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权利保护制度

2024-07-13

学生权利保护制度(通用8篇)

学生权利保护制度 篇1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校园听证制度与大学生权利保护

王 杰

摘要:大学法治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方面。而目前我国大学对学生权利的保护重视不够。建立和完善听证制度是大学法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的权利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如何构建我国的大学校园听证制度进行探讨。

问题的引出:

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但他们在高校中涉及自身权益的各种场合,却基本上被等同于未成年人。对他们的任何处罚,同学们都几乎没有抗争、申辩权。2003年,中山大学举行了全国首次学生食堂的价格听证会。2004年初,北京市教育考试院举行了全国首次关于处罚自考作弊者的听证会 [1]。但迄今为止,国内没有一所高校,在内部处罚和在招生、考试、学位、学费、教材、公寓等环节与学生发生纠纷时设有基本的听证程序,或任何容许学生公开申辩的机会。几年前没得到博士学位的刘燕文绕开高校体制,提起诉北京大学的行政诉讼,轰动一时但昙花一现。大学校园听证制度的构建对大学生权利的维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的权利及保护现状

一、大学生应该有那些权利?

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因此,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大学生应该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具体说来,大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作为公民应当享有法规规定的的权利,具体包括:受教育权、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财产权、等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公民应当享有的权利。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另一方面,作为受教育者的具体权利:我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分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另外,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者减免学费”;第五十七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可以在校内组织学生团体。”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二)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三)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四)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五)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学生和学校到底是什么关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与主管部门是行政隶属关系,这种关系影响到校内各种主体关系,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构建起“一律是我说你服从的关系”,这种绝对的行政服从关系在今天是行不通的。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把握: 一方面,高校是一种教育机构,大学生是受教育者,因而高校与大学生是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对于学校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利义务都分别作出了规定,为高校和大学生享有其法定权利、履行法定义务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高校是一种组织管理系统,学生是该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就是说,高校是组织者,学生是被组织者,因而高校和学生又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高校作为履行特定职能的特定主体,依法享有在其特定职能范围内自定规章、自主管理的特别权利,《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都明确规定了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和“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法律也规定大学生应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承担认可和服从学校管束的义务,否则高校有权依据自定规则限制甚至剥夺学生的权利,甚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法律地位。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有人认为是司法关系、合同关系,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公法关系。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看,是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的关系;从学校的角度看,则是教育、管理和保护的关系。学校的教育、管理和保护的权利义务与学生的受教育的权利义务均来源于公法,其行为都受公法调整,这就要求双方要正确理解权利义务的边界,按照规定的程序,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才能在高等学校形成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和谐状态。长期以来,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没有厘清,源于学校内部关系不受司法干预。1999年北京科技大学学生田永考试作弊诉学校案明确了学校管理属于行政管理范畴,应当受司法监督。不受监督的规定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

这几年来,随着学生权利意识的觉醒,大学生状告学校侵权的纠分时有发生[2],其实,这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也是学校管理观念滞后的一个表现。毫无疑问,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还是一种说教式的“政治工作”。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依然强调意志统一和绝对的服从,这种管理思想,在学生自费入学、自主择业前提下,显然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

囿于传统的“从严管理”惯性,大部分高校很少从法律角度认真思考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比如学校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校纪校规,总是片面强调学生的义务而绝口不提其享有的权利,对法治原则的遵从不足,甚至与法治的要求背道而驰,使得高校学生工作成了法治轨道以外的一个孤岛。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多一点,学校的义务也就多一点,反之亦然。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近代意义上的法治,则是以民主政治为前提的。毫无疑问,无论学校与学生之间是身份关系还是契约关系,学生始终是弱者的角色。而民主意味着要承认学生有管理学校的权利。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普通高校全部实行并轨招生以来,学校收取费用,并为此提供服务,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已经是一种契约关系,而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一种纵向的服从与被服从。这样一来,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不能再是一种单纯的“行政”行为,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更多的应该是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出现,他们之间应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转变,也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相关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校纪校规。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三、大学生权利的保护现状:

中国目前对学生权利保护意识强烈的属吉林大学。吉林大学提出依法治校的口号,并针对学生出版了《大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一书。据悉,这本由吉大团委组织编写的学生读物,尚为国内第一部研究大学生权利的专著。书中不仅详尽论述了大学生享有的各项权利,还通过一些典型案例讲解了学生该如何有效维权。“大学生具有生活方式选择权,例如结婚权利、恋爱权利、拒绝寝室被随意搜查检查权利、学习方式选择权”。这本权利读本似乎与3月份出台的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不谋而合。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近代意义上的法治,则是以民主政治为前提的。毫无疑问,无论学校与学生之间是身份关系还是契约关系,学生始终是弱者的角色。而民主意味着要承认学生有管理学校的权利。在吉林大学,我们也看到了可喜的一面,比如说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的成员,除校领导、资深学者外,还吸收了学生,学生代表可以直接通过校务委员会对学校的管理提出建议。而全校20名校部机关党风建设监督员中,也有3位是学生。毫无疑问,“学生要当家,学校要守法”,这正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走向法治化的必由之路。

2005年3月29日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从2005年9月1日开始,新《规定》将正式实施。新《规定》明确了对学生处分的界限,特别提出学校要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而且,新《规定》区别于旧《规定》的一个重要之处是,贯彻程序正当原则,规定学校作出涉及学生权益的管理行为时必须遵守权限、条件、时限以及告知、送达等程序规则,防止学校恣意专断地滥用学生管理权。新《规定》增设学生权益保护制度,规定学生对退学处理或违纪处理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和申诉权,体现了“无救济就无管理”的法治思想。新《规定》把学校的自由裁量权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并要求学校遵守管理程序,其法理价值在于保持一种外部压力,促使学校作出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可审查性,从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新《规定》在落实学籍管理权方面实行了5个取消:取消对学生转专业的程序、时间要求;取消对具体校务管理的要求;取消对学生学习活动统一时间的限制;取消国家对考试、补考、成绩评定方式以及因学业成绩留级降级、重修、退学的不及格课程门数方面的规定;取消学生在校最长学习时限的规定;取消“公共体育课不及格不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准毕业,做结业处理”的规定。这些方面均由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规定。在学籍管理方面还权于校,切实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学校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新《规定》将“品行极为恶劣,道德败坏者”可以开除学籍的规定改为“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予以开除学籍。在新《规定》中,关于大学生的婚姻问题只字未提。新《规定》也没有禁止大学生在校结婚后怀孕。

四、校园听证制度对大学生权利保护的意义

从我国目前对大学生权利保护的现状来看,虽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许多方面仍需完善。听证制度的缺失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听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大学生权利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校园听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大学法治的重要方面。建立了听证制度将为大学生权利诉求提供一个可行而有效的保护。设立听证程序,为受处罚的当事人提供了一个法定的陈述和申辩的机会。受行政处罚的当事人如果实施了行政违法行为,那就应当接受行政机关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受处罚的当事人对行政机关所认定的事实和法律依据不能提出异议。因此,通过设立听证程序,使受处罚的当事人可以运用要求听证的权利,向行政机关陈述或申辩自已可以从轻、减轻甚至不能处罚的理由,从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建立我国大学校园的听证制度

一、什么是听证制度

听证是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前,由行政机关告知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行政相对人有表达意见、提供证据以及行政机关听取意见、接纳证据的程序所构成的一种法律制度。一般认为,听证制度的基本内容主要是:

1、告知和通知。告知是行政机关在作出决定前将决定的事实和法律理由依法定形式告知给利害关系人。通知是行政机关将有关听证的事项在法定期限内通告利害关系人,以使利害关系人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参加听证。告知和通知在行政程序中发挥着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沟通作用,是听证中不可缺少的程序,对行政相对人的听证权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2、公开听证。听证必须公开,让社会民众有机会了解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作出的过程,从而实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现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但听证如涉及到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听证可以不公开进行。

3、委托代理。行政相对人并不一定都能自如地运用法律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因此,应当允许其获得必要的法律帮助。在听证中,行政相对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听证,以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

4、对抗辩论。对抗辩论是由行政机关提出决定的事实和法律依据,行政相对人对此提出质疑和反诘,从而使案件事实更趋真实可靠,行政决定更趋于公正、合理。

5、制作笔录。听证过程必须以记录的形式保存下来,行政机关必须以笔录作为作出行政决定的唯一依据。

听证制度在我国是个“舶来品”。199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实行的价格审查制度,可以说是价格听证制度的雏形。此后,有关省市相继建立了价格听证制度。1996年3月通过的《行政处罚法》,首次从国家层面对听证制度做了规定。1997年通过的《价格法》和2000年3月通过的《立法法》,又对价格决策和地方立法听证做了规定。法律法规关于听证制度的规定,加速了听证程序建设和听证制度的实施推广。中央和地方的很多政府部门制定了专门的听证程序或规则、办法。听证在价格决策、地方立法、行政处罚、国家赔偿等诸多领域被广泛采用。如前所述,对学生的管理得许多方面(包括对学生的管理)都属于行政行为,所以建立我国大学校园的听证制度是可行的。

二、建立我国大学校园的听证制度

1、适用范围:

本人认为,大学校园听证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内部处罚方面的听证制度:对于考试作弊或成绩评定等方面不服学校处理的;对于学校不予颁发学位证的处罚不服的;对于学校给与记过等处分不服的;等等学生均有权提请公开听证。(2)、学校在内部管理方面涉及到全体学生利益的行政行为应当公开听证。如在招生的过程中被认为显失公平定的;学费杂费等费用的收取被学生及其利害关系人认为不合理的;食堂管理和收费以及饭菜价格被认为不合理的;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评定被认为是不公平的;公寓的收费及管理被认为是不合理的;等方面学生均有权提请公开听证。(3)、学校基础建设重大项目等关系到学生利益一系列环节也应当建立听证制度,要保护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管理权。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总之,由于学校的这些行政行为关系到学生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受教育权、获取公正评价权等等很法律保护的权利。通过听证程序来规范学校的行政行为,可以确保学生权利有效合理的予以保护。我们不仅要仿效吉林大学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而且还应当建立有效的听证制度,真正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具体程序:

学校应当设立听证监督委员会,由学校的知名教授担任委员,发挥教授治校的作用,监督学校规范听证,切实保护学生权利。如上所述,学生对学校内部处罚不服的以及对学校收费管理等方面认为不公平的均有权向申诉和听证委员会提出申诉和听证。对学生要求举行听证的,委员会应当组织学校具体部门依法举行听证。而对于学校在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应当在决策之前就召开听证会面向学校师生,公开征求意见并作出规范操作的报告,已示廉洁公正。具体如下:

对于学生因不服学校行政处罚应当适用的听证程序:(1)、学校在处罚学生时应当告知学生有要求听证权利,受处罚的当事人(学生)如要求听证的,应当被告知可要求听证权利后的三天内向该行政机关提出。受处罚的当事人提出要求听证的方式,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口头形式。对受处罚人以口头形式提出的听证要求,学校内部具体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应当记录在案,以确认受处罚的当事人行使了要求听证的权利的事实。(2)、学校内部行政机关在收到受处罚的当事人的听证要求后,应当着手准备有关举行听证的事项。如,学校内部具体行政机关已经确定举行听证,则应当在听证的七天前,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受处罚的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和有关人员,如受害人。为保证听证的有效性,听证通知应当以书面形式到达受处罚的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和有关人员。(3)、除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当公开举行。公民可以参加旁听。新闻记者可以采访。(4)、听证应当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的调查人员主持。这种调查与审查人员的分离,有助于确认调查结果的公正性、全面性。受处的当事人认为主持听证的人员与本案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的,有权向该行政机关申请其回避。(5)、受处罚的当事人可以自已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理参加听证。在我国,可以充当委托代理人的有:取得律师营业执照的律师;当事人的近亲属,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即当事人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和同胞兄弟姐妹;社会团体的负责人;当事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经行政机关许可的其它公民。(6)、在听证过程中,应先由本案的调查人员提出受处罚的当事人的违法的实事、证据和行政处罚的建议;然后由受处罚的当事人对此进行申辩和质证。听证主持人可视具体情况结束听证程序。(7)、行政机关应当对整个听证过程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给受处罚的当事人审核无误签字或者盖章。(8)、在听证程序结束后,行政机关应当根据<<行政处罚法>>的第38条之规定作出决定。

对学校收费管理等方面认为不公平的以及学校在重大项目建设决策等方面的听证程序参照价格听证程序,由听证监督委员会主持。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校学生均有权提出听证要求,可选出学生代表参与;(2)、学校内部行政机关在收到受处罚的当事人的听证要求后,应当着手准备有关举行听证的事项。如,学校内部具体行政机关已经确定举行听证,则应当在听证的七天前,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受处罚的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和有关人员,(3)、听证应当由由听证监督委员会主持。(4)、学校内部具体行政机关应当向学生解释收费等管理依据,(5)、学生应当推举代表提出异议,(6)、学校行政机关应当对整个听证过程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给学生代表核对无误签字或者盖章。

注释:

[1]、《中国大学生正逐渐沦为“弱势群体” 》 自中国新闻网 2004年09月27日

[2]、如:

一、1998年6月,北京科技大学拒绝给该校94级学生田永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理由是田永在1996年2月的考试中作弊而被学校取消了学籍。1999年年初,田永将学校告上法庭。法院经过审理,判决被告北科大向田永颁发毕业证书。

二、1999年9月24日,北京大学无线电子学系电子物理专业博士生刘燕文因对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的不授予其博士学位的决定不服,而将这所著名学府推上了被告席。

三、重庆大学学生董佐在2004年5月23日毕业前一个月的英语补考中,叫同寝室同学廖某代考,结果被发现,学校随即勒令其退学并发给他肄业证书。董佐向学校申诉无果后,将学校告上了法庭,请求法院判决被告重庆大学颁发结业证书、撤销行政处分。董佐一审胜诉。

四、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2004年因为雇佣“枪手”代考英语四级,四川理工学院5名大学生受到学校勒令退学处罚。申诉无望后,5名学生将学校告上法庭,要求撤销学校处罚决定。法院认定,学校处理程序违法,判令学校重新处理。

五、河南郑州大学学生董斐因补考作弊,被学校勒令退学。为追讨继续受教育的权利,董斐将母校告上法庭。2005年3月3日,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了一审判决,撤销了郑州大学对原告董斐作出的“勒令退学”的处分决定。

参考资料:

1、《中国大学生正逐渐沦为“弱势群体”》自中国新闻网

2、朱永新:《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胡劲松:《论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特征—法理学的视角》原载《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一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刊

4、劳凯生:《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1月版

5、[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第3版,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6、郑贤君:《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3月版

7、《学生权利及其司法保护》2004年4月版

8、罗豪才、应松年主编:<<行政程序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学生权利保护制度 篇2

1.1 大学生权利

(1)大学生权利的内涵

大学生权利是指在校大学生基于其“大学生”身份而享有的国家宪法和法律所赋予某种行为资格或利益,大学生作为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所应具有的一系列权利。作为国家公民 , 大学生享有国家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各种权利 ; 作为大学生 , 享有高校内部权利主体的地位。

(2)大学生权利的法律依据

大学生的权利来源于我国《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这些法律、规定都明文确认了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如《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七、五十九条都分别规定了 :“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 , 受法律保护”。

1.2 大学生权利的内容

大学生权利的内容主要由作为公民享有的权利与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两部分组成。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公民享有的权利有 :人身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政治权利(包括选举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有 :学习自由权、民主参与权、教学评价权、获得物质帮助权、申诉权等。

1.3 大学生权利救济

(1)大学生权利救济的概念

大学生权利的救济是指当大学生依法享有的各项合法权益遭到不当行为损害时,通过法律的救济手段维护大学生权利,停止侵害并获得相应的补偿。

(2)大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的类型

我国大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的主要类型有教育申诉制度、教育行政复议制度、教育行政诉讼制度、行政赔偿等。2005年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九条、六十条、六十一条、六十二条、六十三条和六十四条的规定,高校校学生的受教育权受到损害时,可以向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起申诉,对申诉处理结果不服时,可继续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我国1999年颁布的《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九项规定,将受教育权纠纷纳入行政复议的范围。当大学生认为行政机关的做出的规定不合法时,可以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同时,大学生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还可以对其进行行政诉讼。此外,我国1994年颁布的《国家赔偿法》第二条规定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国家行政机关损害时有权获得国家的赔偿,因此大学生权利被行政机关或学校侵犯时有获得赔偿的权利。

2 我国大学生权利救济制度存在的不足

2.1 大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的现状

当前我国公民在合法权益遭受不当侵害时主要通过私力救济、公助救济和公力救济三种主要途径来采取补救措施。目前作为公民的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公力救济作为主要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这种公力救济最基本的方式就是申诉。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大学生享有对行政机关或高校的申诉权,因此,申诉作为大学生权利救济的的现有且行之有效的途径。如我国的《教育法》第42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条等都明文规定,当学生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学校、教职工等非法侵犯时,或者对学校的惩处不服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行政申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还明确要求高校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并对学生申诉的机构设置、受理期限、处理方式等作出了相关规定。但是在大学生学生校外申诉制度方面有待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健全。

2.2 当前大学生权利救济制度存在的症状

首先,大学生权利救济在救济方式上比较单一。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合法权受到高校的不当惩处时,大学生寻求救助大多局限于申诉这一方式,而其它的救济方式却很难行的通。我国与国外健全的大学生权利救济体系相比,在司法救济、行政救济、仲裁救济方面还尚不完善。高等教育领域里大学生行使行政复议来寻求救济的权利并不畅通,如被行政复议的被申请人局限于教育行政机关,往往不包括高校,且行政复议的范围也只局限在教育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并不高考高校的日常行政行为。此外,大学生在行政诉讼的途径上也未能顺利获得救济。因为我国行政诉讼法对高校的行政处分明确被排除在外,仅仅是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司法救济途径做了规定。因此,目前大学生权利救济方式较为单一。

其次,大学生权利救济的程序不够严格。程序公正是执行实体公正的前提条件,也是导致结果公正的先决条件。法律就对程序进行了制度化,正当程序作为公正审判的基本要求,要求法庭必须对纠纷的裁决符合“自然正义”的原则。然而我国尚未规范大学生权利救济的程序,在受理范围、受理环节、受理结果上的公开制度与回避制度都缺乏强劲的法律效力。

第三,大学生权利救济缺乏相应的公平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0条明确规定了各类高校必须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其职能是受理大学生对开除学籍、留校察看、记过或警告处分不服时提起的各类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成员的组成成员分别是学校行政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等。同时并没有具体规定成员的资格、人数比例,未说明机构的性质、地位、委员产生方式及相应的职责。因此,大学生的校内申诉制度在实施层面缺乏公平性,导致有法难依,也必然加大了高校不公平裁决的漏洞。

3 对完善大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的建议

首先,一方面高校应该积极落实大学章程的建设。大学章程对大学内部而言,相当于是大学的“最高法”,是大学管理一切内部事务规范化的依据。大学章程对解决高校内部纠纷具有重要的职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 》明确指出,要加强章程建设,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高校。高校积极建设大学章程应明确大学生与高校的法律关系,规定其权利与义务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提出具体的解决纠纷的途径。此外,积极对大学生培育大学章程信仰,提升对章程价值理性认识并自觉维护和遵守章程。总之,尽量使高校校方与学生纠纷在高校范围内通过双方合议形成的章程规则得到解决,将矛盾化解于诉前,有利于高校完善大学生权利救济的途径的法制化。

其次,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对大学生权利救济提供立法制度上的保障。对我国现行的教育申诉制度、教育行政复议制度给予完善和健全的同时加大力度积极构建教育仲裁制度、司法救济制度及教育听证制度。在教育申诉制度上要重点强化高校内部的学生申诉制度 ;在教育行政复议上将行政复议的被申请人扩大到高校,并且将行政复议的受理范围扩大到大学生对高校行政处分的不服的纠纷 ;在教育仲裁制度上要推进教育仲裁委员会的的建立,把构成成员的对象扩大到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人员、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代表三方,并遵循回避原则来保证一裁定局的公正性 ;在司法救济制度上,司法审查对有关学术性的问题应该坚持程序性审查,审查高校对学生的惩处必须符合正当程序原则,同时使用司法审查的范围仅限于改变改变大学生身份的处份,如退学、开除学籍等 ;此外,政府应该引导高校积极引进教育听证制度。规定高校必须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听取受学生的诉求和建议,让大学生代表参与听证的环节,尤其是高校对学生做出惩处之前必须听取被处分学生的申辩,从而有利于大学生权利的保障。

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制度探讨 篇3

关键词:公诉;被害人;权利;保护

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着力提升被害人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探索建构刑事被害人保障机制,以切实保障被害人正义的实现,让司法的阳光温暖被害人,是需要法学界与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赋予诉讼代理人阅卷权和会见权

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样,都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理应享有对等的权利,被害人诉讼代理人制度的完善是建立在与辩护人制度对比的基础上的,应当明确规定诉讼代理人具有与辩护人同等的权利、义务,在公诉环节体现为赋予诉讼代理人阅卷权和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的权利。

(1)《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辩护律师自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案卷材料。其他辩护人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许可,也可以查阅、摘抄、复制上述材料。这是辩护人行使阅卷权的法律依据,但是诉讼代理人是否可以阅卷,《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却规定诉讼代理人在庭审时可以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这当然建立在诉讼代理人对案卷材料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因此,本着对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等保护的原则,诉讼代理人也可以参考《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行使阅卷权。

(2)《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辩护律师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许可,并且经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被害人提供的证人同意,可以向他们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这说明,辩护律师是可以同被害人会见的,同理,诉讼代理律师也应当可以同犯罪嫌疑人,包括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笔者认为,除一些特殊情形外,经人民检察院许可和犯罪嫌疑人同意,诉讼代理律师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这些特殊情形包括犯罪嫌疑人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有其他生理或心理问题,会见可能对其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以及人民检察院认为有碍诉讼的其他情形等。

二、扩大和保障被害人的知情权

被害人的知情权是指被害人知悉、了解其依法享有的诉讼程序地位、诉讼权利内容、诉讼进展情况以及诉讼最终结果等信息的权利。[1]知情权是被害人行使其他诉讼权利的前提和保障。

1.丰富委托诉讼代理人告知书的内容

首先,在告知书上注明案件承办人的联系方式。第二,详细列明被害人享有的诉讼权利并以通俗的语言解释诉讼代理人的法律含义。第三,注明办案起止期限,包括可以延长审查起诉期限和退回补充侦查的情形,以免被害人产生焦虑情绪或者因为不了解期限而延误诉讼权利的行使。第四,注明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以方便被害人书写刑事附带民事诉状。

2.案件管辖改变告知

对于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七日内审查是否属于本院管辖,没有管辖权的,要移送其他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为了便于当事人行使权利,案件管辖改变后原承办人也应当告被害人并详细说明理由。

3.补充侦查告知

退回补充侦查是公诉案件的一个重要诉讼程序,不但会引起案件诉讼周期延长,而且可能因证据发生变化导致实体结果的变化,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有较大影响。现行法律对退回补充侦查的告知没有规定,实践中当事人只有亲自向承办人询问才能得知。从方便当事人的角度出发,案件退回补充侦查的情况应当告知当事人,补充侦查完毕再次移送审查起诉时也应当告知,时间参照委托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的时间,规定为三天以内。

4.诉前告知,起诉书和量刑建议书副本送达被害人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时应当听取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并记录在卷,但并未规定提起公诉时就起诉的事实、罪名、量刑建议等告知被害人。提起公诉后,人民法院也只会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和辩护人,被害人对起诉书内容一无所知,发表意见更加无从谈起。另外,实践中常常出现由于检察机关与被害人沟通不畅,起诉书指控内容与被害方意见不一致,导致庭审矛盾、判后申诉和缠讼不休的现象。

三、帮助实现被害人的民事權利

对被害人的保护,除了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受到应有的惩罚以抚慰被害人的心灵外,更重要的是实现被害人的民事权利,使被害人得到尽可能合理的物质补偿。

1.加大刑事和解的力度

《刑事诉讼法》在第五编“特别程序”第二章里规定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使此前一直在司法实践中探索、试行的刑事和解获得合法身份。相比于审判阶段的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侦查和公诉环节的刑事和解可以更大程度地实现被害人的民事权利,使被害人及时、足额获得赔偿,一些不属于法院附带民事诉讼受理范围的案件只要符合刑事和解的条件,被害人也可以通过刑事和解得到补偿,不需再单独提起民事诉讼。另一方面,刑事和解也能够防止被告人被判刑入狱,法院的判决难以执行情况的发生。在公诉环节,检察机关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大刑事和解的力度,积极推进“检调对接”[2]等刑事和解的创新工作机制。

2.代为提起民事诉讼

《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第一款规定: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实践中有一种极端的情形,就是已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被害人身份不明,找不到任何亲属,尤以交通肇事案为甚,这类被害人由于找不到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无法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另外一方面,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来说,刑事和解或者民事赔偿是获得从轻处罚的一个途径,但如果被害人已死亡又找不到亲属就无法和解或赔偿,这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是不公平的。笔者曾经办理一个案件,交通肇事的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机关存了三十万元,却因被害人身份不明而不知道该给谁。因此,笔者建议,符合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条件的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又无法联系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代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诉讼所得可以考虑协同民政部门留存并公告,待权利人主张权利后及时发还;若经过一定时间(比如五年或十年)仍无人主张,则充作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资金。

3.协助被害人申请财产保全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增加了“申请财产保全”的规定,但该条规定的实现,赖于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其近亲属转移、挥霍财产的行为及时发现。被害人在整个诉讼过程中不占主导地位,无论对案件的了解还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近亲属动向、行为的掌握,被害人都没有优势,很难发觉转移、挥霍财产的行为,或者待发现时早已事过境迁,财产难以追回。因此,笔者认为,人民检察院除主动申请财产保全外,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其近亲属转移、挥霍财产、有可能影响被害人民事权利实现的,应当及时告知被害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被害人申请的,人民检察院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

4.尽快确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建立国家对被害人的补偿制度,能够促使被害人积极主动地参与追诉犯罪。一方面可以避免被害人从经济效益上考虑而放弃诉讼,促使被害人一方能够积极主动追诉犯罪;另一方面不会因诉讼成本而丧失诉讼中的经济效益。因此,从诉讼成本效益的经济分析和法律公正的理念出发,应尽快确立国家补偿制度。在对被害人进行国家补偿时应当遵循及时性、公平性等原则,尤其是对那些长期不能破获的案件以及犯罪人没有归案的案件,国家要给予及时的补偿,以解其燃眉之急。

参考文献:

[1]蔡国芹.刑事被害人知情权保护,中国刑诉法杂志,2007(2)

学生权利保护制度 篇4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相对独立的教育法制体系已初步形成,但还不完善。现今大学生与高校的法律官司日益增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方面让教育工作者感到中国法治的强化使教育工作正面临着新挑战;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法律意识的提高。要实现教育法治,法律对大学生权利的保护至关重要。

一、大学生应享有的权利

1.大学生作为公民,应享有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包括平等权、受教育权、财产权、人格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其中人格权又具体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婚姻自由权等。

2.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依法享有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二条所规定的权利:“(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分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3.女大学生享有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十五一一十七条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文化教育权利”。学校和有关部门应执行《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规定,保障大学生女在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在录取学生时,除特殊专业外,不得以别为由拒绝录取女性或者提高对女性的录取标准;还应当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在教育、管理、设施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障女性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4.未成年的大学生应享有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所有权利,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的保护。

5.大学生也应享有教师应尽义务的权利,在我国《教师法》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中规定:“(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二、大学生容易受侵害的权利

由于一些高校管理欠缺应有的规范,学生权利受到侵害的现象屡有发生。大学生容易受侵害的权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接受文化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其他方面教育的权利。大学生的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承认并保护的权利。

现今,教育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上的影响非常重要。高校有权利对学生进行管理;高校也有权利制定校规校纪并对学生行使处分,但不能违背国家法律的,更不能侵害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要注意合法性和适度性。高校自定的管理制度应当规范,且不得与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很多学校都有“考试作弊,开除学籍”的规定,但学校开除学生学籍的行为,直接剥夺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违反了我国宪法、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的规定。因为学校对学生处罚的依据是《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学校的学生考试违纪处分细则,这些规章规定均不是法律法规,而在我国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中均没有规定学校具有开除学生学籍的法律认可的职权。

2.大学生的财产权。大学生与其他公民一样,享有财产权。但有些高校擅自动用学生的奖助学金以谋取利益,侵犯了学生对其财产的处分权;也有些高校私自向学生“乱收费”或提高学生生活用品的价格;甚至还有高校在对学生的处罚条款中设立罚款项目,把“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这严重地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且法律规定严重不符。

3.大学生的择业权、就业权。就业率是反映高等学校组织管理、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办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可根据该校就业率控制其专业总数,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但人们习惯于将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的重要指标,促使就业率高的高校成为了声誉好的高校,从而提高了名气、带动了生源。

有的高校拒绝为签订就业协议后违约的学生办理相关手续并施加压力,以提高学校的就业率,维护学校的声誉,甚至还有频频发生的导致高校公信力大打折扣的“被就业”,这都对学生的择业权、就业权有意无意的进行了侵害。

大学生的择业权和就业权应当归于自己,学校不能侵犯,签约或违约是大学生自己与用人单位双方的权利。

4.大学生的人身权利。由于我国高校开放办学,大学生的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打架斗殴案件、害案件、绑架杀人案件等时有发生,不仅扰乱了公共秩序、危害了公共安全、妨碍了社会管理秩序,更重要的是严重地侵犯了受害大学生的人身权利,极大地损害了受害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甚至是在精神上的损害。

5.大学生的劳动力和成果。有些高校老师为了个人的利益,硬性要求学生一起或独自完成老师自己的“私活”;还有的高校老师尽快评职称,而抄袭学生的文章、冒名侵占学生的科研成果,甚至推迟学生的毕业时间以更多的占有。这些都使大学生的劳动力和成果被侵占。

三、完善大学生权利的法律保护

面对屡屡发生的大学生权利的受侵行为,大学生合法权利的法律保护该如何完善,已成为教育法治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大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大学生权利进行法律保护:

(一)充分树立尊重大学生权利的意识

我国传统的教育很少注意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主要是按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培养。较少的.将学生当作是独立的个体和法律关系的主体,只将其看作是受教育的对象,并强调其应尽的义务,从而忽视了其应享有的权利。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也是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关系。大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师的教育权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而被确认的带有义务性的职务上的权利。学校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充分树立尊重学生权利的意识。

(二)逐步建立保护大学生权利的.程序制度

大学生是否享受了教育权是衡量大学生受教育权是否实现的标准。大学生的权利主要以法定的权利和实在的权利两种形式存在,法律关系主体实现权利的前提是法定的权利;其实际享有的权利是实在的权利。

有些学校的内部管理在对学生的权利及义务的实施上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细则,欠缺应有的规范。法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正当的程序,否则学校的各项管理就难以得到保障。我国高校对于学生的奖励与惩罚都有实体性的规定,但有的高校仅仅是依照惯例对学生进行奖惩,而很少有关于奖惩的程序规定,甚至因为监督力度不够,并未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由于某些高校在惯例活动中对程序不重视,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事件时有发生,虽然能够通过司法诉讼得到救济,但事后救济对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护是及其有限的。一个完整的救济体系还应当包括事前和事中的救济。如果高校能够依照合法的程序约束教育管理行为,避免教育与管理的无序和随意性,将权利的侵害有效遏制或及时地在学校内解决,而不是待问题出现后再通过诉讼程序去救济,学生的权利将会得到更好的维护,也有利于推进学校教育法制化的进程。

(三)尽快完善大学生权利的救济制度

权利的救济主要可以通过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两种途径。受教育权利受侵害案件常常只能以受教育权利受到侵害致使财产受到损失为由,转为民事索赔案,这使公民受教育权被侵害案件既不符合行政讼诉的要求,又与民事讼诉有不同,因而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时常得不到法律保护。

高校是事业法人单位,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行政机关委托可行使行政职权、担任行政主体角色,但应遵循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和程序。高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特殊的行政管理关系,应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

学生权利保护制度 篇5

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游戏准备包括哪三个方面()。A.教师、小朋友、游戏场所

B.游戏时间、游戏环境、游戏的材料 C.游戏内容、游戏材料、游戏地点 D.游戏主题、游戏材料、心理准备

2.幼儿园应对幼儿每()量体重一次。A.年 B.半年 C.季度 D.月

3.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的是()。

A.蒙台梭利 B.柏拉图 C.洛克 D.福禄贝尔

4.幼儿一日膳食中蛋白质占总热量的()A.12%~15% B.15%~20% C.25%~30% D.60%~70%

5.所谓(),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完整地、系统地教授儿童。A.吸收的心智 B.“整个教学法” C.全面教育 D.“教学做的”合一

6.()是我国的一贯的教育方针。A.重点发展 B.全面发展 C.局部发展 D.智力发展

7.下面哪个用语不适合对幼儿讲()A.你真棒 B.你太好笑了 C.勇敢的孩子 D.你想的真周全

8.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是()。A.体育 B.智育 C.德育 D.美育

9.学前阶段美的启蒙重在培养儿童()A.美学的知识 B.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C.表现美的技能 D.审美动机

10.我国现行幼儿园的体制大多数是按幼儿的()分班。A.心理年龄 B.实际年龄 C.智力年龄 D.知识经验

11.民族众多,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造就了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或地方特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信天游”是西北民歌中有代表性的类型之一

B:南方民歌歌词比较含蓄。善用比兴,旋律多婉转、流畅、细腻、抒情 C: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是唢呐和扬琴 D:“长调”和“短调”是蒙古族民歌的代表性体裁

12.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是()领域目标。A.科学 B.健康 C.社会 D.语言

13.活动性原则源自于()的“做中学” A.皮亚杰 B.夸美纽斯 C.福禄 D.杜威

14.使用游戏法时,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所采用的游戏是为()的,所选游戏的目标和规则应与教学要求相吻合。

A.幼儿服务 B.教学服务 C.教师服务 D.家长的要求服务

15.幼儿园教育要与()岁儿童的保教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街接。A.3—6 B.0—3 C.6—7 D.0—6

16.幼儿园环境条件要为()服务。A.幼儿 B.教师 C.家长 D.保育和教育

17.“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建筑如同石头写就的史书一般。记载着人类社会从远古产生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全部经历,带给我们一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你认为正确的是。

A:故宫的宫殿建筑.是全世界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水平最高的杰作

B:欧洲宫殿建筑的第一典范是卢浮宫。被人称为“立体的诗篇,凝同的画卷” C:沙特尔大教堂高耸人云的建筑结构和形式是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

D:17世纪意大利兴起的“洛可可”建筑风格讲究“不规则的造型和奢华的装饰”

18.幼儿入园除进行体格检查外,()考试或测查。A.可以进行数学方面的 B.严禁任何形式的 C.可以进行识字方面的 D.可以进行艺术方面的19.尊重,爱护幼儿,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的行为

A.身心健康 B.身体健康 C.心理健康 D.思想健康

20.尊重和保护幼儿原则并没有明确要求。A:尊重幼儿的基本权利 B: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 C:尊重幼儿的观点、意见 D:同意幼儿的主张、决定

21.《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A.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B.科学的保育和教育 C.基本规律和特点

22.3—4岁幼儿能快跑()A.10米 B.15米 C.20米 D.25米

23.《指南》中幼儿科学探究的目标包括三个维度。()A.情感态度、方法能力和知识经验。B.知识经验、思考猜测和观察探索。C.方法能力、观察探究和知识经验。

24.()是第一个明确要使儿童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家。A.夸美纽斯 B.裴斯泰洛齐 C.洛克 D.福禄贝尔

25.幼儿园教育要与()岁儿童的保教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街接。A.3—6 B.0—3 C.6—7 D.0—6

26.《指南》共有_个学习和发展目标,_条教育建议。()A.30、64 B.30、72 C.32、87 D.32、72

27.()是教育目的在学龄前儿童阶段的具体化。A.学前教育目标 B.学前教育手段 C.学前教育启蒙 D.学前教育内容

28.”儿童中心论”的提倡者是()A.蒙台梭利 B.杜威 C.维果斯基 D.加德纳

2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名句的作者是。A:杜甫 B:李白 C:韩愈 D:白居易

30.()是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桥梁,促进家园合作,体现幼儿园和家长的伙伴关系。A.咨询活动 B.家长委员会 C.家长学校 D.电话联系

31.自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拓展,对资本这一概念在使用中产生了不同理解。一种是继续把“资本”作为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阶级属性概念,用来研究资本主义的运动;另一种是把资本作为商品经济学中的一个自然属性概念,即单纯的经济概念,用来研究“货币生出更多的货币”这一客观经济规律。后者称为现代资本概念。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20世纪的“资本”这一概念是指。A:不断拓展的政治经济学概念

B:阶级属性概念让位于单纯的经济概念 C: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资本概念 D:阶级属性概念与自然属性概念

32.幼儿园的主题环境通过()来探索墙饰与课程、教学、幼儿以及家长之间的互动,来实现在环境创设中和家长、幼儿的“对话”。

A.互动墙饰 B.园所环境 C.班级活动 D.班级环创

33.幼儿园的课程和教学应该以()A.老师的个人经验和教材为基础 B.幼儿园现有条件为域限 C.幼儿家长的要求为导向 D.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兴趣为基础

34.幼儿园自制教玩具需要具备什么特点()。安全性④合作性?创新性 ?可玩性 ? ④??④ D.??④

C.?? B.???A.35.我国学前教育中特有的一条教育原则是()A.独立自主性原则 B.保教结合原则 C.发展适宜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36.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A.交往的环境B.人际交往能力

C.学习能力

37.幼儿寝室每天紫外线消毒()A.15分钟 B.20分钟 C.25分钟 D.30分钟

38.能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主动、活泼的发展,关键在于()A.幼儿园的条件 B.教师的素质 C.园长的领导 D.良好的课程资源

39.上课时,教师对幼儿的坐姿要求应是()A.昂首挺胸 B.双脚并拢 C.把手放背后 D.坐稳且端正

40.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年龄范围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A.0~3岁 B.0~6岁 C.0~12岁 D.0~18岁

41.()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幼儿园的各个领域的目标可以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

A.《幼儿园教育纲要》 B.《幼儿园工作规程》

C.《幼儿园机构管理条例》 D.《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42.教育学上称“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的时期为()。A.关键期 B.转折期 C.危机期 D.最近发展区

43.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发生的阶段是在()岁。A.0一1.5 B.1.5—3 C.3—

6、7 D.6—12

44.我国幼儿园教育中特有的一项原则是()A.保教结合原则 B.综合性原则

C.发展适宜性原则 D.独立自主性原则

45.幼儿社会发展是通过()实现的。A.学校教育 B.自身的社会化过程 C.家长的教导 D.社会的帮助

46.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教育改革的原点是。A:家庭教育 B:教师培训 C:课外活动 D:课堂教学

47.以下哪项不属于我国明朝全国制瓷中心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 A:青花瓷 B:白瓷 C:粉彩瓷 D:颜色釉瓷

48.5-6岁男孩子的身高应该达到()A.95.1-106cm B.106.1-125.8cm C.125.8-130.1cm D.130.1-135.2cm

49.这是最好的城际竞技场。每一次申办承办,都是一次巧妙的城市公关。对于新生显贵而言,这的确是千载难逢的登堂入室的绝好台阶。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在每一张选票上,并不是单纯的打钩画叉,他们亦在谱绘世界风云榜上城际间的升跌走势图。这段话意在表明。A:国际奥委会委员们投票决定承办奥运会的城市 B:公关工作是申办和承办奥运会成功的关键所在

C:申办和承办奥运会是世界城市之间互相较量实力的体现 D:申办和承办奥运会是新兴城市进入国际舞台的绝好契机

学生权利保护制度 篇6

【摘要】实用新型专利的创造性较低,授权时又未经实质性审查,稳定性较差。界定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是专利制度的本质要求和历史选择,也是当前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合理界定实用新型专利权利保护范围应当以专利权利要求为依据,主要考虑专利权利要求的作用、专利权利要求的解释模式以及专利权利效力审查机制三个因素。审判实践中,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的语言文字应当准确、清晰,人民法院通过专利说明书对专利权利要求予以有效限制,严格适用全面覆盖原则,谨慎运用等同原则进行侵权司法判定。 关键词:实用新型 保护范围 意义、因素和方法

实用新型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与发明专利相比,实用新型专利的创造性较低,授权时未经实质审查,专利稳定性较差,所以数量庞大的实用新型专利对市场经营自由所带来的限制尤为突出。在司法审判中,合理界定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前提下防止技术垄断和恶性竞争,应属于当前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对于实现专利法宗旨有着积极意义。

一、界定实用新型专利权利保护范围的意义

(一)界定权利保护范围是专利制度的本质要求。

专利制度源于封建特许制,其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发明人通过劳动创造出技术成果,应当予以相应的奖励以提高创新积极性;二是通过法律预先设定授予专利权的条件,对符合条件的技术方案授予专利权,使发明人享有独占利益,防止不正当竞争;三是专利权人以其将技术发明内容向社会公开为代价,获得一段时间内对专利技术的独占权,专利审查机构代表公众对发明人提出的权利要求进行审查并予以授权。笔者认为,发明人之所以获得专利独占权,除了源于奖励其技术创新行为外,同样也是社会整体利益考虑下的产物。因此,专利制度更多被当做一种公共政策的工具,其将特权授予个人或者单位完全是为了产生更大的公共利益。[1]界定权利保护范围体现的正是发明人对专利独占利益的意志要求和基于公共利益对发明人意志进行约束两个层面的价值权衡。合理界定权利保护范围既有助于激励技术创新,更利于促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和防止公共利益因滥用专利权利的行为而受到侵害。

(二)合理界定权利保护范围是专利制度发展的历史选择。

专利制度早期,封建君主滥发专利权的行为引起了社会公众的严重不满,催生了1474年的《威尼斯专利法》和1623年的《英国垄断法》。[2]而伴随工业产业进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改进技术,人们便开始对专利权利保护范围是否过宽加以关注。在18世纪国际自由贸易理论影响下,人们认为专利权利保护破坏了自由竞争并且影响了技术改进和社会化大生产,更以反垄断名义对专利制度进行攻击。十九世纪后,专利制度的重心逐渐由激励发明人转向了保护社会公众利益,从而对界定专利权利保护范围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虽然保护专

利独占利益,激励技术创新在当今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仍然非常重要,但防止因为专利独占造成对公众利益的侵蚀以及避免专利权利滥用造成对市场竞争秩序的破坏也同样应成为现代专利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三)合理界定权利保护范围是国家利益的需要。

专利是一种技术垄断。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专利制度可以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巩固市场垄断地位;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意味着要付出更多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空间。从国家政策考虑,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达,那么其专利政策就会更多地偏向对专利权人的保护;而对于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则希望利用后发优势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对专利权利保护就会采取严格的限制。在我国,虽然专利申请数量很大,但还是一个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技术改进推动经济发展的国家,拥有专利的企业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1%左右。而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跨国集团的竞争策略已经从过去的价格和质量竞争转变为知识产权竞争,通过技术垄断压缩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空间。可见,合理界定专利权利保护范围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在专利保护方面同样采取双重标准,即在国内强调技术推广应用和利益共享,在国际社会则要求加强专利保护。这一点对于我国专利权利保护应当有所启发。笔者认为,应当加强对创造性较高的发明专利的`保护,激励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对于创造性较低且数量庞大的实用新型专利则应严格界定权利保护范围,避免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受到不当束缚。

二、界定实用新型专利权利保护范围的影响因素

专利制度的设定一方面是让公众知道如何实施专利技术,使专利技术得以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则是让社会公众能够清晰地知道专利权利范围,知晓哪些是发明人的发明,哪些属于公有领域。所以,界定专利权利保护范围既不能剥夺公众使用公开技术的自由,又必须使公众能够以足够确定的程度知道专利保护的内容。[3]由于专利权保护的客体是专利技术方案而非专利产品,其性质是一种信息,不能从外部形态进行观察,所以专利制度要求发明人必须通过专利权利要求书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其技术方案和专利权利保护的边界。因此,界定实用新型专利权利保护范围也应以专利权利要求为依据,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专利权利要求的作用;二是专利权利要求的解释模式;三是专利权利效力审查机制。

(一)专利权利要求的作用。

专利权利要求表达了发明人就专利技术方案要求予以确认和救济的主观愿望,而当该权利要求经过审查批准后就成为决定专利权利范围的依据。专利权利要求对于界定专利权利保护范围有三方面作用:一是专利权利要求界定了需要保护的发明内容,对于权利要求中没有提及的发明部分,视为发明人不要求保护而贡献给社会公众使用;二是专利权利要求通过技术特征来表明要求保护的范围,权利要求中的每个技术特征都对权利保护产生限定作用;三是通过专利权利要求,社会公众可以事先得知哪些技术受到了专利权保护,并将那些表述不清、界限不明的部分排除在专利权利保护范围之外,确保公众信赖利益和交易安全。

(二)专利权利要求的解释模式。

对专利权利要求进行解释可以明确发明技术方案以及发明人意图保护的权利边界,有助于合理界定专利权利保护范围。当前,专利权利要求的解释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中心限定制,即专利权利要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定义发明人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做了什么贡献。在该种模式下,审理专利侵权纠纷的法院在判断专利侵权指控是否成立时可以通过专利说明书和附图的内容来理解发明的构思,并能够较为自由地对专利权利要求做出扩大解释,使之涵盖从文字上看不同于专利权利要求内容的实施行为;二是周边限定制,即专利权利保护范围完全由权利要求的文字内容来确定。在这种模式下,权利要求书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旦权利要求书的文字经专利局审查确定,其保护范围也就固定下来,审理专利侵权纠纷的法院在解释专利权利要求时必须严格遵循权利要求书的文字内容。

(三)专利权利效力审查机制。

专利在授权公告以后,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认为专利权的授予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都可以提起异议程序,要求宣告专利权利无效。专利权利效力审查目前也有两种模式,即由法院在审理专利侵权纠纷的同时审查专利是否有效的美国模式,以及由专门法院或者专门机关来处理专利是否有效的德国模式。在美国模式下,法院有更大的决定权,对界定专利权利保护范围起主导作用;而在德国模式下,审理侵权诉讼的法院不能决定专利权利效力,所以专利权利要求书对于界定专利权利范围的作用就更为突出。不过,由于美国法院采纳周边限定制的解释理论,有效限制了法院在侵权诉讼中界定专利权利保护范围时的裁判权力,而德国法院接受中心限定制的解释理论,扩大了法院对专利权利保护范围的决定权。所以,两种专利效力审查模式配合各自的专利权利解释理论所实现的专利保护水平实质基本相当。

(四)我国界定专利权利保护范围的模式选择。

在中国,对专利权利效力的审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审理专利侵权诉讼的法院不能决定专利权利效力问题;而在权利解释方面,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在此制度下,专利权利要求成为决定专利权利保护范围的主要因素,法院在审理专利侵权诉讼时必须将经过专利局审批的专利权利要求的有效性作为判断侵权是否成立的前提和基础,不得否定专利权利的有效性,并且专利权利保护范围应受到专利权利要求内容的严格限制,法院不能脱离专利权利要求的内容随意扩大或者缩小专利权利保护范围。对于未经实质审查的实用新型专利而言,专利授权范围基本等同于发明人的原始要求,也就是说专利权利要求缺乏出于维护公众利益而进行的必要限制。如果在司法环节不对专利权利保护范围作出合理界定,势必导致对专利权人的保护力度过大,而忽视了社会公共利益,从而背离专利制度的宗旨。

三、合理界定实用新型专利权利保护范围的方法

(一)权利要求的语言文字应当准确、清晰。

发明人通过权利要求书,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将要保护的技术方案概括出来并向社会公开,使公众能够有一个稳定的心理预期。但人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有限的,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一个技术方案并非易事,当权利要求书不能完整、准确地概括技术特征时,必然会导致权利要求的实际范围可能被夸大。所以,语言文字的准确、清晰是专利权利要求应当具有

的重要特征。笔者认为,对于实用新型专利而言,当专利权利要求的语言文字或者术语模糊不清或存在两种以上解释时,应当倾向于考虑社会公众和第三人的信赖利益,选择专利权利保护范围较窄的那种解释,压缩专利权利的保护范围。

(二)说明书对专利权利要求有限制作用。

发明人公开技术方案的载体是专利说明书。权利要求书是在说明书的基础上来划定专利权利保护范围。笔者认为,专利权利要求书应当得到说明书的支持,即权利要求书中的每一项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应当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从说明书充分公开的内容中得到或概括得出的技术方案,不得超出说明书公开的范围,否则该权利要求便不应得到保护。

(三)全面覆盖原则与多余指定原则。

根据全面覆盖原则,如果被控侵权物的技术特征包含了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全部必要技术特征,则落入了专利权利的保护范围。[4]在此原则下,专利权利保护范围只受必要技术特征的限制,从而有利于对专利权利人的充分保护。不过,实务中要对必要技术特征与附加技术特征进行区分存在很大难度,而这对于社会公众和其他竞争者而言就更加难以判断。根据专利法的规定,必要技术特征记载于独立权利要求中,而附加技术特征记载于从属权利要求中。笔者认为,出于维护公众信赖利益考虑应当将该规定作为判断必要技术特征和附加技术特征的准则。在适用全面覆盖原则时,对独立权利要求中的每一个技术特征都应推定为必要技术特征,不能任意将其中某个技术特征忽略。

实践中,一些发明人将附加技术特征写入了独立权利要求,而由于实用新型专利不经过实质审查,专利审查机构在授权时也没有将附加技术特征剔除。在侵权诉讼中,专利权人则要求将附加技术特征从独立权利要求中去除,以扩大其专利权利保护范围,也即适用“多余指定原则”。[5]对此,笔者认为,从德国专利司法实践中借鉴的“多余指定原则”是对粗心大意的专利申请人提供的司法挽救,但却以损失公众利益为代价。如果在实用新型专利案件中适用多余指定原则,必将使社会公众丧失对专利权利范围的预判,由公众来承担申请人因粗心大意所产生的后果。另外,区分必要技术特征与附加技术特征的主观臆断性很大,对于专利权利要求本来就缺少限制的实用新型专利而言,更应当避免适用“多余指定原则”。

(四)等同原则的谨慎适用及限制。

等同原则是一种侵权判断原则,即被控侵权产品中的技术特征与权利要求中的技术方案只有一些非实质性的变动,这些变动从本质上看是相等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仍然应当认定被控侵权产品构成侵权。由于等同原则实际上造成了专利权利保护范围向公众利益领域的扩张,所以应当谨慎适用。

1、严格掌握等同原则的适用条件。等同原则来源于美国的衡平法,是一种例外原则。对实用新型专利而言,除了故意侵权的情况外,应当尽可能的避免适用等同原则。如果被控侵权技术本身也是一项专利技术,那么该专利技术的区别技术特征应推定为经过创造性劳动才能联想到的技术特征,不能适用等同原则。

2、禁言反悔原则。在专利申请的审批过程中,申请人针对其专利申请所做出的修改和针对专利局审查通知做出的意见陈述有可能会对其专利权利保护范围产生限制作用。在专利侵权诉讼中,如果专利权人重新要求将其专利权利保护范围扩张到其曾经放弃部分,出于对公众信赖利益和专利权利有效性的维护,应当禁止专利权人出尔反尔的行为,将其在审批过程中通过修改或者意见陈述所表明的不属于专利权利保护范围的内容予以排除;

3、现有技术抗辩。现有技术抗辩是指以单独一份在先公知技术或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专利申请日前的专业技术知识的组合来限制等同物,如果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认为被控侵权物使用的技术是对一份以上的在先公知技术显而易见的简单组合并且没有产生新的技术效果,法院可以认定被控侵权物不构成专利侵权。现有技术抗辩能够很好地将专利权利保护范围阻挡在社会公众所应享有的公共利用领域之外,防止专利独占的不当扩大,但该抗辩只能适用于等同侵权的情况。这是因为,如果该权利保护边界清楚的话,进入这个边界就应当认定侵权,只有在边界模糊的情况下,才需要对边界范围的解释进行限制。如果边界本身进入到公知领域,应当涉及专利权利效力问题。根据我国的专利效力审查制度,专利权利要求经过审批后,法院不能无视专利权利要求的效力,否则将会实际否定专利效力审查制度并且使信赖专利公告的第三人无法预知专利情况。

注释:

[1]参见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9月公布的《知识产权与发展政策整合》报告。

[2]吴汉东等著:《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第359页。

[3]尹新天著:《专利权的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社20版,第25页。

[4]参见《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专利侵权判定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刑事被害人的民事权利保护制度 篇7

关键词:刑事被害人,民事权利保护,完善

在现代社会, 法治理念逐渐由“社会本位主义”取代“国家本位主义”, 刑法不仅要有惩罚犯罪人的作用, 而且要有保护被害人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的我国, 法治越来越健全和完善的今天, 各界愈来愈重视公民民事权利的保证措施, 国家还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以更好的保护公民与法人的在民事方面的权利。不过, 在刑事案件的被害人的民事权利保护制度中, 我国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刑事被害人作为刑事犯罪的受害者, 应当享有追究刑事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和要求赔偿自己所遭受各种损失的两项权利, 要实现这两项权利, 必须依靠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制度。

一、刑事被害人及其权利保护

受害人可以通过单独的方式提起民事诉讼, 也可以在检察院提起刑事诉讼的期间, 受害人或者有诉讼权利的其他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提起附带民事诉讼都可以对受害人的民事权利进救助。也就是说, 刑事案件中的受害人为了保护自身的民事权利, 可以在检察院提起刑事诉讼并做出判决之后再提出民事诉讼, 也可以在刑事诉讼开始时便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我国主要采用的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制度。由此可见, 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障有着重大意义。所以更确切地说, 刑事被害人的民事权利保护制度研究最主要的就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的制度研究。在这里, 就有必要详细的介绍一下附带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第99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 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 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 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 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更加形象的说, 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设置给刑事被害人主张并保护自己的民事权利提供了一个搭乘公诉“便车”的机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附带民事诉讼案件, 除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外, 还应当适用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

附带民事诉讼解决的问题是由于被告人的行为所造成的刑事责任之外的对受害人的民事方面造成的损失如何进行解决的问题, 赔偿问题属于民事赔偿问题, 并且赔偿只包括物质赔偿, 精神赔偿不在民事赔偿的行列。附带民事诉讼的产生是以刑事诉讼为基础的, 所以附带民事诉讼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刑事诉讼必须是真实存在的。2、受害人或者国家、组织以及集体的物质损失是由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直接造成的。3、拥有民事赔偿权利的主体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即在刑事诉讼开始到审判结束期间提出。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不仅对受害人的权益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并且可以帮助法官了解被告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被告人自身的人身危险性, 以便更加全面的了解案情, 从而准确量刑, 对遵循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刑事被害人民事权利保护制度的缺失

现在我国大多利用在刑事诉讼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对受害人的合法权民事权益进行保障。虽然说附带民事诉讼节约了资源, 加快了诉讼进程, 但是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条文的规定较为原则、概括, 因此实践操作有一定难度, 作用是有限的, 而且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对刑事被害人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在保证受害人民事权利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缺陷, 在程序方面虽然做了有关规定, 但在实施过程中很难付诸实践。

(一) 刑事被害人寻求民事救济陷入困难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9条规定:“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在刑事案件立案以后第一审判决宣告以前提起。在第一审判决宣告之前, 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没有提起的, 便不得再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但可以在刑事判决生效后另行提起民事诉讼。”可以看出, 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 按照自己的自身情况, 在刑事诉讼开始之后作出判决之前提出附带民事诉讼, 或者选择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但是只能在判决生效之后。在刑事案件审理时期, 刑事被害人可以因申请由于犯罪行为而使其民事权益遭受损害的民事赔偿而提出附带民事诉讼, 但不可以在刑事诉讼程序之外再独自提出民事诉讼, 由此可知, 在刑事诉讼程序结束之后独立进行民事诉讼是比较滞后。也就是说当案件进入到刑事诉讼阶段, 刑事被害人仅可采取在开始刑事诉讼的同时提出附带民事诉讼的途径来保护其合法民事权益, 而不论附带民事诉讼的进程有多慢, 可能持续多久。这就可能出现在当刑事被害人在刑事诉讼无法顺利进行的时候, 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进程也无法进行的情况, 从而使刑事被害人无法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同时被告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也无法得到确认, 使刑事被害人处于两难的境地。

(二) 刑事损害赔偿权的主体范围不完善

目前, 我国对刑事损害赔偿的主体范围的规定还有待完善, 不能很好地保护被害人及其近亲属以及其他应该享有民事权利的人。依照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 有权利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主体包括被害人、被害人的近亲属及其法定代理人, 还包括人民检察院。但是, 《刑事诉讼法》中被害人的“近亲属”指的是夫妻、父母、子女以及同胞兄弟姐妹。而《民法通则》和《继承法》所称的近亲属还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形成抚养关系的养兄弟姐妹。由此可以得知, 《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明显窄于《继承法》中的可以提起民事诉讼的近亲属的法律范围。赔偿权的主体范围较窄, 会导致在某些案件中, 被害人已经死亡的情况下, 有些近亲属因刑诉法中的规定范围而不能成为赔偿主体, 并因此无法帮助受害人提出民事赔偿, 使被害人的民事权利无法得到保护。

(三) 刑事损害赔偿的范围明显过窄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 刑事损害赔偿的范围仅限于由于犯罪人的直接行为对相对人的民事权益在物质层面所形成的损害, 而未将精神层面的侵害列在其中, 存在明显的不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1条第2款规定:“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失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也规定:“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 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 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现实中的许多犯罪行为, 嫌疑人给被害人造成的精神方面的损害要远远大于物质方面, 如强奸, 强迫卖淫, 非法拘禁, 侮辱, 诽谤, 拐卖妇女、儿童等, 此类犯罪对被害人造成的伤害主要造成精神层面的伤害, 由于精神方面的损害才致使在生活造成物质方面的损失。如果只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事处罚以及赔偿犯罪行为直接造成的物质损失, 不对受害人进行精神赔偿, 将很难抚平受害人的心理创伤。在一些特殊的刑事案件中, 如有必要, 应对刑事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进行赔偿, 并恢复受害人名誉, 消除对被害人的不良影响。

三、我国刑事被害人民事权利保护制度的完善

(一) 建立并完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国家补偿制度, 是指在某些情况下, 被告人对被害人在民事权益方面确实造成了侵害法院也对被告人的民事损害行为做出了赔偿判决。但是在客观情况下, 或许由于经济原因或者其他原因, 被告人实在无法进行赔偿, 此时国家为兼顾双方给予被害人补偿的制度。在有些刑事案件中, 由于各种原因, 刑事被害人无法从被告人那里得到应有的民事赔偿, 有些被害人会因自己所受损失未得到应得的赔偿, 合法权益未得到应有的保护, 心里会产生报复等不良心理, 为社会安全埋下隐患, 因此, 建立国家补偿制度是必要的。国家应当定制相关的法律政策, 对补偿对象, 补偿范围, 补偿金额等作出明确的界定, 使得对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具有法律性, 统一性, 明确性, 保障刑事被害人获得应有的补偿。我国可以设立专门的补偿刑事被害人的国家机构, 并由法院对刑事被害人获得国家赔偿进行审核。对刑事被害人进行国家补偿时, 要遵循公平公正, 及时的原则, 对那些被告人无法进行赔偿并且受害人家庭及其困难的, 要及时给与其国家补偿, 尽快安抚受害人情绪, 解决受害人的燃眉之急。

(二) 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之内

现在, 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赔偿被许多国家理所当然的列入民事赔偿的行列, 但我国的刑诉法却一直未将精神赔偿纳入民事赔偿范围。在一些暴力性犯罪中, 受害人心理所受到的创伤远远大于物质上的损害, 只对受害人进行物质损害的赔偿, 难以抚平受害人的内心。在一定情况下, “金钱赔偿仍然是现代文明所能提供的最为可取的符合理性精神的权利补救方法”。将在精神层面造成的损害列入的补偿行列中, 符合社会情理, 从一定程度上排除了社会安全隐患, 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 有利于缓解被害人及其家属的悲伤情绪, 也是对犯罪行为的更有力的打击。因此, 将在精神层面造成的损害列入的赔偿行列中有着重大意义。另一方面, 被告人对被害人的精神赔偿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被害人的心里有所安慰, 但并不能完全使被害人的心里得到恢复, 必要时, 国家要给被害人提供相关帮助。我国应尽快将精神赔偿纳入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以及国家补偿制度的补偿范围之内, 从有权提起民事赔偿精神赔偿的主体、可以申请精神赔偿的具体情况、赔偿对象、赔偿数额的不同规定等方面入手健全相关法律, 以便更加全面的保护受害人的权利。

(三) 完善我国对附带民事诉讼损害赔偿的督促措施

法院可以将刑事被告人在附带民事赔偿中是否积极主动履行赔偿义务作为被告人是否有悔罪表现的判定依据, 从而影响被告人的量刑。无论被告人自己积极赔偿被害人的损失还是其亲属在被告人无法偿还时代其偿还, 都可认定为被告人具有悔罪表现。法院在审理案件时, 可以把被告人的赔偿表现作为辅助来判定被告人的悔罪程度, 对被告人根据法律规定, 酌量从轻处罚。当被告人在刑事判决生效后, 积极履行附带民事诉讼判决的内容的, 刑罚执行机关可依法对罪犯减刑或者假释。

参考文献

[1]赵可, 周纪兰, 董新臣.一个被轻视的社会群体—犯罪被害人[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4.4.

[2]曲新久.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公权与私权的协调[J].法学, 2003 (8) :76-79.

学生权利保护制度 篇8

【摘 要】2010年4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国家赔偿法的决定》。此次修订对国家赔偿制度的完善、国家法制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笔者认为在关于行政追偿制度上并没有做实质性的调整,还是停留在只是笼统地规定应对造成国家赔偿的责任人员进行追偿,而对于被追偿人的权利保护与救济更是少之又少,本文试图从行政追偿的条件、制度、程序等方面分析被追偿人的权利保护问题。

【关键词】 行政追偿;被追偿人;追偿权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233-02

2010年4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国家赔偿法的决定》。《国家赔偿法》第16条规定:“ 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或者受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对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责任人员,有关机关应当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行政诉讼法》第68条第2款规定“行政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由于此次修改《国家赔偿法》在该条款上并没有做实质性的调整,还是停留在只是笼统地规定应对造成国家赔偿的责任人员进行追偿,而对具体的追偿程序、标准、期限、法律责任以及救济程序等都没有规定,对被追偿人的权利保护与救济更是少之又少,使得追偿缺乏可操作性,也使这一制度在实践中难以发挥出预期的功效,造成现实中的缺位。本文试图从行政追偿的条件、制度、程序等方面分析被追偿人的权利保护。

1 行政追偿的条件

行政追偿制度就是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在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后,依法要求负有责任的组织或个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的制度。它是指在行政赔偿中,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在代表国家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了赔偿费用以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行政公务人员、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一项法律制度。

赔偿义务机关代表国家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追偿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根据《国家赔偿法》本条的规定,赔偿义务机关进行追偿,应具备如下条件∶

1.1 国家已履行了赔偿责任

行政追偿以国家承担了赔偿责任为前提,这是国家行使行政追偿权必要条件。虽然国家是否履行赔偿责任并不是向工作人员进行追偿的直接原因,但是,在受害人未获得赔偿之前,国家自己的赔偿责任尚未实现,向工作人员追偿会缺乏法律上的正当性,这正是法律将国家履行赔偿责任作为必要条件规定下来的原因所在。

1.2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侵权行为的发生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是国家行使行政追偿权的主观要件。把行政追偿限制在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范围内,主要原因是鼓励工作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抑制违法行政的平衡问题。现代行政事务错综复杂专业性强,为了保障行政机关处理与案件有关的具体情况相适应,法律通常为工作人员留下了裁量的空间,不可能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凡事都能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不出现任何偏差。因此,国家赔偿法允许工作人员在一定的限度内,出现差错而不负责任。一方面,有利于保护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抑制任意或不负责任行使行政职权的问题。如果不问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无过错或过错的程度,一律予以追偿,则势必会损伤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损害了公共利益。

只要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国家就应当行使追偿权。

2 行政追偿的法律关系主体

行政追偿的主体,是指行政追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它包括两个方面,即代表国家作为追偿人行使追偿权的赔偿义务机关和作为被追偿人的工作人员。行政追偿主要是通过对被追偿人和追偿人的权利义务来运行的。

追偿人是代表国家行使追偿权的赔偿义务机关。在办理追偿事务工程中,赔偿义务机关有权向被追偿人、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收集证据,有权裁量追偿金额的数额,作出追偿决定。赔偿义务机关在办理追偿事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追偿的目的及工作人员的主客观过错,合理确定追偿金额。

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作为追偿人的赔偿义务机关具体有∶(1)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引起行政赔偿的,该工作人员所在的行政机关为追偿人;(2)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时发生行政赔偿的,该组织是追偿人;(3)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个人违法行使委托的行政职权发生行政赔偿的,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追偿人。行使行政追偿权,对于追偿人来说既是权利又是义务,如果它不行使或怠于行使这种职权,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被追偿人是指在实施侵权行为过程中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行政机关分工作人员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或个人,或者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个人。具体包括四个方面∶(1)在执行职务中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行政人员;(2)行使行政职权时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受委托的组织或个人;(3)同一行政机关两个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实施侵权行为的,为共同被追偿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但赔偿义务机关在追偿时应充分考虑其各自的过错的大小确定追偿金额;(4)经过合议的行为发生赔偿责任的,所有投赞成票的工作人员都是被追偿的人,投反对票的工作人员不是被追偿人。为了切实保证被追偿人的合法权益,在程序上被追偿人应该享有较多的程序权利,以与赔偿义务机关优越的行政追偿权相抗衡,被追偿人的义务主要是:履行行政追偿决定,支付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遵守有关时效的规定及其他程序性规定。被追偿人的权利主要包括,抗辩的权利,在法定期限内发表自己的意见权利,申请听证的权利,法律救济的权利,以及其他程序上的权利。

3 行政追偿标准

追偿标准是指行政追偿人根据被追偿人过错及其它相关因素,确定被追偿人是否承担相应赔偿责任以及承担多大赔偿责任时应把握的原則与尺度,设立行政追偿标准应该具有确定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公务员执行上级命令而导致行政侵权赔偿责任的,只要能够证明公务员主观上有故意或重大过失,就应对其行使行政追偿权。同时,考虑到公务员与上级之间存在命令服从关系,在确定追偿数额时可适当减轻公务员承担的赔偿费用比例。由于我国公务人员的工资收入各地差距较大,一但进行追偿,特别是较大数额的追偿时,一些地区的公务员有可能出现难以支付的情况,因此应将其实际经济承受能力作为追偿的参考标准,这样既可以避兔因不能偿付而无法实施,导致制度落空。也可以减轻或消除因过重的追偿给公务人员造成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所以根据应追偿金额以及公务员的收入状况确立实际追偿金额是科学的且合理的。此外,对于下达违法命令有过错(故意或重大过失)的上级领导人,也应行使追偿权,责令其承担一定的赔偿费用。

按照这种方式处理,既符合我国国家赔偿法的精神,也有利于增强各级公务员的责任心,促进依法行政,防止和减少行政侵权行为的发生。

4 程序

行政追偿权是公权力,其行使应当按照行政程序进行,其具体程序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调查和收集证据。发生行政赔偿后,行政追偿机关应对违法行使职权的公务人员或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行使调查权,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查清前述公务人员在违法行使职权时是否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调查应有记录,并附随相关证据,作为是否决定追偿的依据。第一,告知与申辩。赔偿义务机关在调查完毕之后,做出追偿决定之前,应当履行告知义务。告知被追偿人拟对其进行的追偿决定及理由,被追偿人有权进行申辩。对于被追偿人的申辩,追偿机关应当认真听取,并记录在案。第三,决定。根据调查得来的证据,决定是否进行追偿。在决定追偿后,依据一定的追偿标准确定追偿金额。第四,执行。追偿机关在作出追偿决定后,应当责令被追偿人及时履行偿还义务,在被追偿人无合理理由拒不履行偿还义务时,追偿机关应当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综上所述,行政赔偿中的追偿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惩戒性的行政责任。被追偿人的抗辩的权利,在法定期限内发表自己的意见权利,申请听证的权利,法律救济的权利,以及其他程序上的权利都需要通过完善行政追偿制度来保障。

げ慰嘉南:

[1]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 肖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理论与实用指南LM J.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4.

[3] 皮纯协,冯军.国家赔偿法释论LMJ.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

[4] 王周户,王麟,安子明,李大勇.行政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上一篇:讲报、评报--《口语交际》(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很安心四年级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