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学设计

2024-10-12

氓教学设计(共9篇)

氓教学设计 篇1

《氓》教学设计

东莞中学语文科

曾维芬

课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教学目标: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

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设问:

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

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

不可。此处用了“比兴”手法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

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车上的帷幔来喻自己的择婿不慎。

(这里也可以说是女子回娘家又路过淇水。淇水汤汤来衬托渲染女子孤独无助,内心悲愤极不平静。)

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就是一个比喻的用法,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的意思。

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

三、概述诗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

氓:乖僻、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反复

女子:纯真、热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四、有人称《氓》是“中国第一弃妇诗”,也有人认为这不是弃妇诗。请说说你的看法。

1、这是弃妇诗。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结婚,后来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氓从内心里背叛女子,抛弃女子,从肉体上摧残女子,所以这是一首弃妇诗。

2、这不是弃妇诗。《氓》中的女子并没有被赶出夫家,而是主动与男子决绝。面对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没有哀求乞怜,主动修好,她的内心经历了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伤痛悔恨——深刻反思——总结教训——毅然决绝。

《氓》中的女子是不满丈夫对她感情的冷淡、变心和家庭暴力而主动离开夫家的,既然是主动离开,那么何来“弃妇”之说呢?如果把她定性为弃妇,那是对女性反抗男权社会、追求女性独立的可贵精神的一种否定,也在无形当中削弱了对氓的批判力量,因此,不能将《氓》定性为弃妇诗。

氓教学设计 篇2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能力。

2.理解并掌握本诗的重点实词。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歌,使学生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内容

一、钩沉迁移,激情导入

在人类的情感世界里,爱情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爱情的诗篇寄托了多少爱恨情仇啊!

而当爱情不复当初的幸福甜蜜,当婚姻被男人的二三其德所玷污,我身后这个身处上古时代的女子,毅然选择终结自己的婚姻,选择了决裂。今天,她携着穿透历史的女性智慧,优雅地向我们走来。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诗经》,走进这个女子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

1.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汉代以前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歌解析:《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的痛苦和对不幸婚姻的悔恨之情。

3.朗读感受:

①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诗文。

②教师范背,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

③学生齐读一遍。

4.疏通诗义:结合注释疏通诗义,注意诗中的通假字、生僻词。

三、自主尝试,合作交流

1.先向学生出示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该诗第一段的翻译(投影):

那人满脸笑嘻嘻,

抱着布匹来换丝。

其实不是真换丝,

找此借口谈婚事。

那天送你淇水西,

到了顿丘情依依。

非我约期又改悔,

你无媒人失礼仪。

求你别生我的气,

秋天就是好婚期。

教师要求学生仿照余先生的翻译将其余五段译成通顺的白话诗,内容上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句式可长可短,最好做到音韵和谐。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各选一段,老师留一段,师生同堂翻译,即兴完成。

2.成果展示

小组内传阅、讨论、评议、推选,然后在全班交流。教师可先展示自己翻译的内容,激起学生展示的热情。

四、合作探究

1.根据故事内容,列出情节提纲:

恋爱——结婚——婚变——决裂

2.随着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从中可看出女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

恋爱、结婚——热情、幸福

婚变——怨恨、痛苦

决裂——清醒、坚强

形象:勤劳、痴情、忠贞、坚强

五、拓展延伸(作业)

1.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学生经过思考后写一篇论说文)

2.背诵并默写《氓》。

六、结语

《氓》设计与教学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文言虚词“载、言、之(主谓之间,取独,不译)”和通假字“匪、无、于、说、泮”,疏通段落,理解文意。

2.结合注释,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理解《诗经》的四言为主的句式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分析文中女性的情感变化过程,及这一女性形象的性格特点,阅读汉乐府民歌《上山采蘼芜》,对比探究造成女性弃妇命运的原因,并进一步思考当代的女权主义运动及当代女性独立、自强等品质。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虚词“载、言、之”和通假字“匪、无、于、说、泮”。

2.掌握《诗经》的四言为主的句式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分析文中的女性形象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对比阅读《上山采蘼芜》,探究造成古代妇女被弃的原因,进一步思考当代的女权运动及独立、自强的新女性。

教学方法:

导读与自主、探究的方法相结合,先让学生诵读、感知,老师再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教具选择:

电脑、投影。

教学过程及实施: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难道,只让你们男人拥有制定法律的权利,拥有选举你们自己代表的权利,拥有只让儿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难道这能说我们女人也拥有平等的权利?你们,你们目光短浅的男人,已经成为自己母亲和妻子的奴隶主!”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一位美国女性的大声疾呼吗?

生:她是美国女权主义运动者苏珊·安东尼。

师:对。同学们记忆力非常好,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大家已经探讨过妇女解放的话题,妇女解放意义重大,在此之前,她们过着什么生活呢?那么就让我们聆听一下《氓》里面女性的心声吧。

二、诵读课文,夯实基础

1.学生自读课文,给出自读要求:第一遍为默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查生字、生词,注音、释义;第二遍为朗读,结合字、词、句的翻译,理清文章大意;第三遍为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变化。

2.老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提问重要的文言实词(“蚩蚩、愆、将、咎、贿等”)、通假字(“匪、无、于、说、泮”)、文言虚词(“载、言、之”)和重要句子(“靡室劳矣等”)的意义,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挑选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使每种程度的同学都有答题的机会,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提问的形式来加强学生的理解,使每个学生都掌握基础知识。

3.挑选几个同学回答他们对于《诗经》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并强调一些《诗经》的知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而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两者并称“风骚”。《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我们这节课的《氓》和即将讲到的《采薇》就是典型的四言句式。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并流利地,最好达到熟读能誦的程度。

三、疏通文意,分析手法

师:文中哪一地点出现多次,贯穿全文,见证了女主人公的生活啊?

生:“淇水”,出现了三次,分别出现在第一、四、六段。

师:面对同样的淇水,女主人公的感情如一吗?为什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呢?

生:第一次提到“淇水”,是女主人公和“氓”约定婚期的时刻,虽然没有“良媒”,但她看到“氓”的任性急切,就大胆追求爱情,我想此时她心中肯定是欣喜甜蜜的。

生:婚后的“淇水”则象征了女主人公生活的艰辛贫困,及她为了丈夫的辛劳与坚忍。

生:最后的“淇水”则是女子的绝望,丈夫的残暴、喜新厌旧、忘记誓言,使女子与他决裂,表现了女子的决绝。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但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女子对男子的称呼有什么变化呢?为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女子称呼男子由“氓”到“子”到“尔”,随着关系越来越亲近,称呼也越来越亲切,口语化了。

生:我有一点补充,我感觉第六段出现的“淇水”与前两次有不同点,我认为前两次是实写,最后是虚写,以“淇水”反衬男子的无穷尽的残暴,使女子下定决心分裂。(大家表示同意)

师:同学们能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很好。我们共同理清了女子(生:大胆与“氓”约定婚期,内心欣喜;婚后生活艰辛劳累,但很坚忍;男子被弃誓言,喜新厌旧,女子大胆决裂的感情经历),三次提及“淇水”,它是女子爱情婚姻的(生:见证)。(师同时板书)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第三、四段为什么转到了“桑”和“鸠”呢?

师:这位同学提问的非常好,敢于质疑,敢于发问,其他同学能帮他回答一下吗?

生:我认为是借“鸠”吃多了“桑”会醉,来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生:我认为还有借“桑”的茂盛到衰落的变化,来比喻女子容颜的改变,及男子的变心。

师:那么如果直接告诫女子或者直接写女子容颜衰老,男子变心,把这几句去掉好不好呢?

(大家表示不同意)好,同学们继续思考这个问题。下面老师来讲一下《诗经》的表现手法,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了。

大屏幕显示:

《诗经》主要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直叙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有关的事物;比: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可以增强诗歌的感情色彩和抒情性,形象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表达作者不便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生动具体;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即起兴,一般用于诗的篇首或章首,渲染气氛,烘托形象。

师:下面同学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氓》中的表现手法吧。

(同学们纷纷指出了“桑”和“鸠”是比兴手法,第六段的“淇水”是比,其余通篇用赋。)

四、对比阅读,合作探究

大屏幕显示:汉乐府民歌的基本知识及《上山采蘼芜》这首诗(有注音和释义)。

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首诗,思考诗中描写了怎样的女性形象,她和《氓》中的女子有什么共同的命运,是什么造成的,妇女解放有什么意义,当代女性应该具有什么品格呢?并在小组内交流。可以结合自己家庭中父母的地位及所了解的社会职位中男女的地位。然后派出代表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同学们积极阅读思考,热烈交流讨论,大家表示这也是一首弃妇诗,是由于男女经济、政治地位不平等造成的。对于女性解放,大家各抒己见。

五、拓展练习,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查阅《谷风》这首诗,分析一下诗中弃妇的性格。《诗经》塑造了丰富的女性形象,同学们可以搜集其他诗歌,进一步阅读。

氓 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3、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题解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

“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

⑴听录音。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qiān qiāng cú shāng 愆期 将子无怒 徂尔 淇水汤汤

⑵自由朗读。⑶齐读。⑷背诵。

2、重点字词:

⑴将子无怒 将,愿,请。⑵泣涕涟涟 涕,泪。古今异义

⑶于嗟鸠兮 于,通“吁”。⑷犹可说也 说,通“脱”。

⑸女也不爽 爽,过错。⑹言既遂矣 言,助词。

⑺隰则有泮 泮,通“畔”。⑻总角之宴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3、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 ——“婚变” ——“决绝”

⑵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⑶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在这个悲剧故事中作者刻画了怎样一个女子的形象?

点拨:大家自由发言,尽量用原文中的诗句来佐证我们的观点,学生讨论发言,可以说到勤劳,善良,温柔,忍让,刚强等

温柔 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勤 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重 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你最欣赏女主人公的哪一点?(可以进一步谈她的个性,有思想,对爱情有自己的追求)

老师总结:至此,诗人为我们成功塑造了一个有纯朴热情的少女,到忍辱负重的妻子,再到坚决决绝的弃妇的艺术典型。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从父系氏族公社成立后,妇女就成为家庭的附庸,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压迫。到了奴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就更为下贱,尤其是劳动妇女,她们沦为家庭的奴隶,成了可以随便买卖的商品。《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她受到氓的遗弃决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氓》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弃妇诗,其关键就在于通过两个鲜明的形象的刻画,通过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

3、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 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4、归纳主题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

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

⑴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 幸福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 痛苦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劳累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⑵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 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 凶暴——“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⑶作用:

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分析比兴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2)总结“比兴”手法的作用。

结构上: 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起过渡作用。内容上: 比兴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增强了诗歌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3)拓展延伸

A、《诗经》中其它诗句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比如:关关雎鸠 / 在河之洲 / 窈宨淑女 / 君子好逑 B、现代流行歌曲以及陕北民歌中比兴手法的体现,比如: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东方红》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回延安》 打碗碗花儿就地开 / 你把你的白脸脸调过来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六、小结

这首诗以“恋爱 ——婚变 ——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备课资料: 理清思路用:

《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全诗层次分明,在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理解课文用: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那个人笑嘻嘻的样子,拿着货币来换蚕丝。其实并不是真的来换蚕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呀。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订为我们的婚期吧。

明确:(人物分析)女子——温柔、纯情、热情、恋情

男子——暴躁易怒、狡黠、急切

《氓》教学设计 篇5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不知演绎了多少动人的爱情故事,有的幸福,有的凄婉,有的热烈,有的含蓄,有的让人心向往之,有的令人荡气回肠……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来聆听那里所发生的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

二、积累·整合

1、识记下列字的字音:

氓:méng 蚩:chī 匪:fěi 淇:q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裳:cháng 靡:mǐ 咥:xì 隰:xí 角:jiǎo

2、制作知识卡片:

⑴ 卡片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才更名为“诗经”。

⑵ 卡片二:

《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多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后人把它和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⑶ 卡片三:

《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它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歌中唱的“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象征、联想、比喻。如:由雎鸟成双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美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

后人习惯上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二、感受·鉴赏

1、感受情感:

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恋爱 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婚变 沉痛怨恨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决绝 清醒刚强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 第三、四、五章 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不思其反

载笑载 言士贰其行 亦已焉哉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注意:粘贴时,丢失了原来“箭斗、括号”等符合,抱歉!)

2、鉴赏技巧:

⑴ 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①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②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

前婚后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⑵ 赋、比、兴手法: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三章,诗人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同时也是兴。诗人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起兴,从而引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感受。

第四章,诗人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年长色衰的情景。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有‘比中兼兴’的手法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之,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即能激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意蕴;又能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思考·领悟

教师引言:

穿越千年的时空,打开经典的《诗经》,书中的芬芳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前的卫国,在这里,我们依稀看到桑树下那个痴情、勤劳、智慧、坚强的女子。她的勤劳令人赞美,她的痴情令人迷醉,她的智慧让人折服,她的坚强让人敬佩。同学们,你能从我们的女主人公的这些典型性格中领悟点儿什么或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吗?

痴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中女主人公在“氓”离开后总是牵挂着他,多情的她独自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寻找氓的身影。当她看见了心上人时就会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见心上人则会伤心流泪。痴心的她总是因为“氓”的出现高兴,而又会因为“氓”的离去而伤心。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痴情的女子,却遭到了负心汉的遗弃。

结论:痴情的人容易爱令智昏。

启发:面对漫漫人生路,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自从嫁到“氓”家,多年来一直是披星戴月、宵衣旰食,家里地理一人干,里里外外一把手。甚至在氓变心后打骂她的那段日子里,她仍然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尽管丈夫移情别恋,但她从未想过要离开他,因为她心存幻想,希望有一天他能回心转意。

结论:勤劳的人是无暇移情别恋的。

启发:勤能排除私心杂念,勤是会得到回报的──天道酬勤。

智慧──“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主人公在被人遗弃时并没有呼天抢地,寻死上吊,而是对婚姻爱情作了认真地反思,她清楚地看到作为女子绝对不能够沉溺于爱情,否则就陷入泥潭、很难自拔。要知道这种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领悟得到。另外,在她与氓婚变后,并没有乱了方寸,而是“静言思之”,思考现在自己的处境并及时做出决定。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子。

结论:智慧的人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

启发:在学习中不能重犯过去的错误。

(典故:《不如我的驴》)

坚强──面对突如其来的婚变,咱们的女主人公并没有以泪洗面,而是“静言思之”,看清了“反是不思”的丈夫的真面目。她明白貌合神离的婚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于是她坚强地面对自己的处境,果断地做出分手的决定。她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她要寻求自主的婚姻,寻求自己的幸福。

结论:坚强的人是不会受命运的摆布的。

启发:要做生活的强者。

四、探究·发现

1、讨论题: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社会背景探究诗中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原因?被弃原因:

⑴ 男子负心说。

⑵ 年老色衰说。

⑶ 男权主义说。

⑷ 情感透支说。

2、讨论题:透过《氓》中的爱情悲剧,你能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或神话传说中的爱情故事里发现点儿什么吗?

⑴ 爱是一见钟情。

──七仙女与董永

⑵ (2)爱他,就要协助他完成自己的事业。

──马克思与燕妮

⑶ 爱,是一场永远不愿醒来的梦!

──孟姜女与万喜良

⑷ 爱是举案齐眉。

──汉代的梁鸿与孟光

⑸ 爱是相敬如宾。

──汉代的庞公与其妻

⑹ 爱是志同道合。

──汉代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⑺ 爱是对她的忠贞不渝。

──唐代的元镇与韦惠丛

⑻ 爱,是想着为他做任何事;是想着她为你做过的任何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

⑼ 爱,是为之殉情、比翼双飞。

──梁山伯与祝英台

⑽ 爱,是千年等一回,缘分天注定。

──许仙与白素贞

⑾ 爱,是我心化为连理枝。

──焦仲卿与刘兰芝

⑿ 爱,是虔诚的守望。

──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与“望夫石的传说”

⒀ 爱,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五、应用·拓展

教师引言:

同学们,鲁迅先生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作品的鉴赏,靠的就是读者丰富的想象和无限的联想。你可以根据作品中的叙述进行鉴赏,也可以超越作者的思维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同学们,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给本文的主人公写一篇鉴赏短评吧!

例文:

孤独而坚强的舞步

──《氓》中女主人公的评析

秋色的晚霞中,我仿佛看见你的背影,或许带上些许绝望;欣欣然的春华,也许是你初开的情愫;繁盛的夏花,记载过你的激情。而今,我只能用它们来映衬秋风中的你,只因为拥有这一切,才能在绝望中过滤出你坚强的人生哲学──舍得、敢舍得、敢、勇敢……

爱,是永恒的,只要有人类的存在,爱就不会被搁置,每人都在寻觅一个值得爱或被呵护的人,爱的厅堂中,人各自寻寻觅觅,行色匆匆,蜷缩在自身世界中找自己超负荷的情感载体,却又各自封锁,像是不敢惊动厅堂中的圣人先哲们。你,你首先打开了心扉,把自己的一颗滚烫的心毫无保留地摆在了你心爱的男人面前,当你爱的人来了,你非但不会畏缩,反而会迎上去,用一种理想的姿态扑向你的理想幸福。的确,你爱他,很爱他,你看不见他时会哭,却不知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值得你为他哭,值得你为他哭的人正是永远都不会让你哭的那位……但你爱了,用心来轰轰烈烈地爱了一把。你爱他,超过了爱您自己!

你本来以为爱是可以永恒的,你本来也觉得你的付出与回报会是等价的。却不知道泡在爱河中的两个人谁爱得最深就注定伤得更深。你本来以为他会对你好的,像开始一样。

所以,那天,阳光明媚得刺眼,灿烂得有些儿令人眼晕,但没有人会看到,送亲的人只会看见灼灼的叶与将来的繁繁的果实,迎娶的人只会不时地向花轿中张望,幻想能透过红盖头看出些什么,抬着花轿的农夫也许幻想着如何窥视新娘的洞房花烛夜,新郎官也许正勾画着新婚后的快乐生活。只有新娘,被红得刺眼的红绸挡住了视线,任自己在花轿中颠簸在未知的路上。你此时没有错,他是爱你的,你希望他一直都这样爱下去,如同你爱他一样爱你。至少那时是这样。你笑了笑,随手拈出一支笔,写下: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沉浸在爱中是快乐的,新婚对你,对所有女人都是难忘的。你有姿色,他有情调,这样的新婚是完美的。你不会否认,那片你常想起的葵花海,你曾说你爱葵花,那天他就带你去看了那片葵花海,你惊呆了,只能用它来描述,繁华,盛大的繁华。“你做你的葵花,我来给你光和热,”他笑了笑,望着你说,接着,他低下头来,你可以感受到他的呼吸,虽已感受多次,但这次截然不同。你迎了上去,吻了心跳,风起,吹起一潭花海,你们浸在阳光中,淹没在花的涟漪中……快乐围着你,浪漫压得你不容得有更多的理智,这就是爱情,准确的说是热恋,幸福的。

正是这样,你认定了他,你开始小心翼翼地经营这份你已认定了的爱情,你愿意为他做一切你认为值得的事,于是,你很自然也很主动地冲进了牢笼,我认为这就是你的错误之处了。从一位在爱中沐浴的血性女人摇身变成了再平常不过的居家女子,于是,他开始闻不到向日葵的花香,你也不再主动,只是日复一日修补裂痕,很努力,却很徒劳,因为他是男人,不能给他温存的窝他会感到厌倦,既然得不到温存,那便寻找刺激。阳光越来越远,向日葵却很努力的向前追,拼命地追,一边追一边歇斯底里,撕心裂肺,却像在云里雾里……哭了,又哭了,你觉得他离你远了,太远了,却还在离你而去……忽然想起这一追便追了好久……心中却在说,还要追的……他是一切……向日葵要阳光……再来……

虽然,此时的你重新燃起了得到他的欲望,甚至比以前更强烈,因为你已习惯了蜷缩在他的生活中,做他生活的配角,为他铺好精致的生活再跟着他沿着他的轨迹走,可是,你不知,在你不知不觉中,他也渐渐把你推到配角的位置上。

你累了,真的很累,想到他也许在另一个地方对另一个女人说同样的话……你反倒觉得心不那么痛了。空荡荡的房子,倒也宁静,你想到。你其实不是灰心,我懂的,你在想着什么。确切点,是思考,你是很明智的……你也许想了许多,比如说爱,他,理想与现实……目光定格,思想却不断运转,摒弃、升华……最后,你,追寻过去,那些你曾爱过的痕迹,你也知道很深,却没想到如此深。

最后,你来到了葵花海,你终于笑了,笑得很好看,他们还是那样,很繁华的样子。物是人非,你说道,信手拈来: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其实你大可不必这样。你也许,不,是一定不知几千年之后的今天的人为“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而不断徘徊在藕断丝连的痛苦之海,智慧的你却早已参悟,我觉得,你,是真正的国色天香;一生,所有女人应经历的所有生活、状态、心情,你都一览无遗;清纯的初体验,热恋,新婚,男欢女爱,相离。更难能可贵的是分离后的凤凰涅槃,破茧成蝴蝶,成了飘飞在空中的坚强,孤独了几千年的舞者……幸福的舞者……

写后: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是以我的思想为线索虚构,她其实是幸福的,我是这么认为的,但几千年来有多少人怜她,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我是对的,不管怎样,也许就像故事中的氓和她一样,分不清谁错,也许……都没错吧!

从痴情到怨情

──论《氓》中的女主人公

千年前景,一段曲折悲情,一位痴情却坚强的女子,牵动着我的每一根心弦,在我的脑海中经久不散。

三千年前的一片蓝空下,这位年轻的姑娘,与一位笑嘻嘻的来买丝的男子,展开了这一段动荡的情与怨。

起初是真情,这应是不假,这也是这姑娘对这一段情的期盼与渴望,从而使她在相识时一眼便知那男子的来意,使她不顾路远而“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使她温柔的安慰易怒的男子平静下来,又使她在登上倒塌的墙壁却不见复关时,伤心地“泣涕涟涟”,更使她在“既见复关”时“载笑载言”!

想想她与男子依依不舍的远送,想想她在“不见复关”时,多么的紧张难过,担心无法与男子相见而“泣涕涟涟”,再想想当她“既见复关”时,因兴奋激动而“载笑载言”……

这是怎样的一种“痴”啊!

她的那一整颗心,都沉浸在了这最初的情意中,全心全意,无怨无悔!

如此纯情,如此热情,如此痴情,我想这也是她在后来无法及早从这段苦情生活中脱离出来的原因之一吧!

最初进入男子之家,生活还算美满,但似乎是如桑之自然变化,生活渐渐不如意,也许是生活真的过于残忍,这痴情的女子的性格也开始因生活的变化而改变,巨大的改变!

千年前另一片飘着愁云的天空下,这位已年老色衰的女子,望着远处的桑树黄叶飘落,不禁也想到了自己,现在的丈夫,早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有着忠厚样子的男子,他早已心意不专,早已三心二意了。可是更可悲的是,做为长兄的却无法理解她,而且还“咥其笑矣”。这又似一拳重重地打在了她本已受伤的心上。

生活中如此多的变化,使她开始静下心来,仔细的思索,使她想起要与丈夫白头到老的誓言,使她忆起童年时如此安然如此快乐的日子,又使她想起曾经的誓言如此诚恳,而今却反悔了,更使她想到了要从这苦情的生活中逃离出去……

而我只能知道,这三千年前的一段苦情中,这曾经是多么的痴情多么全心全意的女子,而今却对此时的情产生了怨恨,开始静静思考独自伤心,开始决定离开这劳苦的生活,在千年前的这种男权社会中选择了放弃!

而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坚强啊!

这多么残酷的现实生活,把她原来多情的心塑造成了坚固的墙,虽然满是裂痕但仍坚强地抵挡了这段无奈的苦情。

如此的勇气,如此的坚强,如此的决裂,使人无法想象当初她是多么的痴情,只能让人感叹,由这“痴情”展开的这一段悲情对这女子身心怎样的影响啊?!

从相恋到相离,从痴情到怨情,我也只能说,这便是这悲情中的女子性格上无奈的改变!

走出婚姻的枷锁

──兼评《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据说,一个人朝另一个人由衷地微笑,需要调动30几块面部肌肉;一个人鼓足勇气对另一个人说声“我爱你”,至少要消耗3只苹果所能提供的热量;而当一个人决意遇见另一个人并与之白头偕老,则需要花费左右的时间来等待,还得用掉六七十年的岁月才会最后完成。在这个广大的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大约是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约是两亿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只有50亿分之一……

氓和女主人公战胜了相遇的第一个难关,但又因为喜新厌旧的氓不懂得珍惜坚贞勤劳的妻子,而把这段姻缘给毁了。

如果我们把很多看似平凡的事物都看成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便会加倍珍惜。

女主人公被抛弃后,她的内心一定是愤恨和懊悔的,但再悔恨也无补于事。因为从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她意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她又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因此,刚烈的她绝不留恋这破裂的婚姻,“强扭的瓜不甜”,而是理清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真正需要,清醒地走出烦恼的误区。

狡黠、轻浮的氓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妻子,女主人并不指望有个飞黄腾达的丈夫,或是万贯的家产,只希望有一个温柔体贴的丈夫,能对自己多一点点理解和爱。能体谅自己“三岁为妇,靡室老矣。凤兴夜寐,靡有朝矣”,在疲倦时帮一把,而不是指责她这也没做好,那也没做够;生病时能在身边呵护备至,而不是只在病入膏肓后才痛哭流涕。

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在一家超市排队时,看到一对老年夫妇,男的在后面,轻轻地吻了一下女人的头发,女人回眸一笑,拿过男人的手在唇上点了一下。此刻真是很感动,爱情原来可以简单到一个商场了不经意的吻,简单到黄昏里自然地携手,简单到回家时的一个拥抱,简单到陌生人海中远远投来的会心一笑。白头偕老自然是女主人公所憧憬的,但事与愿违,她也只能坦然面对。

女主人公“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自己先前的花容月貌在岁月、贫苦之风的吹袭下,干枯了,老化了,没有人再欣赏了。真的,没有什么比爱情和容颜的失去更能打击一个女人的心了。被丈夫抛弃,是最让女主人公痛心的了,她也许想不通,毕竟她是因为生活才变得憔悴?

《氓》教学设计 篇6

学会运用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分析文章

教学重难点

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比较《卫风氓》和《邶风静女》的异同

教学方法

诵读和比较阅读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什么?是“山无棱,天地合”的忠贞,是“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缠绵,还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思念?让我们跟随历史的长河,去扣响古老的爱情吧。

二、整体感知

1、欣赏录音朗诵,聆听体悟,进入情景。

2、学生诵读

3、回顾《卫风氓》和《邶风静女》的重要文言字词和句式

三、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比较《卫风氓》和《邶风静女》的异同

(一)、从内容上看

相同点:

1、都描写爱情和婚姻

2、都是四言诗

不同点:

《卫风氓》描写的是女主人公由恋爱、婚变到决绝的生活经历,《邶风静女》则描写了青年男子和心爱姑娘的一次约会。

(二)、从表现手法上看

相同点:

都采用了赋

不同点:

1、《卫风氓》在1、2、5章采用了赋,3、4章采用了比兴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邶风静女》则主要采用了赋这一手法。

2、《卫风氓》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1)、人物自身婚前婚后的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纯真、热情“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婚后辛苦、受辱“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氓婚前情深“信誓旦旦”,婚后负心“二三其德”。

2)、女主人公婚前婚后对感情的态度的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憧憬幸福的婚姻,婚后对婚姻灰心意冷“无与士耽”

3)、女主人公婚前婚后性格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热情、善良“将字无怒,秋以为期”,婚后坚强、刚烈“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而《邶风静女》则采用了重章复唱的形式。

四、拓展阅读

比较阅读《关雎》、《蒹葭》、《君子于役》

五、结语

《氓》中的女子 篇7

籍贯:古卫国

家庭关系:丈夫氓

出场篇目:人教版必修II教材中《诗经两首·氓》

爱情与死亡是文学作品的两大永恒主题, 而爱情更是长盛不衰的话题。因为无论是甜蜜还是忧伤, 爱情都会被人当作美来欣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描绘了诸多关于爱情的故事, 从《关雎》到《桃夭》, 从《蒹葭》到《静女》, 不仅写了“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的择偶标准, 也描绘了“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的美丽新娘, 更有令人向往的“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的海誓山盟……

当我们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观察爱情时, 会发现童话总是写到白马王子与美丽的公主走进城堡, 从此过上了快乐的生活就此结尾。事实上, 千百年来, 幸福的爱情各有各自的幸福, 而不幸的爱情总是相似的, 那就是一方抛弃了另一方, 正如《诗经》中的《氓》。这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爱情之花所结成的婚姻, 并非个个果实饱满, 香甜可口, 而是有着太多的苦涩, 太多的泪水。几千年来, 人类一直标榜文明在不断进步, 但婚姻中的道德水准似乎并未有实质性的提高。当我们捧读《氓》时会看到一个女人一生的宿命:从纯朴热情的少女到忍辱负重的妻子, 再到遭人离弃的妇人……从这个延续了千年并将不断延续下去的爱情故事中, 我们可以一窥爱情与婚姻的秘密。

爱情是一剂蒙汗药。它轻易地就让阅历甚浅的少女失去理智, 辨不清方向, 才有了“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的一幕。“蚩蚩”, 有人说是忠厚之貌, 也有人说是“嗤嗤”, 笑嘻嘻的样子。前者可见氓善于伪装城府极深, 后者可见心术不正人品不佳, 我更愿相信是后者, 正如这个时代所说的“男孩不坏, 女孩不爱”, 一个一脸坏笑又有点儿玩世不恭的男孩总是很容易敲开少女的心扉的。

爱情浸润了的少女永远不会觉得恋人的脾气有多坏, 她会温柔地求他不要生气, 甚至在他连媒人求婚这一必不可少的程序都缺失的情况下, 就勇于私订终身, 决定在秋天嫁给他。女孩恋恋不舍地将氓送到淇水, 看着他渡过淇水, 那渐行渐远的身影带走了她的心……

古人所说“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 深得相思的个中真味。从此, 那段倾圮的城墙上多了一个孤单的身影, 每当夕阳西下, 牛羊入圈时, 只有断壁上的少女望穿秋水, 痴痴地立在那里, 不知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直到夜色袭上她的发梢, 将她融入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

当再次见到氓时, 女子欣喜若狂, 又说又笑, 一刻不停, 仿佛要诉尽所有的相思。女子的一颦一笑, 一举一动早已失去了固有的矜持和羞涩, 就像斑鸠贪食甜美的桑葚, 女子在爱情面前变得贪杯不已, 她要氓快快带着车子来迎娶她, 她要迫不及待地做他的新娘。带着对幸福的憧憬, 女子走上了梦想的旅途。但关于爱情的悖论是, 沉迷的人终将受到伤害。

“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士之耽兮, 犹可说也。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 这是《氓》中女子的真知灼见, 可惜的是来得稍晚一些, 她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时, 早已伤痕累累。“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 “言既遂矣, 至于暴矣”。《氓》中女子是很有个性的人, 她勇于去爱也敢于放弃, 因为为了维持这个婚姻, 她也曾“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也曾默默承受, 但当她清醒地认识到氓的真实面目后, 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 并且大声宣布, “及尔偕老, 老使我怨”。曾经的海誓山盟, 已经被现实击得粉碎;曾经的信誓旦旦, 早已烟消云散。那么能从情感的泥淖中拔身而出, 足以见出女子的勇毅。

如果说一见钟情过于草率, 会影响婚姻寿命的话, 那么按理青梅竹马应该能酝酿出天长地久的婚姻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女子与氓的是“总角”之恋, 少年时就已彼此熟悉, 结果还是未能天长地久。“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即使古时神秘的占卜术也未能准确预测婚姻, 可见婚姻实在是一场不可预知的赌博游戏, 与爱情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

无论多么绚烂的爱情在日常庸俗琐碎的婚姻中也要趋于平淡, 猛烈燃烧的爱情绝不会是维系长久的婚姻的情感。如果说爱情一定要站在缥缈的云端, 那么婚姻就必须立足于坚实的土地。叶芝曾说“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 假意或真心”, 这句话可谓洞察世情。随着时光流逝, 女子的美貌必然渐渐凋零, 如同秋风中日益枯黄的桑叶, 而氓朝三暮四的本性也渐渐地显露出来。“静言思之, 躬自悼矣”, 在爱情中陷入迷途, 在婚姻中清醒的女子最终决定离开了氓。当女子平静地说出“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时, 她会想起了什么, 她会后悔吗?也许会, 她会后悔遇人不淑, 但她不会后悔曾经付出的真情。

氓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爱情教育;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174-01

高中生处在情感朦胧的年纪,对于爱情既有向往也有恐惧,尤其是对爱情诗歌有较大的兴趣。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细腻特点,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与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爱情。在高中人教版2003版的语文教材中,选取多种形式爱情诗歌或者是汉乐府诗歌等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例如必修一中《雨巷》、《再别康桥》,必修二中《诗经》、《孔雀东南飞》以及古诗《声声慢》等,在语文教材中形成独特的风格,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正确看待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价值观。文章主要选择《诗经》两首中的《氓》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爱的教育。

一、《氓》的形象与人物分析

1.《氓》的主题思想

《诗经》两首都是描写爱情、婚姻的诗篇。《氓》全诗以女子的口吻自述,讲述女子恋爱、结婚以及被抛弃的全过程,在文中对负心汉进行控诉、谴责,最后在结尾对天下女子进行劝谏:要严谨对待自身的爱情、婚姻。经过整首诗歌,将女子对真挚爱情、婚姻的向往与渴望表现出来,也将女子自身的爱情悲剧表现出来。

2.《氓》的人物形象

在《氓》中,刻畫了一个被抛弃的女子的形象,全篇可以看做女子对男子的控诉。教师在教学实首先要教授学生正确看待、理解人物形象。在《氓》中“我”是什么形象,对负心汉的控诉传递什么样的主题意义?在诗歌中存在两个矛盾,传递的是“男子都为负心汉”与“女子不要相信爱情”这两个信息?高中生在爱情主题的关注度较高,教师选择这篇诗歌不是简单的判断诗歌的主题,而是在探究诗歌主题所显示出来的价值观以及正确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的形式。

二、《氓》的爱情诗歌教学形式

《氓》是一首含有丰富情感的诗歌,也是学生接受爱情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在教学中,要落实高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主要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要将爱情诗歌中的积极成分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积极引领、指导,对学生提供更好的爱情教育。

由于现代高中生学生早熟的情况,教师在进行爱情诗歌教学时,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不成熟的思想意识进行教育和引导,在学生的心灵中培养正确的爱情价值观,用美好的事物、情感充盈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更加理智,能够正确看待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1.朗读是情感体会的先决条件

教师在进行《氓》的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朗诵教学。朗读是体会情感的最基本的手段,学生在反复的朗诵中,不仅能够体会诗歌的节奏之美,还能够对诗歌所传递的情感进行体验。《氓》是《诗经》中比较经典的一首,其中四字一组,节奏感强烈,具有较高的音乐美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仅是能够体会“我”的情感,还能够对诗歌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加深诗歌的主要印象,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爱情等情感的美,获得较高的精神享受。

2.质疑是形象分析的关键手段

在《氓》的教学中,教师针对人物形象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多元化的研究“我”的形象。在基本的了解诗歌的内容后,一般都要对诗歌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学生在初步了解后,一般都会形成“女性是爱情、婚姻中的弱者”的形象。《氓》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人物形象分析,其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宋代朱熹评论: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钱钟书言: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旁观其事,诚足齿冷。当代鲍鹏山:最完美的女性。针对不同的看法,让学生根据多种想法进行讨论,分析不同的看法,由此得出现代的结论。

3.正面进行教育引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上面的步骤后,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情教育,让学生的知识理解升华为情感理解,让学生能够感悟诗歌的情感,正确的认识爱情,不断生活自身的情感价值。

三、爱情诗歌教学模式

1.按照诗歌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爱情诗歌教学首先要了解“诗歌”是关键词,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诗歌教学要按照特定的模式来进行教学,理解诗歌大意——分析诗歌内容——感悟诗歌的情感。

2.注意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辩证的学习态度,能够更全面的理解诗歌的人物形象。

3.注意正面引导,深化教学情感

爱情诗歌教学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情”,实现爱情教育是最根本的目的。学生或多或少的意境对爱情价价值观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就要正面引导,让学生正确的看待爱情、婚姻,正视诗歌的“人性”教育,让学生能够在爱情诗歌教学中成长。

四、结语

诗歌是对人的灵魂的最好的洗礼,在大量的爱情诗歌中,存在着最纯真的情感,蕴含着最真挚的爱情观。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爱情诗歌教学时,注意利用诗歌的情感来熏陶学生,让学生正确的看待爱情,珍视爱情,借助诗歌的丰富内涵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实现情感互鸣。教师在进行爱情诗歌的教学时,应该建立在审美基础上进行,要正确引导学生正视爱情,为学生讲解爱情,在学生的心灵中培育出高尚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不在面对爱情话题时,恐惧、逃避,也可以结合试下的爱情作品,让学生讨论、探究爱情婚姻,在讨论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给予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具体的分析,深刻品味作品,不回避作品中的爱情等情感,结合其他的爱情诗歌教育,让学生正确看待爱情、婚姻等,让学生能够主动发表意见,让学生在爱情教育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宋佳.爱情观在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渗透[J].课外语文(上).2016,(7):143

[2]林天宇.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意”:结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词单元浅析[J].中学生百科.2015,(26):40-41

[3]曾伯钧.中职语文新大纲新教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教育·C版职业教育.2010,(5)

[4]吴显友.从文体抵达意义——解读乔伊斯的一首爱情诗里的“失衡突出”[J].外语教学

《卫风·氓》教学设计 篇9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中赋、比、兴的手法,分析其艺术效果。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学习重点:

1、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

2、把握《氓》一诗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三、学习难点:理解文本内容,体会语句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诗歌便是这条大河中最美丽的一朵浪花,是我国文学发展中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而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爱情古往今来又是个不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氓》。

二、解题(引导学生回忆《诗经》的相关常识并适当补充)

三、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背诵过程中理解课文

(二)理清文章思路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叙事诗)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氓》的故事情节。从对情节的梳理中,你能感受到主人公的什么内心情感?(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与感情基调)

要点:恋爱结婚(1、2)——

婚变遭弃(3、4、5)—— 决然离开(6)

热情、幸福

——

悔恨、沉痛 ——

冷静、清醒

四、分析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善解人意

温婉痴情

勤劳善良

刚烈坚强……

/ 2

男子:忠厚老实

急躁易怒

冷酷无情……

从痛苦的生活经验中女主人公认识到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流露出来的感情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

五、“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1、关于“赋比兴”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以彼物喻此物”,即打比方。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即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

2、本首诗歌对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全诗用赋,直接叙事。

比:叶沃若——喻女子青春年华,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

叶黄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

兴: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来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

叙述桑树由鲜嫩变枯黄引发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由“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来写婚姻的不幸。写“淇则有岸,隰则有伴”来表达对这段爱情的反省。

六、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参考)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或许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用情不专、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家伙。

七、拓展阅读,表达练习

阅读舒婷的诗《致橡树》,分析把握其中的女性形象,概括它的主题思想。

上一篇:高二上学期家长会班主任发言材料-家长会下一篇:半命题作文:《感谢_____》