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流行音乐教学

2025-01-18

浅谈以流行音乐教学(共8篇)

浅谈以流行音乐教学 篇1

浅谈以制度文化促教学工作管理

摘要: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校长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落实教学管理,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科学、合理而富有发展性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师德师能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制度文化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017-01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校长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落实教学管理,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科学、合理而富有发展性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师德师能的重要保证。

1.建章立制,使教学管理有章可循

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科学管理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不但能使教学工作按既定的要求有条不紊地运转,而且能够发挥约束与激励作用,引发教师对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追求。制定规章制度应依据国家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就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提出具体要求,把行之有效的措施总结成有序、高效、科学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学校教学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执行的基本文件、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材设备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与科研、教学督导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或管理办法;二是要求教师执行的规范教学行为的制度如课堂教学常规、集体备课要求、学科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评价标准、教师教学能力考查制度和实施方案、教学质量评估办法等;三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制度如:“同伴互助”帮教活动考核办法、青年教师综合考评办法等;四是激励教师提升师德师能的制度如:教师师德考核制度、教职工教育教学工作绩效考核评分细则、各类先进评价制度等。实际工作中,教学管理部门还应将相关制度细化和转变为如教学计划表、进度表、检查表、教学日志、教师手册等教学管理细节,将教学工作全方位地纳入其中,理顺教学关系、规范教学行为,建立正常、稳定的教学秩序。

2.有效管理,使教学常规落到实处

教学常规包含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作业的布置、批改等。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就是要对教师教学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实施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1发挥集备功能,提升教师备课能力。备课体现了教师对教材、课程标准和学情的整体把握能力。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形式,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在集思广益、合作研究中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学校的集备制度要求,每个备课组期初制订必须确实可行的集备计划,教研组定时进行检查。每周每个备课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集备,讨论课题由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告诉主讲人,要求其先将下一周的教学设计完成,然后在备课会上统一进行讨论和修改,最后形成适合本年级学生的教学设计,交由本年级教师共享。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并充满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而且每个班级学情不同,因此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在课后实行“教学反思”,通过集体反思和讨论,促进教师共同发展。在这种集体备课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个人经验和群体智慧,关注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把课前准备、课中施教与课后反思有机结合起来,把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教师的备课成为了一个动态生成的、激发教学智慧的过程。

2.2强化课程管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良好的课堂常规是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保障。教学常规管理的内容包含教师教学行为的常规、学生学习行为的常规和教师课堂管理的常规。对课堂教学常规加强管理,贵在做“实”、做“细”、做“久”。所谓“实”,就是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扎扎实实抓管理,点点滴滴去落实,对教学各环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规范要求,并严格遵守、认真落实;所谓“细”,就是要把教的常规和学的常规都管起来,确保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的良性运行;所谓“久”,是指抓教学常规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教导处每日巡查,校领导定时抽查,遇到问题当面指出,当场解决,减少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实行推门听课制度也是较好的管理机制,校领导、教导处、教研组不定期地进入课堂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促进教师授课的规范性。还可以通过定期推出示范课、公开课和汇报课,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各职能部门依据制度对课堂教学行为抓落实、促规范,能有效促进优质课堂的形成,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3.检查评价,使教学工作良性发展

学校教学工作期初有计划,月月有进度,期中有质量检测和分析,期末有质量的总测评和工作总结。教师的教学过程有集体备课、预设教案、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辅导等。为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学校对教学管理中每一项任务的布置要确定一个目标,依据目标引导教师完成任务,检验完成情况,严格把好质量关。

3.1落实检查反馈机制,及时调控常规管理。教学检查制度是推动各项教学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具有督促、反馈和指导等功能。制度应体现日常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职能部门和校级领导相配合。日常检查侧重于常规,主要由职能部门执行,检查年级、班级的教学状况,教师的教学态度、效果和质量,能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加以改进。集中检查侧重于阶段性测评,一般由校领导执行,主要针对各项计划的执行、部门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学质量的检测分析,能总结阶段性工作,推广先进经验和成果,指导和推动下阶段工作。

检查的结果必须及时反馈。反馈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当面交流,如:随堂听课、推门听课后,与教师进行直面交流,提出建议。二是集体反馈,如抽查、定时检查后召开教学常规专题会议,对检查结果进行归纳反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改进作业布置赵海红(青海省海东地区化隆县教育局教研室青海化隆810900)摘要:作为教育者,要多从学生的终生发展去着眼,少一点分数情结,多一点人文关怀。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不应单纯靠数量取胜,而应求质变,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普通的作业活动,应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只有这样,作业才会充满魅力,学生的灵气才能得以展现,也才能使学生的作业真正作到“轻负高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作业布置;个性发展;人文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018-01作业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业却成了学生的“包袱”,成了负担。学生作业量过重的问题已成了教育界挥之不去的阴影。一方面,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想通过加大学生的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另一方面,学生强烈反对老师给学生布置太多的课外作业,教育主管部门更是三令五申地强调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这显然是一对矛盾。

严重的是,学生为了应付各类作业,普遍存在着作业抄袭、不交、不订正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常常发生在我们称之为“差生”的身上,而且也会不经意的发生在我们所谓的好学生身上。学生不交作业的现象令老师很伤脑筋,甚至感到很失望,以致使抄袭现象更为隐蔽、更为严重。抄袭使教师不能真实地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补救,造成知识的“负积累”;还有的教师一再埋怨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等等,从而造成负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下,作业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兼顾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发展,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让学生在练习与评价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新课程当中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与能力。新课程理念中指出,教师在设计、布置作业时应该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就能较大程度地起到“轻负高效”的效果。

1.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关注质与量的变化

大多数教师认为,只有让学生多做作业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有这类想法的教师认为作业的类型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一定的量,量变必定能导致质变。

2.明确差异,分好、中、差布置作业

2.1布置学生作业应因人而异。新课程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它特殊性的一面,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同时特殊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间的差异客观存在。造成一些程度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不实、程度不高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一些学有困难的同学,对于一时没能理解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不能真正理解,最终只能是不做或者迫于教师的压力而抄袭他人的作业。

2.2根据差异、设置作业。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教师虽然在备课时花费大量时间、投入大量精力去准备,去考虑,但实际授课时也不可能总是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而作业的布置却比较容易做到分层次。

3.设计实践性和探索性作业

我们在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往往只布置枯燥的、理论性的书面作业,忽略了实践性、体验性和操作性的作业。布置作业贴近生活、接近社会、融入大自然,学生既乐于接受,又能巩固掌握所学的课本知识,学以致用。常言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好、能力高。

4.加强课堂检测力度,合理调整课外作业量

在多数情况下,老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往往不考虑或是很少考虑其它科目的作业量。如此一来,如果只是某一科目的作业量小了,而其它科目的作业量依然如故,问题还是得不到根本解决。这里就需要各学科的任课教师相互配合、协调了,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在布置作业时应注重量少而质精,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作为教育者,要多从学生的终生发展去着眼,少一点分数情结,多一点人文关怀。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不应单纯靠数量取胜,而应求质变,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普通的作业活动,应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只有这样,作业才会充满魅力,学生的灵气才能得以展现,也才能使学生的作业真正作到“轻负高效”。对各方面的优缺点进行总结,要求教师们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完善。及时反馈,才能调控常规管理,逐步完善教学行为。

3.2发挥评价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评价是检查的方向和标准,它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控制作用。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制度应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长远发展,制定时需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3.2.1内容和标准的制定。教学工作的主要方面、基本环节要纳入评价内容,兼顾工作的质量和数量。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评价的内容,使评价成为引导教师教育反思、自我总结的过程。

3.2.2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评价要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过程是形成结果的原因,结果也是过程成效的集中体现。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板,确定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老子曾经说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教学管理重在科学、规范,贵在细致、坚持,难在创新、发展,需要学校管理者依据严密、科学、富有发展性的教学管理机制,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持之以恒地加以实施;需要全体教师在管理机制的约束、引导下,树立“学生发展、自我发展、学校发展”的理念,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工作。唯有如此,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以保证,才能造就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浅谈以流行音乐教学 篇2

一、正视“骨感”现状, 继承与创新并重

就目前我国普通高中音乐教育而言, 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落实情况较差, 虽然在课程改革中明确规定要在对音乐教育实行多元化文化教育方式, 但是一些高中片面地追求升学率, 而忽视了艺术类教育, 这样就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 只是单纯地提高了某些方面的能力。对于音乐教育而言, 在音乐文化中, 强调的是人文理念与文化理念结合在一起, 这样有利于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思考, 在课程观方面也强调了这一点, 只有抓住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式才能实现艺术类教育的全面化。不可否认的是, 多元音乐文化首先强调的是对本民族音乐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我们不能被多元音乐的教育理念所超越。一些高中教师在教学方面,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都反映出了相同的问题——方式及方法较为单一。这样, 就会使学生对课程产生一种厌恶感。音乐课程所设计的内容一定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而不是一味地在超越现实或者远离现实, 这样即使有再好的教学条件也难以使学生接受多元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 因此, 音乐教学既要体现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又要体现出多元音乐教育的独特性, 尽情地体验音乐自身所具有的“美”。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型人才, 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这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音乐文化的哲学思想, 在教育观与教育现状方面展开全面地分析, 进而体现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也对社会等问题带来了较大的反思。

二、追求“丰满”理想, 接纳与选择并存

多元音乐观是一种开放、包容理念下的艺术接受, 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使学生养成一种“感受音乐”与“感知音乐”的良好习惯, 从审美与鉴赏的角度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这是对多元文化的宽容、接纳、理解和尊重。这需要我们教师能立足于多元文化, 从学生与教师两个方面入手, 使高中音乐不断“丰满”起来, 使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断地提高。本部分以中学必修模块作为分析案例, 探讨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教学策略。

以人音版《音乐鉴赏》教材的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为例, 呈现的是西北民歌, 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地区民歌的地域风格。民歌有青海的“花儿”、“劳动号子”等歌曲。考虑到我校学生不了解西北的民族特色, 为此, 我选择了交互式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较为熟悉的《信天游》作为其中的主线, 通过师生合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首先, 在课前, 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手段搜集一些有关西北民族风情、民族文化, 尤其是关于信天游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中, 教师将班级学生分组, 首先展示经过课前搜集自身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使学生能够一步一步地被引入到西北所处的环境中。然后, 教师开始播放有关西北歌曲《庄稼汉》。在播放歌曲前, 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歌词中有哪些意向?”、“歌词所有表达的主题思想有哪些?”、“听完这首西北民谣后, 你有什么感受?”等问题。播放歌曲, 待播放结束后, 仍然按照原有小组分配方法进行分组讨论, 这使课堂氛围非常活跃。而后, 再次播放一遍。讨论结束后, 每个组派代表对上述问题进行阐述, 通过每个组的意见, 教师进行了总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同时这也是多元文化视角的音乐教学的重要方式,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课堂效率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通过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以及有效的教学资源的整合, 把学生放到一个多元文化的音乐背景下学习, 让学生了解了音乐作品的背景、剖析音乐文化内涵, 感知到音乐作品的独特艺术特色, 开阔学生的视野, 进而使学生形成一种多元文化理念的核心价值观。

浅谈以流行音乐教学 篇3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意义,在于为学生和教师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尊重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创作,为每个高中学生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继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由于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面对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我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来谈自己对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在教学目标方面

高中音乐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其性质是: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只要有适宜的课程和学习环境,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课程目标应该面向全体,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层面具体表述。多元智能课程的目标就是符合每个学生的兴趣目标,学校重视的不是课程开发,而是人的发展。

因此,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针对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目标,就要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在教学实践中,音乐作品应该贴近生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在教学内容方面

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能性的特点,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一一为理解而教。因为,教学内容可以促进多种智能的发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发展某种特定的智能,高中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觉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音乐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多元化。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在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教师的“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的“学”的方法。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还将不断出现。多元智能课程的方法就是一种努力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的方法。“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做到以美育人、以美感人。”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的“艺术推进项目”认为:“当我们把音乐当作一种智能来看的时候,我们所进行的音乐教育就和音乐教育课或音乐技能训练有所不同了。我们应该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表演、欣赏、创作及思考等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态度,并理解音乐和学习的关系,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多元智能教学是通过尽可能丰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开启学生的多种智能,已达成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学目的。

四、在教学评价方面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依据教育方针、一定的教学目标,利用可能的评价技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等做出价值上的判断,以期改进教学工作。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它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起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在多元智能的评价中非常重视真实测验。加德纳指出,我们测试学生多元智能的最好方法是,观察学生如何运用每项智能的符号系统。例如,你可以观察学生如何玩逻辑游戏、如何操纵机器、如何跳舞,或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如何处理争执。在自然的环境中,观察学生就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方式,是提供学生在各科目方面的能力的最好情境。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改进与完善课程评价机制。评价对象包括学生、教师、教学过程三个层次。着眼于评价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淡化和摒弃排序、筛选等做法。

浅谈以流行音乐教学 篇4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内容摘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还没有在常态课中得到有效的实施。笔者

认为,教师彻底转变观念,真正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前提,采用多元的教学手段,拓宽教学空

间,全方位开放课堂,促使学生全员参与是关键,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

惯是重点,教师的智慧引领和科学评价是保障。本文着重从以上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主体;开放课堂;培养习惯;智慧引领;科学评价

伴随着新课程的脚步,课堂教学的形式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透过精彩纷呈的表面,我们不得不清醒地看到:老师的“霸权思想”还普遍存在,“把课堂还给学生”更多的只是“展示课”、“优质课”上的作秀,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真正“放手”。

“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教师的头脑里是有的,教师的不愿放手,不敢放手,原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

一是教师对自己的不自信。担心放手之后,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教师无法解答,岂不尴尬?担心“放手”之后,课堂活了,乱了,“收”不回来怎么办?

二是教师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怕学生遗漏了重点,怕学生找不准难点,怕学生提不出问题,怕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偏差„„

一个个担心,导致教师紧紧占据课堂不放,滔滔不绝的讲,甚至将每一题的答案都做了分析。而我们的学生真正学会了多少?殊不知教师帮得越过分,抱得越紧,学生就越难得到锻炼的机会。一旦离开了教师的荫庇,他们就会突然感到无所适从。

谁才是学习的主体?谁才是课堂的主人?要知道,从小学到高中12年间,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度过的时间大约有13000课时之多!新课程呼吁教师放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自由与个性才会有呼吸与生长的空间。放手的课堂才能演绎学生生命的精彩!



一.信任学生,放飞孩子的心灵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每一个人都需要尊重,渴望得到认可。我们往往说学生的潜力巨大,实际上学生的潜能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大。教师只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就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让孩子们的心灵自由舒展,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才能和智慧的舞台,那么,学生的精彩表现就会还我们一个又一个始料不及的惊喜。

课例呈现: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活动《戏曲大舞台》

学生对戏曲的种类、戏曲的知识不感兴趣,问能不能把内容换一下,改成“咱班大舞台”,我欣然同意。学生欢欣雀跃,在课代表的组织发动下,很快提交了合理而有创意的方案。经过两周的准备,一场精彩的演出展现在舞台上。台上演员吹拉弹唱说,异彩纷呈;台下观众赏心悦目,大饱眼福。穿插其间的小记者对小演员的采访更是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获取了多方面的知识。教室真正成了学生尽情展现才干的大舞台,成了促进学生不断成长的大舞台。

反思:这样的效果实在是一种意外的收获,而这个美丽的意外恰恰是基于充分信任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的。相信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意愿,解放学生的大脑和手脚,让学生甩开膀子干,放手的课堂一定可以收获更多的美丽。

二、开放课堂,激发创造的热情

开放的课堂呼吁语文教师开放的意识,以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全程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地思考,多元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根据学情设定目标选定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应力避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替代儿童的观察和思考,而应该蹲下来,以儿童的视角观照我们的语文教学,帮助孩子走进自己的语文世界,走进自己的语文课堂。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学习方法、课堂练习的选择,教师可以放手交给学生来完成,让课堂由老师“一厢情愿”地苦心经营,变成师生“两情相悦”的动感地带。而自己选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更符合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造热情。

2、留足时间确保学生深入思考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说得多了,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和课堂实践的时间就少了。教师应当精

讲少说,退居幕侧,大胆地放权给学生。让学生拥有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潜心解读文本。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多角度的深入阅读。即使学生遇到了阅读障碍,教师也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充足的时间,为学生铺路搭桥,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让文本在思维的火花中活力四溢,让生命在思维的烛照下绚烂多彩。

3、拓宽空间促进学生多元探究

“我的课堂我作主”,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朗读秀、写作秀、小勇士、智多星„„花样繁多;情感激励法、唤起注意法、讨论辨析法、擂台比武法„„新招叠出;歌谣、谚语、漫画、小故事、游戏„„生趣盎然;读书报告会、辩论赛、专题研究、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演讲、演剧、游艺„„精彩无限。丰富的教学资源,大大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给语文教学注入源头活水。多元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成为立体化的交际活动环境,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参与,课堂处处跃动着生命的欢愉,学生在多元的探究中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培养习惯,点燃智慧的火把

1.学会倾听

听别人说话,稍纵即逝,要很快听懂对方的话语并快速作出反应并非易事,所以倾听也是一种能力。教师要创设倾听情境,规范学生的倾听行为,提高倾听技能。如:自始至终保持心无旁骛的倾听姿态,细心地听取教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发言;边听边思考,发现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或者一些存在错误的地方;把握住话语的主次、条理,筛选信息,客观全面地分析等。当孩子们能够沉静地坐下来,目光清澄地注视着对方,微微前倾自己的身姿,那么孩子们就能听到心与心的碰撞的清脆音响,美妙动听。

2.大胆表达

教师要把话语权归还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表达,从敢说到想说,从多说到善说,提高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课前的三分钟演讲,阅读文本时的朗读、复述、讨论、交流、评说、辩论,作文教学中的谈思路、说构想、评议以及专项的口头作文训练,都是学生锻炼表达能力的良好契机。可以是个别说,也可以是同桌交流、小组讨论,或表达自己见解,或纠正错误观点,或补充不足部分,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言之有理,条理清楚。

课例呈现:

①《秋天》 学习本文后,要求学生以“秋天”为话题,说一句话,学生说出了“秋天是一幅绚丽的画”,“秋天是一曲优美的歌”,“秋天是一首动人的诗”„„我吿诉学生,把这些句子组合起来,就是一首诗呢。

②《羚羊木雕》、《变色龙》、《皇帝的新装》 学生自己设计场景,编写台词,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兴趣盎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③《信客》 在感悟信客高贵的灵魂后,带着对信客深深的景仰,给信客写“墓志铭”,小组交流。“三十年的风尘苦旅,接通了城市与乡村的血脉。”“他闪亮的双眸,阅尽世间沧桑;他坚定的脚步,诠释着信客的内涵。”„„厚重的文字从学生的笔底流出。

④《塞翁失马》 组织学生讨论:你怎样看待“父子相保”这一结尾?许多学生认为:“父子相保”不是好事,因为在国家和民族危难关头,每个人都要担负起保家卫国的使命,即使血染沙场也无尚光荣。

反思: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情感就会泉水般奔涌而出,情之所至,妙语连珠。

3.勤于思考

学会思考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圈点意识。我们的眼睛有时并不负责任,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时拿起笔来圈圈点点,边读边把有感触的字句、疑难之处圈出来。一处处圈过去,手动了,眼动了,脑子也动了。

其次,要捕捉提问的最佳时机,精心设计问题。富有挑战性的、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各种问题,能有效激起学生主动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还应鼓励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再次,要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能反映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投入度,思维空间的开阔度,体现学生的阅读质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钻研文本,体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自探自悟中品味自主学习的艰辛与快乐,增强阅读能力。在放手之初,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我们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告诉他们如何于细微和平常处发问。比如,从课题处求疑,从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求疑,从某些关键词语、句子处求疑,从自己感到困惑处求疑,从易错处求疑。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有疑问先要自己寻找答案,力争自己解决。

4.善于合作

自主的课堂需要伙伴的合作。我根据学生的性别、能力、学习成绩,均衡搭配,组建8-9个6人合作小组。小组成员的分工明确,每半个学期,小组内部进行一次角色转换,每一个学期小组成员重组一次。课堂上,小组成员一起研究分析学习目标和重点内容,探讨疑难问题,彼此信任,相互配合,在思维的碰撞中张扬个性,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共享语文世界的美丽和精彩。

四、智慧引领,彰显思维的张力

“放手”并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具备更丰富的知识,更开阔的视野,更高超的指挥艺术,更有效的调控能力。倾听学生的发言时,教师要用心捕捉稍纵即逝的灵光,巧妙点化,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学生的思维走向偏谬时,教师需及时引导调控,在不经意处着力,“抓回”散乱的思维;学生的探究停留在浅表层次时,教师要追问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学生的阅读遇到障碍、思路比较狭窄时,教师要牵线搭桥,拓宽学生的思维,唤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境界。课例呈现:杨聪执教《孔乙己》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从人物语言的字里行间发掘出了潜含在语言下面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为什么丁举人家的东西就偷不得呢?

生:因为丁举人是鲁镇有权有势的人,偷他家的东西会“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生笑)

老师:很有道理,孔乙己不就因为这次被打折了腿吗?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孔乙己真的就不知道偷丁举人这样有权有势的人家是有风险的吗?

生:他可能会知道。师:那他为什么还要偷呢? 生:因为他实在是太穷了。师: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可能是心理不平衡。师: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们都是读书人,凭什么丁举人他们就有权有势,而自己却一无所有。

师:哦,原来这里“偷”还是一种抗争。

点评:师生抓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展开对话,对话中教师适时追问,引领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隐含的深意。在相融相生的对话中,学生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肤浅的表层,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使教学显得厚重,有力度。我们常常惊叹名师调控课堂的能力,惊叹他们信手拈来的语言,细细想来,那不仅来自于经验的成熟与老道,更来自于课前的精心思考,因为他们是在用更多的时间在备课,甚至在用一生的时间在备课。

五、科学评价,涌动生命的灵性。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和学,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排座次的终结性、甄别性、选拔式的评价,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立足于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发展自我的机会。评价要有激励性。在日常教学或生活中,教师一个自然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赞语、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一个拍拍肩膀的鼓励都会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和阳光的温暖。鼓励性的评价并不是浮光掠影、轻描淡写的廉价吹捧,而是从心底里发出的最真诚的肯定与建议,这样才能直击学生心灵,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力,推动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评价角度要全面。重知识更重能力,重结果更重过程与方法。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处境,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态度,关注学生发现和探索问题的主动性,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的积极性等等。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评价方式要多样。要注意口语、态势语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同学互评、学生自评想结合,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集体评价相结合。教师不应以课堂的评判者自居,要走下讲台,放手让我们的学生参与课堂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客观地评判,学会审视反思自己,进而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走下讲台,大胆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期待和信任中,生命舒张,心灵释放,精神焕发,思绪飞翔,让自主的课堂展现灵动的智慧,演绎生命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彭贤智 《 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浅谈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会工作创新 篇5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会发展之路,把工会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群众组织,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个团体、一个组织、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工会的发展也是如此。工会工作该如何创新,这是一个所有工会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工会工作必须适应党的理论的发展,以理论的创新推动工作的创新。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工会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工会工作要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解决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水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工会理论研究。

1.加强工会理论研究是适应党的理论创新的迫切需要。

工会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方面,工会理论是党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的理论研究工作要适应党的理论创新要求,跟上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就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新的实践发展为基础,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为工会工作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作用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推动工会的理论建设和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2.加强工会理论研究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

我们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进行思考和研究,不断深化对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发展规律、工人阶级队伍发展规律、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新概括,明确新思路,提出新举措。

3.加强工会理论研究是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的内在动力。理论创新是工作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工会历史上不同时期工作的重大发展和突破,新局面的形成和拓展,都是以理论创新为先导的,都是以理论创新推进工作创新的。在工会工作的创新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进一步明确发展战略、阶段目标、实现途径、组织保证等,并不断用工会工作的成功实践和创新成果来丰富、完善工会发展道路的内涵。

二、着力研究当前工会工作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工会工作发展处于关键阶段的今天,工会面临着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必须要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着力在以下几个重大问题研究上狠下功夫、多出成果。

1.要准确把握中国工会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入研究新世纪新阶段工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工会是党的工运事业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也是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要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工会工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必须对工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工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和准确的把握。

我们必须明确不管改革如何深化、经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不会改变,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不会改变。同时,我们也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从变化了的现实情况出发去创新、创造。我们必须立足现阶段工会工作的特点和发展变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回答和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工会、怎样建设工会”和“工会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的重大课题。

2.要准确把握工会工作的重点,做好农民工的维权工作。

工会既要尊重一线职工生产与服务的劳动,又要尊重从事技术、管理等方面人员的劳动;既要维护好产业工人、体力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要维护高学历、高职称、高收入职工群体的合法权益;既要充分认识职工群众是改革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受益者,旗帜鲜明地引导职工理解、支持、参与改革,又要看到确实有部分职工的生产生活遇到了暂时的困难,需要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批示要求工会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国务院就解决农民工问题专门下发了文件。多年来,工会对农民工的维权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仍有很多工作要做。要研究分析这个群体的基本特征,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为什么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特别是要针对农民工的特点,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办法,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组织到工会中来,依法维护他们的权益,增强他们的工人阶级意识和工会意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之尽快成为合格的工人阶级成员,为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做出新的贡献。

3.要准确把握不同性质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劳动关系的区

别,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性质是社会性质的重要体现。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是工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并作为工会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深入进行研究。

4.要准确把握突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职能的深刻内涵,加大对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问题的研究力度。

我们要从理论上加深对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的理解和认识,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会的主张和建议,把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真正落到实处。

主动维权,就是要有主动的意识、超前的预见和积极的作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制定,参与企业改制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实现从事后介入的被动维护向提前参与的主动维护转变,主动了解职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主动帮助他们反映情况、解决问题。

依法维权,就是要增强法制意识,运用法律手段,健全在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机制,把维权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督促和推动《劳动法》、《工会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落实,引导职工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和渠道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科学维权,就是要把握工会维权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与专业性强等特点,用科学理论来指导,用科学态度来协调,用科学方法来推进,配合有关部门制定维护职工权益的科学标准。

三、切实把握加强工会理论研究的重要原则

加强工会理论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性、原则性很强。面对新的实践和发展,工会理论研究作为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还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只有坚持正确的原则,才能确保理论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我们必须明确,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会,是社会主义的工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会,这就决定了中国工会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国际工运和中国工会的发展趋势,深入系统地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会工作的特点和变化,正确分析当今工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2.必须坚持从国情、会情出发。

中国工会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产生和发展的,中国工会工作是在中国这个社会环境中开展和推进的。工会理论研究只有植根于中国的实际,立足于自身的会情,才会有牢固的根基,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3.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和发展。

工会理论研究,既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检验工会理论研究成效的重要尺度,就是看其能否对决策产生影响,能否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工会重点工作的推进提供理论支撑,为基层工会全局性工作提供政策性指导。

4.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没有继承就没有根基;创新是继承的结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完善,在创新中提高,是加强工会理论研究的方法问题,也是必须认真遵循的重要原则。

在长期的工会工作实践中,工会理论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所有这些,都为下一步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坚实的基础,需要我们很好地继承。同时,工会理论研究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理论研究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探索性,最大价值就在于它的创新性。我们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发扬开拓创新精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大理论的探索和创新力度,使工会理论研究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浅谈以流行音乐教学 篇6

山西双鹤药业有限公司 赵俊芳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至今日企业文化已成为21世纪管理的热点,它已成为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构建现代企业文化,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合适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要认识企业文化,首先必须搞清楚企业文化是什么?不同的对象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论述、实施企业文化的内容和实质。究其共同点而言企业文化建设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的精神、经营之道、精神境界和广大员工认同的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也就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和体系。这是企业享有的特有的无形的、能动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是在长期企业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又时时刻刻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因此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长期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

从内涵上看,这一概括包括三层含义: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中产生的,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企业文化是企业群体的 共同价值观,属于精神文明范畴;企业文化是企业一系列精神文明成果的抽象、升华和规范,要求每个企业职工接受、传播和遵从。

(二)、企业文化的特征和作用 企业文化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精神性。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根本,以精神为导向的管理方式,它属精神文明范畴。

2、集合性。企业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企业员工价值观的集合。

3、微观性。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文化,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国家、地区或民族的宏观文化不能代替企业文化。

4、社会性。企业文化具有社会属性,不能脱离国家社会制度、法律制度的要求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推动企业发展提高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的内容简单明确,价值观得到广泛认同,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企业的主要成员会产生使命感,员工对企业及企业形象将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其次,它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的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就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

第三,它所形成的内部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各部门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经营能力。同时,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为企业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那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行为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约束功能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方法,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充分认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文化构建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作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是一个整体,主要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体现了党中央对包括企业文化建设在内的各项事业的基本要求,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企业文化构建。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根本目的。科学发展,关键在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人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企业发展的经历也说明,员工的发展同企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企业文化的构建不仅要注重形式,更要突出内涵和特色,要靠不断的创造、积累、提炼和升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企业文化就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企业文化。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构建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一是具有高度的战略性。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魂,具有导向、激励和凝聚作用,既要反映企业的特点,又要体现责任心和主人翁精神。

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新的时代以知识、技术为特征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企业文化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形成崇尚知识、尊重人才、推崇文明的价值观体系。

三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激烈的竞争环境面前,构建企业文化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不是赶时髦的装饰品。找准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结合点,以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管理。

四是具有价值的统一性。企业文化是在领导者和广大员工积极参与下形成的,应体现企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一致。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攻坚阶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企业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这种历史性深刻的变革,需要各种推动力,企业文化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和推动力。无论是经济体制变革还是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否则,企业就会缺乏抵御市场风险、战胜困难、保持不断进步的凝聚力和精神动力。没有好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发展同步进行,企业就不能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对我们这样的面向广大群众的药品流通企业而言,同样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因蕴涵的文化层次、服务水平的不同,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特别是在现在商品同质化情况比较严重的市场中,产品的营销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文化的融合和认同。只有既能创造市场、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创造企业文化的企业,才是具有旺盛的生 机和活力的企业。

三、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加强企业文化构建

我们常讲,正确的理论为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指导着实践活动。要实现企业文化的构建更重要的是要站在科学的角度加强实践。

我所在的企业是一个具有几十年历史和优良传统,从事药品经营和流通性企业。随着国家对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药品经营市场的竞争态势越演越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怎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脱颖而出,除了必要的物质资源外,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彰显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强大魅力。

从狭义角度看,我们这个行业的竞争,一定意义上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在此,我结合企业的实际,讨论企业如何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加强企业文化构建。

(一)、坚持一个根本——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文化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经营目标,围绕这一中心进行文化建设工作。这个“根本”主要应通过品牌文化、营销文化、人本文化建设等有机协调配合,形成企业文化工作的体系并围绕一项系统工程加以完善、提高。

(二)、前提:坚持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使命

我们企业是省国资委下山西省医药集团旗下的大型国有医药企 业,根据其在药品经营市场的地位和承担的重要责任,明确提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关爱生命

呵护健康”,使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经营理念是“健全网络 培育品牌 细分市场 完善服务”,作为指导企业开展经营管理和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为进一步诠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使命,形成员工的统一认识,我们又具体化为“三个第一”和“四个不断”。即坚持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坚持资源整合为第一利润增长点;不断提升经营规模和实力,不断增进营运质量和影响力,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和凝聚力,全面推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文化建设。有了这个根本目标的指引,赋予企业发展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活力,成为企业开展文化建设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出发点。

(三)、重点:坚持突出“国药品牌”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很丰富,涉及到各方面,如品牌文化、营销文化、服务文化等,要取得成效,在推进过程中就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对我们企业而言,确立重点不仅可以抓住文化建设的核心,而且可以点代面,层层推进,形成企业文化建设合力。

坚持统筹规划。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在实施过程中明确目的、措施、组织、对象等等,还要保持其一定的连续性,防止“零敲碎打”应景式的作为。

坚持突出重点。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围绕企业发展中带有战略意义的要求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防止仅出一些肤浅、表面化的工作,是很难产生有效、持久的影响。我们根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际情况,提出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品牌建设”,目的就是要大力 彰显“国药品牌”,逐步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国药品牌文化”。

坚持内外结合。当今的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是企业服务能力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竞争的实质。在激烈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谁能通过成功地打造“品牌文化”,创新服务观念和本领,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谁就能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同时要绕服务这个主题,开展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通过不同的载体、各式各样的平台,沟通企业内、外。通过这样的建设,广泛宣传品牌、弘扬品牌,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形象、服务形象、团队形象,让优秀的企业形象成为文化建设的物化、人格化的体现。

(四)、关键:坚持重在实践,贵在创新

在实现公司整体战略目标中推进“国药品牌”文化建设,关键是要坚持重在实践,贵在创新的原则。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列在企业整体工作中,与市场建设、客户建设、员工队伍建设紧密配合。在开展文化建设过程中还要因势而变,不断完善。

首先要抓好品牌建设的规划、运营和组织实施工作,确立品牌运营框架并对框架进行分解。什么是“国药品牌”?如何开展“国药品牌”建设?根据企业实际应分为国药品牌形象建设、内部“家”文化建设和公共关系建设三部分。这几个部分都统一在“品牌文化建设”的主题下,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其次,是要不断根据市场、客户需求变化而创新、推进品牌建设的内涵、形式、载体等因素。如内部“家”文化建设,我们每年都要研究、推出不同的主题、形式、实施方案与效果检验等。我们组织过 以歌颂伟大的祖国,激发员工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的大型歌咏比赛;缅怀先烈,继承革命传统的红色之旅;弘扬先进,倡导爱岗敬业的主题活动,也组织过展现员工风采和才艺的展示、表演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在公共关系建设中,多年来通过广泛开展与政府、协会、客户的全面战略合作,不断推进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合作内容和形式,如有在行业里颇有影响、受到普遍赞誉的客户专题交流平台;有与客户合作交流的多渠道、多层面的合作机制;有在医疗体制改革、社区健康计划、医院科研等多领域的合作等等。使“国药品牌”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迅速成为行业、合作伙伴中值得信赖、推崇的选择。

第三,是努力形成文化建设的几种效应。努力打造品牌的“共振效应”。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与市场、客户不断深入的合作,通过不断创新的内容,不断变化的形势,努力让我们社会、客户和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的认知,对打造品牌的关注度都产生一种“共振效应”。

努力打造文化的“磁场效应”。几年来,我们企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经营规模和效益2009年 较2005年初增长两倍以上,思想文化建设硕果累累。事实说明,在构建持续发展的和谐企业过程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作用越来越为大家所认识、重视,浓烈的文化气息和氛围对内、对外都会产生越来越强的“磁场效应”。

努力打造市场的“连锁效应”。要创建一个成功的品牌要有很多条件和保证,但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市场的口碑,客户的信赖。品牌文化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适应性既可以保持其持续、稳定、发展,又 可在市场、客户中逐步积累、传播、弘扬,吸引更多的客户,拓展更大的市场。“国药”品牌在医药市场的影响与日俱增,应该是最后的注释。

几年来,通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文化构建,效果是明显的,成绩也是显著的。文化建设在企业进步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越来越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也越来越受到企业干部员工的关心、重视。

浅谈以创新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改革 篇7

关键词:创新教育,科技竞赛,教学改革,科研活动

一、引言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特别说明,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随着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 制造业的创新追求在全球形成了一股内在的竞争, 创新才能发展科技, 发展科技才能更好地解放生产力, 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号召。在这种大背景下, 处于改革浪潮中的高等教育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那就是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 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与智力支撑。尽管随着高等教育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 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 但创新教育效果并不显著, 直接影响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

二、基于创新教育的教学改革方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唯创新者能进、能强、能战无不胜。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贯穿了幼儿、中小学、高等教育乃至社会教育阶段, 各个阶段都应以创新教育为本,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作为教育链条上的高等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本文根据作者的课堂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带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经历, 认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改革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扎实基础理论, 确保创新支撑力。

随着工业发展和时代变迁, 工作和就业压力急剧增加, 整个社会弥漫着浮躁和功利氛围。如何沉住气、稳住心, 做到李总理说的“少说空话, 多干实事”变得愈发艰难。当前教学中的通病是各位老师擅长利用多媒体或者课本进行“满堂灌”和照本宣科, 学习完, 学生不记得知识点和重点, 考试完, 学生对理论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简单的记不住, 疑难点搞不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种:一个是老师没教好, 要么为了搞科研不愿多花时间去备课;第二个是学生不爱学, 没有对所学课程产生兴趣或者足够的重视。这种轻视基础理论知识而过于重视实际应用和创新的后果是大部分的创新没有理论支撑, 更像空中楼阁, 这也恰恰说明了我们国家为什么是专利总数世界第一, 而转化率不足1%的原因。在推行创新教育的教学改革中要注意几点:要重视基础理论, 特别是基础课程, 没有1+1=2, 就没有1+99=100;讲课中不能蜻蜓点水, 重要的内容和知识点要给学生讲得清楚、说得明白;面对当前泛滥的教材, 教师不能就书论书, 多参考相关文献, 对比知识, 丰富知识层面, 多讲重点和难点, 而不是避重就轻, 要敢于针对错误点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去证明它的正确性;教学手段要丰富, 改进现代教育技术下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手段方法。唯有如此, 创新教育和成果才能做到有根之木、有源之水。

2. 以兴趣为导向, 拓展创新思维广度。

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不是天生的, 是在理论学习及工程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兴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钥匙, 高等教育的兴趣培养应该侧重于学习理论、转化知识及创新思维。一方面要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多媒体或者板书上, 课堂教学内容更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本上, 针对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现状, 依据特点鲜明的课程引入启发式、诱导式等教学手段, 通过科研项目、网络见闻、新闻浏览等方法获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国家乃至世界前沿性方向和工程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兴趣, 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前沿性问题, 提升专业认知度和兴趣度。另一方面, 尊重学生的创新性乃至天马行空的想法, 教师针对学生们可行的想法要慎思后给出答案, 而不是一棒子打死, 要询问学生三件事:为什么这么想?原理是什么?和别人有何区别?而后和学生一起进行理论分析, 探讨可行性和优缺点。

3. 以科研活动为驱动, 提升学生科研素质。

高校老师有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三种, 随着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要求的提高, 大多数教师正在由纯正的教学型向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型转变。一方面, 教师不应该忘记自己的职业是“授业”, 而不是单纯的开展科研工作, 因而要花足够的时间在教学上, 从而提升自身的授课效果, 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 教师应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或科研认知引入课堂进而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能力和专业兴趣度, 使他们清楚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或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科研内容引入课堂只能作为辅助而不能作为主要内容, 教师切忌大谈特谈学术前沿, 针对本科生教学来说, 使他们明确方向和前沿即可, 理论知识体系讲解必不可少, 切不可本末倒置。此外,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 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提升自身科研素质。最后, 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实践, 实现学以致用, 鼓励学生要敢想、敢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 做出成品, 经历创新思想到产品的过程对学生的锻炼是全方位的, 对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

4. 因材施教, 打造宽口径的优质平台。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改革, 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实践教学平台, 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不要局限于课本理论内容, 应该贴近实际工程问题, 做到学有所用, 用有所获;针对科技创新与科技竞赛活动, 学校层面应该在资金资助、学分鼓励和奖学金鼓励等方面给予学生大力支持, 而教师个体要发扬教书育人的师德, 尽心尽力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型活动, 这一方面学校要给予老师一定的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鼓励。

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自2010年开始, 每年以项目形式资助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在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5年来资助的立项活动数及学生申请的专利、论文、软件和获得科技竞赛项目数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 学生在参与科技立项、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撰写软件及竞赛获奖方面都逐年增加,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 作者不仅以科研项目为依托进行科研素质培养, 更注重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提前进行一些选题, 经过近5年的培养经历, 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毕业设计论文获得优秀数远大于学院的平均数, 学生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三、结论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 篇8

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这节非常传统平常而又比较难上的课时,我一改往日教学口诀,采用了“创设生活情景——列出乘法算式,说意义——编口诀——巩固乘法口诀”的教学模式,收到了可喜的教学效果。之所以改变原来教学口诀的普通模式,主要源于在教学“4的口诀”时我发觉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模式已经较为清楚,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涨,所以我对教材和教学环节作了尝试性地调整。

上课开始,我便以谈话的形式导入:“同学们,猜一猜今天的数学课我们要学什么了?”“5的乘法口诀。”(几乎是异口同声)“你会背5的乘法口诀吗?”一听我这样提问,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样我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背出“5的乘法口诀”,并板书出5句口诀。然后我挑选“二五一十”这句,采用语文教学中的“倒叙法”:“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2个5是10)谁能用小棒摆一摆?”指名到前面的磁力板上去摆。学生一行摆了5根,摆了2行,这时我问:“这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很快会意:“表示2个5相加是10。”就这样从口诀自然地引出口诀表示的意义,很巧妙地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接下来我以同样的形式要求同桌任选一两句口诀,用小棒摆出来,写出算式,填好表格。学生开始活动,学得不亦乐乎。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本节课从“口诀——意义——情境”的教学策略出发就真正体现了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我觉得,要想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有效的课堂,教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1.重新认识学生。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去充分地估计和了解学生的这些已有的积累,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备课。在备课之前,我们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关于这个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教师就知道如何面对学生。

3.善于取舍教学环节,调整教学顺序。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具体的教学目标,恰当地选取教学环节,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安排教学顺序。

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学生才能得以畅所欲言。我们教师应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提供适宜的环境,我们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适时地改变教学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得愉快,同时也增强了教师自身的驾驭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变”,“变”得有价值。

【责编 周春晓】

上一篇:芳香植物具体运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下一篇:高中元旦晚会闭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