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中国汽车文化

2024-10-22

论现代中国汽车文化(共8篇)

论现代中国汽车文化 篇1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

关键词:传统;文化;继承;进步;危机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一)文化含义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叹到,现在人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

(二)文化特征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三)文化核心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统治地位,并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后,随着时间的脱衣和社会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它无论怎样变化,都没有超出封建地地主阶级意识形态的范围,其基本精神和特点没有改变,也没有发生过危机。

在长期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民族曾经历过几次严重的民族危机,例如,蒙古族推翻南宋政权,建立元朝;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汉民族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但是并没有因此而产生文化危机感。当时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站在汉民族立场上,认为明清间的鼎革不仅是“亡国”而且是“亡天下”,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就对儒家文化产生危机感,他们对于儒家文化仍然笃信不疑,认为文化方面出现的问题,总可以在传统文化的范围中调整解决。儒家文化的这种稳定性,源于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鸦片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不同于以往发生过的任何一次战争。从鸦片战争开始,“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向“坚持农业和官僚政治的中国”发起全面挑战。就形式来说,有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而所有这些形式的挑战实际上都包含着西方的价值观向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挑战,由此就引起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危机,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危机。

面对这样的文化危机,选择逃避是于事无补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找到答案。要想找到答案,就必须要先搞清楚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现代意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一)关怀人本

西方文化是以宗教为主导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却具有深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尽管中国古代礼仪中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的宗教祭祀等仪式,但神学始终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更关注人,更关心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存需要。

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

中国传统文化很在程度上来说是关注人生的文化,而这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都是十分珍贵的。其中有很多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讨论,也都十分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二)道德教化

在现代社会,很多中国人是不信教的,一些外国人认为,中国的所有社会问题,都由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引起。中国的宗教信仰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可能真的不是很大,但事实上,中国的道德信仰系统却十分完备。这一种道德信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而我们需要的这种道德教化,不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约束,而是一种去伪存真的,一种现代社会正常动作所需的道德规范。

中国礼仪文化中有很多道德的因素:《诗经》提出“夙夜在公”,《尚书·周官》提出“以公来私民其允怀”,都提倡注重整体精神,都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正是在重视整体精神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奋斗不息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历经磨难,长兴不衰,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伟力,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有着一种崇高道德精神。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从《尚书》中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孟子提出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再到《礼记·礼运》中所讲的“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传统人伦关系中的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无疑应当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涵义,对于改善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另外,传统文化中还对我们提出“诚信”、“仁爱”、“互助”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三)追求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谐。“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提出“天人和一”的思想。即把自然与人看作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主张“道法自然”,即人们要顺从自然,回归自然,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惩罚减少到最低限度,寻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空间。

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追求实现“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社会。

另外,《尚书》中关于尧舜禹执政理念的记载就有“协和万邦”、“咸和万民”的名言,这表明,在国家尚未形成的时候,先民就已经把和谐作为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史伯的“和实生物”,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尚同”,“非攻”,老了的“知和曰常”,都以“和”作为最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和谐文化是人类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恒久价值,我们要理解它,然后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为构建和谐文化出力。

四、继承与创新

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如果丢弃了传统文化,我们将丢掉的是我们自己的根和灵魂。

当然,另一方面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也存在一些腐朽的“毒素”,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必须要剔除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清醒地来了解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继承一些“老祖宗”的东西,同时吸收外来的好的文化,以此来更新我们的文化,创造一种真正适合中国的文化。

总的来说,单说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们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再来谈取舍的问题。

对我们年轻一代来说,尤其要有自己的主见,一件事,首先要走进它,了解它,才能来评价它,在对待“文化”的问题上更不能随大流,而应该多看原籍,多独自思考。

论现代中国汽车文化 篇2

1 中国剑文化的历史形成和主要内涵

1.1 剑器的产生和演变

剑作为我国古代短兵之一种,发展至今成为现代武术运动短器械之一。剑在历史上被称为“宝剑”和“三尺”。《庄子·刻意》篇云“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1]”故曰宝剑。关汉卿戏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有“三尺龙泉万卷书,皇天生我意何如?……”一语,其中“三尺”指的就是剑器,因剑约长三尺,故以“三尺”为其代称。三尺龙泉指龙泉剑,产于江西龙泉,此地以生产剑器闻名于世。

剑的产生、演变至近代,外形和内质趋于定型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史。剑的萌芽和雏形当推出土实物中的“石刃骨剑”。据考古界认定,它是四千多年前石器时代向铜器时代过渡时期的产物,其构成是将细长石薄片嵌入兽骨两侧,成匕首状,体积小,仅有2至3寸长。远古人类主要把它做为生活和御兽的工具。

殷商时期冶铜术产生,使剑成为铜制。西周时,铜兵器盛行,始有不完备的青铜短剑,茎短无剑格,剑身呈扁平双刃或矛头形,且短小,全长28至40厘米,后剑身有所延长,加剑格。当时剑在车战中还不占重要位置,只作为短兵相接时的防身用具,正如《释名》载“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全国各地战国遗址,如长安张家坡、北京昌平、河南陕县、四川成都等地都有铜剑出土。青铜剑不仅具有较强的杀伤力,而且在合金冶铸、淬炼、外镀花纹、形制等方面都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剑身上一般都刻有星宿、真人、姓名、符箓、吉祥图案和留念字样,装饰华丽美观,故有“百兵之帅”之美称,被人们视为珍品和佳器。以1965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著名越王勾践剑为最,其剑锋利无比。出土后做了试验,十九层迭成一扎的白纸置剑之下不加力可一拖而断。此剑脊含锡量低,刃部含锡量大,所以剑身柔而韧性大,格斗时不易折断,刃部则硬度大而锋利。勾践剑不仅铸造合理,且非常精美,剑格两面用兰色琉璃镶嵌,剑身暗呈菱形花纹。此剑制于公元前500年春秋吴越之争时期,埋在地下两千多年重见天日,却依然光洁如新,可见2500年前铸剑技术和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剑上刻有八个字,为“越王鸠潜(一说鸠浅,是勾践的通假),自乍(作)用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现代著名书家费声骞评越王勾践剑铭文:“笔画采取鸟形,富装饰美。章法行气疏落有致,端庄凝静”。

传说春秋时,吴人干将与妻莫邪擅铸剑,铸有雄雌二剑,锋力无比,一名干将,一名莫邪,干将只将雌剑献楚王阖庐,王怒而杀之,后干将之子为父报仇,故事情节极为悲壮,表现了草野之民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2]。剑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著名的铸剑工匠。他们铸造了许多名剑,他们的名字和名剑一同标炳于世,为人们所传诵,如干将、莫邪、欧冶子等。历史上还有许多关于名剑的记载,如《吴越春秋》载,赵王允常曾聘欧冶子“做名剑五杖,大三小二,一曰纯钧,二曰湛卢、三曰毫曹(或盘成)、四曰鱼肠、五曰巨阙”。又《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载: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泻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古代文献记载的名剑还有大夏、龙雀、辟闾、步光、扁诸、龙泉等剑。

春秋时,冶铁术产生,楚国首先出现铁剑,剑身得以加长。剑身加长为发挥两刃劈、砍等击法创造了条件。由于铁剑的出现,剑刃不仅更加锋利,工艺也更加先进。湖南长沙、衡阳多有出土为证。

剑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材质和外形发生变化外,其长度的变化较为明显。商代匕首式青铜短剑通常为25.3厘米,西周青铜短剑最长已达41.7厘米,越王勾践剑长达55.7厘米。战国时期,有的铁剑剑身竟达140厘米,后在发展中有所缩短。1956年长沙衡阳出土的铁剑为1米左右。剑至明清趋于定型,总长度保持在1米左右,其形制和各部结构与现代基本无异。现代武术所用之剑为钢制,其长度:1991年武术竞赛规则规定剑的长度为运动员直臂垂肘反手持剑剑尖不得低于本人耳上端[6]。1996年武术竞赛规则规定将剑分为8个型号,长度、重量均有规定,运动员可以根据本人身高确定使用相应长度、重量的剑。如1.70至1.75米的男子运动员用剑,剑身长为82厘米,重量为0.633千克;女子降一格为80厘米,重量为0.625千克[6]。

剑不仅用于战场征杀,还有多种用途,如在封建社会里剑器还被做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皇帝授给钦差大臣的“上方宝剑”,具有先斩后奏的特殊权力。汉代有配剑制度,根据官位高低佩带不同装饰的剑器,以此作为显示地位和等级的标志。剑还是人们精神世界里所崇尚的神器;如可辟邪降妖,还把剑器做为镇宅宝物。人们更把剑器做为正义的化身;如宋朝诗人陆游所作《长歌行》中有“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之句[5]。《天安门诗抄》中有“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之句,反映了人民群众痛悼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心声[6]。

1.2 不同剑术的形成和发展

东汉因骑兵需要,剑逐渐被刀所代替,剑术在民间倍受喜爱并得以发展。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剑术:相击格斗的击剑(也称斗剑)和舞练形式的舞剑。二人持剑相搏互较胜负称为击剑或斗剑,属古代竞技体育。尚剑之风尤以春秋战国为盛,当时把善于击剑和精于剑论的人称为剑士或剑客。《庄子·说剑》中载“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管子》中也载“吴王好剑,而国士轻死。”由此可见当时击剑的盛况,也足见其残酷性。后来有“折竹代剑”论剑较技的历史记载,以保证其安全性,体现了以武会友的发展方向,注重了体育性和娱乐性,这是剑术发展的进步象征。当时斗剑技术得到发展和总结,如《庄子·说剑》云“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其时,出现了不少技艺高超的剑术家,《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勾践向“越女”询问剑术之道,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并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覆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语出惊人,寥寥数语,深得剑术之要。

以健身、娱乐、观赏为目的,把实战剑法加以提炼给与艺术加工的剑术演练称为舞剑。汉时已有舞练套路形式。在击剑盛行的同时,舞剑逐渐分化出来并得以发展。《史记·项羽本纪》载鸿门宴中项庄舞剑就是为了观赏和娱乐。文曰“……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当然“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唐代舞剑技艺达到相当的水平,从杜甫所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略见一斑。“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燿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7]”。充分展现了公孙氏高超的剑技艺术魅力。古代许多文人、学士、妇女都擅长舞剑,以此健身并从中得到艺术享受。如《孔子家语》载:“子路戎服见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唐朝诗人李白《与韩荆州书》中有“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之句。经常酒酣舞长剑,而且舞技颇精,有“起舞拂长袖,四座皆扬眉。”的赞扬。还有许多诗人如王昌龄、白居易等也非常喜剑。汉代剑逐渐远离战场,但在民间被人们所喜爱,对剑术套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明清,剑术在民间广为流传,作为自卫、强身、娱乐的手段。

1.3 近代剑术的形式内容和特点

相击格斗的剑术发展至今称为短兵运动。它是运用刀、剑的攻防方法应用于实战对打。该项目曾在1928年的中国首届国术国考中作为比赛项目出现。使用的短兵是用半寸直径粗细的藤条裹以棉絮外面包上皮革而制成,并有圆形护手、总长为3尺、直径1寸的棒形器械。这种器械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刀剑劈、砍之法,也保证了竞赛的安全性。

舞练形式的剑术运动经过不断继承和发展,至近代逐渐形成具有程式化的“套路运动”。其内容极为丰富,有八仙剑、八卦剑、达摩剑、青萍剑、峨嵋剑、昆仑剑、太乙剑、太极剑、武当剑、通臂剑、螳螂剑、三才剑、七星剑、双手剑等等。多以名山、拳种、人物命名,从属于某一拳种,是不同风格特点的剑术套路,非剑器之称谓。运动形式有单练、对练以及集体演练。按体式分为工、行、绵、醉四种[8],其中工体也称为势体或站剑。按握剑方法可分为正手握、反手握和双手握剑柄三种。按所配剑穗可分为长穗剑、短穗剑、无穗剑三种。长穗剑和短穗剑中又分别有单剑和双剑。下面以握法提纲挈领进行分类,阐述其主要方法和运动特点。

(1)正手握剑的剑术。长穗剑:剑首配以长穗的剑术演练称为长穗剑,内含长穗单剑和长穗双剑。单剑右手持剑,双剑左右手各持一剑。其剑穗绳长60厘米,穗长50厘米,总长为110厘米。绳的中部有编织的饰物,称为牌子和葫芦,穗及相连的绳均为丝质。此剑以穿、挂、云、撩等剑法为主,在完成诸剑法之前或同时先有剑穗之舞动,称为穗法。已故武术家成传锐先生把穗法概括为抖、悠、甩、摆、晃五法。其运动特点是:以动为主,各种剑法藏有形于无形之中,身随步动,剑随身行,穗随剑舞,潇洒豪放。其体式属行剑体。短穗剑:剑首配以短穗的剑术演练称为短穗剑。穗全长为30厘米,内含绳长10厘米。拳谚中有“枪剳一线,剑走一偏”之说,多指“短穗快剑”,剑法有点、崩、刺、撩、穿、挂、云、抹、绞、带、腕花等。其技法讲究抢外门移步换形,奇进奇出,避免与敌正面相持。其特点表现为:反手反肘拗劲为上,攻防在于腕部的灵活,悠忽纵横,以短乘长。短穗剑也包括单剑和双剑两种。短穗单剑多工、行、醉剑体,以及绵剑体(太极剑)。双剑无醉剑体,以行剑体为主。

(2)反手握剑的剑术。反手剑:反手握剑(握剑柄时小指外侧贴近剑格)的剑术演练称为反手剑,也称反把剑。此剑为单剑,主要剑法有抡、穿、云、挂、扫等,多在行步走转中变化剑法,并且左右手交替反握剑把进行演练。

(3)双手握剑的剑术。双手剑:双手同时握剑柄进行演练之剑术称为双手剑。其剑身和剑柄都较长,不配剑穗。其特点为动势较多,劲力饱满,气势浑厚,身械协调。

“剑器轻清,其用大与刀异[9]”。“剑走美式”,“剑如飞凤”。所以剑术总的运动特点是:姿势优美,轻快洒脱,身法矫捷,刚柔相兼,富于韵律,但不同的剑术又都风格特点各异。

综上,剑器的产生演变和剑术的发展是随着我国古代、近代人民生产生活、政治、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中可见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灿烂的古代文明。

2 中国剑文化的现代功用

中国剑文化的现代功用是时代的需要,积极践行,使其为现代服务。其内涵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2.1 竞技比赛,观赏娱乐

竞技武术是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其主要目的。当今竞技场上,技术发展最快的当属长拳类自选剑术。在继承发展传统剑术的基础上,“突出攻防特点,讲究动作高、难、美、新”的长拳类自选剑术层出不穷,成为了竞技武术中最具魅力的一个项目。近年来,该项目在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大学生运动会以及全运会中更表现出独特、新颖、高难度的创新趋势。其鲜明的攻防特点,优美的姿势动作,多变的剑法,灵活的身法,雄健的凌空造型以及高超的演练技巧,体现出了极高的竞技水平和艺术表现力,加之靓丽的民族服装,精美的剑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强烈的竞技性与观赏性给观者以美的感受和熏陶。它曾是“北京2008武术比赛”武术短器械项目之一。今后仍应是申请进入奥运会的中国武术短器械项目,终有一日在奥运场上一展东方人体文化的魅力。

2.2 剑技教育,健体强身

学校是传承武术文化的重要场所和途径,剑技教育应是学校武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体现武术的教育功能。在普通大中小学校中开展剑技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使学生通过剑技的学练和剑文化的熏陶,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这对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大中小学生适宜选练长拳类剑术,通过剑术的学练,不仅发展柔韧、协调、灵敏、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内脏机能有较高的锻炼价值。短兵运动,是一项很好的竞技武术和健身运动。通过短兵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攻防格斗实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更增长了阳刚之气。

2.3 习武练剑,修身养性

当今,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的普及造成了人们体力劳动下降,脑力劳动增加,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激烈的竞争,使得人们精神过度紧张,心理失衡,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一系列“文明病”出现。此外,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需求与日俱增,为达此目的,运用武术的健身养生之法是其重要途径,其效果是现代竞技体育所无法比拟的。在武协、社区组织下进行,形成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人们可以根据年龄、性别、体质和爱好的不同,选练不同风格特点的剑术。特别是绵剑体的太极剑术,属有氧运动,深受广大中老年人和体弱病患者所喜爱,大量实践和研究证明,太极剑具有独特的健身和医疗康复功能。由于它的柔和徐缓,连绵不断,以意导动,呼吸有致,剑身合一的运动特点,加之悠扬古朴的音乐伴随,可大大提高强筋骨、理脏腑、调感情、增意志的锻炼效果。通过剑术锻炼,还能够使人们了解剑文化,培养审美情趣,更能够使人们在练习过程中互相交流,切磋技艺,达到愉悦身心,修身养性的目的。

3 结语

(1)中国剑文化形成历史悠久,创造的物质成就和精神财富内涵厚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以剑为载体,以剑术为主体,涉及到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体系。

(2)剑器的产生演变和剑术的发展是随着我国古、近代人民生产生活、政治、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中可见我国古、近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灿烂的古代文明。

(3)竞技比赛,观赏娱乐;剑技教育,健体强身;习武练剑,修身养性是剑文化的现代功用。践行其现代功用,使其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和在奥运赛场上一展东方人体文化魅力,做出它应有的贡献。

(4)在传承各种剑术的同时,还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创编出易学易练便于推广的剑术套路,完善学校武术教育内容。短兵运动是一项很好的竞技格斗武术和健身运动,应予以足够重视,进而普及到学校和社会,使其发挥人文价值和健身防身功能,为我国体育文化建设和人类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建国,顾宝田.庄子译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2]晋,干宝.鲁迅编录.唐宋传奇集.搜神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审定.1991武术套路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审定.1996武术套路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5]江守义.陆游诗词选[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2007.

[6]童怀周.天安门诗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7]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上海:中华书局,1959.

[8]蔡龙云.剑术[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简论中国现代喜剧的文化内涵 篇3

[关键词]喜剧文化内涵

二十世纪,中国喜剧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中国现代喜剧作家冲出了封闭的文化心态,以一种全新自觉的现代精神从事喜剧创作,这使中国现代喜剧不仅在反封建的斗争中通过对外来异质文化的吸纳得以确立和发展,而且已经具备了一种叫国人摆脱愚昧迷信、封建专制的启蒙精神和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放文化精神。

五四时期的“易卜生热”以戏剧为突破口,推动了整个中国文学艺术的现代化。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一文中针对当时中国的社会和文坛,大声呼吁国人直面现实,“睁开眼来看世间”。正是在“易卜生主义”的影响下,经受了五四洗礼的中国现代喜剧作家具有了一定的启蒙意识,他们能够以现代眼光审视和观察中国文化和民族生存方式。并以写实的方式揭示现实生活中种种虚伪、鄙陋的社会习俗和陈旧、酸腐的社会道德,以达到健全国人灵魂的目的。他们的作品已触及男性的深层心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畸形道德”(周作人语)。即使像陈慎之(欧阳予倩《泼妇)》)那样的新青年,最终也背妻纳妾。作品对陈慎之的纳妾心理和现实环境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一些时代青年灵魂的挣扎、蜕变,说明改造国民性、批判封建思想道德任重而道远。不仅如此,中国现代喜剧作家自觉地成为“偶像破坏者”,反对“以家庭为本位”的封建宗法制度,反对封建父权思想。胡适《终身大事》中的田先生凭着一条荒唐的祠规来反对女儿的婚姻,陈大悲《忠孝家庭》中的老道学家竟然因为儿子磕头的姿势不对而晕了过去,余上沅《六万元》中的父亲为了抢夺彩票用凿子去凿儿子的手……中国现代喜剧对“父亲”进行了无情的揶揄和贬抑,表明中国现代喜剧作家已经具有了觉醒的“人”的现代意识。

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喜剧不仅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光怪陆离的风俗世态。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虚伪腐朽现象进行了广泛的批判,而且还表现了新旧思想意识的矛盾冲突。这类喜剧的代表作家是李健吾。李健吾的喜剧不仅揭示了国民道德生活上的缺陷和怪异,而且还揭示了传统文化心理结构逐渐解体后出现的道德危机和伦理倾斜。我们可以从《以身作则》中徐守清的身上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徐守清是一个失去了全部现实感的喜剧人物,他把维护腐朽的封建礼教作为自己神圣的天职.是一个酸腐的封建卫道者。在这个人物身上,作家一方面表现了他的迂腐可笑,不合时宜,同时,他又是一个受害者,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观念使他人性扭曲。作家把徐守清身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喜剧性滑稽外表深处透露着令人颤栗的悲哀。寓悲于喜,悲喜交融,体现了剧作家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文化的现代化,离不开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只有在与异质文化要素的碰撞、融合、整合中,文化才能产生出新质。但中国人只是学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在文化上、在人的思想深处,传统儒道思想还占据着统治地位。如《新学究》中的康如水曾漂洋过海,沐浴过欧风美雨。但他表面上“新”,实际上“旧”,他的思想性格实际上是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混合物。再如杨绛《称心如意》中的赵祖荫,他生长在十里洋场的上海,享受着现代文明,但思想上却保守,顽固。杨绛《弄假成真》中周大璋也是个受过西方文明熏陶的留学生,但西方文明只提供给他上进的野心,却无法给他提供实现野心的现实文化土壤,一无长技、二无靠山的他为了改变自己贫贱的生活环境,只好选择了“吹”和“骗”。由此我们看到西方文明在中国土地上的变异。《称心如意》还通过赵祖贻和钱寿民对于中西生活方式优劣的辩论,形象地代表了人们对西方文化崇洋与复古两种态度,对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进行了讥讽。中国现代喜剧作家正是通过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剧性场面,发出沉重的人生感喟。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改造国民性”是以异质文化为参照系,并以此来构建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话,那么,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现代喜剧作家则从现实矛盾的解析中来完成对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老舍曾说过:“在抗战时期来检讨文化,正是好时候,……在抗战中,我们认识了固有文化的力量,可也看见了我们的缺欠,抗战给文化照了‘爱克斯光。’”剧作家们热切希望抗战给中华民族带来一场“大扫除”,既赶走入侵的敌人,同时又清除自己身上的“垃圾”。因此,这一时期的喜剧呈现出政治讽刺与文化批判相互交织的特点。无论是直言《升官图》是“怒书”的陈白尘。还是崇尚抗战“宣传剧”的老舍,都无一例外地践行着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写作追求,并以文化批判来提升政治批判的力度。他们的思考是深入的,讽刺是犀利的:陈白尘的《升官图》《升官图》可以看作是官场文化的缩写本。作品既对当时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虚伪腐败进行了揭露,又对官场文化进行了大揭底,是一幅逼真的官场群丑图。老舍的《面子问题》则通过对大后方某机关一群小官僚和公务人员灰色生活的描写,揭示了“面子”这种民族痼疾在抗战现实中的具体病症和危害《谁先到了重庆》则以北平为背景,解剖了处于停滞状态的中国文化。作为“老北平”的章仲萧是一个深受北平古都文化影响的小市民典型。日本人的侵略破坏了他宁静安逸的生活,他也痛恨日本人,但中庸保守、与世无争的传统文化心理又使他不思反抗。在他身上体现出北平小市民那种闭塞狭隘、麻木怯懦的性格特点。连他自己都承认是“北平这个地方害了我!”这种批判无疑更直接,更有穿透力,它浸润着戏剧家们更深沉的文化思考。

中国现代喜剧作家还关注民间世界的生存本相,探寻宏大文化叙事中个体的经验和精神。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作“喜剧双璧”的《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杨绛)。《称心如意》在寄人篱下的孤女被“踢皮球”般出入各家的过程中,写尽种种孳生于中西文化病态层面的虚伪自私,《弄假成真》则把我们带到了“寻常巷陌”,让我们看到了“里弄文化”。在周大璋和周母身上,我们看到了都市市民哲学和日常生活意识,看到了他们身上所沾染的“市侩气味”,看到了他们凸显功利算计和世俗本质的对物质的追求。剧作家一方面坚持美好合理的人性标准,对小市民的弱点进行了揶揄和批判,同时又对这些下层小人物改变命运的努力与生存态度不乏肯定与爱怜。作家带着深厚的同情,怜惜地抚摸他们的伤痛。含而不露地解剖他们的病症,弱化了启蒙意识,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民间关怀。

论现代中国汽车文化 篇4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一直是设计师们关注的话题,现代设计中如何恰当、有效的运用中国传统元素是设计师们倍受关注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以及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的多种方式都应当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力求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得到恰当、合理的继承与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源远流长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积累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正是在这种因素的基础上,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正潜移默化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风格多样的艺术门类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表现得是精美绝伦。如中国传统水墨元素与现代几何形状融合的设计形式;现代社会热衷的“中国风”风格的房屋设计理念;甚至在音乐领域都出现了以中国传统戏曲曲调为主旋律的现代流行歌曲,在不同年龄阶段引起了广泛、高度的追崇。但是由于近年来国内外各种新思潮的不断涌入,影响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偏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如果设计师对传统文化不加以利用和宣扬,必将会导致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发展的停滞。因此,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更为广泛和深入应用,是当今设计师们所面临的新课题。现代设计只有符合时代的脉搏和节拍并不断地推陈出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无穷价值才会更具有生命力。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体系博大精深,学术界一般认为,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正是这三种美学思想的不断冲击和融汇,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使社会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现代平面设计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不是通过点、线、面等基本因素的简单堆积或叠加,而是通过图形创意、文字编排、色彩冷暖等视觉元素的运用,使各元素之间以有机的整体性来呈现不同的视觉形式美感,同时也能够使它们更准确、有效的达到为主题概念服务的目的。

比如对家国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是中国人极其敏锐的心理感受,在世界各民族中,再没有一个民族比中华民族更注重团圆了。所以说到团圆这个字眼,在我们传统文化的底蕴深处,可以说是流传深广。中国人借用传统文化把人们美好的祝愿画成优美的形象、吉祥的图案,并用这些元素去装饰礼品。馈赠者的情感和愿望不仅得到了表达,受礼者也得到了精神慰藉和心理满足。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1、传统图形的创新

古代艺术为现代图形设计提供了丰富元素,如龙、凤凰、太极等基本图形,这些图形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如驱除灾难,追求幸福,长寿等美好愿望。中国传统图形蕴含着永恒的时代内涵,因为古代人与现代人是相通的,现代人与未来人也是相通的,他们表达了人类自身最根本的需求,设计者可以运用这些古代的图形表现出时代精神,现代设计融入传统图形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我们要研究其深层次的文化特点,并提炼出特定文化的精髓,将中国传统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现代设计作品之中。我们还要把传统图形等一系列元素进行变化、重组,使其既保持传统图形的形体特点,又含有现代设计的韵味,进一步表达出某种情感和思想。目前中国元素在设计领域的大量运用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势崛起。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一系列精美绝伦的设计可以说是把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宣扬到全世界的完美诠释。奥运奖牌就是传统文化在奥运题材设计中的运用。奖牌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的中间位置镶嵌着北京奥运会会徽的金属图形。整个奖牌从整体上来说尊贵典雅,中国特色浓郁,既体现了对获胜者的赞誉,也形象的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玉”比“德”的高尚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礼赞和对运动员拼搏精神的真挚褒奖。另外在火炬、标志、志愿者、礼仪小姐服装等种.种设计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刻意味,又具有现代设计所具有的时尚感。

运用传统图形为设计符号,可以在完成主题的情况下形成具有文化内涵的视觉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国际大环境中发展的结果,显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2、传统字体的变形

现代设计中常常会用到文字的组合编排,说到字体,我们会情不自禁的联想到我国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书法,书法字体运笔的轻重、虚实、强弱、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灵魂。从最初阶段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到篆刻、宋体等其它字体,都具有浓厚的民族韵味。对中国传统文字进行再设计成为当今社会的潮流,甲骨文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既是图形又是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方式,为后世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原则和基础。我国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曾说过“甲骨文之所以能开创中国书法艺术独立发展的道路,其秘密正在于它把象形的图形模拟逐渐变为纯粹化、抽象的线条和结构。这种净化的线条——书法美,就不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

在平面设计领域卓有成就的年轻设计师陈楠,尤其对甲骨文、东巴文等字体深有研究,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研究甲骨文,其价值在于他能够把一套非常古老的元素通过现代化的设计手段供给今天的青年人参考借鉴。这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创新方面的重要体现。

古代文明创造的蕴含中国传统瑰丽文化的各种字体,应将它建立在现代设计与现代科技的紧密结合中,在字体设计上做不同程度的“加法”或“减法”,使它能充分反映传统文化内涵并具有时代个性的设计风格。形式多变的中国古代字体已震惊世界,作为中国设计师更应该深入探索、研究它,把它的神秘面纱揭开,让它在现代经济中充分发挥魅力。

3、传统色彩的提炼

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对于现代色彩设计,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设计财富。传统色彩作为历史文化的结晶传承下来,并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和用色习惯,通过社会生活的各种媒介转化为现代人生存所需求的东西。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如黑、白、黄、绿等颜色成为了中国人应用的主要色彩参考标准。比如:红色是中国的颜色,是喜庆的颜色,因此我们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灯笼、剪纸、中国结等以红色为主色调的中国传统工艺品,中国红是最具中国传统的色彩,因为只有热烈的红色才最能表达人们心中快乐的心情。

在2001年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上,“唐装”成为各国首脑的服装,形成了一种时尚。唐装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民间服饰,它款式独特,颜色艳丽,蕴含着美好意义。唐装的色彩基本以斑斓的红、蓝、黑为主,兼有明黄、金黄、墨绿等,体现了中国传统装饰的色彩观念,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吉祥、幸福理念的永恒追求。

色彩的再设计中,应当对色彩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色彩的创新是以体验、感受、领悟、发现为前提条件,我们既要想到传统的古朴和原始色彩,又要想到时代潮流色的发展趋势。另外对现代或传统的优秀色彩作品进行欣赏,也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当你在欣赏一幅名作时,首先就是画面的色彩印象驱动了你的视觉冲击力,欣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启动思维不断自我追问或相互交流的过程。总之色彩再设计归纳起来有四个统一,即:观察与描绘的统一、再现与创新的统一、附丽与独立的统一、印象与联想的统一。我们对色彩再设计的过程中,就要从这四个方面出发并有所突破,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设计色彩的表现能力。

三、结束语

21世纪的市场竞争是设计的竞争,而设计的竞争背后则是文化的较量。中国的现代设计要具有中国特色就必须继承传统。秉承和发展一切优秀传统文化,是设计创新的前提,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崛起和文化复兴,具有5000年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元素这个大品牌有着永恒、智慧、神秘以及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当今社会大谈国际化的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血脉,因此,既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又能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产品,将受到中国人的青睐,也将成为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 美的历程[M].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2]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尹定邦. 设计学概论[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 李研祖.平面设计艺术[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论中国现代体育运动 篇5

奥运会,是现代一个流行的名词,并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一个国家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往往会被某些有心人引论到了政治上,这也导致了各国都特别关注运动员在奥运会是的表现,准确的说,是关注哪个国家的运动员获奖,获得金牌。

然而,参加运动会的选手不仅仅只有这些拿奖的运动员,还有那大多数的没有拿到奖的运动员,他们也为运动会付出了很多,但比赛后又有多少人记住他们。而他们的结局又会如何?在比赛场上,我们为胜者欢呼,但有多少人给了败者鼓励。

奥运会的口号是“更快、更高、更强”,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会有那种只以胜败论英雄的奥运会比赛局面。在比赛场上,运动员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我们的欢呼,但却有几人能看到这追求金牌的背后到底有多少艰辛,有多少泪水,有多少付出?为了金牌,运动员们没日没夜的参加训练,而许多训练都是伴随着危险,不知每年有多少运动员因训练而受伤,甚至是残疾或死亡。这与体育的精神是相违背的。

体育,是用来强身健体的,体育竞技也是。我们参加体育运动,是为了让身体更加地健康,是为了增强我们的体魄的。而奥运会的举办是为了使这一体育精神得到推广和发扬。但是,运动会上的那些运动员,作为人类参与体育运动的模范,他们却大多违背了这一精神。把一场体育竞技演变为人类在挑战极限。如果让每个人都像运动员一样地训练,或许,我们国家就不用实行计划生育了,因为很多人会因此而死亡或因此而失去劳动力,从而饿死的。

现如今,国家提出了全民运动的口号,也对此投入了很多。同时,为了让运动员们在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国家更是投下大量的经费。但是,全民运动的对象是全体人民,而非个别人。在中国,有许多地方的体育健身设施不完全,或者说是没有,特别是农村地区。难道中国在体育方面也像经济一样,实行“让一部分人先‘健康’起来,以先‘健康’带动后‘健康’”的政策?好像先‘健康’的那部分已经过了,大多数都锻炼过头而引起身体的许多后遗症。

在竞技场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一群急需要锻炼的人花大量金钱坐在看台上观看一群已经过度锻炼的人在拼命地运动。现在,中国慢慢的富裕起来了,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不在像以前一样大多数人时饿死的,但如今大多数人却因为缺少锻炼得病而死。看来死神的能力改变了。

谈起奥运会,顾拜旦这个人物是不可缺少的,是他使奥运会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来,可以说,没有了他,就没有了现代奥运会。他推广奥运会的目的是让人们体验到体育的乐趣,从而爱上了锻炼,也因此增强人们的体魄。在刚开始的时候,奥运会是业余的选手参加的比才盛会,是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的,这才能更好的体现了公平原则和全民奥运会的理论。在当时,奥运会上各种职业的人都有,只要你愿意,就能报名参加。虽说这会使高层体育发展降速,但平民体育将会发展得更好。可如今呢?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报名参加,但我却知道业余的很少可以赢过专业的。这会让人感到奥运会是专业运动员以及政府的是与我们无关,体育也差不多。我们平常人只有出钱观看和呐喊的份。

体育是强国之本,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所以体育应该从孩子开始。这是正确的。但是有许多的所谓的专家却想把体育纳入考试很升学的科目之中。这不仅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抗和许多孩子会用应付的态度来对待体育,而且有些孩子为了考高分而超负荷地锻炼,从而出现不可想象的后果。当有一天,中国出现这种现象,那将离“东亚病夫”不远了,而且是更加彻底的“病夫”。看见那些提出这些观点的专家,他们大多数不知为何,身体都是发福的,也许是缺少做某种东西吧。每个人天生的体质都是不同的,不能以同一套标准来定义一个人的体育成绩,有些能力不是可以通过锻炼而来的。不然叫一名正常的30多岁的150cm的人和姚明比摸高。结果可想而知。

体育,是强国之本,但却要全民态度和表态。锻炼,是增强体魄的唯一正常手段,但也要量力而行。奥运会,是推广体育锻炼的一大主力,但也要有效果才行。孩子,是祖国的未

现代影视与中国传统文化 篇6

作者:赵乃涛学号:201001245班级:机制二班

在课堂上我们观看了《海角七号》这部电影,也在电影中认识了日本歌手中孝介。《海角七号》大热台湾影市,票房热度持续高涨,甚至超过《色戒》什么的云云。虽然《海角七号》是一部台湾电影,而且有日本演员参演,甚至很多对话用的都是日语,但这部电影很多地方都充斥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海角七号》讲述的是一个台湾小镇恒春为了迎接日本歌手中孝介要召开海滩演唱会,需要立刻组织一个当地乐团作为暖场嘉宾而展开的一系列努力,过程中不乏搞笑,失落,直到不断坚持而获得成功的励志故事。本来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因为导演独具匠心的加入一段60年前的中日跨洋爱情,通过七封迟到的情书的传递表现出来,而使得整部影片豁然呈现出一种迥异于一般青春片的厚重与隽永气质。

讲师在课堂上为我们讲解了一些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感觉挺深刻,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自己在电影中无法看懂的东西。当然我们自己也是有收获的,我就自己在电影中看到的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阐述一下对这部电影看法。

首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日本歌手中孝介要来开演唱会,当地的人热情而且高涨,每一个人都积极的讨论着、准备着,上到七八旬的老头,下到七八岁的小孩,到处都洋溢着一片喜气。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茂伯是一个老邮递员,一辆摩托车就是他的全部,然而岁月不饶人,所以茂伯就退休了,听说要组建乐队,茂伯扛着月琴,当人不让的成为了其中之一,纵是一个小人物也会向往着发光。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就要说到乐队里年纪最小的正读国小大大,电子琴弹得很好,在这个小镇上实在是找不到会弹电子琴的,只好让她来加入乐队,在演唱会上她也用完美证实,展现了自己,虽然不是那种很远大的志向,但小小年纪的她已经有了一技之长。和平年代,那种建功立业,戎马天下对一个小女孩来说也太远了。

在影片中最煽情的无疑便是那七封情书了,那是导演魏德圣亲自操刀撰写的,文字功力很深,年轻人一下子感受到文字书信的魅力,这是网络时代的他们所缺失的,因此显得尤为浪漫。但这段爱情其实只被导演用作一个淡淡的背景,甚至作为日籍教师的脸部特写都没有,永远是远景或虚景。而更关键的场景,60

年后老太太收到后辈们努力送来的情书,竟然连一个脸部都没有给,显然显示了魏德圣决意避免太过煽情。实际上这种举重若轻的处理方式形成的留白比煽情更有余韵。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七封凄美的情书处处都表现了发信人对其爱人的不舍与不得不舍,浓浓的诗情画意展现出来的爱情是那样的凄美,“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虽然两个人没能没能在一起,但那份浓浓的爱却让每一个人动容。

影片没有邀请一个大腕明星:中孝介在日本本土都不算著名歌手,在国内虽说影响力大概比在日本本土都大,但无论如何也只是在一部分白领与小资中流传,所以范逸臣、林晓培这样就已经算是最大的大牌。

范逸臣扮演的影片主角阿嘉,是一个因为在都市中怀才不遇冲撞得头破血流,而不得不避缩到家乡小镇的年轻人,这是现代都市造就的典型闷骚男孩,内心的愤怒与困顿无法宣泄,有些自闭与忧郁,和家人及外界无法沟通也拒绝沟通,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现代都市年轻人,开头砸吉他以及恶狠狠骂出的“操你妈的台北”,实在让观众看得爽快。

“敢说敢作敢为,无怨无恨无悔。狂风暴雨惊雷,吐气扬眉,天下舍我其谁?”阿嘉所展现的就是一个热血青年,作为一名代班邮递员他私自留下很多信件不发,被发现批评之后,改过自新,知错就改,而且敢于挑战,把之前的犹豫,懦弱统统抛弃,向友子示爱,并得到了幸福。

事实上小人物才是影片的亮点:林晓培扮演的心事重重清洁女工;热血敬业的小米酒推销员马拉桑;执拗火爆的青年交通警察;国宝月琴师茂伯;克制不住暗恋明恋老板娘的机车修理伙计;辍学去教堂参加唱诗班的高小女学生键盘手大大,这些配角的表现全部比主角更加抢眼,一个个都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当然最最抢眼的就要数那个民意代表主席了,“我叫洪国荣今年65岁,身高170公分、体重75公斤。兴趣是打架、杀人、放火。”,“我要把恒春镇放火烧掉,然后把所有年轻人叫回来重建恒春。”“要自己回来当老板,不要当人家的伙计。”作为主角的继父又是恒春的代表主席,这个演员霸气十足,无论是表情、台词还是形体动作都非常有个性,只要他一出现,镜头中其他人都可以完全无视,有手腕有魄力又不乏头脑与善良,应该是整部片子中最精彩的人物。

“子不教,父之过”虽说是阿佳的继父,但是看到自己的孩子破罐子破摔,放纵自己,他还是做了自己作为一个父亲该做的事情,世界上的是是非非很难说

清楚,但是爱在很多情况下是不用说的。大爱无痕、无疆,又哪是用文字就能表达清的呢?

而已经趋于化境的国宝月琴师茂伯的扮演者林宗仁,在台湾也是确确实实的国宝大师,只不过不是月琴师,而是北管大师,这是他第一次拍电影,据导演透露他的音乐造诣很高,稍微学了一下月琴就使用自如了,而生活中的他还是几个餐厅的老板,非常精明能干。现实中的他最大愿望居然是红到好莱坞,真是和茂伯有一拼!前面说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实在是真真确确啊。

这部电影在台湾很受欢迎,是因为影片中包含了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小人物的投射:阿嘉是不被大都市接纳屡屡碰壁的年轻人;清洁女工林晓培也处于社会底层工作,而且与上一代总有解不开心结的年轻人;火爆交警劳马投射的是那些外表很刚强但实际内心却很敏感纤弱总有很温柔一块的年轻人;机车修理工对老板娘的暗恋也好明恋也好,是每个底层青年在从事着貌似没有前途工作时都会有的性心理;被上帝都赶出来的搞怪键盘手大大只有10岁,充分表现出90后的早熟和搞怪(话说她在电梯中唱的那首歌《爱你爱到不怕死》已经在网络上飞传);而每个做过业务的销售员一定对马拉桑非常认同,那种敬业与热血是从事销售工作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片中茂伯执拗到可爱的程度也让人重新认识到老人们的魅力;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大众观影人群的共鸣。

当然电影也结合了很多的传统文化,这么说还不如说是更好的利用了观众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影片中的小人物形象生动,让观众们印象深刻,他们的性格与现实中很多人的性格相似,影片也展现了很多传统文化,真是因为观众们有这样做的文化素养,才会对影片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在这个好莱坞大片通杀全球的时代,有这样一部文艺片能够奇峰突起,获得史无前例的票房记录,是非常让人惊讶的。真的很期待内地也能有这样一部文艺片占领票房冠军,那便是真正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现代影视与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姓名:赵乃涛

专业班级:机制二班

论现代中国汽车文化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入世之后, 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我国企业正在积极地学习和构建企业文化, 总体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但随之而来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主要有: (1) 被日常事务牵绊, 无暇顾及企业文化建设; (2) 急功近利, 只注重资金、技术、市场、企业外在的形象等, 却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员素质的培训和再提高; (3) 宁愿花巨额资金打广告甚至不顾是否能达到理想效果, 却不舍得在构建智力资本、文化战略、CI战略上投资; (4) 自行建设的形式越来越少, 外请智力支援的形式越来越多。 (5) 理念方面雷同的多、空话多、缺少创新和个性化。千篇一律的都是“实事求是”、“敬业爱岗”、“追求卓越”, 显示不出一点独特的优势; (6) 对传统文化的非理性继承和对西方文化的盲从。

综其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经济基础的薄弱成为牵制企业文化发展的原因之一。中国的企业发展规模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作为一种高级的文化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需要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阶段。企业无法摆脱相应的经济状况, 又要一心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所以往往提出的高标准、高要求却没有能力去实施和落实。

(2) 政府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控制太严。政府职能是否明确, 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成败。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起, 我国就一直致力于政企分开, 以便更好的进行宏观调控。但是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对企业人事制度限制过多;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 政府并没有完全放开内部分配制度, 无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从而使企业文化理念的形成和贯彻缺乏足够的物质基础。

(3) 中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实质和作用的内在机制理解不够深入。与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飞速发展相比, 我国对企业文化的学术研究本来就很薄弱。很多企业没有学习过企业文化课程, 不懂企业文化的价值作用;即使是学习了, 也不懂如何利用和吸收先进文化, 以为把别人成功的企业文化套用在自己身上也能成功, 但事实上企业文化是不能够通用的。

(4) 企业定位不明确, 心态不正确。一种心态是过于轻视企业文化, 认为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 只追求短期的经济效应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而另一种是过于自信, 急于一夜形成企业文化, 认为企业文化不是什么难事, 今晚写一个精神理念, 明天把它挂在企业的墙上, 就是企业文化了。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慢慢总结领悟出来的核心价值观, 而不是一个空头目标。

2 打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的对策

2.1 外部环境的打造

要创建一个有利于企业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创建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和一个公平、公正、诚信的市场竞争机制, 有了这样一个大气候大环境, 企业才有条件让企业文化生根发芽。还应该不断的加强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 从政策和舆论方面引导企业塑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2.2 企业内部的完善

(1) 正确分析内外部环境, 准确认识企业自身特点。不同行业的企业其企业文化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要根据企业的性质, 仔细分析内外环境因素, 提炼出适合自己的价值观。例如IT行业要体现坚强、乐观、进取心强等特点, 可以以“追求卓越”作为核心价值观;工业企业则可从产品出发, 树立“优质优量”等价值观。

(2) 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及群众组织, 更好地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

(3) 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应同步进行。

(4) 规范完善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监督体制。

(5) 企业文化的创建要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制度的创新紧密结合起来, 相互渗透。精神因素的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 它是渗透于企业的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 并协同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理念与企业的价值观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及整个过程之中, 企业文化只有与企业具体的管理制度创新相结合, 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 加大企业内外部培训投入, 规范投入方式。

2.3 精神上正确、积极地引导

树立文化制胜的观念;推行务实精神,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企业发展目标和适合的企业文化, 不要脱离实际乱提口号;建立团队精神, 培养主人翁意识;开拓创新, 鼓励创新精神。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都愿意固守陈规, 不愿意进行创新, 因此, 中国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 应当适度鼓励个人主义, 激发员工的不同才华, 发挥其创新精神, 并对他们的创新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继续开展企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4 方式方法上的策略

(1) 企业文化要有群众性, 要能吸引广大群众参加。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共同价值观的形成而统一的行为体现。只有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2) 坚持以人为本, 强调人性文化, 建立人本管理, 提高全员素质。

企业提倡人本管理思想, 提出企业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 调动人的积极性, 依靠全体员工发展企业, 全面提高企业家和员工的素质。重视员工的文化与专业特长, 满足他们更高的需求层次, 提供可能的发展机会;要考虑企业对员工应承担什么义务和责任, 如何实现对员工所做的义务承诺, 员工能够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好处。只有这样, 员工在一个人性化的企业里工作, 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 才能真正感受成功的乐趣, 才能表现出敬业尽职的精神, 企业才能真正培养起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 才能建立起成功的企业文化。

(3) 结合自身, 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管理思想的营养。

建设中国企业文化要十分注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功能。中华文化在社会价值观方面具有的凝聚力包括崇人精神、尚群精神以及和合精神。崇人精神要求把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这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理论要求尊重人、理解人是一致的。尚群精神、和合精神则直接体现了中华文化强调集体主义、追求人的和谐的价值观。市场经济是信誉经济, 西方近些年所提倡的尊重、协调、公平、守信、合作等企业价值观念, 同样是中华传统文化所推崇的。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 我国受到国外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 逐渐认识到了一些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在突破国界, 与世界各国交流的同时, 要积极吸取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 并非生搬硬套, 而是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 与时俱进, 因地制宜, 制订相应的企业文化制度。

(4) 与时俱进, 着力把企业引向市场, 建立现代经营管理机制。

企业必须积极地面对市场, 在市场引导之下创建企业文化, 强化市场对企业文化的引导作用,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 从企业实际出发, 找到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的结合点, 以企业文化带动企业经济, 达到强化市场对企业文化的引导作用, 使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协调同步发展.

(5) 加强企业形象塑造, 开展品牌文化。

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企业文化, 不是简单的企业职工业余生活的表现方式, 而是一种包括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在内的, 以其精神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整体文明的总和。现代企业想在国内外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永保不败之优势, 不仅要具备强劲的产品力和行销力, 而且更需要企业与产品的形象力。企业形象识别体系 (CIS) 将企业的经营理念、文化精神透过企业对内、对外的行为活动以及系统化的视觉识别设计传达给社会大众, 具有塑造、完善和提升企业形象, 强化市场竞争能力的功能, 是现代企业经营发展必备的利器。中国企业必须在企业标识、名称、品牌等方面, 注重企业文化含量, 构造企业文化氛围, 突出企业文化价值, 正视企业文化力的冲击和影响力, 恰到好处的倒入CI战略,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这不仅是国际市场发展的大趋势, 也是建立社会市场经济的迫切需求。

(6) 注重个性化的突现, 有自己独有的风格。

企业文化应突现出自己的个性, 如果企业的经营没有个性, 管理没有气质, 不能使投资人和员工感到与其他企业的差别, 那么企业就没有优势, 就难以立足。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结合行业特点;要与于公司战略一致;要顺应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7) 持续发展战略, 与生态文化有机结合。

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过程中, 必须强调企业可持续发展观念, 加强对企业环境极限的认识, 拓展绿色生产、全程控制和绿色管理。我国的海尔、宝钢、科龙、五粮液等企业的实践证明, 这些公司通过企业文化创建绿色生产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获得了巨大的市场, 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竞争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生态文化是更高层次的人本文化, 它更加重视人的价值, 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工作环境, 是企业文化的要义所在。

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之后, 不仅可以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 还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加上现代消费者对环保、绿色消费观念越来越重视, 更青睐绿色产品或环保产品, 企业与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转变。同时, 这种转变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 结论

新时代的企业文化, 必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但这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 难度很大。只要企业领导重视, 广大职工积极参与, 只要我们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积极建设新世纪先进的企业文化,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一定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国际名牌, 中国优秀的企业文化将得到蓬勃发展。

摘要:分析了现代企业制度下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宗红, 朱洙.企业文化:胜敌于无形[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 (3) .

[2]罗长海.企业文化学 (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5) .

论现代中国汽车文化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 平面设计 创作方式

本文从传统文化的创作方式出发,探究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及传统文化创作方式的表现与艺术设计的眼光来分析这些方式关系,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力图把平面设计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来分析考察。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作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独特的魅力。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文化传承方式,使传统文化的创作方式有着特殊的个性色彩。

(一)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绘画有数千年的历史,在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孕育下成为世界画坛上一朵耀眼的奇葩,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绘画发展史表明,中国传统绘画脱胎于传统装饰纹样,后虽有工笔、写意之分,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究其内在精神来说却有着本质的相似 —“共有的、割舍不去的装饰情节”,只是显隐不一,强弱有别。如韩愈文章如崇山大海,柳宗元文章如幽岩怪壑,欧阳修文章如波泽春涨,……说的玄之又玄,除了使我们知道水到处流山一大堆以外,恰恰觉得这种“玄之又玄”的比喻易于理解,而那些清晰的评论反而显得过于抽象。

(二)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

从内在世界的角度,是导致了中国美学从对于“无心”的追问转向了对于

“平常心”的追问。在追问中,中国美学的精神向内同时向上无限打开,不断趋于高远深邃,也趋于逍遥、超越以及人生的空漠之感。可以从苏轼对于“寓意于物”和“留意于物”的讨论中看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中国艺术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创造如园林设计、书法艺术等都有强烈的运动特质。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瑰宝的园林设计正是通过借景、对景、隔景、分景等设计手法来丰富和变化空间。

(三)虚实相生的创化形态

虚幻空间是各种艺术的基本幻象,各种艺术所塑造的的形象赋予人们各种虚

幻的感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有的旨趣。明代袁于伶说:“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这是一种虚构的艺术形态。因为艺术家首先要使创造的形式脱离真实事物,赋予别的特性,成为自由荷载新的意义的纯粹的艺术表象。中国古代艺术讲求“离形得似”、“神似”,都十分切入幻与幻中显真的艺术特点。中国画以山水为主体,山水间烟光云影,变幻无常,以无墨之墨、无笔之笔取之,创造出虚幻景致,中国艺术虚幻形象显示出了艺术的包蕴性。

二、文化传统与平面设计的关系

现代文化浪潮即夹着我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经济的发展,传统工艺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基础的群体和工业商品经济对市场的无情打击,将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耗薄利导致民间工艺的萎缩、民间艺人的严重流失,这一切都在继续。从价值观的角度,也同样使得我们的设计师也在变,设计界的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不断模仿国外的设计。设计圈里陈汉民先生在设计王府井饭店的标志时,把传统的中国结与建筑墙壁上的装饰融合起来,使我们看到这个标志时,既有中国的文化的情结,又具备现代设计的特点。

靳埭强先生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例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使现代建筑加上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共鸣,挖掘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种韵致。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不是固守于旧的迂腐不化,而是创造者新的去开拓未来。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一)反朴归真的艺术境界是设计师不断追求的主旨

作品的魅力,决不只是以外形的逼真为转移,欣赏者不是简单地接受宣传,同时也是探索、发现和补充,从而得到欣赏的乐趣,达到雅俗共赏、拙处见工的效果,正因为欣赏者有所探索,有所发现和创造,作品的主题,才能产生可深入的影响。这种特点正符合了招贴艺术的要求。靳埭强招贴作品“金、木、水、火、土”招贴图形形象设计,也充分显示了这种文化艺术的精神特征,萦绕着极其强烈的现代主义设计的精神光环。

(二)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符合艺术设计中形式美的法则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画中,平中见奇、起伏相依、虚实相生、重疊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中国传统艺术,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规范化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这种程式化的处理在我国招贴画的装饰性形象处理上,也常得到应用,显示了夺目的光彩。

(三)虚实相生的创化形态赋予了作品灵动的情感

中国古代艺术讲求“离形得似”、“神似”,都十分切入幻与幻中显真的艺术特点。中国画以山水为主体,山水间烟光云影,变幻无常,以无墨之墨、无笔之笔取之,创造出虚幻景致,中国艺术虚幻形象或虚幻空间给人山外有山、树外有树的感觉。传统美术的色彩处理,主要是装饰色彩。由于平面艺术的特征,决定了装饰色彩在画画上所起的作用。装饰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正是广告画面所刻意追求的。装饰色彩的主观性使某些联想,将自然景色“拟人化”。不同的人物由于性格、经历、情绪的不同,对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对于某些自然色彩的感受,可以是“绿肥红瘦”,也可以是“怡红快绿”,说明了色彩给人感受的心理因素。我国古人运用色彩象征的手法值得我们在设计时借鉴。

参考文献:

[1]范扬.中国美术史[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何洁等.广告与视觉传达[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靳之林.生命之林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章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包装设计[J].装饰,2004,(9)

上一篇:学习型教研组下一篇:2015考研西医综合专业课基础复习指导 中公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