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管理权与学生权利

2024-09-19

中专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精选11篇)

中专管理权与学生权利 篇1

一、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的现状

首先, 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比较强烈, 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权力非常关注, 可以说其权力意识明显增强, 对于权力问题态度明确, 不会轻易受到他人影响, 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其一是对于学校的各项收费比较关注, 要求学校的收费制度透明化;其二是对于辅导员以及任课教师的态度比较在意, 如果其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使用不当言语, 学生会认为其侵犯自己的人格权;其三就是所有高校都存在的宿舍检查问题, 学生不满宿舍管理老师未经允许私自进入自己宿舍。

其次, 是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出现过度维权现象, 对于自己所要求权利的合法性缺乏正确认识, 对自由的认识也存在偏差, 对于学校及教师的管理存在一种抵触情绪, 经常认为学校或者社会有义务做哪些事情, 总结来说就是不能准确判断权利的合法性[1]。

最后, 当代大学生不能明确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也是当代学生管理存在困难的重要原因, 学生往往都是放开胆子行使自己的权利, 考虑不到自己的行为是否破坏校规校纪, 是否对他人造成不利影响, 比较典型的就是学生不允许宿舍管理教师擅自进入宿舍检查, 但是却无视校规擅自使用大功率用电器, 没有考虑到维护宿舍安全是大学生的义务, 这种对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认识会加剧其个人主义, 不仅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 其在步入社会后也会缺乏一定的责任感。

二、基于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变化的学生管理引导工作

(一) 重视法治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法治教育对学生的权利意识做出正确引导, 首先, 通过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明确自身权利, 并且找到维权的正确途径;其次, 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了解校园规章制度, 除了发放学生手册以外, 还要要求辅导员组织主题班会, 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大学期间应该遵循哪些规章制度, 将自己享受的权利与应履行的义务对等起来, 一方面是认识到权利的合法性, 改变其极端的权利观, 另一方面认真履行自己作为学生的义务, 不违反国家法律、不破坏校规校纪, 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 改变极端的权利观念[2]。

(二) 建立大学生权利维护中心

高校应该建立大学生权利维护中心, 这一机构的建设不仅为大学生维权提供帮助, 同时还要对大学生的维权行为进行规范, 如果说加强法制教育是从理论上丰富大学生知识, 那么大学生权利中心就是维权的实践场所。首先, 可以鼓励大学生多参与一些权利维护实践, 通过实践引发学生的共同思考, 有些冲突的发生并不是单方面错误引起的, 学校不能认为完全认为是由于学生不守纪律造成的, 学生也不能完全认为是学校侵犯自己权利造成的, 这样双方都能够在实践中对权利有重新认识。其次, 权利维护中心管理者由学生管理教师和学生干部共同组成, 处理维权事件时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 尤其是要对学生的维权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帮助其分析事件始末, 避免学生的偏激看法影响维权过程。

(三) 灵活使用学生管理方法

教师所使用的管理和引导方法会对学生管理水平产生直接影响, 学生管理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变化, 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等, 并将这些信息作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改变原有的说教式教育, 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理解的, 愿意主动与教师交流, 调和师生、生生矛盾, 营造出一种融洽的管理氛围。另外要发挥班干部的价值, 了解一些不愿意与教师沟通的学生信息, 明确其需要什么, 并在制度允许范围内为其提供帮助, 打开其心结, 使其重新审视教师的管理和引导[3]。

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维权意识, 但是往往只重视权利却忽视义务, 责任感不强, 对此高校一定要丰富学生管理手段, 考虑到其性格特征以及思维特征, 将管理方式柔性化,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要维护学生的权利, 另一方面还要纠正其意识偏差, 形成责任感, 发挥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

摘要: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中的重点内容, 如何在管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意识, 发挥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 是高校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概述了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现状, 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学生管理中的引导工作。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学生管理,引导

参考文献

[1]张兆坤.注重学生权利意识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新思路[J].管理观察, 2008, 12 (14) :154-155.

[2]翟春.学生权利与管理权力的互动:高校共青团工作如何适应大学生权利意识的觉醒[J].理论界, 2006, 13 (15) :113-114.

[3]李方平.从提高大学生权利意识谈学生管理[J].北方文学 (下半月) , 2012, 11 (13) :161-164.

中专管理权与学生权利 篇2

高校管理权与大学生权利的冲突及其平衡

高校应该实行依法治校,依法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按照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开展各种管理活动.明确高校的义务,限制高校的权力,不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把确立学生权利主体地位作为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同时,大学生也应提高权利主体意识和自律意识.这样才能平衡协调好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之间的矛盾,促进高校健康稳定的发展.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HUA COLLEGE OF PROFESSION AND TECHNOLOGY年,卷(期):9(5)分类号:G647关键词:大学生权利 高校权力 冲突 法治

中专管理权与学生权利 篇3

关键词:中专学生;教育管理;管理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同时,人们在各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一点在教育上可以明显体现。我国教育模式正在向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模式被开发出来。目前来看,我国中专学生数量庞大,且学生来源广泛,自身素质也不尽相同。因此,中专学生的教育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其关乎整个中专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体教育水平意义重大。

一、当前中专教育现状

1.学生情况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更多的家长更希望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因此,中专教育得不到更好的重视,反而被认为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这样的想法普遍存在,且很难消除。就学生自身来看,进入中专院校中学习也是被动的,这是受家庭条件或自身学习成绩的影响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各方面的不重视以及学生自身素质的不足使得目前的中专教学存在极大的困境。因学生情况的原因,中专院校师资力量严重落后于传统院校,并且难以对学生的心理及知识学习进行正确引导。

2.中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情况

目前的中专教育管理模式并不清晰,整个教学体系存在着极大的漏洞。在知识层面上,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中专学生无法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或使用技能教育,使得学生投入工作时自身技能严重不足。目前,中专学校对于教育模式的管理并不严格。教育是一项严谨的工作,无论何种类型的教育方式都应该在管理上下足功夫,以保证教育模式的平稳发展。

二、中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进措施

1.中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体制深化

当前的中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令人担忧,整个系统的完整性急需被加强巩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整个中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各个环节进行完善。现有的中专教育体制薄弱环节较多,对学生的整体管理缺乏较为统一的管理手段,同时在教学控制上存在一定纰漏。完善整个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将教育理念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不能将固有的中专教育理念完全用在当前的中专教学上。因时代变化,传统理念已不能满足当前中专教育要求,所以需要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

2.加强师资人才的培养

就中专教育本身来说,师资力量过于薄弱,这样的现状也是因中专教师培养力度的不足所导致的。师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影响整个中专的教学质量。即便是整个中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再完善,没有好的师资也是徒劳的。因此,相关教育部门需要加大中专师资人才的培养力度,在这方面予以最大的投入,以保证中专教学质量。良好的师资力量对于学生来说是最有效的技能知识保障,关乎学生的未来走向。因此,对中专师资人才的培养,也是中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完整的前提保证。

三、未来中专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1.中专学生管理模式的整体走向

未来的中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来将会与现阶段的教育模式有极大的不同。未来的中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将自主学习的概念教给学生,使学生接受更加系统的专业知识。在我国整体教育环境中,中专教育相较于其他教育形式没有优势,局限性也较大,但这种教育形式始终不会消失。因此,未来更加完整的学生管理模式将给中专教育的平稳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保障。

2.中专教育对于整体教学环境的作用

我国的教育队伍在不断壮大,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也各尽其能,为社会输送需要的人才。未来中专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专业性将更强,对于所需要的领域将发挥其自身价值。这也就意味着中专教育对于总体教育环境来说还是有一定的自身价值与作用的,教育部门也将大力发展中专教学,以此保证中专教育的实际作用。

中专管理权与学生权利 篇4

一、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变化的表现

1. 重视自我权利

当前, 学生对自我权利意识有着较为自觉的认识, 并旗帜鲜明地将其作为个性张扬、精神独立的重要表达方式。他们的个人利益保护意识较为强烈, 对自己作为教育消费者的身份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 能够从消费者权益角度主动了解并思考教育消费方面的事情, 如学费和住宿费的收取是否合理等。对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学生也往往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希望通过合适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

2. 积极表达权利诉求

当代大学生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自我权利意识的觉醒阶段, 作为希望接受到优质教育的年轻一代, 他们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将他们的权利意识通过更为合理、妥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并最终得以实现。他们希望能通过高效直接的途径, 促使学校管理者从学校制度建设等方面切实保障其各项正当权利。

3. 学生对权利意识仍存在许多模糊的认识

由于大学生阅历浅、知识视野狭窄等, 他们对自身权利意识仍存在模糊的认识, 特别是年轻人易冲动, 往往片面地夸大自身拥有的权利而忽视义务, 一味地抱怨学校存在的某些问题, 却不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配合学校管理层作出应有的努力。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法律赋予学生的权利, 而且要警惕学生思想中暴露出的片面化、极端化的倾向, 正确引导、教育学生, 实现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共赢。

二、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变化的原因

1. 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进一步发展, 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束缚被解除, 人们的视野得以扩大, 这些变化促使人们追求更适合自我发展和提高的途径, 公民权利意识普遍增强, 尤其是大学生的权利意识被唤醒, 其重要标志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当前, 大学生绝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 他们成长的时期, 恰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朝着越来越开放的方向发展的时期, 因此他们更加关注自我发展、注重自我权利的实现。

2. 思想领域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思想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领域的一些因素推动着大学生积极追求更适合自我发展的途径, 促使他们深入思考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学校管理工作, 善于发现学校体制、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 并勇于提出改进的建议。如今,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加强烈, 他们迫切希望能够真正与学校管理层平等对话, 切实加入到对学校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规划进程中去。

3. 大众传媒方式的日益多样化

互联网在高校的日益普及, 不仅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 而且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当前, 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通过网络媒体既可方便地漫游世界、获取新知, 也可自由地发表见解、展现自我。网络媒体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传播各种知识信息和思想观点, 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与冲击。

三、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增强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一直沿用传统模式, 管理理念以管为主, 管理方法多采用约束、制约和惩戒的方式, 与现实要求相去甚远。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路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方法、适应变化, 构建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 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 正确认定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在计划经济年代, 国家实际上是通过高等教育为毕业生确定了工作岗位, 学生一进入高校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在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中, 高校与在校学生之间是单向的“予”与“取”的关系, 是教育、管理与受教育、被管理的关系。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体制后, 大学生面向市场通过双向选择实现就业, 高校与在校学生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不仅是接受教育、接受管理的“受益者”, 更是所在高校教育、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用户”。这种体制上的变化, 凸显了尊重和维护学生权利的重要性。

近年来,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 一方面, 学校有权依法制定确保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内部管理制度, 有权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另一方面, 学校同样有义务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我们要重新认识并理清高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对学生的正当权利予以肯定并以制度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 使执行力强的有效机制更好地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服务, 进而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

2. 正确认识和对待高校学生的权利意识

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我国高校办学的特色和优势。管理工作应以服务为主, 学生管理队伍是否具备以人为本、尊重和维护学生权利的意识, 是高校能否真正做到尊重和维护学生权利的关键。学校应通过制度建设和思想教育, 让全体学生管理工作者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 通过深入学生宿舍面对面谈心等方式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通过正当途径所表达的争取权利的要求, 我们应视之为了解学生现状和需求的途径之一, 而不能限制学生表达个体权利的自由。

3. 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权利意识观念

对学生的权利意识要因势利导,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权利行使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 注意途径的合法性。权利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增强主体意识、维护个人尊严,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大学生自身权利意识变化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鼓励大学生为维护自身正确的权利而提出建设性意见。高校应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从正面积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接受权利意识教育, 并帮助他们通过正确的途径实现权利。

4. 让学生参与权利维护实践与讨论, 在行动与思考中成熟

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遇到不满意的事件, 对此有的学生发牢骚, 有的争吵, 有的还升级为纠纷和官司。这是教育服务消费市场运行中不可避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积极提高思想认识, 未雨绸缪, 提高预见性和预防性。比如, 利用班会时间, 积极引导学生对一周内班级事务工作中的问题发表意见, 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确何为其正当权利, 何为其维护权利的途径, 切实将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将可能发生的校园事故消灭在萌芽期,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个体成长与学校发展实现共同进步的成就感。

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变化, 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既是挑战, 更是机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及时调整思路、创新方法, 构建新的管理模式, 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80后”“90后”学生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学生的主体, 这些学生与过去的学生相比, 权利意识明显增强。主动适应高校学生权利意识的变化, 积极构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权利意识,高校学生管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石秀印.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学生的权利意识与权利被侵害意识[J].青年研究, 1995, (6) .

[2]孙晓媛.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现状评析[J].广西社会科学, 2003, (2) .

中专管理权与学生权利 篇5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学生管理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对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一方面,阐释计算机基础教学自身所具备的学科特点;另一方面,针对现存的一些教学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注重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关系,将学生管理纳入教学改革的视野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计算机基础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早在几年前,计算机就与英语和驾驶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三大技能,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职场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软件应用及简单的程序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始终很难得到提高,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所致,更另一方面原因则在于学生管理方面缺乏更为科学化、系统化的经验体系,本文试图在这两方面进行简单论述,最终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学科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1.实践重于理论,教学中二者脱节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部分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始终是分为理论讲解和上机操作两部分。而在学期考核时往往只将上机操作作为最终课程评估的方式,这就难免让学生产生重操作而轻理论的错误认识,很多在理论课上学的知识由于时间间隔较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逐渐淡忘。

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在课程设置上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明确地划分为理论课和操作课两部分,教学效果往往低于预期,学生也就很难将实际的应用问题转变成自身的技能。

2.教材更新速度慢,与学科发展不同步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当时主要应用于军事国防领域,不到一个世纪,微型计算机已经在家庭中普及,这样快速的发展,是其他许多学科无法望其项背的。

然而,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并不能跟上学科发展的速度,很多知识随着技术的改进而变得陈旧,这也就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跟进,学生就很可能被教材的权威性所误导。

3.计算机等级考试致使教学出现应试性

在很多学校,学生英语等级考试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成为顺利毕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为了拿到证书而不是真正掌握技能。与此同时,计算机等级考试分为省级和国家级两部分,一般的省部级院校会要求学生通过省级计算机通一考试,文科要求通过省一级,而理科的要求相对较高为省二级。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就业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会选择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

问题在于,所有的考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往往会使用题海战术,但计算机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高速的发展性,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很多学生通过了考试,而实际操作能力却往往不容乐观。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的管理

在学校公共课的设置上,始终存在几种不同的声音,学校及相关领导部门始终认为公共课的设置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是必要的,而学生往往会认为,我所学的专业很少会用到公共课上学习的知识,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所能够产生的共鸣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建立在强制性的基础上。而计算机教学这一课程设置的初衷越来越难实现,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在学生管理上进行适当的改变。

文章第一部分提到的几个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高校教学体制上所存在的顽疾,但如果从学生管理角度进行思考,其中的很多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1.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消化知识

由于学校计算机硬件设施资源有限,不可能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有机会上机练习,而课时数的限制又要求理论课是不能偏废的,因此教师可以在理论课之后为学生布置少量的课外作业。例如office操作与简单的编程都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而知识的连贯性又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温习。

2.加强教师的一对一教学

当前的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往往充当一个讲解员的角色,而事实上,很多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并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发挥。

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走下讲台,积极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疑惑与难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快、更好、更扎实的掌握新知识。

3.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保护教学设施

毋庸赘言,计算机硬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一旦硬件受到损坏,不仅影响实际的教学工作,还会给学校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在上机操作的课堂上,应该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对号入座,并对自己所使用的机器的健康状况负责。一旦出现损坏,则按价赔偿。这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是对学生的有效管理。

三、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具有较强的软件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实际教学中保证技能与知识的传授,还要及时发现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和改善。毕竟,教与学是两个严密结合的整体,哪一方面都不能偏废,只有把学生当做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主题,尊重教育学规律,才能用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审视计算机基础教育,更加理性的对待计算机基础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辉.e-learning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践.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9).

[2]李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福建电脑,2006,(4):205.

浅谈高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篇6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权利;义务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每个人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强,都在不断的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我该做什么,我应该享受到什么,都有了明确的界限.高校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代表群体,现在也在不断的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如何才能使大学生更好的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是我们比较关心的内容。

一、高校大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义务的概念及特点

权利就是主体个人自主决定可以做出某种行为或者不做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义务就是权利的“对称”,是法律约束主体个人行为的一种手段,使个人必须依法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不能随心所欲。通俗来讲权利就是保障某种行为的行使,义务就是不得不做出或者禁止一定的行为,也许不是出于自愿但,但是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参加者,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对象,他们有受教育权,同样也是教育义务的承担者。

(二)高校大学生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1.高校大学生的权力

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除了享有公民的基本权利以外还享有:第一、受教育权,高等学校学生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第二、学术自由权,高校学生可以自由的表发言论、文章、学术科研的权利,第三、宗教信仰自由,第四、人身自由权,五、学生有权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时间,找兼职或者是勤工俭学等,第六、监督检举权,学生有权利监督学校教学行政等各项工作和活动,对不合理或者不正当的现象,并有权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其次,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权利,包括:第一,有权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受教育权是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第二,根据学校相关规定有权获得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第三,有权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团体活动及文娱活动,如参加班级主题班团会,参加班级组织的春游等。第四,学生有权受到学校的公平平等待遇,有权完成学校规定学习任务和相关的课程后,有权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第五,当学生在遇到学校给予的不公正处分时候,学生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請。第六,享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其他权利。

2.大学生的义务

首先,大学生普遍都年满18岁合法公民,要履行作为普通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主要有接受教育的义务,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依法服兵役的义务等。 其次,作为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尽的义务。第一、遵守宪法、法律、法规,第二、遵守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第三,努力学习,完成相关规定的课程和学业,第四,学校运行需要一定的费用,学生应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第五、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有爱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思想积极向上,第六、遵守校纪校规、有义务维护学校稳定团结,最后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特别需要说明是,高校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制定相应的校纪校规,虽然不是属于法律范畴,但对学生而言是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所以大学生都有遵守校纪校规的义务。

二、高校大学生权利与义务的观念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普法教育的深入,法制建设不断的发展,学生的权利意识、守法意识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他们表现出的各种法律意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的不协调。实际上义务与权利是相对,它们总是同时出现,行使权利的同时必然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而当代大学生对权利和义务却存在认识的偏差,权利义务观缺失与越位。比如,就大学生而言,有受教育的权利,认为交了学费,学校就一定要负责教育到底,学校不能以违反校规而随便的开除学生,学校也总是以教导为主,惩罚为辅。从而导致了有些学生觉得老师上课是必然的,而自己是否去上课是偶然,逃课、旷课是家常便饭,反正不会被开除,他们就无视校纪校规存在,毫无约束。学生觉得自己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不能无故开除自己,他们维护了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却没有履行学生应该遵守校纪校规的义务按时上下课。诸如此类的现象很多,学生面对自身利益是要求维护自己的权利,而没有相应的履行其应该履行的义务。目前一些大学生在维护自己的权利的同时,却又推卸了义务和责任。“一边倒”的现象很严重,只看到了权利而淡化了义务,不少大学生还没有建立起应有的义务观,头脑中缺乏应有的义务和责任,认为大学是自由的,学习是自由,恋爱是自由的,认为享受权利是理所应当的,负责是社会和学校的事情。近几年发生的一些学生和学校产生的纠纷,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因为思想错误导致的。有些学生认为我出了学费给学校,学校不应该对我诸多管制,应该理所应当为我服务。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并承担相应的义务,这是权利义务的一致性,权利要行使的合法,义务的履行也自觉。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教育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走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的观念,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我们可以从以下三面开展。

(一)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

加大学习、宣传力度,有针对的开设基本的法律课程,深入学习校纪校规,学习《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多开展权利与义务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之间增加思想交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权益和责任意识。认识到权利与义务的一体性。

(二)创新高校的管理体制

随着依法治国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与学生关系也发生着的变化,不再是传统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这的关系了,学生的维权意识越来越重,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不断创新。所以,高校必须更新理念,构建复合法律法规,注重大学生的权利规章制度,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督促学生旅行自己学生的义务。

(三)重视思想道德的修养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源于道德,道德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高校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权利与义务的法律意识,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身修养,遵守校纪校规,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抵制歪风邪气,科学的运用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群仿.权利义务观的”缺位”与”越位”[N].中国青年报,2005.

[2]简敏.大学生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制化构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3]冉益群.新”规定”中大学生的权利和义务[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6).

中专管理权与学生权利 篇7

1 管理制度与权利保障之间的关系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是由高等学校作为主体,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经过教育行政机关审核的本校章程制定的, 调整有关本校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生活秩序, 确定学生管理的规则和办事程序, 在本校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制度。它体现学生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统一。

显而易见, 高校内部学生管理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 然而近年来, 大学生权利诉求的不断增强给旧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提出了种种挑战, 现实状况迫切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作出适时的改革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如何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大学生合法权利, 成为我们改革的最终目标。

2 在学生管理制度中保障学生权利

2.1 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a.合法性原则。高校制定的学生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原则, 就是不得与宪法法律, 以及教育部的部门规章抵触原则。要求必须主体合法, 制定程序合法, 制度形式合法。b.参与性原则。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的方式上, 学生参与讨论制定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规章制度, 这样可以集思广益, 使学生意见和建议能通过正当途径得以表达,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同时, 在其实施过程中, 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支持, 减少阻力, 提高学生遵守的自觉性。c.民主性原则。学校要吸纳广大学生的意见, 拓展文件制定过程中的学生参与渠道。还要广泛征集广大教职工特别是有关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意见, 不能是某个和某些人说了算。d.合理性原则。在合法的前提下, 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育人的角度出发, 以教育、警示为主, 而不是为了“从严治校”方便管理而给予学生严厉的惩罚。e.规范性原则。包括制定的程序要规范, 符合一般的“立法”程序;文本要规范, 如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不能使用专用的“条例”等;用词表述要规范, 如给予学生处分的情形, 规定中的要用具体表述语言。

2.2 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主体。高校学生

管理制度制定的主体是学校。由学校制定的管理制度且管理制度的效力及于全校, 其他职能部门以及二级学院 (系) 不得另行制定涉及学生权利义务的内部管理制度。目前高校制定其内部管理制度大部分都是以学校的名义下发的。但高校内部学生管理涉及很多部门, 主要有教务处、学生处、财务处、组织部、团委以及学生公寓管理部门等, 这些部门就代表学校起草有关管理制度, 然后提交学校有关会议讨论通过, 学校下发。从一个制度的最后一个条款"本规定 (办法) 由x x处负责解释"中可以看出, 这些制度名义上是学校的, 但实际上是部门制定的。这样的做法可以从使学生管理的工作中很多惯常的合理的做法上升到制度中, 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管理部门起草制定的制度之间存在脱节、扯皮、矛盾等问题。

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的通知》 (教政法厅[2003]4号) 要求高校"依法治校工作机制健全。学校有专门机构或者领导负责依法治校工作"。为落实教育部的精神, 全国很多高校成立了学校法制工作机构, 但法制工作机构作为一个常设机构的情况还是很少。高校应该把法制工作机构作为一个常设机构, 负责内部管理制度的管理。法制工作机构应设立学生管理制度管理委员会, 其成员包括学校领导、法制工作机构负责有关人员、学生管理机构有关负责人、学生代表、法学专家等。学生管理制度管理委员会可以提出关于学生某方面管理制度方案, 对现行学生管理制度修改或者废止的意见;讨论修改学生管理机构提出的学生管理制度方案。这样, 可以保证学生管理制度的合法性、统一性。

2.3 严格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程序。

高校制定内部学生管理制度是一件非常重大非常严肃的事情, 参照国家的立法程序, 结合高校的实际, 似应遵循以下程序:a.制定规划。学校应该制定哪些学生管理制度, 应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构想, 制定规划, 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b.调研。针对要制定的学生管理制度, 必须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 参阅其他高校有关的管理制度, 全面清理本校已有涉及该方面的有关制度, 听取学生管理者以及学生本人对该方面问题的看法、态度。c.起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可以由法制工作机构的学生管理制度管理委员会直接起草, 也可以有相关的管理部门先起草。d.论证。涉及学生重大权益事项的规定, 法制工作机构应采取书面征求意见, 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 甚至学生代表大会、团员代表大会等多种形式听取意见, 也可在校刊或校园网公布草案征求学生意见。以论证学生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e.修改。根据所搜集到的意见对草案进行修改。f.审议。草案修改后, 由法制工作机构提交校务委员会或校长办公会审议。g.公示。经过审议的学生管理制度草案必须在校内公告栏、校园网向全校师生公示一段时间, 以便再听取有关的意见, 如果还有涉及原则性的、重大的问题, 必须再修改。h.通过。校务委员会或校长办公会应采用民主投票的形式表决是否通过。i.备案。把已经通过的学生管理制度报送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备案, 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是否合法。j.公布。经审议通过和备案的草案, 经校长签署, 作为规范性文件编人规范的文件后以学校正式文件向全校公布, 公布时, 应下发到各职能部门, 学生所在院系、班级, 同时在公告栏、校园网公布。

2.4 完善学生管理制度的内容体系。

从《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的结构体系和具体内容来看, 学生管理所涉领域主要有:a.学籍管理。b.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管理。c.奖励。d.处分。高校学生管理涉及学生事务的方方面面, 以上只是包括了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方面, 此外还有学生学费管理、安全管理、就业管理、科研管理等。一部完整的学生管理制度, 有利于学校全面的管理, 更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应包括以下方面:a.学籍管理。具体指人学与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毕业、结业与肄业、学位等。b.校园安全秩序。包括游行示威、伤害事故处理。c.助学。包括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社会助学奖学金等方面。d.奖励。包括奖学金评定、优秀班集体以及其他奖励。e.处分及申诉。应包括各种关于学生违法、违纪、违规的情况及其处分办法, 救济方法, 相关责任等。f.学生团体。包括学生会、各种协会及其他团体。g.党团。包括人党程序、学生党员职责、团员活动、学生干部等。h.课外活动, 包括文娱体育、科研、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i.收费。包括学费、住宿费、教材费等。j.就业。包括就业信息收集统计、协议书、推荐表、暂缓就业、违约改派、档案户口、毕业离校等。k.守则。关于教室、宿舍、食堂、网络、实验室、图书馆方面的守则。l.学生管理者, 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公寓管理人员的有关管理, 作为学生管理制度的配套。

中专管理权与学生权利 篇8

(一)重视自身权利。

当前学生对自身权利意识方面有着比较自觉的认识,并敢于旗帜鲜明地将自身作为个性张扬、精神独立的重要表达方式。他们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意识较为强烈,对自己作为教育消费者的身份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能够从消费者权利角度,主动了解并思考教育消费方面的事情,比如,学杂费的收取是不是合理,教育质量能不能和自己的教育消费支出相符合等。对学校的一些规则制度,也有着自己的很多看法于,经常评论其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并且希望通过一些合适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积极表达权利诉求。

当代青年学生并不满足于停留在自我权利意识的觉醒阶段,作为希望接受到优质教育的年轻一代来讲,他们关注的是怎么才能将自身的权利意识通过合理、妥当的方式来得以表达,并且得到实现。他们希望能通过高效直接的途径,能让学校管理者从学校制度建设方面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正当权利。

二、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领域里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理论随着30多年的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当代青年一代追求自由、进步的状况相适应,推动着大学生积极追求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促使他们更加深入的思考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学校管理工作,勇于发现学校体制、管理层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自己改进的建议。发展到今天,学生的自身主体意识变得更加强烈,他们要求能够实现与学校的管理层真正的平等对话,切实深入到对学校管理和自我未来的规划进程中去。

(二)传媒方式的多样化。

报刊杂志以及网络的飞速发展的飞速发,不但改变着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当前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网络媒体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展现自我。网络媒体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传播各种知识信息和思想观点,给大学生各方面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冲击。

三、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增强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一直沿用旧的传统模式,管理理念是以管为主,管理的方法多是采用约束、制约和惩戒的方式,与现实的要求相去甚远,所以管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如今提倡的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路,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转变管理模式,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一)正确认定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在计划经济年代,进入高校就代表自己以后有了保障。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享受各种各样的“学习津贴”。在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中,高等院校与在校学生之间是单向的“予”与“取”的关系,是教育、管理与受教育、被管理的关系。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后,大学生要面向市场通过双向选择来就业,高等院校也在校学生的关系也发生着改变。学生不再只是接受教育、接受管理的“受益者”,同时,他们还是所在高校教育、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用户”。这种体制上的变化,凸显了尊重和维护学生权利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步伐的推进,学生自费就学、自主择业,对高校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一方面有权依法制定各项学校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已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而另一方面,学校同样有义务保障大学生的各项合法权利。

(二)正确认识和对待高校学生的权利意识。

学生通过正当途径所表达争取权利的要求,这是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结果,是了解学生现状和需求的途径之一,而不能将这一变化当成是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寻衅阻挠,从而压制学生表达自身权利的自由。我们要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对他们对管理工作质疑、误解的地方,我们要予以解释说明;对真正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勇于面对、认真解决;对当前确实存在而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我们做好记录,积极寻求有效的方式解决。

当代社会公民权利与公共管理研究 篇9

一、公民权利与公共管理概述

公共管理的含义就是通过政府的力量形成的公民或者组织, 在追求最大化公共利益的条件下, 通过政治、文化以及经济等多种形式开展各种活动以对国家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 使公民的合法权利得到保障。从逻辑关系上来讲, 公共管理的过程就是公民应用权利的过程。

公民权利则是国家的合法公民作为一个个体所拥有的权利, 这些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以及社会权利被国家法律所保护。公民权利的实现不但是某个公民个人的事, 同时和国家的公共管理事业发生关系, 其作为公共管理能够实现的基础, 可以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法治建设现状。公民权利具有平等性、社会性、政治性以及广泛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就是保证公民权利实现的重要元素, 能够帮助公共管理事业稳步开展。

1. 公民权利是一种分析工具

公民不但主张权利, 同时也享受权利, 公民的思想意识以及权利主张可以有效促进公民权利的实现。公民权利是得到全社会认可的任意主张, 其并不是个人的任意主张, 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社会对公民权利的实现方式和过程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公民权利往往通过固定的法律条文进行规定, 并不是某个人口头许下的承诺, 其具有非常明确的法律权威性。当前的公共管理事业中, 公民权利的重要构成元素, 如参与权、建议权以及监督权等得到深刻的体现和保障。公民通过参与和监督公共管理事业, 体现出公共管理过程的公平、公正与合法。现代公共管理需要通过社会、政府等多个阶层多个方面协作才能够完成, 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才能够真正为人们所有。公民参与的政治权利也逐渐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部分, 体现公共管理事业的特色。所以, 在公共管理中, 维护与实现公民权利不仅仅是其出发点与落脚点, 也是促进现代公共管理事业走向规范化, 防止滥用公共权利、防止出现违背公共权利的行为的重要工具, 公民权利在现代化管理工作的进程中实现目的性和工具性二者的有机结合。

2.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服务性以及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公共管理具有非常明显的民主性、公共性和服务性特点, 这些内涵特征决定了公共管理事业建设能够推动公民权利的发展。公民权利注重的是国家与公民相互之间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应当以维护与促进公民权利作为目标和任务。随着公共管理模式的变化, 政府逐渐显示出其公共性特征和服务性特征, 也为实现公民权利作出更大的努力。而从其他方面来说, 公共管理并不是政府进行控制的工具, 更不是国家用于统治的方式, 而是一种能够兼具民主性、公共性以及服务性特征的管理机构, 不断致力于实现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保证公民的权利不受侵害的管理方式。政治的参与性也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特征, 通过民主参与的方式促使公民权利的实现。

二、公民权利与公共管理的逻辑关系

首先, 公民权利是发展公共管理事业的基础与前提。从历史发展历程来看, 公民权利的出现要早于公共管理, 公共权利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理论与经验是促使公共管理工作出现的重要因素, 并为发展完善提供宝贵的理论基础, 在现代公共管理工作中也不能忽视公民权利的影响;第二, 公民权利为公共管理设定目标做出重要贡献。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是管理主体多元化、完善化等, 以保证公民权利的实现, 同时起到和谐社会关系、化解矛盾的作用。所以, 无论公共管理的目标任务表现为什么形式, 其总是将公民权利的实现作为核心与关键, 所以说公民权利对公共管理建设目标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第三, 公共管理和公民权利在内容上的联系性。公共管理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将与公民相关的事物处理好, 在处理过程中要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不能发生随意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等与法律相违背的行为。这样的内容实质上是与公民权利的内容相呼应的, 二者之间的联系性关系在公共管理过程中需要正确看待与处理;第四, 公共管理和公民权利在发展趋势上的相关性。随着社会的发展, 公民权利和公共管理事业都在不断进步, 可能在发展速度上呈现一定的差异, 但是两者存在明显的动态相关性。首先, 公民权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改进, 公民受到法律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 公共管理事业也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无论社会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趋势, 公共管理事业建设总是以公民权利的发展为核心, 二者不能分割;第五, 公共管理与公民权利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在现代社会, 要实现公民权利除了公民自身的努力之外, 还需要公共管理事业的配合, 单靠公民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同样地, 公共管理事业建设方向需要公民权利的指引。随着民主法治社会建设脚步不断加快, 两者的相互依赖性关系越来越突出, 缺一不可。

1. 公民权利的实现是公共管理产生的逻辑起点

当前社会, 出现公民让渡出一部分自身权利给公共管理部门的现象, 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公民权利的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 公民失去的是自由的、内心所想的无限的权利, 而得到的则是社会自由以及在社会中享有应当享有的权利, 公民付出的理性权利成本让其获得更大的权利。人类的行为总是在获取某种成果, 而公共管理事业的重要目标就是向付出权利成本的公民提供高于他们付出的更大的权利。当权利的让渡与权利的收益之间不平衡, 或者让渡的权利要高出收获的权利时, 公民就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所以, 公共管理的基础任务就是为公民提供更大的权利, 公共管理应当为公民提供更为高效的公共服务和产品。

公共管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比如, 市场中各个交易主体的行动没有经过组织, 其行为无序时,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 单位收获所得要低于付出的成本, 也就是说获取同样的东西要付出更高的价值。而公共管理的职责就是在此时对社会中零散、无序的主体和交易要素进行组织和整合, 让公民个体之间的交易行为有组织有纪律, 从而能够增加交易的收获。但是在这一过程中, 公共部门总是在尽量地实现公共利益之间的公平, 很可能减少合理的收益, 从而出现同意“不满”的现象。价值和利益之间的客观联系性, 公民出现的同意不可能是绝对的同意, 甚至只是部分的同意, 在这样的前提下, 很多行为的执行就会存在障碍。为了让公民的同意真正具有价值, 就出现了个人服从集体的规定, 也就是公民拒绝服从公意的时候, 全体就会迫使其同意服从。所以, 在整合与组织公共资源的过程中, 政府应当行使相应的强制权力, 也就是公共部门获取权力的逻辑。

没有强制权, 公共部门就难以发挥其职能, 因为政府部门并不是抽象的组织机构, 其构成元素中有着具体、客观存在的人, 这些人在担任公共管理事业建设的职业角色中也存在自身的理性需求。所以公共管理部门的权利应当根据公民付出的契约, 为他们争取更大的权利。当前社会, 公民意识不断增强, 民众不再听信某一个人的花言巧语, 更重视的是能够获取更大的权利。所以, 只有帮助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发展, 公共管理部门才能够巩固自身的地位, 只有其权利存在的地位得到巩固, 才能够实现公共管理的权威性。所以说, 公共管理权威程度与公民权利实现程度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公共部门只有将公共利益扩大, 才能够巩固自身的合法地位。

2. 公共管理以公民权利的实现为根本目标

公民权利目标通过上文中契约的形式得以实现, 在社会中每一个个体都存在不一样的利益需求, 这样的差异就造成社会个体利益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的不一致性。所以, 公共管理的目标中肯定包含有实现在区域或者某种社会体制下的公民的普遍权利, 也就是社会中多数公民所“同意”的基于契约的权利。英国有学者指出好的政府应当具备的基本标准:首先是政府的统治过程也是促进公民以及统治者优化个人品质的过程;其次, 政府拥有高度的社会智慧和美德;第三则是政府应当利用其存在的影响来实现正当的需求。总而言之, 公共管理之于公民权利而言, 存在宏观的、长远的以及间接的影响, 因为公共管理事业所处理的事具有普遍性和追求长远利益的特征, 也是客观具体存在的形式。

公共管理具有的权利主要来源于公民的公权力, 同时公权力也决定了公共管理权利的结构与运行方式。美国学者塞缪尔曾经说过:之所以出现个人服从集体的现象, 并不是因为个人相较于集体更加低劣或者无知, 也不是因为个人的管理自身的能力不够, 主要因为个人知道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够扩大自身的权利范围, 才能帮助自身获得更大的利益, 而只有产生制约作用的权利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公共管理的权威性首先需要普通公民的拥护才能够获得其合法地位, 所以当公共管理部门出现违背公民权利的行为, 或者不能够帮助公民实现自身权利时, 其合法地位就会受到影响, 公民会出现不信任的心理甚至采取对抗行为, 那么公共管理事业也将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 公民权利是公共管理得以构建的逻辑起点, 公共管理的方式与目标必须以实现公民权利为准, 一切违背公民权利的管理方式都不能进入历史的下一个发展历程。而公共管理与公民权利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服务性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公民权利的实现。

摘要:公共管理活动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维护公民的权利, 公民权利从整体上来说就是公共管理的回归, 而实施公共管理是增进公民权利的重要保障。公共管理将公民权利作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逻辑前提, 公民权利能够客观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现状, 二者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当前我国的公共管理事业要求更多公共参与, 才能够有效推动公民权利的发展, 其中公共管理的公共特性与服务特性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得到重视, 才能与民主权利的内涵相一致。公民权利能否得到实现是当前公民非常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公民权利,公共管理,逻辑关系,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敏宁, 陈安国.当代社会的公民权利与公共管理——基于历史的逻辑视角分析[J].理论探讨, 2012 (5) :161-164.

[2]韦正富.当代社会公民权利与公共管理的逻辑关系——基于社会契约论的视角[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1 (6) :30-34.

[3]鲍林强.公共管理模式嬗变的基本逻辑:公民权利的视域[J].学海, 2013 (5) :115-119.

[4]李军鹏.公共管理: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的新范式[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2 (4) :25-30.

[5]黄琳.当代社会公民权利与公共管理的逻辑关系——基于社会契约论的视角[J].学理论, 2011 (16) :34-35.

中专管理权与学生权利 篇10

一、中专班级管理所遇问题

(一) 中专生的素质较低。中专学校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生, 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较差, 缺少学习的积极性。

(二) 师生关系较为紧张。师生之间的关系, 对于班级的管理成效有直接影响。中专生愿意与其他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 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与肯定。但是, 大多数中专学校的师生关系比较冷漠, 传统班级管理方法更加大了师生关系的僵化程度。紧张的师生关系不利于班级管理行为的落实, 也不利于学生行为的规范。在紧张的师生关系中, 一些中专生认为教师不喜欢自己, 放弃了自己, 负面情绪会越来越多。

二、化解中专班级管理困境的方法

(一) 改变班级管理功利观念

班级管理工作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内容, 班级能否拿到先进班级荣誉, 对班主任个人荣誉有着直接影响。 为了实现自己的名利追求, 一些教师会主动为学生打造一个面子工程, 将自己视为班级的主体去建设中专班级。这些教师会自己搞班级问题, 自己布置教室。久而久之, 学生的班级主人地位逐渐模糊。学生的劳动能力得不到建立, 班主任不来做卫生, 学生就不会主动做卫生, 完全依赖教师。单纯为了功利实施班级管理工作, 必然会让班级发展成为自己的负担。给中专生更多自主发展的机会, 给学生机会去亲力亲为, 不要过于急切地得到相关荣誉, 往往能够让班级建设成果来得更加踏实。

(二) 摒弃苦口婆心式教育

在中专班级管理工作中, 许多班主任喊苦喊累, 是因为他们将自己当成了班级的主人。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 但班级的主人只能是学生。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干涉过多, 管理过杂, 会在无形中缩小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 也让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难以形成。班主任越是想着多管学生, 管理工作就越困难。中专学生的问题多, 行为习惯有待养成, 班主任管得越紧, 越觉得无从下手。 在教学创新的今天, 中专班主任要在尊重与信任学生的基础上, 放手让学生自己成长。教师要做的不是完全控制, 而是正确的引导,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最密切的管理并不一定是高质的管理, 学会与学生保持距离, 改变苦口婆心的管理模式, 往往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应当要怎么做。

当学生犯错误时, 不要再苦口婆心地去教育, 而应选择少说少唠叨, 多给学生忠告。在学生无心听自己的建议时, 决口不提。当学生自己意识到个人错误时, 对学生进行引导, 减少批评与指责, 让班级管理工作实施于无形中。教师要把握好中专生的心理, 当学生知道自己犯了错误, 却没有被班主任批评时, 他们会更主动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猜测班主任的心情, 产生愧疚情感。少说少教, 反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 给学生自我管理自由

包办处理是许多班主任所采用的班级管理方法, 教师认为自己的想法都是正确的, 学生只有完全听自己的, 才能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学生具有诸多方面的差异, 无论是个性还是学识, 学生具有完全不同的特长。 一些学生擅长文化知识学习, 一些学生擅长动手实践, 一些学生擅长组织。

综上所述, 教育事业的快速进步, 让高等院校培养的优质人才不断增多。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中专教育。做好中专班级管理工作, 提升中专生的综合素质, 对其个人发展十分重要。优化方法, 将学生引向正轨, 给学生创造一个光明的未来, 才能让中专教育发挥其本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中专音乐教学与管理 篇11

关键词:中专院校,音乐教学,教学与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 对于人才已经不再需要单纯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才, 而是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中专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一代, 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音乐教学在中专教学中非常重要, 只有使用正确的教学管理方法, 才能发挥出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

一、中专音乐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中专音乐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需要我们对教学管理进行思考。首先要解决以下问题, 才能更好的提高中专音乐的教学质量。据调查发现, 很多中专院校的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并不是很认真, 抱着一种娱乐的心态, 就像是娱乐课一样放松身心的1。并没有把音乐看做是未来的一种工作技能。因此在课堂上各种小动作都有, 吃零食的、交头接耳的、乱丢垃圾的以及嬉戏打闹的等。这样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课堂的纪律, 降低了教学效率, 与教学目标之间相差甚远。因此解决中专音乐教学问题, 成了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根据中专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 制定与之相符的教学计划, 改善现有的教学问题。

二、提高中专音乐教学和管理的人性化

针对中专音乐的学生教学与管理问题, 发现中专的音乐教学具有本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使音乐专业的学生和老师与其他理工科专业的师生之间在思维方式和性格上有一定的体现。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这样特殊性, 制定人性化的管理方法, 完善教学制度2。针对音乐专业的学生特点, 更要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手段, 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尊重他们的想法, 降低他们对课堂的厌恶情绪, 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学习中来。

音乐教学和其他的理工科教学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音乐更加注重实践演练的重要性, 很多内容需要他们在舞台上去锻炼, 锻炼自己的胆量、对舞台的控制能力等。他们的思维更偏向于发散思维, 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问题, 善于与人沟通交流, 比较喜欢随性自由的生活。针对他们的这种特殊性, 应该在教学管理中提高人性化管理。

三、创新中专音乐教育和管理

不论做什么事情, 效率都是排在首位, 中专音乐教学也是一样的。音乐教学管理和普通的教学管理之间在制度上具有很大的不同, 音乐教学的管理制度是以正常的教育规律为基准, 并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适当的改进, 使之更加符合音乐的教学原则3。音乐教学怎样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完美结合, 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 更好的指导音乐教学顺利开展。

在音乐教学中, 需要不断创新我们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 根据学生的特点, 与时俱进。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使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 同时也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 音乐教师也会探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弥补原有教学方法中的不足, 例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现在学生喜欢的东西与过去学生存在很多不同, 接触到的事物也相差甚远。如果老师还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层不变的教学, 那么就会使学生学起来很枯燥, 产生厌烦心理。

四、制订科学合理的中专音乐课堂管理制度

应该重视中专音乐教学中的常规教学, 为其他的教学活动做好保障。其中音乐课堂的常规管理主要包括对教学行为的管理, 以及教学程序的管理, 明确教学改革方向,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加大对音乐教学的继续研究4。一个良好的教学流程, 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希望通过一个好的教学程序, 可以提高中专音乐教学的整体水平, 学生也会更加喜欢音乐课堂。

五、落实音乐课堂常规管理制度

在音乐常规课堂教学中, 老师要做好模范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注重和同学的交流, 尤其是在眼神相对的时候, 给予学生期望的眼神。认真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表现, 读懂他们想要什么, 并及时给予反馈。对于在课堂上的一些不良表现, 要给予纠正, 例如在给学生放钢琴曲的时候, 很多学生表现出听不进去, 便开始在下面小声说话, 影响了其他同学上课。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及时的予以制止, 通过眼睛传递给他们信息。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多给学生肯定, 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 使学生有一颗自信心, 在课堂上找到成就感, 并逐渐的喜欢上音乐教学。灵活运用音乐技巧对学生进行提示, 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觉性。通过一些幽默的方式, 提示学生要改掉不良的课堂表现。使学生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六、提升中专音乐专业学生的地位

新的课程改革, 要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 老师不能像以前一样, 在前面不停的讲, 而是要鼓励学生多发言, 多互动。只有改变传统的上课方式, 才是对音乐教学进行改革的第一步。使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 才能提高学生的教学效果, 否者即使老师讲的再好, 如果学生听不进去也是没有用的5。不论上什么内容的课都是一样的, 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才能体会到学习原来是自己的事情。而且在课堂中增加课堂互动,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而且还会消除学习的疲劳感, 使学生轻松学习。这样的课堂形式, 对老师对学生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七、结语

综上所述, 介绍了目前在中专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给出了几点改进思路。对于中专院校的教学工作, 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 不断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并及时进行改进。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成功的经验。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 相信中专院校的音乐教学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充分发挥出音乐的美育教育作用, 音乐课堂也会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让我们期待那一刻早日到来吧。

注释

11 .苗暄翊.浅谈多媒体在职业中专音乐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音乐时空, 2015.07:166.

22 .董玉春.浅析职业中专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J].音乐时空, 2014.19:113.

33 .秦佳欣.职业中专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探索[J].新课程 (中) , 2014.08:55.

44 .赵荫滨.文化产业化中的中专音乐教学浅析[J].北方音乐, 2012.03:109-110.

上一篇:三要点养成教育下一篇:和谐村镇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