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报告(通用8篇)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报告 篇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育理念
大力弘扬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点,以成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以贯彻与落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推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主要内容、实施步骤和具体要求为重要指导,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建设国内一流的示范性特色人才培养实验区为目标,立足现代旅游产业发展实际,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提升教学质量为重点,以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现有高质量的教师水平、完备的教学配套设施、系统化的教材建设为依托,以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为手段,坚持以教学、科研和培训 “三位一体”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推动,不断通过学科交叉更新旅游管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在更宽的旅游学科层面上构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知识新体系和课程新体系,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创新;构建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和“创业”教育实施载体,实现“创业”教育条件创新和制度创新;构建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大学生“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创业教育机制创新。通过知识体系创新、条件创新、氛围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形成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帮助学生完成创新知识的构建和创业技能的取得。本专业的创业教育的定位是通过新教育模式的运行,努力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高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以及具有较强领导能力的旅游专业高级人才。
(二)培养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帮助学生完成创新知识的构建和创业技能的取得。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专业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具体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
本实验区将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旅游教育模式。通过确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实现以创新教育为基础的旅游专业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通过改革现有的旅游专业教育和课程体系,具备扎实的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内在性得到增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心理品质;通过教学管理体制的探索,使学生的个性和开创性得到发挥。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发展也将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不断实现自身新的跨越式发展。
在4年的时间内,把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富有特色”的国家级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形成在学术成果、教学成果、科研成果、课程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均具有具有示范和带头作用的的国内一流旅游本科教育品牌专业;为中国旅游业输送更多理论扎实,技能过硬,一专多能,知行并重,能够适应现代旅游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管理创新创业专业人才。
(三)人才模式及可行性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很少,真正实现自主创业的还不到学生总数的1%。美国等创新型国家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能达到10%-20%。与之相比,我国旅游创新创业教育未来的发展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1、加强旅游管理学科平台建设,推动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发展
继续加强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教学创新团队、省级重点学科、省级品牌专业、省级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全面推进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发展。到2010年,将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为拥有一流学者,一流办学条件与科研实力,一流人才培养平台,一流管理水平与社会贡献度的学科。通过学科平台的建设,带动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办学能力、办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
2、加强专业基础教学条件建设,建设国家级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验中心
加大旅游管理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国家财政部和湖北省下拨的实验室600万专项建设经费,到2010年将旅游管理教学实验中心建设成拥有完备的仪器设备,力争建成省级乃至国家级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改革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开放实验项目的数量,加强开放实验项目的管理,使参加开放实验项目的学生的比率到2010年达80%以上;增加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课时数;提高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所占比重,鼓励教师将一些成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3、实施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改革
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以构筑各类人才知识结构为依据,以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为手段,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保证,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优化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训,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在本科生中开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公共类课程。这类课程是学生创新创业的启蒙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使其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最基本的方法的课程。
(2)搭建由专业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以及专业性讲座组成的课程平台。专业性课程及讲座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与所学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挖掘本专业应有的创新性、创造性教育内容的同时,融入或渗透有关创业教育的理念,培养和丰富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知识。
4、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与创业技能
每年设立50个创业实践项目,以每个项目1000-2000元计,30个项目共计10万元(含项目评审费及相关的必需成本开支);每个项目的团队组成学生数为3-5个人,50个项目共有150-250个学生参加,使学校培养学生创业计划得以落实。
(1)项目来源:项目可以是教师提出的课题,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课题。
(2)项目团队:凡是教师课题,一定要安排以学生为主的团队来实施,凡是学生自己的课题,一定要组织团队,并聘请指导教师。
(3)项目实施时间:项目实施最长时间为一年。
(4)项目资助对象:本专业2-4年级本科学生及在读研究生。
(5)成果形式:项目验收的最低标准为在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20%的项目要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50%的项目要求参加上海或全国的竞赛活动,60%的项目要求写出申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的《创业计划书》,并争取有成果转化产生。
5、多种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实验区将重点抓好职业教练营的工作,通过实习、实践活动,指导创业操作课程的开设,指导学生的创业活动,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实验区将以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融合为切入点,努力实现专才向通才转变、教学向教育的转变、传授向学习的转变,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探索创新创业人才综合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
实验区将充分利用旅游实验教学中心的创新创业实验平台,通过带有研究、开发、创新性质的实验形式,如旅游规划与开发创业设计、酒店创业设计、旅游电子商务创业设计等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体现综合性,同时体现的创新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所占的比例75%。
依托学校现有资源,充分利用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大型旅游企业集团联合,拓展创大学生创业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区域社会的联系,开门办学,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强化实践教学,并真正实行校企结合。联合校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企业家与大学生的联谊活动。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报告 篇2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 高等学校积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全面提高人才质量。本文通过对理论的系统归纳总结, 以期更好地指导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一、把握社会需求特点, 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一)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 高校与社会存在脱节。在就业双向选择的市场中, 对于人才的检验标准, 就是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可雇佣性理论认为, 大学毕业生应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它要求个体能适应社会和胜任岗位的要求, 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和品质等并能有效展示;符合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规律;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契合;考虑个人的态度和意愿, 等等。
诸多因素中, 更强调的是以能力为中心。起源于20世纪八十年代的CBE理论指出, 人才培养需以职业或岗位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行为意识为从业能力的基础。能力培养是教育教学的中心。该理论启示:人才培养可通过能力导向、项目驱动导向、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模式, 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来实现这一目标。
社会对于人才的能力要求是随环境变化的。李景元教授的灰领理论指出, 在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条件下, 管理与操作的界限明显缩小, 单纯的脑力劳动与单纯的体力劳动的界限向着逐步消失的方向发展, 取而代之的是兼具二者特征的新型管理者和劳动者, 即灰领阶层。该理论对于单纯的技能或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也进一步显示出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
(二) 将经营管理理念应用于人才培养过程。
人的培养, 如产品生产一样存在效率差异。其中, 美国学者威廉·大内1981年的Z理论认为, 使工人关心企业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组织间微妙性的有效协调可有效提高生产率。生产中不仅需要考虑技术和利润等硬性指标, 还应考虑人与企业、人与人的关系。因而应以人为本, 注重人在组织中的作用, 积极采用参与、激励、增强团体关系等手段。
生产中, 良好的管理和监控机制是重要的。企业管理领域比较流行的质量功能展开 (QFD) 的基本思想是:产品开发过程中所有活动都由顾客的需求、偏好和期望所驱动, 通过“做什么”和“如何做”把顾客的需求、偏好和期望设计到产品和过程中去, 从而使产品达到顾客的要求。基于此理论, 教育中应注重识别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特点, 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规划及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并进行有效监控。
Don E.Schultz的4Rs (Relevance, Reaction, Relationship, Reward) 理论指出, 在竞争业态下, 应主动创造需求, 运用系统的思想去整合营销, 通过关联、反应、关系、回报等形式把产品生产者与顾客联系在一起, 通过生产者与顾客的互动, 形成双赢竞争优势。高校与学生、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类似生产者与顾客的关系, 因而应与学生、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良好关联;站在顾客的角度及时倾听其希望和需求, 及时答复迅速做出反应;与顾客保持长期而稳固的关系;注重企业在营销活动中的回报, 使整个关系链条上的学校、学生、企业能获得各自所需的利益或收益。
决定市场竞争力的, 有多种因素。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指出, 决定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有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及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的表现等, 辅助因素是政府和机会。同理, 高校人才培养中, 竞争优势在于:良好的软硬件等基本要素条件、人才对市场的适应性而带来的有效市场需求、与社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关系及由此得到的有效支持、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及具体培养方式的设计等。
二、遵循知识规律, 把握人的特性, 进行学习并锻炼创新思维
(一) 遵从知识的规律性。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的SECI模型, 指出知识创造过程涉及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隐形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在化过程、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整合化过程、显性知识到隐形知识的内在化过程。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 结合知识的规律, 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螺旋上升规律, 对于学习创造、对于创新思维培养、对于学生成为更有价值的个体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946年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将人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所需的媒体和途径按照抽象程度的差异概括为十个层次, 并建立起塔式图解, 从塔底到塔顶分别是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设计的经验、参与活动 (演戏、表演) 、观摩示范、见习旅行、参观展览、电视电影、广播录音幻灯照片、视觉符号、言语符号;这些内容从塔底到塔顶具体又可分为三大层次, 即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 阐释了人们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 从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因而, 教育中应注重从具体经验入手, 逐步上升到抽象, 并善于利用多种方式共同促进知识的习得及创新。
相对于个体的学习过程, 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强调群体知识对于创新的重要性, 进一步指出创新最终要使生产体系即群体知识产生价值才能被认可。有鉴于此, 当代人才培养中, 应锻炼其团队合作能力, 利用多方知识促进群体知识创新, 并注重将新思想、新方法及新发明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在群体知识应用过程中产生更多的作用。
(二) 依据人的心理特点和智力结构特点。
人本身有探究问题的需求。20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教学的中心,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PBL (问题为本的学习) 理论, 1969年由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先驱Barrows教授首创, 它以真实且较为复杂的问题为核心来引导学生, 让其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通过互动讨论及概念辨证等方式, 形成观察思考、分析解决、归纳整合及沟通表达等实际应用能力。
学习过程中, 自我认知对于学习结果有重要的影响。1977年Bandur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 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 而且受人的认知形成的结果期望影响。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 直接影响到个体活动的效果。这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水平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对于活动的有效参与可提高学习主动性。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参与式发展理论, 正是通过对目标群体赋权, 让其积极、主动、广泛地参与, 借由其主人翁意识的发挥, 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 并使成员共享发展成果。该理论应用于人才培养中, 突出体现在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及实践活动, 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前苏联发明家G.S.Altshuller于1946年创立的TRIZ (发明问题解决) 理论, 作为解决技术问题或发明问题的一种强有力方法, 通过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及指明问题解决对策的探索方向, 来指导人们创造性解决问题并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法则。在人才培养中推广该理论, 有助于学生理解创新问题解决理论、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学会创新手段和创新工具。
除此之外, 应把握人才智力结构特点。美国霍华德·加德纳教授1983年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同时个体间智能结构是有差异的。但是人的智力应该能量度他的解题能力, 即能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该理论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评价和判别标准的启发是:并非单一以学习成绩为标准, 而是在考虑个体智力结构不同的基础上, 综合提升其解决问题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斯腾伯格1996年提出的成功智力理论则认为, 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智力的三个主要部分是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 只有三者互相协调、平衡, 才最为有效。
(三) 关注环境对于学习的影响。
外部的氛围和情境对于创新性学习亦很重要。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情境学习理论将个体、社会和环境等置于统一的整体中来考虑, 认为知识是在真实的情境中经由与他人和环境等的相互作用而获得, 而在团体氛围中个体所获得的知识又塑造和发展着共同体。在教育中, 既要重视一般技能的传授, 使之迁移到多种情境中去;又要注重在应用情境中传授知识与技能, 通过团队合作和协商使得个体得到发展。
在情境学习中, 应当注意不同个性的人对彼此及团队产生的影响。贝尔宾的团队角色理论发现, 在团队构建中, 有不同的角色担当。每个成员都具有工作赋予个人的职能角色和个人气质、性格所决定的团队角色。因此, 在利用情境学习、团体合作、参与式教学等模式中, 组建一个团队时必须慎重考虑团队的人员配备及角色分配, 以助于效率的提高。
三、探索利益群体合作方式,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利益相关者概念最早由美国伊戈尔·安索夫于1965年提出, 他认为, 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弗里曼1984年进一步指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或者能够被企业实施战略目标的过程所影响的个人或团体。同理, 在教育领域, 大学不是孤立的, 人才培养不可避免地与社会其他组织或个人产生联系, 因而基于目标实现的需要, 由高校相关利益群体共同合作和有效分工, 可从多个维度共同促进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与该理论类似的, 是价值链理论。1985年迈克尔·波特指出, 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构成, 包括五种主要价值行为以及四种支持性价值行为。各行为相互联结共同构成公司价值链条, 称为“价值链”。通过对链条上各价值行为的协调、重点环节的培育、价值链的综合管理, 来创造和提升价值。基于此思路, 人才生产过程中, 通过分析从输入到输出价值链条上所有环节中所涉及的产品增值活动内容, 确定核心环节注重各环节协调, 可促进人才价值的形成, 实现价值增值。
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中, 高校、产业、政府三方的关系由三重螺旋理论探索, 该理论1995年由美国Etzkowitz和荷兰Leyesdorfff提出, 认为过程中三者不是孤立的, 每一方在保持自己独立身份的同时,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借助市场需求这个纽带, 产官学三方形成相互缠绕的螺旋线, 各方在完成自身使命即每个螺线发展的同时, 由于联系与作用, 支持并促进其他螺线创新, 从而形成更为持续和强大的创新流, 共同推动创新螺旋的上升。因而, 人才培养中, 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并适应对方且共同促进同在的混生组织发展, 通过凝聚的力量促进价值创新, 实现各参与主体的共生共荣。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组织形式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森1975年提出中间组织理论。一般认为, 中间组织是介于纯粹的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各种组织形式, 典型的如战略联盟、企业网络、虚拟企业等。由于纯粹的市场和企业组织在资源的配置中会产生缺陷, 中间组织的优势在于对市场配置资源所带来交易成本的节约和对企业配置资源的管理成本的节约。人才培养中, 校企合作所产生的组织本质上属于中间组织, 这种载体能组合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因而, 高校与企业合作, 以学生素质为导向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方式, 将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除此外, 仓库理论、长尾理论、木桶理论、职业带理论、社会拟剧理论等, 都出现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索中;同时, 在人才培养实践中, 也已经探索出一定的模式, 并将其进行理论升华, 如TAFE模式、实境耦合模式等。总之,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需要更多的理论指导, 更需要实践的探索。每一理论提供的, 只是方法和操作思路, 更为细节的内容和操作中难点的解决, 需要更多的学者和实践者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倪胜利.以有形把握无穷——分形理论对教育研究的思想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 2007.11.
[2]刘鸿恩, 张列平.质量功能展开 (QFD) 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综述[J].系统工程, 2000.3.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报告 篇3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复合型人才受到社会青睐。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担负着为国家和地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但目前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仍然是基础扎实的专业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目前,从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来看,由大学本科生主动承担并积极参与的创新创业项目还不是很多。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上,创新创业活动大部分是在课余时间参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的科研及创新创业能力没有真正地培养和激发起来。
长期以来,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层次的专业化教育。德州学院作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意识到了目前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已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开始注重培养有国际视野、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有文化修养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建立系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能力目标是:树立创业意识,培养良好创业心理品质,形成创业心理结构,培养创业实践能力。发展目标是:有国际视野,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有文化修养的创新性创业型人才,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首先我们对大学本科课程设置进行了修订,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包括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创业教育学科理论课程和以掌握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创业型活动课程。在低年级开设系统化的综合课程、创业实训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和进行创业知识的积累。高年级主要开设创业案例教学课程和创业项目实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创业实战经验。同时,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还为学生实践提供创业机会和创业基地,把创业教育实践课堂搬进企业、车间,聘请校内外指导教师,全面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选择创业项目,组建创业团队,使学生在系统理论和教师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制定明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有效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常规教学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二建设创业教育精品课程群,进行教学改革
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以引导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与理念为突破口,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模拟创新创业过程为核心,以典型教学任务为载体,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课程群。开发了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精心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师生互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教法,实现课程体系与相关技能平台、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实践项目的相互支撑,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全新教学理念引导下,构建了课程建设平台,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全面开展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针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有机结合、相辅相承,理论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齐头并进,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针对学生社会经验缺乏、课堂气氛不活跃、发言不积极等问题,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如案例分析、视频教学、情景模拟、课程论文等,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时间,学生得到充分锻炼,提高了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师生的好评。将单一的课堂进行了有效延伸,利用校园信息化渠道进行教学资源共享,保证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各类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我们建立了一批校外实习基地,组织了数批学生外出参观、见习,在企业、车间开设创业实践课程。通过校外实训,有效地解决了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离的矛盾,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接触实际的管理活动,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使学习更有目的性、针对性,有效缩短了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就业之间的适应过程。
三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类教材,面向全校学生首开创业公选课
为适应学生创业素质形成及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需要,我们编写并正式出版了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材《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创业基础》和《创业基础案例与实训》,并且选配对创业工作有热情且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组成创业教育教学团队,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公共选修课,用以指导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活动。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方法指导,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我们编写的创新创业类教材是以教育部提出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试行)为框架编写的,充分体现了四位一体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就业教育四位一体的教育),有助于普及创业教育和选拔创业型人才。按照创业教育实验区提出的“培养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提高创业能力”的导向,教材以创业基础知识为脉络,以创业素质和能力教育为重点,以风险控制为核心,是侧重应用、特色鲜明、集教学和选拔为一体的应用型教材。教材内容涉及创业案例、教学内容、案例分析、创业实训、创业案例深度思考等,实用性很强。通过师生的反馈得知,教学效果良好。特别是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在校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提供了专业课之外的创业理论和实践的补充。
四创办创新创业实验班,为省级创新实验区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德州学院于2011年3月17日制定了《关于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改革思路。2011年10月,决定以经管类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为试点,集全校之力,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同时明确了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的任务,即扎实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经验和教训,为创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提供理论支持和工作经验。2012年8月,基于四位一体理念的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新实验区对德州学院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从政治方向、知识结构、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就业岗位、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等七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描述,对经管类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进行了规格设计。针对每一项规格制定了相应的课程、实验、实习实训、专业创新设计、科技文化竞赛等教学环节培养方案,形成了以能力为主干,以创新为核心,素质、知识、能力和就业和谐统一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为适应德州学院创业型人才培养战略,根据省级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办了创新创业实验班。充分运用校外实训基地,把学生领进企业、车间上创业实践课。将创业教育分为创新创意、产品(创意)研发、创业企业设计和创业企业孵化等四个阶段,形成了“课堂教学—创新实验—项目训练—企业孵化”这一创业教育体系。endprint
五课赛结合,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高级层次,也是提高创业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没有创业的实践,创业教育的目标就不能有效实现。创业实践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全面提升创业的综合素质。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非常注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每年获批各级各类创新性项目几十项,为学生的实战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十多个创业项目已经实施,完成注册并开展经营活动。这些企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百余个,创业带动就业已初见成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规范地纳入了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之中,将过去由学生会、团委和院系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系统和规范地纳入了常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经管类创新创业型人才,鼓励广大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我们组建了五个竞赛项目组:综合竞赛项目组、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项目组、全国大学生会计专业竞赛项目组、全国大学生市场营销大赛项目组和全国大学生国际贸易大赛项目组。学生在科技竞赛、学术研究和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科技竞赛方面,获得国家级奖励103项,省级奖励156项。突出项目有:“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二、三等奖;全国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国家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家二等奖;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新加坡国际市场营销大赛国家一等、二等、三等奖;全国市场营销国家二等、三等奖;用友杯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国家一等、二等、三等奖。另外,为充分利用教师承接的科研项目,采取措施激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学生在科研项目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已发表各级各类论文200余篇。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在本科生整体培养方案和创新教育体系构架上,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和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每年有上百名教师加入到创新实验区,积极引领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每年申请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的学生近300人,每届本科生有近30%的学生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学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每年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的学生数达数百人,每届本科生有40%以上的学生参加,一些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科技竞赛奖励。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得以全面开展,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许晓鸣.创业教育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C].第二届“创新型创业教育与实践”国际研讨会,上海理工大学,2010-11-24.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报告 篇4
(1)加强实践锻炼。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继续按照老旧的模式来开展,不仅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还会在教育内容上造成较大的缺失和漏洞现象。为了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拓展效果,必须坚持在实践锻炼上做出良好的提升。例如,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深入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能够按照科学的项目拟定方法来完成,这对于未来问题的解决,可以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是针对学生好高骛远的问题,可以做出良好的解决。另一方面,实践锻炼还可以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上,不断取得更好的效果,促使将来教育的综合改进,能够逐步的迈向更高层次的台阶。
(2)提高培养素质。与既往教育有所不同,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素质的培育是必要性的内容,而且往往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首先,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素质内容,一定要让他们对不同的案例做出分析,甚至是适当的参与。例如,当代的一些欺诈行为,已经严重挑战国家相关部门的底线,邀请学生进行案件的旁听,能够在个人的认知概念上获得良好的革新,规避同类问题的反复出现,促使人才的综合素养获得国家的认可。其次,在培养素质的过程中,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内外影响因素都必须良好的应对、解决,这样才能在未来工作的开展上,不断的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将来工作的改进,努力做出有效的巩固,要让学生在人才的转变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能力。
(3)强化校企合作。通过对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良好的革新,很多问题都可以按照正确的路线来解决。日后,应继续在校企合作方面不断的强化,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一,校企合作的进行,可以促使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速度不断加快,并且真正意义上去接触较多的专业工作内容,达到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效果,对于培养工作的进步,能够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校企合作的模式必须保持足够的多元化,多方面的内容要协调开展,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这样才能在人才培育上,不断的创造出较高的价值。第三,校企合作模式,应该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范来进行,不能贸然的开展,尤其是对当代社会的需求,要保持足够的谨慎。
创业创新项目报告 篇5
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两创”战略,是从我省正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关键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的实际出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一条符合省情、具有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发改部门承担着研究拟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管物价、粮食工作和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职能,在创业创新中,发改部门更要积极起好表率示范,发挥好排头兵作用。
一、充分认识发改部门创业创新的重要性
创业创新是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总战略,也是县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根本之举,更是发改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力求工作突破、善作善成的路径选择,必须进一步增强对创业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一)强化对内涵的认识
创业创新的内涵极为丰富广泛,“创新”代表了一个脱离现有技术、超越当前状态的基本意愿;“创业”顾名思义就是以开拓性的思维、创造性的劳动建树事业,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业创新其核心就在于超越既有资源限制而对机会的追求,创业创新是一个过程和目标的统一,也是一个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创业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富民强省是发展目标,创业创新是精神的核心所在。就发改部门本身而言,发展和改革正是创业创新的要义所在,发展就要不断地创业,改革更要高层次地创新,发改的创业创新工作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所以,创业创新与发改工作息息相关,也是本职工作职能需要,不仅可以大有可为,而且应该有所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创业创新为发改工作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一定要牢牢抓住机遇,以创业创新促进发展推动改革,力求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
(二)提高对创业的认识
“创业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发家之道”。创业要有大气不凡的理念、大气不凡的举措、大气宽容的氛围。创业也是一个干部必备的能力,一个干部,一个机关工作人员,没有创业心,没有把事业做大做优的志气,工作只能流于平庸,干好工作也无从谈起。对于发改干部职工来说,创业首先要干好本职工作,努力在工作中创造自己的事业。当前及今后,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的严峻形势影响下,我县发展和改革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县委、政府在项目推进、深化改革、统筹发展、优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给发改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干好这些工作,必须弘扬创业精神,扑下身子扎实工作,才能使发改工作取得新的业绩。
(三)提升对创新的认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推动发展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源。发改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着力在四个方面加强创新,一是创新思维,就是要有创新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冲破旧的观念,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对待工作要超前谋划,敏锐反应,主动出击;要创新思维方式,不断创新、探索和寻找最佳的方法,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二是创新路子,就是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落实工作,围绕发改部门在掌握宏观政策、对上争取资金、项目推进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来开展工作,围绕每个人的自身优势干好工作。三是创新措施,就是要进一步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以及检查督促等措施,把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四是创新方法,在现行推出项目协调工作、规划综合管理办法等许多工作新机制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探索研究,总结经验,通过方式方法的创新,实现工作的创新。
二、发改部门开展创业创新的有效探索
为响应省委、省政府“两创”总战略号召,积极推进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大气创业、大力创新”的工作主线,县发展和改革局充分发挥“参谋部、项目部、协调部”作用,积极起好表率示范,开展创业创新的有效探索,争当创业创新先行者。
(一)牵头创办研促中心
于4月份牵头组建了“县创新发展研究和促进中心”(以下简称研促中心),全力为创业创新服务,这是县创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改部门推进创业创新的一项新举措和具体的实际行动。中心建设旨在根据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有效组织、优化和整合资源,搭建起具有公益性、开放性、基础性的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为个人和企业创业创新、政策法规解读、公共机构改革和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难题破解和研究提供一个集思广益、智力激荡的对接性强的`创业创新研究和促进平台,构建一个企业与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传媒四位一体的交流平台,以便找准问题,研究出解决措施。建立研促中心是实施全省“两创”总战略的需要;是谋求争先进位、推进“撤县建市”、构建“四型”的需要;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发改部门职能转变的需要;更是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需要。
(二)成功举办峰会论坛
研促中心组建以来,已开展了一系列的创业创新工作。205月1日成功举办了信息管理与资本运作(仙都)峰会,特别邀请了来自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审计经理徐天云和财大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侦分别就企业上市前期准备与包装、企业经营方式拓展、营销与品牌策划、信息化安全等这些企业经营者密切关心和急需解决的方面知识与问题作了专题讲座。2012年7月10日成功承办了县“大气创业、大力创新——转型提质、跨越发展”论坛,论坛针对宏观调控和新一轮经济转型期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困境等系列问题展开讨论,论坛形式分主题演讲和对话沙龙活动,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郭占恒,省社科联原副主席蓝蔚青,《今日》杂志社总编、社长厉佛灯,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商研究中心主任吕福新,《市场导报》社总编崔砺金等出席论坛活动。县委副书记、县长孔海龙主持并致词,县委书记毛子荣作主题报告。三位嘉宾作了主题演讲,分别从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角度畅谈了“两创”的主要内涵、本质要求、对策措施等;在对话沙龙中,专家、学者、政务人员、媒体记者与企业界精英实行“四位一体”现场互动对话,分别围绕《行业管理创新与发展》、《企业上市的筹备与谋划》、《技术和产品创新的产业化》三个主题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交流,畅谈感言和认识,探讨问题与对策。会后,还专门汇编了《2012论坛荟萃》,论坛的全新模式举办,深受企业界和部门、乡镇的欢迎和好评。
(三)深入调研服务企业
调查研究是成事之基、谋事之道,也是发改干部的一项基本功,针对各种要素制约、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发展和改革局坚持与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发改工作重点相结合,紧密联系实际,围绕热点、焦点、难点,加大调研力度,寻找切实管用的办法。专门建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重点课题组,及时下达重点课题调研计划,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针对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危机,还专门发放问卷调查表,在规模以上企业中深入开展了县企业发展现状与需求情况调查,又专门邀请了工商大学、浙商研究中心等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前来为企业“把脉号诊”和“对症下药”。通过深入调研,完成了一批高质量的课题调研文章。2012年,《新一轮经济转型期县中小企业发展的挑战与对策》等3个课题被省发改委的《省发展改革系统简报》刊用。其它专题调查、研究文章也有不少篇数被刊用,其中1篇被省委《政策燎望》刊用,3篇研究文章被《经济》刊用,1篇调研文章被《投资》刊用,1篇调研文章被《重大工程交易信息》刊用,1篇调研文章被《今日》刊用,1篇理论文章被《日报》刊用。并与浙商研究中心共同完成了《县创业创新调研报告》。同时,紧抓机遇,在全省首批开发区(园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基础上,通过积极争取,使工业园区成为了全省28个重点特色工业园区之一。积极探索县城污水处理厂、新碧污水处理厂、县垃圾填埋场TOT、BOT、BT招商,已取得实质性成效,为多渠道拓宽项目融资方式而努力。抓好CDM项目的开发与研究,已成功把沙坑、八尺电站2个项目有偿推向国际。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创新,彰显了发改部门在创业创新的排头兵作用。
三、发改部门推进创业创新的路径选择
当前,正处“爬陡坡、闯难关、跨大坎”关键阶段,处于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和国际化提升期,宏观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创业创新为发改工作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作为发改部门,要紧跟形势变化,坚持与时俱进,按照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的总体要求,推进新一轮创业创新,力求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再上新水平
(一)围绕办好研促中心推进创业创新
以县创新发展研究和促进中心为总平台,认真总结去年举办峰会、论坛等活动的经验与做法,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方面的创业创新新途径、新办法、新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定位。根据建立研促中心的目的和功能定位,为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优化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需不断加强县创新发展研究和促进中心建设,进一步发挥研促中心这个平台作用。总平台组织架构模式为:研促中心在非常设机构上专门设立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理事单位,常设机构上专门设立研究室。顾问委员会由县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组成,委员会主任由县主要领导担任;专家委员会主要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机构以及社会上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企业中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管理专家组成;理事单位由相关部门以及经常需要联系的企业组成;研促中心由发改局组建,局长担任主任,确定一名副职为常务副主任,其他副职为副主任,局里有关骨干为成员,同时,中心下设研究室,研究室成员从事日常具体工作。在工作初期,中心为临时机构,待条件成熟,取得一定成绩和经验后,争取发展成为发改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加快组建缙商创业创新俱乐部,定期举办沙龙活动,为企业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加强与有一定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建立纵向、横向联系,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或培训,适时举办“应对危机,加快发展”信心论坛等活动形式,积极为中小企业发展和二次创业面临的新机遇、新问题、新挑战等方面提供高质量的各类管理、经济、科技、咨询服务。
二是深入开展调研、政策解读和研究工作。本着“创新源于基层、创新来自总结”的原则,针对一些政府制度改革创新、创业创新融资制约、企业发展管理瓶颈、项目推进对接等热点、难点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重点课题调研工作,进行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分析研究,针对性地开展专家诊断、名家讲课、业务辅导等各类培训或指导。并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交专家委员会研讨和顾问委员会进行指导分析,在更高层次上对我县的实际问题进行“把脉号诊”,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并要及时掌握政策信息,研究政策导向,做好解读文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针对不少企业对行业发展扶持政策信息缺乏或不了解、缺少敏感性等方面情况,由研促中心及时收集相关政策与信息,为企业做好政策解读和辅导工作。及时总结一些创业创新典型案例,汇编出版一些在一定级别刊物发表的、有一定影响力的调研成果。努力把研促中心建成我县政府创业创新和政策法规理论研究中心。
(二)围绕服务工业推进创业创新
审视我县的发展现状,工业经济是主力军,在创业创新中,发改部门必须要以实际行动服务工业经济发展。
一是强化规划引导。通过积极开展向省申报重点乡镇、重点区块列为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开发区块等工作,编制组织实施好《县工业产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以大力推进工业经济繁荣,培育“产业更加集中、发展更加强劲、特色更加明显、优势更加突出”的产业集群为主线,重点发展机床制造、汽摩配、金属制品三大主导产业;着力培育电力电子、新型特种材料两大高新产业;改造提升缝制机械、照明器具两大传统优势产业。用好、用活《县关于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县工业经济奖励实施细则(试行)》,积极扶持重点产业、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努力建设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二是不断健全工业发展平台体系建设。三大工业集聚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主阵地,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加强和促进园区开发建设,推动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建设实力、活力、大气、和谐“四型”、深入实施“开放兴县、工业强化、生态立县”三大发展战略、加快撤县建市进程的有效举措。要强化园区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不断整合提升和延伸扩展工业园区和五东、壶镇工业功能区,坚持框架式建设与功能性建设并重,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区建设,积极探索在工业优势乡镇、中心村发展建设全民创业园区,为工业发展拓展平台空间。
三是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要牢固树立“善待企业”意识,尊重企业、支持企业、爱护企业、关心企业,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企业找我办为我为企业办,主动送服务上门,送政策上门,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如通过深入开展“走进企业、破解难题”专项行动,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要素、瓶颈制约问题,努力减轻企业的政策性负担,不断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力营造“善待企业就是善待财富”的良好氛围。
(三)围绕项目投资推进创业创新
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抓机遇的理念,牢固树立抓项目推进就是抓经济增长、谋划项目就是谋划发展的思想。始终把抓项目、保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生命线”。
一是加强项目谋划。要紧紧围绕中央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强力启动4万亿元投资刺激经济的有利时机,致力服务旅游、文化、卫生强县和生态县创建的“四县联创”工作,积极争取有利于我县投资发展的空间,抓项目,上项目,建项目,把项目投资这项重头戏抓出成效。
二是注重项目前期。进一步按照国务院十大措施、省“三个千亿”、“均等化计划”、“服务业项目计划”等谋划项目,通过敢想善谋,谋划出更多政策对路、规划对接、资金对口的项目,壮大建设项目库,搞好项目储备,继续做深、做实、做细、做活重大项目前期,切实抓好好溪水利枢纽、金温铁路扩能提速段改造、方溪抽水蓄能电站、330国道西移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争取提前实施。进一步完善项目前期工作运行机制,着力推行重大项目前期“8+x”协调制度,通过举办项目实务培训班等形式,以具体项目实践为例,切实做好项目指导工作。
三是狠抓项目推进。进一步创新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完善促进投资项目加快推进的工作制度和项目工作协调机制及项目督查督办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发挥好县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工作制度和重大项目会商办理机制、重点项目要素保障责任制度以及重点项目联合稽察考核制度,加快出台实施项目审批评估办法、向上争取资金补助激励办法、政府投资项目装修实施标准等。不断完善项目推进工作考核办法,强化落实项目推进激励机制。巧设各种载体,采取多种措施,破解项目难题,加快项目推进。
四是优化项目服务。进一步改进项目服务方式,优化服务环境,加快项目审批。要抓好政策服务,政策要围着项目转,做到政府投资政策、价格政策等服务于项目建设,有利于项目推进,要按照中央国债项目管理方面的政策要求和投资导向,千方百计做好国债项目争取,认真研究落实管理办法,真正做到能争取、能落实、能管好。要提供要素服务,重点在土地和资金上做好文章,要立足潜力挖掘和增量拓展并举,加强统筹谋划,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政策处理力度,切实解决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努力破解土地要素制约,为项目推进提供坚实保障。要优化审批服务,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推进项目审批服务高效化。
(四)围绕改革深化推进创业创新
“大气创业、大力创新”最核心的问题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没有思想大解放,观念再更新,创业就会缺乏激情,创新就会缺乏动力。要坚持把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作为创业创新的动力源泉。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按照“两创”要求,更加深刻、更加到位地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解放思想必须立足“敢”,切实做到敢想敢为,敢冒风险,敢担责任,敢争一流。解放思想必须立足“干”,切实做到发展第一,大局为重,干事创业,自强自立。解放思想必须立足“放”,切实做到多予少取,放开搞活,支持创业,善待百姓。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报告 篇6
校内有关单位: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既是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明确要求,也是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的迫切需要。就业教育研究室根据我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客观实际,邀请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8所高校在我校召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研讨会。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目的以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为主题,以学校每年产生3—5个高质量创业项目为目标,以大学生创业实践指导为依托,研讨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块化、实训化和项目化的教育模式。以此为契机,探索解决我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如学校创业孵化园缺乏高质量的创业项目支持,创业基金和创业扶持政策难以起到作用;学生创业项目与社会实际断裂,其项目无法向社会移植;学校创业教育运行机制不顺畅等。
二、内容
(一)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层级设置与教学大纲
(三)Kab和Syb培训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结合(四)创业强化教育(专修班)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五)大学生创业实践指导模块化、项目化的研讨与安排
(六)创业孵化园和创业基金的设置与管理
(七)校际创业教育合作途径(筹备成立河南省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会)
三、时间与地点
时间: 2011年12月26日-27日
地点:第一会议室
四、参会人员
1.校外参会人员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城建学院黄淮学院 河南财大成功学院郑州牧业工程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领导。
2.校内参会人员
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单位负责人,就业教育研究室相关工作人员。
就业教育研究室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报告 篇7
一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着力培养毕业生创新创业意识
长期以来, 动物科学学院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育人工程来抓, 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增强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以及推进毕业生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抓手, 通过多种方式努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把成功创业者请进校园
动科院每年都会邀请创业校友或知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校, 为我校学生做有关创业就业方面的讲座, 介绍其创业成功的经验和体会。这种讲座形式深受学生欢迎, 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激发学生创业兴趣, 增强学生创业信心, 点燃创业激情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把成功创业者请进校园做报告、讲座”已被列入每年动科院新生入学教育计划、毕业生教育计划以及招生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当中。
2成立创业者协会, 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坛, 培养创业意识
团学组织是大学生锻炼成才的重要平台。最近几年, 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视, 大学生创业热不断涌现, 但很多大学生对创业也比较迷茫, 不知道创业究竟意味着什么。在这种情况下, 动科院因势利导, 组织学生成立了成功创业者协会, 并配备了专业指导老师。协会的成立, 吸引了一批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自协会成立以来, 通过内部交流、创业事迹展览、社会调查、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坛等, 增进了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
3举办创业计划大赛, 激发学生创业梦想
动科院主题为“我也有一个创业梦想”的创业计划大赛已成功举办了多届。每年的创业计划大赛都会涌现出一批市场前景好, 可行性强的优秀创业项目和有志于创业的学生。07级动物科学专业方杰同学的“野猪养殖项目”和王丽同学的“小岗乌骨鸡生态养殖项目”在安徽省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 同时取得了银奖的好成绩。通过创业计划大赛的磨练, 一方面, 学生的创业志趣和创业信心得到了鼓励, 另一方面, 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明显增强, 同时在学生中也出现了崇尚创新, 尊重创业的良好氛围。
4组织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 培养创新意识
动科院将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路径。一是给予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申报和研究以经费支持。我们针对大学生创新基金课题创新性强、研究周期较短、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特点, 鼓励学生遵循“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原则积极申报。每年在学校资助的基础上, 学院单独资助一批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在校企合作方面, 已经与浙江百世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开展校企合作, 设立了动科院大学生创新课题专项资助基金, 对开展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活动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二是鼓励教师给予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以技术支持。一方面, 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课题研究纳入教师工作量, 另一个方面, 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指导学生创新课题研究结合起来, 尤其是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生课题的指导。
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努力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 打牢毕业生创业的专业基础
多年来, 我们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贯穿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全过程。
1努力打造适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任务主要靠教师来落实, 如果没有一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能够担当创新人才培养重任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创新人才培养就成为空话。我们通过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增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增强自身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得以实施。通过安排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 与企业联合申报产学研项目, 与企业联合办班, 到企业进行科技服务, 从行业内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等措施, 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目前, 动科院拥有安徽省科技特派员6名, 产学研项目15个, “大北农班”等企业冠名班4个, 年均到企业科技服务60多次, 每年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30多场。这些措施有力的促进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2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 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课程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将直接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我们组织人员深入用人单位, 就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对动科院毕业生的评价和毕业生本人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等进行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 结合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结构。坚持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本, 坚持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开展学生品牌活动, 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
3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一是改革实验教学内容。认真修订实验教学大纲, 进一步提高实验课时所占比例,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训练。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各种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三是进一步加强实践就业基地建设, 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可靠保障。
4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
针对学院专业课程难度大的实际情况,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彻底摒弃扼杀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采取启发式、病例讨论、参与畜牧生产全过程、积极组织参加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等方式, 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二是改革考试评价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导向, 改革考试内容与方法, 改变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 实施多元化考试制度, 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创新素质。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 夯实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 大多数是在校期间参加了学院举办的品牌特色活动, 而且是活动中的佼佼者。“校风与我”大学生辩论赛、“大学生文艺汇演”、“学生会主席论坛”、“社团文化月”等学院特色品牌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2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创业有机结合, 打牢学生创业的实践基础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和了解自我的重要途径, 也是大学生“长见识、增才干、做贡献”的重要手段。多年来, 动科院社会实践活动坚持三个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与勤工助学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与成长成才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每年的寒暑假, 学院都会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方案设计大赛, 分为专业实践、社会调查和创业创新类, 并分别配备专业老师予以指导。连续多年学院每年都组织十个以上社会实践集中团队与企业联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数百人参与锻炼。使学生既可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又使他们了解行业发展, 开拓了视野, 增强了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勇气, 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了创业尝试活动。
四强化对自主创业学生的帮扶和指导, 为毕业生创业保驾护航
一直以来, 动科院都保持着和毕业生的密切联系, 并为毕业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永远是你们事业发展的坚强后盾”是学院领导和老师对毕业生的庄重的承诺, 特别是对扎根基层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更是高度关注。只要是创业学生在生产实际中遇到了困难, 学院都会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并随时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此外每年寒暑假期间, 学院都会专门安排时间赴各地看望毕业生特别是自主创业学生。一方面是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 另一方面是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 并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也分别是安徽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 也是我校的优势学科专业, 可以说是示范应用型高校建设的一个重点。动科院应及时把握这个机遇, 乘势而上,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积极探索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为社会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目前国家农业类科技人才缺口较大, 而且流失严重, 因此, 动物科学学院的人才培养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单安山, 高越山, 宋跃芬, 等.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创业人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7 (1) :17-20.
[2]李艳茹, 王健.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1, 28-29.
[3]姚庆安, 孙文学.农学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1 (5) :146-147.
[4]曾尔雷, 唐苏穷.我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国家教学成果奖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1:39-4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报告 篇8
关键词: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十八大的召开,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并且在2020年之前要完全成为创新型国家。现阶段我国高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的满足现代社会对高校的发展需求。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近年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取得了极大地进步和发展,在实际的应用和实践过程中,各个地方的高校都根据自身学校的发展和实际情况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分析[1]。在进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不同的高校都相继研究出了适合自身发展架构体系。
二、现代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化创新创业的教育指导。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我国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由于缺乏相对系统的课程作为指导,同时也没有充足的实践活动作为创业后盾,因此我国一直以来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处于理论指导上面,而在以实践为主的创业教育如果脱离了实践,那么学生创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就无法进行全面的提升。
(二)没有对素质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引起重视。现代社会中学生大多数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保护和宠爱中长大,因此现代学生的意志力比较薄弱,同时十分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在团队的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合作的意识。但是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这些素质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是现代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今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极大地影响。
(三)教学管理体制比较落后。现阶段我国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没能很好的满足现代社会中对人才基本需求,同时对创新创业教育也没有体现出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教育的过程中,现代教师大多数都是在师范类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开始教学工作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的面向社会,同时也对现代社会和市场的发展不够了解,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在市场和社会的发展中十分受限,这也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教育体制不能得到很好的完善,教学管理体制也和社会的发展脱节。
三、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一)树立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在进行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就要认识到这种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不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思维、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和完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只有深化教育改革,突破高校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科学的将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化,全面提升高校的教育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的对现代化人才进行培养。
(二)构建层次丰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从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现状来看,这是一个层次多样并且类型相对比较复杂的一项系统化体系。因此在进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建立起层次更加丰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好的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完善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措施。现在我们提倡的个性化教育实践其实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转变,因此作为一项对于教育发展十分有益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在发展的过程中更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保障措施,保证我国个性化教育的落实和稳定发展。首先,在进行对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对相关的机制进行建立健全,不断完善对创新创业扶持激励制度的完善和优化。其次,在进行完善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只有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只有更好的对进行学生个性化教育,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
结束语:通过上文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在现代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增强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才能更好的对传统的教育进行改革和完善。在进行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教育思想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对教育资源也要进行合理的优化,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还要不断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更好的满足现代化社会的根本需求,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报告】推荐阅读: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10-17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10-28
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支撑07-06
创新创业项目报告08-26
【创业创新孵化基地专项总结报告】09-10
创新创业型10-16
创业创新服务10-17
创新创业小05-20
创新创业氛围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