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咬文嚼字》教案

2024-09-16

8、《咬文嚼字》教案(共9篇)

8、《咬文嚼字》教案 篇1

8、咬文嚼字 朱光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课内外诗文有关用字佳话实例,体会斟酌文字与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研究有关资料,有所积累,有所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2、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具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出示下列练习,由此导入课题)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落、泻、洒)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就、则)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3、(忍看、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4、(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大、快、紧、密)师:这些练习中,为什么“泻、才、忍看、紧”字在这里用得好?炼字 师: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代卢延让的《苦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多媒体出示以下四则材料:

材料一: ①你是没骨气的文人!②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比较这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说说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材料二: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②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③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这三个材料讲的都是讲李广射虎的故事,但第一则里面有多个“石”字,另外两则里面都只有一个“石”字,你认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材料三:①贾岛诗句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②韩愈(修改)诗句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韩愈修改了哪个字,你认为谁的好?

材料四:①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②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③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这三句都是说苏轼在无锡惠山品茶一事,比较这三句,哪句更具有文学色彩?试说明理由。在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导入课文,板书标题。

二、介绍作者: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少小国学基础扎实,大学时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逐步将自己的知识系统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诗论》、《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全集》等。

三、研习课文

1、自读课文前六段,探究:

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郭老改字 李广射虎 韩愈推敲

2、听录音朗读第一二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找出“ 你这”和“你是”句式的句子,并思考这两种句式在语气上和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你是什么”或是单纯的叙述语,或表假定语气,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感情强烈,增强了语气。可见,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4、对比“李广射虎”和改动后的例子,思考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由此可见,文字的增减,意味也就不同。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5、默读第六段,重点赏析“韩愈推敲”的例子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6、“推敲”也值得推敲

“ 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是什么?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支持哪一个?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说:推

步月归寺

冷寂场合:自掩自推,独往独来,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冷寂,无声

敲 月夜访友

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剥啄有声,打破岑寂,平添搅扰 ;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不同字眼,意境也就不同了,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因此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即:不在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观点:文学的语言要描写出自己想表达的意境。

7、分析 《玉楼春》中“闹”字的妙处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请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为什么第一则材料比二三则材料更有文学色彩? 有了联想意义,意蕴更丰富。文学的语言要富有联想性

小结:四个例子,四个角度;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不同;联想与否,意蕴不同 朱先生启示我们:写作时要准确表达!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法国)

四、善用联想,避免套板

1、朱先生在第七、八段还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阅读第七、八段,思考:这个要求是什么?

写作时要不断创新。

2、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个字,看看“水”这个字你都想到什么?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要更好地做好咬文嚼字,必须善于运用联想,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

3、举实例:学生作文人物描写都是“高高的鼻子,黑黑的眼睛……”,材料也就是干巴巴的“牛顿的苹果、爱因斯坦的板凳、爱迪生的鸡蛋……”

4、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个描写到位,让人心动?(1)那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2)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5、鲁迅先生提倡用“画眼睛”的方法塑造任务,大家试着写一写“眼睛”,与例子进行对比。

(1)这个姑娘有着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好像会说话。

(2)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刘鹗《老残游记》)

五、分析思路:

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1、2)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3、4、5)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6、7)

水到渠成,加以总结(8)

(多媒体出示课文思路、结构板书)

六、拓展训练:请根据特定的情景添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达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学生思考后,多媒体出示示例。

七、课堂总结: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或写作中,要注重炼字,咬文嚼字。而我们要做到咬文嚼字就应该学会应用联想,避免套板反应,这样才能达到艺术上的完美

八、布置作业:朱先生主张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

九、板书设计

郭老改字

↓引

李广射虎 咬 联 想

要 文 要

韩愈推敲 字 套板反应

————————————————————————————

达到艺术的完美

8、《咬文嚼字》教案 篇2

“两会”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

“议案”是具有法定提案权的国家机关、会议常设或临时设立的机构和组织, 以及一定数量的个人, 向权力机构提出审议并做出决定的议事原案。

而“提案”是政协委员和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 向政协全体会议或者常务委员会提出的书面意见和建议。

2.“入驻”误为“入住”

中央巡视工作报道中常见错误

“住”与“驻”都有停留的意思;但是“住”泛指通常意义的居住, “驻”则特指为军事目的或执行公务而驻扎、留驻。中央巡视组进入某地或某单位, 是为执行公务而驻扎, 而不是普通的居住, 因此应用“入驻”, 不用“入住”。

3.“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

国家计生新政宣传中的概念错误

有媒体提出“单独二胎”的说法。将“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简称“单独”没有问题, 但把“两个孩子”简称为“二胎”, 是不准确的。“二孩”指两个孩子, “二胎”指两个胎次。如果生育的是双胞胎, 一胎已经有两个孩子, 再允许生“二胎”, 就可能有三个或四个孩子。这可能导致对新政的误读。

4.“国际间”

APEC会议报道中的一个错误

“国际”自然是指国与国之间。其后再加上“间”, 便成了叠床架屋。把“国家间”说成“国际间”, 这是一种病态表述。

5.通信”误为“通讯”

常见于MH370失联事件报道

在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 许多媒体都把“通信”误为“通讯”。“通信”特指用电波、光波等传送语言、文字、图像等信息, 如“通信设施”“通信系统”等等。“通讯”是“通信”的旧称,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早于2006年已审定公布“通信”为规范词形。“通讯”则专指一种新闻体裁。

6.“拘留”误为“逮捕”

明星“污点”事件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

2014年8月14日, 房祖名因涉毒事件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 当时许多媒体报道时却说“房祖名被警方逮捕, 成龙代为致歉”等是错的。“拘留”和“逮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

“拘留”包括“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司法拘留”。房祖名当时属于刑事拘留。“逮捕”是司法机关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 强制羁押审查的刑事措施。房祖名经审查, 北京检察机关在9月17日以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对其批准逮捕。可见, “逮捕”是在“拘留”之后发生的事。

7.阿拉伯数字和“几”连用

经济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数字用法错误

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跌跌不休”, 媒体上说:“国际油价跌至每桶70几美元”, “油价跌至60几美元每桶”。“70几”“60几”应写成“七十几”“六十几”。“几”是数词, 表示二至九之间的不定的数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明确规定:含“几”的概数, 应采用汉字数字。如:几千、二十几、一百几十、几十万分之一。

8.“碑文”误为“墓志铭”

清明纪念活动报道中的常见知识错误

墓志铭, 一般分志和铭两部分。志, 多用散文写成, 记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等;铭, 则用韵文写成, 内容是对死者的赞扬、哀悼等。

墓志铭刻在石上, 埋在墓内。在墓地上不可能看到墓志铭。碑文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 内容为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以及子孙姓名等, 有时也刻有死者的生平事迹。

9.“松树”误为“鬆树”

影视作品中的常见繁体字使用错误

在影视作品中, 常有用繁体字的场合。多部影视作品中, “松树”误为“鬆树”。如年内热播的《红高梁》电视剧中, 便有“三徑寒鬆含露泣”的联语。。其实, “松”“鬆”是两个不同的字。“松”即松树, 本有其字。“鬆”本义是头发乱蓬蓬的样子, 引申出与“紧”相对的意思, 进一步表示酥脆、放开、解开等义。简化字颁布实施后, “松”“鬆”合并为“松”。但“松树”不能因此写成“鬆树”。

10.“折桂”误为“折桂冠”

文体新闻报道中的用典错误

2014年8月31日, 香港小姐总决赛落幕, 邵巩诗获得冠军, 许多媒体称之为“折桂冠”。这是杂糅了“折桂”与“桂冠”两个不同的典故。古代把名列第一比喻成“桂林之一枝”, 后世便用“折桂”指科举及第, 现也指考试或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而“桂冠”是用月桂树叶编制的帽子, 古希腊人常授予杰出的诗人或竞技的优胜者。后也可指冠军。“桂冠”可以夺得、赢得, 但不能说“折”。这一错误也常见于体育比赛报道中。

咬文嚼字教案 篇3

新教材说明指出:“阅读训练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高一),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文言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正是依据这个要求确定的。在我国的文学宝库中,有许多精品,纵横古今,囊括中外。课本编者独具匠心精选了许多美文精品,特别是现当代的一些学者文人的作品。如钱钟书、余秋雨、汪曾祺、朱光潜等。面对这些熠熠发光的篇章,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显得尤为重要。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强调从某一个侧面进行分析,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方可谈得上借鉴吸收。当然我们借鉴吸收的是其中的精华,借鉴吸收的是有用的东西。而《咬文嚼字》本身了具有这种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古人炼字的好例子,大家能举上几个吗?(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这些炼字的做法,似乎显得有点咬文嚼字,但实际上却调整了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正阐明了这一点。

二.教学过程设计:

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仔细分析原作,可设计表格帮助学生分析。

参考表格如下:

例子 分析 说明的道理 文章主旨

品味评价:

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还可以采用复述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做出评价。

借鉴吸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召开专题讨论会,研讨学习了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后你得到了什么或应吸收借鉴哪些。如从材料方面,可以领会借鉴材料的重要,更领悟到积累材料的方法。从观点方面,注意领会观点和材料的完美统一。也可以研讨这些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为了检验学生借鉴吸收的结果,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练习来强化。如:

1.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有的作者已有评析。除此之外,低还有什么独到见解?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A.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B.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A.僧推月下门。

B.僧敲月下门。

A.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

B.东家之子(女),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A.红杏枝头春意浓。

B.红杏枝头春意闹。

2.作者认为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4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

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第二课时:

导语:上次课我们已经详细的分析了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往下学。

我们知道文学是感性的,它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让我们发掘文学的契机,而想象却可以让我们飞翔。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个字,看看通过 “水”这个字你都想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交流。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八、那么大家在平时有没有被套板反应套住的经历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学以致用: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 , 自豪 , 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

回顾课文内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广射虎 咬 联 想

要 文 要

韩愈推敲 字 套板反应

------------------

↓结

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古人咬字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 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四、朱先生主张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全班分组讨论:对朱光潜和马南村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总结:

1、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而已,没有对和错之分。有的书有的知识必须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而有的书则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读书的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筛选和区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开始的,陶渊明,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的,有些知识他们可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细细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谛,而我们的还没有到达那样的水平,所以,还要以咬文嚼字为主。

五、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文艺随笔,以漫谈的方式,与读者促膝而谈。运用了举例子,做比较等论证方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六、质疑:学完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不确定的地方?

老师质疑:

1、朱先生对一个词非常的钟爱,让大家找一下,并查查是什么意思。

明确:玩索。

2、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等。

七、总结重点字词: 援例 斟酌 词藻锱铢必较 蕴藉付梓尺牍 陈言务去

八、随笔练习:

1、任选一个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标新立异,避免套板反应。

题目自拟,300—500字。

2、、考点分析:扩展语句

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①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②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3、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假如你的同学现在在日本留学。你打算给他(她)写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会选择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你的情感。请写在作业本上。

咬文嚼字 上课用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单元地位

《咬文嚼字》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这个单元是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它们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某些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所以,在这类文章的教学中,既要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又要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增强文艺赏析能力。这是新课标对这一单元的总体教学要求。

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他的美学思想是强调主客统一。他认为:“美不仅在心,也不仅在物,而在心与物的关系上。”他的这篇《咬文嚼字》就是他的美学思想的再现。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对象特点:高二普通班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已稍稍具备,他们能阅读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但对于文化内涵较丰富的文章鉴赏能力还稍有欠缺。所以,他们能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却很难独立完整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形成进一步提升。

学习兴趣: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对生活常识也比较感兴趣,对诗的兴趣也较浓厚。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这篇文章的前提。

学习习惯: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

设计理念:

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

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 训练学生延伸思维、举一反三的能力

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写作时,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学习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 概括文章相关材料,学会归纳总结;  品味文章的妙语佳句,体会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延伸学生思维,在举一反三中学会评价作者观点,并在深入领会中活用作者的观点,引入到今后的写作之中。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具使用: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导入:由曾国藩的“屡战屡败”与左宗棠的“屡败屡战”的故事导入:中国文字需得咬嚼一番,才能品出个中深味。以此引出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板书)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知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快速带入到课文情境的学习中来。

赏析文本 请学生速读1~5段,筛选其中所“咬嚼”的内容,并说说作者在此内容中注入了怎样的观点(或态度、情感)

注意:此处师生共同探讨后明确(显现多媒体)“咬嚼”的内容有: 作者的观点为: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

2、王若虚改《史记》中“李广射虎”的故事; 文章字数不同,意味也不同。

3、“推”和“敲”的故事; 文字和情感密切相关,要注意意境。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浅易探究中,让学生充当主人公,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争取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

(二)针对以上观点,师生看多媒体,学会举一反三。示例如下:

1、辨别“吃在中国”“在中国吃”“在吃中国”三句话的意味(设计目的是,以此例证明:短语变序,即改变句式,就产生不同含义或情感。)

参考答案:吃在中国——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想吃美食,到中国去。此两句含有自豪之情,含褒义;

在吃中国——挥霍公款,吃穷中国。此句含有愤怒的情感,含贬义。

2、辨别“给我一枝枪”与“给我一枪”、“船长没喝酒”与“船长今天没喝酒”两组句子的意味。(设计目的是,以此例证明:文字增减后,意味也不同)

3、辨别“ 採(踩)着老奶奶上岸”的意味。(设计目的,以此例证明:文字和情感密切相关,要注意意境。)

参考答案:“採”,“搀扶”意,有做好人好事的情怀;“踩”,“践踏”意,行为极端恶劣;

归纳总结:

师问:这些例子,归根结缔,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请到文中筛选。

明确: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更动了文字就是更动了情感。这就是我们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时都要„咬文嚼字‟的原因。”设计意图:这番总结,让学生从总体上加强认知,同时让学生有一份成功感,便于他们对后面的探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期望,克服了争学习学评论文的畏难情绪。

思考问题,筛选作答:

师问:作者认为必须“咬文嚼字”的原因我们找到了,那么,1、什么是“咬文嚼字”呢?

2、怎样做到“咬文嚼字”呢?

3、“咬文嚼字”的目的是什么呢?(师生研究后,可在文末寻到答案)明确为:(多媒体)1)、“咬文嚼字”是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

2)、要做到“咬文嚼字”,就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3)、通过“咬文嚼字”,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师生齐读此段)师问:文学史上有哪些作家、作品是拥有“咬文嚼字”精神与效果的呢?(师提醒学生,可从文中看到文外。)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6~7段,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明确:(1)文中实例有: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中“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此一例;第二例为“柳腰桃面”等套板效应。

(师生共同分析作者运用这两例的目的,明确: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咬文嚼字”只有在联想和想像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最佳的表达,这是文学创作上创新的保证。)

(2)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一文,就拥有“咬文嚼字”精神。如“推”“敲”的创意探究。(设计意图:师生探究出这一答案,可以引导学生适当的赏析品味本文的妙语佳句,品味语句由学生自己寻找、发现、品析,教师只做点评。)

(3)课外实例,可由学生自由列举,也可由教师在多媒体中导出。如: A、“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满庭芳》)B、“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以上两例,由学生赏析为主,师点拔评议)C、“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此一题,布置两大任务:一为学生试填字词,并阐述理由;

二为,教师拿出三组词,分别是被评为下品的苏轼的“摇”“映”;被评为中品的黄庭坚的“舞”“隐”;被评为上品的苏小妹的“扶”“失”。让学生评判这三个等级的评定是否合理?并围绕这两句话,加入相应的时间、季节、人物活动……写一小段不少于200字的片断文。

(设计目的: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中的德育目标,并与高考接轨。)★板书设计为网页板书(看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

九、教学反思: 这一整堂课下来,我觉得学生们都很开心地配合老师的学与练,下课后,也在谈话中故意“咬文嚼字”,乐趣无究,兴味盎然。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产生无比神奇的力量,因此,当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以后,阅读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放在“读什么”和“怎样读”上了。在教学当中教师就是要通过课文这个例子去见“缝”插“针”,举一反三,选择合适的补充材料扩展学生的思维。另外,多媒体网络系统以其最快捷的形式将学生所需要的内容传递到桌面,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便;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使学生的阅读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篇6

1、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养成锤炼字词的语文习惯,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3、训练咬文嚼字,学以致用。通过拓展迁移,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训练法,点拨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作者

简介

三、?课文

研习

教学过程 ?一、?猜对联导入 林则徐巧对主考官 (幻灯片1显示)

?林则徐小小年纪就参加科举考试,他父亲恐他年少远行疲累,便要他骑在自己肩上。进场时,主考官以其年少,即景出一联索对,作为进考场的条件:以父作马;这使林的父亲羞得面面红耳赤,怪难为情,可是骑在父亲肩膊上的小子可真不凡,他眼睛一转,马上对道:“ ”。由上联的贬到下联的褒,色彩逆转。其父见儿子不仅解嘲了,还深知为父的希望,喜不自禁。主考也很满意其对,放他入场。

你能猜到小林则徐对的下联吗?

望子成龙。这四字,看来似平易,却言简意丰,褒贬逆转,意蕴也与上联相去甚远。

我们要想达到知文明义、出口成章的地步,就要对文字有很好的驾驭能力。 (幻灯片2显示)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咬文嚼字》,从中会受很大启发。

二、师生明确《学案》文学常识1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盟石。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三、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议论文的观点与论据材料的关系。

?请简要概括文中举了哪些例子?举这些例子想说明哪些观点?(交流《学案》中内容感悟第三题)

教 学 内 容

激趣导入

介绍

检查预习

点拨

?教师活动 ?

思考

了解

回答

合作交流

比较不同

学生活动 ?

?四、自主

探究

总结

教学过程 合作交流,比较不同。 (幻灯片3显示)

实例

道理

角度

郭沫若改字

炼字的重要性

情感不同(句式)

王若虚改《史记》

文字表现

思想情感

意味不同(字数)

韩愈改诗

更动文字就

更动了情感

意境不同(字眼)

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善用联想意义使文章色

善用联想

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板反应

误用联想意义造成流弊

套用滥语

全无新奇

同学们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并得出作者要证明的观点。这体现出论文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密切相关,相互对应的。

?四、你在《学案》中筛选哪些文句作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咬文嚼字 公开课教案修订版 篇7

高二语文组 霍立珍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教学重点]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③评价作者观点。

2写法揣摩

①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②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教学方法] 自读,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话说明朝时有一位京官姓钱名宰,这天上早朝时可能迟到了,挨了批评,心想,在皇帝眼皮底下为官真累,回家后发牢骚写了一首诗,诗曰:

四鼓钟声起穿衣 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

睡到人间饭熟时.本是在家发发牢骚,没想到这事传到皇上的耳朵里,皇上不高兴了,于是,第二天上早朝时,在处理完公务后,皇上特意说起了这件事,皇上说:“钱爱卿,听说你昨天写了一首诗,诗写的不错,但如果改动一个字这诗就更好了。”钱宰一听吓得浑身发抖,心想这皇上太厉害了,在我家里都安插了耳目,于是连忙说:“请皇上赐教。”皇上说:“将„嫌‟字改成„忧‟字就更好了。

同学们说一说,“嫌”改为“忧”,有何变化。明确:“嫌”字明显有发牢骚之嫌,我起这么早来上早朝,皇上你还嫌我来迟了,换 成“忧“字境界全变,起这么早上早朝都担忧来晚了,简直是一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公仆了。可见,一字之易,境界全变,所用词语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所以我们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要字斟句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专门谈论这一问题的文章——《咬文嚼字》

二、解题

1、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B.形容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题目的含义:

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文本探究

(一)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预习成果。

(二)学生小组上台展示(一人为代表,其他人补充)

探究论题一

;郭沫若改字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1)郭沫若是怎么看待“你是”,和“你这”这两个句式的区别的?

(2)既然郭沫若觉得“你这”的句式表示坚决的判断,所以他又对另外一个句子也做了改动,我们看看,这个句子改动如何?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3)由此,给我们的启示什么?你还能列举类似的例子吗? 教师小结补充:句式不同

感情不同

2、王若虚改字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1)朱先生怎么看待王若虚的改动?

改动的句子失去了什么意味?(2)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教师总结补充: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探究论题三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1)后人多赞美韩愈的“敲”用得好,作者对此怎么下结论的?

(2)这两个字,分别是什么样的意境?

(3)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你能列举诗歌中炼字的例子吗? 教师总结补充: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探究论题四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1).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 2)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 3)诗中表达诗人什么的情趣? 4)用的修辞手法?

5)由此,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教师总结补充:联想与否,意蕴不同

(三)小结四个例子。

(1)四个例子,四个角度;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繁简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不同;联想与否,意蕴不同。

(2)看了朱先生对四则材料的咬文嚼字,你觉得,文学的语言要怎么样?(叫学生说)师:文学的语言要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要能够把自己想要说的通过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心情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状态下写什么样的文章。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法国)

(3)用四个例子阐明这个观点的方法叫什么呢?例证法

板书:准确表达------例证法(正反)

6、朱先生不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上,他还给了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大家读第七、八自然段,找出他的观点。(叫学生说)明确:语言要创新,不能走套板反应。就是韩愈的那句话“惟陈言之务去”(引用)

板书:要创新----引证法 拓展训练:炼字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你认为填入哪个字能准确地体现诗题中的“早”字?

一”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

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

[拓展]认真推敲文字,我们不仅会发现写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可以发现写作者的心理及身份等问题,最后我们来看一个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成功抓获罪犯的案例:

余秋雨先生在《霜冷长河》中曾多次提到过湖北的绑票杀人案。那起案件8年前就发生了,但久查未果。一次,一位刑侦专家翻阅旧卷宗,在仔细分析了案卷中保留的一张绑匪写的字条后,果断地决定重新侦察并确定了罪犯的身份,从而将范围缩小,很快破了案。

纸条是这样写的:

过桥,顺墙根,向右,见一亭,亭边一倒凳,其下有信。

请根据纸条的内容推测罪犯的思想及心理,并确定罪犯的范围和身份。

纸条分析:这十九个字,罪犯为了把藏信的地点说清楚,不用东西南北、几步几米的一般定位法,而是用动词来一路指引,这在修辞上显然是极聪明的选择。四个指引词,“过、顺、向、见”,准确而不重复,简直难于删改。特别是那个“见”字,用在此处,连一般精通文字的写作人也不容易办到。多数会写成“有”,但只有用“见”,才能保持住被指引者的主观视角。更有趣的是,这个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在两个“二三”结构的重复后接一个“五四”结构,十分顺口。

罪犯当然不会在这里故意卖弄文采,只能是长期读古文、写旧体诗的习惯的自然流露。如果他自己发觉了这种流露,一定会掩盖的,但他没有发觉,可见实在成了一种表述本能。时至今日,能有这般表述本能的人已经不多,因此侦查的范围可缩得很小。

心理:罪犯写这张字条时竭力想把句子缩到最短,以减少信息量,但他忘了,文字越简缩就越能显现一个人的文化功底。

谁揭发了他?文化!

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1】要求扩展后的语句能抒发

【2】要求扩展后的语句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主人公欢快的心情.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准确生动——例证法 创新

—— 引证法

附:

《咬文嚼字》预习案

认真预习课文:

一、找出文中所举的例子?

二、所举的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探究论题一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1)郭沫若是怎么看待“你是”,和“你这”这两个句式的区别的?

(2)既然郭沫若觉得“你这”的句式表示坚决的判断,所以他又对另外一个句子也做了改动,我们看看,这个句子改动如何?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3)由此,给我们的启示什么?你还能列举类似的例子吗? 探究论题二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1)朱先生怎么看待王若虚的改动?

改动的句子失去了什么意味?(2)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探究论题三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1)后人多赞美韩愈的“敲”用得好,作者对此怎么下结论的?

(2)这两个字,分别是什么样的意境?

(3)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你能列举诗歌中炼字的例子吗? 探究论题四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1).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 2)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 3)诗中表达诗人什么的情趣? 4)用的修辞手法?

5)由此,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咬文嚼字预习案参考答案: 探究论题一

(1)郭沫若是怎么看待“你是”,和“你这”这两个句式的区别的? 明确:“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郭老的这个句子,是婵娟骂屈原的学生宋玉的话,屈原当时受到诬陷,这个时候宋玉背叛自己的老师跑到子兰公子那去享荣华富贵去了)

(2)既然郭沫若觉得“你这”的句式表示坚决的判断,所以他又对另外一个句子也做了改动,我们看看,这个句子改动如何?

明确:不好。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和“有” 性质完全不同。(你是好人,你有好人)

大家看看,‘你是’‘你这’‘你有’虽然只改动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就不同了,句式不同,我们在读的时候,感觉到,什么不同了?情感的色彩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只有咬文嚼字,才能准确表达情感。

探究论题二

(1)朱先生怎么看待王若虚的改动?

明确: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了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文字好不好,其实不在于简洁,而在于意味)

改动的句子失去了什么意味? 失去了: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看来,朱先生认为,文学的语言,要有文学的意味。探究论题三

(1)后人多赞美韩愈的“敲”用得好,作者对此怎么下结论的?(叫学生说)

明确:不在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2)这两个字,分别是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推”字自掩自推,独往独来,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冷寂,无声

‘敲’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剥啄有声,打破岑寂,平添搅扰

看来,朱先生认为,“推”和“敲”一字之差,没有高下之分,却营造了两种不同的境界。所以,文学的语言要描写出自己想表达的意境。探究论题四

(1)看了朱先生的文字,明白,为什么第一则材料比二三则材料更有文学色彩?

有联想意义。从茶“小龙团”想到“天上的小团月”,从水中泡清茶的清沁肺腑的意味联想到月光照泉水的那点清新的意味。

一件非常平淡的品茶一事,为什么被苏轼写得那么雅,这种点石成金的最大锋力,就在于用了联想的意义。所以,朱先生认为,文学的语言要富有联想性。2.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1).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

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2)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

品茶,赏月

3)诗中表达诗人什么的情趣?

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4)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

教学反思:

这节课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完整。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以学生为本,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但这节课还是有些遗憾的地方。教学设计的初衷是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充分调动学生课下及课堂的积极性。可在教学实际中,由于公开课学生过于紧张及预习不够充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并没有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针对这些我在课堂上实行积分的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回答问题;在每节课前三分中,让学生讲一个成语或病句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

8-8气压传动系电子教案 篇8

液压与气压传动

【课程名称】

气压传动系统 【教材版本】

李世维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基础(机械类)。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1. 认识各种元件图形符号的含义及气动系统的组成。2. 由工作循环图即工艺加工路线分析气动工作循环过程。二.能力目标

1. 能够分析气动系统图的工作过程。2. 能够分析各传动系统的优缺点。三.素质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看懂气动传动系统图的组成及各元件的功能与作用。

2. 能够结合工艺流程检查传动系统是否能满足运动要求,并能提出改进措施。四.教学要求

1. 将传动系统的每个元件符号所表示的元件功能分析清楚。

2. 将传动系统中分成动力源、气缸、各种控制回路和辅助元件等四大部份,分析它们在传动中的作用,然后按工作循环要求组合成传动系统,并得出传动系统的特点及存在问题。【教学重点】

按系统图和工艺流程分析气动传动工作过程,并分析各个回路的特点。【难点分析】

1. 工艺生产过程与系统传动的结合及电磁阀的电磁铁的动作顺序安排。2. 各基本回路的优缺点分析。【教学方法】

先讲系统传动图的工艺要求,后分析系统传动图的工作循环,再总结归纳各回路的特点。有些循环可请同学回答或设问以提高学生兴趣。【学生分析】

加工工艺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应先分析零件的工艺流程,再分析系统传动图的工作过程,注意鼓励学生敢于回答分析问题,提高自信心,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学资源】

1. 机械基础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吴联兴主编。机械基础练习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教学安排】

2学时(90分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所学气压传动的原理及常用元件,其目的是要按零件加工的工艺过程设计气压传动工作循环,以最佳的工艺,用最少的时间加工出产品来,同时能对现有的气压传动图进行工作循环分析,检查各回路是否满足加工要求,并能提出改进的措施,达到学用结合的目的。本节课即是对已有传动系统图进行工作流程的分析。二.讲授新课

1.如书中图8-43所示为气动刀具夹紧机构,其主要功用是完成数控铣床的刀具卸刀、装刀和主轴制动三个动作。由气源及二个二位三通电磁控制方向阀控制。

(1)卸刀,电磁阀左位通电,气缸活塞下移,推动刀杆向下运动,与主轴锥孔分离,完成卸刀。

(2)装刀夹紧。将刀柄缺口对准主轴端面键,向上推进主轴锥孔,直至锁紧套不能向上为止,证明刀杆已到位。然后松开电磁铁,靠主轴的碟形弹簧的恢复力夹紧刀柄及刀杆。

(3)主轴制动。为了装卸主轴时,防止主轴自由转动,起动电磁阀2,使气压进入制动缸的左腔,将主轴夹紧不动,便于刀具的装卸。

该传动系统的功能比较简单,在数控铣和加工中心的主轴装卸刀机构中得到广泛应用,实践证明该传动系统结构完全符合工作要求,安全可靠。

2.数控加工中心气动换刀系统。

该加工中心为卧式,主轴刀具与刀库刀具轴线平行,换刀时刀具不必90°转位,由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组成气动换刀系统,实现主轴的定位,松刀,拔刀,向主轴锥孔吹气和插刀的换刀过程,如图8-45(a)的工作循环图所示。

结合表8-5的电磁铁控制电磁阀动作顺序表,可以分析出在八个动作位置的八个电磁阀的电磁铁通电与断电状态。

从原理图中可以看出该系统中有三个气缸,四组电磁控制的换向阀及四组调速阀组成。又和3组成吹停气回路;4和5及A组成主轴定位与复位回路;6和7,8及B组成主轴的松刀和夹紧回路;9和0,11与C组成拔刀和插刀回路。分析每一个回路的功能,可以写出动作过程,为了保证刀具的松开与夹紧的足够作用力,在B缸的进出口分别安装增压机,使系统的气压不增加的前提下提高局部工作缸的气体压力,保证工作可靠。三.小结

1. 先分析传动原理图各符号含义,通过工作循环图了解加工工艺过程。2.将系统图按动作分成几个基本回路或不同的动作要求进行分析个体传动过程,然后再汇总成整体传动。

初中安全教案 (8) 篇9

【 教育目标 】

使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刻、深入地了解诚信、认识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考试中自觉遵守考场纪律,杜绝各种作弊行为,展现我班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和积极向上的学习风尚,用真实的成绩证明自己的实力。

【 教育过程 】

一、话题导入

主持人: 从字面上说,“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诚信,乃做人之本。当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诚信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一个单位、一个地方、一个人一旦失去“诚信”,那他将会变成“孤雁”之行,他的事业将会变成“断水之源”、“无本之木”。世界因为有了诚信才更加精彩。而我们今天的班会主题就是“ 真才实学 诚信做人 ”。

二、故事:

主持人:

诚信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代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到今天房长萍将彩票巨款如数奉还的真人真事,从宋庆龄小时候恪守信用不食言,到美国总统林肯小时候不贪图小便宜的故事,无不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关于 诚信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下面让我们来听听班里几位同学带来的诚信故事。

三、辩论赛

主持人: 听了三位同学的故事,都说到了诚信的重要。但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诚信,也不能讲诚信,如果你讲了诚信那会吃亏上当的。那我们学习需不需要诚信呢?下面我们来开一个小小辩论会,来辩一辩,听听同学们的想法。正方同学的观点是: 学习上讲诚信不吃亏。反方观点 是 :学习上讲诚信吃亏。

正方同学: 我方认为“学习上讲诚信不吃亏”。从古至今,诚信是为人处事的最基本的准则。对求学者来说,最值得高兴和自豪的是掌握了有用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这就更需要我们实事求是、勤学好问,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取知识和本领。古人尚能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何况是我们这一代跨世纪的接班人呢?反观那一些不讲诚信的人,明知自己在学习上有问题,却不能诚实地向他人请教,而是通过抄袭作业、考试偷看等方法来取得虚假的成绩,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获取知识,学到本领。这种人,将来何以建设祖国?

主持人: 谢谢双方带来的精彩辩论。的确,在当今社会中,不讲诚信的现象还屡有发生。但我们知道诚信是做人之本、兴业之本。社会呼唤诚信,人们需要诚信。正如高考作文中的年轻人,虽然抛弃了诚信,留下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但在未来的道路上,他们所留下的东西,都会因为诚信的缺少而离他而去。那些不讲诚信的人,他可能回得到眼前的利益,但他们的行为遭到道德的谴责,法律的制裁,最后的成功将会属于那些拥有诚信的人们。

主持人: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还不必去迎接社会的风浪,那我们有没有在接受着诚信的考验呢?有。我们的诚信精神体现在哪里呢?---那就是不作假,作业不作假,说话不作假,考试更不能作假。

本学期的期中考试即将开始。期中考试是检验同学们学习成果的最好机会,更是展现我们广大同学为学道德的重要窗口。现在由班长 宣读倡议书。

同学们,党和国家时时都在关注我们这一代人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以实际行动来不断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而思想道德水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知诚信、讲诚信,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学校积极倡导 “ 真才实学、诚信做人 ”,我们要积极地投入到这一主题教育中来,塑造一个诚实守信的形象,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我们能文明考风、诚信考试。特此,我班班委向全班同学发出如下倡议:、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争当一名诚信考生。

四、班长发言倡议

我们是 21 世纪的青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当诚信考生,做文明公民,既是时代的需求,更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请同学们切记: “ 分数诚可贵,荣誉价更高,若为诚信故,两者皆可抛 ”。面对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充分复习,以良好的状态、诚信的态度对待每一场考试,考出真实水平,考出诚信风格。从现在开始,少下一次象棋,多问一道习题;少谈几句闲话,多背几个单词;少打一场球赛,多看几页课文;少跑几次超市,多向老师求教。我们真诚的希望每一位同学可以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平时的努力,在考场上发挥出色水平,考出真实水平,考出诚信风格,勿让宝贵的诚信遗失在考场上。“ 考试失败你将还有机会,考试作弊你将失去诚信 ” 这警言时刻提醒我们,我们希望全体同学能够将这句话牢记心头,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平时的用功,在考场上发挥出色水平,做一个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真诚的希望全体同学和我们联起手来,营造 “ 诚信考试光荣、违纪作弊可耻 ” 的考试氛围,维护知识的尊严!用扎实的知识,坚强的意志,求真的态度向自己、向家长、向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真才实学、诚信做人 ”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上一篇:2022宾客服务经理工作计划下一篇:文明上网知识问答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