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赏析学案(通用10篇)
语言赏析学案 篇1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三语言赏析
一、诗歌语言的特征:
抒情性
含蓄性
精炼性
跳跃性
二、考点解读
分析语言
1、炼字
2、炼词
3、语言风格
三、炼字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选择题(以前考试题型)例题:《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从下列划横线的诗句中找出类似“闹”字那样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正确的一项:(1)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A、(1)春
(2)别
(3)入
(4)悠
B、(1)笑
(2)别
(3)入
(4)见
C、(1)依
(2)别
(3)潜
(4)悠 D、(1)笑
(2)惊
(3)入
(4)山
例题:对韩愈的《春雪》分析不当的一项: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A首句直陈其事:新年到了,还没悠芬芳的鲜花。“都”字透露出人们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
B、二句具体描写:二月还没有花开——只能见到鲜嫩的草芽。“初”字富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
C、“惊”字描摹了人们出乎意料的惊讶之情。
D、三四句用拟人手法写见雪花二不见鲜花:春迟难耐、白雪飞“花”穿树,装点了一派春色。“却嫌”“故穿”刻画了雪通人心的美好灵性。例题:对下列古诗句中加点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物声。”
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了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C、“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D、“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用拟人得手法。
2、问答题: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例题: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1)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ó):装在车马上的铃。檞(jiě),又读(xiè),树名。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答: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例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设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基本套式:„„有„„的意思,形象地描绘出了„„景象,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用得准确传神,请予以简要分析。
例题: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待有羡鱼情。
分析“蒸”、“撼” 两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例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四、炼词
1、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请分析它在诗中的作用?
提问变体:“××”一词,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或“ ×× ”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例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设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五、语言风格
1、诗词常见风格 雄浑、豪放、沉郁、旷达平淡、清新、绚丽、含蓄
2、古代诗人都有自已创作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杜甫的沉郁顿挫 李白的豪放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3、方法、(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例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设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
例题: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例题:
秋浦歌(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分析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六、方法指导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根据文意,写出“瑟瑟”的含义
2.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 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例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指。红瘦。这里的“肥 ”和“瘦 ”,使用了
的手法。词中把用来写
,如今却用来写,形象地反映出作者 之情。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很有新意。
小结:
理解语言:
1、以文解文
2、以旧解新
3、知人论世
语言赏析学案 篇2
其实,语言可供赏析的方面很 多,但具体到不同的语言材料,则又有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析,准确把握语言特点,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一般说来 ,语言可供赏析的方面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修辞。初中语文要求了解的常见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恰当地运用这些修辞,可使语言产生鲜明的效果。如: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语言以拟人手法写柳树,使柳树也有了“灵性”, 感到炎热的威胁,以柳树的病态烘托天气的炎热。
2、词语。一篇优秀的文章,无不注重词语的准确运用。“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来看。一般说来,文学作品,特别是叙述类文学作品,宜赏析动词、形容词的准确、生动、形象;而应用性作品,包括说明文和议论文,宜赏析副词或其它修饰、限制语的表意准确、严密。
3、句式。适当运用一些特殊的句式,能使语言增添亮色,表达特殊效果。设问句式、反问句式、排比句式,均能增强语言气势。还有双重否定句式可使句子的语意加重,倒装句式使人耳目一新,能起到强调作用……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试看下列例子:
如果说重庆的地形像一条长长的舌头 ,那么朝天 门就是舌 头尖了。 (陈汉元《从宜宾到重庆》) 语言运用“假设+比喻”的句式,恰到好处地地把握了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重庆的地形和它所以成为重要港口的道理。
4、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情色彩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爱憎观点,这也是值得赏析的地方。如: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语言通过过一声叹息,同时运用反语手法,将“聪明”一词褒词贬用,表达了作者深深的自责,恨自己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5、语言风格。文章的语言风格往往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有的文章语言追求生动形象,优美感人。但也也有的文章语言却质朴简明,通俗易懂,读起来亲切自然,极富生活气息。还有的文章语言幽默诙谐,生动风趣。这也是我们值得赏析的地方。。如:
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了一水又穿一水,穿了一年又穿一年。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 语言运用“洗洗”“补补”“一水”这种口语化色彩浓厚的词语,表达出战士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非常珍惜。
6、言外之意。语言的言外之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语言本身含义丰富,充分挖掘,蕴意无穷,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余地;二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表面是一种意思,实际还有另外的意义,在剧本中也称为“潜台词”。如:
春江水暧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这是一句含有哲理的名句,它不仅写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而且给人以启迪:鸭子之所以“先知”“春江水暧”,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在赞美“先知”的鸭子中,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7、表现手法。文章在刻画事物时往往借助于一些写作技巧,也称为文章的表现手法,如象征、反面衬托、侧面烘托、间接描写、以声写 静、以动写静、借景抒情、以物喻人、联想想象、虚实结合……等等。此种语言的赏析应与文章整体结合来 看。
8、其它方面。除了上述值得赏析的地方之外,语言值得赏析之处还有许多,如诗歌语言的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文言文语言的骈散结合、言简意丰,还有语言的图画美、音乐美,叠词、衬字的运用……等等。
赏析文本语言培养语言能力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品味语言;教学策略
当前,新课程改革像一阵春风,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满院芬芳。前卫的教学理念目不暇接,新颖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先进的教学手段日新月异,老师的讲课有声有色,学生的发言踊跃积极,课堂的气氛热烈紧张,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但是,静下心来思忖,总觉得若有所失,这就是语文课吗?激烈的讨论、热闹的合作、大容量的课堂,繁华的背后,我们恰恰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对语言的细细品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为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而忽视语言文字的挖掘,为了落实人文教育的目标,而忽视语言品味的训练,为了加强课外的引申拓展,而忽视文本的解读和感悟,未免有点舍本逐末。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如何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和被动性,让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习得语言,获得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语文课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呢?
一、斟酌字词,揣摩意蕴,培养感知力
文学语言极富表现力,每位作家都非常注重炼字炼意的技巧。“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留下了千古佳话。教学中,对这些字词进行艺术的分析,反复的品味,深入的理解,能让学生揣摩到字词含义的深刻隽永、表达情味的浓郁深厚,从而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
1.放入情境,以文解词
把词语放在情境中理解,可以获得对词语感性而生动的认识。例如朱自清《背影》在文章开头提到当时家中景况,用了一个词语“祸不单行”,现代汉语词典解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这是注解,还要结合文意剖解:“不幸的事”指什么?指祖母去世,父亲离职。“接连发生”如何理解?“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可见失亲失业相继发生在一个冬天里。而陈从周《说屏》一文提到屏应“因地制宜”,此词词典解为:“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所谓“地”,结合课文,指屏所在的整体空间,屏安放的具体位置等,以此“制”屏之大小、造型、色彩、绘画等。如何制?以大小为例,文中有言:“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大小由人了。”此句包含大空间置大屏,小空间置小屏之意,大小相衬,才有美感显现。
上述过程既是以文解词的过程,也是以词语带动文章理解的过程。
2.认真品味,读出情味
词典对词语的解释是干瘪的,而在语境中的词语永远是鲜活而生动的,充满情感和温度,所以不但要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要读懂词语背后的情味。例如“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中“飘”字的合理性?(《秋天》)通过揣摩,学生心领神会:这正是诗的语言——把听觉视觉化,产生一种隐隐约约、轻盈飘逸的意境,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图。通过鉴赏,学生不仅明白了用词的重要,而且领悟了语言的韵味。又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济南的冬天》)“不忍得”传神地勾画出水的神态,使水富有灵气。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这些文字,并把结果旁批在书中的空白处,对提升语言感知能力,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朱自清《背影》写背影一节,说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蹒跚”注解: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父亲走路缓慢摇摆,仅仅因为腿脚不灵便吗?我们可以联系文章对词语作进一步的探究。文中有言:“父亲是一个胖子”,体胖之人,行走自不灵便;月台送行在冬天,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深冬衣厚,行动自不自如;为“我”送行时,父亲年近五十,年岁渐老,体力渐衰,走路自然不如年轻人轻快;最后也是最主要的是父亲丧亲失业,极有可能因为心情影响了步态:母亲去世,内心悲痛;刚刚操持了一场丧事,心力交瘁;失了业,工作未有着落,前路迷茫。生计艰难、心情沉郁,步子自然轻快不起来。在如此黯淡的人生境况下,父亲穿越铁道的蹒跚步态,攀爬月台的背影对儿子才有了异常感人的力量,父亲的爱子情愫里也有了难以言说的深沉情怀。
二、比较替换,体会精妙,培养辨析力
比较,才能鉴别。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会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认知矛盾,凸现语言的形象和意味;比较,会让学生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某些精彩文本在遣词用语上“无可移易”的道理;比较,还能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味,感知语言的魅力,引发学习母语的兴趣。例如《中国石拱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一句中“两肩”能否换成“两端”“两头”?通过比较,学生就能明了“两肩”比“两端”“两头”等更能准确地说明小拱的位置,且要言不烦,形象贴切。又以《春》为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和“钻”能不能换成“暗暗地”和“长”呢?“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小草前有何不同?通过比较,学生领悟到:“钻”和“偷偷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使小草有了意识,有了情感。把“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有教师在教学散文诗《金色花》时,拿原文郑振铎翻译的《金色花》与吴岩翻译的《金色花》在语言上对比阅读,让学生找出不同的地方,说说更喜欢哪一种语言表达,理由是什么。学生找到“阴影”——“林阴”的区别,“阴影”给人感觉不愉快,“林阴”给人感觉有诗情画意;“掌着灯——“拿了灯”的区别,印度是个信仰神佛的国度,“掌”字给人一种对神的神圣敬仰,这种信仰甚至潜移默化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言行中了;“妈妈我才不告诉你呢。”——“我不告诉你,妈妈。”的区别,后者更能表现孩子在母亲面前撒娇的神气;“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你这顽皮的孩子,你上哪儿去了?”的区别,后者更能传达母亲对孩子的信任与爱怜……译者在翻译语言的运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细微差异,带来的表达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的。学生通过造句知道“阴影”与“林阴”营造的不同意境;学生通过动作的展现了解印度的母亲对佛的虔诚,发现母亲的善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到孩子对母亲的爱与依恋,母亲对孩子的信任与爱怜。课堂中丰富多彩的言语活动,使学生水到渠成地领略到语言所传达的对母亲的赞美、母子间甜蜜游戏的意趣了。
三、诵读文段,抒发情感,培养鉴赏力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不仅是了解文章的前提,也是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增强语言的规范性的有效途径。“文章不是无情物”,以诵读为突破点,能让学生触摸到作家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领域,领会到语言表达的无穷魅力。继续拿散文诗《金色花》为例说明,“闻到花香芬芳”与“嗅到这花香”是有区别的,“花香芬芳”更体现了散文诗的韵律和谐,诗的语言;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语音韵律带给人的美感享受,“花香芬芳”更加表现了金色花的芬芳,母亲的芬芳;“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轻重音的不同处理,表达效果也是不同的。重音落在“这”上,表明孩子不是真的坏,只是妈妈的嗔怪;如果重音落在“坏”上,表明孩子品行恶劣,是对文本的误解。这样的语言品味,能让学生沉浸在一种情绪体验中,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感受到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记得2010年浙江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范圣龙老师教学《蒹葭》时,抓住了《诗经》中语言表达的特点,通过范读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清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河畔,为他心中的恋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蒹葭苍苍”的“苍苍”。通过三种方式的朗读:“蒹葭苍苍”、“蒹葭苍——苍——”、“蒹葭苍盛”让学生说说哪一种更美。范老师给学生感悟的扶梯,让他们默默读书、细细品味、静静思索后再去咀嚼诗的叠词之美,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碰撞,学生在朗读中惊喜地发现“蒹葭”两字本身就很有韵味,范老师顺水推舟地引出双声,师生一起咀嚼《诗经》的双声叠韵之美。感悟有多深,朗读就有多真。在学生还没有走进文本、没有品词析句、没有体会情感的时候去朗读必定是低质量的、无效的。高质量的朗读要求学生在不断的对话中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大家脑海中一步一步明晰起来,才能一步一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并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四、结合语境,掌握内涵,培养理解力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是理解语言的口头禅,也是品味语言的一大原则。根据上下文意或情境意义判断含义,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获得正确的答案。忽视这一点,误以为理解词句的含义就是解释词句,不知道品味词句要结合语境反复体味,常常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例如对《香菱学诗》一文中香菱“笑”的理解:
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教师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句,并根据当时的情境,在“笑”字前添加一个修饰语(轻松、谦虚、虚心等词),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再现当时情境,从而加深对香菱的理解。笔者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读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三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鲁迅先生会选择这些形容词的理由。学生1:“碧绿”让人联想到儿时的鲁迅他可能提着篮子去采摘青翠鲜嫩的蔬菜。学生2:“光滑”让人联想到他可能顽皮地在石井栏上跳上跳下。学生3:“高大”让人联想到他可能还会艰难地爬上皂荚树去掏鸟窝。学生4:“高大”还让我想到夏天里,鲁迅和小伙伴们在巨大的树冠里乘凉,仰头看那枝头的鸟儿,两人拉手合抱大树。学生5:“紫红”让人联想到他可能会偷吃桑葚满嘴紫红……语言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唤醒读者感觉和经验进行对话和交流的符号。我们读懂作品不能满足于字、词、句、段、篇的解释,还要去读作者和人物的生命,体验他们内在的情感和精神。这一切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在非常具体、非常灵活的语言中。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靠翻字典,是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的。除了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还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积累越多,了解越深切,感悟越敏锐。五、联系生活,填补空白,培养感悟力古人主张在阅读时从“言内”拓展到“言外”。如果教师使用太多的多媒体“影像”,基本的“言”也没有,如何去“察其言、会其意、明其理……”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课堂上,我们要透过文本语言,挖掘“语文味”,通过丰富的想像,还要使学生听而有声、嗅而有味、赏而有色、感而有情……在不知不觉中,使文本中洋溢的语文意蕴深入学生的内心。一位教师在执教《台阶》时,就扣住的“父亲的眼神”展开教学。文中写道:“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老师没用任何多媒体手段,而是带着学生反复读,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去揣摩父亲的心理:自己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高台阶的房屋?到时该有多么气派、多么风光,再也不用低眉哈腰,可以挺直腰板走路,也不怕别人瞧不起了,我一定要盖起这样的一幢新房……从而品味出这里父亲“专注的目光”有哪些深刻的意蕴有羡慕和向往之情,也有不甘人后、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的内心。总之,教师要充分借助语文教材与语文课堂这两个有形的载体,坚守言语本位,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自己的表达与文本对话,与教师交流,与同学讨论,与自己的沟通,提高语言能力、思想修养与审美情趣。参考文献:[1]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3]姜勇军.品读语言,还语文课堂本色[J].语文教学通讯,2013,(5).
《登鹳雀楼》导学案及赏析 篇4
认识四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 自主学习
1、 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2、 诵读古诗,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3、我能从头到尾把古诗诵读两遍。(组长一定要督促每一位成员认真完成。)
4、我能边读古诗,边圈本课要学的生字、新词,然后再拼读三遍。(组长带领本组的成员完成)
5、写出以下多音字的拼音并给多音字组词。
尽
{
jìn( )
jǐn( )
二、 问题交流
1、 我们组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组通过交流讨论,还有以下几个问题不能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展现提升
1、各组派代表上黑析听写,其余同学在下面听写,并由小组长批改。
2、 认真查找黑板上写错的地方并请同学加以纠正。(要求:字迹工整、大方)
3、 展示你初读课文后的收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重难点
理解古诗含义。
学习过程
一、 自主学习。
1、 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辫一辨,再组词。
{
入( )
人( )
{
尽( )
冬( )
二、问题交流
1、通过学习,我们组解决了以下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组通过讨论交流,还有以下问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帮帮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展现提升
1、说我的收获。
2、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四、巩固达标。
22《语言的魅力》导学案 篇5
《语言的魅力》109—111页
主备人:王雪萍互备人:贾士成审核人:姜海滨
【学习目标】
重点:了解诗人用魅力的语言帮助老人,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的品质。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不凡的感染力,根据一定的目的尝试写一句打动人心的语言。
【学习流程】
一、疑:根据课题及内容提出问题。
1、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
2、诗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帮助老人的?
3、在他的帮助下,老人的情况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4、?
二、探(1、自探
2、合探)
探索
(一)学生齐声读书,找出课文中描写盲老人外貌的自然段,把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来,把重点词语用“=”画出来。
探索
(二)默读课文,说说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盲老人的?并找出诗人帮助老人的办法,用“”画出来,读两遍。重点词用“”画出来,体会这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探索
(三)自由读课文,“晚上,让彼浩勒又经过这里„„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把描写老人与诗人神态动作的句子用“”画出来,体会他们的神态变化过程。
三、展(学生展示以上自探的部分)
四、练
1、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心里一点也没有触动。()
②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比喻事情丰富多彩。()
③美好的时光和风景。()
④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2、读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①在繁华的巴黎大街上,坐着一位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
②“我什么也看不见”与“奏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③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④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
五、评
1、学习这篇课文,谈谈自己最大的收获。
2、播放课件:抗洪救灾,抗击非典。
语言赏析学案 篇6
语言得体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大纲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实例与试题,寻求规律,把握影响语言得体的几个重要因素;
3、通过分析实例与试题,学会规范审题答题;
4、在平时的生活或写作中,学会使用得体的语言。【课前预习】
根据情境,请在括号内填上得体的词语
读人作品称(拜读)
与人见面说(拜会)
看望对方说(拜望)
请人帮忙说(拜托)
告诉对方说(奉告)
还人物品说(奉还)赠人礼物说(奉送)
问人职业称(高就)
老人年龄称(高寿)与人结友称(高攀)
赞人见解说(高见)
称人父母说(高堂)称人学生赞(高足)
打听姓名说(贵姓)
平辈年龄说(贵庚)探人病情说(贵恙)
对方赠物说(惠赠)
赠人书画说(惠存)客人临门说(惠临)
对方店铺称(宝号)
对方家眷称(宝眷)请人任职用(俯就)
求人改文用(斧正)
向人提问说(敢问)好久不见说(久违)
初次见面用(久仰)
提及自家说(寒门)请人原谅说(包涵)
需要考虑用(斟酌)
请人接受说(笑纳)接受好意说(领情)
设宴送行曰(饯别)
不愿分别称(惜别)【学习过程】
一、什么是“得体”?
得体,它的词语含义是指言语、行动等恰如其分。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根据交际的语境使用语言,也就是根据交际的外部语境(各种情境条件)、内部语境(上下文)选用恰当的 语句来表情达意。有人通俗地说,所谓得体就是根据需要说相应的话。这是很有道理的。
二、高考考查内容和常见题型: 考查内容
1、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谦、敬词的误用问题。
2、具体语言环境中,说话注意分寸,符合人物的身份、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3、转述中,如何做到清晰、得体
4、常见应用文体注意语言的得体 常见高考题型
1、选择题;
2、修改题;
3、情境对话;
4、转述;
5、应用文写作(请柬、广告语、贺卡等题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题型。包括建议、欢迎辞、留言便条、赞赏语、邀请语、开场白、求职信、补写语句、补写言外之意等)
解题指导
(一)谦敬得当
例题1:【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答案:B(A项“失陪”一词应是自己不能陪别人时的客套语。C项“寒舍”是称自己家的谦 2 辞,不能用于别人家。D项“千金”用于称对方的女儿,不能用于自己的孩子。故选B)
(二)看准对象
例题2:一位老年妇女与世长辞,殡仪馆收到多副挽联,其中有三副分别是逝者儿子、女婿、侄子送的,均 未署名,根据其内容张贴正确的一项()
①我欲招魂,四五日苦雨凄风,问归何处?情怜犹子,数十年嘉言懿范,痛想生平②梦断北堂春雨萱花千古恨,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 ③获选昔乘龙犹记东床惭坦腹,游仙今驾鹤那堪北堂仰遗容
A.①挽伯母
②挽岳母 ③挽母
B.①挽岳母
②挽母 ③挽伯母 C.①挽母
②挽伯母
③挽岳母
D.①挽伯母
②挽母 ③挽岳母 答案:D(根据①联中“犹子”推断该联不是挽母,根据②联中“北堂”“萱花”可知为挽母,根据③联中“东床”的典故可以推断为挽岳母)
(三)分清场合
例题3:高考在即,学校领导为了让同学们减轻心理压力,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在同学们必经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写道:“逆境捶打造强者,烈火焚烧试真金。”
请问对联这样写有什么不合适的吗?
答案:对联的内容不适合此处情境,临近高考,对联中的话“逆境”“捶打”“烈火”“焚烧”之类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
(四)注重语体
例题4:根据各种文体对语言的要求,选出语言得体的一项()
A.自从我省西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以来,本市各界对震灾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活动,捐款累计已逾100万元之巨.我厂原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服,物品折款)8万元,昨天又捐款2万元.这些钱物已经转送到了灾区。(广播稿)
B.4月18日,该犯与两个哥儿们一同到博物馆踩点,回来合计好行动步骤,当晚乘月黑风高之机,潜入博物馆,盗窃有价值文物多件。
(法院公告)
C.梅:落叶乔木,品种很多,性耐寒,叶子卵形,早春开花,花瓣五片,有粉红、白、红等颜色,叶香。果实球形,青色,成熟的黄色,都可以吃,味酸。(工具书)
D.我校教室一共六间,有四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东倒西歪,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迫切希望教委伸出援助之手,拨款修整为荷!(某校给教委的报告)
答案:C(A项,广播稿应通俗易懂,不应使用具有文言色彩的词语,“甚是”“逾”“之”是文言词语。“赈灾”与“震灾”读音相同,容易造成误解,改为“救灾”则较明确。B项,公告用语应严肃、庄重。“哥儿们”“踩点”“月黑风高”均不妥当。D项,报告应简洁、精炼,不要描绘,不要罗嗦,没有做到。只有C项,语言平实,准确,表达严密,符合科技语体要求)
(五)学会转述
例题5:假如你是中原广告公司王总的秘书小余,请你根据下面这段王总办公室的电话录音替王总整理出一份电话留言。要求简明扼要,不超过55个字。
王总,您好!我是优美广告公司吴总的秘书小张,我们吴总今天临时有事,下午必须赶去北京处理。他和您上周约好的今晚在世纪大酒店的会面只能取消。吴总让我代他向您说声“抱歉”。另外,王总,吴总想邀请您下周五晚上7点在农业路经七路口的中州饭店共进晚餐,吴总想确认您下周五晚上是否有空。您可以回电吴总6388888。谢谢!打扰王总了,祝王总工作顺利!
答案:优美广告公司吴总秘书来电,取消今晚会面。吴总想确认,下周五晚上7点您能否去中州饭店共进晚餐。回电6388888
三、巩固训练
1、【2017年高考课标Ⅲ卷】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D.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答案:C(A项,承蒙:是敬辞,表示心怀感激地接受。句中“承蒙我父母照顾”错误。B项,高足:赞扬别人的弟子本领高强,用作敬辞。此处应采用谦词。D项,恭候:敬辞,恭敬地等候。“对方恭候我”,敬辞误用)
2、【广东四校2018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学生小明因在外地出差,不能参加恩师七十大寿的庆祝会,发短信祝福语给老师:迟暮之年,年华已逝,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B.在得知自己被应聘公司录取的消息后,小王激动地说:“很感谢敝公司给我这个一枝 之栖的机会,我一定会努力工作,多积累经验,争取上进的。”
C.钟医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为患者解除病痛。患者们十分感激他,特地赠送一面锦旗表示感谢:“杏坛高手,医者仁心。妙手回春,再世华佗。”
D.张先生获得了年度“最受读者欢迎”作家称号,报社总编辑特意致祝贺信:“张先生台鉴。值此先生荣获殊荣之际,谨致此函,以示诚挚祝贺。”
答案:D(A项,“迟暮之年,年华已逝”,有感伤情调,不合祝寿语境,此处可改为“春秋不老,古稀重新”。B项,“敝”,谦辞,用于与自己有关事物,使用有误,此处应用“贵”。C项,“杏坛”是教育界的代称,此处应用“杏林”)
3、【18届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下列对联在各自场景中运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朋友新建住宅,某人贺以对联一副:杰构地乃幽水如碧玉山如黛,诗人居不俗凤有 5 高梧鹤有松。
B.某人祝福父亲过生日时献上一副对联:岭上梅花初绽,堂前萱草长荣。
C.某人妹妹去世,留下的孩子年幼孤苦,他作一挽联:汝性最聪明,曾伴阿兄吟柳絮;甥行皆幼弱,忍看若辈著芦花。
D.潘、何二姓结婚,潘为男家,何为女家。有人贺以对联云:有水有田方有米,添人添口便添丁。
答案:B(B项“萱草长荣”应该用于母亲寿辰。此处不得体。A项“杰构”,指高达华美的房屋,幽,僻静优雅;鹤,为高雅之鸟,松则为节操的象征。可以用在友人乔迁贺联。C项,要注意辈分称谓,妹妹的儿子是外甥,芦花表示儿女对逝去先人的孝心,用于此处适合。D项,以拆字法撰写对联,上联将潘拆成水、田、米;下联将何拆成人、口、丁,用在婚礼贺联适合)
4、【18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凡打算入住本酒店的客人,一律要凭护照、身份证、户口本等有效证件验明身份并登记后,方可下榻。
B.中考成绩出来了,家长们都很关心一中的录取分数线,今天我就斗胆预测一下,测得不准,还请大家海涵。
C.刘明明的家父是敬业的工程师,家母是严谨的中学教师,刘明明却瞒着他们偷偷去纹身,回家后自然挨了一顿胖揍。
D.选择骑行便选择了一种责任,当你踏上爱车的时候,请你千万斧正骑行中的不良习惯,是为自己,也是为了你的家人。
答案:B(A项,下榻:原指客人来家中住宿,敬词;现泛指住宿。不用于宾馆。B项,海涵:敬辞,大度包容(用于请人原谅时)。使用正确。C项,家父: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6 使用错误。D项,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又叫指正。使用错误)
5、【18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上学期期中】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洋柿子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软毛,花色黄,结浆果,球形或扁圆形,红或黄色,是营养价值较高的蔬菜。
B.听说朋友要来访,老李高兴得合不扰嘴:“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C.毕业时,李峰画了一幅《雄鹰展翅图》送给王帅,并在画上题字“请王帅同学雅正”。D.外交部发言人强调,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地区间的矛盾应协商解决,不能说不到一块就吵起来。
答案:C(A“洋柿子”语体风格不对,应用学名“番茄”;B“府上”称对方的家;D外交场合,语言应庄重)
四、提升训练
1、(2005年高考全国卷一)王孝椿准备6月16日在阳光饭店为爸爸过70岁生日,想请爸爸的老战友刘妙山夫妇那天中午12点来一起吃饭。请以王孝椿的名义给刘妙山夫妇写一份请柬。要求称呼得体,表述简明,措辞文雅。(不超过40个字)
请 柬
刘伯父、伯母:
本人将于6月16日12:00在阳光饭店为家父庆贺七十寿辰,请您二老届时光临。
王孝椿恭请 六月七日
2、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转述。
要求:①不变更原意;②人物、人称表述准确;③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合理。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帮我问问,后天晚 7 上去她家里找她行不行?”
A.当天下午,小王在交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姗姗说到这件事。
小王说:(珊珊)“,小李他(或她)明天上午不到语文组找你妈妈了,请转告一声;他还问后天晚上去你家找她行不行?”
B.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
赏析《祖国山川颂》的语言特色 篇7
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使语言清新雅致
语言的魅力首先来自修辞的艺术功力。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使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有力、清新雅致。
1. 比喻
比喻修辞的运用主要在于选用贴切新鲜的喻体。本文的喻体新鲜独到, 准确传神。如“天上的羽云像轻纱似的”“蔚蓝的天空像半透明的碧玉”“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 这里的“轻纱”“碧玉”“微笑的眼睛”就很形象贴切, 分别写出了羽云的柔美、天空的澄澈、桥的亲切可人等特点, 若把羽云写成像棉花团、天空像湛蓝的海水、桥的两孔像是人的两个鼻孔, 不仅不恰当, 更毫无美感。喻体的美感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情色彩。
2. 拟人
作者发挥想象力, 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动作、神态、情感, 使语言情深意浓, 有神魄活力。如作者写春天的生机时, 说“光秃秃的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衣裳”, 昆虫们“正在以人们所熟悉的语言庆祝它们新生的快乐”;写夏天的清晨时, 说“云雀在天空歌唱”, 使我们仿佛听到云雀美妙的歌声, 惬意的凉爽浸透全身;写太阳, 不说“红彤彤的太阳”, 而是说“红光满面的太阳”, 好像太阳是位鹤发童颜的老公公, 可亲又可爱;写秋天的美丽, 尤其有诗的韵味, “翠锦斑斓的黄叶, 露出树木些微的倦意”, 这里的“倦意”一下子把大自然写活了, 写出了大自然的节律变化, 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3. 排比
大量排比句式的运用, 增强了本文语言的繁丰之美与气势雄壮之美。如第四段, 写祖国疆土的辽阔, “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 有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 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 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整齐的句式, 一气呵成, 把丰富的内容一笔带出, 有大气包举之势。第二十六段, 写扬子江的涛水, “它在成长, 在变幻, 一时它是萦回在牛羊牧草之间澄澈的清溪, 一时它又是沸腾咆哮、素气云浮的瀑布, 一时它是波平如镜、静静地映着蓝天白云的湖泊, 一时它又是飞流急湍、奔腾在崇山峡谷之间的险滩……”这里一波三折地写出了扬子江变化多姿的壮美, 仿佛是一首回旋激荡、雄浑博大的交响乐。此外, 本文的第五段、第六段、第十一段、第二十九段等都是整段运用了排比句式, 势若千里, 气贯长虹, 都给人以旋律强劲的美感。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融入大量色彩描写, 使语言绚丽夺目
现代作家刘白羽说:“没有色彩就没有艺术, 色彩是构成形象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描写, “以画著文”, 使语言有绘画之美。如歌唱祖国大地焕发生机的描写:“光秃秃的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衣裳, 冈峦变成了翠绿的堆垛, 沟壑变成了辽阔葱绿的田园”, 这里用不同程度的绿色绘出了一幅富有鲜明层次感的三明治式的“绿色海洋”图, 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对祖国四季风光的描写:“春天, 它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夏天, 它披着青葱轻俏的夏衣;秋天, 它穿着金黄色的庄严礼服;冬天, 它又换上了洁白而朴素的银装。”这里运用多种色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祖国四季风光的美丽动人, 词语的色彩感极强。
文中还有“绿色的苍苔”“碧油油的春草”“青青的草色”“银色的小溪”“金红的果子”“翠锦斑斓的黄叶”“碧绿的海水”、“白茫茫的浪花”“蔚蓝的天空”“半透明的碧玉”“悬空的彩练”……这些像一幅幅绚丽夺目的风景画掠过我们的眼帘, 美不胜收, 达到了“文中有画”的艺术效果。正如丹纳所说:“文学作品是容不得抽象观念的, 应该所有的思想都是形象, 所有的字儿都能唤起色彩鲜明的形体。”
三、创造性地炼字炼句, 使语言活色生香
古人写诗词非常讲究炼字, 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境界。本文作者在锤炼字词方面造诣颇深, 常常让人拍案叫绝、啧啧称奇。
在动词的锤炼上, 更是活色生香。如:“清秋之夜, 天上的羽云……给微风徐徐地曳过天河……”这个“曳”字就把“羽云”“微风”的质感和动作的柔美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了。“暗夜将尽, 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 企盼着晨曦”, 这个“踮”字将“每一棵树”动态化、拟人化, 赋予了“每一棵树”人的思想情感, 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棵棵树正翘首以待的热切的神态。“太阳就睡在我们脚下”, 一个“睡”字很传神地展现出画面的安详和环境的静谧。还有, “红光满面的太阳出来了, 它愉快地拥吻着每一个树梢, 它的笑是金色的”“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 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的颓然倒下, 消失在黑夜里了”“只看见万丈红霞捧出了初升的太阳”“繁盛的花木掩映着古墓荒冢, 绿色的苍苔披覆着残砖废瓦”, 这些精炼的词语——“拥吻”“蹒跚”“颓然倒下”“捧出”“掩映”“披覆”——将大自然描绘得活力无限、出神入化、神采飞扬。
文中还用精炼的形容词描摹情景, 将客观情景写得栩栩如生, 形神兼具。如“登上最后的顶峰, 周围是耸峙的峭壁, 突兀的危崖, 嵯峨的怪石, 挺立的苍松……”
大量的叠词, 使语言有旋律之美, 如:“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浩浩荡荡的扬子江”“光秃秃的群山”“青青的草色”“白茫茫的浪花”等都增添了语言的无限活力。
四、活用吸纳诗词意境, 使语言诗情与哲思兼具
作者黄药眠是以创作新诗走入文坛的, 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朱金顺先生点评他的散文时说:“黄先生以诗人来写散文, 他的散文总是充满了诗意, 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本文有不少地方都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1. 有的语言对仗工整, 节奏明快, 朗朗上口, 有诗的韵律感
如, “繁盛的花木掩映着古墓荒冢, 绿色的苍苔披覆着残砖废瓦”, “大大小小的水珠, 随风飘荡, 上下浮游, 如烟如雾, 如雨如尘, 浸人衣袖。上有危崖如欲倾坠, 下有深潭不可逼视……”
2. 有的语言富有诗的画境
如对黄果树瀑布的描写:“在日光映射下, 像是悬空的彩练……”“彩练”就让人联想到谢朓的名句“余霞散成绮, 澄江静如练”的美丽画面;“静静的群山, 仍留在原来的地方, 目送那盈盈的水波远去”, 让我们想到“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的隽永意境;“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让我们想到晏殊的“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的浪漫情趣;“流水一去是决不回来了, 但有时也会化作一两片羽云瞭望故乡”, 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深情, 不正是化用了李白的“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吗?
3. 有的语言还融合着诗情和哲理
如, “人世有变迁, 而春天则永远循环不已, 生生不息。”一语道尽宇宙永恒而人生无常的宇宙观, 和“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天地无终极, 人命若朝霜”“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青青的草色, 一直绵延到春天的足迹所能达到的辽远的天涯……”“草比花有时更能引起人们许多的联想和遐思”等, 对“草”的意象作了形象而深蕴的哲理性概括。古人认为“芳草”一直长到天的边崖, 挡住春天的归路。辛弃疾就说:“惜春长怕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 见说道, 天涯芳草无归路。”“草”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 或渲染离愁, 或寄托相思, 或感伤时事, 意象之盛, 寓情之丰富, 非其他物类所能及。所以作者说“草”比“花”更能引起人们许多的联想。
综上所述, 本文的语言既讲究炼字、炼句、炼意的功夫, 又有古典诗词的韵味;既优美生动, 又清新隽永。
摘要:就黄药眠先生的《祖国山川颂》, 从修辞、色彩描写、炼字炼句、以诗写文等方面, 紧扣文本本身, 进行语言赏析, 探讨其语言特色。
关键词:清新雅致,绚丽夺目,活色生香,诗情与哲思兼具
参考文献
《桂林山水》语言教学片段赏析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50-01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桂林山水》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展示文本语言魅力,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特点,提高语用水平,这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目标。特级教师李吉林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通过巧妙引导,让学生快速启动语用思维,获得显著的学习效果。以下是李吉林老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片段。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漓江的水。先看大屏幕,再读读书上的相关内容。看看漓江水怎样美,有什么样的特点?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抓住文本的主要意思。这一篇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集中表现出来?请找出来并画上着重号。(生自主阅读学习,师巡堂)
师:找好了吗?找好的请举手。
生1:静。
师:你找到了桂林的水的一个特点:“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2:还有清、绿。(板书:静、清、绿)
师: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同学们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起来,也就是把描写漓江水的字词连成一个句子。
生3: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还有其他说法吗?
生4:漓江的水很静,而且又清又绿。
生5:漓江的水很静,很清,还很绿。
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成一句话,这几句话就是课文这一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受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
生6:漓江的水静静的。
生7:漓江的水清清的。
生8:漓江的水绿绿的。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用感叹的语气怎么说?
生9: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10: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11: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大家说得很有感情。如果进一步拓展,将这三句话进行细化描写,可以怎么操作呢?
生12:漓江的水真静啊!水面纹丝不动,可以当成镜子照。
生13:漓江的水真清啊!清澈见底,里面的游鱼清晰可见。
生14:漓江的水真绿啊!像透明的翡翠,令人神往。
师:同学们说得特别棒,用上多种修辞手法,使句子语言丰满了,情感丰富了。我们看看课文吧,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进行描绘的,能不能给你带来更多的启迪呢?
……
上述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将学生的学习思维一步步引入佳境。学生从中学习到了语言运用的奥妙,由单字词到叠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逐渐拓展,结合描写对象展开引导,学生在体验式操作中使语用学习能力实现了三次升华。首先,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找出关键字词,这是语用学习思维的发起点。学生顺利找到“静”“清”“绿”三个关键词,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三个词连接成为一句话,由词到句,再到多种句子组合,用不同句子来表达同一个意思,以丰富语言应用形式。这是学生语用学习的第一次升华。其次,教师给出具体语用标准和要求:将这三个词用重叠的方式进行展示,学生很快给出组合结果:静静的、清清的、绿绿的。由单字词到叠词,再到叠词句式,学生的认知感悟不断加深,实现了语用学习思维的第二次升华。
最后,学生对叠词的应用已经取得不错的表达效果,教师继续深入引导,让学生利用感叹句来抒情,学生自主感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在学生掌握感叹句表达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拓展,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对漓江的水进行细致描绘,学生通过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对漓江水的特点展开深入细致的描绘,实现语用学习思维的第三次升华。
总之,李吉林老师从单字词入手,让学生连句、选句、制作叠词句、感叹句,最后展开描写,展现了丰富的教学语言运用技巧,让学生从中收获感悟和启迪,提高了语言运用水平。
大自然的语言1导学案(范文) 篇9
《大自然的语言》1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 积累词语,揣摩语言,增强语言感悟力。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3.了解物候知识,认识大自然。【知识链接】
走进作者 :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簌簌()匿迹()农谚()翩然()⑵ yùn()育méng()发róng()化海táng()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载差调
3、解释词语:
①翩然:②孕育:③销声匿迹:④载途:
4、给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⑴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果实的时期。⑵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的物候知识。
⑶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避免。⑷ 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⑸ 物候学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
A、养育 丰盈 可以 要求 记录B、培育 丰厚 可能 适宜 记载C、生长 许多 能够 影响 记载D、孕育 丰富 可能 适应 记录
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⑴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⑵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⑶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问题探究】
6、速读课文,然后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语言赏析学案 篇10
张洪山制作
注意敬辞和谦辞:家大舍小令外人
《语言表达得体》导学案
(教师版)
【学习目标】
一、了解语言表达得体的试题特点及类型。
二、总结并掌握语言表达得体试题的解题方法。
三、能够熟练运用解题方法,提高答题能力。
【导入学习】
该来的与不该走的
有个人请客,看看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焦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口罗?‛于是悄悄地走了,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几位客人,越发着急了,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接近的朋友,看到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哇!‛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许多时候我们因为别人一句无心之言而耿耿于怀,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无心之言却让别人受伤更大。这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说得让人笑,一句话说得让人跳”。
【自主学习】
一、什么叫“语言表达得体”?
得体,它的词语含义是指言语、行动等恰如其分。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根据交际的语境使用语言,也就是根据交际的外部语境(各种情境条件)、内部语境(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有人通俗地说,所谓得体就是根据需要说相应的话。这是很有道理的。得体,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怎样才能做到语言表达得体。它牵涉的问题很多,这节课仅从我们的实际出发,研究高考中有关“语言得体”问题,从近年来高考中“语言得体”的试题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问题,一是选材上实用性强,二是测试点设置在表达方式、场合、对象、目的转换上。下面,对此,我们看看语言表达得体应注意的问题。
二、语言表达得体的方法: 要注意各种情境条件
1、看准交际对象,掌握分寸
说写者不能一相情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从对象的年龄、职业、思想、性格等不同特点出发,说恰当的话,即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同一个意思,对不同的人就应有不同的说法;同一个内容,对不同的对象,说话时的重点也应不同。
例:朋友的公司要招聘一名文秘人员。广告一出,应者如云。一女大学生递上自荐书,主考官边看自荐书,边自言自语地笑说,‚啊,身高一米六五?穿上高跟鞋恐怕比我个头都高啦。‛女生笑说,‚别悲观,浓缩是精品嘛!‛如此戏语,令主考官哭笑不得。哪里不得体?为什么?女生本想借潘长江小品中的台词开个玩笑,可惜搞错了对象。作为应聘者,不论从哪个角度讲,说这样的话都是欠妥的。
交际对象有性别、年龄、身份、经历、文化背景等具体因素。在运用语言作文交际时,应该切合实际。当然,注意交际对象,首先应尊重对方。
2、适应交际场合,巧妙用语
交际的场合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氛围等。这里主要说氛围。交际的场合各种各样,有喜庆、哀伤之分,有庄重、轻松之别,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语言表达要与环境气氛相协调。在喜庆的场合谈令人伤感的话,在庄重的氛围中“搞笑”,都是不得体的。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指的就是要适应不同的场合,说话用语巧妙自然。山东省临沭一中“三自一新”导学案
张洪山制作
注意敬辞和谦辞:家大舍小令外人
例3:某饭店,老先生生日宴会。老友热情地点歌祝贺。掌声响过,歌声骤起,‚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顿时主人容颜大变!尽管及时制止了乐曲继续演奏,但是,整个现场的气氛已十分尴尬。哪里不得体呢?为什么呢?
点歌的朋友并非有意为之,他只注意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我心爱的歌谣„„”是他们一代人喜欢的歌,然却忽略了一个“日薄西山”的老人最敏感的就是“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最担心的就是“末日就要来到”。朋友忽略了歌词的内容是不适合生日宴会场合的。
3、把握不同语体,用语准确
不同的语体,往往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适应各自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要,形成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
比如文言词语典雅、简洁、庄重,在比较庄重的书面语体如公文事务语体中经常使用;方言词语、俚词俗语等,简明、通俗、易懂,在口头语体或书面语体的文艺语体中经常使用。又如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常常使用长句、常式句、完全句等,而口头语体、文艺语体则常常使用短句、变式句、省略句等。
例4:电影《林则徐》中写林则徐召见外商,申明中国政府关于严禁贩卖鸦片的命令,其中说到如有违令者,‚船货交公,人即正法‛。有外商问:‚什么叫‘正法’?‛中国官员答:‚正法就是杀头。‛
这一段,林则徐说的是法令,所以用的是庄严典雅的“正法”,官员是口头对话,所以用了浅显易懂的“杀头”,和各自的语体都很协调。
4、明确交际目的,有的放矢
语言的表达应有明确的目的性,目的决定了语言得体的尺度,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方式。能根据表达目的选用合理的表达方式,就是所谓有的放矢。即使是同一内容,因不同的表达目的,在内容的取舍和侧重点等方面也应有所不同。
例5:‚育人财会职业高中‛为及早安排本校毕业生的工作,在报上登了一则启事,标题是‚育人财会职业高中预聘毕业生。‛有哪个地方不得体呢?为什么?
该标题意思表达得不准确。登报的目的是什么?该校长报上登启事的目的是“为了及早安排本校毕业生工作”,而标题中的“预聘”显然表达目的相违,因为“预聘”是用人单位的行为,所以必须修改。
[参考答案:(1)育人财会职业高中毕业生欢迎预聘;(2)育人财会职业高中毕业生求聘(职)。]
5、注意谦敬遣词,恰如其分
好些汉语词汇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把握不好,就会闹出笑话。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呼己方。
①正确使用谦词和敬词。
例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令嫒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很感谢您。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答案D 分析:“家母”是谦词,只用与指自己的母亲,此用来指别人的母亲,不得体。“令嫒”是敬辞,用于称别人的女儿,此用来指别人的女儿,不得体。“令尊”是敬辞,用于称别人的父亲,此用来指别人的父亲,不得体。“令郎”是敬辞,用于称别人的儿子,得体。有人把谦敬词语用一句话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
②遣词用语要注意分寸 山东省临沭一中“三自一新”导学案
张洪山制作
注意敬辞和谦辞:家大舍小令外人
例7:某县教育局丁局长在欢迎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的大会上致辞说:‚×老师是一位语文改革家,是我们崇敬的导师和偶像,我代表全县人民十分虔诚地欢迎他的到来……‛×老师听了很不自在,在答谢辞中说:‚我们语文教师,最讲究分寸,刚才丁局长的讲话就缺乏点分寸……‛在场的语文老师都议论纷纷。
以上两人对话有哪些地方不得体?为什么?
丁局长的欢迎词确实让人“不自在”,因为他的讲话太缺少分寸。其一,态度不当,“偶像”应删去;其二,心情不当,“虔诚”应改为“热忱”或“热烈”,再看×老师的讲话。他指责东道主“说话缺乏点分寸”,也不得体,可改为“我才疏学浅,只是在语文教学改革方面作了一点探索。今天能有机会来贵县与各位领导和同行作交流,感到很荣幸。”
无论谦、敬、褒、贬,都应注意分寸,恰如其分。有个成语叫“过犹不及”,说过头话或者不到位都会让人感到不诚恳,不得体。
【合作学习】
1.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A.今日厂家平价促销,机会难得,敬请惠顾!B.舍弟光临寒舍,真乃蓬荜生辉,不胜荣幸!C.请恕我直言,你的做法我不敢苟同,敬请三思!D.久仰您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B [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冠以“舍”,这里称呼的是对方,因此错误。] 2.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A.犬子能取得这样优秀的成绩,全靠老师您的悉心指导,我内心非常感激。B.阁下降尊纡贵,千里迢迢拜访寒舍,鄙人深感荣幸。
C.毕业时,你送给我的书和照片,我一直惠存着。每当想起你,我都会拿出来看看。D.承蒙您老亲自奉书指导,我读后受益匪浅,然因琐事繁杂,未能及时回信,望见谅。A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B项,“拜访”是敬辞,这里误用,可改为“光临”。C项,“惠存”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D项,“奉书”是谦辞,是说自己给人写信,不能用于别人。]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A.张老师,您是我们敬仰的文学泰斗,我们以缅怀之心恭候您驾临。B.贵店开张大吉,送上短信表心意。祝生意兴隆,事事顺利。C.毕业在即,虽然人生难免有聚有散,但你会永远在我心中。
D.当年恩师惠泽播春雨,今朝桃李九州竞争妍,恩师六十寿诞,敬祝生日快乐。A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项中“缅怀”指对已往的人或事的怀念或追想,用于句中不得体。B项,是祝贺商店开业的短信,表达得体。C项,是同学间的毕业寄语,符合情境,也符合得体要求。D项,是给老师的生日祝贺语,符合得体要求。]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A.为了您的小儿能够顺利考上一所大学,希望您在假期中督促他复习功课。B.改日我一定亲自到潭府,当面向您请教,到时还望不吝赐教。
C.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指导我校课外阅读活动开展工作,敬请届时惠顾。D.毕业在即,我把这本纪念册惠赠给你,纪念我们三年的同窗之谊。B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项,“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应该将“您的小儿”改为“令郎”;C项,“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可改为“光临”;D项,“惠赠”是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应改为“赠送”。]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句子,最得体的一项是()某校学生吴笑天在全国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校长在国旗下讲话时向全校师生介绍山东省临沭一中“三自一新”导学案
张洪山制作
注意敬辞和谦辞:家大舍小令外人
说:‚ ‛
A.笑天同学忝获全国一等奖,成为文学领域的佼佼者。这是他勤奋努力的结果,也是敝校老师精心培育的成果。
B.笑天同学忝获全国一等奖,成为文学领域的佼佼者。这是他笔耕不辍的结果,也是我校老师精心培育的成果。
C.笑天同学荣获全国一等奖,成为我校学子的骄傲。这是他笔耕不辍的结果,也是敝校老师精心培育的成果。
D.笑天同学荣获全国一等奖,成为我校学子的骄傲。这是他勤奋努力的结果,也是我校老师精心培育的成果。
D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B两项中的“忝”是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只能用在自己身上,不能用于对方,且与语境不符,故排除。C项,“笔耕不辍”指勤奋写作,一刻也不停止。用在作文比赛中获奖的学生身上,不恰当。“敝”是谦辞,也不恰当。排除C项,故选D项。]
总结规律:
看准交际对象,掌握分寸 适应交际场合,巧妙用语 把握不同语体,用语准确 明确交际目的,有的放矢 注意谦敬遣词,恰如其分
【应用学习】
6.张华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长江发生沉船事件,张华沉吟良久,感叹道:“真可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呀!”
B.爷爷生日寿宴上,张华激情洋溢地说:“花甲喜循环,风霜变老颜。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来参加我爷爷的古稀寿宴,让我们一起祝福我爷爷:生日快乐!” C.儿子想踢足球,张华要他学钢琴,几番争执后,张华摇摇头说:“这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啊!”
D.朋友来访,张华走到小院门口迎接,说:“‘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你到我家来做客。
D 诗句的含意是主人热情地欢迎来访的朋友,符合语境。A项,诗句的含意是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与语境不合。B项,“花甲”指人六十岁,与古稀矛盾。C项,诗句的含意是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消逝,但新的事物也会产生,不符合语境。7.下列礼貌用语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初次见面称“久仰”,好久不见称“久违”。B.求人原谅称“包涵”,求人方便称“借光”。C.受人之礼称“笑纳”,赠人书画题“惠存”。D.客人到家称“光临”,归还原物说“奉还”。C [请人受礼称“笑纳”。] 8.下列拟用于高中学生餐厅的对联,恰当的一项是()A.说地谈天且以烹茶寻雅趣,怡情悦性还从赏月借春风 B.春夏秋冬一岁川流不息,东西南北四方宾客如归 C.红日坠西行客身倦堪止步,群鸦噪晚离人马疲可停骖 山东省临沭一中“三自一新”导学案
张洪山制作
注意敬辞和谦辞:家大舍小令外人
D.件件随心饥有佳肴醉有酒李桃交谊笃,般般适合冷添汽水热添茶橘柚及时登 A [B项,“四方宾客”往往是招待外来客的。C项,“行客”“离人马疲”常常用于旅栈。D项,“醉有酒”不适合高中校园。] 9.下列有关各节日的对联,不恰当的一项是()A.教师节对联:旭日灿星照学府,春风化雨育新苗。B.中秋节对联:灯火交辉元夜里,笙歌簇拥月明中。C.国庆节对联:惠政兴邦千家乐,赤诚报国万众心。D.重阳节对联:何处题糕酬锦句,有人送酒对黄花。B [B项,“灯火交辉元夜里,笙歌簇拥月明中”为元宵节对联。] 10.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值张老师的令郎结婚之际,我们办公室全体人员集体制作了一段视频,向他全家表达了诚挚的祝福。
B.淮海路上一家手机经销店正在搞让利促销,我过去垂询了一下几款名牌智能手机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便宜多少。
C.刚刚接到出版社寄来的论著样书,我匆匆打开,看到扉页上印着几位编者的姓名,我的名字也忝列其中。
D.李教授出院了,小王在电话里对他说:“欣闻您康复出院,特表示衷心祝贺,不知您何时来上班?” C [A项,“令郎”用来表达对对方尊敬,不能用于第三方。B项,“垂询”,敬辞,不能用于自己。D项,应该用口语。] 11.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B [B项中“为学有宗”“诲人无倦”“古稀成庆”符合题干中“老师”“70岁”的要素。] 12.下文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不得体的一句()(甲)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乙)您是著名民俗专家,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丙)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出认真的指导。(丁)敬请届时光临。
A.(甲)
B.(乙)
C.(丙)
D.(丁)C [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邀请对方进行指导,却提出“认真”的要求,显然不得体,将“做出认真的指导”改为“提出宝贵的意见”。] 13.杨先生为父亲举办个人书画展,下面是他给某知名书画家写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内容,其中有几处用语不得体,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明日请您屈驾到府上一坐,令尊珍藏的墨宝将悉数展出,届时还请您抛砖引玉,不吝赐教。明早七点请您在家恭候,我们将有专车迎接。真诚期待您的光临!
A.“府上”改为“寒舍” B.“令尊”改为“鄙人” C.“抛砖引玉”改为“发表高见” D.“恭候”改为“等候” B [B项,“令尊”改为“家父”,因为是为自己的父亲举办的书画展,而不是为对方的父亲。] 14.下面这封信有四处不合规范,请指出其中的三处。
××学兄:
寄呈的大作收悉,拜读再三,激动不已。你的诗构思巧妙,语言隽永,弟自愧不如。只是个别字句略有笔误或不合韵律,我冒昧地作了一点雅正,随信寄回,谨供参考。山东省临沭一中“三自一新”导学案
张洪山制作
注意敬辞和谦辞:家大舍小令外人
顺祝
夏安!
弟××
2017年6月6日
【答案】 ①称谓“××学兄”(没有顶格)②祝语“夏安”(没有顶格)③“寄呈”(不得体)④“雅正”(不得体)15.(2016·山东卷)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向各班班长所发通知的正文,请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了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同学们的国学素养,校学生会定于10月18日下午4点,在报告厅举办‚走近孔子‛读书交流会。届时在孔子研究领域享有极高盛誉的孙荣教授将光临指导,并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请拨冗组织班委推荐两名发言的同学,并告知他们一定务必按时到会。
(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简明,文中必须删掉两个词语,分别是____和____。(2)文中使用不得体的两个词语,分别是____和____。
【解析】 本题借用应用文“通知”的形式,(1)“盛誉”指很高的荣誉;“极高”与“盛”重复,去掉“极高”。“务必”是一定、必须的意思;“一定”“务必”重复,保留一个即可。(2)避免出现谦敬错位等问题。“奉送”是敬辞,“赠送”的意思。“拨冗”是具有文学色彩的客套话,常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
【语言赏析学案】推荐阅读:
语言赏析专题10-08
古诗词赏析之赏析语言05-28
散文之语言赏析08-29
记叙文的语言赏析11-30
语言赏析的步骤与方法08-13
写景抒情散文的语言赏析08-26
语言赏析练习课教案设计09-07
作文基础语言描写学案10-19
学案激励性语言10-24
大自然的语言1导学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