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责任保险(精选8篇)
强制责任保险 篇1
強制汽車責任保險
第 一 條
第 二 條
第 三 條
第 四 條 財政部86.12.5台財保第862401786號函核定(契約之構成與法令之適用)本保險單條款、有關之保險證、要保書、批註或批單及其他約定文件,均係本保險契約之構成部分。本保險契約未規定者,依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及其施行細則之規定,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及其施行細則未規定者,適用保險法及其他有關法令之規定。(名詞定義)本保險契約所稱「被保險人」,除經特別載明者外,包括下列之人:
一、本保險契約(證)所載之列名被保險人。
二、其他因使用或管理被保險汽車造成汽車交通事故之人。本保險契約所稱「加害人」,指因被保險汽車之所有、使用或管理,造成汽車交通事故而致他人損害之人。本保險契約所稱「受害人」,指因汽車交通事故而遭受體傷、殘廢或死亡之人。但汽車交通事故僅涉及一輛汽車者,受害人不包括該汽車之駕駛人。本保險契約所稱「受益人」,依下列各款之規定:
一、傷害醫療給付之受益人,為受害人本人。
二、殘廢給付之受益人,為受害人本人
三、死亡給付之受益人,為受害人之繼承人。無繼承人者,為「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所規定之「汽車交通事故特別補償基金」。本保險契約所稱「被保險汽車」,除經特別載明者外,係指本保險契約(證)所載之汽車。如被保險汽車附掛拖車或尾車者,於發生汽車交通事故致應負賠償責任時,視為同一輛汽車。本保險契約所稱「殘廢」,係指財政部會同交通部擬定,報經行政院核定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給付標準」所規定之殘廢。本保險契約所稱「汽車交通事故」,係指因所有、使用或管理汽車所致受害人體傷、殘廢或死亡之事故。前項所稱因所有、使用或管理汽車所致受害人體傷、殘廢或死亡,係指被保險汽車於道路、停車場、或其他供汽車通行之地方,發生交通事故,所致受害人體傷、殘廢或死亡。前項所稱「道路」係指公路、街道、巷衖、廣場、騎樓、走廊或其他供公眾通行之地方。(承保範圍)被保險人因所有、使用或管理被保險汽車發生汽車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體傷、殘廢或死亡者,不論被保險人有無過失,本公司依本保險契約之約定,對受益人給付保險金。(不保事項)
因下列情事致受害人受有體傷、殘廢或死亡者,本公司對其不負給付保險金之責任:
一、受害人或受益人與被保險人或加害人串通之行為。
二、受害人或受益人之故意行為。
第 五 條
第 六 條
第 七 條
第 八 條
第 九 條
第 十 條
三、受害人或受益人從事犯罪之行為。(追償事項)被保險汽車發生汽車交通事故,加害人有下列情事之一者,本公司仍依本保險契約約定給付保險金,但得在給付金額範圍內,向加害人求償:
一、酒醉或吸食毒品、迷幻藥而駕車者。
二、從事犯罪行為或逃避合法拘捕所致者。
三、自殺或故意行為所致者。
四、違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一條之規定而駕車者。
五、未經列名被保險人允許而駕駛被保險汽車者。前項第一款所稱酒醉係指飲酒後吐氣所含酒精成分超過每公升○.二五毫克以上;所稱毒品或迷幻藥係指吸食、注射或服用鴉片、海洛因、安非他命、古柯鹼、大麻、迷幻藥品或其他違禁藥物而駕車者。第一項第四款係指無照駕駛、越級駕駛、使用註銷駕照駕車、駕照吊扣期間駕車等違規行為。(保險期間與保險給付)本保險契約之保險期間,依保險證之記載為準。本公司應於保險期間屆滿一個月前以書面通知被保險人續保,如怠於通知而於原保險期間屆滿後三十日內發生保險事故,本公司仍需負賠償責任,但被保險人應辦妥續保手續,其始期追溯自原保險期間屆滿之時。本保險契約期間有變動者,應於保險證上更正或以批單更正之。本保險契約保險金額,悉依行政院核定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給付標準」之規定。(保險費之交付)本保險之保險費應於投保時一次付清,不交付保險費者,本公司得拒絕承保。(要保書記載事項)為貫徹從人因素及從車因素訂定費率之目的,除主管機關另有規定者外,要保書應記載下列重要事項:
一、汽車種類。
二、汽車使用性質及目的。
三、汽車牌照號碼、引摰號碼或車身號碼。
四、汽車所有人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住所、駕駛執照或身分證號碼;汽車所有人為法人、非法人團體或機關時,其名稱及營業所或事務所。(保險契約書之簽發與變更)本保險契約成立後,本公司應簽發保險證、保險單及條款交予要保人。被保險人對本公司之通知或申請變更保險契約,應以書面為之。本公司對被保險人或受益人之通知或同意變更保險契約,亦同。(保險契約之解除權之禁止及終止權之行使1)
要保人不得解除本保險契約。
除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外,要保人不得終止本保險契約:
一、被保險汽車牌照繳銷、吊銷、註銷而有事實足以證明停駛者或因停駛而繳存,經公路監理
機關核准者。
第 十一 條
第 十二 條
第 十三 條
第 十四 條
第 十五 條
第 十六 條
二、被保險汽車報廢,經公路監理機關核准者。
三、因重複投保而終止其中保險期間先屆滿之保險契約者。(保險契約之解除權之禁止及終止權之行使2)本公司不得解除本保險契約。除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外,本公司不得終止本保險契約:
一、要保人、被保險人或其代理人對於第八條規定應說明之事項說明不實者。
二、如要保人以票據交付保險費而未兌現者。本公司依前項規定終止保險契約前,應以書面通知列名被保險人於文到十日內補正,逾期未補正者,本公司得終止本保險契約。(契約終止保險費之處理)本保險契約依前二條規定終止時,其保險費已交付者,本公司按日數比例計算退還未到期保險費,保險費未退還前,保險契約視為存續中。其保險費未交付者,要保人應按日數比例計算交付終止前已到期之保險費。(保險權益之移轉)列名被保險人死亡或破產者,本保險契約仍為繼承人或破產債權人之利益而存在。被保險汽車移轉所有權時,應同時通知本公司辦妥保險契約變更手續。未辦妥保險契約變更手續而於原保險有效期間內發生汽車交通事故時,本公司仍負給付保險金之責任。但得要求受讓人補辦保險契約變更手續。(重複投保)被保險汽車發生汽車交通事故時,如同一被保險汽車另訂有其他強制汽車責任保險契約,不問其契約之訂立,係由於列名被保險人或他人所為,本公司與其他保險人在保險金額範圍內負連帶責任。前項情形,要保人得終止其中保險期間先屆滿之保險契約並請求返還終止後未到期之保險費。(保險競合)被保險汽車發生汽車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體傷、殘廢或死亡,而本公司依本保險契約應負保險責任時,如尚有其他保險契約亦應負保險責任,本公司依下列規定處理: 其他保險為「全民健康保險」者:
一、本公司就受益人提出之自費醫藥費用收據或全民健康保險特約醫院出具之醫療費用收據中所列屬受害人自行負擔之部分,在不超過本保險傷害醫療給付保險金額範圍內,依本保險契約給付傷害醫療給付。
二、本公司就全民健康保險之保險人給付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之醫療費用,在不超過本保險傷害醫療給付保險金額扣除依前款規定給付金額後之餘額範圍內,償還全民健康保險之保險人醫療給付。(直接給付請求權)
被保險汽車發生汽車交通事故,受益人得在本保險契約所約定之保險金額範圍內,直接向本公司請求給付保險金。
加害人對受害人已為一部分之賠償者,本公司僅於本保險契約所約定之保險金額扣除該已付賠償金額後之餘額範圍內,負給付保險金之責任。但經受益人與加害人約定不得自本保險之保險金額扣除者,從其約定。
第 十七 條
第 十八 條
第 十九 條
第 二十 條
第二十一條 本公司依前項規定扣除之金額,應歸墊返還給加害人。但前項但書之情形及加害人未經列名被保險人允許而使用或管理被保險汽車者,本公司無歸墊之義務。(暫時性保險金之給付)被保險汽車發生汽車交通事故致受害人死亡,經受益人提出下列文件者,得按本保險契約所約定之死亡保險金額二分之一範圍內,請求本公司給付暫時性保險金:
一、暫時性保險金給付申請書(由本公司供應)。
二、警憲機關開立之汽車交通事故證明。
三、戶籍謄本或戶口名簿影本。
四、屍體相驗證明書或合格醫師開立之死亡證明書。汽車交通事故經鑑定結果,本公司給付之暫時性保險金超過應給付之保險金時,本公司得就超過部份,向受益人請求返還。(一輛汽車交通事故之處理)汽車交通事故僅涉及一輛汽車者,本公司對車內或車外之受害人,負保險責任。但不包含駕駛被保險汽車之人。(共同肇事之處理)汽車交通事故係由數汽車所生或涉及數汽車者,依下列規定處理:
一、肇事汽車全部或部份為被保險汽車者,受害人或受益人得在本保險金額範圍內,請求各被保險汽車之保險公司連帶給付保險金。
二、前述各被保險汽車之保險公司間,按其所承保之肇事汽車數量比例負分擔之責。(交通事故發生後之處理)被保險汽車發生汽車交通事故,被保險人、加害人或受益人應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被保險人或加害人應立即報請當地警、憲機關處理,並應於五日內以書面通知本公司。受害人或受益人亦得直接以書面通知本公司。
二、被保險人或加害人及受益人應與本公司合作,提供人證、物證有關資料及文件。
三、被保險人或加害人應自行或請他人立即將受害人護送至當地或附近之醫療院所急救。但因交通事故而喪失急救他人之能力者,不在此限。被保險人或加害人違反前項規定者,本公司仍負給付保險金之責任。但因未依前項第一款規定辦理致本公司受有損害者,應負賠償責任。(理賠範圍及標準)
被保險汽車發生汽車交通事故,致受害人體傷、殘廢或死亡時,本公司依下列規定給付保險金:
一、給付項目:以下列項目為限:
(一)傷害醫療給付。
(二)殘廢給付。
(三)死亡給付。
二、給付標準:悉依財政部會同交通部擬定,報經行政院核定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給付標準」
之規定。
汽車交通事故發生致受害人有二人以上者,每一受害人均得單獨就其損害項目按前項規定之給付標準請求保險金。
受害人因汽車交通事故受有傷害,而於汽車交通事故發生後一百八十日內,致成殘廢或死亡
第二十二條
第二十三條
第二十四條 者,受益人除得請求殘廢給付或死亡給付外,於致成殘廢或死亡前有醫療費用之支出者,亦得請求傷害醫療給付。受害人於致成殘廢後,於汽車交通事故發生後一百八十日內,致成死亡者,受益人得請求之死亡給付金額,以扣除已給付之殘廢給付金額為限。(失蹤處理)汽車交通事故發生後受害人失蹤,於戶籍資料所載失蹤之日起算滿一年仍未尋獲,或受益人能證明該失蹤之受害人極可能因汽車交通事故而死亡者,本公司應先行給付死亡保險金。倘該失蹤人於日後發現生還時,受益人應將已領之死亡保險金歸還本公司。(理賠申請手續)受益人向本公司提出理賠申請時,應分別檢具下列文件:
一、傷害醫療給付(一)理賠申請書(表格由本公司提供)。(二)受益人身分證明。(三)警憲單位處理證明文件。(四)合格醫師診斷書。(五)醫療費用收據正本或加蓋與正本相符及醫療機構收據專用章之醫療費用影本。(六)同意查閱病歷聲明書。(七)受益人領款收據。
二、殘廢給付(一)理賠申請書(表格由本公司提供)。(二)受益人身分證明。(三)警憲單位處理證明文件。(四)合格醫師開具之殘廢確認書。(五)同意複檢聲明書。(六)受益人領款收據。
三、死亡給付(一)理賠申請書(表格由本公司提供)。(二)受益人身分證明。(三)警憲單位處理證明文件。(四)死亡證明書。(五)除戶戶口名簿影本。(六)受益人領款收據。上列相關文件齊全後,本公司應於五日內確定賠償金額,並於賠償金額確定後十日內給付保險金。本公司因可歸責於自己之事由致未在規定期限內為給付者,應給付遲延利息年利以一分計算。受益人申請殘廢給付,本公司對於殘廢等級有疑義時,得要求公立或教學醫院對受害人之身體加以檢驗查證,所生費用由本公司負擔。(代位求償)
汽車交通事故之發生,如可歸責於被保險人以外之第三人者,本公司得於給付金額範圍內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於該第三人之損害賠償請求權。
前項第三人為被保險人之家長或家屬者,本公司無代位求償之權利。
但汽車交通事故係由其故意行為所致者,不在此限。
被保險人不得擅自拋棄對第三人之求償權利或有任何不利於本公司行使該項權利之行為,否則保險金雖已給付,本公司得請求被保險人償還之。
第二十五條(請求權時效)
受益人請求本公司給付保險金之權利,自知有損害發生、賠償義務人及本公司之日起算,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汽車交通事故發生之日起,逾十年者,亦同。
强制责任保险 篇2
一、一般商业保险市场分析
一般的商业保险只涉及保险人与投保人 (风险行为人) , 并且假设保险人是风险中性者而投保人是风险厌恶者, 使得他们对风险的期望损失不同, 因此就会存在一个均衡的保费, 使保险人愿意卖保险而投保人愿意买保险。当然, 市场上的风险行为人并不都是风险厌恶者, 如果存在一些风险喜好者, 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 风险喜好者会将风险厌恶者逐出市场, 使得市场变成一个“柠檬市场”。[1]
因为一般商业保险市场只存在两方, 即风险行为人 (投保人) A和保险人B, 假设A的初始财富为W1, 从事风险行为的损失概率为P, 若成功, 可获收益I, 若不成功, 损失为D;假设B的初始财富为W2, 愿意出售保险的价格为a。其合约为:若A发生损失, 由B赔偿损失D给A。则有如下分析:
若要A购买保险, 则必须满足 (式1) ≥ (式2) , 即
W1+I (1-P) -a≥ (W1+I) (1-P) + (W1-D) P, 整理后得
对于B, 没有出售保险时, 期望财富为W2 (式4)
若B出售保险, 期望财富为 (W2+a) (1-P) + (W2+a-D) P (式5)
若要B出售保险, 必须满足 (式5) ≥ (式4) , 即
(W2+a) (1-P) + (W2+a-D) P≥W2, 整理后得
联立 (式3) 与 (式6) , 得到A与B在风险都是中性的情况下的保费形成区间是DP≥a≥DP。由此可以看到在风险中性且没有交易成本的保险市场中, 商业保险的价格a等于风险行为所可能带来的损失DP, 因此, a=DP就是一般保险在双方都是风险中性且没有交易成本时的市场均衡条件。
当然, 现实中不可能没有交易成本。现实中保险人B厘定保险费率时要考虑营业成本, 应该不只纯保费, 还应包括附加保费 (设为β) , 此时保险市场就不成立。假设风险行为人是风险厌恶者而保险人是风险中性者时, 风险行为人愿意接受比DP更高的价格, 引入参数δ来表示A愿意支付比a更多的那部分保费, 此时, 若要A购买保险, 则必须满足:
而B要出售保险, 则必须满足:a≥DP+β (式8)
联立 (式7) 与 (式8) , 得到保险市场价格形成的条件:δ≥β, 也就是说A要支付比a多的那部分保费δ要大于保险公司的附加保费β时, 保险市场就形成了。
至于参数δ取何值, 它取决于风险行为人的效用函数, 只要δ≥β, 保险市场就能自发形成;若风险行为人支付的多于a的那部分保费不足以弥补附加保费 (保险人的营业成本) , 保险市场就不存在, 此时风险行为人自担风险。
可见, 在一般商业保险市场中, 无论保险人是否愿意承保, 或投保人 (风险行为人) 是否愿意购买保险, 双方都是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来作出决策, 此时不需要引入强制。
二、责任保险市场分析
责任保险市场的情况比较复杂, 因为责任保险市场涉及四方利益主体:投保人、保险人、第三方和监管者, 不仅存在一般保险市场上那种可能的“柠檬效应”, 同时还会因为损失的发生是针对第三者而不是行为人, 逆选择会进一步加剧。即使信息是完全的, 保险市场也会有可能不能自发形成。因此, 引入监管者就显得尤为必要, 否则, 会带来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
引入监管者, 当然是基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假定监管者关注的是公共福利问题, 监管者强制某些行为进行投保, 以保证当风险发生时第三方的损失能够得到赔偿。从表面上看, 对于投保人是一种福利损失, 但对于第三方, 则是一种福利弥补, 只要这种福利弥补大于福利损失, 强制就是必要的,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更是如此。
在责任保险市场, 风险行为人可能损害第三方的利益, 此时, 情况就会有所不同。在一般商业保险市场模型的基础上, 加上一个第三方C。行为人A从事风险行为发生的损失D分为两块, 一块损失发生在A, 记为DA, 一块损失发生在第三方, 记为DC (假定C的损失DC全部由A承担) , 第三方C对A的风险行为和保险决策只能被动接受。
显然, 若A没有购买保险, 则第三方C的损失全部由A承担, 可是如果A无力赔偿或不愿赔偿, 那么A没有赔偿的部分只能由C自己承担。假设A实际补偿给C的部分为KDC (K为一个常数, 且K∈[0, 1]) , 现实中, K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但主要还是受A的赔偿能力和赔偿意愿决定。A的赔偿能力和赔偿意愿只要有一项比较低, K必然较小;只有在A的赔偿能力和赔偿意愿较强时, K才较大 (可以将K看作是A的赔偿比例) 。
做如下分析:
对于A:
若A购买保险, 期望财富为:W1+I (1-P) -a (式9)
若A不购买保险, 期望财富为:
(W1+I) (1-P) + (W1-DA-KDC) P (式10)
则若要A购买保险, 必须满足 (式9) ≥ (式10) , 即
(式11) 表明, 若A投保, 那么保险的价格a必须不超过投保人的期望损失。
同样, 对于B:
若B未出售保险, 则期望财富为W2,
若B出售保险, 期望财富为:
若要B出售保险, 则必须满足 (式12) ≥W2, 即
(式13) 表明, 保险人提供保险合约所需要的价格必须不小于保险人的期望损失。
联立 (式11) 与 (式13) , 可以得到A与B都是风险中性的情况下的保费形成区间 (DA+KDC) P≥a≥DP (式14)
由于D=DA+DC且K∈「0, 1」, 因此, DP≥ (DA+KDC) P, 则只要K≠1, (式14) 就不能成立。 (式14) 不成立意味着保险人B提供保险合约所需要的对价大于行为人A购买保险时所愿意支付的保费, 保险市场不成立。
而K=1时, A完全负担其对第三方C造成的损失, 也就是A对自己风险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全部负责, 此时市场等同于一般的商业保险市场。
在责任保险领域, 显然保险市场比其他保险市场更不易自发形成, 或者即便能自发形成, 条件也比其他保险市场更为苛刻, 其原因在于A对第三方C所造成的损失并不需要全部赔偿。由于A对C进行了风险转嫁, 而C又无法避免这种风险转嫁, 此时无论从社会公平或社会效益的角度, 都必须有某项措施来保护C的合理权益, 例如采取强制保险的方式。
在一般商业保险市场的分析中, 我们假设风险行为人A都是风险厌恶者, 他会愿意为保险多支付一些价格, 这部分多支付的价格我们记为δ, 同时保险人B的附加保费用β表示。此时, 若要A购买保险, 则必须满足:
若要B出售保险, 则必须满足:a≥DP+β (式16)
联立 (式15) 与 (式16) , 得
(DA+KDC) P+δ≥a≥DP+β (式17)
观察 (式17) , 可以发现在引入这两个参数后, 责任保险市场就有可能自发形成, 只是相对于一般的保险市场条件更为苛刻而已。
接下来考虑强制的边界。
首先, 要分析是否需要强制。强制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保险市场无法运行, 导致A的行为对第三方C带来损失;二是采用强制所产生的管制成本 (监管成本) 要小于第三方C的损失。
根据 (式17) (DA+KDC) P+δ≥a≥DP+β, 可知当该式成立时, 存在一个A与B都接受的价格, 此时保险市场有效, C的财富受到保险的保护, 从而避免或尽可能多的减少A的行为对C造成的损失。假如该式不成立, 则保险市场无效, 因为A从事风险行为时, 由于赔偿能力或赔偿意愿等因素使得他可能只需承担部分C的损失, 从而对C造成影响。在现实中, 这个影响可能是巨大的, 此时可能需要通过强制手段代替商业行为来保障C的财富。因此在该式inance NO.11, 2011 (CumulativetyNO.462) 不成立时, 在自发的市场环境下, 即便没有保险合约, A依然会进行风险行为, 而C遭受的损失则可能无法得到弥补。 (式17) 在什么情况下不成立呢?简化 (式17) (DA+KDC) P+δ≤a≤DP+β, 得:
即当δ≤ (1-K) DCP+β时, 不等式不成立。当不等式不成立时, 责任保险市场不存在价格区间, 也就说自发的责任保险市场不存在。
其次, 考虑强制成本, 记为θ (当采用强制保险时, θ的含义是β;当采用其他强制手段时, θ的含义是θ1) , 第三方可能所受损失为 (1-K) DCP。
我们知道, 强制所产生的监管成本θ要小于第三方的损失 (因为如果是大于的话, 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直接给予第三方的经济补偿而不必介入监管) , 即:
时, 可以通过强制的手段来确保第三方C所受的损失。
至于何时应该使用强制保险, 当然是保险市场的交易成本必须小于其他行政强制成本, 即θ1≥β (式20)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认为, 强制保险的条件是 (式18) 、 (式19) 及 (式20) 同时成立。因为当采用强制保险时, θ的含义是β, 因此, 将β代入 (式19) 中, 得
当 (式18) 与 (式21) 同时成立时, 自发的责任保险市场不存在, 需要采取强制保险。
客观上讲, 市场经济要求各经济主体应遵循平等、诚实守信原则, 然而现实中并非能完全如此。正如我们常见到的矿难事故中工人无法得到及时赔偿、交通事故中肇事主体无赔偿能力或不愿意赔偿等等现象, 说明某些领域单纯依靠还不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是无法有效和及时解决各种纠纷问题的。同时, “柠檬市场”的存在以及现代社会危险责任概念的迅速扩大, 都要求一些领域需要采取强制手段, 强制责任主体购买保险, 来解决各种因责任事故导致的纠纷问题。
当然, 如前所述, 什么保险需要强制?强制的界限如何界定?影响的因素是很多的, 从 (式18) 与 (式21) 可以发现, P、K、DC这三个参数影响责任保险是否需要强制的主要因素, 其中, 参数K最能体现责任保险与其他保险的不同。正因为现实中投保人 (风险行为人) 由于赔偿意愿和赔偿能力的不同, 导致第三方可能在遭受损失后, 获得很少的赔偿甚至得不到赔偿。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考虑强制。[2]
摘要:责任保险作为商业保险的一种, 遵循的是“契约自由”的原则, 是否投保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而强制责任保险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要求特定单位或个人, 不管意愿与否, 都必须购买的责任保险。强制性受制于法定性, 强制程度的强与弱取决于国家法律的具体规定, 体现的是政府对于公共政策的立法考量, 并且以牺牲“契约自由”原则为代价, 因此, 这项考量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不能任其泛滥, 必须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
关键词:责任保险,强制,界限
参考文献
[1]George A.Akerlof, “The Market for‘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Aug.1970) :P488~500
中国需要强制房屋保险 篇3
更重要的原因也是保险产品缺陷太大
在目前连购买人身保险的意识都相对淡薄的中国,谈房屋保险似乎时机未到。
不过,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被损毁的住宅楼、满地狼藉的房屋图片,以及“房子没了,房贷还在”的现实,已经让“与房子有关的保险”引发公众关注。
在此之前,2008年汶川大地震、2009年上海闵行区莲花河畔景苑小区的“楼倒倒”、2010年“11·15上海静安区高层住宅大火”等事件发生后,类似话题也曾被热议。
然而《瞭望东方周刊》在采访中发现,时至今日,房屋保险不仅对普通居民仍是陌生概念,许多房地产业内人士也知之甚少。
在美国、日本、欧洲,住房保险是居民购买的最普遍险种之一。但在中国,“给房子买保险”还是个需要教育和引导的新观念。
房屋保险有哪些
房屋保险在中国出现的历史并不短。上世纪80年代恢复停办了20年的保险业务之后,作为财产保险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庭财产险(简称家财险)曾有过一段“黄金期”。
“那时的住房主要是福利分配的公房,单位作为房屋维护、维修主体,大多都有转嫁潜在风险、购买保险的需求和积极性。”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满苏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后来住房市场化,房屋归个人所有,家财险购买力就下降了。”
1998年房改推出住房按揭贷款政策之后,为防止贷款人因意外事故导致丧失还贷能力,或者作为抵押品的房屋因一些特定自然灾害发生损毁,银行在放贷时要求贷款人购买“个人抵押商品住房保险”,简称“房贷险”。这样,当出现上述两种情况时,由保险公司负责相应的损失赔偿或偿还剩余银行贷款。
然而,因为投保花钱的是贷款购房人,第一受益人却是银行,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地产商与保险公司对贷款人做“捆绑销售”——没有投保、或者没有向指定保险公司投保房贷险,则银行不批贷款,这种做法引发了公众的抵触情绪。
后经媒体曝光,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在2006年初率先取消强制房贷险。其他银行也陆续将强制购买房贷险变为自愿购买。而很多人为了省几千元钱,放弃购买房贷险,即便买了保险,也会在提前还清房贷后将房贷险退保。
2006年后房贷险购买量一路下滑,“如今基本被家财险替代或覆盖。”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财险)销售员曾强(化名)告诉本刊记者。
除了居民作为投保人的房贷险、家财险,还有供房地产开发商、建设单位购买的住宅质量保险。
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从2001年开始进行住宅质量保险的研究,探讨如何依托住宅性能认定制度,借鉴住宅质量保险这一国际通行惯例,化解由于住宅质量问题带给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种种风险。
2002年9月,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通过了“A级住宅质量保证保险专家论证”,同年10月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制定了全国首份保险条款并签订合作协议,随后开展了A级住宅项目质量保险试点工作。
为什么推广难
房贷险的好处原本应该被广泛宣传,但多年来除了“霸王条款”的恶名,其不合理的条款设置也成为障碍。
例如,除了投保人是购房人而受益人是银行之外,房贷险保费的计算包含了房屋险和还贷保证保险两部分,但实际上房屋出现风险的几率很小,对绝大部分借款人来说,仅需要还贷保证保险即可。
“而家财险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推广开,居民不愿花钱、风险意识不强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也是我们的产品缺陷太大。”郝满苏说。
首先是赔偿范围过于局限。保险条款仅承保由于火灾、台风、暴雨、泥石流等原因造成的房屋损失,一般不包括地震。而房屋则限于钢筋混凝土或砖混结构住宅主体,以及交付使用时已存在的室内附属设备。室内财产不包括金银、首饰、珠宝、有价证券以及其他无法鉴定价值的财产。
“相比之下,保险公司的免赔偿条款则要长得多,对被保险人和投保人需要承担的义务的规定也要详细得多。比如及时告知、采取措施减损、保护现场、书面说明事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损失情况,等等。”北京中唐律师事务所律师徐斌对《瞭望东方周刊》介绍。
如要申请索赔,被保险人要提供的资料还包括财产损失、费用清单;损失财产的价值证明资料(比如发票、购买凭证等)、存在证明资料,等等。
保单条款的单一、无效和各种索赔、举证等的麻烦,让家庭财产险成为鸡肋。
“北京海淀区的房子要和沿海地区、西南山区的房子一样保台风、泥石流的意外险,这样的保单怎么可能有吸引力?”郝满苏说。
一些保险公司近几年陆续推出可自由搭配的家庭财产综合险。除了房屋、装修及室内财产3项主险之外,还针对盗抢、水暖管爆裂、因电压异常引起的家用电器损毁、家养宠物造成第三者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等内容承保。
这类保险的作用显然更大。“在东北地区,每年冬天光接到水管爆裂的客户报案就有很多。”曾强介绍说。
但本刊记者在向不同保险公司咨询的过程中也发现,同类组合的家庭财产保险价格差别巨大。以一套市值200万元、装修10万元、室内财产10万元的房屋为例,要保220万元的家财险,平安财险的保费报价为176元/年,如果再选择保额分别为5万元的水暖管爆裂损失险、居家责任险、家养宠物责任险等附加险,总计保费为294元/年。
中国人保财险公司的销售人员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三大主险的保费按保额220万元的2‰计算,需要4400元/年。
在郝满苏看来,与基本民生利益相关的保险应该设置统一指导价,但目前各保险公司报价混乱也让消费者迷惑。而买的人越少,保险公司越不挣钱,也越不重视产品研发或创新,消费者对“一张保单全国通用”则更不买账,陷入恶性循环。
nlc202309031211
此外,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傅蔚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令他担忧的是,“政府出面解决或表示承担事后房屋赔偿、回购责任的做法,会进一步减弱居民购买房屋保险的意识和积极性。因为大家看到的是,出了事反正有政府管,根本不需要买保险。”
国外怎么给房屋保险
“在一些发达国家,购买住房保险作为制度安排,是居民的一项刚性需求。”郝满苏介绍说,“无论是出售还是出租,没有保险的房屋是不准许交易的。”
据了解,美国与房屋有关的保险一般分为业主产权险、房屋保险、地震保险三大类。其中最常见的房屋保险,与中国的家庭财产险相似,但保障范围不同,索赔程序也简单得多。
美国的房产房屋保险通常包括房屋本身及附属设施,含收藏、文件等在内的私人财物,以及房屋修复期间的生活开支。除此之外,还有对投保人及其客人在室内外发生意外时的赔偿等。屋主在房屋损失发生后的60天内要向保险公司申报,并填写、提交“损失证明”;保险公司向投保人发出估价通知,屋主在20天内估价;双方对估价意见达成一致后,保险公司理赔。
这期间,投保人对保险公司理赔有异议,可提出法律诉讼。
德国的房屋保险负责理赔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包括火灾、水灾、飓风、地震、闪电、冰雹等常见的自然灾害。而处理受灾房屋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也在保赔范围内。比如现场清理费、损失评估费、拆除费用、现场保护费、减损措施费用等,以及在修建新房期间房主的酒店住宿费用甚至房租损失等,都由保险公司负责赔付。
“让倒掉的房子重新建起来”、“让房主受灾不受损”是德国房地产保险制度的基本作用和原则。所以,德国房屋保险虽然也有除外责任,如由投保人严重失职造成的损失等,保险公司可拒绝赔偿,但因为常引起争议,2008年生效的德国新保险合同法,作了对消费者更为有利的修改。保险公司只能根据投保人失职的严重程度,以及对损失的影响程度减少赔偿,但不能完全拒赔。
“在很多发达国家,尽管房屋保险并非强制险,但大部分的房主都会自愿购买。保费并不贵。比如在美国加州,几百万美元的房屋一年保费也就几十美元。”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
以最早开展强制性建筑工程质量保险的法国为例,1804年颁布的《拿破仑法典》中就规定,建筑师和设计师必须在建筑完工10年内负有对房屋结构缺陷作修正的严格责任。后来经过不断修订,开发商、分包商、部件生产商都要对房屋质量问题负连带责任。
谁来完善中国的房屋保险
“作为每年新建房屋占世界总量一半的建筑大国,中国建筑领域存在的‘虚假招标、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弊端,都将在未来造成房屋质量隐患,由此引发各种财产损失、赔偿纠纷。”徐斌预言。
而在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胡志刚看来,“保证房屋质量关键在于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的建筑工程责任制度,在这个制度基础上,以完善的住宅质量保险作加持。”他告诉本刊记者。
按照规定,这类保险的投保房屋首先要获得住建部相关住宅性能的权威认定,所以建筑质量从源头作了把关。其次,对购房人来说,当房屋过了维修期,即便当初的开发企业已不存在,房屋出了质量问题,仍可以找保险公司索赔。而保险公司为了降低理赔风险,必然提前介入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增加一层监督与防范。
中国从2001年起推行住宅质量保险,在北京、上海、青岛、大连等城市启动试点。但据了解,这项工作未能持续顺利开展。
对于目前再次引起广泛关注的家庭财产险,王国军认为还需要保险公司“拓荒”。
“各大保险公司都在车险的红海中挣扎,应该趁机好好做家财险的开发和推广。如果能做出特色,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说。
而在郝满苏看来,设置科学严谨的房屋保险,对房地产市场也有积极意义。
“比如测算一个小区附近的加油站每天储存的汽油是多少吨,如果出现火灾爆炸对周边建筑物会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这种测算结果出来之后,同一个小区距离加油站1000米和1500米的房子,价钱可能有差异,而保费也要有所区分。”郝满苏举例说。
实际上,类似的风险评估并不难。“随便去采访一个按揭贷款的老百姓,他都能说出可能影响自己还贷的风险因素,而保险公司却不去做这种‘适销对路’的产品。”
他还认为,房屋保险的推广和普及需要各方推动。他的建议是,首先从房屋交易环节,政府应该规定必须含保险。
而徐斌则认为,当二手房交易占比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时,房屋保险自然会被广泛接受。“现在政府和企业要做的是强化这个趋势。”
强制责任保险 篇4
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6 第一条(立法目标).........................................6 第二条(定义).............................................6 第三条(适用范围).........................................6 第四条(监督管理机构).....................................6 第二章 投保与承保............................................7 第五条(强制投保范围).....................................7 第六条(保险责任范围).....................................8 第七条(统一条款与费率监管)...............................8 第八条(费率浮动).........................................9 第九条(责任限额).........................................9 第十条(保险合同).........................................9 第十一条(承保)...........................................9 第十二条(通知义务).......................................9 第十三条(合同解除)......................................10 第十四条(合同解除通知环保部门)..........................10 第十五条(保险期间与续保)................................10 第十六条(投保方式)......................................10 第三章 风险评估与排查.......................................11 第十七条(风险评估)......................................11 第十八条(投保后风险排查)................................11 第四章 赔偿.................................................11 第十九条(保险责任触发)..................................11 第二十条(除外责任)......................................12 第二十一条(保险事故勘查)................................12 第二十二条(保险金给付请求)..............................12 第二十三条(保险金给付)..................................13 第二十四条(事故核定)....................................13 第二十五条(事故鉴定)....................................13 第二十六条(纠纷处理)....................................13 第五章 罚则.................................................14 第二十七条(对应保未保的惩处措施)........................14 第六章 附则.................................................14 第二十八条(解释机构)....................................14 第二十九条(实施时间)....................................1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立法目标)
为完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机制,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及《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228号)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是指以从事环境高风险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因其污染环境导致损害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强制性保险。
第三条(适用范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环境高风险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以下简称环境高风险企业),应当投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承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商业性保险机构(以下简称保险公司)和互助性保险机构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监督管理机构)
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保险公司的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业务实施监督管理。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对环境高风险企业参加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环境高风险企业参加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情况。
第二章 投保与承保
第五条(强制投保范围)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属于本办法第二条所称环境高风险生产经营活动。
(一)从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基础化学原料制造、合成材料制造,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Ⅲ类及以上高风险放射源的移动探伤、测井;
(二)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
(三)建设或者使用尾矿库;
(四)经营液体化工码头、油气码头;
(五)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环境保护部印发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办〔2014〕34号)附录B)所列物质并且达到或者超过临界量;
(六)生产《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15年版)》(环境保护部印发的《关于提供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15年版)的函》(环办函〔2015〕2139号)附件)所列具有高环境风险特性的产品;
(七)从事铜、铅锌、镍钴、锡、锑冶炼,铅蓄电池极板制造、组装,皮革鞣制加工,电镀,或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含汞催化剂生产氯乙烯、氯碱、乙醛、聚氨酯等。
(八)国务院规定或者国务院授权环境保护部会同保监会规 定应当投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其他情形。
2005年以来发生过特别重大、重大或者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也应当投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第六条(保险责任范围)
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保险责任,包括:
(一)第三者人身损害。环境高风险企业因突发环境事件或者生产经营过程中污染环境,导致第三者生命、健康、身体遭受侵害,造成人体疾病、伤残、死亡等,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
(二)第三者财产损害。环境高风险企业因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污染环境,直接造成第三者财产损毁或价值减少而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
(三)生态环境损害。环境高风险企业发生较大、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导致生态环境损害而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包括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生态环境修复期间服务功能的损失和生态环境功能永久性损害造成的损失,以及其他必要合理费用。
(四)应急处置与清污费用。环境高风险企业、第三者或者政府有关部门、公益组织等机构,为避免或者减少第三者人身损害、财产损失或者生态环境损害而支出的必要、合理的应急处置费用、污染物清理费用。
第七条(统一条款与费率监管)
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实行统一的保险条款、基础保险费率及其调节系数。
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条款与费率的审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
第八条(费率浮动)
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根据被保险人的环境风险变化情况实行浮动费率。
第九条(责任限额)
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根据环境高风险企业的不同类型实行不同的责任限额,环境高风险企业应当按照责任限额投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第十条(保险合同)
环境高风险企业投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应当与保险公司依法订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合同(以下简称保险合同)。
环境高风险企业与保险公司订立保险合同时,双方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履行告知和说明义务。
保险合同订立后,保险公司应当书面通知投保的环境高风险企业所在地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承保)
环境高风险企业向保险公司投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保险公司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或者拖延承保。
第十二条(通知义务)
环境高风险企业投保时,应当向保险公司如实告知其影响环境风险情况的重要事项。环境高风险企业的环境风险显著增加时,应当及时通知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可以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增加 保险费。
环境高风险企业未履行前款规定的通知义务的,因其环境风险显著增加而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人不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
第十三条(合同解除)
除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规定的情形外,保险合同成立后,保险公司不得解除。
环境高风险企业对重要事项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保险公司解除合同前,应当书面通知环境高风险企业,环境高风险企业应当自收到通知之日起5日内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环境高风险企业在上述期限内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公司不得解除保险合同。
第十四条(合同解除通知环保部门)
保险合同解除的,保险公司应当收回保险单,并书面通知投保的环境高风险企业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十五条(保险期间与续保)
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保险期间为1年。环境高风险企业应当在保险合同期满前及时续保。第十六条(投保方式)
环境高风险企业投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可以依法自主投保,也可以有组织统一投保。
第三章 风险评估与排查
第十七条(风险评估)
保险公司承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应当在承保前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并出具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环境风险评估报告是保险合同的组成部分。
保险公司开展环境风险评估的,环境高风险企业应当积极配合。
第十八条(投保后风险排查)
保险合同应当约定在合同有效期内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的相关事项。
保险公司和环境高风险企业可以共同委托环境风险评估机构或者共同组建专家团队,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环境高风险企业的环境安全隐患进行排查,环境高风险企业应当积极配合。发现环境安全隐患后,环境高风险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整改。
第四章 赔 偿
第十九条(保险责任触发)
环境高风险企业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受害者在保险合同有限期届满后三年内向环境高风险企业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请求,由环境高风险企业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公司依法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
第二十条(除外责任)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公司不予赔偿:
(一)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害。完全属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环境高风险企业经过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污染环境致使第三者遭受的损害。
(二)环境污染犯罪直接导致的损害。环境高风险企业构成污染环境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犯罪行为直接引发环境污染致使第三者遭受的损害。
(三)故意采取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直接导致的损害。
(四)环境安全隐患未整改直接导致的损害。
(五)环境保护部和保监会确定的可以除外的其他损害。第二十一条(保险事故勘查)
环境高风险企业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保险公司接到环境高风险企业或者受害者通知后,应当及时组织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或者专家团队开展事故勘查、定损和责任认定,环境高风险企业应当积极予以配合。
第二十二条(保险金给付请求)
环境高风险企业按照保险合同请求保险公司赔偿保险金时,应当向保险公司提供其所能提供的与确认伤害或者损失的原因、损失程度等有关的证明和资料。
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认为有关的证明和资料不完整的,应当及时一次性通知环境高风险企业补充提供。
环境高风险企业怠于向保险公司请求赔偿保险金的,受害 者也可以就其应获赔偿部分直接向保险公司请求赔偿保险金。
第二十三条(保险金给付)
环境高风险企业依法支付赔偿款后,保险公司可以向环境高风险企业赔偿保险金。
保险公司也可以直接向受害人赔偿保险金。第二十四条(事故核定)
保险公司收到赔偿保险金的请求和相关证明、资料后,应当及时做出核定;情形复杂的,应当在30日内作出核定,但保险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保险公司应当将核定结果通知环境高风险企业以及受害者;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在与环境高风险企业达成赔偿保险金的协议后10日内,履行赔偿保险金义务。
对损害责任认定较为清晰的第三方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保险公司应当积极预付赔款,加快理赔进度。
第二十五条(事故鉴定)
保险公司、环境高风险企业或者受害者可以委托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或者专家团队,出具损害鉴定评估意见,作为保险理赔的重要参考依据。
已被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侵权民事诉讼生效判决认定的事实,可以直接作为理赔依据,不需要另行进行鉴定评估。
保险公司不得要求环境高风险企业或者受害者提供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出具的环境污染事故、损害等文件或者资料,不得以此作为保险事故核定或者理赔的前提条件。
第二十六条(纠纷处理)
环境高风险企业与保险公司对赔偿有争议的,可以依法申 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章 罚 则
第二十七条(对应保未保的惩处措施)
对于应当投保,未按照规定投保或者续保的环境高风险企业,由环境高风险企业所在地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投保或者续保,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解释机构)
本办法由环境保护部与保监会负责解释。第二十九条(实施时间)
强制责任保险 篇5
(一)死亡伤残赔偿限额为110000元;
(二)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0元;
(三)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为2000元。医疗限额10000对于大多数的重伤事故无法给予保障,此赔偿项目杯水车薪。从交强险设立的目的来看,主要是保护交通事故中受害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而在赔偿总额中,将死亡伤残赔偿和医疗费用赔偿割裂开来不利于对受害人生命健康权的保护,司法实践中对此问题应如何处理?另如果事故只造成财产损失且超过2000元,受害方要求保险公司在总额内赔偿,能否支持?
反对保险公司分享赔付,理由是:
1、《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受害人及投保人的合法权益而分散风险,而《交强险保险条例》第二十三条将保险公司的赔付责任分项后,不利于受害人及投保人权利的救济,《交强险保险条例》第二十三条是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的曲解;
2、《道路交通安全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属于法律范畴,《交强险保险条例》是国务院制定的,属于行政法规,故应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来处理。
强制责任保险 篇6
务规程要点》进行备案的函
产险部函[2006]78号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
你协会《关于报备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承保、理赔实务规程行业指导性要点的报告》(中保协发[2006]8号)收悉。经研究,同意对你协会组织制定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承保、理赔实务规程要点》予以备案。
你协会应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协调和督促各有关保险公司严格遵照执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承保、理赔实务规程要点》。保监会及各地保监局将据此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的经营进行监督检查。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承保、理赔实务规程要点
第一章 承保实务规程
第一节 说明和告知
一、保险人向投保人介绍条款、履行明确说明义务
(一)向投保人介绍条款,主要包括:保险责任、各项赔偿限额、责任免除、投保人义务、被保险人义务、赔偿处理等内容。
特别对责任免除事项,要向投保人明确说明。
(二)向投保人明确说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各分项赔偿限额。
(三)向投保人明确说明,保险人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组织制定交通事故人员创伤临床诊疗指南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标准进行审核医疗费用。
(四)告知投保人不要重复投保交强险,即使投保多份也只能获得一份保险保障。
(五)提醒有挡风玻璃的机动车的投保人将保险标志贴在车内挡风玻璃右上角;摩托车、拖拉机的驾驶人要随身携带。
(六)告知投保人如何查询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交通事故记录。
二、提醒投保人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一)投保人应提供以下资料。
1、首次投保交强险的,投保人应提供投保机动车行驶证和驾驶证复印件。
2、对于续保业务,投保人需要提供上期交强险保险单原件或其他能证明上年已投保交强险的书面文件。未建立交通事故责任交强险信息平台的地区,投保人不能提供机动车上年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交通事故记录的,保险人不给予相应的费率优惠;建立交通事故责任交强险信息平台的地区,根据信息平台记录的信息相应浮动费率。
(二)要求投保人对重要事项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重要事项包括以下内容:
1、机动车种类、厂牌型号、识别代码、牌照号码、使用性质;
2、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的姓名(名称)、性别、年龄、住址、身份证或驾驶证号码(组织机构代码);
3、续保前该机动车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交通事故记录等影响费率水平的事项(交强险实施第一年不需要提供);
4、保监会规定的其他事项。
(三)要求投保人提供联系电话、地址、邮政编码等,以便于保险人提供保险服务。
(四)交强险合同解除后,投保人应当及时将保险单、保险标志交还保险人核销(若标志残损只要可辨认,即可核销)。
第二节 投保单填写
一、保险人应指导投保人正确填写投保单,投保单至少应当载明机动车的种类、厂牌型号、识别代码、号牌号码、使用性质,投保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的姓名(名称)、性别、年龄、住所、身份证或者驾驶证号码(组织机构代码),以及续保前投保机动车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交通事故记录等影响费率水平的事项。
二、要求投保人真实、准确填写交强险投保单的各项信息,并在投保单上签字或加盖公章。
三、投保人提供的资料复印件附贴于投保单背面。
四、保险期间的起期必须在保险人接受投保人的投保申请日之后,保险期间开始前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
五、交强险的保险期间为1年,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投保人可以投保短期保险:
(一)临时入境的境外机动车;
(二)距报废期限不足一年的机动车;
(三)临时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例如:领取临时牌照的机动车,临时提车,到异地办理注册登记的新购机动车等);
(四)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节 保险费计算
一、保险人必须按照保监会审批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费率方案(以下简称交强险费率方案)计算、收取保险费。
二、投保短期保险的,按照短期月费率计算保费。
三、保险费必须一次全部收取,不得分期收费。
四、除保监会审批的交强险费率方案中费率浮动办法规定的优惠外,保险人不得给予投保人任何返还、折扣和额外优惠。
五、保险费率与被保险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事故记录相联系的浮动机制开始执行后,保险公司应当在完成保险费计算后、出具保险单以前,向投保人出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费率浮动告知书》(附件一),经投保人签章确认后,再出具保险单、保险标志。
交通事故包括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认定的交通事故,以及虽未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认定,但保险人已经在交强险项下承担赔偿责任的事故。
第四节 出具保险单、保险标志
一、保险人必须在收取保险费后方可出具保险单、保险标志。
二、保险单必须单独编制保险单号码并通过业务处理系统出具。
三、交强险必须单独出具保险单、保险标志、发票。保险单、保险标志必须使用保监会监制的交强险保险单、保险标志,不得使用商业保险单证代替。
四、投保人因交强险保险单、保险标志发生损毁或者遗失申请补办的,保险人应在收到补办申请及报失认定证明后的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补发相应的交强险保险单、保险标志;并通过业务系统重新打印保险单、保险标志,新保险单、保险标志的印刷流水号码与原保险单号码能够通过系统查询到对应关系。
五、对于业务分散的摩托车、农用型拖拉机业务可以使用定额保险单。定额保险单可以手工出单,但必须在出具保险单后的7个工作日内,准确补录到业务处理系统中。
对于运输型拖拉机不使用定额保险单。
第五节 保险合同变更和终止
一、保险人解除合同。投保人对重要事项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保险人解除合同前,应当书面通知投保人,投保人应当自收到通知之日起5日内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投保人在上述期限内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
保险人解除合同的,保险人应收回保险单、保险标志,并书面通知机动车管理部门。
二、除下列情况外,不得接受投保人解除合同的申请:
(一)被保险机动车被依法注销登记的;
(二)被保险机动车办理停驶的;
(三)被保险机动车经公安机关证实丢失的;
(四)投保人重复投保交强险的。
办理合同解除手续时,投保人应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保险人应收回交强险保险单、保险标志后,方可办理交强险退保手续,并书面通知机动车管理部门。
投保人因重复投保解除交强险合同的,只能解除保险期间的起期在后面的保险合同,保险人全额退还起期在后面的保险合同的保险费,出险时由起期在前的保险合同负责赔偿。
三、发生以下变更事项时,保险人应对保险单进行批改,并根据变更事项增加或减少保险费:
(一)被保险机动车转卖、转让、赠送他人;
(二)被保险机动车变更使用性质;
(三)变更其他事项。
禁止批改交强险的保险期间。
上述批改按照日费率增加或减少保险费。
四、发生下列情形时,保险人应对保险单进行批改,并按照保单重新核定保险费计收:
(一)投保人未如实告知重要事项,对保险费计算有影响的,并造成按照保单重新核定保险费上升的;
(二)在保险合同有效期限内,被保险机动车因改装、加装、使用性质改变等导致危险程度增加,未及时通知保险人,且未办理批改手续的。
第二章 理赔实务规程 第一节 接报案和理赔受理
一、接到被保险人或者受害人报案后,应询问有关情况,并立即告知被保险人或者受害人具体的赔偿程序等有关事项。
涉及人员伤亡或事故一方没有投保交强险的,应提醒事故当事人立即向当地交通管理部门报案。
二、保险人应对报案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统一归档管理。
三、被保险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应由被保险人向保险人申请赔偿保险金。保险人应当自收到赔偿申请之日起1个工作日内,以索赔须知的方式书面告知被保险人需要向保险公司提供的与赔偿有关的证明和资料。保险人应当自收到被保险人提供的证明和资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对是否属于保险责任作出核定,并将结果通知被保险人;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在与被保险人达成赔偿协议后10个工作日内赔偿保险金。
索赔须知必须通俗、易懂,并根据实际案情勾选以下与赔偿有关的证明和资料:
索赔申请书,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单正本,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调解书,简易事故处理书,交通事故自行协商处理协议书,法院裁定书、裁决书、调解书、判决书,仲裁书,车辆定损单,车辆修理发票,财产损失清单,医院诊断证明,医疗费报销凭证,误工证明及收入情况证明,伤残鉴定书,死亡证明,被扶养人证明材料,户籍证明,机动车行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保险人身份证明,领取赔款人身份证明等。
第二节 查勘和定损
一、事故各方机动车的保险人在接到客户报案后,均有责任进行查勘,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核定。
二、事故任何一方的估计损失超过交强险赔偿限额的,应提醒事故各方当事人依法进行责任划分。
三、事故涉及多方保险人,但存在一方或多方保险人未能进行查勘定损的案件,未能进行查勘定损的保险人,可委托其他保险人代为查勘定损。接受委托的保险人,应向委托方的被保险人提供查勘报告、事故/损失照片和损失情况确认书。损失情况确认书一车一份,并由事故各方签字确认。
第三节 垫付和追偿
一、抢救费用垫付条件
(一)符合《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情形;
(二)接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求垫付的通知书;
(三)受害人必须抢救,且抢救费用已经发生,抢救医院提供了抢救费用单据和明细项目;
(四)不属于应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的抢救费用。
二、垫付标准
(一)按照交通事故人员创伤临床诊疗指南和抢救地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的标准,在交强险医疗费用赔偿限额或无责任医疗费用赔偿限额内垫付抢救费用;
(二)被抢救人数多于一人且在不同医院救治的,在医疗费用赔偿限额或无责任医疗费用赔偿限额内按人数进行均摊;也可以根据医院和交警的意见,在限额内酌情调整。
三、垫付方式
自收到交警部门出具的书面垫付通知、伤者病历/诊断证明、抢救费用单据和明细之日起,及时向抢救受害人的医院出具《承诺垫付抢救费用担保函》,或将垫付款项划转至抢救医院在银行开立的专门账户,不进行现金垫付。
四、追偿
对于所有垫付的案件,保险人垫付后有权向致害人追偿。追偿收入在扣减相关法律费用(诉讼费、律师费、执行费等)、追偿费用后,全额冲减垫付款。
第四节 赔偿处理
一、赔偿原则
保险人在交强险责任范围内负责赔偿被保险机动车因交通事故造成的对受害人的损害赔偿责任。
二、抢救费用支付
交通事故属于保险责任,因抢救受害人需要保险人支付抢救费用的,保险人在接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书面通知和医疗机构出具的抢救费用清单后,支付标准和支付方式参照本实务第二章第三节二、三的规定执行。
交通事故不属于保险责任或者应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的抢救费用,保险人不予以支付。
三、赔款计算
(一)保险人在交强险各分项赔偿限额内,对受害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分别计算赔偿。
基本计算公式为:
总赔款=∑各分项损失赔款= 受害人死亡伤残赔款+受害人医疗费用赔款+受害人财产损失赔款
各分项损失赔款=各分项核定损失金额
各分项核定损失金额超过各分项赔偿限额的,按各分项赔偿限额计算赔偿。
(二)下列情况下,保险人按以下方式计算赔偿:
1、两辆及两辆以上机动车交通事故的赔偿。
(1)交通管理部门未确定保险事故各方机动车在交强险项下所承担的赔偿责任时,按照以下方式进行赔偿。
各分项核定损失金额=交通事故中被保险机动车以外的所有受害人的各分项核定损失金额之和÷(N-1)
N为交通事故肇事机动车的数量。
(2)交通管理部门已确定保险事故各方机动车在交强险项下所承担的赔偿责任时,按照以下方式进行赔偿。
各分项核定损失金额=交通管理部门确定的被保险机动车对事故中所有受害人承担的各分项损失之和。
(3)肇事机动车中有未投保交强险的,视同投保机动车计算赔款。
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的交通事故的赔偿。
(1)事故中所有受害人的分项核定损失之和在交强险分项赔偿限额之内的,按实际损失计算赔偿。
(2)事故中所有受害人的分项核定损失之和超过交强险分项赔偿限额的,按分项赔偿限额计算赔偿。
(3)交通管理部门已确定保险事故各方机动车在交强险项下所承担的赔偿责任时,按照以下方式进行赔偿。
各分项核定损失金额=交通管理部门确定的被保险机动车对事故中所有受害人承担的各分项损失之和
(4)多辆被保险机动车碰撞非机动车或行人的,各被保险机动车的保险人分别在交强险的责任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若交通管理部门未确定事故各方机动车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各被保险机动车的保险人对各受害人的各分项损失平均分摊,并在对应的分项赔偿限额内计算赔偿。
3、两辆及两辆以上机动车与多个非机动车、行人的交通事故,参照本节上述规定计算赔偿。
对于非机动车、行人、车外财产损失,参照
1、(1)计算公式,但分母为N。
4、受害人财产损失需要施救的,财产损失赔款与施救费累计不超过财产损失赔偿限额。
5、主车和挂车在连接使用时发生交通事故,主车与挂车的交强险保险人分别在各自的责任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若交通管理部门未确定主车、挂车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主车、挂车的保险人对各受害人的各分项损失平均分摊,并在对应的分项赔偿限额内计算赔偿。主车与挂车由
不同被保险人投保的,在连接使用时发生交通事故,按互为三者的原则处理。
6、被保险机动车投保一份以上交强险的,保险期间起期在前的保险合同承担赔偿责任,起期在后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三)死亡伤残费用和医疗费用的核定标准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赔偿范围、项目和标准,公安部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GB18667-2002),以及交通事故人员创伤临床诊疗指南和交通事故发生地的基本医疗标准核定人身伤亡的赔偿金额。
(四)对被保险人依照法院判决或者调解承担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原则上在其他赔偿项目足额赔偿后,在死亡伤残赔偿限额内赔偿。
第五节 支付赔款
一、支付赔款
未建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交强险信息平台的,保险人支付赔款后应在保险单正本上加盖“×年×月×日出险,负××(全部、主要、同等、次要)责任,××(有无)伤人”条形章。
二、单证分割
如果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在不同的保险公司投保,如损失金额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由交强险承保公司留存已赔偿部分发票或费用凭据原件,将需要商业保险赔付的项目原始发票或发票复印件,加盖保险人赔款专用章,交被保险人办理商业险索赔事宜。
第六节 直接向受害人支付赔款的赔偿处理
一、发生受害人人身伤亡,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保险人可以受理受害人的索赔:
(一)被保险人出具书面授权书;
(二)人民法院签发的判决书或执行书;
(三)被保险人死亡、失踪、逃逸、丧失索赔能力或书面放弃索赔权利;
(四)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受害人索赔时应当向保险人提供以下材料:
(一)人民法院签发的判决书或执行书或交警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和调解书原件;
(二)受害人的有效身份证明;
(三)受害人人身伤残程度证明以及有关损失清单和费用单据;
(四)其他与确认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有关的证明和资料。
经被保险人书面授权的,还应提供被保险人书面授权书。
三、赔款计算
保险事故涉及多个受害人的,在所有受害人均提出索赔申请,且受害人所有材料全部提交后,保险人方可计算赔款。
(一)事故中所有受害人的分项核定损失之和在交强险分项赔偿限额之内的,按实际损失计算赔偿。
(二)保险事故中各分项赔偿限额下核定损失之和超过交强险各分项赔偿限额的,保险人按照各分项赔偿限额下各受害人的核定损失金额占所有受害人的总核定损失金额的比例,乘以相应赔偿限额,计算被保险人对各受害人的分项赔偿金额。
某一受害人得到的被保险人交强险项下的分项赔偿金额=各分项赔偿限额×(事故中某一受害人的分项核定损失金额/事故中所有受害人的分项核定损失金额之和)
第七节 结案和归档
一、理赔单证
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受害人支付赔款后,将赔案所有单证按赔案号进行归档。必备单证包括:
(一)保单抄件;
(二)报案记录、被保险人书面索赔申请;
(三)查勘报告、现场照片及损失项目照片、损失情况确认书、医疗费用原始票据及费用清单、赔款计算书。以上原始票据,由查勘定损公司留存;
(四)行驶证及驾驶证复印件,被保险人和受害人的身份证明复印件(如直接支付给受害人);
(五)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法院等机构出具的合法事故证明、有关法律文件及其他证明,当事人自行协商处理的协议书;
(六)其他能够确认保险事故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的有关证明、协议及文字记录;
(七)赔款收据、领取赔款授权书。
强制责任保险 篇7
关键词:医疗责任保险,必要性,模式
1 强制医疗责任保险简介
强制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一种保险制度,确立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强制投保义务,以分散医疗损害赔偿的风险,并使受害人的损失及时得以补偿。强制医疗责任保险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制性,即通过国家法律规定的形式强制实施,将投保该险种作为医院经营、医生执业的前提条件;二是标准化,即整个强制保险体系的运作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对于保险责任范围、责任限额、保险费率等均有明确规定,有助于责任的判定。
2 在我国实施强制性医疗责任保险的必要性
不可否认,即使在医疗责任保险已经开展了几十年的西方发达国家,至今仍然面临着如何缓解巨额赔偿压力的问题。但是只有当医疗责任保险被赋予强制性的地位后,才能在社会上得以广泛启动,并在医疗体制改革中发挥作用。因为只有保险公司实现了规模经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交纳的保险费才能下降,从而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转嫁给患者承担的该部分费用(往往包含在医疗费用中)才能下降,从而使全社会受益。
2.1 从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性来看
首先从现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来看 :“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也就是说,它将归责原则转变为完全的过错责任原则,取消了归责的客观条件,并且突出了医疗机构的过错,以及因过错而产生的责任,将由于医疗机构的过错而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情形全部纳入了医疗事故的范畴;只要有过错、有损害事实、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可认定医疗机构的法律责任,医疗机构就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这些修改加强了对患者的保护力度,但使得医患关系中医方的强势地位有所弱化,在有利于平衡医患关系的同时也潜在的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运营风险。医疗责任保险的传统价值是分散风险,但随着责任保险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对尊重人权的意识不断提高,其保护受害一方的价值目标日益受到重视。强制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充分体现了保护受害人合法利益的价值追求,推行强制的医疗责任保险,采用社会化的形式来分担这种风险,既符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也兼顾了社会生活中的公平理念,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其次,2002年4月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这种关于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确立了我国医疗事故诉讼中因果关系推定和过错推定的双重推定模式。这种立法方式,体现了对作为弱势一方的受害者保护,也方便受害者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举证责任的加重客观上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诉讼负担,许多患者并不是医疗事故的受害人,也往往采取诉讼的方式向医疗机构索要赔偿,导致了目前这种医疗纠纷不断,医患关系紧张,法院诉讼效率降低的局面,十分不利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患者以及法院三方正常工作的开展。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就在于建立强制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依靠推行该制度,可以缓解医患矛盾,减少诉讼,便于患方及时获得赔付,也减轻了医方的负担。
2.2 从目前社会实际情况来看
除了法律方面的因素,建立强制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也是医疗事业、保险业发展和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
2.2.1 建立强制的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是医疗事业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
医疗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风险性极大,因此一旦治疗效果与期望的结果出现差距,患者往往通过引发纠纷或争议来向医院索赔。医疗机构在进行赔偿后,由于内部追偿制度的转嫁,也会给医务人员带来压力,导致其选择消极治疗来保证执业安全。同时,在发生医疗事故后,一些医院可能由于无力承担赔偿责任致使受害人得不到充分的救济,严重影响了受害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实现。对受害人及其家属而言,医疗诉讼的律师费用、诉讼费用高昂,对于人身和经济上已受损失的受害人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即使法院判决支持了受害人的请求,“执行难”的问题又再一次阻碍了受害人合法权利的实现。如果有保险公司介入医患关系,通过医疗责任保险的方式,当事故发生后由保险公司负责赔付,及时给予受害人物质赔偿和精神安慰,不仅能够分散医疗风险,缓解医患矛盾,避免患者及其家属进一步采取过激行为引发的伤害,也可以解决医疗机构的赔偿资金难题,使得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能够专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确立医疗责任保险的强制性地位,通过举办保险实现损害赔偿责任的社会化转移,充分发挥医疗责任保险在保障患者合法权益、降低医院赔偿压力等方面的作用,从而保障医疗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2.2 建立强制的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是保险市场稳定、迅速发展的需要
责任保险是发达国家的财产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医生投保医疗责任保险的保险费占其年收入的4%-l0%,若按这一比例预测,我国医疗责任保险保费收入将存在一个极大的增长空间。从理论上说,风险越高的地方,责任保险越有开展的前途,责任保险业务的利润也就越大,医疗服务行业的高风险性应当成为责任保险发展的推进器,然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却恰恰与之相反。例如,从北京市的情况来看,虽然早在1998年就开展试点,但由于没有行政命令要求强制投保,北京600多家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的仅有50家医疗机构。由于没有“大数法则”的规模效应加以保障,加上医疗责任保险的风险太大,这项业务濒临夭折。可见,对于医疗责任保险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如果完全依赖市场的自我演进,通过培育市场、完善市场竞争、更新产品等方式逐步予以解决,发展必然是十分缓慢和缺乏效率的。在目前强调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时代,市场需求的培育、竞争机制的完善等都离不开国家的适当干预。只有在建立了强制的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大数法则”才能发挥效应,并渐渐影响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保险观念、法律观念,才能够真正的促进医疗责任保险市场的稳定发展。通过立法,将医疗责任保险规定为强制保险,促使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投保,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自愿投保模式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迅速推动医疗责任保险市场的发展。
2.2.3 建立强制的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
当前,我国政府已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推动市场经济改革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行为致害的赔偿给付和医疗赔偿风险的社会化分担不仅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医疗服务价格体制改革等紧密相连,切实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卫生部及有关研究机构的统计,目前全国每年发生医疗纠纷逾百万起,但70%以上的纠纷无法得到及时解决,主要原因是赔偿标准不一致、责任难以厘定,加之许多小型和民营医院财政困难,对此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及未来三年实施方案,下一步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加快建立完善的医疗损害风险管理和赔偿制度,有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以法律手段建立强制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医疗责任风险分担机制,既能够实现医疗机构赔偿风险的社会化分担,也能够满足法律和现实的需求,适应我国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从而促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和社会主义福利型社会的建设。
3 推行强制医疗责任保险方式辨析
综合国内外医疗责任保险的发展状况,推行强制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可以有两种方式——以行政命令手段或以法律手段。以行政命令手段是指行政机关,一般是卫生行政部门通过行政权力强制要求购买医疗责任保险,从而以行政力量强行推动医疗责任保险的发展。我国北京市从2005年1月1日起要求其行政区域内国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必须参加医疗责任保险也是采取该方式。行政命令的手段虽然能够发挥行政机关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利用行业主管部门的权威推动医疗责任保险的发展,但是却使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在了行政干预的基础上,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购买医疗责任保险并不是由于内在自觉行为,而是迫于行政压力,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医疗责任保险事业欠缺必要的动力,一旦行政干预不足,投保人可能会纷纷退保;并且在目前我国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以行政命令手段干预医疗责任保险市场的发展超越了行政权力的范围与宗旨,也容易导致行政级机关与医疗机构产生矛盾,因此,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不适合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
以法律手段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的方式,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投保义务,规定医疗责任保险是医疗机构开业和医务人员执业的必备条件,使医疗责任保险成为法定强制保险。例如美国的佛罗里达州,科罗拉多州等不仅确立了医疗责任保险的法律地位,同时对保险金额、保保险费、费率厘定依据及保险范围等做了详细的规定,因此可以借鉴此种模式。从性质上看,医疗责任保险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保险,也不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具有社会保障机制的作用,该险种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发挥着弥补受害人损失,减轻医疗机构赔偿压力,减少医疗纠纷和分散医疗风险的重要作用,因此与一般的商业保险不同,具有准社会保险的性质。
我国可以效仿《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相关举措建立强制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在自愿投保的商业性质的保险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情况下,依靠法律的强制力促使促使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投保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 立法强制医疗责任保险必须解决的几个前提问题
4.1 科学厘定非赢利性的保险费
厘定保险费涉及多学科的问题,精算师应考虑下列因素:医院的类别(综合或专科)、级别、科别的不同组成;医院的病床数和实际入住率、医护人员人数和实际接诊、服务次数;过去一定时期发生医疗过失概率及未来一定时期医疗过失发生的概率;一定时期内通过各种不同途径解决纠纷的平均医疗过失赔偿额;医院所在地区的物价指数和职工年度平均收入等等。
4.2 加快制定与医疗过失责任的法规相匹配的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和实施措施
我国医疗单位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设立的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的健康服务为宗旨的机构。根据国务院《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及相关规定,我国将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将医疗机构分为赢利性和非赢利性两类进行管理,非赢利性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政府举办的非赢利性医疗机构由同级财政给予合理补助,并按扣除财政补助和药品差价收入后的成本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对于非赢利性医疗机构收入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在总量控制幅度内,综合考虑医疗成本、财政补助和药品收入等因素,调整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收支两条线。因此,医院在医疗收入改革分配调整过程中从药品中获得收入已经或正在大幅度降低,而医疗服务价格只能逐步小幅度上调并且最终不得高于成本。面对不断增加的医患纠纷,司法实践中对医疗过失责任赔偿机制已经走在医疗改革之前。医院作为非赢利性医疗机构不按照市场原则经营,但要承担按照市场原则所推出的医疗责任保险费,承担法院依据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民事行为所裁决的民事赔偿责任,长久如此,医疗机构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是不对等的。我国的执业医师人事上归属于其工作的医院,效仿国外独立执业医师自行承担高额医疗责任保险费用在我国行不通,让发生医疗过失的医师承担高额的民事赔偿更是不可能。因此应将基本医疗责任保险和特殊附加责任保险纳入医疗体制改革中,从医院成本投入、风险、收入与分配机制、保费的构成及分担等多角度综合实施配套政策。
综上,设立强制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能够防范和降低医疗行业的风险,保护广大患者的利益、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责任保险所具有的化解风险,弥补损失的作用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体系的形成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找准自己的位置,与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密切配合,充分协商研究,同时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构建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从现有的法律体制出发,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江毅.医疗责任保险的历史、现状及来来[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50.
[2]陈绍辉,袁杰.郑嘉龙强制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研究[J].保险研究2,006,6:23.
[3]吕成道,杨沈勇,徐静.论我困责任保险市场的开发[J].保险研究2,000,7:14。
[4]任婷.中外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D].2007级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强制责任保险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转基因食品强制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7-0152-03
一、我国食品安全及相关责任保险的现状
(一)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
1.食品安全事故频发
企业作为从事商事活动的主体,营利性是其首要特征。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为了300%的利润,资本家们敢于冒上绞刑架的危险”,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使得一些企业生产者不惜铤而走险。为了更多的瘦肉而在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为了增加蛋白质的检测指数而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食品安全事故因此频繁发生。这些事故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仅三鹿毒奶粉事件就造成6人死亡,因食用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共29.4万人[1]。
2.企业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只重经济效益,漠视食品安全;有的怀有侥幸心理,甚至铤而走险。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是由于行政监管体制不健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如双汇瘦肉精事件中,收购的猪肉未经检测就直接加盖合格印章。三鹿事件发生后,对国产奶粉进行全面检查,22家奶制品企业生产的奶粉均添加了三聚氰胺[2],这说明质监部门疏于检测,给生产者留下了可乘之机。二是由于法律法规制裁的力度不够,没有足够的威慑力。
3.政府承受高昂的赔偿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若企业无力赔偿,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政府便成为最终的埋单者。我国的《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2007)》中规定,无论哪一级事故发生,相应的善后工作主要由各级政府部门承担。2004年安徽的劣质奶粉事件中,受害儿童的治疗费用全部由阜阳市政府提供,并承担了每个死亡婴儿家庭人民币10 000元的救济金支付责任[3]。另据媒体报道,政府已拨付约9.2亿元经费用于解决三鹿奶粉事件[4]。笔者认为,政府在事故处理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待转换。政府的主要职能应该是对食品安全的源头、流通环节进行监管,形成预警机制从而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不受侵害。善后工作的重心在于惩罚致害人,协助受害人获赔,而非承担赔偿责任。
4.消费者获赔难
首先,公司资本往往不足以承担高额赔偿,而有限责任制阻碍了消费者向股东求偿。公司承担有限责任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基本法律特征之一,在这种制度下,企业法人人格独立和股东的有限责任使得企业仅以自己独立支配的财产承担企业债务。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企业往往无力支付赔款,加上大多数企业未参加相关保险,消费者的损失很难得到合理的赔偿。其次,消费者无权向保险公司直接请求赔偿。即使企业投保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根据《保险法》第65条的规定:“保险人对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的损害,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仅保险公司有权选择赔偿对象,受害第三人并未被赋予无条件的直接请求权,无法向保险公司直接请求赔偿。再次,消费者难以举证,诉讼困难。事故发生后,由于食品包装袋、销售发票等证据保存不全,客观上对消费者求偿造成了阻碍。最后,政府给予的补偿有限。尽管一些情况下会有政府善后,但由于人数众多,政府往往是“一刀切”地定个统一的补偿额,且这样的补偿只是象征性的。
(二)现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不足
2008年7月,江苏省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扬州市广陵区30家食品生产企业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单[5],此举标志着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在我国正式兴起。然而,就该保险本身而言,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
1.保险标的与相关立法存在冲突
我国并没有法律单独规定食品安全责任,其归责应以产品责任为依据,有关产品责任的归责问题主要规定在《产品质量法》和《侵权责任法》中。《产品质量法》第29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侵权责任法》第41条亦有类似规定。依此规定,生产者对其生产的缺陷产品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的损害承担无过错责任。而现有普通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保险标的则为“过错责任”。如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条款中第4条规定:“因疏忽或过失致使消费者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而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的,保险人在约定的赔偿限额内负责赔偿。”上述条款,大大限缩了保险赔付的范围,不能充分体现责任保险的应有功能。
2.除外责任的设计欠合理
目前,各保险公司都将故意、重大过失和违法行为所引发的赔偿责任排除在保险责任范围之外。如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条款第6条第六款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其雇员的故意行为或重大过失”为保险人责任免除情形。其第7条第五款规定,“被保险人使用劣质的、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或国家明令禁用的食品原料或非食用性原料、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或包装材料等来生产、销售或提供食品。”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
排除故意、重大过失和违法行为是为了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即为了防止被保险人在足额投保后变得比原来更加不谨慎小心,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较未投保时更高[6]。但责任保险不仅仅是为了分担责任人的风险,其主要功能还在于对事故中的受害人给予积极的保护。且纵观所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大多数都在保险公司免责范围之列。如此保险,对消费者受害人和投保人而言有何意义?并且,“责任保险的标的是被保险人对受害第三人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判断保险人是否就受害人的损害承担保险给付责任,取决于被保险人对此种情形下的受害人损害,是否承担侵权责任。”[7] 166故保险公司不能一概地将故意、重大过失、违法行为列为除外责任。
3.投保率低,保险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未发挥
分散风险、补偿损失是保险的重要功能。保险组织通过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当被保险人遭受损失时,用保险基金进行补偿[8] 17,从而实现保险的功能。将一部分人面临的危险分摊给广大投保人,从整体上提高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的前提就是“团体共济”。这是因为,“保险是建立于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但这种具体法律关系不能孤立地存在,而是作为一个庞大群体中的一分子而存在”,“只有众多的社会成员参加保险,结成共同团体,才能积聚足够的资金,确保少数人的意外损失得到及时和充分的补偿。”[8] 9产品责任保险虽然早已在市场上推出,但投保率却很低。目前中国市场上,企业投保产产品责任险的比例仅为4%[9],其后推出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投保率也不足10%。投保率低,事故发生后企业又无力赔偿,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保险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4.赔偿限额低,保障不足
目前,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合同中规定的保险赔偿限额一般数额较小,保险公司只在此限额内赔付。如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中规定,一年内保险公司的累计赔偿限额为5万元。但随着食品领域企业市场的不断扩大,一次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亦不断增大,低数额的保险赔偿无法弥补损失,一旦发生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受害人很难得到合理的赔偿,保险所具有的分散风险功能难以实现。
二、建立食品安全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意义
强制保险又称为法定保险,是指依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在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强制建立的保险关系。强制保险通常是针对危险范围较广、影响公众利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保险标的,以颁布法律、法规的形式实施[8] 187。
商业保险要实行强制投保,一般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首先,保险缺失会对公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带来较大影响;其次,市场缺失商业保险或者商业保险不能满足投保人需求;第三,虽然存在商业保险,但由于各种原因,保险有效需求不足或者实际供给不足[10]。
如前文所述,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现有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不能实现有效的供给,造成食品安全行业企业发展运营风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质疑,政府承受着赔偿负担,对公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设立强制保险十分必要,其意义体现为:
(一)强化保险分散风险的基本功能
构建食品安全强制保险,一能促进生产者在事故发生后的恢复生产经营。一般情况下,生产者的赔偿责任能够有效地通过保险公司分散给广大投保人。二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险公司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通常会主动对生产者进行监督管理,引导被保险人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从而使风险得到减小。同时,保险公司具备监督管理的能力。其拥有的一批经验丰富的法律责任风险管理专家团队,可以为被保险人提供全方位的防损服务。
(二)强化对受害人的责任保障
突出对第三人的保护是强制保险的重要特征,也是设立强制保险的立法目的之一。设立食品安全强制保险能够赋予受害人以直接求偿权,在方式上更为便捷,解决了受害人求偿无门的问题;在资金上更有保障,避免了有权却得不到赔偿的问题,让受害第三人更好地维权。
(三)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投保人对风险认识不足,而保险人对于开拓此类责任保险也往往缺乏保障机制,对于一些原本应由市场消化的市场风险,往往不得不由政府出面‘埋单’。”[11] 137设立强制保险能够将风险社会化,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三、食品安全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有益借鉴
(一)我国台湾地区的食品责任强制保险
我国台湾地区没有专门的食品安全强制保险,而是以强制食品业投保产品责任保险的方式实施的。
台湾地区的《食品卫生管理法》第21条规定:“经‘中央’主管机关公告指定一种类规模之食品业者,应投保产品责任保险。”台湾行政院卫生署于2007 年5 月2 日发布了卫署食字0960400307 号令,规定了保险的范围是:“食品产业发生被保险产品未达合理的安全期待,具有瑕疵、缺点、不可预料之伤害或毒害性质等缺陷,致第三人遭受身体伤害、残废、死亡者,被保险人依法应负之赔偿责任,由保险公司补偿。”并规定了保险的赔偿限额是:“每一个人身体伤害最高理赔为新台币100 万元;每次事故最高理赔为新台币400 万元(不论每一意外事故为几个人受伤害);保险期间内累计最高理赔金额为新台币1 000 万元(不论保险期间内发生几次意外事故)。”(100台币约合人民币21.5元)。
(二)德国的转基因食品强制保险
在德国,转基因食品生产者对转基因食品造成的损害承担无过错责任。其法规定:不论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者是否有过错,其都须对转基因食品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同时其生产、销售转基因食品须以投保责任保险为前提[11] 101。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将食品业的保险直接归入产品责任保险进行承保,并没有专门的食品安全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但保险在具体设计方面是灵活和复杂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对适用严格责任产生的损害赔偿责任是否应当强制保险,完全取决于该国的经济法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11] 82笔者认为,我国虽已开设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但基于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以及食品安全责任与一般的产品责任存在差异,为突出其重要性,十分必要将食品安全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作为一个单独的险种开设。依前文所述,域外食品业的保险归责原则主要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分配给保险公司较大的责任,同时规定的赔偿限额数额较大,有利于应对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这些特征我国在设计食品安全强制保险时可以借鉴。
(三)我国“交强险”的制度设计
交强险,即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我国强制保险中制度设计较为完善的一个险种,其制度设计对食品安全强制保险立法有重要借鉴意义。
1.保费的厘定
我国的交强险的保费分为基础保费和浮动保费。对基准保费的确定采取从车原则,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被保险机动车分为若干类,每类适用不同的基准费率(详见《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基础费率表》)。《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8条规定了浮动保费,“被保险机动车没有发生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道路交通事故的,保险公司应当在下一年度降低其保险费率。在此后的年度内,被保险机动车仍然没有发生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道路交通事故的,保险公司应当继续降低其保险费率,直至最低标准。”基础保费区别对待,是因为不同类别的机动车在发生交通事故时致损程度一般不同,依类别设定费率合乎实践需要。浮动保费的设计,有利于发挥保费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使被保险人安全驾驶。
2.追偿权
追偿权是减少被保险人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按照一般的责任保险免责事由,特定情形下的交通事故受害人损失,本不应由保险人承保,但为了保障受害人利益得以救济,法律强制性规定了保险人对受害人的优先赔偿义务。”[7] 175但由此一则增加了保险人的经营风险,二则增加了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追偿权制度因此应运而生。规定保险人在法定情形下的追偿权,有助于实现保险人、被保险人与受害人间的利益平衡。
3.社会救助基金
社会救助基金可以定位为机动车责任强制保险的辅助制度,其宗旨是“弥补机动车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保障阙如,周全受害人利益救济保险制度,保障特定的机动车交通事故受害人利益救济”。
《条例》第25条的规定,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来源包括:(1)按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2)对未按照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机动车的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3)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向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的资金;(4)救助基金孳息;(5)其他资金。
四、结语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一方面,政府取消了食品免检,设立了添加剂明示、食品安全有奖举报等制度;另一方面,一些保险公司推出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等商业保险。但是,建立食品安全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才能解决重大事故发生后的赔偿问题,强化对受害人的责任保障,在中国目前状况下更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2名死亡或重症患儿家长不接受主动赔偿[EB/OL].新华网,2009-01-23.
[2] 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阶段性检查结果公布[EB/OL].新华网,2008-09-17.
[3] 何永鹏.阜阳:劣质奶粉留下锥心的痛[N].中国消费者报,2004-04-23.
[4] 三鹿集团破产带来三悬念 谁来接盘充满变数[EB/OL].中国新闻网,2008-12-25.
[5] 杨曼.食品业应引入第三者责任险[EB/OL].人民网—市场报,2008-10-24.
[6] 邹海林.责任保险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50.
[7] 李青武.机动车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66.
[8] 温世扬.保险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7.
[9] 付希业.食品安全法:应该加入产品责任强制保险的条款[EB/OL].中国民商法律网,2009-11-17.
[10] 谭湘渝,许谨良.我国实行强制医疗责任保险的基本问题研 究[J].保险研究,2008,(6).
[11] 郭锋,等.强制保险立法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9.
【强制责任保险】推荐阅读:
第三者强制责任10-17
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11-02
交通强制保险11-28
法律文书:强制执行申请书(行政强制执行)01-05
强制公证06-06
强制免疫07-04
强制分红07-31
强制适用08-27
强制体育08-29
强制保护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