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对策

2024-07-22

保护对策(共9篇)

保护对策 篇1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我区东部地区均属于北亚热带内陆湿润季风区鄂东北亚区,大多为山麓丘陵区,部分地区为缓坡丘岗区和漫坡平岗区。降水充沛,光热丰足,季节分明,雨热同季,有多种农作物可以栽培生长。东部地区以农业为主,通过“十一五”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努力,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造纸行业和砖窑全部关停,污染超标企业实行了限期治理,同时严禁审批污染大的企业引进,所以工业企业对环境造成影响较小,环境容量较大,生态建设有一定基础。

为构建我区东部生态新区,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加强领导,强化宣传教育。

作为主管部门,我们从组织机构上,加强生态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各部门形成合力,根据职能强化污染源的监控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建议区委、区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整合社会资源,协调部门力量,切实纳入政绩目标管理,使生态建设得以有序开展。各部门和街镇的目标管理考评,应当体现建设东部生态新区的理念和要求,要把生态环保作为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使考核更加全面、科学。

要在东北部地区,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干部和农民的环保法律意识。树立文明健康、节约环保的新理念,推广产品环境标识,倡导绿色消费采购,加快建立循环消费机制,建设资源利用—产品消费—物资回收的生态社会。

2、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力度。

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使之统一化、规范化和高效化。要健全执法机构,强化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要不断提高我区基层执法队伍人员的政治觉悟,严格依法办事,作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了在农村地区有效实施环保法,必须提供一套强有力的管理体制作保障:基于目前的管理体制,除继续完善排

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外,还应建立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制度,农业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

要通过严格的执法,坚决遏制人为生态破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达标,主要水域水质得到有效保护,重点区域环境有所好转,生态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生态型工业、农业和旅游业,建成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镇、社区,为创建生态示范区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大科技支持能力,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建立生态建设新技术给予补偿制度,来推动生态环境科技投入的动力,大力推广应用节肥、节药、节水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推行农业清洁生产,鼓励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推行农村垃圾的集中处理,在政策上对保护资源的新技术给予经济补偿。

着力完善东部生态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完善日常监督性生态环境监测方案,强化环境科研,及时掌握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状态。要全面动态地提高监测内容和监测频次,加大项目覆盖面,建立和健全环境生态动态数据档案库,全面监控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为政府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制定和实施生态保护行动计划和生态保护规划。

要在东北部地区逐步实行废弃物分类管理,推广使用可降解、无毒性的生态包装材料,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防止白色污染,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消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废旧物资市场,加快资源(能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弘扬科学发展观,倡导环境生态文明,引导人们节水、节能、节材、节地,把生态环境保护变成自觉自愿行动。综合整治流域农村面源污染。

结合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农村连片村综合治理工程,发展绿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经济。

全面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的剧毒高残农药,大力推广有机肥、复混肥,加快农村沼气池的建设,逐步推广可降解塑料薄膜,加大对农膜的回收利用,控制白色污染。

要广泛开展环境优美街镇和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活动,通过典型示范、模式推广,引导该地区上下积极保护环境、建设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

建立生态旅游的管理机制,合理确定环境容量,组织旅游线路,整治生态环境,绿化和美化景区,打造农家乐品牌,积极开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让山水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和利用。

划定畜禽禁养区、适养区和限养区,严格限制过度投放饵料、过度放养捕捞和围湖网箱养殖,推广粪便无害化和资源化技术,防治规模化养殖污染。加快农村的改水、改厕、改圈、改厨,推广清洁可再生能源,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建设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加强村庄建设规划,搞好污水和垃圾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农村人居环境。

5、积极开展对外合作。

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建设对外合作的模式和方法,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引进生态共建机制,坚持“开放、协作”的原则,利用现有的环境优势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努力打造一个生态环境共建开放平台。

通过对外合作形式,与先进发达地区,具有生态建设经验的地区,以生态建设和经济合作的办法,引进资金和人才,创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生态环境建设。

6、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增加生态保护投入。

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建立政府引导资金,通过政府投入、股权收益适当让利、财政贴息、前期活动补助等,引导社会

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水权转让、矿业权招标、水域有偿开发等,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要通过政策性补偿生态建设工程,引导污染源的外迁。对于东北部街镇因保护生态环境,导致企业外迁,招商引资难以引进带来税源无法增长,增加生态保护补偿预算资金,列入每财政预算,用于相关街镇政府开展生态保护工作。

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权,实行公开市场化竞标拍卖,其所得作为资源环境保护补偿的来源之一。实行受益补偿的制度,损害者付费,利用、受益者补偿。开发者不但要为其利用资源环境的行为做出补偿,而且要对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损失做出赔偿。环境受益者有责任、有义务向提供优良生态环境的地区和人们提供适当的补偿。

保护对策 篇2

古树名木是我国林木资源中的瑰宝, 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是重要的人文与自然遗产, 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树名木是有生命力的“绿色古董”, 见证了朝代的更替、人民的悲欢、世事的沧桑, 是一部活灵活现的中华民族史书。古树名木的复杂年轮结构蕴含着古气候、古水文、古地理、古植被的变迁史, 是十分珍贵的“绿色文物”。古树名木还是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等不可或缺之佳景。然而, 随着城市的建设、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树让楼、大树让路的现象普遍存在, 人为擅自砍伐、移植、破坏古树名木现象频频发生, 因此, 保护古树名木刻不容缓。

2 大田县名木古树保护现状

2.1 大田县名木古树存量与调查

2.1.1 大田县自然地理概况

大田县地处福建省中部, 戴云山西北麓中段, 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南岭东部山地常绿槠类阔叶林区, 闽中戴云山—鹭峰山常绿槠类阔叶林小区。县域有8个植被类型, 113个群系, 292个群丛。由于人们长期的采伐和利用, 原生森林植被不断减少, 植被群落演替强烈, 部分植被群落更新为针叶林、经济林, 甚至演替成灌丛等。

2.1.2 大田县古树名木存量调查

为了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 大田县在1995年实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中, 对古树名木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建档;1998年又开展了城市建成区以外的古树名木普查建档, 对有关全县古树名木资源数量、种类、分布的历史记载情况进行查找收集, 认真分析原有资料, 对缺项因子进行补充完善。2010年为了建立古树名木网络数据库, 开展了对每株古树名木和古树群进行编号, 增加GPS定位和数码相机拍摄电子版全景彩色照片,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田县古树名木GPS定位调查资料和图片资料。为进一步加强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翔实的、完整的档案资料。

2.1.3 大田县古树名木存量

通过普查建档工作, 比较全面地查清了大田县境内古树名木资源数量、种类、分类和生长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大田县现有古树名木16科27属33种, 总株数为2681株。其中散生古树412株, 古树群61群, 2269株。属国家I级保护的珍贵树木3种150株 (南方红豆杉121株, 银杏26株, 水松3株) ;国家II级保护的有4种428株 (香樟179株, 闽楠247株, 福建柏1株, 红豆树1株) ;福建省重点保护的有3种350株 (江南油杉24株, 柳杉325株, 刨花润楠1株) 。按古树级别分, 散生一级古树159株, 二级古树490株, 三级古树2032株。

与1998年建档资料相比较, 全县古树名木死亡、灭亡、盗伐减少63株, 新增散生古树146株, 新增古树群34群, 1743株。

特别是武陵乡仕洋村一株罗汉松是目前为止全省已查明地围、冠幅最大的罗汉松古树, 而屏山乡和坑村的一株圆柏据了解是全省目前胸径最大、树龄最长的。

2.2 大田县古树名木管理权属与溯源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 大田县古树名木按管理权属和追溯造林意义, 大致可以分为8种类型。

(1) 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古树名木。

即房屋的祖宗先人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植树木, 经过历代沧桑遗留下来, 形成如今的古树名木。

(2) 宗祠前后种植, 并由宗族管理的古树名木。

由宗族宗人在宗祠前后种植绿化树木, 美化环境。或宗族先人种植留下的古树, 后人认为此地风水好, 再建宗祠, 形成的与宗祠相得辉映的古树名木。

(3) 以村集体、自然村或房头、宗族管理的水尾林、风水林和休闲歇脚乘凉林。

村落、房头、宗族先民为了营造宜居环境, 保护风水, 或为行人、村里人提供活动、歇脚、休闲场所营造的片林, 通过长期保护管理而形成的古树名木群落。

(4) 具有记念意义的名人纪念林。

如550多年前建设镇建丰村有位学者到福州讲学, 培养了许多有出息的弟子, 学子们为了报答恩师的培育之恩, 在恩师故里营造了树木以誌纪念, 形成如今的古树名木。

(5) 经商人员从外地带回并种植经济树种形成的古树群落。

如广平万宅先人从外地经商带回银杏种植在村里, 经过几百年经营, 形成了一个靓丽银杏古树群落。

(6) 移居随带种植以纪念祖籍的纪念林。

625年前太华镇大合村三阳祠陈氏为了纪念祖籍地, 特地从永安贡川带回罗汉松种苗进行种植, 以誌纪念, 形成如今的古树。

(7) 寺庙风景林。

由寺庙僧尼们或信徒们在寺庙里外种植树木, 经长期经营管理形成的寺庙风景林。如建设感德寺内的青冈如今280多年, 屏山昭灵庵一株圆柏如今860多年。

(8) 墓头树。

墓主为了纪念故人, 在坟墓周围植树造林作为纪念形成的特有林木。如文江的人形墓一株杉木如今600多年。

2.3 大田县名木古树保护现状

大田县名木古树保护形式呈多样性, 得到了个人、宗族、集体管护, 受到宗祠祖训、乡规民约的约束和林业法律法规的保护。

2.3.1 依照权属归属进行管护管理

(1) 个人房前屋后、墓头、地旁先人种植所遗留的树木, 一般属于个人所有, 由个人进行管护管理。

(2) 宗族、自然村的风水林、水尾林、风景林等, 按其权属归宗族、自然村或村集体管理。

(3) 寺庙风景林归寺庙经营管理。

2.3.2 受到宗祠祖训、乡规民约的约束

在风水林、水尾林、纪念林、寺庙风景林受到宗祠祖训、乡规民约的约束力在某些程度上优于现行法律法规。如有的乡规民约、祖训规定, 偷砍盗伐风水林要清家荡产、杀猪请罪、在全村敲锣游行、清理出族谱等严厉措施, 就是这些措施使风水林、水尾林、纪念林等林木得以保存至今, 成为古树名木。

2.3.3 挂牌保护和法律法规保护

通过建立保护小区、生态林保护和古树名木的挂牌保护、禁止采伐等措施使古树名木从单纯的民管上升到民与国共管, 使古树名木保护得以延续。

2.3.4 管理措施粗放

大田县全县的古树名木管理都比较粗放, 大部分古树未进行病虫害防治、伴生树种清理、病枯枝清除等经营管理措施, 造成古树病死腐坏、伴生和附生。只有小部分因人们休闲或祭祀需要而进行劈草管理, 极小部分古树群有立碑铭志。

3 大田古树名木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宣传力度不够, 保护意识较薄。

广大人民群众对古树名木保护意识认识不足, 法制观念淡薄, 随意破坏。要使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人们保护意识, 形成自觉保护行为。

(2) 古树名木衰败死亡。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 生长环境、条件日趋恶化, 各地重视程度不够, 保护意识差或资金短缺, 加上人为破坏和自身树龄较大等因素, 许多古树名木长期处在生长弱势边缘, 严重者甚至死亡。

①树木自身衰老, 生命力减弱。

随着树龄增加, 树木生理机能逐渐下降, 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越来越差, 不能满足地上部分的需要, 树木生理失去平衡, 从而导致部分树枝逐渐枯萎死亡。

②立地条件差, 营养面积小。

一些古树分布于丘陵、山坡、墓地、谷底等处, 土壤贫瘠, 水土流失严重, 营养面积小, 随着树体的生长, 吸取的养分不能维持其正常生长, 很容易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而衰弱甚至死亡。

③人为活动是危害古树名木的重要因素。

如不合理的采伐、城市扩大、基础设施改善、居民动迁等波及古树的生存空间, 在树上乱堆、乱刻、乱钉钉子、剥皮挖根, 甚至在树根浇灌硫酸等人为破坏古树行为。特别是风景名胜区里游人密集, 地面践踏频繁, 致使土壤板结, 通气不良;有的树干周围铺装面积过大, 仅留下很小的输盘, 影响了地上与地下气体交换, 使古树处于透气性极差的环境中。另外, 城市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人们乱排污水, 乱倒垃圾, 乱堆柴火, 导致土壤酸化、盐碱化, 理化性质变坏, 加速了古树的衰老。

④病虫害、鼠害危害严重。

由于古树年龄大, 树势减弱, 易遭病虫害侵袭。介壳虫、天牛、蚂蚁、松毛虫等对古树的侵害较重, 另外, 鼠类对古树根的啃食也加剧了其衰亡的速度。

4 大田古树名木保护与发展对策

(1) 做好普查统计, 建立健全古树名木档案。

缩短古树的补查时间, 避免统计粗略、项目少、遗漏现象。健全大田县古树名木系统的档案, 并为古树统一命名, 依其树种、树龄、胸径、生长势、生长环境、土壤等做详尽记录, 对有关古树名木的历史典故、传说、故事、神话等做记录整理和宣传, 既给保护古树名木提供依据, 又加深人们对古树名木的认识, 从而达到积极保护古树名木的目的。

(2)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加大执法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 广泛宣传保护名木古树的重要意义, 宣传有关保护古树名木的法律法规, 提高人们对“保护古树名木, 人人有责”的认识, 对古树保护做出贡献者给予树碑立传, 破坏古树名木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古树名木的氛围。

(3) 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

在人畜活动频繁的古树周围修建铁栅栏或其他栅栏将树保护起来, 同时设告示牌, 告诫市民不要跨越围栏, 攀古树, 预防人为和牲畜破坏。对古树周围进行保洁, 清除污物, 排除污水, 拆除古树名木周围的建筑物, 改硬化地面为种植草地或铺透水性能良好的地面砖, 使树冠有充足的光照, 根部透气、吸水有保证。并严禁在古树周围附近焚烧杂草。

(4) 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管理体系。

加大对古树名木保护的投入, 在建成完备的古树名木档案的同时, 对古树名木设置专人管理养护, 实行人员、物质、资金三到位。对古树名木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修剪, 对树体修补固定, 并建立工作志, 及时掌握每株古树名木的生长变化情况。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古树认养活动, 设立古树名木保护基金, 接受国内外的资助、捐赠、馈赠等, 从而推动自觉保护古树、爱护古树的良好氛围。

(5) 改善生境条件, 增加营养面积。

古树几百年固定生长在一个地方, 土壤肥力有限, 再加上人为踩实, 通气不良, 排水不畅, 有些古树由于位置关系, 树木长大后, 根系的活动受到限制, 加快了树木的衰老。因此, 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换土、松土、增施有机肥和增加防旱、防冻等综合措施, 以改善其营养条件。对在休闲地、人行通道上的古树名木要在树兜周围改硬化地面为透气砖, 增加其透气性、透水性。对位于河边、路边等单边地势的, 要通过砌坝培土, 保证水土不再流。对院落内的树木, 可通过松土、覆砂等措施, 增加透气、透水面积, 改善立地环境条件。对灰尘污染严重的地方, 经常对树体喷水, 增强古树名木的观赏效果和光合作用, 同时也提高古树抵御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能力。

(6) 加强古树名木的树体修复, 加设避雷、防风设施。

古树年代久远, 在其漫长的生长过程中, 受到人为或自然的损伤, 有的主干空心、中枝死亡, 树冠失衡, 树体倾斜, 枝条下垂, 需用他物支撑, 许多古树树体长满了各种寄生物, 有的树干腐烂中空, 遭受有害生物入侵。为保护古树长势, 应对古树适时进行清洁美容, 清除树体寄生物, 清理枯死枝。并按具体情况进行伤口治疗、树洞修补, 设置护栏、柱桩, 加设避雷设施等加以保护, 防止雷击风折。同时, 适时开展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7) 发展古树名木生态旅游。

古树名木形态各异, 古朴沧桑, 枝繁叶茂, 繁花似锦, 传说美丽, 是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景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树名木生态旅游既能让游客领略古树名木风采, 又能增加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 让群众真正得到保护古树名木的实惠。应为保护古树名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摘要:分析了大田县古树名木保护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讨了进一步保护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古树名木,现状,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何国生.森林植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保护对策 篇3

关键词:柽柳;保护现状;保护利用;滨州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4-30-02

柽柳为落叶小乔木,赤皮,枝细长,多下垂,分布于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平原、沙地及盐碱地。枝干可编制箩筐,嫩枝和叶可入药。柽柳在滨州市境内广泛分布,是当地常见的野生植被之一。柽柳在滨州市沿海区域以及内陆盐渍区广泛分布,主要是野生灌木,极少发育为乔木,是沿海地带主要的原生植被。该植物既可作为家畜的优质饲料,又是优良的沿海防风灌木林树种,此外还是滨州地区主要的薪炭林和条编用林。

1 生物学特性

柽柳属多年生泌盐型饲用灌木,是典型的盐生植物,具有抗盐、抗旱、耐淹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茎叶表面有盐腺,体内吸收积累的过多盐分可分泌到体外,在久旱无雨的气候下,可见茎叶表面有结晶的盐霜。经分析:枝叶结晶盐含Na+、K+、Ca2+、Mg2+等离子,占阳离子的99%;阴离子主要为NO3-、Cl-、HCO3-和SO42-等[1]。因此,含盐1%左右的潮上带和潮间带以及盐渍区,均为柽柳的适生区,是这些区域的主要牧草之一。

滨州北部沿海地区由于东南季风受泰沂山脉阻隔,形成了山东省内最低降水区,春季干旱少雨,蒸发量大,使该区域植被更新受到了极大影响。而柽柳的叶鳞片状,面积小,蒸腾相对较少,加之其根系发达,具有垂直深扎的主根和水平扩展极广的侧根,主根一般深达1~2m,侧根横展2~3m,这样的生态学特征,非常适合在该区域干旱条件下生长。柽柳每年3月开始发芽,11月当气温降至2.0~3.5℃时,割条后的次生嫩稍还青绿不枯[1]。

由于柽柳是耐盐植物,在土壤含盐量1%的条件下仍能生长的特性,只要海水没有淹没茎顶,即使海潮过后仍然生长茂盛,所以柽柳又是滩涂绿化的先锋抗逆树种。

2 群落类型

滨州沿海区域是古代黄河摆尾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历史上由于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形成了不同的植物群落。主要有柽柳纯丛、柽柳盐角草、柽柳翅碱蓬以及柽柳芦苇群落等3个群落类型[2]。

2.1 柽柳纯丛和柽柳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群落 主要分布在沿海滩涂地带,柽柳纯丛占主导地位,柽柳盐角草群落仅生长在潮水切割沟的边沿。因生物成土过程短,土壤尚处于海浸盐渍母质成土初期,地势低平,经常受潮水影响,土壤含盐在1%以上,灌丛生长弱,盖度40%~50%,平均高度0.8~1.3m。

2.2 柽柳翅碱蓬(Suaeda ussuriensis)群落 主要分布在无棣、沾化北部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下游低洼地带。柽柳为优势种,翅碱蓬为次优势种。立地条件为75%的滨海潮土和25%的盐化成土组成的复区,面积比较广大,表层含盐量高,0~20cm全盐量达1.30%~2.80%。下层含盐较低,30~50cm全盐量1.20%~2.10%。生境差,灌草稀疏、低矮,灌层不整齐,幅度变化大,低者不到0.5m,高者达2.0m以上,盖度35%。

3 柽柳群落保护现状

近年来,随着沿海滩涂的开发建设,使得柽柳生存环境几乎丧失,加之对柽柳的掠夺性砍伐,使得柽柳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

3.1 滩涂开发 滨州沿海是我国著名的产盐区之一,为开发盐业资源,当地通过招商引资等措施,盐业生产规模已经达到300万t/a,致使大面积的沿海滩涂被开垦盐田、海水水库,原有的野生柽柳群落被彻底破坏。为充分利用当地的盐业和地下卤水资源,正在建设的以盐和卤水为基础原料的工业项目不断增加,而滨州沿海盐化工工业园的建设也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包括野生柽柳在内的天然植被被铲除。

3.2 人为砍伐 柽柳是很好的薪柴,当地居民一直将其作为主要的植物燃料,每年都大量砍伐储存,以备冬季取暖、炊事之用。滩涂大面积开发前,人们只是砍伐枝条,不但不会影响柽柳群落的繁衍,还会增加柽柳枝条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柽柳资源。而大面积滩涂开发后,柽柳数量迅速减少,仅靠砍伐枝条已经难以满足日常需求,居民开始砍伐树干,甚至直接连根挖出,几近形成了恶性循环。

4 保护利用对策

4.1 国土绿化 滨州市北部由于独特的土壤、地质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大片一毛不拔的盐碱荒地。运用柽柳耐盐碱的特性,可在当地发展柽柳人工种植,一方面既可以绿化荒地,又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起到吸盐排碱的作用,达到改良土壤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收获大量的柽柳枝条,增加农民收入。

4.2 路渠护坡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滨州地区建设了大量的公路、水利工程,形成了大面积的公路边坡和沟、渠护坡。若边坡、护坡保护不好,易形成风蚀和雨水冲刷,导致水土流失,在坡度较大或土壤构造不良的地方,可能造成坍塌、滑坡等,给公路、水利工程增大了维护工作量,甚至缩短这些项目的服务时限,造成安全隐患。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边坡、护坡增加植被,而推广种植柽柳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柽柳茂密的灌木丛,像是给边坡、护坡支起了一把把“绿色雨伞”,为边坡、护坡挡风遮雨;柽柳的根系发达,主根一般深达1~2m,侧根横展2~3m,在地下纵横交错,形成网状,对固结土壤及防止水土流失作用巨大;加上其耐寒、耐旱、耐盐碱等特性突出,柽柳特别适合充当边坡、护坡的绿化树种。

4.3 建设防护林 在滨州北部泥质盐渍海岸带造林,选用泌盐植物柽柳是快速成林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应制定有关政策,加强管理,保护现有天然柽柳林,严禁掠夺性砍伐,以利成林;另一方面,根据沿海防风的实际要求,因地制宜的发展人工种柳,增加潮上带柽柳的盖度,提高防风效益。

4.4 提高利用价值 柽柳群落的减少与其利用价值逐步丧失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发展以柽柳为原料的地方工业,提高柽柳枝条的利用价值,从而调动当地农户种植柽柳的积极性。如柽柳枝条制造密度板、生产瓦楞纸等都是可行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谷奉天.论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发展问题[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4.

[2]谷奉天.黄河口地区柽柳群落及其利用[J].中国草地,1991(3).

唐海湿地现状与保护对策 篇4

摘要:1.湿地现状 唐海湿地的全称是唐海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于9月经省政府批准,列入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唐海县西南部.按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唐海湿地拥有海洋海岸湿地、内陆湿地和人工湿地三大类中的若干种,湿地类型呈现出从内陆向海洋过渡的性质,属复合型湿地.作 者:刘荣凤 孙冬红 作者单位:刘荣凤(唐山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孙冬红(遵化市水务局)

城郊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及对策 篇5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阶段,也是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证明了的客观过程。但是,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历史表明,城市化由于把农民从其赖以为生的土地上剥离出来,弄不好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土地价值上升,我国土地的户籍分配制度和女性的婚嫁,使城郊妇的土地权益

常遭侵犯,成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弱者。特别是城郊离异妇女,土地权益更难保护,成为城市化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城郊妇女: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权益受侵严重

城郊地区土地资源更为稀缺,而且土地市场相对发育,土地利益关系复杂,加上土地的商用开发价值逐年攀升,使得城郊的土地价值较高,城郊的土地权益之争更加激烈。女性作为两性中的弱者,在征地补偿过程中,权益被侵犯的现象经常发生,因而引起城郊妇女土地权益问题。主要表现有:

⒈城郊出嫁女的承包权被侵害。因为城郊的土地价值较高,又牵涉到征地补偿问题,因此,许多城郊对妇女承包集体土地作出规定:凡出嫁女无论嫁到何处,户籍是否迁出,其承包耕地一律要被村集体收回。如某市城北区寺台子村在年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就研究决定,凡年以后的出嫁姑娘一律收回分配的承包地,不批给宅基地。该决定的效力一直延续到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其间有个户口仍在本村的出嫁女的承包土地被收回,由此引发名妇女联名上访。

⒉城郊未婚和离婚妇女权益更难保护。城郊未婚姑娘及待嫁妇女不能获得应得的承包份额甚至预先取消了土地承包资格,这也是城郊妇女土地权益被侵犯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当集体土地入股或被征用时,他们应该得到的土地分红或征地补偿,被村里制订的村规民约强行剥夺。离婚妇女在离婚后,其应该享有的土地承包权或征地补偿款,常常被丈夫强行剥夺或被村集体合法收回,而无论离婚妇女是否能够从娘家或再婚夫家所在村庄获得承包土地。

⒊招婿女没有村民待遇。城郊的计划生育推行得比较好,因此独子独女户大量出现,有的城郊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女方不愿意嫁到外地去,就招婿到家,男方也愿意来落户。但许多城郊村庄都规定必须是独生女或无男孩户。不符合这一条件的未婚女子都要出嫁,并且不论你是否愿意都必须到夫家居住和落户,娘家村一律不分配承包田,她们子女也不准在娘家上户口、亦不分配土地。未被村庄同意和批准,婚后在娘家村落户的不给宅基地。比如:有的村庄规定,本村妇女娶城市户口的丈夫,丈夫理所当然不分土地,妻子如果不符合在娘家村招女婿的规定,出嫁女也要收回承包土地,并且他们的子女也要被划分成随父还是随母。这些规定严重损害了妇女的权益,是严重的男女土地权益不平等。

⒋征地补偿将妇女分为三六九等。城郊富裕地方的征地补偿费比较高,许多村庄都限制妇女的公平享有。例如青海省妇联、西宁市妇联、城北区妇联联合于年月调查处理了一起由土地征用补偿引发的妇女土地纠纷案。西宁城郊由于土地征用较多,在这个过程中妇女的土地权益变成了现金分配而显现出来。比如:小桥村的一片河滩地被征用,在分配土地就业补偿费时村委会规定,凡年月日以前已婚的姑娘(娶的媳妇),享受就业待遇,但子女不享受就业待遇;年月日以后结婚的姑娘及其子女,不享受任何就业待遇。再比如,经过韵家口镇政府批准的中庄村土地征用后青苗补偿费分配方案规定,凡已出嫁的姑娘年满岁以下,户口在本村的补偿;年满岁以上,户口还在本村的,其子补偿,其女补偿;周岁,户口在本村的其子补偿,其女补偿;凡是招入我村已落户的女婿补偿。这些规定将出嫁女及其子女、上门女婿等分成等级给以不同的待遇,打破了集体成员无差别共同占有集体资产的法律框架和传统习惯。对享有平等土地权的城郊妇女们的利益是严重的侵害。

⒌就业歧视严重。妇女因为其本身的生理原因,就业能力不及男子,需要社会照顾。城郊妇女失去土地后,其强大的生存依托失去了,就业的艰难就立即显现。在城郊就业安排中,城郊妇女不仅不能得到照顾,反而受到不应有的歧视。例如,有的村规定,在就业安排时,先安排各家的男性就业,或者在分配工作条件好的单位时,先安排本村的男性村民,他们认为女性反正迟早会嫁出去的,应该先照顾本村的男青年就业。城郊妇女在城市就业时也常常被歧视,企业老板们对女性的结婚生育有诸多限制,有些企业甚至干脆不招女工,造成了女性就业不应有的压力。

二、根源:男权文化主宰城郊社会之害

城郊女农民权益被尊称为父辈和兄弟辈的男性侵害的事例随处可见,引起的上访事件也很多。城郊的土地权益分配歧视女性,对女性进行剥夺,其根源主要是男权主宰城郊土地的分配权。

地质灾害治理环境保护对策 篇6

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做好施工工地的环境控制,符合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目标,从具体的角度来看,进行施工工地环境保护,可以提高社会对施工工地的环境评价,选择合适的位置,对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提高处理地质的选择科学性,减少施工工地废弃物对地表水循环系统的影响。

2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工地环境保护的主要原则与依据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升级,与工程综合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目前,很多工地在施工的过程当中,都已经将环境保护因素,作为工程的重点。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工程团队要遵守以下原则,进行科学的施工设计与施工管理:首先,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工地废弃物的处理,进行综合的分析,尽量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废弃物的填埋,充分考虑废弃物的渗滤液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尤其是隔离层设置等措施。其次,工程团队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可能存在的长期风险进行统筹分析,结合工程的施工环境,尤其是土层信息、地下水、地表水、填埋场结构等等,做好环境风险控制工作。最后,优化施工设备、施工材料的选择,避免施工不当造成二次环境风险[2]。

环境保护问题对策探讨 篇7

关键词: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保护对策

1 引言

目前, 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环境污染的问题, 不过我国一直以来都忽略的这个问题。从一九七二年六月五号开始, 联合国召开了人类与环境生存的会议到现在, 已经过去了三十五年, 中国的环境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其中对于生态环境来说最重要的两个阻碍就是:资源的消耗与破坏、不完善的制度。

2 资源环境的破坏

如今, 阻碍各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源问题。一方面, 对于资源的储存是与国家的发展有很密切联系, 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再次来说, 资源开采的程度与环境破坏的程度是有一定联系的。所以合理的将资源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在消耗大量资源的同时也污染了大面积的环境, 这两个问题如今以是阻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

2.1 资源消耗

人类想要生存就必须依赖生态资源。以往发展经济的时候, 我们太过于依赖生态资源利用与开发。如今,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提高, 我们对于自然资源这方面的开发与利用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中国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 地域宽广, 多种的生态资源的总数都能够排上世界的前几位。不过, 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 就认为大量投入、大面积消耗、大面积排放的方法就能够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因为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根深蒂固, 抢夺式的对资源进行开发使得资源的贮备量很低, 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一直都是毫无秩序可言。这种传统的方式将我国推向了一个资源短缺、供不应求的场面。

2.2 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环境的保护需要重视的就是环境的污染及其治理。我国共有七种污染源:土壤、大气、固废、海洋、噪音、淡水以及辐射, 污染由城市扩大到农村, 由发达地区蔓延到发展中地区, 这样就使得点源与面源共存了, 生活上的污染再加上工业上的污染, 在污染上添加的新的污染相互揉和, 使得环保工作上的矛盾频繁出现, 特别是工业在发展的时候排放的污染物, 每年都在不断的增加。假如没有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方法, 对于环境的污染与资源的利用方面不给予重视的话, 我们就会因为环境问题太为严重而极大的阻碍经济的发展, 并且会为此付出代价。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也会越来越多, 占我国国民产值的比重越来越高。

3 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

3.1 法律不健全

如今中国已经有很多的资源与环境发面相关的法律与制度, 不管是研究的结果与各种建议都是琳琅满目, 不过还是没有解决我国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消耗问题, 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最先体现的就是法律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环境法》从颁布到现在已经有十八年了。这些年我国经济在飞速的发展, 有空前的变化, 如今的法律已经满足不了目前的经济状况, 使得某些污染大户即使造成了严重污染也无法惩治。

同时法律中一些条款只是制定了基本原则, 却不具备实施条件。一些主要的环境法律尚有空白, 立法的缺失, 使人身健康以及所涉及的环境保护问题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2]。

3.2 监管制度不完善

在许多地方, 往往因地方经济保护的干扰, 一些排污大户同时是利税大户, 轻易便能轻易避开法律追究。比起加速实现工业化, 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显得不够重视, 因此环境保护的法制、体制、机制都存在一定的滞后, 环保投入明显不足, 特别是当经济发展和环保发生冲突, 往往是后者服从前者。或是由于一些政府官员的地方保护主义和个人利益, 使得国家环境政策难于得到有效地执行。许多地方官员为了提高当地GDP而对其污染企业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3.3 缺乏技术支撑

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的能力不强, 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还不能适应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需要。而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部门是专业性要求很强的部门[3]。可是我国地方环保部门特别是基层环保部门的人员结构却不能适应这种要求, 所以, 即使有了法律作为武器, 环境问题依然频频发生, 基层环保部门素质不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4 公众环保意识薄弱

2006年1月15日,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正式对外公布。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57.05分, 环保行为得分为55.17分, 环保满意度得分为60.2分[4]。公众环保意识薄弱的原因, 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人民大众长期以来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即在中国政府才是环境保护的主导因素。因此, 逐渐形成了一种依赖感, 认为环境保护仅仅是国家的事, 与自己没有关系。

4 现阶段应采取的环境保护对策

4.1 完善立法,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必然引起传统的环境保护观念的转变。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 在污染治理方面应当反对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 法律的制定要确立预防为主的理念, 在环境资源法律保护方面, 应树立整体环境资源观, 用整体观点去看待自然资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针对于环境保护的司法与执法的方面, 必须完善环境执法的到岗责任制, 分清楚部门与部门间的关系, 明确好每个部门需要做什么与不能做什么。那些明明法律规定却并不严格执行的, 需要人们的大力监督。尽量避免行政缺位与超位的情况出现。遵循执法严违法究的原则。

4.2 优化能源结构以提高能效

提高能效和开发利用清洁、可持续能源的根本在于科技进步, 既要继续扩大技术引进的力度, 又要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在环保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我国环保科技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 对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投入, 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因此政府可以鼓励开发和应用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 如洁净煤、煤层气利用, 绿色照明、再制造等。所以我们能够参照这种方法, 加大对于环保方面的投入, 使得环保的产业能够进一步的发展, 这就需要增加科技的投入、完善的制度与措施、大量的环保方面的科技技术人员, 满足环保产业与执法者的需要。

4.3 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

最开始, 必须经过宣传或者是其他的方法, 增加人们的环保观念。在加深了观念的同时, 才能进一步的进行参与, 使之成为一种自觉性的义务劳动, 接下来, 加大人们与新闻舆论对重点污染地以及政府实行监督, 在加大了压力的同时落实环保的体系与政策。特别是那些环保的民间自发组织的出现对于政府环保政策实施的影响力, 同时引导全民性的节能环保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沈昊婧, 袁绪英.对资源环境的思考-熵率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 (7) .[1]沈昊婧, 袁绪英.对资源环境的思考-熵率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 (7) .

[2]梁从戒.2005:中国环境危局与突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2]梁从戒.2005:中国环境危局与突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田文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学习论坛, 2007.[3]田文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学习论坛, 2007.

[4]国内首个环保“民生指数”出炉[Z].[4]国内首个环保“民生指数”出炉[Z].

氯碱行业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氯碱行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Q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41-0211-02

氯碱行业作为化学工业领域重点行业之一,资源消耗多,排污量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差,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促进氯碱行业向清洁化、绿色化生产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稳步增长,迈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绿色战略”。环境保护是该战略的构成之一,如何在实现氯碱工业企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又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要求,实现氯碱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1氯碱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根据化工行业自身固有的特点,通过氯碱行业及其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促进氯碱行业的良性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依靠技术进步与创新,将其应用到生产的全过程,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省能源和物质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清洁生产;完成废物综合利用、副产品及产品的精深加工,实现氯碱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以氯碱产品为核心,建立与其他相关行业互相交叉、互为资源提供、互为污染物处理的产业链条,进而形成产业工业园或产业集群。

2氯碱行业环境保护对策

对于生产工艺相对复杂、污染物种类较多的工业企业,往往采用单方面的环境保护对策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氯碱行业,至少要从政策管理、清洁生产、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三个方面来综合实施,才能达到良好的环境保护效果。

2.1政策管理方面

按照《氯碱(烧碱、聚氯乙烯)行业准入条件》、《烧碱/聚氯乙烯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要求氯碱行业项目,使氯碱行业健康有序、清洁发展。

氯碱项目的实施,应该与选址所在地的环境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相适应,并依据GB 18071-2000《氯碱厂(电解法制碱)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和GB 11658-89《聚氯乙烯树脂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设置合理的防护距离,防止氯碱项目建成后造成严重的环境纠纷。

依法监督氯碱项目的建设和运行,严格按照“三同时”制度管理,建立完善的在线监测制度,发现环境问题及时解决。

2.2清洁生产

大量事实证明,实施清洁生产的效果优于末端治理,因此,在氯碱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同样有重要意义。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出的烧碱工业和聚氯乙烯工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氯碱行业可采取如下清洁生产方案,以完善生产环节,保护环境质量。

2.3环境保护措施

1)废水治理及排放。采用排水系数法对规划项目排放的污水量进行预测。

①排水原则。按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原则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和应急排水系统,确保各类废水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理,严禁将高浓度废水稀释排放。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及污染区域的初期雨水实施集中处理,集中排放,严禁企业新建排污口。污水排放口实施规范化建设,并安装在线监测系统,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制定突发事故水污染防治应急预案。为防止发生事故时化工物料或消防水的外泄进入地表水系统或形成地表漫流,造成河流及地下水体污染,化工企业应该实行二级防范措施。第一级要求入各企业在装置区的周边设置围堰;第二级要求各厂区设置事故水池,用以收集受到污染的雨水和事故消防水。

②污水处理方案。为了使规划项目排水达标排放,保护河水体水质,污水处理站出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要求。

2)地下水环境保护对策和减缓措施。厂区地下水保护措施建议遵循“源头控制、末端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相结合”的原则,即采取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相结合的措施。

①主动控制,即源头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工艺、管道、设备、污水储存及处理构筑物采取的相应措施,防止和降低污染物跑、冒、滴、漏,将污染物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降到最低程度;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物料的跑冒滴漏,防止地下水污染,规划项目在工艺、设备、建筑结构、总图等方面均应在设计中采取严格的防渗漏措施。

从设计上把好第一道關口是防止物料和污水泄漏的根本;从工程施工及质量控制上把好第二道关口是防止物料和污水泄漏的保障;从运行管理上把好第三道关口是防止物料和污水泄漏的关键。

结合工厂清洁生产工艺要求,防止物料和污水泄漏必须从源头抓起,从工程设计方面采取措施,加强生产装置防泄漏技术措施,严防生产装置、储运设施等发生事故或产生泄漏。一旦发生泄漏,结合“防控措施”,完善优化围堰设置,加强疏导、收集、处理措施的设计。主动控制措施在技术上保证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泄漏,从而保护地下水不受污染。

②被动控制,即末端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厂内污染区地面的防渗措施和泄漏、渗漏污染物收集措施,即在污染区地面进行防渗处理,防止洒落地面的污染物渗入地下,并把滞留在地面的污染物收集起来,集中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

一是污染防治分区。厂区规划项目各生产装置、辅助设施及公用工程设施在布置上建议严格区分为污染防治区和非污染防治区,根据可能泄漏物质的性质将污染防治区划分为一般污染防治区、重点污染防治区和特殊污染防治区。

污染防治区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物料、化学品或含有污染物的介质泄漏至地面的区域,主要包括生产装置区、物料储罐区、汽车装卸区、酸碱站、化学品库、污水处理设施等;一般污染防治区是指无毒性或毒性小的生产装置区、物料储罐区、装置区外管廊及气态产品装车区等;重点污染防治区是指危害性大、毒性较大的生产装置区、物料储罐区、化学品库、液态产品装卸车区等;特殊污染防治区主要包括各种污水收集池、储存池等区域;非污染防治区是指除污染防治区外的其它区域,主要包括部分公用工程区、办公区、绿化区域等。

二是分区防渗方案。通过规划项目可能泄漏物质分析和污染防治分区,对于重点污染防治区、一般污染防治区和特殊污染防治区建议分别采用不同等级的防渗方案。

一般污染防治区防渗采用现浇防渗混凝土面层,混凝土防渗等级不小于S6,混凝土S6级渗透系数为0.419×10-8cm/s。

重点污染防治区采用防渗混凝土面层,混凝土防渗等级不小于S8,混凝土S8级渗透系数为0.216×10-8cm/s。

特殊污染防治区采用防渗钢筋混凝土结构,生产装置污染区内各种污水池、污水井的混凝土池体采用防渗混凝土,混凝土防渗等级不小于S8,混凝土S8级渗透系数为0.261×10-8cm/s。

非污染区不设置专门的防渗层结构。

对于地下水防渗透性能弱的区域,建议进一步强化防渗级别。

根据项目或装置可能泄漏的物质特性、种类和工程水文地质条件,采取分区防控原则,并确定不同的防渗方案,即可满足工程防渗要求,又可节省大量工程投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技术经济均是合理、可行的。

③实施覆盖生产区的地下水污染监控系统,包括建立完善的监测制度、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科学、合理设置地下水污染监控井,及时发现污染、及时控制。

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厂址周围地下水环境污染控制状况,建议厂区建立覆盖全厂的地下水监控体系,包括建立完善的监测制度、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科学、合理设置地下水污染监控设施,及时发现污染、及时控制。地下水监测按照《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的要求执行。

④应急响应措施,包括一旦发现地下水污染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控制地下水污染,并使污染得到治理。

为了确保风险事故不污染地下水,建议厂区建立地下水应急预案及应急防控体系。通过地下水污染监控的水质监测井监测数据及时反馈启动应急处置方案,及时发现地下水污染事故及其影响范围和程度,为启动地下水应急措施提供信息保障;对污染区地下水通过人工抽水形成下降漏斗,防止污染水向下游扩散,抽出的污染水通过集中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3)工业固体废物防治对策。①厂区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应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一般工业废物储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鼓励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废物产生量。②厂区内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临时堆存。生活垃圾送当地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锅炉灰渣制砖等综合利用。③规划项目产生的重金属类催化剂返厂回收。④危险固体废物统一处理。

4)废气污染物防治对策。氯碱行业产生废气主要有两个环节,一是VCM精馏尾气,有VCM、C2H2、H2、N2、O2等组分,一般采用:①活性炭吸附—蒸汽正压解析技术回收VCM。②溶剂吸收法回收VCM。③膜渗透法回收精馏不凝气中的VCM的技术。目前总体看来后两种方案效果要好于第一种方案。二是聚氯乙烯干燥尾气,电石备料过程产生的粉尘,采用旋风分离或布袋回收颗粒物,均能达到较好效果。但对于屡建行业拓展产业链时,会产生新的废气污染源,因此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废气污染物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一般的措施有水洗、酸碱中和、溶剂吸收、膜分离、旋风除尘、布袋除尘、催化还原、焚烧等。

5)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在采取相应的防火、防爆、防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的安全措施前提下,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

建议至少采取水污染事故二級防控措施,防止水污染事故污染受纳水体。①建设一级水污染事故一级防控设施(围堰、围堤):防止初期雨水及开停车、检修过程中物料漫流,在其排水出口加阀门和水封井,可将正常情况下含污染物装置地面水排入污水处理站,后期雨水排入雨排水线。②在厂区和相应排放口设置事故缓冲池,关闭雨排水系统进入水体的阀门,将事故污染水通过管道排入二级事故缓冲池。最后依托企业厂区内污水处理设施及区域污水处理厂将废污水处理至达标排放。③建立和健全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3结束语

氯碱企业通过环境保护策略,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提出研究发展循环经济,实施针对性对策,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璇,赵旭.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6(10):1393-1397.

[2]朱慎林,赵毅红,等.清洁生产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3]臧树良.关伟等清洁生产、绿色化学原理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浅析土地资源保护问题及对策 篇9

李进涛2008641708级土管二班

摘要: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需求的增加,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也日益严重。面对这种局面,对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对农田保护,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保护资源问题保护对策生态保护我国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

1.1 大规模违规圈地,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客观上需要为工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保障;而主观上则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一些地方城市过度扩张、盲目设立开发区、乱批滥占耕地,在财政压力和政绩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好大喜功,搞“形象工程”,乱占滥用土地,把土地资源作为地方上“原始积累”和政府消费的财源,通过土地“农转非”这种土地使用形式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土地收益,大量获取土地资本增值收益,用于其原始积累,造成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耕地保护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1.2 土地资源质量退化及生态破坏

(1)土地沙漠化。

我国现有沙漠及沙化土地面积达168.9万平方公里,比建国初扩大了34.4%,占全部国土面积的 17.6%。据报道:我国土地沙化的扩展速度,20世纪50-60年代为1560平方公里/年,70-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年,90年代为2400平方公里/年。目前,这一速度己经上升到2460平方公里/年。

(2)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地力减退的重要原因。

滥砍滥伐、过度垦殖,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6.8%,建国以来修建的8.4万座水库中的总库容已淤积了40%,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 100亿元。

(3)土地污染。积极推进政策调整,切实做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工作

2.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2.1.1调整产业政策,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经济较发达的特大城市的产业一般都处在“二、三、一”的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的结构,这是因为,就土地利用集约度和效益而言,一般是第三产业的利用集约度大于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又大于第一产业。

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布局政策的调整应是由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资源集约型的产业转化,促进技术结构的升级和布局的集中。在农业内部进行调整时,也应该向土地集约利用性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种植方式转化,鼓励发展各种土地节约型技术和项目。

2.1.2正确引导城市化进程,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时刻受到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约束,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应注意以下问题:

(1)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导地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进行再分配,应着眼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其基本核心是如何处理“吃饭”和“建设”的关系,规划方法应以“供”定“需”,并考虑当地的实际需求。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处于主导地位。

(2)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合理投入劳动、资本和技术,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以获得土地最佳的综合利用效益。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达到城市化水平的稳步提高和耕地数量压力缓解的双赢,其唯一的途径是土地集约化利用。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采取“高度”内涵式和“合理”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严格控制城市空间的“摊大饼式”外延扩展,采用组团式发展。

(3)挖掘城市土地潜力,提高利用率与产出率。

确定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容积率、产出率。不断调整区域城市结构、城市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考虑城市、集镇相互协作,取消重复设置,减少城市化过程中不必要的耕地浪费,

2.2 加强对土地使用方式的管理,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稳定

2.2.1以基本农田保护为重点,实施弹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

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是中央政府在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出于国际和国内粮食安全考虑做出的正确决策,目的是保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一直以来,中央以及各地政府在各种规定中着重于耕地的数量保护,对新开垦土地的质量标准要求模糊,更没有考虑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应当以这样的耕地

总量指标作为实现动态平衡的目标,实施有弹性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

2.2.2严把用地审批关。

根据动态规划严把用地审批关,对改变用途的耕地加强批后实施监管,坚决纠正、收回各种违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用地。对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对重点地区、重点城市、重点项目组织检查,强化建设用地批后实施的监督管理,全面落实建设用地备案和批后核查制度,建立土地利用信用评价机制。

2.2.3全面实施国土资源管理听证制度。

拟定或修改基准地价、编制或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拟定或修改区域性征地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拟定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方案的,应当告知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听证,为今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践行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加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提供较为完善的实体和程序保障。

2.3 加强对土地资源质量保护,减少因质量下降而导致的资源流失

2.3.1实行以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以及休耕为主的农地保护措施,保护土地质量。实行农地保护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量,减轻水土流失。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休耕就是将容易发生侵蚀的地区的耕地转化利用方式为林地、草地或者休耕,用于更好的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从长远看,通过农地保护措施,可以维持和稳定粮食以及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生产能力。按照经济学家和农业专家的相关分析,农业有其自身的生产周期和生产规律,在这个生产周期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3.2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中心,提高土地生产力。

我国的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趋势明显,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保障生态退耕的顺利进行、有效遏制耕地质量的进一步下降,必须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耕地生产力,以中低产田上改造为中心,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我国中低产田土比例大,投入增产效益明显,改造中低产田较开垦荒地、土地复垦投入少,用工省、见效快、效益高。因此,挖掘耕地生产能力应该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中心,荒地开垦和废弃地复垦要进行经济性研究。

2.4 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给农业带来了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对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破坏,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障碍之一。①农药的使用导致抗药性虫害的出现。一种杀虫剂对某种害虫长期使用,害虫对农药就会产生抗药性,使得人类施药次数和使用量不得不增加,从而加剧了环境污染。②农药的使用导致农业生态体系中生物群落发生变化。多数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大量的益虫,中毒的昆虫被啄食,又害死鸟类,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死

亡,而天敌的繁殖能力远不如害虫,结果反而有利于害虫的迅速繁殖,破坏了天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化肥的使用也是如此。现代农业是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可持续发展为特征,而与此密切相关的肥料更是现代农业生产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物质基础。在肥料、种子和水等粮食增产三大可控制要素中,化肥的作用率己达 30%-40%。但是肥料在我国的使用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肥料对粮食增长率的作用不断下降,即肥料利用率在我国尚处较低水准。而且,肥料的大量施用还带来环境污染等影响,这是肥料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所以,加强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在农药和化肥方面应该实施科学施用的原则。一方面,化学肥料的开发、生产和施用等诸多方面都应予以重视;另一方面,要科学施用化学农药,将农药对土壤生态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结论

面对如此严重的土地问题,为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子孙后代的发展,做好土地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吉平.我国土地持续利用亟待研究的几个问题[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3).[2]陈美球等.土地健康与土地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1998,(4).

[3]黎明.土地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这本书真好看下一篇:基金会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