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镇一中西校校本课程

2024-07-12

夏镇一中西校校本课程(通用3篇)

夏镇一中西校校本课程 篇1

农村初中校校本课程建设思考论文

【摘 要】课程改革、校本建设关键在于精神追求和观念转变,而不是物质条件。就此而言,城市学校、条件好的达标校能进行校本研究与建设,农村校、物质条件差的初级校也一样可以进行。在这里人是决定因素。人的观念的改变与否决定了农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

【关键词】校本课程 转变观念 农村初中

前不久得知,英国将在中学开设一门叫快乐的课程,内心有所触动,不由地想到当前我国各地各校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可以看到相当多的学校有了校本课程,再仔细瞧瞧,大家又会发现这里的相当多学校,都是城市的,而且是达标校,或是正在评估,准备达标的学校。观其校本,内容也可谓丰富多彩。有演讲、辩论、文学创作、二外选修、影视制作、采访主持、现代企业参观、主题旅游、到社区开展有意义的活动等等。然而,关于农业、农村、农民,我们却难以在其中发现踪影,或者也只是浮光掠影。

有关校本课程建设一直存在着一个认识误区,即认为:相对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而言,农村校搞校本课程开设条件尚不成熟。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农村中学,尤其是农村初中办学条件普遍较差,许多学校不具备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农村孩子也不像城市孩子那样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但是因此就认为农村学校搞校本研究条件不成熟,不做、也不愿意做,这是不客观的,也是悲观的。其根本还在于没有正确理解校本课程建设的内涵意义。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系统中三类课程之一,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和个性的,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是课程改革的一大创新,它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极大的责任和一定的自主权。

其核心是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所以课程改革、校本建设关键在于精神追求和观念转变,而不是物质条件。就此而言,城市学校、条件好的达标校能进行校本研究与建设,农村校、物质条件差的初级校也一样可以进行。在这里人是决定因素。人的观念的改变与否决定了农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

一、转变观念,树立自信

目前农村教育培养目标在传统的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很多学校还是定位在升学、“跳农门”,停留在“学而优则仕”的应试进城教育上,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课程教材缺乏适应性和实用性,教材内容与农村学生生活环境的相关性差,远离学生生活,学习的知识难以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农村校应该根据农村地域特点,看到农村所拥有的自身资源优势,开设并建设符合实际,有利于发展的校本课程。笔者所在的正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但老师们并没有因为学校无先进的教学设备而放弃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由于学校地处山村,有着淳朴的民风,许多在城里早不见踪影的民俗在这里仍延续着。老师们便开设了民俗探究课,与学生在追溯民风习俗的嬗变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思考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学校还根据山村地理与经济特点,开设了水土与果树栽培课程,这些虽都只是山村教师的改革尝试,却也证明了农村初级中学一样能有校本,一样有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的自身优势。这些都是农村校本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正确理解校本课程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树立其校本研究的信心,并身体力行。

二、建立多元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

制约农村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建设进程的因素,还在于由落后的观念导致的落后和不合理的教育评价。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评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但现行的评价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甚至于形成阻力。主要问题是:

1.对教师的评价

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基本上是为确定教师升迁或惩罚服务的。其基本手段的运用是“高利害”的奖惩,基本方式是考核教师任教学生的考试分数。其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评价目标片面,只重视教育的短期外部需要;(2)评价途径偏窄,只通过教育过程的终结状态去评价;(3)评价指标单一,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4)评价体系不完善,缺少诊断和矫正机制;(5)评价主体单一,教师参与评价的成分低。

在这样的制度下,名利的分配成为评价的直接目的,在为平衡利益服务的基调下,功利主义和局部效应的需要难免会使教师评价产生巨大的副作用,以至于影响教师群体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干扰教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阻碍教学改革的进行,阻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对学生的评价

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方式,过于注重量化,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评价技术落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在当前的教育和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教学围着考试转的现象,反映在学生评价的内容上,出现了将评价内容进行主次分配,对考试涉及的内容优先考虑,重点保证;而对考试不涉及的内容则较少关注。

具体表现为重分数,忽视学生实际能力;重态度,忽视学生情绪情感;重结果,忽视学生学习过程;重升学,忽视学生个体差异;重书本,忽视社会影响力。重管理,忽视学生合法权益。

为此必须建立多元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以确保农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教师评价运用评价的激励、调控、导向和诊断等功能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把教师群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诊断、自我调控的内在需要作为第一需要,摆脱功利主义对人性的扭曲,要让涉及评价的全体成员真正站立在共同的价值平台上,去对所面临的教育现象进行由衷的价值判断。在这种以自由、自觉、自主为基础的评价活动中,教师的参与才是真实、真诚和彻底的,依靠教师共同完成的评价才能达成共识而且具有多赢效应。

来自于教育内部需要的,同时注重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多元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才具有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力量,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活动,才能保证农村教师课改的积极性、持久性,才能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符合学生的长远利益。

让我们再将思考点回到本篇开头的英国将开设快乐课程这一消息上来,笔者以为,转变了观念,有了正确合理的教育评价,那么农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不仅成为可能,不仅也会如城市校、达标校那样如火如荼;并且,在开设怎样的校本课程上,无论是农村初级校,还是城市达标校都将会有更深层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

[3]关于学生评价改革的几个问题.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中心.

夏镇一中西校校本课程 篇2

《京韵入门》校本课程背景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旨是将课程计划框架内的一部分权力下放,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工作,该课程开发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教职员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

上海市愚一小学《京韵入门》校本课程主要是跨学科结合国粹艺术——京剧,分别从音乐、美术、劳动技术、信息技术几个方面对校本教材进行设计。教学目标是学习京剧文化,了解京剧艺术。其中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分别学习唱京剧、京剧脸谱、京剧服饰、京剧道具等京剧基本知识。

在非正式学习资源愈来愈丰富的今天,将学校现有资源和校外场馆资源相结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趋势。本文以四年级活动课程《走进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博物馆》为例,分享如何设计馆校结合的项目学习探究活动。

馆校学习活动设计

1.学习活动设计框架

根据活动需求,将活动划分为三大块:参观前、参观中和参观后。

(1)参观前:四年级的探究主题是京剧脸谱课程,在参观戏曲博物馆前,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设置学习内容和设计活动。四年级脸谱知识有:脸谱颜色、脸谱样式分类、脸谱代表、脸谱设计。在学生上完脸谱课程后,我们带领学生参观戏曲博物馆,并设计以“脸谱”为主题的项目探究活动,系统完善学生的“脸谱知识”体系,实际体验京剧的乐趣。

(2)参观中:在参观过程中,学生利用教师提前设计好的学习单进行参观,并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四年级学生重点放在脸谱探究上,根据活动单的设计,学生一步一步探究京剧脸谱的文化。

(3)参观后:在结束参观后,让学生进行分享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学习活动单情况,对学生答疑解惑,并且利用参观时所拍摄的照片,辅助学生制作京剧脸谱思维导图等。

2.学习活动设计

四年级学生参观戏曲博物馆活动,虽然是外出参观场馆,但是作为增进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活动,也应该借鉴课堂授课的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1)活动设计目标:学习和了解京剧脸谱的颜色和样式。

(2)活动设计过程:参观展品,根据学习单的设计进行探究学习。

(3)活动重点与难点:脸谱人物性格的识别和样式划分的应用。

(4)活动使用工具:彩色笔、活动单、i Pad(主要用其拍照功能)。

(5)活动评价: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6)活动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7)其他:网络资源、参考链接,后期整理等。

3.学习活动单

在场馆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的功能就被弱化了,而学习单则在场馆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根据鲍贤清(2013),杨艳艳(2014)等人的研究,学习单主要有四个作用。

(1)导学作用

学习单作为馆校衔接的一种中介物,在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京剧脸谱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学习单,从脸谱颜色到样式分类,一步一步完成预设的活动,完成探究项目。

(2)整合作用

学习单的设计紧密结合课程标准,有效地整合了课堂学习和场馆学习,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追求真知。

四年级主要的学习内容是京剧脸谱文化,所以学习单就是以此为依据进行设计的,让学生的知识从学习转为实践,从课堂转为课外。

(3)链接作用

学习单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材料,有利于学习活动各个环节的环环相扣。

探究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同时,利用学习单,学生可以集合绘制脸谱、拍照采集、讨论记录等功能。

(4)反馈作用

学习单能清晰地记录学生自主参观探索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单指导下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便可以养成一种场馆学习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在参观戏曲博物馆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单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掌握学生的探究思路和还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答疑解惑。

反思与总结

1.馆校结合学习活动要找到一个切入点

在馆校结合的学习活动设计中,要注意将校内的学习和场馆学习相结合,场馆内展品丰富,但是要注意避免学生走马观花式学习,最好以一个点引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口展开探究。比如在四年级的活动学习中,就是以脸谱知识为切入口,让学生展开三个探究,见上表。

2.将场馆学习嵌入学校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场馆学习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补充资源,嵌入学校教学中。相关主题课程的开展可以和城市里对应主题的场馆相结合。比如,学习生物课程,可以去植物园搜集绘制标本;学习物理、化学等课程,可以去科技馆进行主题探究;学习摄影课程,则可以去电影博物馆,了解摄影原理及名家欣赏等。

同时,场馆学习嵌入学校教学的不同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在学习校内相关内容前参观场馆,能吸引学生兴趣,但是学生会因为缺少相关专业知识,而少了专业探究。在学习校内相关内容的过程中去场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可能会影响整个教学设计环节的开展或者学校课时的安排。在学习校内相关内容后再去场馆,有总结升华的作用,比如本次京剧脸谱探究就是在四年级学生上完脸谱课后去博物馆参观探究的,学生可以在校内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巩固知识。

3.学习活动的设计开发要融合场馆、学校、家庭的参与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最大化地融合场馆、学校、家庭的参与。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学校可以设计相应的亲子探究学习活动,设计学习单,让家长带领学生在节假日的时候,带着“任务”去场馆学习,然后在校内进行学生间的分享讨论,教师答疑解惑,形成一个良好而有序的学习氛围。

在当代,场馆是社会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学校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与自己的校内课程相结合,设计好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一个值得教育者继续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鲍贤清.博物馆场景中的学习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杨艳艳.学习单支持下馆校衔接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夏镇一中西校校本课程 篇3

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 国家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上公布一系列文件。2000年公布《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 (试行) 》, 2001年、2003年公布《九年义务制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试行)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试行) 》, 2002年公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这些文件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实施策略。反观五年制高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 国家至今未发布相关指导性纲要或课程标准, 使得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建设和实施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不平衡, 课程内容设置缺乏统一性, 教学方法缺乏实效性, 学生学习评价缺乏针对性等。

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校总的在校人数近20万人, 年龄处于高中至大学二年级阶段。在特定的教育环境和年龄结构下, 学生有着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体育兴趣爱好。实施课程校本化开发, 不仅可以使课程建设明确主攻方向, 形成有利抓手, 提高实施成效, 同时对于推动五年制高职学校体育各项工作, 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 对相关理论专著和文献进行研读, 了解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的一般规律和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现实基础, 对理想课程与现实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进行思辨。

运用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对常州建设高职校、常州铁道高职校、常州旅游商贸高职校等7所五年制高职校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问卷调查, 加深对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途径探讨。对常州刘国钧高职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建设进行“回头看”, 为了掌握课程校本化开发实践的第一手资料, 对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系统设计和构建课程体系、框架和结构。

3 结果与分析

3.1 常州市五年制高职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

常州市目前有7所五年制高职校, 其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安排见表1、2。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 (如表1) , 基本以整班教学为主, 只有2所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采取男女分班选项教学。在教学内容上 (如表2) , 由主到次依次为田径、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羽毛球、武术、乒乓球、体操、网球。此外, 在校本教材建设上面, 有2所学校在必修课的基础之上, 开设了体育选修课, 并进行校本教材的建设。通过对常州市五年制高职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课程改革整体推进缓慢, 教学组织形式比较落后, 教学内容以传统项目为主。

3.2 常州刘国钧高职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开发

常州刘国钧高职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始于2007年9月, 结合五年制高职办学特点和要求, 立足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系统收集、阅读、比较基础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纲要的基础之上, 广泛调研、研讨, 逐步确立了五年制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体系、框架和结构, 细化了课程内容、实施方法和课程评价等要素。

3.2.1 完善课程体系

在课程建设中, 引入“大课程”的思路, 课程体系涵盖了国家课程即必修课, 另开设体育类任选课程, 如《小型竞赛组织与裁判》、《体育竞赛赏析》等, 以及体育俱乐部等多种类项, 加深了课程内涵, 拓宽了课程外延。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 任选课面向部分有需求的学生, 俱乐部面向部分有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

3.2.2 构建课程框架

五年制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须修满16学分, 共计8个学期288学时。根据课程目标, 构建符合学校现实基础和学生需求的“3+1”的课程框架, 即前3年以发展学生基本体育实践能力为主导 (基础学段) , 第4年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方向 (发展学段) , 构建出渐进的课程框架 (表3) 。

3.2.3 优化模块组合

课程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内容, 即决定应该教什么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些需要教的内容。五年制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则是以“模块”的概念呈现教学内容的。引入模块的概念, 对于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 作用重大, 意义深远。首先, 模块与选项教学密不可分, 使得整个课程教学的理念与层次有了较大提升;其次, 模块明确了课程的内容结构, 使得教学和管理有章可循;最后, 模块能够合理地进行教学场地、资源的分配与协调。根据五年制高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又将模块分为三类:必选模块、限选模块和任选模块。通过将三种性质的模块优化组合, 构建学生四年学习的整体教学内容。

3.3 师生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开发的调查

教师普遍认为课程校本化开发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 尤其在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掌握新的运动技能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上作用明显。从学生反馈看, 课程校本化开发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影响尚未达到很高的预期, 但选择影响较大或影响大的学生总量还是明显高于选择影响较小或无影响的学生总量 (表4、5) 。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和学生对课程认识及适应性的提高, 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将体现出更大的优势, 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五年制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发展相对缓慢, 既有来自上位指导的缺失, 也有自身的特殊性。统一思想, 理清思路, 进行符合五年制高职办学特点和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校本化开发, 不仅可以使课程建设明确主攻方向, 形成有利抓手, 提高实施成效, 同时对于推动五年制高职学校体育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以模块为基本单元, 以必选、限选和任选为主要形式, 面向每一位学生, 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终身体育意识习惯的形成, 认可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不仅仅定位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 而更加关注课程在健康性、实用性、可持续性等方面的价值体现。

课程校本化开发推进过程中, 课程的内涵建设有了明显提升, 整体教学质量得到长足进步, 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新景象。同时, 应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和评价体系的构建。

摘要: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 对五年制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与校本化开发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通过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以及推动五年制高职校学校体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体育与健康,校本,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制订.普通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2]国家教育部制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8.

[3]陈家颐.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与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8.

[4]曲宗湖.体育课程的约束力与灵活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5]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编.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6]冯小军.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与实施[J].2008, 6:63-65.

[7]郑金洲.教育碎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0.

上一篇:我唯独钟爱的乐器作文下一篇:送最好的闺蜜离别赠言短句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