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互动学习(精选8篇)
数学教学的互动学习 篇1
通过听取李高峰教授关于《互动教学》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互动教学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巨大指导意义。
听过学习知道了互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是对话关系、合作关系,而且双方在互动中同等重要,片面的认为互动的主体是教师或学生都是有偏差的。互动中师生是相互影响,教学相长。
首先我明确了课堂中的互动是多种多样的。师生互动,体现的是师生间的平等、民主,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而非“知识的传授为本”,要切实做到师生互动,教师要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尊严,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关注学生的需求、学习的自主等等。为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大胆提问,组织学生积极投入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与空间,哪怕是打乱了课前的教学设计,哪怕是教师回答不上来。因为学生提问的本身就是课堂的闪光点,教师就课堂实际情况要学会随时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就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教师深入其中、争论其中、乱在其中、乐在其中。“乱”之时往往是思维碰撞渐入佳境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高寻疑、质疑、解疑的能力,学生在交流之中学会相互理解、彼此信任、分工合作、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学会分享,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得到锻炼。情感互动,即是师生的积极心态的相互影响,良好的情感互动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师生情感的互动是以民主和谐为基础,共同交流,教师要耐心倾听;而双方的情感共鸣是关键,任何单方面的情感是不够的,只有达到共鸣才能发挥双边的最大效应。
其次,认识到了很多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在以往的互动中存在偏差。
如在高效课堂活动的开展中,发现我也包括我的同事们或多或少都存在课堂讨论形式化的问题,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教师并没有参与其中,没有进行师生互动的活动,学生的讨论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就是因为教师没参与到讨论中去,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因而今后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应该不断的去倾听学生的讨论,在必要时给予学生指导,我想学生的合作探究效果会更好。
又如互动对象的不平等,往往在提问时教师总喜欢倾向于男生或学习好的学生。这对于其他学生是不公平的,这也让我想到了昨天何聚厚教授讲信息化的微课堂视频对后进生转化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在后进生观看微课堂视频有所得时对后进生及时的进行互动交流并鼓励,我想效果会更好。
总之,通过学习我有所得,这对我原有的教学产生了触动,今后我会试着去实践,促进自己提高。
数学教学的互动学习 篇2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 自然成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我们必须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式, 促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下面笔者就以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互动合作学习为例, 来分析研究新课程下应当开展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一、数学教学中互动合作学习的含义和要求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潜在意义, 注重以集体授课为基础, 以小组合作为形式, 力求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在评价方式上, 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
依据合作学习的理论观点和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设置, 结合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体现以下五点: (1) 既重视师生互动, 又强调生生互动; (2) 实现数学“认知、情感与技能”的教学目标; (3) 以集体授课为基础,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 (4) 使合作性、竞争性和个体性三种学习情景兼容互补、相得益彰; (5) 体现尊重每名学生, 让每名学生都进步的理念.
二、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意义
成功的合作学习, 必然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这种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互动互助中, 一方的动一定带动另一方的动, 互动中互动双方都会有知识、思想、情感上的交流互动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1. 合作学习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
据调查显示, 学生最喜欢的是在数学学习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及小竞赛”, 如演一演、画一画、做一做, 等等“小组合作学习, 共同讨论, 解决问题”“制定学习目标, 完成目标, 交流汇报”;最不喜欢的是“教师讲, 学生听”的这种注入式的学习方式.
2. 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
我们知道, 现在初中的班级班额都比较大, 在全班开展学习活动, 每名学生露脸的机会很少, 锻炼交流的机会有限而开展合作学习, 可以化整为零, 使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和交流经验的机会, 能搭起展示才华的舞台, 使他们感到自信.
3. 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一个哲学家说过:“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彼此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彼此交换以后, 每个人就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思想.”那么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 就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 扩大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通过合作学习, 每名学生都能够获得远远大于教科书和从教师那里所获得的知识, 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三、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模式和实施过程
合作学习教学仍以班级授课为基础, 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其基本形式为:
设计合作内容、合作目标→小组活动→反馈评价→归纳点评
1. 精心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 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1) 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情境的设计是否合理, 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情境的设计最重要的是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设计问题情境, 应具有层次感、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 让它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2) 教学方案的设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设计教学方案时要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 引导学生实践并尝试发现, 亲历知识的形成.数学实验、尝试发现、社会实践等探究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更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如, 在教学“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一课时, 可以引导学生设计“生活垃圾、消费结构、校园绿化”等专题.将学生按异质分组, 进行实地调查、访问, 把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合作完成课题的研究.在这个小组活动过程中, 数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 个人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发展.
(3) 教学目标的设计.为了使合作学习真正富有实效, 应深入研究教材, 明确所要体验的新理念, 精心设计适宜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既给学生指明了合作学习的方向, 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 并想方设法实现目标.
2. 深入了解学生, 选择灵活多样的相对有效的分组,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 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是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时, 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组方式:
(1) 二人小组的合作学习.同桌二人小组合作学习.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 不需要过多的讨论, 通过二人合作就可以完成.教师尽可能地参与到合作有难度、知识水平较弱的小组, 并适当给予指导和鼓励.二人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利用率高, 二人可以互补, 比单独的自学效果好, 可以通过互问来巩固知识, 提高表达能力, 二人可轮流检测、轮流汇报学习成果这种合作方式简便易行.
(2) 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式, 既不要重新摆放桌凳, 又不至于因为秩序混乱耽误时间, 而且保证更好地完成合作学习任务.教学时, 把问题设计得有梯度有层次, 数量适宜, 难易适度, 让学生根据问题提纲充分交流, 在学生合作“学”的活动中, 学会质疑, 学会倾听;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掌握重点, 解决难点, 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组内成员轮流任组长, 负责管理和汇报等工作.
(3) 八人小组的合作学习.对于课外社会实践或课外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可以把学生分成八人的学习小组, 并指定正副组长, 职责是组织本组活动秩序, 对组员进行分工, 明确每人的任务, 收集活动的结果.在组长的认真组织下, 进行分工合作, 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实践表明, 这三种方式有利于发展同学之间的合作关系及友谊, 还能使学生获得自尊与成就感, 教学时应灵活多样的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学习内容、学生的兴趣与能力特点, 予以选择分组方式.
3. 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 实行合理的评价方式, 培养合作意识并提高合作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要取得理想效果, 就必须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要个人努力上进还要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 实行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和激励个人竞争达标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合理评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而且能尽快提高他们的合作技能.
四、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引导与调控
由于合作学习完全是处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 课堂出现混乱的现象会时有发生, 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小组中去, 要观察、分析, 发现情况, 审时度势, 随机相宜地介入和调控如下出现的一些情况, 可及时予以处理.
(1) 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 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
(2) 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 教师要有耐心, 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
(3) 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 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 虽然小组出现的问题和方式都不相同, 但教师要事先作出阶段性问题的预测, 并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 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
(4) 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 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 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 或者深入到其他小组中帮助完成任务.
(5) 小组讨论受阻时, 教师应及时发现, 及时点拨, 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6) 学生探究的结果可能各式各样, 教师对学生应作出正确的评价, 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真谛.教师要敢于在课堂上同学生进行思维上的碰撞和交锋, 从而避免课堂上的“放羊式”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应是一个出色的主持人.
结语
教学互动与学习主体的塑造 篇3
关键词:教学互动;学习主体;主体间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94-02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有一定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没有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和组织各种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空间,使之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活动能力,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科学知识、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使之在自我观察、自我思考、自我检测、自我磨练中健康成长。
一、学习主体在教学互动中生成
主体性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性,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自社会关系产生以来,尤其随着交换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显示人所特有的那种主体性,这种主体性绝非人与自然之间那种简单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所特有的那种内涵丰富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高度概括了人所特有的那种内在规定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正是通过自己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活动来证实、表现和不断完善自我的。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力量等等,无不表现为社会关系,并通过主体性的活动来得以实现。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和物质世界的重要特质。 双向的自主交流是人性的需要,也是塑造学习主体的桥梁。哈贝玛斯的教育理论认为,人类的存在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个人做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际做起点的。这种交际是人们在没有内在与外在压力与制约的情况下,彼此真诚敞亮、交互共生的活动状态。维果茨基的教育理论强调了活动在培养人的主体意识方面所具有的特别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他认为, “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他们只能产生于人民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人具有自然的一面,更具有社会性的一面。而这种社会性无论如何是离不开人与人之间自主平等的相互交流的,也只有这种交流活动才能使个人突破自我封闭的狭隘理念,体验生命的意义,塑造完美人格。学习主体也只有在这种双向自主的交流活动中,才得以真正体现和最终确立。
二、课堂中的教学互动与学习主体的塑造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种矛盾关系。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变成了两张皮的现象随处可见,不少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包揽了教与学的全过程,有的教师恨不能将自己的知识全“倒”给学生。然而,教师的良苦用心未必能换来好的结果,有时却适得其反。填鸭式的教学不仅苦了教师,学生还厌学。究其实质,在于一些教师根本就没有将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教师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学生只是受众。加上一些教师独断专行的品性等等,难怪学生厌学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丧失是我们必须予以关注的重要话题,课堂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十分重要。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习主体的重要载体。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论及了学习中的交流活动对于人性培养的重要意义,他认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激烈反对那种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旧教育。他建议“以教学法来替代教授法”,倡导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实现“教学做合一”。这种“做”正是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值得推广的教育活动。课堂历来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战场,课堂活动对于学生主体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来说,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课堂活动的主体。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重视教师“教”这个主体,而忽视甚至抑制了学生“学”的主体的存在。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明确,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的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应该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所有的教学措施应服从并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陶行知先生留给我们的座右铭。我们很难想象那种不让学生活动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能力,并达到人格的完美。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应积极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塑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课堂活动模式。课堂活动是由师生主动参与的教学行为,教与学的界限被淡化了,教师不再固守教的本位,学生也不再是学的奴隶。教与学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系统,每个个体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独立主体,教与学的过程乃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不断展开对话的开放的活动过程。所有的教学都以活动的形式出现,没有不以活动存在的教学,不让或不存在学生活动的课堂,就不能算作教学。
三、主体问双向的自主交流模式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灵活掌握并熟练运用双向的自主交流艺术,重塑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教学中常用的双向交流模式主要有:
(一)主体间双向的情感交流模式
用表情示意激励等方式组织教学,教师面容适时适度的微笑。敏锐目光的期盼,手势和体态恰当变化等都可以把情感、意志、态度、思维方式等信息导于学生,感染于学生,使学生受到激励。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创造轻松愉快氛围的关键是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感情和思想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學生的认知活动。为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一走进教室,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要以自己真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不以权威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不怕错误,敢于开口讲话。
(二)重在参与的主体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模拟一学生或一角色参与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激励方式。教师在深挖教材潜在因素的前提下,能潇洒自
如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并调动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如此,学生会见“境”生趣。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由一个被动的听课者变成积极主动的教学活动参与者。可以极大地激发其学习热情,教师就容易找到激活课堂教学的兴奋点。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导人新课。新课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精心设计的问题能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别人、对他们的活动和目的的强烈的兴趣,是使个人的活动更开阔、更丰富、更有启发作用的自然源泉;当物理的、手工的、科学的兴趣和种种事物打成一片的时候,有助于自我的不断扩大。”
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阶段来培养。例如,初中生往往满足于歌曲、游戏、表演等引起表层兴趣,教师可在课前几分鐘。每次让一位学生上台演讲。谈当天新闻、讲故事,讲班级中最新发生的事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多传递信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高中生则不然,因为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表层的认知兴趣,而是渴望获得更高层次的智力兴趣,渴望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来获取知识,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来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和满足感。教师可根据班级状况或学科内容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加以讨论。谈自己的想法。大学生则更趋于专业化、个性化和社会化,他们不再满足于一些固定的模式和既定的结论。更喜欢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探索和创造。教师应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努力培养大学生动手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学生的需要,设计不同形式的交际活动,激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
(三)主体间教学相长的互动模式
数学教学的互动学习 篇4
富阳市实验小学
杨金红
内容摘要:
现代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今天我们提倡并需要的课堂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标准下要求的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音乐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从传统的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本文从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小学音乐教学中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创建的研究。提出教师必须注重师生平等“对话”情境的创设,师生平等“互动”策略的实施,师生平等“交往”绩效的评价,使音乐教学过程真正实现师生的平等互动,才能成功的进行角色转变,建立起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平等 互动 共享
在传统音乐教学中,一直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绕着教师转,师生之间是满堂灌的“填鸭式”的师生关系。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施行的是满堂问的“诱导式”师生关系,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气氛热烈的“师问生答”似乎表现出了师生的民主互动、合作愉快,然而教师所依次抛出的“精心设计”的问题往往成为了学生的思想圈套,致使学生缺乏个人的创见,其实还是跟着老师巧妙的“指挥棒”转,创设的新型师生关系仍是“换汤不换药”。教师还是传递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工具”,学生还是接受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容器”。
国家新颁布实施的《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等崭新的教育理念,同时强调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确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在师生关系上,由教师为中 心转向师生在平等对话和音乐互动中共同提高。”这意味着音乐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从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本人认为,要真正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坛式”教学,必须创设平等互动的“共享式”新型师生关系。从“我教你学”到“我们一起学”,充分利用音乐所特有的音乐性、情感性的学科优势,切实改变、创设、实施学生音乐学习的环境、策略、评价方式,使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中,全身心、全方位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使整个音乐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平等互动的活动过程,使音乐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一、师生平等“对话”情境的创设
情感是教学交往过程中的重要成分。“皮格马利翁效应”、“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思想就是对教学中师生交往过程情感效应的很好说明。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互动交往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首先是一种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在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中的轻松对话、自觉参与。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师生形成心理上的默契,在师生双方的“倾听”中携手共同创设融洽的互动情境场。
1.设置情感环境的“对话”
改变传统班级授课制中一贯的“井”字形、师高高在上与生相对的形式,在物理空间形式上创设对话情境。如马蹄形、圆形、半圆组合、星形等座位排列形式。学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坐”、可以随着音乐活动随机流动的坐、可以根据兴趣随意席地坐,可以和老师排排坐等等。同时,把学生从座位上解放出来,教师“蹲下来”以集体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活动,使师生之间的空间位置尽可能的缩短、靠拢,创设出自由、亲近的平等民主的教学情境。
2.进行民主的和谐“对话”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言语互动的技巧,充分发挥教师言语的即时效应,使自身的言语表达具有民主性、肯定性、发展性、引导性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有话就说、不怕说。有疑就问,敢于问”。在教学过程中,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我和某某同学的意见相同”;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号脉”、“点穴”、“抓彩”随时捕捉住学生回答中的精彩处,“谢谢你帮老师解决了一个问题。”“你还能再讲得清楚些吗?让我能更理解这段音乐。”
3.营造积极的心理“对话”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面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是一样的。”只有在学生与教师相处时思想上感到“安舒与自由”,只有当学生心理保持一种“安闲澄静”时,他“才能接受新的知识,容受印象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如低年级欣赏音乐时“你好象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主动靠近学生,让学生对着老师的耳朵说悄悄话,使学生能放心地说,大胆的说,勇敢的说,亲热的说。又如尊重学生的课堂提问,即使有的同学有各种古怪的问题和想法,也不指责、不回避,并鼓励支持他把话说完。如“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鼓励。” “ 如果你在这个地方改一下,那就全对了,你能自己改正吗?”只有信任尊重、教学民主、以情激情、师生互爱,创设富于人情味的教学情景,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师生平等“互动”策略的实施:
“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结构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积极为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强化学生音乐实践的过程,同时,也使音乐教学的过程成为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使师生在积极的互动活动中共同发展。
1.教学内容的互动安排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其中,引发学生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情感。但教师的教学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音乐教材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学生更是一种教学资源,应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情境入手选取内容,尊重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重组教材,将教学内容更好地融入学生熟悉、鲜活的生活内容,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走进课堂参与活动,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身的资源优势,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愉悦,使“音乐教材”不仅是预成的,而且是生成的,是师生互动呈现的,使教学内容不只是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得以发生的条件和“平台”。
如小学音乐第九册中《中华民族乐器介绍》的教学,根据学生中学校民乐队队员较多的实际,把四课欣赏内容合并重组《话说民族乐器》,并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教学中,学生或现场演奏、模拟演奏,或展示演奏资料、介绍乐器历史等等,打击乐器、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一一道来,还互相手把手地教老师和同学,最后根据教材和自己收集的资料,师生对出题进行民乐知识拉力赛,在师生互动中了解进行民族乐器的学习。2.教学环节的互动设计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学环节的设计应是动态的、发展的。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和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要在课堂中学会关注学生、倾听学生,要鼓励学生对音乐的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审美感受和学习要求,根据师生的双向反馈信息,动态调整,灵 活安排教学环节,使音乐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使音乐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
如《雷鸣电闪波尔卡》的欣赏,把雷鸣电闪的音乐进行分段和全曲的多媒体设计,鼓励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和乐器创作表演雷鸣电闪的自然音响,并顺应学生随机由学生点击相应的音乐片段进行比较欣赏,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根据学生的现场要求进行反复听赏和全曲欣赏,在教学环节的随机设计中使学生更好的感受理解音乐。又如模拟“快乐大本营”,让学生自由分组欣赏背景音乐,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模拟出生活中真实的场景,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活动信息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与场景的内在联系,加深理解音乐的审美表现力。
同时,在音乐课堂教学环节中,尽力给学生创造最大的活动空间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拓展师生互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既保持与多个儿童的互动,又有意识地与个别儿童保持有效的互动,如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等,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以歌曲“快乐的小青蛙”的伴奏音乐律动为例,“听音乐,你好象看见小青蛙正在做什么?你把它模仿出来好吗?”“我们跟你一起做!”及时反馈个别学生的创意想象进行师生的集体模仿律动,或师生共同合作创编律动。
3.教学方式的互动选择
我国学者徐碧辉认为“审美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是既非纯感性的,也非纯理性的,而是两者的融合。”“现代美育提倡的是融合式教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着重立足于学生对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研究教学因素的优化组合,注意体验性、实践性、语言性、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通过演示法、创作教学法、律动游戏教学法、谈话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相结合,动员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学会 质疑,学会讨论,学会操作,使师生在音乐活动的互动合作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如自组教材《灿烂樱花》的教学,从小学生音乐感知学习的心理出发,以音乐为主线,鼓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进行音乐、语文、自然、美术的学科综合教学。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本动画片《美少女》音乐的欣赏入手,可以模拟表演樱花节花见的场面,可以结合背景音乐朗读古谣《樱花》,可以师生合作手工剪纸樱花等等,进行师生合作的体验性和语言性的音乐活动,然后通过自选器乐吹奏、讨论歌曲处理、即兴演唱歌曲的互动实践性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能更好的感受、理解和表现歌曲《樱花》的审美意境。又如《鸭子拌嘴》的欣赏教学,鼓励学生用打击乐器模拟可爱鸭子的音乐形象,师生一起用打击乐创造模拟鸭子的简单活动场面,使学生通过创造活动充分调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思维。
三、师生平等“互动”绩效的评价
在教学中,师生应该共享课堂师生互动的效能,强调师生双方的沟通、协商、评价。教学内容的组合、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达成,教学策略的合理、优化等课堂教学的效能更需要师生双方的反思和调整。教师应注意及时获取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反馈信息,尤其是从学生那儿直接反映过来的意见和建议,使师生关系更加适合教学实际需要,形成师生关系发展的良性循环。
1.平等对话、注重学生的课堂评价
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积极鼓励学生自己评价学习结果,或以诚恳的态度请学生进行课堂评价,尤其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如了解学生在课中的积极情绪体验的状况,包括学生获得的审美情感和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以及对教学的建议,对教师本人的要求等等。如歌曲《凤阳花鼓》教学后教师主动与学生对话“这节课你觉得怎么样?”“这节课你们觉得没劲,你觉得原因在哪里呢?“如果你是我,你认为该怎样上好呢?”从交谈中教师了解到教学结尾设计的缺陷、教学内容的单
一、歌曲时代背景与学生的时代差距、创编歌词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明确学生在本节课中的音乐审美体验受到限制的原因,为以后的教学进行针对性的补充改进。
2.自我评价、教师自觉的教学反思
教师转变角色,进行师生换位思考:本节课学生的音乐情绪体验如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何?课堂师生关系如何?本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当?还是目标设定、内容组合的失当?还是教学设计、方法手段的缺陷等。重点关注学生是否都参与了音乐学习与音乐活动,是否在活动中主动地感受与探索学习,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当课堂师生关系出现问题和危机时,通过反省、调查、找出原因,加以排除,并不断进行合理调控,促使师生关系由消极向积极转化,使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教师通过反思获取改进音乐教学的信息,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总之,平等互动新型师生关系的创建,使音乐教学再不是教师表演“独角戏”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平台。师生平等“对话”的情境缩短贴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带着轻松自由的心境走进音乐学习的殿堂。教学内容、环节、方式等的互动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组织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学习音乐。师生沟通的反思评价,学生共享互动教学的绩效,有效强化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体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在主动积极参与美的音乐实践中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使音乐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当然,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不少问题。譬如,新型师生关系的创建必须使 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而音乐更是情感的艺术,教师如何尽快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交往技巧和学生的沟通技巧,进行融洽情感互动?音乐教师在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中怎样注重学生的发展,更好的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怎样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多种渠道,更好的把握生命的动态生成观念,使音乐教学成为师生经历并融入其中的生命过程?等等这些都是目前亟待实践研究的。
“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新型师生关系的创建,强化了师生间的动态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体验,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参与,互教互学,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学生而言,新型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新型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分享理解、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更是一种音乐艺术审美情感的“共享”,是师生之间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则平等主编.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曹理 何工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 5.曹理等著.音乐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数学教学的互动学习 篇5
江阴市环南路小学 陈彩燕
3月13、14日,有幸跟随江阴市38位老师走进仪征,参加了《第七届凤凰语文论坛暨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活动中,网友们尖锐的提问,课题团队睿智的回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各位老师带来的全新的上课方式更是给我也上了一堂课,尤其是扬州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二室的王树华老师带来的《荷花》一课,更是突破了我们以往的思维定势,以一种全新的上课方式呈现,使我受益匪浅。
《荷花》是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记述了作者到公园里看荷花的情境及感受。王老师在教学开始就开门见山地引入作者早晨去公园看荷花,并以问题“你想,她到荷花池边会看到什么呢?想看吗?”引起孩子们看荷花的兴趣。教学到这里,按照我们往常的教学思路,应该是继续学习课文,看看文中是怎么写荷花的,读读作者哪里写荷花写得好。然而王老师没有这么做,出乎意料地王老师让孩子们观看荷花视频后,马上写一写自己看到的景物。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调皮的摄像老师捕捉到了一个孩子迷茫的神情,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很多老师马上认为,是王老师的写作环节插入地太过突兀,以至于孩子都不知道该写什么,该怎么写。不可不说,王老师这样的教学设计非常有新意且大胆,有几个老师敢在没学课文之前就让孩子写作的?而王老师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脱离课文来写作。其实我倒认为,更应该让孩子完全不要接触课文或者不用到课文中的内容来写这段荷花的文字,效果会更好些。
回到“小表情帝”的镜头来,对于这个迷茫的孩子,我认为王老师的写作插入是突兀了些,但还不至于孩子一脸茫然不知道写什么,因为问题很明确“你看到了什么?能不能把它写下来?”孩子出现这种表现,更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听清楚王老师说的话吧。
孩子们写完之后,王老师让大家一起交流“哪里写得好?”在孩子的写作基础上引出对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点评作者哪里写得好。这也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值得学习。
学习《师生互动学习》心得体会 篇6
每节课里都有互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和媒体之间,还包括教学内容、环境等随着教学的进程,通过对信息的交换、沟通和分享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和过程。
互动,就是要学生要先会倾听,这样学生才能产生独立思考,再用自己的观点、思想去说服对方。对方可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可能会反驳,就这样相互之间产生影响。两个人互相受启发,如果最后还是其中一个人的观点是对的,可是那个人的观点也经过了检验,经过了另一个人的说法,这个时候两个人互动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既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这种教学行为具有平等民主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与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是教师为了配合学生的学习,而不断去引发教学活动的过程,而学生又不断地来反馈以调控教学活动,来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过程。真正发挥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因而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他们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决不只是模仿者。而要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互动学习 篇7
一、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互动学习的优势
从十多年前,教学模式中就开始采用互动式学习的思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基础课程的安排中也采用了互动教学方式。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学习合作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不仅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可以增进老师和学习之间的情谊,促进二者能力的共同提高。
经过许多的实践发现,在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广泛使用互动学习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并且可以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深入思考能力起到推动作用;帮助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明显提高。高校学生原本就是思维敏捷、好奇心比较强的群体。所以,教学思维的应用必须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学生的性格特点。同时,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合理充分的互动活动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创造潜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学习氛围影响下,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将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高校传统视唱练耳教学活动的问题
现在,许多学校对学生的音乐理念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方面培养,同时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按照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不会有显著的提高,注重一部分而忽略另一部分有些时候反而适得其反,比如当下很多学习创作和创新能力的缺乏。
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教学环境,在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当中,大家都是统一安排,缺乏教学差异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够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差异性,也就不能够帮助学生,使其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活动中,课程内容的安排都比较枯燥。长期陈旧不变的教学内容,不适合学生的长远发展,自然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难以体会到学习真正的乐趣。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是内容的制定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这种没有把学生放在主要位置的方式培养,导致学生被动的接收所学的知识,缺乏对音乐深入理解的机会,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迟缓,产生学习惰性,不利用学生的成长。
三、对于提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互动学习的举措
(一)改革教学模式,适应学生发展
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对学生的音乐水平和能力造成约束。所以,要积极的改革教育模式。首先,应该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大纲,制定细化的培养标准,尊重学生差异化的教学诉求;其次,将互动学习的思维运用到课堂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使得学生的成长能够具备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只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更好的投入到音乐学习当中。
(二)更新教学设备,强化硬件设施
随着教学水平的发展,很多教学设备已经落后,不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所以,应及时对教学设备进行升级和更换。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先进、科技化的教学设备,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帮助老师分担教学任务。使得音乐教学工作效率提高,同时老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帮助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
(三)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复合型人才
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如何丰富视唱练耳教学内容,加强对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培养。尝试将传统音乐与外来音乐相结合,促进学生在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互动学习内容,应该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善于借助于新型教学设备,提高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音乐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
总的来说,对视唱练耳教学工作开展互动学习过程,能够促进我国视唱练耳教学模式的改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另外,互动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需要教学理念的改变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推进互动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出音乐素养极高的人才,才能促进音乐事业的发展。所以,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想要培养出更多的音乐人才,就必须很多人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赵可佳.浅析如何提高音乐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质量[J].大众文艺,2013,22.
[2]邢楠楠.关于高校视唱练耳教学方法多元化的研究[J].艺术教育,2014,10.
数学教学的互动学习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对话 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6-048
朱永新教授说理想的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过程。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学生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人人都要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达成这样的目的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由学生去自主形成学习精彩。笔者以为成就学生数学学习精彩需要扩大学生的对话窗口。
一、让学生对话于教材
小学数学教材包含“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其内容的呈现都体现了图文的并茂和密切的关联,对小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无论从他人或自己的课堂都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让学生去读教材的文字,去欣赏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图画,即使是让学生去读去观也很少让学生去读透。因此在学生学习时则显得比较吃力,课堂气氛总是活跃不起来。尤其是我们学生不是十分的活跃,小学生不能去活跃地学习,又怎能成就自己学习的精彩呢!因此,要成就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精彩首先必须解决让学生真实而又真情与教材进行对话的问题。教材中的文字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而深刻,有的是一种知识,有的则是一种精神,有的则体现一种创新,有的还完全可以说是一种完善。学生只有能够真正意义上读懂了才能自主形成学习精彩。如和学生一起学习“认识比”的教学内容,那“你知道吗”则是一则充满启迪意义的题型,整个题目有三句话,从探究的角度看呈螺旋上升趋势,对学生而言则有层层递进之感。教学时让学生与这段文字进行对话,并要学生畅谈对话后的感想,小学生不但从一定意义上揣摩出造型艺术的“黄金比”,更为理想的是学生在课余的时间里,通过自己从所能利用的途径了解到更多的关于“黄金比”的知识,同时还迁移了解到有关其他方面的比。
二、让学生对话于生活
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对我们的启迪意义是十分深刻的。数学教学要想让学生呈现学习精彩,必须让学生的学习多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而又充分地联系起来。数学教材已经比较多的考虑了学生生活,但还没有能够比较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创作和观察欣赏等方面的生活,因此,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去自主而又自由地与自己能够涉猎的生活去进行对话。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分数乘法”,笔者就让学生对话于平时自己的生活,从自己的生活中挖掘相关于分数乘法的素材,学生的积极性可高着呢!后来和学生一起交流时便看到,来源于学生生活的分数乘法的素材竟是那样的丰富,也是那样的多彩。有学生说:“上半年清明节,我们扎小白花献给先烈,我们小组共扎了10朵,其中 是男同学扎的, 是女同学扎的,男同学扎了多少朵?女同学又扎了多少朵?”有学生这样去说:“昨天我到学校的花园去数了数两种数量的花,有月季花,还有杜鹃花,这两种花共有84棵,其中有 是杜鹃花,有 是月季花,这两种花各有多少棵?”还有学生这样说:“学校召开秋季体育运动会,我注意了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参加长跑的运动员共有36人,短跑的人数则是长跑运动员的1.5倍,跳高的运动员是长跑的 ,跳远的人数是长跑的 ,你们说说短跑、跳高、跳远的各有多少人?你们能够去比一比吗,哪一项比赛的人最少,哪一项比赛的人最多?”学生的这些素材不仅仅就是来自于他们的生活,更为主要的是学生在呈现这些生活数学时,自己已经就在进行了与实际生活探究性的对话。
三、让学生对话于学友
课堂学习活动让小学生能够与教师、与同学进行比较广泛的对话。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与教师、同学对话,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对话之前就已经在进行思维,学生在对话中也在摩擦自己,荡起自己的思维涟漪,迸发出自己的思维火花。有好多新思维就是学生在相互之间的对话中生成的。笔者曾上过“怎样滚得远”的数学课,反思这堂数学课可以说也极为普通,但笔者所能够搜寻到的最大亮点,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对话。上课后,教师进行了简单的复习后就直奔本课教学内容,根据以往所划分的学习小组要求学生研究斜坡的角度和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进入相互之间交流的角色时,笔者参与了其中一个小组的合作学习,和学生一起合作学习时,连笔者五人都在积极参与,他们抑或是畅快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出角度越小就滚得越远时,随即就有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说:“不可能。”此时还引起几个学生的争辩。这样的争辩过程,让我感到其实就是小学生认识逐渐深刻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推进无疑会促使学生去比较理想地建构知识、成长思维、丰富情感,更能够驱使那一颗颗幼稚的心灵变得十分的丰富乐观起来。这堂课接近尾声,笔者感到总结的过程则完全可以去简化了,因为学生都比较准确地知晓:在角度为45度左右时,滚动的距离是最远的。
【数学教学的互动学习】推荐阅读:
数学互动教学法08-17
互动参与优化数学教学05-16
小学数学教学贵在互动10-29
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10-04
初中数学互动式教学05-25
互动式教学中高中数学09-18
浅谈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教学论文07-06
高中数学课堂的互动08-05
小学数学学科“双向互动,三段导学”121教学模式实施方案07-13
数学教学中的学习方法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