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2024-05-23

非传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精选8篇)

非传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篇1

非传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刘跃进

[摘要]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在强调国家安全民本性上体现了非传统思维,而且更通过强调“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等多方面的论述,统一了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两方面的丰富内容,因而是一种高级形态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观。

一、从非传统的新安全观到非传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2014年4月由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国家安全理念和安全模式长期探索的一个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为积贫积弱、外侮内乱的中国找到一条重生之路,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也就是为了国家安全。虽然当时还没有“国家安全”概念,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立党宗旨和实际工作,无疑都围绕着近代来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始终思谋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如何摆脱东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欺凌和内部封建势力对穷苦百姓的剥削压迫。中共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和诉求,实际上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国家安全追求。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其重要文献第一次使用“安全”一词,是1945年的七大报告。建国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在讲到第10个问题即“外交问题”时具体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于保障战后国际和平安全的机构之建立,完全同意敦巴顿橡树林会议所作的建议和克里米亚会议对这个问题所作的决定。”①这里所说的“国际和平安全的机构”,就是后来的联合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官方虽然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领域经常用到“安全”一词,也经常用“我们国家的安全”、“我国安全”、“祖国的安全”等等语词来表达“国家安全”的含义,用“要准备打仗”、“保卫祖国”、“加强战备”、“以阶级斗争为纲”等等来表达国家安全维护与保障问题,但是直到1983年都一直没有明确使用“国家安全”一词。这种没有使用“国家安全”术语情况下的国家安全论述与实践,可以称作“对国家安全的事实性论述与实践”,以别于1983年官方文件开始使用“国家安全”一词后逐渐强化起来的“对国家安全的概念性论述与实践”。

“国家安全”一词在中国官方文件中的首次出现是1983年;在中共中央文件中的最早出现是1986年。在1983年6月6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时任总理赵紫阳指出:“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和加强反间谍工作,国务院提请这次大会批准成立国家安全部,以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② 三年之后,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要求公民“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社 ①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59/4526988.html.② 赵紫阳:《政府工作报告——一九八三年六月六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新华网·新华资料,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0/19/content_2108881.htm.会公共安全受到危害的时候,要挺身而出,英勇斗争。” ①

此后到1992年中共十三届九中全会,“国家安全”一词虽然在中共中央重要文件中没再见到,但在中央政府向全国人大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却多次出现。例如,1988年七届人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间谍活动”、“南部非洲各国人民维护国家安全”的表述中,就2次出现“国家安全”。1989年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也2次出现“国家安全”。1992年七届人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安全”又出现一次。特别是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开始,党政官方文件中的“国家安全”开始更加频繁出现,“对国家安全的概念性论述和实践”逐渐成为常态。

但是,中国官方1990年代前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都局限于传统的国家安全问题,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国家安全观。以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为例,它对国家安全的论述,甚至所有涉及“安全”二字的内容,都被放在了报告的“军队建设”部分。正是在“加强军队建设,增强国防实力,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这一部分,报告才出现了4次“安全”,其中一次是“国家安全”,具体内容是:“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把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不断增强我国国防实力,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我国已经裁军百万,今后军队要努力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注重质量建设,全面增强战斗力,更好地担负起保卫国家领土、领空、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的神圣使命;同时,要自觉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要继续加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公安、安全等部门的建设,更加有力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②这种放置于军事问题中、把国家安全等同于军事问题的观念,无疑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国家安全观。

此后,官方虽然从1996年开始在国际场合提出一些不同以往的新安全观念,1997年开始使用“新安全观”一词,1999年把其核心概括为“互信、互利、平等、合作”③,2001年7月把其核心修订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④,2002年7月又通过发布《中国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对新安全观作了系统阐述⑤,但是“新安全观”一词涉及的只是对外安全和国际安全问题,而不是完整的国家安全问题。在2006年后基本不再使用“新安全观”表述之前,“新安全观”一词始终没有用来陈述完整的国家安全问题,始终被限制在对外安全和国际安全领域,因而“新安全观”在当代中国表述的,始终只是非传统的对外安全观和国际安全观,而不是完整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观。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到1990年代,无论是在“对国家安全的事实性论述与实践”的1949年至1982年期间,还是“对国家安全的概念性论述与实践”的1983年至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探索新安全观时,官方在整体上秉持都是传统的国家安全观。

①《央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通过)。http:// ②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1992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7/65446/4526313.html.③江泽民:《推动裁军进程 维护国际安全———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3月26日),人民网,http://.④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1-12/03/content_499021.htm ⑤《中国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2002年7月31日)。外交部网站,http://.定》字数稍少且差别不大的集中论述,指出要“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科学、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有效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①通过词频统计我们发现,与《能力决定》16次提到“安全”(包括4处“国家安全”)相比,《和谐决定》共24次出现“安全”,其中5次是“国家安全”。这一文件,没有再出现“新安全观”的字样。此后,官方的重要文件基本上不再使用“新安全观”的提法。限于对外安全和国际安全的“新安全观”提法没有任何声明的逐渐停止使用,以及对国内安全的关注,说明官方不仅在事实上已经考虑到许多比对外安全和国际安全范围更广泛的国家安全问题,而且也在理论上思谋着一种比“新安全观”更具概括性的整体性国家安全观。这一历史进程,孕育的正是具有整体性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但是,在整体性国家安全论述涉及国内安全问题时,这一《决定 》却不像10年前萌芽的“新安全观”那样具有突出的非传统安全特色,相反倒是让传统安全思维占据了主导地位。虽然提出“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构成要素说明官方已经越来越重视某些非传统安全问题,但把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原因归为“敌对势力”,强调“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强调通过“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来“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而没有看到国内各种非敌对性社会矛盾特别是党政军内部的严重贪腐对国家安全特别是国内安全的严重威胁和危害,看不到通过确立国内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公平正义及民主法治来确保国家安全特别是国内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则说明这一《决定》的主导思想依然是传统的国家安全观,而不是非传统的国家安全观。

但是,由于越来越多地提到各种非传统的国家安全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危害因素、保障措施等等,特别是由于开始把国家安全问题放在国内社会问题论域中阐述,一种非传统的国家安全观正在不断积累成型。2007年11月的中共十七大报告就体现了这种积累和初步形态。十七大报告不仅没有再出现“新安全观”一词,同时还把对国家安全的整体论述放在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部分的“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中,而没有像过去那样放在军队国防建设部分,也没有放在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部分。这是十七大报告与以往党代会报告的一个重要区别。国家安全问题在报告中的位置变化,说明中共中央认为,当前中国国家安全重点问题既不在外部,也不是军事问题,而是国内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化解这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报告对此的具体论述是:“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但是,国家安全确实与军队国防建设密不可分,因而报告在“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中,也论到“国家安全”,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加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建设,更好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这种情况表明,非传统的国家安全思维与非传统的国家安全内容,在十七大报告中都进一步得到扩大和强化。

到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时,虽然在“概念性存在”意义上还没有出现“总 ①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体国家安全观”的字样,但在“事实性存在”意义上已经有了一种综合性、总体性的国家安全观的雏形。

根据我们所做的文本统计,1992年十四大报告4处提到“安全”,其中1处为“国家安全”;1997年十五大报告6次提到“安全”,其中3处为“国家安全”;2002年十六大报告14次提到“安全”,其中3处为“国家安全”;2007年十七大报告23次提到“安全”,其中5处为“国家安全”;2012年十八大报告36次直接提到“安全”,还有6处事实上也表达了新的不同方面的“安全”(如“食品药品安全”其实包括了2个“安全”,一是“食品安全”,二是“药品安全”),从而使“安全”在报告中事实上出现的次数在事实上达到了42次,其中4次直接表达就是“国家安全”,同时还有2处事实上也是“国家安全”(一是“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中的“工作机制”事实上是“国家安全工作机制”,相应的表述在十七大报告中则分开表述为“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二是“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的新要求”中的“安全战略”事实上就是“国家安全战略”),因而“国家安全”一词在报告中事实上出现了6次。图1所示的,正是这些重要文本中“安全”与“国家安全”的词频率变化情况。

图1.“安全”与“国家安全”词频变化

十八大《报告》比历次大会《报告》更多地提到和论述了“安全”和“国家安全”问题,显示出中共中央越来越像重视发展一样重视国家安全。结合历次报告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中共十八大报告虽然更多地关注和重视了方方面面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但国家安全还是其关注的重点,只不过在国家安全问题上有了更多的非传统内容和非传统思维。首先,报告的“涉安”领域进一步扩大,论述也进一步加强,其中许多方面正是当前各界热议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例如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医疗安全、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经济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资源安全、国际安全等等。其次,《报告》把对国家安全的集中论述置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题下的安排,承继了十七大报告在“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题下集中讨论国家安全的做法,反映出中央越来越把国内社会安全问题看作当前中国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从而与过去把国家安全等同于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的传统安全思维形成了明显区别。无论是涉安领域的扩大,还是把国家安全问题置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题下论述,都体现出中央越来越关注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包括非传统的国家安全问题,并且把国家安全的重点放在国内社会安全上。由于“总体国家安全 观”概念这时还没有出现,因而这只能说这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事实性存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雏形,而不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性存在”,不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正式诞生。

直到总书记在2014年4月明确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概念,并系统论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非传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才成为一种“概念性存在”,才正式诞生。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全面系统的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是一种非传统国家安全观,而且是一种完整、全面、系统的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

严格来说,只要讲到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那就是一种非传统国家安全观。但是,如果仅仅讲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而忽略甚至排斥传统国家安全问题,那只能是一种片面的、低级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官方曾一度特别强调和倡导的“新安全观”,如果说在国际安全和对外安全层次上还可称之为非传统安全观的话,那么在国家安全层次上,它只是一种片面的、低级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观。这是因为,这一“新安全观”只讲对外安全与国际安全,没有涉及国内安全,因而在国家安全论域中是一种缺了国内一面的片面性国家安全观。同时,这一“新安全观”虽然在安全本身构成上既涉及非传统要素也涉及传统要素,但在安全保障上却只强调非传统手段和措施的作用,不讲甚事实上否定传统手段和措施的作用,因而即便在国际安全论域中,也是片面的低级非传统安全观。只有在安全构成、安全威胁、安全保障等各方面,都既讲非传统又讲传统,才可能成为比较全面的高级非传统安全观。当能够完整、全面、系统涉及各种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和各种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并且对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做出辩证理解和处理时,才是真正的高级形态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这样一种完整、全面、系统的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既讲外部安全问题又讲内部安全问题,而且特别强调内部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了安全领域的内外两方面的统一。总体国家安全观既讲安全的主观诉求又讲安全的客观形势,是在对国家安全现实形势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国家安全主观诉求和实践要求,因而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总体国家安全观既讲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又讲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因而在安全构成要素及安全威胁因素和安全保障上实现了传统与非传统的统一。因此,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超越了传统国家安全观,而且超越了低级形态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观,超越了在它之前中国官方多年一直强调的“新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种高级形态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因而它不仅与传统国家安全观不同,而且与各种低级形态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观也不同。为了准确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国家安全思想史和各种不同国家安全观中的地位,我们有必要用逻辑方法对“国家安全观”这一概念进行严格分类,并在这种分类的前提下定位总体国家安全观,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特点。

早在10多年前专门研究国家安全观分类问题时,我们就明确指出,无论是传统国家安全观还是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当时我们称之为“新国家安全观”),它们都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而是对不同国家安全思想进行归纳后总结出来的国家安全观的两种不同类型。针对传统国家安全观,我们当时明确指出:“从逻 辑严密性的要求上讲,传统的国家安全观是指自国家产生以来到‘冷战’结束这一漫长历史时期所产生和起了重要作用的各种国家安全观,它不仅包括了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以来各种国家和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家安全观,如理想主义理论中的国家安全观、现实主义理论中的国家安全观等,而且也包括古代的各种国家安全观,如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不同思想体系中存在的有关国家安全的思想,在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国家理论中存在的有关国家安全的思想。”同样,对于非传统国家安全观,我们当时也在“新国家安全观”的术语下作了这样的明确解释:“‘新国家安全观’也不是一个具有统一思想体系甚至不是一个具有相同观点的国家安全观,而是对新近时期出现的各种国家安全观的指称——‘他称’或者‘自称’。‘他称’是指有人把他人新近提出的或者在近期被广泛关注的关于国家安全的观点称作‘新国家安全观’,例如研究者把有关‘共同安全’的思想称作‘共同安全观’,把有关‘综合安全’的观点称作‘综

①合安全观’,把有关‘合作安全’的观点称作‘合作安全观’。‘自称’则是指有人把自己新近提出的关于国家安全的观点称作‘新国家安全观’,例如,赵英早于1992年就在其所著《新的国家安全观》中把自己所表达的国家安全思想,称作‘新的国家安全观’。②再如,笔者从方法论角度和理论层次上认为,国家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国家安全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需要运用系统方法认识和研究从普遍理论到具体事务等不同层次上的国家安全问题,树立一种‘系统安全观’。③‘系统安全观’因而也可以算作是一种‘自称’的‘新国家安全观’。”④

现在我们要进一步明确指出,以“传统”和“非传统”来划分国家安全观或更广泛的“安全观”,把它们分别划分为“传统国家安全观与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及“传统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观”,就是用逻辑学的“二分法”对“国家安全观”这一概念或“安全观”这一概念进行分类的结果。无论是“传统国家安全观”和“非传统国家安全观”,还是“传统安全观”和“非传统安全观”,都不过是用逻辑“二分法”对其上位概念“国家安全观”或“安全观”进行划分后分别形成的两个具有矛盾关系(不是“对立关系”)的概念。用更逻辑的术语说,其中的“传统国家安全观”是正概念,“非传统国家安全观”是与之矛盾的负概念;“传统安全观”是正概念,“非传统安全观”是与之矛盾的负概念。因此,对于安全观来说,除了传统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观两类之外,没有第三类安全观存在的可能。对于国家安全观来说,也只有传统国家安全观与非传统国家安全观两类,而不会再有第三类国家安全观。既然传统安全观、非传统安全观、传统国家安全观、非传统国家安全观,都是类名称,那么每类下就必然或多或少地具有一些不同的具体的安全观或国家安全观。如果说中国政府在世纪之交提出的“新安全观”是“非传统安全观”类下的一种具体的非传统安全观,那么“总体国家安全观”则是“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类下的一种非传统国家安全观。

由于本文要分析的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因而下面的讨论只限于“国家安全观”,不再笼统论述更普遍的“安全观”。严格来说,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以国家为安全主体的“国家安全观”,而不是安全主体具有不确定性、游离性而不特指国家的普遍“安全观”。由于我们把总体国家安全观称为高级形态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因而不仅需要讨论“传统国家安全观”与“非传统国家安全观”这两个概 ①朱阳明:《亚太安全战略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31-135页。②赵英:《新的国家安全观—战争之外的对抗与抉择》,昆明:云南人民出版,1992年版,第476—478页。③刘跃进:《系统安全观及其三层次》,《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3-9页。④刘跃进:《国家安全观的分类问题》,《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22-23页。念,而且还要讨论“高级形态非传统国家安全观”与“低级形态非传统国家安全观”这两个概念。如果说传统国家安全观是历史上和现实中那些在国家安全论域只强调传统的军事、政治、领土、主权之重要性而忽略甚至否定非传统的文化、科技、生态等重要意义的国家安全观,而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则是在国家安全论域不同程度认可或强调非传统的文化、科技、生态、信息等方面重要性的国家安全观,那么低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就是在国家安全论域只讲非传统方面而忽略甚至否定传统方面的国家安全观,而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则是在国家安全论域兼顾传统与非传统两个方面的国家安全观。显然,对传统与非传统两方面国家安全问题的不同认识,既是传统国家安全观与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的区别所在,也是低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与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的区别所在。对此,我们用图2表示。

图2.国家安全观与国家安全问题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一图示,我们可以更简要地指出,传统国家安全观仅仅是对传统国家安全问题的反映;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则既可能仅仅是对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的反映,也可能是对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和传统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反映。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反映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是必然也是必须的,否则它就不是非传统国家安全观,但它反映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则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必须的,因为这一点并不影响它们成为非传统国家安全观。这里不同的是,当一种非传统国家安全观仅仅反映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时,它是低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当一种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综合反映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与传统国家安全问题时,它是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因此包括了低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与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两种形态,其中低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仅仅是对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的反映,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则是对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和传统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反映。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正是综合反映了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和传统国家安全问题的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

显然,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与低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的分野在于,是否在关注和强调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的同时,也关注和强调传统国家安全问题。总体国家安全观之所以成为高级形态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观,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既关注和强调各种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同时也关注和强调各种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在整体上统筹兼顾了传统国家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两个方面。总体国家安全观因此既不同于只顾传统国家安全问题而与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无涉的传统国家安全观,也不同于只顾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而忽略传统国家安全问题的低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这一点,在习近平强调“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 安全”时,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为了深入细致研究这里体现出来的高级非传统安全思维,我们有必要全文引用这段话:“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①习近平这段话中所涉及的“十一个安全”,其实是当代国家安全的十一个构成要素。因此,这段话也就是从国家安全构成要素上,以高级的非传统国家安全思维,统合了传统国家安全要素和非传统国家安全要素两个方面。习近平在此虽然没有明确区分哪些是传统国家安全要素,哪些是非传统国家安全要素,但根据我们10多年来的相关研究,这段话事实上是强调既要重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资源安全等传统国家安全要素,又要重视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核安全等非传统的国家安全要素,要统筹兼顾这些传统国家安全要素和非传统国家安全要素。

在安全研究和国家安全研究人员中,把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看成传统国家安全要素应该不会受到什么质疑,但是把经济安全、社会安全、资源安全放在传统国家安全要素中,则会使不少人感到疑惑,因为他们在认定只有非传统国家安全观才强调经济安全、社会安全、资源安全三个要素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认定经济安全、社会安全、资源安全这三个要素是国家安全的非传统要素。然而这样的认识并不准确,它混淆了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没有看到主观认识后来才认识到的事物,可能客观上早已存在了。国家安全领域就存在着这样一些构成要素,它们虽然是后来才出现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观所关注和强调的要素,但是它们客观上却是国家安全史上早已存在的要素。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资源安全都是这样的国家安全要素。对这些国家安全史上早就存在的传统要素的关注和强调,不是在传统国家安全观那里实现和完成的,而是在非传统国家安全观这里才实现和完成的。关注和强调这些要素的国家安全观,不是传统国家安全观,而是非传统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关注和强调这些传统国家安全要素,与其强调和关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等非传统国家安全要素一样,体现出来的都是非传统的国家安全思维。总体国家安全观正是由于在强调这些只有非传统国家安全观才强调的传统要素和非传统要素的同时,还强调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等传统国家安全观早已强调过的传统要素,从而使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强调的非传统要素及某些传统要素,与传统国家安全观早已强调的那些传统要素,有机统一到了一个国家安全体系之中,由此才成为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一段话只讲到十一个国家安全要素,但习近平在整个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论述中,并非只涉及到这十一个国家安全要素。在这段明确提到“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论述之前,习近平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的论述中,还涉及了一个更重要的国家安全构成要素——国民安全。因此,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的并不是上述“十一个安全”组成的国家安全体系,而是包括“国民安全”在内的“十二个国家安全要素”组成的国家安全体系;甚至也不是所有国家安全要素组成的国家安全体系,而是总体国家安全观论及的所有国家安全问题组成的国家安全体系。但是仅就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又重视国民安全”而言,它就进一步体现出一种高级的非传统国家安全思维。国民安全与上述所说的经济安全等等一样,虽然是一个传统的国家安全要素,但却不是一个传统国家安全观就关注和重视的要素。在国家安全论域中,强 ①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4/15/c_1110253910.htm.调国民安全这一传统要素所体现出来的,并不是传统的国家安全思维,而是非传统的国家安全思维;承载这种贵民重民思维和观念的,并不是传统国家安全观,而是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甚至不是普通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观,而是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之所以是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不仅在于它统合兼顾了传统国家安全要素与非传统国家安全要素,更在于它特别强调了国民安全的重要性。

习近平所说“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一段话,在强调“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这两个传统国家安全构成要素的时候,以非传统的国家安全思维方式重点突出了“国民安全”这一传统国家安全构成要素。为了认清这一问题,这里还要强调,主观认识领域的“传统国家安全观与非传统国家安全观”这对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不同于客观社会领域的“传统国家安全要素与非传统国家安全要素”这对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国民安全”本身是一个传统国家安全要素,但却是一个传统国家安全观没有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的传统国家安全要素,相反只有在非传统国家安全观中,特别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这样一种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中,国民安全才受到了它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国民安全”之所以被认定为传统国家安全要素,是因为无论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还是在当代世界不同类型的国家中,也无论在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中的地位如何,国民都是国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要素,国民安全都是国家安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要素。根据国家安全学理论,国民安全还是国家安全的“原生要素”,而不是国家安全的“派生要素”。正因如此,国民安全只能是国家安全领域自古就有的传统要素,而不可能是国家安全领域今天才出现的非传统要素。但是,传统国家安全观并没有对国民及国民安全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只有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特别是总体国家安全观这样的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才特别强调和重视国民安全这一传统国家安全要素。

总书记阐述总体国家安全观时对国民安全重要性的论述,不仅体现在上述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民本文化特色的“国民安全”概念上,而且更体现在具有马克思主义传统群众史观特色的“人民安全”概念上。习近平不仅在与国土安全的比较中强调了国民安全的重要性,而且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等的比较中,特别强调了人民安全的宗旨性,指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①“人民安全”虽然与“国民安全”的称谓不同,但在国家安全论域中基本上等同于“国民安全”,即国家中人的安全。综合习近平关于人民安全与国民安全的两段论述,我们认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是当代中国国家安全的总纲领;强调“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对接了中国传统文化及整个人类文明,指出了民与官关系中民的本原性,以及人与物关系中人的核心性;“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不仅进一步表达了人民安全或国民安全在国家安全构成要素中的核心性,以及在国家安全活动中的终极目的性,而且更强调了人民群众在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中的主体性;国家安全“一切依靠人民”则继承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传统,蕴涵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国家安全工作方针;“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则是对整个国家安全工作必须奠定在民心基础上的总体要求。由此,总体国家安全观把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执政为民” ①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4/15/c_1110253910.htm.的理念,全面贯彻到了国家安全领域,因而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安全民心设计和民心工程。①这就更进一步提升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层级,夯实了其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的地位。

除兼顾传统与非传统两方面构成要素,强调国民安全的宗旨性和目的性之外,总体国家安全观之所以是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还在于它既是一种强调国家安全的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的国家安全观,又是一种事实上已经把国家安全方方面面内容都包容进来的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国家安全观。对此,我们在《大安全时代的总国家安全观》②和《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五个“总体”》③两文中有过具体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丰富的非传统国家安全内容

无论是既包括非传统问题又包括传统问题的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还是只包括非传统问题的低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它们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提出并强调各种非传统的国家安全问题。作为一种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兼顾传统国家安全问题的同时,大量涉及了并强调了各种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并使之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中丰富的非传统国家安全内容。

首先,在国家安全构成上,总体国家安全观涉及并强调了大量的非传统要素。这一点的最集中体现,就是习近平关于“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论述中涉及到的“十一个安全”中的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核安全等五个非传统国家安全要素。

在这五个要素中,文化安全和科技安全出现的比较早,大致在近代就出现了,但由于它们在近代传统国家安全实践中没有发挥太大作用,因而并不是近代就存在的传统国家安全要素。很明显,说文化安全和科技安全不是传统国家安全要素,并不是因为它们在传统国家安全观那里没有受到重视(事实上它们在传统国家安全观中确实没有受到重视),而是说它们在传统国家安全实践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信息安全和生态安全不仅是国家安全的派生要素,而且是国家安全的新生要素,是最明显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要素。至于核安全,显然是一个非传统的国家安全构成要素,但它却不是一个与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等平起平坐的国家安全一级要素,而是分别置于传统的军事安全、资源安全和非传统的科技安全下的三级要素。在军事安全下,核安全是武器装备安全的构成要素,是核武器安全问题;在资源安全下,核安全是能源安全的构成要素,是核能源安全问题;在科技安全下,核安全是科技应用安全的构成要素,是核技术应用安全问题。

这样分析核安全时,一个新问题出现了:既然核安全是非传统国家安全要素,那么它怎么会出现在传统的军事安全、资源安全之下呢?这就是传统国家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之间关系复杂性的表现。一个传统国家安全要素下,其二级、三级构成要素中,可能会有某些非传统要素;一个非传统国家安全要素下,其二级、三级构成要素中,可能会有某些传统要素。在传统的军事安全要素下,出现非传统的核武器安全,就是这种情况;在传统的资源安全要素下,出现非传统的核资源安全,也是这种情况。当然,在一些非传统安全要素下,也可能出现传统 ① 刘跃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民心基础与理论溯源》,《人民论坛》2014年第16期,第25页。② 刘跃进:《大安全时代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国家安全重要讲话中的哲学思想》,《北京日报》,2014年5月19日。③ 刘跃进:《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五个“总体”》,《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第17期,第14-20页。的国家安全要素。例如,在非传统的信息安全要素下,就包含有传统的国家秘密安全问题。如此等等,体现出传统国家安全要素与非传统国家安全要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复杂情况。

因此,总体国家安全观涉及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要素,除了上述“十二个安全”中直接呈现出来的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核安全这五个要素之外,很可能在国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资源安全这七个传统国家安全要素之中,还存在着更多二级的、三级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要素。这些非传统国家安全要素,虽然在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的论述中没有被明确提到,但在深入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时,却必须把它们一一揭示出来。这既能够加深我们对总体国家安全观非传统特性的认识,也能够使我们进一步看到总体国家安全观包含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要素的多样性、多级性、复杂性、丰富性。

其次,在国家安全环境问题上,总体国家安全观关注到了影响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也需要对影响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整合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恐怖主义这一非传统因素对国家安全的严重危害。

习近平2014年4月15日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论述,虽然没有直接用“国家安全环境 ”及“影响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这样的提法,但其中关于“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的论述,说明当前我国国家安全有忧有患;关于“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的论述,其中的“因素”就是影响或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是“内忧外患”问题;关于“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富国才能强兵”的论述,讲的其实是发展和财富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问题。

此前,习近平在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说明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之必要性时,直接提到“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①这其实是从“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角度对威胁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作了分类。事实上,从2002年中共十六大开始,官方对威胁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还有另一种分类,这就是“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这一分类,在十六大报告、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以及其他一些论及国家安全的重要文件中,曾广泛存在过,而且至今也是对威胁和危害国家安全因素的一种有效分类。加上前面所说“内外因素”从内部和外部的角度进行分类,就出现了对威胁和危害国家安全因素的三种分类。这三种分类,各有用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我们多年来在国家安全理论研究中讲到这一问题时,则是从“自然”与“社会”及“内部”与“外部”这两个角度进行分类的。

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后,习近平在10天后的4月25日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会上又集中谈到国家安全,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②这里两次提到的“威胁和挑战”,指的就是各种威胁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这次讲话还重点讲到反恐,强调“暴力恐怖活动漠视基本人权、践踏人道正义,挑战的是人类文明共同的底线,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讲话同时指出,“坚决遏制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分裂、渗透、破坏活动。”显然,恐怖主义、敌对势力、分裂、渗透、破坏等等,都是直接威 ①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15/c_118164294.htm。

②《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为实现奋斗目标营造良好社会环境》,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427/c1024-24946690.html。胁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如果说这里提到敌对势力、分裂、渗透、破坏是危害国家安全的传统因素,只有恐怖主义才是危害国家安全的非传统因素的话,那么紧接着从“维护国家安全”角度提到的各方面社会政治工作,其中包含的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绝大多数则是非传统因素。具体来说,习近平这次讲话提出的“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强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多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正确把握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时妥善解决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如此等等,广泛涉及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各种具体的社会因素,特别是非传统的社会因素。

然而无论是传统因素,还是非传统因素,所有影响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都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应该关注和包纳的内容。为此,有必要根据我们多年来形成的国家安全理论分析框架,从影响和危害国家安全因素两个方面,综合分析总体国家安全观已经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影响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问题,以及总体国家安全观应该涉及的影响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

根据多年来的国家安全理论研究,我们认为可以从自然与社会、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来看,影响国家安全的自然因素包括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人口数量等;影响国家安全的社会因素则可进一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国家体制、大政方针、国民素质、民族宗教问题等,外部因素包括时代主题、世界格局、国际秩序、邻国关系等。图3可以简略地把这些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描述出来。

图3.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

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也可以分为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即“天灾”,包括洪、涝、旱、震、虫、疫、风、火等等;社会因素即“人祸”,也可分为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即“内忧”,包括内战、内乱、分裂、破坏、极端主义、国内恐怖主义等,外部因素即“外患”,包括军事入侵、政治颠覆、文化渗透、隐蔽行动、国际恐怖主义等。图4可以简略地把这些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描述出来。

图4.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

图3和图4所列的影响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有的是传统因素,有的是非传统因素,而在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时更需要关注和强调的,则是其中的非传统因素。在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中,自然资源、人口数量很大程度上是非传统的自然因素,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时代主题等也主要是非传统的社会因素。在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中,各种天灾基本上都是传统因素,多数人祸也是传统因素,只有国际恐怖主义及国内恐怖主义,是比较明显的非传统因素。至于分裂活动、极端主义,很多人把其作为非传统因素来讲,但它们实际上是历史上早就存在且产生过重大危害的传统因素

对于这些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习近平在2014年4月15日阐述总体国家安全观时,并没有具体提到,而习近平此后在4月25日的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具体提到的各种因素,如恐怖主义、敌对势力、分裂、渗透、破坏、民族、宗教、群众、社会矛盾、民生工作、公平正义等等,这两个图示也没有完全列出,但同时有许多因素是习近平4月25日讲话和这两个图示都明确列出过的,如恐怖主义、分裂、破坏、渗透等危害国家安全的传统因素,再如民族、宗教等影响国家安全的非传统因素。为了更全面、具体、深入认识和研究各种影响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包括传统因素和非传统因素,我们在深入研究和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时,必须把各种影响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尽量全面、系统地考虑进去,使其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次,国家安全的维护和保障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点所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此论及维护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各种措施,其中包括大量具有战略意义的非传统的国家安全保障措施。

与传统国家安全观特别重视政治安全、政权安全相适应,传统国家安全观在国家安全保障上特别倚重军事攻防和政治镇压。与此不同,各种非传统安全观,无论是非传统国际安全观,还是非传统国家安全观,抑或非传统的普遍安全观,都特别强调非传统措施和手段的重要作用,甚至不惜忽略甚至否定传统措施和手段的作用。与片面强调非传统措施的各种低级非传统安全观不同,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一种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在维护和保障国家安全问题上,统筹兼顾了传统和非传统两方面的措施和手段,同时又强调各种非传统措施和手段的治本性作用。在10多年国家安全理论研究中,我们对国家安全保障措施和手段有一个分类图示(见图5)。

图5.国家安全保障体系

这个图示先把国家安全保障分为保障机制和保障活动两个方面,接着又把保障机制分为硬件和软件两类,把保障活动分为硬手段和软手段两类,最后根据这两个层次的分类列出各种具体措施和手段。如图所示,国家安全保障机制的软件构成包括法律(国家安全法律体系)、制度(国家安全制度)、观念(国家安全观)、战略(国家安全战略)、政策(国家安全方针政策)、管理(国家安全管理)、人心(争取人心)、民主(民主政治建设)等等;国家安全保障机制的硬件构成包括军事队伍、政治机构、情报部门、经贸领域、文教战线、外交机构、外事机构等等;软手段的国家保障活动包括发展经济、国家安全宣传、国家安全教育、国家安全公关、政治社会变革、政治社会创新、外交活动、外事活动等等;硬手段的国家安全保障活动包括军事攻防、政治镇压、情报保卫、监禁流放等等。

显然,这个图示对国家安全保障所作分类和列举,不是从传统与非传统角度进行的,而是从机制与活动的区别、硬与软的区别的角度进行的,其中每一类都既有传统的东西,又有非传统的东西。

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习近平关于国家安全的多次讲话,重点内容都不是国家安全构成要素,以及影响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这些方面的问题,而是如何维护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问题,但是却没有从传统与非传统的角度对维护或保障国家安全的问题进行分类,而且也很少对保障国家安全的手段和措施进行严格分类,多是根据实际工作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

为了说明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论述重点是国家安全维护与保障,为了说明这些论述并没有从传统与非传统的角度划分国家安全保障问题,为了显示这些论述大量涉及的国家安全维护与保障问题既包含传统措施和手段,也包含非传统措施和手段,这里对习近平4月15日讲话中的相关段落按先后顺序做些深入分析。

第一,讲话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是从维护和保障国家安全角度提出的一个总体新要求,其中既有传统性要求,也有非传统性要求。讲话要求“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新特点新趋势”,是普遍适用于党政军各类工作的传统做法,在国家安全领域也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传统做法。但是,讲话要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则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提出的一个完全新颖的非传统安全措施,对我国国家安全来说具有纲领性指导作用。讲话提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与官方在其他方面强调“中国特色”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把这一普遍原则运用到国家安全领域时产生了新意,与其他国家的做法及我国国家安全领域 过去的做法比较,也具有浓厚的非传统特色,是一条重要的非传统国家安全保障措施。

第二,讲话中提到的“忧患意识”和 “居安思危”是中国传统国家安全思想的重要内容,把“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作为治党治国的“重大原则”,其实也是把其作为维护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大原则。这样的原则,对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保障国家安全的传统思维和传统做法。

第三,讲话指出,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为了“更好适应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体制,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这其实就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虽说设立国家安全机构,确立高效的国家安全机制,是保障国家安全的传统做法,但对于中国来说,由于过去这方面比较欠缺,因而多少有些非传统的色彩。

第四,在讲话提出的“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中,除“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军事安全为保障”是非常明显的传统安全措施外,“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以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都是在当代保障国家安全时必须重视的非传统措施和手段。这里必须注意的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所强调的,并不是由人民来保障国家安全,而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安全和利益。这一国家安全新观念,具有非常强烈的非传统特色,是当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

第五,讲话要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是从内外两个方面对保障国家安全的措施进行划分,同时论述了各种具体措施和办法,其中除“求和平”具有传统特色,可以看作传统的国家安全保障措施和办法外,“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等等,则都是非传统的国家安全保障措施和办法。

第六,讲话强调“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具有非常突出的非传统特色,其中包括的各种紧密相关的各种措施和方法,如“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夯实群众基础”等等,虽然或者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特色,或者具有中国共产党宗旨和工作方法的传统特点,但在国家安全领域,这些都是非传统的国家安全保障措施和方法。

第七,讲话要求“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其中包括的“十一个安全”,直接来讲都是国家安全的构成要素,而不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措施,但把它们放在一起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内容,提出“构建”“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其实是以这些国家安全构成要素为保障对象来构建一体化的国家安全保障体系,因而既包含了传统安全思维,同时也有强烈的非传统安全意味。

第八,讲话虽然围绕国家安全展开,但又把“安全”与“发展”联系起来论述,要求“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指出“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这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辩证的非传统安全思维,其中关于发展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论述,更说明国家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而且是非传统的国家安全保障力量。第九,讲话在把安全与发展联系起来认识的同时,又把自身的国家安全与其他国家的安全及国际安全联系起来认识,从而使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了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时代特征,体现出广阔的非传统安全胸怀,开拓了保障国家安全的更广泛的非传统途径。“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一段中“重视共同安全”的目标、“打造命运共同体”的措施、“互利互惠”和“相向而行”的做法,与前面讲到的“以国际安全为依托”,都是要在与他国安全、国际安全联系中保障我国安全的重要的非传统思路和措施。

第十,“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要遵循集中统一、科学谋划、统分结合、协调行动、精干高效的原则,聚焦重点,抓纲带目,紧紧围绕国家安全工作的统一部署狠抓落实。”这段论述提到的国安会工作原则和具体方法,如果放到其他工作上,可能是早已形成并一直如此做的传统原则和方法,但放在国家安全领域,与其他国家的国家安全活动及我国过去的国家安全工作相对比,则在许多方面体现出不同以往的非传统性。

虽说从传统与非传统角度对国家安全问题进行分类,是当今比较普遍的做法,虽然强调和突出“非传统”会使国家安全工作和国家安全研究显出更多的新意,但如果为了非传统而非传统,就极可能对整体性国家安全工作和国家安全研究产生不利影响。总体国家安全观虽然在某些地方也讲传统与非传统的区别,讲兼顾传统与非传统两个方面,但并没有在国家安全领域到处都机械地以“传统”与“非传统”进行分类,而是在根据“传统”与“非传统”进行分类的同时,也根据实际情况从“内”与“外”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或者根据轻重缓急来列举论述相关问题,从而把传统与非传统有机地融合在整体性国家安全问题和论述之中。总体国家安全观由此成为一种非传统国家安全观,但却不是只讲非传统的低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而是兼顾传统与非传统的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各种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虽然被总体国家安全观所强调,各种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同样被总体国家安全观所强调。总体国家安全观在论及丰富的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时,同样也论到各种传统的国家安全问题。本文只所以重点讲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非传统性及总体国家安全观中丰富的非传统内容,也只是因为这些非传统的国家安全问题在当前比较突出,是总体国家安全观面对现实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但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之所以是“总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兼顾了传统与非传统两个方面。

(本文载《国际安全研究》2014年第6期,作者系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

非传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篇2

一、非传统国家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关于非传统安全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的认识尚未统一。不少学者有这样一个观点, 即非传统国家安全是人类社会过去没有遇到或者很少见过的安全威胁, 主要指一个国家与另一个或者多个国家相互作用、并对本国的生存与发展能够构成威胁的, 非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所引起的其他领域的安全问题。[1]主要有安全主体的多元性、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式的多样性等特征。根据这些特征, 非传统国家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经济安全教育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自实行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来,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逐渐增多, 我们有效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等资源, 加快民族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使得我们不得不面临更大的国家经济安全的挑战与威胁。这需要我们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 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我们应做好以下的“功课”:扶持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的树立, 注重民族经济的发展;发展创新型人才队伍, 推动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提高我国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能力的水平;合理调整产业与经济结构, 发展制造业, 扩大内需, 减少我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 等等。

(二) 科技安全教育

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国的综合国力状况, 并由此对其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全球化的到来加速了包括科技在内等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但是, 发达国家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采取技术限制与封锁, 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时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 发达国家利用其自身拥有的充足资金, 一流的科研设备与良好的发展环境等优势吸引发达国家的人才, 使得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难以获得巨大飞跃。因此,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 我国做好科技安全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三) 生态安全教育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的决定体现了生态保护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 生态文明建设的任重道远。从全球范围看,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促进了新的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 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的优势, 除了把发展中国家变成其原料产地与商品消费地, 还让发展中国家承担起生态资源恶化的责任, 即利用发展中国家急于发展经济的心理, 将过时淘汰的产业或者重污染的产业移至发展中国家。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者, 必须加强对他们进行生态安全的教育, 让他们从校园开始就树立起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四) 信息安全教育

21世纪是信息化与网络化的时代, 以至于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就指出:谁掌握了信息, 控制了网络, 谁将拥有整个世界。伴随着网络技术在全球的发展与普及, 信息技术将逐渐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 在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当下的大学生, 大多以80后和90后为主, 他们是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对信息网络、电子通信设备的依赖程度乃至到达形影不离的状态。网络的许多负面影响之一就是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作为网民主体成分之一的当代大学生, 他们不负责任的言论小则会影响到他人的声誉, 大则会危及社会的安定, 乃至国家的安全。所以, 人们应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尽其所能减少病毒侵袭、黑客攻击等问题, 这样也就减少了对国家、社会、个人带来的危害。[2]

(五) 文化安全教育

伴随着改革开放, 很多的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中国, 形成一种中西文化、多元价值取向的趋势, 并对这一时期成长的80后和90后产生了影响。“多元文化使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受到挑战, 不同文化倡导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些学生在其影响下产生了‘西化’的倾向。”[3]必须加强当代大学生文化安全的教育, 强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 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外来文化的优劣, 取其精华而弃其糟粕, 防范敌对势力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活动。

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国家安全观教育的策略

相比以军事、政治为主的传统国家安全教育来说, 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的教育具有其独特性。一是从非传统国家安全的内容上看, 高校的思想政治老师完全可以胜任而不必依赖于具有专业的军事知识与技能的人来完成。二是教学设施与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 教学的开展可以灵活多变。非传统国家安全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与传统国家安全教育的区别。基于此, 笔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的教育应注重以下策略的运用。

(一) 在国家安全教育中突出非传统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地位

世界格局的巨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使得国家安全的内涵与外延已在短时间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使得学校的教育与大学生眼中的国家安全仍停留在传统国家安全的内容, 即军事、政治、间谍、情报等, 忽略了非传统安全因素对国家安全的危害。非传统安全问题涉及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与信息安全等问题, 并延伸至恐怖主义、海盗、核武扩散、走私贩毒等诸多国际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威胁并不比传统政治、军事安全问题对公民个人与国家整体的威胁要小。因此, 当代大学生非传统安全观教育的问题已经愈来愈重要与紧迫。加强非传统国家安全的教育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 重视课程内容的设置与调整, 保障一定数量的国家安全教育课时, 等等。例如在《形势与政策》等大学思想政治课与国防教育相关课程的内容设置中, 注重突出非传统安全教育的比重。同时, 由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多样性与国际性, 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树立宏观的国家安全意识以及形成在全球的视野中把握非传统国家安全的思维, 使他们不仅能够站在民族利益的视角进行考虑, 更能够以开放的视野去关注世界的整体利益。

(二) 注重教育思路与方法的灵活运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飞速传播的时代, 当代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如果国家安全教育仍采取传统的教育模式势必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胃口, 也将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 非传统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大都与生活息息相关, 并非传统国防知识的遥不可及。因此, 进行非传统国家安全教育应当尽可能运用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 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方式与方法。具体地, 1.根据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较强的特点, 采取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 形成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引发学生的思考与领悟;2.注重开放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 即国家安全教育不应只是在课堂这一狭小的范围内开展, 而应依托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主阵地, 组织与引导学生走出校门, 深入社会, 广泛建立起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的开放型国家安全教育系统;3.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 即不仅重视正式的课堂教育, 也要重视社会影响、网络宣传、媒体渲染, 校园文化渗透等方面的教育功能。

(三) 结合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非传统国家安全的教育

课外活动具有载体多样性、内容宽泛性、作用潜隐性、被影响者体验性与选择性等特点。[4]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较强, 传统的课堂说教与灌输可能不适合他们的这种个性, 因而未必能够使他们很好地吸收知识。而结合宽松自由的课外活动进行国防教育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第一, 创建国防类社团并以其为载体, 组织社团成员积极开展各式多样的国家安全教育活动, 让学生们能够在参与、体验、竞争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第二, 组织开展以国防教育, 尤其是非传统国家安全教育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影片观赏等活动, 既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生活, 又可以在活动中得到身心锻炼, 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第三, 定期邀请国防教育的专家学者到校开展讲座与学术汇报活动, 使学生们扩大视野, 增长见识, 加深对国家安全教育理论的理解, 等等。

(四) 发挥互联网优势, 拓展教育的新空间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互联网的发展几乎是处于同一时期的, 他们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大多与网络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样的, 非传统国家安全的内容不同于以往明显的军事与政治等外部威胁, 而是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大学生进行学习与交往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果应用得当, 网络将会有利于国防教育空间的拓展, 成为高校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新渠道。因此, 高校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与组织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 开辟国防教育的新阵地。第一,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在学校校园网内设置融专业性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国家安全教育站点, 并突出非传统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 分类提供各个主要板块的资料包括图片、视频以及文字案例等。第二, 在互联网上设立专门讨论国家安全教育的论坛, 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学习。通过网上答疑、政策咨询、问卷调查、意见收集、交流探讨等方式, 对大学生关注的国家安全知识和现象进行引导, 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找出解决对策, 实现国家和大学生的双向互动。

参考文献

[1]陆忠伟.非传统安全[M].时事出版社, 2003年11月版, 第14页.[1]陆忠伟.非传统安全[M].时事出版社, 2003年11月版, 第14页.

[2]董雪.论非传统视域下的大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 (03) .[2]董雪.论非传统视域下的大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 (03) .

[3]孙丽娜, 蒋晓蒲.非传统安全影响下的大学生国防问题探析[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1) .[3]孙丽娜, 蒋晓蒲.非传统安全影响下的大学生国防问题探析[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1) .

非传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篇3

国家安全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国家安全,国家的建设将无法保障,国家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将不复存在甚至会产生倒退。只要民族国家存在,维护民族、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安全是永恒的历史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大学生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宝贵资源,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至关重要。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民族未来的价值走向,当代青年的国家安全观如何直接影响到当前及今后的国家安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局势的变化,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理念、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需要。用最新的最先进的理论观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重要体现。

一 科学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内涵

国家安全观是对国家安全问题所持有的基本看法、态度和观点,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国家安全形势作了概括:当前,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念,他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點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1]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国家安全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教研中心主任刘跃进认为,“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体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总体”的广泛性、丰富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安全要素更加全面。安全的内容由传统的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和军事安全拓展到包括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国家安全的整体性。国家安全的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政治安全是根本,军事安全是保障,经济安全是基础,科技安全是关键,并融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诸要素。

人民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宗旨。一切为了人民是我们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安全,让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2]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习近平提出在国民安全问题上,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大学生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也是国防建设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后备人才,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是对全民进行国防教育的重点。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观的继承和发展。有学者认为“总体国家安全观”应该是一种强调当代国家安全的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更有利于对国家安全工作的指导,有利于现实中的国家安全治理。[3]

二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紧迫性

综合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素质以及当代大学国家安全教育现状等多种原因,笔者认为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统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工作非常紧迫。

1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国际形势的紧迫性均有重要论述。今天的世界仍然没有走出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整个世界未能逃脱经济放缓的命运。2009年以后全球进入动荡、变革、调整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伴随经济危机发生的是政治纷争、军事冲突不断,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交织互动,国际安全态势扑朔迷离。[4]同时,中国周边问题不容忽略,如海洋争端、朝核问题等都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我国几代领导人都曾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不称霸,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但某些国家并未放弃遏制中国的图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为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西方国家虽然看到了这一点,但他们仍然潜在认为利益不断拓展的中国会抢占他们的资源;认为强大起来的中国会颠覆他们主导的国际秩序,掠夺他们的既得利益和战略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还意味着非西方文明、非白色人种、非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这是西方不愿意、也不甘心看到的结果。因此,中国招致包围、遏制、敌视既在意料之中,又符合西方逻辑。[5]中国理应居安思危,这既是对本民族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2 部分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缺失和相关知识缺乏

从当前大学生整体情况来看,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有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远大志向。但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缺失和相关知识缺乏,对我国面临的各种威胁认识不够全面。近期媒体报道,部分境外组织将目光瞄准大学生。极少数大学生被境外组织利诱策反。据媒体报道,同一境外情报机构近年针对中国大陆学生实施了数十次网络策反活动,境外间谍以金钱诱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参与情报搜集、分析和传递。来自权威消息源的案例显示,多数学生在网上求职或网聊过程中被境外间谍盯上,他们最初提供信息时并不知情,但部分人在觉察对方身份的情况下仍因贪利而持续配合,甚至被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处理。[6]这类现象充分暴露了极少数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淡薄,在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下,少数人放松了必要的警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帮助他们明辨是非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

3 意识形态的斗争更隐密且将长期存在

较长的和平时期容易使国人产生精神懈怠,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有些人已经淡化了国家观念,有的人认为爱国主义过时了,这种观念是极端错误的。与此同时国外敌对势力并未放弃对中国的西化分化图谋,通过文化输出以及互联网将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同我们争抢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境外机构甚至直接在境内寻找代理人进行各种渗透和破坏活动。近期媒体报道有高校教师食国禄、忘国恩,利用课堂宣扬分裂思想,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的犯罪活动,破坏团结统一局面,受到法律的审判。同时今天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造成冲击,易引发政治认同危机。因此,大学国家安全教育应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及其实质。

用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也是全民国防理念的必然要求。据军事媒体报道,近年来一些地方军事设施安全环境逐渐恶化,军事设施遭到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有农民擅自在某部附近修建滑翔机起降跑道,有公司在营区附近修涉外五星大酒店,影响安全保密,违章建筑使雷达阵地效能下降,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干扰破坏了正常軍事行动,损失不可弥补,也反映了部分公民和法人国防意识淡薄,全民国防理念在少数人心中荡然无存。

三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构建充实国家安全教育内容体系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分内容涉及国家安全问题,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中的爱国主义、新的国家安全观等内容有所涉及,但内容相对简单,相对当前形势发展和理论创新有一定滞后性。因此迫切需要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念来充实国家安全观的教育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

1 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的国家安全观有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总体来讲经历了由重传统安全到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并重的发展变化。当前的重大理论创新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4月15日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他提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用最新的理论引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未来的建设和接班人。只有未来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起正确的国家安全观,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得到最可靠的保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才能真正实现。

2 树立爱国主义信念,自觉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通过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时代价值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只有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才能自觉抵制各种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才能自觉同破坏团结统一的言行划清界线并与之斗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没有爱国主义信念就无法真正将爱国情怀转化为爱国动力和爱国行为。在和平时期最大的爱国就是全身心投入国家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加强历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历史意识和历史感的缺失易形成错误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甚至会出现信仰危机。加强对大学生的历史教育,对于凝聚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身份认同,强化其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有着重要意义。[7]每一代青年都有他们的历史使命,通过历史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4 进行国家安全相关知识教育和爱国主义警示教育,做维护国家安全的主人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总体上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和平时期,这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重要机遇,国家安全之弦也因此在有些人心中开始松懈。“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安全相关知识,在生活中自觉维护国家安全,不做国家安全知识方面的文盲。通过当前国家安全形势教育,爱国主义警示教育,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当前国家安全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和认识一些社会现象,增强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实际能力,做维护国家安全的真正主人。

5 进行国家安全法制教育,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道德和法律是规范人的行为的两种基本手段。在法律方面,我国除《宪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了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义务的内容外,还制定了一批维护国家安全的专门法律法规,如《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国防教育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国防法》《兵役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各项法律义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国家安全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依法同一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

同时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国家安全自信,对外我们不惹事也不怕事,对内要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及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我们要相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并且有能力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所作为。

四 改进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方法

国家安全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根据当前的教育现状和学生的需求,以提升教学实效为重要目的。

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总体思路应是主渠道和多渠道并行。主渠道就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适当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教师作为教育主导应首先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适当加强国家安全知识的传授。除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几门主干课程的作用外,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形势政策课形式、选修课的形式等方式对大学生开展国防安全教育。

所谓多渠道,是指除课堂讲授以外可以通过国防教育专题活动、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教学等多种途径进行课堂外的延伸教学,通过感性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高校可以通过举行国防知识竞赛来促进知识的巩固和学习,还可以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历史资源,让学生在参观场馆、倾听讲解中去感悟和学习。各省市地区都有国防教育资源,大学应努力发掘并充分利用大学周边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如武汉市有许多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包括辛亥革命纪念馆、中山舰纪念馆等。通过参观学习,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历史,获得心灵的震撼,增强爱国情感。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通过网络平台传递“正能量”,或通过负面事件对大学生进行警示教育。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国家安全教育专题网站,链接相关权威资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站内容上可以开设理论学习、时事政策、国防知识、国家领土与安全、经济文化交流与安全、先进人物事迹等教育网页,还可开设论坛聊天、相关录像与影视等,用以正面引导大学生的国家利益思想与观念。[8]

此外,还要善于利用重大时事契机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如针对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等问题,引导学生理性爱国。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多做调查研究,通过问卷、座谈、个别交流等形式多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 路[N].人民日报,2014-04-16.

[2]马占魁,孙存良.人民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宗旨[N]. 光明日报,2014-05-31.

[3]范传贵.“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之背后深意[N].法制日 报,2014-04-21.

[4]张丽.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安全结构新变化与国家安 全战略[J].国际安全研究,2014(2).

[5]王志军,张耀文.西方安全战略理论评析与借鉴[J].和平 与发展,2014(1).

[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07/c1001-249 84666.html[OL].

[7]芮鸿岩.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教育[J].毛泽东邓小平理 论研究,2014(03).

非传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篇4

2018-04-26 09:56 人民日报海外版

总书记指出:“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习近平同志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把我们党对国家安全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和境界,是指导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国际形势正处在新的转折点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度前所未有,国际形势进入了加速演变和深刻调整的时期。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结构、亚太地缘战略格局和国际经济、科技、军事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世界依然面临着现实和潜在的局部战争威胁,世界新军事革命也在深入发展。这些都对国家面临的安全挑战和维护安全的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正在经历深刻复杂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这样的发展、这样的巨变,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随着我国国家利益迅速拓展,海外中国公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国家在境外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利益等,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目标。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积极参与地区和全球安全治理,在解决气候变化、核扩散等地区与全球性问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提出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区域经济合作水平;积极倡导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改革。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与世界互联互动空前紧密的前进潮流中赢得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战略主动。

我国已经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外部阻力和挑战逐渐增多,生存安全问题和安全发展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国家统一、维护领土完整、维护发展利益的任务艰巨繁重。

认清国家安全形势、维护国家安全,要立足国际秩序大变局来把握规律,立足防范风险的大前提来统筹,立足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大背景来谋划。

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总书记提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安全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特点,对这一战略思想体系进行充实、发展和完善。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个中国特色的安全概念,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富有“中国意蕴”。它揭示了国家安全的整体性,即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方方面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国家安全的不同领域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维护国家安全就要统筹兼顾。要坚持统筹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以发展为根本,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科学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总体的、全面的。它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它所涵盖的领域,既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等传统安全领域,也包括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和海外利益安全等非传统领域,乃至太空、深海、极地等新型安全领域。对于实现国家安全的途径,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健全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加快法制建设;既重视军事攻防、情报保障、外交活动等硬手段,也重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交流、科技进步等软手段。强调国内安全问题,综合考量内部和外部安全;保证自身安全,又消除把自身安全建立在别国不安全之上的安全模式,建立普遍的安全,实现共同安全,这是一种“大安全观”的重要体现。

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视可持续发展。总书记指出:“可持续,就是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国家安全的总体设想,不能是权宜之计,而要着眼长治久安。统筹当前和未来的国家安全工作,不能只是被动应付,而必须有前瞻性地针对各种安全问题,开展机制化和常态化的治理。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视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强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主旨是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对人民安全需求的持续回应和长久关切,意味着人民安全是一切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目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发展,都是反映人民需求的体现。

总体国家安全观丰富了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是新时代党中央对我国面临的各种安全问题和安全挑战的系统回应,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在安全领域的最新体现,是指导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纲领性思想。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三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是适应国家安全形势新变化、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要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这是国家安全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政治原则;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国家安全工作的最高目标就是捍卫国家利益;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保障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任务,人民安全高于一切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精髓所在。

把国家安全工作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加以领导和运筹,是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基本发展方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维护国家安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要从战略高度将国家安全工作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牢牢掌握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主动权,始终高度警惕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危险,始终高度警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被破坏的危险,始终高度警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被打断的危险,始终不渝地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民警读总体国家安全观心得 篇5

国安才能国治,治国必先治安。保证国家安全,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安全,必须在国家治理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筹划,必须以安全治理作为基本路径来维护和保障。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现在治理实践上,就是推进国家安全总体治理;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就是安全各领域、各要素、各层面统筹治理,创建当代中国国家安全治理系统格局。

国家治理,既可以从社会结构上推进,也可以从社会功能上推进。安全治理就是一种功能治理,是以安全为目的的治理活动。维护安全,是国家的主要职能。围绕着安全治理,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安全形势,有着不同的治理方式。我国国家安全治理,是新形势下的安全治理深化。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由此决定了新形势下国家安全治理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而是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安全治理。我国国家安全治理,是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安全治理实践。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构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的安全治理方略。我国国家安全治理,是全面系统的安全治理体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安全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安全治理能力依托国家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的效能依赖安全治理的效能,安全治理造就的良好环境提供国家治理顺利展开的条件。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心得体会 篇6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也就是把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安全问题整体化为总体国家安全,而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思路就形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可以说,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了安全网和安全盾牌。

习近平强调,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党的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坚持立足于防,又有效处置风险;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塑造是更高层次更具前瞻性的维护,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科学统筹,始终把国家安全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来把握,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维护国家安全合力。

非传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篇7

2000年以来,中国已先后建立了138座国家地质公园(National Geoparks of China),其中20座已成为UNESCO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GN,Global Geoparks Network)成员,为全球地质遗产保护做出了杰出贡献[1,2]。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在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通过法规条文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普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然而,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发展仍处在探索阶段[3],加之规划经验不足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总体规划面临很多现实问题[4],如公园规划面积过大或过小[5],地质遗迹保护规划不力[6]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冲突[7],科普规划滞后[8]等。这些问题引起了国家地质公园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2008年4月,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在北京召开“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及申报办法修订讨论会”,专门对其进行了商讨。

本文在分析了该规划的实质和修编内容变动的基础上,讨论了修编的重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 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的实质和内容

2.1 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的实质

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the National Geopark Master Planning)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地质公园设立、管理、建设和发展政策的条款化和系统化,由政府批准实施,具有法律效力,实质是地质公园的“宪法”。除具有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总体规划的一般特征外[7],还以地学资源为主体,独特的保护、教育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政策安排是它最大的特色。系统科学的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应着力于解决4个基本问题,即公园是什么,如何建设公园、如何管理公园和如何发展公园。总体规划制定的过程就是围绕上述问题,识别公园所在区域的地质遗迹资源价值,并基于价值特征进行空间管理和资源分配的系统过程。

2.2 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的性质

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是在原有规划体系的基础之上,阶段性地总结地质公园近年发展的经验、教训,使它的体系更加系统和完善,在实践中更具可操作性。最为重要的是,突出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中的地学特色,使其对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更具有指导性。

2.3 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的内容

修编前后内容变动:目前,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参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2000年9月22下发77号文件[9]中的《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试行)》而进行的。此次总体规划修订,在《指南》大纲的基础上,结构和内容变动如下:①总体规划由原先的“规划报告书”、“规划图纸”、“附件”3部分调整为“总体规划文本”和“总体规划说明书”两部分。②总体规划大纲内容由原先的12章42节完善为18章61条。新增4章内容,分别是科学研究规划(第8章)、解说系统规划(第9章)、信息化建设(第12章)和附则(第18章)。突出和强化了4章内容,分别是地质公园性质与发展目标(第2章)、其它景观资源及评价(第4章)、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保护规划(第7章)和地质公园人才规划(第15章)。③新增并完善了附图,总体规划中的附图由原先的6幅细化为16幅,并对其相应的比例尺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修编后的结构和内容: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后,内容大致由地质公园属性描述评价、管理、建设、发展规划和附则5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详细内容见表1。

3 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

全国138座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但从近年的发展来看却面临着着一些共同的问题[10,11],解决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便是修编的重点,主要包括:①科学合理确定地质公园的属性。主要包括:勘定地质公园的边界和范围,合理调整地质公园面积;国家地质公园性质、特色的确定以及地质遗迹的调查、登录、评价和保护区的科学规划。②协调公园规划与其它相关规划及利益体的关系。包括协调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同当地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矿产水电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及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协调与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相重叠的关系;协调与居民区、牧区、林区、工矿区、渔区之间的利益关系。③突出地质公园地学特色的建设规划。包括国家地质公园的解说系统规划、科学普及教育规划和信息化建设规划。④地质公园管理和长远发展的保障、支持因素规划。主要包括国家地质公园管理体制规划,不仅涉及机构、职能规划,还包括国家地质公园长远发展的支持性因素——科学研究和人才配置、培训规划。

4 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若干问题

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内容的调整更加突出了地质公园总体规划自身的地学特色,为更好地理解总体规划修编,解决总体规划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将从学术角度对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的几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4.1 地质公园边界、范围的确定

地质公园的边界(Border)、范围(Extend)和面积(Area)是决定地质公园“是什么”的重要因素。地质公园的范围、边界和面积必须是确定的,因为:①国家地质公园属于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12],该类区域内禁止与主题无关的任何开发,公园边界、面积一旦确定将难以更改。②公园边界关系到多方利益。③国家地质公园在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过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要求所申请公园的边界和面积必须是确定的[13,14]。公园范围、面积划定不合理,过大或过小,不但要增加管理负担,而且使地质遗迹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由于边界不明确,相关的利益争执较多,限制了地质遗迹保护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公园范围和面积的确定要以有效保护公园内地质遗迹为根本出发点:①在综合考虑地质遗迹完整性、公园管理能力和区域经济结构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调整;避免公园面积过大或过小,同时也尽量避免与矿产、水利、农牧业以及当地居民的冲突 。②为更好地保护地质公园的环境,在地质公园的范围之内、边界之外,科学合理地划定环境保护带(缓冲带)。③调整后的地质公园边界及地质遗迹保护区界线必须准确勘定,并确立重要拐点坐标;建立地质公园的边界档案,同时要在边界处设立界碑、界桩及界牌等明确的边界标志。

4.2 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与其它相关规划相冲突的根源在于:①规划主体和相关利益者对地质公园的概念理解存在偏差;②规划团队内的学科分歧,对总体规划究竟涵盖哪些内容存在分歧;③规划中对社会、经济相关规划研究不到位。

在总体规划制定过程中协调与其它规划之间的关系需要:①明确地质公园“是什么”。地质公园是一个有确定边界的综合实体,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保护地球遗产及环境、促进科普和教育和地方经济和文化的振兴[15]。它同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有相同之处,但以地质遗迹保护和科学普及教育为主的发展理念是它区别于上述几类自然遗产地的主要特征。②明确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是“做什么”的。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是地质公园发展的“宪法”。它的作用在于明确公园内地质遗迹及其它人文、自然资源的现状,合理分配公园的资源。③多方合作,理清各方利益及相关关系。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尽量召开与公园利益者相关会议,确定解决方案。同时,规划承担单位要采取多元化的工作团队,内部沟通,加强对地质公园理念的认同与理解。

4.3 地质公园中地质遗迹的保护管理

地质遗迹是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遗迹保护规划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问题,它与公园的科学研究、信息化建设和科普教育密切相关。在总体规划中,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和保护利用没有相关的规范(Standard)和标准(Criteria),评价结果无可比性,实际意义不大。②地质遗迹评价的深度不够,仅停留在浅层的景观和公园尺度的评价上,地质遗迹单点对比评价和国际对比评价不足。③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等级和划分随意性太大,且无确定的控制面积。④地质遗迹保护措施及方法过于笼统。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划修编应当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基于公园科学研究和其自身的独特地质现象应进行地质遗迹分类、分级的修订。②依照公园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地质遗迹规划评价的方法、指标,要注重地质遗迹单点评价和国际对比评价,还要重视地质遗迹的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要成图标示。③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划定要建立在公园地学多样性评价[16](Evaluation of Geodiversity)或其它评价,如敏感度评价(Evaluation of Sensitivity)的基础之上。④在总结公园地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详细规划各级各类保护对象的相应保护措施和方法。⑤加强对地质公园内的其它自然和人文资源保护的规划。

4.4 地质公园管理体制与人才规划

地质公园的管理体制是保障公园地质遗迹能否得到良好保护及其它功能能否正常发挥的关键。管理体制规划是否合理关系到未来管理结构的合理性及其运作效率,而这一项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考核指标。地质公园人才及培训规划是此次修编需要着重强调的内容,它关系到地质公园的长远与可持续发展。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中的管理体制及人才规划修订需注意以下几个关键因素:①分析地质公园的管理体制现状,设定合理的管理机构级别、人员编制和职能说明。②将地质公园管理结构的优化和改进纳入总体规划之中。③合理规划管理机构的使命,发展方向和目标。④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⑤针对管理层和员工规划不同层次和内容的培训。

4.5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规划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规划是此次总体规划大纲中新增的章节,本章节是总体规划中体现地质公园地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①未建立起完整系统的地质公园解说体系,规划要素多零星地分布在其它章节。②地质公园解说语言的科学性、通俗性尺度始终未能解决。③地质公园英文解说不规范,多语言解说亟需纳入总体规划之中。④地质公园解说牌、标示牌以及宣传栏的规格、风格未纳入总体规划之中,导致目前公园解说系统标示混乱。⑤地质公园出版物及宣传材料缺乏相对长远和系统的规划,缺乏内容更新规划。

地质公园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解说系统规划进行详细的分析:①解说系统包含着要素分析,完整的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应当包含展示和标示系统两个部分;展示系统又可分为户外、室内,纸质、电子和人员展示。②与地质公园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按照解说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设立多层次的语言解说深度。③规范地质公园的英文解说,并结合区域的文化历史状况制定相关的多语言解说规划。④规划展示和标示的系统规格、材质、文字等,应形成具有公园特色、风格统一的标牌系统。⑤制定长远的出版规划和宣传材料更新计划,将地质公园的电子和网络解说纳入规划日程表。

4.6 地质公园科学研究规划

地质公园科学研究是地质公园发展的“引擎”,它持续地为公园的解说、科普和信息化建设提供素材和科学支持。提高地质公园科学研究在总体规划中的地位,有利于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解说、科普体系内容的完善和提高,对地质公园的信息化建设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制定地质公园的科学研究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关键要素:①地质公园科学研究的选题规划;②分期编制地质公园的科学研究题材;③近期科学研究的行动计划;④主要研究经费的来源和持续性;⑤公园科研成果的形式及知识产权规划等。

4.7 地质公园科学普及规划

地质公园科学普及规划是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的特色。然而,目前我国地质公园在发展过程中对科普问题的认识还不到位,同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科学普及规划始终未能合理规划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地质公园科学普及规划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科普规划层次不分,缺乏对儿童、青少年、大学生以及普通游客的分类科普规划;②科普设备先进,但缺乏科普内容和更新规划;③科普渠道和内容规划过于单一,未形成完善的科普规划体系,网站科普规划内容不足。

在总体规划制定过程中可尝试以下方法,突出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的地学特色:①科普内容应当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分级规划,具体问题要进行具体分析。针对乡土教育、实习教学和普通游客应设计不同的科普产品;②加强科普和科研的结合,充实科普内容;③支持地质公园编写和出版科普读物,制定地质公园长远的学术资源向科普资源转化的计划;④加强网络科普规划,制定地质公园的“网上科普走廊”计划。

4.8 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规划

如果说地质公园科学研究规划是地质公园的发展“引擎”,那么信息化建设规划就是为能量“传输”建立的便捷、高效的“通道”。目前,信息化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①规划程度低;②与科学研究规划和科普教育规划以及管理规划相脱节;③数据标准和格式尚未形成。

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规划应当关注:①引入适合地质公园具体情况的信息化规划理念;②整合规划,有机地将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与地质公园科学研究、管理以及科普教育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③建立公园兼容性较强的数据结构及格式。

5 结语

非传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篇8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增速,在此背景下,国内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综合保税区与国家高新区,二者在刺激国民经济发展与促进国家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工作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理论上讲,国家高新区与保税区存在着许多实质性的差异,不过随着社会经济架构的不断改革升级,保税区与高新区的各类优势面临着深度整合的机遇。因此,推动国家高新区与综合保税区优势整合的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工作经验,在本文中探讨了衡阳市综合保税区与国家高新区总体优势深度整合情况,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国家高新区 综合保税区 总体优势

作为湖南省的特色城市,衡阳市人口密集,商业经济成熟发达。目前,衡阳拥有数量众多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区,衡阳市中也拥有综合保税区以及国家高新区,因此该市的发展潜力较大。就目前状况而言,衡阳市的经济建设工作卓有成效,贫困人口数量持续减少,然而应当看到,衡阳的总体经济增速略有减缓,因此市领导人员不可懈怠,应当积极充分地整合现有资源优势,争取为衡阳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强的活力。

一、综合保税区与高新经济开发区概述

(一)综合保税区

在探讨综合保税区与国家高新区总体优势深度整合工作的可行性前,必须要了解二者的结构组成以及运行规律等特征。通常情况下,综合保税区的定义是:由海关部门负责管理,集保税物流区、保税区以及出口加工区等功能于一身,提供采购、国际化物流以及出口加工贸易等服务的经济性区域。国内现行的综合保税区管理制度为封闭管理模式。综合保税区一般仅为进入保税区的境外商品提供保税管理服务,进入保税区的境内商品通常被视作出境。

保税区的检验管理制度非常严格,所以在保税区内经过海关部门检验的各类商品在转运时无需再次进行检验,如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商品物流成本并减少物流运转时间。

(二)国家高新区

国家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不可估量。通常情况下,人们将经各级政府批准设立的科技工业园区称作高新区。高新区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并创建优良的投资环境。除此之外,由于许多高新区位于高教园区,因此高新区在人才供应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高新区通过依托当地科研部门与高校,不断吸纳优秀人才,能够使得园区的发展趋于健康稳定[1]。

二、衡阳市综合保税区与国家高新区总体优势深度整合工作研究

(一)综合保税区与国家高新区临近,地理上具有优势

综合保税区与国家高新区的总体优势整合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衡阳市内分布着大量的国家高新区,同时衡阳市又是湖南率先设立保税区的城市,这就为综合保税区与国家高新区的总体优势整合工作提供了巨大的机遇。由于衡阳市的国家高新区分布范围广并较为集中,如果将综合保税区视作一个圆心,则各个位于综合保税区周边的高新区呈辐射状分布。不少高新区与综合保税区距离较近,天然的地理优势赋予了两区总体优势整合工作极大的便利,所以笔者认为高新区与综合保税区的总体优势整合工作可行性较强。

(二)国际高新区与综合保税区发展势头迅猛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衡阳市科学城、白沙洲工业园等高新区的发展势头十分良好,上述园区建设生产面积广阔,为经济建设与技术开发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衡阳市国家高新区中各类研发单位数量可观,目前已经超过一百家,各大科研单位资金雄厚,人才保障工作到位,为衡阳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

衡阳市综合保税区与2014年9月9日正式封关运行,作为湖南省第一个与中部地区第三个综合保税区,它的诞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体现了中央对湖南省经济发展工作的肯定,同时标志着湖南省迈入了保税经济发展行列。衡阳市综合保税区是参照洋山保税区建立的,目前,园区内的各类基础业务完善发达,基本实现了海关手续办理工作与保税期区域进出区业务整合的目标。数据显示,仅2015年一年,衡阳市综合保税区的进出口金额已升至6亿美元,这足以体现保税区发展的杰出成果。综上所述,衡阳市综合保税区与国家高新区的的发展状况良好、后劲十足,二者总体优势深度整合工作的可行性较强,政府部门应当及时制定可靠政策以尽快完成两区优势整合工作,以期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2]。

三、衡阳市综合保税区与国家高新区总体优势整合措施

(一)园区整体优势整合策略

通过长时间的调查与查阅资料,发现大部分同时拥有综合保税区与国家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市并未整合两种园区的优势,不同城市的发展风格有所不同,因此在园区优势整合工作上出现分歧也是正常合理的现象。目前的情况是,海口、广州以及西安三市在试着推行综合保税区与国际高新区优势整合工作,为此衡阳市应当主动参考借鉴上述城市的园区优势整合经验,争取摸出一条符合衡阳市发展特点、具有衡阳特色又效果明显的两区总体优势整合发展的路子。

参照其他城市的相关经验,笔者认为衡阳市可以试着推行“同一套领导班子,两块牌子”的园区整合策略。在上述整合路径中,综合保税区与国家高新区依然履行自身的职责,这就是所谓的“两块牌子”,在此情形下,综合保税区与高新区的原有挂牌不变,各种资源配置依旧,在保障上述前提后需要对两类园区的领导层进行调整,最终由一个领导团队负责综合保税区与国家高新区的日常事务处理工作。该策略是参照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势整合方式所构想的。综合保税区与国家高新区在保有自身原有职能的基础上改革领导机制,缩减领导人员数量,如此既能够有效保障园区的正常科研与经济发展工作,同时还能实现提升行政效率、简化政府机构的目的[3]。

除了上述总体优势整合路径以外,在参照苏州综合保税区与高新区总体优势整合策咯后,笔者认为将高新区与综合保税区合二为一,挂一块牌子,并由一个领导团队进行领导的路径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该种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整合现有资源,充分融合高新区与综合保税区的巨大优势,实现正常发挥综合保税区作用并衍生新式园区功能的目的。

无论是何种路径构想,其中重要也是不可变的思想是整合策略必须坚持“同一套领导班子”策略,如果整合后的园区内存在着多套领导班子,则极有可能引发权力过度涣散现象,并且非常容易使得政府机构趋于臃肿化,如此既难以提升园区的工作效率,同时还会浪费大量的行政资源与资金。

(二)提高园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新世纪最宝贵的资源是各种优质人才,综合保税区与高新区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在综合保税区与高新区未整合前,两种园区的职员只需认真做好与本园区有关的工作,而在园区整合战略实施后,综合保税区与高新区中的职员需要对更多的业务有所了解,这就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政府必须加大高素质人才引进力度,在招募人才时对应聘者的学历、能力以及工作经验等方面展开全面细致的考察,确保录取的人才充分符合园区总体优势整合工作的各类要求。由于衡阳市许多高新区位于高教园区,因此高新区可以与相关高校展开合作,力求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应当提升现有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园区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行业专家讲座与组织针对园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活动来切实有效地提升职员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建议衡阳市政府下发文件,要求综合保税区与高新区提高高素质人才的工资待遇,这里的高素质人才指的是高新区科研人员、园区技能型人才等。另外,应当设立薪资分层制度,如此能够有效激发职员的斗志,从而为综合保税区与国家高新区的优势整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4]。

(三)加大宣传力度,成立领导小组

通过调查走访,笔者发现部分园区工作人员对综合保税区与国家高新区的总体优势整合工作不太理解,有些职员甚至认为综合保税区与高新区的整合毫无必要,为了使得社会各界人士理解整合工作的巨大益处,消除整合工作可能遇到的阻力与各种风险,衡阳市政府必须做好园区整合宣传工作。在分析其他城市园区整合工作的相关经验后,认为市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的宣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向社会各界宣传高新区与综合保税区的整合项目。除此之外,衡阳市政府应当设立园区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人员由综合保税区高层、国家高新区高层与市政府官员组成,该领导小组负责决策园区整合工作以及部署新园区发展战略等事务。

政府有必要设立负责评判预估整合工作风险的专家小组,可以考虑选调附近高校教授与招聘社会学者作为专家小组成员。在专家小组判断整合过程中某项工作具有较高风险时,应当立即停止该工作,在风险完全消除后方能继续进行整合项目,如此能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四)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对于两区总体优势整合工作而言,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衡阳市政府需要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尽快制定符合两区整合工作利益需求与目标定位的制度。在制定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综合保税区与高新区的发展特点,避免实行的政策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的现象出现。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需要经常征求专家小组的意见,如此能够最大程度地确保制定出的政策具有较强合理性与可行性。两区整合工作对资金的要求较高,所以衡阳市政府应当尽力保障用于两区整合工作的资金到位。十八大后,大量腐败官员落马的新闻振奋人心,同时也向人们传达了一个事实,即我国官场贪腐现象仍较为严重,因此应当开展对两区领导小组的反腐倡廉工作,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顺利被用到两区整合工作当中,对任何在两区整合工作中作梗的官员予以严惩、决不姑息[5]。

四、结语

衡阳市综合保税区与高新区总体优势整合工作任务繁重、意义重大,为此衡阳市政府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这其中包括扩大高素质人才储备量、及时成立合格的两区整合领导小组、制定各类优惠合理的政策制度、保障两区整合资金充足到位等。笔者相信,只要各部门人员都能做好该做的工作,衡阳市综合保税区与高新区总体优势深度整合工作必将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王婷婷,朱建平.环境约束下电力行业能源效率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3).

[2]王媛,林嘉琨.我国企业FDI逆向知识转移效能评估模型构建[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杨丞娟.武汉城市圈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5(22).

[4]刘杰,董晔卉.衡阳综合保税区与国家高新区总体优势深度整合探析[J].中国商论.2015(26).

[5]陈凌白.辽宁农民工市民身份转换对经济的影响研究[J].中国商论.2015(26).

上一篇: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套下一篇:算数平方根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