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法看钓鱼岛问题

2024-05-13

从国际法看钓鱼岛问题(通用7篇)

从国际法看钓鱼岛问题 篇1

从钓鱼岛问题看理性爱国

钓鱼岛,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追溯它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钓鱼岛在历史上就属于中国的领土,中国古代的多张地图上都明确表明钓鱼在中国的疆域之内,也是中国人声明首先驻足钓鱼岛。近日中日“钓鱼岛”危机凸显,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在网络和生活中或激烈或愤慨的表达爱国情绪。大学生以各种方式表达爱国热情时,理性的思考与质疑也开始出现。

前不久,成都、北京、南京、西安、重庆、武汉、上海、深圳、郑州等几大城市都纷纷爆发了抵制日货的示威游行。各地反日游行的口号为“打倒小日本,保护我钓鱼岛”等。示威由大学生发起,多为80 后和90 后大学生青年,沿途不断有人跟随加入游行队伍,大家情绪激昂,手持国旗,一部分人手举“坚决不要新干线”,“团结起来抵制日货”,“打倒日本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标语。还有个别人乘着这个时候打砸抢,借着爱国之名损害公民的私人财产甚至人身安全。这使得理性爱国的思考更加深入。

那么,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钓鱼岛问题属于国家主权问题,是政治外交领域,终归还需两国高层在该领域内解决。我们能做的就是支持国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大学生的心态理当更加开放、包容、理性,以国家核心利益为重。理性才是表达爱国热情的正确态度!当我们想起日本,自然而然的联想起那些令人愤慨的词语,然而,回过头来,我们真该冷静的想想,我们的愤怒能敌得过日本的海军实力吗?我的的愤怒能打败日本的科学技术吗?我们的愤怒能给死在日本人脚下的中国人一丝慰藉吗?如果我们只有愤怒,那么谁去让中国强大?当我们的国家真正强大的时候,别的国家才会真正听你讲话。

大学生对中日矛盾的态度以及处理方式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不要一味的扎入历史看待问题,而该化愤慨为力量,转化到学习上,将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从小事做起,从言到行,一步步报效祖国。

当我们的思想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时,我们不是单纯的去咒骂小日本,而是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用实力威慑别人。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用包容的心态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日本危机感孕育的学习心态:向强者学习,甚至不顾屈辱地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武士道信条:强者为王)日本全面积极地向中国学习——唐朝的强盛,现在日本又甘心臣服于美国像美国学习,这种善于向强者学习的心态更能展现一个民族的自信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国家在许多方面做得不是很好。每个国家都有他的弊端,也有他的优势,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想要发展想要成功,求真务实都是必不可少的,求真,即认识自身的不足,认可对方的优点,并积极的去学习。

务实,即用现实的方法,绝不是空想幻想单纯愤怒,而是真正的一点一滴去做,发挥自身优势去钳制日本,发展本国经济,重视外交策略,在保留古老文化的同时做到包容,宽容,吸取,融合外来文化。爱国是自发的情感,行动是理性的表达,我们大学生应该担当理性爱国的主力军。大学生是最具活气与朝气的群体之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承载着我们名族的光荣于梦想,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有知识、有激情、本该起着引领社会潮流的榜样作用。理性爱国,合理表达,大学生责无旁贷!今天,大学生更应以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发散的思维、务实的态度,将愤怒之情化为报国志,将爱国心化为强国行,认清形势,不受煽动,不被利用,做好自己的“分内事”,理性、智慧的展现出青春风采、大国的气度,才能真正扛起理性爱国的旗帜,经久不衰。

学号:5110309335姓名:吴成2012年11月14日

从国际法看钓鱼岛问题 篇2

一爱国主义与爱国热情的概念分析

关于什么是爱国主义,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 而在以往研究中, 人们也从不同的角度, 给出不同的定义。如列宁认为,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是千百年来各自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1], 这也是被学者最广泛认同的一种观点;刘进教授认为, “爱国主义首先是一种认同, 认同自己为某一国的公民, 其次在现实的利益冲突中, 个体要自觉的从国家的角度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2], 他指出, 当个体在爱国层次认同和其他层次认同发生冲突时, 选择以国家利益为重, 即为爱国行为;杨向荣认为, “爱国主义是人们长期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是以忠诚、热爱和报效祖国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意识”[3], 他认为爱国主义属于一种意识形态范畴, 是人们对祖国感情的主观反映。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 学者们还有很多不同定义, 这里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列举。每一种定义的提出都有它的合理之处,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哪些行为符合爱国主义, 因此不详细区分每一种定义的细微区分, 将爱国主义简单理解为人们长期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的感情。

在理解爱国主义的基础上, 我们接着探讨什么是爱国热情。首先我们来看学者们关于爱国热情的几组定义:周小李教授等认为, “所谓爱国热情的表达, 就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工具或载体, 将内在的对于祖国的强烈热爱之情投射于外在物质世界的一种行为过程”[4];叶芃教授认为, “爱国热情既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一种态度与情感, 也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和理论学说”[5];巩志娟等认为, “爱国热情是一种主体的身心状态, 指在关涉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利益、尊严和荣誉的一定主观因素和客观外界条件因素交互作用下, 主体的身体和心理 (如情绪、情感等) 进入的一种应激状态”[6]。分析以上表述, 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有一个共同点———爱国热情是人们爱国主义行为的表达, 如周小李教授等强调人们通过媒介、工具或载体表达内在热情, 叶芃教授强调爱国主义行为中主体的作用, 而巩志娟等定义中重点是在特定条件下人们表达爱国主义的应激状态。因此, 综合以上学者定义, 我们认为, 爱国热情是人们在特定条件下, 借助一定的媒介, 表达自己爱国主义的行为。

二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的特点

大学生群体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社会角色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他们精力充沛, 是社会上最为活跃的群体, 在表达爱国热情方面有自己的特色。研究对大学生爱国热情的保护和引导, 必须首先探讨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的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建议。

关于大学生爱国热情的特点, 学者们归纳出:模糊性和不成熟性、内隐性和外显性、高传导性和可建设性、政治冷漠和爱国热情高涨并存、对西方发达社会物质文明和政治制度的不同态度等不同特点。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并结合大学生在钓鱼岛事件中的表现, 分析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的特点。

1大学生表达爱国热情具有不稳定性

所谓不稳定性, 指的是当今大学生表达爱国热情时具有偶然性和不持续性。有学者对四川省某高校学生做调查, 得出有近一半的同学爱国意识处于“一般”和“不强”的状态的结论[7], 表明很多同学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较少去思考爱国问题, 有媒体就悲观地指出当今的大学生是“自私自利、安于现状的一代”。但是当国家民族利益受损时, 大学生往往也迅速行动, 捍卫祖国权益。如在钓鱼岛事件上, 日本政府宣布钓鱼岛“国有化”, 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很多同学马上行动, 采取包括网络发帖、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口号、抵制日货等方式表达对日本政府行为的抗议。但这种爱国热情又很少具有持续性, 中日钓鱼岛争端尚在继续, 但大学生的爱国行动已较少见踪影。

2大学生表达爱国热情具有非理性倾向

青年大学生受社会阅历、认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局限, 他们在表达爱国热情时, 很难做到完全理性。如在保钓示威游行过程中, 受到少数不法分子的鼓动, 爱国游行退变为打砸抢, 让人痛心。究其原因, 青年大学生大都处在容易冲动的年龄段, 又缺乏相应的人生阅历, 在游行示威等群体活动中, 有很大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所控制。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本是国家宝贵财富, 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但非理性表达爱国热情, 一方面影响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另一方面还可能影响国家国际形象, 有违他们表达爱国热情的初衷。

3网络成为大学生表达爱国热情的重要工具

全球知名的盖洛普调查公司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 网络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QQ、人人、微博、微信、门户网站等。当青年表达爱国热情时, 这些网络手段也成为首选工具。保钓中呼声最大、影响最深、传播最广的行动, 或来自于网络, 或由网络手段传播。通过网络手段表达爱国热情, 一方面具有影响大、传播快的特点, 与传统手段相比, 网络手段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不论在何地, 大学生都可以实现实时交流互动;另一方面, 具有不可控性, 一些偏激的、有违法律和国际准则的观点容易广泛传播, 影响国家正确决策。

三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爱国热情的引导和保护

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爱国行动, 对国家和人民来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需要全社会共同引导和保护。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保护, 他们积极的爱国热情很可能退化成破坏性的行动, 不利于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作为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和第一战线, 高校在保护和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方面, 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1高校要强化日常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爱国热情, 日常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只有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 才能培养他们稳定、理性的爱国情操。朱新均同志曾经指出, 高校要搞好爱国主义教育, 领导是关键, 制度是保证, 教师是主体, 投入是保障。说明要引导和保护好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领导重视、制度完善、教师师资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缺一不可。但目前有些高校的爱国教育, 存在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只注重应急教育、说教过多引导不足等问题。因此, 高校需要在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中,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要强化日常爱国主义教育, 可以将爱国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和形势政策课教学相结合。目前高校一般都具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因为贴近学生, 在校园中受到普遍欢迎, 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 学生一方面愿意参与, 另一方面也容易接受, 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收到应有的效果;形势政策课教学在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上有重要的作用, 将爱国教育与形势政策课教学结合, 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性的爱国热情。

2高校要加强理性爱国教育

有人曾指出, 如果将爱国情感比喻为汽车, 那么理性就是方向盘[8]。大学生能否理性地表达爱国热情, 成为区分建设性和破坏性爱国热情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培养祖国合格的接班人, 高校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成为大学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培养大学生理性爱国,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高校不断探索, 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和方法, 并通过不断的强化教育, 帮助大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理性的认识和分析世界的能力。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 可以将爱国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大学生生活在大学校园, 对外部世界还不是非常了解, 有时可能因为一时冲动做出违法的事情, 还不自知, 如在保钓游行中的打砸抢。这就需要我们在爱国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 使大学生的爱国行为始终维系在国家的政策和法律范畴之下。

3高校要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网络阵地

目前,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 高校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网络阵地的任务刻不容缓。网络作为新空间, 传播的内容鱼龙混杂, 而大学生因为社会阅历所限, 辨别能力有限, 容易受到一些错误观点的误导。因此, 需要高校来建立和完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一方面, 可以净化网络空间, 排除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误导;另一方面可以建立教育平台, 传播红色健康内容, 引导大学生形成爱国意识。

高校要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 必须首先开展教师网络知识培训。习近平同志指出,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了解网络并运用网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教师必须掌握网络知识, 而高校教师虽然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但他们对网络的熟练程度大都远不如我们的大学生。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加强网络知识学习, 熟练掌握各种网络工具, 并通过网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刘进.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反思与实践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8) .

[3]杨向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8) .

[4]周小李, 等.引导大学生理性表达爱国热情[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4) .

[5]叶芃.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应强化理性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12) .

[6]巩志娟, 等.新时期大学生爱国热情的辩证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1) .

[7]卢英, 等.当今高校“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现状分析[J].黑河学刊, 2012 (5) .

从钓鱼岛问题看日本政治右倾化 篇3

虽然二战结束已经60余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也已40年,但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并未随时间的流逝而销声匿迹,反而深深地影响着日本政治,并屡屡挑起事端阻挠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从参拜靖国神社到修改历史教科书,再到否认南京大屠杀,乃至此次中日钓鱼岛争端,这些事件的背后总能看到日本右翼势力的身影。

自今年4月石原慎太郎宣布计划“购岛”,到9月11日政府正式将钓鱼岛“国有化”,野田政府不顾中国的坚决反对,执意推进钓鱼岛“国有化”,充分暴露出其保守强硬的右倾化政治立场。作为此次“购岛”闹剧的决策层,野田政府虽然在“购岛”之初宣称是为了阻止石原等极右翼势力的不可控行为,才决定由日本政府出面“购岛”;但从事态的发展看,其对中方的再三警告置若罔闻,视察自卫队强硬表态敦促自卫队提高警惕,派遣警察登岛“警戒”等举措,都显示出野田与石原在钓鱼岛问题上仅是处理方式略有不同,其对华强硬的实质却几无差异。日本决策层在钓鱼岛问题上表现出的战略冒进,缺乏政治应有的弹性和灵活性,这种政治右傾化趋势不仅加剧了中日两国的对立情绪,也大大压缩了双方消极冲突时的回旋余地。

日本政府打破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默契,完全否定“搁置争议”的共识进行“购岛”,在决策过程中表现出保守强硬的政治右倾化趋势,并不是偶发事件,其背后有着多重的深层次因素。

一是经济、军事两方面因素促使日本政治右倾化趋势发展。受欧美债务危机影响,日本国内经济持续低迷,复苏乏力,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日渐上升,使面临众议院选举的民主党政府备感压力,焦虑情绪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日本军事力量快速增长,海空军实力不断增强,其军事触角已突破“专守防卫”限制而向海外扩展,强大的军事实力成为日本政治冒险的实力后盾。在这一正一反两方面因素刺激下,日本政府在决策时更易于采取直接的强硬手段解决问题,政治右倾化趋势得到加强。

二是决策层鹰派色彩浓厚加重了政治右倾化。2011年,野田上台伊始就显示出对华强硬的鹰派立场,在参加航空自卫队阅兵式时宣称是由于中国的海洋活动加剧了日本安全环境的不稳定性,并告诫自卫队“忘战必危”,成为战后日本首个“言战”的首相。在此次钓鱼岛争端中,野田坚持以强硬姿态解决领土问题,坚决不改变、不退让钓鱼岛的“国有化”方针,更充分说明其保守固执的鹰派色彩。而日本高官也多次强硬表态,宣称钓鱼岛“历史上就是日本的领土”,“这一点不容置疑”,并宣称计划动用自卫队在钓鱼岛实施警备。日本政府决策层的总体保守化态势也加重了其政治右倾化。

三是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成为日对华强硬政策的依托。近年来美国加快战略重心东移,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挟美自重、联手制华的意图十分明显。而美国一方面表示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不持立场,同时又多次表态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美国的偏袒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给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与我对抗增添了信心。9月22日,美日更高调在关岛举行抢滩登岛联合演习,其中寓意已很明晰。

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是从根本上无视我对钓鱼岛的主权诉求。这一根本性矛盾决定了中日双方无法依靠单纯的外交途径解决当前事态。所以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中日将围绕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在外交、经济乃至军事领域进行激烈的斗争和博弈。鉴于日本政治右倾化趋势加强,决策上更趋冒险,缺乏弹性,无论未来是自民党执政还是民主党执政,在钓鱼岛问题上都有可能在“国有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不登岛、不建设施、不进行勘探开发的“三不”原则,继续挑战我方底线。且日本政府在“购岛”后的预案设计中就包含这些内容,未来日本采取这些行动的可能性极大。一旦日方采取如上举措,我方将陷入更大被动中。针对当前钓鱼岛局势,我须针锋相对,主动作为,积极采取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手段,避免局势的进一步发酵恶化;同时借助美国力量遏制日本政治右倾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化解其在日决策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引导中日关系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从国际法看钓鱼岛问题 篇4

大家好,我是****班***组的 袁仑伦,很高心有机会在这里做这个演讲。我这次演讲的题目是《从钓鱼岛事件相关报道看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 优劣对比》(点一下鼠标)

第2张

这次的钓鱼岛事件,由于日本执意要购买钓鱼岛,而使得整个事件急剧升温,不论是报刊,杂志类的传统媒体,还是各大门户网站,都用头版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点一下鼠标)

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收集了一部分报道的页面。左边是以环球时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右边是以网易,搜狐为代表的新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信息的获取方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各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像主权问题这种具有极高关注度的话题,各种媒体都想方设法提供最及时,最生动的报道。但是由于传播技术和媒介的不同,传统媒体、和各类新媒体都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点一下鼠标)第3张

首先以《环球时报》为代表介绍一下传统媒体。《环球时报》是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一份时事新闻媒体,创刊于1993年,单期发行量超过200万份。其上面的文章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报纸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当的成熟。其采编、发行和经营三个关键环节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行业标准。

上面的文章多为特约记者所写,提供的内容经过层层筛选,质量较优。且多以原创内容为主。

从这些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到,其中的内容有一定的权威性,并且有明显的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其次,这些报纸大多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读者,并且在受众心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点一下鼠标)

第四张

(点一下鼠标)

这张环球时报是出版于14日的。(点一下鼠标)

但是可以看到其中文章所讲的事件发生于13号和12号(点一下鼠标)

可以看到,对于报纸这种传统媒体,其内容有一定的延迟,时效性略有不足。且其中的内容形式比较单一,几乎完全是文字,图片很少,并且也是黑白的。读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完全由报社决定读到的信息。而且,互动内容几乎没有,报社也很难获得读者的反馈信息。(点一下鼠标)第五张

对于像杂志这样的传统媒体,其专业化程度更高,内容更加丰富,选择更加严格,文章质量更好。

像期刊和杂志等媒体,其权威性和影响力还要高于报纸。

不过由于其发行速度相当缓慢,即使是周刊,看到的信息也可能都是数天前的了。更不用说那些半月刊,月刊,时效性就更差。所以这些杂志的卖点也不在于及时报道的新闻,而是对事件的深入分析。通过高质量的文章来弥补时效性上的不足。其次,这些媒体都有缺乏互动性的问题。文章的内容完全由少数精英来决定,媒体和读者之间是相对割裂的,媒体很难精确地掌握读者的特征和偏好。这就导致传统媒体只能采取分众式模式,即在用户选择有所取舍。(点一下鼠标)第六张

传统媒体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像,其内容形式单一,时效性不足,缺少互动,这些固有的缺点是很难克服的。(点一下鼠标)然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点一下鼠标)

新的媒体形式诞生了,这些新媒体借助网络的渠道进行传播,具有很多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点一下鼠标)第七张

图上展示的是一些我们所熟知的 新媒体和 传统媒体。这些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点一下鼠标)

首先,从被动阅读状态到互动阅读状态。囿于技术的限制,传统阅读状态大多是被动的,而借助于新技术互动阅读成为可能,读者为了体现自身的价值和发表自身的观点,更可以参与其中,是阅读变成一种互动的过程。

其次,新媒体更加重视阅读体验。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给用户带来了越来越好、越来越丰富的用户体验,读者也更重视阅读体验。

还有,新媒体由于成本的相对低廉、海量的空间和互动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分析每个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倾向,进而为每个读者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信息,也更好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虽然报纸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通过厚报分叠化和多频道化等手段提供一定程度的差异化产品,但是囿于版面和频道资源以及成本的限制,其只能提供较为标准和统一化的信息。(点一下鼠标)第八张

传统媒体的传播机制是一点对多点或者说是点对面的传播机制,在这种传播机制下,控制版面或者媒体稀缺资源的精英人士掌控着信息源,更掌控着话语权。可以通过控制信息传播源头轻易地控制传播内容。新媒体的传播机制是多点对多点、全立体的传播机制。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新媒体的传播机制下,信息源和受众之间的角色逐渐模糊,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源在发布信息的同时,通过和受众的互动本身也成为了信息的接受者;受众在一定意义上也成为信息源,例如通过博客和微博等手段,很多受众自身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信息的提供开始逐步走向自组织和自生产阶段。(点一下鼠标)第九张

下面用各大门户网站来举例说明:(点一下鼠标)

可以看到上面信息的实时性非常高,使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各种资讯。(点一下鼠标)

其内容的来源很广泛,还有很多从其他各种媒体转载的消息(点一下鼠标)

还有专家,政客从各种角度的评论,解读(点一下鼠标)

并且,报道图文并茂,非常生动(点一下鼠标)

第十张

这是在文章旁边配属相关视频,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形式更加多元

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体验(点一下鼠标)

第十一张

在每一篇文章的下方都会有一个评论区,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点一下鼠标)

在文章旁边的滚动条使得新闻和微博相通 读者可以随时了解别人的的观点。

(点一下鼠标)

这些门户网站上的新闻专区,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整合,使原来被动的阅读变成互动的阅读 给用户带来了更好的阅读体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包容和互动的精神(点一下鼠标)

第十二张

这个是每一篇文章下方都有的相关文章推荐,通过受众所阅读的文章,自动推荐与之相关的内容,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点一下鼠标)

有很多门户网站都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手机客户端,来进行信息的传播

大大的丰富了信息的传播渠道和方式

(点一下鼠标)

文章下方,与各大社交网站相连。

改变了原来的信息源由少数精英掌握的传播模式,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通过社交网站进行多点对多点、全立体的传播。

(点一下鼠标)第十三张

虽然新媒体有这么多的优点,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点一下鼠标)

首先,互联网上信息量巨大,各类信息相互混杂。审核力度相形见绌,难以进行全面的收集和审查。

(点一下鼠标)

因此,这也对对受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读者有一定的甄别能力。需要读者去检索信息,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有别人选好了送到自己面前。需要读者去判断信息是否有用,并且不能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点一下鼠标)

互联网上的很多报道实时性很强,却缺少深入的分析。很多报道就像下面这样,只是对事实的描述,缺少深入的分析。(点一下鼠标)互联网上,互相转载的内容偏多,原创内容相对缺乏。互联网上一旦有好的文章就会被各大网站反复转载。而不是像传统的媒体那样去追求原创、优质的内容。

(点一下鼠标)

相比起传统媒体,报道的质量有待提高,权威性有所不足。

(点一下鼠标)第十四张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方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经入了Web2.0时代。现在更加注重与用户的交互。

信息的交流是双向的,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类似社交网站(人人、facebook)、新浪微博等应用正式瞄准了这一需求。

(点一下鼠标)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门户网站已经不是网民上网的第一入口。

用户完全可以从搜索引擎或者社交网站的链接来找到相关的信息。(点一下鼠标)

门户网站主要提供目录和搜索等服务,当前,该模式就显得相对单

一、很容易被代替,缺少用户黏附性。

而社交网站可以通过用户的社交网络形成用户群,从而产生极大地用户粘性

(点一下鼠标)

新一代的社交网站,将新闻、视频、游戏等整合进来,并且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个性化的推送。为每个读者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信息,也更好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点一下鼠标)

社交网络和手机客户端相结合,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我相信社交网络的这些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等新媒体的缺陷,一定会让其在新的网络时代大放异彩。

从改革开放看国际贸易的作用 篇5

——陈罗琳 U201516220 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39年。首先来回顾一下这39年来关于国际贸易的大事:

1.1979年,为了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国务院决定设立经济特区;

2.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被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

3.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

4.1996年4月1日,我国对4000多种商品进口关税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总水平降至23%;

5.1996年12月1日,中国开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提前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的要求,标志着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6.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世贸组织成员在乌拉圭回合作出的所有承诺都是中方的权利,中国将享受多边贸易体系多年来促进贸易自由化的成果,享受多边的、稳定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中国享受的权利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

国际贸易无疑是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发展。

一、从经济发展上来看:

a)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

1979—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b)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

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381元,而201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42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16.2倍,年均增长8.7%。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上中等收入国家。

d)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从外汇短缺国到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十八位,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速成为历史,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超过3万亿美元,2012年达到33116亿美元,连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i.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35年来,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

ii.需求结构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落后,对外开放程度低,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波动较大,需求结构很不稳定。但随着经济实力提高,融资方式多样化,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大幅提高,2007年消费、投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6%,42.4%和18.0%。.三、供给能力大大提高,从数据上来看:

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还为工业化快速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2012年,粮食产量达到58958万吨,比1978年增长93.5%;油料产量3437万吨,增长5.6倍。2011年,谷物、肉类、籽棉、花生、茶叶、水果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甘蔗、大豆分列第二、三、四位。从人均水平看,2012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36.5公斤,比1978年增长36.9%;人均棉花、油料、糖料、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5.1公斤、25.4公斤、99.8公斤和43.7公斤,分别增长1.2倍、3.7倍、3.0倍和8.0倍。

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迅速启动,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猛增长。2012年,原煤产量达到36.5亿吨,比1978年增长4.9倍;粗钢7.2亿吨,增长21.8倍;水泥22.1亿吨,增长32.9倍;汽车1928万辆,增长128.3倍;家用电冰箱由1978年的2.8万台增加到2012年的8427万台;彩色电视机由0.4万台增加到1.3亿台。移动通信手持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从无到有,2012年产量分别达到11.8亿台和3.5亿台。35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已达到17.6%。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也迅速成长起来。

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1978年前我国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偏低,发展相对滞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随着国家对发展服务业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逐渐深化,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31407亿元,1979—2012年年均实际增长10.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年均实际增长9.5%,批发和零售业年均实际增长10.5%。在传统行业持续增长的同时,金融、房地产、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金融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6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8723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2.8%;房地产业由80亿元增加到29006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1.3%。近年来,信息、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增强。

简单来说,贸易不仅使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相互满足需求,而且可以促进就业,拉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1.调节供求关系

世界各国由于受生产水平、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分布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生产能力和市场供求状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通过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增加国内短缺产品的市场供给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为国内市场的过剩产品提供了新的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供求的矛盾,从而调节了供求关系。2.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

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各个国家的分布往往是不平衡的,有些国家劳动力富余而资本短缺,有些国家土地辽阔而耕种技术落后。如果没有国际贸易,这些国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会受到其短缺的生产要素的制约,一部分生产要素将闲置或浪费,生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通过国际贸易,采取国际劳务贸易、资本转移、土地租赁、技术贸易等方式,将本国富余的生产要素与其他国家交换,从而缓解或消除短缺生产要素的制约,充分利用生产要素,扩大生产规模,加速经济发展。3.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

各国生产不同商品的效率不同,利用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通过扩大优势商品生产,缩小劣势商品生产规模,再进行交换,从而在社会生产力不变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4.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由于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实现决定平衡的增长,即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刚好符合,因此需要利用世界市场,调节产业结构。另外,扩大对外经贸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竞争机制,必然要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淘汰某些不合理的产业,以优化资源配置。进出口竞争的刺激和进出口结构的不断调整,又会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5.增加财政收入

政府可对过往关境的货物征收关税、为国际贸易提供各种服务等方面获得大量财政收入。另外,国际贸易可以通过进出口不同商品,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此外,国际贸易的扩大,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将为国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间接增进国民福利。

6.加强各国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从国际法看钓鱼岛问题 篇6

装备081张大亨010828133

[内容摘要] 国家不可无防,国防不可不强,为了确保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也是为了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大力加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尤显得的特别重要。如何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呢?本文就我国的国防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的特点,谈谈我对国防建设的看法。

[关键字] 国防建设国际环境国内环境措施

何谓国防,国防即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是国家为保证国家利益不受外界侵犯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总和。历史的耻辱证明,国家不可无防,国防不可不强。尤其是在当今的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为了确保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也是为了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大力加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尤显得的特别重要。如何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呢,最根本地就是,我们需要分析当今国内外的形势,研究探讨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国际与国内环境,着实我国的国防建设实力,“知己知彼”,这样才能更好地搞好我国的国防建设。

一、我国的国防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这一科学论断高度概括了当前这个时期国际形势演变的基本特征,也反映了当今国际战略形势的主要特点。总的来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谋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但是,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总而言之,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可以用三个总体、三个局部来概括,那就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在21世纪的条件下,当今我国的国防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呈现出两大特点:

(一)世界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大国关系基本稳定,并趋于改善和发展

“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世界的基本态势将是一个超级大国与多种力量并存。”(1)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同时随着历史向前发展,世界上其他各国的力量逐步壮大。近几年,俄罗斯经济增长加快,国力不断加强;欧盟一体化进程顺利进行,自主意识和独立性在增强,国际影响进一步上升。日本也逐渐走出经济长期停滞的阴影,正在努力争当国际政治大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大国发展势头强劲,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合图强,整体实力上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既合作又竞争,既有较量也有妥协,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清晰。这种多极化不同于历史上的列强争霸。经过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劫难,今天的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各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和时代的进步。尤其是“9·11”事件的发生,一方面使得各国特别是大国的安全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认识到国际恐怖主义才是对其安全的真正威胁,另一方面也使得各国意识到对付国际恐怖

主义等非传统安全挑战非一国之力所能奏效,必须进行和加强国际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国的共存与合作共赢意识增强。多极化趋势和总体平稳的大国关系,客观上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

(二)国际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国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

目前,世界保持总体和平与稳定,我国周边环境正处于历史上较好的时期。但天下并不太平,各种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了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世界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巴以冲突、伊拉克问题、印巴矛盾、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看上去都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其中,恐怖主义威胁尤为突出。世界恐怖事件频繁发生,严重搅乱的国际的稳定的发展环境,反恐成为了一项长期任务。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迅速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而中国的迅速崛起让世人为之震惊的同时,种种“中国威胁论”的传言也让世人提高了对中国的警惕。尤其是美国,冷战结束之后,为了维护和延长自己作为世界霸主的有利地位,把防止任何可能威胁到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的大国的出现作为国际战略的主要目标。“中国,由于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缘的特点,被美国视为最有可能成为这种威胁的国家之一。因此,防止中国的崛起,发动各种力量、以各种方式来遏制中国的发展,为中国的发展和国家统一设置障碍,成为美国两党的共识。”(2)在这种环境背景下,中国要取得稳定的发展环境,必须自立自强,壮大自己的力量。

二、我国国防建设所面临的国内环境

搞好国防建设,不仅仅是考虑国际环境,我们还需要综合考虑国内环境,分析国内环境。冷战以来,我国的国防建设的国内环境也呈现出极大特点:

(一)国家高度重视国防建设,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共产党人为把握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处于“一穷二白”的落后状态,国际环境非常恶劣,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是既要加快发展生产,从战争废墟中恢复国民经济,又要加强国防建设,捍卫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面对艰巨的国内经济建设任务和严峻的国际安全环境,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一手抓国防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的“两手抓”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把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提高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层面,纳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中。胡锦涛同志指出: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他强调,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任务,才能保障和平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才能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富国强军”的百年梦想。

(二)国家经济实力日益雄厚,综合国力不断加强,为国防的建设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增,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稳定的速度向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创下了13年的新高。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GDP增长9%。总的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经过长期的投入与建设,中国的国防实力有了

很大的提高,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支由陆、海、空和第二炮兵等军兵种组成的,装备了一定数量的先进武器装备的,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对祖国和人民绝对忠诚的威武之师,对于一切敌视中国的势力构成了强大的威慑。

(三)当前我国发展的国内环境的确存在着一定的不和谐的因素,国内还有很多矛盾问题亟需解决。就台湾问题、西藏问题表明了国内分裂主义势力日益猖獗,成为我国进行国防建设的最重大的国内负面因素。例如2008年的“3·14”西藏暴力犯罪事件就是**集团一直图谋的以企图搞“西藏独立”,破坏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有组织的、有预谋的暴力事件。再者,当今台独分子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妄图“以武拒统”,“以武谋独”,声称要对祖国大陆实施“先制打击”,并且大力加强同国际反华势力的勾结,美日“台”非法军事联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使得中国面临着国家分裂,国内动荡的现实挑战,也使得中国进行国防建设的和平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制止台独势力的分裂企图,维护和实现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为重大的任务之一。”(3)

三、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的措施

国防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经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中国的国防建设,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关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为依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坚持同国家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全体军民共建国防的原则,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通过以上分析我国国防建设所面临的国际与国内环境的,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进步,各国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本身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处在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环境当中,而且我国的国防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近十数年以来,中国的国防实力和武器装备水平获得了巨大的变化,一大批新的作战理论和新型武器装备逐步问世并应用于实战训练,可以说,中国的国防能力获得了一个质的飞跃。但是我们要居安思危,我们必须意识到,与世界大国相比,我国的国防建设还是与这些大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提升我国的国防实力和我国的安全程度。下面就如何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一)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是国家建设中互相依存、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如何统筹协调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4)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国防建设必须也应该服从这个重中之重、紧密配合这个重中之重。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大大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是解决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所有问题的基础,也是我们提高国际竞争力,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的关键所在。”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需要有一定的财力作保障。只有将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国防建设才能建立在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同时必须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建设,“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一个国家即使富裕起来了,如果没有相应的国防实力,其生存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如果我国没有巩固的国防,一旦发生外敌入侵,就难以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就难以维护国家统一、主权和安全,就难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军事发展潮流,依靠科技力量加强国防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关键和动力。我们必须认识到改变我军武器装备落后面貌,归根结底在于把国防科技搞上去。当前,世界各国已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国防建设的第一位变革作用,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富国强军之道。特别是随着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一场新的军事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把军队建设的重点转向了高科技领域,形成了以高技术质量建设为主要标志的竞争新态势。美、俄、英、法和我周边等国,都把争取技术优势,抢占技术制高点,加速武器装备高技术化,作为提高武器装备作战效能,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战略选择。“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证明,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国防安全、国际地位和国家尊严的坚强后盾和可靠保证。因此必须把握和适应这个大趋势,认识把国防科技搞上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三)培养和早就大批高质量军事人才。人才是建设的力量源泉,也是保国建军的根本。纵观当今世界军事领域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可能拥有战略优势。江泽民主席曾指出:“迎接世界军事发展的挑战关键在人才”,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培养高质量军事人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培养造就了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能打硬仗的队伍。这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实现国防科技跨世纪发展的宝贵资源。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国防科技队伍还存在不适应的一面。而且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国防科技骨干队伍仍存在不够稳定的现象,尤其是中青年科技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尽快建设一支既有较高政治素质,又有较高业务素质的跨世纪人才队伍,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要通过调整改革,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不拘一格地选拔和培养急需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国防科研的“核心”和“尖子”人才,确保国防科技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四)建设一个强大的,完整的现代化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国防科技工业是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我国经济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战斗力诸因素中的关键因素。而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归根结底取决于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化。早在1950年9月,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5)“虽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外部采购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国防建设的现代化是买不来的,购买来的武器系统更容易受制于人。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种武器平台、武器系统的研究和制造,争取以自己的力量为一支世界级的强大军队提供完整的武器装备。”(6)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我军武器装备必须立足国内研制和生产。”“无论是60年代初苏联背信弃义,还是80年代末美国对我实行制裁,都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一些高新技术,尤其是国防尖端技术,国外是不会转让给我们的,只能靠自己去攻关,去拼搏,去创造。这样,才能经得起国际风浪的冲击,防止受制于人,立于不败之地。”(7)

(五)为了减低中国国防安全的各方面的压力,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我国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广泛开展国防外交,有选择地引进先进的国防科技和管理经验,增强中国国防自力更生的能力。独立自主不是闭着自守,恰恰相反,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国防力量并不排斥对外开放和争取外援。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的同时,努力争取国际社会对我国国防建设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才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防建设的内外环境。所以我们应积极与有关国家合作,所以我国应该定不移地支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发挥应有的国际作用,坚定不

移地支持各种区域安全合作机制和体制的建立,积极参与各种重大国际规则的制订和重大国际事务的处理,增强和世界各国,特别是世界大国在经济、政治、甚至是安全领域内的共同利益,为中国进行国防建设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

(六)国防建设必须依靠全体军民的共同努力奋斗,全国军民共同建设现代化国防。国防作为全民的国防,只有调动亿万群众关心和参与国防事业的积极性,国家安全才有牢固的根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这一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国防也必须是全民的国防。国防建设不能只靠军队或一两个部门去抓,必须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军民通力合作,齐心协力,才能深入持久,卓有成效。

四、总结

总而言之,国防作为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只有巩固和强大,国家才能获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益。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的迫切要求。我们要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居安思危,树立高度的国防观念和战备观念,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的精兵强军之路,我们在与其他国家一起进行军事变革的同时,不搞任何形式的军备竞赛,我们要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其他各方面建设的关系,我们要立足国情,分析世情,不断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

注释:

1.2005年06月30日 《时事报告》杂志

2.姚洪越.《中国国防建设的环境分析》

3.洪越.《中国国防建设的环境分析》

4.王开联。《.国外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模式和做法》。《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5年03月

5.《毛泽东选集》第5卷,战士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第31页

6.姚洪越.《中国国防建设的环境分析》

7.《建设现代化国防科技工业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百周年纪念》

参考文献:

1.喻廷才.《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矛盾及求解》.军事经济研究.1993/12

2.周孝平.《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从国际法看钓鱼岛问题 篇7

【关键字】国际所得税;双重征税;税收损失;损失追捕

一、引 言

一般认为,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而在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税收收入已经占到了他们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在中国,税收所占的财政收入比例也已经达到百分之九十。由此可见,税收之于一个国家的财政,无疑起到了支柱性的作用,从一定的程度上讲,税收已经成为国家在经济上的表现形式。也正是基于此,世界各国不断的制定和完善税收法律制度,以稳固本国的税收收入。

但也正是因为各国对税收的法律规定有所差别,因此基于税源和税率的不同,造成了国际间所得税的双重征税以及税收超额和税收损失的出现。刘剑文教授把各国所得税法的普及化列为产生国际双重征税的原因之一。 双重征税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纳税人的利益,故而征税主体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这一问题,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这些措施的实施会带来一定的税收损失。在此,本文针对国际所得税双重征税前提下,税额抵免中出现的税收损失追捕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

二、国际所得税税收损失的成因分析

所得来源地、国籍和居民身份是与国际所得税最息息相关的因素,就所得税法领域来说,一国根据属地原则行使的管辖权主要表现为所得来源地税收管辖权,根据属人原则行使的管辖权主要为公民税收管辖权和居民税收管辖权。所得税法上居民的概念源自国际税收协定,只是后来才被大多数国家的国内法所采用。 综合分析国际所得税税收损失的形成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其一,国外损失的影响导致税收损失。在一个纳税主体受到居住地国和来源地国的双重征税(double taxation),即形成经济性双重征税(economic double taxation)和法律性双重征税(juridical double taxation)的时候,作为居住地国的一方征税主体,往往会采用免税法(exemption)来缓解其纳税主体的双重课税负担。免税法可以分为所得免税法和税额免税法,前者在计算税额时往往不将国外所得计入其中,而后者则是先以全球所得为税基计算应纳税额,然后再将外国所得按比例从中减除。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解释国外亏损对居住地国税收的影响。假设某纳税主体居住地国的所得税税率为40%,来源地国的所得税税率是30%,在以下情况下分别通过所得免税法和税额免税法计算其应缴税额。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当一个纳税主体在居住地国和来源地国都盈利,或在居住地国和来源地国都亏损,或在居住地国亏损而在来源地国盈利,即上面A、B、D的情况下,通过所得免税法和税额免税法减免之后,居住地国的所得税税收额是相同的;但当一个纳税主体在来源地国亏损而在居住地国盈利,即上述C种情况下,通过税额免税法进行减免后的应缴税额则会少于通过所得免税法所计算的结果,甚至在税额减免中会给纳税人形成不当利益的获得,由此就导致国际间所得税税收的损失。

其二,全额扣抵法的使用导致国外税额抵扣额的超额。一般我们认为,普通抵扣法绝不可能优于税额免税法。 这里存在一个前提,就是居住地国的所得税税率大于来源地国所得税的税率。但是当居住地国的所得税税率小于来源地国时,使用普通抵扣法会选择税收抵扣额中较小的一个进行抵扣,而使用全额抵扣法的时候,就会出现计算的应缴税额少于居住地国所得的课税额,导致所得税税收的损失。具体过程通过例子来解释:

三、国际所得税税收损失追捕的理论基础

税收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税收主体之间的妥协过程,即纳税人和征税人之间关于税收种类、税率等问题所作出的一个协调。而国际间的所得税税收,也就是不同国家作为不同的征税主体对同一纳税人如何征税的一个协定。作为一个居住地国,它既希望自身能从居民那里收取较高的税额,也希望来源地国能少征或不征其居民的所得税,因此就形成了国家之间的税收协定。

国际双重征税违背了公平原则,不利于实现经济效率,各国应该采取措施消除之,并且根据国际税收惯例,往往把采取法律措施的责任更多地分配给居住国(国籍国),承认所得来源国的优先征税权。 在国际间出现的双重征税问题上,居住地国通常会采用免税法或抵扣法来缓解双重征税的压力,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形下,这一类缓解方法会导致居住地国的税收损失,这无疑是居住地国所不希望见到的。

居住地国要追捕其所得税损失,它的理论起点就在于来自居住地国所得的课税额。即为,外国税收抵免的限额,指居住地国允许纳税人从本国应纳税额中扣除的就其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已向非居住国缴纳的外国税款的最高限额。居住地国的税收减免,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纳税人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多次征税和重复征税,减少其缴纳的税额,但这样的税收减免并不等于是无限额的减免,居住地国的减免底线就在于通过免税法(exemption)、抵扣法(credit)所计算得出的应缴税额,不能少于来自居住地国所得的课税额,如example 2中的数额80即为来自居住地国所得的课税额。在此限额之上,居住地国会通过减免以保障纳税人尽可能的获取最大利益,而在该限额之下,税收的减免则会危害到了征税主体的利益,即表现为税收额的减少。这个时候征税主体就会用一定的方法来追捕其税收损失。这在各国的税法规定中主要表现为限制权利的规则。 换句话说,双重征税中的减免,其本质是国家在保障自身底限税收额的基础上给予纳税人的优惠。税收损失的追捕,其理论基础也就在于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保护各自利益最大化的一个平衡点。

四、国际所得税税收损失的追捕方法

针对上述出现的国际所得税税收损失,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追捕:

其一,通过计算国外净收益的方法以排除国外亏损对税收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一个纳税主体在外国投资的投资收益在连续的几个税收年度中,通常是盈利和亏损都会存在,这个时候,可以将前面税收年度中的国外亏损转移到后面盈利的税收年度中进行抵扣。也就是说,在之后盈利的税收年度中,计算税收减免额的时候,并不是直接以国外所得为基数,而是以国外的净收益为基数进行抵免和扣减,以排除亏损年度中国外亏损对税收的影响。

当然,上述的情形是比较理想的一种状态,也就是一个纳税主体在外国的经营既有亏损也有盈利,且亏损的部分小于盈利的部分,可以从中相抵。那么,比较消极的来讨论这个问题,当一个纳税主体在外国的投资每年都为亏损,或者亏损的数额远远大于盈利部分的时候,这时候的税收损失应如何追捕?笔者认为,对于经营者来讲,它是灵活变动且完全趋向于利益最大化的,当它投资进入一个领域完全不能为它带来经济利益或带来的经济利益远不如亏损的时候,它便会转移投资。因此,在纳税主体转移国外投资时,征税主体对其以前所有税收年度的征税都应按照所得免税法,根据居住地国的所得计算所得税,要求其补缴与之的差额。

其二,以普通抵扣法代替全额抵扣法,将超额部分移至未来年度进行抵扣。由于全额抵免不考虑外国税率的高低,常常容易引起居住国税收权益的外溢。 当出现上述第二种形成税收损失的情形时,全额抵扣法会直接扣除来源地国的所得税额,由此就会导致税收损失的出现,而普通抵扣法则是在来源地国所得税额和比例抵扣额之间选择较小的一个进行抵扣,这样就可以避免所得税的税收损失,至于选择较小一方后所剩下的超额部分,则可以将其移至以后的税收年度中进行抵扣。

五、结束语

税收的最优点就是在纳税人和征税人之间形成一个平衡点。双重征税会加重纳税人的纳税负担,而特殊情况下的税收减免则会造成征税人的税收损失。这两者无疑是税收双方都不愿意见到的。税收减免和税收追捕,实质上是作为两种税收的平衡工具,起到保护纳税人利益最大化和征税人税收最大化的作用,从而达到一个平衡中的妥协。

【参考文献】

[1]Kees van Raad. INTERNATIONAL TAX LAW[J].植根杂志第二十四卷第三期.

[2]刘剑文.国际所得税法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王鸿貌.纳税人问题初论[M].涉外税务INTERNATIONAL TAXATION IN CHINA.2006年第8期.

[4]蔡连增.美国联邦所得税外国税收抵免制度研究[C].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吕莹.外国税收抵免法律制度研究[C].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王珏.美国避免国际双重征税制度[N]:比较与借鉴.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12月第19卷第6期.

[7]伦玉君.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外国税收抵免制度[M].涉外税务.2008年第6期.

[8]王思中.中国避免国际双重征税的政策选择[N].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9]陈永良.外国税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上一篇:《股票入门投资》论文下一篇:高一年级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