§6.1.2 不等式的性质

1.同向不等式 3.定理2 4.定理3 5.定理3

异向不等式

证明 证明 推论

2.定理1 证明 说明 说明 证明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定理1,2,3的应用;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4及其推论1,2;

3.掌握反证法证明定理5.

教学重点:定理4,5的证明.

教学难点:定理4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

学习了不等式的三个性质,即定理1,2,3,并初步认识了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三个定理的基本内容.

(学生回答)

好,我们这一节课将继续推论定理4、5及其推论,并进一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

定理4:若

证明:

根据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得

说明:(1)证明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根据“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来完成的;

(2)定理4证明在一个不等式两端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推论1:若

证明:

∴ ②

由①、②可得 .

说明:(1)上述证明是两次运用定理4,再用定理2证出的;

(2)所有的字母都表示正数,如果仅有 ,就推不出 的结论.

(3)这一推论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乘.这就是说,两个或者更多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乘,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推论2:若

说明:(1)推论2是推论1的特殊情形;

(2)应强调学生注意n∈N 的条件.

定理5:若

我们用反证法来证明定理5,因为反面有两种情形,即 ,所以不能仅仅否定了 ,就“归谬”了事,而必须进行“穷举”.

说明:假定 不大于 ,这有两种情况:或者 ,或者 .

由推论2和定理1,当 时,有 ;

当 时,显然有

这些都同已知条件 矛盾

所以 .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例2 已知

证明:由

例3 已知

证明:∵

两边同乘以正数

说明:通过例3,例4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接触不等式的证明,为以后学习不等式的证明打下基础.在应用定理4时,应注意题目条件,即在一个等式两端乘以同一个数时,其正负将影响结论.接下来,我们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

课本P7练习1,2,3.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大家要掌握不等式性质的应用及反证法证明思路,为以后不等式的证明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6.1 4,5.

板书设计

§6.1.3 不等式的性质

定理4 推论1 定理5 例3 学生

内容 内容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 篇14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节的内容是《你今年几岁了》第二课时,借助于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下几节的学习铺平道路.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探索等式具有的性质并予以归纳。

(2)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b、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的能力。

c、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3、重点: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4、难点: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

㈠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㈡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数学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数学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数学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个部分。

(二):教学简要过程:

1:复习提问:

2:导入讲授新课:

3:课堂练习:

4:新课巩固:

上一篇:市医院阳光采购制度下一篇:【天道原创】[讲座实录]天道校友会成功案例分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