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跳高设计

2024-12-01

跨越式跳高设计(精选14篇)

跨越式跳高设计 篇1

[优秀教学案例] [原创] 四年级跨越式跳高远教学设计(水平二)

系统分类:教研活动 标签: 四年级 跨越 跳高 教学 设计 水平

一、教学内容设计理念:

在“健康第一,生命在于运动”的指导思想下依据《体育新课程标准》,本课设计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个主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发展全体学生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本节课的教材包括跨越式跳高和游戏两个环节,运用的灵活多变的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自由的、活跃的的氛围中进行学习、锻炼和思维开发力争达到身心愉悦,提高活动的基本能力的目的,德育教育贯穿课的始终,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和学习观念,积极主导进取,顽强拼搏,突出自我等优秀品质。课的结束部分以舒展的动作配上优美的音乐,在徐徐的清风中,在愉悦的心境中充分放松全身,从而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用学生想象的太阳花造型来结束本课,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二、学情分析:

从三年级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看,三年级学生运动基础较薄弱,侧重于感性。容易受到场地情景.教师语言导入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对动作的模仿能力较强,且好奇、好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情景教学法.直观示范法,多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运动保健,注重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保健与育人相结合。此外结合我平时所上的这些班级的特点,他们的凝聚力强、荣誉感强、学生爱好文体活动。敢于大胆展示自己和变现自己,但由于学校的班额人数多,同时上课的班级较多,加上个别的同学不是能很好的管住自己,会影响组织教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责任感和安全意识。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跨越式跳高和多种跳跃动作要领——保护自己。

2、技能目标:模仿跨越式跳高基本方法。使95%左右的学生初步学会跨越式跳高基本方法,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模仿和游戏练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活泼、上进、刻苦、善思、团结友爱等优秀品质。

四、教法分析:

本课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情景.比赛.完整与分解等教学法使学生在有趣的气氛和愉快的体验中参与参与活动。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指导学生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受益,让每个人都发展。从而促进学习方法的落实,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学会单双脚连续跳及跨跳起的动作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跳跃能力。

教学难点:能在学习中和小伙伴相互合作、探索交流,综合运用各种跳跃动作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六、教学过程:

1、课堂常规:培养良好的教学常规。(安排每一小队的一位同学检查该小队的服装和运动装备情况)

2、准备活动之一:教师按照事先布置好的场地创设大草原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大草原的无限风光。在音乐《蒙古舞曲》的伴奏下,在老师语言以及动作的引导下,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模仿老师以及摔跤手的形象,充分活动各个关节。

准备活动之二:在学生和教师共同感受到了蒙古舞蹈之后,再进行“骑马放牧”游戏(就是学生拿一条弹力绳放在胸前另一同学抓住绳的两端,进行的奔跑游戏)。

3、跨越式跳高导入

教师让几个同学一起探讨,弹力绳的多种玩法,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尝试,很快就有不少的学生想到了跳高,并进行的简单的跨越式跳高的尝试。

4、教师点评刚才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的成果,并讲解跨越式跳高的动作要领以及进行完整与分解动作的示范讲解。

5、让学生自主体验练习并比较自己与教师动作区别,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动作。

6、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以及注意问题进行评价和表扬。

7、学生大胆展示动作,学生评价。

8、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练习、语言表扬激励学生,注重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分组,对动作掌握差的学生进行辅助手段的练习。

9、游戏,“赶羊跑”教师创设情境牧民伯伯家养的的羊跑出来了,我们要帮忙赶回羊圈。学生分组进行比赛。

10、放松舞蹈:在优美的旋律伴奏下,师生共舞,动作优美舒展,身心充分得到放松。

11、教师总结,学生自评,教师表彰奖励。

七、场地布置与安排

本节体育课的上课地点是是绿色的塑胶场地,碧绿色的场地加上周围几幅草原图片和蒙古舞蹈的伴奏很容易感受到草原的氛围。练习器材的整齐摆放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

跨越式跳高设计 篇2

一、对本案所选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案教学内容“背越式跳高腾空技术”, 在讨论中引发教师争议的焦点是:第一, 既然是背越式跳高, 为什么不以完整的背越式跳高技术为教学内容?第二, 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才是教学内容。针对这些疑问, 我们有必要对确定水平五阶段教学内容的依据进行分析。

1.背越式跳高作为水平五运动技能学习内容的依据

回顾案例互析一, 祝芳老师在分析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时谈到, “课程目标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作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它不仅提出了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而且进一步细化了水平目标。在高中阶段提出了必修与选修课程内容由七个系列组成, 并由系列细化到模块, 其中田径类项目系列中至少必修1个学分[1]。培养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 “提高一两项运动的技战术水平”是《标准》对此阶段学生在运动技能领域学习的具体要求, 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1~2项田径运动技能, 是评判达到该水平目标的标准之一[2]。

背越式跳高是田径项目中的跳跃类运动技能内容之一, 对个体在运动中判断空间方位、控制动作程序和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 且此体态的腾空动作是学生动作经验中所没有的, 因此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水平五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发育、运动素质及向高处跳的动作经验积累上, 已具有学习该技能的能力, 因此, 选择该技能作为水平五田径类项目系列必修或选修模块内容, 既符合课程目标要求, 也适宜水平五学生学习需要。

2.对背越式跳高学习重点的分析

高中阶段应突出系统学习与运用运动技能, 发展运动能力[3]。运动技能通常是指在特定运动形式下, 有着确切运动技术内容和要求的个体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的形成始于运动技术的学习[4], 但“运动技能不是运动技术加能力, 而是练习者对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 即程序化知识的操作状态” (张洪潭) 。这个程序化的过程, 需根据运动技能的基本要领和特点进行, 并不断地修正和巩固。那么, 需要掌握什么运动技术才有利于背越式跳高技能的形成, 是讨论背越式跳高教学内容的关键。

背越式跳高同所有具有跳跃特征的运动技能一样, 都是由“准备 (跑动→制动) →起跳→空中动作→落地”等环节构成, 它结合躯干和四肢的特定动作形成该项目的技术特征。众所周知, 跳高成绩是由若干部分高度的和组成, 它们是:第一, 起跳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第二, 起跳腾空中身体重心升起的高度;第三, 身体重心腾起的最高点与横杆之间的距离[3]。由此可见, “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技术、腾空技术”是其主要学习内容。然而, 对背越式跳高而言, 肢体所处空间的“背越”方式是使身体重心在过杆时更贴近横杆而意味着此技术更有利于跳高的主要因素, 也是此技术优越于其他技术的重要原因;而其助跑的方式与起跳的主要技术特征, 也与腾空时需要身体“背对”横杆这一技术戚戚相关, 因此, 掌握腾空技术和理解腾空原理, 是形成背越式跳高技能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

对教学内容的清晰认识, 是选择什么样的教材来承载教学内容的基础。日本学者佐藤裕指出, 在克服了“教学内容=教材”的片面认识之后, 需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从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来研究教材[8]。在此过程中, 学习内容与学生发展之间的联系将决定着教师选用什么方法组织教学, 而教师所选教授运动技术的方法又直接影响着教材的选择。因此, 在分析本案教材构建之前, 需先确定本案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

二、对实施本案所选方法的分析

在进行动作技能教学时, 首先应该确定练习技能的方法[4]。本案例在教学中采用分解法将背越式跳高腾空技术分解为“杆前技术与杆上技术”, 有教师提出“动作不能割裂得太细”, 那么, 该技能是否适宜分割, 需要通过该水平阶段学生发展特点及所学内容的技能分析来说明。

“杰姆斯·内勒和乔治·布里格斯认为, 技能的组织特性和复杂性特征是选择整体练习法与分解练习法的依据。如果技能具有较低的复杂性和较高的组织性, 最好选择整体练习法;而对于高复杂性和低组织性特征的技能, 学习时采用分解练习法最好。”[4]要确定一项技能包含哪些复杂性和组织性的综合特征, 首先应该对该技能进行分析。技能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弄清技能构成成分以及成分间时空操作特征的相互依赖程度。

1.从技能的分类系统进行分析

根据动作任务的组织形式可将动作分为连续性技能、分立性技能和序列性技能。背越式跳高腾空技术是由一系列分立动作连接在一起组成的一个新的、更加复杂的技能动作, 属于序列性技能。这里的“系列”意味着背越式跳高的腾空动作是由多个动作层次组成的动作程序, 如起跳离地后身体沿垂直轴转体至背对横杆, 身体倒向横杆后维持杆上身体平衡等动作, 这些动作的量以及学习所需的注意需求足以说明这一技能的复杂性, 而构成技能的动作元素在时空上的关系相对独立, 因此具有较低的组织特征, 故采用分解法便于学生了解动作的结构与细节。

2.从技能形成的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

学生要正确掌握背越式跳高腾空技能, 首先要对腾空动作形成清晰的动作表象, 动作表象的形成需要通过视觉表象进行, 而要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视觉表象, 需要人的注意指向集中在动作上, 但人的注意在同一时间内不可能同时指向和集中到许多方面, 尤其在学习新动作时, 学生注意的范围更为狭窄, 知觉的准确性比较低, 所以更不容易注意到动作的全部细节, 而分解法可以使学生的注意指向集中到具体的动作上。此外, 分解练习有助于学生知觉的分化, 便于促进动觉表象的明确化[5]。

3.从学生学习需要及分解练习策略进行分析

分解法亦称“分解练习法”, 指把一个完整的动作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或几段进行练习的方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运动技术原理与方法, 明确各部分动作在完整动作中的空间位置及前后衔接, 弱化运动技术的学习难度, 根据背越式跳高腾空技术动作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在不破坏动作结构的基础上, 将背越式跳高腾空技术内容分解成三部分具体内容, 即杆前技术、杆上技术 (上杆技术与过杆技术) 和组合技术。分割法 (渐进法) 是分解练习策略之一, 本案例以此法学习技能, 每完成一部分练习, 即与前面练习过的部分结合起来进行练习, 直到技能学习完成。

三、技能学习中单元教材的构建及排列

在教学中, 单元或课时设计的核心是“教什么”的确定[6], 即教学内容的确定, 而真正承载学生学习内容的, 是经过教师选择, 将教学内容典型化、个性化与具体化处理的教材[7]。本案例在对教学内容以分解法进行教学时, 缺少对教学内容的教材化处理, 致使单元计划里只有课时内容, 没有呈现适应学生主体条件的典型教材。然而, 当我们从运动技能形成的角度对背越式跳高技能具体“教什么”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后, 有必要寻找适宜的载体 (教材) 来承载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 并结合“怎么教”的实施, 来理清这些教材间的逻辑关系。

教材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材料, 是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改造, 使之成为能唤起学生兴趣、适应学生条件、具有典型意义的内容。建议本案例根据学生已有的技能经验, 及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和运动文化的功能, 围绕背越式跳高腾空技术, 选择能在新的情景中联系与使用的技术原理, 改善并提高腾空技术水平, 进而达到与已有的技能建立联系并灵活运用技能的素材为教材, 进行“杆前技术、杆上技术 (上杆技术与落杆技术) 和组合技术”的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联系各类“包含有腾空动作在内的”运动项目, 触类旁通地运用所学技术。如, 在学习“杆上技术”时, 选用“信任背摔”为教材, 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及教育行为目的, 将其在练习要求、规则和使用的器材等方面进行改造的结果。

单元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内容的“集合”, 是反映技能“学理”的教程[8]。当教师把复杂的教学过程逻辑分解为若干易掌握的单项技能, 并对每一项技能提出目标而置其于一个单元进行完整教学时, 建立一个合乎逻辑顺序的技能学习过程, 应将学习迁移原理融会其中。

学习迁移的发生是由于技能的构成或技能操作的情境是相似的。如果一个动作与这个人能做的动作相似, 那么, 对于这个人来说, 这个正在学习动作的意义就具有递增性[4]。沿此学习思路, 建议本案例教学内容先学习多个“沿单一轴的运动”, 再学“沿多个单一轴运动的组合”。在多个沿单一轴运动的学习时, 尽管都是腾空技术, 动作原理一样, 但因参与运动的解剖轴、动作的表现形式不同, 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 应将与学生已有的运动经验联系较多的“肢体沿垂直轴运动”的学习置前, 将学生动作经验所没有的“以背对横杆的姿式肢体沿额状轴运动”置后学习。而这两个技术的组合将形成一个新的技术动作, 使身体在腾空时肢体依次围绕不同的轴做不同方向相向运动, 以此保持身体平衡最终形成背越式跳高技能。依照此逻辑关系, 教材的排列也顺理成章。那么, 遵循运动技能学习规律, 围绕教学内容与实施教学的方法选择教材, 并依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教材所设计的教学, 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背越式跳高技能单元教材计划。

注:1.“杆上技术”根据学习情况可以用两课时完成, 但“上杆与过杆”不宜分割练习。2.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 尤其是男女间的差异, 在课时中具体实施所运用的环境与任务约束, 由教师视学生情况而定, 目标的达成不宜“一刀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发共和中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2]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7.

[3]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室,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必修) 体育与健康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6

[4]Richard A.Magill,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1

[5]陈敏.分解教学法的心理学分析及其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 2007.3.

[6]樊江波.从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关系分析体育教学设计中存在的相关问题[J].体育教学, 2010.3.

[7]曲宗湖, 顾渊彦,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10

跨越式跳高设计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3-0065-01

《体育教学》2013年第11期刊登了杨万铭老师的《读跨越式跳高教学设计有感》一文,该文是杨老师针对2012年第12期俞向阳老师的《水平二:四年级跳跃——跨越式跳高教学设计》的感悟,文中提出四个观点,笔者赞同第一、四点,但对其他两点存有疑义。

一、对“教学评价是否再多些”的疑义

杨老师根据教学设计判定俞老师不重视评价,并就本堂课提出了针对性的评价建议。笔者对杨老师提出的建议表示认可,但对杨老师根据教学设计判定俞老师不重视评价的方式有疑义。我们知道,判定教师是否重视评价不能凭教学设计,因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一般不会写评价语言。笔者翻阅《体育教学》上的教学设计,发现大部分教学设计都没有写评价。笔者曾在江苏体育教研网上观摩过俞老师的示范课,课的内容是脚内侧踢球,教学设计上也没写评价,但俞老师在课中采用及时评价、有声评价、无声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多种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俞老师的评价给观摩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看出,教学设计上没写评价并不代表作者不重视评价。当然,杨老师的质疑也给我们以启示: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在教案中的教师主导一栏认真撰写评价方法和内容等。

二、对“体能性练习是否可以增加”的疑义

俞老师在课的基本部分安排了跨越式跳高和“鲤鱼跳龙门”游戏。由于“鲤鱼跳龙门”游戏也是下肢为主的练习,因此,杨老师说余老师在课堂中未安排体能类练习,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是他认为“鲤鱼跳龙门”游戏是跨越式跳高的练习步骤,不是本课的体能内容。二是“课课练”内容的安排必须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如主教材是跨越式跳高,“课课练”不能安排下肢为主的练习。这也是目前教师在选择“课课练”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课课练”内容的安排要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但不能机械贯彻,因为有一个前提,即主教材能否达成课的身体健康目标。如果主教材能达到身体健康目标,教师可选择与主教材锻炼部位不一样的“课课练”,否则,教师要继续采用与主教材锻炼部位一样的教材。俞老师根据跨越式跳高是新授课、场地器材少、分组多和练习密度小等特点,考虑到主教材达不成发展弹跳力的目的,精心设计了“鲤鱼跳龙门”游戏。该游戏是跨越式跳高的拓展,通过该游戏不仅能巩固跨越式跳高技术,还能发展跳跃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因此,笔者以为,俞老师的课不是没有体能内容,而是根据实际设置了体能内容,“鲤鱼跳龙门”游戏是她深思熟虑的结果。

【编后语】:有时“课课练”内容可以安排一些补偿性练习,例如对主教材起关键性突破技能重难点的身体素质练习,还可以将专业准备活动和课课练结合起来。主教材是篮球课,课课练可以是球性和身体素质结合的内容;主教材是垫上技巧,课课练内容是否可以安排垫上的一些拉伸、韵律操,并结合技巧中几个简单练习,以提高主教材教学的顺畅性和有效性。

对于设计中的评价问题,编者理解为,评价语言应该是提示语,提示给学生一个解决自身问题的“要领”和“秘诀”,应该在设计中提倡,这是一位教师教学技艺的体现,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悟”到教者之意图。

跨越式跳高教学设计 篇4

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健康第一”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等教育理念,突出体育学科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终极目的一门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运用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互动、尝试和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从而在体育学习中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快乐,也为学生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八年级学生有较强组织纪律性和学习积极性,有一定合作精神。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模仿、游戏、程序等多种方法,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建立正确的过竿技术动作,并通过动态分组,激发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成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三.教材分析:

初二年级安排跨越式跳高教材,是有其生理、心理特点依据的。这个时期学生的骨骼弹性好,关节活动范围大,神经灵活性高、反应快,容易接受、学会新的动作。学习跨越式跳高不但能增强腿部力量,提高弹跳力,发展灵敏性和协调性,还能培养勇敢、坚定、果断和自信的意志品质。而发展跳跃能力的素质练习又正好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说出跨越式跳高过竿动作要领,多数同学在过竿时能做出摆动腿移髋动作,部分同学能完成落地时身体侧对竿动作。

2、掌握锻炼方法;发展跳跃能力和身体的灵敏、协调能力。

3、乐于多次重复练习具,并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交流,培养合作能力及克服困难、挑战新目标的优良品质。

根据学生认知、技能水平和实际能力确定本次课重难点为:

重点:摆动腿过竿后内旋并下压;难点:移髋

五.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技能水平和实际能力,本课主要采取创设情景,提高兴趣;设置游戏,自然过渡;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动态分组,自我选择的方法,结合挂图、游戏、音乐等形象直观,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辅助练习、模仿练习、合作练习、选择练习等多种方法,使师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指导评价,互相勉励提高,体验到学习和运动的乐趣,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六.教学程序:

在轻松愉快的图形跑过后,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激发了运动兴趣,并且为主体部分的学习做好身心等方面的准备。

技能学练阶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自由越过地上的短绳,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为下面的跨越式跳高起个引导、铺垫作用。第二部分是跳高的学练阶段,主要采用程序教学法,将学习过程分成连续的“小步子”,每一步就是一个小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小目标,逐步达到本课总目标。首先进行跳高的辅助性练习,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出问题—学生边练边思考—集体观看图解,对比并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再进行体验练习。练习中各小组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指导与评价,互相勉励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当学生对过竿技术动作有所体验和了解后,教师再向学生分析什么样的技术动作最为合理,并鼓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使学生真正达到了“懂”与“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活动空间。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对象,将“横竿”设置成不同高度,让学生依据个人的情况自主选择进行练习。尽量使每个学生在心理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达到区别对待、共同提高。

发展素质阶段:本节是教学的第二个内容,发展跳跃能力的身体素质练习。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运动技术的基础,同时也是自我健康的前提。采用“素质练习超市”的方法,学生既耳熟能详,又感到特别新鲜,在加上精美的动作图解,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最后,在舒缓、悠扬的乐曲中,师生共同学习三步舞蹈。让学生跳起来,笑起来,使紧张的机体得到调节,然后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指出闪光点与不足

七.特色设计:

1、教学手段多样化。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在设计中充分运用挂图、游戏、音乐等形象直观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辅助练习、模仿练习、合作练习、选择练习等多种练习方法,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注重营造学习氛围。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师生互动,注重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欢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达到了寓教寓乐的目的。

3、不断创新和拓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设计不同的方法,关注差异,区别对待,循序渐进,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智,努力探索,不断进取。

八、效果预计:

《跨越式跳高》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及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互动、尝试和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从而在体育学习中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快乐,为学生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校六年级共有5个教学班级,每个班有43人左右,体育课堂常规比较规范、体育基础都比较扎实。学生对体育课都特别喜欢,乐于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其中大多数都参加了学校田径兴趣班,学生的认知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自控能力都比较好,乐于展示动作、表现自我。在五年级时,已经对跨越式跳高动作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和认识,但是对跨越式跳高的技术,还需要教师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有效的练习手段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从而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

三、教材分析

跨越式跳高是六年级的必修教材,本节课为跳高单元的第二节课。跨越式跳高是越过垂直障碍的一种技能,它借助助跑速度,单脚起跳使身体越过横杆。其重点在于助跑的轻松,逐渐加快,起跳的准确,有力,过杆的协调,落地的缓冲。难点是动作的协调、连贯。针对学生心理与生理的特点,选择学生易学易练的辅助练习,让学生循序渐进的体会跨越式跳高动作,提高跨越式跳高技术,树立学习信心,增强学生体能及力量、爆发、协调性等,运用体能训练游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及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学习跨越式跳高助跑起跳动作,让学生初步掌握跨越式跳高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

体能目标:发展灵敏、力量素质,提高跳跃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及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助跑轻松,起跳有力,过杆协调,落地缓冲。

难点:动作协调、连贯。

六、教学构思

1、把枯燥的各种跳跃练习融入准备活动,打破传统的准备活动模式,同时运用师生呼和,让学生一进入课堂就被深深吸引,从而对本课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既充分活动了身体,又起到了导入跳高技术的目的。

2、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环节,即:提出问题——学生体验——教师示范——提炼口诀,准确地抓住本课技术教学的关键点,有效地解决了技术重点,同时具有教学的实效性。

3、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简单实用的练习形式、关注个体差异的分层教学等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学生有意识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技术难点。同时运用横杆进行完整技术尝试,结合讲解竞赛规程,突出了教学为实战服务的意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达成本课技能教学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

4、体能素质练习作为“课课练”的内容,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体育教学要达到的根本目标。本课根据六年级学生特点,设计了体能素质综合训练游戏,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达到“健康第一”、增强体质的课程目标。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本节课利用废弃的饮料瓶作为评价方法和手段,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评价标准,在练习过程中,通过自评、互评,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生技能水平地提高。同时通过废物再利用,在体育课中渗透了绿色环保教育。

七、预计效果

平均心率:次分练习密度:

八、场地器材:

跨越式跳高教学反思 篇6

《跨越式跳高》教学反思

跨越式跳高,重点是起跳和过竿技术,难点是两腿的配合。本课是一堂技术教学课,而技术教学课往往有枯燥、乏味这样的特点。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教材的游戏化处理。通过一个个游戏,将技术的教学渗透其中,既使学生达到愉悦身心、展示自己个性的目的。通过本堂公开课的教学,我发现一堂教学课的好坏并不在于教师如何精彩的表演,而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欢迎程度,对于我们体育学科来讲,要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则必须让学生首先对你所教授的项目感兴趣。因此,在这堂课上,我一改了教学常规,在学习前先激发他们对跳高运动的兴趣。在课的准备部分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和棒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达到了热身的目的;接着运用体操棒原地进行跨越式跳高起跳、过竿的辅助练习,让学生体会到过竿的技术要点。基本部分共分成三步。一是过高低竿,二是过平行竿,三是过高度不等的平行竿。这样设使教学计循序渐进,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接下来我再设计了一个游戏,传递爆破筒,同时充分运用体操棒,做到一物多用。也使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最后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放松。总体看来本节课设计较好,字课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愤活跃,组织也比较有序,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教案和教学中反映的还不够清楚;游戏时,老师发现游戏组织不够积极应该集合讲解,不要一个个纠正。课后许多同事给了我一些好的建议:组织教学要多元化,让更多的孩子能体会成功的喜悦。每一个建议对我来说都是一笔财富,我会吸收并利用在以后的课中。通过这次公开教学展示,使我对体育教学的领悟又上一台阶,体育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身体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你的设计达到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学的形式也要多样性,进一步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深深感到自己的功力还欠火候,我希望在今后教学中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不锻的修炼和完善自己

跨越式跳高设计 篇7

一、4~6步助跑起跳摸高练习

练习方法:在横线上悬挂若干标志物(如篮球、排球等),并把标志物设置在不同高度位置(见图1)。将学生进行分组,如按男女分组或身高分组等形式,让学生进行4~6步助跑起跳摸高练习。

注意事项:

1. 起跳脚脚跟先着地,迅速过渡到全脚掌支撑。

2. 起跳时要避免身体过分前冲,跳不起来,形成“跳高远”。

二、4~6步助跑起跳摆动腿触高练习

练习方法:教师手持斜杆,斜杆上方悬挂一个标志物(见图2)。学生4~6步助跑做起跳摆动腿触高练习。

注意事项:

1. 要求学生在积极蹬伸起跳腿的同时摆腿触高,防止出现“只摆腿,不蹬伸”的错误动作。

2. 助跑节奏要平稳,摆动腿和两臂与起跳腿蹬伸动作协调配合起跳。

三、学生连续跨越横杆

练习方法:设置多个高度相等的横杆,使横杆斜着平行排列放置,并保持适当间隔(见图3),学生连续跨越横杆。

注意事项:

1. 要掌握好跳跃节奏,力争保持跳跃的连续性。

2. 要控制好学生依次练习的间隔距离,防止因拥挤而出现教学事故。

四、在方形橡皮筋上连续跨越

练习方法:在地面上放置4个跳高架,然后用橡皮筋绕跳高架围成方形(见图4),学生在方形橡皮筋上连续来回跨越。

注意事项:

1. 提醒学生注意起跳位置,防止用脚踢到跳高架。

2. 学生分组练习,控制好每组练习人数。

五、4~6步助跑起跳坐上海绵垫

练习方法:在低架上放置松软的海绵垫,高度一般以接近学生身体重心高度为准(见图5)。学生斜线4~6步助跑起跳坐上海绵垫。

注意事项:

1.学生坐落区域要做到无缝隙,以保证练习安全。

背越式跳高起跳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篇8

背越式跳高起跳是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经历了两次支撑、两次摆动和一次短暂腾空的“两步”中完成的,是两条腿共同参与完成的“双动力”起跳。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蹬伸阶段是起跳的开始和发动部分,是起跳的(原动力)第一动力源;起跳腿支撑蹬伸阶段是起跳的继续和结束部分,是起跳的(主动力)第二动力源。第一动力源是第二动力源的前提和条件,第一动力源的完成质量直接影响第二动力源的效果。在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要重视第一动力源的重要作用,要重视摆动腿着地缓冲、支撑蹬伸、摆动对转变身体重心运动方向和垂直速度的加速获得的重要作用,要充分认识背越式跳高起跳是两条腿共同参与获得垂直速度和腾起初速度的。

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观点认为:背越式跳高的实质是快速弧线助跑起跳,能经济实效地降低和升高身体重心,为身体重心运动方向提前转变和垂直速度累积增大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弧线助跑速度有利于增加身体重心由低向高转变的速度和幅度,有利于垂直速度的加速而获得更大的腾起初速度。用“双动力”起跳的理论观点来分析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有利于全面认识背越式跳高技术实质的优越性,有利于深刻理解快速弧线助跑起跳对获得垂直速度和腾起初速度的作用,有利于正确指导跳高训练理论和实践。

二、背越式跳高起跳专项力量训练手段与方法

(一)起跳支撑阶段(摆动腿、起跳腿)专项力量训练手段与方法

1、利用杠铃进行起跳支撑力量训练

(1)负重半蹲练习:可用双腿、弓步、单腿(起跳腿)支撑,肩负重量进行负重快速半蹲蹬伸练习,要求快蹲快起,发展下肢肌群退让性、克制性和退让与克制快速转换的力量和能力。

(2)负重连续弓步换跳练习:可将杠铃置于肩上或双手举过头顶,进行负重弓步换跳练习,发展下肢肌群退让与克制快速转换的能力以及躯干肌力量。

(3)负轻杠铃连续起跳练习:可将杠铃置于肩上或双手举过头顶,进行连续垫步起跳练习,发展下肢肌群退让与克制快速转换的能力以及躯干肌力量。

(4)负轻杠铃斜板后蹬跳练习:可将杠铃置于肩上或双手举过头顶,在斜板上进行单、双腿蹬伸练习,发展躯干、下肢及踝关节的快速缓冲、蹬伸的力量、速度、幅度。发展下肢肌、踝关节退让与克制快速转换的能力。

(5)负重单足跳练习:可将杠铃置于肩上或双手举过头顶,进行负重连续单足跳练习,可在直线或弧线上进行练习,发展下肢肌退让与克制力量。

(6)负重单腿静蹲练习:可用起跳腿、摆动腿支撑,肩负较大重量进行负重静力半蹲练习,发展下肢退让肌群力量。

2、徒手和负重进行起跳支撑力量训练

(1)徒手或负重跨步跳或单足跳练习:做跨步跳时可以计时或计步,可负重沙背心、水衣等完成,发展下肢肌退让与克制快速转换的速度力量。

(2)跳深、跳栏架练习:可徒手或负重穿沙背心、水衣,单、双足进行,栏架或跳深台3~5个,可进行跳深起跳练习,发展下肢肌退让与克制快速转换的速度力量。

(3)负重助跑起跳练习:可徒手或负重穿沙背心、水衣进行助跑起跳练习,发展下肢肌及躯干退让与克制的快速力量与快速转换的速度力量。负荷重量为1~5公斤,以不影响完成动作为目的。

(4)壶铃蹲跳练习:可用10~15公斤壶铃,每组6~8次,发展下肢肌退让与克制快速转换的速度力量。

(5)徒手、负重摆动腿跳远练习:可徒手或负重穿沙背心、水衣进行摆动腿跳远练习,发展摆动腿肌群退让与克制的快速力量与快速转换的速度力量。

(6)徒手、摆动腿负重膝触高练习:可徒手或摆动腿负重进行跳起膝触高练习,发展摆动腿肌群快速蹬伸力量与幅度,改进摆腿技术。

3、利用专门器材和设备进行起跳支撑专项力量练习

(1)利用综合力量练习器进行力量练习:利用综合力量练习器发展下肢肌群退让性、克制性力量。

(2)拉杆跳练习:手扶杆进行上下蹲跳,可全蹲、半蹲,徒手或负重(穿沙、水衣),每组6~8次,借助外力(助力),发展下肢肌退让与克制快速转换及蹬伸速度。

(3)利用俯角斜板进行起跳练习:在俯角斜板上进行一步、两步起跳练习,可负重(穿沙、水衣)发展起跳腿、摆动腿退让与克制快速蹬伸力量和速度,改进起跳及摆腿技术。

(4)利用跳台进行跳深练习:利用跳台(高50~80厘米)4~5个,进行徒手或负重跳跃练习,发展下肢肌退让与克制快速缓冲蹬伸力量和速度。

(二)摆腿、摆臂专项力量训练手段与方法

1、负重、抗阻摆腿、摆臂练习

(1)负重摆腿练习:大腿、小腿负重(沙袋),进行支撑摆腿练习,发展髂腰肌摆腿力量。

(2)负重摆臂练习:手持小铃片进行摆臂练习,发展上肢摆动力量。

(3)抗阻摆腿、摆臂练习:摆动腿、上肢加阻力(人工)对抗,进行摆腿、摆臂抗阻练习,发展摆腿、摆臂力量。

(4)利用弹性胶带摆腿、摆臂练习:摆动腿膝、踝关节及上肢固定胶带,进行摆腿摆臂练习,发展摆腿摆臂力量。

2、抗阻、减阻摆腿、摆臂练习

(1)抗阻、减阻摆腿练习:利用弹性胶带固定摆动腿膝踝关节,进行先抗阻再减阻的摆腿练习,发展快速摆腿的力量和速度。

(2)抗阻、减阻摆臂练习:手握弹性胶带,进行先抗阻再减阻的摆臂练习,发展快速摆臂的力量和速度。

(3)抗阻、减阻摆腿摆臂练习:利用人工进行先抗阻再减阻的摆腿摆臂练习,发展快速摆臂、摆腿的力量和速度。

(三)躯干、髋关节力量训练

1、躯干负重(杠铃)力量练习:手举杠铃弓步走、换跳、跳挺、肩负杠铃体前屈、体后拉等,发展躯干力量。

2、躯干抗阻力量练习:躯干加阻力(人工)对抗,进行躯干肌对抗练习,发展躯干肌力量。

3、髋关节抗阻力量练习:髋部加阻力(人工)对抗,进行髋部肌肉对抗阻力练习,发展髋部肌肉力量。

(四)四肢协同配合力量练习

1、四肢负重跑跳练习:四肢末端负轻重量(小水袋075~1公斤)跑跳练习,发展四肢协同用力能力。

2、躯干负重跑跳练习:躯干负重(穿沙、水衣3—6公斤)进行跑跳练习,发展四肢协同用力能力。

3、躯干负重起跳练习:躯干负重(穿沙、水衣3~6公斤)进行起跳练习,发展四肢协同用力能力。

《跨越式跳高》教学反思 篇9

教学难点:助跑与起跳协调配合。

学生在跳高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起跳后身体往往向前冲,而不是向上腾起,特别是初学者,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在于如何将助跑与起跳协调配合。

在课的准备部分设计了十字跑的游戏和棒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达到了热身的目的;接着运用体操棒原地进行跨越式跳高起跳、过竿的辅助练习,让学生体会到过竿的技术要点。基本部分共分成三步。一是过高低竿,二是过平行竿,三是过高度不等的平行竿。这样设使教学计循序渐进,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接下来我再设计了一个游戏,传递爆破筒,同时充分运用体操棒,做到一物多用。也使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最后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放松。

本课根据学校现有器材设计练习方法,有效解决器材少,避免课堂不安全事故发,在有限的范围内设计十字跑和绕圆的跑动路线,让学生在快乐有趣中学习跨越式跳高,使全部学生掌握跨越式跳高动作,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及时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怎样跳身体才避免碰到棍棒;跨越式跳高的动作关键,如何才能跳得又高又好……学生通过动体——动脑——实践——体验,主动探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更主动,更积极,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思维更活跃。学生玩的高兴,学得开心,不知不觉的掌握了跨越式跳高的动作。跨越式跳高教学,在练习过程中经根据能力水平结合成“能力小组”进行练习,自己选择高度,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发展既有共同特点,又有不同层次,有利于教师区别对待,因材实教。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同学之间互教互学,互相帮助,既培养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又使他们的求知动机和自我表现动机得到展示,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跨越式跳高课后教学反思 篇10

一、教材分析

跨越式跳高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项目之一,从技术上分析,助跑与起跳是关键,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起跳的教学尤为重要。另外,过竿的姿势也重要,在各种过竿姿势中,跨越是最基本的一种。根据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和五年级学生作为初学者的实际情况,选择跨越式跳高作为教学重点,有助于学生掌握助跑,起跳的技术及正确方法。增强学生的下肢力量,提高弹跳能力,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相互合作精神。根据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设计本节跨越式跳高复习课。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起跳

复习起跳时要求起跳腿迈步要快,以脚跟先着地,踝、膝、髋关节超越肩关节且充分蹬直,两臂和摆动腿积极配合起跳腿的蹬地动作迅速有力向上摆起,同时提肩、拔腰。

2、本课的教学难点:助跑与起跳协调配合。

学生在跳高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起跳后身体往往向前冲,而不是向上腾起,特别是初学者,因此,通过复习巩固提高助跑与起跳协调配合技术。

三、有利因素

由于小学六年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普遍较高,又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好胜心强。通过自由结组、提高起跳高度、小组间比赛簿学习兴趣。只要激发得当,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难调动。

四、不利因素

由于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兴趣广泛,自制力差,其心理因素处于极不稳定的阶段,这需要在教学中采用有趣性的组织教学方法、变换练习方式及要求等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五、教法:本节课采用示范讲解法、分组练习法

1、利用示范讲解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能力。

2、通过带领练习和指导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模仿的学习方法。

3、通过要点的讲解,逐步培养学生会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方法。

六、存在不足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个别人出现错误动作时,没有及时纠正,摆腿练习次数较多,负荷较大。致使个别学生出现练习不认真现象。在有竞赛的活动时,缺乏表扬机制,学生分组讨论意义不大。

七、改进措施

小学生背越式跳高业余训练浅析 篇11

关键词:小学体育;跳高;分析;掌握;提高

跳高是田径运动中的一个跳跃项目,跳高的基本任务是运用自身能力,通过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等动作形式,使人体腾越尽可能高的横杆。跳高的技术特征是:由跑转变为跳;由支撑转变为腾空;由水平位移转变为抛射运动。由于跳高运动是由平动和转动两种运动形式完成的一项复杂的空间运动,并具有周期性运动和非周期性运动的双重特征,所以说跳高技术是田径运动技术中最困难的技术之一。笔者通过几年的训练,总结了一下自己的心得,与各位共勉。

一、助跑

小学生在练习助跑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本体感觉,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训练:运用各种半径弧线跑练习。

(1)直道和上、下弯道的加速跑。(2)半径为6~8米的圆圈跑、螺旋跑和“8”字跑。(3)直线接弧线或直线切入圆圈跑。利用标志物进行弧线助跑练习。

教师利用标志线或在地面上画出前进路线,要求学生沿标志或路线反复练习,加强正确弧线助跑感觉。途中的大小块可以用小木块或海绵块,可以放在弧线的一边或两边都放,只放单侧可以避免直线助跑,放两侧可以避免圆弧助跑和绕大弯助跑。

二、助跑和起跳

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训练:

(1)确定队员起跳腿和摆动腿。(2)原地起跳和摆臂练习。(3)原地和行进间起跳练习。(4)上一步和上三步助跑起跳练习。(5)沿圆圈或弧线做一步或三步助跑起跳练习。

学习和掌握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

(1)沿着圆圈跑的练习(直径15米左右)。体会圆圈跑身体感觉,控制跑时身体内倾斜。(2)由直线进入圆圈跑的练习。体会身体由正直逐渐转入向内倾斜。(3)沿圆圈做三步或五步的起跳练习。体会后两步加快节奏,做好起跳动作,积极向上跳。(4)在海绵垫前或对着一定高度的横杆做三步或五步助跑起跳练习。事先在垫前选好起跳点,用标枪或粉笔画上弧线,让队员在弧线上练习。(5)3~5步助跑起跳坐上海绵垫。(6)3~5步助跑起跳背部着垫躺在海绵垫上。

注意:在这一技术环节中,助跑速度应由慢到快,形成逐渐加速的过程。

(1)原地倒肩挺髋练习。在齐腰高的海绵垫旁,成起跳结束姿势。随着身体转向背对海绵垫,同时仰头、倒肩、展体、挺髋,最后用肩背落在海绵垫上成过杆时背弓姿势。(2)背对搭放垫子的跳马站立,然后提脚跟、挺髋、并向后倒肩做背越式过杆动作,接着顺垫子向后落下。(3)3~5步助跑起跳背卧上较高的海绵垫,成杆上背弓姿势,两小腿在垫子上方。(4)原地跳起,挺髋后做向上向后甩腿练习。(5)背对海绵垫做跳起过皮筋练习。(6)借助踏板做3~5步助跑过杆练习。(7)3~5步助跑杆过练习。

注意:这一技术环节时间安排为1~2天。

学习和掌握完整的背越式跳高助跑和起跳技术。

(1)教会队员丈量全程助跑步点。背越式跳高的助跑路线像倒“J”字形。起跳点离横杆距离为60~80厘米或自己手臂的一臂距离,靠近起跑点一侧横杆三分之一处作为起跳点的位置。(2)全程助跑对着高横杆做起跳练习。(3)全程助跑(8步)起跳背卧上高海绵垫的练习。(4)全程助跑(8步)背越式过杆练习。

三、过杆和落地

具体训练方法:

1.原地做“桥”练习法

学生两人一组,分成若干组,一人原地背向海绵垫站立,双手上举,身体后倒,成“桥”的姿势,另一人站在练习者侧方,两手托在练习者髋的两侧,帮助向上挺髋挺腹。

2.屈膝仰卧挺髋练习法

屈膝仰卧于垫上,双脚踏在低跳箱上,同时发力上蹬,做挺髋动作,以肩背着地,停顿2~3秒钟,重复练习多次。

3.肩背倒地练习法

背对海绵垫自然站立,两臂下垂,动作开始时身体逐渐后倒,然后抬头、挺胸、挺髋,向后引肩倒体,当头部将触及垫子时低头,以肩背部落于海绵垫上。

4.原地起跳落垫练习法

背对海绵垫自然站立,双脚向后上方起跳,两臂配合由体侧向上摆动,向后引肩倒体,腾起后抬头、挺胸、挺髋、挂膝成杆上弓形姿势,随即低头、收腹、举大腿、甩小腿,以肩背部落于海绵垫上。

5.跳箱引肩练习法

背对搭放垫子的跳马或跳箱,挺髋、向后引肩,做过杆动作,然后举腿,顺势向后落下。

6.原地起跳过橡皮筋(或横杆)练习法

背对海绵垫自然站立,双脚向后上方起跳,两臂配合由体侧向上摆动,向后引肩倒体,腾起后抬头、挺胸、挺髋、挂膝成杆上弓形姿势,身体越过橡皮筋(或横杆),随即低头、收腹、举大腿、甩小腿,以肩背部落于海绵垫上。橡皮筋(或横杆)高度要适宜,开始时要低些,随后视情况可逐步升高。

总之,小学跳高有很多种训练方法,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笔者对小学生的训练一般都要有3~4年的训练周期。以上是笔者这几年的一点浅见,望与各位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跨越式跳高设计 篇12

关键词:起跳,学生,起跳腿

中医是我们国家的四大国粹之一, 中医讲究的是“前厅看病, 后堂抓药”, 老中医坐在药房内为患者“望、闻、问、切”, 即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观气色, 听声息, 问症状按脉象。患者随即拿着药方在药房抓药。而在跨越式跳高实际教学中, 我们教学中运用“望、闻、问、切”, 即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听他们练习后的评价、问他们练习的感受、亲身参与其中, 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犯的错误, 我们运用针对性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训练,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望、闻、问、切后的诊断结果

(1) 起跳点不准。 (2) 助跑与踏跳结合不好。 (3) 摆动腿向上摆不够、过杆时碰掉横杆。 (4) 两腿过杆的先后顺序不明确。 (5) 起跳和落地时, 没有缓冲。 (6) 爆发力不好。 (7) 起跳向前冲, 跳得远, 但跳不高。 (8) 学生对横杆的畏惧心理。对症下药。

(1) 对于起跳点不准, 一般会出现起跳时离起跳区域或近或远的情况, 对于学生来说:跨越式跳高起跳点应在横杆的外侧30cm处, 在练习过程中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教学, 可以上一步在起跳区域内进行起跳练习, 过渡到助跑3~4步在踏跳区域内起跳练习, 最后助跑6~8步在踏跳区域起跳练习, 助跑步数的丈量应采用反跑法或走步式, 反跑式也就是从起跳点开始用正常跑速向远离起跳点方向跑进, 数到想跑的步数后, 反复跑进数次, 直到准确为止。当丈量好助跑步点后摆一个标志物作为标记。另一种方法是“走步丈量法”——跑的步数等于走的步数×2-2, 例:如果跑6步, 则走6×2-2=10步。从起跳点开始用自己的自然步走10步, 走步丈量法适用于大多数学生。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在学生找到自己的起跳点后才进行过杆练习。

(2) 助跑与起跳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很难将助跑与起跳结合好, 易形成助跑与起跳脱节、动作僵化, 最后倒步、原地起跳等错误方式。在练习过程中, 我们应采用学生助跑跨越障碍物后用头、手触摸悬挂的器物, 练习中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教学, 助跑的距离逐渐加大, 踏跳区域逐渐细化。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助跑与起跳当作重点, 也可以借用多媒体讲解如何仍学生将助跑的水平速度转化到垂直速度。

(3) 过杆时碰掉横杆, 一方面是学生腿部爆发力力不够, 最重要的一方面是柔韧性差, 踢腿的准备活动不充分, 对过杆动作的理解有偏差。在练习过程中要重视发展学生腿部力量例如:多级单双脚跳跃。并进行柔韧素质的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应强调摆腿的重要作用, 并多作原地向上踢摆动腿的练习、助跑几步摆动腿的脚尖触悬挂的标志物。要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攻杠的意识。

(4) 两腿依次过杆顺序不明确, 教师应采用分解教学以及结合挂图、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跳腿和摆动腿的区别和任务, 可以原地进行起跳腿和摆动腿练习、上一步起跳腿和摆动腿练习, 过渡到助跑3~4步起跳腿和摆动腿练习, 最后助跑6~8步步起跳练习。

(5) 起跳与落地时, 学生没有明确动作内容, 没有正确着地和缓冲, 学生易扭伤、小腿骨折等意外伤害, 教师应分解教学以及结合挂图、多媒体进行教学, 着重讲解起跳时起跳腿后脚跟先着地并迅速滚动到全脚掌着地, 起跳腿屈膝缓冲, 蹬伸时应快速、干脆, 摆动腿和双臂配合向上伸展, 上体前倾向上、摆动腿屈膝后大腿靠近胸部, 过杆后迅速下压, 起跳腿迅速向上摆起, 摆动腿先与起跳腿过杆, 落地时摆动腿后脚跟先着地并迅速滚动到全脚掌着地, 摆动腿屈膝缓冲。在第一节课教学时候可以用橡皮筋替代竹竿, 在落地区域放上体操垫。

(6) 爆发力与学生的身体素质、遗传等因素有关, 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应该着重训练学生的腿部爆发力, 采用向前、向上单足跳, 弓箭步交换跳, 连续蛙跳, 跨步跳, 行进间的高跳等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最好结合障碍物、触摸悬挂标志物等, 练习时应该循序渐进。在进行腿部及身体素质训练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切忌无热身跑、热身操就进行大量的跳跃练习, 这样容易发生教学事故。

(7) 最后一步起跳腿没有“制动”, 由于惯性上体很快向前, 超过垂直支撑面。可以在原地进行起跳腿向前迈, 脚跟先着地练习。髋部前送, 上体后仰与踏跳腿成一直线, 摆动腿与两臂配合上摆, 踏跳腿以脚尖蹬地跳起来。面对围墙、双杆等1.50m处, 以摆动腿在前站立, 然后迈起跳腿作面向墙的起跳练习。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适宜的助跑速度、准确的起跳时机才是创造好成绩的关键, 而不是强有力的助跑最后直接用摆动腿将竿踢飞。

体育《跨越式跳高》教学反思 篇13

首先,对教学重点把握还不够到位。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蹬地起跳”,但在教学中体现得还不够清楚,感觉学生练习的时间和形式还不够多,导致少数学生掌握得不好。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课堂中学习和训练的重点,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练习,以达到抓住教学重点、取得更好教学效果的目的。

其次,对游戏的组织还不够积极。虽然在这节课中以游戏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但对游戏的组织不够积极,对学生的兴趣调动得不够充分。今后需要改进游戏的组织形式,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教学没有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在对学生错误动作的纠正中,采取了逐个纠正的方法,导致少数学生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形成我的教学没有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今后需要吸取教训,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及时指导,从而体会成功的喜悦。

中学生背越式跳高训练初探 篇14

一、背越式跳高的技术训练

(一)助跑训练

在半圆弧线或圆周上进行助跑练习,如在20米、30米长的半圆弧线,周长为60米、80米的圆周上进行助跑练习,直线转入弧线助跑练习等。要求高重心,身体内倾,摆臂幅度大。

(二)摆臂训练

摆动腿一侧手扶肋木,起跳腿在前,摆动腿在后,摆动时,摆动腿屈膝向异侧方向内扣上摆,另一侧臂由后向前上方配合摆动,同时提肩、拔腰、蹬伸起跳腿。在弧线上慢跑做摆腿摆臂练习。起跳脚跳起踏上跳箱盖蹬伸直立做摆臂转体练习。

(三)过杆落垫训练

在垫子上做背弓挺髋练习,在垫子前做背向垫子原地起跳倒体落垫练习,皮筋做横杆,做原地背向起跳越过皮筋倒体成背弓落垫练习。

(四)助跑与起跳的组合练习

在圆周弧线上跑3~5步做起跳练习,在弧线上慢跑3~5步做起跳向圆心方向转体90°落地练习,直线转入弧线助跑做起跳练习,助跑起跳摸高练习等。

(五)完整过杆技术练习

弧线助跑过低皮筋做横杆的练习,弧线助跑起跳过低横杆,加长助跑距离的过杆技术练习,直线进入弧线助跑起跳过横杆等,步点的丈量,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是背越式跳高技术关键,要保证助跑与起跳技术结合的准确性,平时的训练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而有节奏的助跑,稳定而有节奏的助跑有利于准确的踏上起跳点,从而获得较好的起跳速度,在训练中要丈量准助跑的步数和距离,步长步频与助跑节奏要相对稳定,在反复训练中形成动作定型。

第二,在直曲线交界处设置标志,设置助跑标志是为了助跑的准确性。

第三,在训练中要加强柔韧性、协调性和腰腹力量的训练。

二、背越式跳高的身体训练

(一)速度训练

30米、50米、80米最大强度的记时加速跑,100~200米的间歇快速跑,60~100米的快速节奏跑。

(二)弹跳力量训练

背越式跳高在起跳支撑阶段起跳腿承受的压力大,要具备一定的力量,而起跳靠的是腿部肌肉的爆发力。因此,力量训练是跳高运动员增加力量和爆发力的主要手段。力量训练有负重半蹲跳,半蹲起提踵,抓举,挺举,负重弓箭步跳等。单脚快速跳、多级跳、双脚跳、跳栏架、跳台阶等。

(三)柔韧性和协调性训练

一般训练有各种摆腿、压腿、跑跳结合的摆腿、背弓桥、两头起、原地转髋、起跳空中转体等。

三、背越式跳高易犯的错误、产生原因及纠正方法

(一)助跑乱倒步子,节奏不明显

原因:助跑步点不准,不敢跑。

纠正方法:丈量步点,反复助跑,消除怕杆心理。

(二)起跳时上体过早倒杆

原因:起跳时过早直体,转体心切,没有完成起跳动作。

纠正方法:领会起跳要领,多做不过杆的迈步放脚练习。

(三)坐着过杆

原因:不敢肩背着地,挺髋不充分,展腹不够。

纠正方法:跳背弓,肩背落地,改进过杆技术。

四、准备期一周的训练

(一)星期一,技术训练

1.30~50米直道转入弯道加速跑5组。

2. 助跑杆前起跳5组。

3.6~8步助跑起跳过杆技术训练5组。

4. 全程技术练习10组。

5.120米节奏技术跑3组。

(二)星期二,跳跃专项力量训练

1. 热身准备活动。

2. 负起40~50公斤杠铃弓箭步跳30次×3组。

3. 负重半蹲跳(8~10次×5组)接30米节奏放松跑。

4. 负重提踵(8~10×5组)接加速跑。

5. 连续单脚跑30米×4组。

6. 杠铃卧推。

7. 仰卧起坐、俯卧挺身,两头起。

8. 放松加速跑50米×6组。

(三)星期三,速度耐力训练

1.30米×3组+120米×3组+80米×3组。

2. 立定三级、五级、十级跳远各6组。

3. 悬垂收腹举腿,要求动作快,引体向上。

(四)星期四,技术训练

1. 助跑与起跳结合的练习15次。

2.8~10步助跑的起跳技术练习15次。

3. 放松按摩。

(五)星期五,速度训练

1. 助跑加速练习。

2. 站立式起跑30米×5组+60米×5组(计时)。

3.100米×3组加速跑。

4. 单脚跳30米×5组(计时)。

5. 放松。

(六)星期六,力量训练

1. 高翻杠铃40~50公斤10次×5组。

2. 负重深蹲跳70~80公斤4次×4组。

3. 负重半蹲停4~6秒后快速提踵起(6~8)次×3组。

4. 卧推杠铃40公斤,(10~12)次×3组。

5. 仰卧两头起、拉皮筋摆臂。

6. 单腿跳、跨步跳30米×3组。

上一篇:机场通行证考试题库下一篇:公安联网报警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