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酒文化论文

2024-07-04

茶酒文化论文(共8篇)

茶酒文化论文 篇1

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

一 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相同点,都是一种休闲文化,都是一种交际的文化。

酒和茶都是有灵魂的,但两者性情截然相反,一个像豪爽讲义气的汉子,一个如文静温和的书生。酒以水为形,以火为性,是五谷之精髓,望着柔和但接触后刚猛,和茶比起来,酒难以下肚,也许非“喝”不能写尽饮酒者的神态和性情。看鲁智深五台山醉打山门前,顷刻间把卖酒人挑的两大桶酒喝掉了一大半;茶是要慢慢品的,酒越喝越兴奋,而茶越品越清醒。酒属感性,茶则知性;

工作之余,人们才进入酒店,上茶馆。全身心的放松,物我两忘,确是别的

休闲方式无可比拟的。适当地饮点酒,喝点茶,保持一种平常心,的确有益身心健康。

呼朋引类,广结善缘,茶和酒都是一种良好的有效的润滑剂。许多生意,许

多麻烦,都有可以在茶馆、酒店加以解决,或者大致谈定。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外事活动,少不了酒宴与茶话会。

二、茶文化和酒文化的不同点:

俗话说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所以酒是人们直接沟通的桥梁。但是茶就不一样了,通常喝茶都是在一起一些聊天或者是办公事之类的。

迎来送往,聚散离合,是人际交往中普遍不过的。无论是古是今,概莫例外。

但是何时饮酒,何时饮茶,大概有些讲究。

佛家以茶为伴,于是茶文化在庙堂、在民间发展的同时,也在寺院发展起来,寺院得文化的近水楼台与传播的先机,或者说占有文化传播的平台,于是更有其倡导性,对于在寺的出家人,在家的居士,以及这些僧俗辐射的广大社会人群,无疑是一种示范。佛家修炼的清静无为、澄和明净,与茶的品性相向,精神层面是和谐投契的。佛家既然把茶禅当作同一体,可见重视教义的程度。

朋友久违重逢,难免要表示欢迎一下。这欢迎的方式,早期大概都是敬酒。

到了晚唐以至宋代,人们才以茶代酒,表示敬意

朋友分别,送行时也可乘机进言,或勉励,或告诫。平常不好说的话,在酒

席上,乘着酒兴,放胆进言。

为朋友送行劝酒,饮酒,这要看各人的气质与性格,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李白

那样,酒兴浓郁,豪气逼人。

迎客以茶,送别以酒,这是说茶酒待客的两种场合。其茶酒待客的气氛也不相同。酒是喧嚣的,茶是静雅的;酒是发泄的,茶是内省的。

相逢无处不尊酒,尊前未必皆朋友。酒到任教倾,莫思今夜醒。明朝相别后,江上空回首。欲去不胜情,为君歌数声。

因为茶与酒的这种功用上的区别,所以以这两个字为根组成的词便也有了褒

贬的不同。嗜酒的被人称为“酒鬼”,而常坐茶馆的无非也就是个“茶客”而已。

与酒结成伙伴的词,许多都含有贬义。如酒池肉林,酒囊饭袋,酒色之徒,酒肉

朋友。而茶却没有这许多恶谥,顶多也就不过是个闲得无聊,图个“茶余饭后” 而已。

饮酒要讲酒德,那是为了防止饮酒中的失态——甚至发酒疯:品茶要讲茶道,茶艺,那是为了追求一种艺术,一种境界。

以酒为梦,酒里乾坤大,壶中岁月长。

一个延续了千年的古老行业。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承载着文化、经济、社会的功用,它还在悄悄地忠实地记录着历史。在公开的数据与资料里,藏着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细节。魔鬼在细节里。梳理白酒行业的前后变迁的细节,推导这变化由什么因素来推动。

有句话叫做“一叶而知秋”,还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让我们让我们寻找1987留下的线索,不仅仅盯着文化、经济、社会的层面。推演变迁背后的逻辑。

酒池琐话》

白酒,这一存在千年的古老行业,竟然在1987年调头转向。是什么原因导致它走入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楼主爱酒,每念及此,总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其中必有隐情。在那个摸石头的年代,难道是因为社会结构的改变,难道是国门以外的压力,导致了白酒行业的转向?随后几年的高通胀与这些原因其有没有关系?两年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事件,它们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它们之间有没有关联?楼主决定探究1987那个年代的背景,以弄清楚白酒变局的根本原因。

这个话题以前无人涉及。楼主会努力写完它。这些文字,取个篇名《酒池琐话》。白酒比房子还保值,绝对的。俺们这里好多山洞被买了,里面全是原装白酒。陈年老酒,多一年一个档次价格。我喝过一次20年的包谷烧,酒色微黄,入口微酸,酒味芳香,醇厚绵长。原浆1斤几十元,陈酿10年几百元。先列一部分大纲,共写四大块,可能会边写边修改这章节。

第一部 1987的真相

第1章 2015我们的白酒行业

第2章 1987是白酒行业的分水岭

第3章 节粮是场政治运动

第4章 政治节粮的代价

第5章 政治节粮的真正原因

第6章 中美间的第三场争战

第7章 结盟是战略欺骗

第8章 中美间的金融暗战

第9章 内外交困的1987

第10章 节粮的真正原因

第11章 断尾求生-战争让好酒走开

第12章 制度性缺粮

第13章 待定

„„

第二部 白酒的前世今生

第三部 市场的悖论

第四部 把盏杂谈

第1章 今天我们熟悉的白酒行业

喝原酒,在我们小圈子里,是延习多年的习惯。但是离开这圈子,说起原酒,别人都觉得诧异,他们基本习惯了在商场买酒喝。他们惊奇于酒怎么还分原酒和非原酒。我们则惊奇于世上居然还有人不知道原酒这一美好事物。

本文所说的白酒,是指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的中国白酒。六大蒸馏酒中,只有中国白酒以粮食为原料,其它五大蒸馏酒则是以水果、蔗糖、大麦、土豆等为原料。

原酒是什么?原酒是从粮食酿出来的原始酒液,未添加人工成分的酒液。

原酒从哪来?原酒是在窖池边找酒坊主人所购。这些窖池与蒸酒之所,通常只能叫做酒坊,或者挂着小酒厂酿酒车间的名义独立经营。去大酒厂反而买不到原酒。酒厂的大酒罐里装的通常是食用酒精。酒厂的工作流程通常是这样,第一步,从大酒罐把酒抽进小酒罐车的小罐子。第二步,小酒罐车推到勾调车间调酒。第三步,小酒罐车拉着调好的酒,进灌装车间分装进小瓶。更大规模的酒厂直接就用管道输送,不需小酒罐车。

酒厂这个词基本上已经和勾兑酒划上等号。而和原酒没啥关系。

每年春分之后,酒坊陆续开炉蒸酒。这时约好三五知己,找到相熟的窖池老板,买酒。这种经历了冬季发酵期所蒸得的酒,其品质是一年里最好的酒,我们叫它春酒。

买酒不是论斤买,也不是论百斤买,而是整池子买。直接谈好整池子的总价,不管它最终实际出了多少酒,都是一个价。大家凑份子,人少就10份,人多就20份,你2份、我3份这样。派代表到窖池边,现场看工人蒸酒、接酒,最后用大桶分成一份一份,拉回来各家拿走自己那份。其实也花不了什么钱,因为已经把价格压到底线。一口窖池能蒸出500斤到600斤酒,有时一次买2口池子也就一千来斤。每人分得二百斤左右。酒回到家,倒进几个小的陶坛,封装起来,留待下一年喝。平时喝的,是前一年甚至前二年的存酒。

酒池老板藏有不少好酒,最好的池子某次出的酒特别地香,酒池老板就不舍得当普货卖掉,惜售。这好酒就剩下来成为藏酒。包池子买酒时,老板招呼买家一起吃午饭,老板就拿出这种藏酒招待客人。好酒加上岁月的味道,两杯落肚,身心舒泰。待到太阳西斜,酒已蒸完,分装进桶。这时酒意也早醒了,装桶上车,载歌而归。然而众多的酒友们,并没有我们小圈子内的这种“酒福”。他们只能在商场或酒行买瓶装酒喝。

商场的白酒专柜,通常划分三个区,第1区是光瓶酒,便宜货,大多在50元以下,甚至只有十元二十元。第2区是盒装酒,有一个精美的纸盒或铁盒,大致在一百五十元以下,算是中档酒吧。第3区是名牌高档酒,很贵,几百元一瓶,上千元一瓶。

这几百元上千一瓶的酒,显然不是给工薪阶层准备的。这里确实有好酒,但在这个价位,天天喝谁能喝起呢? 那中档区的酒,一百元左右的,哪个是好酒呢?算算这成本,瓶子盖子盒子,十元肯定够了,按理说,该灌点好酒了吧?但事实上大多是酒精调出来的,就是不给你灌好酒,不舍得多加哪怕两块钱的原酒进来。

好酒,喝不起。便宜酒,真心不能喝。这万能的市场经济啊。解决起原酒问题时,它失灵了。

如今年纪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假如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印象的,他们会记得,当年的酒,就算散酒,都是粮食烧的好酒,与现在完全不同。

第2章 1987,白酒的分水岭

历史上的蒸馏白酒,现在被叫做“传统工艺白酒”。

与之对应的,酒友现在所买所喝的中低端白酒叫做“新工艺白酒”,也就是勾兑酒。

新工艺白酒的许多工艺,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就被发明,在上个世纪中期成熟。但是大规模推广应用,却是始于数十年后的1987年。

1987年3月26日,是传统工艺白酒、新工艺白酒的分水岭。就在这一天,史上著名的“贵阳会议”落幕。这会议的全称叫《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发展液态白酒是酿酒工业节粮的重大举措”。从此,会议所倡导的,勾、调、串、液态法等非粮食白酒工艺开始迅猛发展。从1987到2015,29个年头,差不多已过去近三十年,这三十年来,对贵阳会议的争议之声,从未停止。1987年与现在,白酒世界已然完全不同。若一个人20岁开始接触白酒,那么当今只有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才亲身体验过1987年以前的白酒世界。

让我们来挖一挖究贵阳会议的细节,根据会议决议的原文,我们倒推、还原出当年白酒行业的本来面貌。

媒体报道的原文如下:由国家经委、轻工业部、商业部、农牧渔业部联合主持召开的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于1987年3月22——26日在贵阳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国家有关部(委、局)、各省(区、市)的酿酒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设计、生产企业和新闻报导等单位共470人。会议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精神,布置了国家经委上报国务院并获批准的“关于加强饮料酒工业管理、节约用粮问题的请示”的内容要求,着重研究了加强饮料酒工业管理、控制白酒生产、提高饮料酒产品质量、节约酿酒用粮等问题;具体制订落实了酿酒工业增产节约的指示和措施。

轻工业部副部长康仲伦代表一委三部在会上重点提出,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的各行各业中,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的伟大意义,并就当时饮料酒各酒种的产品质量、物料消耗、生产管理等现状,做了深入的分析。同时,对各酒种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和要求,特别对耗粮高的白酒,要求努力提高技术,降低粮耗,发展低度酒,扩大名优酒,减少劣质酒,并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液态白酒是酿酒工业节粮的重大举措。对饮料酒的发展,提出要坚持“优质、低度、多品种”的发展方向和实现“四个转变”,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水果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四个转变”是方向性的决策,指明了酿酒行业的奋斗目标,提高并理清了各级管理者的思路,目标明确,任务艰巨。

会议要求全国白酒产量中1/3的产量要降到55度,迅速研制40度以下的低度白酒,积极开展液态法白酒的科研工作,采取勾、调、串工艺,提高白酒质量,尽快实施液态法生产白酒的重大节粮举措。

真相是,白酒有史以来,高度酒一直是绝对主流。高度酒才是酒的主旋律。自从蒸馏工艺发明以来,中国白酒就一直以“高度”的面貌面对世界。这面世时间已经长达数百年,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直到1987年,市场上的白酒就是指高度酒。第2句,迅速研制40度以下的低度白酒。

█解读:关键词是“研制”。

研制,为什么不是“推广”、或“普及”、“实施”这些词呢?

这证明当明还没有低于40度的技术,没有,所以才需要研制。若已有技术了,直接推广就是了,哪里还需要研制呢?

这是历史的另一个真相。中国白酒自蒸馏工艺自发明以来,就一直是高度酒,直到1987年,尚无40度以下的低度白酒。在1987年以前其实零星地出现过40度以下的低度白酒,但其技术不成熟。

早在1975年,张弓酒就通过把酒降温到零下15度以析出沉淀,然后过滤掉沉淀,再加水,得到清净透明的38度白酒。此酒在76年还进入广交会外销以赚取外汇。但是此酒有着低度酒天生的致命缺陷:易水解。凡是低度酒,都容易水解。水解,直到今天仍然是低度酒的软肋。出厂时口感尚可的低度酒,放置一年半载之后,它会水解,酒味变淡,只有水味和酸味。关于水解,多说几句。水解与酯化,属于可逆反应的一对相反方向。

化学基本方程:酸+醇<==>酯+水

反应方向从左向右,叫酯化反应。高度酒窖存越久越香就是因为生成了更多的酯类。

反应方向从右向左,叫水解反应。香味减淡,酸味,水味加重。

反应的方向由浓度决定。哪一侧的浓度高,就向另一侧反应。度高酒进行着自左向右方向的酯化反应。低度酒因为水多醇少,就反过来进行着自右向左的水解反应。所以嘛,低度酒不能存,存上二年后就不能喝啦。

学过化学的都知道,可逆反应最终会达到平衡,向左和向右反应的当量一样多。形成稳定态,不再增,不再减。所以,高度酒的“老化”时间,不是越长越好,有个三年五载,就达到平衡态,也就是到顶了。再继续窖存下去,已然不再提升品质。

第3句:积极开展液态法白酒的科研工作,采取勾、调、串工艺„„

█解读:关键词是“积极”。“开展”

这说明,当时酒厂对“勾调串”工艺“不积极”,对液态法白酒“不积极”。会议要求大家从“不积极”,变为“积极”。如果大家本来就非常积极,这里还会要求吗?这说明,当时整个行业并没有普遍使用“新工艺白酒工艺”。

不积极,我找出这个词的几个同义词:消极,观望,敷衍,抵制,反对。

为什么不积极?这可是节约粮食,降低成本,快速扩大产能的“好事”,当时的酒厂为什么不积极呢?酒友们自行分析推测原因吧。楼主提示一点,当时的酒厂基本是国营厂,全民所有制的,主人翁意识自觉着呢,谁不爱自己的声誉呢。

此处“积极”后的词是“开展”,而不是研制。能开展,说明当时不差技术,而且勾调串的工艺肯定是成熟的。对不对?若不成熟,则需研究,对吧?这技术何时就有了?楼主从媒体找到另一段相关报道,附在这里。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便开始研制新工艺白酒,1956年,轻工业部向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提出课题,列入《1956-1967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1956年,酿酒界泰斗熊子书先生就接受了轻工部的任务,开始研究“饮料酒精兑制白酒”,利用老法生产的丢糟串香,使酒精带有人们习惯的“糟香味”;又用固态法生产的白酒加入稀释酒精,试验结果表明,加入7%的优质白酒,就能具有我国白酒的固有风味。

1966年,熊子书再次接受试验课题,研究串香法白酒,最终用10%的固态发酵香醅,和90%液态发酵的酒精串香。

/*------摘引分隔线结束-----------*/

举报 | 2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2:27:46

这段摘引的话中提到“人们习惯的糟香味”,这糟香味,2015还是“人们习惯”的味道吗?我看已经是“稀罕之味”了?不要说“经常闻到”,就是“闻过”的酒友又有几人?“闻过”者总人数,能占全体酒友的百分之几呢?)

从1956到1987,已31年。这三十年前就有的新工艺白酒技术,经轻工业部推行,行业内应当广为人知,绝对不是哪个厂的私家秘术。公有制一统天下1987年,推行31年的结果是,这一色的国营酒厂,居然集体地、不约而同地对轻工业部的新工艺“不积极”。

你敢说,国营企业的职工不爱国爱厂爱家吗?你敢说,国营企业职工不重视质量和信誉吗?

第4句„„采取勾、调、串工艺,„„液态法生产白酒„„

█解读:这里提到了四种工艺,分别是勾,调,串,液态法。解释一下这四种工艺,1)勾:酒精+水+7%~10%的传统粮食酒,配出的酒。

2)调:典型如“三精一水”,酒精+香精+糖精+水,风味很差。喝后严重头疼。

3)串:90%酒精+10%传统发酵的香醅上锅蒸,得到的酒也带有传统酒的糟香味。风味有点接近传统酒。

4)液态法白酒:

狭义的液态法,是指用薯类、玉米等含淀粉含粮的代用品用“一步法”生成酒,生产工艺类似于生产酒精的工艺,一步到位地蒸馏生成酒。酒中杂质较多度数不高。可向发酵液里添加生香菌酵母液以增香。

广义的“液态法白酒”,还包括了“食用酒精配制白酒”这种工艺。这二种工艺常混为一谈,其实是二种不同工艺,“液态法”所产酒的度数较低成份复杂,风味较差。“食用酒精配制白酒”工艺,所用的是高纯度的酒精(96%浓度),杂质少,先加水降度,再向其中添加微量的传统固态法白酒以提升风味。

第5句,尽快实施液态法生产白酒的重大节粮举措。

█解读:这句话的第一层意思,关键词是“尽快实施”。

尽快,实施,这两个词。实施是目的,尽快是要求。那么我问你,它实施了吗?它开始了吗?尽快是多快?尽快是在几个月后?还是多少天后?

正确的理解是,尽快就是0.00„„.01秒钟!能早一秒开始,就决不推迟一秒开始。这才是“尽快”的意思。有多早就赶多早!这透露出的信息是“焦急”、“迫不及待”。

这里又透露出一个真相,液态法白酒,当时尚未实施。所以会议才要求实施,而且要求“尽快”实施。据此有理由相信,1987年以前,市面上基本没有液态法白酒。与液态法相对的,是固态法工艺,也就是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也就是说,1987以前市面上的白酒,基本上都是固态法白酒。

这会议表达之意,是迫切地希望,把固态法白酒,改为液态法白酒。

第6,仍是这句:尽快实施液态法生产白酒的重大节粮举措。

█解读:这句话的第二层意义,关键词“节粮”。

绕了那么一大圈,这才是最终目的,是为了“节粮”。这整个会议的目的,就是要减少酿酒用的粮食。一句话:原来的粮食酒以后改成非粮食酒。

国人素有勤俭节约的美德,一向以节约粮食为荣,以浪费粮食为耻。提倡节约粮食,乍听之下,与一贯的道德习惯一致,不会导致抵心理。但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则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在当时传统酿酒工艺下,所投入的粮食中含有多少淀粉,理论上能转化出多少酒,实际上出了多少酒,酿完酒后丢弃的酒糟里还剩下多少淀粉,这些都有数据可测算。酿酒技术经几百年的发展,不断改进工艺,出酒率已经非常接近理论值。粮食里的淀粉已经被充分利用了。最后丢弃的粮食渣子叫“丢糟”,丢糟里只剩下微量的淀粉,也没有被浪费掉,而是被拿去喂猪。和猪草拌在一起,猪爱吃它。这喂出的猪算是有机猪,肉质特别香,比用豆粕等现代饲料喂养的猪肉要香得多。传统酿酒工艺里,粮食被干净、完全地利用,何处有浪费?

没有浪费,也就不存在挖潜的空间,这节约从何处节起?节约已无可能。这节粮二字,该如何理解才对?

这节粮,该理解为“限制”、“减少”“取消”等意才对。限制酿酒用粮,才是会议的真实意图和首要目的。

举报 | 3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2:33:58

第7,仍是这句:......液态法生产白酒„„节粮举措。

█解读:这句话的第三重意义,我们解读点为,液态法„„节粮。

液态法节粮。对这一结论,你还解读出什么?

液态法白酒能省下来粮食,这酒已不再是粮食酒。

液态法白酒,是以谷物、薯类、蜜糖等含淀粉、含糖的代用品为原料。这哪里是节粮啊,这是“免粮”呀。当然能省出粮食。

有人写过一幅对联戏说这节粮之酒。

上联:酒坊酿无粮之酒

下联:巧妇烧无米之炊

横批:节粮光荣。

举报 | 3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2:35:33

通过上面的解读,我们勾勒出1987年之前白酒行业的几个重要特征:

1、市场主流白酒是高度酒,以60度为主。

2、当时没有40度以下的低度酒。

3、市场上的白酒基本是粮食酒。

4、当时的酒厂基本不生产液态法、勾、调、串等工艺的非粮食酒。

60后、70后的人可能还记得,小时候的国营供销社的零售店铺里,有个卖副食品的区域。散酱油、散醋,散酒,散装的白糖、红糖、冰糖。若买糖,称好后,售货员用黄色草纸包起来。但打酒、打酱油得自带瓶子,供销社里的酒提子、漏斗是必配的工具。散白酒是当时的主流,也有瓶装酒,但为数不多。不论散酒还是瓶装酒,他们都是60度。每遇红白事酬客“吃席”,宾客席上都是用酒壶泻酒,细细的壶嘴,矮小的瓷酒杯,壶里装着散酒,这酒都是粮食酒呢。关于酒的解读还有许多观察点,例如,关于啤酒的,果酒的。本帖主要谈白酒。对其它观察点就略过。楼主更关心的是,政治上的观察点。

对这会议的解读我把它分为两部分,上文为第一部分,仅与酒有关。第二部分不再仅仅局限在白酒本身,而是换个视角,将从政治的角度来解读。

明天继续写。

第3章 节粮定性为政治节粮

继续解读会议报道中的关键词。

第1句:„....布置了国家经委上报国务院并获批准的“关于加强饮料酒工业管理、节约用粮问题的请示”的内容要求„„制订落实了酿酒工业增产节约的指示和措施。

█解读:这一句有两个观察点。

第1个要点,这份执行案,已经“经委上报国务院并获批准”。说明这会议的要求是正式出台的行业规定,代表了最高层的意志。所有要求是“不容置疑”“不容讨论”的。

第2个要点,”布置了„..措施”,给这会议做了定性,这是布置任务的会,是属于执行层面的,根本不是战斗动员,直接就是不容置疑的下达战斗命令!各路精英们前来领命回去执行,根本不存在讨论商量的余地。

第2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的各行各业中,广泛开展„„

█解读:这并不是针对白酒一个行业的孤立的会议和孤立的要求。而是“各行各业”,是“广泛”的。是“全国范围”的,核心目标都是“限制用粮”。酿酒行业也许是首当其冲,也许仅仅是“躺枪”。但酿酒行业从业人员要明白,限粮,是国家战略。必须无条件地执行。

举报 | 3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2:54:49

第3句:由国家经委„„国家有关部(委、局)、各省(区、市)的酿酒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设计、生产企业和新闻报导等单位共470人。

█解读:一委三部,各级主管单位,生产设计科研都到齐了。

各级领导们都到齐,这是行业会议最顶极的规格,还有可能更高规格吗?

高校、科研、设计、生产、舆论等业内精英都来了,代表了行业的方方面面。这说明了会议内容的“执行力度”。其执行力度将是“一定要执行”到行业的方方面面。

强大的阵容,470人的庞大规模,说明了会议的重要程度是“极其重要”。

之所以在多个方面强调会议的“高规格”,强调会议内容的“极其重要”,以强调会议的目标“一定要落实”。恰恰反映出,会议的目标将是“极其艰巨”,执行起来“困难极大”。

举报 | 3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2:56:21

通过前面的解读可知,会议的核心意图是“限制酿酒用粮”,用这么高规格的会议,来布置落实“限粮措施”。

会议规格有多高,“限粮”就有多重要。

会议范围有多广,“限粮”的难度有多大。

这一切都在说明,限粮,是一件极其重要、难度极大的战略任务!

反过来想想,如果是件容易的事,例如媒体发篇稿子就能达到目标,有没有必要劳师动众,开这么高规格的会议呢?

举报 | 4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03:11

第四句:会议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精神

█解读:关键词:运动。

“运动”是个极其特殊的词,在中国它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个名词,是个代词,还是个量词。

教授的学术研究以“课题”为单位。

房产开发商的工作以“项目”为单位。

政府卖地以“地块”为单位。

党的进程以“运动”为最高单位。一说到运动,那一定是大事,要集中全国力量办的大事。

1950-1977期间,学术界一致公认的“主要运动”一共有十四次。可自行百度“历次运动”,查看是哪十四次。

举报 | 4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12:45

越是高,越说明难度极大。如果随便增发些钞票,或调整行业主管就能解决问题。用得着上升到一场“跨行业”、“全国性”的运动吗?显然,不能。

显然,这说明“节粮”难度巨大,已经到了必须集中全党全国之力,搞一场“运动”才能解决问题。这定然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

解读至此,我们仿佛明白,1987的限粮,绝对不是酿酒行业内的内部事务。限粮,已经是一场全党全国要面对的重大任务。

这显然属于国家层面的大战略,是国家意志。行业内的得失都属于小账,个人的口腹之享就更不值一提。国家战略才是大账,对吧。

举报 | 4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15:16

第5句:国务院决定„„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伟大意义。

█解读,关键词“伟大”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增产节约”的核心是“节粮”。节粮,本就是任何国家任何时间都要遵守的基本原则。一年级小学生就知道“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谁也不会反过来,说浪费粮食光荣。既然这是一条存在了许多年的基本原则,却在这个时间点上升到“伟大意义”层面了。它伟大在哪儿呢?以前那么多年里,它难道就不伟大吗?为什么在1987这个时间点拔高成“伟大”的意义呢?

这明显是个疑点。

举报 | 4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17:14

1987年仿佛是平淡的一年。虽然有矛盾在积聚,可是哪一天没有矛盾呢?一切事物仿佛都已司空见惯。

我们不仅要看已经发生了什么,还要看,没有发生什么。这没发生的,可能比发生的更重要。据此,我们大胆推测,如果不节粮限粮,一定会导致什么重大的不可承受的严重后果,节粮限粮,就是为了避免这严重结果的发生!正是因为结果的严重与可怕,才不惜以一场全国性的运动来实现节粮这一目的。

这节粮的意义有多伟大,对应的结果就有多严重。这话反过来说就是,那可能发生的后果有多严重,这节粮的意义就有多伟大!

举报 | 4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23:18

解读到此,眼前似乎豁然明朗。新工艺酒始于1987的节粮运动。这节粮,并非源自酒厂的利益驱动。也就是说,它既不是技术进步所需要的节粮,也不是经营降低成本所需要的节粮。它是源于政治任务的政治节粮。

勾兑白酒是政治节粮的产物。这是本文提出的第一个基本观点。也是本文最重要的核心结论。

若不是这场运动,大概率的结果是,今天的市场主流仍然是纯粮食高度白酒,而不是低度勾兑酒。与今天的现状相反。

举报 | 4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24:56

1987为什么要政治节粮?若不节粮则后果会有多严重?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楼主不敢说能看懂,楼主找到一些当年的公开数据与公开资料,尝试从这些数据中找找原因。第4章 政治节粮的代价

贵阳会议的白酒节粮举措,是政治节粮。而不是技术性节粮、经营性节粮。若要论技术,液态法白酒技术早在五十年代就已有。经营上的原因也不成立,液态法工艺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发展,液态法白酒的饮用体验始终不如固态法白酒,市场不认可,酒厂不积极,市场主流始终是高度粮食酒。

既然定性是一次政治节粮,政治总是讲“目的”、“代价”,既要达到目的,付出的代价又要尽可能地小。那么这场政治节粮运动,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节粮的目的仅仅就是为了那点粮食吗?有没有更深层的目的?然后再追问一句,它最终达到目的了吗?以及,这付出的与得到的,划算吗?

举报 | 4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34:12

首先讨论付出的直接代价。

新工艺白酒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肯定大于传统工艺白酒,这影响当然是慢性的,我们都知道,喝原酒不上头,但喝勾兑酒就会头疼。当然,头疼之后休息几天停止喝酒,人就逐渐恢复正常,头疼感渐弱。

这头疼不会马上要了人的命,也不会让人马上生病倒下。只是疼几天。但是如果每年疼上十几次,如果年复一年地让头疼,你敢说身体没受到损害?脑细胞有没有受损?肝脏有没有受损?越来越多的人患肝癌,没有它的“贡献”?

有多少人英年早逝,有多少人晚年被病痛折磨,你敢说没有新工艺白酒的功劳?

以慢性的、长久地伤害几亿人健康为代价。换来白酒行业减少用粮。这代价可谓是“极其巨大的代价”。

然而这只是代价之一。

另一个代价是对传统文化的损害。白酒的形象,在世人心中越来越“不安全”,“饮酒有害”之说日益深入人心,白酒的地位越来越低。为了健康,人们纷纷回避高度酒,几乎出于本能地转向低度酒。

人们出于本能地认为,既然饮酒有害,又不能推掉应酬,那么酒就少喝点。于是想当然地认为,要喝同样体积的酒,低度酒里的酒精比高度酒里的酒精含量少。于是想当然地认为,低度酒对人的伤害,小于高度酒。

可怜酒友,却不知道,越低度,越勾兑。于是越来越多的酒友,完全是为了应酬而饮酒。若无应酬,绝不喝酒。哪里还有“悠然望远山,杯浅味正酣”的美食之乐?在“饮酒有害论”日益深入人心的另一个证据是,各大社交网站都把饮酒列入生活习性中的“恶习”。社交网络中关于酒的选项:不喝酒/应酬时才喝/经常喝。

几千年来忠实地伴随中华民族历经苦难的美酒,越来越难喝。

正因为酒中粮食的缺失,勾兑的充斥,白酒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抛弃。据此推断,白酒产量与销量应当是日益下降的。低度酒的份额应当是越来越高的。这个推断能否找到数据来持?楼主终于找来数据,印证这推测是否正确。以下数据来自百度搜索结果。

从1987到最高点,共十年时间。20年,就是一代人。十年,算半代人吧。这十年,特别是89之后经济总体是在上行,收入增长消费力增强,肯定会增加酒的消费量。这是正的因素。但懂酒爱酒的人,一年年老去,每老去一人,就减少一个顾客。这会令销量下降。而新生的人群,接触的已是低度勾兑酒,哪里还知饮酒的乐趣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拿起酒杯,年轻人中酒民的比例偏低,新增的年轻酒民数,少于老去的年老者人数。此消彼长,在1996达到拐点,之后,更多的人老去,而大部分年轻人已然抛弃了白酒。于是96之后一路下降再下降。

第三个代价,是行业发展机会与市场份额。中国白酒,把市场份额拱手让给了红酒。

直觉告诉我红酒的份额在快速上升,身边的朋友,特别是女性朋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红酒,并认为它是美容之物。百度没找到具体的数据,但找到两个说法是,2010年,中国人均一瓶红酒,2013年中国喝掉21亿瓶红酒。此数据若真,按750ml一瓶,21亿瓶换算为157万千升。对比2007年白酒总产量的410万千升,红酒已经是同一数量级的巨大体量的对手。

喝白酒被贴上粗俗不雅的标签,喝红酒被视为“高雅”。但是我想问,斗酒诗百篇的李白粗俗吗?写下“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的奏观,谁敢与他比雅意?“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其婉约柔情后世的酒友们仰望。

中国梦已成为中华民族每个人自发的奋斗目标,国家强大,国民强健,人人都要分享成功。***曾经说过,要保证每个公民旅游出行的时间和权利。你在向往着全球美景时,却错过了身边最动人的事物——美酒,你可曾安全、爽快地醉过!

历年来进口葡萄酒所消耗的外汇,我已经不敢去推算,进口这类高溢价产品,远不如买粮食回来自己酿酒!

酒中粮食的缺失,令中国白酒,被越来越多的年轻国人抛弃。他们转而投入洋酒的阵营,为洋品牌贡献利润,成为舶来品的臣民。

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就到此吧,白酒限粮的代价是多方面的,损害健康,破坏传统文化,扭曲消费习惯、自杀性地放弃行业份额,多少亿人民没有体验美酒带来的快乐。这些负面的影响极其深远而且难以挽救。

第5章 政治节粮的真正原因

多年来的互联网阅读影响着我的思维定式。让我养成一个基本习惯和一个基本观点。这个基本习惯就是,习惯于考察任何事件发生时的大环境,而不是静态地、孤立地去看待一件事。一个基本观点是,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绝对不是某些小民的自发行为,一定是某方势力策划-执行的结果。

回到这场节粮运动上来,前一章论“代价”论“所失”。这一章论“所得”,我依次来考虑几个问题,1、能节省出多少粮食。

2、当时的大环境是怎么样的,若不补上这些粮,结果会有多严重?

3、有没有其它替代方案弄出粮食。

这个坑实在是太大了,在天涯,与粮食有关的帖子数以万计,但这个坑我一定会努力填平它。楼主自认没能力看透讲透。自己的这些推导和看法。权当作是酒桌上的谈资吧。

我们首先来算算这场政治节粮一共能省下多少粮食?

1987年,全国白酒产量为431万吨(有些资料的单位写作“千升”),习惯上说酒产量时,都折算为65度。假设这431万吨就是指65度的酒。我们粗略估计一下用多少粮食。按平均三斤粮食出一斤酒来算,一共耗粮1293万吨,也就是258.6亿斤。当年的粮食总产量是40473亿斤。占比为0.639%。

(实际上的理论出酒率是,100公斤淀粉,可以出60.54公斤96v/v%的酒。高粱的淀粉含量约在65%左右。)

这是粗略估算,没法精确,各地粮食的淀粉含量非恒值。淀粉产酒率随各地工艺也不同。一般说原料出酒率30%,或者说三斤高粱产一斤酒是可信的。

若按贵阳会议的目标,改用液态法了,也就是完全不用粮食,三分之一产量对应的耗粮量,可省下粮食431万吨,也就是86.2亿斤,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0.213%,1987年末人口总数为10.9亿,分到每个人头上,人均可分到7.9斤。还是挺可观的。

那么白酒行业一共耗了多少粮呢?这里按30%原料出酒率来算,白酒总产量431万吨,共耗粮431/0.3=1436万吨,等于287.2亿斤,人均可分到26.35斤。

若不用液态法,仍然用固态法酿造粮食酒,仅仅是从60度降到55度,三分之一产量降度,能省出多少粮食?查60度和55度酒对应的酒精质量分量,分别是52.09%和47.18%,酒精含量少了9.4%,对应省下的粮食数,86.2*9.4%=8.1亿斤,人均分到7.5两。

靠固态法降度,能省下7.5两(人均),微不足道啊。而改用液态法白酒,能省下7.9斤。我更有理由相信,改用液态法酿酒,才是贵阳会议的真正目的。

1984高点之后,1985之后的连续5年,粮食总量在原地徘徊。人均粮食则趋向下降。350公斤,算是粮食安全的红线,这5年里,最低点出现在1988年,人均粮甚至降到了354公斤。注意,这354是理论人均粮食占有量,国家还得拿出相当部分用作战略储备粮,工业用粮(生产药品),酿酒要耗粮,生产副食品(糖果饼干),织布用浆等都要耗粮。人民实际可分配的粮食,肯定远远不到354公斤。

前一节已经算过,酿酒工业1987年总的耗粮量287.2亿斤,相当于人均26.35斤,扣掉仓储运输损耗至少得2%吧,得留种子粮吧,得留战备粮吧,88年实际人均可支配粮食,很有可能低于300公斤。已经跌破温饱线。从图上可以看到1984年到198己巳年,农业限入瓶颈,停步不前,而饥荒似乎如影随形随时会爆发。

我有理由相信,1987年的贵阳会议,“万分及时”地从酿酒行业“截走”一部分粮食,减缓了后续两年口粮的紧缺。避免了更大的饥荒。

显然,这并不是真相的全部。

第6章 中美间的第三轮战争

1979-1989,是中美之间的第三场战争,这是本文的第二个基本观点。1987的节粮运动,放在这场战争的背景下分析,似乎能看到更真实的意义。

中美在此之前的两场战争,分别是1950-1953的朝战,1955-1975的越战。两场战争都以美国失败为结局。朝战为中国赢来了东北的全部主权和长久的和平环境。越战,为中国赢来了联合国的五常宝座,还有趁机引进的13套大型化肥装置为日后的粮食增产垫定基础。战胜美帝者,是太祖,我们永远缅怀的伟人。

举报 | 7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00:40:36

对MD来说,输了两场,那就换一种战法继续打,这新战法叫接触战。从原先的武力对抗+封锁制裁,改为接触合作,用明的合作来掩护暗地里的进攻。

中美之间的争斗一直未曾停过,第三场斗争的战线有两条主线,一是军事与外交,这是看得见的明线。二是金融与经济,这是看不见的暗线,观察点在经济实力、汇率与大宗价格等。明线与暗线互相影响互相交织。

举报 | 7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00:42:15

战争从来只是手段,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不论是明线的领土争夺,还是暗线的金融争利。在讨论输赢之前,我用较多的篇幅先讨论战略目标是什么。实现战略目标了,叫赢。没实现目标,叫输。战略目标若是错了,妥妥的是输家。这战略目标,为顶层设计服务,有时这二者是一回事。所以,我们得从弄清楚顶层设计(战略目标),然后讨论得失输赢才有意义。

举报 | 7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00:43:48

中美的前两场战争(朝战/越战)都是太祖打赢的。太祖有着明确的顶层设计。太祖的战略里有两句最重要的话。第一句,赶英超美。第二句,建立新秩序。前一句是以钢产量这一具体参数来代指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可理解为国家的发达程度,引申为国家的综合实力。赶英超美,就是工业实力综合实力超过美,成为全球第一!

后一句的新秩序,就是要决定权力的运行规则,这是最高层次的顶层设计,是真正的一切的根源。有人问,规则的制定权,有这么根本吗?

1987,还是冷战后期,中国被诸列强围堵,战备安全意识严重严谨;直到2001加入WTO,才算是与诸列强和解,才取得工业强大成就,与农业快速发展.......至今也看到了,年进口近亿吨的各种副粮,来解决国内牲畜饲养原料,以便转换成肉品......换种说法,若是老式传统酿酒法,以当前的经济水平,只会导致进一步扩大耗粮,,起码3000万吨........中国的粮食安全,只是勉强平衡,吃的饱而已,只有进口了那么多副粮后,才勉强吃的好,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可以不喝酒,但是不能骗大家喝假酒。真相大白之时,楼主必定第一功臣。

窃铢者贼,窃国者候。欺世的巨盗反而享有富贵,守法勤劳的你困守贫寒,你喜欢这样的社会吗?这是万恶的旧社会,对不?

现代社会比之万恶旧社会有改进吗?

历次金融危机,西方资本通过种种手段,掠夺了巨额的财富,似乎哪一次也少不了西方资本的急先锋——GS的身影。这个罪行累累的机构,堂而皇之地成为各国的国家级的上宾。在兔国,GS合法地入股、控制一间又一间全民所有制大型企业、大型民营企业!例如,工商银行、双汇,雨润,太子奶。其黑手,从中航油、中国远洋,南方航空等多家企业里坑蒙拐骗走几十亿。这哪里是万恶啊,该发明个新词“亿恶”才对。西方资本划定游戏规则,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急先锋的GS,不过是运动员的角色。一国接受这西方资本定出的规则,它就是贵族。若有一国有着相反的新秩序,它可能要被诛族。

你敢说,当下的社会运行规则是你想要的吗?它是不是比万恶的旧社会进一步恶化了?想一想叙利亚的历次化武,一次死掉上千平民。它不过是规则的制定者,用作加罪给对手的手段。人命如草芥,能生在中华帝国真是幸运,对吧?

规则的制定权有多么重要!规则,定义着一种行为是贵族还是犯罪。而规则的制定者,享有最高的权力和利益。

举报 | 9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10:15:05

在太祖的新秩序里,怕是容不得资本的横行与巧取豪夺。

太祖所指的新秩序,是以民族根本利益人民利益来衡量的。在新秩序下,窃国者必然不容于全体人民。写到这里,不由得再一次生起对太祖的敬仰之情。当时还没有《货币战争》之类的书籍,还没有金融高边疆学说,对西方金融资本获利的手段,笼统地说成“资产阶级剥削”之类的模糊论调。金融战,被肤浅地看作“有失道德的不公平的银行家的小把戏”。所有人都没有看到它的巨大危害。后世的我们才慢慢知道,金融战是更高级别的战争,比之占领领土的有形战争,其危害更烈!太祖在那时,就有着远超世人的深刻洞察力,直指一切罪恶的根源——规则。

举报 | 9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10:16:38

太祖提出新秩序,让中国成为有远见的大国,并一步步接近目标。以1950年之贫弱,就敢于打朝战,从而一战立威,从此再无异国胆敢侵略中国,生存权得以确立。两弹一星+核潜艇出来后,任何国家就此排除了对中国动武的选项。发展权从此确立。

可惜,这顶层设计后来被有意识地谈化。

直到***提出中国梦(有时换种表述叫“话语权”),才重新拾起太祖的顶层设计。中国梦我理解为一句话就是,所有人不受压迫地活在公平世界里。

对这顶层设计的强调,迟来了多少年?

在天涯煮酒有一个帖子《战国秘史之最终对决》,给了我相当大的启发。该帖亮点在于提出,战国的主线是秦齐二棋手争霸的过程,其它国均是“棋子”,秦齐分别有两位最出色的人,张仪与孟尝君。二人都有着相同的战略:重态势,轻扩张。进攻方向是先强后弱,核心战略是削弱最强的对手。其道理是,把强国削成弱国,弱国已无力对抗自己,最后就由自己定规则,一统天下。(说句题外话:不过《战》文轻视商鞅的价值,我不认可,商鞅变革了农业基层生产关系,就是一次“土改”,农业的生产力得到巨大提升,是秦强大的最根本原因。)

我也是爱美酒之人,第一次喝高度二锅头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也就是87年左右。当时的只喝了一小口,但记意由新呀,酒入口即化成一股香浓的酒气,穿肠而过,当时感觉现在还记得。可惜现在在也找不到这样的感觉了。

总结一下。顶层战略概括为一句话,削弱最强的竞争对手,让自己更强大直至最强大,由自己主导世界运行规则,让规则对自己的国家最有利。

46度以上的酒能轻松点燃。46度以下的酒,还要看当时气温,在木板上易燃。若是铁板,则较难燃。38度以下的基本点不燃,[ 观其酒美,知其人善。] —— 德赛赫 Olivier de Serres 再看日元ODA贷款的用途,全是对项目贷款,中方还得拿出配套资金(占项目总额30%左右),项目所需的设备与工程,基本又被日本拿走,这时面至少有30%利润吧!这些项目,只是方便了从中国掠夺资源。例如,第一期日元贷款(1979-1984),全部投向了涉及煤炭开发的六个运输项目;这些项目,无一例外地和对日能源出口有关。ODA是政府间贷款,贷款的获利有限,利息较低。在ODA之外,还有更为大量的直接投资和商业贷款进入中国,这些以企业投资名义进入中国的资本,获取的利润可远远高于ODA的利息。这企业投资一样坐享着汇率升值的巨大收益。仅汇率就有10多倍的收益。项目本身的年收益,不会低于10%吧,10年下来,接近4倍,总体算下来有40倍以上的收益。这哪里是什么投资回报,该叫做“战利品”才对。

我只看到一个词,掠夺。第9章 内外交困的1987

对外,汇率狂贬,贱卖资源,外汇短缺,国际收支恶化。

对内,工资涨幅远远赶不上物价的飞涨,通胀压力大,人民生活日益困难。几十年来平和安静的社会,贫富分化了,内部矛盾深化了。

一部分先富者,消费着美国轿车,日本彩电、意大利皮具!消耗着卖资源换来的宝贵外汇。而八十年代一直在高通胀中度过,普通人在通胀下更穷。社会机制显然有失公平。对前景感到渺茫,最有文化的大学生群体们,因为无知与浅视,其爱国热情被某些组织无耻地利用了。二十多年后的乌克兰,又上演着类似的一幕,经济的困难导致民众的不满,民众的愤怒被煸动者导向执政当局,而忽视了煸动者是造成经济困难的根源之一。

让我们用数字,看看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吸髓与抗争!

举报 | 15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23:28:31

我的着眼点在于国际收支状况上。搞经济,那就看看从西方资本赚到多少小钱钱。对不对?楼主找到历年的进出口总额数据。当年出口-当年进口的差值,正的,叫顺差,负的叫逆差。本帖中的所有图,都是楼主在EXCEL中亲手所画,很耗时间。

专家们通常是看一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我是外行,所以我只会看一年期存款利率。表中染成蓝色的部分,85年4月涨到6.84%,8月涨到7.2%,88年9月涨到8.64%,89春节前夕涨到11.34%!通胀以及通胀预期显然愈来愈猛烈。

对比一下2010-2015的一年期利率始终在3%附近,2.75%,我们已经在大喊钱贬值,说钱越来越毛。85-89的这一路狂奔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当时的通胀远远高于2010-2015,用两位数的利率来对付通胀,这说明通胀水平定然也是两位数,物价的涨价速度也是在两位数。

从天涯一个帖子里找到当年的物价指数:

1985年物价指数11.9%,突破两位数,86年7%,87年8.8%,88年20.7%,89年16.3%。

面对一路走高的利率,当时的人对通胀的预期,也一定是“还要涨”,于是抢购吧。进一步推动涨价。而这几年间的粮食产量在原地徘徊,人均粮食拥有量在下降,粮价已经差不多涨到天上,工资没怎么涨,月工资只够买几十斤米。其它生活用品还在快速涨价,这生活怎么往下过?

当时社会上还有一个群体,叫待业青年。从中学出来,在家待业。这个群体没有任何收入,只能啃老。那时还没有私人雇主,根本没有打工的去处。

假如涨价是所有人一起来忍受痛苦,估计国人能忍耐得住。中国人历来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财富的不均,而患机会的不均。

这时忍受涨价痛苦的人发现,却有一个群体在越来越富。街上开着进口轿车的新贵们多了起来,他们享受着进口名牌。他们与普通人的区别越来越明显。

第10章 节粮的真正原因

外因与内因导致了这场节粮运动。然而这个提法,仍然过于笼统,内外交困是方方面面的,有太多的指标。我希望进一步精确地分析出最根本的动机。节粮的成效也许会在方方面有所反馈。但肯定有一个排在第一的目标,这个才是它最根本的目的,它是什么?是为了吃饱维稳?是为了降粮价?为了缓减通胀?还有其它可能吗?

突然灵光乍现,缺粮程度,可以通过粮食进口数量的变化来观察。去找进口粮食数据去,然后,一个可怕的念头诞生了,有没有出口粮食?

楼主努力找那些年的粮食进出口量数据,换了几十个关键词在所有引擎里找,可惜,找不到。但我找到一篇有价值的媒体文章。卖原油、卖煤炭、卖粮食,全是产业链的最低端的卖原材料卖资源。

我明白了,那出口粮食的目的,是为了出口换美刀!!因为缺外汇!

也就是说,在不知道87年是否丰收或歉收的3月份,酿酒用粮就已经被盯上了,得省下来,用于出口换外汇。好吧,这个思路看起来比较合理,那么就向这个方向找数据来印证吧。我查找这二种粮食的亩产量数据时,我惊奇地发现二者的巨大差异。

固态发酵的粮食酒,原料是高粱。从播种到收获生产期约130~140天。高粱亩产大多在600-700斤

新工艺法的勾兑酒所用的食用酒精,主要原料是玉米。从播种到收获生产期约90~100天,玉米亩产2000斤都属于正常水平,高产的玉米可达2200斤每亩。

高粱长的慢,产量低,玉米长的快,亩产量是高粱三倍以上。

再看酿酒的效率,酿酒就是粮食里的淀粉分解成酒精,从分子式可以推导出理论值,多少克淀粉能出多少克酒精,这数值是固定的。100公斤淀粉,可以出60.54公斤96v/v%的酒。因此比较淀粉含量就能推算出酒率。

高粱的淀粉含量数据来自这篇硕士论文 http://,原文很长有深度,楼主建议凡是关爱中华国运者,花些时间读读该文。第15章 也论评酒会

谈及一个酒好不好,许多人会搬出历届全国评酒会,说八大名酒、十大名酒是哪家哪家。对批次间的差异现象“选择性失明”。迷信一个窖池永远是相同的品质,不进步,也不退步。认定这上榜的酒就是贵族,未上榜的则属平民。

以国家的名义评酒,选出十大名酒,细究这一过程,你会发现这事本身就不合理。因为评比仅仅比口感,比香气!论香气,你有香精厉害吗?赢家岂不是香精添加剂!酒厂研究香精就够了,何必研究酿酒。以国家的名义评酒,让大家逐香气而去,而忘了酒的本质:酒不是用来闻的,酒也不是为了漱口的!酒是用来喝的!酒为肠胃而存在!酒为精神而存在。你知道吗,“国”字级的评酒师们,评酒时从不把酒咽入腹中!评酒师们把口感练习到极致,却忘了肠胃对酒的品评也重要。

有许多人说“酒的美好,就在于酒入口的那一瞬间。”说这话时得加个前提,喝的必须是原酒,属于受肠胃欢迎的好酒。他们似乎忘了,好酒入肠胃后,肠胃也要评说这酒美不美。

酒是一种神奇的食物,骗得了舌头,却骗不了肠胃,骗得了肠胃,却骗不了神志。怎么能凭“嗅觉和味觉”来评判优劣呢?

真正懂酒的酒友,对于好酒劣酒,有着朴素的标准,就九个字:易入口、让人晕、头不疼。

饮酒,是一种综合体验。原酒存放得法,存放二年后,喝起来一般都有以下共同点:

1、喝原酒很少有人喝到吐。就算当时拼却醉颜红,却不伤胃。

2、其次,不上头,就算醉得很深,倒下睡着,也不上头,当时和过后都不觉头疼。

3、第三,口不干。不会到处找水喝。

4、心口舒服,有酒足饭饱的充实感,而不会心慌心悸。

5、越喝越暖,手足活络,绝不会越喝越冷甚至打寒战。

6、醒得快,甚至一边醉着一边醒着。以上六点,并无一点与口感有关,并无一条与香气有关。但这6点应当是一切好酒的基本前提吧。首先得符合这6点,然后来比较口感,这口感才有意义。如果达不到这6点,就来比较口感,评比的结果,也只能算空中楼阁。

那些闻起来香,喝起来甜,但让你头疼心慌的酒,能算是好酒吗?

所以啊,管它十大名酒还是二十大名酒,咱们别往心里去。醉过刚醒来的酒友,最清楚所喝的是不是好酒。

若拿小厂里最好的优质酒与大厂里的普通级酒相比,肯定是小厂的优质酒胜出。

但是由于有了评酒会,结果呢,你花了名牌的价钱,买的可能是大牌的普通级酒。其品质,远不如价格更低的小厂的名优酒。上市公司的酒能销遍全国,另外几百家小酒坊的酒你可能从未见过!你只看到上市公司的光环,小酒坊们,在光环下集体失色了。

评酒会的结果就是,一家辉煌了,其它几百家小酒坊艰难生存着。

第一种,努力学习老三。

镇里有几家努力做原创做品质的酒厂,稳步发展起来。因为大牌就在身边,文化、技术、管理等都可以跟着学,人才交流上也得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加上当地产业的上下游的配套企业齐全,相关资源丰富,本就是出好酒的地方。学习成功者的经验,这是正途,当然,这种发展道路最辛苦。但是一旦有所突破,赢得了一定的顾客群后,品牌含金量就是沉甸甸的。

回过头来看这句话,欠妥,品质好的酒多了去。赢得顾客靠的是营销,品质绝不是主因。

在中国股市里,白酒类企业比较有投资价值,因为窖池不可复制,就算外资收购了酒企,也搬不走窖池。一旦喜爱上某种酒的风格,很多人终生追随它。

第二种,努力拥抱老三。

是一类属于不文明的小厂,他们注册些个擦边球品牌,包装设计得跟大牌差不多。你是不是在商场里经常发现,名牌酒,总是会有一大群“亲戚”,包装上长得很相似,名称极度接近。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买着“亲戚”了,还以为买到正牌的。甚至商场里的全是亲戚,正牌的反而缺失。

为什么要打扮成亲戚?这是评酒会的功劳,摧生了名牌的高溢价,打扮得相似些,也沾点溢价的光吧。

第三种,努力模仿老三。

这种属于野蛮型的小厂,直接山寨,鱼目混珠,悄悄地出货。因为价格有优势,山寨水平高,外观上看不出区别,酒味与大牌的相差无几。这种山寨酒也极受欢迎,悄悄地渗入正品的流通渠道。如同鬼子进村,“悄悄地进村,打枪地不要”。

于是就有了很奇怪的现象,有消费者买的明明是山寨货,但酒友分辨不出来是真是假,继续买。生产者,与销售者,持续分享着评酒会带来的的利益。

四种,成为别人的附属品

做前面的三种,需要“勇气”与“智慧”,还需要相当的资金实力与运营团队。实力更小的酒坊,坊主只懂酿酒而不懂经营。它们就只能沦为大厂,或上述几类厂的附庸。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掉入产业链的最底层”。

这些小酒坊,会酿酒,酒质也很好,但没有终端也没有渠道分销商,更没有品牌(商标证书一般都有几个,但那不叫品牌)。这酿好的酒卖给谁?

市面上90%酒产量已是新工艺酒了,这新工艺酒里,不是得加几个帕的传统原酒吗?新工艺的酒精是买来的,这几个帕的原酒当然也能买卖。这些真正的传统小酒坊所烧的原浆,就卖进做勾兑酒的大酒厂,用作调味酒。调味的意思是,好酒里可能含10帕的原酒,低档酒也许只含2帕的原酒。酒坊卖原浆给大厂用作调味酒,这是专业遇见内行,是批发交易。因而压价是必然的,直接压到成本线以下。做为大厂的附庸,酒坊的利润很低、很低。酿酒叫水里捞金,这金很难捞。酿酒人,年复一年地劳作,能发大财的有几个?技术牛,不如会吹牛。搞生产的,不如搞营销的。各行各业,企业各岗位,概莫能外。企业老总们,几乎都是销售出身,有几个老板能兼CTO的?

于是把这镇里的酒坊分为三类:第一类,上市酒企。第二类,在市场露面的酒企。第3类、无名英雄的小酒企。计上榜分布:

第一梯队:川酒6家上榜一省独大。

第二梯队:江苏2家,贵州2家,河南2家。

第三梯队:晋酒1家,安徽1家,陕西1家,湖北1家,湖南1家。

这九省之外,共它省没抢着国家级名酒的名号。

16章 白酒简史

在中华文化中,只要有文字记载的地方,必有酒的记载,可远溯至甲骨文时期。而酒的出现,要早于文字的出现。1983年10月在陕西眉县杨家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一组5只陶质酒杯,经鉴定,酒杯距今5800~6000年。

举报 | 31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1:52:40

关于白酒的起源,学术界早有定论,先有果酒,后有粮食酒。人类早在渔猎采摘游牧的远古时代,就发现了酒。果子祼露在空气中,表面聚集了酵母菌,果子在不通风的环境只存放一段时间后,果肉变出酒,散发出极其美味的酒香味。

在学术界还有个著名的观点,认为酿酒早于种植谷物。先有酒,后有饭。最初种植谷物的是为了制酒!为了喝酒才种植谷物(稻、黍)等。然后才过渡到农耕时代。

《尚书.酒诰》定酒德之规,周朝曾出禁酒令,谓“三人以上群饮”是要治罪的。

《书经.说命篇》中有“若作酒醴,而惟曲蘖”。那时已知道制曲酿酒。

举报 | 31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1:54:02

最远古的酒,是果酒。就是天然的果子自然发酵的酒。有些人可能注意到,熟过头的香蕉,闷热腐掉的苹果,都会散发出酒味,虽腐败却极香极香美。

在元代蒸馏酒发明之前,酒都是用米酿制,用大米或糯米煮熟后加曲发酵。所得的酒很甜,酒度数最多只有十几度。所以三国时的张飞偷酒喝,能喝完整坛子酒。《水浒》里智取生辰纲那一段,加了蒙汗药的酒是以解渴的饮料身份出现的,人人都大碗地喝。宋时的武松,在井阳岗能连干十八大碗酒。

举报 | 31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1:55:12 这类酿酒技术叫做发酵酒,以区别于后代的蒸馏酒。发酵酒工艺一直流传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着。在湖广一带流行的醪糟(甜米酒)是女子坐月子必用的补品,用米酒煮老母鸡,有驱风催乳之效。在浙江绍兴,当地的黄酒就没有走上蒸馏酒的路线,仍然保留着远古的传统。

发酵酒的共同特点是,以大米做为原料,用糯米制酒则更佳。酒精含量低,一般就几度,或十几度,绝对不会超过20度,发酵酒必须经过长期存放才好喝,而且适合长期存放,例如有20的女儿红,30年的花雕之说。

馏酒工艺发明于元代,《马可波罗游记》中就有“烧酒”的记载。蒸馏酒工艺,利用酒精汽化温度点比水低的原理,加热让酒精汽化蒸发出来,再冷却液化为酒。因而酒液得到提纯,度数很高,甚至能得到68度的原酒。蒸馏的设备大锅叫做“甑”。蒸馏工艺发明后,世上才有真正的中国白酒。中国白酒,自打一开始就是以高度酒的面目出现。

但是白酒,绝对不是黄酒的升级版,白酒与黄酒的工艺完全不同。白酒所用原料是高粱,而非大米。二者所用的酒曲原料、酒曲制法,也完全不同。民国时代的白酒,现在通过1935年出版的《高粱酒》一书来了解。

据书中计载,1934年,全国二十个省饮料酒总产量25.36万千升,(含啤酒),其中高梁酒产量为7.62万千升。

1934年,当时中国5亿人口,只有可怜7.6万千升的白酒,人均白酒仅0.152升,一年才三两啊,真可怜。旧中国的贫穷缺粮凄惨竟至如斯。可以想见在民国时期,普通人若能喝上一顿酒,绝对是其人生里了不得的大事。到1987年总人口10.8亿人,坐拥431万千升白酒产量。人均白酒4升,增长了26倍。我等酒民,所喝的每一口酒,都得感谢这是太祖之功。书中有段“商场市肆所呼之‘原乾’、‘原酒’、‘白干’、‘干酒’、‘炮子酒’皆谓酒蒸馏后之未掺入生水者也,普通为三花至四花随各地之习惯而定。所谓某酒有几个花,乃某酒可加十分之几生水而为花酒也。所谓花酒乃原酒加水,使其酒泡达小米粒大小,接连若串珠,停一二分钟不灭,为其准则之酒。”

解释下这段话。

“能让酒泡串起成珠而不灭”,这样的酒度最低在52度,这是现代通行的度量标准,是指20度时的体积比。三花酒,就是加入十分之三的水之后,降到52度。四花酒,就是加入十分之四的水,降到52度。显然四花酒的酒度要高于三花酒。在当时,花越多,说明酒越纯。花少,说明提纯工艺差,若者就是掺了水,意味着品质低。三花酒的酒度有60度,可见在民国时代,高度酒是白酒的绝对主流。

举报 | 32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2:12:22

从这1934年的文章里,提到白酒的两个重要概念:降度,酒花。

既然有三花的酒、四花的酒,那么,有没有5花6花甚至30花或40花的酒?答案当然是没有。为什么?因为降度有下限,这个下限就是50度。若保守一些,则认为下限是52度。

为什么有下限?

50度是指体积分量之比。刚好是酒精与水的体积各占一半。在50度之上,酒精体积大于水的体积,酒精是溶剂。水是溶质。低于50度时,水的体积大于酒精体积,此时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

这溶质与溶剂改变之后,得换个叫法才科学。

在50度之上,叫酒精溶液。

在50度之下,叫水溶液。

注意,它们不仅仅是叫法的不同,它们确实就是完全不同两类物质,他们在物理、化学上的特性有着极大的差别。

举报 | 32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2:13:19

用谷物酿制出的酒,闻着香,这香味物质来自里面的有机酸类、有机酯类。这些香味物质,约占整个酒的1%,量虽少,却决定着酒的风味。这些放香的酯类,能溶解于酒精溶液内,但不能溶于水溶液。

也就是说,它们能溶于50度以上的酒,但不能溶于50度以下的酒。不能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降度时会析出来,成为沉淀!

可以做一个简单的降度试验,找个透明的杯子,装半杯60度的粮食酒,向杯中慢慢加水,边加边摇晃,当杯中酒度就降到50度以下后,杯中原先清澈透明的酒液,会变成浑浊不堪的不透明的乳白色。那乳白色,就是从酒中析出的酯类物质沉淀,小颗粒悬浮均布于酒中。

有人从超市买来大坛的便宜的高粱酒,来做这个实验,可是无论怎么加水,始终透明清澈。哎,此酒是名高粱,而非高粱。成份有几帕高粱,没说是纯高梁。论酒度则敢比真高粱。

举报 | 32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2:14:25

那酒花又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看花知酒度呢?

原来,不同浓度的酒,其表面张力不同,越高度的酒,表面张力越大,越容易形成较大的泡泡。随着表面张力的降低,形成的泡泡就越来越小,到了50度以下时,与水差不多,形不成泡泡了。这酒花从大到小,依次叫,大青花,二花,云花。大青花大如黄豆,云花则如小米粒般。酒花如云花时的酒夜,差不多就在52度。

所以啊,酒不能低于50度,或者说不能低于52度,只要低于52度,基本可以断定是酒精加水勾成的酒,绝不是粮食酒。

举报 | 32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2:19:43

2014年有条轰动全国的新闻,就是发掘被淹没了三百多年的古泗州城。古泗州城临淮河、汴河,傍运河,是长江至黄河漕运的枢钮,有水陆都会之称,其繁华程度直追扬州。在康熙年间黄河改道夺汴入淮,大洪水带着大量泥沙淹埋了泗州城。这次发掘挖出来大量的文物,其中挖出来的一口大锅特别引人注目。我找到这新闻的原文,连图一起截上来。

第17章 忘却的初心

人们为什么喝酒?白酒行业的从业者往往忘了这一根本的命题。

健忘是一种通病。曾经打了整个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后来考证出,冲突的起因是军人丢失了一只军马桶,从而进入另一方领地寻找。当代亦不乏健忘之事,例如行路不慎踩着别人脚,最后演变成全武行。忘了最初仅仅欠一个微笑的歉意,最后演变成推残对方肉体的愤怒。

有一个经典的品牌案例,某牛奶品牌,每次开会都必定讨论四个话题。

1、人们为什么喝牛奶。

2、人们为什么不喝牛奶。

3、原先不喝牛奶的人为什么开始喝牛奶。

4、原先喝牛奶的人,为什么不再喝牛奶。

若把牛奶二字换为白酒二字,这四个问题依然成立。该是所有酒企,所有酒民值得深思的问题。细思这四问,得到的真相让人很难过。据2014的调查统计,喝酒的原因,40%应酬,22%助兴,习惯13%,消愁5%,保健养生御寒等20%。也就是说,只有25%的需求是个人需求。75%的需求是群体的需求。

因个人的喜好而饮酒,在乎的是酒的本身,讲酒质,讲口味。只要“喝得起”,价格高些低些并不重要。

因群体而饮酒,酒质退居次要位置,重要的是这酒所承载的其它内涵。讲面子,讲虚荣心,就由酒的价格来实现。请客时,面对三百元、一千元一瓶的酒,你却请人喝个50元的,不仅仅显得“不尊重客人”,还不能“体现自己的身份”。是“失礼”的行为。酒店里高价的酒,总比低价酒卖的好。

举报 | 33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1:09

还记得上个世纪的80年代90年代的进口香烟吗?当时满中国流行。因为价高,万宝路,555,接近10元一包,国产烟里高档烟“大前门”才五毛二。后来,国产烟的价格突飞猛涨,不断刷新天价烟的上限,不懂得与时俱进涨价的进口烟,价格就被比下去了,愈发显得寒碜,于是渐渐被市场淘汰。

举报 | 33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2:06

为什么要炫富,为什么要虚荣,为什么用高价格证明实力,为什么急于获得世人的认同甚至是仰视?这是文化的劣根吗?还是小民们进步的象征?我想,这根源在于几千年来儒家的等级制度,儒家的“礼”与等级制呼应,对待什么等级的人要用什么级别的“礼”。这“对等”的“礼仪”才是请客喝高价酒的根本原因。

儒术之毒已深,已成为人性里抹不掉的烙印。小民们在潜意识里,自居于低等位置,总在幻想着晋升等级,走向上层,因而幻想着名牌名车名烟名酒铺成通往“上层”的道路。历史上若不曾独尊儒术,而是崇道,那么在鸡犬声里,饮酒只为自乐。则永无等级高下观念,名烟名酒炫给谁看呢?

举报 | 33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3:14

用高价格,去迎合“被尊重”,“身份认同”等心理需求。你高我更高。高价的,却比低价的卖的多,这消费的已不是酒,而是畸形的心理。

太祖打倒孔家店,批孔批判儒学,这是多么睿智的决策。太祖洞若观火,直指文化的劣根。若无等级贵贱,若无官民财富悬殊,谁去喝天价酒呢?回想起九十年代,国酒**,只卖三十几元,普通的优级大曲粮食酒也能卖十块八块,价格相差虽有,但没那么悬殊。现在重新尊回儒术,新的贵贱等级已然确立。千元的天价酒,傲视十元的光瓶酒,正是儒学催生的怪象。

举报 | 33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4:20

话已扯远,文化这个大坑可不敢再挖下去,自认没本事填平它,到此为止。

假如这酒,不是新工艺的,而是传统工艺的。喝着不伤身,喝着舒服,喝着享受。那么将有更多的人“习惯”性地喝它。这时,喝酒才回归其最初的含义——享受这杯中的美味,庆祝取得的成就。这时白酒的消费市场才算是真正地打开。让白酒成为美食的一部分,这酒的销量,必将再登新高。

举报 | 33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5:42

第18章 1个酒度4分钱

酿酒行业有一句生动的总结:“高梁香,大米净,大麦冲,玉米甜”

酿酒用粮排名第一的,是高粱。八大名酒十大名酒,高粱是绝对的主力原料。

第二等级的原料是大米和糯米。米酒其味纯净,淡雅,热带与夏季,喝米酒比喝高粱酒舒服。注意,米酒也是白酒。以绍兴为代表的黄酒,其原料主要是糯米。

第三等级的酿酒粮食是大麦、乔麦、青稞、小麦这些。乔麦酒很香,但很小众。豌豆一般只用在酒曲里,少量加些,增加香气,但不能放多,否则酒很苦。小麦与大麦是制作大曲的主料。

第四等的酿酒原料是薯干,别名叫地瓜干,或山芋干。薯类易生霉,有霉变的薯干酒味苦,喝了上头。若薯干品质好,其酒质倒也不差。

最差的酿酒原料是玉米。玉米是生产酒精的主要原料。食用酒精一般都是96%的纯度。玉米酒精还是石油的替代品,未来某一天石油开采光了,就得指望玉米酒精啦。

当然还有拿蜜糖(甘蔗)酿酒的,酒的风味很差,已经被淘汰。

有些东北菜的餐厅为招睐食客,推出“农家小烧纯正粮食酒”,酒喝着挺甜。其实就是玉米酒,其实很低档、很廉价。

举报 | 33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7:21

新工艺白酒,就是用这玉米酒精,加水加香精,或再加少量的高粱酒来调味而得。

为了说明新工艺酒的成本,我们来做个数学题,(四则运算,小学知识)

题目:为了得到500ml46%V/V度的酒,需要96%V/V的酒精多少克?第2问,这酒精价值几何?

查酒精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对照表得知:

举报 | 34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8:07

举报 | 34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9:28

500ml 46%的酒,酒精的质量分量绝对值=体积*密度*质量分量百分数

=500*0.93775*0.387165=181.53克

181克酒精,对应的96%酒精溶液的质量=质量/质量分数=181.53/0.93835=193.45克

181克酒精,对应的96%酒精溶液体积=质量/密度=193.45/0.80748=239.58ml

我们倒过来表述一下,239.58ml96%的酒精,相当于500ml46%的酒里所含的酒精。500/239.58=2.087,也就是说,1个96%的酒精变成46%的酒,能变出2.087倍。

那么,这193.45g的酒精溶液价值是多少? 这是阿里的截屏,公司名已抹去,食用酒精吨价在6000~7500之间,取中值6800吨价

1吨优质96%v/v食用酒精的价格是6800元,1千克优质96%v/v食用酒精的价格是=6800/1000=6.8元

193.45克优质96%v/v食用酒精的价格=6.8*0.19345=1.32元

500ml46%度的酒里,酒精的成本1.32元,1.32除以46=0.029元。也就是3分钱

这是酒厂里通行的叫法,一个酒度多少钱。就是指,在500ml酒里,每1度酒要多少钱,酒之外,是水,水的成本忽略不计。

1个酒度是3分钱,当然酒精还有运输等成本,加上去就算成4分钱。

1个酒度4分钱,那53度酒,就是有53个酒度,53度的酒:53*0.04=2.12元

33度的酒:33*0.04=1.32元

这就是新工艺白酒,瓶中酒的价值!

与一瓶矿泉水的价值相比,多不了多少,但披上华丽的彩盒,摆上货架,就能卖上价钱!一些稍好些的新工艺白酒,也会添加些原酒进来,但加的很少,仅占总量的百分之几,价值一般不超过几块钱。原酒必须加点进来,不然这酒根本不能喝,没酒味啊,跟医院消毒酒精类似的味,怎么入口呢?

是不是有点触目惊心?

总结:

新工艺白酒=食用酒精+水+香精+[少量原酒]。ttp://

所以啊,用加税来治理一个行业,最终一定是对消费者不利。

通过合理的避税,各种税收加起来,约占白酒出厂价的15%。

举报 | 37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22:26

不收奢侈品税时,酒是低价的大众消费品,收了奢侈品税之后,酒涨价,真的成了侈奢品。国家多收了税,大酒企得到更多利益。

回到这节标题,钱去哪儿了?劳动创造价值,政策转移财富,内耗则消灭财富。与这行业相关的从业人员,有几百万吧,白酒,造就了少数富人,也养活了行业内几百万相关人员。

举报 | 37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23:22

发现本贴上了天涯首页,感谢天涯编辑。

举报 | 37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27:46

营销,就是琢磨人性

无如如何,营销,都是“术”层面的内容。以获利为目的,例如把梳子卖给和尚,推销出天价产品,用煸动性的广告词诱顾客购买。这些细究,都应归入“骗术”。真正脱离了术,而上升到“道”层面的,则是效率的提升,例如商业模式的升级,例如,新技术的成功应用。

中国近些年来有着非凡成就,正是因为高效,成本降低。把一个一个又一个行业做成白菜价,让行业原来的垄断者出局,让其它行业与普通大众们享受成果。例如,手机,汽车,量具,机床等行业价格一直在降,而功能越来越强。这才是“道”。

而营销的核心,就是琢磨人,用种种手段,去诱使,或迫使他人做出购买决定。以前的酒企在研究最终消费者,还算是在“正经做营销”。现在的厂家则在琢磨经销商,不考虑如何让消费者满意,只是想办设法把货卖给渠道商。

举报 | 38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29:16

在白酒行业,有个术语叫“占库”,酒厂的货,进入代理商的仓库,占了代理商的库容,成为应收款。然后给代理商下达回款任务,逼迫代理商掏钱。或者出些利诱政策,超额完成任务给多少返点奖励。代理商苦不堪言,消化掉库存才能见着利润。

举报 | 38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0:20

渠道商,经历了三个时期,最初的建设渠道期,中期的渠道争抢期,最后是渠道掠夺期。

通常,一个销售终端,有固定的配送商为其供货,供货商会编制路线,定期为网点补货。夺取一个配货商,就意味着产品能顺利地进驻几十个网点。

2014有一家牛气哄哄的营销巨头新进入白酒营销领域,并且很有互联网思维。他们猛推一款手机APP应用,目标直指小型商超零售店主,想包揽区域代理、配送商、营业代表们全部的作用。他们的如意算盘是,从自己的几大仓储中心直接发货到零售店,在APP里比价、订货和结算。

举报 | 38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1:14

他们的模式简化为,厂家——APP后台仓库——零售商——顾客。算是同时革了区域代理和区域配送商的命。渠道缩短了一个环节,而事实上,有些大的区域代理商,本身就是配送商。在这个意义上说,渠道并未缩短,并不是革命性地提升效率,只是在高效地抢夺终端。

但这比起传统模式的三次物流,减化为两次物流,省去一次物流。看起来确实是商业模式的进步。想法看起来很美好。

楼主认为它其实在走歪路,因为他没有关心消费者身心健康、真正的心灵需求。仅仅是在争抢渠道,用尽一切手段抢占消费者能触及的购物空间。这抢来的终端,对知名品牌有用,对于新兴品牌,还得辅以广告,才会有销量。

举报 | 38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2:19

第21章 酒香真怕巷子深

深巷的好酒,会不会因主动传播让你发现?

我们能在市面上见到的酒,都是营销的结果。历史上的某个地方,曾经存在过许多许多好酒,但是,他们大多倒闭退市。多不胜数。有无数位豪情老板,爱酒,真诚,看不惯这勾兑充斥的酒行业。带着500万甚至更多的资本进入酒行业。

按照正常的逻辑,好酒,原酒,越陈越香,只要坚持做好的酒,纵然卖的慢。这存下来的酒也会升值啊。于是坚决不去在营销上投入。而相信“好酒不怕巷子深”,相信口碑会赢得回头客。

而结果呢,在营销上大力投入的酒,倒是不乏成功的例子。专心做品质的酒企,无一例外地倒闭出局。

举报 | 38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3:28

藏在深巷的好酒能否通过口碑自我传播?借用物理学上“增殖反应”的概念。来推导一下。

先回顾“增值反应”的定义:一个慢中子,会令铀235原子发生裂变(一分为二),并且产生更多的慢中子,而这些新产生的慢中子又会进一步引起其他铀235原子裂变,使裂变过程持续下去。

类比到酒:一个酒友喝过某酒,会带动2个或更多的酒友来喝这酒。最终使得传播过程持续下去。

举报 | 38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6:10

如果1人带动2人的说法成立,确实会产生持续传播下去。把传播的层数编上数字,叫第1代,第2代,第n代,则下一代是上一代的2倍。得到2个公式:

公式1:第N代人数=2的(n-1)次方

公式2:所有1~N代的总人数是,Σ2(n-1)次方

第1代1人,第2代2人

第3代4人

第10代1024人,第16代65536人,第1代+第2代+„„+第n代=多少人?

这个结果你信吗?反正我不信。

举报 | 38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7:40

我认为传播过程不可能是增值过程。绝对是个衰减过程。

再乐观一些,不增不减,1人带动1人,第N代人数=1,N代总人数=N,这公式是否成立?这种慢速的持续传播是否可能?

这个不增不减公式你信吗?反正我还是不信。

这个传播过程,会有,但一定是个衰减的过程。,大部分人没有发展出子代,只有个别个体的传播率大于等1。例如,第一代100,第二代3,第3代0。问题是,这第一代的人从何而来?如果第1代人数没增加,这金子根本没机会发出光。

举报 | 38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9:15

白酒,是非常特殊的商品,首先,你不会主动买陌生的酒。其次,当你在某个酒场喝过别人带的陌生好酒,你过后不一定记住酒的名字。就算你记得酒的名字,也不过是“下次若遇到这酒我愿意喝”。真的去买来试喝?不可能,为什么,你没到喝酒时间想不起要买酒。真要买酒时,可能嫌它太便宜,或嫌它太贵,或嫌它包装不够档次,或嫌购买不方便。实际情况是,你到了饭店后,才开始在菜谱上找有什么酒。

举报 | 38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41:57

人性总是健忘,对任何事物都会淡忘。一条天天在走的步行街道,如果有一家店铺换了店主人重新装修,绝大多数人不会记得它曾经的店名、曾经卖什么。

一些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知名品牌,每年都要投一笔基础广告费,其目的仅仅是为了刷存在感,告诉他的顾客,我一直存在呢。名酒尚且要不断地投广告以加强印象。一个不投广告的新酒,第一代种子一定会把它忘记,根本不会有第2代第3代传播。

举报 | 38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43:06

酒要卖,得有3个条件,第1条,经常见酒企的广告。没广告,陌生的,根本没人敢尝试陌生。第2条,被人带着喝过。只有体验过了,才可能下次自己也买来喝。第3条。得有精美包装呢,包装不上档次,请人喝没面子,自己喝也怕被“以次充好”。同样的价格,谁都希望买包装漂亮印刷精美的。

正是我们自己的贪婪本性,诱使厂家投我们所好,过度包装、过度宣传。

白酒市场,完全是一个营销至上的市场,只要营销到位,什么酒都能大卖。而不做营销,好酒根本没机会卖。我们自己的人性劣根,正是这过度营销的根本原因之一。

举报 | 39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43:57

只有极少数玩家级的酒友,在不喝酒的时候,去寻找深巷里的好酒,提前买回来,加入自家酒库中。家中未建酒库者,怕是永远不会这么做。

所以,一个酒无论它多么好,若无营销投入,根本就不会传播,不会有销量。顶多在同学亲戚这私人小圈子里被把玩着,被传播到圈外?很难,很难。

再往深处反思,市场经济哪里是在优化资源配置,分明是在快速地消耗资源。

举报 | 39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作者:支玛格尼 时间:2015-09-15 16:00:27

好贴!顶起!

举报 | 39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作者:东方暗纹豚 时间:2015-09-15 16:09:29

@金风泗水 10楼 2015-09-12 18:26:00

那中档区的酒,一百元左右的,哪个是好酒呢?算算这成本,瓶子盖子盒子,十元肯定够了,按理说,该灌点好酒了吧?但事实上大多是酒精调出来的,就是不给你灌好酒,不舍得多加哪怕两块钱的原酒进来。

好酒,喝不起。便宜酒,真心不能喝。这万能的市场经济啊。解决起原酒问题时,它失灵了。

如今年纪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假如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印象的,他们会记得,当年的酒,就算散酒,都是粮食烧的好酒,与现

—————————————————

以前没听说过勾兑酒

来自 天涯社区客户端 | 举报 | 39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作者:鹰击长空1917 时间:2015-09-15 16:31:13

举报 | 39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6:31:48

第23章 呼唤供销社

每次驾车在长三角,珠三角的高速公路上,看着滚滚车流,我想到的不仅仅是经济活力,更是资源的浪费。奔驰的车辆在每一秒都要消耗资源。这物流往来,有些是必要的,但一定有些是不合理的虚耗。搞经济,一定要产业带吗?

比如酒行业,现状是名酒满天下,全国都在卖这几个名酒。有没有更合理的方案?

其实酒友的要求很简单,只要是安全的粮食酒,好喝就行,味道比名酒低一些没关系,价格实惠品质安全最重要。

举报 | 39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6:32:36

我假想一个图景,假设我们回到1987以前。假如国营供销社体系还存在于城市里,每个城市还拥有几家国营酒厂。这些酒不出名,甚至没有名,就是光瓶酒,甚至是散酒。但是能保证酒是真的粮食酒,酒直接进入供销体系,简单的成本加30%利润,酒的价格,只要几十元最高也就50元。国营的本地酒厂用本地的职工,没人掺假。这是不是全城酒民之福呢?对应的,天价酒就得萎缩,大酒企背后的资本家们利润也得缩水。

产业集中,品牌集中,并没有带来白酒行业的高效与低价。若换为分散化的布置,用国营信用来卖无品牌酒,是不是更佳的方案呢?

举报 | 39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6:41:23

我想起机械加工领域的两种生产组织方式,一种叫流水线,一种叫加工中心。类比一下。产业带模式,对应流水线模式。典型流程是A地原料,B地的包装材料,C地组装,D市销售。

加工中心模式,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加工中心,拥有基本的配套产业,如酒厂,酱油厂,皮鞋厂。供应着本地人的生活消费需求。在资原消耗上,加工中心模式肯定要少于流水线模式。

加工中心,共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厨房。做个简单的试验:把盐,油,水,酱油放在稍远些需要走几步路的地方,你会发现,做一餐饭用的时间,被不可思议地大大延长了。

举报 | 39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作者:库各个 时间:2015-09-15 16:41:27

mark

举报 | 39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6:42:49

供销社模式,它绝对不仅仅是商品流通这么简单。它的意义是战略性的,它代表着另一种社会体制,另一种价值观。

供销社核心是供应商品。注意,是供应商品,而不是销售品牌商品。它为背后的产能提供销路。它让消费者以略高于生产成本的代价,买到放心的商品。而不是去塑造品牌,供销社本身就是品牌。国企产能——供销社——顾客这一体系,是去品牌的。

举报 | 39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6:45:37

去品牌化,顾客信赖的是供销社的“国营”属性二字。相信的是供销社背后产能的“国营”属性。供销社本身就是品牌。供销社能卖散酒,卖散酱油,卖散装粉条。这里不会有无良商人的色素粉条,毛发酱油,香精假酒。若换成私营的商店卖散装食品,你还会放心大胆地买吗?

第24章 探讨新的流通模式

2015流行电商定制酒。在电商平台,酒企的电商分销商,或代理商的电商部门,发快递给酒友。

这些酒,大多是换瓶不换酒。换个包装,以维护线下渠道商的利益。此话怎讲呢?酒厂给渠道商的返利,不喜欢给现钱,而喜欢给酒。这酒得卖出去才能兑现。于是渠道商就在电商平台低价甩货,抢的是别省的份额。线下零售价,与终端的供货价,有着较高的溢价。被电商低价一搅和,实体零售商就没法高价出售,于是纷纷告状。

于是就开发出线下线下两种包装,各有各的价格体系。厂家禁止线下的酒到线上销售。

电商定制酒,是厂家主导,并没有酒友的参与。并不能解决酒友要喝粮食酒这一要求。

举报 | 41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20:00:24

茶酒文化论文 篇2

一、茶是中国浓

茶起源于中国, 历史悠久, “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氏, 闻于鲁周公。”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陆羽的《茶经》出现之后。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茶经》可以看做是茶的发展的成熟阶段的标志, 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的茶文化在唐代进入了繁荣阶段。唐人开始注重茶叶的品质、茶具的选择、用水以及如何品饮, 形成了品茗艺术。唐代皇室设茶宴;黎民百姓以茶待客、以茶解渴;寺院僧侣们种茶、制茶、煮茶、饮茶, 赋予茶“三德”;唐代文人隐士品茗评水, 吟茶诗、作茶画, 以茶喻人、以茶明志、以茶抒情, 使茶有了精神层面的文化高度。茶叶“兴于唐, 盛于宋”的说法。宋代茶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饮茶法上的改变, 茶的高度普及以及街市和茶肆文化的繁荣。宋代用点茶法来代替唐代的煎茶法, 更加注重品鉴茶汤的色泽, 追求茶的真香、真味。到宋代, 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茶文化到了元代, 进入了过渡阶段。虽然在茶叶生产和茶文化方面没有十足的发展进度, 但在饮茶法方面却进一步走向了成熟, 采用了简单的“清饮”的方式。这种纯粹的饮茶方式, 加上后来的沸水冲泡方式, 到了明代, 就发展成为了“泡茶”这种方式, 一直沿用至今。

二、中国茶文化中的精神品质

最能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就是茶精神文化。中国的茶精神文化是儒、释、道三股精神力量集结而成的, 这就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独到之处。

1.茶文化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茶文化中的兴起和沉淀, 是两者的品质相通、志同而道合所造就的。儒家思想的中心思想就是“仁”, 它追求的是“和”“大同”, 即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茶, 行品温厚, 不浓不烈, 茶香、茶味和茶境的调和, 正是“和”的表现。儒家思想中, “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茶文化之中。茶有芳香, 却香味寡淡, 不浓不郁。儒家重“礼”, 在中国的茶文化中, 也讲究茶制。茶艺中, 每一道工序都讲究礼制, 敬重宾客。儒家也有“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说乎”的好客情怀, 因此, 自古客来敬茶, 便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正所谓“半壁山房贷明月, 一盏清茗酬知音”, 以茶会友, 成为了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儒家思想和中国茶文化最契合之处就是儒家思想对个人修养的培养。“克己复礼”便为“仁”。“克己”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慎独”。与这种表里如一的自觉思想相得益彰的便是“自省”思想。饮茶便是一个慎独和内省的过程。待客散尽, 撇开了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 点一盏幽灯, 泡一壶清茶, 自审一日之行是否有不得当之处。茶香清幽, 可让人宁神;茶味清淡又略带清苦, 可让人静气。在独处之时, 排除私心杂念, 净化灵魂。在品茗之余, 是内心的自省, “流华净肌骨, 疏沦涤心愿”, 饮茶不仅可以洁净肌肤、身骨, 而且重要的是净化内心世界。

2.茶文化和道家思想

中国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茶道, 既然离不开“道”。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同样对中国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的核心思想便是:道法自然。道家的第一原则便是“自然”。茶文化中体现的道家“自然”之法则在于茶体自然和茶境自然。所谓的茶体自然, 首先茶本身便是自然之物, 到了茶文化后期, 茶叶只是经过简单的润泡, 依旧保留其自然的本貌。在润泡茶叶之时, 皆可用自然景象来比喻沸水的场景, 也体现了茶文化的自然观。最后, 饮茶的同时, 要观茶色, 听茶声, 这便成了感受自然的一个重要契机。茶境自然, 古代茶人多喜选择一些山谷丛林的幽静之地, 聆听溪水潺潺, 感受清风拂面的自然之感, 以达到让心灵回到最初的状态, 返璞归真。道家的第二个原则就是“无为”, 讲求的就是与世无争。古代爱茶、嗜茶之人, 多为高士、山人、幽人, 他们一方面想要使自己的才学有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都不屑于功名利禄, 只求回归自然, 放纵悠然而自得。道家的第三个原则就是“虚其心”, 去除心中的念想, 不去想凡尘杂事, 真正体验生命的乐趣。饮茶之人常将自己置身于幽静的环境中, 使心归于平静, 一人独自品茶。当茶净肌骨之时, 同样也洗涤了心灵。因此, 中国的茶道文化是用茶来创造一种境界, 用茶来平衡自己的心境。

3.茶有佛缘

茶有佛缘, 是因为茶的清净纯洁的内在品质与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机交相辉映。佛教历来推崇饮茶, 有“茶禅一味”之说。禅和茶的结合点就在于禅定———这个禅门的最基本功夫。而茶有凝神静气的功效, 因此, 僧人们便把茶作为禅修的工序之一。禅宗所有的道理都集结于一个字, 便是“悟”, 即对本性真心的自悟。中国的佛教禅宗以顿悟的领悟方式来理解万事万物。当茶与顿悟结合起来, 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茶文化形式———禅茶文化。茶带给佛教徒的不仅是止渴解倦, 而且茶能静心解闷, 有乐趣又有节制。寺院僧人在泡茶和饮茶中, 净化心灵, 解除心中的烦闷和不解, 体会的是佛禅的禅宗历来强调自身的领悟, 主张所谓有即是无, 无即是有, 教人心胸宽阔。所以僧侣们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 把禅的哲学思想与茶文化结合起来。

三、日本茶道的前世今生

中国的茶文化是儒、释、道三种文化的冲击和融合而形成的, 但影响日本茶道文化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佛禅。

日本的茶道与佛禅结缘, 是和茶在日本的传播方式是分不开的。最早将茶种从中国带到日本的是僧人;让日本人爱上喝茶的, 也是僧人。据姜天喜的介绍, 日本著名的学问僧人永忠大师入唐求法, 将中国的饮茶习俗介绍到了日本。南宋初年, 日本僧人荣西两次来到中国学习禅茶文化。荣西将茶种带回日本后, 还把中国宋代的饮茶方式和方法带到了日本, 这为后来日本茶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荣西后来也被奉为日本的茶祖。随着宋朝的结束, 中日两国之间互通减少, 中日两国的茶道也开始沿着各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休的弟子村田珠光从禅宗的世界里, 发现并确信一味清净、法喜禅悦之境才是茶的理想所在, 提出了“茶禅一味”的思想。从此开始, 日本人的情趣开始融于茶事, 以精神为主的素朴茶事开始流行。而日本茶道真正的集大成者便是千利休。经过他的改革, 日本饮茶方法逐渐发生了变化, 从过去单纯的点茶饮茶, 逐渐升华为具有宗教审美意境、静心清魂的茶道。千利休把源自中国的佛教禅学思想的“和敬清寂”看做是茶道的真谛:怀一颗温和之心, 互相有礼有节、尊敬谦恭真诚交往, 感受茶事中恬静的气氛。此外, “独坐观念”也是茶道思想的一个主要概念。客人走后, 主人独自坐在茶室里“静思”、“熟思”, 回味当日的茶事, 又可涌起一股充实感。就这样日本的茶道形成了民族特色和风格的综合性文化体系。

四、独特的英国茶文化

英国并不产茶, 但却是世界上人均饮茶量最大的国家。英国的饮茶史开始于17世纪。真正促进英国饮茶生活化的是英国皇室。1662年, 人称“饮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了当时的英王查理二世, 带去了221磅的红茶和精美的茶具。从此, 饮茶风尚在英国王室传播开来, 英国的茶文化开始和皇室挂上钩了。而创造出下午茶的便是19世纪40年代, 英国一位名叫安娜的公爵夫人, 为了打发午饭和晚饭之间的空闲时间而发明出来的节目。自此, 英国的下午茶开始广泛流行开来。

英式下午茶是真正意义上英国茶文化的载体, 是英国人典雅生活的象征, 是英国饮茶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 代表了一种格调, 一种纯粹生活的浪漫。中国的茶和茶文化传入英国后, 已经撇开了中国茶文化的内隐、含蓄的品质,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英国茶文化。由于茶在英国传播是从皇室贵族传播开来的, 又因茶叶起初在英国的价格昂贵, 同时从中国进口来的茶具也是身份的象征。因此, 英国茶文化成为了一种物质消费, 一种奢华的生活享受。如今, 英国的茶让整个国家的时间在每天下午四点停止, 人们放下手中的工作, 择一处颇有情调的咖啡屋, 看着杯中茶和奶巧妙融合, 品着精致的下午茶点, 舒服地坐在沙发上, 享受一天中最悠闲的时刻。

五、茶文化的跨文化互通

随着时代的发展, 信息互联网的开启, 让中国人开始更容易地接触世界。最初从中国流传出去的茶文化, 在与其他文化相融合而形成了独立个体的茶文化。这些独特的茶文化同时也随着文化间的相互交流, 开始反哺其母体———中国茶。

当代中国, 一些崇尚自然、修禅养性的雅士们, 为了体会禅茶中更深层次的清寂, 开始去日本学习日本茶道。一些城市和地区, 开始出现日本茶道馆, 慕名前来学习日本茶道的中国人也络绎不绝。也许是城市喧嚣, 也许是生活的压力, 让更多的年轻人选择日本茶道, 来到这简约的茶室, 通过严格而又自然的茶道工序来寻求内心的那一份恬静。同时, 由于受日本文化的影响, 原本不再流行的宋代点茶法又开始流行开了。虽然这种点茶法在泡茶、饮茶中不多见, 但中国人开始学习日本, 将茶研磨成茶粉, 用它来制作甜品, 或许可以这么说, “吃茶”又在中国流传开来。这就是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融合, 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包容性的体现。

中国的茶改变了英国的文化, 形成了独特的下午茶文化。今天, 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 追求时尚的人群开始了解和喜欢下午茶。茶, 带着英伦风情回到了故乡———中国。一些外商餐饮品牌以及一些星级酒店开始推出英式下午茶;在北京、上海等地还相继出现了英国下午茶茶室, 很受中国人欢迎。当中国社会高速发展, 人们开始对这个节奏感到忧虑的时候, 他们需要在这个烦闷的城市中, 寻找一处安静的地方。中国人喜欢下午茶, 并不是喜欢茶的味道, 而是与下午茶文化相关的生活方式。一杯红茶, 一缕午后的阳光, 可以让忙碌的脚步慢下来。撇开繁杂的茶艺程序, 中国不少年轻人选择了英式下午茶轻松的氛围。

六、结语

世界的茶, 起源于中国, 却发展在世界各地。茶的传播在最近的一百多年里达到高潮, 从亚洲到非洲, 茶在所有适宜土地上都找到了家。而茶文化的包容性, 更让茶在不同国度, 不同种族, 不同文化的人手中, 呈现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茶, 承载着各自的文化, 在全球范围内互通有无。

参考文献

[1]王松能.中国茶文化与儒佛道思想[J], 中国茶叶, 2009 (8) .

[2]袁媛.茶文化负载词之跨文化重构[J], 鸡西大学学报, 2011 (10) .

[3]刘俊力.漫谈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J], 茶叶通讯, 2004.

[4]王玲.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J], 北京社会科学, 1992 (2) .

[5]包大明.中国茶文化历史漫谈[J], 兰台世界, 2013 (10) .

[6]罗国中,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J], 四川外语学院 (学报) , 1997 (63) .

[7]姜天喜.论日本茶道的历史变迁,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8]周卓鹏.浅析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区别.

[9]佟君.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7 (5) .

[10]胡长春.道教与中国茶文化, 农业考古, 2006 (5) .

[11]沈立新.略论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史林, 1995 (3) .

茶:“清醒文化”的代表 篇3

唐代刘贞亮《饮茶十德》中写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唐代诗僧皎然在他的传颂千古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赞誉剡溪茶(产于浙江嵊县)清郁隽永的香气,生动描写了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与卢仝的《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写道: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是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的诗中,不仅提到了茶道这一名词,而且全诗写明了品茶悟道的整个过程。即品茶时通过涤昏寐、清我神、除烦恼;净化心灵、修身养性达到自省、自悟,最终契合大道的过程。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同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我们常说:“茶禅一味”。

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陆鸿渐采茶相遇》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这首诗写的是境之静。

宋代杜小山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写的是夜之静。

清代郑板桥诗云: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串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写的是心之静。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文怀沙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47公岁(文老印语:以论公岁不惑颇有余知天命尚不足),近来出现在荧屏上,依然是谈笑风生,银须飘拂,目光锐利,耳聪目明,声如宏钟。文翁曾历任北大、清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多所大学教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安吉国际吴昌硕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等。文老治学以楚辞为其专长,而对于经史百家、汉魏六朝文学、历代诗词歌赋,甚至佛学、音乐、戏剧、金石书画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很高的见地。文翁又是当今的一位茶人,先生并非只爱品某种香茗,而是有着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深层次浸淫。

谈到茶,文老快人快语,开门见山:“当今世界,有两种文化:一种是清醒的文化,一种是糊涂的文化。糊涂文化代表物是酒,清醒文化代表物是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写过四个字:‘难得糊涂’。我说;‘难得清醒’。酒是糊涂文化,又为何能为大众所接受呢?因为人总是生活在矛盾之中,为了逃避矛盾的困扰,不得不有意使自己置身于糊涂的心态中来缓解痛苦。‘但愿长醉不愿醒’。然而,人总不能永远处于糊涂的醉态,更多时候需要清醒,这需要借助于茶。酒能使人糊涂,使人亢奋,使人失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茶能使人清醒,使人理智,使人文明。我们经常听到:某人喝醉了酒,发酒疯打人。没听见说:某人喝了两杯茶打人。正是因为这个道理,生活在商品社会,人们生活、工作中的种种矛盾更多更复杂,更需要清醒。让我们在紧张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中,抽出一点时间,倒上一杯茶,在浓浓的茶香中,品味这清醒的文化吧!”

文老说:“饮茶有益身体健康,更益身心健康。茶能提神、醒脑、益思、养性,众多文献有记载。何不在云淡风清的日子里,品品茶,放松心情。好茶沁心,甘醇如霖。何不在忙里偷闲的日子里,品品茶,修身又养性,淡雅、舒适更宁静。”

弘扬茶文化 创造茶品牌 篇4

——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茶叶

【摘要】:国际贸易已进入以品牌为标志对资源、市场进行优化配置的时代,拥有品牌就是拥有市场。而我国大部分茶企业却是“有名茶,无名牌”。面对跨国公司的强势侵人,我国茶业在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因而打造我国自主的茶叶“名牌”势在必行。

【关键词】:我国茶业现状、茶品牌、产品定位、质量认证

【正文】 :

一、我国茶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近年来,我国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大都居世界第一、二位,出口数量也节节攀升,2005年达28.66万吨。出口数量仅次于肯尼亚、斯里兰卡,居世界第三位。但出口的茶叶大都以散装茶为主,每公斤售价仅在2美元左右。截至2004年,中国茶叶出口平均单价比斯里兰卡低六成,比印度低四成,比肯尼亚低两成。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世界茶叶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是立顿、勃洛克邦、特文宁等跨国公司,他们的营销额占西欧和北美茶叶市场的90%左右,在主要茶叶进口国的市场占有率为60%~80%,英国立顿(L1Dton)在世界140~150万吨的贸易量中,它一家的销售量约60万吨,占世界贸易量的40%左右。在全球袋泡茶市场的占有率达60%,年销售额数十亿美元,立顿茶一个品牌的全年利润额就超过我国茶叶的同年的出口总值。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名茶种类众多,超过千种。其中有几种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知名度不等于品牌价值,如西湖龙井、澍旌碧螺春、庐山云雾茶、云南酱洱荣、信阳毛尖、武堤岩茶、安溪铁观卉、红茶、苏州茉莉花茶等等,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只知道茶叶的种类,当问及茶叶品牌时,马上能回答出来的消费者却不多。据统计我国生产加工茶叶的企业有7万家左右,但注册品牌的仅有近1 000家。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更谈不上品牌形象的整体策划和推广整体而言,在茶叶品牌的打造和竞争力上,中国是居于“名茶强势,名牌弱势”。我国茶业只是在数量上“做大”,还未在经济效益上“做强”。在我国还没有全国性的知名茶叶品牌。更不要说像英国‘立顿茶”那样的世界级知名品牌了。

好茶缺乏好的影响力,好茶卖不出好价钱,好茶得不到大众认可。不少名茶

因缺少自己的品牌而失去应有的市场份额。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茶行业品牌发展的现状。迄今我国茶叶出口仍以散装茶为主,自主名牌较少,竞争仍局限于以价格为主的低层次水平上。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茶业与世界茶业的先进国家来比,差距还较大,在各种差距之中,缺乏著名品牌是最重要的综合性差距。

二、如何塑造中国茶叶品牌

无论是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茶”(西湖龙井,信阳毛尖,洞庭山碧螺春,黄山毛峰)还是“八大名茶”都是以产地和品类命名,消费者无法分辨出孰真孰假,拥有真货的商家更是被假货搅乱得苦不堪言。历史、产地、文化、稀缺性、工艺、渠道是茶叶品牌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但是茶叶行业的地域品牌被严重透支,历史文化被大量的抄袭复制,稀缺性被放大成为大陆货,工艺仍然停留在手工作坊式时代,渠道更是单一。所以,在现代营销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品牌战略,是茶叶生产企业的重要课题。

1.打好定位牌。

茶叶企业的品牌定位可以联系自身的特点,迎合相应的顾客需求,在品牌中 加入文化的元素、健康的元素、时尚的元素等,以此来实现品牌的个性化定位。立顿将自己的消费群体定位在年轻人身上。在品牌核心价值上,立顿着力塑造的形象是:立顿不仅仅是茶叶专家,它同时还象征着一种国际的、时尚的、健康的、都市化的生活方式。另外,与定位同步,要有生动化的品牌命名。我国产茶历史悠久,历史名茶众多,如铁观音、碧螺春、龙井等,但这些仅仅是产品名称,不同厂家均可使用这产品名称。茶品牌的命名要具有时代感,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怡清源的野针王、天福茗茶的813 茶王等就是个性化的茶叶产品名称。此外,天福的竹叶青系列还依等级优次注册竹露香、竹心香、竹茗香等产品名称,也体现了以上要求。

2.打好产品质量牌

茶叶产品的鉴定比较复杂,要让消费者认同产品,应通过生产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由于我国茶叶种类、质量及产地的差异性,茶叶质量缺乏国家标准来统一规范。茶业企业须参照执行国家标准及食品、卫生、质检等相关通用标准,并制定相关产品企业标准和技术规程,从茶园管理、原料供给、茶叶加工、包装直至贮运,实现茶叶生产的全程标准化。为了让消费者认知产品质量,可以通过产品认证的途径来实现。如无公害茶叶认证是政府对茶叶产品市场准入的强制规定,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绿色食品认证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管理,绿色食品标志是我国首例质量证明商标在国家商标局注册,并在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获得注册,具有较高的社会信誉和知名度。

3.打好原产地牌。

在品牌推广中,茶叶品牌应突出原产地的策略。中国名茶的优良品质主要取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人文景观及传统精湛的加工工艺。名茶品质优异,风韵独特,色香味形俱佳,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很高的饮用价值。通过原产地标记来证明中国名茶的正宗、地道、纯正,尤如给各种名茶标明了自身的门户,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的“ 护照”、“ 身份证”。原产地标记对保护中国茶叶的精品,促进这些高价值名茶的健康发展,抑制假冒伪劣产品,减少贸易摩擦,维护经营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都具有重要意义。茶每一种地域名品都是当地的一张名片,实施品牌战略的企业要学会争取政府的支持,除了注册商标外,还应申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自2005年以来,“安溪铁观音”、“天福茗茶”、四川峨眉山“竹叶青茶”已先后被国家工商总局正式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4.打好文化牌。

“品牌的背后是文化”,没有文化的品牌是短命的。因为当今或未来消费者消费或购买的已不仅仅是物质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注入并能释放有特色的、体现时代精神的浓厚文化底蕴的品牌是永恒的。在营销中,茶叶品牌不仅要实现作为饮料的商品价值,而且更要体现茶叶特有的文化价值。

(1)要以现代目标消费者的视角、文化意识、价值取向审视品牌文化。充分挖掘各地域文化资源,通过高度凝练的广告语及文化魅力的广告,将品牌文化所指向的生活方式或价值取向明示出来,表达一种期盼、倡导一种需求、激励一种精神、传达一种人文关怀,使消费者从中得到一种文化与情感的熏染,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会因此而改进,最终,与品牌文化产生心灵的共鸣,使品牌深深扎根在消费者的心中。

(2)要以文化作为品牌推广的重要手段。茶具有安神除烦、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养生益寿等保健功能,是一种理想的天然保健品。茶味苦而甘,茶的品饮不仅满足了生理上的需求,而且包涵了精神上的追求,而后者远胜于前者。从饮茶发展到品茶,用水、选茶、择具、环境种种的考究,使茶的品饮都冠以“ 文化”和“ 艺术”。茶的品饮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为一门艺术,具有深刻的内涵。品茶,给人们以物质的享受,更给人以精神的愉悦,让人受益

匪浅。如此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茶文化决定了茶叶营销的特殊性。利用文化营销进行品牌推广的关键就是要适应文化环境,创造文化需求。茶本身的内涵特点,决定了它必须利用文化营销手段来促进茶叶市场的拓展。茶叶中的文化营销是用茶文化营造一个和消费对象的心灵有效感应的体系,这个体系既包含了茶叶生产者对茶文化的理解和创新高度,也包含了消费者对茶文化的欣赏和接纳直至溶解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让消费者感觉亲近熟悉、身心愉悦,最后加入了对文化的载体──产品的体验。

(3)进行茶品牌的推广,要与旅游相结合。茶文化旅游是集茶叶生产观光、茶文化表演、购物休闲于一体的好形式。有条件的企业可采用观光茶园、茶博物馆、茶文化村的形式。观光茶园这类供旅游者参观游览、休闲度假的茶园,应该有风景可观,有茶可品,有茶可购。观光茶园必须以生态学、旅游、营销原理为指导,实现茶叶生态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对茶叶资源进行深层次、多方面的开发,改变传统的低效益的单一的茶叶生产模式。茶文化村的兴建,可以选在清净、优雅的环境,最好是依山傍水的地方,内设茶史馆、茶楼、品茗室、茶具室、诗书画欣赏室及各类茶叶、茶具专卖店等,有条件的还可附设茶叶批发集散地。

茶产业的品牌战略规划需要长远的战略眼光和科学发展观,需要不懈的努力,只有以弘扬中华茶文化为使命,视茶产品质量为生命,以创新求发展,扎扎实实培育我国茶品牌,才能创建茶产业的百年老店,发挥中华茶文化的超值魅力。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茶品牌。

【参考文献】:

【1】.谢芬 杨江帆.茶文化与茶叶经济的发展.茶叶科学技术.2005年第一期

【2】.刘晓琴.当前中国茶产业的发展瓶颈与品牌战略规划.商业研究.2007年第三期

【3】.谷明.茶品牌塑造的四张牌.经营之道.2010年第二期

【4】.丁俊之.中国茶品牌之道(一)——论提升中国茶品牌竞争力的紧迫性、可行性.品牌经营

【5】.丁俊之.中国茶品牌之道(三)——论提升中国茶品牌竞争力的紧迫性、可行性.品牌经营

【6】.毛世红 龚正礼.整合营销传播与茶叶品牌构建

【7】.顾环宇.农经公司与产业茶企业的品牌之路

茶阳镇中心小学文化建设规划方案 篇5

2014——2018文化建设规划方案

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用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滋养学生心灵,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成就事业的舞台。根据我校实际,特制定以下总体规划和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总体目标

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从净化、绿化、美化,整治校容校貌入手,以各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环境氛围,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三、扎实推进

(一)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的核心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因此我们的办学理念是“精心做事、诚实做人”;校训“诚信做人,踏实做事” ;校风“文明、求真、博学、创新”; 教风“敬岗爱生、正己奉献”;学风“诚实、勇敢、活泼、团结”

(二)环境文化建设

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按学校规划分批完成学校的净化、绿化工作,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使校园环境达到花园式学校的要求;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板报栏、橱窗、个性展示墙、名师名生展示走廊、图书室、阅览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利用功能室展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文化墙,使学生亲自参与自我熏陶;在学校主要部位设立名人名言宣传字画,展示学校的校训和教书育人理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

(三)活动文化建设

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或优秀影视片;利用各种纪念日,组织开展读书宣传活动;每年组织新生开展入学教育,进行新队员宣誓;举办各种知识竞赛或演讲会等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直观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课外文化活动,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以广大学生爱好、兴趣为纽带,增设让全校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丰富第二课堂。

(四)课堂文化建设

采取“经验交流(班主任)、案例分析、课堂研讨、示范课、公开课、推门课”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鼓励教师多读书,促进教师养成自觉读书学习的习惯;提供机会让老师走出去学习,利用专业引领这一形式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合作;要求教师做好教学反思,让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提升教学综合能力。

四、加强领导

1、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校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组长:饶良强

成员:钟志朋、郑子舟、卢添裕、陈万华、曾文彬、江剑生。

2、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全员参与、群策群力、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五、具体规划

(一)2014年3月——2015年3月

1、环境文化建设方面:

(1)校园干净、整洁、地面不见垃圾、无乱涂乱画乱刻乱丢乱摘乱踩及蛛网、浮尘等现象,无卫生死角;教室窗明桌净,布置典雅,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2)逐步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积极建设绿色学校和环保校园。

(3)创设利用好各种文化设施,充分利用户外条幅、黑板报、宣传栏等文化教育阵地;及时展出学生书画作品,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4)开展好办学理念、校训、校徽、校歌、“四风”(即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的宣传释义工作,让校园已有的文化逐步深入人心。(5)加强教师办公室、教室、图书室等功能室建设,布置规范合理、整洁、大方、典雅,富有教育意义。

2、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1)规范执行升降国旗制度,抓好国旗下讲话。国旗下讲话时要体现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德育的教育。

(2)规范“两操及大课间活动”,要求教师与学生一同运动,给学生做表率、示范。眼保健操老师要放下书本,督促学生认真做。大课间活动的相关设施与场所的建设及管理落实到位。

(3)定期开展优秀教师和学生的评选和榜样激励教育活动。

3、行为文化建设方面:

(1)积极开展教师礼仪教育,塑造儒雅形象;加强师德教育,建立师德师风考评方案并实施考评;开发校本培训,构建教师文化。采取“经验交流(班主任)、示范课、公开课”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鼓励教师多读书,促进教师养成自觉读书学习的习惯;

(2)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教育学生使用文明礼貌语言,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同时切实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有计划开展关爱生命、感恩教育等活动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布置的专题教育活动。(3)开展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意的课外文化活动,占领学生的业余生活阵地。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开展要制度化,涉及面要广且学生要达到一定参与率。

(4)定期开展主题班队会。(5)人人会唱校歌。

(二)2015年4月——2016年3月

1、环境文化建设方面:

(1)进一步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

(2)抓好学校的走廊文化建设。悬挂《名人画像》;把师生们的书法、绘画作品、兴趣小组学生的手工制作精品,分别装帧分类,悬挂在各个走廊墙壁上,学生每天行走其间,观赏自己的书画作品,开阔眼界,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自豪感。(3)更新部分陈旧的露天文化设施。

2、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1)建设好图书室、阅览室、宣传栏、校务公开栏,管理落实要到位,内容要定期更换。(2)精心组织学期总结会、重大纪念日等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活动。

3、行为文化建设方面:

(1)继续加强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加强师德修养。(2)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3)充分发挥少队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4)继续开展各种兴趣小组。

(三)2016年4月——2017年3月

(1)进一步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2)修缮、增设宣传橱窗、黑板报、公示栏等。(3)继续加强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加强师德修养。

(4)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学生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继续开展各种兴趣小组。

(5)充分发挥少队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少队活动。

(四)2017年4月——2018年3月

(1)进一步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2)增设校园内相关地点(厕所等)提示牌,处处提示、警醒。在校园内的树上挂树牌,并介绍相关知识。(3)定期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并且形成制度。

(4)在教师中继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建立教师成长档案。(5)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学生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继续开展各种兴趣小组。

茶酒文化论文 篇6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尚礼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礼品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国家出台限酒令,对烟草行业亦采取压制的态度,礼品中烟、酒的比例有所减少。而茶作为健康、养生的饮品逐渐成为送礼的主流。送礼送好茶,选好茶就来品茶汇,作为我国茶业领头羊,品茶汇对独特的送礼文化还是颇有研究的。茶礼之缘,古已有之。我国名茶种类繁多,很多人在送礼时会有疑惑,究竟送哪种茶比较合适呢?下面品茶汇就为您介绍一下如何选择礼品茶叶。

送茶叶时可根据对方的身体状况、身份以及喜好来定.先说红茶,在中国红茶的种类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种。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绿茶有减肥、降血脂防动脉硬化之功效,所以绿茶适合送予经常应酬喝酒的朋友或领导,著名绿茶有西湖龙井、惠明茶、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等。不同的花茶有不同的美容功效,适合送予女士。苏州茉莉花茶,是花茶中的名品。

品茶汇集合全国一线茶商如八马茶叶、中茶、吴裕泰等合作入驻,强强联手全面覆盖茶叶种类,打造茶叶产业链产品最全、价格最透明的B2C网站。对于礼品茶,品茶汇也推出了适合不同人群的产品,精美的包装、优质的茶叶让送的人有面子,喝的人真正品尝到茶的清香。

论中国茶事服饰的文化精神 篇7

我国是世界上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事历史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茶圣“陆羽”在他的《茶经·六之饮》中就有记载:“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氏, 闻于鲁周公”。茶事文化是我国茶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征、东方美学特征和时代特征。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 茶文化的影响也就越来越深远, 茶不仅能解渴、保健, 更是给人带来莫大享受、满足精神需求的健康饮品。所以说, 茶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茶美学内涵丰富, 是立足于现实追求理想的美学, 是茶文化的精髓, 也是茶艺的灵魂。

一直以来, 美学作为一门很重要的学科,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也得到了非常快的发展。随着这门学科的日益细化, 茶美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而熟悉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也就对研究茶事服饰的本质更加得心应手。很长时间以来, 人们一直在不断地对美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但是, 直到现在还是没有一个非常权威的定义。从中国古典美学看, 美学偏向于精神和心灵方面的享受, 我们认为, 茶的美是自由的, 是没有限制的, 他不仅包括茶本身的色、香、味、形所带来的感官愉悦, 还涵盖了我们在进行茶事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愉悦。但是, 无论它有多少表现形式, 茶的美则始终都要围绕茶事活动展开。

茶的表演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包含了音乐、舞蹈、饮食、服饰、戏曲、建筑、书法绘画及人文精神等, 是一个综合体, 是一种在舞台上或者室内表演的关于泡茶和喝茶的艺术。我国的茶艺美学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活动。茶艺主要是通过茶艺表演着加上舞蹈、音乐、服饰等很多元素展现茶艺的美学特征。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分析, 但却各持己见, 有的认为茶艺的特征是:清、淡、和、真;有的认为茶艺美学特征是: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简约之美、虚静之美、含蓄之美等。

以下主要是从茶美、人美、境美和艺美四个方面进行探究茶艺的美学特征。

1茶之美

茶是茶艺中最重要的载体, 也是审美客体, 在茶事过程中, 人们主要是通过对茶的色、香、味、形四个方面直接认识美, 发现美和感受美。

1.1色之美

关于对茶的形色之美的赞誉, 唐代诗人杜牧在它的《题茶山》中写道:“善实东南秀, 茶称瑞草魁”。茶的形色是自然形成的, 它的形态、色泽、嫩度与其品质有一定的相关性, 陆羽《茶经》中就有这样描述:“野者上, 园者次;紫者上, 绿者次;笋者上, 芽者次;叶卷上, 叶舒次。”在冲泡过程中, 茶叶吸水膨胀呈独特的外形, 似翠竹、似亭亭玉立的少女等。不同的茶类具有不同的色泽:红茶茶汤色泽红艳, 乌龙茶则橙黄而清澈明亮等。茶的形色在视觉上给人美的享受。以铁观音为例, 其形条索圆结匀净呈螺旋形, 色泽砂绿青润;冲泡之后, 叶底肥厚柔软、艳丽均匀, 汤色金黄, 青心红镶边, 让人无限遐想, 美不胜收。

1.2香之美

茶艺中茶香之美指的是茶泡出来的香气, 这个香气是茶的灵魂, 绿茶的浓郁板栗香, 乌龙茶的馥郁花果香, 红茶的蜜糖香、花果香等。这些茶的香气清幽淡雅, 沁人心脾, 让人回味无穷, 引起了古代文人骚客竞相称赞。很多诗人都称赞过茶的这种香气。比如说唐代诗人李德裕写的“松花飘鼎泛, 兰气入瓯轻”, 就说明了茶的香气清幽如兰。而宋代理学家朱熹在他写的《茶炤》中云:“饮罢方舟去, 茶烟袅细香”, 茶香袅袅, 若有若无, 人与茶香融为一体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在茶艺表演过程中, 茶香更易使人进入茶艺的境界, 让人静下心来, 忘掉凡尘, 洗净心灵。

1.3味之美

茶的味之美指的是人们在喝过茶之后, 口腔产生的感觉, 这种感觉能带给人一种独特的品味, 不同的茶能带给人不同的滋味, 比如说:绿茶苦后回甘“初尝似带莲心苦, 回味宁输崖蜜甜”, 乌龙茶醇厚, 花茶鲜醇带香等, 茶味滋味醇爽, 齿后留香, “细啜襟灵爽, 微吟齿颊香”。一杯茶在刚入口时, 可能感觉有点苦, 但是仔细品味一下, 就会有甘甜的感觉, 让人心情愉快, 其实, 这就像人生, 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苦尽甘来之后才能淡看、放得下, 做一个襟怀旷达之人。

2人之美

在茶艺表演过程中, 人是作为主体的形式出现的, 人可以是茶艺的表演者, 也可以是茶艺的欣赏者, 这是整个过程的根本要素。所以说, 人的美才是整个过程最高的表现形式, 也是茶艺美学的核心要素, 依据美的具体内容可分为心灵美、仪表美、行为美。

2.1心灵美

古人有云:“茶之为用, 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茶艺能够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它能够使人去除杂念, 完善心灵, 净化灵魂,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通过喝茶还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晋代陆纳把以茶果来待客看做“素业”;梁武帝临终前嘱咐以茶为祭;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强调:“天下之士励志清白……不以蓄茶味羞, 可谓盛世之清尚也”。

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先生也提倡“廉、美、和、敬”即“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在饮茶过程中渗透着道德教育, 品德修养, 无不为净化社会风气, 推行廉政, 净化心灵起到积极作用。

2.2仪表美

茶艺中的仪表美, 指的是茶艺的表演者和茶艺的观赏者都要保持衣着整洁干净, 看起来落落大方, 仪容保持整洁, 手指要干净, 这是对茶艺的最基本的尊重。

2.3行为美

茶艺过程中人的行为美主要体现在人的言谈举止和基本礼仪等, 我们大家都知道, 我国是礼仪之邦, 茶艺表演过程中, 表演者和欣赏者都要做到举止端庄, 谈吐文雅, 彬彬有礼, 待人诚恳, 这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促进社会和谐。

3境之美

这里的境之美主要指的是茶艺表演的环境, 这也是组成茶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好的茶艺环境, 能够提高茶艺的表演效果。这就要求茶艺表演的外部环境一定要清静幽雅, 这个意境可以通过环境布置、背景音乐、服装体现。在这方面, 我们的邻居日本就做的比较好, 日本专门为茶道设计的茶室就强调“美”与“用”相结合, 茶室的风格变得多样、精巧、谦和、淡雅。茶艺表演过程中, 表演者和欣赏者在心境上都要保持一个“静”, 古人认为静虚则明, 明则通, 无欲故静, 心无欲, 则虚而自明。以静为本、致良知、止于至善, 主静立人极, 虚、静的境界有着深邃、冷静而能应变的内在精神, 是人与自然沟通的渠道。只有茶事参与者洁净身心, 纯而不杂, 如此才能进入到茶艺的境界, 感受到茶艺之美, 品出茶的精神。

4艺之美

在茶艺表演过程中, 表演者的肢体语言以及他的表情和手势动作都能够给茶艺表演增光添彩。茶艺表演者的动作要自然柔美, 柔中带刚;面含微笑, 唇齿微启,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只有这样茶事的参与者才能感觉到一种温暖和愉悦, 而明眸善睐, 美目传神, 顾盼生辉, 扣人心弦。

在茶艺表演过程中, 还要有一定的解说, 这种解说有助于茶艺欣赏者更快的了解茶艺, 更快的进入到茶艺的境界之中。这就要求解说词一定要美, 解说者的声音也要美。茶艺的解说词, 一般情况下用的是成双成对的格式, 比如说, 乌龙茶艺解说词多采用主谓结构的四字格:孟臣净心、乌龙入宫、春风拂面、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祥龙行雨、鲤鱼翻身、三龙护鼎等;而绿茶则多才用“名动名”的五字格式:冰心去凡尘、玉壶养太和、清宫迎佳人、甘露润莲心、观音棚玉瓶、春波展旗枪等。这些美好的词语加上解说者抑扬顿挫的诵读和优美的背景音乐, 声情兼具, 共同体现茶艺表演富含生气和艺术感染美的效果。

5结束语

总而言之, 茶事服饰的文化精神和美学体现主要的关键因素是人, 这主要是由于这一系列的茶事表演是由人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无论是茶艺的表演者还是茶艺的欣赏者都要一颗高尚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 也就是要有一颗“茶心”———浸透着茶的良心、善心、爱心、美心, 只有具备这些, 才能真正感受茶艺所带来的美的享受, 真正起到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的作用。我们国家的茶艺之美是本质和形式相结合的, 当然, 在发展过程中, 仍然避免不了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说, 一些表演型茶艺, 动作过于浮夸、做作, 脱离现实生活, 与茶艺艺术的真实性、自然性相背离。或只注重表演形式, 而忽视泡一杯好茶。表演型茶艺应该在借助舞台、音乐、服饰等外在形式来表现茶艺之美, 而不应该喧宾夺主, 掩盖其真实美。

摘要:茶事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而茶事过程中的服饰也是非常讲究的, 这里面涵盖的文化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笔者从茶事活动的来源以及不同的分类出发, 通过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分析, 试图总结我国当代茶事在不同的活动中的特点, 分析中国茶事服饰的文化内涵。用这篇文章作为传播茶文化的载体, 以茶艺表演的核心思想为经度, 以服饰文化内涵为纬度, 编织出文章的总体框架。希望通过研究不同茶事不同类型, 进而探讨其中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中国茶事,茶事服饰,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朱海燕.中国茶美学研究——唐宋茶美学思想与当代茶美学建设[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

[2]张法.王旭晓。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9.

[3]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 2009:13.

茶酒文化论文 篇8

尽管台北茶艺馆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没落,但2005年以后,随着两岸茶艺交流的逐渐频繁,以及台湾茶器的崛起等因素,台湾茶艺馆风云再起。尤其在捷运东门站通车后,台北市永康街、丽水街商圈的茶文化相关产业,更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根据业者非正式的统计,至2014年夏季为止,短短两条街加上纵横其间的大小巷弄,包括茶庄、茶馆、茶器、茶书店等合计就有50家左右,成为台湾发展最快速的茶文化一级战区。

广义来说,以“永康公园”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永康商圈,涵盖永康街、丽水街、部分的金华街,以及街口附近的信义路等。老字号的“沁园”茶庄、兴华名茶与茶艺名家李曙韵的“人澹如菊”茶书院、资深茶人何建的“冶堂”等,在永康商圈算是较早成立,此外还有小茶哉堂、回留茶艺、虫二茶庄、永峰茗茶、永康茶馆、圆满自在、永康阶、陶作坊形象馆和以老茶为主的e2000、结合三明治与手工茶的“照起工”,以及怀旧风情交织古董文物的“昭和町文物市集”和可以喝茶的“敦煌艺术”与“一票画空间”等。

丽水街是由陶艺名家三古默农创立的“三古手感坊”打响第一炮,风气渐开后,才陆续有曜红、古典玫瑰园、罐子、陶气、安达窑、串门子、天养御茶、木子,以及师大正对面由铁路局旧宿舍改建的“梅门饮居”等,原本宁静的丽水街与紧邻的永康街互别苗头,成了人声沸腾、茶香飘摇的“茶陶一条街”。

做为台湾第一家岩矿壶展览馆的“三古手感坊”,主人三古默农曾在台湾各大媒体担任摄影记者长达18年,因此店内经常聚集不少名人。尤其近年强烈人文色彩的岩矿壶在对岸声名大噪,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大陆粉丝或国际友人,主人却还能怡然自得地在一隅拉胚、泡茶、插花或勤练书法,不断将多元风貌注入创作,令人钦佩。

除了三古本人与吴丽娇、廖明亮、廖吴素琴、杜文聪等师兄妹作品,以及岩矿壶开山祖师邓丁寿的作品展示,店内也贩卖女儿张可葳设计制作的台湾茶人服,不仅广受台湾泡茶师的青睐,在对岸也深受欢迎。

由画家张耀煌创立的“耀红名茶艺术空间”,店内除了自创品牌的茶品与茶器,也经常举办各种画展或摄影展,而有“画廊般的茶艺馆”之称。“耀红名茶艺术空间”里,除了运用大量的古董家具外,更展示不少对岸经商有成的张耀煌私人珍贵收藏。而隔着落地玻璃呈现的赏荷空间,更让人感受茶与自然共舞的曼妙意境。

绕过永康公园步向另一处寂静的幽巷,错落的老旧公寓栉比鳞次迎面扑来,令人彷佛掉人另一个不太协调的时空。绿荫遮蔽的一楼像是不设防的邻家大院,视线扫过枯藤蜿蜒的墙面与闲置的几个陶瓮,推开纱门,眼前豁然开朗的景象令人眼睛一亮——满室的陶壶、茶器与弥漫的茶香在眼前飘荡。这就是完全不像茶行的茶行“冶堂”,是主人何健基于20多年来对茶文化推广的坚持,所营造的一个全然“以人为本”的茶空间。

何健说茶叶与茶器虽然是商品,但希望尽量维持一个调子与品味,营造一个以台湾茶为主轴的环境。“冶堂”除了强调“台湾特色茶”,也有云南普洱或武夷岩茶、日本抹茶等,坚持做文化上的呈现而非商品的展示。至于迥异于一般茶行的形式,则是希望消费者纯粹为茶而来,依赖熟客的口耳相传,据此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

从2004年至今,何建始终竭尽所能为维护梦想而打拼。最近又在永康公园旁,一条狭小到连小轿车都无法进入的巷弄内,开设了第二家冶堂,室内典雅的布置与茶席摆设一如老店。何建希望朋友们能逐渐转移过去品茶购茶,老店则保留作为自己悠游茶天地的工作室。

丽水街9号独栋的“罐子茶书馆”,尽管每层空间都不太大,但都深具人文气息。虽然是“茶书馆”,以贩卖各种茶文化相关书籍为主,但一楼同样有品茶空间,二三楼与地下室除了摆放茶书,也不定期举办茶器展,如竹雕名家翁明川、翁伟翔父子的“茶竹乐”现代竹雕联展等。

“串门子茶馆”是茶席设计名家沈尧宜去年才开设的。数年前,在泡茶师联会主办的“镜花水月”茶会上,沈尧宜以数千个纸杯布置的既时尚又环保且现代感十足的品茶空间,令人印象深刻。今天,这个几年前的作品也搬移到“串门子茶馆”的地下室继续守候茶香。

沈尧宜不仅以他擅长的茶席设计与空间布置让原本老旧的公寓一楼“活”了起来,其不凡的设计功力也透过茶品简约却令人印象深刻的包装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人澹如菊的大弟子,沈尧宜在选茶与茶器搭配以及茶席的整体呈现都有独到之处。

上一篇:应职下一篇:注释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