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运输安全标准化

2024-10-19

道路运输安全标准化(精选8篇)

道路运输安全标准化 篇1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规范

1.目的与范围

为进一步规范全省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提升其整体安全水平,实现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安全标准化是指企业具有健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各生产环节和相关岗位的安全工作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程等规定,达到和保持规定的标准。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是采用系统化的理念实现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本规范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企业。2.索引文件

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有关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交通部令2005年第9号)《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交通部令2006第9号)《山东省道路运输条例》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安全工作规范》

《汽车运输、装卸危险货物作业规程》(JT618—2004)《汽车运输危险货物规则》(JT617—2004)《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GB13392-2005)《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危险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12463)《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GB18565)《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59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JT/T198)3.基本要求

3.1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应通过行业主管部门的资质认定,持有合法有效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或《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法人代码证书》,取得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资格。3.2企业应具有符合要求的专用车辆及设备。3.2.1企业自有专用车辆5辆以上。

3.2.2专用车辆技术性能符合国家标准《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GBl8565的要求,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和载质量符合国家标准《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和质量限值》GB1589的要求,车辆技术等级达到行业标准《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JT/T198规定的一级技术等级。3.2.3配备有效的通讯工具。

3.2.4有符合安全规定并与经营范围、规模相适应停车场地。具有运输剧毒、爆炸和I类包装危险货物专用车辆的,还应当配备与其它设备、车辆、人员隔离的专用停车区域,并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

3.2.5配备有与运输的危险货物性质相适应的安全防护、环境保护和消防设施设备。3.2.6运输剧毒、爆炸、易燃、放射性危险货物的,应当具备罐式车辆或厢式车辆、专用容器,车辆应当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

3.2.7罐式专用车辆的罐体应当经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运输爆炸、强腐蚀性危险货物的罐式专用车辆的罐体容积不得超过2 O立方米,运输剧毒危险货物的罐式专用车辆的罐体容积不得超过1 0立方米,但罐式集装箱除外。

3.2.8运输剧毒、爆炸、强腐蚀性危险货物的非罐式专用车辆,核定载质量不得超过1O吨。

3.3企业应配备符合要求的从业人员。

2.3.1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驾驶人员取得相应的机动车驾驶证,年龄不超过6O周岁。

3.3.2直接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驾驶人员、装卸管理人 员、押运人员,必须掌握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有关知识,并经企 业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考试合格,取得相应 的从业资格证。

3.4企业应有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至少包括:(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2)安全会议制度(3)安全培训教育制度;(4)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5)事故隐患整改制度;(6)事故报告与处理制度;(7)车辆、设备安全管理制度;(8)从业人员管理制度;(9)安全投入保障制度;(10)安全消防管理制度;(11)安全生产操作规程;(12)事故处理应急预案;(13)安全管理基础资料归档制度。

企业应及时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并定期进行更新,保证使用的为最新有效版本。4.负责人与责任 4.1负责人

4.1.1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应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和基层安全生产责任制,作出明确的、公开的、具体的安全承诺,并确保安全承诺转变为必需的资源支持;分管安全的负责人对危险货物运输安全负主要管理责任;安全管理人员对危险货物运输安全负直接管理责任。

4.1.2企业应实施安全标准化管理,推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和监督原则,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

4.1.3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各级管理人员应带头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从业人员负有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的义务。4.2方针目标

4.2.1企业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主要负责人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实际,组织制定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应满足:(1)形成文件,并得到本单位所有从业人员的贯彻和实施;(2)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3)与企业的其他方针和目标具有同等的重要性;(4)公众易于获得;

(5)目标与方针相符,目标应予以量化。

4.2.2企业应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并予以考核,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包括部门(或员工)的安全岗位职责、考核指标和奖惩办法。4.3机构岗位设置

4.3.1企业应建立以法人代表为负责人,各部门行政主管参加的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或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并满足:(1)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2)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须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

安全生产委员会或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领导企业的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工作,制定并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负责监督检查。

4.3.2企业应成立以法人代表为负责人的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领导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4.3.3企业应根据经营规模等实际情况设置安全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负责企业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工作,并进行安全监督检查。

4.3.4企业应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教育和相关业务的培训工作。4.3.5企业内各部门行政主管负责本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可根据需要指定一名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协助管理本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

4.3.6根据企业经营规模,管理人员中应至少有1名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化工专业技术人员。4.4职责

4.4.1法人代表安全职责

(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定;(2)组织制定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生产责任制;

(3)组织制定危险货物运输生产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4)组织制定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处理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并如实向有关部门报告。

(5)组织召开企业安全生产会议,研究解决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6)保证安全生产资金投入的有效使用,保证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制度得到落实。4.4.2安全管理机构及其管理人员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标准及有关安全管理规定;

(2)组织实施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3)建立安全检查制度,组织并实施对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的监督检查,对查出的事故隐患负责督促和落实整改;

(4)组织开展运输安全活动,总结交流安全运输经验,落实安全培训教育工作;(5)负责对危险货物运输的管理人员、车辆驾驶员和押运员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并定期进行安全考核;

(6)负责有关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7)落实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3.4.3驾驶员安全职责

(1)严格遵守《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等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严格执行《汽车运输、装卸危险货物作业规程》等危险货物运输标准;

(2)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规范,确保行车安全;

(3)参加安全教育与培训活动,学习安全技术知识与技能,掌握危险货物运输注意事项、应急处理办法和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的预防措施,了解所运输危险货物的物理、化学特性;(4)妥善保管并能正确使用各种劳动保护、防护用品和消防器材;

(5)做好车辆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及时发现、排除车辆安全隐患,保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

(6)按规定的时间、速度和路线行驶,并做到随车运输证件与标志标识齐全有效; 4.4.4押运员安全职责

(1)对所押运的危险货物负安全责任;

(2)参加安全活动,学习安全技术知识与技能,了解运输危险货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具备防火、防爆、防中毒知识以及预防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知识,掌握危险货物运输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理办法;

(3)在运输过程中,监督驾驶人员对有关道路交通安全及危险货物运输法律规范的执行情况,制止驾驶员违反作业规程的行为;

(4)监督装卸人员对《汽车运输、装卸危险货物作业规程》等技术标准的执行情况,制止装卸人员违反作业规程的行为;

(5)妥善保管并能正确使用各种劳动保护、防护用品及消防器材,并保证防护用品及消防器材完好无损。

4.4.5装卸管理人员安全职责(1)对危险货物装卸负安全责任;

(2)参加安全活动,学习安全技术知识与技能,了解危险货物的物理、化学特性,熟悉汽车运输、装卸危险货物作业规程,具备防火、防爆、防中毒知识以及预防危险货物运输、装卸事故知识,掌握危险货物运输、装卸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理办法;

(3)监督装卸人员对《汽车运输、装卸危险货物作业规程》等技术标准的执行情况,制止装卸人员违反作业规程的行为;

(4)正确使用各种劳动保护、防护用品及消防器材。

4.4.6企业还应明确副经理(副队长)和其它部门及相关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职责。4.5企业应建立安全责任考核制度,对各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及从业人员安全职责的履行情况及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现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予以奖惩。4.6安全生产投入 企业应依据国家、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建立安全投入保障制度,专项用于安全生产。企业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应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而导致的后果负责。

依法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包括:(1)安全培训教育所需费用;

(2)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用品的费用;

(3)安全设施,如:报警、安全通讯、监测、防触电、防灼伤、应急救援等设施的投入和维护保养的资金投入;

(4)保证重大隐患治理所需费用;(5)安全风险抵押金;(6)安全检查工作所需费用;

(7)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所需的费用;

企业应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5.风险管理 5.1范围与评价方法

企业主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应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或指导书,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准则,进行风险评价。

企业应鼓励管理及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风险评价的范围应包括:(1)车辆运行安全;(2)事故及潜在事故隐患;(3)停车场地安全;

(4)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5)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6)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企业在制定评价准则时,应依据:(1)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要求;(2)有关的安全规范、技术标准;(3)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4)合同规定;

(5)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5.2风险评价

企业依据确定的评价方法、评价准则,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定期进行风险评价。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1)火灾、爆炸;(2)冲击和撞击;(3)中毒、窒息和触电;(4)有毒、有害货物的泄漏;(5)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6)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企业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1)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2)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3)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5.3控制措施

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确定优先控制的顺序,采取措施消减风险,控制风险,预防事故的发生。

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1)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2)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3)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4)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企业选择的控制措施应包括:(1)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4)从业人员的自我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5.4风险控制

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落实所选定的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对确定为重大隐患的项目,应建立档案,包括:(1)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j(2)评审意见;(3)隐患整改方案;(4)整改时间表和责任人;(5)竣工验收报告。

企业应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的风险及所应采取的控制措施。5.5风险信息更新

企业应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道路运输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

当下列情形发生时,企业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1)法律、法规的更新或变更;(2)政府及相关部门有新管理的要求;(3)新增经营项目,(4)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6.安全培训教育

6.1安全培训教育应以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预防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发生为目的。安全培训教育包括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从业资格培训和本企业组织的岗前安全生产教育与日常培训教育三种。6.2从业资格培训

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管理人员、驾驶员、押运员和装卸管理人员应按照《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的要求,参加从业资格考试,经交通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从业资格证。

6.3岗前培训

6.3.1企业对于新进员工、转岗员工,需经过岗前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工作。

6.3.2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

(1)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国家与行业标准,危险货物运输安全规章制度;(2)劳动安全卫生的法律、法规,劳动安全卫生基本知识,劳动防护和职业病预防基本知识,个人防护用品、防护器具和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3)职业道德教育;

(4)本企业运输生产特点,企业规章制度以及安全注意事项;(5)事故案例及预防措施,应急设施与设备操作使用的基本知识;(6)岗位责任制、岗位安全技术规程、操作规程。6.4日常培训教育

6.4.1日常培训与教育实行专门培训、集中培训和业余教育相结合的方式。6.4.2日常培训教育的主要内容:

(1)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2)危险货物的分类及主要品名;(3)危险货物的一般物理、化学特性;(4)危险货物包装标志、车辆标志及使用方法;

(5)危险货物运输车辆、设备及其附属装置的技术要求与检验方法;(6)日常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7)危险货物运输事故案例分析。6.5培训教育管理 6、5、1企业应健全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定期组织培训教育,建立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档案,保证安全培训教育所需人员、资金和设施。6、5、2企业应依据国家、地方及行业的规定和岗位需要,制定适宜的安全培训教育目标和要求。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和培训目标,不断完善安全培训教育计划。6、5、3企业对驾驶员、押运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每月不少于2次。6、5、4安全培训教育的责任人应严格按照培训计划实施培训教育,做好安全培训教育记录。6、5、5安全培训教育计划变更时,应记录变更情况。6、5、6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7.车辆和设施设备管理 7.1车辆管理

7.1.1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应依法取得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证》。

7.1.2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应按照《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GB13392)的要求,悬挂危险品运输标志。

7.1.3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车辆管理的规定,定期维护、检测、使用和管理,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

7.1.4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应当参加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组织的审验。

7.1.5禁止使用报废的、擅自改装的、检测不合格的、车辆技术状况达不到一级的和其它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车辆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除铰接列车、具有特殊装置的大型物件运输专用车辆外,严禁使用货车列车从事危险货物运输;倾卸式车辆只能运输散装硫磺、萘饼、粗葸、煤焦沥青危险货物。禁止使用移动罐体(罐式集装除外)从事危险货物运输。

7.1.6专用车辆应当到具备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维修条件的整车维修企业进行维护和修理。

7.1.7罐式专用车辆的罐体应符合《钢制压力容器》(GB150)、《汽车运输液体危险货物常压容器(罐体)通用技术条件》(GB18564)等国家标准规定的技术条件。罐式专用车辆应依法取得质检部门检测合格证明并在罐体检验合格的有效期内承运危险货物。7.2设施、设备管理

7.2.1企业应有符合安全规定并与经营范围、规模相适应的停车场地。7.2.2用于装卸危险货物的机械及工属具的技术状况应当符合行业标准《汽车运输危险货物规则》JT61 7规定的要求。

7.2.3企业应设立GPS卫星定位系统监控平台,对车辆实行2 4小时监控,加强对车辆的动态管理。

8.安全会议、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 8、1安全会议制度 8、1、1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安全管理领导机构会议每季度召开1次以上,安全工作例会每月召开1次以上,遇有特殊情况随时召开。

8、l、2以安全教育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驾驶员、押运员安全培训教育会议每月至少召开2次。

8.2安全检查

8.2.1企业应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定期进行检查、考核,保证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的实现,保证安全标准化的有效实施。

安全检查的主要任务是查找不安全因素,提出消除或控制不安全因素的方法、措施。企业的安全检查应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内容和具体计划。各种安全检查均应编制相应的《安全检查记录》。8.2.2安全检查形式与内容

企业应根据安全检查计划,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综合检查、专项检查、季节性检查和日常检查。

(1)综合检查,应对企业各个部位、每台设施设备、车辆运行的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综合检查。

综合检查应每季度组织一次。

(2)专项检查(包括节假日检查),主要是对运输车辆、设施设备以及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等进行检查。

专项检查每月应组织二次。(3)季节性检查,根据当地的地理和气候特点组织对防火防爆、防雨防洪、防雷电、防暑降温、防风、防滑及防冻保暖工作等,进行预防性季节检查。季节性检查每年不少于二次。

(4)日常检查分岗位工人检查和管理人员巡回检查。岗位工人上岗应认真履行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出车前检查和交接班检查;各级管理人员应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进行检查。各种安全检查应按相应的《安全检查记录》逐项检查,并与责任制挂钩。8.3隐患整改

企业应对各种安全检查所查出的隐患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及时整改,并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验证。

(1)对事故隐患,应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做到“四定”(即定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完成期限)。

(2)企业无力解决或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应书面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

(3)重大隐患及整改情况应及时汇总并存档。9.运行安全

9.1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严禁超经营范围运输。严禁超限、超载。9.2运输危险货物时应随车携带“道路运输危险货物安全卡”。

9.3运输不同性质的危险货物,其配装应按“危险货物配装表”规定的要求执行。9.4 运输危险货物应根据货物性质,采取相应的遮阳、控温、防爆、防静电、防火、防震、防水、防冻、防粉尘飞扬、防撒漏等措施。

9.5运输危险货物的车辆应保持清洁,不得任意排弃车上的残留物;运输结束后被危险货物污染过的车辆及工、属具,应到具备条件的地点进行车辆清洗消毒处理。9.6运输危险废物时,应采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并遵守国家有关管理规定。9.7夏季高温期间限制运输的危险货物,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9.8运输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以及剧毒、放射性等危险货物,应事先报经当地公安部门批准,按批准路线、时间、速度行驶。

9.9在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过程中,除驾驶人员外,应当配备专职押运人员。押运人员应当对运输全过程进行监管。禁止搭乘无关人员。

9.1 0运输途中,驾驶人员和押运人员应当经常检查货物装载情况,发现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9.11驾驶人员不得擅自改变运输作业计划。

9.1 2危险货物的装卸作业应当在装卸管理人员的现场指挥下进行。1O.事故与应急 10.1事故报告和施救10、1、1企业应明确事故报告制度和程序。10、1、2企运输过程中车辆发生肇事或危险货物泄露等事故,驾驶员、押运员应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报告本单位及有关部门。10、1、3企业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并赶赴现场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0、2事故调查和处理10、2、1事故发生后,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要求,按照事故的不同类别、等级,组建事故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或级部门的事故调查。0、2、2事故调查应包括整理分析有关证据、资料,确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事故责任分析等。10、2、3事故调查组负责编制事故调查报告,包括事故基本情况,、事故经过,原因分析,事故教训及预防措施,事故责任分析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等。10、2、4事故调查处理应按照“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

企业应建立事故台帐。内容包括事故时间、事故类别、伤亡人数、损失大小、事故经过、救援过程、事故教训、“四不放过”处理等内容。10.3应急指挥系统10、3、1企业应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实行统一分级管理。10、3、2企业应明确应急指挥系统的职责、组织程序等。10、3、.3企业建立应急通讯网络并保证应急指挥系统的信息畅通。10.4应急救援器材10、4、1企业应按国家有关规定,配备足够的应急救援器材,并保持完好。10、4、2企业应根据所运危险货物的性质,为车辆配备必要的应急器材,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保证其处于正常状态。特殊急救用品应要求货物托运人提供。10.5应急救援预案与演练10、5、1企业应按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的要求,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针对潜在事件和突发事故,制定应急救援预案。10、5、2企业应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定期演练,评价演练效果,评审应急救援预案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1O、5、3企业应将应急救援预案报当地交通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及其它有关部门备案,并通报当地应急协作单位。11.绩效考核 11、1企业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每年对安全标准化至少进行一次综合考核。11、2完善安全标准化的计划和措施,不断提高安全管理绩效,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道路运输安全标准化 篇2

在成立大会上, 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副司长王水平介绍了道路运输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标准化工作的需求等;标委会主任委员、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副司长洪晓枫作了主旨发言, 要求标委会每个委员要提高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 明确了本届标委会的五项工作任务, 提出了本届标委会的工作目标, 并对2012年的重点工作作了部署。标委会秘书长蔡凤田针对道路运输标准体系及标准化工作流程等做了详细的介绍。对于标委会《章程》、《会费缴纳和使用管理办法》、《道路运输标准体系》、道路运输行业标准化需求等, 委员们进行了讨论并为标委会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

议。最后大会一致通过了标委会的《章程》、《会费缴纳和使用管理办法》等, 形成了标委会共同遵守的制度。

道路运输安全标准化 篇3

标准化是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一些具有重复性事物进行标准统一化管理,以便使其达到最佳的社会秩序和效益。主要是通过科学的技术和实践经验,并经由主管机构批准,来定制相关准则和依据。道路运输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已经逐渐成为能源消耗型发展行业,迫切需要建立道路运输节能标准体系来促进道路运输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

道路運输节能标准现状

我国道路运输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很多现实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节能降耗问题非常重要。道路运输中的能源消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没有完整的道路运输节能体系。道路运输节能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在运行的过程中,其与人、车、路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系统化、标准化能够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在目前运输行业中,很多方面还处在空白的状态,管理、装备、维护、评价等方面,都没有完善的运输节能标准,导致道路运输中能源的消耗较大,对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没有完成能源消耗的源头标准。道路运输节能减排工作的标准化,主要可分为车辆技术、运用技术以及公路设施配套等方面,这三项由于本身性质,决定了它们是节能工作的源头。在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现阶段状况来看,车辆技术方面并没有建立严格的燃油消耗标准,导致能源利用率低下,进而导致能源的浪费。在公路的设施及配套方面也没有严格的标准,导致一些不合理现象的发生,给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造成了阻碍。

车辆运用方面节能标准不完善。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通过了较多控制车辆运用技术的节能减排标准,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些人为的因素影响节能减排工作的正常实施。如:驾驶员的操作方法、操作过程规范等,这些都会影响原料的消耗量。据不完全统计,驾驶员的操作方法对燃料消耗量的影响会出现接近10%的偏差。因此,耗能设备节能操作规范需要进行标准化。

制定完善的节能标准体系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燃料标准的建立和完善。面对上述问题,相关部门必须要给予极大重视。目前,集装箱汽车运输、厢式汽车运输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大力的支持和发展。因此,我国中央部门必须要针对这样的模式,出台相关燃料标准化制度,如:建立《集装箱汽车燃料耗能限值》、《厢式汽车燃料耗能限值》等制度,不断完善车辆耗能的标准化制度。

此外,还要加快科研步伐。在我国发展节能减排新形势的要求下,必须要加强战略性、全面性以及规律性的研究。落实“科技强交”的战略,推进我国创新能力的建设,加大力度进行科技的研发,不断将道路运输节能标准体系优化。并注重前沿技术的开发和吸收,加强道路运输的基础性建设,以便解决制约道路运输行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切实提高道路运输技能降耗的整体情况。

能源消耗源头的标准化。能耗源头是影响道路运输节能降耗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相关部门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了实现道路运输行业节能降耗的目的,必须要从控制车辆燃料消耗量入手,限制高耗能的车辆进入道路运输行业。并在我国发布的《营运客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营运货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达标车型表》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不断优化,一方面要适应我国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要保证优化后的制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此外,也要注重公路配套及设施方面的建设和完善。最主要的是公路建设项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公路建设的节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能够响应节能降耗的号召,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公路建设项目节能标准,如《公路建设项目节能设计规范》、《公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编制到则》等,通过这些制度规范的颁发来确定公路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和节能性,这样才能够保证公路建设项目的结构、层次以及要求等符合节能降耗理念。

车辆驾驶节能操作规范的标准化。倡导绿色驾驶,提升驾驶员的专业技能。为了响应节能降耗的理念,可以通过推行绿色驾驶来进行相关工作的炸开。如:举办节能驾驶竞赛活动,在活动中逐渐筛选优秀的人才,并在一定程度上训练驾驶员的综合能力;举办汽车节能驾驶技术体验活动,组织汽车驾驶员进行相关技术的体验,不断提高其节能降耗的标准化发展程度;将节能驾驶纳入驾驶培训行业管理中,并将其作为重点内容展开驾驶培训。

此外,还要注重相关从业人员的节能降耗意识培养。在道路运输过程中,很多方面都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道路运输驾驶员教育制度,推广先进的节能驾驶方法,将相关知识普及,逐渐增强驾驶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节能降耗意谀。大力开展道路运输业的节能宣传活动,做好相关部署工作。不断激励贡献突出的员工个人,增强其行业意识,为我国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道路、桥梁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篇4

第一章 总 则

1-1:为了加强城市道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防止和减少施工安全事故,保障职工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建筑法》,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所称城市道路、桥梁施工,包括城市道路、桥梁的新建、改造、拓宽、大修、中修施工及其配套的线路、管道等施工。

1-3:施工单位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积极开展施工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努力实现零伤亡。

1-4:建筑工程安全监督机构应当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对道路、桥梁的施工安全开展监督检查,履行监督执法职能。

第二章 安全管理

2-1:建立施工现场安全保障体系。项目部应当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检查、安全值日、安全教育培训、特殊工种持证上岗、消防保卫等制度,遵守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2-2:项目部按规定配备专业安全员。每个项目的专业安全员不得少于1名。

2-3:实行安全目标管理。项目部有控制伤亡目标、文明施工目标、安全达标目标以及具体的实施措施。

2-4: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中有安全技术措施。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应经单位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批准,由总监理工程师(未实行监理的项目,由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下同)签字认可后才能实施。重大重要工程施工方案必须报当地建筑工程安全监督机构备案后才能实施。

2-5: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施工安全技术交底,技术资料齐全,交底与被交底人的签字手续完备。

2-6:各项安全检查、安全活动、安全会议都有详细的原始记录(包括:整改和复查记录);并且有检查人员与被检查人员或被检查班组负责人的签字记录。

2-7:工程项目应按规定制订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8:工程项目开工应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件,开工前必须办理安全监督登记手续。

第三章 封闭管理

3-1:凡全路段禁止车辆通行的道路施工,应在道路两侧连续设置围栏,实行全封闭围栏施工。

3-2:凡半幅道路禁止车辆通行的道路施工,应在半幅道路边连续设置围栏;路幅中间连续设置隔离带,隔离带应牢固、有安全警示标记和红色警示灯,禁止非施工车辆和行人进人施工路幅。

3-3:道路施工预留的车辆及行人的通道或叉路口,周边应设置牢固的、封闭的安全防护栏杆或钢筋混凝土防护墙,使之与施工作业路段隔开;通道口及通道内应悬挂车辆和行人通行导向标记、安全警示标记;夜间应设置能满足通行要求的灯光照明。

3-4:高架路(桥)基础或独立地下管道施工时的封闭管理要求,与3-

1、3-

2、3-3条相同。

3-5:高架路(桥)墩、柱施工时,施工作业面应用密目式标准安全网封闭。

3-6:高架路(桥)上部结构和路(桥)面系施工时,两侧临边应设安全防护栏杆,防护栏杆高出构造层1.2米,立杆间距2米,水平杆间距0.5米。

3-7:高架路上部结构和路面系施工时,高架路下预留的车辆、行人通道出入口上部应搭设双层安全防护棚,双层间隔0.2-0.3米,防护棚悬挑出口1.5米。

3-8:陆上交通不中断的桥梁施工,车辆和行人通行的一侧应与施工的一侧之间设置封闭型隔离防护栏杆;防护栏杆应牢固、有警示标记、夜间设红色警示灯;禁止车辆、行人进入施工作业面。

3-9:河道不断航的桥梁施工,桥梁两侧应设置防护栏杆,用密目式标准安全网封闭围护,并设置安全警示标记、夜间设红色警示灯。

3-10:道路、桥梁的预留洞口、各类管道(线)井口,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安全覆盖,或在周边设置不低于1.2米高度的安全防护栏杆。

3-11:独立的桥梁施工,地面部分应全封闭围栏施工。

第四章 施工用电管理

4-1:道路、桥梁施工必须严格执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CJ46--88)。预算造价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的工程必须编制专项施工用电方案,预算造价1000万元以下的工程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施工用电安全技术措施。

4-2:工地推行TN-S系列,采用“三相五线制”,实行三级配电二级保护;难以做到“三级配电”的,应严格实行二级配电二级保护,末端必须设置漏电保护器;如果分箱与末端箱间距超过30米,应加设分配电箱。

4-3:每台机械设备必须单独设置一只标准开关箱,做到“一机一箱一闸一保险”,漏电保护器的参数额定动作电流小于或等于30毫安(潮湿环境下应使用小于或等于15毫安的漏电保护器)。施工用电必须按规定使用电缆线。

4-4:在地下电缆线、高压线附近施工,必须有满足规定的安全操作距离,并有可靠的外电防护措施。

4-5:外电引入施工现场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经验收合格后才能使用。其接入和输出必须符合国家技术规范。

4-6:施工现场“照明灯具的金属外壳必须做保护接零,单相回路的照明开关箱内必须装设漏电保护器”。潮湿环境到特定条件下应按规范要求使用安全电压的照明灯具。

4-7:检修带电设备前,必须切断电源,并在电源开关上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的警告牌。

4-8:施工现场应配备专业电工,建立施工用电档案,做好用电记录、安全检测记录和维修记录;施工用电设施安装与维修、线路架设、接线等必须由专业电工操作,并做到持证上岗、规范操作。

第五章 基坑(基槽)、基础施工

5-1: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中有明确的基坑(基)、基础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深度大于或等于4米的深基坑、基础施工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方案内容包括:土方开挖、基坑(基槽)支护、变形和沉降观测、临边防护、上下通道、机械设备和施工用电管理等。

5-2:挖机、吊机、桩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设备进人施工现场应随机提供该设备的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产品使用说明书和履历书,并确保机械设备各项使用性能良好,各类安全保险装置完好。5-3:施工单位要组织对机械设备的进场验收,验收合格、并履行签字手续后才能投入使用。严禁伪劣机械设备进入施工现场;严禁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机械设备投入使用。

5-4:挖机、吊机、桩机、推土机等机械设备的机操人员必须经安全教育,培训合格,持证上岗。

5-5:土方开挖应按规定放坡或加设支撑,深度大于或等于2米的基坑(槽)上部应按“高处作业”设置临边防护,上下作业必须设置专用通道或能满足安全要求的“爬梯”和应急梯。

5-6:基坑(槽)施工应按施工方案规定进行边坡、支护设施、临近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变形、沉降及位移监测,并设置报警值。监测人员 4 应做好记录,发现隐患或趋近报警值应立即报告,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后才能继续施工。

5-7:挖掘机工作时,其回转半径范围内,严禁有人。必须在停机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清土、平底等人工作业。

5-8:桩机作业平台应设围护,外露轴承应设安全防护罩。钻孔灌注桩成孔后、混凝土灌注成型前,对成孔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或设置安全防护罩,防止人员坠落孔中。清孔、按放钢筋笼、灌注混凝土的相关人员应系安全带。

第六章 吊装作业

6-1:路、桥吊装作业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方案应明确施工程序、吊装方法,必须有明确的安全技术措施;并做好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

6-2:吊装作业方案按规定程序审批后,必须经总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报建筑工程安全监督机构备案后才能实施。

6-3:用于吊装作业的起重机械设备必须性能完好,大型机械设备进入施工现场应具有该产品的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装使用说明书和履历书。浮吊作业需持有海事部门的作业许可证。

6-4:塔吊等大型机械设备安装后,施工单位必须组织验收;整机进入施工现场的设备,施工单位应组织试运转验收;验收合格并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合格、报安监机构备案后才能使用。

6-5:吊机(起重机械)的起重量必须在限载范围内,严禁超载。严禁斜拉、斜吊。严禁起吊不明重量物件。严禁用挖掘机代替起重机吊物。

6-6:遇六级及以上大风必须停止吊装作业。吊装作业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特殊气候作业的规定。

6-7:混凝土构件必须达到设计规定或国家规范规定的强度才能吊装。各类拼装(焊接)构件应经验收合格后才能吊装。吊装时的“吊点”必须严格按设计计算确定。

6-8:吊装作业必须使用经专业培训合格的专业司机、专业指挥和专业起重工,做到持证上岗。

6-9:各类吊装起重设备的安全保险装置必须齐全完整、灵敏可靠、不得随意调整和拆除。严禁用起重机限位装置代替操纵机构。

6-10:塔式起重机的拆、装、顶升必须按原厂规定操作,并制定安全作业措施,由专业队负责人统一指导、由技术和安全人员在场监护。遇四级以上风力时应停止安装、顶升、拆除作业。

6-11:吊装机械设备的调试和故障排除应由专.业人员负责。维修、保养必须在停机状态下进行。

第七章 模架支撑体系

7-1:高架路(桥)、立交桥以及一般桥梁的模架支撑体系,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有明确的安全技术措施。方案按规定的程序审批后、必须报建筑工程安全监督机构备案。

7-2:模架支撑体系施工方案应提供详细的模架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关键部位节点大样图。

7-3:施工方案应明确模架体系所用材料,立杆的基础处理、间距、步距,水平支撑、剪刀撑、扫地杆、安全加强措施等。

7-4:模架搭设前应作安全技术交底,将搭设标准、方案、作业环境、具体的安全技术措施和重点安全注意事项向施工作业人员交代清楚。

7-5:模架搭设过程中,要落实专人按标准和方案督促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督查整改。搭设完工后,施工单位应组织验收、经总监理工程师签字认可,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7-6:高架路(桥)、桥梁(包括涵洞)的模架支撑体系在灌注混凝土前、灌注过程中、灌注后24小时内(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预加应力工序结束前)均应加强监测,观测其沉降、变形,设置报警值。

7-7:模架支撑过程中,操作人员应有可靠的立足点,支模高度2米以上无可靠的立足点必须系安全带。

7-8:模架系统的拆除,必须待混凝土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设计无规定时按国家规范规定),并且由施工单位提供试块报告、监理工程师下达“拆模令”后才能拆除。

7-9:模架系统的拆除作业,必须按施工方案规定的程序进行。拆除前应作安全技术交底。拆除区域应设置安全警戒标记,并有专人安全值勤。

第八章 文明卫生与生活区管理

8-1:施工现场醒目位置应设置:工程概况牌、管理人员名单及监督电话牌、消防保卫牌、安全生产牌、文明施工牌和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

8-2:施工现场各类材料应分类、整齐堆放,且有标识;易燃易爆物品应按国家规定要求隔离存放。

8-3:生活区(炊事间、宿舍区)、易燃易爆物品存放区、木工间、配电间等应有消防措施和消防设施。

8-4:各类机械设备安全防护装置齐全,保养清洁。

8-5:施工现场有预防污泥、污水、粉尘污染环境的措施;不焚烧有毒、有害物质;有控制施工噪声、减少扰民的措施。

8-6:实施封闭施工的现场,有外来人员登记、管理制度和治安防范措施。

8-7:各类标牌、安全警示标记、宣传标语、宣传橱窗等排列整齐、文字正确,保持清洁。

8-8:施工作业区、生活区、办公区三大区域划分清楚,按不同要求落实责任人,搞好环境卫生管理。

8-9:现场宿舍冬天有保暖和防煤气中毒措施,夏天有防蚊蝇叮咬和消署措施;衣被整齐、洁净。

8-10:宿舍内严禁乱接乱拉电线、严禁烧煮东西、严禁烧火取暖。8-11:生活区应设置厕所,并经常保洁,做到无蛆、无蝇、无恶臭。8-12:食堂有卫生许可证,厨房间生熟分开,有控制“四害”措施,炊事人员有健康证,食堂经营和饭菜供应符合国家食品卫生管理要求。

道路运输安全标准化 篇5

一、道路运输驾驶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次计20分:

1.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发生重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且负同等责任的; 2.转让、出租从业资格证件的;

3.超越从业资格证件核定范围,从事道路运输活动的;

4.驾驶未取得《道路运输证》的危险货物运输车辆,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 5.本次诚信考核过程中或者上一次诚信考核等级签注后,发现其有弄虚作假、隐瞒相关诚信考核情况,且情节严重的。

二、道路运输驾驶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次计10分:

1.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发生重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且负次要责任的; 2.驾驶无《道路运输证》的车辆,从事道路旅客或者货物运输经营活动的; 3.驾驶无包车客运标志牌、包车票、包车合同的车辆,从事客运包车经营的; 4.驾驶未取得《超限运输车辆通行证》的车辆,从事超限运输经营活动的; 5.擅自涂改、伪造、变造从业资格证件上相关记录的;

6.有受到省级及以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通报批评的服务质量记录的。

三、道路运输驾驶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次计5分:

1.驾驶无道路客运班线经营许可的车辆,从事班车客运经营的;

2.超越《道路运输证》上注明的经营类别或者经营范围,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的; 3.驾驶擅自改装的车辆,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的;

4.驾驶客运班车不按批准的客运站点停靠或者不按规定的线路、班次行驶的; 5.驾驶客运包车未按照约定的时间、起始地、目的地和线路行驶的;

6.未配合汽车客运站执行车辆安全例行检查以及出站检查制度,擅自驾驶客车出站的; 7.在旅客运输途中擅自变更运输车辆或者将旅客移交他人运输的;

8.驾驶的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未按照危险化学品的特性采取必要安全防护措施的; 9.有受到设区的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通报批评的服务质量记录的。

四、道路运输驾驶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次计3分: 1.没有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货物脱落、扬撒的;

2.驾驶未按规定维护、检测的车辆,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的;

3.驾驶未按规定投保承运人责任险的车辆,从事道路旅客或者危险货物运输经营活动的;

4.无正当理由超过规定时间30日以上未签注诚信考核等级的; 5.超过规定时间30日以上未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

6.有受到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通报批评的服务质量记录的。

五、道路运输驾驶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次计1分:

1.未按规定携带《道路运输证》、《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的;

2.未按规定随车携带《道路客运班线经营许可证明》,从事班线客运经营的; 3.未在规定位置放置客运标志牌,从事道路旅客运输经营活动的; 4.服务单位变更,未申请办理从业资格证件变更手续的;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标准 篇6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标准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一级标准:

1、树木生长旺盛、健壮,根据植物生长习性,合理修剪整形,保持树形整齐美观,骨架均匀,树干基本挺直。

2、树穴、花池、绿化带以及沿街绿地平面低于沿围平面距离5—10厘米,无杂草、无污物杂物,无积水,清洁卫生。

3、行道树缺株在1%以下,无死树、枯枝。

4、树木基本无病虫危害症状,病虫危害程度控制在5%以下,无药害。

5、无人为损害,无乱贴乱画乱钉乱挂乱堆乱放的现象。

6、种植5年内新补植行道树同原有的树种,规格保持一致,有保护措施。

7、新植、补植行道树成活率达98%以上 , 保存率达95%以上。

8、绿篱生长旺盛,修剪整齐、合理,无死株、断档,无病虫害症状。

9、草坪生长旺盛、保持青绿、平整、无杂草。高度控制在10厘米左右,无裸露地面,无成片枯黄。枯黄率控制在1%以内。

10、花坛、花带、花台植物生长健壮,花大艳丽,整齐有序,定植花木花期一致,开花整齐、均匀,换花花坛(台)及时换花,整体观赏效果好。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二级标准:

1、树木生长旺盛,根据植物生长习性,修剪基本合理,树形整齐美观,骨架基本均匀,树干基本挺直。

好养护

2、树穴、花池、绿带以及沿街绿地平面低于沿围平面距离5厘米左右,基本无杂草、无污物杂物,无积水,基本清洁。

3、行道树缺株在2%以下,无死树、无明显枯枝。

4、树木基本无明显病虫危害症状,病虫危害程度控制在10%以下,无药害。

5、无明显人为损害,无乱贴乱画,无悬挂物,无以树当架晾晒衣物,无在树池中堆放杂物等现象。

6、新补植行道树同原树种基本保持一致,有保护措施。

7、新植、补植行道树成活率达95%以上 , 保存率达90%以上。

8、绿篱生长旺盛,修剪整齐、合理,无死株,无明显断档,无明显病虫害发生。

9、草坪生长旺盛、常绿、无杂草丛生,定期修剪。草高保持在10厘米左右,无明显裸露地面,无成片枯黄。枯黄率控制在2%以内。

10、花坛、花带、花台植物生长良好,及时摘除残花败叶,定植花木花期基本一致,开花整齐、均匀,换花花坛(台)及时换花,整体观赏效果好。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三级标准:

1、树木生长较好,修剪基本合理,树形整齐美观,骨架比较均匀。

2、树穴、花池、绿带以及沿街绿地平面低于沿围平面距离5厘米左右,无较大杂草、无明显污物杂物,无积水。

3、行道树缺株在3%以下,基本无死树、枯枝。

4、树木无严重病虫危害症状,病虫危害率控制在15%以下,基本无药害。

5、无严重人为损害,无乱贴乱画,无以树当架晾晒衣物等现象。

6、新、补植行道树同原树种基本保持一致,有保护措施。

7、新补植行道树成活率达90%以上,保存率达85%以上。

8、绿篱生长较好,修剪基本整齐,基本无死株,无严重断档,缺档不超过1米长。

9、草坪生长较好,基本平整,高度控制在10厘米左右,无大片杂草,无片状裸露地面,无较大成片枯黄。

我国道路石油沥青标准的发展历程 篇7

由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公路建设及管理归属划分的历史原因,道路石油沥青标准的制定实施曾出现了交叉、共用、分立的局面。之后经过国家、石油或石化行业、交通行业的多次修订或确认,对标准名称、产品牌号、指标及其限值等进行了调整。如今已发展成国家标准、石化行业和交通行业标准并存的局面,道路沥青生产者、使用者应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实施相应的标准,以保证生产建设的质量。

1 道路石油沥青国家标准

1.1《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2-86

从国家层面来讲,我国最早的道路沥青国家标准是《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2-86)。本规范是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号通知,由交通部及城乡建设部的有关单位共同编制的。本规范总结了建国以来修筑沥青路面的经验,并对一些主要技术问题,如沥青混凝土技术标准、路面平整度指标、沥青质量要求、石料压碎值指标、粗粒式混凝土试验方法等进行了科研及调查工作,收集及吸取了国外修筑沥青路面的先进经验,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最后由有关部门共同审查定稿。

1.2《高等级道路石油沥青》GB/T 15180-1994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随着国内公路建设、特别是高等级公路建设事业的持续蓬勃发展,以及国产道路石油沥青产量与质量的大幅度提升,1994年我国制定并发布实施了《高等级道路石油沥青》GB/T15180-1994,该标准参考日本铺路用石油沥青标准。

1.3《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

后来由交通部组编、建设部发布了《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是对《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2-86)的修订。

1.4《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标准》(GB/T 15180-2000)

2000年进一步修订了《高等级道路石油沥青》GB/T 15180-1994,并更名为《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标准》(GB/T 15180-2000),增加了蜡含量指标。

1.5《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标准》(GB/T 15180-2010)

2010年又一次修订为《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GB/T 15180-2010,此标准为现行国家标准,适用于重交通道路建设。其对道路石油沥青的指标要求见表1。

2 道路石油沥青石化行业标准

道路石油沥青是石化企业炼制原油的最终产品,石化行业是道路石油沥青的生产者,对道路石油沥青标准的制定、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道路石油沥青产品标准是1954年首发的石油标准《石油》(SYB1811-54)。经过行业调整和标准的清理整顿,历次修订变更标准代号、标准等级和修订如下:1992年以前,道路石油沥青石油或石化行业标准归口到石油工业部管理,从最早制定的《石油》(SYB 1811—54),先后修订为《石油沥青》(SYB1811—59)、《道路石油沥青》(SYB 1661—62)、《道路石油沥青》(SYB 1661—77)、《道路石油沥青》(SYB 1661—85)。1992年后道路石油沥青标准归口到石化行业管理,标准代码及编号《道路石油沥青》(SYB 1661—85)变更为《道路石油沥青》(SH0522—1992)。后续又分别于2000年及2010年进行了两次修订,分别修订为《道路石油沥青》(SH0522—2000)、《道路石油沥青》(SH 0522—2010)。至此,《道路石油沥青》(SH 0522—2010)是石化行业现行标准,此标准适用于中低级道路及城市道路非主干道路面的道路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等。此道路石油沥青标准要求见表2。

3 道路石油沥青交通行业标准

交通行业根据公路建设不同发展时期的需求及道路沥青的性能要求,适时地对道路沥青标准进行了修改。

注:如25℃延度达不到,15℃延度达到时,也认为是合格的,指标要求与25℃延度一致

3.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1983)

1983年根据交通部的指示,交通部发布的《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1983)由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主编单位等五个单位共同编写)参考了国内外有关沥青路面施工的规范和有关施工的技术经验,并对一些主要技术问题,如沥青混凝土技术标准、路面平整度指标、沥青质量要求、石料压碎值指标、粗粒式沥青混凝土试验方法等进行了科研及调查工作,收集及吸取了国外修筑沥青路面的先进经验。

3.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

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号通知,由交通部及城乡建设部的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1983)于1986年修订成国家标准《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92-86)。这两个规范对指导我国沥青路面建设起了很大作用。七五以后我国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建设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引入监理制度,沥青路面施工水平明显提高,原有规范不适应生产需要。于是十年后将以上两个规范合并修订成交通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自1994年12月1日起实行。该规范在保证沥青路面的建设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1994年修订《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时,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由建设初期向高速发展阶段迈进。历经10年的发展,我国公路建设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由1994年的111.78万公里达到2004年的187.07万km,10年间增加67.36%。其中,高速公路1994年的通车里程1640km发展到2004年的34,200多公里,10年间实现1985.36%的直线式飞速发展。在交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公路建设又面临新的问题和形势,另外国外一些先进的筑路机械和施工工艺引入我国公路建设,原来的《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已不能满足我国公路建设的需要。我国的道路工作者通过国家科技攻关等一系列科学研究及长期的工程实践,对沥青路面的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为此,2004年经交通部组织对其进行了修订,发布实施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此规范为我国交通行业的现行规范,提出新的道路沥青标准,引入气候分区的概念,根据高温、低温指标对道路石油沥青进行二级分区。而且不同等级的公路使用的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是不同的。对照国内外标准,综合考虑沥青的高低温性能和感温性,增加了PI值、60℃动力粘度、10℃延度三个指标,适用于A、B级道路石油的指标要求。此规范中的沥青指标要求是我国目前为止所有关于道路石油沥青标准指标最多最严格的标准。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见表3,表中“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包括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和中、轻交通量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4 现行不同道路石油沥青标准的比较

标准的适用范围不同,指标项目及限值要求也不同。总体上,交通行业标准更严格,指标更多,对各方面性能加以限制。将原来的“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和“中、轻交通道路石油沥青”两个技术要求合并为一个“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根据当前的沥青使用和生产水平,按技术性能分为A、B、C三个等级:B级沥青比《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GB/T15180-2010)指标略有提高;C级沥青比《道路石油沥青》(SH 0522-2000)技术要求高。

5 我国道路石油沥青标准发展结论

60多年来,道路沥青标准的制订和不断的修订,也促进了我国道路沥青产品从无到有、产量从小到大、质量从劣到优的发展过程。随着我国炼制原油品种的增加和原油性质的改变、道路建设对沥青性能不断提高的要求及道路沥青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跟踪国际先进标准,对道路沥青标准不断修订,目前的标准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标准的提高,推动了沥青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适应了道路使用的新要求。我国现行道路石油沥青标准及其相关试验方法基本上已与国外发达国家接轨,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标准本身及其所涵盖的技术指标尚有简化的余地和调整的必要,但还有待国内道路工作者更多的技术积累,一味提高沥青的指标要求并不可取,标准的制定和修改不能脱离实际,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保证质量并重均衡是硬道理。道路石油沥青的生产厂或供应商应按使用者的要求生产供应满足不同等级道路的沥青,实现生产供应与使用的无缝对接,防止供需不匹配和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姚德宏,裴建军,常玉艳.我国道路石油沥青标准变更及产品生产应用的回顾[J].齐鲁石油化工,2006(2).

[2]虞文景,张晓燕,孔繁盛.道路石油沥青技术指标分析[J].山西交通科技,2004(2).

道路集装箱运输常见安全隐患 篇8

国际标准化组织对不同尺寸集装箱的额定质量有明确规定,例如:20英尺标准集装箱的额定质量为,其中,集装箱自重,理论上最多可载货。造成货物超重的主要原因包括货主故意超载和货物估重误差。

(1)货主故意超载 有的货主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在装箱时故意超载,导致集装箱货物超重,给集装箱运输埋下安全隐患。

(2)货物估重误差 在实务操作中,受条件限制,货重往往并非实际称重,而是估重。如果货物估重与实际称重的误差较大,则有可能给集装箱运输造成安全隐患。以玻璃为例,由于生产工艺不同,国家标准允许玻璃厚度存在 0.2~0.2 mm的误差,当按照玻璃的标准厚度估重时,如果玻璃的实际厚度大于标准厚度,就会导致实际称重大于估重,进而可能导致超重。

2 货物偏重、偏载

就道路集装箱运输而言,箱内前后方向的货重差超过货物总重的50%即为货物严重偏重,箱内左右方向的货物重心偏离集装箱运输车辆重心即为货物严重偏载。为防止货物偏重、偏载,重件货物装箱时应当确保货重均匀分布,并使货物处于箱内中心位置。

3 集装箱固定不当

GB 11602―2007《集装箱港口装卸作业安全规程》规定:“装载在运输车辆上的集装箱应由集装箱4个底角件或箱底结构中间的载荷传递区支承。设有转锁装置的运输车辆在拖运集装箱时,转锁应与集装箱固定牢靠;未设转锁装置的运输车辆在拖运集装箱时,应使用导向装置或其他同类装置固定集装箱。无任何固定装置的运输车辆不得拖运集装箱。当40英尺集装箱拖挂车装载1个20英尺集装箱时,应将集装箱装在靠车尾的一端或载箱面的中间位置。当在拖挂车上拆装箱时,应对牵引部分采取固定措施。”然而,在实际运输过程中,制动、转向等性能较差的集装箱运输车辆在紧急情况下极易失控,此时如果集装箱不脱落,车辆很可能跟随集装箱的惯性而侧翻,对司机的生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因此,司机常常故意不扣集装箱锁扣以求自保,从而给道路集装箱运输带来巨大安全隐患。

4 箱内货物固定不当

对于容易移动、滚动或倒塌的货物,如卷纸、盘圆、电缆、卷钢、钢瓶等,装箱时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予以固定,以确保货物、人员和运输安全。

5 车辆超速

无论在公路上还是在场站内,集装箱运输车辆均严禁超速。GB 11602―2007《集装箱港口装卸作业安全规程》对场站内的交通规则有明确规定:“集

卡等运输车辆应在车道线内按规定的行车方向行驶,按规定的位置停车,出入大门按规定的通道通过检查口。运输车辆出入大门、过铁路道口时的速度不大于/h,在弯道、箱区和主干道的最高行驶速度分别为/h,/h和/h。”

(编辑:张敏 收稿日期:2015-10-19)

上一篇:美国法律体系简介下一篇:车展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