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精选2篇)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篇1
中学语文实际教学中, 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往往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笔者试以《背影》教学为例谈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背影》一课在传统讲授中教学目标的设定
《背影》是我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篇目, 朱自清在其饱含深情的回忆中, 展现出了父子间那深切的爱, 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这篇文章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却存在诸多问题。似乎谈到教学目标, 尤其是像《背影》这样的经典名篇, 很多教师都会无意识地陷入一种思维定式之中, 从而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出现种种问题, 以致于缺乏自我的独立见解, 更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关照。
下面是某位语文教师设计的《背影》一课的教学目标:1.体会文中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运用, 把握文中人物特征和动作细节的描写方法, 指导写作练习。2.体会作者为父亲的“背影”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体味父亲对儿子那深沉的爱。3.感受本文所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 理解文本与现代家庭生活的关系, 并学会在生活中尊重父母、理解父母。
这样的教学目标看似合情合理, 但仔细推敲起来, 就会漏洞百出。在目标设定上, 它似乎遵循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但实则只是将三者进行了简单的叠加, 而非着眼于真正的沟通融合。首先, 它过于追求完美以致犯了贪多求全的毛病;其次, 它脱离了文本和单元教学的需要, 脱离了学生实际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再次, 它对目标表述过于含糊笼统, 目标动词的描述也过于隐性化, 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这样的教学目标所欲达成的预期效果, 自然就要大打折扣了。
二.教学目标合理设定的几点依据
教学目标, 顾名思义, 就是教学活动的旨向和所欲达成的效果, 也可以说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和教学活动的归宿。合理、清晰的语文教学目标既能很好地指导课堂教学, 同时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有效参照。
然而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 许多经验丰富的一线老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么尽取前人之语, 要么习用模板套话, 要么主观臆断, 这也是造成当前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一个原因。为此, 本文将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 基于课程标准的设定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八年级属于义务教育的第四学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四学段对“散文”学习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3、欣赏文学作品,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自然,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时首先要在《课程标准》的框架内进行。以《背影》为例, 文章的表层含义自然是通过叙述旧事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但学生在阅读中也要通过对文中语句的体味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某些特殊情感, 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例如文中作者曾反复写到自己的“聪明”:“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唉, 我现在想想, 那时真是太聪明了!”通过自我体验, 学生就不难感受到作者多年来对父亲的一种内疚之情, 从而达到了对文本进一步的品味和解读。
同时, 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 而上面所呈现的《背影》一课的教学目标则并未明确地呈现出这种理念。并且目标中要求学生“理解文本与现代家庭生活的关系”这一点, 似乎还有些超纲的嫌疑。
(二) 基于文本本身特点的设定
1.语文课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时要注重体现教材的原生价值
《背影》一文发表于1925年。有的教师在进行讲解时, 常常将当时的情景描述为“军阀割据, 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作者作为一名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 不免会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正是在这一背景上, 作者写出了真挚感人的父子之爱, 同时也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
然而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背影》一文在发表之前, 朱自清曾与其父因为家庭之事发生过争吵和冲突, 后又因为《笑的历史》一文中语言的过激, 加剧了父子间的矛盾隔阂。自然, 朱自清一直想找到一种恰当的方式来弥合这种矛盾, 并期望能够化解父亲心中多年的怨隔, 而《背影》的发表也确实起到了冰释前嫌的作用。因此, 可以说《背影》的发表在事实上也起到了缓和父子间多年积怨的作用, 也实现了“朱自清创作此文的最初价值”, 而非单纯地为了表现父子间的爱。
2.语文课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时要依据文本的内形式
内形式, 即文学作品内容诸因素的组织形式和其结构方式的内在形式。即“作品内容要素的组合关系与逻辑结构形式”。内形式是文本内在特征、内部意蕴的所在, 它包含于作品内容的本身, 但却能使读者有着广阔而普遍的情感体验。“形式即是内容”, 在此意义上, 语文教学当然也可以从形式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
在我们通常看来, 《背影》一文所展现的内容情感就是父亲对孩子浓烈而深沉的爱。这种理解是否合理, 又是否可以将其定位为文章的内形式呢?
“若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 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 (《季羡林说朱自清散文〈背影〉》) 结合文章背景和其中所流露出的复杂情感来分析, 我们当然不能将这篇文章理解为仅仅表现的是父子之间真挚的爱, 至少还有以下两点:
一是儿子对父亲复杂的感受:矛盾中的焦灼, 情感的纠结, 嫌弃与谅解的交织等等。而这些都是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 并需要在文中仔细品味的。例如在文章结尾处有这样几句:“ (父亲) 情郁于中, 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 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 只是惦记着我。”这样的情感虽与表现父爱有抵, 但却是极为真实和生动的。
二是父亲心中的复杂情感。通过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困惑:父亲既然已经年老, 却又为何执意要翻越月台, 去辛苦地买那几斤橘子呢?除了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是否还有其他隐含之处?父亲老了, 但他毕竟还是父亲, 自然在儿子面前想要极力维持着那样一种昔日的地位和尊严。岁月的流逝使父亲仿佛一下子变得可怜而又可亲起来, 而正是在这种可怜与可亲中, 似乎许多东西在作者眼里都看开了, 也都可谅解了。
想到此, 我们是否可以说这篇文章其实内在地萦绕了一种沧桑与悲凉的气氛, 而这种复杂情感的曲折表露及其背后裹挟着的沧桑与悲凉, 其实正是这篇文章的内形式之所在。
(三) 基于学生学情的设定
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解课程标准,依据目标设计教学 篇2
[关键词]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07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决定着课堂中教与学的走向与结果。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学段要求,结合教材所呈现的素材分解目标,通过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方面对目标进行阐述,使得课程标准要求具体化,具体目标行为化,进而依据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和适切性。分解后的目标可观、可感,为后续的评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标准。
下面就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的意义”为例,简单阐述如何分解课程标准,设计课时目标,如何对应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课程标准的表述】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P22)
【教材内容的安排】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2页例1、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一第1~2题。
【学情分析】
知识准备:(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就已经接触了大量加、减、乘、除的等式,只是没有明确提出等式的概念,对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比如( )+3=5;
(2)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公式、数量关系和运算律的方法;
(3)部分学生已经对方程有所了解。
生活经验:(1)学生在跷跷板的游戏中,对于如何保持跷跷板的平衡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
(2)在科学课上,学生已经认识了天平,能从天平的状态中了解到天平两边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例1、例2、练一练以及练习一的第1、2题。例1是教学等式,例2是教学方程的意义以及与等式的关系,练一练主要是对等式和方程的判断,练习一的第1、2题是用方程表示出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材先教学等式,再教学方程的意义。学生虽然在数学学习中一直运用等式,但大都关注的是通过运算把结果写在等号后面,并没有明确地认识等号两边的式子和数表示相等的量,地位是均等的。教材通过天平平衡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借助直观体会到50克加50克和100克质量相等,从而抽象出等式50+50=100。这时,学生将不仅仅从运算的角度来看待这个式子,更多的是从两个量的相等关系来认识这个式子。在此基础上,教材继续通过天平,呈现了两端质量相等与不等的四种情况,引导学生用等式和不等式分别表示两端的质量,并让学生判断这些式子哪些是等式,加深学生对等式的印象,为学生认识方程的意义后辨析方程和等式的关系打下基础。最后教材用定义的形式来揭示方程的意义,像x+50=150,2a=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之后用韦恩图来表示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资源分析】教材、自制PPT课件。
【标准分解】
【教学目标陈述】
1. 借助直观天平图正确地写出等式;
2. 根据等式的结构准确地辨别等式和方程;
3.在对等式的分类、比较后自主地归纳方程的意义;
4.借助韦恩图或其他方式自主地说明方程和等式的关系;
5.根据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
【教学活动设计】
一、直观演示,引导观察
师(出示天平图):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师(出示例1动态图:天平由左右摇摆后平衡):天平怎么了?说明什么?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这种现象吗?
生:50+50=100。(教师相机贴出写有算式的磁性板条)
师:像这样的式子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等式)那什么样的式子是等式呢?
师:如果把左边的鸡蛋拿走,这时天平会怎样?哪边重哪边轻呢?(动态演示)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状态吗?(50<100 )像这样的式子我们又可以叫什么呢?(不等式)
师:这时如果给左边托盘中加上一个小正方体,它的质量不知道,可以怎么表示?(可以用字母x表示)放上去之后,猜想一下天平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这种状态吗?(呈现天平三种不同的状态:x+50=100;x+50<100 ;x+50>100。)
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与前两个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呢?(都含有未知数x)
师:继续变换,在天平左边摆放a克的小正方体两个,右边摆放200克的砝码,使天平平衡。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现在这种状态吗?( 2a=200)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1,即能够借助直观天平图正确地写出等式。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合理想象天平的指针来判断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后,用一个等式或不等式来表述对应的现象,借助对天平的观察,理解等式的含义,其中未知量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蕴含了符号化思想的渗透,由现实场景图到数学算式,也进行了抽象思想的渗透。】
二、尝试分类,明晰概念
师:通过观察天平,我们得到了这样6道算式,为了便于表述,先个它们编上①~⑥六个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道算式,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它们分分类吗?先自己思考,分一分,然后同桌相互交流分法。
(学生独立思考,选定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小组交流,再集中反馈。)
师: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可以分成几类?每类是哪几道算式?(学生说分类标准。)
(预设:按左右两边是否相等来分:可分成等式和不等式;按是否含有未知数来分:可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
……
师(小结):对于这6道算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进行分类。我们先按左右两边是否相等来分,可分为等式和不等式;对于不等式我们以后会进一步学习,今天主要来研究等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2,即根据等式的结构准确地辨别等式。本环节渗透了分类思想的教学,学生根据要求自己设立分类标准,然后依据标准进行分类,在交流分享中,明晰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同时也逐步增强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师:大家把目光再聚焦到这三道等式”50+50=100 、 x+50=100 和 2a=200”,如果继续让你来分类,你打算怎么分?
生:可以按是否含有未知数来分:
50+50=100 是一类,是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x+50=100 和 2a=200是一类,它们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你们能不能也写几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注意尽量写得与大家不一样。
(预设:100-x=20、y÷6=12、12x=ab……)
师:同学们来比较一下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不同点:未知数不同,有的是x、y,有的是a、b;有的未知数在等号的左边,有的在右边……)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无论是x还是y,它们都表示未知的数,无论未知数在等号的左边还是右边,它们都是用等号连接的;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数学上就叫做方程。你觉得一道算式要能被称为方程,必须符合几个条件?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3,即在对等式的分类、比较后自主地归纳方程的意义;这一环节主要是对等式进行二次分类,利用属加种差的方式揭示方程的意义,为了丰富对方程的理解,设计让学生也写几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丰富学生对方程的感知,进而求同:这些都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师:50<100、 x+50<100 、x+50>100是方程吗?为什么?50+50=100是等式,那它是方程吗?为什么?你觉得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表达出来吗? (展示学生作品,最后介绍韦恩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2的达成,强化学生对等式和方程概念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理解本质
1.根据线段图列出方程。
2.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集中反馈)
师: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的?
引导学生结合最后一幅情境图思考:
(1)在这道题中,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未知的?
(2)我们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式来列出方程的?
(小树的高度+6.4=大树的高度,大树的高度-小树的高度=6.4,等等)
(3)方程其实就是在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建立一种相等关系的式子。它与我们以前所接触的式子还有所不同,以前式子中的未知数是不能直接参与列式的,而方程可以把未知数当作已知数直接参与到列式中,这样有时会给我们解决问题带来便利,可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师:我们生活中也存在很多等量关系,你能否选择实际生活中的一种等量关系,自己创编一个情景,列出一道方程?
(学生创编,全班分享;教师介绍天元术和笛卡儿等跟方程有关的数学史)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5,即根据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方程的本质是建立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相等关系的式子,列方程最主要的就是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在这一环节中,通过看线段图列方程、看情境图列方程、自己创编情境列方程等形式,促进学生感受生活中大量的等量关系,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从而初步体验方程思想。适当进行数学史的介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五、总结回顾,分享习得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得到一些算式,对算式进行了分类研究,也理解了等式和方程的意义。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逐步培养学生反思学习历程,及时总结的习惯】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推荐阅读:
教学目标与评价07-15
数学目标教学及其评价05-19
以本科教学评价为10-01
以院(系)级本科教学评价为抓手05-09
依据什么制定教学目标09-08
教学评价与激励教学05-24
教学评价08-11
教学评价衔接06-09
德育教学评价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