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管理观

2024-10-25

我的管理观(精选12篇)

我的管理观 篇1

之前在制造企业作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工作,对于人资来说还是个刚出道的小孩儿,目前在做培训管理。看那么多人分享自己的经验,我也分享一些自己的感受!

1、培训,目前大多数都是花钱的部门,也就是成本中心,既然是成本中心,就要首先符合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人才战略符合企业现阶段及长远目标的实现;

2、计划制定十分重要,培训什么时候开展,邀请哪些人参加,谁来讲,在哪讲,讲什么,怎么讲,这需要通盘的计划(一般就是年度培训计划及预算),领导的支持、各部门的协助,自身的努力与沟通协调能力。分管培训的负责人首先要了解企业的战略和人才战略,跟HR总监达成默契,争取资源,在做计划前了解HR负责人的意图,再根据各部门领导的需求,酌情照顾基层员工的学习需求,制定培训计划。

3、培训最难办的不是人的问题,而是钱的问题。所以,要注意财务部门的支持,其实也就是高级领导的支持。在HR年度规划前先确定好费用预算。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能年初就把相关的费用给结掉,比如签订学习通票、套票的合同,这样,培训管理者就不用每次培训都重复打申请付款,而是把钱提前付到供应商那里,根据培训需要选择相关的课程。

4、建立完善言简意赅的培训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效率表格。内部培训建议建立好相关的制度,如培训管理制度,内训师管理制度,对内训师进行统筹管理、考核和激励。

5、培训时间的把握:不管是上班下班,千万不要在旺季同业务部门抢时间。尽量争取在淡季开展相关培训,除非业务部门要求进行相关的培训。而其他的不针对个别部门的综合类培训,建议在下班时间采取自愿形式进行,同时,给部门主管、负责人加入下属培养计划,每个下属每年、每月必须参加培训的课时、明确相应的课程。

6、千万不要单独搞培训,而与绩效管理、员工关系分离开。根据HR提供的岗位胜任力模型,提供相关的培训,不强制要求,但具体绩效管理上由HR主管进行考核。培训管理主要针对参加培训人员的课程满意度、课程作业完成度,完成效果进行评估,进而讨论评价其培训效果

7、统筹管理,要打组合拳,营销品牌化来做培训工作前面讲的都是培训实施过程中的原则,具体到培训实施。根据公司各层级、各职群人员培训需求,设计不同的培训品牌。各品牌之间相互照应,呈现层进式关系。如我们以“新”所为主题,新员工入职培训相关的叫“新血液”,研发方面的叫“新思维“,营销方面的叫”新视野“,基层管理的的叫”新动力“,中层管理叫”新征程“,高层领导的叫”新航路“。每一层都递进,每一类都相关。每个品牌项目都设计相关的LOGO,说明这个项目的意义在哪里,根据不同项目在进行相关课程的甄选和安排。每次培训都要对相关的物料进行精心设计,包括海报、横幅、教材、花名册、人员的服装、相关宣传准备、培训过程中的记录(照片、录像),培训后的分享,这些物料整理后要出现在公司各类宣传栏、内刊上。

之前的比较散,比如关于培训内部讲师的叫做”蒲公英计划“,营销体系的叫做”智慧之钥“项目,储备管理干部的叫”士兵突击“系列,但是,他们之间似乎缺少一些内在的联系,而今年的项目,从头至尾,都根据职群、层级的不同安排不同的课程,这样固定下来,契合企业文化主题”新“,更加有影响力,年度预算也更加符合领导心思,更容易得到通过。

8、制作员工培训护照,对每个人的提升历程进行跟踪。一说到员工培训护照,很多人可能觉得太头疼,数据量很大的说,其实,一张excel表格就搞定了。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员工可以清楚自己一年来都学了什么,掌握了什么,二是部门领导、人力资源和很清楚,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都参加了哪些培训,可能具有哪些能力,配合公司岗位胜任力对比,更加有助于人才选拔及培养。三是审厂工作的需要,很多公司面对客户审厂,对于培训这一块,过去经常被要求提供某个人的培训记录,然而我们是没有的。做员工培训护照后,就方便整理和提供这些数据了。

[我的培训管理观]

我的管理观 篇2

一、学生观

学生的身心暂时处于比较不成熟的幼稚状态, 他们需要接受各种教育影响, 是教育实践中被培养和塑造的对象, 具有被动性, 处于客体地位, 这是不容置疑的一方面。但同时, 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具有主观能动性, 易接纳新鲜事物, 是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巨大发展潜能的个体, 是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就是在于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主体作用, 还学生学习的权力, 还学生质疑的权力, 还学生选择的权力, 变消极被动的灌输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吸收。除此之外, 学生观还应当包括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性、独立性、自主性和个别性等。

二、形象观

班主任必须以良好的形象展示给自己的学生, 这是实施班级管理的重要条件:

一是品格形象。认认真真办事、踏踏实实做人, 清清白白为班级服务, 处理班级事务“公正、公平、公开、公道”。二是能力形象。班主任应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 灵活的指挥能力, 科学的组织能力, 高深的业务能力, 英明的决策能力, 具有凡干事就一定能干出名堂来, 干出成效来的能力品质。三是知识形象。尽可能做到班级管理工作精通, 知识渊博, 在同学面前的讲演必须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哲理性、情感性、说服性和鼓动性。班主任必须经常进行调查研究, 全面掌握班级情况, 了解学生, 认真备“讲”, 始终注重自己的口才修养和知识修养, 提高自己讲演的征服性。四是情感形象。待人接物要和蔼亲切, 善于理解, 善于同情, 感觉丰富。对待班级管理工作应当有热心、耐心、信心、恒心, 要用心。

班主任的品格形象使学生产生敬爱感;能力形象使学生产生敬佩感;知识形象使学生产生信赖感;情感形象使人产生亲切感。形象的感召力, 会使全体学生形成向师力, 使班主任成为班级管理的核心。

三、评价观

评价具有强烈的导向功能。如果我们的评价导致评价对象去追求标准化、模式化、追求千篇一律, 追求面面俱到, 做到千人一面, 这种失去个性的教育, 一定是失败的教育。但评价又必须有一定的共同的标准, 因此班主任评价学生应当灵活采用指标评价法和概括评价法, 使两者充分结合。应用发展、激励、多元评价法, 慎重地从事学生的评价活动。使用的评价方式方法应当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 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四、“非理性”管理观

“非理性”管理是指在班级管理中除发挥组织、计划和规章制度的管理作用外, 还应以人为中心, 以情为主线, 重视非理性因素 (情感心态形象等) 的管理, 挖掘成员的潜能, 形成群体价值观和凝聚力, 共同实现教育目标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高度重视人的情感因素和潜能, 尊重学生, 依靠学生, 信赖学生, 发展学生, 强调学生的共识、协作和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进行非理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无为而治”。这种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靠全体班级成员高层的“情”, 自觉的“意”等非理性内在力量和“班级文化场”的无形制约, 以激励为动力来实现的。这种意境的形成, 需要班主任和学生持久努力的建设和积存, 不可能一蹴而就。

实施非理性管理应当以人为本, 以情为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 还要重视提供情的境界, 要以理为基础, 情理相融, 重视学生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

五、爱之有道, 严之有理

班主任要把对学生真挚的“爱”和严格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是富有感情, 充满幻想, 朴素直率的, 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班主任应当全面关爱学生, 关爱每一位学生, 与学生心心相通, 针对不同脾气、性情、兴趣、爱好的学生,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针对性地找准爱的支撑点, 撬开每一个学生的心扉。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当然只是一味地去爱还不够, 还必须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 教育学生有错必纠, 也是爱护学生的另一具体表观, 它能够使学生形成必要的压力, 增强自制力, 从而变压力为动力。具体地说, 一是要严之有理, 具有科学性。也就是说班主任所提出的要求必须符合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 切合实际, 合乎情理, 这样才能易于学生接受, 自觉遵守。二是要严之有情。班主任要从爱护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 抱着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态度严格要求, 使学生能够从严中感受到温暖, 体验出关怀, 看到希望。三是要严之有度, 即要有一定分寸。要求过高, 会使学生因达不到要求而悲观失望, 丧失信心;要求过低, 则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 失去严格要求的本意。四要严之有方, 即根据具体的人和事, 采取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严慈相济, 循循善诱,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等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有效方式方法来严格要求。

六、班训观

班训是班级工作的总要求, 是学生日常行为的指南, 对约束、控制学生不良行为, 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 班主任必须依据社会形势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班训。本人主要倡导:一是做个“好人”, 时刻让做“好人”的朴素观点要求自己, 强化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 区别善恶美丑。二是凭“良心”办事。“良心”是约束人行为的根本标准, 时刻让学生用良心对待老师, 用良心对待同学, 用良心对待父母, 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制约力, 使他们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三是“技术”就是饭碗。通过“技术”可以创造价值, 而自己的价值便是自己掌握的技术, 使学生有了学习技术的强大动力。

六、偶发事件的冷处理观

在日常的班级教育管理中, 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偶发事件。

遇到此类事件, 班主任要控制发怒, 冷静处理, 要用各种方法去处理, 因势利导, 有的放矢, 才能尽可能地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强求学生, 而应当心平气和、循循善诱、循序疏导, 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气氛, 用科学的方法和一颗真诚火热的心去善待学生。

七、点面结合观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首先面对全体学生, 培养学生集体观念, 通过集体力量, 教育和影响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 同时抓好个别学生的教育, 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一观念要求:一是要精心培养坚强的班集体, 要使集体有共同的目标, 坚强的骨干, 严密的纪律、健康的舆论。二是把学生集体作为一种教育环境, 通过它教育影响每一个学生。三是特别注意抓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优秀学生的积极带头作用会影响一大片, 而极少数学困生的消极态度, 也有较大的破坏能量, 所以必须善于抓好两头, 带动中间。

八、“三勤”观

“三勤”即心勤、腿勤、嘴勤。心勤就是要多思、多想, 根据变化的情况, 思考不同的方法, 并注重研究教育管理规律, 重视管理教学研究。腿勤, 即多走动, 多调查, 和广大同学打成一片, 和任课教师、家长经常联系, 共同探讨, 时刻把握班级脉搏, 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嘴勤, 即勤说服、勤诱导、勤商量, 勤鼓励、勤表扬, 对学困生, 要反复抓, 抓反复。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工作做到有序性, 有针对性, 才能逐步树正风, 才能防微杜渐。

九、民主观

班级管理的民主观, 就是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由学生推选并通过竞争方法选出班级负责人, 负责人的任期由学生评议决定, 本着“能者上, 庸者让”的原则, 轮流负责班级方方面面的工作。

班级事务师生共同协商, 倡导学生“参与管理、参与决策, 参与比较复杂的工作”, 形成名目具体, 奖惩分明的班规班纪, 实行班级工作的有限自治, 学生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力, 营造民主的氛围, 开展各种各样的自我教育和民主管理活动。这样, 既锻炼了学生, 又可使学生成为班主任有力的助手。

我的校长观、教师观、学生观 篇3

一、校长观

作为校长,定位要准确,将心安放,终身从教,建真学校,办真教育,做真校长,全心全意做校长,让教育回归本真。坚守教育信仰和敬畏教育规律是校长的职业操守、职业使命、职业追求。就目前的办学形势看,我们的教育改革是在坚守与微创之间,改革或许是改多一点,革慎重一点。只有微创,微小创建,创新,改变教育一点点,让学校行走在破与立之间,寻求动态中的平衡。我们在实践中既建立执行制度文化,又实施个性化管理。就校长个人而言,如校长要有“三不三要三做到”精神,即不自以为是,不偏听偏信,不独断专行;要务实,勿遥控指挥,要多思,防患于未然,要进取,须天天向上;三个做到即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受得了挫折,并在各种场合和活动中,要与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听其言,观其行,才能决其策,收其效。

在工作中深感三点很重要。一是公生明,廉生威。校长处理校务只有公正、公平才能使人明辨是非,只有清廉才能使人不为权势左右,使教师真正信服校长。阳光始终是防腐剂,做到“一上一下”,即把敏感和紧要的事物摆到桌面上,放到阳光下。二是校长人格魅力的塑造。这或许是催化剂,是给予校长岗位的增值部分,自身的举手投足恰到好处,自身的特长的发挥,自身的良好形象的展示,自身的亲和力感召力幽默感,都会使校长工作开展变得顺畅。三是校长要有办学的理想和追求。带领教师确定远期和近期的目标,有了目标犹如大海中航行有了方向和舵手,建立共同的愿景。

二、教师观

教师的本真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让孩子具有理性的智慧,人性的光辉。育分与育人要结合,教师更要本色做人,卓越做事。

我们的育人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特质生命气象的儿童,教师要关注儿童,尊重儿童,跟随儿童,悦纳儿童。教师要立足课堂,坚守课堂,赢在课堂,幸福在课堂。说到人的幸福感,教师也是一个普通人,我们在职业领域里寻求自己的价值和幸福很重要。

一个禅师有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说:咸得发苦。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入湖里,再让弟子喝湖水,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禅师说:生命中痛苦的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他的容器,你愿意做一杯淡水还是一片湖水?幸福是一种感觉,财富是一种拥有。就看你如何接纳和看待周围发生的事了。

学生心中有两个老师,一是现实的学科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一个是影子教师(学生心里的老师,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你看不到,听不到,但她却能判断和体悟你在孩子中的位置)。

三、学生观

学生,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人,就有自己思想和个性,就不同于其他物种。其次,学生是在变化的,发展的,成长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成为好学生,多一种评价方式和标准,就会多一批成功的学生。从现实切入,学生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幸福成长和发展是育人的本源。要树立每一个孩子都很优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的观念。学生的才能如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亦可以放飞于天地间。让我们的孩子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

反过来说,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们今天讲快乐教育,讲我们的童年很快乐。可是,我们的童年快乐吗?回忆一般都是虚幻的、快乐的,“好了伤疤忘了疼”。我们谁不是一路考试拼上来的?我们小时候也有不少作业,我们小时候还吃不饱饭,有时候还被老师“揍罚”两下。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励。那么,惩戒呢?教育可以没有惩戒手段吗?我赞成对孩子真的要严而有格,宽而有度,宽严相济,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当你意识到学习是快乐的时候,这位学生就很可能将来要成为学者了。只要有目标地去学,学习中逐步感受成功与喜悦,学习的快乐和收获或许就自然流淌出来了。

我的英雄观 篇4

——读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播火记》

“大时代,小人物,真英雄”

假如生命是一块铁,那么英雄会跳入最炽热的火海中,将自己锻炼成最具锋芒的剑;假如生命是一面旗,那么英雄会站在呼号的北风中,让自己痛快而自由地舒展;假如生命是一块礁石,那么英雄会挺立在海岸,祈求咆哮的巨浪将他割得棱角分明而又峭拔无比。因此,我觉得,英雄,不能终生碌碌无为、一心为己、懦弱胆怯,而应勇往直前。英雄,都拥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和一份高远的志向。

梁斌的《播火记》作为“十七年文学”中特别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说一出版,即博得广泛的赞誉。小说以朱老忠、严志和等人同冯老兰一家两代的斗争历史为主线,描绘了锁井镇上的农民在以贾湘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生活与斗争。然而在耀眼的朱老忠英雄形象下,并没有掩盖看似小人物但却是真英雄—张嘉庆,虽然只在仅仅几章中提及到他,但在“高蠡暴动”中的作用却是无人能够替代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道路的选择体现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张嘉庆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中,“他家十亩园子百顷地,住的是青堂瓦舍,穿的是绫罗锻匹”生活美满、滋润,实属当时的“富二代”,而他并不是选择庸庸碌碌的享受生活,却选择的是走上革命的道路,国难当头,他明确自己肩上的担子,跟随共产党,带领农民争取赢得革命的最终胜利,让人们都过上美好、幸福、太平的日子,他的志向在与“众乐乐”而非“独乐乐”。

英雄是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如此单纯怎不叫人疼爱? 在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并行交叉且日益尖锐的情况下,“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张飞—张嘉庆登场了。在“二师**”中受伤后,他就一直在李豹家养伤,在朱老忠的分配下,二贵带着重要的任务来找他,在得知贾湘农派他去白洋淀团结改造一股武装力量,他欣然接受,既感新鲜,又知其沉重;然而让他兴奋的是,二贵带来了他日益盼望着的家伙—枪,“张嘉庆立时放下碗筷,跳起来捺住二贵的腰,把枪抽出来,举过头顶,大笑一声说:‘哈哈!张飞把伤养好了,枪也来了。’手里有了枪,病也没有了。他见了枪,饭也忘了吃,扳得机头咯咯地响,伸出胳膊就要响枪”放、捺、抽、笑等一系列动词,形象生动真切的描绘出当时张嘉庆的心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此时的张嘉庆如孩子般单纯与可爱,使我们对他充满怜爱与希望。

两次神奇,尽显英雄本色;英雄精神、英雄骨气、英雄傲气,让人肃然起敬。

去朱老虎家途中,我们领略到了张嘉庆的第一次神奇—在遇到一个彪形大汉向他索要钱财时,他的冷静、智慧与勇猛不得不让人为之敬仰,他借口说身上没带钱,让大汉留下地址,缺多少给寄去,却被黑大汉断然拒绝。于是他引开大汉注意力,掏出手枪,吓跑了他,张嘉庆并没有撂倒,因为他知道像这行的人也不是好过的,如此宽阔的胸襟不正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引领着、激励着人们向前奋进,用自己的点滴行动照亮他人,不正是英雄所为吗?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应属张嘉庆的枪法,在跟随李霜泗来到府上后,第二次神奇又上演了—看见李霜泗女儿在练习打枪,认为她得打法并不“科学”,于是自己亲自试了一把,结果让所有人为之惊叹,百发百中,简直就是个神枪手。抽、举、动等,极力表现出他技艺之高超,手法之成熟;他不仅站着打得准,而且当他们在点将台上比试时,张嘉庆所展现的依然是如此般的潇洒,“只听得前面马铃叮咚乱响,蓦地天上飞过一只水鸟,张嘉庆‘砰’的一枪,打下那只鸟儿,扑啦啦落在苇坨上”。正因如此,李霜泗看到他的能力和真诚后,内心发生了细微的转变,开始怀疑冯贵堂一伙人,加之,老山头的到来,以及赤裸裸的表达出想法和威胁,更使李霜泗对他们深恶痛绝,情感上更倾向于共产党,直到后来他彻底打消与张福奎为伍,而接受共产党,这一系列事情的发展,张嘉庆功不可没,最后李霜泗带着芝儿去刺杀张福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给予敌方重大的打击,革命斗争渐渐变得开朗起来。真诚待人、美好心灵、健全人格,亦是英雄赠予我们的精神支柱。

英雄的伟大在于他们拥有理想,并为之不懈的追求。张嘉庆心知李霜泗这支队伍对于革命战争的重要性,因此,在劝谏他加入共产党的方法、手段上亦为人所称道。在李霜泗的脑海里,所谓的共产主义就是“杀富济贫,扶危救困,有钱大家花,有饭大家吃,有衣大家穿,所有世界上的人,大家都享福,都自由,谁也管不着谁,一律平等”,借此机会,张嘉庆向他宣传“只有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时候,广大人民才能有了真正自由,有了解放”的思想,虽然这次宣传没有显著地成效,但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思想与李霜泗原先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他会重新审视共产党,也为最终接受奠定基础、做好铺垫。随即,张嘉庆采用了迂回战术,转移目标,通过芝儿了解了她的家人,所谓“知己知彼”才是取胜的关键,在向芝儿透露自己的心声后,张嘉庆说:“我想请你爸爸和妈妈出山,跟我们一起去抗日”芝儿内心也受到触动,表示愿意试试。善于把握机会,突显选择的智慧,当李霜泗得知老山头跑后,雷霆大怒,张嘉庆把真相告诉于他,更增加了对老山头的愤恨,让李霜泗认识到他们的为人,看到旧社会的黑暗;趁热打铁,他邀请李霜泗跟共产党走,保证把这个黑暗的旧社会打个粉碎。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得坚持终于打动了李霜泗,他放弃跟随张福奎,而选择跟随共产党,“走!说走就走!一不做二不休,扳倒葫芦洒了油!”连续使用感叹号,也表明了他内心的坚定与不屈。

二、虽玉有瑕疵,莫能掩其美

一旦被人们视为英雄后,往往就很容易被神圣化、传奇化、虚构化;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英雄也是人,我们不能只是“平面”的去看待,而应学会“立体”的去了解、去分析,这样会使人物显得更鲜明、饱满、生动,更具生命力。

张嘉庆并非完美之人,也正因此,我认为小说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塑造了一个真正的时代英雄,而并非让人望尘莫及、遥不可攀。

张嘉庆因为性格有点暴腾,人称“张飞同志”,但张飞的粗中有细、勇猛,在他得身上也有所体现,张嘉庆对革命的忠诚与坚持,是值得歌颂的。

普通人的心理,英雄般的选择,史诗性的赞美。

在与朱老虎的谈话中,他了解到李霜泗是个杀富济贫的土匪,并且一直徘徊于是否被收编当“肃反”总队长时,“张嘉庆一听,心上直觉不安,他一生来,还没有和这行人打过交道,一时心上七上八下,嘴上可没说出来”从他内心的纠结与犹豫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并非没有思想和感情,他也懂得什么叫害怕;然而英雄所体现出的高贵精神就在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张嘉庆想到李霜泗对于革命的重要性,他选择了前进。一系列的心理、语言、神情描写,他已活生生的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所谓英雄就是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的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钦佩的人。

张嘉庆的枪法之神奇,已深深捕获了李霜泗父女俩的心,从芝儿看到他得第一眼,“听得背后有换息的声音,回过头来,仄起脸瞅了他一眼,见是个穿学生装的青年人,不觉绯红了脸颊”到展示出色才能,以至于“芝姑娘心上象开了一朵花,今天的客人,年轻又漂亮,她就老是笑眯眯儿的,象不知道什么是愁闷了,一声声赞不绝口:‘叔叔!好枪法!’霜泗说:‘看叔叔好吗?我们就不叫他走了,永远住在咱们家里做客,也为我们李家门里增增光!’他又上下左右瞧了瞧张嘉庆,心里实在高兴。芝姑娘说:‘是吗?巴不得!”由此可以看出芝儿内心对’他的肯定与喜爱,以及李霜泗对他发自内心的称赞,推断出芝儿已爱上了这个青年才俊,并且李霜泗有想他作为自己的女婿的打算,英雄配美女,自古都如此,因此读者对他们充满期待,然而文笔一转,张嘉庆转移话题,没能让他们表达出内心的想法。有人就觉得遗憾和惋惜,它并没有表现出英雄的全貌,没有正确处理感情,但当我们考虑到他此行的目的,是劝他们入党参加革命的;在战争年代,能够得到和平、温饱,哪怕只是暂时的,亦是件奢侈的事,但他并没有沉浸在享受中,他没有忘记自身的任务,还有更重要的事等着自己去做,所以我们不得不赞叹他这种不计儿女私情、有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精神品质。

三、琢也,磨也,但为美甚哉

瞬间发生的,正是英雄的生命乐章中的最强音!

在贾湘农与反动派军队斗争陷入苦境时,是张嘉庆带领着李霜泗一行人,冲破敌人的封锁,挽救了党,挽救了人民,为革命火种的存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应有的牺牲,他仅是革命中得一个小战士,然而他却无法被取代,虽然他只是星空中一颗并不耀眼星星,但他确确实实寻在,并贡献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对革命永远保持着一颗火热的心。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英雄不是被创造的成功,而是因为希望学会的感动。

我的教师观 篇5

学号:2011011056班级:11级英语四班

我的教师观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就是传授知识,为学生解答疑难的人。教师在教育事业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其一,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教师是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导师,如果一个教师自己心术不正,那么他也很难培育出一个正直善良的学生。作为学生,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品德才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上梁不正下梁歪亦是这是道理,所以一个教师最为重要的是自己的品行,以德服人。作为学生眼中的“贤圣之人”,教师更应该处处让学生学到贤圣之人的高尚情操,让学生仿之,效之。《中庸》有言:“故君子尊德行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道德教育是教育事业的核心,为人师表着,当以身作则,不仅传之于知识,更授之于做人。其二,教师应是博文广识,学富五车之人。知识是教师的敲门砖,只有跟上时代的潮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为学生解答各种疑难,知识的源泉才能不断的涌流。其三,教师应保持一颗博爱公正的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博爱在于爱一切的学生,无论学生是好是坏,倾尽全力,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关键看老师如何引导。公正在于不偏袒任何一个学生,无论学生成绩的好坏,没有特殊待遇,一视同仁,给予他们最大的理解和鼓励。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不容任何玷污,教师操纵着民族的兴衰荣辱,国家的繁荣富强的问题,任何人都不能懈怠。教师自身也应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不遗余力地为人类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自身上课的优缺点:

1、优点:上课前准备较为充分,PPT较为完善,教授单词时,发音较为标准,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观《我的1919》有感 篇6

19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找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夺取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我知道,那个时代的中国,得到这样一个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俗话说得好:“弱国无外交”,这是一事实!中国是个一个拥有四万铁血儿女的国家。他们饱受了很多的虐待。他们是在怎样的忍受这样的羞辱。但顾维钧和先进的青年们再次让我们沸腾起来,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去赞扬他们,他们是铁铮铮的好男儿。

看完了这部片子后,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

我的“开门作文”观 篇7

一、学会观察, 获得生活实感

如何让学生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习作素材呢?我认为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叶圣陶先生说:“要叙述事物必须先认识他们, 了解它们, 这唯有下功夫去观察。”观察事物, 获得生活实感, 是作文的先决条件。从教学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写人、叙事, 还是写景、状物的习作, 都要教会学生积累生活材料, 只有他们对社会生活和各种事物有了亲身感受, 才可能用文字真实而又富有感情地表达出来。正如叶老所说:“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累。”

二、巧用多媒体, 诱发习作内驱力

除了带领学生深入社会, 引导学生直接观察日常生活外, 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图画、照片等等, 这也是学生寻找写作依据的一种可取的方法。鲁迅曾预言:“用活动的电影来教育学生, 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 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多媒体具有图、文、声、色并茂并有活动影像的特点, 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作文情境, 让学生在形象、声音和情感的刺激下, 愉快地观察想象, 寻求语言表达的途径。如今大部分学校都有选择地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 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机会观看影视资料、图片、照片等, 把久远的事物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观察到人和事物细微的特征, 最大限度地诱发了学生的习作内驱力, 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鼓励阅读, 提高习作能力

我主张“开门”作文, 还包含另一层含义, 即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因为读写是分不开的, 古语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头脑中空空的, 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所以, 作为教师, 我们不能太限制学生看所谓的“课外书”, 只要教师引导得好, 再给予一定的课外阅读指导, 学生丰富的课外阅读有益无害, 学生执笔作文时, 会有意无意地将所积累的妙词佳句、所体会到的写作技巧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 进而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我的战略观 篇8

12年来,从MBA课程及至EMBA的课程,历经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芬兰赫尔辛基经济学院以及国内清华、中山、哈工大等高等十余所学府,不知不觉间,仅EMBA受众已逾五千众。在这一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我对战略及对战略管理的教学实践也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体认。

就西方管理学而言,迈克·波特强调战略是一个理性和分析的过程;盖瑞·哈默尔认为战略是一种想象力和颠覆的过程;而明茨伯格则说战略是一个调整和学习的过程。这些论点虽各有理论支撑,但是我以为,中国企业家更加能够接受盖瑞·哈默尔的观点。他们都注重观念的学习和联想力的推动,也敢于做出颠覆性的大胆举措,而把理论分析、调整学习等工作交给助手。这种观察更使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企业家们的影响非常深远。其实,战略的原始点就是想法、概念和灵感,并从中找到规律和法则。这也就是老子所讲的 “道”。老子的《道德经》分为道篇和德篇。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 战略管理就是要掌握规律并且调派资源将战略实施落地。所谓“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掌握了道和德,其实就是掌握了战略的制定和战略的执行。

中国企业家也非常喜欢毛泽东的那句话“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毛泽东的精辟论断深得企业家们之心:他们愿用浪漫的心态、开放的思想和广阔的胸怀来思考战略;再用现实的态度、谨慎的措施和永不言弃的韧性来执行战略。毛泽东的这句名言是阴阳的结合,天地的交应,有多大的地就能撑起多大的天,有多大的天就能覆盖多大的地。

在长期的教学和咨询中,早已萌生把自己这些对战略的系统思考和研究集结成书的构想,并于2002年、2004年两度着手操作,书稿几近成形,但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对内容的要求也愈发苛刻,终因心有不满而暂且搁置。去年再拿起这部书稿,觉得应该完成这个心愿。于是,静心一年,汲取诸多同事、同学的真知灼见,对原稿的结构、内容做了大幅的修整,尤其是补充了很多新鲜的个案分析,方有此书之付梓。如若本书的出版能够抛砖引玉,引发读者对企业战略全方位的思考,帮助企业家们把战略行之有效付诸实践,则幸甚至哉。

这里要特别感谢新加坡大华银行的副总裁郭子德先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马骏博士、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张效成先生,他们肯定性的意见,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感谢分众传媒总裁谭智先生、武汉新华扬集团董事长詹志春先生、愉悦家纺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曰兴先生,他们为本书提供了有价值的个案;还要感谢博维团队,我的那些可爱的同事们,他们为本书的出版也贡献了不少力量。

观《我的长征》有感 篇9

题目: 观《我的长征》有感

学院: 信息电子技术学院

年级专业班级: 2019级通信工程专业2班级

姓名: 鲁占龙

学号: 19109640102

观《我的长征》有感

“这是我最痛苦的一次经历,也是我最幸福的一次经历”

-----题记

第一次知道红军长征,是在小学时的课本上,那是一篇叫《金色的鱼钩》的文章,当时看完这篇课文,才知道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也为老班长的舍己为人而感动。如今,看了《我的长征》才明白,那不仅仅是一段艰难困苦的光辉岁月,更是一段气壮山河的精神,一种长征精神。

电影讲述了一个老人对自己长征的回忆。老人叫王瑞,在长征时还只是一个10来岁的孩子,大家都叫他瑞伢子,在江西瑞金跟着父亲,姐姐和姐夫参加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跟随党中央开始了漫漫长征路。瑞伢子跟着红军四渡赤水,飞夺泸定、爬雪山、过草地。但是,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在这艰苦的长征途中,瑞伢子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的被敌人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但在长征的过程中使他不断长大,使他对党信念更加坚定。

长征途中涌现出无数的英雄,是他们用热血创造了一个个世界奇迹。红军在长征途中四渡赤水、飞夺泸定、爬雪山、过草地,他们不仅要受到敌方军队的围追堵截,而且还要受到病魔、饥饿的艰苦折磨。但是面对困难,勇敢的红军战士没有畏惧,一个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前仆后继。这精神已经不仅仅是言语所能概括的了。这是一种信念,是对中国革命抱着必胜的信念,他们无所畏惧,他们甘愿献出生命,为了革命事业奋斗一生。

在长征中,未满年龄的瑞伢子被破格吸收入党。当党组织问及他用什么保证他的入党信念的时候,他回答只有一句话:用我的生命和灵魂。这简短坚定的回答不仅是瑞伢子当时的真实内心,也是当时每个红军战士,每个共产党员的心理写照。为了解放中国,为了解放所有的穷苦百姓,为了中国人民不再受剥削、受压迫、受欺凌,他们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为中国革命事业做斗争。

到了贵州遵义,下雪的那个晚上,似乎应了那一句中国古老的谚语:瑞雪兆丰年。那个晚上的遵义注定了是会名垂青史的遵义!在遵义召开的会议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生命线上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而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细节是:当瑞伢子给毛主席梳头发聊天的时候,聊到自己的爹死在大渡河时,毛主席紧紧地把他搂在怀里的画面。我相信这是王瑞在影片开头中深情讲述的最幸福的回忆之一。而毛主席和普通战士以及所有红军战士之间的那种真挚感情,我相信是信仰让他们彼此之间拥有这种感情的!共同的信仰升华了他们之间的感情,所有的红军战士都是亲人!正是这种信仰、这种感情使他们一起搀扶着走过长征两万五千里征程。

革命领袖毛泽东同志就写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暧,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凝聚,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它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在我而言,长征是我们英雄们的拼搏之旅,他们用生命热血给我们换回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也许我们的英雄离我们这一代已经很远,因而我们这一代新青年大多数人早已遗忘了我们的长征精神,忘记了我们的革命先辈当年的艰难历程。

我认为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不应该遗忘我们的英雄,遗忘我们的历史,遗忘我们的长征精神。相反,我们要发扬我们先辈留给我们的长征精神,让我们的英雄魂永存于世,让世人铭记那段我们英雄们特殊的人生历程。

红军战士这种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缺少的吗?今天,我们已成了笼中之鸟,经不起磨练,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甚至逃避。在这些红军战士面前,我们应该感到羞愧!我想,今天我们不需要再去飞夺泸定桥,不需要去四渡赤水河,但长征精神不能丢,要让它永驻人心,发扬光大。革命先烈用血肉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这可贵的红军精神,才能去迎接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挑战。

影片的最后是已经高龄86岁的王瑞在看望红军博物馆回忆讲述我的长征。所有他曾经亲身经历的细节。他说希望今天的人们幸福的回忆多一些,痛苦的回忆少一些。我相信所有看了这部影片的人,找到自己信仰和理想的人,也会在将来拥有很多幸福的回忆的。因为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信仰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我的宪法概念观 篇10

关键词:宪法;宪法概念;公民;个人权利

一、宪法一词的语义考证

汉语宪法二字有两种意思要加以注意:一是古汉语中的语义;二是现代汉语的表达。关于汉语中的宪字,以下的话经常为中国宪法教科书所引用:率作兴事,慎乃宪(《尚书•益稷》);先王克谨天戒,臣人克有常宪(《尚书•胤征》);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尚书•说命下》);先王之书,所以出国家、布施百姓者,宪也&&是故古之圣王,发宪出令,设以为赏罚以劝贤沮暴(《墨子•非命上》)等等。

从以上的引证中我们可以得知,古汉语中的宪与宪法在能指的面向上有两层含义,而后一种含义更是被汉语的解释者所忽略:其一,宪与宪法指的是根本性,譬如,已形成的王权体制,以及这个体制或体制的最高者确立的规则。根本性又可以引申出权威性和至上性这样的概念,它是人们必须敬畏与尊崇的根据。其二,当《中庸》用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来表达这种根本性时,这里也隐含了我们现代人使用的正当性概念。中国古典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中国人对人类事务的正当性判断并不是从一个超验的实体(譬如,上帝)那里领受的。中国的正当性来源是经验的、历史的。如《孟子》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同样,像尧、舜、文、武、周公这样的圣贤,他们不只是些过往的伟大历史人物,而且也是后世借以模仿的典范;他们不但为中华文化提供了德性之源,而且也为后世的中国提供了有关人类事务(政治)的正当性标准。中国的 宪与宪法的根本性,并不是来自于西方意义上的规范等级中的最高规范,而是由确立者或制定者的正当性决定的。也就是说,问题不在于这种体制或典章本身的品质如何,重要的是它是圣王的制度和典章。

宪与宪法本身也含摄了使用该词语的人所体验到的那种充满敬意的主观感受。这与英国人使用constitution一词表达与其他蛮夷国家不同的规范和治理政府的制度与规则时的那种自豪感是类似的。这或许可以说明用 宪法对译constitution的部分合理性。

当汉语的宪法一词的能指被固定以后,其所指在不同的语境下是可以任意叠加和取舍的。即是说,宪法是表达中国古典体制或典章,还是指涉西方现代性的制度和规则是可以选择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当近人用宪法一词翻译constitution时,它强调的不是这种制度或规则与中国古典宪法的相似性,而是它们相似的正当性和根本性。不管西方那种被我们称作宪法的东西的所指如何变化,而不变的是它的正当性和根本性。正是后者使中国在现代意义上运用宪法这个概念表达西方的制度和规则时,始终潜含了中国性的理解。

因此我认为我们在定义宪法时,脱离不了正当性和根本性这两个基本的判断标准。

二、中西宪法概念之比较

综合起来看,我国宪法学者对宪法概念的界定大体有几下几类:1.根据宪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指出宪法是治国总章程、是根本法;2.根据宪法某个方面的功能来界定它,认定宪法是民主制的法律化、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3.从宪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来说明它,指出宪法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4.从阶级关系来说明它,认为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的集中表现,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是集中表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国家根本法。以上观点均反映了宪法某一方面的特征,但却无法真实全面反映古今中外各种宪法的共性。

中国宪法概念内涵主要强调宪法的阶级属性和根本法属性,这表明中国宪法学者更侧重对宪法的本质界定,也即更侧重对宪法的定性研究,因为具有更大的抽象性和较强的理论性;西方宪法概念内涵主要强调宪法对国家政体和对人民同政府之间关系的规定,这表明西方宪法学者更侧重对宪法表层功用的阐释,因而具有更强的具体性、明确性和操作性。相当一部分西方学者在人民同政府关系这一宪法概念的内涵成分中进一步强调和侧重宪法限制国家权力以保护个人权利的功用,则既表现了西方社会个人主义和政府权力有限的古老传统,也表明了做出概念者自身的价值侧重。而这种传统正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政治传统中所缺乏的。在中国这个有着古老专制传统和国家本位、社会本位传统的国度里,强调限制国家权力以保护个人权利的内涵可能更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的权利义务一致观念,从而有助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完善。

三、我的宪法概念观

在西方不同的宪法概念内涵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成分,也即为较多西方宪法定义者所认同的成分是宪法对国家政体的规定。如s•e•芬纳认为:宪法就是在各政府机构及其官员之间分配职能、权利和义务,规定政府同群众关系的法典。又如英国学者戴雪在他的《英宪精义》中说:宪法是规定政府组织,以及人民与政府间的各种权利与义务的根本规则与法律。在规定人民与政府之间关系这一内涵成分中,许多西方学者究其强调宪法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对人民权利的保护功能,并把宪法看成限制国家权力以保护私人权利的产物。

宪政制度在设计时就是以公民权利为出发点的,著名民主启蒙思想家卢梭指出:国家是由一个一个有着天赋平等的生存权利和追求幸福权利的公民构成的,全体公民个人公平享有国家权力时,即为人民;个人服从国家的理由仅仅在于,只有充分发挥国家所具有的普遍性强制力,才能按照最有利于每一个公民生存权利的方式来安排社会秩序;个人追求幸福乃是人之天性,虽然它是偏私的,但是这种偏私融于公意(即法律,每个公民共享的利益)时,就等于每个人在为自己效劳的同时,也就是在为别人效劳,这是实现对全体公民公正的惟一道路;所以宪法不仅不排除公民个人的权利,而且以保护每一个公民的自由权利为基本目的。

童之伟教授在其《论宪法概念的重新界定》一文中对各种观点进行了评析,他对宪法概念定义为:宪法是分配社会权利并规范其运用行为的根本法。笔者认为其观点所谓的&&根本法体现了我前文论述的根本性,其认为宪法是分配社会权利并规范其运用行为&&对宪法概念的正当性体现不足。

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出发,我个人认为宪法定义正当性不仅要体现其为分配社会权利的根本法,还应该给予公民基本权利更多关怀。尤其是在当前的中国,公民的财产权、迁徙自由等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公民又缺乏有效救济手段的情形下,我们在给宪法下定义时给予公民基本权利更多关注,更有利于普及民主观念,推动民主法治社会建设进程。

有鉴于此,我给宪法下的定义是:宪法是合理配置社会权利并着重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世界各国的宪政经验表明,一国实施民主制度的效绩,取决于该国公民权利设定的状态,以及该国所设定的公民权利在实现中所达到的使普通公民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程度。这是因为,民主不仅仅表现为人民当家做主这样一种抽象判断,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一个个普通人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在具体的管理国家的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上。后者主要是通过公民权利的设定和实施来实现的。公民权利最早是被作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直接对立物而为所有的普通人概括出来的,当采用宪法形式对它加以神圣化后,也就使它成为了民主的基石和民主的具体目标,成为了构筑宪政的基础;随着民主实践的深刻发展,公民权利在推动民主发展进步,检验民主制度,判断法律的价值和作用等方面越来越显得重要无比,以至各国一致得出没有建立在良好的公民权利之上的公民传统就不可能有民主的结论。

我的“开门作文”观 篇11

一、学会观察,获得生活实感

如何让学生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习作素材呢?我认为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叶圣陶先生说:“要叙述事物必须先认识他们,了解它们,这唯有下功夫去观察。”观察事物,获得生活实感,是作文的先决条件。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的习作,都要教会学生积累生活材料,只有他们对社会生活和各种事物有了亲身感受,才可能用文字真实而又富有感情地表达出来。正如叶老所说:“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累。”

二、巧用多媒体,诱发习作内驱力

除了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引导学生直接观察日常生活外,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图画、照片等等,这也是学生寻找写作依据的一种可取的方法。鲁迅曾预言:“用活动的电影来教育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多媒体具有图、文、声、色并茂并有活动影像的特点,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作文情境,让学生在形象、声音和情感的刺激下,愉快地观察想象,寻求语言表达的途径。如今大部分学校都有选择地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机会观看影视资料、图片、照片等,把久远的事物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观察到人和事物细微的特征,最大限度地诱发了学生的习作内驱力,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鼓励阅读,提高习作能力

我主张“开门”作文,还包含另一层含义,即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因为读写是分不开的,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头脑中空空的,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太限制学生看所谓的“课外书”,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再给予一定的课外阅读指导,学生丰富的课外阅读有益无害,学生执笔作文时,会有意无意地将所积累的妙词佳句、所体会到的写作技巧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进而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综上所述,“开门作文”对学生来讲大有裨益。“开门”的结果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习作思路,提高了他们的习作兴趣和能力。我的“开门作文”观,只不过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尝试。到底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还需要我们这些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作进一步探索。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努力实践,一定会走出一条适合学生习作特点的作文教学之路。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实验小学

我的素描教学观 篇12

素描作为专业基础训练手段, 有它的共同性和特殊性。作为基础训练的共同性来讲, 它包括了素描要解决的观察方法, 分析能力、技术支持、表现手法和技巧等诸多问题。观察方法又包括整体的观察方法和空间的观察方法, 树立学生的整体观念和空间观念。在训练时学生往往注重表现技巧的学习和深入刻画能力的提高, 整体意识较差, 没有很好的观察和分析就谈不上对表现物象的处理。学生往往注重物体表面的浅层次的表现, 很容易被所表现的东西所控制, 形成被动描绘的不良习惯。我在教学中常常强调同学们注意观察理解和分析, 这样, 学生画面就会丰富起来。比如画人物头像, 学生可以通过整体的观察, 运用概括的手法表现出人物头部大的动态, 大的形体比例、空间、透视, 这样在层层的分析中画面上辅助线就会多起来, 达到通过表象深入到内部, 学生就会一步一步牢牢地把握住对象, 形成主动表达对象的良好习惯, 具备了这种习惯, 其基本的造型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学生有了控制形体能力之后, 接下来就是表现方法的探索。

素描的表现方法多种多样, 各专业会将本专业的基本元素或专业基础融入到表现方法上, 我认为素描作为各个专业基础训练的关键就在于此。基本要领的把握是根本, 而表现方法却因各专业的不同而不同。拿国画专业的来讲吧, 通过对对象比例、空间、结构的分析和把握, 在表现方法上它要求将国画专业的线和用笔融入进去, 其用笔在线的表达上就会有轻重急徐, 线就有了表现中的丰富性, 从而以线表现就会使学生树立以线造型的观念。至于在用线表现物体的结构和空间上, 国画线描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从而也能很快地使同学们将素描训练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 再也不会发生观念上的冲突, 学生学习起来也更有目的性、主动性, 也不会有学习素描与学习专业严重脱节的现象发生。

搞好素描教学还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 素描训练培养学生不单单是表现物象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树立绘画观念。素描训练提高的是学生的整体观念、艺术处理对象的理念、艺术表达思想的树立等诸多方面。所有这些的形成, 没有一定的时间是无法完成的。我们知道生活中养成一个习惯也绝非一日之功, 更不用说一种思想, 一种观念的树立了。然而,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它不但要求有科学的方法, 还需要师生长期的坚持, 更需要不懈的努力和细致入微的研究, 其工作相当艰巨, 而收获也需要一个过程。这种习惯和能力一旦确立起来, 将会给以后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预留下一个广阔的空间。如果师生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老师抱着快出人才的思想, 必然做出揠苗助长的举动。学生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则不求甚解, 一味地模仿老师或他人的技法技巧, 短期来看能出几张像样的作业,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浪费的不但是时间更重要的是助长了学生学习的浮躁情绪, 在以后向专业学习过渡时就会矛盾重重, 困难重重, 而且与专业课学习的接轨必然出现严重的脱节。

还有一点也是素描教学应该关注的, 那就是如果学生没有观察分析的习惯和能力, 其表现空间就会被大量的挤压, 对没有表现过的物体和现象就会束手无策。对于物体表现中角度的选择, 内容主题的确立, 生活中素材的提取都将产生消极的影响。

素描教学还存在这样的现象:以专业需要为借口或者现代表现意识的冲击, 很多人对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素描训练颇有微词, 更有教师认为素描成绩好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未必突出。其复杂的原因姑且不论, 以此否定素描教学或盲目地对素描教学进行改革都是不可取的。美国的美术教育给我们以前车之鉴: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 美国受各种美术思潮的冲击, 率先抛弃了素描基础教育, 认为素描是束缚天性的恶魔, 结果它带来的不是艺术的繁荣, 却是极大的倒退。“墙上芦苇”“镜中花”的感受使他们在九十年代重新重视素描基础教育。盲目的素描教学改革使学生过度关注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 严重影响素描基本理念的培养。素描教学它只是美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它不应承担也承担不起太多的责任, 然而它在美术专业基础教育中的优势是无法替代的。他还有与其它技术基础结合的空间, 更有无穷的潜力, 需要我们去挖掘, 所以说, 我们要给素描充分的重视, 师生共同努力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实践中, 给传统素描教育注入无穷的活力。

素描艺术是培养审美意识, 挖掘学生艺术潜力, 拓展思维和表现空间等很好手段, 素描在艺术训练中有两种功能, 一是把它作为美术专业基础训练的手段。二是它作为一门艺术, 对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价值不可忽视。素描艺术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作为艺术门类来讲它同样能独立存在于艺术形式之林。当我们面对优秀的素描作品的同时, 一样会被它的艺术感染力所折服和感动, 而忽略了它是何画种。作为艺术门类它同样是具备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的高度统一, 同样需要高超的表现技巧和创作激情。长期以来, 由于对素描教学目的存在一定的误区, 人们往往将它作为造型训练的一种手段, 见到的是素描训练的习作或创作的手稿, 没有贯彻它是一门艺术的宗旨, 造成课程量的压缩和训练方法的单一。重视这一问题将提升素描教学的意义。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在重视素描基本技术观念的同时, 搜集大量的以素描形式创作的优秀作品, 利用各种手段, 对学生进行素描创作的训练和赏析。使学生重视生活、提炼生活, 把素描作为一种艺术表现语言, 鼓励他们运用素描的艺术语言进行大量的艺术作品的创作, 使艺术创作的各项行为思维融入素描作品中, 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很好的提升,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这一切所获得的艺术素质在他们今后的专业学习上得以良好的运用, 最为可贵的是能很好地与专业学习对接和转换。

上一篇:那个孤独的背影作文下一篇:饲料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