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机构设定建议

2024-10-24

社保机构设定建议(精选6篇)

社保机构设定建议 篇1

提高社保机构经办能力的思考与建议

市社保局

能力建设是社会保险经办管理的生命线。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当前社会保险经办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社会保险经办工作比过去任何时候都繁重。推进社会保险事业的落脚点是加强社会保险经办系统能力建设,这已经成为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落实民生问题、实现服务于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的“稳定器”、“减震器”和“调节器”作用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社保机构经办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经过多年努力,各级经办机构的组织、思想、作风建设得到加强,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党和政府赋予的社会保险经办任务,为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形势下,经办工作范围、内容、对象和方式都发生深刻变化,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管理水平、工作条件和人员素质等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加强经办能力建设,实现社会保险经办的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我市社保经办机构的现状与存在的困难分析

(一)我市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工作现状。

宜宾是四川省属的地级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万里长江第一城和中国酒都,中国西部地级城市中经济增长最快和发展潜力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幅员13298平方千米,辖八县二区。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534.9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9.44万人,农业人口435.49万人。2009年我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9.98万人、27.17万人和17.6万人,征缴金额分别为19.07亿元、6856万元和1727万元。全市全年按时足额为13.79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15.95亿元养老金,为工伤人员和生育人员支付5726万元和1061万元待遇。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初步建立。我市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近年来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社会保险的各项经办业务连续多年获得全省经办工作先进表彰。

(二)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我市目前正处在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伴随着工业化的加快转型、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市场化的不断完善和国际化的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和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同时,发展面临的矛盾和一些深层次社会问题将更加突出。社会保险工作也同样处在全方位、深层次的深刻转变之中,服务对象、工作范围、工作形式将向城乡统筹、全民保障和长效机制转变。我市社会保险经办工作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为:

1.业务量倍增,人员编制紧张,处于小马拉大车的状况。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反映在参保结构上就是个体劳动者、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越来越多。目前我市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参保人数约为21.43万人。每天办理参保、续保手续或咨询有关政策规定的人员络绎不绝。与为企业服务不同,由于身份多元化,其流动性大、组织化低,对政策不了解,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经办人员必须一个一个耐心地进行讲解,管理方式更为复杂、更为细琐。加之许多人是下岗职工,怨气很大,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矛盾激化,带来服务难度的成倍增加。社会保险内部控制和管理需求越来越朝精细化、多元化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也增加了工作量。经办工作的内容由过去的征缴、发放扩大到了完善个人账户管理、做实个人账户、扩面、续保、稽核、待遇计算及调待、社会化管理服务。新增诸多专项事业如城镇居民医保、农民工、失地农民及农村社会保险等专门工作,今后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做实后,其账户管理、基金运营和信息披露都需要更多专业化管理人员。

2.信息系统建设滞后,“金保工程”仍需加强。

由于劳动保障信息化起步晚,二十多年来社会保险经办模式变革经过了从手工记账到计算机辅助运用,再到多功能系统开发。金保工程之前,很多流程是手工操作,纸质文档存入档案。随着信息化建设,基础数据清理入库工作也紧锣密鼓的进行。全市数据联网已经基本实现,除个别县以外,都已经使用全市统一软件,对业务流程也能进行动态监控,不同程度地提升了社保经办服务能力。但是,硬件设备老化、网络负载过重,尤其是数据安全问题还得进一步完善。

3.业务流程需不断优化,学习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按照财务制度及内控制度的相关规定,社会保险经办实行的是“流水线”的作业方式,社会保险经办业务操作环节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相互制约,业务流程较多。以办理退休领取养老保险金为例,参保人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就应提取本人档案到政务中心人社局窗口行政审批,然后到社保局完善缴费分账手续,再进行人员的增减变化,账户核定,待遇计算,最后纳入社区进行社会化管理。整个流程缺一不可,为了避免办事群众办事无头绪,在办事大厅浪费时间和精力,这要求我们在业务流程涉及上需要不断完善,以人为本,服务标准化,才能更好地开展日常事务。社保经办机构提供的是大厅一站式窗口服务,实行的是首问责任制,而社保经办事业政策性极强、政策涉及面广,政策调整变化快、敏感度高。就需要通过系统地学习,全面了解政策的具体内容和相关要求,把政策理解深,理解透。而经办人员由于平日经办业务量大,咨询解释的量也大,手里的工作堆积如山,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以我市局为例,召集一次职工大会都要在时间点的选择上斟酌再三。在这样的情况下,集中学习是基本不可能的。

4.内控制度建设需继续完善,抗风险能力需不断加强。

社会保险政策的贯彻执行的规范,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的规范,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管理的规范,是内控制度的基本要求。在2006年以前,我市有的区县使用的社会保险软件不由专业软件公司编制,缺乏缜密的考虑,大量业务数据依靠手工记载和计算,业务由经办人员一手办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也没有建立事后审计、审核知道,因此出现了一些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的事件,教训是深刻而沉痛的。经过几年的整改,我市各级社保经办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都有了一些成就,规范了管理,但是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及党、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言还有不小差距。

三、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契机,加快社保经办机构能力建设

加强能力建设的关键,是根据经办机构的职能和性质,把握好工作定位,着力提高经办系统五个方面的能力,全面提升经办管理服务水平。

(一)以整合社会资源,拓宽经办平台为手段,提升社保经办管理能力。社会保险经办工作的组织环境是以经办机构为中心、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运作的行政管理体系。面对“小马拉大车”、人员配置经费都紧张的情况,经办机构必须转变观念,跳出圈子,外部联合,改进方式,本着“责任明确,分工协作,积极稳妥,方便快捷”的原则,加强外部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全新的姿态,构建新型经办体系,外延管理由无到有逐步加强。

首先是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如:与民政部门协作,加强社区服务组织建设,建立火葬人员信息反馈制度,完善领取待遇资格认证工作。与卫生、文化、体育部门协作,开展卫生医疗保健服务,组织文娱活动,丰富退休人员的精神生活;与工商、税务部门协作,利用工商年检、领取税票的机会,督促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与公检法部门协作,建立预防受到刑事处分人员养老金领取资格协查联系制度,防止养老金流失。

其次是强加服务体系建设。我市所辖街道10个、乡镇176个、社区288个,参照《四川省基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各乡镇、街道须建立劳动保障所,配备2-4名工作人员,社区须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配备1-2名工作人员。所需经费由市、区财政和相关政策渠道保障。今年,我市通过考试录用方式了近350名大学生劳动保障协理员,夯实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根基。

再次是要充分利用离退休人员这一宝贵财富。社保机构要充分把握“九九重阳节”、春节等重大节日,要通过各级退管机构,组织离退休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突出“社会保险是职工的靠山”的主题,大力营造有利于社会保险工作开展的社会氛围。这样,不仅在宣传方面和社会化管理方面减少社保机构人、财、物的开支,而且以文化为载体,使得社会保险深入人心。创建积极、健康的社会保险文化,也是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以完善信息系统建设为基础,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执行能力的飞跃。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保险经办工作的各个环节,信息及信息资源管理成为经办工作的重要领域。经办工作对信息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提高经办的服务效率和质量,防范经办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简化办事环节,落实内控制度等,一切都离不开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可以说,信息是经办工作的躯体,计算机系统是经办工作的灵魂。

积极推进数据集中业务系统架构建设,筹备建设市级数据中心,为全市、全省社保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并按要求启动金保工程二期工作,建设以提高数据质量为核心,以提供网络应用为宗旨的社保信息系统核心平台。以实现交换网纵向上联省厅,横向与相关单位相联,向下延伸到街道社区;业务网横向与市级经办机构相联,纵向与各县区经办机构相联,完成数据向数据中心集中。

(三)以促进业务流程标准化为抓手,提高业务经办服务能力。规范业务流程和办事程序既是社保机构自身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也是更好地为广大参保人员提供优质服务的有效措施。规范化和信息化的核心是标准化。社会保险工作不仅政策性强,而且程序性也很强,如所有参保单位都要进行参保登记、各项保险待遇都需要审核等,并且还有很多是重复性的,如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按月缴费、基本养老金要按月足额准时发放等,这就为标准化作业提供了可观并且实现最佳秩序的基础。

按照实现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的要求,要进一步完善优化业务经办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必须明确科室职责,建立精细的岗位职责,各科室提供业务流程详细步骤,并上墙公示,印发办事指南,做到各司其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降低了业务人员主观因素对经办管理的影响。经办机构是公共服务机构,是劳动保障部门的窗口单位。服务是经办工作的立身之本。能力建设的核心,应该是社保机构要提供怎么样的服务,怎么让被服务者满意,这是我们能力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把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满意度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第一标准。要把服务意识渗透到经办业务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每一个参保对象,对所有服务对象要做到全程跟踪时服务,“记录一生、跟踪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同时,也不能因为强调服务就放松管理,加强对各项基金的管理是我们搞好服务的基础。总之,要把提供优质服务和强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四)以健全内控制度为契机,增强社保经办工作抗风险能力。社会保险管理的核心是资金,即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管、支。开展系统内控建设不仅仅是维护基金安全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经办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内控,堪称经办管理的“纲”。要把内控制度建设落实好,要在经办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制度严密、运作规范、监控有效、考评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以“防——堵——纠”的事前、事中、事后三道监控防线,实行从工作人员经办——科长复核——分管局长审查的业务经办流程,从而实现对社会保险各项经办业务、各个操作环节、各类业务岗位全过程的监督。

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基金管理,严禁发生挤占挪用行为,防范和化解管理风险。要按照各项社会保险的特点确定不同的监测和预警目标,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监测预警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基金精算报告制度,对基金中长期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科学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决算,并切实组织实施,确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和制度平稳运行。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健全并落实系统维护、网络管理、信息采集、信息修改等管理制度,重要数据实行备份和异地存储。按照国家档案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加强社会保险经办业务档案管理,尽快建立规范的档案资料中心,保证各种资料的安全和完整。

(五)以日常工作为基础,开拓创新,推进创新能力建设。

创新是提高社保经办能力首要推动力量。目前,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越来越多。以市本级为例,这部分人群中男性年龄超过55岁,女性年龄超过45岁的人数达6000多人,占市本级养老保险灵活就业人员的15%以上。这部分人由于年龄偏大,工作技能单一,就业困难,收入较低,同时这几年由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增长较快,使得这类人员很难按时足额缴纳本人基本养老保险费。为此,我市社保经办机构与宜宾市商业银行经过多次协商,宜宾市商业银行同意开展向此类人员提供贷款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业务。另外,我市在珙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充分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珙县17个乡镇、51个村,30多万农村居民将在今年陆续参加养老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这些,都是我市的一些创新,并都已收到较好的成效。

今后,还可以继续创新服务模式,如开展“网上申报”、“网上结算”“网上咨询”服务等,可以通过“借船出海”的方式拓展服务渠道,如搭载金融管理部门开发的“小额批量支付结算系统”“财税库行系统”等信息化平台,实现同城跨银行委托扣缴社会保险费和跨行发放养老金,最大限度提高经办管理服务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市社保经办机构积极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转变职能和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从抓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内控制度和优化业务流程着手,进一步创新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和加大执行能力建设,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把经办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社保机构设定建议 篇2

目前,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单位共有3223个,社保经办机构有8411个,平均每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单位有2.6个经办机构。一些地方超过3个,普遍存在数量过多,机构设置过于分散的状况,五险统管的社保经办机构还远未建立。各社保分支机构自身建设也不容乐观,至少距全国统筹的要求还很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人手紧张和经费保障不足已经成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一些地方,有着超百万人口的大县,社保经办人员却仅区区十几人,机构不够健全,必要的复审、稽核无法实现,只是疲于应付一些日常的工作,这不利于社保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经费的不足也制约着政策的执行、事业的发展,也对从业人员积极性有着不小的影响。其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体制中存在征缴部门不统一,工作不容易协调,管理成本高,管理运行效率低下,征缴管理和社会保险管理相脱节,参保人权益受损的问题。再次,统筹层次不统一,造成政策执行不到位。目前,虽说我国大部分地区实现了省级统筹,但实事上,各基层单位人员经费来源于地方,管理受地方管理,造成地方利益高于全局发展,国家政策有时被地方的一些土政策干扰,导致流于形式。地区发展不均衡,政策制定执行的偏差,致使参保人员转移流动不够顺畅。此外在人员素质、经办程序、权限设置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情况。所有这些由于统筹层次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导致的诸多问题不断显现,经办机构名称不统一,级别和隶属不统一,编制和职能不统一,业务流程不统一,信息平台不统一,社保经办机构很难独立自主运行。所有这些对社保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笔者就此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第一,结合贯彻实施《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尽快落实后续修订立法计划,统筹规划、加强协作,明确目标、任务,力争配套法规政策修改完善。适时制定社会保险经办条例,由于《社会保险法》对经办机构的职能、设置及经费保障等有提及,应及时细化,适时制定社会保险经办条例进行明确。明确经办机构性质,细化业务职责,规范组织结构,统一管理模式,统一信息平台,实行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管理,明确人员配置及经费保障等问题,为经办机构建设创造全面规范的制度环境,使社保经办机构能够充分行使所承担的职能。尽快制订“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条例”也有利于把经办服务体系改革推向前台,早日对经办机构的性质、定位和职能等诸多问题定下来,以推动经办体系改革前行。

第二,建议在社会保险经办系统实行垂直管理,成立全国社会保险管理总局,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会保险职业队伍。实行动态的负荷比管理机制,每一个经办机构可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向独立自主运营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过渡;建立全行业统一的管理经办体制,实行全系统的垂直管理,理顺行政管理职能,制订业绩考核机制,建立考核奖罚制度。

第三,建议在事业单位分类中将社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过渡为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等三个类别。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显然具有行政职能,如社会保险稽核、征缴等职能。因此,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或定性为特殊类公益事业单位。笔者倾向于转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编制由上级经办机构和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与传统的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完全脱钩,完全参公管理,这样做有历史的原因也是客观现实的要求。

第四,社保经办经费的保障。经办机构行政费用由同级财政给予保障,就不可避免地受同级政府的影响,管理受地方管理,地方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处理,各地财政情况不同,经费的保障水平难以保障和统一。这要求我们的统筹层次提升,而这样的保障,又不符合社保经办机构的行业特征,不利于社保制度建设,不利于构建服务型政府。因此,经办机构的经费支出应视为制度运行的行政成本,应在社会保险基金支出项下列支。从国际通行的惯例来看,不管什么模式,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将行政成本列入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之中,作为社保制度或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成本来对待。在统一模式里,虽然经办系统是由国家建立的,经办人员是国家的雇员,但其行政成本都列入基金支出之中。

上述四项改革建议,基本可以确保社保制度运行质量,从根本上解决经办机构经费保障不足,解决投入体制的分散化,在全国迅速建起统一电子核心平台,从而保证制度运行质量、提高参保人员流动性的保障和弥补制度设计中的一些不足。

目前世界各国经办服务模式中呈现出的这些规律,也适用我国,中国社会保险事业和经办服务体系改革也应遵循这些规律按照其发展的基本方向、制度目标进行规划和运行。

参考文献

设定信用评级机构专家责任的构想 篇3

[关键词] 信用评级 ;专家责任; 专家义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2012—02—17

[作者简介]1.刘文宇,男,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商法学;2.徐卫东,男,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商法学、保险法学。(长春130012)

信用评级 制度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运作了一个世纪之久,并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信贷市场等重要领域的一项制度安排。【1】(6)信用评级机构凭借其客观、公正、独立、专业的精神赢得了资本市场各方参与者的认可,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地位日益突显。然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全球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领域带来沉重打击。信用评级机构在其中的糟糕表现,也使其受到从未有过的广泛而严厉的诟病,在这一系列事件中,信用评级对于经济的重要影响为人们广泛了解和关注。立法的缺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信用评级机构是否应承担责任,其应承担什么性质责任,承担责任的法律及现实依据是什么,是本文试图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问题上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立法缺失造成对评级机构追责的困难。首先,我国目前关于信用评级法律责任条款比较粗陋,而且效力层次低,对于评级机构违反其职业义务应对发行人和第三人造成损失的法律责任缺乏规定,使得评级机构多数情况下处于免于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状态。 其次,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我国理论和实践上对信用评级法律性质也尚未形成统一认识,造成法律适用上也产生较大争议。目前理论上通常将律师、公证人、注册会计师、建筑师、医师、技术顾问、鉴定师、保险代理人等视为专家,信用评级机构尚未纳入其中。专家具有专业性、需具备从事专家服务的资格和高度的可信赖性【2】(12~13)。笔者认为,信用评级机构具有典型的专家特征,其责任性质也应归结为专家责任。

第二,被评级对象及第三人的损害缺乏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我国目前关于信用评级机构法律法规,比较重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轻民事责任,造成被因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造成被评级对象及第三人(或信用评级报告使用人)利益受损时的救济缺乏法律依据。笔者认为,民事救济和行政罚款、刑事罚金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意在救济受害人,后者意在惩罚违法者。从法律公平正义的角度看,惩戒固然重要,救济同样不可忽视。

第三,责任的不明确使得信用评级机构缺乏对自身行为后果的合理预测,不利于保护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正如在金融危机后,涌现出了较多的针对信用评级失灵的诉讼案件。在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责任并不清晰明确的情况下,司法实践中国法官判信用评级机构其责任缺乏有效依据,信用评级机构法律也义务不甚清晰,这使得信用评级机构对其执业行为的法律后果缺乏有效的合理预测,这种不确定性是对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是的阻碍。

一、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定位:是新闻媒体还是专家

(一)信用评级机构在历史上的法律定位

自1909年穆迪公司发布了首份铁路债券评级报告依赖,西方的信用评级行业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美国信用评级行业其前身大多是出版业,在进行充分的产业资本积累和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多次接受市场的检验后脱颖而出,赢得公信力和认同之后被市场之手和政府的相关实践的推动下,逐渐奠定了其重要地位,成为资本市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夸张地评论:“我们可能再次生活在两级世界:‘一极是美国,一极是穆迪。’美国能够扔炸弹把一个国家夷为平地,而穆迪可以贬低它的债券把它毁掉。” 【3】(8)可见,信用评级机构在美国已经从世俗的私人机构推向了似乎具有公权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神坛。美国的法律环境和司法实践将信用评级机构视为新闻媒体来对待。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公民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新闻媒体的出版自由,除非被证明有实质上的恶意,都会受到法律保护。美国法院的很多案例都肯定评级机构对外发布信息属于出版行为,它的出版自由受到宪法的保护。这种保护的发点是,如果评级机构动辄为所谓的评级失准而承担责任,信用评级机构很可能一不小心就官司缠身,难以促进其有动力改进评级方法和模型,其发布评级结果时可能瞻前顾后,这不利于信用评级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二)对信用评级机构新闻媒体法律定位的反思

第一,从信用评级机构自身的专家特点分析,将信用评级机构定义为专家更为妥当。关于专家,学界通常认为,专家必须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特定的业务领域拥有知识权威;抓家要想进入这个专门的领域,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专家以其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专家工作获得人们的高度信赖。【2】(20)首先,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需要其具有专业的知识、模型、定性与定量分析、特定的程序;其次,信用评级机构进入评级市场需要取得相应的资质,如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信用评级机构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我国各领域的信用评级结构开展业务也需要不同部门的准入认可。再次,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受到被评级对象及社会公众的高度信赖,是评级结果使用者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综上,信用评级行为自身具有高度专业性,信用评级机构本质上也具有专家属性。

第二,从信用评级的功能的角度看分析,将信用评级机构定位为专家更为合适。信用评级的功能,首先是通过有效揭示风险来优化投资决策。评级机构通过收集定性及定量信息,对受评对象的偿债能力和意愿进行分析评价,并采用简明的符号表示出来,向使用者提供信用风险信息。信用评级的另一项功能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社会公众与被评级对象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用评级机构通过尽职调查,将不为社会公众掌握的各种有关被评级对象的信息提供进行综合、加工后将信息传递给市场(或评级结果使用者),为信息使用者决策提供依据。信用评级机构区别于新闻媒体,信用评级机构提供的不仅仅是事实,而是经过综合、技术分析并加工处理后的观点,这种工作无论从精确度上还是技术层面都高于新闻报道对媒体的要求。另外,信用评级机构作出这种评级是向被评级对象收费的,信用评级机构本身也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而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对报道对象是不收取费用的,其更多地能够代表社会公益;同时信用评级机构作出的信用评级影响到第三人(既评级报告使用者)决策,同时也会对被评级对象(往往是债权发行方、融资申请人)的融资行为造成影响,这种联系的紧密程度也区别于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

nlc202309020116

二、设定信用评级机构专家责任之必要性和合理性分析

(一)设定信用评级专家责任的必要性

第一,设定信用评级机构的专家责任,有利于保护被评级对象的利益。信用评级是被评级对象的一种寻求增信的权利之延伸,被评级对象有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法律上设定信用评级机构的专家责任,有利于保护被评级对象受到公正评价的权利。如果信用评级机构在其执业过程中未尽到其应有的勤勉谨慎之义务,造成评级结果偏离了被评级对象的实际情况过远,则被评级对象可能遭受发行失败或者信誉受损的损害。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可以惩戒评级机构的违法行为,但不能使需要补充的被评级对象获得经济补偿,法律应当对这种损害提供有效的救济手段,而损害赔偿的最佳途径就是设置民事责任。

第二,设定信用评级机构的专家责任,有利于保护信用评级结果使用人的利益。信用评级结果的使用者,其基于对专家专业知识的尊重和信赖,做出其经济上的决策,有理由对该种信赖利益予以保护。职业人士的专业技能和操守的不尽如人意,令人们怀疑职业自制的有效性。可以说,职业自制失灵的地方,正是政府和法律的用武之地。【4】(171~172)当然,评级结果只是第三人作出投资决策的诸多因素中的一种,专家提出的观点仅仅是参考意见而非替代第三人进行决策,不能因设置信用评级结构的专家责任而免除第三人自身的注意义务。

第三,为信用评级机构设定责任,同时将但该种责任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保护信用评级行业的需求。评级机构通过调查掌握的信息有限的,要求其通过有限的信息预测无限的风险,这本身也有违公平原则。信用评级的技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运算模型和分析体系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但这都是相对的科学和合理,随着相关知识领域的进步,先前被认为先进的、科学的、合理的模型和分析体系可能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当前评级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如果责任过于沉重,将导致行业受到毁灭性影响。

(二)设定信用评级专家责任具有合理性

第一,设定信用评级机构专家责任,符合法律上权利与义务相互匹配的原则。专家义务来源于其职业,专家应当忠于专家的职业,具有敬业精神。敬业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技能和操守。技能上要求专家具备合理的专业知识和注意义务,操守上,敬业首先是对他们的职业和职业文化,二不是他们的客户、客户的需要以及他们从客户那里取得的报酬。【5】(143)信用评级机构作为专家,其专家义务内在决定了其专家责任。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相对于其他的金融市场的看门人(注册会计师,律师,医生,资产评估师等),评级机构在很多方面拥有了独一无二的特权,很多学者认为应将评级机构的意见与其他金融中介的意见等同视之。【6】(46)同时从法律上明确信用评级机构只有在违反法定义务的情况下才会面临承担专家责任,发挥了法对行为的指引作用,使信用评级机构明确了哪些行为可能承担责任,哪些行为不承担责任,促进其勤勉尽职地履行其专家义务。

第二,设定信用评级机构专家责任,符合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需要。信用评级机构作出的信用评级,是向被评级对象收取费用的,而信用评级结果是供第三人(既评级结果使用者)决策使用的,被评级对象和评级结果使用者之间的利益的存在着矛盾。向被评级对象收费,可能造成信用评级机构为了收取费用提高被评级对象的信用等级。信用评级机构要想树立其独立、公正、专业的形象,赢得市场的信任,必须克服这种道德风险。理性的评级机构在面对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时,往往会谨慎地维护期市场声誉,但这种机制终究是一种自律性,而非法律强制性的,如果设置信用评级机构专家责任,则赋予了信用评级结果使用者对信用评级机构故意提高被评级对象信用等级的行为进行法律上的制约,法律上的保障具有强制力和公信力,二者作用机制和结构都不相同,均在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设定信用评级机构专家责任的法律基础分析

(一)信用评级机构专家义务是其专家责任的法律基础

专家义务是专家责任 的基础,只有专家义务的状态才能决定专家责任的有无、发生、归属和程度。同理,信用评级机构专家责任建立在信用评级机构专家义务的基础之上。信用评级机构的作为专家,具有普遍意义上的专家的注意、忠实和保密义务,同时也有其特殊性。第一,注意义务方面。信用评级机构应履行尽职调查和诚信义务,有充分理由保证所出具评级报告的数据、资料及结论的客观、准确、公正、及时;同时应建立统一的内部信用评级标准和程序,并在出具评级报告时保持所依据的标准和程序的一致性;评级作出后,信用评级机构应持续、全面、系统地收集被、评级机构的信息。第二,忠实义务方面。具体而言,面对被评级人,信用评级机构不应从事任何有损被评级人合法权益或声誉,信用评级机构必须在正确信息的基础上予以陈述、勤勉谨慎地进行评级行为,保留记录、提供合理的研究报告、独立客观的评级结果;面对公众(既评级报告的使用者),信用评级机构禁止使用非公开信息、不得错误预测论述、与公众交流保持信息的公正、正确与完备等。法律之所以强加这些人义务,是因为他们在社会所取得的地位,公众不得不对他们有极大的信赖。法律必须确保此种信赖不被滥用。【7】(122)

(二)信用评级中的法律关系分析

第一,信用评级机构与被评级对象之间的法律关系。实践中,信用评级分为有主动评级和被动评级 【2】(74)。在主动评级中,评级是评级机构主动做出的,评级机构与被评级对象之间没有合同关系。在被动评级中,信用评级机构与被评级对象之间往往存在合同关系。对于这种合同是什么性质,有不同的认识。有主张是委托合同的,有主张是承揽合同的。笔者更赞同后者,理由如下:首先,委托合同是以委托人的名义进行,承揽合同以承揽人自己的名义进行。信用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和发布评级结果,均是以自己名义进行的。其次,委托合同中,受托人是依据委托人的授权和指示处理事务,其法律行为的后果由委托人承担;承揽合同是承揽人的义务是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 交付工作成果。信用评级过程中,信用评级机构只需要遵从其专家义务勤勉尽职地进行评级并发布评级结果,其行为不需要受到被评级对象的指示。第三,委托合同是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而承揽合同是有偿的。信用评级是有偿的。综上,笔者认为将信用评级机构与被评级对象之间的合同关系理解为承揽更为合适。

nlc202309020116

第二,信用评级机构与社会公众(或评级结果使用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学界有信用评级适用产品瑕疵责任的主张。这种主张将信用评级结果理解为信用评级机构在其发行的出版物上登载的向社会公众(信用评级结果使用者)公布的评级结果是为一种产品,如果这种产品质量有瑕疵, 应承担产品瑕疵责任。笔者认为,这种主张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一定的缺陷。第三人使用信用评级结果,并非都支付了对价。对于第三人没有支付对价的情况,主张产品责任未免对信用评级机构过于严苛。笔者建议将二者之间的关系定义为信赖关系,即第三人基于对信用评级机构作专家的信任,信赖其作出的评级及基于专家的职业素养和公平公正的态度并在勤勉尽职的情况下作出的,如果信用评级机构违反了专家应尽之义务,责构成对第三人信赖的侵害。

(三)信用评级机构专家责任的性质分析

关于专家责任的法律性质 学界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大体有违约责任说、侵权责任说、责任竞合说、混合责任说几种。【2】(74)笔者认为,信用评级结构的专家责任,界定为侵权责任更为妥当,理由如下:

第一,认定信用评级机构专家责任的侵权性有利于被评级对象利益的保护。信用评级机构所从事的信用评级活动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其与信用评级机构订立的合同难以涵盖专业知识与问题。采用合同法的保护方式难以让被评级对象在利益受损的情况下找到足够的理由支持依据合同获得足够的赔偿与救济。如果将这种责任界定为侵权,由法律直接规定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定义务及违反法定义务的法律后果,则大大减轻了被评级对象获得救济的困难。

第二,认定信用评级机构专家责任的侵权性是信用评级机构专家义务内在决定的。信用评级机构具有专家义务,这种职业义务不应因为合同法上的约定而有所降低或提高。虽然形式上具有合同的形式,因为信用评级高度的专业性,信用评级机构与被评级对象之间的合同已经缺乏了合同主体间的平等性。法律地位的不平等决定了继续运用合同法来调整信用评级机构与被评级对象之间的法律关系已不再合适。

第三,认定信用评级机构专家责任的侵权性可以增加法律适用的统一和便利性。信用评级机构对被评级对象的评级行为,其影响已经突破了合同双方的范围,还涉及到第三人(信用评级结的使用者)的利益。将责任性质认定为合同责任,信用评级机构对第三人的的法律责任尚需要突破合同相对性的限制。如果将专家的法定义务进行界定,其违反法定义务必然要对与其执业行为有关的人(包括被评级对象和评级结果使用者)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承担责任的性质统一为侵权,法律适用的统一和便利性便体现出来。

四、设定信用评级机构专家责任的构想

笔者建议,在立法上明确信用评级机构的专家地位和专家义务,并明确因信用评级机构对这种职业义务的违反给被评级对象及第三人造成损害的,信用评级机构应根据其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但这种责任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允许信用评级机构作出抗辩。具体构想如下:

(一)信用评级机构专家责任的归责原则之适用

对于专家责任,世界多数国家认可过错责任原则。英美法系,学者普遍认为,所谓专业过失,就是指没有提供或尽到一个在本领域内一个具有通常业务水平和谨慎程度的专家应提供的技术或应尽到的注意义务。在德国和日本,专家责任以义务违反作为归责根据,而义务违反的标准并不是专家的主观意思状态为依据,而是一个平均的专家水准予以设定。在法国,所有专业人员的过错都是通过将作为加害人的专业人员的和一个有资格的另外一个专业人员的行为进行比较后而确立的。【2】(127~128)在信用评级机构专家责任的归责之适用上,笔者赞同采用过错责任原则,根据过错责任原则的要求,应根据信用评级机构是否有过错而决定是否要求其承担责任,根据过错的程度确定责任的范围。采用过错责任原则,能够激励信用评级机构认真履行其义务,提高信用评级质量,同时鼓励其大胆地利用其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免除了动辄被追究责任的担心,这对于我国处于步阶段的信用评级行业具有较大的保护作用。

(二)信用评级机构专家责任的构成要件分析

关于过错。所谓过错,是指违反民事义务的不当行为。这种过程的判断标准,笔者建议客观的判断标准。主要原因是,信用评级机构作为非自然人,其主观的心理状态很难举证证明,同时信用评级机构作为专家,对专业领域的通常标准的违反就意味着其具有过错,而无需探究其内心的心理状态。由于评级技术性很强,一般公众第三人只能被动接纳评级结果,而对于评级机构的过错难以举证,故而,对于过错,宜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由信用评级机构证明其按照法定的标准、程序尽到了其专家义务,既可证明其无过错。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信用评级机构的违法性,有否定说和肯定说两种。否定说认为,违法性的判断也是以违反相应的注意义务为标准,于是产生违法性与过失在内容上、功能上相互交错的现象。因此,违法性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而应被客观化的过错取而代之。【8】(403~410)在信用评级专家责任上,笔者支持否定说。理由是,信用评级专家责任源于专家义务,对专家义务的违反客观上构成了专家过错。因此立法上明确了专家义务,在过错作为责任构成要件的情况下,违反该义务就证明信用评级机构有过错,也就没有必要将违法性作为独立的要件。

关于损害。被评级人或第三人(或评级结果使用者)受到了损失。笔者认为,这种损害宜理解为狭义的损害,即财产损失。对于精神损害,由于信用评级所应用的领域中,被评级对象往往为企业法人或其他组织,第三人往往为第三人,其行为均有商行为的性质,精神损害赔偿在此已无必要。对于被评级人来说,损害表现为虚假或不实的评级报告的公布造成被评级人的信用受损,导致其债券的发行失败或债务的波动;对第三人(信用评级结果使用者)来说,损害表现为因对信用评级机构做出的评级结果的信赖,作出错误的决策而受到的损害。

关于因果关系。指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与被评级对象或第三人遭受的损害之间具有关联性。在因果关系认定上,笔者赞同因果关系推定。原告需要证明评级机构存在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原告(或评级报告使用者)在评级不当行为作出后至真相揭露前买卖了评级所指向的对象或投资而受损的,就可以认定评级机构违法行为和第三人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至于举证责任,宜采用原则上并不要求原告举证,推定损害事实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而是允许被告进行抗辩和反证不存在因果关系。

nlc202309020116

(三)信用评级机构专家责任的形式和范围之界定

首先是经济赔偿。尽管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责任形式已经多样化了,其不仅包括损害赔偿,还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等责任,但是,侵权责任的主要形式仍然是损害赔偿,其他责任形式仅仅起到辅助性作用。【9】(595)笔者认为,其赔偿的范围主要是实际发生的损失,对于机会的损失,出于对信用评级行业的保护,法律如果保护机会损失,对于信用评级机构苛责过重。其次是恢复名誉。这种责任主要是评级机构对被评级人做出的信用评级行为中存在未尽职行为(包括未尽合理的注意义务,未采用合理的程序等),造成评级结果偏离实际情况,使得被评级机构的商业信誉受损。责任承担的方式包括重新作出信用评级并进行发布,其恢复名誉的措施应当与其所毁损名誉的影响范围相一致。

(四)信用评级机构专家责任的限制和抗辩权之设置

对于信用评级专家责任,应区分情况,进行一定的限制。对于被评级人故意提供虚假评级材料、信用评级机构明知该种情况而未进行揭示,造成评级结果虚假的情况,信用评级机构应与被评级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对于信用评级机构因其他过错造成的损失,应承担与其过错相当的责任。同时应赋予信用评级机构抗辩权,对于信用评级机构依据法定的程序进行尽职调查,并依据评级做出时公认的评级方法和模型做出的评级,即使评级结果与实际情况有偏离,评级机构仍可因其已尽到其应有之专家义务而免责。如此一来,信用评级机构有动力更加勤勉地履行其专家义务,而防止被滥诉讼的可能性,对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能够进行有效地促进,从根本上也能保被评级对象得到公正的信用评级,第三人获得更真实、准确的信用评级结果。

参考文献:

【1】叶伟春:《信用评级理论与实务》,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2】田韶华,杨清:《专家民事责任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

【3】[意] 乔万尼·阿瑞吉、贝弗利·J·西尔弗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王宇浩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4】蒋云蔚:《走下神坛-专家民事责任基本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5】Peter Birks.Wrongs and Remedi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6】Frank Partnoy.How and Why Credit Rating Agencies Are Not Like Other Gatekeepers. San Diego :University of San Diego ,2006.

【7】黄润源,刘迎霜:《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法律关系解析—以美国债券评级制度为模本》,学术论坛,2008 年第1期。

【8】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9】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责任编辑 张克军】

社保定点医疗机构信用分4个等级 篇4

将建立定点医疗机构信用档案

根据新出台管理办法,市社保经办机构建立定时通报制度,向卫生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通报信用等级评估状况及定点医疗机构的不诚信行为。同时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及相关人员信用档案,公布定点医疗机构的信用等级评定情况,并提供查询服务。

这里的定点医疗机构指签订《深圳市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书》(以下简称《协议书》)且生效满一年以上的,定点医疗机构所属科室、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区医疗服务站等不单独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单位医务室、中医馆、诊所等医疗机构不进行信用等级评定。

参保人满意度考评占总分值20%

定点医疗机构信用等级评定与哪些指标挂钩?记者了解到,市社保经办机构将以定点医疗机构及其相关人员遵守社保医疗服务规定和履行《协议书》情况为主要依据,结合定点医疗机构日常开展社会保险医疗服务的工作量、服务量和服务满意度,以及违规查处情况等,对定点医疗机构的信用等级进行综合评定。综合评定总分值(以下简称评定总分值)为200分,包括指标考评、现场考评和满意度考评三部分。

其中,指标考评部分占评定总分值的40%,住院次均医保总费用、生育分娩次均医保费用、少儿住院次均医保费用、住门比、社区门诊统筹基金支付率等纳入考评。现场考评部分占评定总分值的40%,各项管理制度、措施、工作计划落实情况,病历、处方等的检查情况等纳入考评。满意度考评部分占评定总分值的20%,根据《参保人对深圳市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评分。

对B级机构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市社保机构将根据评定信用等级情况,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管理。对于信用等级较高的定点医疗机构,将采取预先拨付医疗保险偿付费用、全额偿付质量挂钩金、适当减少监督检查次数等方式予以奖励。

AAA级定点医疗机构可获得上一个医保年度月平均医保费用的100%预先拨付医疗保险偿付费用,全额偿付质量挂钩金,仅需接受专项监督检查,同时发放一次性奖励金;AA级定点医疗机构可获上一医保年度月平均医保费用的100%预先拨付医疗保险偿付费用,全额偿付质量挂钩金,至少每半年接受一次定期检查以及专项检查;A级定点医疗机构按上一医保年度月平均医保费用的50%预先拨付医疗保险偿付费用,偿付质量挂钩金的80%,至少每季度接受一次定期检查以及专项检查。

对于B级定点医疗机构,市社保经办机构督促整改,不予预先拨付医疗保险偿付费用,不予偿付质量挂钩金,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每两个月进行一次定期检查。

定点医疗机构因违反规定被暂停社会医疗保险定点资格的,自其被暂停社会医疗保险定点资格之日起,按B级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在信用等级评定中有严重弄虚作假行为的,在该评定周期内直接定为B级。

社保机构设定建议 篇5

社保基金审计是政府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频频出现的非法侵占社保基金的违规事件,揭示出社保基金审计中的问题。本文是探讨我国社保基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关键词:

社保基金审计、存在的问题、解决建议

这些年来,关于社保基金审计的丑闻真的是层出不穷。前几年即2006年轰动一时的上海社保案,揭露上海社保基金约1/3被拆借挪用给民营企业收购高速公路权益,涉案金额32亿元。同年11月23日,审计署公布了对29个省区市、5个计划单列市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障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基金和失业保障基金的审计结果,发现违规问题余额达71亿元。部分社保机构违规建办公楼,基金无法追回。大量社保基金被非法侵蚀,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使得老百姓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运作及管理机制产生了深刻的忧虑。

社会保障基金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 由参保单位、个人及财政三方共同筹集的、用于保障参保对象基本或者特定需求的一种专项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据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 对社保基金筹集、使用、结余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社会保障资金可是老百姓的“养命钱”、“救命钱”,只有把社保基金管理好、利用好才能垫底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管理不好的话很可能就会成为社会震荡的“导火线”了。而社保基金审计作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促进社会公平、环节社会矛盾、降低社会风险、保障国家安全有序地发展。

一、社保基金审计工作现存的问题

(一)社保基金工作缺乏相应的审计制度,致使审计内容不完善经查阅,到目前为止, 除了《劳动法》外, 我国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更多的还是依靠行政命令。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不健全, 社会保障的法律实施机制较为薄弱, 那社保基金审计定性和评价就难,这也会导致审计工作的不完善,致使非法人员有机可乘。社保基金审计没有可以对比参照用以衡量的具体的统一标准, 因而对社会保障部门及其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评价的力度就难以准确把握。

同时,由于我国的社保立法体系不够健全,很多相关的法律都只是程序法层次,而不是实体法,因为惩戒力度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社保基金腐败行为的出现。正是因为上述的问题存在,才导致我们平常的社保基金审计标准出现不统一的现象,参照指标难以评价,实施机制发杂且苦难,目标设定也不合理,反馈机制也不完善,审计职责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对违反制度的行为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惩处,这些都是因为审计内容不完善造成的。

因此,健全我国社保资金审计的法律规范体系是我国进一步开展社保资金审计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监督不力

频繁出现社保基金违法侵占案件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政府监督力度不足,或者说是没有建立有效地社保基金监督体系。在社会保障监管体系中,各监督形式之间明确的分工和互补关系,会对社保基金的规范管理和使用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保制度的不断推进,各负责监督机构在具体执行中的范围、内容和时间上因为多有交叉之处,多头监督和重复监督的矛盾日益突出,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受制于较低的政府工作透明度和有限的知情权,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保审计监督上还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体现。这种监督不力很可能导致社保基金审计工作只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

(三)没有体现绩效审计理念

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的现代审计是当今世界审计中的主流,经浏览相关文献,发现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而我国的社保审计重点放在“保障”上,而对社保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益关注不够。“重账务审查,轻效益调查”,偏重于对基金收入的真实性、支出的合规性检查,对社保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制度缺陷、社保政策运行以及社保基金使用的效益等方面关注较少,这直接削弱了社保资金的运行使用绩效,容易引发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如果社保基金审计能够充分开展绩效审计,对资金管理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就能更好地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增值,从而更好地为百姓

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审计方法相对滞后性

由于现阶段我国的社保审计主要还是基于账项基础的差错究弊审计,审计方法滞后,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涵盖了社会保障业务的流程,显然传统审计是难以胜任社会保险系统的新环境,加之对风险型导向审计的认识不足,导致审计风险控制不理想。

所以,受传统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的限制, 社保基金审计只能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和数据资料进行审计,而目前我国国家审计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 不仅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而且也明显落后于被审计单位利用计算机的现状, 处于滞后状态。据了解,最近几年来, 社保部门建立完善了数据库管理系统, 基本实现了从基金申报到支付的信息化、网络化。所以为了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 跟上时代的步伐, 社保审计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五)审计人员素质不足

计算机审计人才的缺乏是制约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工作开展的一大“瓶颈”开展计算机审计在本质上需要既懂审计专业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审计人员对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不太熟悉,造成一些知识结构上的欠缺,在实际工作中面临财务数据与巨大业务数据无法对接的尴尬局面,以致造成审计工作效率低、审计风险大。

社保基金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是老百姓的“养命钱”、“救命钱”, 社保工作开展得好坏,基金使用得好坏, 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虽然在社保基金审计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 但社保基金领域仍然存在着潜在的、尚未发现的问题。虽然审计人员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不少处理处罚的意见、改进的建议和解决的办法, 但并不能较好地实现审计监督的预期效果, 社保基金审计的实践证明, 这些都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为了确保社保基金审计工作顺利有效进行, 必须提高相关审计人员的素质。

二、社保基金审计相应的解决建议

(一)促进法制建设做到依法审计。

相信所有人都知道,一个社会要获得稳定的发展,必须要做到有

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否则社会将会陷入无序状态。同样,对于现在的社保基金法制建设,我们一样要遵循这样的一些原则。首先,必须建立一套健全的社会保基金法律法规,完善其理论和实践操作中的各个环节,以一种体系的形式为社会所接受;其次,就是在以法庭和监狱作为其强大的后盾,任何人不得违反,各级机关必须加强检查和监督,为社会保障基金的合理利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三,对于当前社会的一些违法乱纪,滥用或者盗用社保基金的行为给以严厉的打击,同时规范日常社保审计中的不规范的环节,并且及时的通报,对那些依法进行社保审计的单位给予嘉奖,而对那些违法乱纪的行为予以批评,必要时刻予以惩罚和制裁;同时要做到以审促法,推进社保审计工作稳步上台阶)只有不断地进行社保审计,发现其运行中的不足,然后及时地反馈和修正,然后不断地在政策上进行体现,通过政策的实施,对日常的审计活动继续进行指导,提出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才能促进社会保障费改税的调研工作的稳步实施,规范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推进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金的优化配置,把社会保障基金用在社会需要的地方,而不能出现铺张浪费,无的放矢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同时要把好资金支出这个关口,支出的资金一定要按照合理合法的程序来进行,其他任何主观的、人为的、暂时的决定都是无效的,也是不科学的。

(二)建立有效地社保基金监督体系

要想建立有效地社保基金审计工作的监督,就要加快社保资金审计法治化建设。抓紧制定社会保障审计指南,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制定社保资金运营评价标准和指标,保证我国社保资金审计评价科学化;对计算机审计的程序、内容和重点、实施方案的编制、数据采集、分析规则、计算机审计组织与管理、信息系统审计评价的标准、审计证据的标准、联网审计规则等方面要出台明确的规定,制定一套严谨的社保资金计算机审计程序标准。

(三)体现民本审计理念,树立绩效审计目标

民本审计要求审计机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体现这一审计理念就要树立起绩效审计目标。

一是要关注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保障公平是发挥社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在审计中,应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方面

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对比实际取得的审计数据,得出某个制度的某个方面是否做到了公平。

二是关注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情况。在审计中要特别关注社保资金如何进行管理,重点审查在基金是否按照法律法规存放或投资。通过了解资金的运营情况,评价被审计单位运作社会保障资金的效益,确保社保基金保值增值。

(四)加快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完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开发,开发包容性、适用性强的社会保障审计应用软件;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软件在审计查证、分析性复核、审计信息的收集与传递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加大计算机技术应用,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审计数据库,包括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信息库和审计业务数据库,实现从注重审计账目向注重审计数据的转变。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络,加大社保审计的力度,扩大审计覆盖面,以充分发挥社保审计的功效。

(五)大规模提高社保基金审计人员的素质

社会保障基金的审查和审计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其中涉及很多阻力和压力,无形之中对社保基金审计人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首先, 社保基金审计人员必须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有足够的了解,在动态中能够去把握会计信息,必须具备从多个变量中寻找处理%审查%利用信息能力,同时必须熟悉计算机相关软件的知识,能够灵活地进行合理的信息控制,既要从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角度去处理问题,同时要遵循整体效益最优的原则,具备良好的大局观,能顺利地完成审计的最终目标。

其次,在某种程度上说,社保基金审查属于国家的打针方针,组织审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制度和规定等,了解时局和国内经济动态,可以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

最后,组织审计的人员必须具备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不能假公济私,为自己和他人牟取私利,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建设节约型机构的建议 篇6

节能工作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为推动公共机构(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节能,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表率作用,2008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公共机构节能条例》,2009年2月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办发„2009‟11号)。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新要求,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需要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加大贯彻力度、深化推进,为此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节能工作的责任感

应进一步加大对节能管理政策和规定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建设节约型机关重要意义的认识。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节约能源资源方面率先垂范、先行一步,带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约能源资源活动”,温家宝总理关于“各级党政机关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工作,带头厉行节约,建设节约型机关,真正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的要求,切实增强做好节能工作的责任感。

二、突出重点,明确目标,进一步落实节能降耗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是抓好用电节约工作。加快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在公共机构推广使用节能型照明灯具,更换非节能灯具;加强用电管理,公共区域的照明系统加装自动控制开关,办公室、会议室要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自觉节约照明和各类电器的用电;合理设置电子显示屏和景观灯的使用。二是抓好供水系统节能管理。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防止“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新建和改造项目应使用节水器具和设备。三是抓好公务车辆节能管理。严格按照要求配备公务用车,加强公务车辆编制管理;实行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加强日常管理,完善公务车辆管理制度。四是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所有新建、改扩建和装修改造的机关住宅和办公楼项目,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从规划、设计、评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加强节能监督管理。同时,应优先使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范围,充分考虑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低能耗绿色建筑。

三、强化领导,落实责任,进一步抓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落实

一是设置节能管理岗位。建立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组织网络,成立专门机构,设置节能管理岗位,由编办按要求核定编制和职数,建立联络员工作制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节能管理体系。二是建立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制度。建立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制度,把统计工作纳入岗位责任制。机关各公共机构要进一步完善能

上一篇:拒绝零食进校园活动总结下一篇:赞美法桐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