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教学设计

2024-09-23

灰椋鸟教学设计(共8篇)

灰椋鸟教学设计 篇1

《灰椋鸟》教学设计

目录

一、背景分析······································3

二、教学目标······································4

三、教学重点、难点································4

四、教学方法······································4

五、教学准备······································4

六、教学过程······································4

七、作业布置······································8

八、板书设计········································8

九、教学反思········································8

十、参考文献········································9

《灰椋鸟》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一)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应该精心选择阅读、表达的内容,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予以学生正确的引导和能力强化,做到语言的积累和熟练运用。强调了阅读对于小学儿童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教师要做的是结合课标要求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经验并且让其通过小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结合现代课标倡导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讨论、合作、想象等走进文本,走进情景,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思想和情感的融合。

(二)教材分析

《灰椋鸟》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艺性散文,并非一般的常识性文章。该单元的主题侧重于“人与自然”。该文的作者徐秀娟是盐城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她为了寻找一只失散的丹顶鹤,不幸陷入沼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艺术家为她谱写的歌曲。

本文紧扣“人与自然”的单元主题,通过作者之笔将自然与人类之间和谐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文章在语言积累,阅读理解方面都能围绕着五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编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情感的发展很有帮助。

(三)学生分析

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其理解能力已经达到相应水平。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具体的语言文字,借助想象初步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但对于未亲眼目睹切身感受群鸟归林的学生来说,单单是课文中表达感受的词句还是缺乏感染力,再加上部分学生对于非趣味故事性文章的阅读理解力不足,无法真切的唤起内心深处爱鸟护鸟的情结,体会作者真实的心灵感受。因此,我借助多媒体结合教学给学生提供图文,渲染意 境,再现情景,让孩子们置身于美的情境之中,挖掘潜伏在文章语言深处的韵味,让学生体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自觉爱护一切生灵。

(四)条件分析

首先,我所施教的学校重视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各项教学设施较为完善;其次,学生在条件相对优越的课堂上初步形成了愉快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最后基于我对本篇课文对学生情感、认知各方面能力的训练设计了较符合条件及要求的教学设计。

(五)小结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生及条件等各方面的分析,我做出了较为精细的,紧扣语文学习的教学设计,其中力图以“美”为关键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现,不断推进,透过作者细腻而生动的描述,在语词的深处,挖掘文本鲜活的内涵,使之成为学生内心呼之欲出的情思与感动。

这节课我打算采用“引导入境 自我感知”的导入模式,立足文本,着重于自主学习。紧扣重点段落,通过生动活泼的图片、适时的问题引导等,创设出可感可触的情境,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感悟,吟读品味,达到语言的积累和心灵的熏陶。

本课共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这次主要针对第二课时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段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情感线索;2.通过品味重点词句、自主学习、话题讨论、合作探究等,指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形成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正确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从课文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情景的语句中,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完成一定的语言积累。

2.教学难点:领悟“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爱鸟、护鸟以及对美好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方法

1.教法:基于本篇课文文艺性散文的特性和五年级学生自身学习的特点,主要以“激发兴趣法”、“引导体验法”、“反复揣摩法”和“总结延伸法”这一系列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合理掌握、运用语言,带领他们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学法:学生学习该类寓情于景的散文,最重要的是通过感受景物的外在魅力进而感悟到真正蕴含其中的感情。所以主要以“圈点勾画法”、“小组合作法”、“品读感悟法”、“交流讨论法”等进行学习。

五、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提前复习第一课时生字词、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搜集灰椋鸟的相关常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言说“美”

1.同学们你们觉得小鸟可爱么?你们喜欢它们吗?一起聊聊鸟儿:你见过哪些鸟?什么颜色?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当时是什么情形?

2.鸟有这么多种,同学们见过灰椋鸟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灰椋鸟。(板书:“灰椋鸟” 注意“椋”的字形和读音 生齐读课题)

3.多媒体出示灰椋鸟的图片,谁能来描绘一下灰椋鸟?(学生自愿举手发言)从对灰椋鸟的介绍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什么叫其貌不扬?

【设计理念:教学的第一环节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进入课文,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还让他们有自由发言的机会,便于切入课文的学习。】

(二)朗读感知,发现“美”

1.复习词语,注意读准字音。(出示词语):

(1)水杉 地毯 栖息 扑棱棱 深涧 翘首 应和 盛大 过渡:上节课还学习了有趣的四字成语,能在课文中找到它们吗?

(2)排空而至 整群整群 浩浩荡荡 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 叽叽啾啾

指名读。知道这些词语写什么的吗?(写灰椋鸟归林的场面)还记得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哪些关于灰椋鸟的信息?

学生填空:灰椋鸟()的嘴()的背 远远看去()有什么好看的呢?

2.过渡:在作者看来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怎么又突然决定去看了呢?(学生回顾: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 定亲自去看一看。)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和同伴一起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等候、观赏、感想)

【设计理念:通过复习第一课时的字词再到课文,让学生连接之前对词语的理解便于带入课文带上感情加深理解和学会于具体语境中运用。】

(三)精读入境,感受“美” 1.齐读重点段落4、5自然段。

2.你觉得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哪里?指名读,谈体会。

3.(开始,作者对这么普通的鸟儿一点都不在乎。但当她看了一部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才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于是一天下午,她和同伴来到了林场,静候灰椋鸟的归来。)过渡:(作者在林场看到了什么景象呢?)

4.学习灰椋鸟归林的内容,感受灰椋鸟的壮观和温馨。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圈出关键词。读完之后说出你的感受?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交流:(1)那些词能让你感受到鸟儿归林的画面?(排空而至、浩浩荡荡„..)(2)谁能把这“壮观”的气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

(3)读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从“整群整群”、“数百米长”、“巨大”、“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感受灰椋鸟归林的恢宏气势。)【设计理念:通过阅读学生能感知语句的语意,但是缺乏对语句感情的理解。通过连贯的提问,更利于明确学生对于课文的情感了解。】

(4)此时作者不仅看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情景,耳畔还响起了他们活泼欢快的叫声。他听到了什么?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5)鸟儿会说话吗?这里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鸟当作人来写了?你会用这样拟人的修辞手法吗?试着说一说,写一写。这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使语言更生动,更活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自己是只归林的鸟会说些什么?(6)什么是“倾诉”?你一般会跟谁倾诉心里话?

(7)“呼唤”和“应和”

(情境对话,师扮演灰椋鸟的父或者母,呼唤儿女,或者师扮演先回来的灰椋鸟,呼唤同伴,生扮演儿女或者朋友“应和”,借此理解“呼唤”和“应和”的意思,体会“呼唤”和“应和”中的情趣。)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体现了构建和谐课堂的要求,通过生动活泼的角色互换,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

(8)引导注意句子中分号的用法。设疑:分号处能不能用句号?

(9)作者这样写鸟,给你什么感觉?作者竟然能知道鸟儿在说话,是不是有特殊的本领呢?

(小结:只有人们心中有爱的存在,眼里的这些生命才有了灵性。鸟儿归林时的温馨场面,让人感受到一种美,一种和谐美。)

3.学习鸟儿闹林的内容,引导品读,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1)读课文第五节,找出自己喜爱的词句,说说理由。

(2)出示要求:

读: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写鸟的句子;

品:说说自己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也可以在空白处写写批注。

(3)读课文,不想早安眠的灰椋鸟都在干什么?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4)还记得文章一开始灰椋鸟的样子吗?引读: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此时的灰椋鸟怎么变成了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好好读读这一句。

(把灰椋鸟比作少女,“女子”为“好”,少女又是女子最美妙的年龄,“少女”合之即为“妙”。这少女穿着节日的盛装,翩翩起舞,是言鸟之“好看”。)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5)自由读,谈谈感受。

(6)这句话是怎么写灰椋鸟的叫声的?

(打比方;句式整齐,又错落有致。出示诗歌排列的句子,一齐读。)

(7)什么是“俱乐部”?作者用这个词,说明她感受到了鸟儿怎样的心情?(小结:灰椋鸟如此快乐而活泼,这小小的鸟的身上竟有如此蓬勃的活力,作者在它 们的身上,看到了一种美,一种活力的美。因为晚霞映红了天空,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也映红了灰椋鸟。灰椋鸟成了金红色的了;因为灰椋鸟这边的刚刚落在枝头上,那边的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很像跳舞;所以此时作者已经深深爱上了灰椋鸟,晚霞的美丽是大自然赋予了它的外观美,而作者的喜爱却赋予了灰椋鸟美丽的生命力。)

【设计理念:这一课文重点段落,要求学生写一写、划一划无疑是将其感情和个性充分展现的最好方法。生动有趣的问题激起学生思考、想象的欲望,感受鸟儿归林时、归林后的热闹壮观之景。】

(四)注重勾连,创生“美”。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你被文章的画面感染了吗?说说你的感受,段落空白处写出你的感受;

(2)作者也被这幅画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她说什么了?而这壮观的场面是怎么来的呢?这个句子是赞美谁的?

(3)出示句子: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小组相互讨论。(4)把这个句子改为陈述句。

(5)朗读句子,说说人、鸟、林有着怎样的关系.(小结:人造林,林养鸟,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家园,这就是一种大美,和谐之美。)作者为什么能写出灰椋鸟这样的文章来? 简介作者徐秀娟:

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鹤世家。17岁开始在扎龙国家自然保护区跟随父母驯养丹顶鹤。1986年,徐秀娟在东北林业大学进修结束后应聘来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她爱鹤如命,整天为鹤避暑、降温、驱蚊而忙碌,并成功地进行了越冬丹顶鹤孵化、饲养、驯养试验。1987年9月16日,饲养场里的一只丹顶鹤飞散,徐秀娟为寻找这只飞散的丹顶鹤,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滩涂上寻找失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生命„„

(6)学完了这么美的一篇文章,认识了善良勇敢的作者,你想对鸟儿们说点什么?对作者说什么?对林场工人说什么?写下你的话,小组交流。

【设计理念:学生在课文最后,已经产生了对于鸟儿、自然、作者以及林场工人的属于自己的一份情感。运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和小组交流讨论,利于抒发学生内心的情怀。】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的壮观场面,让我们感受到灰椋鸟在这儿生活得非常愉快,非常快乐。文章的作者徐秀娟就是一个爱鸟的人。大学毕业后她从事了饲养丹顶鹤的事业。有一天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她陷入了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正因为有像徐秀娟这样护鸟护大自然的人,我们的大自然才会更和谐。今天我们也应该加入到爱鸟,保护鸟的队伍当中。

过渡:作为地球的主人的我们该怎样保护环境保护鸟类呢?请同学们写一写。

【设计理念:情感达到一定程度后,将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感人的精神品质展现给学生,促成情感的高度更深一层。】

七、作业布置

1.写一写文中你喜爱的词句,用精彩的词语造句;

2.今后,你打算如何保护鸟类,保护大自然? 3.写一个爱鸟、护鸟的宣传标语。

【设计理念:作业的布置是课文教学的最后一步,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步。我围绕关爱自然,爱鸟护鸟的主题设计此次作业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

八、板书设计

归林 壮观

25.灰椋鸟(爱鸟)护鸟 敬仰工人

闹林 热闹

九、设计反思

这节课主要从三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1.扣文本,引导学生抓住核心理解。

比如: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归林后的热闹情景等。还通过反复诵读“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等关键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抓基础,巩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

(1)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排空而至、浩浩荡荡、俱乐部”等词。

(2)引导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如:“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引导学生从句子意思和采用的修辞手法方面去理解。

3.重拓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你打算以后怎么做?”通过类似的提问,进一步激发学生爱鸟,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十、参考文献

1..http:// 2..http:// 3.http:// 4.陈之忠;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1980年04期 5.吴立贵.语文教学参考用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05月

6.《人民教育》编辑部编著.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海南出版社,7.《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Z] 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 09 月 2002

灰椋鸟教学设计 篇2

一、走进那片林子

师: (出示:“棕红色的水杉落叶”“华贵的绒地毯”。指名读。) 老师把“棕红色的水杉落叶”和“华贵的绒地毯”放在一起, 你们能找出二者的联系吗?

生:它们都是含有“的”字的词组。

生:在文中它们都是用来描写树的。

师:“华贵的绒地毯”是写树的吗?

生:不是。但是文章把“水杉落叶”比作“绒地毯”。

师: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生:文章第二自然段, “棕红色的水杉落叶, 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

师:你读书读得真仔细!踩在这样的“绒地毯”上, 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生:很舒服。

师:真好! (出示“:郁郁葱葱的竹林”“高大的人工刺槐林”。指名读。) 你能找到这组词语之间的联系吗?

生:这组词语也是描写树的。

师:这篇文章是写鸟的, 为什么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去描写树呢?

生:因为鸟生活在树林里。

生:作者写树林的目的是为了写鸟。

生:因为树林是鸟儿生活的地方。

师: (出示:“天然的俱乐部”“盛大的联欢会”。指名读。) 什么叫俱乐部?什么叫联欢会?

生:给人们提供娱乐的地方叫俱乐部。许多人聚集到一起联欢, 就是联欢会。

师:文中的什么地方是灰椋鸟的“俱乐部”?

生:竹林和刺槐林。

师:文中的谁在哪里召开联欢会?

生:灰椋鸟在树林里召开联欢会。

师:预习时, 把文中有联系的词语放在一起学习, 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文章的内容。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 你们的预习很充分。

【教学意图:中高年段的词语教学不仅要见“树木”, 更要见“森林”。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 词语教学不能“断章取义”, 而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文本情境, 加以感悟、体会;第二, 词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其意、悟其情, 更要为学生与文本即将进行的对话服务。

此教学片段属于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前奏———检查预习环节。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因此, 笔者将文中的词语打乱、重组, 适当提高学生学习词语的难度, 激发学生思维与探究的欲望。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 笔者引导学生寻找词语之间的关联, 进而探寻词语与文本的联系, 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度, 思考才会充满张力, 更容易体验思辨的魅力。这样的过程非常有价值:检查巩固学生课前预习词语的情况;初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为学生与文本的进一步对话预热;通过对文本中重要词组的勾连想象, 带领学生一起“走进那片林子”。一举多得。

“走进那片林子”, 显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只有“走进林子”, 才能在感受灰椋鸟的生机与活力时, 想到为鸟儿创造生活家园的林场工人, 才能感悟后文作者“情不自禁地欢呼”的言外之意, 才能准确把握“鸟—林—人”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走近那群鸟儿

师:刚才我们在第四、五小节寻找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镜头。谈谈你的阅读收获。

生:我觉得“灰椋鸟就像是一个大部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为什么“大部队”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生:“大部队”是说灰椋鸟很多很多。

生:一两只灰椋鸟肯定不能组成“大部队”。

师:你理解“陆续”吗?怎样飞来才是“陆续”地飞来呢?

生:就是一只接着一只地飞来。

师: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陆续”?比如, 清晨, 校门打开了, 我们———

生:清晨, 校门打开了, 我们陆续走进校园。

师:很好。电影马上就要开演了———

生:电影马上就要开演了, 观众们陆续走进电影院。

师:谁还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 同学们陆续进入操场。

师:灰椋鸟是飞来, 投入;再飞来, 再投入。这就是“陆续”。接着, 灰椋鸟开始“排空而至”。什么样的情景才是“排空而至”呢?

生:灰椋鸟遮住了整个天空, 看不到天空了。

师:一只灰椋鸟可以“排空而至”吗?

生:不可以。

师:一百只灰椋鸟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一个“排空而至”, 说明灰椋鸟很多。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一下灰椋鸟的确很多。 (生读) 老师特别欣赏他读的“排空而至”, 我仿佛看到了很多很多的灰椋鸟在空中盘旋, 遮住了整个天空。下面, 自己读一读, 享受一下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

(生自由读)

师:杨老师还要提醒你们一个词语———“数百米”。不要小看这“数百米”, 其实一只灰椋鸟只有十二厘米长哦。一个是“数百米”, 一个是“十二厘米”, 两个数字放在一起, 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数百米”的队伍需要很多只灰椋鸟才能排成。

生:我感受到灰椋鸟的数量的确很多。

师:我们再把这段话读一下, 感受一下灰椋鸟的多。

(生齐读)

师:人有人言, 鸟有鸟语。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 它们好像在倾诉着什么。灰椋鸟会在倾诉什么呢?

生:我今天看到了许多的食物。

生:今天我见到了一件没有看到过的东西。

师:一只小灰椋鸟会说———

生:一只小灰椋鸟会说, 今天我找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

师:一只大灰椋鸟会说———

生:一只大灰椋鸟会说, 今天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师:这群灰椋鸟在讨论着———

生:这群灰椋鸟可能在讨论着食物。

师:那群灰椋鸟在交流着———

生:那群灰椋鸟在交流着一天的见闻。

……

师:在它们的倾诉声中, 你仅仅感受到灰椋鸟“多”吗?还感受到什么?

生:我发现作者把灰椋鸟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

生:我还能感受到灰椋鸟的叫声很美。

生:我还能想到灰椋鸟归林的景象十分壮观。

生:我感受到灰椋鸟充满生机, 它们在幸福地交谈。

师:假如你把灰椋鸟当作人, 我们还能想到灰椋鸟的心情。此时的灰椋鸟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它们很快乐。

生:是快乐的, 兴高采烈。

师:我们一起把第四小节读一读, 感受一下灰椋鸟快乐的心情。 (生齐读第四小节) 它们不仅此时是快乐的, 哪怕是夕阳西沉, 他们也不愿休息, 要在俱乐部里尽情欢乐。谁能用朗读告诉我们, 灰椋鸟的确是在俱乐部里尽情欢乐? (一生读, 其余学生不由得鼓掌。) 老师也要为你鼓掌!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这样读可以反映出灰椋鸟的愉快心情。

师:很好!杨老师想问你, 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灰椋鸟很快乐?

生:树林内外……

师:什么叫“飞瀑落入深涧”?什么叫“惊涛拍打岸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灰椋鸟很小, 它的声音更小, 但它们怎么能如“惊涛拍打岸滩”呢?

生:因为第四小节写飞过的灰椋鸟很多很多。

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 会联系前面的内容理解文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感受一下俱乐部里的灰椋鸟快乐的心情!

【教学意图:作者笔下的灰椋鸟不仅数量多, 而且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引导学生直面文本语言, 在与文本语言的亲密接触中感受灰椋鸟的“多”与“活力”, 其过程可能比让学生直面灰椋鸟归林的电视画面要艰涩一些。但是, 直面文本语言的过程更具语文味。

另外, 阅读对话的过程应该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唯有如此, 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发展, 文本的对话才有可能走向深邃。从“大部队”, 到“陆续”“排空而至”, 再到“倾诉”,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言语的咀嚼中不断展开想象, 逐渐在脑海中勾勒出灰椋鸟归林的场面。但精彩不仅如此, 因为笔者还在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辨:“一只灰椋鸟可以排空而至吗?”“一个是‘数百米’, 一个是‘十二厘米’, 两个数字放在一起, 你读出了什么?”“灰椋鸟很小, 它的声音更小, 但它们怎么能‘惊涛拍打岸滩’呢?”笔者不时地追问, 不是落井下石, 而是锦上添花, 这样的追问让学生的思维由活跃开始步向文本的深处,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也就有了思维的深度与张力。这样的过程是耐人寻味的, 也是值得学生驻足流连的。】

三、走近那个女孩

师:一只只有十二厘米长的灰椋鸟, 却能排成数百米的长队!一只声音尖细的灰椋鸟却可以“惊涛拍打岸滩”!一开始, 作者说灰椋鸟没有什么好看的, 后来却说灰椋鸟是美丽的少女, 作者这样写矛盾吗?

生:矛盾。

生:不矛盾。作者亲眼目睹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以后, 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受。

生:这是一种写作方法。

师:真会思考!置身在这个“俱乐部”里, 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欢呼。此时, 如果你就是作者, 你会怎样欢呼呢?

生:这儿的灰椋鸟可真多啊!

生:这儿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师:作者仅仅是在为灰椋鸟而欢呼吗?

生:作者还在为林场工人而欢呼。

师:是啊, 作者还为创造灰椋鸟生活环境的林场工人而欢呼。

生:作者也是在为自己欢呼。

师:为自己欢呼?

生:因为, 作者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

师:你们知道作者是谁吗?

(师课件出示:徐秀娟, 一个美丽的女孩。1964年10月17日生于黑龙江, 16岁即跟随父亲成为了一名养鹤员。她曾说, 与鹤对话、与鹤共舞是最快乐的生活。鹤很难养, 但她喂养的鹤成活率一直是百分之百。1987年9月16日, 江苏盐城, 在丹顶鹤保护区, 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 徐秀娟不慎沉入了河底……这一年, 她, 刚刚23岁!)

师:丹顶鹤、灰椋鸟、23岁。这三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这个女孩令人十分敬佩。

生:为了一只丹顶鹤, 竟然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是什么力量在驱使着她?

师:是啊, 是什么力量呢?有人把她的故事写成了一首歌, 我们一起来欣赏这支歌。

(师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师:这就是徐秀娟, 看到这么多的鸟儿, 看到这么快乐的鸟儿, 她想到了给鸟儿创造美好环境的人。在生活中, 我们也会看到壮观的场面, 这时, 我们也要想一想创造这一场面的人和事。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话, 让我们记住灰椋鸟、记住徐秀娟、记住这个真实的故事。

【教学意图:阅读对话的过程应该努力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 即读出言外之意, 品味言中之情。这就要求教师解读文本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有限的文本语言中, 不能只关注有限的课堂40分钟内学生的活动情况。如果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止步于“灰椋鸟”或者“林场工人”, 那么《灰椋鸟》这篇文章的意蕴之美就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不是“立体”的课堂。因为, 在“灰椋鸟”的背后不仅仅只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值得学生去感受。学生只有走进这个故事, “灰椋鸟”的形象才会被深深地镌刻进他们的脑海中, 课堂也才会彰显生命的魅力。

在学生“走近那群鸟儿”, 感受其数量之多与生机活力之后, 笔者及时引导学生“走近那个女孩”———作者徐秀娟, 感受那个美丽的故事中美丽的人物形象, 此时的课堂一下子彰显了生命之美。这样的过程即使没有太多的语言, 也会被学生深深留存在记忆中。】

【教后所思】

阅读是一种对话。因为是对话, 课堂开始清风拂面;因为是对话, 课堂充满了智慧的灵动与生命的张力。但是, 当我们以冷静的目光审视当前的阅读课堂, 当我们跳出阅读课堂再回眸时, 又不得不为以下几种“对话现象”感到忧心忡忡:1.弱化甚至取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把教学过程变为纯粹的学生的“自学”或“自悟”;2.肤浅化地理解“对话”, 让阅读的过程缺少了深层次的思考;3.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由, 对学生出现的明显的错误不予以及时纠正或引导。

那么, 如何让阅读对话从“注重形式”走向“追求内涵”, 让阅读对话从无效向有效、高效进发呢?这显然是拯救阅读、拯救语文课堂的关键所在。在《灰椋鸟》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组织学生依次开展“走进那片林子”“走近那群鸟儿”“走近那个女孩”三次对话。每一次对话, 都以文本为依托, 努力让阅读对话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中演绎精彩。

《灰椋鸟》教学设计 篇3

1.有感情地朗读地四、五自然段,背诵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

2.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欣赏灰椋鸟“归林”“闹林”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情。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大自然的热爱。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解读作者描写灰椋鸟“归林”“闹林”的情景的“密码”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品读感悟重点段,产生体验,朗读成诵。

教学难点

解读作者描写灰椋鸟“归林”“闹林”的情景的“密码”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活动

一、设疑“好看”,激发学生阅读期待

1.谈话: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灰椋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一开始认为:有什么好看的呢?

2.是啊!外形不好看!那什么好看呢?

二、精读入境,感受“归林的壮观”

师:请同学们对照“自读提示”来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1.读:默读第4自然段中写鸟儿归林场面的句子。2.想:想象归林时让人值得一看的画面。3.画:画出自己喜欢的描写鸟的语句。4.写:写一写自己喜欢这些句子的原因。

(一)交流感受,相机朗读

师:谁先来读一读你最喜欢的语句,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

预设1:引导:这“一小群一小群”就像是鸟儿的先头部队。这刺槐林就是它们温馨的家园。

预设2: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师:想象一下,“排空而至”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这一节中哪些句子具体写了“大部队”排空而至。

预设3: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说一说你的体会?生:壮观:整群整群 数百米长 巨大 一批一批 浩浩荡荡 。

这就是灰椋鸟归林时排空而至的壮观景象!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段文字,把脑海中的画面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第一组的同学你们是一开始的“先头部队”灰椋鸟,读第一句。其它组同学“大部队”加入一起读后面的句子。

过渡:孩子们,通过语言文字我们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板书:壮观)

预设4:“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与熟悉的伙伴会合。”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

师:从他们的叫声中你听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此时此刻,你会向你的同伴倾诉一天的哪些见闻和收获?

师:小灰椋鸟,刚才你向同伴倾诉什么啊? 这只小灰椋鸟,刚才你的同伴告诉你什么了?

师:它们又会怎呼样呼唤和应和自己的同伴和儿女呢?

师:此时此刻,听着鸟儿们的温情细语、深情呼唤你又感受到这是什么样的画面? 师相机板书:“温馨” 。

师:同学们,让我们读一读这句话,读出温馨的感觉来!女生读分号前先回来的鸟,男生读分号后到的鸟。

同学们,你们发现这儿为什么用分号?

(二)解读写法,练习成诵

师:这么壮观而又温馨的归林场面,作者是怎样具体而有序描写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这一自然段,想一想!

生:作者写她看到的,写听到的、想象的,即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想。

生:从“一开始”“没过几分钟”“先回来的”“后到的”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也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的。作者就是用时间这条线,把她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起来了。

解开了作者的写作密码,我们要记起这一段来就轻松多了,我们来根据提示一人一句接龙背诵。

三、品读赏析,感受“闹林的热烈”

其实,课文第5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的写法是一样的。都是写作者在林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就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快速浏览第5自然段,用不同符号画出作者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汇报:5-8 你看到什么样的画面,最喜欢哪个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美丽的景象融入了作者炽热的情感,请一位男生读出这一份美好。

还有你喜欢的句子吗?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鸟儿们欢快地鸣叫着,它们你叫——我也叫,你叫得响——我要叫得比你更响,所以文中用了一个词叫——百鸟争鸣。

师:百鸟争鸣是一百只吗?是千只、是万只,所以这声音似——这声音如——老师把这个句子这样一排,你发现了什么?

先听老师读: 谁来读,读出飞流直下,惊涛拍岸的气势,采用指名赛读,小组读,全班读的递进方式。

在这俱乐部里灯光就是……舞台就是……歌手舞者就是……把这狂欢的气氛读出来!

师:同学们,灰椋鸟归林让我们感觉到壮观而又温馨,而这归林后的情景给我们什么感觉呢?用文中的词语来说。师相机板书:喧闹 热烈 。

其实,鸟儿早晨出林的情景同样壮观而又热烈,请同学们想象鸟儿出林的情景,学习第5自然段的写法,用你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鸟儿出林的场面写具体。

同学们:书写一段话要注意行款整齐,段前空两格,写在横格的中间,上不顶天,下不靠地,堂堂正正,工工整整立于天地之间。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大家的佳作。

四、感受“人林鸟”的和谐

孩子们,一群灰椋鸟,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作者在兴奋、感叹之余,她又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是呀,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就不会有郁郁葱葱的树林,也就不会有这活泼欢快的鸟,同样鸟又为树林增添了活力,为人带来了欢乐,这多么和谐的画面呀!板书:(和谐)

五、感悟情感,升华主题

师:同学们,作者对灰椋鸟的态度反转!是因为灰椋鸟归林时好看;是因为灰椋鸟闹林时好看;更因为人、林、鸟之间的那份和谐之美好看。然而现实往往让我们心痛!我们来听听鸟儿的心声。

如果没有林场工人,如果没有像徐秀娟这样爱鸟、护鸟的人,我们现在到哪儿还能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六、拓展作业,学以致用

1.阅读巴金《鸟的天堂》。

《灰椋鸟》教学设计 篇4

2.学会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3.能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感悟,感受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爱鸟的感情。

三、学情分析: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时安排:

2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3.能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爱鸟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备内容

一、课件声像导入课堂课前课件展示徐秀娟及其丹顶鹤的图片,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1.上课问好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歌,是否知道为救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而牺牲在黄海滩涂的姑娘徐秀娟。

2.教师讲述:这是一位爱鸟的姑娘,她17岁那年随父亲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当临时工,仅用三天时间就识别了所有鹤的生年、编号,把不同年月、不同种类、不同脾性的鹤儿分类围圈起来。1986年,她刚从东北林业大学深造结束,就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的聘请,到这里开展越冬地鹤类驯养繁殖与研究工作。仅仅一年之后,这位来自东北的姑娘失踪了,她为了救护失踪的丹顶鹤黎明沉入河底,永远地失踪了……但是,她对丹顶鹤的关爱,对鸟类的热爱以及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却永留人们心田,这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凄婉地诉说着一位化鹤归来的美丽精灵……

3.导入课文:就是这位徐秀娟,在盐城工作期间,创作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灰椋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徐秀娟对鸟类的热爱尽在其间。

二、设疑对话初读课文

1.解题感知灰椋鸟的样子: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会说话的鸟儿?八哥,就属于椋鸟的一种,椋,古书中所讲的一种木质坚硬的树,叫椋子木,所以用木字旁。在我们盐城呢,多的是灰椋鸟,大家知道,为什么叫灰椋鸟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给大家读一读,大家集体读,(课件展示)这就是灰椋鸟的……(样子)

2.感受灰椋鸟的爱叫:这种椋鸟会不会说话?但它也有一个跟嘴巴有关的突出的特点,大家知道不?能不能把它爱叫的句子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同学们集体读一读。

3.设疑提示文章重点:现在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大家给老师解决一下,既然灰椋鸟灰不溜秋黑乎乎的,有什么写头?如果一下子还有困难,不妨……(作读书状)这时候采用默读的方式比较好,静思默想其义自现。(归林壮观,入林热闹)那些内容描写了壮观和热闹的场面?(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引导观察和集体朗读,注意相机为椭、栖、喧进行正音、辨形)

4.提问:现在,能不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注意要简洁。思考一下再回答。

三、理清明暗两条线索

1.分段:读到这个份上,大家知道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寻找心理线:作者喜爱灰椋鸟吗?是啊,老师多问了,不喜欢会写吗?那么,课文中有没有明显的词语写出了作者对灰椋鸟感情的变化?(有什么好看的呢?再也忍不住了,果然,情不自禁地欢呼)

四、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1.本课的成语;

2.本课生字词;

3.本课多音字。

五、布置作业

1.默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你最喜欢哪些写鸟的句子?先抄下来,再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学会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3.能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感悟,感受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爱鸟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备内容

一、由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

2.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3.作者到底看了什么录像,我们无法看到,本节课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看一看灰椋鸟。

二、视听结合,感受灰椋鸟的壮观和温馨

1.读第四自然段,你看到的灰椋鸟是如何归林的?

2.投影出示第一句: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①抓“盘旋”(动作比划);

②将“投入”改为“飞入”进行比较,突出灰椋鸟归林的急切,以及刺槐林在灰椋鸟心

中就像是母亲,家一样。

③读出这种感受。

3、投影出示第二句: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①大部队指什么?了解双引号的用法。

②由“大部队”想到什么?体会排空而至的壮观和气势。

4.投影出示第三句: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①由抽象到形象来感受数百米长的长队和一个巨大的椭圆形。

②拓展还有的……

5.读读上面的三句话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此时的感受。

6.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7.你们还听到什么呢?

8.投影出示四、五两句话,理解倾诉(说出心里话),读读这两句话,此时你的感受还仅仅是壮观吗?

9.读出你们此时的感受。

10。指导有感情背诵

①提出比赛要求,生练;

②比赛,教者有感情背诵。

③生练习背诵。

三、捕捉美丽镜头,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1.过渡:夕阳渐渐西沉,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它们在林中嬉戏,如果此时的你手中有一部摄影机,你会拍些什么呢?

2.结合学生回答出示: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①和第一自然段中的灰椋鸟进行比较: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灰椋鸟,有什么好看的?怎么变成了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②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此时已深深爱上了灰椋鸟。

③读出感受。

出示: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①什么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

②运用已有知识来感受飞瀑落入深涧,惊涛拍打岸滩。

③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灰椋鸟的叫声成了什么?

④读出感受。

3.作者已被这喧闹而又热烈场面感染了,竟欢呼起来。你们一定也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你们会欢呼什么呢?

四、联系作者,感情升华

1.作者由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在林中嬉戏的热闹想到了什么?

2.最后一句是什么句?如何改成陈述句?哪一句好?为什么?读出来。

3.知道《灰椋鸟》的作者吗?教者深情介绍:徐秀娟,1987年大学毕业,自愿来到了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从事鹤类研究工作,在她23岁那一年,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在渡河时沉入河底,失去了年轻的只有23岁的宝贵的生命。人们为了纪念她,为她写了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

4.欣赏歌曲。

5.你会对徐秀娟说些什么?

五、拓展阅读,余韵未了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5

陆家中心小学校

唐晓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课文第4、5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体会句中分号的用法。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重点是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MTV)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有个女孩为了救一只丹顶鹤,而不慎陷入沼泽地,结束了她年仅23岁的年轻生命,这位女孩的名字叫——徐秀娟。(出示照片及名字)。

2、过渡:徐秀娟一生爱鸟,不惜为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生前写过的一篇关于鸟的文章,题目就叫——灰椋鸟(板书)。

二、齐读课题,认识灰椋鸟。

1、谁来读?

【个别读,这里的“椋”是后鼻音,请读准。齐读】

二、疏通字词

1、同学们认识灰椋鸟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徐秀娟来看看灰椋鸟,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描写灰椋鸟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用铅笔勾划你认为难的、关键的、有疑惑的地方。【生自由读】

3、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效果。

(1)生字,谁来读一读?齐读/加大难度,谁来?你也来。齐 椋

(2)这些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谁来读?/两字词语,谁来读?你也来。齐/三字词语,谁来读?请你。齐/四字词语,我们来开火车读。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齐/让我们一起把词语读一读。水杉

地毯

栖息

扑棱棱

深涧

翘首

应和

排空而至

整群整群

浩浩荡荡

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

叽叽啾啾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指导读句子

4、读得很好,我们知道词语不仅要会读,还要会理解,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借助工具书,也可以通过联系课文来理解,今天我们就要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意思。

A“扑棱棱”这个词语,我们一起来读,它是什么意思呢?放到句子中读一读,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词语。谁来读这句话?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扑打翅膀时的样子)。我们一起来读这个句子。

B这不仅是一个重叠词,还是一个象声词,下面有个句子中也有一个这样的词。请同学们先读一读,再找出来,有谁找到了?

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读这个词语时,你觉得要读得怎么样? 叽叽啾啾:热烈一点。谁来读? 还有哪些词语也写出了热闹? 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

自己尝试放到句子中读一读,更能体会其热闹。自己读。齐。

5、这篇课文比较长,读起来比较费劲,特别是一些长句,你会读吗? 自己试试。长句1: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长句2: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1)谁来读?指导长句1A:读的时候要注意语句的停顿。老师用了小斜线表示该停顿的地方,请同学

们自己读读,谁来试试?我们一起读。

B: 读句子还要读出感情,这里的标点符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谁还想试试?你也来,齐!

指导长句2:这一句,谁来读?很好,你注意到了这里句子的停顿。齐!

(2)这里面有两个多音字,请你找出来。

翘:既可以读翘首,也可以都翘翘板。同学们可以看看这两种读音代表的不同意思。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同座一起来讨论讨论。谁想试试?我们一起来读。老师也来补充: 1翘 [qiào] ○一头向上仰起:翘起。翘尾巴。翘辫子(死)。2翘 [qiáo] ○举起,抬起,向上:翘首。翘望。翘企(殷切企望)。翘足引领。特别突出:翘才(高才)。翘楚(喻杰出的人才)。和:在这里读和hè

课前,老师布置了作业,要求你们查一下和字的几种读音。谁想来说? 和 [hã] 和 [hâ] 曲高~寡。~诗。和 [huó]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面。~泥。和 [huò]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药。奶里~点儿糖。~弄。~稀泥。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水。和 [hú]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1.和 [hé]

2.hè ]

3.和 [huó]

4.和 [huò]

5.和 [hú]。)这里,我们主要掌握前两种读音,齐读这些词语。

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男同学齐读第一句,女同学齐读第二句。你们把这样的句子读通顺,读出感情,这只是中年级的水平。

6、介绍破折号和分号的用法

下面老师要提高要求,读句子要读标点符号,这才是五年级的水平。(1)为什么用破折号【知道黑点是灰椋鸟了】这里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2)这句话中还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谁找到了?这两个词语分别写了“先回来的鸟儿”、“后回来的鸟儿”。先回来的鸟谁来读?后回来的鸟谁来读?注意句中用了什么标点符号?分号。这个分号表示什么?(并列关系)

看来,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流利,读出感情,还要进行思维。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学习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刚才我们把字、词、句读好了,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作者对灰椋鸟的感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生大声读课文】

交流汇报:由讨厌到喜欢,因为丛林场看到了灰椋鸟归来的场面 板书:不喜欢

看到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喜欢

(是一个场面,给我一个词语,什么样的场面?)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分段,课文可以怎么分?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过渡:作者一开始对这种鸟没有什么好的印象,没有想过走近它。这是为什么? 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点红: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有什么好看的呢? 意思是?【没有什么好看的】

(2)我们来看看灰椋鸟的图片,原来灰椋鸟是这番模样,谁来填空? 难怪作者要说:有什么好看的呢。

(3)请你用几个词语来形容灰椋鸟的样貌。平凡无奇

平常

普通

灰头土脸

2、既然灰椋鸟如此平凡无奇,后来为什么又决定去看灰椋鸟?

一个偶然的机会,什么叫“偶然”?.[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这是一部怎样的录像呢?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3、不管是什么,反正引起了作者的兴趣,所以作者决定去看灰椋鸟。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很多,这两个表示看的近义词请读一读。

那么在课文句子中,这两个词语能不能交换下位置呢?请读读并联系课文解答。(1)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2)没有林场工人的劳动我到哪儿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出示课后第3题)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观察,是“仔细察看”;观赏是“观看欣赏”。前句不能用“观赏”因为还没看到那壮观场面,所以就没“观赏”可言,只能用“观察”。后一句不能用“观察”那样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只看而不能欣赏太可惜了;用“观赏”一词既恰当,又能表现出人的审美情趣。

4、到底是怎样壮观的场面,一定要作者驻足欣赏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板书设计:灰椋鸟(1-2)不喜欢

(3-5)

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

(6)

喜欢

作业布置:

打开补充习题P84 一、二、三 练习与测试P76 一、二、三

《二泉映月》教案

王 强

教材分析: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名曲《二泉映月 》的丰富内涵,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文段,感受名曲《二泉映月 》的丰富内涵,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海伦.凯勒的名言导入,引出用心灵来感受音乐的意境之美:今天我们就用心来感受一部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①读准生字的注音,认清字形。②读顺语句,读通全文。

2、课件出示字词:无锡、惠山、倾诉、激愤、乐坛、美丽富饶、享有盛誉、静影沉璧、升腾跌宕

三、走进文本,细读品位:

(一)品位月下二泉美景,感受月夜二泉的优美。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之美和月下二泉之美的词语: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茫茫月夜、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一泓清泉、淙淙流水、蜿蜒而来。(投影出示)

2、课件出示词语,交流;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二)引导思考,如此美的景色对阿炳意味着什么?黑暗。

1、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在一个中秋之夜再次来到了二泉池畔,此时,他想起了谁?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4自然段)

2、对比阿炳十多年之前来二泉的情景,师父那时说的话,以及他只听到了什么?(第二自然段)

3、十多年之间发生的事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正是有了坎坷经历的积淀和二泉之美的渲染才有了二泉映月的诞生。

(三)聆听名曲,感受阿炳的内心世界;

1、琴声、心声交替出现:(默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标注。)

A、琴、心:“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人生道路。”四句。(让生读后,评说:)

a.琴声犹如泉声一直流进我们的心田。b.琴声表达了阿炳的绵绵思念。c.泉声记录了阿炳的人生之路。d.泉声映照出阿炳童年的记忆

优美的景色,慈祥的师父、苦难的记忆都随着这琴声流淌出来,我们可以真切的读出四个字,那就是:爱、恨、情、仇。(出示指读)

B、琴、心:“随着……无限向往。”四句(让生读后,评说:)

一位哲人说过:“真实才是最美的”这琴声就是阿炳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出示指读)

C、琴、心:“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的月光。”四句(让生读后,评说:)

爱是一种力量,一种追求,一种幸福,一种希望。想想看,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这博大的“爱心”?(出示指读)

2、配乐齐背第五段,融入情景。

(四)走近阿炳,感受其精神(课文最后一段):

1、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

2、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小泽征尔的故事 想一想:他要跪拜阿炳的什么精神?

四、总结全文,深化情感。

淙淙的泉水声,引发阿炳的琴声,阿炳的琴声倾诉着他的心声。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阿炳:我想对你说。。。附板书:

二泉映月

一处美景

泉声

一首名曲

琴声

一段经历

心声

月光启蒙教案

陆家中心小学校

周雪珍

教学要求: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

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二、精读指导

1、文中有母亲唱的许多有趣的歌谣,能找到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迅速浏览

全文,找一找。(学生自由读)

2、学生汇报,电脑出示五首歌谣、童谣。

3、谁愿意站起来大声读给大家听听?(指名朗读)

4、你喜欢这些歌谣吗?为什么喜欢呀?(有趣,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5、从这些有趣的歌谣中你读懂了什么呢?

(1)母亲在月光下洗衣裳,十分辛劳。师:是啊,多么辛劳的母亲啊,能读好它吗?试试看

(2)勤劳致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师:对,美好的生活要靠勤劳的双手来创造,读好这首有意义的歌谣吧!

(3)哟,还有人将母亲的童谣画成了简笔画呢,赶快给大家展示展示吧!

6、多么可爱的图画,多么有趣的童谣啊!想记住它们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7、在母亲的歌谣声里,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那么你知道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给我唱歌谣、童谣的吗?仔细读读课文第一、四自然段)

读了这两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1)篱笆小院里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2)母亲十分辛劳,但十分关心我,十分重视对我的教育(抓住“忙完了”“唱累了”)

(3)母亲不仅仅是给我唱歌谣、童谣,还给我讲许多神奇的故事,说明母亲教育我是多种多样的,很用心地在教育我 相机指导朗读

8、我喜欢母亲唱歌谣、童谣吗?为什么呢?

(1)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师:是

的,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女生齐读)

(2)母亲的声音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师: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一起读好这一自然段。

(3)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因为——(引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9、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虽然母亲不识字,但她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10、现在知道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出示:最后一段文字)

从这段文字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吗?(感激,怀念)

11、是啊,母亲在月光下给我唱的这些歌谣对我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你们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写下这篇文章的吗?其实这篇课文还有开头和结尾呢,想读读吗?(出示文字)(自由读)

你读出了什么?

12、总结:美丽动人的神话,诙谐幽默的童谣是妈妈给我的启蒙教育,她用月夜诗情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用智慧才华启迪了我,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因此,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13、电脑出示:孙友田图片,作者简介(1)这就是孙友田,简介:(孙友田,1936年12月生,当代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诗集《煤海短歌》、儿童长诗《带血的泥哨》、《矿山鸟声》等10部,儿童知识读物《在黑宝石的家里》等。作品多次获奖,诗歌《我要演一个童工》被选入《少年朗诵诗选》,诗选《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散文《师恩难忘》被编入全国小学语文教科书。)

(2)今天,杨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首孙友田创作的诗歌,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出示:您告诉我)读懂了什么?

三、拓升华展

1、在我们家乡有童谣吗?你收集到了吗?和大家分享分享吧!从歌谣中你体会到什么?对你有什么启蒙?

内容:南通歌谣、如东歌谣、海门歌

灰椋鸟教学反思 篇6

射阳县解放路小学

陈锭之

尊敬的领导、专家与同行:

上午好。昨天下午我有幸执教了读书班的一节研讨课《灰椋鸟》,这是苏教版五下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徐秀娟用优美的笔触向我们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以及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篇文章以“灰椋鸟”为题,但是文章却没有落入俗套地介绍灰椋鸟的形态、习性、繁殖等常识,而是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灰椋鸟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因此,我们学习《灰椋鸟》,却不能只了解灰椋鸟。因为,在灰椋鸟的背后,有一群辛勤劳作的林场工人——作者在为鸟儿欢呼的同时,也在为林场工人而欢呼。其实,我们还需要让学生通过对灰椋鸟的认识,走进一个美丽的故事——作者徐秀娟,为了救一只受伤的白天鹅,不慎落入河底,那年,她才23岁„„因为有了林场工人的劳动,灰椋鸟才有了安全的家园;因为有了那个美丽的故事,所以这篇文章也就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在执教此文的过程中,在认真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认知特点,打破以往的第一课时读读书、写写字的习惯做法,布置学生在课前对课文进行了预读,基本扫除了生字词障碍,课堂上我先运用了多媒体开展知识抢答,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自由阅读之后,依据文章中几个关键词理清课文脉络,进入文章主体部分鸟儿归林的学习。然后着重引导学生

在与文本对话的,走近那些灰椋鸟。教学过程中,我重点抓住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的几个词语有层次的引导学生读书、品悟,进而体会灰椋鸟在林中生活的快乐、自由和热闹。通过自读自悟,领会、欣赏、想象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增强学生爱鸟意识。

在学法指导上,我紧紧围绕“读——画——品——想”四个环节,通过读把学生带入到百鸟归林,呼朋引伴,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结合几幅鸟儿归林壮观场面的欣赏,加深对灰椋鸟归林浩大气势的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较好的调动。这样的设计思路,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文本真切对话,“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多元对话,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毕竟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对于学生自己感知到的,自己所发现的,都应当给予鼓励和引导。作为教师在整个“对话”过程中,起着激活、指引、协调、保证的作用。如: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感悟,通过句式来感悟,通过情境来感悟,力争使语文课堂成为个性张扬、灵性飞扬、生命律动的精神殿堂。正因为如此,学生都能谈谈自己的发现及感受,读得也比较投入、到位。最后画面的欣赏,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场面的热闹和喧哗,而且对灰椋鸟的认识起到了拓展的作用,升华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情感。结尾,我用一个真实的故事音乐做背景习字,起到了情感的熏陶,进一步烘托了全文的主题。课后布置辨字、写词、造句和想象小练笔。

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一个是对第四自然段的解读还有点粗糙,如“投入”一词的情感因素在构想中有挖掘的的设想,但在课堂上没

能促成有效生成;第二个片段中学生的想象说话还不够充分,整堂课的节奏稍慢了一些,对开头的欲扬先抑式的满不在乎、文中的迫不及待和结尾“情不自禁的欢呼”这样的情感线索都有待在教学设计中进一步完善。同时对课堂的调控与火候把握需要进一步磨练。刚才胡老师说的师本位的意识还是浓了一些,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改进。

灰椋鸟的繁殖习性研究 篇7

关键词:灰椋鸟,繁殖习性,管头林场,山西省

灰椋鸟 (Sturnus cineraceus) 为食虫益鸟, 在吕梁山管头地区为繁殖鸟。由于该鸟在当地经常5~10只成小群活动, 对当地的农林生产极为有益, 为了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鸟类资源, 于2010—2012年4—9月在山西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管头林场对该鸟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山西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管头林场位于吕梁山脉南端, 地处东经110°09′, 北纬36°02′, 地势北高南低, 地貌为中起伏侵蚀中山和中起伏黄土覆盖中山。林分以乔木 (油松、辽东栎、白桦、白皮松、刺槐) 、灌木 (沙棘、黄刺玫、忍冬、绣线菊等) 为主。林区内年均温、无霜期、年均降水量、植被覆盖度分别为8~10℃、150~220 d、550 mm、44.5%[1,2,3,4]。

1.2 试验方法

1.2.1 迁徙动态。

根据灰椋鸟在当地的活动和分布状况, 在2010—2012年, 选定避风向阳的低山疏林地带 (海拔1 400~1 500 m) 云台山、地势平坦的苗圃地带 (海拔1 300~1 400 m) 下闫庄、食源和水源较为充足的河流湿地环境水泉沟和农田环境五道庙 (海拔1 200~1 300 m) , 设置长、宽均为200 m的样带, 每年4、9月隔日8:00—10:00, 定位观察最早迁来和最晚迁离的个体, 以确定在当地的居留期限[1,2,3,4]。

1.2.2 繁殖习性。

在上述地区搜集灰椋鸟的繁殖巢, 借助高倍望远镜定时观察其繁殖行为。

1.2.3 种群数量统计。

在上述3个地区分别选择样线 (规格为4 km×100 m) , 于每天8:00—10:00按照1 h行程2 km、左右视距各50 m的速度, 统计3条样线内该鸟的数量。3年内共调查36 km[1,2,3,4]。

2 结果与分析

2.1 迁徙动态

由表1可知, 灰椋鸟在本区最早迁来日期为4月11日, 最晚迁离日期为9月24日, 居留日期149~164 d, 居留相差9~15 d;间隔期201~216 d, 间隔相差6~15 d。首见日期、终见日期年间分别相差8~12、2~5 d, 迁徙时间和区居留时间相对稳定。

2.2 种群数量

由表2可知, 灰椋鸟在本区的河流湿地和农田环境种群数量较大, 与本区的水源和食源充足有密切关系, 因为这一带地处湿地和农田, 软体动物和昆虫相对较多。

2.3 繁殖

灰椋鸟繁殖期为5—7月, 雌雄鸟共同承担繁育后代的任务。本区最早见该鸟营巢于5月6日, 最晚为7月10日, 营巢期前的4~6 d内, 见雌雄鸟成对活动, 选择巢区。

2.3.1 营巢。

据3年的观察发现灰椋鸟繁殖巢10个, 营巢于杨树、榆树、柳树的树洞中和苗圃地的茅屋檐内。雌雄鸟交替衔材营巢, 巢呈碗状, 巢材以枯草茎、叶、根组成, 内垫以羽毛和细草叶等, 营巢期5~6 d。由表3可知, 本区该鸟繁殖营巢多筑于树洞中, 巢距地面平均高5.8 m, 洞口平均直径91.5 mm, 洞底平均直径93.4 mm, 洞深109.25 mm, 该鸟繁殖喜欢在低山疏林地带植被相对较为丰富、且人为干扰较少的环境。

2.3.2 产卵和孵化。

营巢完毕后的第2天开始产卵, 日产1枚, 窝卵数4~6枚, 卵长椭圆形, 浅绿色。测量25枚卵, 平均重6.6 (6.4~6.8) g, 长径26.8 (26.0~27.3) mm, 短径19.2 (18.9~19.5) mm, 孵卵期13~14 d。主要由雌鸟孵卵, 雄鸟担任警戒任务[5,6]。3年观察10窝46枚卵, 孵出雏鸟41只, 成活39只, 无受精卵5只, 孵化率为89.1%。成活率95.1%。

雏鸟晚成性, 雏鸟出壳的当天, 雌鸟终日坐巢抱雏, 之后由雌雄鸟共同喂育雏鸟, 巢内育雏15~16 d后雏鸟离巢。

2.3.3 食性分析。

通过野外观察和对6只灰椋鸟成鸟 (4♀2♂) 进行扎颈法解剖其食性, 鉴定食物组成, 灰椋鸟主要以昆虫为食, 占食物总量的87.5%。主要包括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的成、幼虫, 植物种子和果实成分占极少部分, 占食物总量的12.5%, 具体成分见表4。

3 讨论

虽然灰椋鸟在我国较为常见, 种群数量丰富, 但其在本区的繁殖成功率相对较低, 其原因大多由于人为干扰导致幼雏进食不足而死亡。另外, 本区灰椋鸟的窝卵数偏少, 繁殖力较低。由于灰椋鸟嗜吃昆虫, 在抑制害虫发生、保护植物方面具有很大意义, 应注意保护。

参考文献

[1]吴丽荣.山西芦芽山保护区楔尾伯劳的生态习性研究[J].野生动物, 2012, 33 (2) :71-73.

[2]赵正阶.中国鸟类志:下卷, 雀形目[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49-151.

[3]王拴柱.金翅雀繁殖习性调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2) :312-313.

[4]王建萍.山西芦芽山保护区黑枕黄鹂繁殖习性[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9) :307-308.

[5]李惠英.冠纹柳莺的繁殖习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4) :322, 336.

蝗虫克星——粉红椋鸟 篇8

2006年5月,新疆北部蝗灾大暴发,全疆受灾草场面积超过3000万亩(201公顷),蝗虫群体聚集迁飞,所过之处牧草所剩无几。在卡拉麦里保护区北部,每平方米面积足有逾百只蝗虫在啃食草场,荒漠草原的“草-畜-人”食物链遭到破坏,人工灭蝗收效甚微,保护区内的大型草食动物已经面临“断粮”危机。

正当人们束手无策之际,一天,不知从何处飞来一大群体型略小于喜鹊的鸟,它们从天而降,落在草地上捕食肆虐的蝗虫。大约3天时间,蝗虫的密度大为降低,蝗虫危害得以解除。那么,这小小精灵是何方神圣,竟有如此神威?原来,这就是人们常提起的草原“蝗虫克星”——粉红椋鸟。

粉红椋鸟属鸟类的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椋鸟科是一个大家族,拥有28属114种,成员遍布世界各地,仅在我国就有3属18种,其中一些种类颇有名气,譬如能说会道的八哥和鹩哥都是它们家族的成员。粉红椋鸟是椋鸟家族中的普通一员,中等体型,成鸟体长19~22厘米,体重60~73克,飞羽、尾羽为亮黑色,背、胸及两肋为粉红,故称粉红椋鸟。雌鸟与雄鸟毛色相似,但较黯淡。粉红椋鸟主要分布于欧洲东部至亚洲中部及西部,冬季迁往印度等南亚温暖地带越冬,我国新疆是粉红椋鸟的主要繁殖地。粉红椋鸟喜欢群居生活,有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习惯,它们也喜欢热闹,常常聚在一起吵声不断。

每年5~6月份,粉红椋鸟就会成群结队地迁飞至繁殖地,先在食物丰富的低山地带落脚,然后集群占据石头堆、崖壁缝隙等处选择巢址。为了争夺有利地势,雄鸟之间经常发生激战。雄鸟头顶上部羽毛蓬展,用以恐吓其他雄鸟并吸引雌鸟。通过数日的选配,最终组建成“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开始共同筑巢,准备繁育后代。

粉红椋鸟每年繁殖一代,每窝产卵3~8枚,孵化15天后雏鸟破壳而出,经父母喂养15~20天后才随父母离巢,离巢后还需要父母喂养一段时间,并跟随父母学习捕食本领。粉红椋鸟食量很大,每只成鸟每天进食蝗虫120~170只,这些蝗虫的总重量超过鸟本身的体重。雏鸟成长过程中食量剧增,甚至超过成鸟。好胃口、大食量是粉红椋鸟成为灭蝗能手的原因之一。

粉红椋鸟善于团队合作,聚群生活是它们最主要的社会行为特征。无论是在长途跋涉中,还是在繁育后代的筑巢地,它们都是成群结队,外出觅食时更要结伴同行。研究人员曾观察到一个群体数量超过万只的粉红椋鸟迁徙群,鸟群掠过天空时可谓遮天蔽日。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迁徙群的数量为30~150只。

迁徙到繁殖区后,粉红椋鸟聚集成大群,开始在乱石堆中筑巢。邻里间距离很近,每平方米有 2~5个鸟巢,一个巢域内可容纳几百个“家庭”。虽然显得十分拥挤,但彼此都能和睦相处。每天清晨,生活在同一巢域的鸟儿一同出发觅食,多为由30~120只组成的群体,有时不同巢域的群体相遇后组成更大的群体。

粉红椋鸟采取成群捕食的方式,那会不会出现“鸟多虫少”的局面呢?它们会不会因争夺食物而相互打斗呢?不会的,因为聚集成群是它们重要的生存策略。

生活在干旱区的蝗虫,拥有与生俱来的“迷彩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保护色,它们的体色与环境一致,能与环境融为一体。不仅如此,蝗虫的体色还会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当蝗虫静止不动时,它们很难被天敌发现,这就增加了粉红椋鸟捕食的难度。

不过,蝗虫虽然在静止时很难被发现,一旦运动起来就极易被发现。为了生存,粉红椋鸟进化出了一套对付蝗虫的绝招。它们组成大的群体,紧贴地面飞行,而且是波浪式地向前推进。飞在前面的鸟利用飞翔过程中产生的气流和它们的叫声来惊扰蝗虫使其暴露,紧跟其后的鸟则迅速捕食被惊起的蝗虫,前后鸟间不停地交换空间位置,以保证每一只鸟都有捕食的机会。在动物世界,如果一个动物集体依靠从隐蔽处惊吓出猎物,然后再捕而食之,那么,随着猎物有效密度的增加,每个个体等待猎物出现的时间就会缩短,捕食的效率也就相应增加。粉红椋鸟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前后呼应,蜂拥有序,大显捕蝗之能技。这是大自然赋予粉红椋鸟的智慧。

在产卵和孵化期间,有将近一半的雌性粉红椋鸟要留守在巢中,在这期间就很难聚集成大群。那么,当群体规模不足,对蝗虫的惊扰程度远不能满足觅食需要时,粉红椋鸟又怎么办呢?聪明的粉红椋鸟竟然会另辟蹊径。就像我们所熟悉的牛背鹭和水牛组成共生关系一样,粉红椋鸟会跟随在大型草食野生动物群或家畜群的后面,围捕被这些大动物惊起的蝗虫。这样一来,不但增加了自己的捕食效率,同时还有效地控制了蝗虫的数量,保护了大型草食动物的饲草。仔细想来,这真是一种绝妙的合作——粉红椋鸟捕杀了蝗虫,保护了大型食草动物觅食的草地,大型食草动物也不过费举蹄之劳就帮助粉红椋鸟提高了捕食效率,可谓互惠互利。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受灾范围和受灾程度都堪称世界之最。历史上关于蝗灾暴发的记载比比皆是,如《河间府志》中记载一次蝗灾说:“至元十九年,大都、燕南、燕北、河间、山东、河南六十余处皆蝗,食苗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食, 或曝干而积之;又尽,则人相食。”这是对蝗灾最为恐怖的描述。蝗灾不但对历代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而且引发了众多的饥荒、疾疫乃至社会大动乱。到近代,随着杀虫剂的普遍使用,蝗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近年来,由于受区域性气候性干旱、全球性气候变暖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因素的影响,蝗灾又有卷土重来的迹象。

新疆北部的荒漠草原地带,地域辽阔,自古就是哈萨克族牧民的游牧草场,一些避风和丰美的荒漠草场更是牧民不可缺少的越冬地。然而,每年春季,这里蝗害频发,受灾面积近千万亩。在化学灭蝗投入大、严重污染环境且效果欠佳的情况下,人们开始重视生物灭蝗,粉红椋鸟因此成为牧民心中的“蝗虫克星”。

为了保护粉红椋鸟,让这些“蝗虫克星”更好地维持草原生态链,从上世纪80年代起,新疆就开始采取人工堆砌石堆的方式,给粉红椋鸟提供营巢场所,以达到招引粉红椋鸟的目的。据报道,新疆每年人工招引的粉红椋鸟逾10万之众,有效控制蝗灾面积上千万亩(1亩=0.067公顷)。

怎样才能达到人工招引粉红椋鸟的目的呢?研究人员发现,聚群觅食的粉红椋鸟往往来自同一个巢域或临近的几个巢域,而面积过小的石堆不会被椋鸟选择作为筑巢地。因此,在人工招引时要充分考虑人工巢域的面积和各巢域间的距离,以利于组成大的觅食群。研究人员还发现,粉红椋鸟除了需要一定量的饮用水外,还需要有一些浅水区进行洗浴,每日傍晚归巢前,粉红椋鸟都会集中在水源周围进行洗浴。因此,在人工招引时,还应该充分考虑水源地。粉红椋鸟为什么要在傍晚进行洗浴呢?研究人员推测,这是它们的一种清洁行为——洗去体表的寄生虫,以免带回巢域,传染给幼体或者在巢域内传播。

粉红椋鸟是保护草原生态的功臣,然而,却有人向它们伸出了罪恶的手,他们围网捕捉成群的粉红椋鸟作为野味出售。因此,为了有效地保护这种益鸟,我们应该学习邻国巴基斯坦,将粉红椋鸟列为严格保护的益鸟。

上一篇:小学语文s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下一篇:爱国演讲稿《祖国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