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江大学概况

2024-06-27

邕江大学概况(精选11篇)

邕江大学概况 篇1

邕江大学概况

邕江大学创办于1985年,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原由民革广西区委主办,现由南宁市人民政府与民革广西区委合办,广西教育厅管理,是办学经费自筹自支的以民办机制运行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南宁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肖莺子任邕江大学董事长。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广西区委刘新文主委,市长黄方方任邕江大学名誉校长。

在各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和董事会的领导下,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书育人,服务学生”的宗旨,以“责任、自强、诚实、进取”为校训,践行“帮助每一位学子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培养了3万多名建设人才,服务于南宁、广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04.87亩,建筑面积合计6万多平方米。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是广西办学历史悠久、多学科性、社会声誉良好的一所民办普通高等院校。

学校设有工业系、计算机系、外语系与管理系,在校学生5613人。设有建筑工程技术、室内设计技术、汽车运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营销与策划、连锁经营管理等31个实用、新颖、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建有几十个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专职教职工152人,外聘教师235人。教师教学态度严谨、责任心强、经验丰富、水平较高,其中教授、副教授约占授课教师的30%,长期聘有外籍教师任教。学校按“注重基础、提高素质、加强实践、立足应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学生就读专业可灵活选择、实行弹性学制,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学生完成学业后,发给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并经教育部电子注册的毕业证书。

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2006—2008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突破95%。截止2009年9月30日,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92.96%。学校“专升本”渠道畅通,按照广西区教育厅规定的比例择优选送毕业生到区内普通本科院校继续深造。

学校以2010年上半年接受广西区教育厅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契机,不断推进学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逐步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启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建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初步建立“奖、贷、助、补、减”的资助体系。开展形式多样并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育学生形成优良的人格品质。

自治区教育厅为邕江大学提出了“万人、千亩、本科”的发展奋斗目标,将邕江大学列为自治区教育系统“十一五”规划专升本院校。2009年7月31日,南宁市人民政府与民革广西区委在南宁举行合作共办邕江大学签约仪式。新董事会决定迁址南宁五象新区建设新校园。学校将努力朝着建成一所特色鲜明、专业优势凸显、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先进、人才质量优秀的区内一流、全国有影响的民办大学的目标挺进。

邕江大学概况 篇2

南通大学现有主校区、启秀校区、钟秀校区、启东校区四个校区, 设有22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1个国际教育学院和1所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有全日制本科生3.3万余人, 博士、硕士研究生1558人, 留学生300余人。学校设有85个本科专业, 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 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 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 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2人,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 江苏省品牌专业6个, 江苏省特色专业14个, 本科类国家精品课程1门, 国家精品教材1种,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学校是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2003年成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单位, 2009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现有1个联合培养博士点, 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0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3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2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拥有1个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3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1个省级工程中心, 1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3个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学校师资结构合理, 师资力量雄厚, 现有教职工2764人, 其中博士、硕士生导师600余人,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 首届江海杰出英才奖获得者1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7人, 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2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 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0人, 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57人。

学校始终强调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在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勇于创新、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成效显著, 2007年, 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特别注重更新教育观念, 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被评为“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文体比赛、社团评比、科技创业活动中屡创佳绩, 展现出强劲的综合素质。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科研整体实力稳步提升。近年来, 学校共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 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4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 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1项, 江苏省专项资金引导项目2项;国际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项,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0项, 教育部哲社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1项,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43项。学校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5项,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2项,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 三等奖6项。学校历年在SCI、EI、ISTP、CSSCI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英、美、德、加、澳、日、韩等国的3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每年聘有外籍专家40余名, 与多所外国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学分互认、学生交换、教师培训等30多个国际交流项目。学校有来自15个国家的3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汉语、医学等。

学校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莫文隋”精神的发源地, 江苏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 江苏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 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 江苏省文明学校,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省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优秀单位。校党委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校党校被评为“江苏省红旗基层党校”。

北京联合大学学校概况 篇3

北京联合大学是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北京市属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其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0多所高校创建的大学分校,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紧紧围绕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建校以来,学校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为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性人才,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了“办学为民,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和“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的办学定位,以及“学以致用”的校训。

北京联合大学下设16所学院,即应用文理学院、师范学院、商务学院、生物化学工程学院、旅游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信息学院、机电学院、自动化学院、管理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广告学院、东方信息技术学院、平谷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应用科技学院。

学校经过不断调整完善,形成以亚运村小营为中心,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学布局。现有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20余万册,有电子信息技术等8个校级实践教学中心和设备先进的计算中心,以及现代化的多媒体电化教室。学校还建有覆盖12个校区,有9000多个节点的校园网。

北京联合大学是北京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市属高校之一,目前,共有全日制在校生近3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高职高专生8000多人,以及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学校还有成人教育学生6000多人。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出10万多名毕业生,90%以上在北京地区就业,是一所名副其实的为地方服务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以首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重点发展北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学科专业体系。经济法学、计算机应用技术、食品科学等6个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还有21个学科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学校现有专门史、计算机应用技术和食品科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设有55个本科专业,涉及到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8个学科门类,其中7个专业被评为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现有71个高职专业,其中4个专业为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重点专业,还有11个北京市级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北京联合大学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目前有专任教师1707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15人,具有副高级职称的48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0人,硕士学位的教师82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12人,有12人在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担任主任、副主任、委员等职务。学校拥有一批如全国著名计算机专家谭浩强、经济法、税法和银行法专家刘隆亨、功能食品专家金宗濂、台湾问题专家徐博东等著名专家学者,还有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外聘教师队伍。

学校一贯把教学放在全校工作的中心地位,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整合教学资源,形成领导重视教学、制度保证教学、经费支持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全校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努力发展应用性教育,先后获得北京市级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多项。2004年,有3项教学成果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成果获二等奖。2005年,有一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有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83种教材被列入“十一五”规划教材选题项目,40本教材获得“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称号。学校一贯重视产学研合作办学,先后与德国SIEMENS公司、中国网通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办学关系,有多家企业如IBM、金隅集团等在学校设立了奖学金,推动了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多年来坚持以“突出应用研究、推动学科发展、坚持科技创新、服务首都建设”为宗旨开展科学研究,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检测机构(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学研究基地和北京市政治文明建设研究中心),还设有台湾研究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应用性高等教育研究所等23个校级科研机构。学校近几年来获得的科研经费数额名列北京市属市管高校前列,2002-2006年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70项,近年来出版学术著作800多部,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7项,发表论文5800多篇,其中2006年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论文近50篇。学校曾圆满完成了第11届亚运会、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信息系统设计等研发工作。

学校实行开放式办学,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荷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互派教师和留学生,通过“3+1”、“3+1+1”、“4+1”等多种形式开展与国外合作办学,培养开拓型、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学校重视学术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和参与了“北京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学术研讨会”等学术研讨活动。

今天的北京联合大学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开创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新局面。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

(亚运村小营)

部门:招生就业处

电话:010-649009446490003864900013

传真:010-6490094464900056

网址:http:www.buu.edu.cn

http:zsjy.buu.edu.cn

http:210.82.53.11

华东交通大学概况 篇4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近3000亩,依山傍水、临江怀湖,集江河湖山于一体,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汇幽雅清翠于一身,为“全国部门造林绿化300佳单位”,有“山水森林”之美誉。

各类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亿元。具有一流的办学条件,现代化的教学大楼、装备优良的中心实验室。图书馆收藏各类文献280余万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走在了全省高校的前列。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工、经、管、文、理、法、教育、艺术等8大学科门类。现有17个学院,58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省示范性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4个,12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是工商管理硕士、应用统计硕士、会计硕士等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拥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产学研示范基地2个,是全国CAD应用工程培训基地、江西省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为开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铁路环境振动与噪声工程中心”被批准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在校学生20000余人,教职工1600余人,正副教授460余人。学校拥有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计划”、“赣鄱555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岗之星)培养对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等8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0人。

近年来,学校科研能力不断增强,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000余项,其中 “863”、“973”、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国际交流、国际招标及省部级以上项目5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7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800余篇,其中100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获国家专利80余项;出版论著教材330余部。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具有招收来华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资格,已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师生交流及合作。

学校重视大学生体育事业,曾荣获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名、男女团体总分第二名,学生白雪夺得2009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马拉松冠军,学生男子篮球队多次代表江西高校参加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校武术队近十年来,多个项目连年荣获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冠军。

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胆创新,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双专业(双方向)”和“软件工程+应用背景专业”等培养模式,在国防生培养上探索出“三个明确、三个接轨”的先进经验,并被教育部、总政治部推广到全国国防生培养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针对大学生实施“多维立体、全员互助”健康教育模式,被评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以“校园110”为平台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在全省率先实行,学校连续9年获得江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学校享有良好的社会信誉,高质量的生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长年位居江西省高校前列,连年获评全省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德国留学大学:弗莱堡大学概况 篇5

德国留学院校弗莱堡大学建立于1457年,位于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弗莱堡市,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著名综合性高等学府之一。1457年,她在建立之初就已经拥有了神学、法学、医学、文学等四个学院。而今,她更是拥有了涉及60多个学科领域的11所学院。学校有在校生两万多名,其中17%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学校设有经济与行为科学院、法学院、语言学院、生物学院等11个学院和80个专业。学校环境优美古朴、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教学设施先进,充满着浓郁的学术氛围及欧洲的`古典风情。该校历史上曾产生过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二战后经济学界有著名的弗莱堡学派。

德国留学院校弗莱堡大学建校时尚属于奥地利,因而以其资助人- 奥地利大公阿尔布莱希特六世(Albrecht VI)命名(拉丁文为Albertina)。时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继维也纳大学后的第二所大学。

地理位置

学校位于弗莱堡,弗莱堡是德语自由城堡的意思。这里历史悠久,建筑精美,最著名的是明斯特大教堂、考夫豪斯、市政厅、马丁门、施瓦本门等。弗莱堡不愧是一座森林城市,森林广袤,连绵不断,高大的松杉遮天蔽日,观光登山者络绎不绝。弗莱堡的文化事业发达,全市有研究机构10多家,其中马普协会的免疫生物学研究所享有世界声誉,博物馆中以奥古斯丁博物馆最为有名。弗莱堡是个商业贸易中心,木材、酒类、食品的批发贸易尤为重要。

专业设置

法律学、经济学、医学、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和药理学、生物学、地球科学、林学。

主要研究方向

英国赫特福德大学概况 篇6

英国赫特福德大学(UNIVERSITYOFHERTFORDSHIREINENGLAND)创建于1952年,是英国女皇枢密院亲自批准的大学之一,也是英国最大的十所学府之一,是一所著名的现代化的综合性国立大学。它拥有最高比例的理工科学生,毕业生能满足政府和工商企业的需求,因而声名远播欧洲和全球。 大学设有八个学院,有预科课程,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年预算8500万英镑。一流的.教学设施和卓越的声誉吸引了90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名海外学生。目前,约有2万名全日制学生。 英国赫特福德大学位于英格兰南部经济繁荣的赫特福德郡,距伦敦30公里,乘火车25分钟就可到达伦敦市中心。赫特福德大学由政府拨款并受政府监督指导,学风严谨,教学质量高,其毕业生极受雇主的欢迎,就业竞争力每年在英国大学排行榜上一直名列前茅。英国的学制短,一般本科三年,硕士一年,学生能早毕业早工作。

赫特福德大学落成的图书馆是目前英国最先进的,有1600个座位和800台联网计算机。大学为海外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信息咨询、入学申请、签证办理、机场接机、安排住宿、组织旅游、心理咨询等等。赫特福德郡是英国治安最好的地区之一。在那里既可以享受到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又可以随时去伦敦领略世界级大都市的繁华。

赫特福德大学的八大学院是:艺术设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工程信息科学院、医疗保健学院、人文教育学院、法学院、自然科学院、交叉学科学院。赫特福德大学有100多种专业,一共开设450种不同的学位课程。

其中最受中国学生欢迎的专业有:

邕江大学概况 篇7

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和建筑设计与理论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为主干,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土木学院、材料学院、环境学院、人文学院相关学科为支撑,经长期不懈工作和开拓进取,初成规模,2008年11月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牵头完成本实验室申报工作,2009年2月获准立项并编制计划任务书,2009年5月31日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建设计划任务书专家论证,进入2年建设期。

本实验室是东南大学长期相关专业学术积累、理论建树、工程成果和人才培养的综合反映和结果。东南大学创立于1902年,迄今已有109年历史。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由刘敦桢教授创建于1927年第四中山大学时期,是中国第一个建筑专业大学本科,翌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1952年更名为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88年更名为东南大学建筑系以及之后的建筑学院,在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方面一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创系伊始,刘敦桢、杨廷宝、童寯诸先生就确立了重视城市与建筑历史和保护研究与实践的传统。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学者不懈努力和发扬光大,在20世纪80-90年代,便为国家培养了四届建筑遗产保护的专业人才,目前在全国相关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1世纪,建筑学院招收建筑学遗产保护本科生,更在建筑遗产和城市遗产保护两方面,取得了齐头并进的突出成果,承担了近百项重要的城市和建筑遗产保护工程项目,出版了数十部相关论著,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也为我国的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牵头,联合土木、材料和人文学院成立了朱光亚教授任院长的“建筑遗产保护研究院”,为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工程实践的跨学科合作提供了体制保障,取得了一系列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的成功申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于2009年6月进入两年建设期后,实验室的建设工作由东南大学科技处领导,建筑、土木、材料、化工、能源、交通等优势学科共同参与,设立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并制定了《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管理条例》、《开放课题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

经教育部和东南大学同意,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由国内相关领域的13位知名专家学者组成,郑时龄院士任主任,吴硕贤院士、吕舟教授和朱光亚教授任副主任,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听取实验室本年度工作报告,审定下年度工作计划、开放课题资助名单和实验室内部规章制度。第一届实验室管理委员会由齐康、钟训正、吕志涛、孙伟四位院士任顾问,董卫教授任主任,陈薇教授任专职副主任,包括四位副主任和四个学术方向带头人,并设秘书一名。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组织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工作。

目前,实验室设有东亚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方法与理论、建筑遗产性能退化机理、建筑遗产保护的绿色途径、建筑遗产保护的数字化技术等四个研究方向,固定研究人员42人,其中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13人,高级工程师1人,获得博士学位的27人,其中包括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若干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和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获得者。研究成员的学科背景包括遗产保护5人,建筑历史与理论5人,城市规划4人,城市设计1人,建筑设计8人,景观学1人,土木工程3人,材料科学3人,化学化工3人,建筑技术2人,建筑物理1人,计算机科学2人,计算机辅助设计2人,交通工程1人,环境工程1人,是一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

建设期内,实验室建立了大型建筑环境舱动态实验平台、建筑遗产信息采集实验平台、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数字化平台、建筑遗产关键材料性能退化实验平台等四个实验平台,购置了大型建筑环境舱、三维激光扫描仪、三维打印机等关键硬件设备,购买中文图书9千多册,外文图书近2千册。

此外,实验室高度重视开放运行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建设期内每年向国内公开征集开放研究项目,2009、2010年度共评选出21项实验室开放课题(其中校外课题9项),总资助金额48万元。此外,实验室还创造条件与国内外相关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研究和交流互访,在科研项目、学术会议、联合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等方面长期合作,提高了实验室的开放性和影响力。

3 建设期科研成果

(1)纵向科研成果

实验室进入建设期以来,共主持或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总计45项,其中在研16项,新增29项,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共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1项,面上和青年基金课题16项,其他省部级项目24项。

(2)期刊和会议发表的主要论文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11月1日,实验室相关人员共发表各类期刊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论文19篇,中文核心期刊32篇。在各类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篇。

(3)著作和教材出版

截止2011年11月,实验室共出版各类著作和教材8本。其中建筑遗产保护系列丛书专著2本,高等学校教材3本,学术活动论文集和作品集3本。

(4)发明专利

截止2011年11月,实验室建筑历史、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和材料科学等专业相互合作,积极开展专利研究和申报工作,共申报和获得6项发明专利。

(5)获奖情况

截止2011年11月,实验室获得国际及国内省部级以上的各类奖励19项。其中科技进步奖2项,勘察设计奖6项,教学类奖项7项,UIA竞赛奖项4项。

(6)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情况

建设期内,实验室主办或联合主办国际学术会议6次,国内学术会议3次。包括与英国AA建筑学校、上海现代集团联合举办2010、2011两届“AS国际当代建筑理论论坛”;与意大利罗马大学等联合举办“2011方法、设计、施工”——中意合作辽塔修缮设计国际研讨会;与比利时鲁文大学世界教科文组织“预防性保护中心”等联合主办“2011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国际研讨会”;与中国建筑物理学会共同主办“2010建筑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暨中国建筑物理学会物理分会成立50周年纪念学术会议”;与中国古桥研究所共同主办“2010年古桥研究与保护国际研讨会”;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举办第一届和第二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研讨会”;与国家民委共同主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研讨会;与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全国建筑院系“中外建筑史教学研讨会”。

4 各研究方向代表性课题进展

(1)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机制研究方向

实验室建设期间,从两个方面开展了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系列研究。一方面,实验室通过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举办第一届和第二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研讨会”,与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全国建筑院系“中外建筑史教学研讨会”,举办朱光亚教授承担的国家民委十二五规划课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研讨会,以及张十庆教授《东亚视野下的宋元中国东南沿海建筑史研究》,白颖博士《册封体制下明朝与朝鲜建筑制度关系研究》,陈薇教授《中国古代建筑材料应用发展史》等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继续探索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城市与建筑历史与理论。

另一方面,实验室大力开展东西方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比较研究。2010和2011年,实验室与英国AA建筑学校、上海现代集团联合举办了两届“AS国际当代建筑理论论坛”。2010年11月,实验室基于中意合作辽塔修缮项目主办了“方法、设计、施工”——中意合作辽塔修缮设计国际研讨会,和东南大学中国古桥研究所共同主办了“2010年古桥研究与保护国际研讨会”,对东西方建筑历史和修缮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2011年11月,实验室和比利时鲁文大学世界教科文组织“预防性保护中心”共同举办的“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国际研讨会”,更是国内首次举办关于预防性保护这一国际建筑遗产保护新课题的学术会议,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和比较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2010年,东南大学与天津大学等5家单位共同承担国家文物局重大课题“指南针计划”专项——中国古代建筑与营造科学价值挖掘研究的课题,共同拟定了该专项的研究框架,并负责其中材料和工艺研究部分,以苏州轩辕宫为案例,研究古建筑精细测绘的形体数据和材料、工艺信息的采集方法,为文物建筑测绘规范的出台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陈薇教授、诸葛净副教授领衔的团队又承担了“指南针计划”专项——中国古代建筑精细测绘课题,对晋祠圣母殿进行精细测绘、全面采集和记录文物建筑信息的试点示范研究。于此同时,张十庆教授重点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开展了数字化精细测绘和传统手工测绘的比较研究,补充和拓展了现有古建筑大木作研究的方法和成果。世界银行项目“山西省汾河流域古村镇建筑测绘与规划设计导则”,也是实验室遗产信息采集实验平台的重要工作成果之一。

在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方面,实验室以朱光亚教授为总负责的研究团队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相继完成《〈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第一阶段编制要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第二阶段编制要求》;独立完成江苏省8个市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和江苏省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并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承担了《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江苏段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中时空跨度最长、复杂性最高,现存遗产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一段,实验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证了大运河总体规划的进度和质量,省段规划已于2011年11月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论证并获得好评。此外,实验室还主持承担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隋-宋)保护规划、南宋临安城遗址保护规划、南京外郭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杭州西湖东岸城市景观规划——西湖申遗之城市景观提升工程等大遗址保护相关的课题。

(2)城市与建筑遗产的性能退化机理方向

实验室建设期间,城市与建筑遗产的性能退化机理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陈薇教授主持的国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示范类项目“安徽传统民居住宅保温隔热墙体材料技术开发(2006BAJ04A10)”,集合实验室多学科的科研力量,针对传统民居、特别是世界遗产地民居建筑的性能退化机理开展了系统化的分析研究、改良试验和产品研发,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并申请发明专利2项。

淳庆博士的“中国南方传统木构建筑结构机制及相关FRP修复技术研究”和李永辉博士的“南方地区砖构建筑遗址中传统青砖性能劣化研究“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别对中国南方传统的木构和砖构建筑展开研究,在木构体系典型榫卯节点的结构机制和部分榫卯半刚性力学特性、纤维布加固木构件性能计算公式,传统青砖性能影响因子和劣化机理等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

胡石博士的浙江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近代混凝土结构文物建筑保护对策研究——以大禹陵禹庙大殿为例”,研究了近代混凝土结构文物建筑的保存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损伤机理及剩余寿命预测,以及相应的耐久性修复、加固修缮措施。张云升教授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等方面的基础工作,也为上述近现代建筑遗产的混凝土结构性能退化机理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作为实验室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型建筑环境舱实验平台在2010年建设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已开展了徽州地区传统墙体性能退化及采用先进材料和构造技术进行性能提升的系列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为进一步发挥环境舱在性能退化机理和其它相关领域实验研究上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此外,2010年5月,实验室和东南大学、中国建筑物理学会共同举办了“2010建筑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暨中国建筑物理学会物理分会成立50周年纪念学术会议”,会上介绍了实验室将遗产保护和建筑物理技术相结合而获得的各项科研成果,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3)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绿色途径

实验室建设期间,王建国教授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技术类项目“既有建筑保护技术研究(2006BAJ03A04-01)”课题的基础上,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城镇建筑遗产适应性保护和利用的理论和方法”。

在遗产保护绿色途径领域,实验室还获得了6项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其中李新建博士的“南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适应性道路交通改善方法研究”是在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课题“历史街区保护中的适应性市政工程体系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城镇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市政交通改善的技术难题,和周文竹博士的“面向交通效率提升的旧城中心区疏解与再集中更新模式研究”构成一个研究序列;杨靖副教授和谭瑛副教授的两个课题分别针对绿色生态技术在住区和高密度中心区的量化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序列。此外,彭昌海的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既有公共建筑长期节能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结合本实验室办公空间的改造更新进行节能等多目标监测,该技术同样适用于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

在实验室承担的“既有建筑保护技术研究(2006BAJ03A04-01)”和“安徽传统民居住宅保温隔热墙体材料技术开发(2006BAJ04A10)”两个十一五课题的工作基础上,实验室还开展了一系列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的应用实践研究。如受安徽省文化厅、建设厅的委托,开展了黄山市水墨宏村示范工程的一期示范、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并作为协办单位和技术支撑单位,组织并参加了安徽省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程高峰论坛,详细介绍了依托本课题开发的一系列适合徽州地区农村住宅墙体保温隔热性能提升的技术,并同当地从事古村落古民居改造以及农民住宅建设的单位进行了技术对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实验室在大量的遗产保护实践中,注重对于适用性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朱光亚教授及淳庆博士主持的世界遗产苏州留园曲溪楼的修缮中,一方面采用了FRP加固补强等新技术,另一方面也和苏州园林监管中心密切合作,在测绘和修缮全过程中加强监测和工程记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维修监测报告。此外,实验室还受山西省建设厅、常州市规划局等单位委托,根据多年的技术探索和经验积累,结合大量的现场调研和测绘、访谈,编制了山西省古村镇规划设计导则和常州市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其中后者获2010年度江苏省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和江苏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

(4)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数字化方法方向

建设期内,实验室在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的数字化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获得了一系列运用数字技术开展历史环境下城市规划和建筑遗产修缮设计的科研项目和相关成果,如前述的两个国家文物局重大课题“指南针计划”专项——中国古代建筑与营造科学价值挖掘研究和中国古代建筑精细测绘课题,全面运用三维扫描和GIS信息系统的古建筑精细测绘、大遗址规划课题,以及运用数字技术的优化算法进行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和参数化建造的相关研究。2009年9月,董卫、王建国和陈薇教授领衔的数字技术城市研究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董卫教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空间历史信息系统(SHIS)的城市形态变迁研究”,和“历史城市空间转型数字化分析方法”课题与“南宋皇城保护研究”课题相结合,在2009年对杭州老城历史信息与空间整合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历史地图的数字化转译,结合GIS的空间环境分析方法,为历史城市格局的复原和保护规划及其管理提供数字化的模式。在此过程中,胡明星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应用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研发了利用GIS技术开发的历史城市空间信息工作模块,以及基于历史信息的空间设计导则,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管理系统一体化方面开创了新的方法。

在数字化设计方法研究方面,李飙老师在博士论文《基于复杂系统的建筑设计计算机生成方法研究》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的基础上,2010年申报获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复杂系统的建筑空间程序生成及数控建造”,将为建筑遗产的修缮和历史环境下的新建筑设计提供全新的数字化方法。

5 人才培养

实验室建设期内,共培养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相关方向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10名,40名硕士,并依托国内唯一的五年制建筑遗产保护方向本科专业培养本科毕业生10名,公派出国学习访问博士生6名。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1人,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1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2篇,指导学生获UIA国际奖项4项,其他国际国内奖项20余项。实验室骨干成员获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此外,实验室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分中心”联合举办了2009、2010、2011三届“亚太地区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技术”培训班,共计培训国内学员约80名,海外学员约20名。

结语

邕江大学概况 篇8

关键词:泰国易三仓大学;教师培训;合作

近年来,中泰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随着中国和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日渐紧密而不断深化和扩展。中泰交流与合作的频繁与紧密,不仅体现在中国已经在泰国建立了12所孔子学院和11个孔子课堂,使泰国成为亚洲地区拥有孔子学院最多的国家,还体现在中泰两国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方面。

每年1~2月份和7~8月份,中国高校寒暑假期间,泰国易三仓大学都会迎来许多中国高校教师前来参加培训与交流。作为在易三仓大学教育学院工作的唯一中国籍教师,笔者参与了这种高校间的交流,并与易三仓大学众多外籍教师一起为国内高校教师提供培训课程。

一、培训项目的设计

中国高校教师到易三仓大学参加培训与交流,以学习易三仓大学的优秀教学模式和先进教学理念为主要目的。这种培训与交流一般由国内高校自行组织,与易三仓大学注册部取得联系,提出参观访问的内容和学习培训的要求和重点。易三仓大学相关学院在明确国内高校的具体培训要求以后,会挑选教职员工,组成专业的培训委员会,编写培训教材,设计相应的培训课程和整个访学计划等,并统筹安排食宿交通。

培训课程一般以学院的精品课和各个专业的特色和重点课程为主,结合中国高校教师的要求进行设计。每门培训课程由易三仓大学不同的教师(往往是不同国籍的教师)分别授课,每个主题的教学持续3个小时,采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设施,通过讲解经典案例、小组报告、设计演讲和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等形式对来访的国内高校教师进行培训。培训课程持续4~7天不等,一般上、下午各3小时,涉及不同的主题,由不同专业的教师用英语教学并与学员进行交流。在培训课程中,学员可以做出及时的反馈。培训结束后,易三仓大学还会为来访的学员提供培训课程结业证书。

培训课程让来访教师不仅认识了易三仓大学,认识了泰国,还为中泰高校间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渠道。此外,易三仓大学还为其他很多国家的高校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例如斯里兰卡、菲律宾、越南等。

二、合作现状

易三仓大学与国内高校的培训与合作由来已久,自2010年以来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近两年来,选派教师前来易三仓大学进行培训的中国学校有黑龙江、北京、浙江和湖北等省(市)的一些大学和中学。培训涉及的专业包括教育管理、工商管理、信息技术、护理、旅游管理、建筑和英语等。2011年起,易三仓大学又与黑龙江省的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合作意向书,这些学院将每年选派教师赴泰国参加培训,并逐步选派优秀学生进行交流。2011至2012学年,已有2位来自中国高校的交换学生开始在易三仓大学建筑学院学习和生活。培训课程与交流合作增进了中泰高校间的相互认识和了解,促进了相互学习,成为中泰高校合作与互相学习的良好开端。

三、赴泰教师的感受

根据笔者对前来参加培训的中国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教师们对来易三仓大学参加培训课程表示非常满意,总体平均分为4.51分(满分5分)。调查显示,赴泰教师最关注的是学习易三仓大学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总体而言,教师们对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与形式这两项的评价最高。

来访教师中,多数人(约90%)认为易三仓大学在教学方面,尤其是课堂教学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备课认真,能教授给学生实用、够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理念先进,产学研合作全面;全体教师教学认真、严谨,教态自然,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教学形式多样化,互动性强。

在学生教育方面,易三仓大学也坚持明确的教育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预习,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将教育理念切实贯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持之以恒。

问卷调查显示,教师们对易三仓大学的教学管理也有较高的评价。92%以上的教师在培训课后的反馈中提到,易三仓大学在管理方面表现突出:注重多种形式的评估、测试和反馈;注重使用网上资源;注重学生学习资料的积累、分析和整理;重视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重视学生思想及习惯的养成。

对于参加这种培训课程和学习,95%以上的中国教师都感到“非常开心和值得”。中泰两国长期友好,交通方便,文化相近,物价相差不大,生活方式也无大异。因此,教师和学员容易达成共同认识,学员们在培训课程中也能很快感受、理解并领悟到可以活学活用的教育理念和课堂设计方法等。

当然,也有很多教师(约85%)表示,由于泰国易三仓大学是一所教会创办的学校,实行小班精英教学,采用全英文西式课程,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在国情、生源和办学层次等方面和国内很多高校还存在差别。 因此,教师在泰国参加完培训后还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各高校的自身情况,选择性地借鉴和运用在泰所学的经验。

大学学生会办公室概况 篇9

×××大学学生会办公室概况办公室作为学生会的中枢机构,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学生会其他各部门的工作,从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与学生会其他各部门都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办公室还负责学生会所有的物品管理以及学生会的日常事务。现阶段的办公室工作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活动开展方面,内务管理方面和文书整理方面:第一、活动开展方面,顾名思义,与学生会所参加或组织的各项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积极的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丰富学生们的生活。第二、内务管理方面,制定办公室物品管理制度以及本学期的值班制度,制定轮流值班出勤表。第三、文书整理方面,负责作一些会议记录,为学生会写一些资料等。校学生会办公室工作有如下特点:首先,办公室所努力追求的是一种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其实,仔细的工作,踏实的从小事做起,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其次,办公室是一个温暖的集体,在这里没有个人的成败,只有集体的荣辱。最后,所有的工作都是无私的奉献。我们在这无私的奉献中,能够得到最大的快乐。所以总的来看,学生会办公室是在校学生会主席团领导下开展工作的,是校学生会内部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重要部门,肩负着安排校学生会日常管理,人员协调及内部制度建设的重任,是整个学生会的核心部门。

西宁佛教寺庙概况 篇10

印心寺:据《西宁府志》记载,该寺系佛敏于乾隆末年创建挂锡处。佛敏,天水人,蜀汉将军姜伯约之后。七岁剃度为僧,著有《心经直解溪山咏》四卷,发明心性之旨,以格致诚正为本,不杂寂灭禅语。该寺原址在今之南大街,寺容雄伟,在西宁古刹中尚属首屈一指。寺的建筑木料,采用南郊本山木。寺凡二进,山门塑四大天王,中院为韦陀殿;再进为两层佛殿,底层中供释迦牟尼塑像,南北两厢楼房十二楹,贯串前后院。北楼储藏经,南楼储经版。两楼下供十八罗汉塑像,工艺精致,形态各异,有若静思,有若所悟,有若入禅,有若欢喜。南楼下厢房有门通禅院,育花木,每逢春夏,清香幽雅,别有风趣。主持印心寺的和尚圆寂后,葬于东郊,建塔纪念,称为印心和尚墓,墓周筑土墙围之。庙产甚多,四百年来香火鼎盛,今已淹没。

崇兴寺:亦称崇庆寺,建于明末清初。寺址隍庙街路北(今名解放路)。凡二进,内外院均系楼房,供释迦牟尼,原为葆宁寺的属寺,清末设私塾。青海建省后,香火渐稀,坍塌失修。

葆宁寺:创建于元末明初。寺址包括玉井巷以北城根和北门外迤东香水园。明洪武十四年,耿秉文建西宁新城时,倚岩石建立,随之分裂为二。葆宁寺原坐北向南,后将前后三殿倒置。寺凡三进,寺宇宏敞。主要建筑为大佛殿、韦陀殿。中院东西有画廊,绘有佛教应化事迹。侧院设观音堂、子孙庙及禅院,藏有明末《大藏》一部。寺产素极雄厚,寺周土地为其所有。在北郊及殷家庄亦有寺产。上世纪20年代,法徒堕落沾染不良嗜好,寺产变卖殆尽,从此一蹶不振。

普济寺:寺址南郊,坐南向北,建筑较小。系清末洋行经理沈得璞先后捐银六百两,由杨进湘主持修建。原供地藏王菩萨,后塑观音。20年代初曾将印心寺十八罗汉塑像迁于此寺。远在清乾隆四年(1739年)西宁佥事杨应琚等为暂厝外地人遗尸,在现普济寺东侧处修建漏得园一处,四周房屋共三十余楹,编成字号,停寄遗骸,通称寄骨寺。

九华寺:系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前后陆续建成。寺址与普济寺相望,规模较普济宏大。前院建戏楼,大殿供地藏王菩萨。该寺为山、陕帮商民集资兴建。寺有寄柩院一处,计大小房屋三十四楹,山、陕籍及非山陕籍灵柩,均能停寄,收入的停柩费作管理用。

甘露庵:创建于明末,年久无从查考,庵貌小而雅致。20年代,一度作为私塾,30年代末,西宁佛教会设于此。

宏觉寺:原名洪觉寺,亦有称作红觉寺者,即以寺名命街名,规模与葆宁寺媲美。凡三进,主殿塑三大菩萨像,前殿为护法殿,前院建有左钟右鼓楼,各院庙房及东侧马厩,因系拉卜楞寺的属寺,为该寺僧朝拜塔尔寺时寄宿之处。青海建省,蒙藏招待所设于此,一度曾为班禅驻青办事处占用。

转经寺:原为藏经寺,为大通广惠寺属寺。寺址在县门街(今人民街)路北。凡二进,由敏珠尔、先灵佛先后主持。寺宇宽敞,两厢为广惠寺僧众来西宁寄宿。30年代,西北佛教居士林借住。50年代,为青海菩提学会会址。

金塔寺:为塔尔寺属寺。寺址在宏觉寺街西端,坐南向北。凡朝拜塔尔寺或该寺僧人来西宁者均住于此。寺貌较小,创建于清季。二十年代,曾整修一新。

雷鸣寺:创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当落成时,适值天雨雷鸣,因名雷鸣寺,并以寺名命街名,迄今沿用。寺南向,正殿两层。

莫家寺:创建于明崇祯十四年前后,本为明副总兵莫与京宗祠,塑三大菩萨像。传说莫氏祖先为明奸相严嵩父子迫害,子孙流落西宁。寺成即以寺名为街名。莫与京墓在东郊曹家寨曹家沟,称为莫家坟,遗迹尚存。其后裔落户南川,即名其地为莫家沟。今该沟郭家湾有其遗族居住。

广嗣宫:创建于明末,时间难以稽考。寺址在原西宁隍庙西侧(今解放路),面向南。据传有某显宦的如夫人怀姓者出家为尼时所建,庙仅一进。30年代,曾将原印心寺、葆宁寺的塑像迁此。其中印心寺韦陀像,系用白檀香木雕刻,工艺精致,一木一窍,鞘套而成,传说出自南方巨匠之手,寺僧长途运来,供奉于印心寺。后毁于“文化大革命”浩劫中。

法幢寺:寺址在西郊园树庄。修建于30年代,为女尼尘空所创建(尘空尚健在)。寺面向西,供释迦牟尼塑像,佛基体由崇宁寺遗留的旧佛像改塑而成,工艺高超,为各寺之冠,该寺现在还能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

北斗宫:建于明初。宫址在官井街西侧,并以名街。凡一进,右侧有修道院,护送班禅专使行署曾一度驻此。

北山寺:一名土楼山寺,原为永兴寺,为西宁最古之寺。远在北魏时,以其山崖“为浮屠状”,即名“土楼神祠”,通称“古神祠”。虽历经修葺,多所倾圮。明季在山脚右侧建铁佛寺,早已废。清宣统元年(1909年),西宁香行魏僖等捐资重修。二年(1910年),葆宁寺僧徐仁,拆祁家城禅院,改为佛阁,并添修山门、斋舍,面目一新,今已倾颓,然尚可辨认。

禅宗概况略析 篇11

关键词:禅宗,概念,经典,教理,传承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 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 禅宗, 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 因主张修习禅定故而得名, 又因以参究的方法, 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 又称为佛心宗。本篇文章主要从禅及禅宗的概念、禅宗的经典著作、禅宗的教理、禅宗的传承发展及影响等四大部分对禅宗进行简要的介绍。

禅及禅宗的概念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 “禅”被佛教翻译者用来作为天竺Dhyãna一词音译的简称, 音译作“禅那”;意译, 以前译作“思维修”、“弃恶”等, 现在通常译作“静虑”。“在佛学中, ‘禅定’是大小乘通行持修证的方法, ‘禅定’的原名为‘禅那’, 又有中文的翻译为‘静虑’, 后来取用‘禅’的梵文原音, 加上一个译意的‘定’字, 便成为中国禅学惯用的‘禅定’。”

“禅宗, 以‘禅’命宗, 重在‘修心’、‘见性’, 主张以‘禅定’来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 但不限于静坐凝心、专注观境的形式。……中国僧慧可从达摩得法并获《楞伽经》四卷, 后传僧璨, 僧璨传道信, 道信传弘忍。然后慧能因示法偈开悟, 得弘忍衣法, 主张‘顿悟’, 开创南宗禅, 影响深远。弘忍的另一弟子神秀因示法偈不契, 北上开创北宗禅, 主张‘渐悟’, ……”由此可见, 禅宗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 其宗旨主要是以参究的方法, 彻见心性的本源。

禅宗的经典著作

佛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植根、繁衍、发展、演化, 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两千多年来, 它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即生活方式, 体现佛教丰富深厚内涵的载体, 是它们的经典著作。其中禅宗有着丰富深厚的经典著作, 禅宗的经典主要有《楞伽经》、《起信论》、《心经》、《金刚经》、《坛经》、《楞严经》、《维摩经》、《华严经》、《法华经》、《圆觉经》、《涅槃经》等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禅宗的几部经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全一卷, 后秦鸠摩罗什译。略称《金刚般若经》、《金刚经》, 是‘般若类’经的代表经典。在所有的大乘经典中, 般若类经典出现得最早, 在各种各样的般若类经典中, 《金刚经》出现得最早。”它的经名意思是此经有无坚不摧之功能, 比喻智慧能断烦恼, 顾名思义, 此经也意为能修成金刚不坏之身, 能够修炼而达到悟透佛道精髓的智慧。《金刚经》的内容主要是说世界万物是空的、幻而不实的, 是瞬息即逝、瞬息而变的, 而事物的真正相状是空的, 是非相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 ……如镜中的虚影;……如雨夜的闪电, 瞬息即逝。因此, 我们平时所见到的一切事物的形象, 实际上都不是它们真正的形象。事物真正的形象 (实相) 是‘无相’。

《坛经》, 又叫《六祖坛经》, 或《六祖法宝坛经》。它出现于八世纪唐朝后期, 是禅宗中主张心学一派最具代表性的典籍。六祖即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638——713) , 姓卢, 祖籍范阳, 生于广东南海新州。他从师于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六祖坛经》是他得法经历及教化内容的记载, 它在中国佛家和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主要是因为它是六祖慧能的讲经记录, 虽然经过后人的附会增删, 但它仍然是研究中国禅宗的基本经典。“《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略称《楞伽经》。楞伽, 梵名Lanka, 巴利名相同。是山名, 亦是城名。意译南往、可谓、险绝。”“阿跋多罗, 意为入。即释迦牟尼佛入楞伽山说宝经, 因此, 所以说经名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经》认为,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 是由恶习熏染而变现的虚幻现象, 这些习气造成了人们的沉迷, 使人们不能知道世间诸种法相实际上是自心的显现。人们认假成真, 执着于幻相为实相;所以, 如果能够彻悟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能够在这些惑乱的幻象中悟透真知, 便能达到舍离能取, 无所分别的解脱境界。

禅宗的教理

“禅宗乃是佛学的心法, ……禅宗传入中国以后, 虽然再度演变而成中国文化方式的宗派, 但只在教授方法, 与文字语言方面, 逐渐演变佛学的教理, 而改用平凡语白的说话、与平民文学的境界, 表达其高深的玄理, ……”“……历代禅门所举唱的‘拈花’公案, ……揭示出南宗禅‘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的宗旨。正因为‘以心传心’, 所以, 禅宗认为言语文字是无法表述‘悟’的内容的。这种以心传心的境地就称为‘不立文字’。既然重在‘以心传心’, 就必然要求修禅者不执外修, 不假外求, 明心见性, 转迷开悟。按禅宗的说法, 所谓‘明心见性’, 即是用般若智慧观照自己的本来面目, 即人本有的心性。本体心性的真实性如何, 难以言传, ‘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禅宗在最初“达摩大师除了传授心法以外, 同时还要神光以《楞伽经》印心, 由此可见教外别传禅宗, 并不离于教理以外。……它提出以‘无门为法门’的求证方法, 并且说明以顿悟与渐修并重, ……”禅宗的修行方式与它的教理是密切相关的, 禅宗的修行在“悟”上南北禅又有区别, 南禅注重“顿悟”, 北禅注重“渐修”。“‘顿悟’, 即指不需要经过长期的修行逐渐领悟, 而只需在‘一念’ (‘刹那间’) 之中, 便能‘明心见性’, 悟得真如佛性。这是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禅修行方式的宗旨。正因为有‘顿悟’和‘渐修’之分, 中国禅宗史上才有南宗禅与北宗禅, ‘南顿北渐’之说。”

“在慧能之前, 东晋僧道生首倡‘顿悟成佛’说, 但他是基于佛教义学, 即在对佛教的‘慧解’、‘研思’的基础上提出的, 尽管体现出不死守文句的精神, 可仍然没有脱离经教。后来慧能在‘顿悟成佛’说的影响下, 创立了自成体系的‘顿悟’修行主张。他认为众生本来就具有成佛的可能性, 迷执妄念不过是受尘世的长期污染, 即使众生陷入了迷妄烦恼之中, 可是本来所具有的成佛的可能性不会因此而消失, 不管处在什么地方甚至于日常生活中, 只须刹那间体认本心, 即可顿悟成佛。‘顿悟成佛’既缩短了修行的时间, 又是最简便易行的方式。”“禅宗从慧能以后, 呈现了崭新的面貌。它号召人们选择‘成佛’的道路时, 只要有坚定的主观信仰, 相信自己的内心, 就可以解脱苦难, 避免错误。”这便是南宗禅慧能的“顿悟”, 而北宗禅的“渐修”却与此有着很大的不同。

禅宗的传承、发展及影响

“达摩大师自南朝梁武帝时代, 渡海东来, 居住中国的时间, 约有二十年左右, 除了传授禅宗心法与中国的少年高僧神光为第二代祖师外, 与神光同时从学的, 还有道副、道育、及比丘尼总持, 与期城太守杨衒之几位弟子, 虽然他们不是直接继祧禅宗的道统, 但秉承禅宗的破相离缘,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的宗旨, 并无二致。……自隋、唐以来, 到初唐百余年间, 由中国禅宗的二祖神光以次, 除了单传禅宗道统的五代祖师以外, 与神光同学于达摩大师的, 还有三人。与三祖僧璨同时并列, 系属于神光禅师的传承, 相传六代, 知名大师共有十七人。与五祖弘忍同时并列, 系属于道信禅师的传承, 计有一百八十三人。与六祖慧能同时并列, 属于弘忍禅师的传承, 计有一百零七人。至唐初禅宗第五代祖师时期, 其中凡彰明较著, 留有资料可征者, 都是散处四方, 各以师道庄严, 影响朝野社会, 唐代中国佛学, 华严宗的建立, 又与禅宗的传播有关。自武则天王朝以后, 所谓北宗神秀禅师以次的弟子们, 便有好几位。

简而言之, 禅宗的主要传承脉络是从最初达摩大师渡海东来传授禅宗心法于禅宗第二代祖师神光, 神光传于第三代祖师僧璨, 僧璨之后是第四代祖师道信, 然后是第五代弘忍祖师, 弘忍七岁奉事道信, 后迁至双峰山东山寺, 所弘禅法号称“东山法门”。弘忍在道信门下从学, 能够发扬道信的成果, 终于使禅宗成为遍及全国的最大宗派, 而且, 他把“禅”贯彻到了日常“役力”生活之中, 日常劳动和与之有关的俗务, 被引进禅学内容, 是禅宗对传统佛教思想的重大改革。“从达摩到弘忍, 这五代法裔相传的过程, 可以看作禅宗的预备阶段, 也可称为禅宗的先驱。”弘忍之后, 禅宗分为南北两派, 南禅祖师是慧能, 北禅是神秀, 慧能是禅宗第六代祖师。需要弄清楚的是:“弘忍的门徒……被认为能传其禅法的有11人, 南到韶州 (今广东韶关) , 北至潞州 (今山西长治) , 西到资州 (今四川资中北) , 东到越州 (浙江绍兴) , 分布全国, 其中法如和老安 (慧安) 在嵩山, 声望极高, 直接影响东京;……智诜在资州, 开成都净泉 (众) 、保唐一大禅系;神秀在荆州当阳 (今湖北当阳) , 名闻西京, 后被推为禅宗北宗领袖;慧能在韶州, 扎根山林市民, 被推为禅宗南宗始祖……”“正值禅宗南北争论正傍的时候, 湖南、江西又悄然涌现了新的派别, 这就是后来被说成也是慧能传承的另外两系——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后来, 以六祖慧能的著名弟子南岳怀让为代表, 经数传形成沩仰宗和临济宗。慧能的另一著名弟子青原行思, 又经数传形成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其中以临济宗和曹洞宗流传的时间最长。临济宗在宋代又形成黄龙派、杨岐派。”

详细说来, “慧能以后, 经过几代的传播, 禅宗在中国广大地区发展为五个较大的支派, 禅宗这些支派曾流传到日本与朝鲜, 并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沩仰宗, 开创人是沩山灵祐和他的弟子仰山慧寂;临济宗, 开创人是临济义玄;曹洞宗, 开创人是洞山良价和他的弟子曹山本寂;云门宗, 开创人是云门文偃;法眼宗, 开创人是法眼文益。这五宗所创立的时代都在晚唐末五代的时候。”另外, “黄龙派, 是临济宗的一支, 由北宋黄龙慧南禅师所创。因住隆兴府 (今江西南昌) 黄龙山, 故名。”还有“杨岐派, 是临济宗的一支, 由杨岐方会禅师所创。因住杨岐山 (今江西萍乡县北) 而得名。黄龙派、杨岐派与前面的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家”合起来称为“七宗”, 这就是禅宗史上的“五家七宗”。

结语

总而言之, 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宗派, 它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重大思想成果, 是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 至今仍延绵不绝的一个重要宗派。它在中国哲学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颐、朱熹、程颐、程颢、陆九渊、王守仁等从禅宗中汲取营养, 而且禅宗思想也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如谭嗣同、章太炎建立他们思想体系的渊源之一。禅宗不但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 而且它在思想史、文化史、哲学史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南怀瑾著:《南怀瑾选集》第四卷[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1]南怀瑾著:《南怀瑾选集》第四卷[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2]任继愈著:《任继愈禅学论集》[M], 商务印书馆, 2005[2]任继愈著:《任继愈禅学论集》[M], 商务印书馆, 2005

[3]杜继文著:《佛教史》[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3]杜继文著:《佛教史》[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4]刘长久著:《中国禅宗》[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4]刘长久著:《中国禅宗》[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六朝门前凉张轨,六朝门前凉张轨周昙,六朝门前凉张轨的意思,六朝门前凉张轨下一篇:学习宪法日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