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社会课的社会性的论文

2024-11-20

浅谈小学社会课的社会性的论文(共14篇)

浅谈小学社会课的社会性的论文 篇1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论文

众所周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综合性教学活动。而且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参与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我认为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才能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因此,在组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立足该课程的特点,将教材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结合起来,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兴趣,以此实现有效教学。下面,我将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我是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活动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有效教学的。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在师道尊严传统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基础知识,常常会将自身的教作为教学中心,将自己作为教学的“权威”。而且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爱闹的阶段,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听从”自己的指挥,教师常常扮演控制者或管理者的角色,认为学生只需要将自己所传授的知识记牢即可。这种教学理念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违于新课程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为了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活动开展中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在活动参与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创新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开展中,教师一味地将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忽视了综合活动的重要性。而且,为了使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并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应付考试,常常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斫行知识传授,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需要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参与课堂即可,无须对教师的教学做出反应。久而久之,在这种天性、个性被束缚的情形下,学生会丧失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新课程改革倡导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实施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组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将知识讲授与活动开展结合起来,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来使学生在教学活动参与中内化知识、践行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生活环境、学习经历等不同,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因此,教师在组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以此实现因材施教。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挥主要作用。因此,在组织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一般会选择一些直观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其中以多媒体的运用和趣味小品演示的方式运用的作为普遍。比如,在《我的家乡真美丽》这一内容中,我会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自己家乡的景象,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观赏到美丽的家乡风情。然后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来为创设民俗文化情境,以春节为例,学生随心所欲畅谈自己的春节印象,并在课堂上组织迎新年活动,从装扮教室到包饺子、表演节目等将文化因素贯穿其中,如吃到含有硬币的饺子则喻为来年有好运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跳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

4.实现教学生活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内容引入到课堂中,以此拉近生活与学习的距离,使“说教”与实践结合起来,以此缩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差距,以此实现知行合一。比如,在《家乡的风味小吃》这一内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将自己家乡的风味小吃进行描述,有条件的还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小吃带到课堂上,这些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在课堂中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畅所欲言,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为了能够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有效性,教师需要从学生入手,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来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课堂参与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激发学生品德与社会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兴趣。

浅谈小学社会课的社会性的论文 篇2

一、营造自主开放的教学环境

1.交往环境要和谐。教师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 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多向选择形式, 营造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 促进个性充分发展, 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资源环境要开放。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 鼓励学生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如在讲《浓缩人类文明的经典工程》内容时, 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 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 以对该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 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

3.思维环境要民主。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的思维空间。在教学实践中, 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拓展学生的思路, 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大胆创新, 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 启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某一社会现象、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应允许有多种见解、多种看法。

二、创设生活性的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儿童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 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 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直接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 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 贴近生活。

(一) 创建情境,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积极创造如“角色扮演”“模拟法庭”“演讲比赛”“故事会”等各种活动和教学情境, 放开对学生的束缚,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去探讨、去表演、去体验, 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 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把道德育寓于儿童的生活中, 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我在讲授《怎样做一个文明顾客》一课时, 就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模仿市场上顾客, 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中哪些是文明、哪些是不文明的现象。教学《自我保护》这一课, 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自我保护经验交流会”, 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身边的有关自我保护的故事。在活动中, 我注意到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 并将他们进行分类, 并根据这些分类深入展开讨论, 让学生共同分享自我保护的各种经验, 使学生真正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 开放课程, 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真理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 向现实开放,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和认识。教学, 需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 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 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 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 细腻起来。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 乘公共车时不拥挤, 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 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 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 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 看看人们的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 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 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应该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做课堂的引导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小学品德和社会课的教学质量。

二、重视学生体验

由于品德和社会课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课程的实际出发,要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性,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参与方式,还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因材施教

由于每个小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不同,他们成长的经历也不同,所以,每个学生都存在相应的差异,因此,在小学品德和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因材施教。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拉近教材和学生亲身经历的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去交流协作,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集教育和情感为一体的课程,其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联系学生生活,充实教学内容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把教学的内容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要不断地丰富教学的内容,如果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只是靠教师的灌输和书本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走近生活,去感受周围的人或者事物,并且在此基础上采用各种节目、文化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到品德与社会课中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达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只是局限在课堂上,应该积极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教学需求,让学生在了解品德与社会课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家庭”为实践课题,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去对居民进行访问,让学生了解自己所生活地方的风土人情,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地激发,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学习的效率完善。

综上所述,在小学初级阶段,品德与社会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首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切实关注学生,重视学生体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因材施教。并且联系学生生活,充实教学内容,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大的背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田玉华.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1(06).

(作者单位 重庆市铜梁县石鱼镇小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设计 篇4

增城市永宁街第一小学

刘伟军 我做班主任以来,一直兼教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教育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这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教学中如何施行教学创新设计,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每个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核心问题。作为教育教学创新的主体——教师,在从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不仅要具有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而且要善于把握时代要求和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落实新课程标准,使品德与社会课的创新教学落到实处,以确保教学育人的实效。因此教学设计十分重要。

一、教学设计要把握《课程标准》,创新教学目标。

我们都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必须解决好教学目标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把认知要求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轻视甚至排斥学生其他素质发展的要求,这是课堂教学非素质化的突出表现,这不利于全面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必然要改变这种单一化目标,而应该选择全面化、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素质化。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目标应包括:(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道德知识和基本规范的认知目标;(2)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审美、劳动等观念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的情感目标;(3)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行为目标。

二、教学设计应该大胆“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当前的思品课教学,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总认为课堂上学生越规矩越好,于是给了学生过多的禁锢。如固定不变的座次,端庄划一的坐姿,师问生答的学习方式等,使学生总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敢于向传统的“规矩”模式挑战,特别注意在学习时空、学习心态、学习地位上解放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学校为了便于师生互动交流,将传统的秧田式(横排纵列式)的课堂组合方式调整为小组式、环状式、“U”形式“o”形式等,永宁街其他的兄弟学校现在又提出将学生带到校外某一现场进行实地教学,时间达10学时上下。如《遵守交通规则》一课,先通过课内教学、师生共同观摩VCD等,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的意义和道理,再将学生带到室外的马路上、十字路口指导辨认交通标志和信号灯,现场指导行为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增强交通安全意识,达到确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计要加强实践导行,提高育人效果。

我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学习,知道按照课时安排,《品德与社会》每周两课时,已经不是基础教育阶段所谓的“副科”了。并且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品德与社会课的人文性和方向性效果如何,我认为主要可以通过学生课外的行为实践来检验。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加大实践导行的力度,着力解决好过去教学中存在的知行脱节的矛盾。为此,我们学校特别推出了德育教学基地,号召全学校的学生大胆地参与实践。

四、教学设计要改革评价机制,建立正确的发展导向。

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教学评价创新,应着重解决好导向和定位两个问题。学生的品行素质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评价的内容和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传统型“坐教传道”卷面测试的单向评价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会说不会做”、知行脱节、思想、行为两分离的“伪君子”;长期以教师为主的印象定性评价削弱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利于学生主动和谐发展。因此,建立起以学生为主、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综合量化评价机制十分必要。而这一评价体系,又必须把对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及道德行为能力的考核放在重要位置。

浅谈小学社会课的社会性的论文 篇5

冷水滩区通化街小学 廖春林 ***

【摘 要】在课改全面推行的今天,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品德与社会课凸现出了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现实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弊端,那就是“重说教”、“轻实践”,因而造成学生“知”“行”脱节、“说”“做”不一。其实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紧密结合的学科,笔者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传承以往品德课教法的基础上创新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即从开放性导入,开放性教学内容,开放性教学过程,开放性评价机制四方面着手,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认知、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真正实现知行的统一。

【关键词】创新教法 开放性教学 评价机制

一、注重导入的开放性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品社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

1、音乐渲染。针对小学生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容易被新异的刺激吸引这一特点,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导入新课,能很快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劳动光荣》一课,教师可播放《劳动光荣》,在学生受到美妙的歌曲感染之后,教师可顺势揭示课题。

2、实验操作。运用实验操作法有利于学生在动手、动脑操作中,很自然地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3、趣味游戏。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教师通过设计学生容易参与、趣味性浓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入课堂学习。

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利用电教媒体、讲述故事、实物演示、小品表演、猜测谜语等,如果教师能在“趣”字上做文章,在“开放”上下功夫,就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告诉我们,各种导入方法各有各的特点,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条件与学生实际,灵活,交替地运用,才会使学生感到新鲜,使新课充满活力,从而达到开放性教学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提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

1、教材内容向生活开放

事实证明,那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真实、可靠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期望目标。因此,只有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切合点,巧妙地选取学生的事例整合教材,才

2、教学内容向社会开放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这说明只有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实践活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形成。因此我本着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的思想进行教学。

三、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德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品社课是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更应以德育人、以情感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应有充分的情感交流,以心灵撞击心灵,以心灵赢得心灵。为此,笔者认为教者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一种和孩子“平等”的和谐气氛,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坦露一切,把个性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要实施开放化、活动化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

1、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台上台下”式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妨改为“茶馆式”,即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团团围坐,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推选出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活动成果;也可改成组与组竞赛的“对垒”式。

2、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让每个孩子

,让每个孩子的情感都受到激发,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茶馆式”教学模式就为人人参与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四、尝试开放性的品德评价机制

对小学生思想品德进行评价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评价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特别是如何提高思想品德的测试效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近几年我在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和改革,通过尝试“开放性”的品德评价机制,明显提高了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1、调整评价目标

教师对学生在思品活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评价时,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关注生活和社会程度。

2、充实评价内容

在思品活动中,评价学生对道德认知的掌握,侧重于“再认、再现能力”;评价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能力侧重于合作能力及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评价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正确与否侧重于平时活动中的态度、真实表现及是否关注社会。

3、尝试开放性品德成绩测试

所谓“开放性”是相对于闭卷测试或开卷测试而言的,即测试内容、测试时间、测试地点都开放。它无须教师或其他人员监考,不要求学生在教室或统一地点答题,测试时间长达一天。一天内若因调查、,时间还可延长,直到做完为止。

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的开放性,必将引起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变化,从而改变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真正实现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加强育人教育。当然,开放的内涵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地去探索。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社会课的社会性的论文 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社会课的开设就是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1 )我国的社会课采用的是综合的广域的社会学科模式,建立和加强了历史、地理、法律常识等学科知识间的联系 ,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的思维发展突破了原有学科体系的束缚,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2)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社会课比较重视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思考能力,注重教 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体现了当今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

一、由于我国开设社会课的时间较短,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实施等方面难免存在问题。感触较深的是:

1.社会课的地位和作用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社会课是一门新课程,人们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它的重 要性;它又是考查课,在“应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指挥棒下,它就变成了不重要的课。有些学校随意挤占社会课课时, 甚至在一些农村学校,就根本不开这门课。

2.课程设置中教学时数偏少 社会课涉及面广,容量大,教学任务较为艰巨。我国的社会课安排在小学最 后的三个年级进行,与社会课的知识容量相比,课时相当紧张。作为一门新课程,在现阶段内,很难保证教学 目标的顺利实现。

3.教材建设亟待完善 我国社会课的教材建设近年来得到了很大发展,现在经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 员会审查的教材已达6套。目前的教材基本方向是正确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内容多,知识过于零碎,与 课时不适应。二、我国各地、各学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发展不平衡,对教材存在多层次的需要,现有教材的程度要求区别不 明显。三、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表达形式需进一步完善,以利于更好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4.师资状况不容乐观 我国社会课是在1986年设置,正式开始实施教学是1995年。首先现任教师成份复杂 :多数学校是由过去教史地的教师来任社会课教师。由于六年制小学地理课到今年秋季才能结束,地理教师现 兼教社会课。有的学校由其他教师代课或兼课。社会课作为一门新的综合课程,它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方法与史 地课程大相径庭。其教材建设、教师的培训工作刚刚起步。目前在任教师的水平亟待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亟待 加强。

二、对今后我国社会课程发展和师资问题的思考:

1.加强和重视社会课程。社会课是培养当代合格公民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反映了当代生活的许多不同层次 ,涉及法律、商业、环境保护、自我保护等内容,对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它又是 一门综合课程,是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的重大改革,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有重要意义。因此,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行政部 门应充分认识社会课设置的重要意义,科学地进行课程安排;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从转变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指导思想入手, 在组织教学实施、教材建设和教师培训时,认真落实好各项工作,尽快使小学社会课发展完善起来。我国现阶 段内,还应集中科研、师资等方面的力量进行联合攻关,从课程、教材、教学实施等方面对社会课进行调查、研究、尽快解决现有的、急需解决的问题,真正落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保证我国小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的顺利进 行。

2.以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去认识社会课。社会课是课程优化的结果,它吸收了心理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学和教学论的新 成果,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了过去以“传授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分学科教学的 模式,建立了新的综合课程。它增加了观察、分析、实践等内容,更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能。它的 教学内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逐渐扩展到国家、世界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知识,是以丰富的感性知 识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面向世界、树立全球意识,并逐渐达到认识社会规

浅谈小学社会课的社会性的论文 篇7

一、提出明确的行为习惯要求,强化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用不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明确要求和规范训练。作为《品德与社会》课老师,我就利用课堂,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班同学根据实际情况共同讨论制定行为习惯公约:(1)勤刷牙、洗净脸、勤洗澡、勤剪指甲,出门照镜子,整理好头发、服装、红领巾,系好鞋子带,保持好个人卫生。(2)整理规范好书包物品摆放,带齐学习用品。(3)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礼貌待人,与同学和睦相处。(4)爱护校园环境,讲究公共卫生,不随地乱扔果皮纸屑。(5)学会感恩,每月至少做一件好事。(6)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做个身心健康的小学生,主动参加艺术、科技培训和创新活动,不迷恋网游、电视。(7)每周向家长讲解几个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多和家长交流沟通。(8)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坚持阅读,做事不拖拉。(9)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调查。(10)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上下楼梯不拥挤,课间休息不追逐,教学楼内不喧哗,轻声漫步过走廊。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制定这样的行为习惯公约,以及应当怎样遵守这个公约,还要全班学生注重亲自检查,相互督促,以便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充分利用教材,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品德与社会》教材编排的宗旨就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那么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二单元《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时,就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讨论假如我们遇到有人溺水了、有人触电了、煤气中毒了、发生火灾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了解应对险情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报警电话110、火灾电话119、急救电话120、交通事故122等拨打时应该怎么说,从小掌握应对险情的办法,正确处理危险发生后的紧急情况,保护自己和求助他人,避免自己和他人爱到伤害,从而形成遇事不惊,冷静应对紧急情况的良好习惯。

三、认真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品德与社会》人教版实验教材配有大量的插图,在每一堂课中,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三单元《我国的国宝》时,从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宫、布达拉宫、平遥古城、万里长城、兵马佣到身边的大足石刻,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了解我国的文化遗产,带领孩子们领略祖国壮丽的山河、多彩的民族风情、古老的中华文明和灿烂的东方文化,让孩子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骄傲和责任。不需要走出教室,就利用教材的插图,利用多媒体就把这些美展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学会观察,学生审美,从而培养学生良好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让观察和审美成为学生的一个习惯。

四、利用《品德与社会》课,让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处事做人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创新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创新教学

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纲,忽略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创新,而在这种影响下教师无论是备课还是讲课都易忽略学生这个主体,一般都是采用的是固定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思维,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教师在课堂以监督者或独裁者角色,从而致使学生消极的听从,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动力,造成教学双方的精神紧张。而创新教学是一种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思想,它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任课教师应对时代挑战作出的理性选择,也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在教学改革中所应面对的发展方向。《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作为基础,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品德及获得社会发展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活动课程,这门课程具有形式活泼、情感性、综合性及开放性等特点。在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影响下,《品德与社会》课程应该怎样实施创新教育,成为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改变教学观念,角色重新定位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如何传授知识,并不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及情感体验,教师习惯“教教材”。当下,新课程的发展趋势及改革要求提出教师当“用教材教”,所注重的是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一定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有效组织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评价激励者。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教师不再只负责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促进、协调及参与。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摒弃课前准备,而是对师生共同进行的一种脑力激发,所以教师面临更多相关知识的挑战,由此一来,教师就要在平时加强学习,吸收新知识,使自己不断得到充实与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安排,使教学质量得到一定提高。例如,在学习《中国产品到海外》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进行相应思考,让他们想一想为什么我国的产品能够到海外去,另外,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理解说出来,让学生判断其正确与否,如果出现错误,那么错在哪里,等等。

二、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与独立性都较强的活动型课程,强调的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及有一定的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作为整个活动的主题,所以教师在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这样,学生就可以保持愉快的心情去探索、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及积极性。例如,在教授六年级上册的《从小学创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程开始前收集一些与发明创造有关的资料及故事,之后可以开展资料收集的交流会,让学生运用自身的创造性布置教室,等等,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对自己的能力进行一定的锻炼。对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行开拓,为学生创新思维营造出一定的活动氛围,这也是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重要基础。对于学生来讲,课堂是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开发创造力并对自己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的主渠道,所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本学科的特点及实际教学内容,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相关原则。对教学手段进行一定创新,使学生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创新潜能,让学生的思维掀起波澜。俗话说,“只有地基打得好,楼房才能建的高。”其实,学生的发展也是如此,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思维的创新密切相关。教师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培养学生聚合思维为主。而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开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们要开拓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采用严谨的学习态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适时加强对思维方法的渗透,经常使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等思维方法,给学生示范。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加强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的训练,引导学生多向思考、一题多问。教师可以开辟每堂课“五分钟自我表现”栏目,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才能,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同时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这丰富多彩的“五分钟”成了学生每日的渴望。为了表现自我获得大家的喝彩,学生不断地创新,有形式的创新,有内容的创新,将“自我”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开展各种活动,培养积极意识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的创新教学,教师要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得到一定培养,所以,在这一门课的实际授课过程中,如果教学内容涉及学生思想中的困惑点或是兴奋点的时候,则要尽量避免教师对学生单向进行理论灌输,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围绕教学大纲开展学生喜爱的活动,在活动中,可以通过参观调查、学生讨论或是课堂演讲等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人类文明的足迹》一课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图书馆,让他们查阅相关资料,并指导他们对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一定的交流、整理及自主评价,这样,不但能使他们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记忆,而且可以让他们学到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同时对他们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多样教学手段,培养创新能力

在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师可以将新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创新欲望进行激发,实践证明,使用多媒体的方式辅助教学,可以将一部分知识直观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同时,可以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及相关能力获得一定发展。例如,在学习《到周边去看看》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所具有的视频播放功能为学生播放周边国家的视频,其中可以包括其他国家的自然景观、比较著名的旅游胜地或是著名的人文景观,也可以是记录其他国家人民生活的纪录片,在观看的同时教师可以导入新课,并让学生在课后寻找其他国家的相关资料。

五、结语

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对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及“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得到一定发挥,根据学生特有的认识特点及心理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在课堂上要努力做到让学生说,让学生答,让学生问。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主动的探索,明确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及怎样得到解决的,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新红.数字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闫红秀.基于微博的小学品德与社会主题探究学习活动设计[D].河北大学,2013.

[3]左雪琴.浅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创新教学[J].考试周刊,2014,89:120.

[4]靖婷婷.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小学社会]小学社会课评价 篇9

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社会教学计划》,从今年4月起,北京市将在小学四年级 开设社会课,每周2课时,逐年过渡,将不再单独设置历史、地理学科。小学社会课是一门新型的综合课,广 大教师对这一新型的课程尚缺乏了解,下面就社会课的一些情况做一介绍。

一、小学社会课的诞生

小学社会课的诞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学术背景,是为了应付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和变革而产 生的。

1.社会课诞生的背景及趋势

1914年~1918年,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战争使各种矛盾更加激烈和尖锐化 ,迫使当时的人们关注社会状况,不仅仅着眼于自己国家的社会发展,而且也要了解世界其它国家的社会状况 及发展程度。在这种背景下,1916年,美国首创了小学社会课。与其同时,以芝加哥大学派克为代表的社 会学家形成“芝加哥学派”,他们主张研究社会问题,诸如城市、工业所带来的社会后果,社会上失业、贫困 、酗酒、吸毒等社会问题。1916年~1920年,是“芝加哥学派”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小学社会课的出 现受“芝加哥学派”的影响。继此之后的19世纪40~60年代,以哈佛大学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 学派呈鼎盛时期,他们把社会学的研究又一次推向了高潮。他们主张从现存的社会结构,如政府、组织出发, 论证每一社会结构有其功能和存在的合理性,实际上是保守的社会科学。但这段时间是世界相对稳定发展的时 期,这种思想与政府的思想一拍即合,这一理论不仅在大学传播,也影响了小学教育。从日本学者翁苏英收集 到的74个国家官方资料的统计中不难看出,1920年社会课只占小学社会学科科目的1%,1940年占 15%,1960年发展到占47%,是一个大发展时期,几乎占社会学科科目的一半时间。小学社会课教育 从1920年之后,参与的国家急剧增加,20世纪后半期,小学社会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此可见,小 学社会课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小学的重要课程,占有明显的优势。顺便提及,日本的中小学社会课也受美国的 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置,1947年1月开始试教,至今开设了近半个世纪。

2.社会课教育内容的演变

从18世纪晚期开始,学校教育变为义务教育,历史教师认为所有的孩子必须学习历史课,历史课是使学 生变成一名好公民的重要课程,而地理教师则认为地理学科同样重要,社会学家认为孩子们也应学习社会课。 但无论怎样争论,历史课仍然是一门重要课程,但教授的方式有所改变。历史学传统的教授方法是以年代顺序 进行教学,即从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但有的学者则认为,按社会发展顺序教学不符合学生 的心智特点,应该颠倒过来,从现在开始教,用上溯的方法。并且他们认为历史不仅仅是由战争和伟人组成, 还应包括宗教、文学、妇女、经济等内容。教学内容应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也智力发展 同步。这些观点到1920年影响了美国的小学社会课。美国的社会课教学是从公民身份开始的,即培养学生 成为一名好公民。随着社会学的发展,社会课的内容由公民身份教育扩展到地理、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 内容。从世界范围看,虽然对于社会学的定义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解释,就其内容而言则大同小异, 由社会学而影响到的小学社会课内容,基本上遵循了家→社区→洲/省/区→国家→世界这一模式。我们从下 面美国和加拿大小学社会课内容中,也可窥见一斑。

二、美国、加拿大和我国社会课的设置概况

1.美国已批准的几个课程模式(1980―1992年)

(1)社会课全国委员会

一年级:初级社会群体中的个人:理解学校和家庭生活

二年级:在附近社会群体中满足基本需要:邻居

三年级:与他人共享地球空间:社区

四年级:在不同环境中的人类生活:地区

五年级:美洲人民:美国及其近邻

六年级:人民和文化:代表性的世界地区

七年级:众多国家的变迁世界:全球观点

(2)加利福尼亚

一年级:儿童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位置

二年级:具有影响的人们

三年级:连续和变迁

四年级:加州,一个变化中的州

五年级:美国历史和地理

六年级:世界历史和地理(古代文明)

七年级:世界历史和地理(从中世纪到近代)

2.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社会课程

一年级:家庭――规模、构成、需求、角色、责任、互助、变迁。

二年级:社区――学校、环境特征、文化特征、角色、服务、组织。

三年级:社区互助――资源、交通、变迁、加拿大的政府体系和象征。

四年级:加拿大的土著人和探险家。

五年级:加拿大的.过去、现在、未来。加拿大政府和移民群体的研究。

六年级:加拿大人及其世界的邻居。对四个不同大陆的研究。

七年级:人民与地区、加拿大的地理,对土著人及欧洲移民的研究,对古文明的研究,对生活在严酷环境 中人们的研究。

3.我国社会课的主要内容

四年级:认识周围的社会――家庭、学校、社区、工农业、商业、交通等。

五年级:认识祖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自然环境、文化、革命传统,国家性质,交 通旅游等。

六年级:认识世界――国家、山河、人口、种族、文化、科技、国际性组织和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以及不 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生活状况。

4.三个国家教学内容的异同

我国小学社会课开设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三个年级,而加拿大和美国的社会课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因而决定 了在各年级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尽相同。从三个国家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看,我国的社会课教学内容较为集中, 家庭、社区内容安排在一个年级,而美国和加拿大是七个年级均开设社会课,因而教学时间充足,内容较为分 散,根据不同的年龄,同一内容难易有所差别。

尽管三个国家存在着文化、历史的不同,但在社会课内容的设置上是十分相似的,都是以社会学知识为取 向,遵循了家→社区→洲/省/区→国家→世界这一模式。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逐步 的认识社会。教学内容也不是历史、地理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打破了小学历史、地理的学科体系,从小学生 认识社会的需要出发,选取必要的社会生活常识、历史常识、地理常识以及法律常识组成新的社会课的知识体 系,是从社会学的知识角度看待社会变迁,而不是孤立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以及系统和全面的历史和地理知识。

三、我国小学社会课设置特点

改革开放10多年来,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从世界发展看,世界的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学生不仅应知晓自己本国的事情,也 要懂得自己的国家如何影响着别的国家,别的国家又是怎样地影响着自己的国家。开设社会课是时代潮流和世 界潮流发展的需要,也是为适应减少课程门类,向课程综合化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教学的重大改革。

浅谈小学社会课的社会性的论文 篇10

浅谈社会保险体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加快建立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公正性是人对制度的价值追求,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道德向度.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具有工具和手段的意义.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其自身缺陷,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需要不断完善.党和政府正为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谋局布篇,倾力打遣,并推出一系列的具体政策.

作 者:李宏伟 作者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社会保险中心测井所,山东,东营,25700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10)分类号:P840关键词:和谐 公正 社会保障

浅谈小学社会课的社会性的论文 篇11

一、以悬念情境促思,诱发学生主动思考

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动得也非常快,对于一些悬念性的内容更感兴趣。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悬念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开始互动思考。教师所创设的悬念情境要足以引领学生的思维,但难易程度的把握也要相当注重,以免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这一课时,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演示日常生活中运用到塑料的物品或者制品,如汽车、建筑工程、包装材料,也可以举例更加直接的,如塑料袋、塑料垃圾桶、塑料杯等。如此一来,学生在脑海中对塑料有了初步的感知。其次,教师引出悬念,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塑料在我们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可是,当今“白色污染”非常严重,人们呼吁减少塑料的使用。但暂时不使用塑料也是不行的,这可怎么办呢?学生对于这样的情境内容非常感兴趣,于是积极融入教学中展开探索。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从图片情境引出教学悬念,让学生思维产生一定的碰撞,从而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

二、以生活情境引入,巩固学生已有经验

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教学中自然不能脱离生活谈教学。一味地灌输式展开品德与社会教学,只会让学生感到这是“说教课”。为此,教师要变革教学方式,引入生活情境,让生活化的情境勾起学生回忆,将学生的已有经验升华,从而促进学生学习。

例如,在学习“逛商场”这一课时,教师以生活情境引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去逛商场买东西。为此,教学中,教师播放剪辑制作好的逛商场视频,包括日常逛超市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回忆自己日常逛商场情境。如此一来,学生便很快进入教师设置的生活情境中。在播放结束后,教师以互动形式将品德与社会课堂激活。

师:同学们,购物可不是拿了东西直接付账这么简单的一件事,里边可是包含了大“学问”。老师想考考你们,你所知道的购物学问有哪些?(如果学生感到有点迷茫,教师可以先说出其中的一项“学问”,如看商品日期)

生1:看商品名很重要,有些是山寨产品,现在山寨的东西越来越多。

生2:购买吃的东西时,还要注意看食品的保质期与生产日期,不然吃了过期食品会拉肚子的。

生3:我妈妈告诉我还要看商品上是否有生产许可和厂家厂址呢。

师:同学们真聪明,购物“学问”可真多呢,还有补充的吗?

……

通过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再以问题促进互动,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最为重要的是,以情境作为载体促进互动,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生本教育。

三、以表演情境激趣,点燃学生学习激情

小学生,就像是一页页的白纸,对于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处于急速成长的阶段。在教学中发现,小学生对于表演非常热衷,因为他们都有强烈的表演欲,希望通过表演,展示自己的潜能,并得到更多的关注。为此,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为学生创设表演情境,增强学习趣味性,并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例如,在学习“害人的邪教”这一课时,教师以表演情境激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材中主要是学习有关某些邪教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邪教对人们的危害。为了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课前,教师让班上几个善于表演的学生,排练了一个小节目,主要是关于市场上有人传播邪教,家人竟然听信了,陷入邪教中无法自拔,然后经过子女一番挽救,才将家人拉回现实,并认识到其中的危害。以表演的形式表现这一内容,让品德与社会学习不再枯燥,而是多了几分趣味。此外,通过这样的表演情境,学生也会自觉联系情境,进行主动思考,如邪教对我们还有哪些危害,为什么还会有人上当受骗,陷入其中呢?你还知道哪些邪教组织,等等。

通过表演情境,品德与社会课堂愈发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高。教师要顺势引导,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总之,情境创设要与教材内容相吻合,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教师要设计不同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创设的情境不宜出现过多干扰因素,也不易过长,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篇12

关键词:农村学校,小学品德,社会教学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小学社会实践的活动总结 篇13

1、推普周开展啄木鸟在行动的活动,利用周六、周日时间,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寻找社区、村庄、商店不规范用字,并一一做好记录,(有照相机的同学可以拍摄记录),并向有关单位反映,让他们及时进行纠正。

2、重阳节,少先队大队部的全体成员、雏鹰小队及学校小记者站的部分成员到下山后参与了下山后村老人协会庆祝第二十个老人节暨祝寿仪式。仪式上,队员们向老寿星献花,致祝寿辞,然后是慰问演出:太极拳表演、歌曲演唱、重阳节古诗展示、承诺卡大串连、最后还为爷爷奶奶捶背、揉揉肩、搀扶老人、与老人聊天等与老人共度重阳节。仪式上,庄头小学少先队员向老寿星献花,下山后村老人协会向新增满80周岁的老寿星赠寿匾,庄头小学队员代表向老寿星致祝寿辞,然后由庄头小学通过太极拳表演、歌曲演唱、重阳节古诗展示、承诺卡大串连、为爷爷奶奶捶背、揉揉肩、搀扶老人、与老人聊天等与老人共度重阳节。

3、少先队大队部、雏鹰小队与学校综合活动团队一起组织队员到前蔡福源盼盼公司及阿一波两个劳动实践基地进行参观、实践,再一次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队员获得了不一般的实践体验。

4、1月6日,庄头小学的小园丁们在劳动实践基地负责人和顾问的指导下进行收菜行动。当小园丁们把一筐筐的蒜和白萝卜准备好后,就意气风发地前往庄头村菜市场找摊位卖菜去。这是小园丁们第一次到庄头村菜市场体验卖菜生活,虽然一开始没人光顾让他们有点灰心,但急中生智的他们马上行动起来,走出摊位主动到菜市场的叔叔阿姨身边介绍起蒜和白萝卜,他们的办法果然奏效,买菜的人慢慢多了起来,经过一个小时的努力,他们把带去的蒜和白萝卜卖个精光,虽然所得钱少得可怜,但却意义非凡。

浅谈益阳的舞龙及社会价值 篇14

周云霓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

长沙 410003)

【摘要】: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我的家乡益阳都有耍龙灯的习俗。本文对舞龙文化的发展过程和精神面貌做出相应的分析,综合论述了中国舞龙的社会价值.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结论指出它在点缀和丰富社会生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发展家乡的旅游业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益阳舞龙社会价值有效途径

我们都是炎黄帝的子孙,龙的传人。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龙文化占有相当重要部份传承与发展,益阳努力打造龙文化品牌,以创建中国舞龙之乡,以此来抢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同时随着影响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其这种人文旅游文化在人们心中已超越了本身所具有的本质。

舞龙的背景 1.1舞龙文化的起源

关于“舞龙”的起源,至今仍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从目前所有的资料看,龙的起源远远早于龙舞的出现,尽管人们认为人类的求雨仪式是最古老的祭祀仪式之一,而龙的形象一直和求雨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无论如何,舞龙运动的发展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相传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造型优美,绚丽多采,线条刚柔相济,似因生似果,夜来满身大舞龙是中国极富民族色彩的民间艺术之一。逢有大节日、大庆典、及出会巡游等,必有舞龙助庆,至于舞龙始自何时,已无可稽考。但上古时代,如遇水旱瘟疫,妖孽凶灾之时,舞龙祈雨的仪式风俗,是可以意想得到的。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便相信龙是风雨的主宰,有呼风唤雨的无边法,故此逢旱便逢涝则求它开恩庇佑。在仪式的巫师术士,模做龙的活动姿态,回旋舞动,以似因生似果的法术原理,以求达至祈雨祈晴的效果,这就是舞龙的原始起源。1.2 舞龙运动的发展

1.2.1舞龙运动从一种民俗文化活动走进体育成为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舞龙运动把它的人文理念带进体育并与体育结合,充实了社会大众参与运动健身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效果,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施行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人文精神将使社会大众的主体意识和民族意识得到提高,更加重视自身的发展,重视健康,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来,促进中国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1.2.2舞龙运动进入了学校

它的人文精神带入学校体育,融合为教育的人文精神的一部分。将促进体育课程改革,促使学校体育以人为本,树立人文精神的观点,让学生从学龄时就开始打下了讲文明、讲道德的基础,并深刻认识参与体育运动的最高价值的理念,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1.2.3 舞龙运动被国家体委纳人竟技体育项目走向了市场化道路 委纳人竞技体育项目后成立了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和多家俱乐部,成功地举办了四届全国舞龙锦标赛、精英赛,三届国际龙狮邀请赛及农运会舞龙比赛,两届世界舞龙锦标赛,三次龙狮运动技术研讨会等。舞龙运动从过去的人们自发性参与和非功利性过度为有意识的开展和具有一定经济功能的实体行为,舞龙运动内蕴的人文精神拓而能容,它的内涵里从此注入了充分尊重人的物欲。从单纯的关注人的精神层面进而关注人的物质的合理需要的因子,使这种人文精神更全面、深刻。

1.2.4作为红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群众性娱乐舞龙活动

家乡的舞龙活动,不但承传了自古以来的传统舞龙法,而且有所创新和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多样化,技艺也更胜一筹。2004年7月舞龙队学生从舟山凯旋归来,他们代表学校在“体育彩票杯”2007年浙江省舞龙大赛中,一举夺得了自选套路项目、规定套路项目和团体总分三个二等奖的好成绩。只有1000多人的东山村,现在就有竞技龙4条,舞龙队伍60多人,其中女青年20多人。实现每社区、村委都有舞龙队伍,正是“处处有龙舞,人人龙精虎猛”,可谓“龙耀赤坎”了。可以说,赤坎龙和遂溪狮一样,成了我市民间艺术响亮的品牌,并将在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和文化强市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扬民族文化,渲染节日气氛和强身健体,也象征着和平。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蕴含中国传统哲理之奥妙,符合了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所以它在民族传统体育的百花园中一直鼎盛不衰。中国舞龙技术细腻、风格独特,呈现出东方文明所特有的气质和风范,即竞争中有礼让,蛮劲而不粗野,情溢而含蓄内向,妙趣横生而不庸俗,富于观赏而精神气质追求高尚。

舞龙文化的社会价值 2.1传播文化的价值

舞龙运动全面地向游客展示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满足游客求奇、求新的文化心理追求。而且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娱乐性、趣味性、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和健身性,又会使旅游者情不自禁地产生融入和参与的欲望。使游客在亲身体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又能在心理感受上真正地乐在其中,并深刻地理解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大大提升其旅游的效果,创出更具有品牌效应的旅游景点。2.2竞技体育的价值

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体育与民俗的融合,既丰富了民俗的内容,又促进了传统体育的发展。舞龙运动洋溢着体育的运动美,体现了纯朴、忠贞的爱情美,还表现了其民俗情趣。

2.3促进全民健身的价值及文化娱乐的价值

舞龙是以强身健体为目标的表演性、娱乐性项目居多,风格纯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欢快气氛。是通过参与的人们利用互相之间的对抗来实现的,如舞狮、舞龙、武术、篮球、拔河等健身体育项目,它们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对抗性。而人们为了要在这种对抗性的健身体育项目中取胜,就必须具有较强的体魄和优秀的技能,其中许多形式是通过自娱自乐消遣的和游戏的方式而达到健身目的。3 舞龙文化的发展对益阳本土的影响 3.1重新唤起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及人们生活需要,舞龙文化被赋予了传播民族文化的任务,给这个年代的人们带了一种全新的愉悦享受。小时候和伙伴们最盼望的就是这个节日,在舞龙中玩耍,放烟花、钻龙肚,与全城的男女老少们尽享舞龙带来的乐趣。九十年代末,当时人们的安全意识不强,舞龙时所燃放的炮竹引起众多安全隐患,以及受到政府不提倡的态度影响,后来这种活动就很少开展了。直到2005年,在各界人士的呼吁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的形式下,政府为发展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重新着手发展具有无限潜力与价值的舞龙。3.2加速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在政府舞龙节为动机,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做足了文章,在益阳资江县城及周边地区成了每年游客欣赏舞龙之余的好去处。政府当初就本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出发点在大力改善城镇基础建设之后,对人文旅游文化的挖掘力度,在很大程度上为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说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一个城市最吸引的地方就是该地方的标志性事件。舞龙文化成为了益阳的一种标志,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已经成为宾客迎接的一种方式。3.3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效益

标志性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所能给当地带来最直观的东西就是经济效益。益阳舞龙活动在晚上,时常到深夜或凌晨才结束,这也是为当地的服务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聪明的益阳人当然不会放过这机会,不仅为旅游人在观赏与狂欢之余提供当地特色的美食,而且一些娱乐场所是游客与当地人时常光临的好地方。3.4改变了当地节日间的健身方式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大多数人都只为走亲访友,健身几乎被人们忘记。舞龙是一项对舞龙者身体素质要求更高的活动,而龙队的队员是按年龄阶段的人组成,基本上都在节前选拔出来完成,且壮年的人数最多了。到了临近节日时,队员们就会集中在一起训练,而在舞龙狂欢的前一天的龙队展演活动中,各街道龙队的比拼也是作为促进舞龙健身的一种方式。如何挖掘、提升农村的舞龙文化和利用现有的设施 4.1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传承舞龙民间文化

自古以来,益阳逢年过节,当地村组就自发组织青壮年,到邻近村庄表演舞龙舞狮,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历代相传,并由此形成了极其灿烂的龙民间文化。近年来,龙狮民间文化随着益阳经济的飞速发展也跟着发展壮大,并且政府高薪聘请专家进行专门训练,将传统的舞龙表演升华为竞技运动,开始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竞技化、国际化的发展轨道,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由于龙狮文化的发展,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积极倡导并支持各种民间文化活动,相继组建了腰鼓队、莲船队、秧歌队等近30支群众文艺团队。由镇政府出资举办了多次农民体育运动会,其中包括腰鼓大奖赛、秧歌大奖赛等,各类民间的、自发的民间文化活动一浪高过一浪。

4.2发展壮大舞龙文化,打造民间文化品牌 益阳是全国闻名的“中国龙狮运动之乡”,龙狮文化是益阳最闪亮的“名片”。今年正月初一舞龙、腰鼓、地花鼓大赛,就是最好的案例本次赛事共有48支代表队、近500名选手参加获奖队伍进行了集中展演。湖南城市学院舞龙队派出了两组龙灯,新增了女子舞龙表演,分别摆出“2009”、“中国”、“牛”等字样,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现场同时进行的还有8台大型歌舞、地花鼓演出、焰火晚会,盛况空前。他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同时也得到深深的启示,那就是,只要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就应该大力发展和弘扬,只要有上级组织的鼓励支持,有自身的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取得可喜的回报。对于舞龙运动可以去申请文化遗产,对这种传统文化将一直延续下去会起到一个很大的作用,打造一个有特色的国际品牌让更多人了解舞龙。现在很多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气息所改变,被新的潮流代替了,也有的已经失传。希望全社会的人应该认真关注这个问题,每种文化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它是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流失,保护好这种人文旅游资源将成为全社会的责任。

4.3做强舞龙文化文章,展示特色益阳魅力

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实施全民健身纲要为目标,实施三个结合,大做“龙狮”品牌文章。一是将龙狮运动与乡镇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经常性、普及性的文体项目。二是将龙狮品牌与大旅游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潜力,规划开发与龙狮文化相关联的景点,在鱼仙山、大泉沟、桃江三大景区开展形式多样的龙狮活动,既丰富了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景点,又通过游客传播了龙狮文化,使龙狮文化与旅游开发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三是将龙狮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开展文明活动,树立文明新风,丰富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在重大节日上开展的“舞龙”活动,是民俗文化在农村的一项重要表现。其实舞龙对大家却有着共同的价值意义,这就是以舞龙的形式表达大家“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共同意愿。为此在每年的元宵节迎龙活动到来之际,文化部门主动组织舞龙活动,把村民的思想统一到“祈求丰收、祈求平安、和谐共乐”的共同意愿上来,并且与镇干部一道,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妥善解决问题,合理安排“龙路”,使矛盾得到缓解。村民则以书面保证的形式取得市、镇政府的信任。使舞龙这一民俗性的民间文艺活动顺利开展并得到完善、发展。总结

舞龙运动,我们要在传统上求发展在发展上求传统,众所周知,舞龙运动起源于中国民间,因而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但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模式转变了,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舞龙运动也要跟着时代的脉搏跳动,不然就会面临危机。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把龙狮运动改革得面目全非,丧失了龙狮的民族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它的巨大价值往往就在其原汁原味上,将其“现代化”反而可能事倍功半。我们可以把它利用到旅游活动当中,让更多人了解这种人文旅游资源,来弘扬这种优秀传统文化。但新时期的舞龙运动仍将使中华民族舞龙的精神继续在神州大地上舞动,使淳厚的人文关怀继续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继续沐浴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参考文献】: [1] 张广海方百寿《旅游管理综论》经济管理出版社

[2] 雷军蓉中国舞龙运动中文化特性和价值功能

上一篇:个人理财银行从业下一篇: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